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四问

2024-10-04

单元整体教学四问(精选6篇)

单元整体教学四问 篇1

长期以来, 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单篇讲读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每一篇课文, 无论是公认的经典美文, 还是读写方面的“样本”, 或者是引起议题、介绍资料的“用件”, 都一篇篇地“赏析”, 基本上忽略了单元编排的特点, 也不去挖掘如此编排背后的语文教学价值。语文学习内容显得比较零碎和散乱, 不断在平面上重复, 很大程度上拆散和肢解了知识、能力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也逼窄了学生学用语文和认识世界的空间。

笔者希望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方式, 关注“单元”, 关注“整册”, 改变以往单篇教学的一些弊端, 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板块化”和“立体化”, 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的对话。笔者在践行单元整体教学时, 取得了一些成效, 同时也催生了以下四个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形整神不整, 教学目标怎样规划?

这是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单元整体教学时设定的目标: (1) 理解内容模块: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解决疑难; (2) 领悟表达模块:自读文本, 发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领悟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了解写事的文章要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3) 口语交际模块:总结讲故事方法, 学习绘声绘色讲故事;采用讨论、表演等方式, 通过自主探究总结表达与交流的方法, 发展合作精神, 学会搜集资料; (4) 习作模块:激发写作兴趣, 能文从字顺地表达, 用简短的书信交流, 能运用搜集积累的语言材料, 学习修改习作。

上述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 用并列模块的方式呈现, 散点分布, 面面俱到, 除了将文本内容分别放入某个“模块筐”之外, 看不出整个单元要围绕哪个主题、哪个言语训练点展开教学, 也看不出围绕这个点由学习积累到实践运用的过程。这样的目标徒有形式, 没有实现整合, 不能真正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

标相对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而言, 更注重规划, 更强调统筹。教师应认真研读整学年、整册的教材, 对比发现单元课文的主要教学价值———思想内容、言语表达形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科学制订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同时, 还应深化“三维一体, 整体推进”的理念, 努力将教学目标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审视和把握。比如上面提到的“学习修改习作”这一点, 教师应整体把握四年级全册教材关于修改习作的要求, 将这个点分为“开始学习修改习作, 自己或互相修改错别字——能够主动修改错别字——学习找出自己和别人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词语——学习互相修改不恰当的语句”等目标, 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培养。

二、未入就要出, 披文入境怎能避过?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带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生字词语, 检查课文朗读, 大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之后, 就开始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对比阅读, 课文特有的言语情境完全被打破, 学生一会儿“钻”到这课, 一会儿又“窜”到那课, 不得不让人担忧——米还没准备好, 煮得出熟饭吗?

引着学生走进课文, 亲身感受课文提供的生活原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所谓“披文入情”“披文入境”, 这是必须经历的阅读过程, 不经历“入”, 何来“出”?单元整体教学理应遵循这个规律。

单元整体教学如何“入境”?当然不能像单篇教学时那样, 逐课阅读理解, 但又不能完全不顾课文的言语情境。笔者以为可以让学生带着某个主题走进一篇篇课文, 在阅读理解每篇课文的时候, 有主次, 有轻重, 有粗细。教者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篇重点导读, 继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活动方式, 应用“学习单”给学生自主学习以扶手, 帮助自主探究阅读, 理解感悟, 最后在小组学习基础上, 全班交流展示。交流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选编《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 教师研读教材, 再分析三年级学生特点, 可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我的愿望”。在这一板块教学中, 可以《翻越远方的大山》为例,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时间段, 抓住人物的表现, 设身处地地理解人物行为, 体会人物心情。再将此方法迁移到《雪儿》《花瓣飘香》两课, 体会跌伤腿的“我”和小姑娘的美好心愿。最后, 通过几篇课文的对比, 体会到人人都有愿望, 可以是远大的梦想, 也可以是小小的心愿;体会到梦想可以是对自己的要求, 也可以是对别人的祝福。而当自己的愿望是为别人着想时, 他的愿望就变得更加美好。

三、新鞋走老路, 言语实践入了冷宫?

单元整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自然先得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立足点不在“语言文字”, 而在“运用”。所以, 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言语”为本位的。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必须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规范学生的言语行为, 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

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11册第一单元时, 学生经历了浏览自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 提炼出了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祖国统一”, 然后, 师生一起围绕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郑成功》、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探究了“祖国为什么要统一?”“怎样才能实现祖国统一?”“今天的我们如何关心祖国的命运?”等问题。之后便进行了主题拓展阅读。我们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同时走进几篇文本, 这是主题阅读的主要特点。但这个教学流程, 且不说之前提到的“入情入境”的基础是否打好, 整个教学中, 学生未有对言语的揣摩表达和实践运用的过程, 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遗憾。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 应当整合利用多个文本,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原始的写作过程, 悉心考察一下作者是怎样留心关注、细致观察身边事物、现象, 怎样分析、思考, 倾注感情并有所发现领悟, 又是怎样组织语言, 选择恰当方式表达的, 让学生经历一个咀嚼品味、循文悟道, 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比如苏教版12册第4单元, 三篇课文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共通之处, 但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一比较, 可以发现, 三篇文章都写到了“事”, 但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 “事”的表述方式与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就应当在这些言语表达的“秘钥”之处下工夫, 让学生有所得, 会运用。

此外, 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还在于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 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学习, 开掘资源, 优化环境。比如秋天主题单元的教学, 围绕秋天这一季节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活动。讨论观察见闻, 学古诗, 阅读美文, 制作叶画, 描绘心中的秋天……

四、个别非所有, 如何关注每个学生?

单元整体教学, 对教师是个挑战, 对学生来说更是不易适应。不要说同时阅读, 理解多篇课文, 进行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比较, 仅仅是要一下子学习一个单元的生字新词, 将一个单元的课文读通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需求, 单元整体教学会比单篇教学更容易陷入“尖子生课堂”的畸形发展之中。实践中, 我们觉得应该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 组织并指导好全体学生的单元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

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语文课堂,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学校开始尝试预习单的设计, 笔者以为是个非常有创意且能产生实效的措施, 给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拐杖, 也是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

有了预习单,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帮助学生安排好预习的时间, 适当地组织预习活动。课堂上, 给学生创设较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发挥小组学习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根据学情, 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对学生预习进行分期指导与训练。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预习的状态。学生预习结束, 教师应认真阅读检查每一位学生的预习单, 也可以充分发挥优秀小干部、预习先进分子的作用, 扎实地采取相应的检测措施, 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前阅读”, 为继续学习打好底子。

第二,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如果小组人数与人员构成比较合理的话,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发挥学生作用,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学中, 可以设计与合作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单, 提供一定的学习步骤与提示, 给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自我评价标准, 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 一般都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 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难及时接收到每位学生参与学习之后的反馈信息。借助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更能够实现一对一的互动, 帮助教师很快捕捉到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游离在单元整体教学的队伍之外。

总之,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统筹考虑, 教材的研读、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 还是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调控, 单元整体教学都对我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不能回避也无须顾虑, 唯有脚踏实地,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 同时, 借助校内外教研和培训的力量, 登高望远, 才能掌握规律, 行走在单元整体教学的阳光大道上!

单元整体教学四问 篇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

贯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二、活动目标

(1)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2)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联想能力、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的学习阅读漫画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训练阅读联想能力;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2.活动内容

(1)阅读联想与思考:阅读漫画《决心》、《不合作》,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亦可二选一。活动时间:5~6分钟):

①复述漫画的意思(要求抓住主题、表达准确简练)。

②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身边有类似的人或事吗?

③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

④怎样克服这种现象?

(②~④题是联想、思考题,是以①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联想和思考习惯,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思维能力。)

(2)课堂交流: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的思考与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每小组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约20分)

(3)表达与交流训练:将同学们的发言和自己的思考写成一篇短文。(15分钟)

(4)根据活动情况小结。以奥运会为背景布置课外阅读思考练习。

3.思考链接

“刘翔奇迹”与“女网黑马”的背后。(奇迹的创造和黑马的产生既需要外部环境,也需要内在质素。课文上的漫画《决心》是从哪个角度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的?)

4.拓展阅读

刘翔、李婷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过大意相同的话,且和《决心》的寓意相吻合,请同学们查找新闻报道,找出他们说过的话,记在笔记本上。

5.启示

常立志不如立常志。战胜自我就能战胜一切。立业始于立志。扔掉人生中的“烟斗”。

6.思考链接

“梦六队”覆灭的启示。(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精神已成为人的重要素质。)

7.拓展阅读

曾有记者问姚明:“谁最有可能获得奥运会男篮冠军?”姚明毫不犹豫地说:“阿根廷,因为他们打的是艺术篮球。”事实证明姚明的预测是对的。拥有邓肯、艾弗森、马布里、马里昂、詹姆斯、奧多姆等NBA巨星的美国男篮输给只有吉诺-比利领军的阿根廷男篮。难道现代篮球拒绝个人英雄主义。也许报纸能给你答案。

8.启示

张扬个性与合作精神谁更重要? 合作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我”在合作中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将淡出历史舞台。

第二课时

1.教学目的体会童真童趣,为理性反思做铺垫;培养纯真情怀。

2.活动内容

(1)阅读联想与思考:阅读《童年》歌词,反复体会歌词中的童真童趣,并由此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小组内交流后推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2)体验童真童趣:播放成方圆的《童年》歌曲。(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旋律。第二次,在旋律中联想童年趣事。)

(3)课内拓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是苦难的,齐秦的童年是坎坷的,杨景辉(奥运会跳水冠军)的童年是贫穷的……他们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我们不提倡苦难,但也绝不回避苦难,因为苦难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你有类似的例子向同学们推荐吗?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吗?(教师简单介绍一两位名人的童年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先介绍人物故事,再说启示)

(4)书面表达训练:把自己的童年故事写下来。(不少于两个,教师随堂巡查,课后以作业形式上交)

(5)课外活动。

活动目的: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内容:了解别人对“我”的评价:(星期六回家后完成①~④,要有采访记录,星期日晚修时完成⑤)

①请父母评价我的优缺点。②请老师评价我的优缺点。③请同学评价我的优缺点。④请朋友评价我的优缺点。⑤整理以上内容,与“自我反省”对照,看看有何不同?写一段自我反省的文字。

第三课时

1.教学目的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活动内容

学习《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阅读文本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语音词汇积累。

活动方式一 :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成语制作成卡片,分小组互相检查、提问。活动方式二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成语写成纸条,用实物投影仪显示,由另一小组回答。(课堂上任选一种)

明确:洗练渣滓zhāzǐ叨tāo天之幸附丽琐屑xiè席不暇暖

退隐躬耕夤yín缘幸进因循苟且x污淫佚yì随俗浮沉蹶jué倒

补充词解:

琐屑:琐碎细小。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忙得很。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2)语言思想积累。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向全班同学推荐三到五句文字并说明推荐理由。(哲理性、艺术性等)

(例:“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抵抗力最低的路径常是一种引诱。”“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懒是百恶之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易其所不能。”)

(3)拓展阅读。

优美的语言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荡涤灵魂的杂质,带给人美的享受。你有这种感受吗?请将你课外阅读时搜集的优美语段写几条贴在板报上,与同学们共享。

第四课时

1.教学目的学习《我很重要》--毕淑敏

2.活动内容

培养学习习惯;积累写作知识;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1)字词积累。

活动方式: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后,以小组为单位,为其他小组命题。要求将题目写在纸片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由命题者指定对象回答。

明确:战栗lì菽shū粟sù濡rú养掉以轻心回溯sù嵌qiàn合雾霭ǎi鬼斧神工 瞳tóng孔混淆xiáo生死攸yōu关相濡rú以沫万劫不复微蹙cù独出心裁驰chí骋寰huán宇

补充词解:

战栗:因害怕而发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生死攸关:生死相关。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2)写作方法积累。

议论和抒情--写出心灵深处的呐喊。

活动方式:从文本中找出例句,去掉“议论或抒情”的文字,对比表达效果。

例1:“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我们是自然的精华,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推卸了一种神圣的责任。

例2:“我的别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我的创意和设想等着我去实现。

(3)对比表达训练:以“雨真大”或“天真热”为话题进行细致描绘,要求把“大”或“热”的抽象概念用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来,在对比中表达效果。(课堂上完成,5~6分钟)

(4)思想认识积累:让智慧之光照亮心灵。

3.活动方式

快速阅读文本,写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不要求全面),对照“自我反省”和“别人评价”的内容,想一想有哪些收获,并把他们写下来。(字数不限)

4.拓展阅读

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所以先哲圣贤才受人崇敬。学习他们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启发无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平时喜欢搜集名人名言、哲理谚语吗?你有记录自己思想火花的习惯吗?请搜集3~5条(或自写)制作成卡片与同学交换。

第五课时

1.教学目的学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2.活动内容

对照作者的成长经历,通过反省,深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借鉴他人的表达技巧学习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1)字词积累。

活动方式:快速阅读文本,将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和值得学习的词语写在卡片上,在小组内交流。

明确: 浑浑噩è噩逡qūn巡沙砾lì金戈铁马玉树临风诠释枷锁希冀jì攥zuàn住豁huò然啼笑皆非云淡风清懵měng懂尴gān尬gà呓yì语如影随形

补充词解: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尴尬:处境窘困,不易处理。

呓语:梦话。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2)写作方法积累。

细致描绘--让别人为你感动。

活动方式:从文本中找出描写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改写成叙述性的句子,对比表达效果。

例1:“……18年前,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某个角落里,一位严厉的老人拂袖而去,留下那苍白的床单上一个同样苍白而孤独的女人,抱着一个张着大嘴‘哇哇’大哭的干瘪丑陋的小孩。……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

叙述--……18年前,我出生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某个角落里,奶奶一看是个女孩就走了。……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很不高兴。

例2:“……我记得大概三岁多时在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感受到另一种挫败:我胖胖的双手对那两根鞋带完全无能为力,我蹲在地上紧紧攥住那两根与我作对的绳子,听见有人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而在筹备初三的元旦庆祝会时,我发现我是系气球系得最紧最快的一个,我豁然:原来,我的手也可以很灵巧。”

叙述--我记得大概三岁多时在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怎么也系不上鞋带。

(3)表达与交流训练。(课外作文练习)

讲述自己的故事: 同学们,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反省自己的过去,借鉴了别人的思想,学习了他人的写作方法。现在,到了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了。要求:①只写一个故事,并通过她表达一种观点。②要运用议论、抒情或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或感动他人。③文章结尾要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④不少于800字。

思考链接: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故事,长大了也讲过不少故事。想一想你生活中谁的故事讲得最好,你的故事讲得好吗?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而吸引人?

第六课时

1.教学目的体会表达方式对表达交流的作用,学习修改语言的基本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

2.活动内容

将自己的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对照写作要求,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自己修改。教师巡视各组情况,解答疑难问题。亦可对个别修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或讲解修改个案。注意:要特别重视“议论、抒情”和“细致描绘”在表达中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3.思考链接

沟通、交流能力是未来社会中重要的生存能力。你觉得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怎样才能克服它?

第七课时

1.教学目的树立学习信心;体验成功的快感;奖励先进;训练表达交流能力;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

2.活动内容

活动成果汇报一:优秀个案汇报

3.活动方式

由语文课代表或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做主持人;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师帮助主持人调控课堂并协助讲故事的学生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仪展示活动成果,给主持人和每位上台的学生发纪念品。最后小结。

第八课时

1.教学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感; 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培养诚恳评价、虚心倾听的品质。

2.活动内容

活动成果汇报二:全部活动成果展示

3.活动方式

所有同学将自己的活动成果放在课桌上,离开座位自由查看他人的活动成果。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评价。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倾听学生意见,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最后小结。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认识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4、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图形中的平行线

2、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回、王、下、平、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

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儿歌

红绿灯

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

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

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

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

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

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2、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3、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4课时。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认识1-5(教材P12-13页“想想做做”第4-7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把1-5各数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3、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议。

二、进行练习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3、完成第5题。

①多媒体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②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③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几只小兔、几中小猴、几只小鸟。

④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⑤反馈,媒体演示。

4、完成第6题。

①教师读明题意。

②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③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四、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赶花会》这首歌,了解我国的民俗风情“花会”。

2、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指导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演唱歌曲。

3、通过歌词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庙会的感受,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初步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唱准确歌曲中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请问大家每年什么时候将举办庙会活动,让大家描绘一下庙会的场景,介绍我国西南地区也有一种类似于庙会的活动,那就是花会,解释花会的含义。

2、出示花的图片,问:大家喜欢这些花吗?那你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花的歌曲《对鲜花》。

二、新课

1、听“赶花会”,提问乐器中运用了什么乐器

2、听录音范唱,思考:歌曲在演唱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唱:一问一答)

3、歌中描写了哪些花?每种花有什么特点?

4、两人为一组,相互一问一答读一读歌词。

5、学唱歌曲:

(1)跟录音范唱初步齐唱歌曲。

(2)跟琴指导学生的演唱:

(3)男女生对唱歌曲。

(4)换过来进行练习,并加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5)两人为一组对唱,背一背歌词。

(6)跟音乐伴奏边做拍手游戏边进行对唱,两人一组。

5、创编活动。

(1)你能给这首歌曲加上好看的动作吗?

(2)请几组同学进行表演。

(3)书中只描写了四种花,可是我们知道的花有那么多种,让我们唱一唱更多美丽的花好吗?教师示范。

(4)小组进行歌词的创编活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视频,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写人的基本方法。

2.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知道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了解通过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聚焦写人的基本方法

1.回顾总结: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预设:写人记事的文章。

2.谈话导入:写人的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的典型事例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人物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学习阅读方法,试着运用学习的方法描写身边事物的特征。板书(写人的基本方法)

出示课件1:

二、交流平台。

出示课件2:

1.回顾《两茎灯草》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两茎灯草》,说一说从课文中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3:

预设1:我认识了一个爱财如命的严监生。

预设2:我认识了一个在可笑又可悲的严监生。

追问:在这个片段里,每位同学都认识了吝啬的严监生。这个片段里,有没有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呢?

预设3:我对文中三次描写严监生动作的部分印象深刻,动作描写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性格特点,非常逼真。

预设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断气了”这部分的动作描写也很精彩,目的达到后严监生最终把气咽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追问:同学们,刚才你们都关注到了这篇文章里对于严监生非常细致的动作描写,体会得非常到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严监生这种人呢?(没有)是否真的会因为多点一跟蜡、多点一个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人呢?(没有)那为什么作者要通过这样一件事去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

预设5:我觉得可能作者是希望通过一件小事去把一个人的吝啬塑造得很极致。

预设6:越是这样不可能的事,才能突出这个人的不可思议,这样写比较有代表性。

教师小结:通过《两茎灯草》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不太常见,但是足够典型。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才显出自己的特点,习作时应该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4:

板书(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2.回顾《人物描写一组》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说一说从课文中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5: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觉得祥子是一个体格健壮的人。

预设2:我觉得祥子比一般的人都要强壮。

追问: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祥子这些特点的呢?

预设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从整体写的祥子的外貌,让我们感到他是魁梧的,高大的。第二自然段又进行了面部的细节描写,比如他脸上的疤。

小结:无论是对祥子整体的刻画还是细致地描写,我们都能从外貌描写获取一个人最重要的信息。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什么叫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是指描绘一个人的相貌,主要是五官,也就是头部,比如说描写他的眼神。而外貌描写的范围要大一点,着重描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举止。所以肖像描写不同于外貌描写。

出示课件6:

板书(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回顾《摔跤》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摔跤》,说一说从课文中你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7: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小嘎子是非常机灵的,比如“三抓两挠”、“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他的机灵聪慧。

预设2:小胖墩儿是一个摔跤惯手,“推拉拽顶”、“别住”、“扳”等动词都能看出来他很擅长摔跤,摔跤的场面也很激烈。

小结:同学们在谈到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了动作描写,可见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很大的。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出示课件8:

板书(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9:

教师引导:《摔跤》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心理描写吧。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

板书(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4.回顾《刷子李》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刷子李》,这篇课文中塑造的刷子李形象,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些句子,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10: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曹小三的视角来写的,主要是写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

预设2:这些心理变化是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失望”再到“敬佩”的一个过程,从侧面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出示课件11:

小结:是的,同学们,以上句子是对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的描写,通过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人物刷子李的“奇”。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简洁写出人物的特点。

板书(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表现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紧扣语文要素“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梳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避免“踩雷”;知道从哪几个好入手的地方,提升写“人”作文的写作水平。)

三、初试身手

出示课件12:

1.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和交流我们了解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请你从下面给出的内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

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

(1)学生再次回顾“交流平台”,巩固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

①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用几句完整的话向大家进行介绍。

②不发言的同学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评出小组内最有趣、最与众不同的发现。

(2)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预设1:我想写张晓明,他课下最活跃了。下课铃刚一响,他就像野马一样冲出教室,满走廊都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引导:你刚才运用动作描写,告诉我们张晓明冲出教室的速度很快,那他冲出教室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又是怎样的表情呢?

预设2:张晓明心里一定在想,我一定要第一个冲到乒乓球台旁边,占住这个位置。想到这,他的脸上乐开了花,甚至还能听到他兴奋的笑声。但是,只听老师大喊一句:“张晓明,你的作业还没交,跑哪儿去?!”张晓明听到后,失落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不得不把作业完成,望着窗外同学玩耍的背影,张晓明简直痛苦死了。

小结:真棒!不仅增加了心理描写,故事情节还有了波折,让我们更愿意听了。那么接下来,你可以把你的语言进行整理,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片段。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描写时,运用更多的描写手法,这样的人物会更加饱满,读者会更有兴趣。

(3)引导学生对小组同学介绍内容的描写方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交流平台”总结的写人的基本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口语表述,提高写作效率。)

教学反思

如何写好人物,一直以来都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写人的文章中,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他写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而且这个过程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教师,需要给学生习作提供必须的准备技能,就是写作方法。

回到本单元,我们都知道,一提到写人的基本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法宝,但法宝怎么用,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很清晰。于是,本次“交流平台”我抓住学生的这个“痛点”,对症下药。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学生在运用写人基本方法时存在的“通病”,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不仅让学生明晰,更重要的是容易上手实践练习,抓住细节描写为笔下人物“提”神。

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按照章法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不停地练习写作),由“入格”(了解章法)到“定格”(掌握章法),再由“定格”到“变格”(变化创新章法)地创新练习,就一定会取得作文教学的显效、速效和实效。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

1.经历介绍教室里的方向的过程,学生能够区分、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学生学会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发展辨认方向的意识与空间观念。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合作的意识,学会合作。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认识方向

(2)我喜欢的地方

(3)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初步认识了解山东地图,能描述出淄博和其他地市的位置关系。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初步认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有一个信息窗。其中“我喜欢的地方”可作为引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再介绍方向引入课题。第二课时学习课后我喜欢的地图,以山东地图为例进行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地图作为扩充。

2、学科间整合:二年级上册“品德”课第二单元第3讲《秋游去》,说说游玩的位置。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我是演说家”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地方,要体现它们的位置。

4、体验式活动:从地图上指一指游玩的地方,并说出它在家乡的哪个位置。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课时。

(四)教学案例:

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平面图上寻找方向的简易做法:先利用“上下左右”判断平面图某地的位置,再根据八字方针换成对应的方位。如,图中容易观察A在B的上边,因为上→北,所以A在B的北边。由于学会对“上下左右”的判断了如指掌,教师引导将难问题简单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最后以山东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作补充,不仅认识了不同地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也巩固了本节重点知识。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篇3

策略一:“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里的“同”,既可以是同一单元中出现的描写同一对象的课文,也可以是同组课文中文体的相同。“同中求异”策略具体而言是指引导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或同一文体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又或者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认为“同中求异”策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最好,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比,通过对比来感悟文章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与思想感情的丰富多彩。“同中求异”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一般为: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我就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一一对比学习,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再学习该单元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策略二:“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相对于“同中求异”策略提出的另外一种策略。如果说“同中求异”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单元课文,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的话,那么,“异中求同”则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异”指文章描写对象的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语言风格结构特点的不同,而“同”则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从诸多的“不同”中去感悟相同的主题,或相同的思想与情感表达。

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适合采用“异中求同”策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是一个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单元。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个单元课文体裁各异,题材也不同,但是各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表达了相同的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逐篇课文的阅读中,从这一组课文的诸多不同中感悟整单元蕴含的相同的情感内涵,领略文章表达思想感情角度的奥妙,进而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意识,同时也启发学生积累写作技巧。

策略三:“自诵自悟”

“自诵自悟”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变讲懂为读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通过诵读来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诵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完全有能力自己读懂,而且这些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这样,我们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时就可采用“自诵自悟”策略。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策略四:“亦说亦写”

“亦说亦写”策略是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而提出的。该策略将学习与积累与运用整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亦说亦写”策略重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单元课文的整体感悟,提高单元习作能力,并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增添无限精彩。此策略可应用于许多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如前面提到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可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这一主题进行课堂练说练写,既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学到写作表达方式,同时也加深了对单元整体的感悟。“亦说亦写”策略可以优化单元整体教学的结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4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视频,谈感受。

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单元整体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4

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视教材内容、学习方法为一个系统,进行统一的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呢?

一、整合教材内容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侧重围绕作者表达,比较和整合教材内容,结合语言表达的目的调整单元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有趣的实验》一文,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实验过程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并在课后进行练笔。教师在完成这一内容的讲解后,将本单元习作《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练笔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有趣的实验》,制作详细的实验记录表,按照“猜想—实验—得出结论”这一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写出不一样的蚂蚁实验的文章。

其次,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可有效实现同类型、同一主题文本之间的横向对比,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语言运用方法。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囊括了一系列景物描写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三亚落日》等。虽然同为写景文章,但表达方法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以游记的形式呈现出来,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后者借助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景点进行细致描绘。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周围的一个景点。

二、关注个体差异

单元整体教学还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阅读兴趣以及思维习惯也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整合成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并调整教学重点,推动语文教学进程。

如,苏教版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诗文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四大经典名著。由于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原著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选择该类书籍的青少年版,要求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例如,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创造条件。

此外,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合理地调整探究内容。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去完成文本的阅读,然后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起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三、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通过“整体感知—重点运用—情感升华”的教学流程,将教材内各单元的教学过程划分成导读教学、探究教学、延伸教学、整理教学四大板块。导读教学旨在对单元内知识要点进行提炼,尝试整体感知并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则对单元各文本内容进行欣赏,进而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延伸教学即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掌握词语的用法,丰富个人积累,以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整理教学是学生完整地展示个人收获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效果的环节。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我制定了详细的探究方案。该方案包括重点识记单元生字词;掌握单元难理解词语并做好注释;组内朗读全文,并由组员互相评价;用精练的词语总结该单元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整理单元内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做好笔记。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理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半截蜡烛》,主要有三个大目标:首先让学生结合文章四要素,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强烈的心理活动,深切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依然冷静、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其次,学生须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同时,领悟文本内容;其三,体会“半截蜡烛”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词语的感情色彩,从主人翁的动作、神态入手,学习写作手法。这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类信息的获取和整体感知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篇6

巧夺天工的姥姥的剪纸,哀婉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单元。单元整体教学没有逐篇逐段逐词逐句的讲读分析,而是从整体着眼,通过感知、欣赏、拓展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把握课文,体认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蕴藏着传递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体会三篇课文的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所产生的回味无穷、令人神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去保护、发掘、表现、传播地方民族文化的热情。四个课时的整体设计完成了以往八个课时的包括生字生词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任务,学生还学得更加有趣、有味、有神。

“整合”是一种趋势,“整合”也是一种思想。语文课程的“整合”问题,需要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戴晓娥的《走向整合》已经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今天她和她的团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充溢着创造的精神,充溢着智慧和灵气。我想,这样当语文老师也一定是有趣、有味、有神的。

[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综述

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并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个大体的规划。这样的备课,主要突出三点,首先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是“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最后是“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围绕“民族文化”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叙事散文《姥姥的剪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所选的三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规范,文化内涵丰富。

综观这个单元,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追求专题意义上的整合,凸现单元主题思路。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把“民族文化”这根主线当作是一串项链,那么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珍珠”。这些珍珠折射出的内容是“五彩斑斓”的,它们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整体把握单元教学时,既要彰显共性又要突出个性。

不管是单篇课文的教学,还是单元的整体教学,始终要把握好教学重点。本册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的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整体人手,分四个课时,按感知、理解、欣赏、实践这样的学习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设计教学。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课时目标

1初步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

2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好重点段落。

3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研究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交流评价《预习单》第一、二题,了解默读课文和词语学习情况

1汇报默读三篇课文所用时间,自我评价。(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2老师结合《预习单》评价学生阅读的速度、广度和效度。(电子交互式白板)

板块二:学习两组重点词语。了解北方语系的用词特点,读好重点段落

1出示第一组词语:“择菜、薅草、茂腾腾、后生”。(使用电子交互式白板调用资源)

(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分析这组词语共同点。

(3)再从这组文章中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感受北方语言的特色。

2出示第二组词语:身心入境、熟能生巧、暴跳如雷、心急如焚、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随机指导相关重点段落的朗读。(借助配套学习光盘)

(3)简要谈谈相关词语和段落所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板块三:整体感知单元主题

初步归纳单元主题。(结合交流《预习单》第三题,发现三篇课文的共同点)

板块四:交流资源信息学习状况。确定小组研究内容

1交流从课外资源中搜集和学习到的相关资料,筛选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想进一步探索的内容。(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并制定实践探究的方案。

三、设计要点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是在学生预习整组课文,并完成《预习单》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预习单》从整体人手,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的练习,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印象。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组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即指向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些元素,使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两组词语的学习,在设计上也是统整考虑的。第一组词都带有北方语言特点,这样的语言因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不管是在语音还是语义上都是难点。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揣摩、发现,既容易掌握,更加深了对地域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理解。第二组词,都能够表现文本中人物的特点,在朗读中回顾思考,然后以此为凭借,创设语境设计几个朗读活动,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情况。

结合预习单第四部分的内容,利用配套光盘、网络等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接触、了解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对研究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附:

第二课时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一、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了解托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朗读感悟,学会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复习交流,回顾单元主题及人物形象(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1民俗文化: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剪纸和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印象。

2人物形象:姥姥、牛郎织女、黄土高原的后生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块二:品味词句。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出示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剪纸情趣

1默读课文《姥姥的剪纸》4~6小节,思考:姥姥的剪纸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剪纸声为何如此流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总剪,手都有准

头了。

3理解“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抹黑剪”这六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4朗读体悟:感受剪纸所能将带给作者的情趣。

5,又一次感受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姥姥技艺的高超让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

★祖孙情深

1体会“拴”字在文中的作用,感受这个字的传神。

2读《姥姥的剪纸》第7~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姥姥剪纸的句子,体会姥姥通过剪纸传达的对作者的爱。

3再扣“拴”字,感受文字的张力(形神兼备):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的是作者的身体,更是拴住作者的心。

★文化情结

1理解“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旦墅”,体会“窗花”成为家乡记忆形象的符号、情感的寄托。

2再次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剪纸声”传递的丰富的文化情结,体会剪纸给作者带来的对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认。

板块三:理解表达,感受《安塞腰鼓》《牛郎织女》的内容和情感(使用反馈器进行评论)

1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2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牛郎织女》的理解。

3相比《姥姥的剪纸》和《安塞腰鼓》,让学生说说《牛郎织女》在表达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交流讨论,感受晓白朴实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也是能够口口相传的魅力所在。

三、设计要点

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遣词造句、形式方法、表达顺序等方面,触及文本内核,贴近文字,感受文章从语言到形式、从内容到情感统一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篇课文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有主有次,有重有轻。《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通过与另两篇课文的比较,感受民间故事在表达上的魅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文辞瑰丽,情感丰富,多用短句,适合朗读感悟。因此,排比、反复等表达形式都是通过引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表达形式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更彰显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安塞人民生命的活力。《姥姥的剪纸》表达细腻,言词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语言,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拴”,却牵动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利用朗读、感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感受文字张力的同时,去体会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通过第一篇课文的精讲,让学生体会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的意境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迁移至另两篇课文,让学生也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说说对第二、第三篇课文的理解,将学生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所蕴藏、传递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对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的特点,更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野下,采用比较的方法,高效达成目标。

第二课时设计: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邱俊

第三课时欣赏表达,主题探究

一、课时目标

1概括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与方法。

2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朗读感悟,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通过文体的对比,明确不同文体、不同表达形式独特的表现力。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顾前文,明确主题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形成统一的观点,确定主题为“民族文化”。

板块二:文体对比,感受主题

1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探究: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主题,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的。

(2)组织讨论,形成观点。(预设观点:内容不同:剪纸艺术、传说故事、传统鼓乐;文体不同:记叙文、民间故事、散文;……)

2小结: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

板块三:以《安塞腰鼓》为例,学习独特的表达形式

★找关键句

1浏览《安塞腰鼓》,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哪句话一直重复出现?

2板书,指名反复朗读。

★分层品读

1讨论: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笔划下来。

2这句话把5~17小节分成了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四个层次。

3四个小组按四个层次分别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有——,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播放视频片段,将文字形象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的理解。

★感受文体

1以诗行的形式出示第5小节部分内容,全班集体朗读。

2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形式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

3整篇文章还有很多像诗一样的句式,学生找一找,读一读。

4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文章大量采用这样的短句,用排比、叠词、感叹号等动感十足的语言,就把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能生动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

5用“好一个……”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姥姥的剪纸》和《牛郎织女》内容以及蕴含的独特民族情感的理解。

6交流比较,让学生说说《姥姥的剪纸》和《牛郎织女》适不适合采用这样的句式,并说出理由。(使用反馈器进行讨论)

7观点归一:不同的内容与情感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三、设计要点

第三课时的教学重在主题的探究。这里的“主题”指的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族文化”。教学中,以《安塞腰鼓》为例,充分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但这种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主题的提炼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屣起来的。

除了主题的探究,感受不同文体特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关键句学习、句式变换、多层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独特的充满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文本语言。在三课文体的对比中,逐步明确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力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明晰主题——文体对比——品

读交流——句式串联,让学生在主题讨论中观点归一,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学法,在品读交流中把握特点,在句式串联中感受表达。

第三课时设计: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勤业小学李薇薇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课外拓展

一、课时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与生活情趣,产生探究民间艺术的热情。

2整合单元练习的内容,了解民间俗语、民间戏曲的艺术特点,适当积累俗语、成语。

3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回顾,明确探究目标

1(出示学生仿写的句子)学生朗读回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忆及(剪纸、民间故事、安塞腰鼓)

2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走进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主动探究,感受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情感。

板块二:创设情境。引导欣赏熟悉的民族文化

1情境创设:小明从黄山旅游回来,在日记中写道“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视频播放:黄山风光短片)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交流课本上或课外的其它俗语,比较发现俗语的一般特点。

2自学“诵读与积累”成语,正确朗读,感知大意。

3情境创设2: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播放:京剧片段)简单谈谈欣赏后的感想,用上恰当的成语。集体交流“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白板出示角色图)

4情境3:(播放学生采访常州剪纸世家录像)对同学的采访进行评价。

5学生介绍金坛剪纸。(学生研究PPT展示)

板块三:引导发现,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1欣赏奥运开幕式片段。(视频播放)

2交流发现其中的民族元素。(使用反馈器进行抢答)

3交流谈话,理解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魅力,引导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含义。

4揭示探究问题: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标识,今天,它们生活的土壤在哪里?如何传承下去?

小组交流合作,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5大组汇报,确定研究课题。

板块四:课外实践探究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自主探究。

三、设计要点:

第四模块“综合实践,课外拓展”呈现出资源广泛、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重要途径。进行本课时教学设计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第一,“课外拓展。综合实践”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延伸与回归。课堂学习最终是为学生的生活与未来发展服务的。基于文本的综合学习将视野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归宿。在设计时把握好单元教材文本特点,强化单元的主题,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作为课堂与课外的联结点,极其自然地让语文学习回归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综合实践,课外拓展”的主体依然是学生。在前面几个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参与教材的解读,为课外拓展奠定了基础。从拓展性学习活动的选题与设计,到整个探究学习过程,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外拓展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善于整合资源,创设—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综合实践,课外拓展”需要教师的过程性指导。缺少了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拓展学习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如前期需要教师帮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需要教师对使用设备、搜集资料、绘制思维导图等进行相应的培训;中期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拓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提出建议或帮助调剂资源等;后期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作出相应的激励评价。另外,整个课外拓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注重思考、操作等方法的指导,淡化结果,重视过程,让学生在一次次课外拓展学习实践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锻炼。

上一篇: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改下一篇:身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