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2024-07-23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共12篇)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1

4月12日, 商务部发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 发布《规范》旨在促进电子商务与网络购物的健康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以制度促规范, 以规范促发展, 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保护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营造公平、诚信、安全的交易环境。

《规范》从平台设立与基本行为规范、平台经营者对站内经营者的管理引导、对消费者的合理保护、与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协调监管等五个方面明确交易各方责任、保护各方权益。作为独立于交易双方的第三方平台, 《规范》要求其应当遵从“业务隔离”原则, 必须分离平台自营业务与第三方服务业务, 从制度上确保平台相对交易双方的公平、公正和独立。《规范》提出, 平台经营者应对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合理谨慎的管理, 网页上显示的商品信息必须真实。对实物 (有形) 商品, 应当从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展现, 不可对商品的颜色、大小、比例等做歪曲或错误的显示;对于存在瑕疵的商品应当给予充分的说明并通过图片显示。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2

目 录

前 言

引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电子商务

3.2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3.3平台经营者

3.4站内经营者

4.基本原则

4.1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4.2 业务隔离原则

4.3 鼓励与促进原则

5.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设立与基本行为规范

5.1 设立条件

5.2 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

5.3平台经营者信息公示

5.4交易平台设施及运行环境维护

5.5 数据存储与查询

5.6 制订和实施平台交易管理制度

5.7 用户协议

5.8 交易规则

5.9 终止经营

5.10平台交易情况的统计

6.平台经营者对站内经营者的管理与引导

6.1 站内经营者注册

6.2 进场经营合同的规范指导

6.3 站内经营者行为规范

6.4 对交易信息的管理

6.5 交易秩序维护

6.6 交易错误

6.7货物退换

6.8 知识产权保护

6.9 禁止行为

7.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合理保护

8.平台经营者与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协调

8.1 电子签名

8.2 电子支付

8.3 广告发布

9.监督管理

9.1 行业自律

9.2 投诉管理

9.3 政府监管

前 言

本规范的全部技术内容为推荐性。

本规范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2000年第292号)、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商务部公告2007年第19号)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2010年第49号)的规定,并总结电子商务实际运作经验制定的。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出。

引 言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应用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社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中国电子商务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加强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沟通了买卖双方的网上交易渠道,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开辟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一个新的领域。加强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服务规范,对于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规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活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保障交易安全,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制定本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和经营活动的行为规范,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商务部负责对本规范的解释。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起草过程中参考了下述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2000年第292号)

(2)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商务部公告2007年第19号);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2010年第49号);

(4)国家标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SB/T10518-2009);

(5)国家标准《网络交易服务规范》(SB/T10519-2009);

(6)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GB/T18769—2003);

(7)国家标准《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服务及其等级划分规范 B2B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GB/T24661.2-2009);

(8)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 号)。

相对于上述文件,本规范突出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1)规制的重点不同。本规范专注于对主体的管理,规制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从法律角度提出规范的条款。

(2)写作的方法不同。本规范没有对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所有行为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现有文件已经对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作了详细的、静态的规定。本规范主要关注现有文件和标准没有顾及的交易主体之间关系的调整,并把这种调整看作一种动态的、系统的活动。

3.术语和定义

3.1电子商务

本规范所指的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和其他信息网络)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交易、服务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

3.2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下简称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关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总和。

3.3平台经营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第三方交易平台运营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4站内经营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内经营者(以下简称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从事交易及有关服务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基本原则

4.1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平台经营者在制定、修改业务规则和处理争议时应当遵守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4.2 业务隔离原则

平台经营者若同时在平台上从事站内经营业务的,应当将平台服务与站内经营业务分开,并在自己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上予以公示。

4.3 鼓励与促进原则

鼓励依法设立和经营第三方交易平台,鼓励构建有利于平台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鼓励平台经营者、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探索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交易安全制度,以及便捷的小额争议解决机制,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安全。

5.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设立与基本行为规范

5.1 设立条件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设立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与从事的业务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施;

(2)有保障交易正常运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安全环境;

(3)有与交易平台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

(4)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5.2 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

平台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涉及行政许可的,应当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5.3平台经营者信息公示

平台经营者应当在其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显著位置公示以下信息:

(1)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以及各类经营许可证;

(2)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登记或经备案的电子验证标识;

(3)经营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联系信息及法律文书送达地址;

(4)监管部门或消费者投诉机构的联系方式。

(5)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披露的信息。

5.4交易平台设施及运行环境维护

平台经营者应当保障交易平台内各类软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护消防、卫生和安保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平台经营者应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网上交易平台系统和辅助服务系统,落实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依法实时监控交易系统运行状况,维护平台交易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处理网络安全事故。

日交易额1亿元人民币以上(含1亿元)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当设置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建立灾难恢复体系和应急预案。

5.5 数据存储与查询

平台经营者应当妥善保存在平台上发布的交易及服务的全部信息,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上述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站内经营者和交易相对人的身份信息的保存时间自其最后一次登录之日起不少于两年;交易信息保存时间自发生之日起不少于两年。

站内经营者有权在保存期限内自助查询、下载或打印自己的交易信息。

鼓励第三方交易平台通过独立的数据服务机构对其信息进行异地备份及提供对外查询、下载或打印服务。

5.6 制订和实施平台交易管理制度

平台经营者应提供规范化的网上交易服务,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制度:

(1)用户注册制度;

(2)平台交易规则;

(3)信息披露与审核制度;

(4)隐私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5)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6)广告发布审核制度;

(7)交易安全保障与数据备份制度;

(8)争议解决机制;

(9)不良信息及垃圾邮件举报处理机制;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度。

平台经营者应定期在本平台内组织检查网上交易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5.7 用户协议

平台经营者的用户协议及其修改应至少提前30日公示,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应当抄送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用户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用户注册条件;

(2)交易规则;

(3)隐私及商业秘密的保护;

(4)用户协议的修改程序;

(5)争议解决方式;

(6)受我国法律管辖的约定及具体管辖地;

(7)有关责任条款。

平台经营者应采用技术等手段引导用户完整阅读用户协议,合理提示交易风险、责任限制和责任免除条款,但不得免除自身责任,加重用户义务,排除用户的法定权利。

5.8 交易规则

平台经营者应制定并公布交易规则。交易规则的修改应当至少提前30日予以公示。用户不接受修改的,可以在修改公告之日起60日内书面通知退出。平台经营者应当按照原交易规则妥善处理用户退出事宜。

5.9 终止经营

第三方交易平台歇业或者其他自身原因终止经营的,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站内经营者,并与站内经营者结清财务及相关手续。

涉及行政许可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终止营业的,平台经营者应当提前一个月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确保在合理期限内继续提供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

5.10平台交易情况的统计

平台经营者应当做好市场交易统计工作,填报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6.平台经营者对站内经营者的管理与引导

6.1 站内经营者注册

(1)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需要向平台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或营业执照、经营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

(2)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向平台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获准经营的证明文件、经营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

(3)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当核验站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外是否显示站内经营者真实名称和姓名由平台经营者和站内经营者协商确定。

(4)平台经营者应当每年定期对实名注册的站内经营者的注册信息进行验证,对无法验证的站内经营者应予以注明。

(5)平台经营者应当加强提示,督促站内经营者履行有关法律规定和市场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服务、文明经商的服务意识,倡导良好的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

6.2 进场经营合同的规范指导

平台经营者在与站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时,应当依法约定双方规范经营的有关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方式。该合同应当包含下列必备条款:

(1)平台经营者与站内经营者在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中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站内经营者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严格自律,维护国家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公平、公正、健康有序地开展网上交易,不得利用网上交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3)站内经营者应当注意监督用户发布的信息,依法删除违反国家规定的信息,防范和减少垃圾邮件。

(4)站内经营者应当建立市场交易纠纷调解处理的有关制度,并在提供服务网店的显著位置公布纠纷处理机构及联系方式。

6.3 站内经营者行为规范

平台经营者应当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要求站内经营者遵守以下规范,督促站内经营者建立和实行各类商品信誉制度,方便消费者监督和投诉:

(1)站内经营者应合法经营,不得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有毒有害的商品。对涉及违法经营的可以暂停或终止其交易。

(2)对涉及违法经营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站内经营者可以按照事先公布的程序在平台上进行公示。

(3)站内经营者应就在停止经营或撤柜前3个月告知平台经营者,并配合平台经营者处理好涉及消费者或第三方的事务。

(4)站内经营者应主动配合平台经营者就消费者投诉所进行的调查和协调。

6.4 对交易信息的管理

平台经营者应对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合理谨慎的管理:

(1)在平台上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公布所经营产品的名称、生产者等信息;涉及第三方许可的,还应公布许可证书、认证证书等信息。

(2)网页上显示的商品信息必须真实。对实物(有形)商品,应当从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展现,不可对商品的颜色、大小、比例等做歪曲或错误的显示;对于存在瑕疵的商品应当给予充分的说明并通过图片显示。发现站内经营者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广告的,应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必要时可以停止对其提供网上交易平台服务。

(3)投诉人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站内经营者有侵权行为或发布违法信息的,平台经营者应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停止侵权行为,删除有害信息,并可依照投诉人的请求提供被投诉人注册的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

(4)平台经营者应承担合理谨慎信息审查义务,对明显的侵权或违法信息,依法及时予以删除,并对站内经营者予以警告。

6.5 交易秩序维护

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合理措施,保证网上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服务,维护交易秩序,建立并完善网上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交易风险警示机制。

平台经营者应当合理提示用户关注交易风险,在执行用户的交易支付指令前,应当要求用户对交易明细进行确认;从事网上支付服务的经营者,在执行支付指令前,也应当要求付款人进行确认。

鼓励平台经营者设立冷静期制度,允许消费者在冷静期内无理由取消订单。

鼓励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和平台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卖家保证金”服务。保证金用于消费者的交易损失赔付。保证金的金额、使用方式应事先向当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

6.6 交易错误

平台经营者应当调查核实个人用户小额交易中出现操作错误投诉,并帮助用户取消交易,但因具体情况无法撤销的除外。

6.7货物退换

平台经营者应当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要求站内经营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商品售后服务和退换货制度,对于违反商品售后服务和退换货制度规定的站内经营者,平台经营者应当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可依照合同追究其违约责任。

6.8 知识产权保护

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适当的工作机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权利人附有证据并通知具体地址的侵权页面、文件或链接,平台经营者应通知被投诉人,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平台经营者应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要求站内经营者遵守《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

6.9 禁止行为

第三方交易平台同时利用自有平台进行网上商品(服务)交易的,不得相互串通,利用自身便利操纵市场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7.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合理保护

未经用户同意,平台经营者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转让用户名单、交易记录等数据,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平台经营者应督促站内交易经营者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及相关凭证。

消费者在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发生消费纠纷或者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平台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站内经营者的真实的网站登记信息,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8.平台经营者与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协调

8.1 电子签名

鼓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订立合同。标的金额高于5万元人民币的网上交易,第三方交易平台应提示交易双方使用电子签名。

8.2 电子支付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采用的电子支付应当由银行或具备合法资质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

8.3 广告发布

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被投诉的广告信息,应当依据广告法律规定进行删除或转交广告行政主管机构处理。

第三方交易平台应约束站内经营者不得发布虚假的广告信息,不得发送垃圾邮件。

对于国家明令禁止交易的商品或服务,提供搜索服务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搜索结果展示页面应对其名称予以屏蔽或限制访问。

9.监督管理

9.1 行业自律

鼓励第三方平台经营者依照本规范进行行业自律,支持有关行业组织对平台经营者的服务进行监督和协调。

鼓励行业协会设立消费警示制度,监督和约束有不良行为的平台经营者。

鼓励平台经营者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规和行约,建立网上交易诚信体系,加强自律,推动网上交易的发展。

9.2 投诉管理

消费者协会和相关组织通过在线投诉机制受理的网上交易争议投诉,平台经营者应及时配合处理与反馈。

对于不良用户,平台经营者可以根据事先公示的程序和规则对站内经营者的市场准入进行限制。

9.3 政府监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网上交易服务规范的监管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对平台经营者及站内经营者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3

摘要:创新对于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最早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商天津鼎韬公司进行详细的调研, 运用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创新理论,从电子商务链、商务活动和商务应用三个角度,分别对经营模式、价值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天津鼎韬集团进行全面的解析,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平台创新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电子商务链;云外包;中国外包网;创新

一、 引言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外包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國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中国服务与国外服务外包业发展相比,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对外包服务产业链分析发现,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平台是联系国外发包商和国内接包商的中介,是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桥梁,可以推介中国本土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引进国外优秀服务外包商来中国开拓业务和市场;而中国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服务企业和相关支援服务机构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服务是产业链中重要环节,且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对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能使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连接,构建离岸外包和总包业务接通全球外包市场链的平台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 理论综述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欧洲学者Paul Timmers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关于企业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它包括三个要素:(1)商务活动参与者在价值链创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2)商务活动参与者的潜在利益;(3)企业的利润来源。Paul Timmers认为随着环境的创新,价值链面临毁灭和重建,即一些不能适应当时发展环境的商务形式将会消失,而新的商务模式也随即建立起来。

因此,Paul Timmers根据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在1999年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电子商店(E-shop)、电子采购(E-procurement)、电子商城(E-mall)、电子拍卖(E-auction)、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协作平台(Collaboration Platform)、第三方市场(Third-party Marketplace)、价值链整合商(Value Chain integrator)、价值链服务供应商(Value Chain Service Provider)、信息中介(Information Brokerage)、信用服务(Trust Services)等11类。如图1所示,电子商店仅包含营销职能,且创新程度最低(可看成是传统商店模式在Internet上的应用),因此处在左下角;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等都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在下方;而虚拟社区、第三方市场整合了多种功能,在上方。价值链整合商的整合能力和创新程度最高,因而处在右上角。

三、 研究方法及结构

本文通过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来分析中国外包网外包行业第三方平台创新模式,从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基于电子商务链三维模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探索。

1. 三维分析模型。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是指商务链、商务活动和商务应用维度三个角度来分析,采用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该电子商务模式。

(1)外包服务商务链。电子商务链是用来描述电子商务的交易(商务)流程的综合框架,揭示了电子商务的活动流程。对于外包服务的商务链则涉及发包方、接包方、交易平台三者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各个环节所从事的活动。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般可以归纳为六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与信用流,具体到外包服务平台而言,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主要有交易流、资金流、业务流、服务流等四个流组成,本文将结合四个流来分析中国外包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3)外包服务应用维度分析。外包服务商务链仅代表的是服务外包务交易或商务活动的纵向流程,这一流程更多地按照交易或商务实施的前后划分。它仅仅将交易或商务活动流程勾勒出来,而对各流程实施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有必要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反映外包服务平台整体活动的指标来研究,同时可以用来分析外包服务链纵向各环节。

2. 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对鼎韬公司的建立时间、发展历史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详细分析该公司运营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只有了解了案例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知道该企业的盈利来源,然后从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支撑模式来分析。这样能系统了解中国外包网的创新模式发展情况及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创新模式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四、 案例研究

1. 企业基本情况。天津鼎韬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2月成立,旗下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于2007年3月8日正式对外发布。是中国第一家面向国际外包市场的网站和服务机构,以中国外包产业为基本点,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构建了信息、交易、行业交流到中介服务和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外包解决方案。

2. 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涉及商业模式创新、参与者与利润来源、市场环境,及其在特定的互联网外包环境中创新的商业模式。

(1)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平台商业模式是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中介平台服务,国内平台大多以提供在线任务为主,鼎韬集团旗下的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较普通的第三方平台其创新之处在于:以平台整合聚集行业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全面服务构建针对整个行业的服务体系,实现O2O的商业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结合的外包服务模式)。其主要产品的项目如表1所示。

(2)商业参与者及利润来源。中国外包网平台的参与者有:发包方、服务商、政府机构和行业服务机构。对于发包商及服务商可以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整合等,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外包园区服务咨询及平台开发管理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其成本主要包括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费用、数据库搭建费用、会员管理费用等,盈利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平台各核心功能提供的标准化服务的收益。其中,中国外包网以广告收入为主,B2B交易平台目前采取标准的会员收费模式,知行网针对个人高级会员收费模式,云集网采取与服务提供商的分成模式;其次是基于庞大用户群的增值盈利模式,如招聘猎头、平台运营服务、数据发掘等信息服务收益。

(3)市场环境。中国的第三方外包平台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交流和项目发布两类,而國外的第三方平台的整合度要高一些,表2给出了国内外主流的第三方外包平台分析调研,有助于考察中国外包网的市场定位及产品特色。

中国外包网的定位更接近于国外的第三方外包平台,表现在为政府机构提供外包类项目的研发和园区、建设方案等,为海内外外包企业客户提供特色的项目服务和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作为中国本土的外包行业ASP,鼎韬公司整合了中国外包服务产业价值链,为了拓展海外外包市场网络,中国外包网在全球范围建立了代表处和代理合作伙伴,增加了本土外包市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优势。

3. 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主要涉及产品与市场的细分、商务链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外包网经营模式的创新。

(1)产品与市场细分。中国外包网通过整合国内外专业资源为外包行业及各参与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国内发包商提供外包咨询管理和培训,为海外外包服务商提供离岸咨询和分包服务、海外发包商提供总包服务和离岸咨询,为国内外包服务商提供外包咨询、市场及推广和人力等服务,为各级政府提供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平台运营。其拥有行业数据库帮助外包服务商遴选、评估外包园区,制定外包服务战略决策;国内的外包服务商则通过中国外包网接入海外发包商数据库、竞争情报数据库来选择服务项目。

(2)商务链解决方案。中国外包网的商务链流程是:网站将项目信息列入平台数据库中,会员通过登录后通过关键字分类检索发现项目信息后,会员双方可以就项目对接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投标平台,服务提供方会把项目信息发布在投标平台上,双方进行谈判,并以电子化合同的形式鉴约。交易后通过网络货款支付安全及合同双方信息安全的管理。

4. 技术模式创新。创新的外包平台技术架构由三层组成。最底层的数据层为全球外包数据库;服务外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外包公共管理平台和服务外包行业电子服务平台三个平台组成了中间层;行业门户、电子交易以及外包信息搜索引擎组成了外包平台的应用层,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项目交易、垂直行业搜索门户等应用。作为外包服务链的整合商,公司在全球首次提出云外包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应的平台云集网,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处理平台,把服务经过模块化和流程化处理集成到统一云平台上,企业或个人可以进行全球范围的匹配,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一服务商发包与接包的产业模式,更打破了外包服务的国际边界。

5. 信用模式创新。通过提供安全高效的外包服务、诚信认证以及支付等平台服务,极大提升软件外包方、接包方以及第三方质量保证公司在内的外包业务效率和质量。主要通过对企业资料、营业执照等进行资格审查,发包方、接包方及第三方资质认证,运用科学的外包项目管理工具,设立发包方和接包方的信用等级制度及举证投诉方式来处理发包方和接包方因诚信、信息作假等方面引起的争议问题,从而保证外包项目交易顺利完成。

五、 结论

本研究借鉴Paul Timmers商务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了中国外包网在立足中国情境,服务中国外包产业的进程中在外包产业价值链上做出的创新行为,本研究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方法,结合电子商务链的三维分析模型对中国外包第三方平台进行分析,即外包商务的交易链,外包业务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发生的信息流、交易流、资金流、服务流来分析,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和信用模式等多角度深入研究了一站式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

首先,中国外包网是一家立体垂直行业平台。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垂直行业的网络第三方平台,往往只针对于产业的某一类需求提供服务,通过中国外包网(门户网站,媒体,解决行业信息流),B2B项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解决行业的交易流),知行网(SNS,针对个人的行业社区)和云集网(在线服务的SaaS模式),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垂直行业网络平台,这是目前全球垂直行业平台中是一个领先的创新。

其次,产业链方面,通过对产业链参与者全面整合,有效搭建多边平台,连接更多类型的终端客户,促进参与信息或者经济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与平台自身都获得了“收益”。在整个平台形成的星状网络结构中,各参与者可以互为服务的需求方和提供方,从而形成复杂有效的多边交易结构。例如在项目交易平台中,外包企业作为服务提供商为发包商提供各类服务,但在知行网上,又作为人才招聘的需求方,发布各类需求。通过互联网构建的是一个服务外包行业的平台化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多边交易平台,聚合发海量的碎片化需求和供给,为利益各方提升了交易价值、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最后,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外包项目与电子交易平台,有效连接了全球外包市场和中国的外包行业,随着云外包概念模型的实现,在国内及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服务外包行业起着主导地位。具有较高的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平台的行业知名度和公信力,为交易平台提供了核心价值优势并带动了外包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全球的外包行业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节约发包商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为国内接包方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为中国各级政府发展外包行业提供了决策数据支持和制定战略规划方案的依据。

当然,中国外包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主要表现在:平台在发展中对整体产业的成熟度和企业的成熟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作为第三方平台,发包方和接包方双方的诚信问题难以得到完全保证;由于平台中离岸项目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地发包项目管理瓶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增加了发包方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接包方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刘益,Arie Y.Lewin,郑锦荣,廖勇海.中国服务外包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中国与ORN数据的比较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4,(4):1-13.

[2] Paul Timmers.六大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张仙锋,孙庆兰.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比较.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戴军,王霞.促进云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4,(2):63-67.

[5] 王果.基于平台经济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呀[J].国际经济合作,2014,(8):2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规制下制药企业创新激励与定价机制研究”(项目号:15BGL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网上创新竞争机理研究”(项目号:71071080)。

作者简介:侯文华(1964-),男,河北省邢台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对策与决策理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服务外包(BPO/ITO/KPO)、供应链协调;丁慧平(1976-),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互联网外包。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4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深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实现供需平衡, 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 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平台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

1 供应链分类

供应链按其所服务的客户的物流特性不同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创新型供应链、快速反应型供应链和高效率型供应链。

1.1 创新型供应链

也称为研发供应链, 不同于快速反应供应链和高效率供应链, 它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创新和功能研发上, 要求能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 力求通过最短时间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 与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相适应, 强调运营的灵活性和柔性及产品设计更新的独创性;它要求企业要时刻不间断地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调查、把握市场的变动情况, 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 对企业内部相关产品设计进行及时地独创性开发, 并迅速投入市场, 实现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

1.2 快反型供应链

也称为生产供应链, 顾名思义, 是为了实现及时响应客户企业需求, 如零部件特供等而做出的迅速供货的供应链运作体系。快速反应供应链的实施, 要求产品提供企业要时刻紧跟客户的反馈意见, 保持与客户的频繁联系, 参与客户在产品使用中的每个具体的过程, 并通过自己独立的生产线和运输团队, 保证在产品缺货的第一时间接收客户的需要生产出相应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完成补货, 做出及时的反应来应对突发状况。

1.3 高效型供应链

也可称为销售型供应链。高效率供应链主要应用于门店的货品配送, 实现对于门店供货 (如连锁超市) 的及时、准确, 并优化相关配送路线和相关产品的原料采购、库存、包装、销售、退货等程序, 实现成本最低, 以期在产品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其适用的企业对象具有的特征为产品相似度高、产品销售所获利润有限、同行业竞争激烈。

上述三种供应链的搭配使用, 能够强化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 加强企业与客户的交流沟通,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 供应链的客户管理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 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会与客户之间进行交易往来, 这种由于经济目的而展开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某些联系称为客户关系。这种关系因企业与客户的交际内容不同而不同, 有的是属于单纯的交易, 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息往来, 也有的是为了单次的接触或是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买卖合同或战略合作联盟。

在客户管理当中, 企业战略制定的好坏从关键客户的管理可以看出。关键客户的管理表现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动态匹配的好坏, 影响企业战略资源的获取, 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今后的市场定位。在B2B市场中, 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构建、维护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客户管理就是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在战略、文化、组织、人员和运营等方面的动态匹配, 进而增进客户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企业盈利和客户满意达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围绕相同终端产品的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合作联盟, 通过相互合作, 提供客户所满意的产品, 组成一种特定的从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最终客户的链式的供应合作伙伴关系, 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在目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 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形式的联盟来参与市场竞争, 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单一或少数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的环境下, 形成了企业产品供应链条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中, 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共担风险, 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以供应链整体利润最优为目标。一方面而言,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 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 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再是单独的个体, 其战略发展目标要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挂钩, 相关组织机构的调整和资源分配也对供应链的优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3 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消除在经济活动中充斥的信息不完全性、不完美性和不对称性。第三方物流可以作为供应链管理实现这个作用的实施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平台, 而且也是客户管理平台, 更重要可以作为供应链的信息平台。

物流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供应链的集约化、高效化及成本的最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 极大地整合了物流中的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 有效地加深了物流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联系和沟通, 减轻了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物流相关环节的错位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 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的共享和相关物流环节的衔接及不同决策层次的沟通。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有丰富的物流供需双方客户信息资源, 能够为客户企业提供的优质物流服务方案。处理好客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维护老客户、拓展新客户,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积累物流服务经验、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优化的物流方案及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能过剩使得供应大大超过需求时, 市场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 经济活动发生停滞, 企业大量倒闭, 员工大量失业, 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经济发生急剧波动, 最终导致发生经济危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作用就是通过消除经济信息的不完全、不完美和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基于供应链客户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代理具体操作实现供应链管理关键作用, 能够准确及时掌握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信息, 进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2013年5月成立, 以阿里巴巴主导的菜鸟物流作为淘宝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智能主干平台, 利用淘宝的商流信息和自身的物流信息, 能够使得商品和物流的供需达到平衡。

4 小结

第三方物流不仅作为供应链的客户管理平台, 而且也是供应链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更是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供应和需求的信息管理平台, 进而成为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是发挥物流作用, 更能发挥保持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的供需平衡的作用, 并基于其外部效应, 将供需均衡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 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 最终实现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摘要:在一种产品生产的供应链中, 相关企业围绕同一终端产品或服务, 相互达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了企业之间生产、销售的良性互动, 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开支。物流是供应链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对于整个链条成本的缩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了物流供需双方客户的信息资源, 实现了物流信息的整合, 对于物流供需双方的沟通交流和良好物流方案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客户信息的掌握和客户关系的处理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供应链,第三方物流,客户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卓.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27) :61-62.

[2]张明立, 罗暖, 王伟.关系利益对顾客持续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5 (04) :53-60.

[3]潘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才智, 2012 (28) :8-9.

[4]霍春阳.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北方经贸, 2015 (12) :46-47.

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 篇5

山东食品网讯 根据2014年郑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郑州市将启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二维码技术应用,构建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生产加工、终端配送全过程信息数据链。

食品追溯平台是由河南卓奇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并运营的,由政府监管部门参与监督、各食品企业参与配合、消费者可全面公平地查询溯源信息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食品追溯平台从经济效益、监督职能、安全生产等方面,建立了普通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监督职能部门之间互通的桥梁,真正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管理、监督和展现,具有公正、安全、快捷、完整、覆盖面广的特点。

食品追溯平台遵循着技术先进、标准开放、架构安全、运行可靠、规模适中的原则,采取统一设计、集中建设、集中存放、集中维护等模式,统一管理各服务器等系统软硬件资源;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强的可扩展性,拥有负载均衡能力,能够随着业务的变化迅速调整与适应,满足7×24小时无故障运行要求,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具有统一的安全策略和完善的安全机制,实行分等级保护制度,确保其较高的安全性;具有必要的监控功能,能够实时检测平台的运行状态与相邻平台的互联状态及信息的流转情况。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关系释疑 篇6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关系;新型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日益活跃。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法律关系,而是有多种法律关系特征的新型法律关系。

一、代理法律关系释疑

根据《民法通则》第63-65条之规定以及民法理论可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代理关系。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根据买卖双方的指示而发出行为,具有自己独立意思表示的特征不明显。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付款期限内“自动付款”的情况,看似自动实则是有买方的授权在先,且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有付款一种行为并无其他行为选项,故其难有自己的独立意思表示。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买卖双方均有服务协议,属于双方代理。根据民法理论,双方代理与代理权的实质相悖,容易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故各国立法一般采取否定的态度。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双方代理并无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双方代理行为无效,但双方约定、被代理人追认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所以产生发展壮大就是因其中立的属性,这与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利益而为行为相悖。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买卖双方属于代理法律关系,但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代理,仅是一种类似于代理的法律关系。

二、保管法律关系释疑

第三方支付平台属于保管法律关系。根据《合同法》378条之规定,买卖双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属于金钱保管的消费保管合同关系,以下根据不同主体,以支付宝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是买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管关系。买方在网上购物后确定付款,此时买方银行账户上的资金转到支付宝上的虚拟账号,资金在支付宝上的虚拟账号上停留的阶段,就是支付宝对于买方资金的保管阶段。还有一种情况是买方将自己钱款存入支付宝账号,这也是很明显的保管关系。其次是卖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管关系。买方确定付款后,资金并没有转给卖方,而是等买方收到货款后对支付宝发出指令,这时资金才会从买方的虚拟账号转入卖方的虚拟账号,最后转入到卖方的银行账号,这期间资金在支付宝上的停留,就是支付宝对于卖方资金的保管。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保管与委托的合同关系,也可以从支付宝公司的商业许可证及其《服务协议》中得到佐证。

三、担保法律关系释疑

第三方支付平台按照服务类型可以分为网关型和信用担保型,由于网关型平台只是作为一种中介机构,作用与网上银行相似,优势仅在于可以集多个银行网关于一身方便用户,故与信用担保型相比劣势明显。根据担保的种类,可以明显得知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不是抵押、质押,现着重分析保证和留置。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担保是保证。买方发现与卖方的主合同存在瑕疵或对方根本没有履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卖方核实,如果情况属实,将对买方部分或全部退款。卖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证关系与之类似,当卖方发现与买方的主合同存在瑕疵或对方根本没有履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买方核实,如果情况属实,将对卖方转入资金,促成交易。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证,买方才能在未取得商品的时候付款,卖方也能在未取得钱款的情况下交付商品。不过与《担保法》第6条规定有所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证是将其保管的债务人的资金偿还给被保证人,并不是自己先承担责任后再向债务人追偿。

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是留置的担保关系。根据《物权法》230条规定以及民法理论,留置发生于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而不是有第三方存在的法律关系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买卖双方是无偿的保管关系,并不存在留置发生的可能。买方与卖方倒是基于买卖合同关系可以发生留置。

四、信托、行纪、居间法律关系释疑

根据《信托法》第2条,《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2条之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是信托机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为,也没有权利对委托人的财产进行独立的管理与处分。根据《合同法》第414条之规定可知,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不是行纪法律关系。

根据《合同法》第424条之规定以及民法理论,居间人只是向双方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居中斡旋,起到一个信息传达的作用,对于合同并没有介入权。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中,买方与卖方买卖合同的达成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并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居间人起到桥梁作用,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在买卖双方业已达成买卖合同后才进入这个三方关系中的。买卖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可成立,至于交付则是合同成立后的履行问题,居间只是发生于合同成立前的行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作用是担保交付和保管资金以促成双方交付,并不是促成双方合同成立。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7

(一)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是建立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 与相关银行提前签署协议约定, 以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和通道的服务, 能够实现两大主要服务:资金转移和网上支付结算。它的主要运营方式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受理、预付卡发行等等。

(二) 第三方网上支付产业的现状

截止2013年3月底, 中国大陆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233家, 其中获得第三方网上支付牌照的机构有79家, 占到了总体的34%。第三方支付牌照类型全面囊括了总共7大业务体系,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未来大规模、全国性或跨区域的多业务牌照发放可能性变得很低, 行业基本格局已然大体上划定了;从地域的分布情况来看, 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 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地区第三方支付机构集中相对来说较为密集。其中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在线占据了中国大陆第三方网上支付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成为大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龙头。

二、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平台下沉淀资金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对其平台下的沉淀资金的管理模式的衍变的分析, 笔者认为因沉淀资金敏感性和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属于新生事物的特殊性, 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这里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 (以下均简称为央行) 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的细化过程, 尤其是对沉淀资金运营管理的监管体系的细化过程将其定义为三个阶段。

(一) 法律空白阶段 (2005年-2010年)

这一阶段是从2005年央行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均简称为《征求意见稿》) 之后开始到2010年央行正式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之间这段时间, 虽然05年央行出台《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央行开始准备从法律层面上正式认可第三方支付机构, 但是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 有关第三方支付机构方面的相关法律是基本属于空白的。

(二) 法律逐渐健全阶段 (2010年-2013年7月)

自从2010年央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到2013年央行颁布《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办法》为止, 这段时间央行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监管开始逐渐有了较为完整、健全的法律作为依靠, 尤其是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对其沉淀资金运营管理的监管亦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

(三) 改革创新阶段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

2013年7月央行颁布《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办法》, 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沉淀资金的利息收益属于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 但是需要计提10%的沉淀资金利息所得为风险准备金。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联合推出余额宝, 2014年1月财付通联手华夏基金推出微信理财通, 进入2014年以后各类“余额宝”类互联网宝宝产品竞相出现, 到2014年4月为止, 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总计推出52支宝类产品。“余额宝”类产品的提出可以说在沉淀资金的运营管理上是一个创举。

三、支付宝平台下沉淀资金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一) 支付宝的概念

浙江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原名支付宝 (中国)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是属于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 是由前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先生在2004年12月创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同时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公司。它于2011年5月获得央行首批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2011年央行开始颁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 随后支付宝成为首批获得“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2013年6月17日, 余额宝服务正式上线。

(二) 余额宝资金运营模式综合分析

1. 余额宝的概念

2013年6月13号支付宝和其战略合作伙伴天弘基金联手推出余额宝, 属于支付宝的余额增值服务。支付宝用户可以在电脑上通过一键操作的模式简单、轻松的把支付宝帐户中的资金转入余额宝中就可以获得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的收益。将资金从余额宝转出或使用余额宝支持的货币基金进行购物支付, 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实际上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支付宝用户通过支付宝内置的销售渠道购买了天弘基金旗下的增利宝货币基金, 即可以认为余额宝是一款货币基金。

2. 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分析

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一个货币基金。它的本质已经不算沉淀资金, 但是其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支付宝平台下的第二类沉淀资金, 所以这里要把它单独拿出来分析一下。余额宝90%以上投资方向是银行同业存款。由于普通银行储户和投资者无法进入这一市场, 余额宝就相当于起到了一种“团购”的作用。凭借着支付宝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将众多零散资金汇聚形成庞大的资金规模, 天弘基金就可以凭借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获得对银行较强的议价能力, 以远高于一般存款的利率存为同业存款, 这就能使普通投资者以少量资金享受到同业存款的高额收益 (5%左右) 。按照2014年4月余额宝公布的数据, 余额宝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 30%的限制规定使其只有1500亿元左右能够投资同业存款, 而将近有3000亿元规模的资金需要从同业存款中撤离另找出路。例如转向投资短期融资、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其他资产。

四、对支付宝高效、合理运用沉淀资金的可行性建议

(一) 余额宝现有运营模式的潜在风险

余额宝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第二类沉淀资金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虽然它的性质已然不属于沉淀资金, 由于它最初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其平台下巨额的沉淀资金所带来的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 所以仅仅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但是,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仅与一两家基金公司进行合作, 且仅推出一两个产品太过于局限并且不利于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抵御行业动荡带来的冲击。

1. 政策变动风险

由于对沉淀资金的运营管理一直属于政策敏感事宜而余额宝更是属于新兴事物。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这方面很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会给余额宝带来较大的风险。例如, 上文说过2014年4月央行宣布结束“提前支取不罚息”政策, 对余额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此时余额宝的投资模式和方向单一, 超过90%的资金都投向定存, 一旦行业政策出现变动或者是定存市场发生动荡使得收益率突降引起顾客纷纷转移资金, 余额宝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余额宝年化收益率在那段时间下降了近23%。

2. 市场变动风险

由于余额宝只是一个单一的货币基金, 当货币基金市场产生低迷或者巨大动荡的时候, 余额宝收益率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降低, 受到巨额赎回的压力。最明显的例子就发生在美国版的“余额宝”身上:1999年创立的Pay Pal公司可以理解为美国e Bay公司旗下的“支付宝”。美国次贷危机后, 美联储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市场低迷, 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降到了0.04%左右, Pay Pal公司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甚至无法做到收支平衡, 所以只能在2011年宣布关闭货币市场基金。

3. 单一的产品带来的收益率较低

余额宝是单一的T+0模式的货币基金, 为了保证其流动性只能投资货币基金市场, 所以无法提供更高的年化收益率, 更无法赢得更高的利润。对于货币基金来说, 年化收益率最多只能达到7%左右就算是到顶了。

(二) 提高余额宝收益率、抗风险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政策变动风险, 仅仅与一两家基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推出几款基金产品是比较具有风险的, 俗语说“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这里应该增加投资产品和方式的种类和多样性。笔者认为, 较为合适的管理方式是, 由支付宝出资成立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 独立核算, 支付宝与其是纯粹的商业关系, 将第二类沉淀资金交由其运营管理, 不仅推出T+0模式的余额宝, 还可以推出其它的定期、长期投资产品, 顾客可以在其购买的定期或长期产品到期以后, 选择自动转入T+0模式的余额宝产品, 更加的灵活和方便。而投资方向不仅局限于银行同业存款, 还可以投资短期、中长期债券市场, 国债、央行票据, 甚至还可以尝试进入股票、现货和保险市场, 通过专业的市场分析部门和投资部门, 通过对顾客的大数据分析和对市场的详细研究, 在首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对投资模式和比例进行组合, 获取最大的收益。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抵御市场可能发生的冲击, 转移部分风险, 可以为其投资收益购买相关的商业保险, 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凯.指尖上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分析[J].电子商务, 2013, 12 (1) .

[2]王莹.余额宝的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分析[J].BSERVATION, 2013, 12 (1) .

[3]范峻川.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安排初议——以支付宝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2) .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8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化技术的优越性和便利性,信息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处理数据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办公管理、商店超市管理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应的随着国内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小区物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已经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应用的主要热门方向之一[1]。

近年来,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出现问题之后,只是相互推卸责任,而问题却得不到实际地解决,这些都是管理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2]。因此传统的物业管理系统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将取代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成为现代物业管理的主要途径[3]。

如今互联网在千家万户中普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无论在时间效率和管理质量上都能大大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样也将极大地改善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关系。

2 概要描述

本系统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打破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服务于业主、管理机构以及物业公司。在原有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得日常的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全面实现系统化、自动化的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另外结合其他的有效资源,为三方提供更有效的生活资讯和管理方式,实现申报问题、申请申批、反馈申请、维护修理、事后评价等一条龙服务。

3 系统三层架构

3.1 三层架构图

为了能够满足三方用户的需求以及大量数据的存储,我们采用三层架构图[4]来实现上述功能。整体架构图如下:

3.2 表示层

这一层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人机交互,对于接收用户请求或返回用户请求数据结果的最终展现[5]。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主要是实现业主、管理机构和物业公司三方的交互。从系统使用安全性角度出发,首先用户必须从登录界面进入,当登录成功之后将会进入各自的页面,实现各自的人机交互。

3.3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用于对上下交互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5]。在本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中,主要对于系统各住户信息管理、停车管理、收费管理、维修管理、活动通知等功能实现的逻辑代码。

3.4 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用于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访问,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或保存数据到数据库[6]。在这个系统中,三方用户的信息及管理的信息,消费的信息等将会录入数据库,当某一方需要的时候,将从数据库中按要求提取相应信息。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对于业主服务包括:资讯服务、客户服务、修理服务、系统服务四大子系统。业主可通过互联网对物业信息进行查询,反映物业问题并及时得到处理。

系统主要通过ASP.NET进行整体网站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根据用户需求完成整体设计,编写代码实现以上功能,其中用户登录的数据库连接模块代码如下:

5 结束语

基于.NET平台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和信息录入,已经有了不错的雏形。目前可实现如下功能:三方用户的注册、信息录入;物业公司信息发布;业主问题在线反应与处理;三方用户在线交流预约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进行进一步完善本系统,从而尽可能满足三方不同用户对于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各自要求。

参考文献

[1]呼斯勒.基于.NET技术的学府佳苑小区物业管理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刘卫华.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李沛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高扬.基于.NET平台的三层架构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贵阳:贵州大学,2011.

[5]徐枫.ASP.NET三层架构体系分析与应用[D].杭州: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

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篇9

前两届“中国医疗器械采购与管理高峰论坛”, 医院设备科的知名专家就设备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2009年4月18日, 中国临床医学工程专家沙龙的主题活动——“第三届中国医疗器械采购与管理高峰论坛”在深圳第6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上再次举行。本此论坛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的领导, 以及中国临床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出席并做专题演讲, 致力于打造国内各大医院临床工程专家的专业性、学术性的高端交流平台。

汇集全国顶尖临床医学工程专家的智慧

谈到此届论坛举办的意义和宗旨,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博士在致辞中说, 当前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刚公布并正推进实施,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医改的推进实施, 国内社区和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将逐渐显现出来。我们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效益水平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也迎来了产业发展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行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相对世界先进水平, 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 产业结构还不合理, 技术创新不足, 产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如何打通医疗器械产业链, 协调构建产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升级, 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中国临床医学工程专家沙龙就是要汇集全国顶尖临床医学工程专家的智慧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设备科是医疗器械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者

做为论坛支持单位的代表, 强生 (中国) 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文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设备科——医疗器械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者!”他认为加强设备科职能是医疗器材管理的基础, 为此强生医疗多年来广泛调查市场信息, 建立严格规章制度、坚持质量第一, 做好供应商的筛选、管理工作, 加强库存管理、流程管理、维修管理, 努力做好医院临床保障, 与临床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强生尤其重视对医疗设备科的工作, 一直和全国重点经销商研讨如何为设备科提供创新服务, 和设备科共同建立了进销存管理系统, 协助设备科建立库存管理系统, 全面培养经销商能力为设备科提供增值服务。日前强生医疗与中欧强强联手合作, 为医疗设备科人员精心设计、讲授了医院设备科4大运营管理模块课程。强生医疗还进行了年度调研, 以了解设备科对强生服务的满意度和期望。

安全是设备科医疗器械管理的核心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彭明辰教授在题为《安全是诊治环境中医疗器械管理的核心》的报告中指出,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的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赋予了新内涵, 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该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 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有条件的二级医疗机构的临床 (医学) 工程部门应逐步建立临床工程师制度, 培养医工结合的研究型临床工程师队伍。凡属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 均由临床 (医学) 工程处 (科、室) 统一负责制定购置计划和工程技术方案, 并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可以看到临床医学工程有3个转变, 理念上由单纯的资产管理转变为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工作中由事物管理扩展为技术管理;技术上由“治”扩展为“防”, 管理的核心就是安全。

鉴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建议: (1) 需探讨与建立物流管理、医疗器械应用分析、完好与待用状态管理、临床应用安全监测等工作方案; (2) 完善医院中关于医疗器械管理的分类与编码方法; (3) 强化医疗器械安全与风险管理, 包括管理方略的制定、选择和购置中的安全与评估、风险标准制定、设备维护战略与周期、事故报告与监督、应急措施的制定。 (4) 做好医疗器械应用的预警与预防工作。

招标平台和物流平台的一体化设计很重要

医用耗材的采购及管理对保证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临床工程部门器械科 (处) 的主要任务之一。近10年来, 通过招标采购大大降低了费用, 为解决看病贵作出了贡献, 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论坛上,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保障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后主任委员周丹博士从法规层面、管理层面及技术层面对医疗耗材召标采购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 除了明确的政府采购外, 其它的招标在医改的过渡期应以集中采购方式为佳; (2) 通过行业协会、学会等制订采购目录、分类标准和评分标准; (3) 由政府出面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并与医院物流配送对接; (4) 加强执行力度, 包括配送、采购执行情况、结算情况, 定期作出双向评估, 出台批量折扣政策; (5) 最终与单病种结算相结合, 要加强耗材价格的信息披露。

周主任认为耗材招标采购增加执行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招标平台和物流平台的一体化设计, 其次第三方物流应该延伸到患者, 确保原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业务流程与财务核算必须自动挂钩、自动挂帐, 还要实现实体物流的封闭管理。

周主任还特别介绍了医院物流平台建设, 提出了耗材、器械采购供应链对策、二级库请领供应链对策、科室申领消耗供应链对策, 而这些供应链的整合可以带来不少好处:提升耗材、器械的主数据规范化;提升耗材、器械的供应商信息规范化;解决耗材、器械的批次管理, 序列号管理问题;优化耗材、器械采购流程, 记录跟踪采购信息, 提升采购效率;对耗材、器械二级库的出入库进行跟踪, 解决二级库无法管理的问题, 提升大库对二级库的管理机制;对耗材、器械科室寄售货物出入库进行跟踪, 解决寄售方式情况下对库存的管理问题;开放医院寄售库存信息, 提升供应商对医院寄售库的管理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货物积压;通过录入设备, 提升数据准确性, 提升医院现代化建设脚步;保障内部信息流通, 提高信息准确率, 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整合医院内部流程, 使其成为增值性服务。

应急物流为医疗救护提供物资保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无法阻挡, 但全国人民、社会各界携手同心、众志成城、纷纷伸出援手。华西医院地处灾区、毗邻震中, 在地震医疗救援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华西医院采供维保部部长、卫生部医院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首席专家程述森教授介绍, 地震后华西医院集结国内外专科医护人员、可提供专科治疗, 成为了复杂危重地震伤员的后方医疗中心;华西医院可提供双向转诊、技术及物资支援, 也是当时灾区前方医院支援中心;华西医院可提供医疗、生活物资供应, 成为了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在这次医疗救援中, 不能不提的是程部长所领导的采供维保部, 为地震伤员医疗救治提供了良好的应急物资保障。

而在这场“战役”中, 程部长也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经验: (1) 全体动员紧急抢修, 保障全院医疗设备设施正常运行。华西医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 全体工程师、维修人员立即奔赴病区进行拉网式检查维修, 强化急诊室、手术室、ICU的作用, 定期全面上报, 保证院领导科学决策; (2) 发挥大型医院设备物资采购专业优势, 保障救灾物资供应。针对地震发生时出现的通讯和交通瘫痪, 采供维保部立即启动了I级应急预案, 采购人员根据自身管理经验, 第一时间与临床沟通, 根据地震灾害的伤情特点和相应物资设备的支持需求, 迅速制定出详尽的采购方案, 并根据地震发生后不同时段, 收治伤员的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材料, 动态调整了物资储备; (3) 物资设备供应前移、流程优化。总库房24小时值班, 并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急诊室、手术室、骨科、ICU设备供应站; (4) 高效有序管理、严把质量关, 优化捐赠物资应用。采供维保部严格入库验收, 由纪委、设备管理、财务共同参与成立医疗设备物资受捐领导小组, 建立专门的实物账目, 对有捐赠意向的厂商按需提供要求, 保障受捐设备物资发挥最大功效; (5) 发挥区域性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支撑作用, 保障省外医疗队工作的顺利开展。集中指挥、多部门协作、高效有序地建立了卫生部省外医疗队后勤供应中心库房, 采供维保部进行专业化采购、按需精确配送物资, 优化路线排程, 进行专业化运输。

区域医疗设备资源与信息共享造福基层医疗

浙江省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谢松城教授结合新医改政策和基层医疗的现状, 提出了“区域医疗设备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概念。他认为新医改8500亿元政府投入5项重点之一就是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 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医疗设备配置落后, 难以完成与其功能定位相符的医疗任务;管理薄弱, 设备利用率低;技术力量不足, 质量无法保证, 医疗信息不能利用和共享。虽然配置不足会造成设备配置短缺, 难以完成与其功能定位相符的医疗任务, 但过度配置设备闲置浪费, 医疗资源投入产出不成比率, 或可能为了效益, 出现大检查、滥检查等情况, 增加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这就要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 提高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就是区域医疗设备资源与信息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实践一种新的思路, 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合, 以真正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高设备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谢教授在论坛上也特别提到了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实施要点: (1) 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必须依赖卫生行政的力量; (2) 必须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 (3) 资源的整合和调整必须有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持; (4) 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 建立实用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 (6) 生产厂家要研发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需要的医疗设备, 尤其是适合基层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与网络平台。

第三届中国医疗器械采购与管理高峰围绕新形势下医院在用医疗设备的监管、医疗耗材的价格管理、在用医疗设备在医院内的资源共享、医院设备合理配置及效率提高、医院设备采购政策及流程、维修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是为国内各大医院从事临床工程工作的专家搭建的专业性、学术性高端交流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盈利模式研究 篇10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中包含了两个主要的内容, 即利润与现金流。因而盈利模式中涉及的系统方法也就涵盖了探求生意的产出方式、生成过程和利润来源等方面内容, 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演化机制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 其盈利模式的演化主要还是围绕着盈利渠道、盈利实现与盈利生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从而通过多个关键要素的作用与联系来形成复杂化、动态化的系统, 形成盈利协同与整合。如右上图所示。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在其演化的过程中, 各个内部要素均会共同作用来实现目标:

1.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运用其核心竞争力中的持续性与独特性特点在特定的时期里面确定用户的价值与组合, 以便带来一定盈利与竞争优势。

2.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比其竞争对手来说, 所运用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机构目的都是使用户价值得以实现, 这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这将直接决定其竞争优势。

3.第三方支付平台一般都具备多方面的收益来源, 这样就能够帮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价值, 因此, 一个系统设计完整的盈利模式需要兼顾支付平台各方面关联服务、收益定价与收益来源等相关问题。

4.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其用户价值一一定价的时候, 这也是它为用户提供其价值的过程, 当然支付平台也可以各方面服务来保证用户价值, 那么这些服务也需要依据支付平台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进行整合协同并且要安排有能力的人开展执行。

5.第三方支付平台通常包含特殊服务、产品或是组合模式时, 就要通过市场细分来向特定的企业用户来提供合理有效的价值。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演化机制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借助利润的实现形式、利润的产生过程、利润的价值来源来共同实现其最终盈利能力。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研究

1.传统典型盈利模式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典型盈利模式中支付交易的流程里, 盈利实现过程会让商家看不到相应客户所用信用卡或储蓄卡的详细信息, 并且也可以防止信用卡或储蓄卡的信息多次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或录入, 导致其客户信息丢失。

典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盈利来源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方面, 收取商家的手续费和其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差。另一方面, 与企业用户利润分成。

第一步, 在客户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中选定目标商品, 并且决定对其购买, 而买卖双方也在网络环境中达成了成交的意向。

第二步, 已选定了商品的客户需要选择并且利用一个第三方作作为其交易的中介, 这时客户的信用卡中的资金也会划到选定的第第三方账户中。

第三步, 收到货款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把客户付款相关信息告告知商品卖家, 同时也要求其在规定的时期里面发货。

第四步, 商品的卖家在接收到了第三方平台的通知后就可以依依据订单详情进行发货。

第五步, 商品买家在收到了商品实物之后就进行验证, 随后再对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确认。

第六步, 收到客户确认之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把对应账户中的的价款再转账给商品卖家的账户里面, 于是交易完成。

因此, 总结典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盈利模式, 主要分为两大类类:金融型、互联网型。金融型即独立的公共的网管型, 其针对的市场场客户群主要是B2B、B2C, 目标客户为中小型商户或者有行业背景景或者政府背景的。互联网型即公共的担保型, 其针对的市场客户群群主要是C2C、B2C, 目标客户为个人或中小型商户。

2.新兴代销盈利模式

传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只是单纯地向需要提供第三三方服务过程中交易双方进行手续费的收取, 但是对于一些电子商商务的交易而言, 其交易是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 那么交易的双双方就难以对交易的成本进行预估, 那么当客户认为支付平台手续续费已经超出其预期交易成本的时候, 就不再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台来交易了。另外, 在当前免费网络服务的大趋势、大环境中, 通过传传统的盈利模式来获取的收益也十分有限。

因此, 寻找并开拓全新的盈利模式, 同时开展更为系统全面的增增值服务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而与支付平台提供服务最为相关的的即为资金, 那么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公司就会和金融行业进行密切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借助这方面资源, 在金融行业中开展一些如基金金代销方面的增值服务。目前已有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启了盈利利模式创新,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1) 与银行维持稳定的竞合关系, 以以打造第三方电子支付的核心价值; (2) 将市场细分, 以打造各自的的核心竞争力; (3) 整合幼稚的第三方电子支付资源, 提升服务水平平与质量。

摘要:盈利模式通常是指依据利益相关群体来对企业中的目标利润、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等进行合理划分。通过系统分析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 为今后支付平台的科学创新转型提供了一定理论价值。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盈利模式,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魏捷.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模式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支付宝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2 (5) :102-110.

[2]段文奇, 赵良杰, 陈忠.网络平台管理研究进展[J].行业预测, 2009, 28 (6) :1-6.

[3]王晶.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农业电子商务呼唤第三方平台 篇11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问题关键在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要将分散的独立生产者所生产的大宗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分销给众多的消费者,需要一套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也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但是,单个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元,无法支撑起日益庞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发展,单个农户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即中介缺失而非市场缺失。

而连接市场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流和物流之上的,这就显示出农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电子商务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缺乏沟通问题,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鸿沟问题,从而形成农业信息的商务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但是,要在我国农村开展电子商务,还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首先,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掌握PC终端的使用与互联网功能;其次,农民经济条件有限,很难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网络设备;再次,农业生产者多居住分散,信息渠道不畅通,而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要建立与维护现代信息系统将会非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社会力量和政府支持下,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区域为中心,为本区域的农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省市,可以有效地为本区域内农户提供电子商务支持。在农业信息网站的基础之上,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提供更强大的农产品交易服务,包括农产品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物流配送、农资信息等。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网络金融,第三方支付,法律规范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一)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内涵

第三方支付是一个新兴事物,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第三方支付模式层出不穷, 目前尚还未有准确的概念定论, 较为完备和权威的一般描述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金融机构, 集成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或给予其他服务通道, 为交易各方提供货币支付、资金清算、交易监管等支持而形成的支付模式, 是金融电子化与网络金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一是从主体角度出发, 第三方支付提供商是非金融机构, 既独立于交易各方, 也独立于银行;从客体角度出发, 第三方支付所提供的核心服务是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附加交易监管、查询统计和信用评价等增值服务。二是从内容角度出发, 第三方支付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 集成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 (银行网关) 或提供其他服务通道 (如GSM的移动支付) 来进行货币资金转移。三是从产业链构建来看, 它是为破解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与安全而提供的一系列交易支持与信用中介功能的统称, 融软硬件集成、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电子交易流程, 与外部的金融、物流和鉴定机构协同运行, 以业务流程的简约、信用度的提高、交易费用的节省、交易流程的明确等优势迅速成长, 融合于商务系统的整体交易过程中, 由于其核心地位和运用群体扩大, 有时用户在概念上会替代商务系统本身, 本质上, 它仅负责处理资金流问题, 是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第三方支付的作用

第三方支付作为独立的非银行社会机构承担着支付中介的职能, 由于较好地解决突破了支付安全和交易信用双重难题, 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 从而获得了蓬勃发展。

第一、充当商家和顾客的信用纽带, 破解了电子商务的信用与安全难题。网络交易中交易主体隔离化,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 导致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增加了交易双方的猜疑和博弈, 第三方支付正是网络交易信用缺位条件下的补位产物, 搭建了沟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桥梁, 实现了资金流信息化, 协调了交易双方的信用关系, 强化了网络交易信心;二次结算模式, 进行信息评价与交易裁决, 可减少交易欺诈行为, 促进电子商务长足发展。

第二、网络交易的各方利益均沾, 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整体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把前台终端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链接, 将网络运营商庞大的客户资源与严密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结合起来, 楔入了信用管理体系和物流监测体系, 针对特定的客户群开展特色服务, 使广大网络用户分享了现代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便捷服务;网络资源开发变现为经济资源, 驱动了信息技术开发运用、壮大物流产业;第三方支付的服务体系为银行节省“短、频、快”的零散小额用户资金流转成本, 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充分竞争后, 第三方支付又是银行充分挖掘小额支付系统资源改善低端零散用户金融服务的强劲动力。

第三、第三方支付集成银行网关, 为网上交易提供一致的支付界面, 方便用户进行银行结算, 降低电子商务网站的支付门槛, 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 畅通银行卡支付通道;用户无需大量持卡, 节省银行卡成本, 促进银行卡产业向集约型转变;不断创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有益补充。

二、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法律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第三方支付是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的集成, 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载体, 塑造了新的商品交易思维, 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风险, 为促进第三方支付产业健康发展, 需加强第三方支付的规范管理, 并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形成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法律规范现状

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 对电子商务的立法并不完善, 较少触及到网络支付, 关于电子支付的规范散见于相关规章中。如关于网络安全的, 有1991年5月24日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互联网内容服务规范的, 有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交易过程的, 有《合同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电子签名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担保法》等;关于主体资格的, 有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6月14日发布并于2010年9月1日生效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以下简称《办法》) , 它界定了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地位, 明确了市场准入、风险防范、经营监管和法律责任, 但政策腾挪空间大、界定含糊, 为第三方支付的后续法律规范预留了思考空间。

(二) 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一、第三方支付的金融监管。《办法》明确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于“非金融机构”, 纳入了金融监管范畴, 如何监管、监管什么、监管手段已有轮廓, 但不完备。现实中, 第三方支付业务金融边沿化、虚实金融体系互融互动, 其金融属性与角色定位纠葛, 呈现出特殊的金融风险及其控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1. 主体定位与业务属性产生的纠结。

《办法》明确界定第三方支付为“非金融机构”, 要进行合规支付就得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行为进行了特许、扩容, 但未设边界。在低层次竞争与多样化支付需求不对称的情形下, 第三方支付商为了生存发展必将进行各类金融性服务尝试, 对于“持证上岗”的第三方支付更有依据行走于网络运营与金融业务交接的“灰色地带”, 一旦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度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形成威胁, 这一问题必将凸显, 产业源头与客户端的深度合作会掺和更多的人为因素, 可能会对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形成“倒逼机制”。我们从《办法》在行业准入的相关规定中可看出监管当局对这方面的担忧, 如“拟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 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 (《办法》第二章第九条) , “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 不得低于10%” (第三十条) , 联系起来可以解读为人民银行高瞻远瞩地预测了第三方支付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统筹考虑了各第三方支付商参差的实力, 用客户备付金来联动实缴货币资本, 为壮大后的第三方支付留有更多的动态监管空间, 以规范其产业发展。

2. 信用监管问题。

大多数第三方支付采用了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链接, 以虚拟货币为介质的二次结算模式作为支付缓冲, 网络交易中沉淀了大量资金, 由此产生的信用问题、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不容小觑, 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成为资金非法转移、信用卡套现、洗钱、偷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存在巨大法律隐患。如何加强监管, 规范网络虚拟账户、打击网上洗钱、赌博等犯罪行为, 是对第三方支付法律规范面临的一个挑战。

3. 资金沉淀问题。

首先, 用户资金沉淀产生的孳息归属问题。第三方支付通常会在服务协议中申明公司不负责提供备付金孳息。例如支付宝协议:“您同意, 本公司无须对您使用支付宝服务期间由本公司保管或代收或代付的款项的货币贬值承担风险, 并且本公司无须向您支付此等款项的孳息”。如果第三方支付不向客户支付孳息, 那么孳息去向就只有三种可能:一种是银行协议提供无息专用存款账户;二是银行占有了该部分孳息;另外是用户资金产生的孳息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取了。后种可能性很大, 一旦用户数量急剧增长, 巨额资金深沉将带来客观的利息收入。《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接收的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 (第二十四条) , 但对备付金产生的孳息归属没做明确规定。其次是用户资金的流动性监管。《办法》加强客户备付金的存放账户的监管, 旨在保护客户资金安全, 追踪打击网络诈骗和洗钱行为。《办法》对用户备付金的监管手段主要是头寸调整复核、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 是粗线条的, 缺乏对备付金违法使用或异常情况监测的精确的技术性参考标准。

(三) 消费者保护问题

一是交易中的保护。第三方支付系统设计和业务流程比传统的交易复杂, 对消费者的交易要求相对较高, 为避免第三方支付利用信息技术和业务上的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 必须强调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 这些保护方式涉及许多现行法律制度的改革, 诸如电子证据认定、网上合同效力、网络交易责任承担、网络纠纷诉讼管辖、诉讼程序等法律问题, 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办法》出台后明确规定了第三方支付准入门槛, 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可避免地开始进行洗牌, 在企业兼并、重组、并购、转型发生时用户资金的保全、支付平台的账户、账号资料和档案如何保护, 目前没有明确要求。

(四) 法律责任问题

第三方支付集多重身份于一身, 网络支付技术服务提供商、支付中介、网络交易支付的保证人等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需要新的法律规范来确定。第三方支付作为网络支付技术服务提供商, 《办法》明确支付机构要确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赖性。 (第三十二条) 若他人盗用支付人的账号发出转移支付命令, 第三方支付是否有责任对支付指令的有效性、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无定论。第三方支付作为支付中介, 如果交易双方产生纠纷, 作为代收代付的第三方支付, 将面临法律两难境地。在交易过程中,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归责原则确立, 成为自然人构成要件、举证责任分担、免责条件、赔偿原则、减轻责任时的重要依据。

在第三方支付范畴发生纠纷, 会出现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侵权责任以过错为要件, 违约责任存在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 除适应现行的合同法与侵权法之外, 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多重身份和特殊属性, 还应适应特别法规。如何保护第三方支付各环节各方利益, 实现产业链利益与责任平衡, 立法规范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五) 金融性风险

金融性风险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合同的达成与资金的转移异步。流动性风险, 第三方支付是以盈利为目的, 必然会使用各种财务杠杆或经营杠杆来获取利润, 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在某段时间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 以满足客户清算需求。法律风险, 一是违反监管规定带来的风险;二是当事人权力义务不明确带来的, 例如交易纠纷引发的连带责任风险、虚拟性带来的欺诈风险等。

综上所述, 随着市场发展, 第三方支付经营模式呈现边缘化与复杂化, 给支付体系监管带来了全新课题。

三、相关法律规范建议

第三方支付是电子支付的特殊分支, 业务上是网络金融的一部分, 功能上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 因此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是个复杂的法群, 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对第三方支付公共社会关系的调整形成内容完成而有机结合的体系,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法律规范:第三方支付需要金融、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法律作为基础支撑, 主要包括:网络金融法律制度;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电子支付法律制度。

核心法律规范:主要针对第三方支付活动进行管理的法律规范, 可分为民事特别法律制度、金融特别法律制度、技术特别法律制度。

外围法律规范:对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进行辅助、补充与加强, 主要有网络法律制度, 用于规范网络技术标准制定与网络安全防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和网络法律适用制度等。

第三方支付法律支付面临着全新构建任务, 本文只试图就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的具体法律制度事项提出建议, 实现基础的、有标志意义的核心控制, 其他许多法律制度, 已经涉及到具体操作, 在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未建立的情况下, 没有实际意义, 也无法穷尽。

(一) 业务外延廓清

在电子商务中, 第三方支付主体面向不特定公众, 提供技术含量极高、具有自身特殊利益要求的公共性质的服务, 涉及到资金清算, 从业务上讲是“考证” (审领《支付业务许可证》) 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应网络信息技术变更快、客户需求弹性强等要求, 第三方支付有金融业务边沿化、融合化趋势, 试图想方设法打金融监管的“擦边球”, 或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寻求发展, 从事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电子支付衍生性金融服务, 其中不乏许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现行法律没有定位的新生事物, 如虚拟货币等。由此, 《支付业务许可证》中规定的业务种类是廓清第三方支付服务外延的重要载体, 在《办法》的补充条款中应明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 拿捏监控力度。发行虚拟货币, 因影响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 应取得人民银行的发行许可。

(二) 监控资金账户

制定第三方支付账户管理规则, 可以对其账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监测, 实现对资金风险的控制, 以规避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首先, 《办法》对备付金的规定笔墨着重, 规定了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权力义务和责任, 头寸调整等监督措施, 还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区分企业的自有资金收支和客户的备付金, 严禁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运用客户备付金进行风险投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其次, 备付金孳息问题。《物权法》规定孳息归物权人所有, 备付金属于客户所有, 利息理应归客户。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二次结算缓冲支付结算的特殊性, 利息计算的起讫时间难以界定。可参考依据支付结算周期限制计息, 规定第三方支付结算周期的上限, 正常时限内客户备付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归属可由双方约定;但时限外的利息收入应为客户所有, 亦可提高第三方支付系统整体的支付效率。最后, 第三方支付应建立风险准备制度, 以作为防范风险损失的最后堤防和生存保障。按照第三方支付机构注册资本的百分比提取保证金存入指定的银行, 除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 不得动用。风险准备金提取标准可以参考同等规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 信息安全责任分摊

在第三方支付的归责问题上, 应以保护用户权益为首先考虑, 兼顾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分摊。第三方支付是以高新信息技术作为业务支撑, 网络信息风险点主要有信息合法性、传输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性, 要区分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责任原则。

其一, 网络信息的合法性责任。我国的法律规定了“信息源提供者对其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络所提供信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承担主要责任, 网络经营者和接入服务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信息传输通道中的数据负有合法性与真实性的监控责任。客观上, 第三方支付没有能力鉴别通过的数据是否完全合法, 没有免责条款, 不利于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应对第三方支付的网络信息合规性与真实性责任进行分摊, 但故意与其服务接收者合谋进行违法行为的除外。法律应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对利用其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用户的身份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建议采用网络交易实名制管理。

其二, 通讯失误责任。网络通讯不可避免会出现数据传递失误, 目前对通信失误的责任主要由服务协议作出规定。建议由行业协会制定技术规章, 对因技术原因造成的通讯失误由第三方支付承担, 或可根据不同服务内容对应收费标准来调剂第三方支付的责任承担程度。

其三, 网络安全责任。电子信息被窃取、泄漏、篡改等会造成当事人意外损失。2003年VISA和万事达信用卡信息被盗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反响。如何认定网络安全责任是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要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网络设备的认证鉴定, 取得进网许可证的, 就推定为技术措施恰当。第三方支付机构采取的技术防范措施不当, 应承担网络安全责任。二要看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网络安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 应急措施不得当, 应附加责任。三要制定安全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大量的用户数据, 应对第三方支付数据采集、存储、查询、使用、删除、备份、加密等管理实行制度规范, 确保身份资料、交易记录、银行信息等隐私不被非法授权收集使用。

综上所述, 为更好的规避网络信息风险, 成立一个中立、独立的技术权威机构迫在眉睫, 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技术权威认证体系, 提供网络技术、支付网关和安全认证、信息加密、病毒防范、业务创新软、硬件设备标准等权威认证, 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交易安全和消费者权益。还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硬件和软件、客户运用技术和系统以及网络通讯协议的兼容性, 以保证今后网络建设和扩展能与国际接轨。

(四) 加强金融监管

鉴于第三方支付的特殊性, 金融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需要金融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实现交叉监管与监管融合, 法律应予明确界定。同时, 明确商业银行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过程中的代位监管义务, 银行应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代理协议约定、风险转嫁责任认定、价格约定、资金监管以及反洗钱监测中进行严格限定;建立网上举报平台, 利用广大网络客户资源建立社会监管网络, 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体系。

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手段, 监管重点应为:一是市场准入 (《办法》已明确) ;二是资金流动, 除《办法》中的规定, 还应采取信息化手段监控交易资金流动;三是经营行为, 第三方支付机关可能成为用户资金非法转移、套现、赌博、洗钱等违反犯罪活动的工具, 用业务制度规范第三方支付的行为迫在眉睫;四是虚拟货币发行, 网络发行虚拟货币是第三方支付摆脱对银行的依附的重要手段, 应完善对虚拟货币的性质、发行主体、使用范围等规范与监控。

要建立严密的监管制度, 如信息公开制度、风险提示制度、财务报告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强制准备制度、人员操作权限授权制度、职责分离制度、应急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交易数据保管制度、差错纠正制度、责任赔偿制度等。要赋予强有力的监管手段, 如冻结银行存款、关闭与银行网关借款、行政处罚等。

上一篇:最优化潮流算法综述下一篇:饲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