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习性(精选9篇)
生态习性 篇1
瓜叶菊别名千日莲、生荷留兰, 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株高20~60 cm, 由于不耐寒、也不耐热, 而且老株开花极易退化, 故常作二年生栽培。花序硕大而艳丽, 密集簇生在宽阔舒展的碧绿叶丛之上, 碧叶丽英, 鲜艳夺目。摆放到客厅、居室, 绚丽多彩, 使人赏心悦目。更难能可贵的是瓜叶菊能在百花凋零、寒气袭人的季节迎寒怒放, 自冬初至夏初一直能开花不绝, 为人们带来了明媚春光, 带来温暖来临的信息。瓜叶菊株型饱满, 花朵美丽, 花色繁多, 是冬春季常见的盆花, 可供布置会场、点缀厅、堂、馆、室。在温暖地区可露地布置早春花坛, 还可以作切花材料。另外, 瓜叶菊生产周期短, 要求温度低, 节省能源, 栽培成本低, 配植容易, 花期又长, 因而备受人们欢迎。现将瓜叶菊的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生态习性
瓜叶菊原产西班牙的加那列群岛, 性喜温暖湿润, 忌炎热干燥。既不耐高温, 也不耐低温, 一般生长适温白天为20~22℃、夜间10~13℃, 一般日温超过25℃生长发育受抑制, 夜温不低于5℃, 温度低于0℃时便会遭受冻害[1]。性喜阳光, 怕强光和霜冻。充足的光照不仅能使植株冠丛整齐、紧凑, 提高观赏价值, 而且增强抗病能力, 幼苗阶段可以适当遮荫。瓜叶菊接近短日照植物, 但花芽形成后长日照能促进花芽发育和提早开花。瓜叶菊喜湿润的环境, 要求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土壤适宜pH值6.5~7.5, 怕旱、忌涝[2]。
2 栽培技术
2.1 良种选择
瓜叶菊为一个多元杂合体, 异花授粉, 极易自然杂交, 品种类型很多, 有大花型、星型、中间型、多花型等, 花色丰富[2], 因此必须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良种。
2.2 适时播种
瓜叶菊一般都采用播种栽培,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扦插或分株。在北方通常于立秋后8—9月间进行播种, 播种用土应是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蛭石等基质, 播后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 浸水加盖塑料膜, 置荫处, 种子发芽适温21~24℃, 保持湿度80%以上, 经10~14 d出苗, 出苗后18~21℃条件下培育, 待成苗后逐渐揭去覆盖物, 保持土壤湿润。到2~3片真叶时分苗, 7~8片叶时移入小盆, 一般北方于10月初入室, 10月中旬换入口径20 cm盆中, 待其缓苗后, 应将其放在室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温度控制在13℃左右。瓜叶菊从播种至开花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 因此需要元旦开花, 可于6月上中旬播种;春节开花, 于7月下旬播种;五一节开花, 于9月下旬播种。
2.3 光照温度管理
瓜叶菊为一种阳性植物, 其花蕾形成于冬季。因此, 应做好冬季的管理工作。在冬季, 应保证瓜叶菊光照充足及温度适宜。冬季若能保证瓜叶菊生长过程中阳光充足, 则叶厚色绿, 花色艳丽;如在其生长过程中, 阳光不足, 则茎叶长势衰弱, 叶薄色浅, 花色暗淡。同时还应注意瓜叶菊的趋光特性, 每周应转盆1次, 保证株形的优美端庄。在瓜叶菊开花后应将花盆移至温度为7~8℃较冷凉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以延长其花期。瓜叶菊现蕾以后, 最好在20~24℃的条件下培养, 可以提前开花, 放在5~10℃条件下, 可以延缓开花, 延长花期[3]。
2.4 肥水管理
瓜叶菊喜肥水, 要使其枝繁叶茂、花色鲜艳, 充足的肥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施肥的次数应考虑瓜叶菊的实际生长情况。若瓜叶菊的生长速度缓慢, 叶片的颜色淡而薄, 可10~14 d施薄肥1次。若瓜叶菊的叶片舒展、颜色深绿, 可酌情减少施肥次数。对于瓜叶菊的幼苗期, 其施肥应以氮肥为主, 入冬后应施氮、磷结合的液肥, 以促进瓜叶菊花芽的分化[5]。在瓜叶菊入室进行换盆缓苗后, 一般每隔7~10 d施稀薄腐熟的豆饼水或鸡鸭粪水1次。现蕾后应停止对瓜叶菊进行施肥。在花蕾现色后, 可选择0.5%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洒1次, 以促进花蕾的发育。但此时需要注意的是, 不可多施氮肥, 以免造成枝叶的徒长及开花数量的减少。在瓜叶菊开花时, 应减少施肥次数, 一般每2周施薄肥1次。瓜叶菊的叶片不仅面积较大, 还比较薄, 应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 如果瓜叶菊中的水分缺少, 就会导致叶片的萎蔫下垂。但冬季室温较低, 不应经常浇水。因此, 瓜叶菊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是干湿相间, 不可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一般湿度控制在盆土处于略湿润为佳。同时, 应每隔2~3 d对叶片喷水1次, 以促进叶片的鲜绿润翠。
2.5 病虫害防治
瓜叶菊的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叶斑病及红蜘蛛、蚜虫、鼠妇等[6]。因此, 应及时进行通风透光, 瓜叶菊的摆放不宜太过拥挤, 且应注意适量浇水。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治上, 可选择25%多菌灵600倍液, 或65%代森锌500倍液, 或50%苯特来2 000倍液进行喷雾。蚜虫、红蜘蛛等虫害的防治上, 可选择氧化乐果1 500倍液, 或吡虫啉3 000倍液进行杀除。鼠妇的防治上, 可选择50%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或在换盆时, 人工进行杀除。
摘要:阐述了瓜叶菊的生态习性, 并从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光照温度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瓜叶菊的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瓜叶菊,生态习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81-182.
[2]芦建国, 杨艳容.园林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284-286.
[3]陈卫元.花卉栽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07-108.
[4]钟宁.瓜叶菊的栽培管理技术[J].农村科技, 2001 (5) :19.
[5]赵海峰.瓜叶菊冬季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 1998 (3) :90-91.
[6]张进, 黄镶, 范宏伟, 等.瓜叶菊保护地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2) :2797-2798.
生态习性 篇2
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河溪边等多水地区。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茎。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多成白色,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长约15~25公分,小穗长1.4公分,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花期为8~12月。芦苇的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或干枯的水塘里,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
噪音影响鱼类习性 篇3
处于噪音环境的三刺鱼觅食过程错误增多,而欧洲鲰鱼变得与同伴鱼交流增多或者自己活动减少。
布里斯托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艾琳·沃伊莉米和她的同事使用控制实验室观察研究三刺鱼和鲰鱼的觅食行为对播放的渔船声音的反应。这种声音是人类在水生环境中制造的最普遍的声音,它产生的潜在有害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实际生活中,由于噪音影响导致鱼类摄入食物减少可能降低生长速度、存活和繁育成功率。鱼类或许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觅食,这将增加被捕食鱼类吃掉的危险,同时导致其他活动的时间减少。此外,处于噪音环境的鱼类的觅食错误更多,存在可能中毒的危险,从而进一步影响它们的健康和存活。
该研究发表在《动物习性》期刊上。
Fish exposed to increased noise levels consume less food and show more stress-related behavior,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and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However, the way fish decreased their food intake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British species tested.
When exposed to noise, three-spined sticklebacks made more foraging errors whereas European minnows tended to socially interact more often with their companion fish or to reduce activity.
Lead author Dr Irene Voellmy, from Bristol's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colleagues used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sticklebacks and minnows change in response to playbacks of ship noise. Such noi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human-generated sound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its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effects are of growing concern.
In the real world, decreased overall food intake in response to noise could impair growth rates, survival and breeding success. Fish may invest more time in foraging to compensate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ir risk of being eaten by predators and also reduce time available for other activities. Moreover, fish making more foraging errors when exposed to noise may risk poisoning which would further impact on their fitness and survival.
The research is published in Animal Behaviour.
(Source: http://www.enn.com/ecosystems/article/47115)
生态习性 篇4
1 工作区自然概况[2]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北端, 地处宁武、五寨、岢岚3个县交界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0′~112°5′30″, 北纬38°35′40″~38°45′。最高海拔1 450 m, 最低海拔2 787 m, 高层乔木主要由云杉 (Picea spp) 、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辽东栎 (Qercus liaotungensis) 、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等组成;中层灌木主要由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黄刺玫 (Rosa xanthina) 、忍冬 (Lonucers chrysantha) 、绣线菊 (Spiraea trilobata) 等组成;草本植物主要以禾本科 (Gramineae) 、豆科 (Leguminesae) 、菊科 (Compositae) 等植物为主。农作物主要以莜麦 (Avena nuda) 、豌豆 (Pisum sativum) 、土豆 (Solanum tuberosum) 、玉米 (Zen mays) 等为主。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4~7℃, 年均降水量500~600 mm, 无霜期90~120 d。境内森林繁茂, 灌木丛生, 水源充沛, 植被覆盖率31.6%。
2 调查方法
依据多年来虎纹伯劳在该地区的活动范围和分布特点, 选定该地区的西马坊—吴家沟片, 海拔1 450~1 600 m的村庄河流带;吴家沟—营房沟片, 海拔1 600~1 800 m的低、中山灌丛和油松、辽东栎、杨桦林带;圪洞—冰口洼片, 海拔1 800~2 400 m的云杉、华北落叶松高山林带3个工作区作为观察生境, 对虎纹伯劳的迁徙时间、栖息环境、种群密度和寄生性繁殖等进行了调查。每年4—10月每个生境各统计5 km, 3年共统计315 km。以1 h步行2 km, 左右视野以能看到虎纹伯劳的踪迹、听到虎纹伯劳的叫声为限, 计算该鸟每千米的遇见数, 观察其栖息生境和繁殖等习性[2]。
3 结果与分析
3.1 迁徙动态
3年来对虎纹伯劳在该区的迁徙动态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虎纹伯劳在该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来, 最早迁来时间为4月23日, 最晚迁来时间为5月3日, 年间相差3~10 d;9月下旬迁走, 最早迁离时间9月22日, 最晚迁离时间9月27日, 年间相差2~3 d。在该区的居留时间为147~155 d。
3.2 栖息生境与习性
虎纹伯劳在该区主要栖息于低、中山疏林地带和河谷灌丛带。刚迁来初期, 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 虎纹伯劳多转移到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 在枝叶间或稀疏灌丛间飞来飞去, 性情较冷寂。常单独活动, 偶尔也见有成对活动的, 踪迹较为隐蔽, 很少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环境下活动。虎纹伯劳主要以昆虫为食, 特别是发现个体较大的捕猎对象时勇猛飞过去捉食, 对农林生产非常有好处。
3.3 种群密度
3年来在上述3种生境下调查虎纹伯劳的种群密度, 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 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0.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 每千米遇见数0.18只, 10月全部迁离该区, 每千米遇见只数为0只, 3年来, 该鸟在本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繁殖前 (5月) 每千米遇只数为0.33只, 繁殖后 (9月) 每千米遇见数0.58只, 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数增长76%。
3.4 繁殖习性
虎纹伯劳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 繁殖期雌雄鸟求偶配对后成对活动, 常在枝叶繁茂的疏林间及灌丛间跳来跳去, 占领巢区。
3.4.1 营巢。
选定巢位后, 虎纹伯劳于5月上旬开始营巢, 雌雄鸟共同衔材营巢, 巢多筑于灌丛中和林缘、山坡向阳小树上。营巢期7~8 d, 巢呈浅杯状, 巢主要由细枝、树皮、枯草茎、草叶等构成。3年来, 对虎纹伯劳的6个繁殖巢进行测量, 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虎纹伯劳的巢喜欢筑在海拔1 600~1 800 m的低、中山灌丛和油松、辽东栎、杨桦林带。巢的平均大小如下:外径12.5 cm、内径9.3 cm、高7.6 cm、深5.5 cm, 巢距地面平均高3.3 cm。不同环境下巢的大小和形状相差不大。
3.4.2 产卵和孵化。
虎纹伯劳筑好巢后的第2天或第3天开始产卵, 日产1枚, 窝卵数4~6枚, 卵椭圆形, 淡粉红色, 密被大小不一的蓝灰色斑点。测量6窝29枚卵, 平均重4.2g (3.5~4.8 g) , 短径18.1 mm (17.3~19.2 mm) , 长径25.4 mm (23.0~26.9 mm) , 孵卵期15~16 d。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 雄鸟担任警戒和觅食。
3.4.3 出雏和育雏。
一窝雏鸟全部出壳一般需要4~5 h, 雌鸟待全部雏鸟出壳后离巢与雄鸟共同衔食以喂育雏鸟, 雏鸟晚成性, 刚出壳的雏鸟赤裸无羽, 双目紧闭, 嘴峰和跗跖及爪肉黄色, 不能站立。巢内育雏14~16 d, 刚离巢的雏鸟不能独立生活, 仍然需要亲鸟带领一段时间后才能自由活动。
对6窝25只刚出壳雏鸟进行测量:平均体重3.2 g (2.8~3.5 g) , 体长36.4 mm (31.5~38.6 mm) , 嘴峰长4.3 mm (4.0~4.6 mm) , 跗跖长7.5 mm (7.0~8.0 mm) , 翅长3.7 mm (3.4~4.6 mm) 。
3年来观察到的6窝虎纹伯劳的繁殖资料见表4。由表4可知, 虎纹伯劳6窝29枚卵的平均窝卵数为4.8枚, 平均孵化期为15.3 d, 平均孵化率为89.7%, 平均成活率为89.2%, 巢内育雏时间平均为14.7 d。
依据Nici公式[3]:繁殖力=平均窝卵数×孵化率×年繁殖次数/2 (一对亲鸟) 计算, 则该地区虎纹伯劳的繁殖力为2.2只。
3.5 食性
通过野外观察成鸟取食和育雏期亲鸟的育雏行为, 并对5只虎纹伯劳扎颈剖检其食性得出:虎纹伯劳为肉食性鸟类, 主要以昆虫为食, 食物中以甲虫类和蛾类、步行虫类为主, 偶尔见有极少量植物茎叶碎片, 昆虫类食物占比逾98%, 为重要的农林益鸟。
4 讨论
据多年的观察发现, 虎纹伯劳在该区分布数量较少, 其种群密度最大时只有0.58只/km, 很难找到其大量的繁殖巢, 所以该次有关虎纹伯劳在繁殖和食性方面的研究数据较为粗略。虎纹伯劳与该地区楔尾伯劳生态习性[4]大同小异, 虎纹伯劳的成鸟个体较楔尾伯劳稍小, 其在该区的种群数量和栖息生境相差不大;最早迁来日期比楔尾伯劳晚, 最晚可迟1个月左右, 最晚迁离日期两者差不多;从繁殖习性方面看, 虎纹伯劳繁殖期较楔尾伯劳晚约20 d, 虎纹伯劳的繁殖巢比楔尾伯劳的繁殖巢稍小, 但营巢期长1~2 d;卵的颜色有差异, 卵的大小较楔尾伯劳的卵稍小, 营巢完毕后的产卵时间虎纹伯劳要比楔尾伯劳早1~2 d, 巢内育雏虎纹伯劳比楔尾伯劳短1~2 d。两者均以昆虫为食。该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8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加强保护。
摘要:2011—2013年4—10月, 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虎纹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虎纹伯劳在该区为夏候鸟, 最早4月23日迁来, 最晚9月27日迁走, 居留期为147~155 d。迁来初期, 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 虎纹伯劳多转移向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 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0.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 每千米遇见只数0.18只, 3年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繁殖前 (5月) 每千米遇见只数为0.33只, 繁殖后 (9月) 每千米遇见只数0.58只, 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只数增长76%。繁殖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 5月上旬营巢, 雌雄鸟共同营巢, 营巢期7~8 d, 窝卵数4~6枚, 孵卵由雌鸟承担, 孵化期15~16 d, 雏鸟晚成性, 巢内育雏14~16 d, 平均孵化率为89.7%, 平均成活率为89.2%, 繁殖力2.2只, 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 占食物种类的98%以上。
关键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虎纹伯劳,生态习性
参考文献
[1]赵正阶.中国鸟类手册 (下卷) 雀形目[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28-130.
[2]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观察[J].野生动物, 2012, 33 (4) :184-186.
[3]王建萍, 郭建荣, 吴丽荣, 等.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J].野生动物, 2005, 26 (3) :53-56.
灰木莲的生态习性 篇5
在原产地越南热带雨林区,灰木莲为上层林树种,伴生树种常见有坡垒、青皮、羯布罗香、拟肉豆蔻、交趾缅茄、巴里黄檀、蒲葵以及多种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在同等立地条件下所进行的灰木莲与木兰科树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灰木莲比火力楠、观光木、木莲、海南木莲生长快,与山白兰、香梓楠不相上下。
生态特性
倡导“习性”教育,引领学生发展 篇6
办学理念:习惯引领发展 性格影响未来
办学宗旨: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元素:客家文化 红色文化 高雅文化 骏马文化
培养目标:懂礼节、爱运动、善读书、写好字、会欣赏
办学策略:高雅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构建“习性”文化校园
我校地处传统的客家地区,同时,深圳又是一个移民城市。我们是从传统的客家到现代的大客家来定义学校的特色。客家人具有淳朴、好客、善良、忠义、勤劳、开拓的精神,所以,客家文化是我校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校确定办学思想、校训的重要依据。
坪山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故乡。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东江纵队忠于国家,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特征。抗战时期,东江纵队营救了许多文化学者和国际友人,充分体现出革命者的友善。在艰苦的岁月里革命者能够保持勤劳、淳朴的品格;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不断抗争,也体现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校地处马峦山下,马峦马峦,马伏群峦。客家人从中原迁到坪山这个地方,和马有着密切的关系。客家先民是中原贵胄,他们知书识礼,礼学兼优则进仕,谓士大夫。古代贵族者外出配有良马,居家穿木屐,以显示高贵身份。后因天灾人祸,客家先民一部分人辗转流落至坪山一带,世易时移,耕读传家,已不可能用上日夜厮守之马,又不忍杀马以食,乃放养山野之中,久之,群马聚集,此山脉故称为马峦山。马之忠义,人之友善,自然和谐。马亦具有忠诚、善良、勤劳、开拓进取的精神。马象征着学生。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培养孩子成为千里马,必须有一个立足点。而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并逐渐完善自身性格,为孩子们日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骏马文化这三大文化因素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体现了我校教育实践生活善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点,同时也是我校构建“习性”文化校园、培养学生良好习性的文化源泉。
二、丰富“习性”教育活动
我校本着以“活动辅德,以活动益智,以活动健身,以活动育心,以活动炼美,以活动促劳”的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性活动文化。1. 开展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2. 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其个性发展,开展了管乐、弦乐、合唱、版画、篮球、羽毛球等54个社团活动。3.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分层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一年级的入队前教育系列活动,四年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4. 以“四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一周(英语周)”、“一月(篮球比赛月)”为代表的校园传统节日活动。5. 开展挖掘文化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每年的师生同乐的经典阅读知识竞赛。在2013年3月份,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过为期6个月的以校徽中“马”为设计原型的吉祥物评选活动。活动中,全校师生热情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二(1)班的曾圳威同学设计的图案被票选为吉祥物“乐乐”的最终形象。他的作品以咖啡色为基色,高雅又不失朴素本质,与学校的办学策略“高雅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相辅相成;吉祥物“马”呈现奔跑状,体现出孩子们天真快乐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三、形成“习性”艺术特色
我校以高雅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倡导学生学习或欣赏高雅文化。2008年4月,学校成立了坪山新区的第一个学生管乐团。如今学校管乐团已发展到第五乐团,弦乐团发展到二团,合唱团已发展至第四合唱团。艺术团队发展成梯队建设。管乐一团已升入坪山高中,管乐二、三团,合唱一团升入了坪山中学,继续延续着高雅艺术的学习与传承。
我校的艺术教育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辐射面越来越广、社会美誉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家长开放日反馈显示,98.5%的家长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渴望孩子进入我校就读,让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我校艺术特色的成功打造,在市区内外产生了品牌效应,为周边兄弟学校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还与坪山中学、坪山高中打造艺术教育共建项目,探索学生终身发展的途径。在2013年深圳校际管乐赛中,我校获小学组金奖第一;我校的艺术团队多次受国家、省、市相关单位邀请进行演出,参加了省管乐2012新年音乐会演出、深圳市新春关爱演出、迎大运活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的“童心向党”歌咏活动。
我校的艺术教育在常规中见精彩见创新。尤其是学校的升旗仪式已成为习性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升旗仪式融入了安全演练、学校国旗班、鼓号队、管乐团、合唱团、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小主持人、学校礼仪队等元素,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每一位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人员都会被如此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所震撼!学校在国旗下表彰优秀、进步师生,并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每次升旗都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过程。升旗仪式充分体现出学校“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这一办学理念,诠释了“高雅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个办学策略的内涵,创新了“高雅文化”与“德育活动”相结合这一完美举措,让每个师生在仪式中感受音乐的美和力量,感受灵魂的升华。
四、编写“习性”校本教材
1.《习性》教材编写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主要围绕五个培养目标——懂礼节、爱运动、善读书、写好字、会欣赏,及学校四大文化元素中提炼出来的校训“忠诚、勤朴、友善、进取”来编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通过六册教材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养成系列良好的习惯,逐步形成健全的性格和高尚人格,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习性》编排目录:《习性》试用教材共六册,每册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课。目录包括九个方面:文明礼节、学习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健全人格。
3.《习性》教育一日歌:根据学生一天在校的时间顺序来编写,学生根据一日歌养成进校、早读、上课、集合、升旗、做操、课间、卫生间、放学、回家的良好习惯。
4.《习性》课例的内容:课例内容丰富,包括心语放送、故事屋、寻宝乐园、智慧小锦囊、行动大本营、心语小贴士、评价表七个环节。
5.《习性》试用教材使用的要求:逢单周上一节习性课,每课用两个课时;每位科任教师要把习性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各个学科教案要体现习性教育目标;开展上课、说课、教案比赛;填写评价表;填写习性教育数据跟踪调查表,通过数据对比来反馈效果。
五、打造“习性”养成课堂
学校以“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要求全体教师自主领会新课程理念,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听课评课、反思等教研活动,打造简约有效的“习性”课堂,在一定范围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三一策略”。所谓课堂教学的“三一策略”,即是一个问题或者一系列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一笔板书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活动、游戏或竞赛带活整个课堂。关注学生备、听、说、读、写、议、思、练八个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习性课堂的探索研究,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教学比武中我校教师屡获佳绩,吴丹、刘昭、熊容、朱燕花等老师承担市、区级示范课。2013年3月份,我校承担了深港两地语文教学活动。
生态习性 篇7
我校毗邻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两大“天然绿肺”, 自然地缘特色明显, 且地处鹅岭颈项位置, 依山而建。校内绿色植被丰富, 特别是数棵落叶高大乔木——黄葛树, 已栽种多年, 春季绿芽吐新, 树根蜿蜒;夏日雨后舒张, 绿树成荫;秋冬花开花败, 落叶结果。黄葛树是代表重庆人精神品质的市树, 它更是相伴鹅小师生成长生活的特别存在。
2013年3月, 由于受到雷击, 学校将中操场四棵黄葛树骨干枝齐端砍掉, 只留下大树主干。常年的朝夕以对, 黄葛树早已成为鹅小校园中的和谐景致, 师生们对于在它们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时时保持一颗敬畏、好奇的心去亲近、去了解,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价值的问题亟待科学探究解决。如:被砍后的树木为什么不先长枝后长叶?学校黄葛树不同月份都有落叶的现象, 它是以什么为周期落叶呢?树被砍后叶片如藤蔓式匍匐或攀援在主干上部, 这是为什么?这样的变化对园艺造型有什么帮助?
此外, 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践体验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 并获得“优秀组织奖”。良好的地缘优势结合“自然笔记”这样一个全新载体助推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为我校正在进行的“鹅岭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建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有效途径。
本文以“去骨干枝黄葛树生态习性调查”为研究主题, 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枝干改变对黄葛树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合黄葛树生长习性, 引导学生进行园艺造型上的尝试和学习;提高学生珍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 研究目标
2.1 知识目标
1) 采用定性观察法、检测对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认识黄葛树叶片基本构成, 了解黄葛树去骨干枝后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周期等方面的改变。
2) 初步学习并尝试结合黄葛树生长习性进行园艺造型。
2.2 能力目标
1) 基本掌握“自然笔记”的一般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绘画、细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研究态度。
2)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对比研究,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协助研究,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 加强学生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
3 研究内容与过程
3.1 观察黄葛树的基本形态、叶片特征和生长状况
1) 选择学校内的绿色资源进行观察研究, 选定区域为校中操场、上操场, 本次研究的样本来源为中操场两棵去骨干枝和上操场左侧两棵正常生长的多年生落叶黄葛树木。
2) 每次进行实体观测的同时, 利用数码相机拍摄黄葛树样本, 弥补观察过程中可能没有及时记录的不足。
3) 通过扫描记录法和对比实验法, 以“自然笔记”方式分控制组 (常态树木) 和实验组 (去骨干枝树木) 进行现场观察, 主要用绘画、文字和表格记录黄葛树样本叶片形态构造和每日枝叶生长状况。附例表如下:
4) 通过目标取样法和文献查阅法, 对黄葛树叶片进行观察研究, 详细记录叶片叶序、叶脉、叶形、着生方式等基本情况。
3.2 探究黄葛树如何落叶
1) 通过访谈调查法, 询问学校老教师, 了解黄葛树样本栽种生根时间和落叶大致时间, 思考黄葛树落叶是否与树木栽种、根系生长有联系。
2) 通过文献查阅法, 结合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叶之谜》主题单元, 找到树木落叶规律。
3) 通过文献查阅法, 找到黄葛树落叶是否符合树木落叶一般规律, 如不符合其落叶原因是什么。
3.3 分辨正常生长和去分支生长黄葛树的差别
1) 通过实地检测、对比法, 以观测记录实验组样本藤蔓式生长于主干的方式、范围、形状, 以数码拍照描述控制组样本正常生长树冠形态, 以目测和放大镜观察两组样本叶片着生部位是否有枝干支撑, 并做好记录。附2014年4月观察记录表如下:
2) 通过科学推理法, 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解释, 初步推断去骨干枝后黄葛树枝叶生长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3) 通过文献查阅法, 找到黄葛树去骨干枝后枝叶生长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 并思考能否应用到园艺造型上。
4 结果讨论
1) 去骨干枝后的黄葛树为什么不是先长枝后长叶, 而是匍匐或攀援生长在主干上?
由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测量观察结果来看, 黄葛树为榕属植物, 落叶多年生乔木。控制组 (正常生长的黄葛树) 树冠呈伞状, 叶片茂密有序着生于粗壮分枝上;实验组 (去骨干枝后的黄葛树) 叶片无分枝支撑, 以茎相连, 匍匐或攀援在主干上部, 向阳藤蔓式生长。根据文献搜索和科学推理, 可能造成这样改变的原因是黄葛树为喜光植物, 为便于让叶片接受阳光充分照射, 树冠呈伞状伸向四面八方。由于骨干枝齐端被砍掉, 粗壮枝干不可能短期内形成, 所以新生叶片只能匍匐或攀援于主干上部, 尽量扩大照射阳光的范围, 顺利进行光合作用。
2) 黄葛树落叶的规律是什么?
通过文献查找、网络搜寻和人物访谈三种方式, 我们得出:树木通常在秋冬交替季节落叶, 但黄葛树落叶的时间较为特别和有趣, 什么季节栽种移植, 便在什么季节落叶换新。如我校的黄葛树栽培时间不一, 新老教师分别参与植树, 上操场的树木春天移植, 春天落叶;中操场的树木夏天移植, 则夏天落叶。所以黄葛树落叶期不定, 不符合一般树木的落叶规律。
3) 去骨干枝后黄葛树生长方式的改变, 能否适当应用于对其进行园艺造型上?
去骨干枝后的黄葛树和正常生长有浓密树冠的黄葛树叶片着生方式不同, 前者匍匐或攀援于主干, 后者枝叶由伞状树冠支撑。这样的改变是可以应用到黄葛树的园艺造型上的, 根据需要修枝、去骨干枝, 使黄葛树的叶片呈现不同的着生状态和生长形态。
5 研究结论
1) 根据文献和实际观察, 可知黄葛树基本情况如下:
(1) 形态特征:黄葛树属桑科榕属落叶阔叶乔木, 茎干粗壮, 具气根;叶互生, 长椭圆形或近披针形, 长8~16cm, 宽4~7cm, 全缘, 基出脉3条, 侧脉7~10对;花期5~6月;果生叶腋, 球形, 黄色。
(2) 生长习性:黄葛树喜光, 喜温暖、高温湿润气候 (30℃~36℃) 。雨后初晴生长迅速, 萌发力强。
2) 辨别去分支黄葛树与正常生长黄葛树的方法:主要从生长形态上判断, 去分支黄葛树呈不规则向阳生长, 枝叶较为凌乱, 新生绿叶无粗壮分支支撑, 直接着生于主干上, 藤蔓式匍匐或攀援向上。正常生长黄葛树分支明显, 呈伞状树冠, 新生绿叶以掌状复叶形态着生于分枝上, 枝叶繁茂, 叶序规则。
3) 黄葛树去分支后会影响枝叶生长的方式, 从分支枝干伞状生长变为主干藤蔓式匍匐或攀援生长, 可利用这一特性应用到园艺造型上。
认识兔子的生活习性 篇8
1 喜欢干净
健康兔子的眼睛有神、毛色有光泽。如果发现兔子身上有脏污, 就需检查兔子生活的地方是否干净、兔子是否患病了。现在规模化养兔场都使用金属笼具, 时间长了, 兔笼子里会沾满兔毛、兔粪等污物, 需要及时清理。兔子喜欢干净, 所以它喜欢喝干净的水、洁净的饲料、住干净的地方。
2 昼伏夜行
兔子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 这个习性恰恰与人们的生物钟相反。所以, 人们应该以兔子的活动时间去指导生产。每天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上午做完, 下午让兔子充分休息。因为兔子一般在中午就处于半睡眠状态, 如果人们在兔舍间不断活动, 不能保证兔子充分的睡眠时间, 特别是怀孕母兔需要充足睡眠。夏天兔子中午睡觉, 不采食, 所以中午少补料;晚间兔子进行各种活动, 这时如发现兔子精神状态不好就应该多观察是否患病了。
3 兔子夜间采食量大
根据这个习性去给兔子喂料, 晚间喂料是全天的1/2, 白天少添勤添。兔子的嗅觉很灵敏, 如果喂料量大了, 料盒里有很多剩料, 时间长了兔舍也会产生气味、饲料失去新鲜的气味, 兔子就不喜欢采食。所以, 兔子是一种挑食动物、喜欢吃新鲜的颗粒饲料。
4 兔子是草食动物
根据兔子消化道的特点, 它对青草的消化率很高。所以, 兔子日粮中应该以草为主, 精料为辅。在日常生产中饲喂颗粒饲料结合青干草效果更好。
5 兔子胆小, 喜欢安静
规模化养兔场在建造兔舍时选择远离交通要道, 远离加工厂的地方。兔舍里可以播放柔美的轻音乐来舒缓兔子参与高效生产中的紧张心情。高效率生产对兔子本身的要求很高, 所以人们应该为兔子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
6 兔子性格温顺
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改变兔子的习惯, 建议人们去培养“人兔亲和力”。好的饲养条件才能适合兔子生存。
7 兔子有穴居性
野外的兔子喜欢打洞, 根据这个习性日常生产中可以模拟兔子打洞的习性为兔子做产仔窝。规模化养兔场在产仔前几天就做好产仔窝并放柔软的干草供母兔做窝, 并且有助于拉毛。
8 耐寒怕热
兔子是毛皮动物, 冬天可以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但是夏天的气温愈高, 它呼吸愈加快, 并且没有汗腺, 生存会很困难。根据这一特性, 在兔舍里要加强通风换气, 即使温度较低气味较大时, 也以通风为主, 保证新鲜的空气。
探析辣椒的生长习性 篇9
辣椒属1a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农作物之一, 原产于墨西哥, 明朝末年传入我国, 现国内四川、湖南、云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均有种植。辣椒营养丰富, 尤其是辣椒中的Vc含量在各类蔬菜中名列前茅。辣椒在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可消食开胃、散寒发汗、祛湿行气、开郁去痰、杀虫解毒等, 在《纲目拾遗》、《药检》、《食物本草》等多部药书里均有记载。
2 生长习性
辣椒具有喜温、不耐寒, 不耐旱也不耐涝, 喜光、喜较干爽的空气, 根系生长缓慢且不发达, 适宜p H为6.2~7.2中性和微酸性土壤, 养分均衡且充足等生长特点。
2.1 温度
辣椒喜温不耐寒, 适宜生长的温度18~33℃不同生长期温度要求也有变化。
2.1.1 适宜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为25~30℃, 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 都会造成种子停止发芽。
2.1.2 幼苗期不耐低温, 适宜苗期生长的最佳温度白天为25~30℃, 晚间为18~20℃。当温度低于15℃生长受阻;低于12℃会出现冻害;若低于5℃, 植株会因受冻而死。3片真叶期能耐短时间0℃。因此, 春播时要注意加强苗期防寒保温, 避免出现幼苗冷冻害的发生。辣椒生长期内昼夜温差不宜较大, 宜在5~10℃之间, 无论白天或夜晚, 适宜的温度不仅能促进芽苗、植株生长, 还能确保植株健壮, 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1.3 适宜花芽分化的温度19~21℃, 温度若低于15℃, 花芽分化受阻;适宜授粉的温度20~25℃, 如低于10℃, 则会停止授粉;但温度也不宜过高, 此阶段温度若高于35℃, 则会造成落花落果, 影响产量, 造成损失;适宜果实发育的温度为25~30℃, 且利于转色。
2.2 水分
辣椒是茄果类蔬菜中较耐旱的, 不同生长期所需水分也有所不同。水分的管理, 对辣椒生长来说至关重要, 是能否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辣椒具有既不耐旱也不耐涝的特点, 生长期内所需水分相对不多, 但也要满足其生长需要。适宜辣椒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
2.2.1 要选择地势偏高、通风透气良好、排灌畅通、光照充足的地块。播种前充分浸种, 使种子吸足水分, 才能保证种子正常发芽及发芽率。
2.2.2 苗期需水量偏少, 此期要控制好水分, 雨天及时排水、排涝, 减少田间积水现象, 降低土壤及田间湿度, 并要提高田间通风透气性, 以促进株苗长势健壮。避免因湿度过高, 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造成弱苗病苗的出现。
2.2.3 定植后植株生长加快, 需水量开始增多。此期既要及时浇水以满足生长需要, 又要控制好浇水量, 避免猛浇猛灌, 以免造成烂根, 要小浇。
2.2.4 花期要适量增加水分供应, 利于开花分支。此时如缺少水分, 会影响花量及坐果量;水分过多又会落花落果, 造成减产。
2.2.5 果实膨大期是需水量最多阶段, 此期缺少水分, 不仅会造成果实膨大缓慢, 还易出现果色暗淡无光、果实弯曲等, 甚至畸形果;反之, 如浇水过量, 又会造成烂果、病果。土壤水分过大、湿度过高, 不仅会造成沤根、烂根, 还会造成叶片发黄、脱落, 果实早衰;大雨过后如未及时排水排涝, 只需数小时就会导致植株成片死亡, 造成绝产。
2.3 光照
辣椒喜光, 为短光作物。发芽期所需光照较少, 但其它各生长阶段都需光照充足, 以满足生长需要。
2.3.1 苗期光照充足可促进根系发达, 使幼苗长势健壮, 还能使叶片色浓叶厚, 茎枝粗壮, 抗性强;此期若缺少光照, 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植株长势较弱, 易发病虫害, 造成植株早衰, 甚至早亡。
2.3.2 成株期光照充足, 能够有效促进茎壮叶茂、花多果优。反之, 则会造成植株空长, 茎弱叶薄, 落花落果, 严重减产, 影响收益。
2.4 养分
辣椒生长过程除需要氮、磷、钾主肥之外, 还需要满足钙、铁、镁、硼、钼等微量元素的供应。全部生长期所需肥料氮约占60%、钾约占25%、磷约占15%。苗期需肥量虽较少, 但要养分均衡, 氮、钾不宜过量, 否则会造成枝叶徒长, 延迟花芽分化及坐果;花期要及时施加磷肥, 可促进花开、花量。此期氮肥不宜过多, 否则会落花落果;坐果期要养分充足, 适量增施钾肥, 可促进果实膨大, 提高辣椒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