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

2024-10-13

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精选12篇)

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 篇1

新课标、新教材反映出的新理念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这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 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 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以上述的理念武装自己, 并且在实践中运用, 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 传统的复习方式就是进行题海战术, 引导学生对所有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 这样的复习,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佳, 事倍功半。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 精心设计复习方案, 巧妙选择复习例题, 通过螺旋式的推进, 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网络化”

教材中的知识有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都是按照科学的进度循序渐进, 分章分节地安排的。但是学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积累的知识都是零散的, 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对那些分散知识点的梳理, 挖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分散的各个知识点通过整理、归纳, 联接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复习四边形一章时, 由于概念、性质、判定和图形多, 各图形之间的性质判定方法极易混淆,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对本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设计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表:

这样通过展示知识结构图, 学生就会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清晰掌握, 明白重点和难点, 自己掌握和没掌握的部分, 从而复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例题选择要注意“经典化”

初中三年的数学复习, 其中的例题是浩如烟海, 数不胜数, 想要全面具体地复习到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精选例题, 应突出教材重点,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通过精选范例, 可沟通知识间的纵横关系, 以点带面, 以少胜多。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有利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宽。例如:如左图, 在矩形ABCD中, BD=10, AD>AB, 设∠ABD=α, ∠ADB=β, 已知α、β是方程25x2-35x+12=0的两个实数根, 点E、F分别是BC、DC上的点, 设BC=x, EC+CF=4, 三角形AEF的面积等于y。 (1)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当E、F两点在什么位置时, y有最小值, 并求出这个值。本题将三角形、矩形、方程、面积、函数, 最值等问题综合于一体, 不仅考察学生解三角形的能力, 而且还考察了函数和二次方程的综合应用, 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课上训练要注意“变化”

在复习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通过思维方式的优化, 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还从多角度, 多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解题更具有灵活性。

四、数学探究要注意“层化”

例:已知:如右图, 三角形ABC的高AD、CE相交于点H, ∠ABC=45°。求证:DH=EH。这是一道很普通的课本题, 如挖掘课本习题的潜在价值, 创设新颖情景, 展示思维的空间, 则可得到下面问题:三角形ABC中, ∠ABC=45°, H为高线AD、CE的交点 (1) 请画出图形; (2) 求出∠DHE的大小; (3) 在你画出的图形中有那些线段相等?为什么? (4) 若连接DE, 有几对相似三角形?求值; (5) 若∠ABC=30°, 60°及α°时, 请推导出∠DHE的大小?求值?设计该题目的:本题源于课本, 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特点在灵活性、新颖性方面下了工夫, 既作图又探索, 体现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 用数学基础知识, 自行探索思想方法, 有利于扎实双基, 分层次达标, 培养学生开放性, 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进取, 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思想方法要注重“点化”

概括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个抽象的内容, 而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具体的内容, 它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 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本质性和指导性。

因此, 在教学时要注重点化, 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 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这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认知结构, 活化所学知识, 深化思维层次, 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总之,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中, 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将知识点网络化, 通过精选例题, 变式训练,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 优化解题方法, 突出重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只有这样,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一题带一片, 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 篇2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文 陈祖军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结构,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获得改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数学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由“满堂灌”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观念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看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节课授课之前,教师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时代所呼吁的,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并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最终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评价模式,而是在趋于多样化,目的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佩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5(06)。

数学教材新课改下的魅力之所在 篇3

一、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我们捧在手里,感到魅力四射,光彩四射。编者恰到好处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呈现给孩子们是一本鲜活、灵动、富有灵性的东西,别具匠心地针对儿童喜欢动物的天性,设计了一些動物卡通形象,还设计了小主人和动物卡通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而且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孩子带来视觉享受,还带来了心智的启迪。这样的好处,一下子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的单调、死板、例题以语言文字描述的现象,而是以图文并茂、鲜活灵动、形象直观再现例题,使之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单调、枯燥、抽象的数学计算为趣味数学,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主动地去学习,乐在其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答案体现多元化,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发散思维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材和过去传统教材的显著区别是把算法多样性充分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和不同的解答问题的策略层面上,这样就彰显了新课改下教材无与伦比的优势,突出新课改的理念,由小主人公和学生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活动、一起来探究学习的知识。这样在新思潮思维方式的引领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自觉不自觉就进入学习的角色中,超出物外,融入“其乐也融融、其乐也奕奕”的美好学习氛围,由于这种形式呈现出算法的多样性,取代了过去教材中算法的罗列多种算法,从而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个性化算法交流。可喜的是,在新课改下的教学特别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使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特点,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有了基础保障。作为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作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教材与数学课堂生机 篇4

新课改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彻底的变革,比如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标准、教学方法等,数学教学也得到了彻底的改革,从过去僵化、枯燥、陈旧的教材、教 学方法和 课堂结构 中解脱出 来 ,从“满堂灌 ”和“一言堂”中 解脱出来 , 从“题海 战术”和 “疲劳战 ”中解脱 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改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 学”、“我会学 ”。学生学 习数学的 积极性空 前高涨 ,主动性得 到发挥 ,主体地位 得到凸显 ,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思维得到提升, 数学教学的全新局面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在呈现。

笔者自使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新教材 (实验教材)以来,最触动笔者的地方是数学新教材围绕“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定为教学要实现的目标,编写的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并把这一内容确定为教学的导向,切实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新教材的编写梯度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入情境教学,新教材编写时始终把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渗透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由此,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数学新教材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从不同角度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新教材(实验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开创了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一、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新课改背 景下的数 学新教材 中编入了 大量的情 景图 ,并且把这些情景图连贯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由此让每位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讨论、交流、提炼、反思,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新认识,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情况的不同,提出新看法、新观点。数学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主动探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 究性学习 。为此,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过去的数学课堂,学生都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把学习知识看成是完成“任务”,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无论是情景教学还是趣味教学,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 ,9块钱卖掉了 ,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答案:2元。

2. 假设有一 个池塘 , 里面有无 穷多的水 , 现有2个空水壶 ,容积分别 为5升和6升 ,问题是如 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 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答案:先用5升壶装满后倒进6升壶里,在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还剩4升水将6升壶里的水全部倒掉, 将5升壶里剩下的4升水倒进6升壶里,此时6升壶里只有4升水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里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就只剩下3升水了。

3.一个农夫带着三只兔到集市上去卖 , 每只兔大概三四千克,但农夫的秤只能称五千克以上,问他该如何称量。答案:先称3只,再拿下一只,称量后算差。

这些数学的趣味是不是可以激发出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只需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搭建学习数学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学习,就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数学课堂就能勃发生机。

三、数学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由分离向紧密结合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如:教学数学乐园知识,这部分内容来自生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教材的提示,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感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5

关键词:创造性

动手操作

数学实验

数学游戏

合作交流

经历数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这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下教师不仅要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和丰富教材,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一、《数学课课程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结合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的学习情境。进行愉悦的教学。”同时也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了赋予数学学习全新的、深刻的意义,新课程下我们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课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运用。”教师要由教材的“复制者”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以人文为本”的新观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捕捉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购物环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另外,教师要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信息,为师生所用。

2、整合和丰富教材

整合和丰富教材是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节与次要的内容,或点到为止,不作探究;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究;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当教材资源提供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和未知探究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课本上依次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考虑到百分数与分数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百分数的章节提到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把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圆》这部分知识放在后面教学。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1. 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有“经历”的自由,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敢想、敢讲、敢于创造。例如数学《简单统计》时,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学,然后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小组长,问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选出的小组长?(举手表决)2. 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

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过程本来面目,向学生提供“经历”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1)鼓励猜想、直觉。

①猜想。波利亚认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就应当让猜想和合情推理有适当的位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猜想和合情推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系呢?

②直觉。数学直觉是人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的思维形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观察问题,迅速把握问题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在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哪些量有关系后,这时可鼓励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这些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系列活动,实现“再创造”。

① 动手操作活动。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辅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中去探究规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让学生猜想、直觉之后,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直觉。提示学生:借助直尺、剪刀等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会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或旋转等方法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 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与高的长度有关系,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相同。在让学生感受体积的含义时,教师可以用沙、水等实物做实验:将一玻璃杯中装满沙后到出,然后在原玻璃杯放入一个乒乓球,将倒出的沙再装进起去,为什么会装不下了呢?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可用等底等高圆柱、圆锥性做实验。

③ 数学游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枯燥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喜欢的活动场所故事,实物观察等方法外,还要引入数学游戏。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游戏。例如:教学6的认识后,教师咳安排这样的游戏,每四人一组,在桌上画一个圆圈,然后4人轮流将6粒豆子扔在桌子上,其余人观察圈内和圈外各有几粒,让学生感受6的组成。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可 以先鼓励独立动手操作,将纸圆剪拼成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证实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 3. 引导学生在生活经历数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到处都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就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去主动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例如:教学《圆》 2 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桌面、种面、车轮面等这些实物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几圆形的简单特征。除了将生活素材应用于课堂,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数学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也可以调查自己的居民小区内,居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有所感受,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式以及简单的分析有了亲身经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实践能力和窗新意识。

总之,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心理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仅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课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运用。”教师要由教材的“复制者”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以人文为本”的新观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购物环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另外,教师要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信息,为师生所用。

2、整合和丰富教材 整合和丰富教材是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节与次要的内容,或点到为止,不作探究;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究;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当教材资源提供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和未知探究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课本上依次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考虑到百分数与分数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百分数的章节提到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把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圆》这部分知识放在后面教学。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1. 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有“经历”的自由,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敢想、敢讲、敢于创造。例如数学《简单统计》时,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学,然后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小组长,问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选出的小组长?(举手表决)2. 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 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过程本来面目,向学生提供“经历”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1)鼓励猜想、直觉。①猜想。波利亚认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就应当让猜想和合情推理有适当的位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猜想和合情推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系呢? ②直觉。数学直觉是人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的思维形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观察问题,迅速把握问题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在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哪些量有关系后,这时可鼓励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这些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4

浅谈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 篇6

一、开放教学观念 搞素质教育

新课标新大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课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教师可以多以身边的事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这 样一来既有助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我慢慢发现原来一点都不喜欢数学的同学也渐渐也听课了,而且经常举手,作业也做了。教师什么时候和学生处于同行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就不只是停口头上了。

二、注重教法,结合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4 、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传统的课堂纪律,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围,有得学生情境,特别是教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时更应如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是美丽,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数学课堂 篇7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 明确每节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而且,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设定知识目标, 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的内容, 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时,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2) 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3)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生体会正交分解定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实施独立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不仅可以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还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 有人曾经说过, 任何割裂这三种教学目标的课堂都不能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 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让他们对这堂课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 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最快的速度下集中到课堂当中, 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教学《双曲线》时, 由于之前已经学过了“椭圆”的相关知识, 所以, 在导入课的时候, 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相关的知识点, 之后,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在椭圆中平面内与两定点F、F′的距离的和等于常熟2a (2a>|FF′|) 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那么, 一动点移动于一个平面上, 与平面上有两个顶点F1、F2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始终为一定值2a, 那请问, 这个动点的轨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动手画出图象, 并顺势将双曲线引入课堂当中, 这样既区分了双曲线与椭圆的不同, 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做好了铺垫工作。

三、多样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定是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环节, 所以, 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 多样化教学过程的设定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 在教学《古典概率》时, 我采取的是问题情境创设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结果只有2个, 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 (2) 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的球, 分别标以号码1, 2, 3, …, 10, 从中任取一球, 只有10种不同的结果, 即标号为1, 2, 3…, 10。 (3) 甲队a1, a2, a3, a4四人与乙队b1, b2, b3, b4抽签进行4场乒乓球单打对抗赛, 抽到ai对bi (i=1, 2, 3, 4) 对打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相关古典概率的概念。而且, 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 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四、及时地反思

有些教师认为, 下课铃响起这节课也就算是结束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节课的结束是在教师对本节课的教授内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进行反思之后, 并作出调整措施这节课才能算是结束。否则就会出现反复强调学生仍然出错的现象。所以, 教师要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要对每节课做出及时的反思, 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而且, 反思的这个过程也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获得提高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反思活动也不再是单单指教师的反思,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去反思,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进而, 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实现, 所以,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 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摘要:高效课堂虽说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但是, 却一直是各级教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 最初的教学目标都是教书育人, 都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等都得到提高。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 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高效课堂,目标,导入,教学方法,反思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8

一、关心学生情感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应有的激情,教材理性多于感性,教师沉湎于单调的分析与讲解,学生的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得不到闪现。因此,教师要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教数学,使数学课堂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都适时表扬他们。课余经常找学生聊天,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不把我当做老师,而是朋友。因此,在我的课堂上,他们学起来格外起劲,乐此不疲。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懂的不敢问,久而久之,问题堆积下来难以解决。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经常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质疑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善问”,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创造性地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示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把测示、车轮和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三、鼓励学生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想作为合情推理的一种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猜想,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既是新旧知识联结的融合点,又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注意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猜想。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猜想: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 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有的说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公式, 还有的说可不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合理猜想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的强烈愿望,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大胆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在猜想中探索,发展创新思维。

四、促进个性发展

卡特金说:“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 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因此,真实的教育过程必须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热情洋溢,个性鲜明,是独具个性表达方式的人。例如,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探索不同的算法,互相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让学生口头编题,花鸟虫鱼都成了学生编题的素材,他们甚至把“菜市场”引进课堂:“一斤肉10元钱,一斤白菜2元钱,我买了两斤肉和一斤白菜,你们说我用了多少钱? ”学生编题时语言风趣幽默,神态夸张,常常引起哄堂大笑。浓烈的情感色彩和人文色彩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只有在这样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贴近生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才能将学到的数学用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之后,可创设学生到商店买文具的情境。在学完“表内乘法”后,我设计了“露一手”活动:展示一个花车,上面有菊花、百合、玫瑰等,每种花都标明价钱和名称,让学生自由选购,并算出自己买的花要多少钱。对于这熟悉的问题,学生非常踊跃,思绪飞扬,各显神通,独立探索,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意识,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篇9

一、片面理解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目前的数学课堂,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看到,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自主性,片面地追求自主教学的现象还存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甚至有的学校为了使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主教学的思想,硬性规定老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我们先不讨论老师讲课的优劣,但从这个硬性规定上来看,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之嫌,在做学问的问题上还是少来些硬性规定为好。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但由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不深入,目前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主要表现有: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交流时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没有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仅凭教师的一厢情愿,想学生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想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的合作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地合作、真正地合作;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的必要监控,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各地被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多媒体教学的作秀成分存在,传统教学的优势被忽视;盲目从网上下载课件,不能理解制作意图;单一的视觉刺激,忽视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等;使用课件展示速度过快,学生难以消化所讲内容。要避免这些现象应该做到:

1. 树立形式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合理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

2. 充分理解教材,有选择地借鉴他人的成果并理解设计意图。

3.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合理选择教学用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教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生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图略),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多做数学实验,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例如: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我又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注意交流合作,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象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在表演、游戏中学习,激活学生学习满足感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学生就会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相信,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儿童生命灵性的伸展打下根基。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教材下的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新教材;主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相促进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活生生的个体,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个变化过程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萌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创造环境,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2]。

1 “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学的生活原型及其与专业相联系的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上《数列》这章节中的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我愿意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而在些期间,你只需要这样做就可以了,第一天给我1角钱,第二天给我2角钱,第三天给我4角钱,即以后每天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哪个愿意?”当然有好多同学说愿意,有的在怀疑,“你们是赚到了还是亏了?”有的同学就开始算起来了,但是只列了式子就卡住了,这时告诉他们一共要给我一亿零七百三十七万四千一百八十二元三角,学生惊呆了,“要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学了本章节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在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让生活“数学化”。

1.2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专业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函数这章节学完后,尝试让学生完成:现在请你做一家拥有300间客房的旅行社的老板,已知每间房租是每天60元,每天都客满,现在如果想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每提高5元,客房出租数量就会减少10间,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个旅行社将房间租金提高到多少时,每天客房的租金收入最高?看哪个老板当得最好。例如学完统计这章节后,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灯泡厂的老板要员工为他检测该厂的100万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该怎么做?”这些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当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改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以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并进而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喜爱,逐步扭转难学、怕学、厌学的现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发挥数学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 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教师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绝不讽刺挖苦学生,学会“蹲下”与学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多表扬少批评,多找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造愉快轻松的课堂,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师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开放、健康的心理,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见解,敢说、敢做、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及数学符号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课堂节拍随学生的活动起伏,与学生同步。教师要恰当引导,而且要“换位”思考,师生真正在教学互长中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良好情绪和爱心感染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教师,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乐学提供了基础,从而在情感交流上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nlc202309021512

3 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3]。

例如学习“集合”这单元时,可以先介绍《集合论》产生的背景和建立过程以及它的意义:康托尔的成长历史以及在数学界为了真理而抗争的艰难历程,坚持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以至于因为过度的思维劳累以及强烈的外界刺激使他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的《集合论基础》成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创造,不仅影响了现代数学,而且也深深影响了现代哲学和逻辑[4]。康托尔始终不能放弃集合论,能不顾众多的数学家,哲学家甚至神学家的反对,坚定地捍卫超穷集合论,与他的科学家的气质和性格是分不开的,也就促使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数学家之路并真正取得了成功。既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勇于探索,不畏难的科学精神。

再如在数列学习中,把斐波那契数列与奇异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4设计多样课堂评价方式,体验学习的成功快乐

传统的评价方法闭卷成绩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卷面的分数,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大纲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应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尝试采用平时表现及学习态度成绩、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成绩、作业完成情况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等灵活多样评价手段与方法,来体现、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5]。

4.1平时表现及学习态度评价

态度决定一切,由于大部分的职校生的平时表现不尽人意,上课睡觉、玩手机、迷恋网吧、迟到、旷课等不良的习惯都已经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进步、独特和与众不同,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观察,发现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评价,给予适当加分成为总成绩的20%,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

4.2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评价

学习成功并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创造多一点的机会让学生回答或者板演,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积极配合或者任务完成好的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并记录在案作为总成绩的15%。

4.3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做作业,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做作业的成功快乐,教学中应该照顾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不能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包饱,困难生吃不消,长时间以后就给学生造成没有成功体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作业的设置有梯度性,学困生只做基本题,中等层次的学生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基础好的学生或者说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去思考灵活性大的综合性强的较难题,然后根据他们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作为期末总成绩15%。

4.4闭卷考试评价

长期以来,数学考试都是采用限时闭卷笔试的形式,而且一次考试差不多决定了学期成绩,这使得原本基础欠佳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往往失分较多,出现了大面积“红灯”现象,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消极,更缺乏信心。既然职业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不是选拔数学人才,而是让学生把握数学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及在各专业中的应用,那么完全可以采取多方位全面评价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闭卷考试成绩也只占总成绩的50%。

数学课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基础课,而是一门综合了专业领域的课程。因此,在评价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再结合闭卷考试成绩等,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将数学课设计成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通过成果展示法将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成果公布于展台,不仅可使师生得到共同的学习和交流,而且可使学生懂得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在新教材大纲指导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6]。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辉《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教育研修网,2009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3] [日]藤村幸三郎 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1.邹庭荣 《数学文化欣赏》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5]马复 綦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福建省屏南县职业中专学校 职称:讲师 屏南 352300)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 篇12

一、情境创设时的提问

如, 在教学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幂》的时候, 我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厚度只有0.076毫米, 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76×2×2×2=0.0608毫米, 还不到1毫米.提问:假如对折50次, 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高过桌子?会不会高过屋顶?会不会高过教学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 激烈争论, 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们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厚度是如何列式计算得到的.这种形式的提问, 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又如, 2004年在教学苏科版数学《从三个方向看》时, 我从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引入:同学们都喜欢看奥运会, 老师也喜欢看, 尤其是跳水比赛,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多媒体播放奥运会跳水比赛时从三个不同方向拍摄的同一时刻的画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画面是从哪几个方面拍摄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内容入手, 拉近了师生距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在答问中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时的提问

这种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 对推导公式和法则有辅助作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 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

如, 在教学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 我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③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教师的点拨启迪, 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 寻找到解证的方法, 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比如, 在“多边形内角和”一节课进行小节时, 教师提问:

①定理求证过程中运用哪些数学思想? (四边形与多边形“类比”)

②采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转化)

③这类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是什么? (化整为个)

④掌握这种方法对求证数学论题有何指导作用?

三、习题课的提问

这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 创设发现情境, 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 以利于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 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习题:

如图1,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对角线AC平分∠DAB, 这个四边形是菱形吗?简述你的理由.

改编后的问题1:如图2, 已知C为△EAF边EF上一点, CD∥AF, CB∥AE, 猜想四边形ABCD是什么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问题2:四边形ABCD有可能是特殊的四边形吗?如矩形、菱形?

问题3:什么情况下, 即点C在什么位置上, 平行四边形ABCD为菱形?

问题4: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EAF折出一个菱形吗? (不能借助任何工具)

四、进行课堂提问,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问的方法和形式.在提问的方法上, 应富于变化, 切忌总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提问形式.同时既可指定学生单个回答, 又可让相邻座位的学生相互回答, 也可就近分组回答.

(2) 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这需要教师善于捕捉, 因势利导,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选择突破口.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的整合营销下一篇:鲁迅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