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钢琴

2024-12-17

爵士钢琴(共5篇)

爵士钢琴 篇1

一、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爵士钢琴作为爵士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从黑人的民间旋律发展成正宗的音乐形式, 走进了音乐课堂, 这种音乐文化的变更和延续, 体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针对爵士钢琴特有的音乐形态特征和在中国发展受阻机制, 从教育领域剖析, 强调其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建立多元的教育体制, 逐步达到掌握爵士钢琴技巧的同时, 融合、创新、发展本民族的音乐风格, 顺应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发展趋势。

二、西方爵士钢琴的直接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传统钢琴教学存在不足, 开始直接引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材。如美国的《巴塞蒂安》, 其中涉及爵士钢琴音乐的曲目, 如摇摆舞、布吉低音以及摇滚等。中央音乐学院李斐岚老师编写的《外国少年儿童情趣钢琴曲集》是一部充满趣味的钢琴教材, “爵士钢琴音乐特有的节奏、音调、和声都融入了其中”, [1]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铭孙主编的《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 (新编第一版) , 里面加入了阿尔贝尼斯、科普兰等西班牙、拉美、美国作曲家的作品, 对于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另外, 还有辛笛编著的《爵士钢琴入门Walking Rass与即兴弹奏篇》, 主要介绍了爵士钢琴入门演奏技巧——Walking Rass即兴演奏;黄道亨《爵士钢琴即兴弹奏曲》《爵士钢琴即兴弹奏曲2》, 陶辛的《爵士钢琴》,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西方爵士钢琴谱例, 这为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1) 新奥尔良爵士

《新奥尔良》是一首进行曲, 主旋律中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切分节奏, 而第二段则是对主旋律的加花变奏。这种强调切分节奏和运用音阶中的变化半音的即兴变奏方式成为此后爵士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 拉格泰姆

拉格泰姆音乐既是一种独立的钢琴音乐形式, 也是爵士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20世纪30年代后, 由于各种风格的爵士乐兴起, 音乐家们普遍认为:熟悉拉格泰姆音乐的风格和演奏特点, 对于掌握爵士钢琴演奏中的那种细腻灵活、富有弹性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拉格泰姆都是由作曲家专门创作的, 也有不少是经作曲家改编而成。

(3) 布鲁斯

继拉格泰姆音乐之后, 又有一种黑人音乐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便是布鲁斯 (B1ues) 。布鲁斯音乐起源于黑人奴隶在种植国里劳动时即兴演唱的“田间号子”, 后经许多人的不断加工完善, 成为一种有着固定格式的黑人音乐形式。

(4) 布吉乌吉

在美国南方的林区和乡村的小酒吧里, 一些黑人乐手发展出一种在钢琴上演奏布鲁斯的方式布吉乌吉的结构也是“12小节布鲁斯”, 但在演奏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通常是用左手弹奏出持续单调的8分音符的低音伴奏音型, 音响嘈杂有力, 具有打击乐般的效果;右手则比较轻松自由, 节奏活泼而富于变化, 与左手形成对比。

(5) 摇摆乐

从20世纪20年代起, 许多原先生活在南方乡村的黑人乐手纷纷到北方的大城市谋生, 爵士乐也随之被带到了城市。到了30年代中期, 一种新型的爵士乐形式——摇摆乐 (Swing) 开始在大都市的舞厅里流行开来。此时的爵士乐已不是一种纯粹的黑人音乐, 许多白人音乐家也纷纷加入列爵士乐的演奏中。

(6) 交响爵士

爵士乐的蓬勃兴旺吸引了许多专业作曲家, 他们力图使这种民间音乐形式登入大雅之堂。

(三) 西方爵士钢琴的曲谱教材

爵士钢琴音乐, 不仅是流行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更是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归入严肃音乐范畴, 成为了连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桥梁。如今, 许多国家 (包括中国) 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都把爵士音乐发展史、爵士钢琴演奏、爵士音乐理论技法作为教学研究科目, 说明了学习、掌握和运用爵士音乐的必要性。随着国内外爵士钢琴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爵士钢琴的教学、演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教学和演奏的理论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四) 中国风格爵士钢琴曲谱在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爵士钢琴音乐曲谱教材, 主要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练习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节奏音型, 从而在最短时间内, 左右手巧妙配合, 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特点有:首先, 教材里充斥着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元素、各类民俗歌曲, 人们一弹就非常喜爱、爱不释手;其次, 它将乐理、和声的理论由浅入深地渗透到每首乐曲之中, 伴奏可以是简单的柱式和弦, 也可以变化为各种转位和弦、分解和弦, 甚至再变化成华尔兹、摇摆、恰恰等各种节奏音型;其三, 通过一首乐曲采用不同的和声织体和伴奏音型, 就会让乐曲产生出很多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演奏能力, 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去, 从中领略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钟卓文.爵士钢琴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发展[J].齐鲁艺苑, 2010 (01) :67.

爵士钢琴 篇2

摘要:

钢琴是一件重要的西洋乐器,它在各种音乐伴奏中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爵士乐伴奏中,它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爵士乐的审美特征、钢琴的艺术优长、钢琴在爵士乐伴奏中的作用三个理论层面,对钢琴在爵士乐伴奏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艺术命题进行了论述,以期对钢琴为爵士乐伴奏的研究提供理性思考与实践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

钢琴、爵士乐、伴奏、审美、特征、艺术、优长

钢琴是西洋乐器中的一件重量级乐器,素有“音乐之王”的美称。它不仅是一件理想美妙的独奏乐器,而且是一件独特奇绝的齐奏、重奏、协奏、合奏乐器,更是一件万能的伴奏乐器。它可以为交响乐、室内乐、流行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伴奏,甚至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我国的许多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作品也采用钢琴伴奏,同样精彩纷呈。

一、爵士乐的审美特征

要解读钢琴在爵士乐伴奏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把握爵士乐本身的审美特征。

爵士乐一词是英文“jazz”的音译,与“爵士”(英文为“knighe”)毫不相干,正确译法应为“架子乐”,与“架子鼓”的“架子”(jazz)相同。

爵士乐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的.流行音乐。20世纪代流行到芝加哥,后经纽约传遍美国全境,不久即风靡全球。改革开放以后,爵士乐传入我国,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一种。认真分析起来,爵士乐具有以下几大审美特征:

(一)创新性

爵士乐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各种音乐流派,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其创新性特征人所共知。对此,美国现代派音乐学者弗兰克·蒂罗准确地指出:“一个国家环境的变迁可能十分迅速而又富于戏剧性。19世纪后期的美国与我们所了解的今日的美国就大不相同。”“虽然在新奥尔良、圣路易和旧金山已经有了歌剧院,费城也建立了公共图书馆,然而,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农业社会,人们须骑马或者徒步,从一处迁徙到另一处。后来虽然有了一条铁路横贯东西,密西西比河上的船只也开始往返南北,但是瓦格那、威尔第、李斯特及其他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所代表的欧洲最新的音乐艺术,对于卡罗莱纳州的摘棉工、芝加哥的商人或南北战争后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几乎没有意义。南北战争后的美国黑人显然是爵士乐最重要的创造者,这种极有特色的新音乐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在美国南方。”②由此可见,爵士乐是以美国本土新音乐的姿态出现于世界乐坛的,其创新性特征十分鲜明而又突出。

(二)平民性

爵士乐是美国黑人劳动者创造的,它体现出鲜明的平民音乐与“草根文化”特征。其音乐来源,主要有黑人劳动歌曲、散拍音乐(ragtime,译作“拉格泰姆”)、灵歌(spiritual)、怨歌(blues,译作“勃鲁斯”)等,均属于黑人劳动者的民间歌曲,平民特色十分鲜明突出。

(三)多样性

爵士乐本身又多姿多彩,具有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其中主要有:新奥尔良爵士、芝加哥爵士、摇摆乐(swing)、比咆勃(bebop)、布套——沃基(baogie-woogie),等等。

(四)广泛性

爵士乐已成为全球流行的大众音乐,世界各国几乎都有爵士乐,影响与传播都相当广泛。

二、钢琴的艺术优长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具有许多艺术优长,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悠久

钢琴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它产生于12世纪,也有人说它产生于15世纪。但不管怎么说,它的历史都十分悠久。我们现在所用的“现代钢琴”,系17由意大利钢琴制造师克利斯托弗利在古钢琴的基础上改革的,发展历史已有300余年。

(二)音量宏大

钢琴音量宏大,气势宏伟,富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

(三)音域宽广

钢琴音域十分宽广,从最低音的27.5赫兹到最高音的4185.5赫兹,几乎涵盖了现代音乐的全部乐音。其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风格、意蕴。

(四)音色优美

钢琴音色优美,变化丰富,既具有歌唱性、光泽性特点,又可以模仿其他各种乐器,是一件“万能乐器”,这是它在爵士乐伴奏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钢琴在爵士乐伴奏中的作用

钢琴在爵士乐伴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强音乐立体感

爵士乐伴奏,最初只一两件铜管乐器、吉他、班卓琴、低音提琴等小型乐队(5-10人不等)做即兴演奏,以独特的切分节奏贯串全曲。现在,除上述乐器外,又加入萨克斯管、单簧管、小号、长号、小提琴等乐器演奏旋律,而以钢琴及低音提琴、鼓等做节奏性的伴奏。由于钢琴的加入,使得爵士乐增强了丰富的音乐色彩,更富有立体感。

(二)增强音乐的情感化

钢琴音域十分宽广,音量十分宏大,音色特别优美,适合表现各种丰富、复杂、微妙、细腻的情感。由于钢琴的加入,使得爵士乐的情感含量大大提高。

(三)使音乐更加国际化

由于钢琴是一件非常国际化的乐器,因此由钢琴伴奏的爵士乐,也便自然增强了国际化色彩。

(四)使音乐风格多样化

众所周知,钢琴多用于古典音乐的演奏,而爵士乐则属于通俗(流行)音乐范畴。由钢琴伴奏的爵士乐,使得古典音乐与通俗(流行)音乐水乳交融,合二为一,呈现音乐风格的多样化特点。

(五)增强音乐的气势

由于钢琴具有一件乐器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优长,所以由钢琴伴奏的爵士乐,也具有交响乐队伴奏的强大音乐气势。

爵士钢琴 篇3

一、影响我国高校传统钢琴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

(一)更活跃的欣赏过程

传统的钢琴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静心聆听,被动接受。而欣赏对象往往是已经被赋予诸多模式化、概念化注解的钢琴名作,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与思维被作品已有的注解所牵引,向着固定方向去理解,这虽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但某种程度上也禁锢了其自主思维,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提升。一旦遇到无注解、不熟悉、较冷门的音乐作品,其独立欣赏就可能发生偏差。且欣赏课堂往往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不高。爵士钢琴音乐却是富于激情的音乐,往往能传递活跃、热情、灵动的情绪,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头脑处于清醒愉悦状态。此外,这种音乐形式自由奔放,对其欣赏和理解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并不一定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来理解;对同一作品,不同音乐家也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演奏。例如,演奏同一首乐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Ernesto Cortazar的演奏沉稳中带有丝丝入扣的缠绵,仿佛沧桑老者叙说自己当年的恋情;GiovanniMarradi的演奏中多自然、感性的转折与流畅婉转的和弦,清新而迷幻,如初识愁滋味的少年对恋人的絮语。学生在欣赏课堂中,能摆脱既有规则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解读钢琴作品。这样的音乐欣赏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独立理解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传统钢琴教学的欣赏教学课堂中,由于欣赏曲目本身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正确解读,教师对其内涵与背景往往缺少重视,而更多地注重于对钢琴作品理论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的讲解,以求提高学生技能。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文学、美术一样,其最终目标并不在于传授某种技巧,而在于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终极关怀。爵士钢琴艺术活泼自由,贴近生活,更具有人文气息,对其欣赏应更注重感情体验,教师除了讲授演奏技巧等知识外,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人文情怀,让其感受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希望传达的思想感情。如欣赏电影《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1990》)中男主角1990在透过船舱窗户见到自己暗恋的姑娘时,即兴创作演奏的一曲《Playing Love》,如果单纯聆听乐曲,自然也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温柔情愫和音乐家的高潮演奏技巧,但在不了解剧情与影片主题的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的深层情感难以把握。在钢琴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自己观看电影,或在时间允许情况下给其讲述影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男主角常年居于与世隔绝的大海上的孤独,和在遇到暗恋对象时,如被一缕阳光刺破内心沉淀黑暗的喜悦与不安。学生带着既有的理解与情绪投入音乐欣赏中,才更能感受到钢琴作品中暗恋者欢愉而带着羞怯的脉脉情怀。

二、影响我国高校传统钢琴教学中的演奏教学模式

(一)更丰富的演奏激情

传统钢琴演奏教学中,讲求技术的精湛、演奏的精准,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难以体会到钢琴演奏中的乐趣,将演奏当作一种机械运动而非艺术行为,也难以通过演奏传达内心情感,其演奏即使技巧纯熟,也缺乏感染力。爵士钢琴艺术的审美特点与传统钢琴艺术有所不同,其演奏中开放性较强,演奏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即使是相同作品,不同个体也可以用不同方式来演奏,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爵士钢琴的教学中,首要强调的是演奏者的激情投入与演奏的摇摆性,能即时根据自己情绪加入不同的节奏、和声,因此在演奏中,演奏者能体会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自由发挥的成就感。其次,学生在演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演奏方法也能由其自行掌握,因此爵士钢琴音乐的演奏完全不同于按照曲谱进行的传统演奏,而是集演奏、创作与欣赏于一身的艺术行为,在演奏中,学生能实现自我发掘、自我欣赏。此外,爵士钢琴艺术的演奏一定程度上脱离严苛的技术要求,给学生以通过钢琴演奏传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可能,因此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带着这样的情绪与演奏习惯,对学生演奏其他类型音乐也有一定影响,在演奏非爵士乐时也能更富于激情与感染力。

(二)更自主的演奏意识

艺术学习初期需要经过模仿阶段。传统钢琴演奏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选择古典名曲,借鉴已有的成功演奏作品来进行分析讲解,并亲自现场示范,让学生严格按照正确方式模仿以达到成熟演奏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囿于规矩,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音乐演奏仅仅成为一项任务,而非令人愉悦的艺术。爵士钢琴艺术的演奏则对演奏教学提出了不同要求。爵士钢琴演奏有其特殊规律,强调大跨度的技巧,这样的规范并不死板,而是需要在实际演奏中予以灵活运用。单旋律乐谱带上和弦标记,是爵士音乐中最常见的乐谱类型。在演奏教学中,教师常用这样简单而普通的乐谱作为爵士钢琴演奏的依据,然而乐谱本身所呈现的并不一定就是爵士风格音乐,教师在演奏示范中会根据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自身喜好将其“爵士化”,改变节奏、增加和弦,变成富有个性色彩的爵士乐。依然以上文的《La Vie En Rose》为例,演奏教学中教师可以Richard Clayderman与Emile Pandolfi的演奏为例,RichardClayderman的演奏流畅华丽,正统而跨度变化不大,难脱其惯有的学院派风格;Emile Pandolfi的演奏则节奏多变,由开始的晦涩凝滞到高潮部分有力的宣泄,充满戏剧张力;两者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奏风格,为学生的演奏提供借鉴,让其意识到在爵士乐演奏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演奏具有个人气质与独特魅力的音乐。

三、影响我国高校传统钢琴教学中的教学理念

钢琴演奏是音乐这一艺术门类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技巧的提升,而在于给人以美的感受与心灵的关怀。高校钢琴教学固然要求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与演奏技巧,这是学生顺利演奏乐曲的基本前提;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认识与体验钢琴艺术给其带来的美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奏向听众传达美与情感,才是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爵士钢琴艺术的传入,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的沉闷、中规中矩的氛围,为钢琴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其强调自由、激情、个性化表达的特点,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关注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应更关注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造性与自我个性的培养,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动手”之外,更需要学会“动脑”与“动心”,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共鸣。

四、结语

爵士钢琴艺术是一种自由、活泼的钢琴演奏艺术。我国高校传统钢琴教学模式注重严谨而缺少灵动活跃气氛,爵士钢琴艺术是对其缺陷的有力补充。它能为钢琴欣赏教学提供更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人文知识;爵士钢琴演奏教学能使学生的钢琴演奏更富激情与自主意识。此外,音乐是文化的侧面反映,爵士钢琴艺术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中,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更具人文情怀的钢琴演奏者。

摘要:爵士钢琴艺术具有变化多样、演奏自由、重视即兴演奏的特点,在西方流传广泛,但在我国的音乐界影响力度有限。将爵士钢琴艺术引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视野,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爵士钢琴 篇4

关键词: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爵士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与流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以演奏流行歌曲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1949年以前, 西方爵士乐在中国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 当时只是以流行歌曲为主题, 在歌曲创作上借鉴西方的爵士元素, 逐渐形成了中国风格的爵士钢琴。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主要有:

一、《夜来香》

《夜来香》的作者黎锦光1, 他是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和奠定者。1916年随父赴北京读书, 1920年随父到上海, 进入其二哥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小任教。同年7月回长沙, 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 班主任是毛泽东。1925年毕业后升大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 参加北伐。1927年到上海, 进中华歌舞团 (后即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 直到民国22年解散。民国24年明月歌舞团恢复, 他任演员、作曲、指挥, 成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1939年, 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任编辑, 为上海各电影公司作曲。黎锦光写曲速度快, 质量高, 《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槟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数百首流行歌曲皆为其作品。其中, 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采槟榔》 (1939) 、为电影《渔家女》创作的插曲《疯狂世界》 (1943) 、《夜来香》 (1944) 和《香格里拉》 (1946) , 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 以各地的民歌、小调为创作素材, 并从京剧及京韵大鼓中汲取营养。在钢琴伴奏方面, 借鉴了西方爵士音乐的要素, 广泛采用七和弦和切分音, 形成动感十足的舞曲风格。

《夜来香》由李香兰 (山口淑子) 原唱, 简单的曲式结构, 轻灵的伦巴节奏, 歌曲意境极其清新脱俗, 要求演唱音域宽阔。作品采用了五声音阶和其声音阶相结合的“中西混合”风格, 以欧美作曲技法特点为基础, 借鉴爵士音乐的和声做伴奏织体 (多采用七和弦、九和弦) , 吸收了中国民歌《卖夜来香》、古曲《夜来香》的旋律, 形成了巧妙、自然、和谐的结合;配上轻快活泼的拉丁舞节奏——伦巴,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受到各阶层听众的追捧。

二、《玫瑰玫瑰我爱你》

《玫瑰玫瑰我爱你》作曲者是陈歌辛2。他早年跟外籍音乐家学习声乐、作曲、指挥、配器, 古典音乐功底深厚。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 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 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 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而《春之消息》组歌及《度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 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一时, 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的作品大多采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相结合, 钢琴伴奏部分借鉴西方爵士乐的和声进行以及伴奏音型, 受到大众的喜爱

《玫瑰玫瑰我爱你》全曲素材简洁、易唱易记, 旋律轻松明快、奔放昂扬, 歌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巧妙地将城市情怀和民族音调汇成一体, 表现了“风雨摧不毁并蒂连理”的情怀。全曲为单三段体结构, 主部音乐建立在富有民族风格的五声音阶基础上;中部的对比性段落是符合西洋音乐进行特点的七声音阶旋律;再现部完全重复了主部音乐, 旋律的展开突出了爵士音乐元素中的切分和重音移动等手法。伴奏部分, 则完全采用爵士钢琴擅用的伴奏音型及和声进行, 充满动感;乐曲的结束和弦配置是爵士乐结束时惯用的I7和弦, 给人以摇摆、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它在20世纪40年代走红上海滩、走红全国及后飘出国门到海外, 在被Frankie Laine翻唱成《Rose, Rose, I Love You》之后, 1951年登上了全美音乐流行排行榜榜首。在国外流行至今, 是第一首在国际上广泛流行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歌曲。

三、《夜上海》

《夜上海》是电影《长相思》插曲。词曲配合紧密, 以宫调式写成, 在和声方面较为频繁地使用七和弦、九和弦与十一和弦, 增加了整首乐曲的和弦厚度与和声张力, 旋律带有明显的爵士风味。一直以来被视作为老上海的象征, 一听到该曲, 就会令人联想起老上海的情调。它惟妙惟肖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格, 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 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当时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歌星姚莉和周旋都有演唱过这首歌。

四、《蓝花花布鲁斯》

《蓝花花》是一首陕北信天游, 刘雪庵对其进行爵士化的尝试, 借鉴西方现代化作曲技巧, 又保持民族神韵。将原来的上下句对称的8小节, 改编成符合布鲁斯和声框架的三句12小节, 并给旋律和弦配上七和弦为基础的变化和弦, 音乐新鲜、灵动, 颇具创造性。

五、《月亮代表我的心》

爵士风格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是改编移植优秀的乐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 追求审美的通俗化和音乐语言的群众化的代表作之一。它使用了波萨诺瓦节奏型, 这种既定爵士节奏型是摇摆和切分结合的一种特定节奏组合。爵士节奏不仅被运用于伴奏, 而且还渗透入旋律声部。表现为在不影响旋律辨认的情况下, 有限切分音的运用。

受到爵士音乐风格影响的歌曲还有:严折西的《告诉我》《如果没有你》, 陈瑞祯的《等着你回来》等。

对钢琴爵士乐的几点研究 篇5

一、起源

爵士乐初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它是一种融合了欧洲与非裔美国人两种文化的专业领域音乐艺术。爵士乐由民歌发展而来, 有多种源头,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种:

(一) 黑人的精神圣歌——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乐是宗教性的。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白人也听, 不过比乡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这类歌曲多一分上流社会的味道。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福音音乐 (gospel music) 更准确地说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

(二) 布鲁斯——" 布鲁斯 " 一词被译为 " 悲伤 "。它是来自流浪者乞讨的艰苦生活的歌曲。在蓄奴制被废, 黑奴得到解放以后, 非洲—美洲音乐的发展很快。军乐团所弃用的乐器加上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形成了爵士乐的根底

(三) 拉格泰姆——用钢琴演奏的舞蹈性音乐。" 拉格泰姆 " 是Ragtime的音译, 词意是 " 参差不齐的拍子 ". 故又称为 " 散拍乐 ", 它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 它以丰富的切分和自由的即兴为其赢得全世界流行乐迷和钢琴演奏家的青睐。特别是爵士乐也属于流行乐, 由于其风格独特, 变化丰富, 因此能够巧妙加入爵士乐因素的流行乐作品往往可以与众不同, 脱颖而出。

二、诞生

爵士乐的发源地是新奥尔良, 爵士乐团通常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演奏, 至1900年左右, 新奥尔良铜管乐队将拉格泰姆与蓝调音乐融合到一起, 这被认为是爵士乐诞生。

现今, 爵士乐是一种, 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和专业学术领域的作曲家的作品的音乐形式。最常见的爵士音乐种类: 灵歌、蓝调、拉格泰姆, 布吉乌吉。爵士乐的主要特点: 即兴创作;复杂的节奏;旋律与和声特殊的结构;各种音色和拟声元素。

三、爵士乐的节奏

在爵士乐中, 节奏是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

爵士节奏中, 常见“三对二”——不以常规的重拍为重拍, 改变切分音的细节 , 音的错位的rubato节奏等等。在爵士音乐中节奏的特点被反映在错位、摇摆, 切分和重音。

(一) 切分音

爵士音乐中充满着切分音, 而这些切分音给爵士乐增色不少。切分音的重音在中间。比如在行走时可以感觉到切分音:如果在每走一步之前拍手。在爵士音乐中, 有几种类型的切分音:三个音的小切分, 在小节之间的4个音的切分 (有同音连线的) , 还有带有休止符的切分音。由不同的切分音有慢速和中速, 特别是一个好方法是象声词读出来。在爵士乐的切分音与古典音乐中的切分音是不同的。在爵士乐切分音是加速的、放慢速的, 在重拍保持更长的时值。

非洲的切分音也用在爵士乐中。在非洲切分音中, 重拍或是提前或是错后。原来旋律从原有的节拍上发声移动和错位。旋律变得有节奏地自由。这被称为“交叉节奏”:他们将两拍子音乐与三拍子音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交叉节奏”中将小节中的双数重音改为单数重音。

(二) 摇摆

爵士乐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有“节奏的摇摆”。“swing”在的翻译是上摇摆运动。“摇摆”是音乐家的通过一系列技术的转换成爵士乐中的一个主题的能力。摆动的主要手段是运用切分音、和节奏的改变。开始学习爵士乐 的人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摇摆”。“摇摆的音乐”, 是一种韵律摇摆、声音之间过渡、节奏的韵律转换的技能。摇摆的基本特征来自于 " 近似的节奏 "。" off-beat "。这种 " offbeat " 使得节奏或提前或错后。从技术极大地影响技法和奏法。建议您多听听有和领先爵士歌唱家-路易·阿姆斯壮, 艾拉·菲茨杰拉德、B.B KING、法兰克辛纳屈、雷·查尔斯和其他人的录音。初学者掌握swing基本技术, 建议您用以下方式学习。

1、训练节奏:数1/4拍, 然后数八分音符, 然后数三连音, 最后将它们综合在一起。

2、重音的移动, 将重拍移位到传统节奏的弱拍上。从 简单的节奏开始, 可以用奏拍手的方式训练节奏。

3、奏法, 找到正确的演奏技法对于音乐性格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swing之后, 您可以开始学习不同体裁的节奏:Blues、Bossanova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学习表演爵士乐片断时必须重视对节奏感的训练。要先从简单的爵士乐逐步开始。因此有必要考虑到学生的音乐能力、他的演奏水平, 以及对音乐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对爵士乐训练应基于通过练习爵士乐习题来得以实现。这些练习和所有后续工作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脉动、熟悉复杂的节奏, 为学生弹奏爵士乐作品做准备。形成爵士乐节奏感可以从说唱 (da na ba等) 象声词来感受爵士乐节奏的脉动。因为当我们只是查拍子时是无法认真聆听和感受节奏的。

想训练好学生的节奏感, 需要认识和学习大量的不同体裁的爵士乐节奏。在发展的节奏性原则需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攻击性和音的结尾。因为, 需要准确的弹奏出爵士风格的断奏和连奏。重要的是演奏出热情和轻松的气氛。

(三) 即兴创作

埃灵顿公爵认为, 即使当演奏爵士乐作曲家现成作品是也应该赋予作品即兴创作成分。左手更多是在模仿低音提琴、吉他和打击乐, 所以左手应该相当活跃地作为独奏作品的领导者, 用节奏营造爵士乐表演气氛。

四、对于初学者学习爵士乐的推荐计划

(一) 听听老师示范演奏或音频资料。

(二) 了解曲式结构。

(三) 找出有节奏困难片段用击掌的方式复述出来。如 休止符、切分音、自由延长、摇摆。

(四) 了解和声。

(五) 分手演奏, 找出困难片段。

(六) 与老师合奏:老师演奏一只手, 学生演奏另一只 手。

(七) 敲击出准确的节奏积极地弹奏出来。

(八) 单独的弹奏出开头与结尾, 细节, 力度对比等。

(九) 完整地演奏出整首作品, 敲击出重拍, 敲击出不 同乐章的自然过渡到另一个。

(十) 两只手同时演奏, 但是分别听其中的一只手的内 容。

(十一) 演奏出音乐会的效果。

结语

本文对爵士乐的起源、诞生、节奏、及学习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爵士乐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专业在校生的重视, 对学习爵士乐的初学者带来一些帮助。

摘要:本文以钢琴爵士乐作为研究对象, 从初学者的视角出发, 简单从爵士乐的起源、诞生、节奏及学习方法几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初学者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演奏水平。

关键词:钢琴爵士乐,节奏,切分,摇摆

参考文献

[1]德克·苏特罗.我的第一本爵士乐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2]格劳特帕斯卡利.西方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3]傅雷.傅雷谈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杰夫·戴尔.然而, 很美[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上一篇:体育常规下一篇: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