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需求

2024-09-11

数学需求(共12篇)

数学需求 篇1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认知发展理论中,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 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 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 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当面临一定的信息, 激活相关的图式后, 图式会为我们提供解释信息的背景知识。图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准备、搜索、赋值、预测、推理和整合的作用。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图式, 就能根据合适的表征问题, 搜索其需要的信息, 并对图式中的“空格”进行赋值, 从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样, 图式也有整合和推理的作用, 比如在乘法的图式中, 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图式的内容逐渐丰富并逐步整合, 学生根据已有的图式推测多位数乘法的法则, 发挥图式的推理功能。那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习得图式以满足数学学习的需求呢?本文结合案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图式的生长点

已有的图式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图式?这些图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已有图式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是什么?可能的冲突点在哪里?客观地分析这些内容, 才能找准图式的生长点, 满足数学学习的需求。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建立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的图式,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会产生相应的图式, 大脑进行运用即可输出答案。当学生遇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 即产生了“不平衡”的状态, 而且旧知识不可同化新知识, 需要经历“顺应”的过程, 建立新知识的图式。当图式建立完成, 学生遇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大脑则会调用新的图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图式与已有图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性越强, 学生新图式的建立就越容易。虽然新图式与已有图式有联系, 但是学生在遇到新刺激时, 调用的是新图式, 而不是旧图式, 这也能解释教师的一个困惑:不就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算两次吗, 学生怎么还会错?举例来说, 学生算21×7=147是对的, 但是在21×71中, 十位7×21就等于51 (2×7=14, 1+4=5)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下位图式, 下位图式是上位图式的基础, 是构成上位图式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经历借助于下位图式产生新图式的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能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二、找对图式的修改方式

新知识是对已有图式的修改和完善。这种修改和完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图式对当前情境提供充足的解释时, 图式的结构得到巩固。例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第二种形式是对已有图式做出扩展、限制或修正,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已有的图式, 导致图式的发展或新图式的产生。要进行这种修改, 需要学生首先意识到某一图式难以解释新的情境, 而后学生才有可能对现有的图式做出修正。笔者所例举的正是第二种形式。学生已有的是三个变量的图式, 如今增加了一个变量, 从而使新的图式有更广的包容性。

1.激活图式, 积累经验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 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 而是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认为:人脑中的知识不可能独立地储存, 总要通过与其他知识建立某种关系而储存。而且只有通过一定的网络系统储存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提取利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复习铺垫”或是“情境创设”的心理背景。通过这样的活动,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疏通相关的知识网络, 为新图式的“同化”或是“顺应”做好准备。

情境:教师出示一箱10袋奶粉和2袋奶粉, 妈妈准备买12袋奶粉送给长辈, 营业员给了一箱又2袋, 每袋奶粉28元, 妈妈要付多少元?

列式:28×12, 估一估大约是多少。

谈话:这个式子学过吗?用你能理解的方法找出答案。

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方法:

(1) 12个28连加。

(2) 28×6×2

(3) 28×2×6

(4) 28×10+28×2

谈话:大家用已经会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如果每一道题都这么计算, 你觉得怎样? (生:麻烦, 要学竖式。) 数学要追求简洁, 我们一起来学习笔算。

图式理论认为, 新知是在同化或是顺应中产生的。如何最大程度地激活与新知识相关的图式是新图式产生的重要基础。如果只是将一道式子28×12交给学生, 学生激活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图式, 只能算出56的结果。如果把抽象的算式置于10袋奶粉和2袋奶粉的情境图中, 直观的图像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学生激活乘法的意义 (连加) 、连乘、乘加混合。在情境的帮助下, 学生充分利用已有和知识经验, 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 激活了不同的图式,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2.缩减组块, 构建图式

图式理论指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 结构化程度越高, 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图式具有知识内在联系紧, 结构化程度高的特点。图式中所包含的知识都是简约化的知识, 是识记的支撑点。简约化知识点之间各种联系便成为识记的线索。图式是一种“组块”, 当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的图式时, 可以缩简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 但并不减少所衰亡材料的范围。

出示竖式28×12。

师:在其中你能见到已学过的乘法吗?

学生找到一位数相乘、两位数乘一位数。

谈话:原来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呀, 先算28乘2, 这一步求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让我看清先算什么呢?

生:把十位的1挡起来, 就不会搞混了。

师:下一步该算什么呢?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步式及情境图, 认为再算28乘1。师故意把积28末尾写在个位。

学生认为不对:现在该求10袋奶粉的价钱, 就是10个28, 应该是280, 8写在十位, 2写在百位。

谈话:看起来是1乘28, 其实是10乘28, 根据昨天的学习, 可以先用1乘28, 只不过要把积的末尾写在十位, 后面的0可以不写, 留下位置就行了。

师:怎么看清第二步算什么?

生:把个位2挡起来, 用十位1乘28。

师:最后怎么办?

指名说,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生:“先把十位挡起来, 用2乘28, 再把个位挡起来, 用1乘28, 末尾写在十位。”

心理学家米勒认为人脑中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儿童的信息容量则更少。当记忆数量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 学生就会漏掉信息。我们可以将学生脑中的信息组成块, 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信息单元。教学中, 教师采用先将十位挡起, 两位数乘个位相组合;再将个位挡起, 两位数乘十位相组合,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信息清晰地组块。两次相乘与四次相乘相比, 组块程度更高, 缩减了记忆的负担, 提高信息运用效率。

3.凸显变量, 简化图式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某种图式一旦形成, 一些细节就丧失了, 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图式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如果我们的认知一直处于具体的实例中, 那么, 抽象就无法完成, 图式的结构也无法形成。

将两道乘法题进行比较, 谈话:两位数乘两位数, 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概括小结为:先用个位去乘两位数, 积的末尾写在个位;再用十位去乘两位数, 积的末尾写在十位。

练习环节:

12×44 (46 人错 2 人) 13×72 (46 人错 10 人)

62×41 (46人错18人)

课堂作业:

33×21 45×12 13×52 (正确率91%)

在经过两至三个实例之后, 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计算过程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一般化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在从“先算2乘28”到“先用个位去乘两位数”的过程中, 图式结构得到了简化, 抽象过程完成。根据图式理论, 抽象程度越高, 概括化越强的图式越具有迁移性, 越利于学生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关系性、结构性很强的学科, 而关系性、结构性又恰是图式的本质所在, 所以数学学科与图式理论表现出极大的相容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图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图式能力的培养,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还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数学需求 篇2

---小学数学组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我市特成立送培团队。为了使2016年的活动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学校的需要,开展了本次送教下乡需求调查。各乡镇相关学校积极参与调查,真实表达自己学校的意愿,给我们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指明了方向。下面从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及分析、建议三个方面予以总结。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

1、你对麻城市级送培团队送教下乡活动有什么期待?简述理由。

2、你觉得你们学校,乃至你们片区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能作为2016年春季送教的主题吗?你希望2016年春季的送教主题是什么?对送教的具体内容有什么需求?简述理由。

3、你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送教?(选中的打“√”)简述理由。①讲示范课 ②与你们同课异构 ③说课 ④互动评课 ⑤听你们的家常课 ⑥讲座 ⑦网络教研 ⑧指导课题研究 ⑨ 其他

4、麻城市送培团队送教下乡,你还有更多更好的建议,请写下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下面将参与调查的13个乡镇反馈的结果归纳如下:

1、八项期待。

(1)大多数乡镇学校希望多送小学科如:体音美学科、综合实践课、科学体育课。

(2)选派市级优秀教学能手,进行教学活动交流,实现传帮带目标。

(3)希望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活动。

(4)结合“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现场诊断、评课、议课等参与式活动,增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行动观察、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引领能力,并趁机召开教学研讨会。

(5)除了送高质量的课外,还要带去研讨的课题。

(6)不仅仅上几堂课。要让活动更丰富,说课、班级管理课、班会课等,指导农村年轻教师成长,把先进的理念带进农村学校。

(7)希望能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增进城乡教师间相互学习,建立城乡互帮互助的教研热线,增强农村教师的教学教研意识。

(8)期待送教团队的公开课有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要有有效的提升学生成绩的效果,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2、亟待解决问题。

(1)学习数学感觉吃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掌握教材全部知识,因此考试成绩不理想,需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2)问题主要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其次农村大部分孩子为留守儿童,家里对学生学习支持率不高,对学生有一定影响。

(3)缺乏对教学整堂课的研究及课标的研究,现在课本改版频繁,到底改了什么,是不是一味的数学课本知识。

(4)针对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的现状,如何把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5)教师教育观念和工作中的迷惘以及倦怠情绪,表现为:一是不学习,许多老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思想;二是没看到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带来的显著效果,因此拒绝学习应用新的技术和手段。

(6)学生计算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7)专职教师缺乏,教学平台少,资源贫乏互动性差。

(8)班额大,组织教学难,尤其是分小组学习。

3、送教主题需求。

(1)多送艺科下乡如:体音美学科。

(2)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质量及学习的积极性。(3)切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设备,展开信息化教学。(4)常规课的有效性;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指导晒课;集体备课制度。

(5)如何把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

(6)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较好的运用分层教学。(7)德育方面课程,比如班会课。(8)掌握班班通新技术。

4、送教形式需求。

(1)大多数学校希望采用讲示范课、同课异构、互动评课的形式送教。

他们认为示范课能让老师整体感受一堂完整优质课,充分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给农村小学带来亮点。只有同课异构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课异构,互动评课,可以促进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部分学校希望在此基础上采用讲座、网络教研、指导课题研究形式送教。讲座能提高思想认识;网络研修可反复学习,不受时间约束。

三、建议。

1、加强送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间交流。

2、不限定语数学科,多送小学科。

3、尽快开展活动,促进城乡经验交流互动,缩小城乡差距,取长补短。

4、除在教学上作指导外,还能在学科建设、学科共性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指导。

5、发挥实践专家的引领作用,送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术。

6、精心组织,优化过程,每个教学点设立班级,从区域、学段、学科等多个维度确定送教计划,加强考核,提高实效。

7、送培团队和受助学校间建立长期联系的引领和交流,能从规范和专业两方面进行长远的指导和合作。

数学需求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思路;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新课标的逐渐推进,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数学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学好高等数学中的逻辑辩证思维,更要求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要贴合专业需求。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路探究

1.贴近专业需要,遵循高数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成功转化成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现在很多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其它的学科在实际中也用不着,感觉其它学科不重要,从而导致严重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动力。所以,应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其清楚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他们自身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举一些应用实例,展现以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便捷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爱美之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掘公式符号和结构系统的美。

比如:幂级数展开式推导出来的欧拉公式Leix=cos x+i sinx,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厌倦抽象的概念,并且不能发现其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话就可以适当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教学。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算法相融合,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共识的应用价值,还能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高难度的概念。例如:在定积分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定积分的实质,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概念。

不仅如此,数学史中,一些有趣的典故还能帮助教师调节教学气氛,如微积分思想起源是在中国,学生听到这样的结论肯定会大吃一惊,因而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必须、够用”原则

数学学科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专业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学科理论水平。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原则,在教学的内容选取上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必须符合系统性与完整性特征,必须体现服务性与服务性;二是“够用”原则,这里的够用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与服务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方式浅析

1.为专业服务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高等数学的教学是为学生的专业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使数学不再局限于方程式,而是向生活化转变。同时,数学教学在其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职业问题,要求教师控制一定的数学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就业问题。另外,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为专业化服务的前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所教内容必须贴近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更好地为专业化服务的目的。

2.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体系,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整个教学质量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高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从课程内容入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以扩大知识的广延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作用,不断提高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来源。教师必须明确由于自身专业领域的限制,使得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弥补这一不足,具体表现在努力提升相关教材的质量,利用相关专业教师交流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教材质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

4.控制高等数学课时

高等数学的课时安排需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而设定,大一学期尽可能安排学生急需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整个数学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5.调整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由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虽能大体评价出学生的数学水平,但缺乏为专业服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更加侧重专业技巧。因此,如何做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成为当前的一个热议话题。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才能满足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专业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尹江艳.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3(4):20-22.

基于需求的高职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篇4

数学是各学科共同使用的语言,学好数学,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这正是学生将来需要的“数学素养”。但在“唯就业率致胜”时代,学生片面地以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好工作,一味压缩数学课为专业课让路,导致了高职教育过程中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的缺失。面对当前现状,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熏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如何让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如何把数学最富有吸引力、最本质的思想介绍给学生?如何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社会需求,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量、定性分析法。调查对象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学生,其中发放问卷392份,收回有效问卷388份;并对本院16名数学教师和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初步分析调查结果,82%的学生对数学课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63%的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专业课程的影响,73%学生希望开展数学兴趣小组和数学实践活动,希望数学过程更丰富些,15%学生能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85%学生在生活中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67%学生对目前数学教学不是很满意,认为有些枯燥,希望改进教学内容;50%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30%左右的学生希望提高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教师、学生个别访谈中普遍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数学的系统、抽象性,感到数学枯燥、难学,考完就忘、面对专业中的数学问题不知所措、实际应用时无所适从,弱化了数学应用。

以上分析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希望抓住这一点,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同时为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把高职数学从“基础数学”转向“数学应用”,从“数学应用”转向“大数学应用”,将“大数学”的理念纳入教学中,以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应对变化多样的社会需求。

2 基于需求的优化策略

数学从表面看单调、枯燥,似乎脱离实际,实际上随着其抽象化程度愈高,思考问题会更一般、更本质,应用范围更广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结合本次问卷分析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2.1 精心设计实例,激发学生内在需求

数学有自己固有的理论体系,实际问题又显示自己的特征,利用应用实例架起两者沟通的桥梁。在应用背景下,通过精心设计实例,先激发学生的需求,然后通过知识的系统学习,深入浅出地将所学应用其中。

例1:每逢节假日各大商场陆续开展促销活动,门类繁多,比如50元当90元花、买150元送110元、花150元减60元、抽奖、三倍积分等,给商场带来经济利益,提高了商场的知名度,同时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激发了消费需求。活动结束后,商场要对促销效果评价分析,如何用所学数学知识评价?消费者、市场业绩、竞争对手、供应商、潜在的销售趋势、促销组合的实施效果等?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定量分析,不能定量的定性分析,消费者临时购买欲望、促销措施的引导等会涉及到模糊数学概念,教师点到为止,学生初步有点模糊数学意识,鼓励有兴趣同学课下自修。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播、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上。

例2:用数学语言描述我们生存的环境,建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展示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解释生态现象的机制、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预测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例3:企业仅靠节约原料、节省劳动力很难获得高利润,物流成为企业利润的又一源泉。如何用数学方法去量化物流指标,将物流装卸、运输、储存、配送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提高经济效益?

类似以上应用实例,还可以挖掘微分方程在生物学、概率论在流行病学、经济领域预测波动、建筑学中梁的变形等实例,借助这些与专业贴近度高的实例的应用背景,引入数学知识、然后分析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受知识更有效,积极性明显提高。如果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脱离实际,该门课程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当然课程的实际效果与教师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一定要适应需求变化,面对挑战,优化结构,更好地与专业课程衔接,经常反思缺欠的知识,及时弥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应对学生的动态需求。

2.2 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需求

以问题为触点,引导学生学习需求,紧抓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是人类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比如大家熟悉的CT技术,它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图像。医学中染色体分析、心电图分析、指纹、人脸鉴别、高速路上收费系统对车辆的自动识别;产品防伪等。这些不同信息源的图像通过数字编码后,表示为二维数组的灰度图像,用(x,y)表示像素点坐标,数字图像一般可用1个矩阵表示为μ(x,y),采用傅立叶变换等技术,将空间域的处理转换为变换域处理。图像信息一般需要去除噪声、突出细节、边缘检测、锐化等处理,这些处理就是要用学习的微积分知识,如何去做呢?以问题为先导,然后再来讲解教学内容。图论中的最小支撑树、最短通路、最大匹配、网络流、中国邮递员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3 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多元需求

2.3.1 融入建模方法,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寻求对策

数学建模是通往数学应用的必经之路。面对问题,从数学角度思考通常先要找到相应的模型,然后求解。教材中导数、定积分、微分方程的应用,都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可以说数学建模深无底,丰富了数学的内涵,构造模型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引导学生在获取大量数据资料后、通过分类整理、确定主要变量、约束条件、列出关系式,最后检验、修正模型。如经济类可选取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等典型例题,或让学生实地调查商品进价、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寻找最佳售价等;讲微分方程,可结合当前热门话题,饮酒驾车问题等。

建模中,为使问题更直观,可以融入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计算和模拟数学问题,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在屏幕上的直观。把常规的数学演算变为计算机计算[1]。数学实验直观、有利于探索性问题的解决。如Matlab的图形功能,使计算结果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图形,从一堆杂乱的离散数据中观察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感受图形所传递的内在本质[2]。讲累加求和问题,如曲线弧长、变力作功、体积问题,利用Matlab编程,动态描述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同时,对Matlab数学软件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数学实验,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一举两得。

2.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体验

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少用讲授式,多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中有争论的知识点;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来的疑难问题;查阅文献中遇到的问题都可拿来作为思考的源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体现出顺序、层次性,问题的解决满足了学生的胜任需求,丰富了学习体验,同时得到乐趣和愉悦。

2.3.3 感受数学文化,提升学生审美需求

数学文化的功能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感染。只有在宽泛文化背景下,学生才能感受数学悠久的历史、充满生机的现在和无可估量的将来。

顾沛教授指出:“数学文化的内涵,简单说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3]数学本身多姿多彩,绘画之所以栩栩如生,是掌握了透视方法,导致射影几何学的诞生;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通过开设数学课,对未来将帅进行数学思想的系统训练;现代数学正向复杂化方向发展,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维到高维,从连续到间断,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稳定到分岔,从精确到模糊等等。混沌架起沟通确定性、随机性的桥梁,引入混沌可以对我们现开设的确定性数学和随机数学加以补充。“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审美主体跃跃欲试,用心灵去交融,萌发出爱、兴趣和愉悦,并因此提高活动水平”[4]。

2.4 鼓励学科交叉,应对社会发展需求

以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跨学科教学模块的开发,来改变以往知识面过窄、过专的现象,淡化学科界线,增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基础理论,还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以形成深厚的背景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比如计算机专业时常给学生提示数学与专业学科间的紧密联系,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经济管理中常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但弹性分析理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存在时滞;同时补充一些前沿性成果:云计算-—物联网时代的基石,电子对抗、空间网络的发展,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就要经常翻阅科技杂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讨、实验活动,增设学术讲座、专题报告,注重学生前沿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些前沿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从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鸟瞰数学的全貌。

2.5 采用综合评价,满足学生进步需求

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身、企业、社会都是评价的参与者。考核采取开卷、闭卷兼容,融合教学目标与过程,同时引入与专业挂钩的开放性试题,突出考核的诊断性、发展性功能,激活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多采用正面激励,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进步状况,从而让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同样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检测、跟踪团队建设质量、形成人人参与其中、具有凝聚力的团队,重视共同成长和进步,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当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导向、宽松的制度环境。

总之,将“大数学”的理念纳入教学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对社会多元需求,解决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博与专的需求平衡,通过优化设计形成合力。高职教育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完善的,需要每个教师从现在做起,完善知识结构,我们坚信通过全体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会重构数学教学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薛长虹,于凯.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大学数学,2007,23,(4):141-143.

[2]张志涌.MATLAB教程(2009年修订)[M].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9.

[3]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皇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李大潜.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刍议[J].大学数学,2004,20,(4):1-8.

数学需求 篇5

产品人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想法,这其中极少数“应景且靠谱”的想法会成为产品、惠及网民,而更多产品想法只会成为谈资、或博文素材,比如下文中的这片想法。那么,产生不应景、不靠谱的想法是不是错误呢?我认为不是,这种“产生想法——想法博弈——想法毁灭”的过程,对于一个产品新人来说,至少算是一种对互联网市场的猜想、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对产品策划模型的创造。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市场调研、理性的需求分析,对一个自己中意的想法做一次解剖,洞悉其价值。这种解剖分析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成长的过程。

所以,我把以下这个想法拖上解剖台,按照“产生——分解——分析——实现——再回顾——评估问题”的过程,简单评估一下其应景与否、靠谱与否。

需求产生:我在PC上阅读的时候,总会在某篇文章中发现一些“或拍案叫绝、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省”的片段内容。每当此时,总希望轻松存储这些片段,以便收藏并回顾,又不会干扰阅读进程。提升一点儿档次的说法,即所谓的“知识管理”行为之一。

需求分解:1、在PC上阅读,所以场景有可能是浏览器、阅读器、WORD等;2、阅读过程中存储片段;3、存储快速,以后可以阅读曾经存储的内容。

需求分析:

层一:有用

●实施文字存储行为,并方便以后的回顾阅读;存储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要求快速且便捷。

层二:易用

●网络存储:最好玩点儿云存储的概念,我走到哪里都可以把片段往云彩里塞、或从云彩里看。

●分类索引:分类、标签不能少,甚至注释、来源也可以有。一是方便我对内容的管理;二是说不定以后有大用处~~

●如何快速:“浏览新浪博客时,选中片段即可发布一条微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在此过程中加入分类、标签、注释的交互过程,并淡化存储行为。造就一种“一片好知识,不知不觉已上云端”的完美感觉

●方便阅读:以某种方式让我舒服的阅读这些片段即可,比如网页方式。

层三:爱用

背景:满足了“不打扰阅读行为的快速存储、有效索引、便捷阅读”这一基本需求之后,我所积累的知识就会不断的往云端里塞啊塞。如果这个产品被我的100个其他同行使用,我们101为同好者就会不知不觉建立起一朵肥硕的云彩,关于某一类主题知识的云。

基于以上两行之背景,则会出现如下之场景:

●第一:所有知识均为用户筛选,基本全属于优质内容。

●第二:分类索引,让同主题的内容可以有效聚合,并含有注释、来源。

●第三:有了优质内容、主题聚合,分享欲望油然而生。我当然希望浏览同行们认可并收藏的知识片段。

需求实现:

现有工具:

●onenote、EverNote、wiz,

试用了WIZ,索引及分类不清楚、存储有些迟钝。另外两个没用过,EVERNOET本身50M+,软件本身就够重的,有些麻烦。客户端嘛,最大的麻烦就是要安装和管理,一台PC一种情况,带不走。

●阅读器,比如谷歌。可以在有限内容源内收藏、分享内容,但其与需求本身还有着本质差异:阅读器,并非知识管理工具,不能对片段精华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索引。

实现方式:

●客户端——沦为现有工具之列,加入竞争。另外,客户端+网页的方式,也加大了用户的理解和管理成本。内容源:可以照顾各种内容来源,包括网页、WORD等。

●浏览器插件——比客户端轻、比“下面的方式”重。内容源:比客户端缩小一圈,可以照顾所有网页内容。

●某阅读器文摘功能——最轻,内容源也最小,限于阅读器订阅的内容。有可能背离最初需求,沦为第二种“现有工具”。

最终方式:浏览器插件+云端存储+网页展示。

靠谱吗?回顾需求

即,回顾最初的需求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应该从虚拟场景中判断,功能是否抓住了用户的痛点(分析用户需求:在场景中寻找痛点):

●场景一:我安装了浏览器插件,以后无论在网络中阅读到任何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均可“选中内容——选填标签、分类、注释,并自动记录来源——完成云端存储”。

●场景二:我若需回顾自己积累的网络文摘,便可以“点击浏览器上的插件按钮——打开网页——按照预设分类及标签阅读浏览”。

●场景三:承接场景二,我还可以在网页中“点击公共标签、公共主题分类——浏览他人产生的优质文摘内容——关注某用户及其文摘知识 or 点击文摘来源,直接到来源网页浏览 or ……”,社区形成。

问题:1 用户对于“阅读过程中记录精华、笔记类内容,并作为知识管理、回顾阅读”的需求有多强?2由用户产生的“片段化的文摘、笔记类内容”,其可读性、可分享性有多强?

●第一个问题,决定了这个产品本身的“产生意义”。

●第二个问题,决定了这个产品“到底是做一个纯粹的知识管理工具,还是借用户产生优质内容之东风,做一个知识分享社区。”

解剖完毕。我对于这个想法的评估,最后简单归结为以上两个问题。当然,由于个人能力和阅历所限,我这种自娱自乐式的解剖,会在过程中产生各种偏差或偏执。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邀请其他同事、同行一起围观解剖台,对自己的想法评头论足,以保证下刀精准、方向正确,从而让自己这次需求分析的锻炼过程,更具备群众智慧和参考价值。

数学需求 篇6

【关键词】专业需求;中职数学;问题;策略

中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涉及到的专业很多,不同的学科的教学方法不同。数学作为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数学知识作为本专业的辅助专业和辅助教学工具,更好的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专业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受传统教学环境影响,数学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无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重要作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数学学科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背离,无法突出学科特色。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数学缺乏专业特色

数学是中职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数学知识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学科用到的数学知识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性,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结合专业需求来讲述不同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情况下,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不强,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数学知识的利用率较低。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可以与模具专业相联系,代数教学需要与计算机专业相联系,相应的知识点对其它专业没有直接性的作用[1]。

2.中职数学与专业课教学相脱离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主要是在自身的教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不符合当前中职教学行业的发展要求,导致数学与专业课教学相互脱离,无法充分展现出数学学科的优势,不能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工具。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没有结合数学知识去教学,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给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3.学生发展受到限制

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前,专业已经被提前分好了,专业定位较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学生不重视数学学科学习,认为数学对专业学习的应用价值不大,导致数学课程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数学课自身具有枯燥性特点,内容较为单一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对整个数学教学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二、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1.教学内容需要以实践为主

中职学校的教学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数学教学作为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提升数学教学成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需要确保数学教学内容轻理论重实践,确保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各项习题也应该以实践题型为主,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学习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意义。数学学科是专业课学习的敲门砖,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专业手段和专业技术的合理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确保数学学科更好的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来[2]。

2.专业课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按照“备教材,备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需要将专业需求作为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确保专业课与数学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将数学知识为主线,结合实际的专业需求,建立合理的数学知识框架,以服务性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为主要目的。确保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真正的联系起来,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3.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不同的专业,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完善。需要结合每个专业的不同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重视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对学生展开个性化教学,将个性化教学方式落实到实处,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将培养高素质和实用型的人才作为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基本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文清.基于专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9-61.

[2]王国芹.以专业需求为指导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学子(理论版),2016,13:22.

数学需求 篇7

关键词:专业需求,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 其主要为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就当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吸收不足, 课程设置的应用性不足,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甚至影响专业人才的综合发展。此种情况下, 积极面向专业需求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上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 是本、专科教材的“剪辑”。教学内容与市场、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教材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职生源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这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 由于工作量增大,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 无暇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 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目标及原则

目标: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用技能为目标, 构建适应专业需求的科学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高等数学是文化基础课, 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培养技能性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二是适应性原则。对同一专业, 数学教学内容也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在教学方法上, 应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灵活选择。三是现代性原则。对数学的认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编写形式应体现开放性;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四是互动性原则。高职的数学教学更应紧扣社会、市场需求,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紧扣学生的差异性诉求。

3 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具体策略

为保证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当准确把握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 在广泛交流后, 准确把握各专业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实际需求, 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断优化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并将社会生活实际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调整数学课程内容, 以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专业知识作为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内容, 依据不同专业需求将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诸多模块, 以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满足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多元化需求, 高职院校应当在数学课程设置中采用分类教学法, 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 实现数学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丰富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参与到高职数学课程相关活动中, 在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更好的满足专业需求, 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确保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专业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具体策略:

3.1 结合专业需求, 优化高职数学课程内容

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过程中, 为更好的满足专业需求, 应当积极优化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积极构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的内容体系, 基于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和专业扩展性入手, 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将大部分专业共同需要的知识归类于公共基础知识, 将专业所需知识归于应用类知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数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并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构建网络教学框架, 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知识的时效性和应用性, 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在专业需求下, 为保证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应当合理选取教学方式, 帮助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切实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中, 为更好的满足不同专业对数学人才的具体需求,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高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为社会培养出更优质的数学人才。

一是结合专业讲清概念。高数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经常交流, 深入专业了解情况, 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在课堂教学中, 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多模式分层教学。可把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即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四是提倡数学工具的应用。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 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忽视各种数表、计算器等工具的应用做法, 改变数学考试时不允许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规定。五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结束语

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当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面向专业需求, 对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 对现代网络技术及数学工具进行合理应用, 将其融入搭配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 以促进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今后高职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牛立尚, 徐虹, 孙媛凤.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案例研究[J].中国市场, 2016 (23) .

[2]白秀琴, 杨宝玉.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优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6 (4) :169-171.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 篇8

一、传统中职数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近些年来,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 高中教育变得越来越普及, 导致中职学生的素质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对来说,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与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 尤其是数学这一门课程, 很多学生对基本的数学问题都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中职数学教育心存恐惧和厌学的心理, 甚至存在着排斥的心理, 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兴趣和动力的丧失。学生在主观上的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 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中职数学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学习效果极差。

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只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数学课堂主体性的培养, 也割裂了数学与专业课、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让数学变得枯燥无味。由于中职数学教育的这种孤立性, 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认识中职数学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在很多学生心里形成了数学无用论的片面看法。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中职数学这门课程也不例外, 中职数学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它应该是连接专业课的桥梁。但是传统的割裂式的教育, 让中职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二、以专业特色为引领, 着力突出中职数学的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数学教育应该体现为专业服务, 注重实际应用, 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 不断加强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着力突出中职数学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中职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才能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领悟能力, 才能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1. 拉近数学与专业学科的距离,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渗透

在中职数学教育中, 教师应该立足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不断加强数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这种关联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以数学知识为突破口, 自然地穿插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可以以专业知识为引子, 巧妙地引入数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数学与专业知识无关的观念。然而, 数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 需要教师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思维, 教师个人在观念上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改变, 树立数学教育为专业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

在实际数学教学的具体操作中, 中职的数学教师要避免单纯的数学理论的教学, 不断整合中职专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新知识和新方向, 着力引进一些专业发展的新成果。要不断强化数学在专业发展的新成果中的具体应用, 用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来揭示数学在专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将数学与专业学科联系起来。中职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数学概念背景形成的教学,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恰当的构建专业模型, 以此拉近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距离。

2. 合理有效地整合数学教材, 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中职学生由于专业不同, 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职数学教师要能够通过对不同专业的研究, 对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而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在教授数学教材, 而应该是使用数学教材, 这样数学教学的内容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勇于打破数学教材的完整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 将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 让教材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其实,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加强合作, 以学生实际的专业发展为目标, 来共同开发生本教材。

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就必须充分考虑专业课的需求, 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主动对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造, 以便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比如, 对于美术装潢专业的学生来说, 几何的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没有必要进行掌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一些数学知识的名人故事以及一些数学思维和方法是必须具备的, 而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可以不用花费很多功夫了。中职数学教师必须学会这种取舍性的, 有重点性的教学方式, 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教和学的压力。

3.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中职数学教学要以生活实际为立足点, 不断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突出实用特点, 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拉入到现实生活的空间场里, 让数学课堂变得人性化和生活化, 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轻松愉快, 课堂里才会充满生活的气息。中职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的讲述与传授, 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其实是很生动的, 一些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都是产生于我们的生活实践, 数学知识形成之后又反过来作用和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生活, 这应该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 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进行有效教学, 将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中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将课堂教授的数学知识, 与一些相关现实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不自觉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 在讲授概率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抓阄的生活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抓阄的顺序并不影响我们抓到某一个阄的概率。在讲授函数概念的时候, 我们可以结合军事上导弹发射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进行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应用, 将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走出课堂, 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出校园, 走出课堂, 到数学应用的实际现场当中去, 去亲身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 可以走进工厂、研究所, 让工人师傅或者研究员给学生讲解数学在其中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 中职数学教育仍然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 作为中职数学教育一线的教师, 应该以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为导向, 大胆实践新的中职数学教育新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模式的变革中受益,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为着力点, 通过数学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不断融合, 让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 从而不断地强化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呈现出文化课、专业课、社会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 改变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浅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构建[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01) .

[2]陈健.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08) .

数学需求 篇9

数学来源于实践, 数学的许多题目与祖国建设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注重思想教育。如, 学习圆周率, 要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学习祖冲之的科学精神;学习回头法、乘除法的关系, 可以进行启蒙教育。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一定数量的难题作为思考题或讨论题, 可以让学生经过困难之后更加体会到成功的不易,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提醒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冷静地寻找错误的原因。难题的解决, 计算的繁杂, 思维的艰辛, 推理的严格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动手操作, 调动起手、眼、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 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让学生动手折各种大小的角, 制作活动角, 通过操作, 比较, 学生就会想:“角的大小为什么不同呢?”带着疑问进一步思考、分析, 从而明白“角的两边张得越大, 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 角就越小”的道理。老师要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这种充满游戏性的情境中领悟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的意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意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起来。如学习计算法则时要渗透从一般到特殊, 数的认识要渗透集合的思想, 分析应用题可以学习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可经常出一些与实际问题有关的题目, 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如这几年新盖的房子真不少, 让学生通过盖房子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哪些应该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此时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很高。有的说要计算占地面积, 有的说要计算门窗面积, 有的说要计算工钱等等。老师给予充分发挥的肯定, 根据讨论出的一些实际题目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 更加喜欢数学, 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数学需求 篇10

关键词:就业需求,导向,应用数学,培养模式,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为了端正办学方向,使得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品质更贴近社会需要,对教育体系和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改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应用数学类专业成为改革教育的重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快速促使国家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应用数学类专业的人才资源极度短缺,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正是契合了这一市场需求,为改变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增加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取胜的机会打下了基础。下文主要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重点谈谈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1 应用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应用数学类专业是各大高校里许多专业例如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软件开发与分析、会计学等等的基础类专业,而且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就业前景十分可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我国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急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数学类专业就不得不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人才培养方向。最为重要的是,最近我国有高校的学者对应用类数学专业未来就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在未来对数学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这也就意味着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遵循我国的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是用数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于应用数学类专业来说,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主要是由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科技的创新能力来体现,而应用能力则是由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因此,应用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要求就是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不言而喻,应用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达到数学专业教学的目标,还对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对学校的声誉传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我国应用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尽管应用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综合类高校的重视,并且也按照我国教育的改革要求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但是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

2.1 无法准确定位专业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大众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这种趋势也造就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改变,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响应我国教育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对课程进行了改革进行了改革,并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作为应用类数学专业课堂的教学准则,不过由于我国各大高校老师对应用类数学专业的定位不准确,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应用类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应用能力的不足而与理想岗位擦肩而过,同时也达不到我国社会目前对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需求。

2.2 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教学理念

由于应用类数学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大省市,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应用类数学专业老师大都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学生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反而被忽视了。然而,社会上很多企事业单位再招收应用类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时,不仅仅看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企事业单位重视的一项内容,比如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等等方面。

3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实施的相关措施

3.1 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要有职业针对性

由于现在应用类数学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教育要将应用类数学专业的就业需求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对于应用类数学专业的教学不仅仅要加强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职业针对性,为应用类数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如:从专业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择学习的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应用类数学专业的专业特点,还要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的知识内容考虑到位,换句话说,选择的教材除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还要具有岗位特点。大多数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以老师要在课程上加上相关的师范知识。此外,应用类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结合国际上通用的教育课程,因为,我国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不仅仅是需要从事国内的业务,还有国际上的事物,因此,学校的应用类数学专业的课程不仅需要在加强学习应用数学类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数学难题。不仅如此,还要拓宽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面,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增加知识的广度和宽度以及应用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需求。

3.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发展,高校老师为了提升应用数学专业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成为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从一定的角度来自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两种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如建筑学中就运用到了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几何学知识,可见,数学建模能力在应用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应用数学类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可以采用数学建模教学。这样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对改革、创新进而完善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利于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需求。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仅给应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巩固与提升相关的专业知识,最为关键的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以及给企业奠定的坚实的人才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高校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一定要对应用数学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需求提供大量的人才资源,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晓凡,王艳洁,孙文秋实,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1):23-26.

[2]蔡吉花,倪岚,张秋杰,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6):77-79.

数学需求 篇11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1.教材单调,流程及评估落后

就教材而言,目前江苏省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均采用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统编教材。虽然近年来教材的改编周期逐渐变短,愈发贴近学生实际,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增减后,导致教材知识很难形成多元化,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以及运用方向。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是贯穿三年职高阶段始终的。而专业课程的安排则是为阶段性的,故而数学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不对等性。再者,近年来各学校纷纷加大投入,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推广多媒体技术,展开创新教学,但是一般的教学流程依然将教师作为主要核心,缺乏创造性与突破性,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评估阶段,仅仅是加入作业评估流程,整体评估依然是以最终考试作为主要评估手段,而对学生的状况、思想、进展情况以及积极性的评估往往缺乏,评估缺乏全面性。

2.知识匮乏,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我国大部分中职教育的主要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为教育而教育”转变为“为就业而教育”,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则主要是提升自身教育人才的多样化、素质化以及专业化。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也是如此,要将专业需求作为主要方向,进而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要保证以上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则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即基础的教学素质(如知识与教学水平),还有职业责任素质(对教学与学生负责)。此外,还需要洞悉整个教学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及整合,进而简化教学步骤。但是针对目前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无法将数学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且知识面过窄,对专业知识缺乏认知,教学尺度把握不准,教学缺乏专业性,这些问题都表明教师素质亟待加强。

二、明确专业需求目标,强化数学教学改革力度

1.构建科学的教学思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十三五”,更应在全国实施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在职业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一直都是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要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性、高效性以及方向性,就需要数学教师构建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教学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入科学的教学理念,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会技能与知识,而不是死读书”,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思想;第二阶段,摒弃传统思想,如“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的引导;第三阶段,在当前数学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加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与探索能力,也能保证学生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2.推进数学与专业教学整合

对于各中职校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与实践学习流程中获得一定的理论引导,最后保证中职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专业与实践学习,而且改革的目的就是针对以往中职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构建起全新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推进数学与专业教学整合,让中职数学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具体的整合改革方法如下。其一,知识点的整合。传统数学教学中包含各类理论知识,这也导致教学流程繁琐与杂乱,甚至出现知识点重复或者雷同的问题,这不仅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也渐渐增加了教师教学的任务量,因而教师在整合前,首先需要获取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其二,强化教学体系整合。教学体系整合需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所在专业的特征,进而在数学及专业教学中整合相应的教学流程,最终保证中职数学教学过程具备足够的专业特征。

3.强化教学评估方式流程改革

对于中职教学而言,教学的评估主体转变与流程改革都是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构建起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强化对教学评估的改革,即从评估方式的改革以及流程改革入手。

首先,评估主体的转变,主要是引入新型评估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估过程中仅仅是教师作为评估方,对学生进行评估,而且评估往往以成绩为主,缺乏科学性。即便是推行了新型评估方式,但是评估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在课堂评估过程中,教师评估时往往存在主观性,也会导致评估的公平性缺乏,因而需要对评估方进行改变,即推出个人评估、同学评估以及小组评估等等。其次,评估流程的改革主要针对评估范围与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单一成绩的评估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各类新型评估流程,如加入课堂评估流程、知识点评估流程、问题评估流程等等,而且通过各个流程评估的关联性与递进性,让教学过程评估更加科学、完整且全面。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吸取更多更加科学的中职数学教学理念,掌握好中职学生专业方面的特征及要求,最终构建更为科学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完成符合中职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需求的数学教学流程。此外,对于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则需要进行不断创新,除了采用科学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以外,还需要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评估方法,进而从多元化角度完成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估,解决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与不同学科都具有关联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理论和不同专业的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将专业需求作为重点对中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职数学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对于中职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的着重点应当是以专业需求为主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的引导,而且改革的方向不仅仅需要针对教学理念,还有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此外,在教学评估方面的改革也是格外重要的,特别是评估的流程、方向以及评估的方法,都需要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性,而且改革过程中不能脱离数学教学的方向,即需要以当前数学教学计划作为基础与参考,而不是盲目开展流程改革,且这一改革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长久的。相信通过广大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在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方面将越走越深远,意义越发重大。

数学需求 篇12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学生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高的直接基础。教学时, 我预设了如下操作活动:一是要求学生过直线外点A, 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AO (如图1) ;二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直线上, 再任意找出B、C、D、E四点分别与A点连接起来 (如图2) ;三是要求学生测量线段AO、AB、AC、AD、AE的长度 (要求用毫米作单位) , 并问:“你有什么发现?”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的基础上, 在测量与比较中发现“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的结论,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内涵。

但无情的课堂现实彻底击碎了我的教学愿景。“活动一”整体上完成不错。但到了“活动二”问题就花样百出, 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 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分别过B、C、D、E四点, 又画出四条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 (如图3) ;还有的学生“按图索骥”, 虽然画了、测了, 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所以“发现”也成了泡影。如此下来, 一场“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 有意识参与并真正获得感知与体验的学生不足30%。无疑, 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当时, 我简单地归因于学生“太不认真”, 愤愤地拂袖而去……

课下, 待我“气”消“云”散之后, 仔细回味课上“三次”活动, 蓦然发现:每次操作活动都体现了教师的“意志”, 哪一个是学生自觉自愿开展的?!因为没有参与操作活动的心理需求, 所以学生被动参与, 注意力分散, 甚至消极怠工。最关键的是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操作活动“失败”在所难免! 通过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据此进行改进。以下是在另一个班级“同环节”重构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 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AO。 (如图1, 指出垂足并用O表示。)

指名板演, 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之后, 突出教学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A、O。

通过强调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A、O, 让学生把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和以往的“直线”区别开来。

第二步, 在图1的基础上, 教师任意取出B、C、D、E四点, 并分别与点A连接起来 (如图2) , 提出:比一比, 线段AO、AB、AC、AD、AE有什么不同?

学生借助图形, 通过观察与比较, 得出:线段AO垂直于已知直线;线段AO最短。此时, 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结论“线段AO最短”指出: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AO最短, 这是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结果, 如果要确信这个规律, 就需要———“验证!”学生异口同声。

由原来的教师“命令”、学生“执行”改为教师示范, 既不影响学生后续探究的效果, 又可以避免发生理解上的歧义现象。更重要的是, 能够直观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猜想, 从而为下一步操作验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步, 每位学生在练习纸上, 利用原有的图形“照样子”画出线段AB、AC、AD、AE。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猜想”。

案例中, 在教师一句“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AO最短, 这是我们肉眼观察到的结果, 如果要确信这个规律, 就需要———”的启示下, 刚刚产生的“猜想”随机转化成了每个学生头脑中一个个大“?”, 从而使“验证”的愿望油然而生, “欲罢不能”!因为有了操作验证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已有的图形上画出线段, 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验证“猜想”, 就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事情。

上一篇:教师好行为下一篇:提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