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队伍建设管见(共7篇)
班主任队伍建设管见 篇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有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也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渠道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是每一所学校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理想的班主任是怎样的
班主任应该明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任务。班主任一方面要搞好学科教学,另一方面要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
班主任应该有高远的理想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构成班主任全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理想的班主任首先是将班主任作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然后才是与专业素养相关的问题。班主任必须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班主任应该有大爱的胸怀,爱生如子。班主任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班主任真诚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会让他们内心深处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进学生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真挚的关爱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扉,激发他们奋斗的激情。
班主任应该有开展各种活动的能力。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团结和协作的关系。通过活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喜欢上这个集体。
班主任应该使一个班级具有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秀的班主任,能够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教室,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班级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甚至是教育本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 “让学校的每堵墙壁都能说话。”这就是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二、现阶段班主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激励与评价机制陈旧, 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 而学校很多时候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结果是以量化指标来衡量,并与奖金挂钩,但班主任很多工作是无法用分数来细化和评价的,量化的评价更多是约束了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严重地打击了班主任的积极性。大部分的教师不主动承担或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职务,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
部分教师做班主任的动机不纯, 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不利于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成长。许多教师是为评职称或刚性任务而担任班主任的,这使他们的内驱力趋于功利性,从而导致管理中产生许多负面问题。如道德素质上,爱心不足;民主型班主任很少,很多班主任主观武断, 自己说了算;甘于平庸,不求上进。在文化、技能素质上,缺乏娴熟的技术技能;在教育能力素质上,教育疏导能力不足,组织管理能力欠佳,不懂得怎样创设调控教育环境。另外,班主任队伍的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或年轻班主任所占的比例很大,过于年轻化,或过于中老年化。这使班主任队伍中优质班主任严重缺乏,也使年轻班主任成长的时间跨度拉长。
对班主任队伍有“三重三忽”的倾向,不利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所谓“三重三忽”,即重视使用,忽视培养;重视管理,忽视服务;重视工作成绩,忽视工作过程。学校绝大多数的班主任属于经验型或事务型,忙于埋头苦干,真正能够运用管理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不多,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相对学科建设而言较为薄弱,缺乏相对稳定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体系。
班主任队伍的培训比较零散、低效。班主任队伍是学校最重要的一支教育队伍,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可是与教学相比,各级各类的班主任培训比较少,没有像学科教学培训一样重视,也不如学科教学培训那样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这跟班主任在学校所处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另外,在师范院校的教育中,对班主任技能的教育严重不足,使刚毕业的教师到学校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
三、优秀班主任梯队培养策略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班主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课改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努力建设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我认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重视班主任的教育理论学习。班集体管理其实是社会管理的缩影。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繁杂的班集体建设,要求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因此,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仅凭传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要求班主任随时了解和接受新的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使班级和学校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有更正确的方向。
要建立健全班主任教育培训机制, 全面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首先,在理念和策略两个维度上确定培训重点。要求班主任“学—思—做”一体,以任务驱动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基本原理;学习如何将理念转变为行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不求高深,只求有效;不求花哨,只求实在,将班主任爱学、乐学、会学、学会引入培训,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引入培训,将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规与创新引入培训,这样的培训具有生长点,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建立起培训课程,将班主任培训课程化。要将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课程分解成两个方面:基本课程和岗位综合实践课程。其中的基本课程指现代教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实践。岗位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现场诊断、案例分析、班主任论坛、校际研讨交流、先进学校考察观摩、网上 论坛等。两方面的课程尽可能地涵盖课程建设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尽可能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想一点方法。
再次,在培训途径与方法上发挥能动性。可以通过建立班主任专业成长档案的方式将班主任的成长放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度,借助外驱力和内驱力的交互作用,变要我发展为主动发展,由德育处与班主任协商根据每位班主任的个性基础和发展愿景为班主任设立个人成长档案,共同记载班主任专业成长轨迹,进而使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柱。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课题提升的 培训模式。要以老带新,传承学校优良的管理文化,让具有校本特色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得以发扬光大。
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激励与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物质利益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证。关心人们的物质利益就是不断地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物质利益也是激发人的主动性最具实效的激励因素,当然也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保障。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注意在目标、责任、情感上的激励,更需注意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要让老师们愿意做班主任,并且要做好班主任,同时要使班主任的工作实绩与教学实绩得到同等的认可。这几个事情能得到落实,那么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改善班主任的生活、福利待遇。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地位与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减轻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及时了解班主任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既能上好课又能做好班主任。
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规范、专业、个性”已日益成为我们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关键词,而“规范、专业”也仅仅是班主任成长的外在特征,班主任成长的生命力在于其“个性”,个性才是班主任的内在品质所在,才是班主任的生长源泉,才是班主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走向。班主任个性的资源其实就是班主任自身,譬如新教师的朝气、活力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譬如具有三年以上带班经历、并且目前还在班主任岗位上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炼出的有价值的理论元素和实践艺术等。这些 都是我们德育工作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专业化校本培训课程的核心素材之一。当然每个人均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优点,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缺点,孰是孰非,可能永远也辩不明、弄不清。如果我们仅是停留在孰优孰劣的争论中,可能永远也走不上个性化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优点更优,并努力克服缺点。
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之管见 篇2
一、班主任要拥有大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要拥有人间大爱, 他不自私, 不单一, 这种爱是站在高山之巅仰观万象, 俯瞰万物的大爱, 这种爱, 是上善若水、宠辱不惊、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挚爱。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 而不是一份职业, 首先得充满对学生的爱, 就像佛家一样普渡众生, 博爱仁德。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 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班主任的爱既有像伙伴般的友爱, 又有像慈母般的仁爱, 更有像严父般的关爱。不要吝啬你的爱,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付出终有回报, 每逢节日, 看着案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卡, 我深深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浓烈地感受到来自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敬爱。爱, 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疼爱, 你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 你才不会认为他 (学生) 给你找麻烦;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关爱, 才不会认为班主任工作繁杂苦累, 反而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只因拥有对学生的那份真执的爱, 你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学生的今天负责, 为学生的今后谋化未来。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身为世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 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 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论语有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例如, 有一次班会课上, 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 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地捡起来, 学生们看见我在捡, 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 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 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 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想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吧。在公共汽车上, 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 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 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 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 做到为人师表, 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管理中的距离
教师与学生之间, 从情感上说, 距离越近越好;从管理上说, 又必须留有一定的距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 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可亲, 又可敬的班主任形象。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 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 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 班主任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 积极探寻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点, 拉近师生情感间的距离, 使学生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乐于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心与心的感应中, 接受“无痕的教育”;在心与心的碰撞中, 净化自己的灵魂。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改其行”。但是, 我们还应该注意, 师生之间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要让学生在这适度的距离中, 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老师在学识、能力、经历等方面的差距, 从而对教师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 老师也只有依靠这种距离, 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合起来, 使班级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而师生之间如果距离过近, 片面强调和学生“打成一片”, 那么学生则会与你称兄道弟, 轻慢老师应有的权威。不尊其师, 何谈“信道”, 何以“服管”?
四、班主任管理班级要善于虚实相结合
踏踏实实地抓管理, 是班主任的应尽职责, 既是对学生爱的奉献, 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之必需。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个性形成、尤其是安全保障等方面, 都应该切切实实地实行全程管理、全面管理。但是,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 繁杂琐碎, 既要完成自身担负的学科教学工作, 又要协调各科的教育、教学, 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 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学生的任务。如果事无巨细, 一一躬亲, 每每顶真, 久而久之, 就只能疲于应付, 效果极差。那种“坐班”或“站班”式的警察型管理, 那种大包大揽、唠唠叨叨式的保姆型管理, 其效果都往往不佳。过“实”的管理, 太多的约束和强制, 一是会把学生管“死”, 降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对班内工作不推不动, 不问不行;二是会把学生管“懒”了, 太细的指导和帮助, 会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尽早完成和自主能力的快速形成。班级管理中“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管”。其实,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也不妨“虚”晃几招, 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中。譬如, 实施宏观控制, 进行科学引导, 将权力下放, 让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点名簿交给班长, 团队活动让团支书主持, 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 班费派生活委员管理……让整个班集体“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让学生在参与班集体的服务与管理中, 实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有时, 我们也不妨来个“大而化之”, 故作糊涂。有的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不要婆婆妈妈每次计较, 待问题比较突出时一并处理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话多不灵嘛!”如此, 管不过“实”, “虚”而有度, “虚”“实”结合, 达到“无为而治”、“不教而正”的管理最高境界。
五、班主任要把握好表彰批评尺度
表扬和批评的人数过多或过少, 都不利于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数量过少, 很容易使受表扬和受批评者产生离群感和孤独感, 使绝大多数同学产生与己无关的消极心理。反之, 人数过多, 你好我好大家好, 你错我错大家错, 彼此一样, 等于没有表扬和批评。所以只有表扬批评的数量得当, 才可以起到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大面积犯错误时, 更不可对所有人进行惩戒。俗话说“法不责众”, 大面积的“责罚”, 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对某个学生的批评表扬, 也不宜过多或过少。譬如, 对那些所谓“没问题”的学生, 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表扬。“响鼓还得重槌敲, 好马也须扬鞭催”, 对他们要立足一个“严”字, 不偏爱, 不护短, 不放松。因为, 这一类学生由于成绩优异, 往往被家长、老师喜爱和同学羡慕;他们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 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若一味地对他们进行表扬, 则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 就应该细致洞察他们的心理特点, 及时适当地进行疏导教育, 使他们好上加好。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 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 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班主任要善于寻找突破口, 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 及时地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 (即使是极小的) , 使他们在平等温暖的氛围中, 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发展、进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管见 篇3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教师, 就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在教学工作中, 既是理论教师, 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既能担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又能胜任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工作。即:既具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 , 又具备相应行业能力和素质的专业教师, 均可称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的一员,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其次,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与素养、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指导人员的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等专业素质。“双师型”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 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 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太少, 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就更是屈指可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工作的力度, 各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仅占教职员工人数的50%甚至更少,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外聘大量的教师,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需要大量外聘。
(2) 师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职业院校不断引进教师, 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其中, 大多数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较低, 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毕业生, 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基本知识, 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师知识陈旧, 难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目前,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太大, 有些教师每周的工作量达到20余节甚至更多, 无暇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化, 或因专业转化, 一时难以掌握新的专业技能。
(4) 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种种原因, 外聘教师队伍很难相对稳定, 流动性较大, 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解决目前这一制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同时, 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必要的实验与实习仪器、设备, 改善办学条件。当务之急应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改善目前教学现状, 进一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制定长远规划, 鼓励并支持在职教师继续学习深造,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化、正规化、有序化的轨道, 职业院校应针对本校目前教师队伍现状, 着眼于长远,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规划,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每年适当划出一定经费,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 参加提高学历与综合素质的学习深造, 使其学历、技能尽快达标, 成为“双师型”教师, 以适应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2. 组织教师练好基本功, 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修炼、提高教学基本功, 为此, 学校应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如组织教师进行观摩教学、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教学竞赛等, 促进教师博取众家之长, 补自己之短;加强教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不断丰富、积累教学经验;特别是组织开展优质课竞赛,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 找到不足与差距, 以便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尤其是非师范类毕业生, 学校教学业务部门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 以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以至胜任工作岗位。
3.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
首先, 让专业课教师真正投入生产第一线, 了解相关岗位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的需求, 吸取实际生产经验, 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 或者在教学任务不太重的情况下, 抽调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工作, 了解企业、行业的新信息、新技术、新趋势, 接受实践锻炼, 尤其是专业理论教师更应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学习。其次, 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来校培训专业教师, 上示范课, 传递行业信息, 开展教研活动等。其三, 学校应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 争取他们的支持, 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 让广大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为防止流于形式, 避免走过场, 学校应将工作落到实处,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严格进行技能考核, 杜绝人浮于事现象的发生。其四, 学校应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方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五, 学校要定期开展优质技能训练课竞赛评比活动, 发动专业课教师深入探讨示范操作的准确、规范与技能训练的技巧, 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训能力。
4. 产教研相结合,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为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职业学校应坚持产教研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教材开发与研究, 开展市场调查、职业与行业分析, 进行产品开发、行业发展的规划等, 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5.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教学投入, 不断更新和添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 尤其是实习教学仪器和设备, 逐步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以加快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引入竞争机制,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职业院校应采取竞争机制, 进行竞聘上岗, 彻底打破铁饭碗和现行用人机制。首先, 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定为骨干教师, 优先安排他们任课, 在工作环境与条件、福利待遇等诸方面向其倾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调动其积极性。其次, 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标准, 采取科学的量化评分标准, 每学期进行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师德表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比, 保证真正具有工作能力的教师成为教学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另外, 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行业中具有一定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工作岗位, 甚至可以安排下岗, 从而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潜能, 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学术水平及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职教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不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首要任务。职业院校应肩负起历史重任, 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和措施,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号.
[2]杨珍.关于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职业教育研究, 2006 (8) .
[3]许士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4]刘素婷.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育与职业, 2007 (7) .
建设档案强国之管见 篇4
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 提出了“建设档案强国”的战略目标。近年来, 建设档案强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无一例外均是重视档案的档案大国或档案强国。本文试就建设档案强国中的重要环节——扩大档案资源覆盖面, 收集散存散失的档案进行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建立“大档案”机制, 整合多方资源
建设档案强国, 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 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毋庸讳言, 目前, 在我国大部分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占有较大比例。绝大部分“红头文件”的第二价值, 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较为有限。
建设档案强国, 必须极大地丰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 扩大档案资源覆盖面。依笔者之见, 就目前而言, 可以整合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部分馆藏。这并非“惊世骇俗”和“好高骛远”, 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
1. 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具有相同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章第八条明确指出:“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 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在国家法律层面上对档案馆性质作出了权威界定。各级各类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部分资源自然可以而且也应当进行整合。
2. 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均保存有大量珍贵档案。如:“商代甲骨文, 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 (1) 甲骨文除部分流失美国、日本等国外, 其余大多藏于山东省、辽宁省博物馆及部分大学的图书馆等处;“著名的东周初年的10块‘石鼓文’, 记载了秦襄公因伐戎救周之功而受封的事迹及当时游猎活动的情景, 是我国现存最早、较有系统内容的石刻档案” (2) , 又称“猎碣”, 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建设档案强国, 必须摒弃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门户之见, 遵循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将分散各处的珍贵档案予以整合, 统一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范围。
3. 目前各地已经或正在实施的档案数字化也为这种整合提供了前提和技术条件。即使在整合存在争议的情况下, 也可暂不改变馆藏品的归属, 先将分散的珍贵档案进行逻辑归档, 逐步建立起上述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或搭建资源共享的“大档案”平台, 实现各方共赢。
建设档案强国, 使我国的档案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式, 决策和行政管理机构不应仅仅停留在树立“大档案”意识上, 而应尽快建立“大档案”机制, 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二、招募档案志愿者, 组建编外收集大军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各种可作为档案的材料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形成内容和数量浩繁的珍贵档案, 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绝大部分档案已经散失或损毁。收集这些散存散失在境内和海外的档案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同样必须创新。
目前, 我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档案机构的专、兼职档案员, 主要职责是对本单位现有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建设档案强国, 极大地收集散存散失的各类档案, 整合我国社会资源甚至海内外资源, 成立档案志愿者队伍, 组建编外收集大军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要按照《决定》关于‘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精神, 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把可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承担的一些具体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或志愿者承担, 并加强监督指导检查, 以缓解档案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 (3)
近几年, 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中的牛首、猴首、虎首以及鼠首、兔首的陆续回归祖国, 为收集散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提供了借鉴, 也为收集流失海外的珍贵档案提供了路径和参考。
“志愿者”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 也被译做“义工”。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 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据初步统计, 目前, (我国) 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 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 (4)
依笔者之间, 可通过以下渠道招募档案志愿者:
1. 通过中国档案学会、各地档案学会、协会牵头成立档案收集志愿者组织。
2. 由著名档案学专家和学者发起成立档案收集志愿者组织, 招募志愿者。
3. 由有志于档案收集、整理的社会有识之士、档案爱好者、收藏家自发成立档案收集志愿者组织, 组建编外档案收集大军。
档案志愿者组织以收集散存散失档案为宗旨, 制定章程、明确职责, 充分发挥档案志愿者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搜寻、发掘散存于海外和境内民间的档案资料, 专家、学者和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逐步建立档案志愿组织档案收集目录数据库, 为后续的移交、捐赠、寄存、征集等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鼓励设立私人档案馆, 拓展档案馆结构体系
如同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导致私人博物馆的涌现, 私人档案、私有档案的重视和收集必然导致私人档案馆的兴起。
据国家文物局负责人介绍, 截至到2012年底, 我国统计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400多家, 加上未正式注册的, 数量已近千家。
建设档案强国, 我国的档案馆也应改变国有或公有档案馆一统江山的局面, 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发达国家的私人档案和私人档案馆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据相关资料介绍, “英国的私人档案有28万立方英尺;法国国家档案馆, 其中巴黎馆存有私人档案100公里、枫丹白露馆的私人档案有150公里长;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私人档案有200万立方英尺, 排架长度为520英里。”
拓展档案馆结构, 依笔者之间, 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在有条件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开辟私人档案区或分馆。
对拥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私人档案、私有档案依法进行登记、监管、公布, 保障所有者、利用者合法权利等。
2. 鼓励设立私人档案馆。
尽管私人博物馆与私人档案馆从基本建设、保管设施到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 但随着我国档案强国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 全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利用率的普遍提高, 私人档案馆也将实现突破。
四、开办档案征集网站, 发挥互联网优势
互联网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网络将人们组织起来, 创造了没有‘出身, 种族, 性别, 年龄和资历’的世界。以能力为标准, 我们可以轻易在这个‘世界’找到一群聪明的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 同时聚集大批的高水平业余爱好者。”
档案征集网站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互动、信息量大和信息传输迅速的优势, 搭建起收集散存散失档案的重要平台。
1. 依托档案部门自有网站, 从中开辟专门收集频道或专题, 收集线索, 接受寄存、捐赠。据统计, 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一级) 档案网站, 共33个, 未包括台湾省。”“档案征集与机构简介、业务动态、政策法规标准、网上办公等作为档案网站的主要业务职能, 信息传递表达形式单一、业务功能薄弱、没有充分体现出网站作为对外办公平台的作用与价值。”“各网站的档案征集平均得分率仅为57.67%。” (5) 由此可见, 我国档案网上收集、征集工作仍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2. 由专业人士、有志于档案收集、整理的组织或个人开办征集网站。上述网站可征集、整理、抢救各种珍贵档案;发起从民间发掘各种重要事由、来源、全宗、专题档案的策划、活动;组织一定规模、题材、载体的档案普查、搜集工作;开展名人档案、口述档案、影像资料、志书、家谱的征集活动;有计划地注重对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的征集;将本区域城市变迁、风土人情及重大活动有关的档案纳入征集范围等。总而言之, 凡是有利于建设档案强国、有利于档案事业、有利于档案收集、保存、利用的举措均可尝试。
建设档案强国, 千载难逢、时不我待, 谨以此句结束本篇:“‘网络的光芒’已烛照寰宇, 引导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伦等各个方面, 向着新的历史方向快速发展。”
注释
1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4) .
2安徽省档案局.档案学原理[M].黄山书社, 2007 (4) .
3国家档案局局长, 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 (第一版) , 2014, 1, 6.
4中国新闻网,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赵津芳在2013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发言[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06/5589995.shtml, 2013, 12, 06.
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管见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 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 是教师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源泉。随着学校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不断重视, 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特别是一线的教师, 在课件和课案中都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这些资源由于学校缺少良好的有效管理措施, 往往由于教师的退休等不同原因而逐渐流失。本文笔者通过对当前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从而为更好地完善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不注重质量。目前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过于强调量的积累, 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收集人员大多不了解, 盲目地收集教学资源, 而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具体用途, 既浪费了时间, 也占用了教学资源库的空间。所以, 目前开发的许多教学资源库尽管有海量的资源, 但对于教学资源可用于课程的哪一个环节, 进行什么样的知识教学, 解决教师的什么教学问题仍不够明确。
2.对教学设计技术不够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也需要教学设计的技术, 这两者相互联系。具体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 一是建设者需要通过教学设计的技术将建设理念表现出来, 再通过信息的编码进行发布和传播。许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忽略了教学设计技术, 往往把原有的资源进行新的开发之后发布出来, 就当做达到了目标。这就导致资源库的建设陈旧, 不符合教学实践的需要, 也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
3.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制度缺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至关重要。所以, 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 将教师的共享成果纳入考核部分, 同时对积极参与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只有加强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建设, 才能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将资源库不断完善。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1.资源库建设的选择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立足学校的教学实际, 要以改善教育教学为目的, 学校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有选择性, 将需要的资源纳入建设的范畴, 一些教学资源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用到, 不需要对其进行建设, 这样既提高了建设的效率, 也提高了资源库建设的质量。
2.循序渐进, 逐渐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断地完善,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 并将这些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共享出来。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 每个人的能力及参与积极性不同, 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因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循序渐进, 分段进行, 依据实际需要开发资源, 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
3.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参与, 教师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是需要技术水平。教学资源是否优良, 要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如何。因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 学校可以让教师进行培训, 借助教学资源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 通过专家评审来评价教学资源。二是教师需要积极总结教学资源, 并共享资源。这需要学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使教学资源库建设深入开展, 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库建设中, 并运用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4.规范资源管理和评价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多方面积极参与,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总结资源库的不足和缺点, 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评价体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建设适合学校的教学资源评价体系, 对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范。
高职院校内控体系建设之管见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内控体系建设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企业以实现经营目标为目的,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等手段。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它必须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搭建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内控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组成要素及现状
1、组成要素
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目标上与企业不同,但同样具备与企业类似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架构,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上与一般企业基本相同,高职院校内控体系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所处的状态,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层级、人力资源状态、校园文化、管理方式和经营体制等。内部环境是实施内控的基础,它所包含的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实施内控的方式和方法。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单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事先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制定规避风险和发生风险后的应对方法等。高职院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先确定组织目标,对目标进行风险分析,权衡风险与收益,再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对具体业务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合理保证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较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高职院校在进行控制活动时应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将风险降到最低。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单位在实施控制活动的同时,不断收集与整理与内控相关的各种真实有效的内、外部信息,并及时的在相关部门之间传递,从而为内控活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活动有条不紊的持续进行。
(5)监督。监督是指对单位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监督的目的是正确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单位通过内、外部监督及时发现内控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并采取不同措施纠正偏差,是保证控制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2、现状
(1)内控意识淡薄。高职院校一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对学校管理并不重视。校内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听领导指示办事,领导意志至上、制度纯属摆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内控组织架构形同虚设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内部环境混乱、内控意识淡薄。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高职院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导致其管理阶层对学校面临风险重视不够,对风险的管理往往是凭校领导等个别人员的主观判断而作出决策。近年来高职院校经济犯罪屡见不鲜,这是缺乏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的表现。
(3)控制活动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控制措施不到位、执行不力。高职院校大多简单的以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因控制的内容广度不够而导致管理上的缺失。在控制措施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经营业务较少,经常出现一人多岗,甚至不相容岗位也未进行分离,极容易发生徇私舞弊。由于领导层内控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其内控活动执行起来十分疲软。
(4)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沟通是链接各个管理环节的纽带,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高职院校信息沟通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沟通渠道不畅通,高层、中层管理者、基层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导致信息无法流通。工作中学校通常采用上令下达的方式进行管理,没有采用多种方式的内外部沟通机制。
(5)监督机制不到位。高职院校的内部监督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内部监督机构受到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无法完全独立的履行监督职责。学校本身属于社会服务型组织,本应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外部监督,但受客观条件制约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外部监督也无法做到日常化,导致其外部监督也难以发挥作用。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在一般性企业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而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质,造成了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管理思想陈旧老套、内控基础薄弱,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时应当从最基本的做起,不能盲目的照搬成熟的企业内控体系,以下是对高职院校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1、放眼实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的适应性原则提到,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高职院校在建立各自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充分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身的内部环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稳定上层建筑。此外,应当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意识,从领导层面开始,逐级渗透、自上而下从根本上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从高职院校内部各个管理角落出发,形成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建设模式。
2、科学分析
风险评估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进行风险分析,这是风险评估中的基础。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学校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风险分析,找到风险应对策略,并在业务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尽量避免风险发生。高职院校在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贯彻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原则,合理保证风险的可控性。其中全面性是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管理角落存在的任何风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能因为一个问题的风险小就不重视它或者忽略它。合理性是指要正确评价每一项风险,不能放大也不能缩小问题的风险度,因为放大风险容易出现草木皆兵、畏首畏尾的局面,这会造成内耗过度;而缩小风险会使高职院校出现盲目贪大的情况,它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有效性是指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一定要命中风险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出现偏差和疏漏。
3、统一思想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单位,只有保持全体成员的思想统一,才能把力气用到一处。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搭建时一定要集合全员的力量,让所有教职员工参与到内控体系构建工作中来,这既提高了职工的参与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也达到了在单位内部统一思想的目的。高职院校内控建设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及学校管理层,而应当广泛的听取来自不同层级员工的意见,综合不同的意见后加以分析和权衡最终确定方案。此外,还应将方案分发至参与意见的所有人员,形成反馈意见,最终成稿,再组织各级部门各级职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全员能够清楚明白,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后再开始推行。
4、不断完善
社会在进步、学校也在不断发展,所面对的经济活动和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天生完美的,内控体系建设也是一样。高职院校在搭建起内部控制体系之后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修正体系中的不当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内控体系是从无到有再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院校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学校管理层以及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要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地有效实施发挥出必要的作用。在制度实施之后需要不断的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走到基层中去了解真实情况、了解执行者的内心想法、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要善于总结,针对了解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制订出修正方案,并将方案在基层中试行,形成反馈意见,通过不断的调研、修正、评估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趋于成熟,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制度制定了、实施了,内部控制工作也就完成了,结果导致学校又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比如制度的执行存在偏差、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制度跟不上形势发展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不是工作的结束,反而意味着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只有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合法合规的履行社会责任、公共服务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得到保障、财务信息达到公开透明并有效的防范了舞弊和腐败的发生,它才是合理有效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是保证高校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当提高思想意识,正确面对自身内部控制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加上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建立起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再配以有效的手段执行和监督,充分利用自身公共资源服务好目标人群,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莉:内部控制视角下职业高中财务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16(1).
[2]陈爱国:探析职业学校内部控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3).
[3]孟彬:基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55).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之管见 篇7
1 环境监理现状
1.1 国外环境监理
20世纪80年代, 美、澳、德、加、英等着手建立公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并形成了环境监理制度[6~9]。
1969年美国率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为监理建设提供规范。澳大利亚立法严格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污染的责任公司, 执法部门要对其处以100万澳元的惩罚, 对公司责任人处以25万澳元的惩罚并处7年监禁。德国为保护生态、人文环境, 于1980年制定了新的《道路景观设计规范》。英国项目建设初期一些环境组织就参与到方案设计, 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10]加拿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路环保法规体系, 且全民环保意识较强, 参与到建设中的环境监督上,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全民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参与感也较强[11]。
1.2 国内环境监理
中国的环境监理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展建立工作[12]。1995年世行将环境监理制度作为贷款的条件之一, 黄河小浪底工程首次引入监理模式[13]。2002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监理试点的通知》, 要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13个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大, 施工期较长, 环境敏感的国家重点工程进行环境保护监理试点[14]。2003年4月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第一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04年, 交通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
2004年至今, 多个省先后成为试点城市, 形成一定的监理制度。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引导和帮助建设单位有效落实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 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强制性管理和事后管理的模式, 以全过程跟踪管理、政府监督管理和建设单位自律的综合模式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管理[15]。
2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环境监察
环境监理在中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尚属于试点阶段, 故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环境监理的表述不尽相同[16], 本文中所指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具备环境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 按照环保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环境监理合同等,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理[17]。
环境监理不同于环境监察, 也不同于工程监理。环境监察是环境行业机关对环境影响行为的监督管理, 是指“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 对影响环境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控的行政管理活动[18]”, 是保证我国环境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工作。而环境监理是一种第三方的资讯服务活动, 与环境监察有着本质的区别, 见表1。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 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 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 建设文件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其他建设工程合同, 对工程建设实施的专业化监督、管理[19]。是对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控制管理, 而不是监督管理其建设行为的环境影响。
3 环境监理机构及技术人员
环境监理机构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独立于工程监理机构的模式, 环境监理单位可以更加独立的开展工作, 凭借其环保专业技术优势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以进行更有效地监督和处理, 但对于工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可能顾及不到。另一种是将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范畴, 两者有机结合, 可以贯穿工程的每个环节和细节, 更直接的约束施工单位的工程行为。但在这种模式下, 环境监理办公室属于工程总监办公的一个机构, 接受总监办的领导, 当工程方面的要求 (如施工进度) 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环保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做出牺牲。
环境监理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首先必须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特点, 掌握必要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能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活动的环境影响、环保措施实施效果、环境监测成果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专业技术知识, 还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如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 熟悉行业标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能运用合同解决问题, 很好的处理多方关系 (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政府环保部门、专业工程监理单位等) , 有效地处理污染事故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其次工程师在职业过程中不能损害工程建设任何一方的利益, 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执行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 履行监理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不泄露环境监理工程各方认为需要保密的事项, 坚持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
4 环境监理工作方法、制度和程序
4.1 工作方法
采取文件核对与巡视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辅以工程监理单位专业环保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监督以及施工单位对环保工作的自检。施工期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 对建设项目的施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移民区的巡视检查。
2) 旁站监理。主要侧重隐蔽工程, 重大生态问题, 文物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检查环评及批复文件情况, 根据内容, 对环保工程前期设计, 材料情况, 施工单位情况, 分包商, 环保工程进展安排、污染防治措施, 生态恢复措施等在项目建设各阶段项目进行的符合情况。
4) 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人员通过环境监测可获取具体的污染物浓度数据, 经观察、分析数据, 及时、准确地发现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监理与监测密不可分, 获取日常监理基础数据需要进行环境监测, 在监理工程中若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如水处理设施停运或故障、设备噪声突变、水土流失加剧等) , 必须立即开展环境监测, 获取可靠的现场资料, 使环境监理执法有据可依[20,21]。
5) 召开环境例会。由建设单位和环境监理单位共同主持。环境监理首次监理例会很重要, 顺利启动并建立建立环境监理良好工作秩序, 树立环境监理责任与权威。其目的是确定参会各方在建设项目期间的环保责任, 落实环保措施。参会单位主要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水土保持和绿化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例会程序:介绍参会人员, 各单位分别介绍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环境监理提出具体要求, 整理并签发会议纪要。
6) 记录与报告。定期整理项目进展情况, 以及环境监理联系单、月报、季报、专项报告、年报、监理总结报告等方式及时向建设单位和环保主管部门汇报。
7) 下发环境监理整改通知单、环境监理业务联系单。
4.2 工作制度
1) 设计审核制度。在建设项目开工前, 由监理工程师审查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承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及施工营地的设置方案, 提出审核意见[22,25]。对工程施工的环保设计变更, 监理人员应根据变更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复合, 当环境保护设施不能满足有关要求和规定时, 由监理人员提出要求, 提交工程总监理工程师, 必要时, 建议建设单位组织专业论证, 确保变更方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出于设计方案变更造成环境保护措施调整而需要增加环境保护投资时, 应提请建设单位确定费用的解决途径。
2) 工作记录制度。环境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工程建设、环境监理工作情况做出监理工作记录或日志 (文字、图象) , 重点描述对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监督情况, 对于发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提出处理意见并做记录。
3) 报告制度。综合监理报告是工程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监理机构应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监理月报、季报、年报及监理总结报告等, 报告环境监理工作情况以及环境监理范围内的环境状况。
4) 函件往来制度。监理工程师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 首先口头通知施工方改正, 随后必须以书面函件形式予以确认。对已确认的环境问题, 在征得业主的同意下, 应通过下发问题通知单, 通知承包商需要采取的纠正或处理措施。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商某些方面的规定或要求, 一定要通过书面的形式通知对方。同样, 承包商对环境问题处理结果的答复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 也要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
5) 例会制度。业主定期组织各施工单位、各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召开工程例会, 就上一阶段的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小结, 所有的问题进行通报, 安排解决上阶段的遗留问题, 同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施工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可在例会上提出来, 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 需要外协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 尽快解决, 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定期面对面交流情况, 工作效率高, 透明度好, 并形成会议纪要。
6) 宣传培训制度。环境监理应采用在项目现场树立标牌、展板, 发放环保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宣传, 对工程监理人员、施工单位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7) 档案管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环境监理活动而形成的档案资料, 要求真实齐全, 分类有序, 收集及时, 有可追溯性。主要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收集、积累、整理并签字验收后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库存要做到帐务相符, 搞好档案开发利用。监理资料归档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施工监理工程过程中应收集的资料;第二部分:提交建设单位竣工备案的资料;第三部分:监理项目提交公司存档资料。如施工承包合同、监理委托合同、监理月报等。档案材料必须妥善保管, 注意保密。
4.3 基本工作程序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签订环境监理合同→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编制环境监理方案 (规划) →对设计文件进行环保审查→环境监理工程师编制环境监理实施细则→依据环境监理方案 (细则) 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定期上报环境监理报告→项目竣工, 提交项目环境监理竣工总结报告→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提交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总结报告。如图1所示。
5 环境监理工作的阶段和内容
环境监理主要包括3个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程试运行阶段 (交工及缺陷责任期) 环境监理。环境监理主要内容是施工期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生态保护措施监理和环保设施监理: (1) 环境保护达标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污染因子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情况; (2) 生态保护措施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3) 环保设施监理是监督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求进行建设的情况[26]。
6 环境监理执法依据
6.1 法律依据
1) 环境监理现场执法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环保法》第十四条、《水法》第二十五条、《大气法》第二十一条、《固废法》第十四条、《噪声法》第二十一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污染单位和个人有无条件接受监理和如实提供资料的义务。
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了污染单位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准则和规范。
4)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污染单位和个人违规处罚的方法。
6.2 环境监理的标准依据
环境标准分为三类: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要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由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组成。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是:先地方, 后国家;先行业, 后综合。
6.3 环境监理的事实依据
环境监理的事实依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排污申报登记数据;现场调查取得的有法律效力的人证和物证。
7 环境监理组织协调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的外部环境多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监理目标的实现, 需要环境监理工程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监理程序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要求监理工程师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立精干、高效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机构并使之正常运行, 是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目标的前提条件。协调就是联结、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使各方配合的适当, 促使各方协同一致, 以实现预定目标。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目标使各方主体有机配合, 使环境监理过程和运行过程顺利进行。组织协调工作极为重要, 也最为困难, 是环境监理工作成功的关键。
组织协调的方法主要有会议协调法、交谈协调法、书面协调法、访问协调法、情况介绍协调法。
8 环境监理收费
费金由四部分组成: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税金, 利润。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管理规定〉》 (发改价格[2007]670号) 等有关规定执行, 各省市及相关部委对环境监理服务收费的相关规定, 采用环境监理成本加利润加税金加权的方法, 主要以监理时间 (工期) 为计算依据, 构成分析表的形式形成环境监理费用。
9 展望
【班主任队伍建设管见】推荐阅读: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10-24
班主任队伍建设模式08-26
班主任建设12-17
天堂中学班主任队伍建设10-24
初中班主任建设队伍总结11-18
班主任建设方案08-03
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汇报材料12-15
1 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措施07-07
新庄中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08-21
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方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