理论课教学体系

2024-07-01

理论课教学体系(精选12篇)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干渠道,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在互联网时代,只有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应有作用。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一般比较关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重视施教规律和施教方法的研究,对学生的需要和期待的研究则严重不足,如果教学效果不好,要么埋怨社会大环境不好,要么埋怨学生投入太少;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忽视学生能动性的激发及其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评价重视认知层面的考察,对学生能力发展和价值观教育接受效果的考察则严重欠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功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大学生接受,内化为其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其常态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接受问题是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是为了有效破解接受环节的瓶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一些学者把接受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之中。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接受理论传入我国。作为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接受理论着眼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1]。具体地说,接受理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待视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基础

期待视阈是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姚斯看来,不同的接受主体在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方面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因而其接受活动的期待视阈必然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期待视阈与人类学中的生命本体理论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者看来,任何接受过程都是在外界环境的压力下,人的生命结构与生命选择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过程[2]。大学生的期待视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规定大学生接受意向、支撑大学生接受态度的生命结构,它潜在地支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接受态度及意向,极大地影响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接受意愿和接受效果。

大学生作为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其生命本体结构已经走过“朦胧破晓”和“雏形初具”阶段,进入了“系统完形”阶段,开始以完整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去面对环境压力,并尝试以成人的、主体的姿态去生活和奋斗。大学生正处青年初期,不仅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且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分化也已基本完成,意识与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的自觉意识逐渐丰富、细腻、深刻,并逐步占据了精神世界的前台,处于彰显状态;而此时的潜意识虽然并没有丧失其固有的巨大能量和对人的生命及命运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已经退居精神世界的后台,演变为隐秘的需要、欲望和激情,处于潜隐不显的状态,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潜意识一般不再直接决定行为[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优化,首先要求教师自觉地认识到大学生生命本体结构的上述变化,认识到大学生已经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主见、能动的人,体察、认同大学生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求,并立足大学生实际、依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努力使教学和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师生期待视阈的融合。

能否成功实现师生期待视阈的融合,关键的责任在教师。只有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视阈有了深入研究,师生的期待视阈融合才有可能。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认知结构以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等共同构成其期待视阈。其中,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接受态度、接受意愿、接受效果的影响最为深刻。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观点和意见的发布者,因此,当代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比较开阔,普遍重视自身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越强烈,大学生内在驱动力就越强大。这种内在驱动力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强大的能动性,具体包括:设定接受目的,选择接受客体,形成接受态度,整合自身的积极因素,推动接受活动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在体察、认同大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帮助大学生梳理、纠正对社会及其要求形成的认识偏差、错误观念以及情感上存在的纠结、障碍[4],促使大学生不断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内化为自身需要,从而实现师生期待视阈的有机融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根本

主体性是主体自觉认识、把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制和制约,并在与客体互动中取得支配地位,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特性[5]。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讨论中,教育者成为主体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教育对象是否能够成为主体,则是一个有激烈争论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上升到主体位置,与教育者并列成为主体,在逻辑上和理论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基本关系,也淡化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和自信[6]。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不会引发种种问题,反而恰恰能深入促进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虽然曾经备受争议,但不失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关系的一种简明的科学概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的内涵是指“教师主导、学生被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是通过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对教学过程的主要特征进行的概括性描述[7]。

有观点认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一个悖论:当教师主导学生时,学生就无法充当主体;当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时,教师就无法主导学生[8]。其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强调的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主体只能是教师,学生必然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客体;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认识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学生,但学生的教学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多年教学实践研究中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必须树立“主导作用的实质是教学主体为认识主体提供服务”的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也不可能强制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而是为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提高认识提供服务。长期以来,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意识不强,自觉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觉得教学时间已经非常有限,没有时间给学生当家做主;有的是因为觉得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太费劲,还不如自导自演;有的是因为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没有信心。这就导致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很突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是否由衷地从思想、情感、行为上接受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真实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作为教师教学实践客体同时又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不是根本原因,“教师仅仅控制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几个关键性环节,而由学生自己去控制调节整个认识过程”[9]。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争取学生,但全部的主导作用应限制在发挥外因作用的范围内[10]。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根据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主体地位的牢靠程度、主体能力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主导作用的方式和力度,引导学生调动、激发自身能量,积极、主动、自觉投入学习活动,把学生作为学习认识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解放出来。由此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因,不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如果发挥得当,确实可以成为左右学生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大价值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毕竟在教学中,把握方向和控制过程的是教师,选择方法和协调内容的是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成败优劣承担最终责任的还是教师[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辩论会、讨论课、校园调查、社会实践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理论、解决困惑,从而自觉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推动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积极组建团队、踊跃参与团队协作攻关、自觉培育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对于促使学生体验团队价值、促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都具有重要意义[13]。

三、第二文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家规定、教师计划教学的课程内容是第一文本,大学生通过听课、探究、实践、练习等学习活动,历经分析、理解、想象、体验、改造等复杂过程后形成的新认识是第二文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效果,关键在于促使大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工,自觉、能动地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二文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创新,应该通过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鲜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主导下,以主体的角色在生动实践中感受、认知、理解、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增强理性思考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从而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并促使学生自觉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生命、有温度的第二文本。

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促使大学生成功生成第二文本的根本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逐渐明白不能拘泥于某些词句,一切凝固的似乎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和原则,特别是西方一些所谓主流学者鼓吹的观点,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人是经济理性动物”等等,都应该在实践面前重新受到审查、检验,然后决定取舍。当大学生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践,对第一文本进行探究、反思,并依据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做出新的决断、取舍时,第二文本就此生成。由此看来,在第二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潜伏着解放思想的过程,洋溢着思想解放的气息。思想的解放开阔了思想驰骋的天地,为第二文本的生成创造必要前提,但思想的解放并不意味着第二文本已经形成。在解放了的思想面前,人为设定的“禁区”被冲破,流行的非批判的时髦观念遇到理性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解放思想是对过去的清理,是对已知的审视和扬弃,是对“不要什么”和“不该怎样”的回答,而第二文本的生成则是面向未来的探索,是对未知的探索,是对“要什么”和“应该怎样”的回答[14]。

在引导学生生成第二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因材施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科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对于美术专业、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理论与专业创作训练结合起来,往往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文本的生成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知行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建构科学的学生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接受理论看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理论认知水平的变化;学生心理、态度、情感的变化;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注重课程内容内化与外化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应重点评价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觉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考核评价主体的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考核评价内容的改革创新。我们课题组在长期试验、探索、比对的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总体方向应该是:考核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赋权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评价方式注重知行统一,突出平时考核,突出读书笔记、调查报告、主题展示、成果展览等第二文本在课程考核中的地位,降低期末考试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减少以记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考核评价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减少记忆型题目,注重通过辨析题、案例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觉悟。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引入接受理论对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颇具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期待视阈,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现师生视阈融合、提升接受效果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根本;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的生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建构知行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期待视阈,学生主体,第二文本,知行统一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2

教学内容: 1.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界的贡献。3.球运动简介。4.排球竞赛规则。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排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2.观看女排比赛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一八九五年,美国麻省好利若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首创了排球运动。2.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运动的贡献: 先后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到五十年代初,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六人制;中国女排五连冠:81年第三届世界杯.82年第九届世锦赛.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85年第四届世界杯.86年第十届世锦赛。2.中国对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贡献:首创快攻.发明“插上”战术.创造“平拉开”.“单脚背飞”.“盖帽”拦网。

三、排球名人

1.中国女排、郎平、陈忠和 2.外国排球名人

四、排球运动场地及人员配备:

1.比赛方法与特性:排球比赛是两队各六名队员在长18米.宽 9米的场地上进行集体的攻防对抗。比赛场地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将球击过球网,落在对方场区的地上。(1)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2)网高:男子2.43米,女子2.24米。(3)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4)标志杆、标志带

(5)比赛队组成:十二名队员,一名教练员,一名助理教练员,一名训练员和一名医生。2.比赛规则:由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内发球开始,使球从过网区直接越过球网,每方最多击球三次。比赛不间断地进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队员犯规。

3.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每局均采用每球得分制;1---4局要打满25分,无最高分限;第5局打满15分,无最高分限。

五、排球竞赛基本规则: 1.发球:发球8秒 发球掩护

2.轮转与轮转错误: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若没有按照轮转次序进行发球则判为轮转错误。

3.位置错误:发球击球瞬间,双方任何一名队员(发球队员除外)不在规则规定的位置上,则构成位置错误犯规

4.替换:每局每队最多可替换六人次,自由防守人无此限制,但只能替换后排队员。5.界内球.界外球.连击.持球.四次击球.过中线.触网.过网击球.后排进攻违例

6.暂停和技术暂停(1)第1~ 4局,每局有两次技术暂停,各为1分钟,每领先队达到8分或16分时自动执行。另外每队还有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2)决胜局(第五局),无技术暂停,每队可请求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

7.局间休息和交换场区(1)所有局间休息均为3分钟。(2)每局结束后交换场区,决胜局某队获得8分时交换场区。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3

[摘 要]化学专业师范生是未来化学教师的生力军,他们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技能。鉴于当前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全程的教学实践,系统地培养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弥补了学生毕业前教育实习的不足。

[关键词]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O61;G65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98-03

化学专业师范生是未来化学教师的生力军,他们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技能。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其教学技能的培养值得重视。如何采取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化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教学技能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融合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中,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关系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通过教育实践训练而获得的教学技能。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师范院校对化学专业师范生开设的课程,除了各类化学专业课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等基础课外,还包括一系列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如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课程论、教学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很显然,对于化学师范生来说,教师技能课程和专业课同样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1] [2]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培养三者总是不能兼顾,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职业技能课程教学往往由教育系的教师承担,而他们并不懂化学专业知识,很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教育理论的教学,多数教育类课程都只是提纲挈领式的讲授,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学生的课业任务重,学习时间有限,常导致学生“重专业课程,轻教育理论”,这使得教育理论的教学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实践上,长期以来,在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缺乏持续、不间断的教育实践(毕业前短时期的教育实习),导致教育实践严重缺乏,平时的理论学习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3] [4]这些问题成为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巨大障碍。很多学生毕业实习时的教学实践能力基本都还停留在新生入学时的水平,导致教育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许多毕业生不能立即胜任中学化学教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究出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新方法和模式,即以化学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在职业技能课程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科学、规范、系统地把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各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化学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二、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原则

(一)持续性原则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在四年大学化学教学的始终,渗透在化学各门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有的教师,平时只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认为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毕业前教育实习的任务,然而,作为系统的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在短时间之内的突击是不可能见成效的。因此,各门化学专业课教师必须形成合力,结合前期和后期的培养计划,在各自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只有在这种长期的、持续的教学中,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循序渐进原则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通过多层次、有目标的实践和训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此,还要加强不同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系统的大培养计划。如大一上学期的前半学期,在学生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只能安排简单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普通话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资料查询和收集等。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基本技能之后开展。这样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有效性原则

化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在有限的专业课教学课时内,我们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一定不能降低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是要同时提高二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善于引导、善于组织、有效调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我们把稍简单的内容拿出来让学生讲授,给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安排、精心策划,特别是课前要指导学生做足准备,让学生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来讲课。只有把学生的状态发挥到最好,才能达到既定的训练效果。

(四)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在专业课中贯穿师范生教育能力培养计划应该是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组合。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能力培养方案,包括不同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实验操作的综合训练、不同化学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教育实践、不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课内及课外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等。

(五)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每个学生外在和内在的条件,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时,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都要灵活机动,不能整齐划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其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对于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差、参与积极性又不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急于求成地让他上台讲课,而是帮助他完成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直到他的教学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并做足准备且自愿的情况下,才让他上台锻炼。这样才可以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方法

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板书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课件制作和教学评价等能力;三是课堂表达、媒体的运用、组织教学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能力中属于操作性的,称为教学技能。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应适时创造机会,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个人的职业选择、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培养师范生的职业兴趣是培养和发展他们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因此,利用化学专业课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兴趣意义重大。

在化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化学史、化学家科研和教学故事的讲述。如讲卤素时,介绍化学家里比希在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方面的故事和卓越贡献等。让学生课下查找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内容和获奖化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及其在成长、学习、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故事,并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专题讲座或讨论会,让学生们交流体会和认识。化学家科研和教学的故事可使学生受到科学家优秀品质和科学精神的感染,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崇敬之情。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从事化学教育的决心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常邀请奋战在中学化学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校友来校给学生做报告,通过这种与优秀化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学化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

(二)指导学生参与专业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5] 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必须掌握过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育技术技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并不懂化学专业知识,他们在教学中常常只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单纯靠他们不能把信息技术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如此,学生制作专业课课件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专业课教师和信息技术课教师联起手来,在信息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制作化学专业课教学课件。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给每个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准备和收集材料,自学专业课内容,然后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此举实现了专业课程及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培养了学生专业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在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后,为了继续提升能力,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学化学课程。我们举办全班学生参与的班级课件制作大赛,参赛作品规定为初中或高中化学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课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参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设计和制作水平。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当教师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很少有时间留给学生。这样,不但专业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还失去了利用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采取了每节课都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讲解,让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上氧化-还原反应时,开始的内容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这是中学里学过的内容,而为了课程内容的衔接这部分内容也必须要讲解,于是,我们就安排一个学生来讲解这部分内容。同样,对于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新知识,如离子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酸碱理论等,则可以全部交给学生讲授。如我们指定某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了解教学目标、写出详细的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授课。我们在安排时,学生讲授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讲授时间由短到长,优先让表达能力强、专业课基础扎实、性格活跃的学生进行讲授。由于感觉被赋予“重任”和信任,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教师,全力以赴地上好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自信心明显增强。课后及时组织学生对授课同学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角色,在提高了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效果很好。

此外,我们还通过指导学生建立班级化学网站,让他们定期收集和上传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很好地培养了师范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和教学资料收集能力等。

四、结语

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把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其间,间接地完成了教育实习的一系列训练内容。把专业知识传授同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师技术行为训练,这是一种全程的、连续的教育实习,它可以使专业理论及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 注 释 ]

[1] 程成,雷体南,周春阳.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对策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2):57-59.

[2] 王淑莲.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82-84.

[3] 王换超,张庆秀.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5.

[4] 刘宝,潘洪媚,张俏莲,等.高校化学师范生的教师素质培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2-84.

[5] 肖琦,贾玉琢.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3):62-64.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4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课的时候, 首先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接收能力、学习兴趣、记忆理解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等;同时还要研究信息技术教材, 把教材的章节内容提炼出精华的知识点, 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地教学信息课程, 提高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理论课一般都涉及概念性或者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并且非常抽象, 难以理解;同时章节安排上也比较密集, 枯燥乏味, 学生鲜有兴趣。加上理论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教授, 学生在下面糊里糊涂地听讲, 课堂的效率非常低。这样的理论课教学是行不通的。

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创设情景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多举例, 多打比方, 多使用多媒体示范, 化抽象为形象,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然而这有一个前提要求, 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合理的教学材料, 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教授相关理论的时候, 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 多举例, 多画图, 多用多媒体展示实例, 实现抽象知识点的贯通。通过打比方、图表或者视频的形式, 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基础, 了解理论课的内涵。比如说, 教师在教授EXCEL的时候, 可以通过列举会计做账的事例, 教授学生对求和函数、求平均数函数的掌握。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三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形象比拟法、分层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课学习的时候, 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同一个活动主题, 以解决某一问题为驱动, 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它分为五个环节:提出任务;分析任务, 提出问题;寻找解题方法;完成教学目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要把任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子,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张图画、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一份调查报告等。任务驱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搜集素材, 主动从教材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探索问题的答案。

形象比拟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利用学生学过的、学会的知识映射出新的知识点, 教会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原理, 对高中生来说非常不容易掌握, 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学生就会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域名、IP地址的时候, 可以这样转换, 域名相当于我们平时叫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所以每一台计算机都有自己的域名;IP地址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一样, 名字可以相同, 但是身份证号一定不同, 这就说明有的计算机域名可能是一样的, 但是它们的IP地址肯定是不一样的。

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 采取分层教授的方法。这种方法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全面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掌握好新知识点的同时, 可以在别的层次上根据自己的兴趣, 安排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完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自信心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理论课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的特点,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立足客观实际, 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点, 多多鼓励学生, 不能因为某个概念或知识点没掌握好, 就一味地否定学生。事实上, 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可以在实践课或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理论。

所以, 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潜力, 对学生予以正面的鼓励, 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课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评, 让他们在互评中相互学习, 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 学会对别人进行欣赏和赞美, 学会真诚地给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信息技术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 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掌握起来非常难, 所以教师要鼓励同学善于发现其他同学学习理论课的特长和方法, 互相交流沟通, 提高学习理论课的效率,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信息技术情况的主观评价。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 往往能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同时能够探索进步的方法, 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我激励, 调整心态, 培养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 帮助每一个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如实地评价自己, 对待他人。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篇5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见,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群中特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课。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为主要内容,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整合资源,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发展。

三、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

【1】 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

1、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和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现状,了解在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及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法律意识,了解和认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特别是人才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以到达对自己成才方向的初步定位,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组织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与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类劳动者的广泛接触中,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极的一面,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3、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以一个确定的社会调查题目或社会实践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比较完整的实践报告,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锻炼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4、要求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安全,依治进行。

四、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

1、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和国情考察。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企业等的调查及参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国情,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调查。通过在企业参加具体的岗位劳动或其他形式的实践锻炼中,与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种不同类型劳动者广泛的接触,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走中

【2】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三,综合性社会调查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2、社会实践的形式(1)开展社会调查。

(2)组织学生到本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及一些大型厂矿、乡镇企业、农业示范区学习参观。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倡导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活动。

五、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及成绩考核

1、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时中抽出45学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每年的暑期进行。教师应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前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在暑假期间的调查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或学习心得体会。

2、社会实践考核

社会实践报告属于学生必修学分,学分为2学分。

学生应整理实践资料,并结合实践体会和课程有关内容,写出3000字以上的实践调查报告(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或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及时评阅,并结合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践教学成绩。

3、社会实践考核的奖励机制

六、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1、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文社科系等单位、部门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定的思政课实践基地。为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已确定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如:十堰市博物馆、郧阳革命历史纪念馆、郧县 【3】 南化塘革命纪念馆等。

3、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年将送一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深造,也将通过外出考察等途径,增长教师的见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已设有校内实训基地。

5、大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为使实践教学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购买一批具有教育意义的影音资料,并将和学工部、共青团及学生社团密切联系,介入到大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并为其提供咨询和指导。

6、解决好实践教学的经费问题。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学校必须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我部将做出专门预算。

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有标准可依,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特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以指导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分散实习为主,与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密切配合。

2、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具有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实习大纲、指导书及必要的参考资料。

4、有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及措施。

5、有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安排。

6、指导教师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并要求学生记好社会实践笔记和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7、成绩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以学生的表现和态度、能力和水平、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社会调查报告等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社 【4】 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调研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良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中等:达到大中规定的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较全面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及格:态度端正,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对待实践教学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不及格:(1)未按规定时间上交社会调查报告和实习手册者;(2)未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3)社会调查报告马虎潦草、抄袭或内容有明显错误;(4)未参加实践教学时间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者;

(5)几个同学合作搞某一调查研究,但报告内容雷同者;(6)有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者。

八、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1、实践教学质量意识的强化

结合专题及事例,渗透并树立教师的质量管理意识,让“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达成共识,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

1)全面性管理:要求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劳技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的评价监控,不仅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2)全员性管理: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

3)全程性管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过程的环节性管理,明确实践教学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按教学大纲、指导书、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始之前作好充分准备,教学结束时作好总结,使实践教学质量得到

【5】 监控。

3、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践行“四结合”

1)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2)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3)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4)自检与互查相结合。

4、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达到“三结合”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与教师学期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探讨 篇6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 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二、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燥,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四、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

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和心理品质,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加强教学针对性。如:对胆怯害怕不敢过栏的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以外,采取用橡皮筋代替栏板的方法,加强安全措施,消除他们怕跌倒摔伤的心理障碍。对体能较差学生采取降低栏高、缩短栏间距的方法,降低练习难度。总之要为生理心理素质较差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与优秀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7

一直以来, 在所有关于这种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总有一些批评的声音, 很多人将其评价成是一种强制的“注入式”教学, 更有甚者, 直接排除讲授法, 把除它之外的有关教学方式的实践才叫改革。事实上, 我们总是尝试着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法, 其实这是所有有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重大误区。通过国外重大教育机构专家经过多年的经验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 是可以通过全部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学习的。也就是说, 不存在某一项研究可以直接证明, 某一项教学方法与另一类方法本身有什么重要的、直接的差别。

当然, 通过我们的相关教学实践经验也可以达到证明的效果, 那就是绝对就应该被政治理论课教学适用的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存在的。根本上是因为这种论断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教师间风格的差异。因此我们能够看到, 一些学生具有的特殊特征导致了其本身学习效果间存在一定差异, 这当然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群体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明白, 在政治理论课上, 教师不仅仅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更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质教育, 这也解释了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的特殊性, 已经决定了仅仅使用一种方法是不可能适应全部要求的。因此笔者认为, 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来说, 不应该也不适合去探求某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应该在探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如何进行配合, 最终目的是能够形成有关教学方法的立体化、多层次体系, 只有这样, 对有关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研究才有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 实践早已无数次证明:不管怎样进行改革, 讲授法绝对依然是有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当然我们需要明白,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特点。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人文类科学, 想要将其传授给学生, 当然要由那些已经熟练掌握这门科学架构与知识的教师群体来进行讲述,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迅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粹与实质。通常按照一般情况来看, 学生个体间水平不一, 再考虑到时间成本的问题, 导致了学生自学这一途径, 很难在短期内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核心的要义, 因此往往是废了功夫, 效果却十分不好。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就要求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最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政治理论课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 那就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于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此来确立坚定积极的人生观,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以, 系统科学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当然, 我们也应该承认讲授法也存在很多缺陷, 其中, 最为明显的要从本质上来看, 它仅是一种单向性不可替代的交流方式, 很难会产生相互作用和积极的反馈, 而这些效果对于学习者来说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它的另一个显著缺点就在于, 讲授这种语言媒介可能并不能直接让学生体验到相关知识。因此, 政治理论课才会特别强调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做到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以弥补课堂讲授这一方法存在的硬伤。

二、注重充分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效作用

我们在运用讲授法这一基本形式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充分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 使其他教学方法能够与讲授法之间进行有机的配合, 以形成完整的效果和最佳的教学方法体系, 最终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方法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1. 有关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和其他教学方法比较来看, 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第一, 具有相当的直观效果。其本身能够打破视觉限制, 让学生得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对象进行观察, 便于对概念进行理解和快速掌握学习的方法。第二, 图文与声像有机结合。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集中相应的注意力。第三, 具有充分的动态性。便于在动态过程中反映一定概念以及其形成的过程, 这样便有效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教学难点。第四, 具有讲授法缺乏的交互性。如此一来, 学生得以有更多参与的过程,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新的思路和认知架构。第五, 通过多媒体实验这一途径, 可以对普通实验进行一定的补充。也可以对真实情景的模拟和重现, 培养相关的想象、探索开发能力。第六, 具有可重复使用性。能够帮助突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多次重复以达到克服遗忘的目的。第七, 具有针对性。这也使得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成为了可能。

2. 有关讨论的运用。

讨论要数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 如果说讲授本身是向学生传授和传递的过程, 那么讨论本身就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并达到反馈的过程;从另一层面来看, 讲课是要学生去认真地听, 讨论则是让学生认真的思考、提问、并作出一定的答复。从实践的相关结果来看, 学生相对比较愿意接受这种开放式的双向性教学方法。讨论这一途径存在的最大优点就是,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一般来看, 首先是教师拿出一定的话题作为讨论题, 学生先是要对教材进行钻研, 寻找有关的有利材料, 最后提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些本身都构成了自主学习的要素。当然,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 那就是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 讨论和讲授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讨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讲授法则偏向于帮助学生重点地、核心地掌握要点知识。

3. 有关参观的运用。

参观要数是政治理论课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 从而帮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 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4. 有关辩论的运用。

辩论指的是社会上兴起的各种知识竞赛形式, 要求学生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揭露对方的矛盾, 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现在已经被政治理论课教师移植到了课堂上。这种形式存在的优点是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比赛,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事实上, 这种方式往往只能使参加的学生受益, 而大部分没参加的学生只是走个过场, 听听而已。由此看来, 此种方法也不应该过多安排。

综上所述, 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 不论改革如何进行, 讲授法始终应该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我们首先应该注重的是, 讲授法如何被运用和改进,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能发挥和结合与其他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明白, 在今后的教学实务中, 可能因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的要求, 教师之间的教学风格不同以及科技的进步, 还会陆续出现其他的新型教学形式。不论如何, 在笔者看来, 现阶段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应建立一种以讲授法为基本形式, 以讨论、多媒体教学参观、辩论等为其他辅助形式的有机教学体系, 唯有此, 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间寻找到积极的平衡点, 得以优质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8

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的学生。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108人,每班54人)。将体育教育1班设为实验组,体育教育2班设为对照组。实验前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以及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2 研究方法

2 .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效教学方面的论文资料著作,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确定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可行性。

2 . 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巢湖学院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向他们进行了本论文的相关咨询,并认真听取了建议。

2 . 3 实验法

2 . 3 . 1 实 验 对 象 , 时 间

实验对象:选用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2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 ,分别为对 照班和实 验班 ,每个班为54人。实验时 间为3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2.3.2 实 验 内 容 与 方 法

实验内容为排球理论知识,包括排球的起源和发展、排球的各项技术和战术的概念、规则和裁判法等方面的排球理论知识。实验方法为在实验前通过4个学时的学习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垫球技术概念等方面的考试,以便得到实验前学生成绩情况。其次分班进行教学,体教1班为实验班运用有效教学。体教2班为对照班,运用传统的正常教育方法。在期末考试后收集考试结果,进行2个班的对比分析。

3 有效教学理论分析

3 . 1 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有效教学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门优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教学的过程,实施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体特点、结合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统一考虑教学原则,系统地组织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过程方案。在这样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简单用一种教学方案,而是要有充分把握和信心,全面选用其他教学工作形式,选定上课计划,对学生选用最恰当的方案,保证达到在该条件下最大的教学效果[1]。

3 . 2 有效教学理论的原则

3. 2. 1 学 习 化 原 则

学习化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 2. 2 主 体 化 原 则

主体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讨论和学习。

3. 2. 3 最 优 化 原 则

最优化原则要求将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其着眼于整体的教学系统。依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就是在特点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1]。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 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对学生成绩进行摸底考试,成绩见表1

通过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排球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2个班的考试成绩(P>0.05),说明2个班在排球理论摸底考试中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从而体现出本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 . 2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对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影响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分有显著的差异。从实验的平均分以及其它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能够提高学生排球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备课准备的非常充分,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设置了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播放影片的形式播放有关排球各 方面的内 容 ,特别是通 过观看老 女排五连 冠和新女 排2004年亚运会逆转俄罗斯夺冠的经典比赛影像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化了目标意识,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之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尝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先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决,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排球理论课的自身的特点,教师依照实践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的原则。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试、直观、多媒体等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排球理论知识。

5 结论与建议

5 . 1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普通高校排球理论课教学运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实验后的成绩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是可行和有效的。在教学中师生能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不仅优化了教学目标,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相比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高校体育专业中采用有效教学理论以及对传统教学理论和继承和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排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5 . 2 建议

高校排球理论课的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好教学内容和环节。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传统教学理论不同,有效教学理论其科学性强,能把长短期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建议在普通高校技术理论课中推广应用并且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指导思想、原则进行归纳,对有效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进行实验研究,把有效教学理论融入到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去,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为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也为体育专业其它实践课的理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9

一、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 人数多, 实效差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学时正在大幅度的减少, 课时减少要应对的课堂教学就相对繁重, 与此同时, 由于近几年招生人数增长加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受学生数量影响一般都会合班, 甚至是跨专业的合班, 正常的教学已很吃力, 要进一步进行人数众多的实践教学必然难上加难。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组织, 但也不可能数千学生同时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参观活动,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挑选学生代表参与, 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 因此缺乏广泛性。

2.各自为政, 流于形式

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来说, 尤其需要课外或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 需要校内校外各部门的合作, 及校内校外、学校和社会的很好配合。只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工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没有这些基本沟通和协调,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内容, 和学校相关组织如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实践活动经常产生冲突, 不易协调整合。各自为政, 操作无规范,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为走过场, 做形式, 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3.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才观影响

急功近利的现代价值取向和量化取向的人才观, 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竞争力减弱。而社会用人机制所看重的是技术技能的能力证明, 如英语四六级证、会计证、设计证等, 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得分, 用人单位不在乎, 学生更不在乎, 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高校学生, 尤其是高职学生而言意义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高低未能成为社会对人才优劣评判的指标, 这更促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趋于边缘化, 学校和学生理所当然的对其采取随意甚至漠视的态度。

除以上主要问题外, 近年还存在经费不足, 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客观问题, 上述问题制约了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而多方面多途径的解决存在的上述问题成为关键。

二、创新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9号) 印发, 要求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全面展开, 明确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改革, 是要确立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快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确立方向为转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融进社会大课堂里, 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使之更能贴近现代社会人才需求, 增强学生对未来挑战的竞争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1.“对话式”教学

创新型“对话”教学模式, 遵从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有绝对的权威和地位, 而“对话”式教育, 却是使学生在教学中起到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 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讨论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教学过程中的穿插讨论,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贴近学生实际精神需求, 师生交流更加自然生动, 没有台上台下的隔膜。

需说明的是, 课堂讨论并非随意的展开, 它看似随意, 确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教师认真地根据教学内容来准备, 讨论的题目也要根据学生思想的实际来确定, 谈论前资料要准备充分, 了解学生的情况, 重点发言学生须心里有数, 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即时和全面地对学生启发引导, 讨论完成要做全面的总结分析。

2.“学导式”教学方法

“学导式”教学实际是一种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作用, 它包括自学、解疑、演练、精讲四个阶段。多年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课堂灌输为主, 普遍存在灌输内容多, 独立思考的少, 灌输时数多, 自学时间少的现象,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束缚了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能力的发挥。“学导式”教学创新在于可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作为自学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首先精读教材, 大胆质疑, 学思结合, 做出笔记和摘要。为了学生能“思”, 教师在之前可以巧妙地先加以引导, 比如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形式等, 让学生的思考路线围绕教学中心而不跑题。教学中, 设疑是关键, 正确、恰当的质疑, 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一定的作用, 反复的积极的思考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疑是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自我解疑, 也可以组织主题辩论, 对其具体讨论。

3.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现实条件的局限下, 对于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 要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和实施。例如, 到革命纪念地 (延安、井冈山等)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和改革前沿 (深圳、珠三角等) 参观, 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喜欢去, 但是耗时耗资, 尤其对于教学资金短缺的政治理论课。而换另外一种方式, 比如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 可适度开展。方式有很多,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 围绕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 更是锻炼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对自我也有很好的发展,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大众, 奉献社会。

四、结语

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于教学问题要深入分析, 积极地找寻解决的方法, 提高学校和社会对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促使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出困境, 迎来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晓梅.浅谈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消费导刊, 2009, (1) .

[3]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 2008, (11) .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初探 篇10

在高中通用信息技术教材中, 对信息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的重要基础, 因此, 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语境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要联系信息理论的基本特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巧设悬念, 启发兴趣

教材中的一些全新的理论知识, 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到, 对此可从一些类似的比较开始进行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或者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 效果不会很好。例如, 在讲授文字的编码时, 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学过水有三种状态, 有没有人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于已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是小菜一碟。教室里每位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随口叫起一个学生, 得到准确的作答后, 顺势接过话题:我们的汉字从书写到纸上到出现在电脑显示屏上, 你们知道这个变化过程吗?学生马上兴奋地低声议论起来。此时悬念已产生, 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 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听老师讲解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比较水的变化和汉字编码的变化, , 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幽默轻松, 巧记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 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 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讲解主机、IP地址和域名的区别, 主机指设备, IP地址指网上识别符, 而域名相当于通用名称, 学生很容易把这三者搞混淆。于是我突然向一个学生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班上学号为29号的同学是谁?他挠着头说:不清楚。我又要学号为29号的同学站起来, 他前面的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其它同学笑了。开始被提问的同学嘀咕:原来她是29号。于是我对全部同学说, 主机相当于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我可能相当于一台功能强大的主机, 你们可能相当于一台台性能还有待提高的主机, 同学们又笑了起来。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编了号, 显然那些单调的数字与我们每一个人很难对应起来, 所以我们每个人还有一个名字, 这里每个人的编号就相当于每个人的IP地址, 而名字相当于域名。这样, 三个易混淆名词的教学问题在轻松诙谐的学习环境中解决了。

三、含蓄批评, 提高的实效

教学批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 往往对此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 此时, 教师若恶声厉语, 简单指责、批评,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的消极心态。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 能使学生消减窘态, 缓和对立气氛,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作业批改中, 我发现了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怎么办呢?上课时, 我从这样一段话讲起:现在生物科学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克隆技术, 有没有同学能说出世界上科学家已成功地克隆了哪些生物?很多同学都愣了一下, 还以为上生物课, 不过还是有几个同学说出了一些例子。我说:原来克隆都是针对有生命的东西, 但是那此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能不能“克隆”出来呢?同学们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我又说:我不清楚能不能, 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作业能克隆。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 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 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 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 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 基本目的已达到了, 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 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 也没有厉声指责, 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他们在宽容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设疑障, 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 激疑, 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 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程序设计语言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难点就是二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 我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来给同学们设置疑障。首先将题目列出, 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 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的互换方式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会犯的一个错误) , 把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 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 当讲到这一语句时, 故意停顿,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 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 要交换, 而饮料不能丢失, 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 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 程序也解决了。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 进行概括、总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上往往是上机课占绝大部分,理论课课时只占总课时的30%,但这并不是说信息技术理论课无关紧要,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导入课题,巧用形象比喻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好是选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比如关于容量换算问题,如果直接跟学生讲授。我发现学生当场都能记住,但时间相隔仅一周便有一定程度遗忘。因此,我尝试在引入课题之前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一首mp3音乐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学生答是4兆左右。再问:“同学们家里的网络带宽是每秒几兆?”,得到答案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家里网络带宽为4兆。最后问:“那么按照理论只要1秒即可下载完一首音乐,用你家的计算机能完成任务吗?”。接下来通过一首mp3的容量是4MB,而网络传输速度是4Mbps引入1B=8b……,最后学生弄清楚了理论上最快下载时间为多少。甚至我在一堂课上遇到一个学生说电信部门混淆概念欺骗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

因此,在问题选取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需要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话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的。所以我的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做个有心人,将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地应用到信息技术理论课堂中去。

二、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回归理论

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记忆久远,不易遗忘。以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为例。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台硬件齐全的计算机,然后请不同的同学对机箱内部件进行分拆,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对应部件,如硬盘、内存、显卡……。通过展示实物,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不是机械式的被动记忆。同时我又向学生解释清楚,内存是主存储器,应和外存储器分开,更正同学们平时所说“你的mp4内存是多少G?”这句犯理论性错误的话。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从本质上区分出内存与外存的概念性区别,提高了教学效率。

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大好处是直观明了,一看就能明白。如在讲解程序设计模块交换两个数据值教学内容时,通常的算法是“t=a,a=b,b=t。”我在课堂上也给a、b赋值并一步一步演示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尝试将a、b比作两个有同学座位,t为空位,接下来请a位同学到t位,再请b 位同学到a位,最后t位同学到b位,学生看后一下子就理解了数据交换的原理。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在学习完理论后可以借助于理论知识再回过头来深入了解实践操作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分类汇总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相当多的学生汇总前不排序,导致考试时做题停滞不前,影响学生心情。教师在讲解时可重点讲授分类汇总的概念,应把它分开理解,是分类基础上再汇总,而分类的话必须要借助于排序。通过强化理论概念来提高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都有其理论依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注重课堂用语,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规范的课堂教学用语是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教师用语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则势必会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效率。反之,若教师语言组织能力差,前言不搭后语,则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合适的事例和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都要通过语言表达交流使学生接受掌握。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有部分概念较难理解,要想使学生尽快理解则必须用心组织教学用语。对于一些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怎样表达学生更易接受是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开关机次序的时候,如果仅仅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开机时先外设再主机,关机时先主机再外设。”学生往往会记不住次序,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将主机比之于“懒汉”,它总是迟到并早退,很简洁的一个比喻学生立刻就记住了开关机次序,接下来教师可以再详细地向学生介绍这样操作的道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用语的组织与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用语要简洁、明了;二是注意语速要适中;三是注重师生间交流互动;四是要不吝赞美之辞;五是对课堂状况要收控自如。课堂教学用语若能做到以上几点,则必定会使学生和教师合拍,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因此,在精心备课选题的基础上再配上合理规范的教学用语必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及时反思,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都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效果的优劣,课上的再好总有其不足之处。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每节课上完以后在教案上写出课堂反思,总结成功之处,更要重点写上存在问题的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之于实践操作课,信息技术理论后进行反思更为重要。实践课讲得不彻底还可以借助于示范演示来弥补,而理論课讲得不充分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不透,而教师又无法讲解清楚,则务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二是教学道具是否合适;三是讲课用语是否妥当;四是用时安排是否恰当;五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六是教学效果是否上佳。基于这六个方面来考虑,对信息技术理论课进行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教师经常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帮助教师在以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作适当调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理论课教学体系 篇1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保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特殊的目标针对性、显著的主体发展性、直接的科学实践性, 构建评价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评价理论、学生品德结构和发展规律、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观念等为依据, 坚持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应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环节的各个要素, 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特定内容, 合理地选择体系构成要素, 协调各项质量保障力量, 达成培养总目标。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对学生的考评, 又要包括对教师的考评;既应有对于文字材料的考评, 也应有对于学生实际收获的评价;既有关于实践结果的评价, 又要有对于学生实践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等进行的评价。

2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 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必须依据教学目的而建章立制, 依法管理, 克服主观随意性, 使评价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其次要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 依据课程特征及实践教学实施中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实践教学按照既定目标和标准来实施, 促进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

3科学性原则

要准确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客观状况, 必须科学、客观设置评价指标和量化值。评价指标与实践教学的目标要一致或对应, 既反映目标要求, 又突出核心因素;各项指标既兼容, 又相对独立, 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目标要求, 不冲突、也不重复;评价标准和方法要尽可能量化, 既具可比性, 又能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指标力求全面且重点突出, 评价应严格按标准进行。

4引导性原则

建立思政课考评体系应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要充分体现其政治方向性、观点鲜明性、立场坚定性、意志统一性和行动一致性。考核学生重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充分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教师的考评要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调动其积极性, 引导他们发掘潜能, 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目标。

5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发展, 评价的内容、方法、结果等都要体现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目的。评价者及评价的参与者都要树立发展的理念, 注重过程评价, 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强调对师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的关注。制定评价目标和具体标准要能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 注意评价对象个体的心理状态, 尊重评价对象的意见, 努力使评价的过程及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对评价结果进行积极、全面的解释和谨慎的利用。

6可操作性原则

从理论上讲, 建立全面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比较容易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影响因素。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应当力求做到指标项目内涵明确、精炼, 重点突出。指标涉及的信息应易于获取和进行比较, 各项指标彼此相关但不重叠, 保证其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体现评价体系指导性, 又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的实际需要, 简便易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立评价体系的内容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考评体系也应该是由特定且相互影响着的考核对象、目的、内容、方法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完备的考评体系要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教学目标等, 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个评价主体的视角, 设定指标及权重比例, 多渠道收集并灵活处理评价信息, 构建独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去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最难确定、最难操作。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效果认定或判别的复杂性。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但理所当然地要把政治方向性、思想品德性摆在首位。检验教学效果首先必须看其是否使学生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 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是否标志更显著, 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是否进步更明显。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重在考量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度、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 评估学生是否在牢固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同时, 增强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必须在目的、内容、功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

推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还在于要让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实践验证更牢固地掌握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并把所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因此, 我们评估实践教学效果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应该是检验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检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考评学生实践成绩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定项目内涵, 制定相应的定量与定性标准。既有实践学时、实践报告字数和格式、实践报告上交时间等量的要求, 也有选题质量、实践态度、实践心得、实践报告真实有效性等质的要求。要结合学生思政课实践期间的表现和提交的实践报告、个人总结等进行综合评定, 可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组织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既有对学生的考评, 也有对教师的考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的第三个方面应该是围绕教师这一主体展开。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观念、态度、水平、能力及外部表现如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学主题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及自己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总结等, 都应该列入考评范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 要把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看作一项重要的评价因素, 把教师在这种互动中的效果 (即学生的主动性发动得如何) 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 要看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映和收获, 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看教师是否把注意点放在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和乐于接受上。

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学校各级各类部门的管理与协调, 离不开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因此, 实践教学评价的第四个方面应该是关于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制度与管理。要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计划安排、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确保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展开。在以往各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中, 除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学校管理部门一般总是只充当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婆婆”, 很少检查自己的工作。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将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制度与管理纳入考评范围, 并且还要严肃认真地加以考评。惟其如此, 评价体系才是完备的, 考评内容才是全面的, 考评的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 而指标反映的内容则应兼顾全面、全程、客观、导向、激励和可行等特性。对所有思政课的课堂理论讲授、活动课和实践课都进行评估, 从教学的起点到教学的终点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 评估量化指标及指标权重科学合理、客观可行, 符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 坚决贯彻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目的,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 追求卓越的良性竞争氛围。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需要涉及多方面信息, 需要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因此, 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 具体包括:⑴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自我评价;⑵教师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情况的评价;⑶教师同行之间对实践教学的互相评价;⑷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督机构 (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校级教学督导组专家) 给予的评价;⑹实践教学基地、相关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及学生家长的评价。

大学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第一主体。他们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 最有发言权, 评价也最有说服力。因此,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中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态度优劣、组织管理能力高低、教学活动主题与形式选择是否科学性、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是否公正客观等方面作出评价, 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管理者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修改完善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也能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 把实践教学的评价过程变成为促进他们反思和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自评不仅可以为教师了解学生、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依据, 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养成并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责任感, 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

在评价结果处理的权重上, 学生评价在评估权重中占比应在35%左右。可采用即发即收的问卷形式, 也可采用座谈会形式。可在最后一学期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过课的思政课教师作定性评价, 只就其实践教学的态度、内容、能力和效果作出优、良、中、差评价, 并写出对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结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的第二主体是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职责决定了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给予评定。思政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 教师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给予的评价, 直接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要根据评价体系设定的指标及权重, 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态度、表现、结果等给予综合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理应综合运用目标评价、总结评价、过程评价、标准评价等手段, 形成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知、行”统一状态的综合评估。

教师评价的第二方面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自评, 教师可以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也为教学管理部门的考评提供参考。教师评价的第三个方面是对同行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教师对同行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能促进教师的相互提高, 能使相关部门不至疏于管理。教师评估在评价体系中应占评估权重的30%左右。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的第三主体则是学校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是教学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评价具有权威性, 也比较有价值, 是区分师生优劣和进行奖惩的依据。指导老师对实践教学班学生的评价及及学生自评是一种单元内考评, 而教学主管部门抽查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实践报告, 并根据抽查情况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则是一种单元外考评。只有单元内外的考评相互结合, 才能搭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挖掘参与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初衷。教学管理机构的评价一般都是终结性评价, 应该在参考学生、教师等主体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教学督导组的意见, 给出自己的最终评判。其所占权重应在25%左右。

教学管理部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项目的确定方面, 既要反映实践教学内容的政治方向性、方法的独特性及学生能力提升的目标性, 又要顾及学校安排实践环节的基本条件, 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根据各评价因素对教学质量影响程度的不同, 分别给评价项目赋予相应的权重值。

此外, 实践教学基地、相关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及学生家长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 他们的评价同样重要, 在权重设置方面可占10%左右。

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注意三种结合, 即:在内容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标准上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单元内考评与单元外考评相结合。无论哪个主体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都要多渠道掌握信息、多角度看待问题、多层次区分成效, 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 要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取代单一的教师评价;对教师而言, 要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及专家评价取代以往的不评或管理机构单评;对管理机构而言, 要由过去的单一评他主体变为既评他又被他评的主体。评价过程中, 各主体还要将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兼顾实施显性价值判断与隐性价值判断。

总之, 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在更新理念的前提下多层次、多视角地加以规划和协调。必须以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益为评价出发点,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评价目标, 以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评价原则, 促进良性竞争氛围形成为导向。既从社会目标实现与否给予价值定位, 又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满足与否加以价值定位, 注重于教师教学的过程性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性评价。只有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指标兼顾全面性、全程性、客观性、导向性和可行性, 才能构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有效提高其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5) .

[2]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原则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3]龚旭芳.关于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5) .

[4]李碧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独立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 2011 (4) .

上一篇:围岩变形机制下一篇:大型移动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