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教学

2024-10-29

单元主题教学(共12篇)

单元主题教学 篇1

“单元导语”是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教材有它的规定性和制约性,我们应该尊重教材的这种规定性和制约性。尤其是对一些解读教材功底不足的教师来说,努力解读教材,把握好编者的意图,比所谓“创造性地用教材”,但结果却教偏了、教错了,来得更实际一些。因此,重视并首先对各单元的导语进行具体、深入的解读,在把握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达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应该成为解读教材的“第一要务”,成为一种解读教材的自觉意识和习惯的备课方式。

一、单元导语的构成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规定、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一、二、三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为例:

“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给我们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也就是说,体会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美好心灵只是基础,关键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这种美好情感的,是以学习如何表达为重点的。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提示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

二、单元导语的解读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 人文专题的解读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导语为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此类专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已有涉及,即“体会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联系起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同类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但是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体会和感受,而且仅是一个侧面,即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而五年级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之中,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深沉之爱,由于是隐含的,不容易发现,需要细心体会;宽广之爱,则是讲爱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即父母之爱的无处不在、无处不真、无处不深。

本组安排了四篇课文,从四个侧面来描述父母之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特殊情况下父母之爱的伟大;一类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三篇课文,是讲日常生活中关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之爱。尤其是父母“无情”的批评、有意识的“冷漠”也是爱。

从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体验来看,第一类是极其特殊的,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而第二类是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那些“无情”的批评、父母有意识的“冷漠”,学生就比较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了。我们在教学这组教材之前,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请举例说明。”结果,9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守候在身边、下雨的时候父亲冒雨来送伞等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只有两三个学生写到了父母给他洗衣服、为他操劳等爱的事例。可见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感受是比较单一的,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分析、解读,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五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尤其是那些严厉的批评、“无情”的冷漠等方面真正感受、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这样解读才符合并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2. 训练重点的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并提出了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是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

那么,怎样清楚明白地解读语文训练重点呢?我们以把握“阅读方法”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编者规定、提出了“读课文,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真正弄懂这一要求,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弄懂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它与“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什么不同;二是为什么要“读课文,想画面”;三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

“读课文,想画面”是一种通过阅读有关景物、人物等语言文字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图像”,是借助于想象、体验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与“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同,前者是一种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想象、体验和感受,后者是一种抽象思维,更多是质疑、思考和感悟。进行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也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如“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眼想象法,如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还有朗读体验法、绘画还原法等。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比较准确、扎实地体现和落实编者的意图。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时会更加心明眼亮,教在点子上。如“读课文,想画面”不是在四年级才提出的,实际上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以看作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训练的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的提升。这样解读,弄清了它“来自何方”,我们就知道“读课文,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弄清了它“走向何处”,我们就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进而明确“现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四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陆续规定、提出了“领会表达”的任务和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提出“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课文中这些优美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以落实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学段目标。还有些单元导语的规定和要求是偏重于领会语言表达的,如,前文所述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解读和教学时要特别用心弄清楚此类编者意图,避免把劲用偏了。

总之,这样解读单元导语,看似“复杂繁琐”,似乎“小题大作”。但是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教在点子上,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身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运用

单元导语这一文本要件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为此,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了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教学为例: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1. 展示导语,梳理任务。

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之始,我们向学生亮出导语,引导学生梳理出四项学习任务(实际也是学习目标、方向、重点),即:

①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思想内容)

②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领会语言表达)

③读课文,想画面。(阅读方法)

④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2. 分析任务,明确重点。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有两个最为重要,有必要分析、明确。一是读课文,想画面;二是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知道了“学什么”的基础上,又弄清楚了“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

3. 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也是教师比较忽视和混淆的,即“自然景观”与“自然奇观”不同。一般地讲,前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美”,后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奇”。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出示一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自然奇观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自然奇观”与“自然景观”的不同,从而弄明白学习本组的关键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时,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会有意识地发现、理解课文所描写景观的“神奇、奇特”之处,也有利于完成好“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这一学习任务等。

实践与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解读到位有根基、方向明确有目标的教学才会是高效的教学。这样教学用时不多(约10分钟左右),却如同在学习起步之时就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起到了目标定位、事半功倍的作用。

单元主题教学 篇2

上周二我很荣幸能听了高淑萍老师的讲课和关于单元主题教学的讲座。下面我就讲座内容和听完之后的感想做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高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单元主题教学,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是主题富于单元学习一个完整的儿童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技能;二是避免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省教学组织时间;三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

其次,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要求: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两者的关系。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单元主题教学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和综合性。整体策划单元教学、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寻求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

5、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单元主题教学中主题与主题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要思考它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有序、有层次地完成,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有效地保证单元主题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能力目标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最后,高老师简单讲解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操作流程即:课内课外,自主预习;检测预习,整体感知;主题探究,品文悟情;主题拓展,时间运用;主题表达,习作迁移。每个流程高老师都举例说明,以便于我们理解和在实践中的操作。

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法初探 篇3

那么,该如何把握单篇课文与单元教学之间的平衡呢?

一、深入研读文本,发掘教材价值

每篇课文当它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文本价值”。当它被选入教材中某一特定单元之后,则又同时具备了选入之后产生的附加值,即为“教材价值”。单元中的课文因为相同的主题被组织在一起,这种单元式的建构方式,是基于组成单元的课文具有内容层面共性而言的。因此,在主题单元教学中,许多老师容易走入过多关注文本价值、忽视教学价值的误区。这种操作模式让文本丢失了它的范例功能,使教学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彰显。

主题单元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再过多强调课文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更加关注系统性。但是“不再过多”,并非“不要”,我们仍需坚持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由《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诗文组成,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们应发掘的教学价值应该是什么?它们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不同,分别以七律诗、记叙文、通讯的方式呈现了“八一壮歌”这个主题。所以在单元教学中,应专门抽出时间来理解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七律·长征》凝练的诗歌语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手法,《大江保卫战》点面结合、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这样的解读,会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教学价值。

二、把握文本特质,精选教学内容

“教什么”与“怎样教”孰轻孰重?王荣生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再先进的理念也要首先落实到“教什么”,否则,教得再精彩、再热闹,对学生的帮助也不大。这一点,对于主题单元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因为单元教学的建构与教学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安排的,所以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必要性必须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量。

那么我们怎么用好教材、选取好教学的内容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文本的特质,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带领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

仍以上述课文为例,虽然主题都是“八一壮歌”,可是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七律·长征》一诗,精彩之处在于通过五幅画面的展现,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适合引导学生诵读,再现画面,积累语言文字。《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展现彭德怀的内心冲突。教学中,可以抓住他为何爱大黑骡子却仍然要杀大黑骡子的矛盾点,引导学生体会衬托这种手法更能凸显人物的品质。《大江保卫战》以时间为序的展现手法,为读者营造出紧张、紧急的氛围,并通过场面描写刻画出解放军英勇无畏的形象。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两个场面描写,让学生感受场面描写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三、开发单元资源,合理拓展文本

主题单元的整合式教学,体现了单元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源于单元,但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拓展与提升。主题单元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适度拓展要注意处理好拓展内容与教材的内在关联度。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进行有效链接,将他们引领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单元以《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组成了“世界各地”这个主题单元,练习中又辅以“世界名城”这个口语交际。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先领会三篇文章的构段特点,接着请学生收集世界名城的资料,最后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进行一次仿写。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学生有各种素材中的范例的指导,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可以看出,这个单元只做了一次拓展。因此,拓展并非越多越好,脱离了主题内容的拓展应当舍弃。

要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主题单元式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仍需努力探索,寻找出更多可行性的方案,让我们的教学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巧抓单元主题设计教学 篇4

于是, 我便静下心来, 潜心阅读收入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 以便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

十一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选入了四篇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我们爱你啊, 中国》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赞美祖国、热爱祖国;《郑成功》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分别向我们塑造了一个爱国的民族英雄和一个爱国的音乐家;《古诗两首》又让我们感受到两个古代伟大诗人的爱国热情。本单元的练习设计“诵读与欣赏”和“口语交际”也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多民族的伟大中华,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主题单元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学时, 我们应以主题为中心, 整合单元课文, 并适时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感受爱国热情, 得到教育。下面, 我就谈谈各课的教学侧重点。

《我们爱你啊, 中国》

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 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示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爱国”, 让学生在朗读诗歌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探讨话题:祖国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让学生通过通读全诗, 了解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民族多样而团结的国家, 同时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着高尚、纯洁的民族气节。我们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课外拓展:你还能说出祖国伟大在哪里, 还有什么让你骄傲的吗?你了解祖国今天的发展吗?

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 如读报、看新闻、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去了解祖国、收集祖国的光辉历史与今天高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这样祖国的伟大形象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里更加辉煌, 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外延伸:国庆节就要到了,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 你准备为祖国献上一份什么样的特殊贺礼呢?

当学生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时候, 让他们把这种热情放到生活实践中去, 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献礼。如学唱爱国歌曲、阅读爱国文章、组织“我和我的祖国”演讲竞赛、为祖国制作生日贺卡等, 让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郑成功》

探讨话题:郑成功为什么心里一直放不下台湾, 一心想收复台湾呢?收复台湾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能被称为民族英雄呢?

台湾一直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台湾人民更是和我们亲如兄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台湾人民更是饱受他们残酷的奴役。郑成功临望海峡对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我们决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台湾!”学生反复朗读这句慷慨激昂的话语, 便不难体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 为了让台湾人民过上好日子, 他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使台湾富强起来。他英勇善战, 一心爱国, 维护了祖国神圣领土的统一。此时, 学生便会自然觉得郑成功是一个民族英雄。

课外延伸: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有着许多的民族英雄, 他们的丰功伟绩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振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 看看我们的祖国还有哪些民族英雄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探究话题:肖邦在弥留之际, 为什么要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呢?

肖邦是著名的爱国钢琴家, 祖国波兰遭受沙俄的侵占, 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可他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为祖国奋斗, 他用催人奋进的钢琴曲鼓舞祖国人民奋起抗争。可由于他远离祖国和亲人, 思乡之情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一直折磨者肖邦, 再加上忘我的彻夜工作, 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 肺病的恶化, 最后使他倒在了病床上。可他至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要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他一心想念着祖国、深爱着祖国, 因此他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学生通过通读课文, 进而再读肖邦感人肺腑的遗言, 怎么会不被肖邦这种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所感染呢?

《古诗两首》

探究话题: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心情不一样, 所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通读两首古诗之后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杜甫喜极而泣的心态, 而第二首古诗体现了诗人陆游临死之时心有不甘、满怀悲愤的心态。这时可让学生讨论讨论, 两位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杜甫为何而喜, 陆游又为何而悲。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流落他乡的杜甫听到祖国收复失地, 他欣喜若狂;而陆游在临终之时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愤欲绝。可想而知, 他们多么爱自己的祖国。在教学中, 通过了解、搜集杜甫和陆游的相关资料和爱国诗篇并反复诵读, 让这两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袒露在学生眼前。

练习1:阅读与欣赏

练习1的安排与单元主题阅读是遥相呼应的, 阅读与欣赏安排了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谱写的会歌。课上让学生尽情诵读, 观看视频, 欣赏音乐, 在这充满激情的诗句与优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的爱国之情便会被点燃。反复诵读, 跟着宋祖英甜美的歌声学唱, 爱国之情也随之澎湃。

口语交际

话题: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聚居地、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 感受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向大家介绍, 让同学们感受祖国大家庭的和睦和融洽。

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 通过对祖国壮美山河的了解和郑成功、肖邦、杜甫、陆游他们爱国情怀的感染, 会让学生热血沸腾,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祖国生日到来之际, 我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 通过阅读《复兴之路》, 收看电视节目, 让他们正真认识到, 中国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摘要:让学生通过通读全诗, 了解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民族多样而团结的国家, 同时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着高尚、纯洁的民族气节。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总结 篇5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

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主题单元教学的规划与目标 篇6

一、 规划主题单元

主题单元教学是基于教材的教学组织形式,教科书是进行主题单元备课、教学的依据。主题单元教学与单课教学相比,更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综合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因此,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入研究、理解和重新组合,是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基础工程。

1. 探寻共同的支点,确定科学的单元主题

这里的“主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单元内可以侧重人文主题,也可以侧重某一年级的某一细化的年级目标。因此,“主题单元”可以是教科书本身呈现的某一个主题单元,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练习6》中的前三项训练——“处处留心”构成的以诚信为主题的单元;也可以理解为着眼于学生某一能力发展统整、重组后的专题,比如说一年级的角色表演、二年级的童话教学;更宽泛地讲,主题以及主题下的选文、活动等学习内容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或教师和同伴间彼此基于文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相互沟通的结果。

2. 在交错中寻找恰当的定位,确定合理的单元内容

不难发现,同一篇教材我们从不同的主题入手,它可以同时成为几个主题教学的内容,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一文可以列入以“爱”为主题的篇目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组合成一个单元,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爱和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列入以“诗歌教学”为主题的单元,进行诗歌画面、情意、语言的欣赏和感受。那么如何给每一篇课文定位,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通盘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段要求,根据本班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来规划整册教材,并划分、确定单元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外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进主题单元,在教科书的基础上使单元的内容更充实、更合理、更切合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

3. 开辟独立的空间,确定适切的单元长度

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师生从时间和精力经历独立完整的教学实践活动,因为有目标,有相对的起点和终点,有变速的行进轨迹,所以教学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完整过程。从时段上来看,“主题单元教学”的长度最长以一个学期为限。常见的主题单元教学以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内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重组来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或场景、话题,运行时间以一周或两周为一个单元来进行。例如,二年级的“诗歌诵读、创编”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组了教材中分散在三个单元中的四篇诗歌,将《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水乡歌》作为一个主题单元,进行为时两周的“诗歌诵读、创编”教学。

二、 设定主题目标

1. 在学生发展与单元文本的视角交互中,确定主题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学段,但并不等同于每个学段各个年级各个学期的各项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可以等同。比如,第二学段中有关积累词语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如果理解为三、四年级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就可以平均用力,那就不恰当了。三年级上学期就应该关注在课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欣赏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三年级下学期可以逐渐拓展到课外,强化学生发现、欣赏和有意识注意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四年级上学期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累优美词语、精彩片段的能力,到四年级下学期就可以侧重学生在学习、积累质量上的提优,在涉猎面上有所拓展。因此,在设定主题单元教学目标时,应该既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有全局的把握,还要回望教学所在的学段和年级,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全局的把握,有利于明确思路。

同样,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然不能在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那就需要我们来思考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教学的契机又在哪里。统整后的这一主题单元的文本在内容上、语言形式上、在情意的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学生的发展中可以奠基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听说读写的某一能力,还是理解感悟的提升。同样是“说”的训练,我们就必须思忖:文本是适合引导学生说规范,还是适合引导学生用丰富的形式说;是适合引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还是适合引导学生把语言说丰美;是适合引导学生创造想象说,还是说得更为简洁、洗练……在观照学生发展与审视单元文本的这种视角的交互中,逐渐明晰我们每一次的主题目标。例如,我们在二年级教材的四篇诗歌整合后,确定了主题目标:“诗歌诵读、创编”。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序列化的思考:如针对主题为童话的教学,我们在一年级下册到三年级下册的五个主题单元教学的目标分别设定为: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创造性讲述、根据主题仿写到独立创编。只有具备这种整体的意识,方能体现这个“主题单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必要性。

2. 在整体与部分的阅读徜徉中,确定分课目标

主题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称为主题目标,它必须是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渗透,随着单元内每一课的教学积淀、提升最后达成的,所以在设定主题目标后,要将目标的达成分解到各课教学中去,而单元内的课与课之间又呈现出递进的过程。

在设定主题目标后,独立解读每篇课文和用联系的眼光审视这一单元的文本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根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中诗歌较多,教师规划了诗歌教学的主题单元,确定目标为“诗歌诵读、创编”。接着教师分析了四首诗歌的特点,发现《水乡歌》中反复、句式整齐、音韵等诗歌特点特别鲜明,内容主要是写景,意境易于感受,所以教师把其定位于整个主题单元的开篇之作,旨在主题目标的全面、初步渗透,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炼诗歌的语言特征和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诗歌和诗歌的学习形成初步的结构意识——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从而为下面几课的学习提供铺垫。《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和《一株紫丁香》都是叙事诗歌,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分别表达了孩子分别用蝈蝈和紫丁香表达了对邻居盲婆婆和老师的爱,在语言表述上也相近。这两首诗歌教学中除了全面落实基本目标外,围绕主题目标我们分别侧重模仿说和组合诵读。《乡下孩子》一课是总目标的实施情况的综合呈现。在整体与部分、单元和个体的阅读徜徉中联系着、比较着解读文本,在确定分课目标的同时,推进的课文序列也就自然形成。

(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主题式单元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主题内容

单元整体导入的课型有导语切入型、主题分析型、浏览点拨型和问题引发型等,下面我们以“问题引发型”为例作介绍。

学贵有疑,在单元整体感知课型教学中,教师以质疑为单元导入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导语、读课文,思考单元学习内容。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科普和神话类文章,《奇异的琥珀》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琥珀形成的奥秘,《蛇与庄稼》介绍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陨石》描述了陨石的样子及其陨落的过程,《天上偷来的火种》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嫦娥奔月》描述了嫦娥和后羿的深情。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尤其是前面三篇科普类文章,学生虽有兴趣但恐怕不是很了解,心中会有很多疑问。因此在单元整体感知课上,教师可先出示几篇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陨石、琥珀等,也可以提提问题。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显现出来,教师就顺势引出导语,顺水推舟,建议学生在这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查阅科普书籍来解决问题。

二、部分探究,系统学习课文内容

主题式单元教学中的“部分探究”是指分课学习,但每一篇课文不必平均使用力量,教师可以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训练目标是能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组教材结构脉络比较清晰,《桂林山水》《烟台的海》《穿越维也纳的森林》都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繁星》是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来描写的,《镜泊湖奇观》则是抓住事物的几个特点进行描写。在单元教学时,可以把五篇课文分成两组进行教学。在第一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桂林山水》作为开篇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课题,按照文章的结构顺序进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烟台的海》一课教学重在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穿越维也纳森林》则让学生独立归纳这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组课文教学时,《繁星》一课,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按课文描写的线索(时间、地点的转换)归纳主要内容;《镜泊湖奇观》教学时,教师则重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描写线索,与《繁星》一课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这个单元的教学,教师以“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为教学核心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表现祖国山河的多娇、世界的奇妙。

三、归纳梳理,形成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每个单元有一个重点训练目标,除此之外,还隐含着很多阅读方法的训练点以及写作方法的训练点。单元结束后,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梳理,但教师一定要抓住一个重点展开训练,可以拓展到其他课文中,或者联系到学生的作业中,让学生对重点训练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篇8

首先, 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应包括人文价值和习作价值, 那么“主题单元”的主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相似的“内容和思想”, 还应是“书写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共同体。在实际的“单元主题教学”中, 不少教师只关注这个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通过整合形成合力, 将该主题发扬光大, 往往忽视了为了表达“这一个”主题, 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祖国各地”为主题, 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这三篇文章主要以优美的语言、规整的结构、深远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祖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条主线, 很多教师都注意到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我们容易忽略的是, 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 它们还具有很多相似点: (1) 围绕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黄山奇松》始终抓住一个“奇”字来描写黄山松树;《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游客流连忘返;《莫高窟》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2) 情景交融。如果没有作者的情感融入, 再美的景物描写也打动不了读者。《黄山奇松》的字里行间溢满赞美之辞;《黄果树瀑布》则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沉醉”;《莫高窟》把我们对祖国辉煌艺术成就的顶礼膜拜和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深恶痛绝交织在一起。

不过, 同样是写景, 不同的写景顺序和表现手法却成就了三篇课文的独特之处:《黄山奇松》“点面结合”, “三大名松”让人称“奇”, 但也离不开“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装点;《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 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莫高窟》更是学生习作的绝佳范本, 如“总—分—总”的段式结构, 巧妙的过渡句, 首尾遥相呼应及二三两段整齐的句式。

如果在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中, 学生没有通过这几篇课文来体会把握写景类文章的特点, 那么, 他们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如参加了某个旅行社, 在老师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 最后一无所得。

所以说, 忽视几篇课文“习作价值”之间的关联, 这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其次, “主题单元”不仅包括这一单元的几篇文本, 还应统率着这一单元的练习。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因“百折不挠”的主题向我们介绍了探寻《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谈迁、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的《诺贝尔》、深受《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李时珍以及爱迪生、齐白石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其实, 我们还不能冷落了练习6中有着同样“百折不挠”精神的“莱特兄弟”和“浪花”。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清楚了莱特兄弟为了遨游蓝天经历了怎样的努力和考验, 对“据我所知, 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 而鹦鹉永远是飞不高的”这句话的理解才会更加真切;小小的浪花能打败坚硬的礁石, 不也是因为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最后, 我们还要善待练习6中的“写好钢笔字”学生描红的这段话:“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是这一单元主题最核心的体现, 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次普通的描红作业, 那就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有时, 单元练习中的一些练习是为了检阅学生从前面文本中习得的方法, 同时还寄托了编者有关引领的期盼。以第九册第七单元为例, 主题为“走进名著”, 几篇文本涉及“明清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少年王冕》、“唐诗”《黄鹤楼送别》、“宋词”《清平乐·村居》。但编者明白, 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单靠这几篇课文来呈现还远远不够, 所以, 编者在练习7中设计了让学生背“朝代歌”、填各个朝代的名人, 引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说, 忽视单元练习在“主题单元”中的地位, 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最后, 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 包括在我们的“单元主题教学”时,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单元”过程前后了解单元的主题, 知晓编者的意图。

中国当代学者范曾对艺术史三种人物进行分类,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一类, “不知其然而然”为第二类, “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为第三类。其实,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教师处理教材的相异和选择教学法的不同, 自然也分成了这三类。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都是天才, 都有着天生的如“听到湿润, 就觉得空气中用手都能捏出水来”一般的语言敏感, 都能达到“不知其然而然”的境界。我们只有让他们在解读文本、解读主题单元时尽量和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与编者平等地对话, 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少一点, “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多一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被称为“故事集锦”, 有《成语故事》、典故《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伊索寓言》以及京剧故事《红灯记》。这一个单元意义非凡, 成语故事、典故、神话故事等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滥觞, 写尽世间百态, 蕴藏智慧宝藏的《伊索寓言》是西方寓言的始祖。如果我们把这些告诉学生, 他们就不会仅仅满足于猎奇故事情节, 更不会只满足于这一单元的几则故事。祖国还有多少成语故事、典故和神话故事等待他们去阅读, 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外国寓言作家的作品也等待着学生去阅读……说到这里, 相信很多人对编者在这一单元里设计那篇略读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就拍案叫绝了。

所以, 忽视让学生整体感知“主题单元”, 知晓其内涵, 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 篇9

一、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语文教材设计演变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语文教材编写历史的视野下,不同旨归的单元教科书编写对教学统整都提出了要求。

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编排,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的。截至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以能力训练组元的,有以文章题材组元的,有以文章主题组元的,有以写作项目组元的,还有以方法指导组元的、以知识系统组元的等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由此可以看出,对语文教材我们有过不同价值取向的组元形式,尽管组元的目的是不同的,但是“单元”所强调的整体的、联系的思想却是共同的。建国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最具代表性的组元形式有以下两种:

其一,以语文能力训练组元的教材。这是我国语文教材编写颇具影响力的编排形式。以叶圣陶为代表,他与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中就尝试围绕特定的训练目标组元。建国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语文教材还是叶圣陶主持编写的。他致力于语文课程科学化的探索,在教材的编写中力求体现“语文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本领……”(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叶圣陶反对把文章杂乱地呈现给学生,主张把相同体裁和训练重点的文章归并到“单元”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他主持编写的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纲目由易到难的序列,设重点项目,把课文按语文训练项目组元。这种组元要求把训练重点作为教学目标,并落实到同一单元的各篇课文中,提取相应的训练点,在不同的课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中,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变,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其二,现行以主题组元的教材。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语文教材设计演变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语感”和“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课程的目标。“语文素养”更加强调通过人文精神的逐渐涵养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以文学作品为主,因为“文学可以启迪心智,良好的心智则是无穷的精神财富。文学以生动的意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美’的世界、‘真’的世界、‘善’的世界,因此,可以开发并培养人的想象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向真向善向美的健康心理”。(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这正是当前语文课程拟通过主题组元的教材达成的目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力图避免“语文能力训练组元”的教材编排形式,因为它容易使语文教学出现过于注重理性和知识性,忽略其形象性和感悟性,丧失对学生情感陶冶和人文旨趣培养等问题。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随之审定并发行的几种版本语文教材,皆放弃了“知识板块组元”的教材编写形式,代之以“主题聚合组元”的编排形式。所谓主题组元,就是以生活或文化的某一内容为依据进行的单元编排形式,每一个单元相对完整和独立。主题单元编排的特点在于:主题也是话题,话题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的阅读,能让学生在对比、叠加、强化、联想中产生“聚集”的效果,使主题得以升华,体验得以深入,人文精神得以彰显。此外,汉语文是母语教育,尤其在各种人文与文化的主题之下,都拥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供人们选择。因此,以主题统摄单元也还意味着,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可进行相应的拓展,还可以围绕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应该说,从主题出发整合单元进行教学是新版教材编写的应有之义。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的主编郑国民等2005年就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的文章,对主题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由上述教材编写形式可知,尽管组织单元的目的不同,但以单元为单位来实施的教学,并不只是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学的要求,而是早已有之的具有统筹思想的教学意识,都是建议教师应该在一个有相对确定目标的单元中对不同篇目的教学实行上挂下联,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多元化实践探索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主题单元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围绕主题进行的单元综合教学模式。这是在对单元内教科书选文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全面地确定单元教学重点和目标(主要依据单元导读),在课堂中有重点、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的教学活动。具体操作过程是:在单元的基础上,分别围绕识字、主题内容(阅读理解、升华主题)、读写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多寡,分别安排课时,形成单元教学周期。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对一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设计,集中围绕某项或多项教学目标,以单元中的多篇教材为例,在分析、比较、强化、运用中完成单元教学的任务。鉴于教师驾驭整个单元教材进行教学的难度较大,也有把单元中的课文以一篇讲读课文带一篇略读课文进行比较性阅读的教学形式。该模式体现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听说读写以及活动一应俱全,而且对单元的任务进行有重点的分解,也有助于克服每篇课文面面俱到,达不到训练目的的弊病。

第二种,在单元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主题的教学模式。这是侧重主题内容的单元教学,一般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文和文化主题,在单元课文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母语的资源优势,对主题进行一定的拓展。这种模式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比较符合读者(学生)意愿,师生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获得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认识和看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提高认识水平。在语文素养和能力形成机制尚不清楚的条件下,大量阅读对于积累语言、扩大视野,也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第三种,在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超越了小学语文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界限,是一个在更大范围和意义上的主题综合。它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单元,但却是由语文教师来实施的一种校本化的“大语文课程”。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设计大单元主题活动,来引领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单元选文横跨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课堂教学只是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根据内容的多寡,有一课时的,有一周的,也有一个月的,甚至有一学期的。在主题之下,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例如,以“蝴蝶翩翩”为主题,从蛹化蝶(生物)开始,再从中国文化对蝴蝶特有的情结和寓意出发,讲授北宋诗人谢逸的《咏蝴蝶》,学习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著名的小提琴曲《化蝶》升华主题(音乐)。该主题单元教学探索,打的是文化语文的旗帜,应该不属于目前单元主题教学的主流,在一般的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无法落实。

三、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反思

以上几种主题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都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推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借助教研的力量。

课程改革伊始,提倡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实际就是要求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达成让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有长足的发展与提高,与之相随的是对教师提出做“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以及“终身学习”等要求,希望教师能够适应和胜任教育改革的要求。事实上,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学投入的专业精神是参差不齐的。许多教师习惯于针对一篇一文的教学,不愿意打破他们业已熟悉的、惯常化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有的教师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因此,要求整合、统摄、比较单元中多篇课文实施教学,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笔者对所在城市的几所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学校校长进行调研时,听到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语文教师目前还难以胜任这样的教学。所以,若让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必须借助教研和培训的力量,让教师们真正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这样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孤军奋战所带来的势单力薄、难以为继之感,还能为校本教研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二是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课文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取向。

现代语文课程一直伴随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要求以人文性为基础来实现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所以,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以主题组元的形式编写,旨在强调对文本深文奥义的挖掘,在意义的层面再领会文章表达的要领,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愿意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无论是理论导向还是教学实践,则都是偏重于强调人文性、强调情感陶冶的导向,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或主要的工作了。在理论界有一批学者大力推崇语文课程人文性至上,在实践中也有很多老师热衷于营造主题情境,课堂上声光电齐上阵;热衷于朗读教学,难免对文本整体意境的人为肢解;热衷于课外资源的延伸和开放,忽略了以教材为例的深入领会和训练。

在对语文课改十年的反思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学习仅仅靠积累和体验还是不够的,一味地排斥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会削弱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导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水平下降。当然,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其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语文教学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语用知识。所以,理解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取一定的语用知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三是小学语文课程应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教学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颁布以后,基本是通过观摩一定的示范课来贯彻改革的要求。有相当多的时候,相当多的老师“领会”改革精神基本是采取跟风和模仿,没有领会改革的实质。我们会发现,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环节,甚至组织教学的语言都如出一辙。当这种做表面文章没有教学效率的盲目做法受到质疑和批判时,就会有下一个新教学模式出笼,于是语文教学实践就陷入了一种怪圈。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板块教学例谈 篇10

那么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 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主题单元教学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 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的单元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集中性、拓展性、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式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在主题单元教学中, 我们借鉴语文课堂板块教学的模式, 对教科书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全盘考虑, 重新优化组合, 建构主题单元的“大板块”教学。这里, 以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八一壮歌”为例, 谈谈主题单元的板块教学策略。

一、统揽全局, 把握教学目标

主题单元的教学, 显然不能单独地就某篇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设计, 而应根据课标理念、阶段教学的总目标, 从宏观上分析、驾驭教材, 找到本组教材的共同特征, 乃至与学段教材的联系, 准确确立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虽然传统的单课教学对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确立了教学目标, 但往往较为零散。只有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体把握, 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才能高屋建瓴, 达到优化。根据我们对这一单元的整体把握, 可以确立主题单元教学的“三维目标”: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会生字词, 理解并能够运用部分词语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课文。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 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选取具有典型性、选进性、时代性的教学素材,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回报社会等良好的学习、生活与道德品质。这些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 将分别落实在单元教学的不同教学板块和环节之中。

二、整合统筹, 设计教学板块

主题单元教材的编排是以共同的人文主题为核心, 集中内容相近的几篇课文和习作练习等。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立足目标, 整合所有教科书内容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统筹规划教学板块。

三、主题鲜明, 不忘语言之本

以前, 语文教学强调其工具性, 教材编排、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后来, 又淡化了工具性, 强调了人文性, 使语文课堂又走向了另一端。实际上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于此, 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应追求以人文的主题为经,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纬。教学方法策略上, 充分关注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存在和提升, 注重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运用讨论诵读、点拨讲授、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方法, 加强师生互动, 落实语言实践, 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板块设计感知主题、探究主题、深化主题、拓展主题、回顾主题等, 单元的主题内涵不断深化, 相信语文的人文性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人文性如何得到落实, 当然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品读感悟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单元中, 学生读懂了课文, 读懂了搜集好的文字材料, 读懂了《为了谁》的歌词, 才能感悟到“八一”军旗下的可贵精神。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学生还将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用于习作的实践表达。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能感悟到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却谱写着同样的壮歌, 从而将主题拓展, 同时也使语言表述的能力得到训练提升。所以, 换个角度看, 人文主题的感悟深化过程, 其实就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一根主线。

主题单元板块教学的实践不仅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理念, 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 而且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改革语文教学程式、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师们在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中也能提升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 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

单元主题教学 篇11

[关键词]单元主题 阅读 教学 文本 主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10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S版)的教科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中心思想编排。“单元主题教学”不仅顺应了“按单元编排,而单元则是以明确的主题统帅四五篇课文”的编辑初衷,以单元主题确定学习的重点,对课文教学进行整合,也符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倡导的“单元主题教学”。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对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些做法。

此单元围绕“科学与环保”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即《卫星比武》《巴斯德征服狂犬病》《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绿色记事本》,前两篇课文是对科技知识的介绍和科学精神的弘扬,后两篇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为了突出本单元的主题,我进行以下的组织教学。

一、激趣导学,切入主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以‘科学与环保为主题的第三单元语文乐园,请你们想一想,为何将这些课文整合在一个单元呢?”

二、探究文本,整体感知

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内容,使学生懂得本单元需要学习的知识,把握学习的方向。接着,让学生自由预习整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想一想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解疑等方式,这样,不仅落实了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还对本单元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

三、比较拓展,突破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我在教学本单元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实施课中导学。我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成两组,一组是以科学为主题的《卫星比武》和《巴斯德征服狂犬病》,另一组是以环保为主题的《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和《绿色记事本》,每组课文分别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卫星比武》和《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卫星是怎样进行‘比武的?在比武中,到底是谁胜了?巴斯德为什么要‘征服狂犬病?他怎样‘征服 狂犬病的?两篇课文在写作和表达方式上一样吗?”在课堂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从课文内容到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再到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及片段,都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各抒己见。这种以“兵教兵”“兵带兵”学习方式,既能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理解单元主题。

同时,课堂之余,我引导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如《宇宙生命之谜》《火星探险记》《祖冲之探索天地的奥秘》等紧扣本单元主题的课外书籍。阅读中,我引导学生对比这些文章的异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外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广阔的科学阅读天地,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科学”的深广含义,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链接生活,升华自我

在学习以“科学与环保”为主题的单元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链接生活的活动:一是寻找身边运用科学的实际实例;二是你做了哪些保护环境的事?

学生通过观察,在活动课上分小组汇报,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实例。如“我尝试了《绿色记事本》里的‘当娜煮蛋法,发现真的是省电的好方法。”“我和妈妈一起实践‘环保收支簿,发现真的可以节省开支呢!”“我明白了船在能大海中航行,是因为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足以与船自身的重力平衡,所以船就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样的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也会着手构思科技节的科技作品,想要为班级出新作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想出新点子。

在之后的生活中,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节约用电和用水、用纸,不再随便扔果皮纸屑了,每天离开教室,值日生能自觉管好电源、空气开关;自己的小衣服自己用手洗;稿纸的使用开始写得密密麻麻了……

“单元主题教学”将以往以教师分析课文内容为主的、学生被动听的课堂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自由阅读和语文实践操作活动,从而优化语课堂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

因此,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采用“单元主题教学”,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品尝和体验古今中外名篇的魅力,感受母语的生动、形象和神奇,语文必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

单元主题教学 篇12

一、总体思路

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结构化。它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特别是技能运用的情境的整体性。传统项目 (排球)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将排球技能学习与具体的应用、知识、情境结合起来, 让学生不断获得丰富的排球实践性智慧, 从而提高排球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具体的思路是:根据教学的总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和排球运动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 有目的地通过简化规则、变革场地器材的手段来设计若干排球游戏, 并以此为一个年级排球教学内容的主题, 让学生从情境中不断产生技能学习的需要, 并运用所学的技能, 最终获得最佳的排球学习成效。

二、单元设计依据

1.小学生具有排球知识与经验的储备少、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等特点, 致使在体育教学中, 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却似懂非懂。因此, 上好小学排球仅仅靠“教”是不够的。

2.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只进行单个技术教学, 不与比赛联系起来, 就会失去排球运动的基本特性, 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最终也不能使单个技术得到运用和提高[1]。洛克说过, 玩是孩子的天性与最爱,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性的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排球游戏的学习, 使学生喜爱并积极自主地参与排球学习, 形成用排球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2.通过排球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常用术语和比赛的基本方法与规则, 初步掌握排球项目的正面双手垫球、侧面下手发球和正面双手传球等基本技能。

3.通过小排球运动锻炼身体, 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4.通过小排球学习, 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尊、自信, 勇敢克服困难, 培养坚强的意志。

5.在排球学习中,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团结合作, 尊重对手, 树立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四、教学安排

1.主题游戏

一年级:“戏耍排球”:以培养学生参与戏球游戏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 以拍球和抛掷球游戏为主要学习内容, 有机结合其他球类游戏, 体验排球的弹力, 培养球感。

二年级:“炸碉堡”: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队, 各队再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 并分别站在网的两侧。双方队长用猜拳决定发球方, 游戏开始, 发球 (进攻) 方将排球扔出, 并力求击中对方的“碉堡”, 防守方成员努力将球挡接住并快速转为进攻。如此往复, 先将对方的“碉堡”炸倒的组得一分, 一局中先得到7分者胜。

三年级:“手式排球”: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 各组人数为6人~9人 (视人数而定) ;规则与排球相似;采用顺时针轮流近距离侧面下手发球, 采用单手或双手接球投球、传球进行游戏;传球不得超过3次, 局数和每局的分数视情况自定。

四年级:“超级反弹球”:每队6人~9人, 规则与排球相似 (允许接一次性的地面反弹球) ;采用垫球动作或直接用其他部位接对方来球;局数和每局的分数视情况自定。

五年级:“四人排球”:规则基本同排球比赛。比赛人数为4人, 无固定位置和位置错误, 按发球次序发球比赛;局数和每局的分数视情况自定;为鼓励运用传球、增加垫球准确性, 可以增加“一次以上击球过网落地得2分”的规则。

六年级:“排球比赛”:规则同正规排球比赛。利用正面上手传球进行比赛, 局数和每局的分数视情况自定。

2.内容安排 (见表1)

五、教学建议

1.应体现递进性的特点

每一个单元教学约为九课时, 可以围绕教学核心目标“运动技能”, 在每课时中再分阶段确立其他四个领域目标为侧重目标, 循序渐进地推进, 确保教学目标在本年级的全面实现。在开始阶段, 不直接教授相关技术, 而是先从游戏开始, 强调运动参与, 试图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技术的意义, 并在运用中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 可通过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诱导。这样, 学生为了在游戏中获得成功, 都能自觉自愿地反复尝试、练习、体验和提高, 从而体验到排球学习的无穷乐趣, 逐步实现其他领域目标。教学阶段的划分情况见表2 (注意:由于教学对象不同, 各年级略有不同) :

2.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教师应在排球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有关排球基本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全面认识, 激发学生练习排球的兴趣;要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给不同的学生多种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应体现可选择性的特点

个性的自由是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基础, 而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的可选择性是个性自由的延伸。教师应在把握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教学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一些可选择性学习的机会, 如场地的选择、伙伴的选择、规则的确定乃至学习内容的选择等。特别是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 可以指导他们进行上手发球、扣球或者简单战术的学习。只有教学适应了不同程度、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 才能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习效果。

4.重视课外排球学习的引导

传统项目 (排球) 教学由于学习时间集中, 学习主题明确, 有利于学生排球课外锻炼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外排球锻炼进行适当引导, 让排球走进学生的课外生活。

5.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

在传统项目 (排球) 教学中, 应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且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间友好交往、合作学练的有效手段。各单元的合作学习, 主要以友伴结。

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尤其是游戏和比赛大多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在每一单元技能教学的初期, 主要以达成目标为主, 以通过小组自评互评和展示达成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在技能形成阶段, 主要以竞争为主, 鼓励学生自由结伴, 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调整分组情况, 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竞赛, 提高学生技能应用的意识和水平, 使学生体验与他人竞争的乐趣,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发展模式下一篇:英语改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