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共11篇)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1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的成长壮大,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千亿美元, 其中企业是主要的对外投资主体。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 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规模的同时, 也要相应地完善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控制对外投资的风险, 提升对外投资的效率。
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1.1 政治风险及其成因
政治风险是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最普遍的风险类型, 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种风险。目前全球局势相对比较稳定, 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仍然会有很多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会威胁企业的对外投资安全。政治风险的类型一般包括战争风险、社会动荡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政府违约风险等。对我国企业而言, 目前面临的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于投资目的国与我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所致。例如, 2005年,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投资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事件, 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可能为由阻挠了这次并购。
1.2 经营风险及其成因
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不科学或者对外投资经验不足导致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很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环境的把握能力不强, 自身投资经验比较缺乏, 一旦遇上比较剧烈的经济环境变化, 会给企业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另外,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不注重品牌意识, 在国外的品牌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 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一旦出现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 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亏损。
1.3 金融风险及其成因
金融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种。
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 尤其是大型并购项目更是耗资惊人, 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融资才能筹集足够资金。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投资规模, 往往对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 很多项目的收益无法覆盖巨额的融资成本,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验不足, 往往会面临着定价风险、税务黑洞、资产错配等类型的财务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引发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价格变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我国由于一直实施汇率管制, 且风险规避和对冲机制不健全, 所以企业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近些年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汇率风险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规避和化解。
1.4 管理风险及其成因
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环节的缺陷而给对外投资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管理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外投资的管理要远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 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人文环境等差异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也给企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在近些年投资规模飞速扩张, 很多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对外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 盲目地进行扩张投资规模, 等到风险发生时已经来不及应对。
2.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管理经验不足
近些年来, 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企业缺乏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经验, 也缺少高水平、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人才, 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对外投资的形势发展需要。
2.3 企业投资发展战略不明确给风险控制带来难度
在我国企业纷纷对外投资的浪潮中, 有部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完全是为了响应号召或者赶潮流, 企业没有明确的对外投资发展战略, 这给风险控制带来了难度。如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前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 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投资规划, 对外投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相吻合, 往往给企业风险控制带来很大困难。
2.4 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针对对外投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尤其是缺乏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往往都是事后处置, 缺少相应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等能力。例如, 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我国中信泰富和中海油对外投资巨额亏损事件, 就是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
3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3.1 对外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企业一定要慎重开展对外投资, 在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企业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投资国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对外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时, 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 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首先,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 要对国际政治局势进行全面的分析, 尤其是要分析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如果投资所在国或地区存在战争、社会动荡等风险, 则需要谨慎考虑投资。其次, 企业要对投资国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因素。最后, 企业还要对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面临的市场风险。
3.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对外投资对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非常高, 只有建立了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的企业才能很好地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控制。近些年来,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球化风险防控机制, 因此企业仍然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首先, 企业要针对对外投资设置一套全球化的内部控制机制, 各部门负责人都要积极参与内部控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以及投资规模确定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 各部门负责人要在职责范围内承担其风险防控责任。其次,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对外投资运营风险, 要对投资过程中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以及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并制定包括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会计控制、授权等一系列风险控制制度。
3.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预警、防范和控制。
首先, 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来负责统筹和组织这项活动。组织机构的成员应该包括树立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管理人员、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 有些时候还应包括外部的咨询管理专家。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应该独立于企业的财务部门之外, 直接对企业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 不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进行干涉。
其次, 财务预警系统要对企业潜在的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控, 对潜在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知。
最后,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之后, 还要利用财务、统计模型等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分析, 挑选出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些风险进行研究, 预估其将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目前,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环境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完成的, 企业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额度, 随时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3.4 政府要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投资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为企业的经营与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首先, 成立专业的对外咨询机构。我国政府应该在自身外交关系开展的基础上, 对外部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负责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还需要一个专业的评估机构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其次, 我国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志, 这些投资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并且其特殊背景往往容易加大投资的政治风险。因此, 国家要尽量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从而平衡投资格局, 降低政治风险。
最后,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金融政策体系。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跨国服务的数量比较少, 且规模不大, 因此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服务支持, 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金融体系, 鼓励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外投资进行服务, 鼓励银行在投资较多的国家建立更多的分支机构, 为企业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4 结语
企业对外投资伴随着众多类型的风险因素, 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对对外投资风险的重视, 及时发现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措施, 提升对外风险控制能力, 保障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 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本文基于此背景, 对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提出一些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类型,问题,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康利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政治风险评估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1 (06) .
[2]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04) .
[3]曹旭平, 黄灿, 沈杰.中国对外投资风险防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05) .
[4]张宏彦.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06) .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2
郑绍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除搞好自身经营外,通过对外投资参与直至控制其它企业经营,以实现配合本企业经营和获取投资收益的目标,是一种必要而普遍的选择,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严重影响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笔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国有企业监督的工作者,以工作实践中发现和了解的情况为依据,试就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并提出改进建议,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方向不合理。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是实现企业投资目的的重要前提。投资方向的不合理甚至不明确,是企业对外投资中普遍的问题。许多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管理制度,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和短期投资计划,投资活动随意化,往往因为追求一时的小利而轻率地进行出资。多数企业对外投资不与自身的主导业务相配合,轻易地向与本企业业务不相关、企业自身人员不熟悉和难于进行运作的领域出资,违背投资管理的原则。比如,近几年煤炭、钢铁等行业形势较好,一些企业就不顾自身条件设法向这些行业渗透,这些行业的企业也违背行业分工的科学原理,向其它领域扩张,形成新形势下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投资管理的难度加大和效果不好。一些企业没有慎重的投资规划,喜欢向热门投资领域和地区出资,结果形成重大投资损失和风险。比如,前些年一些企业向沿海城市进行的房地产投资,很多形成损失;一些大企业向南方地区投资的销售窗口企业,很多效益不好;国有企业投资的酒店、宾馆、服务等企业,由于其竞争性极强,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企业向期货、股票、金融等风险极高的领域投资,形成很大的损失隐患。
二、调查研究不充分。客观、充分的调查研究,包括对政策支持性、技术可行性、效益可靠性以及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等的认真调研,是保证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有的企业根本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是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别人投资的项目就是好项目,有人愿意与本企业合作的项目就是可以投资的项目,追求发展与扩张变成了投资的简单目的。做了调查研究的企业,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闭门造车,根据出资的需要编造所谓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谋求通过上级的批准和决策机构的同意,报告内容与实际相差很大。如有的企业对未来产品的标准及技术的合理性进行了不恰当的夸大,结果在投产一开始就陷入了无法达产达效的困境;有的企业对经济效益的测试过于乐观,忽视了对材料供应、技术支持、管理手段、市场前景等的综合分析,使得投资不能按期回收;更多的企业,调查研究报告一味地描述投资的良好回报,而对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缺乏足够的注意,没有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也没有提出多种可选的备选方案,使投资项目成为“只能上不能下”的唯一良好选择。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是与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不承担投资成败责任的体制相联系的。结果是,一些项目成为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工程”,国有资产在投资过程中被浪费和沉淀。
三、决策过程不规范。企业的决策过程是严肃的经济决断行为,只有保证其过程的规范性,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这也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各负其责、相互制衡、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不少企业经营者仍然崇尚大权独揽的思想,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设法绕开规定的程序和必要的监督,搞实质上的个人说了算。比如,有的企业对重大投资不经过出资人的批准或备案,盲目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侵犯出资人根本利益;有的企业出资过程对国有资产不经过规范的价值评估,使国有资产在对外投资中向合作者流失;有的企业对涉及公司根本利益的重大投资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利益难以保障。更严重的是,一些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只是主要领导个人的意向,集体决策要么是传阅签字,要么是以多会代一会混同决策的严肃责任,要么是以引导性发言控制决策过程。还有一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引资、搞活经济等为理由,以行政方式代替而不是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投资决策,这种现象也应引起注意。
四、管理措施不到位。按照公司法规定,出资人享有对投资企业派出经营管理者、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利,但一些企业出于各种考虑,放弃或怠于行使这些权利,使投资管理悬空,出资人权力受到损害。如,有的企业在出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中接受合作方不合理要求和条件,损害出资人根本利益;有的不按规定比例派出管理者或者委托不相关人员代表本企业进行管理;有的规定本企业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只享受利润分配;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出资人与受资人权责不清,给投资的有效运行埋下隐患。对所出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出资者不进行日常的关注,对其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违规行为、侵犯出资人权益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发现和督促纠正。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很多企业不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核算,不能准确反映投资的质量和出资人权益的变化,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管理的不到位的结果,使不少投资“没有买到米,连口袋也丢掉了”。
五、投资效益不理想。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标志是有没有实现预想的投资收益,出资人的权益即属于自己的净资产有没有增加,在本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有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就实际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投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保守一些说也有一半左右的投资是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这里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即使是客观的因素,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把握不准、措施不力。以下几种投资收益情况一般较差: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对本行业进行的专项投资,在使用环节上很多没有作为投资管理,一大部分已经沉淀;在经济过热时期,国有企业向热点地区、热点领域进行的扩张性投资,缺乏科学谨慎的投资理念,收效好者不多;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分离出来、单独经营、独立核算的辅业和第三产业,尚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处境比较困难;投资决策不谨慎、调查研究不充分、管理措施严重不到位的投资企业,难以保证有理想的投资效果。另外,国有企业对其它老、小、地方的国有企业的投资,受资企业普遍存在历史包袱重、人员负担大、经营机制不活等客观因素,须待通过改革的办法寻求未来的出路。
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统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对外投资政策。对外投资是现代企业必须面对和熟悉的课题,它的难度不亚于自身业务的经营。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企业,不仅擅长本企业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资本运营,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因为如此,所有国有企业都应当制定好自己的对外投资政策,克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使投资活动成为有规划、有预见的活动。投资政策要适合本企业特点,首先要服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方向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遵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主导产业的规定,投资规模要适合本企业的驾驭能力,包括资金支持能力、管理控制能力、风险化解能力等。投资政策制定后,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对投资的调研、决策、管理、处置等有明确而且易于操作的程序,对其中的重要事项如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者委派、资产处置、再投资等,要做出特别的安排,不能简单抄袭现行法规。特别应注意建立投资的责任制度,做到相关人员权责明确、程序清楚、相互牵制、运行有效,解决目前投资损失无人负责、花钱买教训的问题。
二、科学民主、积极慎重地把好投资决策关。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质量直接决定投资的效果好坏,而成功的决策来源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遵守程序。按照新《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会(国有独资企业由国资机构行使)决定投资计划,董事会决定投资方案,经理实施投资方案,监事会负责监督;参照《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企业须向国资委报送投资计划,并及时报告重大投资事项,国资委对企业投资活动实行分类监督管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必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企业投资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必要时委托中介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充分估计和把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提出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决策者进行认真、谨慎的决策,决策过程也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广大职工的意见,避免企业负责人的出资偏好左右决策。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的制定,要充分依靠法律工作者把关,健全有关条款,避免法律漏洞,保护和实现出资人的合法权益。投资决策过程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任何部门或者个人控制决策全过程,保证决策结果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多数人的意愿。
三、全面而有效地行使出资人权力,提高投资效益。企业应当建立全面的投资管理制度,授权专门的机构的人员负责对外投资的实施。实施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投资前期措施的到位,即在公司章程中通过对受资企业重大权限的设定、公司组织机构人员的委派、公司财务及分配政策的规定,保证出资人权力的到位;二是投资后的跟踪控制和监督,派出的管理人员要体现出资者的经营思想,落实出资人提出的措施,重大事项向出资人报告,及时反馈投资信息,依法和根据公司章程搞好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所有者权益;三是定期对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或不能实现公司投资目标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提出对应措施,必要时通过规定程序进行及时处置,以减轻投资损失。按照现代企业投资原理,当一项投资的未来收益现值低于其处置可收回价值时,继续经营就失去了经济意义,公司应当及时将该投资转让变现。对于国有企业,这样做虽然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但这终究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3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大型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长沙远大中央空调公司、万向集团公司等一些优秀的民营大型企业,都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业务,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2.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财政部涉外司和外经贸部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显示:68.7%的企业认为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3.2%的企业自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8.1%的企业在区域内领先,说明跨国经营企业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占90.3%,其余9.7%则处于亏损状态。年出口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70%。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往往大于国内经营,为了规避风险,我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或控股51%以上的投资方式,以便取得支配地位,掌握境外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4.境外企业的管理以自派人员为主。对于境外企业的管理,除了海尔采取本土化策略外,其他企业均采用生产车间或自主决策的管理策略。而且九成以上的企业采取以自派人员为主的方式,把握着经理、财务、技术等关键部门和岗位。
5.企业在产品上大都有某些竞争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52.4%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18.8%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价格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优势,17.8%企业认为拥有品牌优势,还有11%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拥有差异性优势。
6.跨国经营企业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咨询以及农业开发和合作等领域。但投资的重点仍集中在贸易和资源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分散,投资成功率较低,缺乏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普遍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企业后,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仍旧沿袭国内经营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而且由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企业不能适应国际经营和竞争。
2.资本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匮乏。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影响,我国企业中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增大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困难。
4.信息和服务缺乏。大多数企业无从获得到国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而且无法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使风险性大大增加。
5.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而且创新不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
6.管理环节过多,监管体制不畅。由于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严重的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个项目分别要经过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的审批,经常使企业坐失良机,而且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
1.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产业和行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定部署、方法和措施,分阶段实施。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政局稳定、双边关系友好且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產品领域。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
3.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加快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投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4.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5.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由半政府性质的协会、商会等非盈利性机构出面,在主要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所遭遇的风险。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研究 篇4
2005年7月21日, 中国对原有的固定汇率制度进行改革, 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之后, 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 汇率波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进行项目投资评价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能够为化解风险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首先利用VaR、CVaR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测算。从而达到识别我国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的目的;二是创新性的引入国内非直接投资指标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就投资汇率风险对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汇率风险的测算
1.实证数据来源和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着眼于研究我国对外投资汇率风险的识别和测量, 考虑到我国对外过程中使用的所使用的货币与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以及以贸易比重加权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有较大差异, 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实际对外投资中使用货币的汇率风险程度, 文中将参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计算方法, 采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数量最多的几种货币比重为权数的人民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计算公式是:PFEER=∑Ci×Di其中PFEER是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加权有效汇率, Ci是指人民币对i国货币的有效汇率, Di是指中国使用i国货币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 PFEER以2005年为基期。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区分性, 该汇率指数的权重将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五种货币——港币、美元、欧元、澳元和新加坡币, 作为基础货币进行加权计算。在接下来的计算加权汇率的过程中我们将以上五种货币作为基础货币池重新计算各货币的权数, 港币、美元、欧元、澳元和新加坡币权重分别为75.12%、17.86%、3.96%、0.84%和2.22%。在下文中计算VaR和CVaR中使用的人民币汇率价格波动都是以此为权数计算的。
本文选取了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至2011年2月25日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外币的日中间汇率, 按照上述权数加权计算的, 共计1364个样本观测值 (数据均来自万得数据库) 。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有助于使人民币汇率序列趋势线性化, 由此得到的几何收益率也具有良好的统计特征, 而且在汇率波动较小时, R近似等于汇率的日变化率。
即:Rt=pt-pt-1pt=lnpt
其中, P为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的日加权中间汇率。
2.VaR和CvaR方法适用性检验
VaR和CvaR方法具有自己的适用条件, 在利用其计算对外投资企业所面对的汇率风险之前首先要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以求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
(1) 随机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VaR和CvaR方法作为一种统计思想, 其存在的最根本前提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 所以应首先检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是否服从随机游走, 本文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首先, 对加权人民币汇率对数序列p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ADF (单位根检验) 检验值均大于三个不同检验水平的临界值, 说明人民币汇率对数序列是一个非平稳性时间序列。
其次, 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对数序列的一阶差分 (即加权人民币几何收益率序列R) 继续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ADF检验值分别小于三个不同检验水平的临界值, 由此可以断定R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符合随机游走条件, 具备了使用VaR和CVaR模型度量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适用性前提。
(2) 正态性检验——Q-Q图检验和J-B检验
通过正态Q-Q图和J-B检验的综合分析, 可以判断样本期内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 因而不能使用“方差-协方差”的VaR模型, 可以考虑选择使用较为复杂的t分布等分布形式的VaR方法来度量对外投资中的人民币汇率风险。
(3) 异方差检验——平方残差相关图检验和LM效应检验
方差是估算VaR值和CVaR值的最重要参数, 检验收益率分布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种条件异方差性, 便于确定最优的VaR方法度量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
平方残差相关图检验。从滞后30期的残差相关图中我们发现AC和PAC显著不等于0, 而Q值非常显著, 说明残差中存在明显的ARCH。
ARCH-LM效应检验。ARCH-LM检验统计量由一个辅助检验回归计算, 为检验原假设:残差中直到q阶都没有ARCH。通过进行残差的一阶和三阶ARCH-LM检验都发现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序列的Q 相伴概率p值都明显小于1%的显著水平, 因此不能接受原假设, 可以认为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序列存在ARCH效应, 而且存在高阶的ARCH效应。
通过两种方法的检验分析, 可以判断样本期内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序列存在高阶条件异方差, 可以考虑使用GARCH (1, 1) 模型的VaR方法去度量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汇率风险。
3.VaR值的计量
运用GARCH (1, 1) 模型通过Eviews3.1软件可以计算得到如下方差方程:
σundefined=1.10×10-7+0.054σundefined+0.9413μundefined
T值 2.45** 7.53*** 108.38***
注:* 显著性水平为10%, **显著性水平为5%, ***显著性水平为1%
接下来对估计的GARCH (1, 1) 模型进行检验评价。对残差序列做Q 检验, 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 前36阶残差项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整体不显著;然后对残差再做异方差效应的White检验和LM检验, 发现残差序列已显著不存在ARCH效应。综合上述表现, 可认为GARCH (1, 1) 模型能较好地刻画人民币汇率对数收益率的异方差现象。
再根据建立的GARCH模型生成人民币汇率对数收益率的条件方差序列{h}。
并将{h}代入公式VaRt=Z1-αhundefined中, 得到动态日VaR值。 (日动态VaR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1)
4.CVaR值的计量
我们将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2月25日的100个人民币有效汇率数值代入CvaR Expert1.16软件模型, 从而得出如下两图结论, 分别为VaR与CVaR值。
通过CvaR Expert软件测算结果可以得出在不同置信区间水平上的VaR与CVaR的均值。在置信度为1%时, 二者结果相同, 均为0.03417;在置信度为5%时, VaR的均值为0.01843, CVaR的均值为0.02426;在置信度为10%时, VaR的均值为0.01581, CVaR的均值为0.02050。通过不同置信区间的二者均值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CVaR的均值总是大于等于VaR的均值, 也就意味着同等条件下CVaR测算出的风险范围要比VaR范围大, 就能为市场及企业提供更大的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 也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预防。
►►三、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1.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上文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对外投资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简单的识别之后, 下面将重点分析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因变量, 首先只考虑汇率风险一个影响因素时的情况, 采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 将上文测算用VAR, CVAR法测算的汇率波动值按月平均, 以对外投资额为因变量, 以VAR风险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结果如下:
FDI=-8.67+39467.03*VAR (R^2=0.867)
(2.67) (8.92)
回归方程中各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方程总体拟合度较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与汇率风险呈正相关, 表明在人民币对外贬值的情况下, 我国的对外投资金额增多, 符合经济学原理。
2.加入非直接投资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上文的回归将汇率波动最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唯一因素, 这是研究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常见公式, 但是这一公式显然确实了很重要的自变量影响因素, 例如中国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影响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我们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ROE) 表示中国国内的投资收益率, 将这一变量加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子中, 做变量回归如下:
FDI=-8.02+38245.03*VAR -3345.1 *ROE (R^2=0.903)
(3.21) (5.22) (8.85)
回归方程中各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方程总体拟合度较高, 在加入了国内A股市场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变量之后 ,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方程整体的拟合度提高, 说明国内的净资产收益率确实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VAR统计量显著, 但与因变量外向FDI的相关性要明显小于单一因素时的相关性, 也小于国内净资产投资收益率与FDI的相关性, 说明国内净资产投资收益率不仅是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因素, 而且其影响力度要强于汇率波动的影响;外向FDI与国内股市净资产收益率成反向相关关系, 说明国内投资收益高时, 对外投资减少;国内投资收益低时, 对外投资增多。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对国内外学者对VaR、CVaR两种方法的研究出发, 进行文献综述并加以总结,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分析了VaR、CVaR两种方法的应用机理, 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实证研究并加以创新。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 人民币加权汇率收益率序列进行随机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 可以得出将VaR方法应用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汇率风险衡量的可操纵性, 该方法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通过CvaR Expert软件测算结果, 可以看出同等条件下CVaR测算出的风险范围要比VaR范围大, 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预防。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 本文考虑了国内投资收益的影响, 建立的方程更全面, 而且从结果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内净资产投资收益率不仅是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因素, 而且其影响力度要强于汇率波动的影响, 以往研究者往往忽略了非直接投资业务表现这一影响因素, 从而夸大了汇率波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此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实现我国2005年起开始实施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的汇改制度, 就对外投资而言, 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不会造成对外投资的骤减。
摘要:自本文通过首先对VaR和CVaR两种方法进行了梳理, 然后将二者运用于实证研究当中进行比较, 最后将结论代入对外投资回归模型当中, 进而对外汇风险与非直接投资业务表现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
关键词:Var,CVaR,汇率风险,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Mike K.P.Soa, Philip L.H.Yub, Empirical analysis of GARCH models in value at risk estimation[J].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Money, Vol.16, 2006, pp.180-197
[2]姜昱, 邢曙光, 基于DCC-GARCH-CVaR的外汇储备汇率风险动态分析[J], 经济前沿, 2009年, 第9期, pp.40-45
[3]徐艾丽, 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 第7期, pp.101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规定 篇5
合国办200413号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现将《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若干规定》 二○○四年八月十六日 附件 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国有企业含公司制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维护国有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合肥市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重大事项请示与报告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债权等投资设立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及受让股权的投资行为。第三条 本规定的适用范围 一授权经营的国有控股公司及其独资、控股子企业 二未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三其他未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第二章 指导原则 第四条 企业对外投资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产业或项目或有利于本企业长远发展且与本企业经营紧密关联的产业或项目。第五条 企业对外投资遵循投资、受益和监管相统一的原则投资企业应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第六条 企业收到财政列支的土地出让金须专户管理专项用于改革成本支出。特殊原因需对外投资的必须报市国资委批准。第七条 严禁企业用集资、信贷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开发项目。第八条 对外投资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及企业章程规定的程序决策。第三章 对外投资的审批与备案 第九条 授权经营的国有控股公司、未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市国资委审批 一向境外指国外或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投资 二投资于市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下同 三投资于市内、单个项目投资额在净资产的1或在1000万元以上 四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重组外地企业被兼并企业资产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第十条 授权经营的国有控股公司、未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市国资委备案 一投资于市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下不含500万元下同、200万元以上 二投资于市内、单个项目投资额在净资产的1以下、0.5以上或1000万元以下、500万元以上 三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重组外地企业被兼并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第十一条 授权经营国有控股公司的独资、控股子企业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国有控股公司审批并报市国资委备案未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市国资委审批 一向境外投资 二投资于市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三投资于市内、单个项目投资额在净资产的5或在300万元以上 四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重组外地企业被兼并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第十二条 授权经营国有控股公司的独资、控股子企业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国有控股公司备案未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有下列投资行为之一的须报市国资委备案 一投资于市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下。二投资于市内、单个项目投资额在净资产的5或在300万元以下 三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重组外地企业被兼并企业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第十三条 企业对外投资需审批或备案的须向审批或备案单位报送书面报告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对外投资的决议或会议纪要 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 三合资、合作协议草案或意向性文件 四拟投入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及备案核准文件 五投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会计报表 六专家咨询报告审批单位认为有必要时 七涉及经营许可的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第十四条 企业对外投资需审批的审批单位收到企业书面申请报告及需提交的全部材料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审查、批复。第四章 对外投资的监管 第十五条 投资企业应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对外投资的跟踪管理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必须由投资企业按相关条件选聘、委派。第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投资企业应及时撤换选聘、委派至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 一因渎职使对外投资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因经营管理失误、监督审核失误、投资操作失误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 三不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情况、弄虚作假者 四违反财经纪律、制度、利用职权贪污、挪用、转移公款或给个人或亲友借用公款数额较大的。第十七条 投资企业应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的财务审计制度强化收益管理确保投资收益及时收回。第十八条 投资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用于再投资的须按上述规定履行审批或备案手续。第十九条 被投资企业分立、合并、破产、解散、清算须按《公司法》等法律规定执行。第五章 责任 第二十条 企业违背规定程序自行对外投资或投资项目隐瞒不报告产权管理单位的一经发现产权管理单位应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国有产权代表的责任。第二十一条 对外投资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因决策失误导致对外投资无效益甚至亏损或导致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产权管理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第二十二条 编造虚假投资决算隐瞒、截留、拒交投资收益的由产权管理单位追缴相关资产和收益并追究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第二十三条 对外投资监管体系中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对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行。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市财政局国资办负责解释。
对外投资,先问风险 篇6
风险需事前测定
造成巨大亏损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决策层面临换届和业绩压力,追求短期效益。决策和管理人对于境外投资缺乏财产安全忧患意识,缺乏对风险的全面认识,更没有从战略角度全面规划境外投资项目,形成投资热情远超过投资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投资美国、澳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企业需要考虑到不仅是回报,更要考虑到政治势力对中国投资的牵制和阻碍;而投资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在考虑收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当地政治形势、党派情况、文化差异、宗教和部落及习惯因素对于投资的影响。缺少科学调查和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投资战略规划,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无法掌控,即便是以某种政策补贴或保险转移风险,其效果甚微。
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调查是关键,包括政治、法律、金融、财务、人文、习俗、环境、宗教、企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的专业调查和分析。例如,利比亚部落之间的关系和与卡扎菲政府的关系、卡扎菲政府治理社会状况评估、与西方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分析、投资财产保全、投资法律保障制度、投资安全评估、当地民风和习俗等情况分析,对于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和投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投资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金融和法律的,还有政治的。前者可以通过防范手段寻求法律和经济救济,而后者基本无法救济。风险分析必须建立在全面尽职调查的基础上,而且要细分风险及层次。
投资要规避西方干扰
在风险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战略规划是对投资主体、资金、收益、风险、管理和控制、退出机制和财产安全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保护性的法律和商业规划,能达到对于风险的评估、防范、转移和处理的目的。
去母国化的投资战略。为淡化中资背景,中资母公司应在境外多个国家设立以投资为目的的子公司,例如在美国、英国或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使这些公司成为中资母公司境外投资控制中心。同时,以多种资金融通渠道为这些公司融资,达到投资资金多元化结构,使结构风险降到最低。
股权和收益公司化、信托化和基金化。投资公司去母国化的同时实现资金多元化结构,中资母公司可以以特殊目的公司或者离岸公司、信托及私人基金成为境外子公司股权人之一;子公司以派发债券、以项目融资方式建立信托和基金投资资金池,吸引众多世界各地投资者,尤其是西方的投资者,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上述多元化投资结构看似分散了投资主体,中资收益比例降低,但是投资风险也随之降低。
品牌中立战略。品牌中立的目的是将品牌权属从中资母公司分离到信托或基金并以此授权子公司或特殊目的公司使用。母公司作为受益人享受品牌收益。品牌中立的关键问题是淡化品牌持有人对品牌扩张的影响,从而达到品牌独立发展,降低品牌风险的目的。中资境外子公司因此可以采用合同授权形式使用业已成熟的技术、专利和工艺在高风险地区以特殊目的公司承揽项目。
投资财产保险与再保险。中资母公司直接境外投资采用的保险商一直是中信保。如果境外投资以子公司的特殊目的公司进行,子公司以项目在境外选择更多保险公司投保并安排再保险,同时政府应加强与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合作,以降低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且企业得到的救济手段会更有效。
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除了中国政府与投资目的地的投资贸易保护协议及已经建立的保护机制,企业更要寻求一种法律技术手段保护其境外财产安全。在西方政治势力在一些投资目的地撤出的同时,其经济利益的捍卫者并不能立刻死心,他们势必利用各种手段干扰和破坏中资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中资境外投资和财产去母国化、信托和基金化已经是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如何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篇7
关键词:投资管理,风险管理,中小企业,管控体系
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户数99%以上,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面对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 其风险管理能力, 对外投资的管控能力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面对国家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要求, 面临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严峻考验, 中小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保证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
1、数量及地区分布特点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数量多, 在各地的分布广, 所涉及的行业广泛。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划分标准, 我国中小企业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 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规模小, 技术装备差
据统计, 对全国41.89万个企业进行单位固定资产吸收就业人数分析, 固定资产1千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9.65万个, 占94.66%, 其单位固定资产吸收就业人数相当于固定资产1千万元以上企业的4.3倍。
3、企业寿命短, 新旧更新较快
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 缺乏发展动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存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 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 市场影响力小。因而其寿命周期都比较短, 新旧中小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
4、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 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条件下, 企业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一致, 这使得中小企业富有活力, 灵活多变;同时,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 管理人格化, 管理层次少, 组织对市场的反应较为迅速。
5、人才匮乏, 团队精神不强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企业实力的局限, 往往难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加入, 也难以支付高级人才所需的高额薪金。对于企业已经拥有的人才, 中小企业又往往因为老板情结、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和福利等问题, 难以稳定下来充分利用。
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按照投资的目的, 企业对外投资最常见的几种方式如下:
1、为有效的利用闲置资金, 企业将正常经营中多余的资金购入各种可随变现的证券或其他资产, 以取得一定的收益;
2、再生产投资, 拓展产品规模或产品链,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投资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供应企业, 保证本企业的正常生产有足够的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供应, 支持企业持续发展;
4、投资并购关系企业, 持有其股票或股份, 控制或影响其经营决策, 从而达到服务本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获取额外收益。
从目的上看, 以上4方面的投资都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的额外收益, 但其投资风险的大小和收益不同,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也不同。为了便于研究各种投资的特征, 区分其投资风险、收益及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笔者对以上4种投资的特征及风险情况进行总结, 详见表1.中小企业常见投资行为及风险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利用闲置资金投资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 (公司) 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 投资变现能力强, 风险相对较低, 收益较低,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很小;开展再生产投资, 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厂房或生产线的投资行为多为长期投资, 投资的变现能力一般, 风险相对较大, 收益一般,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而对上游企业或关系企业的股权投资则多为长期投资, 投资的变现能力差, 收益水平较高, 风险较大, 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也较大。这4中投资方式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中最长见的几种方式, 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环境下, 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需求, 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投资方式。
三、控制投资风险的对策
要做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防患, 切实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就必须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征, 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考虑其对外投资风险控制, 更加契合中小企业的经营实际, 如此构思的策略, 才更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 可从合理选择投资类别、决策过程控制和强化管控体系三个方面控制投资风险。
1、投资类别选择
控制投资风险必须根据当时的宏观政策、所处地区的区域政策, 行业发展特点,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考虑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综合确定投资策略, 以规避投资风险。产品竞争力强资金实力强的, 选择上下游企业或关系企业的股权投资;产品竞争力弱资金实力弱的最好选择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运作, 具体可参照图2所示的中小企业投资方式评价模型。
2、决策过程控制
决策过程控制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 区域特征, 既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环境变化, 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比如制造业内迁, 也要考虑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比如在某地建设生产基地其装备水平能否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要求, 产品在当地是否有竞争优势。既需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 也需要考虑人才引进和培养;否则将会出现风险失控, 投资受损。因此, 中小企业开展对外投资, 控制投资风险时, 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所选投资类别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行业、区域及地方经济政策;
第二、所选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愿景;
第三、所投资项目的选择是否与地区企业结构、行业调整方向相符合;
第四、所投资项目的风险是否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符合。
以上四点任何一项答案为否都不能进行对外投资, 否则风险难以控制;这也是笔者在探讨投资风险以前, 先分析一下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原因。只有把握住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征, 面临的问题和优势, 才能进一步结合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 进行投资规划, 管理投资风险。
3、强化管控体系
强化管控体系是控制对外投资风险的重要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层次少, 管理者和所有者一体化, 往往一管到底, 制度化水平较低, 所以管控体系更多的是依靠人管, 而非制度化管理。这是中小企业防患对外投资风险需要解决的重要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明确对外投资管理的责任、流程、控制关键点、业务规范, 并建立投资效果评价反馈机制, 出台专门的投资管理制度, 对投资业务进行制度化管理, 将对外投资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8
二十世纪末以来, 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近年, 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大, 投资领域变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及外来直接投资金额有所增长。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主要特点是:
1. 多元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格局。国企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 国企境内投资者数量也有所下降。
2. 投资主体行业分布中, 制造业占投资主体数大部分, 批发零售业为其次, 其余是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
(二)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以现汇出资、以国外贷款出资、以国内实物出资、以国内专利技术出资等方式。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绝大部分。中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收购、跨国兼并、参股及股权置换。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 对外投资给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一) 政治风险和成因
资本主义国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东道国。因政治制度不同,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许多国家觉得受到威胁, 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风险一般是因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制裁与保护主义政策及东道国国有化风险。
(二) 外汇风险和成因
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使企业常面临海外投资资金的流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成因一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 各国国际投资行为介入。二是东道国金融稳定性不高, 货币易贬值。三是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从事汇兑时, 对全球的金融形式与发展分析与评估不足, 使我国汇兑损失。
(三) 管理风险和成因
管理风险是指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 其管理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风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时, 管理风险成因有:一是我国企业保持稳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要适应和生存必须变革和创新。二是东道国的会计制度与我国有差别。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财务披露与信息公开存在不足, 易使融资或股东利益分配有困难。三是因跨国企业人力资源主体的构成多元化。西方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 中国国企实行集体决策。四是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 常不注意各国家间文化差异。不利于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相互沟通协调, 不能及时对变化作出调整。
(四) 经营风险和成因
经营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成因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企业内部在投资过程中控制、决策、模式选择等经营策略的运用不得到而带来的影响。
(五) 技术风险和成因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不小, 主要因为:中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中, 面临的行业或特定技术的标准都与东道国会有较大差别。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完善。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后, 不能有效监控可能会损失, 技术本身的特性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六) 法律风险和成因
因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等不同, 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不同, 对待外资的立法也不同。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制原因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有缺陷,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无序、盲目的竞争, 使亏损较大, 大量资金流出。且因法律的冲突与差异, 我国企业不能认清自己的经济行为触犯了东道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与否, 使潜在的投资风险增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 境外投资风险的宏观管理策略
1. 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干预战略。保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实施地长期稳定。降低投资的宏观风险。
2. 建立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 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管理风险。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行政管理事务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可建一个具有政府和私人两种身份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 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方针, 运作政府提供的保险储备金。作为法人, 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控诉, 出面解决纠纷, 这样可更好的向东道国索赔。
3. 健全和完善鼓励性的海外投资倾斜政策。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各方面信息, 选择正确的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才能防范经营风险。同时中国要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 提高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降低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4.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 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二) 中国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1. 投资前期的预防措施。一要认真选择东道国, 明确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三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采用有效的灵活性投资方式, 使投资经营活动的适应性与竞争力更强。
2.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避险措施。一要实施经营战略的多角化。这样可降低风险且有利于创造我国国际品牌。虽会增加成本, 但能较好的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二是举债于当地。从东道国筹措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再投资等可规避风险, 可减少损失, 降低外汇风险。三要控制关键技术, 掌握市场信息, 预测市场变化。这样可使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时掌握信息, 避开市场风险, 争取收益。四要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 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在投资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尽量选择“硬币”或“软币” (“硬币”是汇率呈上升趋势的, “软币”是抛出汇率呈下降趋势的) ;不能准确判断汇率波动时, 选择多种货币, 分散汇率波动的风险, 减小损失。二是要扩展货币来源。我国企业应筹措多种不同的货币, 避免因一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便导致我国企业资金、财政状况受到影响。三是搞清企业的投资情况和环境, 正确的划分投资资金以及企业留用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资源, 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使经营管理更好地进行, 实现预期的财务成果。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含义以及我国面临的风险类型, 还有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类型的特殊性是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模式为背景, 同时深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 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家和企业的风险对策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类型,风险原因,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泽.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10) :51-55.
[2]涂玉龙, 吴斌.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问题[J].致富时代 (下半月) , 2011, (6) :14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9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逐步壮大, 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多, 投资区域已达到160多个国家, 投资方式也日趋增多。目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如下:
(一)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我国民营企业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 加上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偏少, 规模也不大。我国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中, 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北京联想集团公司、浙江万向集团、北大方正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等。再以民营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境外平均规模仅为58.78万美元, 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 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实力有限、规模偏小。
(二)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偏窄并集中
据统计, 我国民营企业设立的海外企业已经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是欧美还是亚非均有分布, 但具有高度的地域集中性, 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俄罗斯、东欧及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其中, 生产加工类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
(三)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以贸易型、服务型为主
目前,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贸易、餐饮逐渐发展到渔业、能源、纺织服装、商业零售等行业, 但主要集中于贸易行业、服务性行业。从2005年中国FDI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 商务服务业 (主要为投资控股) 165.5亿美元, 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 占20%;采矿业86.5亿美元, 占15.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70.8亿美元, 占12.4%:制造业57.7亿美元, 占10%;房地产业15亿美元, 占2.6%,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2213.2亿美元, 占2.3%;建筑业12亿美元, 占2.1%。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多数分布于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行业, 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
(四)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以合资、收购为主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存在着多元化特征, 包括设立新的公司, 收购、兼并既成公司, 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由于我国民企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和资源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差、国外市场差异大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为了规避风险大多数民营跨国公司选择以合资、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跨国经营。目前, 只有少数具有人才优势及国际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在国外设立新公司, 或收购、兼并既成的公司, 采取“买壳上市”这种方式。如浙江万向集团, 目前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收购、参股了18家公司, 并于2001年购买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 成立“万向美国公司”, 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海信在南非投资3745万元建立合资工厂, 此外还在印尼投资100万元合资建立电视机生产厂;康佳在印度投资900万元组建合资企业。
民营企业虽然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还存在上述情况, 但是不管从规模上、市场区域上、投资领域上和投资方式上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备来自于生产低成本的对外投资竞争优势, 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联系的。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有3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求量有限, 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中获取规模收益, 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空档, 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就地取材和同种族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更具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很多都是颇具其文化特色的民族产品, 可以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三是接近市场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秘密武器。此外,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 由于世界市场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中小企业, 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很强的经济动力。该理论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走出去”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产生特有的技术地方化优势, “特异优势”的产生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在发展中国家中, 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 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换言之, 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改造, 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 这种创新活动就会产生竞争优势。第三, 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紧密结合, 而且来自于在新的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 在产品特征上, 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 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 消费者的品位与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然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揭示了落后国家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可能性, 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的国际优势, 而且更强调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日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应是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小岛清将一国产业分为“比较优势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前者指那些本国在经营资源与劳动比率以及相对利润率上均高于外国的产业, 后者指那些无论在经营资源与劳动比率以及相对利润率上均不及外国的产业。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选择问题, 小岛清认为, 一国产业应选择与本国技术差距较小的国家进行投资。并且, 本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较小, 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较容易移植、普及与生根, 因而可以挖掘出东道国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优势, 扩大两国间的比较优势差距, 并通过投资而创造出更多的贸易机会。该理论指出, 企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 如果采取恰当的战略和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可以做到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这对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
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着投资风险的问题, 这些风险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 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主要的风险有:
(一) 经营风险
即由于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给企业经济活动造成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可分为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和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 (又称为商业风险) 包括市场需求风险、资金链条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等。市场需求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出现变化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资金链条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所承担的风险。这需要企业做好现金管理工作, 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汇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 如国际收支状况、GDP增长、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是指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机制体制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
(二) 政治法律风险
即因突发性政治事件的发生或者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 直接引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化,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金流量、利润和其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政治法律风险本质上是“与东道国政治法律有关的、人为的、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和内乱风险、国家主权风险、征收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法律制度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暴乱和恐怖活动等, 使外国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影响。国家主权风险是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与参与国国家主权行为密切相关的特殊风险。征收风险指的是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有意或无意变更政策而可能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 东道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在投资区域和行业等方面实行的限制或鼓励政策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东道国法律制度风险主要是指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 由于东道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
(三) 社会风险
即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差异不单指企业文化, 还包括民族文化以及东道国企业的管理风格、行为差异以及思维差异等。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 由于缺乏跨国经营经验, 对当地的法规、风俗和文化了解不深, 在国外经营中就很容易与当地社区发生冲突, 给企业带来风险。另外, 社会风险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 这种义务超越了法律和经济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风险时, 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 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使得外国一些媒体在政治动机的追求下刻意夸大中资企业的不道德行为, 使企业在投资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控制风险的对策
如何才能合理地规避风险, 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这对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前文关于直接投资理论,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强企业自身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
首先, 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划找准市场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着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重大投资决策, 也制约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由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较大, 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前, 应当考虑这项对外直接投资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企业目前是否有国际化的需求, 或者说当前进行国际化是否时机恰当。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还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 民营企业要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保证境内投资主体和境外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境内投资主体作为境外企业的出资人, 还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境外企业的控制管理制度, 严格监管境外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并控制决策风险。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把握好对境外子公司的投融资决策的授权问题。二是明确权责, 建立相关决策机制。境内投资主体和境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权责, 建立相关的决策机制, 决定重要投资项目和处理突发事件。三是实行与企业绩效挂钩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效益奖励和惩罚管理人员, 可以调动境外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并约束其背叛出资人的行为。再次, 民营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涉及到大规模资金的流动, 随之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境外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二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过程中, 企业资金周转方面的风险。三是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3个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
(二) 规避政治法律风险的对策
首先, 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对投资区域进行慎重选择, 特别是要避开战争、政局动荡或恐怖主义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其次, 要详细了解东道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有可能面临战争、汇兑限制、政府违约等风险。企业投资后, 如果东道国发生战争, 可能会使工厂停产;如果东道国实行外汇管制, 限制境外企业的收益汇回境内;或者东道国违背政策上的承诺;或将企业国有化, 这些都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另外, 对于东道国设立的审批来自境外投资的委员会和本身的法律体系都要进行充分了解。可利用的渠道包括我国驻东道国的使馆、领事馆等机构, 对东道国的法律体系的咨询, 可借助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当然, 民营企业自身也要作相关的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的内容不仅包括东道国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政策的一致性、政府违约的可能性, 还要包括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体制和法律体系, 涉及的利益团体及其对投资可能做出的反应。再次,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时还应当寻求我国政府来规避和降低风险, 所以企业要加强与我国政府的沟通, 注意向我国政府汇报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有关问题和事项, 依靠我国政府规避风险。向我国政府汇报沟通包括两个方面:向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 通过政府部门的经济外交规避风险;向政府驻境外办事机构寻求领事保护。另外, 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公众的管理和中介机构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的利用, 中介机构还可以在并购投资中提供法律、财务和背景方面的尽职调查, 帮助企业规避外部风险。
(三) 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对策
首先, 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 由于各国的价值观、文化、风俗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 所以要对各国在安全生产、环境治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避免因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给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造成重大损失。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能照搬国内投资的经验, 而应该实行本土化经营。应该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 在境外严格执行本土化经营和管理。其次, 民营企业还要履行东道国的社会责任。企业要遵循坦诚相待、互相尊重的原则, 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这是促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企业的经营风险、东道国的政治法律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 民营企业只有合理地利用对外投资规避风险的策略, 尽可能地避免各种损失以求得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2003-2006.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 篇10
一、对外投资东道国政治风险的评估
现在政治风险评估所使用的方法无外乎是:定量、定性、混合三种分析法。定性评估不可避免地带有追溯性、非预测性,不利于政治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若完全采用定量分析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风险很难被量化。
Rummel和Heenan认为当前的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都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的混合”。他们将政治风险评估方法分为3类:使用多变量的定量分析法,依赖“老手”和“经验”的定性分析法和使用德尔菲法的中间类。
(一)专家评估预测法
专家评估预测法是以专家为信息的索取对象,由专家直观对预测对象进行分析评估,再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以获得预测结果的预测方法。其原理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
第一步,筹划。确定预测的课题及各测试项目,并选择若干熟悉该领域的专家。
第二步,专家预测。将包含预测项目的预测表和各种背景情报提供给被选定参与预测的专家,各专家必须保证独立作出判断和预测,而不得就该问题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
第三步,计算结果。汇总本次参与预测的专家的意见,并分别给予每位专家一定的权重(权重的依据可以是权威性或者以往的预测准确度),然后由分析人员把专家预侧的结果用数字表示出来。
对于风险的量化,一般是通过分析两个维度,即风险发生的频率与一旦发生风险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进行的,可采用矩阵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这种方法确定已识别出的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及风险发生时对企业对外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程度(C),并根据P及C的大小来对政治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对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政治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评估,就可得出P——C矩阵,并定义风险度R=1-(1-P)(1-C)来度量各政治风险因素的大小。
假设1:某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准备阶段邀请j=5位专家进行评估,第j个专家的重要程度为;
假设2:根据世界政治风险预测(World Political Risk Forecast)中的假设,假设有i=4种风险(政治稳定性,贸易政策,对国际企业的限制,经济政策)。
假设3:P采用概率来描述,第j位专家评估的第i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pij;
假设4:影响程度C用{非常高风险,高风险,中度风险,低风险,非常低风险}来表示;
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为了求出各种风险发生时对企业对外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程度(C),需要用数值表示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即风险评价与数值的转换表,见表2。
根据表1和表2,得出P——C矩阵,如下:
根据风险度公式Ri=1-(1-Pi)(1-Ci)和P——C矩阵,可得出第i种政治风险因素的风险度Ri:
根据风险度大小可知该企业来自东道国政治稳定性的政治风险最大,其次是贸易政策的风险,而来自对国际企业限制的风险最小。因此,该企业需要重点防范东道国政治稳定性与贸易政策的政治风险。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该方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可以更为精确地预测政治风险。在德尔菲法过程中,要注意始终保持预测的组织者与被选出来的专家之间的互动。德尔菲法的程序是以轮来说明的,在每一轮中,组织者与专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
二、政治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投资前的预防性对策
其实对东道国政治风险进行评估,本身就是投资前最重要的一项预防性措施。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性的选择进入地区。
战略性的选择进入地区主要是企业根据政治风险评估的总体框架以及国际有关机构公布的各国政治风险指数来选择投资国别。
2、与东道国政府签订投资协议。
中国企业在投资前应尽可能与东道国政府签订一份投资协议,具体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参加海外投资保险。
其可将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中国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证方面的承保机构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二)投资中的风险规避对策
1、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公司经营人才的培养,健全经营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2、通过股权结构性安排规避海外产权风险。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可通过股权结构性安排规避海外产权风险,在东道国建立合资企业,结合当地人员优势及信息优势,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当地居民容易将该企业看作是本国的企业,这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与就业,利益与合作者共享,同时还自然降低了当地居民的抵触情绪。
3、加强与东道国的合作。加强与东道国的合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与当地政府及社团的沟通。为了消除政治风险,我国企业可以在东道国国内寻找利益共同体,如进口商、当地配套及相关服务企业、当地雇员、信奉自由贸易的学术界和舆论机构与人士,以及政界相关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2)实现经营当地化,如:投资决策、人员、产品开发、物料、营销、利润和企业文化当地化等。
(3)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
(三)风险发生后的缓解策略
1、让步策略。
政治风险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原因,我们在了解东道国的意图后,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如:增加就业机会、聘用当地管理人员、减少利润汇出等。
2. 管理合同。
跨国公司还可以将股权转移给东道国政府,换取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管理合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与东道国签订管理合同,有时也是有利可图的。如委内瑞拉政府征用外国石油公司后,同征用对象签订管理合同,条约规定由公司在原地继续勘探,钻井,炼油和销售。
3、收割策略。
一旦让步和管理合同失效,就应实行收割策略,即将争端诉诸于东道国法庭以及国际法庭,以期获得赔偿。有时,东道国政府对征用的跨国公司也会给予一定的赔偿。同时,为弥补损失,甚至可以对东道国采取报复措施。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我国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入到对外投资的行列中。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要它们像大型企业那样长期雇佣一个固定的专家团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会增加它们的运营成本;而相关机构的政治风险报告由于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作政治环境分析的参考,企业依然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环境来具体分析。另外,当社会的政治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时,企业在处理市场和管理上的手段都不会有效,因此,企业需要有政治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德新.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理论、原理、运作、案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企业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问题 篇11
关键词: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内部环境
一、对外投资内部控制
对外投资内部控制, 就是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应用于对外投资的实务中, 提高投资业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内容, 归根结底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 其中, 控制环境是基础, 风险评估是关键, 控制活动是手段, 信息与沟通是纽带, 它们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控。同样的, 在对外投资内部控制中, 这五要素也必不可少。
对外投资很有必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它不仅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 消除企业的部分风险, 增强企业员工的认知风险的意识, 而且能加强会计系统及资金活动控制, 保障对外投资活动各环节紧密结合。
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企业的小股东由于成本和收益入不敷出的原因而选择放弃监控权, 就使得权利集中在大股东手上, 这直接导致治理结构的失衡。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的主要原因, 是内部控制环境恶劣的表现之一。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价值观念, 风险偏好和组织形式, 处于基础地位的内部环境如存在极大的缺陷, 会严重影响其他要素的构建与执行, 阻碍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与效果。
(二) 风险识别机制不起作用
有些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并缺乏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 最终导致风险评估失误。无效的风险识别机制是导致企业各项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企业风险的评估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包括内部风险及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风险, 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产生影响。风险事项的识别需要针对环境的变化而持续进行, 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 只有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才能使得企业在低风险的环境中经营各种业务。
(三) 授权审批控制不到位
很多企业的对外投资业务没有规范的授权审批程序, 或者管理层对授权审批制度熟视无睹, 这就形成了严重的越权决策问题。越权行为不仅会扰乱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 还影响对外投资业务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公司有效管理的核心, 其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公司员工及管理层的行为, 提高经营效率。如果有越权行为发生, 公司各部门之间横向的牵制和董事会纵向的审批以及综合的监控机制就会起作用, 发现问题并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
(四) 信息与沟通机制缺乏
一般企业的对外投资业务, 缺乏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对外投资收集的外部信息不足且内容不准确, 不能及时给决策者提供对决策有效的信息, 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还会加大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在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一系列过程中, 都要依靠各种内外部信息, 所有的决策都是通过对信息的取得和分析得出的, 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十分必要。
(五) 监控约束机制失职
定期报告制度与质量分析评估制度的执行, 可以对资金流动和对外投资业务资金使用效率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而某些投资管理部门对这些监督制度执行不力, 致使对投资项目失去有效控制, 影响管理层了解企业资金使用留存情况, 耽误企业合理制定对外投资计划。
三、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的执行要依靠组织机构来实现, 要想改变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现状, 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保障各项对外投资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和经营理念, 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组织架构。一般来讲, 偏向集权制的公司会选择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 而偏向分权制的公司往往选择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此外, 还要加强管理人员在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方面的教育学习, 促使该治理结构高效稳定地运行。
(二)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衡量一个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体系是否能客观地评估项目存在的隐患、是否能评估到项目的风险大小、是否能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当项目的实行与评估结果有较大出入时, 企业应及时找出原因并调整投资决策, 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即使最后投资失败, 也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 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风险的识别能够让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风险承受度来设定企业对外投资目标, 使得管理者在其风险偏好之内选择不同的投资战略, 提高企业的业绩。
(三) 加强控制活动来优化对外投资授权审批机制
企业对外投资的授权要依事而不是依人, 不得越权操作, 应该适度授权, 而且管理人员在审批控制时要有界限, 不得越权审批。在对外投资业务中, 对于“三重一大”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 等决策问题,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此外, 企业应该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在设计职务时, 应明确哪些职务是不相容的, 并规定每个职位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员工各司其职。
(四) 加强对信息的传输与沟通
加强企业内外各种相关信息的传输与沟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对外投资决策。企业可以从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扩大信息共享及沟通范围来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此外, 为提高对外投资决策水平, 减少投资失误, 企业可以构筑支持对外投资决策的信息平台, 建立有效的信息组织, 规范信息流程。
(五) 优化内审环境
一个企业内部应有相互制衡与监督的部门, 在对外投资时, 将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内审部门评审结合起来, 通过管理部门对投资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投资内部控制的再监督与再评价, 促使投资的有效进行。内审时, 应挑选有职业素养的职员随行, 督促各部门积极主动配合, 编制符合本企业真实情况的内审报告。通过监督与评审的结合, 优化企业内审环境, 促使对外投资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肇博.企业集团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 2013 (23) :76~77.
[2]刘定岭.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9) :78~79.
[3]赵雪.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 2008 (9) :79~80.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问题】推荐阅读: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05-2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09-07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12-24
第三号 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公告——(企业运营,公告书)12-15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01-07
企业投资风险管理问题08-18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06-30
企业对外宣传05-13
企业对外宣传资料06-06
企业文化对外的作用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