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美术教育

2024-10-07

趣味美术教育(共12篇)

趣味美术教育 篇1

一提起“ 教育”, 往往有人把它同“ 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更是难处百般。 其实, 教育是一种艺术, 它应该是生动有趣的。 这就要看教师是如何调动教育对象的感情, 使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乐于被对方接受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我们采用了“ 巧比妙喻、寓教于乐、模拟辩论”的“ 趣味教育”方法,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 巧比妙喻”法

有人说,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的确, 取喻明理有着神奇的诱发力, 因为它能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象的描绘糅合一体的, 用人们已知的去触发求知的, 用浅显的去提示深邃的, 能言尽理之深蕴, 从而使道理更加形象化、通俗化, 不但给人哲理上的启迪, 而且给人艺术上的美感。 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运用“ 巧比妙喻”方法, 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身试法原本不在乎的做法, 达到育人的目的。

例如, 做操时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 可是总有个别学生任凭体育委员怎么喊, 还是站不齐,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借一次上数学课给学生讲“ 平行四边形做高”的方法时, 故意把虚线中的两个点没点齐, 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发现了立即指出来。 教师便借题发挥, 问他为什么不行, 该生指出作高的虚线应该是与底面垂直的, 我接着问:“ 做操时, 如果有的学生不能和其他学生成一条直线, 可以吗? ”学生听后深思一会儿, 然后纷纷说出不行的道理, 特别是上操时不在意齐不齐的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虽是短短的几分钟, 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以后再站排时, 我再让这几名学生到排前看看站得齐不齐, 以强化这些学生的集体意识, 以点带面使课间操秩序大有好转。

这里, 通过比喻寓教的方法, 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二、“ 寓教于乐”法

寓教于乐, 是把思想教育包含在娱乐活动之中的教育方式。 寓教于乐, 不仅可以调节、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使他们精神愉快, 还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和欢乐的气氛中, 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激励斗志, 对小学生更是种独特有效的教育手段。

例如, 班级里有一名学习上的学困生, 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思想情绪非常悲观, 也很少在公共场所讲话, 整天无精打采, 做什么事都没有勇气。 在一次班会上, 我拿来一本相册, 打开一页放在讲桌上, 让全班学生来看“ 聪明孩子”的照片, 教室里沸腾了。 我说:“ 依次上来看, 不许说话。 ”学生带着欣喜且倾慕的眼光去看, 看后都会意地笑了。 最后, 我问大家:“ 看清楚没有? ”学生笑着齐声回答:“ 看清楚了! ”看到谁呀? 其实都是他们自己! ———原来相册里是一面镜子———每个学生都是“ 聪明的孩子”, 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从此, 这名学生对自己有了新认识, 各方面都相应得到发展, 学习成绩也有了极大提高。

三、“ 模拟辩论”法

模拟辩论, 是把思想教育通过辩论会的形式, 异中主同, 逐步达成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 模拟是小学生的天性, 辩论是小学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够提高学生对是非问题的分辨能力, 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可以收到“ 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例如, 有一个班级, 上课时, 有个别学生不听别人回答问题, 只顾自己小声说话的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 利用班会, 列举出许多条不倾听别人意见的害处, 效果仍然不佳。 于是, 就采用“ 模拟辩论会”形式, 以“ 上课, 是否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为题, 让正反的双方展开答辩。 开始, 双方各说各的理, 反方的观点是应该把想法告诉给同学, 这是一种“ 友好”。 后来, 通过正方的假设推理战胜了反方, 使他们认识到“ 弊大于利”。 从此, 上课不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不良习惯得到彻底扭转。 这一做法, 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上课发言、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总之, 对学生的教育, 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 更不能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体罚, 而应使教育多一点儿趣味性, 增加一点儿感染力。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有对学生爱的情感, 有对学生爱的行动, 有对学生爱的能力, 有对学生爱的艺术, 才会使受教育者接受, 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 不过强调教育的趣味当然不是消极趣味, 也不是唯有趣味性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如果要求张口必幽默, 说理必比喻, 言必讲故事也不可取,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 度”。

趣味美术教育 篇2

趣味动漫美术课件

教学目标:

1、欣赏卡通连环画,感受卡通连环画的特点。

2、把熟悉的小故事画成小小连环画,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3、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把熟悉的`小故事画成小小连环画,

教学难点:卡通形象的画法,每幅画面的衔接。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一本卡通连环画入手,来了解创作卡通连环画的简单方法。按照赏析----尝试-----交流-----示范-----创作-----评讲的流程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造型能力。

教学准备:连环画书、彩笔、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1、同学们,你看过哪样一些连环画?生一一回答。

2、你们觉得一部好看的卡通片除了人物形象、装饰吸引你,还有什么呢?(故事情节)

二、掌握特点

1、欣赏连环画。课件展示一本连环画内容,请学生观察分析卡通连环画的特点。

2、生简单介绍自己准备的连环画书。

3、欣赏连环画《小松鼠过冬》,生说其内容及特点。

4、教师与学生互动,师出题,生构思场景。《小马过河》《蚂蚁搬家》……

5、你打算选择什么故事来创作?你的故事将分为几个画面?

6、交流方法。

a.故事情节要简单,每幅图真实再现内容。

b.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不宜过多。

c.抓住一个主要的形象,每幅中的这个主要形象特点要一致。

d.每个画面要清楚地表现一个故事情节。

三、学生创作

1、构思。

2、构图。

3、着色。

4、书写文字。

趣味性美术促发展 篇3

关键词 幼儿美术 美术作品 想象力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所以美术教育在幼儿时期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有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 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一棘手的问题。然而,当我们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秋天里的小动物”、“小狐狸”、“小狗”等绘画内容。还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撕贴活动“许多鱼”、“火车”、“我的表情”等等。选择的内容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了以上的两点。

其次,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美术活动,使他们喜欢美术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更是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一)以游戏性的言语来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撕贴画“许多鱼”的开始部分,我对幼儿说“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做一道菜,好吗?”孩子们听了很感兴趣,因为平时他们看到爸爸妈妈做菜的时候,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在那里。而今天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这道菜,那么他们想动手的欲望更大了。在撕鱼的时候,我说请你们把鱼清理一下,随着我的话语,孩子们从原张纸上撕下了鱼来了,在贴到纸上的时候就说把鱼放到锅里去,每个孩子都认真的听老师的指导语,最后添画的时候,就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让他们在鱼的身上添上相关的物品,整张画面丰满而有情趣,活动中孩子们要求一遍又一遍的玩这个游戏,完成作品后每个幼儿都自信满满对家长说:“今天我和老师一起做菜了,妈妈看看我做的鱼,香不香啊?” 我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撕贴“火车”活动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撕出火车上需要的不同部位,这样不仅每个孩子都动手了,而且他们都得到了成功的愉悦,然后用变魔术的形式,来请他们和我一起完成贴画的过程来。此外我们还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萝卜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垃圾袋蘸上颜色,印到纸上在进行想象和添加。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三)教师指导时应注意游戏化的语言。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圆圈的时候,我们就说请你们的油画棒来“逛公园”,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打扮小狗”这一绘画活动中,乐乐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会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他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他说:“今天乐乐画的圆可真漂亮啊,就是小狗的眼睛怎么不见了啊?”他随手画了两个圆圈,说“小狗的眼睛来了!” 在第二次的涂色活动中,很多的小朋友涂着涂着就没有耐心涂下去了,于是我就对他们说:“哎呀呀,小狗的家还没有造好了啊,我们加油哦!”他们听了我的话,赶紧的又去帮小狗涂色了。

有趣味性的美术活动,孩子们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意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使得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要有法,教时无定法,贵在能得法。” 幼儿掌握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通过一、二次练习就可以掌握,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动幼儿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幼儿能按照教师给予的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教师还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 幼儿基础的教育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教学进度去勉强幼儿。

让美术课堂趣味飞扬 篇4

一、以好奇心为先导,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诱发孩子的好奇心, 就能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 在七年级美术实践活动《剪纸》中, 我首先给学生简介了中国民间剪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表现着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 并且对民间绘画、刺绣、彩灯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广泛的影响, 被称为“民间艺术之母”。当我把这些知识介绍完毕, 学生对这一知识也有了一点初步了解, 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假如过年过节时, 为了给家庭增加一点喜庆, 你能否制作一幅剪纸作品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他们积极动手, 大胆创作, 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的剪纸艺术家”的良好氛围。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二、以游戏为核心, 引导学生创作的兴趣

七年级学生大都喜欢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他们能自由、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也能让他们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如在《画自己》一课的教学中, 我安排“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将一名学生蒙住双眼, 通过其他同学的特征描述, 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 并且抓得非常准, 此时, 我就因势利导, 告诉他们在画人物素描时, 也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尽可能地把他们的主要特征体现出来,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积极创作, 不一会儿, 一张张逼真、可爱的人物就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真可谓是栩栩如生。

三、以生活为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要源于生活, 融入生活, 高质量地回归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比如, 八年级美术《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中, 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 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 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 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 于是我在讲授这节课时, 采用的是多媒体, 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几组生活中常见的颜色搭配图片, 还有居家装修的图片, 学生惊喜地发现, 原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 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真是五彩缤纷,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四、以成功为契机, 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进程、效率, 而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始终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在上《剪贴画》制作这一课时, 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剪贴, 喜欢自己动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能力, 体会着自己成功的喜悦, 学生可以自然感受, 自我体验, 自由想象, 创作出自己所想要画的画。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身临其境, 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的兴趣, 他们也就会觉得学习美术是如此快乐, 自己也就十分乐意地投入到美术课当中去。而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 我始终给予激励和表扬, 如:你画的真棒, 你的色彩真漂亮, 你比老师画得好等等。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会因此得到鼓励, 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从而延续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中班美术:趣味指纹画 篇5

中班美术:趣味指纹画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指纹作画的方法。

2.发挥想象力,用指纹配合简单的线条塑造各种造型。

3.喜欢指纹作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纸(A4纸一半大小)、彩色印泥或水粉颜料、记号笔、油画棒、半湿的抹布。

2.挂图《趣味指纹画》。

3.《美工》第三页。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学挂图《趣味指纹画》,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教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幅漂亮的指纹画,你们想看看吗?你们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二、仔细观察每一幅作品,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判断作画的方式及过程

1.第一幅指纹画(小人)。

师:这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用我们手指上的指纹印了头和身体,用记号笔添画五官、四肢及帽子等。)

2.第二幅指纹画(大狮子)。

这幅画上有什么?你知道大狮子是用哪个手指头印出来的吗?(食指)这三只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不一样)

3.第三幅画(许多小人及动物)。

师:这张画上有什么?看一看这边的小人和小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头小牛的头是怎么印的啊?(手指横过来印一下,再竖过来印一下)

4.第四幅画(蝴蝶和小花)。

师:哇!你们觉得这幅画看起来怎么样?你都看见什么了?小花是怎么印的?(用食指印一圈花瓣。)

5.第五幅画(太阳、小花、火车、毛毛虫。)

师:在这幅画里,你有看见了什么?这个太阳是怎么画的?

三、引导幼儿掌握绘画的方法

1.认识绘画材料。

师:看到这么漂亮的画,你们想动手试试吗?我们要用什么材料来画呢?(手指头、印泥)

2.讲解印制方法。

师:手指有一个好朋友,它就是印泥,每次要印画时候,手指宝宝就会很用劲的去亲印泥,然后再稳稳的亲亲白纸,不要晃哦。看,可爱的指纹宝宝印出来啦!如果要换颜色怎么办呢?(先把手檫干净。)

四、幼儿创作指纹画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状的指纹画,使画面丰富有趣。

师:你们想印制自己的指纹宝宝吗?印好后用记号笔、油画棒给指纹宝宝变变身吧!看谁最厉害,能够变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作品。

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鼓励幼儿集体创作主题指纹印画,如“小人国”、“动物联欢会”“美丽的大自然”等。

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充满趣味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趣味

一、开展趣味性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儿童是人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心理世界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地自由想象,并且他们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以在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就是要启发学生创造的天赋,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抛弃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开展趣味教学。

二、如何开展趣味性美术教育

(一)将美术课堂移至户外

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在假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街头进行现场作画表演,他们非常强调学校的艺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观念。我们也可以和相关部门联系各种类似于墙画及现场画等活动,一来让学生感到美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锻炼他们的绘画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当中去;二来也可以让他们的画美化城市,美化人心。比如一位小学的美术教师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觉得应该带学生去感受这白色的自然世界,他决定把课堂放在室外。于是这样的情景出现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雪地上忙碌起来,很快,一条10多米长的大龙雪雕完成了。教师说,“观赏这样的大作品要有距离才行。”于是大家登上六楼从上往下感受、欣赏、体会、评论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收获……这是通过每一个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动手创作之后所得到的愉快的收获。看上去,教师放弃了原来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放弃”是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一种开放的情境,是对美术教育根本价值实现的最大褒奖。

(二)将故事融入美术课堂

“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型表现的意图,这意味着教师在指导上,必须使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通过聆听或阅读小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作画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各种造型元素是非常好的途径。如:在教授《美丽的蝴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三只蝴蝶》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作表现欲望。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可以不拘泥于真实,可以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表现造型单纯、组合容易的内容。

(三)制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有插图,学生很喜欢看。但是教材上的插图毕竟数量有限,因此,美术教师要多做准备,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看、听、说、玩、思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多做点学生身边常见的东西的手工,或多介绍点设计和欣赏的的东西,在课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等比较具象的东西等。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美术课中有一课是关于“戏曲人物”的,许多学生对京剧感到陌生,不感兴趣。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角色觉得乏味而枯燥。这时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解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幅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图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非常认真,积极性高涨。笔者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脸谱图制作,做得有趣生动,使他们积极地进入了创造领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安排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初中美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索的兴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五)通过设疑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来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产生要冲破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从而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如在未知《彩泥卵石画》作品作者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谈谈对该件作品的感觉:“你们觉得这件作品有什么特征?”“这么普通的材料,能创作出如此新颖的作品,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完善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并能够把他人的创新的设想,吸收为自己的构思。不同的创作趣味,不同的创作对象,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蕴含着无限的美。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小溪里自然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市场上随处可购的彩泥,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六)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

小学美术课堂除了常规的涂涂画画,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可以选择,例如手工制作、版画制作、雕刻制作、布艺艺术等。本文以主题招贴画为例,进行具体阐述。主题招贴画(即宣传画、海报)是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美术作品,它通过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组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招贴画作品不仅能对所宣传的主题起到较大的社会效益,画的表现形式对小朋友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接触招贴画,让他们搞一些简单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选择招贴画主题时我们要把时代感强、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设计创作的主题。如结合当前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可以让小学生根据会议精神及会议有关内容,将《人民代表大会主题招贴设计》作为宣传、教育学生的好方法,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仅使学生对国家大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学习了招贴画设计的有关知识。在平常选择美术题材时,要注意设计内容要切合儿童的生活世界、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应用与实践;内容安排不能过于集中,但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各种方法、内容应灵活组合;要注重选题的时代性、创新性,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要走进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把握好题材选择的度。

参考文献:

1.郭风岩. 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2.邬亚云. 小学转型期学生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08).

“右脑教育”与英语趣味教学 篇7

一、人的大脑分类与左右脑适宜教育方式

根据生理解剖学知识,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处理的是人类各种语言活动,如阅读、写字、理解、命题、 计算等语言逻辑信息;右脑却在形象的感知、记忆和在有关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图画、想象以及情绪感等方面占优势。因而有人狭义地称左脑为“音乐形象脑”。

一般来说,左脑型的人听老师口头讲授就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右脑型的人唯有运用图像或动手模拟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平衡型的人则最适合于运用语言与模拟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左脑教育及其弊端

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方式表现为“注入式”“填鸭式”。在英语教学上,则只注重语法理解,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听说读写等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左脑授课教学方式,对于帮助左脑型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尚且勉勉强强,但一旦要使学生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发挥,一旦要在英语学习中运用游戏式、演练式的趣味英语教学,受左脑教育影响深的学生也深感学习之难,因为类似趣味英语的教学法本身离不开具体形象。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让“趣味英语教学”的教改顺利推进,唯有重视教育的全面性,使左脑教育与右脑教育平衡发展。

三、协调左、右脑教育对英语趣味教学的重大意义

正因为左脑为“逻辑语言脑”,右脑为“音乐形象脑”,左脑精于抽象, 右脑精于具体,抽象的逻辑只有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才便于观察、理解、记忆, 语言也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不至于枯燥单调,难以理解;情境也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可能概括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总之,唯有左脑与右脑达到平衡时,学生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唯有两者并用, 让它们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英语趣味教学正是力图使学生达到左右脑平衡时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教授不同的内容时常有以下体会:1语音教学需要建立音形的关系,用音标符号来识记读音,如book[buk],desk[desk] 等。2词汇教学要让词汇直接或间接地与实物、 表象及模拟动作相联系,从而便于记忆。 如:说到TV,头脑里自然会想到“TV” 的实物,说到dance,自然会出现跳舞的动作情境,这是因为建立了语音与形象的联系。3课文教学需要创造一定的情感氛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讲授, 才会使课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4语法教学也不应仅仅只是用逻辑语言来概括,而应创造一些语言情境和情感教育的范例来阐释它,否则便会使人有空洞无物的感觉。

近年来外语教学中又兴起了一个优秀的教法,便是由保加利亚学者乔治·洛扎诺夫首创的“暗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了“音乐”。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有特色而且使用效果极好,究其原因, 恐怕就是运用左右脑平衡协调理论,最具体做法就是伴随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是通过协调擅长于语言的左脑和擅长于音乐的右脑来实现的。

目前,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提倡的“英语趣味教学”,实质就是以 “模拟演练”为主,这种把英语课堂变为模拟生活的剧场、创立英语交际环境的方法,其实质正是实现了“语言逻辑左脑”与“音乐形象右脑”协调平衡一致。

风行海内外的台湾扶忠汉先生的 “双向式英语”教学,也正是以情感教学为基础,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情境中进行反复的、真实的英语会话与操练,它的特点就是将“远在天边”的外国英语环境搬到了“近在咫尺”的现实教学中来,大大调动了左、右脑功能,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趣味美术的情境创设 篇8

幼儿趣味美术活动情景创设模式是施教者根据活动计划、活动内容, 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创设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施教者通过创设情境, 让幼儿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幼儿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 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目标。幼儿趣味美术情景的创设要以幼儿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一、幼儿趣味美术情境创设的要求

1. 材料典型

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 施教者结合活动主题、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和心理需求, 精心选取典型的、适合的材料, 吸引幼儿, 培养其参与的兴趣, 诱导其积极思维。

2. 情境真实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 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幼儿的生活实际。情境材料的设置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顾及幼儿经历, 体现幼儿生活, 使趣味美术活动与生活相连。

3. 情境感染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突出情感性, 施教者以情施教, 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和气氛的渲染, 使幼儿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4. 问题探究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通过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 质疑探究, 帮助幼儿在解决趣味美术活动中活化知识、构建知识。问题探究效果如何, 取决于施教者在情境创设中最佳切入点的设计。比如切入点设在幼儿兴趣的共同处, 可以活动活跃气氛。设在幼儿思维的集中处, 可以激发思维。设在幼儿思维的障碍处, 可以突破难点。设在整个活动的点睛处, 可以落实活动重点。

5. 形式多样

施教者在情境创设的方式上要不拘一格, 并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 通过具体的情境设计, 充分利用多种呈现方式, 引领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则很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二、幼儿趣味美术情境创设的方法

幼儿趣味美术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模仿、重组、合作游戏、成功激励等。

1. 模仿法。

模仿是人类学习的天性, 幼儿的学习开始就是模仿的方式。包括绘画模仿和手工模仿, 而且模仿的过程也是美术欣赏的过程。

(1) 绘画模仿。包括构图模仿:施教者给幼儿一幅画, 让幼儿模仿不同主题内容的画面。造型模仿:幼儿用近似的绘制方法和风格, 以参照物为原形画不同造型的形象。色彩模仿:幼儿以参照物的色彩做原形, 画出不同的色凋, 画面构图、造型相同, 色调不同。

(2) 手工制作模仿。施教者给幼儿一件物品 (工艺品) , 启发幼儿构思、联想, 设计出和这一物品色、形、构图近似的而主题内容不同的泥工作品。施教者还可以以玩具做原形, 启发幼儿制作不同造型、色彩、结构的玩具。当然, 手工制作远不止泥工和玩具制作, 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开展剪纸等活动。

2. 重组法

所谓重组法就是指在绘画或手工制作中施教者指导幼儿在原有作品 (绘画、玩具) 基础上重新组合的方法。

(l) 绘画重组, 在幼儿趣味美术活动中, 让幼儿把一幅画的形、色、结构等要素分散切割, 再组合成一幅新的画。构图重组:施教者指导幼儿把一幅美术作品背景等要素分割、转移后, 重新组合成一幅景物形象一样而构图形式不同的画。色彩重组:用一幅有形有色的画, 把色去掉, 只留其形, 让幼儿变换色彩, 帮助幼儿理解色彩基调。造型重组:把原形变形, 或压扁, 或拉长, 或突出某一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部位特征。

(2) 手工制作重组。把玩具各部分元素进行分割、拆散, 根据某一主题要求, 重新组合、拼接、加工, 制成一种具有新的造型特点、结构的玩具。

3. 合作游戏法

施教者把幼儿按每组4~5人分成组, 趣味美术活动时按创作的主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 使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 并发生连锁反应, 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 直到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

4. 成功激励法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对于幼儿来说,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此, 在幼儿趣味美术活动中, 为幼儿创设一个成功的情景是幼儿在参加活动后产生愉悦体验并在以后接纳类似活动的重要保证。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中, 施教者首先应把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位置上, 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 欣赏幼儿的童心, 接受幼儿的天真, 爱护幼儿的稚嫩, 赞赏幼儿的每一个创意,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结语

我们主张让幼儿体验趣味, 通过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基础之上再适当培养幼儿的能力, 通过施教者的情境创设让趣味美术给每一个幼儿带来快乐。趣味美术的情景创设意在通过施教者运用正确的创造教育理论, 适宜的趣味美术教育目的, 合理的美术创造教育方法和丰富的趣味美术教育内容来全面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全面提高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

摘要:幼儿趣味美术是施教者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趣味的美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施教者通过情境创设, 让幼儿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趣味美术活动中来, 使幼儿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 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目标。

浅谈小学美术趣味课堂的构建 篇9

一、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是学科的代言人, 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的态度。试想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 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 学生对教师持消极情感, 学生怎么可能会对他所任教的美术学科感兴趣呢。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年龄小, 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他们如果喜欢教师, 自然就会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构建趣味课堂, 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向学生展现一个良好的形象。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除了要具有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如爱岗敬业, 具有扎实深厚的美术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有个人魅力。教师既要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师爱, 还要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用抑扬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舒缓的节奏、富于变化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气息。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 赢得学生的喜爱, 为快乐教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年龄小, 独立学习意识尚未形成, 自我控制能力差,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有置身于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才能消除紧张心理与不安情绪, 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这正是构建趣味课堂、实施趣味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在以往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 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得教学严肃而紧张。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就要扭转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放开对学生的诸多束缚,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美术学习真正成为自己的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享受美术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如我让学生亲自来设计班徽, 我并没有作过多的限制, 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来参与教学, 为学生讲述这个班徽要富有生活气息与文化魅力, 要能够体现班级的力量等, 然后让学生间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来设计方案, 进行描绘, 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教学氛围更愉悦,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趣味教学的核心在于不断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让学生主动而愉悦地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讲述式教学方法, 以学生情况为出发点, 突出美术学科特色,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小学生对形象事物更为感兴趣, 直观性与形象性又是美术学科的重要特点, 采用形象教学法可以有效突出美术学科特征, 激起学生对美术学习浓厚的兴趣。我充分利用挂图、实物、图片、多媒体等进行教学, 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开展手工制作课。小学生动手能力强,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手工制作课, 让学生就地取材, 利用现实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动手能力。

趣味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方式 篇10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趣味教育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特别强调育教于乐,育教于情,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个性发展和自主教学。所谓自主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而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必要地引导、启发和讲解的作用。趣味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智能、增长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智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乐趣,把人培养成全面适应和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心理环境和自我心理作用的幸福人才。

一、趣味教育的基本特征

1. 趣味性

趣味性是趣味教育的最大特征,它表现在每一个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所谓趣味性,就是最大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最大的情趣。这种所谓的最大情趣,实际上就是人的最佳心理状态。趣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种最佳心理状态。

2. 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要使我们所培养的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最好地为现实和未来的社会实践所服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具有最大的人类实用性。如果说趣味性是强调教学的过程,那么实用性就是强调教学的效果。趣味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是趣味教育中最主要的矛盾。

3. 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整个数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最大地发挥他自己的特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老师和学生以谁为主导的问题是区分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基本的标准。

4. 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自我创新能力。趣味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这种自我创新能力。

5. 个体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个体特征。发展个性与个性发展在趣味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谓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知识、文化和理论。而发展个性,是指我们的教师和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理想的个体性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考查标准和个性发展等各方面对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体化的教学。

二、趣味教育的主要内容

1. 趣味教育的教学目的

趣味教育不是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它提倡的不是学习的刻苦,而是学习的乐趣。趣味教育不仅仅是为社会、为将来培养人才,而且是为自己、为现在享受生活。

2. 趣味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应试教育中,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教材)和所有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样的。而在趣味教育中,每一个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他所教的具体的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各不相同。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怎样把握这种相同与不同的比例是趣味教育学中需要特别研究的问题。应试教育中,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如某年级某班),每一个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几乎100%是相同的。而在趣味教育中,5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各种形式的分类教育。

3. 趣味教育中的分类教育

个性化的分类教学方式是趣味教育的一大特点,趣味教育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所以,首先要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要全面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果、智商、情商、心商、学习兴趣和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学习档案的建立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依据。它不仅是学生分配学校、年级、班级、小组和对组的依据,也是将来每个学生升入中学和大学的依据,更是学校和教师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和发展个性的依据。

趣味教育中的分类教育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1)学校;(2)年级;(3)班级;(4)小组;(5)对组。

每个学校的学生特点应该有所不同、有所分类。每个年级的学习进度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所变化、有所浮动。每个班级的组成人员也应该具有相对的流动性与变化性。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有6个人或8个人。一个小组又分为3~4个对组,每个对组是由两个人组成。所有类型的分类教育在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定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这样,趣味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种类就要比应试教育中的多得多。比如,在小学中,传统应试教育在课程种类上主要是语文和算术两门课。而趣味教育不仅把语文和算术进行了分解,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其中主要有:文字课、阅读课、算术课、解题课、外语课、知识课、音乐课、体育课、道德课、生活课、游戏课、自由课、个人指导课,等等。

4. 趣味教育的考核标准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考试的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又是高度统一的。趣味教育完全取消了这种统一的、简单的应试型的考试标准,取而代之是一种科学的、多样化的、全方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定标准。这种综合评定标准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本一致的,这就避免了应试教育中那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的现象。这种综合评定标准有以下六大特点:

(1)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按照优秀上进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好学生),把学生分成许多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每一种类型特殊的综合评定标准。趣味教育中的综合评定标准,也就是趣味教育的考核标准。

(2)综合能力性

趣味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某一门科学文化知识,也不是许多门科学文化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抽象的、科学的、多种能力的最佳综合效应,特别是智商、情商和心商三大能力的综合能力。所以,趣味教育中的考核内容必须包括智商测验、情商测验和心商测验。

(3)创新性

创新是趣味教育的灵魂。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成果。创新作为趣味教育中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还需要我们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创新理论和创新评定标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地衡量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3)最少记忆性

趣味教育中所学习的内容和它所考核的内容,都要求其简单记忆的成份越少越好,也就是用最少的记忆量掌握最多的知识。

(5)抽象性

趣味教育特别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性的归纳推理能力是趣味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6)非特定性

趣味教育中的考核,大大减少了应试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那种特定性。这里所说的特定性,是指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趣味教育的考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开卷考试、长期考试、组合考试和家庭考试,成为趣味教育考核的主要形式。那种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特定性的考试将会越来越少,而学生的创新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制约。

5. 趣味教育的教学方式

趣味教育有许多教学方式,而所有的教学方式中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这种所谓的学习方法,是趣味教育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法中之法,它就如同宪法在所有法律中的地位。

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那种特别的自主性与高效的创造性。而要达到这种自主性与创造性,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趣味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自主教学法、启发引导法、主题分析法、趣味讲授法、创造发明法、解题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影视法、归纳法、对话法,等等,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基本原则。

6. 创新方式

趣味教育的学习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性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自主性的创新过程。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越多越好,而趣味教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越少越好。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理解、应用和创造。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创新方法。而这种创新的方法,现在连我们教师自己都还不知道,这是我们的教学研究今后重点攻关的方向。

三、趣味教育的基本原理

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和其它教育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所特有的八大原理方面。

1. 最大趣味原理

趣味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能使每一个学生产生最大的趣味效应。如果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生不能产生其相应的趣味效应,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这个学生就是错误的,就应该取消。

2. 自由选择原理

学生在分类教育中所处的类型、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和考核种类都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按照有利于个体学生最佳发展的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3. 优秀上进原理

学生的分类、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和考核形式都必须按照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学生这样一个原则。

4. 自主创新原理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

5. 最少记忆原理

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学习所必要的简单记忆的内容应该越少越好。

6. 最大抽象原理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在其头脑中形成最大的抽象性、最大的普通性和最本质的认识。

7. 综合考核原理

趣味教育中的考核方式,必须是一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最全面的综合考核方式;必须能够最准确的反应学生所真正具有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

8. 最大实用原理

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对其一生具有其最大的实用性。

四、趣味教育的发展方式

由应试教育逐渐发展过渡到趣味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一定会遇到许多阻力和困难,它需全社会成员、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地大力支持。趣味教育是整个人类社会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一场空前伟大的革命,它有着无限广阔、无限巨大、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趣味教育必须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首先是发展幼儿趣味教育和初等趣味教育,然后再逐渐发展中等趣味教育、高等趣味教育、职业趣味教育和成人趣味教育)。发展小学趣味教育是发展整个趣味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又是发展小学趣味教育的突破口。

当前,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环境,还是从教育发展的环境,都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有一个革命性的变革。现在,已经到了该下决心的时候了。我真心希望能和各位有志之士真诚合作,为发展趣味教育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浅谈幼儿园趣味数学教育 篇11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幼儿初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因此,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使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本着“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应多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探究法等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2.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数学活动的组织,不能单纯依靠集体活动完成,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幼儿才会积极参与,获得更好发展。

(1)将数学教育融入游戏中。

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学得知识。如学习数列时,我设计了游戏《勇敢的小熊》,为幼儿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幼儿只有解决数学问题才能顺利过关,孩子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序列数数找地雷、挖地雷,最后取得胜利。由此我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游戏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2)将数学教育融入生活中。

现实生活中包含大量数学信息,幼儿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打交道,幼儿教师要有很强的数学意识,善于在生活环境中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善于引导幼儿对数学的注意,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如散步时让幼儿点数树、花;分餐时让幼儿分碗和筷子等。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概念。

(3)将数学教育融入区角活动。

只有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区角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发展。可以在班级专门创设一个数学专用室,根据教育目标、活动主题等不定时、不定量地投放材料。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在活动前投放材料,供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活动后填充材料,供幼儿解决问题及巩固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3.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在教学中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1)教具要科学合理、形象生动。

首先,教具要直观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教具要色彩鲜艳、具体、形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其次,教具要生动,能引起幼儿兴趣,教学内容可以制成PPT,有利于生动、形象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2)根据主题活动设计教具。

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根据主题设计数学教具。如在中班“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活动中,数学活动是“我和朋友比高矮”,利用多媒体播放班上任意两个小朋友的合影,比较谁高谁矮;紧接着让幼儿找朋友比高矮,从两人一组到三人一组,逐渐增加难度,在富有游戏的情境中吸引幼儿,以此引起幼儿参与兴趣,使幼儿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4.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当前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幼儿,而是提供各种材料,通过观察、引导、支持幼儿操作活动过程,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规律、习得知识。

在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应有意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能克服困难和收拾整理玩具等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必需的,又为以后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将数学教育融入各教学领域

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为一体。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如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做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数学教学融入一日生活中

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环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增强对数学的敏感性,提高幼儿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户外活动渗透数学信息

户外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把户外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跳绳、拍球活动都是渗透数学信息的大好时机,不仅让幼儿锻炼身体,而且让幼儿练习数数和数的比较等。

2.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渗透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与数字打交道,如几点起床、吃早饭、入园等,都无形地加深了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和巩固。

巧用多媒体, 增添美术课堂趣味 篇12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唤醒童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一节课来说, 导入部分尤为重要。而对于美术课堂来说, 学生对于美术感知主要依靠视觉来完成。只有学生初步接触美术, 了解美术, 感知色彩的冷暖、线条的粗细, 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才能以最大热情投入到具体美术内容的学习中。因此, 教师在具体美术教学中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充分遵循其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巧妙植入多媒体,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诱导他们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使他们以最大热情投入具体学习中。

比如, 针对《会变的花、树、叶》这一课, 我就通过多媒体创设了春天的情境, 让学生感知春天中小草的变化、花儿的变化乃至大树的变化, 同时还穿插一些与春天相呼应的旋律, 并在视频播放中不断呈现春天特有的各种花、草,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花、树、叶, 说说它们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充分被激活。根据心理学研究理论, 小学生在认知上往往是形象大于抽象, 他们习惯用感性的想象代替抽象思考, 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 可充分呈现形象具体的感性内容, 比如画面、视频、音乐等, 从而有效诱导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 激发他们从内心里产生学习的欲望,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 过程是享受的, 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这样, 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美术学习。

二、巧用多媒体增添游戏, 趣逗童心

只有让美术充满趣味, 学生才会被吸引, 继而投入到具体学习之中。我经过多次实践, 发现在美术课堂上增添游戏是激趣手段之一。当然, 这个游戏最好能够融入音乐、知识乃至趣味。这样, 教师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听着音乐, 做着游戏, 看着动画片, 从而让他们的精神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感受到美术课堂的有趣, 继而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会发现, 越是抽象的陌生内容, 越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便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比如, 针对《画触觉》这一课, 其学习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 并且能够让学生运用色彩与线条画出自己的感觉。由于这一内容比较抽象, 如果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 他们必然不会感兴趣。这里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采用《好朋友》的歌曲作为多媒体专题曲, 接着创设卡通线条人, 让它们在音乐中做“找朋友”游戏, 这样一来学生的童心自然而然就被激发。接着让他们戴头饰, 自己上台, 根据多媒体展示的色彩找一找自己的“感觉”, 如冷、热, 或者安静、疼痛, 等等。这样, 通过找朋友, 学生自然而然就认识了各种色彩、线条以及色彩与线条所要传递的各种感觉。这里需要注意, 所谓的触觉是看不见的, 它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感觉, 但是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点乃至不同的线条, 却能引起共鸣, 从而产生内心的一种认识。后来, 我也把学生参与反馈内容及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样学生对于怎样用线条与色彩表现自己的触觉就有了最直接的了解。

三、巧用多媒体增强自信, 愉悦童心

自信,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不断进取的重要动力。对于美术学科来说, 尤其需要学生有自信心, 毕竟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创作。如果学生缺乏自信, 那么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 只会墨守成规, 一味地模仿。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信心, 没有信心的学生要想方设法地增强他们的自信, 尤其是那些身心有缺陷或者个别对于美术素质不佳和感悟不深的学生, 更需要增强他们的自信。

比如, 针对《花儿朵朵》这一课, 在学生进行训练过程中, 我就曾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 大胆想象, 如有学生用黄色来画“喇叭花”, 或者让太阳成了“黑色”, 等等。对此, 我没有责怪, 而是通过多媒体呈现他们的作品, 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其中那个“黑太阳”的学生就说心情不好, 继而用“黑色”的太阳来表现。这样一来, 学生太阳的“黑”却成了亮点。同时, 在呈现学生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对他们加以赞赏, 顺便引导他们进行修改, 进而把作品改得更好。这样, 学生的自信心有了, 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于是, 整个课堂既有了活泼性, 也有了更多的趣味性, 使得学生想上美术课、爱上美术课。因此,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如演示动画或呈现画面,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这便于教师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寻找机会表扬他们, 让他们感知成功, 增强自信, 从而让美术课堂富有乐趣。

上一篇:行政效率运动下一篇:清洁空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