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预见的精彩

2024-06-12

可预见的精彩(精选6篇)

可预见的精彩 篇1

2006年3月,华源房地产公司与诚惠投资公司签约,约定后者以现金投资参与前者的某商业楼盘开发、以固定价格负责房产包销并自担盈亏,若华源公司违约则双倍返还投资款。后因华源公司自行销售了全部房产,诚惠公司诉请华源公司双倍返还投资款共600多万元。房地产评估报告显示,涉案房地产实际销售款高出双方约定的包销款额800多万元。两审法院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请并全部执行。2010年12月,诚惠公司仍以前案中的评估报告为主要证据再次提起诉讼,要求华源公司赔偿损失余额200余万元。

本案在审理中有三种意见:一是被告违约给原告造成的800多万元损失在前一诉讼中未得到全额赔偿,应支持原告的诉请;二是双方在合同中对违约损失赔偿范围的约定有效,原告不能依可预见规则来主张可得利益赔偿,应驳回诉讼请求;且原告的第二次起诉违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因此,应裁定驳回起诉。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首先,上述第一种观点不能成立。从商事立法与商事司法效率优先、鼓励交易的价值目标出发,除非有可撤销或变更事由,商事合同违约损失赔偿一般应遵循约定优先的处理原则。而可预见规则只在合同双方就违约损失赔偿范围没有明确约定时,用以确定法定赔偿范围的场合。但合同仅约定违约金的,因违约金所兼有的赔偿与惩罚双重性、约定上的任意性,在实际损失与违约金数额相差悬殊时,双方均可依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适用可预见规则确定可得利益损失,请求法院对违约金进行适当调整。

本案中有疑义的是,华源公司违约则双倍返还投资款的合同条款,所约定是违约金还是违约损失赔偿范围?笔者认为,根据违约金的明示性原则,该约定应属于后一种,且为有效约定,不能适用可预见规则处理本案。即使从可预见规则角度判断,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本案中诚惠公司的可预见损失属于经营利润损失,而其所主张的800多万元是可得利益损失总额,要确定可预见损失还须扣减必要的交易成本,而其在本案中并没有完成对必要交易成本的举证义务。

其次,在双方对违约损失赔偿范围存在明确有效的约定,且诚惠公司未主张变更的情况下,华源公司只能据此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诚惠公司在前案得到全部支持后,其在本案中主张上述约定系违约金、200万元系可预见损失余额均缺乏事实依据,诉讼投机意图明显,也违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应裁定驳回起诉。

可预见的精彩 篇2

还记得小时的天花板,花纹深深浅浅,精致朴素,我总是躺在床上仰望着那些可爱的花纹,心里充满了幻想。每一个大大的小小的心愿都被自己深深浅浅地印入心里,像那些条纹,我告诉自己:要永远记住它们。

从小,我就喜欢计划,计划我的.每一天,我的未来。我的生活被我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该什么时候发呆都被计入行列,因为我怕,我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失去了方向。

渐渐长大,我依然紧握着梦想,时不时还会拿出来将它们擦拭得发光,嘴里重复着小时的誓言,设想着自己怎么一步一步去实现它们。我本以为我的安排天衣无缝,我只需要坚持着梦想,克服那一波一波风浪就可以了,殊不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却常常和梦想背道而驰。我开始恐慌,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阵雨后不一定有彩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片沙漠后不一定有绿洲;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滴汗水之后不一定有笑容。于是,我的思路被打乱了,彻底乱了。我不敢前进,因为我不确定下一步是对是错,我怕自己又因走错一步而后悔莫及。

我站在路口,不敢迈出任何一步,只是看着别人从我身边匆匆走过,他们有人选择向右走,有人选择向左走,而我等着,期待朝某个方向去了的人再回来告诉我哪条路不危险,我等着,等了好久,才发现他们都朝着各自的方向去了,连背影也没有留下,从此不再回来。。。。。。

我抱紧双肩,眼前已朦胧一片,抽泣中,我的眼前出现了那片天花板,花纹深深浅浅,精致朴素。那是谁曾经那么坚定地说过,不能忘记梦想?那是谁胆小得徘徊不前?那是谁犹豫那么久还不能鼓足勇气?――我不是上帝!我无法预见未来!我只能勇敢地尝试着去寻找未来!我拭去眼前的“浓雾”,重新打量着这两条路。

向左转或向右拐,有什么不一样,反正每一条路都有未来。我毅然选择了一条路后,背上行李,踩着清风上路了。

有时,不计划太多,反而能勇敢冒险,毕竟我们无法预见未来,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就足够了。我们也许会走上荆棘之路,也许我们会后悔,可是你又怎么确定另一条路就会一帆风顺呢?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尝试,尝试我们所遇见的一切。在抵达成功之前,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们也许会哭,也许会绝望,可每一个波折仍能熬过。因为未知,所以尝试,所有的已知也都是经过未知的尝试而形成的。

毫无顾虑地去尝试之后才发觉,原来一切也并不像自己预想得那么坏,有时成功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你相遇,因为你的肆无忌惮,你的毫不畏惧,你的勇敢尝试,一切也像有天意,你会发现上帝总是眷顾着你呢!

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一些,而还有一些仍然温存。我也比以前更加勇敢了,不再给自己设下那么多的框架,顺着风或是逆着风跋山涉水,当然难免兜了圈子,难免走了错路,然后我却从不后悔,因为那是我的一次次尝试,那是我的一段段经历。

范雨亭:给孩子一个可预见的未来 篇3

这不是一次观摩活动,而是青年领袖训练营课堂上建桥环节中的一个剪影。在这个环节中,课程要求所建造的桥不仅牢固美观,而且资金投入要少。在图纸设计、施工再到竣工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会处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人员招聘等种种问题,这些看似成年人或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同样能在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身上实现。

“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从中体验共赢或失败的滋味,这个环节让青少年提前进入社会的角色,激励他们主动地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目标,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青年领袖训练营首席导师范雨亭说。

寻找孩子的品格

10年、60余场公益讲座、15000多名受众。这个迷恋哈雷、酷爱吉普牧马人的大男孩范雨亭,内心充满爱和能量,将激情地释放在国内多个城市的舞台上。

10年前,刚刚从事青年工作的范雨亭,看到市场上各种补习班越来越火爆,听到家长和孩子抱怨的不同心声,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让他陷入深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必须上培训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爱学习?

带着一连串问号,范雨亭数次与学生、家长和老师沟通。终于,他找到了答案:孩子身上的特质没有跟技能结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不会学,而是少了一种品格,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他认为,教育有三种:一种是家长教育,一种是学校教育,另外一种是社会教育。家长和老师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在“该”与“不该”中为他们描绘成长的形状,这让孩子被动接受,而不是心甘情愿学习。行走在由“优秀学生”、“重点学校”为坐标的求学路上,孩子越来越力不从心。

“社会教育是一种品格的训练,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范雨亭认真地说。重视品格培养的青年领袖训练营,与社会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美国多位体验式学习法专家利用30年的时间,对成功领袖特质进行研究,从中提炼出“真诚、付出、负责任、勇气、承诺”等九种品格,这些品格作为青年领袖训练营的核心元素,被运用到课程的特定环节中,让孩子在品格上得到完善。用新的眼睛看青少年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青少年自立自强、拼搏奋进。可是,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的“草莓族”、“啃老族”不断涌现呢?不难发现,身边有不少80后、90后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就被父母细心呵护着,一切事情都是坐享其成。当他们走出象牙塔,进入万花筒般的社会时,较弱的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协作能力都体现出来,面对责任没有勇气承担,面对挫折一蹶不振。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座宝藏,只是他们所处环境不同,表现出人性的弱点也不一样,如果不及时调整或塑造,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我们在课程中充当一面镜子,让孩子自我审视,主动改变。”

访谈中,范雨亭让我们做了一个测试:双手合十,快速搓手。不到一分钟,手心发烫,仿佛手捧一团火焰难以忍受。回到课程中,孩子要在长达45分钟内不停重复这个动作,有人大汗淋漓,有人泪流满面。“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止一次想过要退却,当我问他们是否要放弃时,他们大声说‘不’!最后,全班40多个孩子都坚持下来了”。

“付出、激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创造性、可能性,这就是孩子身上原本未被激发的品格,需要我们用新的眼睛去发现。”范雨亭说。“青年领袖训练营创造了一个环境,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位置,我们导师像一面镜子,不断反馈给他,关于他的性格和人生,而不是硬塞给他,让他主动选择他想要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持续的。”

范雨亭的新浪微博上,有一句话令人耐人寻味:用新的眼睛看青少年。在他看来,塑造一种品格,好像是将一块给植物提供养料的土壤变得肥沃,只要土壤养分充足,就能够结出苹果、梨子等各种果实,培育出优秀的学生。

一个把爱传递出去的游戏

青年领袖训练营课上,学生们会用自己的“领袖宣言”转化为人生成长的源泉。对于导师,也有自己的“领袖宣言”。

“我不代表我自己,我代表一种品格,在你人生的旅程里,我一直都是你的守望者,在你迷失的时候我会唤醒你;在你选择的时候我会接近你;在你孤单的时候我陪伴着你;在你成功的时候我欣赏你,我是一种品格的存在,我也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范雨亭随身携带的一个本子的第一页,闪耀着这样一段文字。无论走到哪里,它都是一种鞭策,赋予范雨亭前行的力量,让他实现人生的宽度。

把自己沉浸在孩子王国里的范雨亭,一路探索,一路创造。8年前,他写了一套书——《我不愿当家长》;3年前,他利用5天时间,出版光碟《你最珍贵》,告诉大家:你就是王子、公主,再现他当时在北京电影出版社一口气讲6个小时的画面。

今天,他仍然在创造可能性。他和他的团队结合学生的心智、性格,精心研发了一套适合12岁~20岁青少年的课程。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分组竞技、团队游戏、个人成长设计等,进行卓越品格塑造、亲子关系提升和青少年成长规划。

课堂上,他总是激情饱满,神采飞扬;课堂外,总能耐心疏导家长和孩子,十年如一日。然而从事这个行业之前,他做过多份工作。谈起过往的困惑或经历,范雨亭自嘲,“我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片,我们要活在当下,未来是最重要的。”是什么让他时时充满激情和快乐,洋溢着幸福呢?

是爱。青年领袖训练营就是一个把爱传递出去的游戏。“言传身教很重要,我感受到这份温暖,自然会用我的心去温暖学生,否则课程就失去了生命力。家长之所以信任并选择训练营,是因为他们看到一个导师是这么阳光,每天是这么有信心”。

预见性措施可有效预防麻醉意外 篇4

麻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麻醉意外的发生, 一有患者因素, 二有药物、手术及其他因素, 三有麻醉本身的因素。在这三个环节中,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异常和障碍都有可能引起意外或并发症。而手术过程中患者和其他因素都是被动的, 麻醉医师显然是主动的, 所以麻醉医师的举措直接关系患者的安危, 这也是麻醉医师的高度责任和风险所在[2]。因此, 预测各种情况下的危险因素, 分析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 做到心中有数, 防患于未然, 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意义非同小可。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 预见性措施可有效预防麻醉意外。

每当意外发生, 我们总是能够找到许多原因, 发现许多问题, 也就是说事先就没有预见到这些原因的存在, 没有预见到这些问题会发生, 或预见到了而忽视了其严重性才导致了意外发生。

意外顾名思义, 就是意料之外。意料之外使人以猝不及防, 慌乱无主。预见就是意料之中, 意料之中让人心中有数, 有条不紊。有预见才能预防, 有预防则可防患于未然, 意外就不会发生。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道理, 临床上人们往往做不到。

术前如果没有预见到患者有严重合并症,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或者术前未发现患者的潜在疾病, 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或者已经预见到了, 而麻醉时机选择不当,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治愈, 严重高血压未经任何处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很高未控制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明显高于正常等;或者已经预见到了而没有考虑到它的严重性, 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没有会诊, 没有讨论, 没有请教上级医师, 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施行了手术麻醉[2], 就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危象。

术前没有预见麻醉方法, 选择了不当的麻醉方法, 如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选用椎骨内麻醉, 疑有气道压迫不行气管插管控制性通气而行静脉全麻或阻滞麻醉等而发生意外。

术前没有预见到麻醉失误, 也没有补救措施, 如硬膜外麻醉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麻, 神经阻滞麻醉药误入血管引起中毒, 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失败等而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随时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 所以术中监测很重要。麻醉者要用预见性的眼光去监测患者, 及早预测或发现问题, 及早处理, 把危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只是机械地监测, 等到患者血压、心率骤降, 氧饱和度下降时才去处理或许已经晚了, 故机械地监测等于坐以待毙。如果已经预见到了但没有考虑到它的严重性, 没有做好抢救准备, 那么将会延误抢救。

术中用药很重要, 如果没有预见到药物的禁忌证而用药不当, 将会犯下原则性的低级错误, 如高血钾患者使用琥珀胆碱[3], 哮喘患者使用可导致组胺释放的药物, 心功能差、高血压、颅内高压使用氯胺酮[3]等。

术中对输血 (液) 预见不充分。大量失血 (液) 的患者未及时足量补充血容量, 以及对失血失液 (量) 的估计判断不准确, 输血 (液) 量太少, 或对某些严重心功能不全、全肺切除等患者输血 (液) 过量或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或对严重输血 (液) 反应认识不足、处理不及时等而发生危险[4]。

术中没有预见牵拉反射, 如胆囊、胃肠、阑尾、眼手术的心脏反射等而引起严重的心搏、呼吸骤停。

术后没有预见到并发症的发生, 如拔管时机不当或肌松药拮抗不当发生再箭毒化致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或手术后苏醒不够而过早送回普通病房, 发生呼吸抑制或呕吐误吸, 以及体位突然变动致循环紊乱等。

所有这些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小事情,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易被人们忽视, 而意外往往发生在这些小的事情上。

只有准确地预见才能做到有效地预防, 一名有经验的麻醉者总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准确地预见到患者可能发生的一切, 并能够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 使患者化险为夷, 转危为安。

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地预见呢?

(1)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这是一名麻醉医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麻醉医师应该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 应该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不要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行, 看不起任何人。麻醉需要胆大, 但应该是建立在经验丰富的基础之上的, 而不是妄为, 不是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更不能为了保全“面子”而勉强去麻醉。 (3)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 应该一心一意地为患者着想, 不能推诿, 但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 特别对一些高危患者 (如老年、小儿、多脏器功能衰竭) 。要预见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本医院的自身条件, 决定能否手术或延缓手术。如遇到自己感到麻醉有难度, 一定要请示上级, 请教其他相关科室, 不要自己擅作主张[5]。 (4) 麻醉用药须小心, 既要达到手术要求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更要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二者必须兼顾。 (5) 作为一名麻醉者须切记, 手术结束并不等于麻醉结束, 不要以为手术结束万事大吉而大意失荆州, 要警惕麻醉并发症及麻醉后遗症向你袭来。 (6) 预见只是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 大部分预见是不发生的, 不能认为预见徒劳无功而掉以轻心。不能有侥幸心理, 以为这也不会发生, 那也不可能发生, 该完善的不完善, 该准备的不准备。要克服懒惰思想, 不能因手术小而选择简单的麻醉方法, 该插管全麻的患者一定要插管全麻, 要记住手术有大小, 而麻醉没有大小。

俗话说:“常做重要事, 不做紧急事”, 有效能的人做事总是将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 重要事情做好了, 紧急事情就少了, 预见性措施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 而对麻醉来说已经晚矣。麻醉容不得有丝毫疏忽和大意。

预见是对生命的重视, 预见是对工作的负责, 预见已成为麻醉者必备的素质。预见是对生活的感悟, 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存在于不知不觉中, 存在于心灵机动中。预见需要培养, 需要磨炼, 要做到准确地预见, 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麻醉是高风险专业, 犹如大海里航行的船, 随时会遇到暴风雨的袭击, 而预见则是麻醉者避风的港湾, 它不仅能为你导航, 也能为你避险。

麻醉人员肩负人民重托, 必须努力工作, 不负众望。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方向, 以人为本鞭策我们成功。我们要利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 时刻预见患者可能发生的一切, 满怀信心, 精神抖擞, 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努力完成麻醉这一神圣而又伟大的使命,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应诗达.麻醉并发症、差错、意外、事故的基本概念[J].医学综述杂志, 1998, 4 (1) :1.

[2]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24.

[3]段世明, 郑斯聚.麻醉药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96-117.

[4]曾邦雄.急症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34.

可预见的精彩 篇5

10月的波士顿进入了深秋,剑桥街头满是步履匆匆的哈佛学生。约瑟夫·奈也回到了哈佛,这学期他开设了一门名为“网络空间的国际制度”的课程,规模不大,课堂上常常座无虚席。

约瑟夫·奈在课堂上常拿中国举例,其中往往有网络空间和现实外交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容,他也乐见课堂上的中国学生发出提问和质疑。“这就好比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互相牵制,却都希望更多交流、希望对方和平发展。不然中美贸易也不会每年增加,而美国也不会接收几十万中国留学生来美国留学。”约瑟夫·奈说。

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的职业生涯大半和哈佛有关。1964年,他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其后步入政坛,曾先后出任卡特政府的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走完这一段仕途后,约瑟夫·奈重回哈佛,出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目前,退休后的他仍以荣誉教授的身份继续在哈佛授课。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于世。此后,他的新概念“巧实力”则成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轴。

在哈佛的办室里,约瑟夫·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美分歧比以前少了,双方也有足够诚意

中国新闻周刊:奥巴马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是“转向亚洲”,这被解读为试图增加在亚洲的话语权,进一步牵制中国。你如何评价奥巴马政府这一政策的有效性?

约瑟夫·奈:我认为美国的亚太战略是保持这个地区的平衡状态,而不是抑制或者牵制中国的发展。事实上,美国希望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平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推动双边的贸易,每年接收27万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我们希望看到双边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但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是,中国的发展将美国排挤出亚太,或者对其亚太的邻居造成威胁。所以“转向亚太”的战略制定,不是为了牵制中国,而是希望通过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和平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提出中美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但似乎美国方面对这个概念争论颇多。你如何理解这样一种关系?

约瑟夫·奈: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目前似乎还没有关于这个概念的清晰解读。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我们都可以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并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比如说,如果是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可以更多地合作,那么我们自然欢迎。但如果变成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一种平衡,而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力量融入进来,那么恐怕这个概念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

总体而言,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两国的合作和沟通在日益增加。比如近日的习近平和奥巴马的会面,两国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达成了很多一致。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共同推动降低碳排放量,还有经济转型。我们看到,跟四年前比,分歧明显减少了。另外一个领域是中美在网络安全方面达成的协议,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这是正确的方向。有些人担心这些协议能否最终付诸实施,在至少目前看来两国的诚意都是够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从你的角度来看,目前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约瑟夫·奈:南海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是不选边站。美国也希望中国能够更好地在亚洲地区发挥和平的领导作用,希望看到中国和邻国有更多的和平交流。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或许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中国和日本现在的矛盾焦点之一是钓鱼岛。在领土问题上,我始终认为周恩来当年的说法至今仍然是适用的。“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放给后代去解决。”现在不去讨论到底谁有所有权,虽然两国都会公开表示对钓鱼岛的所有权。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提到,要分析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就需要考虑三个维度的力量,即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这三个维度如何影响中美关系?

约瑟夫·奈:这三个维度让中国和美国处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中国现在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看起来两者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中国经济在“先进性”方面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说苹果手机虽然在中国生产,但中国只能获得利润的一小部分。中国的军事实力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中美两国在军事关系上的博弈和交流也一直在继续。谈到软实力,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公民社会。从我的角度看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多地来自公民社会,而非来自政府。以美国为例,我们民间的软实力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传播能力,比如好莱坞的电影、美国的慈善基金会、还有美国的音乐。尽管我相信长远看来,中国的软实力会进一步发展到与美国接近的程度,但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来,走到这一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中美在很多领域是直接的竞争者,但我认为中美在很多方面共同的利益远大于矛盾和分歧。比如说在经济合作,在共同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反恐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能够通过合作推动更大的建树。所以从战略的角度看,两国不能追求零和博弈,而应该追求互利共赢的局面。

同时我也建议,两国的民众、媒体更多地关注两国可以共同合作促进的领域,而不要只看到彼此的负面和分歧。因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给对方带来真正的所谓致命的“威胁”。中国的成功并不威胁美国,而美国的成功也不会威胁到中国。这和希特勒或者斯大林时代的国际关系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看到合作带来的利益,而非一味追求竞争。

美国“巧实力”将长期保持领先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多次提到关于中国发展软实力方面的问题,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中国公民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上,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在急速地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令人瞩目。当人们在财富上有了更大的实力,他们会有余力去争取更多的参与社会,让个体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自主权。一个中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满足崛起的中产阶级更多的参与社会的需求。

中国两任国家领导人都一直在强调软实力对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2007年开始,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就提出,中国需要提高国家软实力。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随着国家硬实力,比方说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邻国的不安全感会随之增加,他们有可能会结成联盟来保护自己。但中国如果可以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增强软实力,那么邻国的惧怕感就会减少。

目前,在面对一些国际问题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当强烈。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周边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比如越南、或者菲律宾,会产生惧怕的情绪。中国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来增进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比如说在这些国家建立孔子学院,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但如果这个同时,中国在周边海域和邻国频繁产生冲突,那么软实力带来的积极效果可能很快就会被消磨掉。

此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要靠民间力量推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多的是来自公民社会,而非政府。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形成“巧实力”?如何评价目前奥巴马政府在发挥国家“巧实力”方面的建树?

约瑟夫·奈:是的,“巧实力”的核心就是将二者结合,让两者相互促进,而非互相竞争。我认为奥巴马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某些方面仍值得商榷。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中东危机问题方面,奥巴马政府的做法并不让人满意,在这些地区美国的正面影响力远不如它在拉美和非洲地区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最近的民调中可以了解。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的新书中,你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远未被超越,它坚实如初并将持续下去;美国最大的威胁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或俄罗斯,而是美国自身。

约瑟夫·奈: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中国的发展变化的确是惊人的。中国的GDP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接近10%的增长,GNP翻了三倍,军事、经济和软实力都在飞速的发展。这些是不容否认的。然而,关于中国是否会在可以看见的未来超越美国,这一点我持保留意见。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阻碍需要克服。抛开经济、军事实力的差距,仅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就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未来的20到30年中,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能够超越美国。如果中国的 GDP增速从目前的7%降到6%或者5%,那么中国整体经济在2040年前是无法超越美国的。即使整体经济超越了美国,在人均GDP上,美国仍然是中国的4倍。这样的现实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但两国之间的差距会日益缩小,这一点不容否认。

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规则 篇6

(一)可预见规则的基本含义

可预见规则是指违反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以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如果违约方并不可能预见到该损失可能会发生,则为了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违约方并不对该损失负赔偿责任①。一般损害赔偿中的积极利益比较容易确定,而可得利益损失却相对难以确定。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实行合理限定原则,以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进行明确的限定,这样也就限制了违约方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范围。对可得利益损失进行限定,既是个法律技术问题,也是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立法政策问题②。就法律技术方面来说,目前世界上各国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合理预见规则、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区分过错程度说等。其中,可预见规则占主导地位。该规则的实质,就其功能作用的角度而言,是对全部损失,主要是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予以合理的限定。该法律技术手段既可以单独进行使用,也可以和其他手段一起使用,以快速准确的确定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

二、可预见规则的具体运用

(一)适用范围

笔者认为可预见规则主要适用于商事交易活动。首先,通说上我国现在是民商合一的国家,但是二者在特性及适用上都有所区别。民法更加注重交易的安全性,但商法却是为了使交易能够快速形成和完成,所以二者虽然适用于同一规则但是我们却必须根据不同的交易属性来不同对待。其次,可预见规则最主要目标就是使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能够意识到违约的后果,使交易当事人可以放心的进行交易和进行多次的交易,如果交易双方在交易时无法预见到违约风险或者应当承担的损失,那么交易当事人在交易时就会有所顾虑或者不进行交易,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可预见规则主要是针对商事交易活动来制定的。最后,可预见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违约责任,但是其他民事责任则不能适用,因为可预见规则实质上是一种对违约归责的评判标准。

(二)构建可预见规则判断标准的各具体要素分析

1.预见主体——违约方7

从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一款后段的规定可以得知预见的主体为违约方。民法中的完全赔偿原则的主要目是为了保护守约方的利益,使守约方所遭受的损失能够获得全部赔偿。而可预见性规则作为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制,是为了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而设定,是基于公平的理念来限制守约方的获得完全赔偿的权利③。因此,可预见规则必须从违约方的角度出发,以违约一方为标准来确定预见主体,从而能够减轻违约人的赔偿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赔偿义务人的利益。

2.预见时间——订立合同之时

预见的时间应为当事人双方订立合同之时。对于违约一方是应当在订约时预见到还是应当在违约时预见到,目前世界各国民法均规定为合同缔结之时。因为这样可以使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前可以尽情的了解与合同有关的情况,对违反合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有所了解,从而决定是否缔结合同或者改变交易条件以最大可能的避免风险。

3.预见内容——实际预见、应当预见

从我国《合同法》的第113条规定可以看出,可预见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已为当事人所实际预见到的内容,二是当事人应当预见到的内容。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其实质都是一个事实认定问题,司法实践中法官在适用此规则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如果违约方对其违约行为是其已经预见到的,那么违约方毫无疑问的应当赔偿该损失;但是如果违约方在实际中并未预见到该损失,那么法官手中就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判断该损失是否属于其应当预见到的内容,其判断标准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合理人如果站在违约方的立场上是否能够预见到该损失,如果能够预见到,那么违约方就应赔偿损失;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合理人不能预见到,但是以其实际情况也是应当预见到的,也视为能够预见到,违约方也应承担责任赔偿损失。如果损害是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无论是从一个抽象的合理人角度来说还是从违约方的实际情况来说都不能预见到的,要让违约方对该损失负赔偿责任则对违约方的利益造成损失,形成不公平的局面④。

4.预见的程度

从我国合同法对可预见规则的规定来看,违约方预见到的损失是因其违约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失。所以,只要违约方能够预见到该损失可能发生即可,违约方就要对该损失负赔偿责任,而无需原告再进行举证证明

三、可预见规则的排除

可预见规则基础来源是诚实信用原则,如果违约方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则无论其是否预见到自己的违约行为会给对方带来损害,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即可预见规则的排除情形。可预见规则适用的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

第一,故意违约或重大过失导致违约行为。即违约方故意违反合同约定或者其可以预见到而去避免因其重大过失而没有避免的行为,从而给守约方造成了损失。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50条的规定,“预见规则”的适用存在例外,这就是该条的“但书”部分,“除非债务的不履行是基于债务人的欺诈”。在法国后来的司法实践中,将欺诈的例外扩大到了重大过失⑤。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此方面的规定,因此有学者提出,在违约方对守约方进行赔偿损失的同时,应当考虑违约方违约时的主观心里状态,而法官在实际案件中为了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对违约方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违约行为不适用可预见规则。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吸收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做法,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将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违约行为排除在可预见规则之外。

第二,欺诈行为。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了可预见规则之后,又在同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依照《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双倍赔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等都是我国可预见规则的除外情形⑥。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只有在消费领域中实施了欺诈行为时,才能排除适用可预见规则,除此之外均适用可预见规则。显然我国的可预见规则适用范围大于其他国家。

四、结语

可预见规则设立本身是为了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制,这样可以有效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减少交易上的纠纷,维护市场交易的稳定。但是,我国法律对可预见规则规定得比较简单粗略,学术界对可预见规则的研究也比较浅显,并未形成统一完善的观点,结果导致了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可预见规则出现的混乱,甚至是规避可预见规则而采用其他方法解决实际纠纷,达不到法律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和完善,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解:

①张玉敏著:《民法》第二版[M],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1日.

②崔建远著:“《合同法》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日.

③梁慧星:“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J],法律出版社1994.

④肖可义:“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如何适用可预见原则”,载《法治论丛》[J].

⑤蓝承烈、闫仁河:“合理预见规则比较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4期[J].

上一篇:北斗抗扰导航定位下一篇:农村土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