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基础

2024-05-17

微观经济学基础(精选12篇)

微观经济学基础 篇1

摘要: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而新古典(New Classical)革命和新凯恩斯(New Keynesian)革命都试图把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认为宏观经济学应是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限制下,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进行最优化行为这一基础上去确定宏观经济总量,但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也随之突显出来。因此,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旨在探讨研究中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使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领域。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研究方法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以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就业、物价水平等总量指标的决定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贯穿着微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则垄断着宏观经济学领域。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价格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 出清,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理论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常处于失业均衡状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二者之间存在着界限分明的鸿沟甚至彼此相互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一般承认,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之间缺乏联系,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改造宏观经济学,例如把预期以更合理的方式引进宏观模型;对真实商业周期的研究,在保持市场出清的前提下解释经济波动;用劳动合同和垄断竞争来解释工资和价格的黏性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演变,被人们归纳为新古典(New Classical)革命和新凯恩斯(New Keynesian)革命,前者拥护市场出清基础上的商业周期理论,后者则认为衰退表示市场失灵。这两大流派之间曾经发生过许多急诊,但是两者都企图把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认为宏观经济学应该是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限制下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进行最优化行为这一基础上去确定宏观经济总量。在这一点上,两大流派是一致的。对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质疑。汤为本、杨艳红(2003)指出,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依靠代表性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所得的结果直接转换到宏观经济层次, 这种方法意味着宏观参数只不过是微观参数在更大尺度上的复制,它没有阐释个人行为和总量结果之间转换的复杂性。后瓦尔拉斯主义从方法论方面对主流学派的微观基础研究进行批判,认为其非限制的代表性主体假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方法论的分歧,因此主张将其改造成限制性的代表性主体假设,即受宏观环境约束的代表性主体假设(李石新,2006)。

本文试图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物理经济学运用统计物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系统。统计物理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首先从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出发,通过提取数据、统计分析、物理抽象、数学建模等一系列过程归纳出反映物质作用的规律,并运用物理实验进行检验。一旦规律的客观性得到证实,再运用演绎的方法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做出判断。根据统计物理学,不同的物质系统有着不同的临界现象,在临界点附近会发生相变,存在着某种普适性规律支配着它的作用性质,因而不同的系统体现出不同的物理特性。类似地,经济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临界现象,它对应于无数个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变量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而经济系统是演化的,有历史的。物理经济学另一重要方法是运用物理理论进行类比研究。这种比较推理的方法有助于人们将视线拓展到发展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从更广泛的视角、更纵深的时间跨度探寻客观经济规律的根源,从而可以借鉴物理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

下文将分别讨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源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代表性个体是最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之一,其目的是要将微观分析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从而为宏观分析奠定微观基础。经济学家早就指出,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微观基础问题。

首先,代表性个体的假定本身不一定是合理的。代表性主体只对同质主体具有代表意义,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异质主体,异质主体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用代表性主体分析替代异质性主体分析。其次,即使这种假定是合理的,从这一假设导出的行为加总仍然会引起总量问题。通过代表性主体假设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可能是行不通的,因为经济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就会使微观层面成立的个体行为,加总后在宏观层面上不一定成立。这是因为,由于微观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微观个体面临的约束同累积总体面临的约束不同,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优化分析可能会得出不相容的结论。

物理经济学认为,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由于个体的数量极为巨大,不可能也不需要知道每个个体的所有信息和具体行为。如果从微观个体的性质出发,推断总体层面上的性质,恰恰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为个体的行为倾向并不一定能够外延到群体行为当中。换言之,对于从无数个体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人类行为总体性质而言,人们应当寻找的是大脑中经过自然选择而被编码固化的基本倾向,而不是个体的行为方式。

这种思路其实可以追溯到斯密。斯密认为,把资本投入产业的每一个人,都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的目的”,而“每个社会的年收入,总是与其产业的全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恰好相等”。当个人“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在这里,其实只是指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而没有认为个体生产的商品价值总和等于社会年收入。事实上,斯密强调的是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行动会促使社会形成某种整体上的秩序。这也就是说,总体上的经济现象是无数个体在各自不同动机的推动下的最优行为相互作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个体对总体上的经济现象的性质可能毫不知情。当然,这并不影响根据总体在统计上表现出来的一般性质,对总体进行研究。

托马斯·谢林在其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中指出,许多个体在集体环境中做出决断时,往往会与直觉相违背。代表性个体的宏观分析方法只是将个体行为在尺度上予以放大,将其当作宏观上的总量看待,而不考虑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相变”,因而是具有风险的。

谢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种族分立”的模型,恰恰可以构成上述观点的一个注脚。这个模型的内容是说,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人种,这两种人种在社会中起初是均匀分布的,在不同类型的人种有所混杂的区域中,如果某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邻居中,有超过1/3的人是属于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个类型的人种的,他就会试图搬家。结果,这个社会很快就会演化为种族分立的不同区域。这种模型提醒我们,虽然个体对异种类型的个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的(只要异种类型的邻居不太多),但集体却表现出“严重的”种族分立特征。因而群体行为不一定是个体行为的简单放大。

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

新古典学派主张所有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变动的预期来选择对应的最优行动,这种微观行为会引起宏观总量关系的相应变化。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理性预期”就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

20 世纪70 年代,卢卡斯发展了理性预期假说。经济人对未来的有合理的或理性的预期:“知道决定市场未来状态的真实概率分布以及其他人现在及未来的状态”,从而“所有的个体在他们的目标及可利用信息明确的条件下最优地行动”,并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一切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只能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中得到解释。基于理性预期假说,卢卡斯建立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个体未预料到的货币量变化导致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卢卡斯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价格变化既可认为是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又可认为是相对价格的变化。由于货币供给的不完全信息,那么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工人和生产者就会把价格水平的变化,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实际工资和产品价格的暂时上涨,从而诱使他们增加劳动力和产品的供给,结果是总产出和就业都暂时地高于它们的自然水平。一旦当事人意识到相对价格没有变化,总产出和就业就又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这样就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看成是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现象,认为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意外冲击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理性经济人的预期也会出错,但这种错误是随机的,不会造成系统性错误。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然而,大多数经验证据并不支持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数据表明,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具有惯性,并不是随机的,货币变化是适应产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变化的原因。巴罗等人开始试图引入实际因素来分析经济周期,尔后经过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德等人的努力,在20 世纪80 年代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又叫实际冲击) 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最终源泉。货币对产量没有重要影响,引起经济波动的不是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实际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气候的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变化等等。实际冲击通过改变了生产函数,引起相对价格的波动,理性的经济行为人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对相对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仍然将经济周期看成是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现象,并且采用了标准的跨时替代一般均衡模型,但是作了一些修正以包括技术的随机变化。

对理性预期理论的一个一般批评是,对于宏观经济,个人只能在经济形势变化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做到理性预期或前瞻性预期,是极为困难的。另外,预期或“预测”,如果被认真对待了,可能会改变未来,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说,如果某人提出了一个预测,说什么时候会发生“股灾”,那一般只会有三种后果(而这三种后果都未必对预测者有利):第一种结果是没有人相信这个预测,而股灾却真的发生了,但别人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况且预测者只是提出了一个预测,又不能防止股灾——那又有什么用呢;第二种结果是人们相信这一预测,纷纷抛售股票,由此导致股灾真的发生了——这时预测就变成了“制造”;第三种结果是人们相信这种预测但没有抛售股票,而采取了其他审慎的防范措施,股灾被避免了——那么预测就落空了。

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看,从理性预期理论出发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管是货币周期理论也好、还是实际周期理论也好,事实上都仍然在一心一意努力着要把经济波动从自己的模型中剔除出去,或者把波动归咎于货币因素,或者将波动视为外界“实际冲击”的结果,而不承认经济系统的波动是内生的。以股票市场为例,在物理经济学看来,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市场内生的,即使股价在大多数时间内仅仅表现为无规律的振荡,也会发生严重的波动。而且,在物理经济学看来,只有市场系统内生的波动,才有研究的价值,那些可以完全归因于外界因素冲击而产生的波动,并不是系统自身性质的体现。当然,市场波动作为一种宏观现象,是由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是,如前所述,宏观现象并不是个体微观行为的简单放大。

在物理经济学看来,每个个体如何形成预期,个体根据自己的预期和限制条件决定做些什么,对于市场波动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何种结果,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了他们在采取行动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哪些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实际的市场是存在着频繁波动并随时有可能崩溃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理性预期基础上的理性最大化行为未必一定会起到很大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Jean-Pierre Aguilar指出,将金融崩溃与统计物理学中的临界点相比较,是个相当有吸引力的想法:它们都是小小的涨落使系统中的所有成分协同响应,结果变成了无穷大。有人设想,金融崩溃对应着一种特殊的、具有对数周期性的临界转变。而这种临界点所代表的系统,必定会表现出振荡的周期性涨落——这正是经济波动的特征。

利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可以发现,根据股票市场的指数随时间进程的变化情况计算出来的收益大小值出现的频率总是围绕着零点上下振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零),如果按收益从小到大的顺序统计相应涨落出现的相对次数,就可以发现其概率是按乘方律下降的。这正是处于临界点的系统的特征。这表明,股票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临界状态,因此会表现出随时可能发生大的波动的特征。因为临界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哪怕受到极小的搅扰,系统也可能垮塌。

物理经济学家相信,经济市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自组织临界系统”(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这种系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组织,使自身维持在临界状态上。在这种系统中,低层次上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粒子)之间,是耦合的,某个个体的运动可能会大大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运动。可以对此进行类比的一个直观的模型是沙堆。设想沙子一粒一粒地落到桌面上,形成一个小沙堆。当沙堆有了一定坡度后,再有沙粒落下,就有可能引发一张崩塌。这时候,一旦有一颗沙粒运动起来,就会与其他沙粒相碰,从而引发一种链式反应,也就是说,沙粒的运动因彼此的碰撞而耦合起来。沙粒的这种集体运动也许会在不多的几粒动了一下以后就停止下来,也可能会不断扩展开来,直到沙堆上几乎所有沙子都动起来,于是沙堆就完全崩塌了。重要的是,人们不可能知道崩塌是只涉及几个沙粒,还是会涉及整个沙堆。物理学家发现,崩塌按程度大小的分布服从乘方律,发生严重崩塌的机会要小于小型崩塌,但任何大小的崩塌都有可能。这就是说,沙堆的涨落是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因此沙堆是处于临界状态的。每一次崩塌,都使沙堆暂时恢复稳定,但这只是临界状态下的稳定,重新又落下几个沙粒,就可能引发又一次崩塌。经济系统可能是自组织的临界系统,这意味要对其进行“理性预期”是极为困难的。

三、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入函数模型,做出假设,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验证是经济学最常规的分析方法。为验证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经济学家建立函数模型,在对经济系统做出种种假设的前提下,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经济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这种包含了归纳和演绎的分析方法体系被认为符合科学逻辑,该分析方法所导出的经济规律也被认为是符合客观规律。

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首先,重要特征信息的抽取具有很大的主观任意性。其次,许多关键要素是难以量化的。比如,研究就业与失业关系问题时,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相关法令制度等都是难以量化表征的。再次,即使数学推理过程是准确无误的,但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却往往不是客观事实的合理简化,这就导致模型的数学解并不具有准确的经济含义,Gauss系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当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时候,对数学方程形式一个很小的设定误差就有可能造成原系统重要信息的缺失或者形成虚假信息。

与宏观经济分析关系极为密切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即当样本量趋向于无穷大时,样本取值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即数学上的高斯分布。在这种分布的基础上,人们才得以构造各种统计量,进行计量分析,并进行检验。但是,经济市场波动的实际曲线并不完全符合高斯分布。Stanley(1995)等人指出,存在着噪声和涨落的经济系统中市场的变化不是高斯分布的。市场实际波动与高斯曲线并不吻合,小波动比大波动更接近高斯分布。但是,重要的可能正是那些不符合高斯分布的大波动(注意,并不是只有大型股灾才会偏离高斯曲线,即使是中等规模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偏离高斯曲线)。这就意味着经济较小的波动是较符合高斯分布的,而较大的波动是偏离高斯分布的;这也就意味着经济波动可能具有计量经济学分析所不能达到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可能正是前面所描述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质所导致的。物理经济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的临界现象在经济系统中广泛存在,它对应于经济变量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因此,通过对一种临界现象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就可以发掘出一类系统的共同演进特性。对此,计量经济学无能为力。

四、结论

本文对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研究的三个问题,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很粗浅和不全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应当怎样建立,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本文的分析或许会提供一些启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可能不应该仅仅从微观个体的选择性行为这一方面去寻找,还应该从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不同类型经济行为之间的“相变”、以及由个体相互作用过程导致的临界现象中去寻找,或许还必须结合从微观个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济系统的宏观属性。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可能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类似统计物理学的思路,对海量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自相似性和长程联系;另一个是演化仿真的思路,利用计算机对个体行动进行模拟,探究宏观属性的涌现。

微观经济学基础 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教学衔接论文范文例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微观经济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微观经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微观经济学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女性微观经济学 篇3

女人对于消费品牌的交流,早已不是原始的漏斗型或放射状,而是分享社交型。她们对于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满足于消费瞬间带来的美好体验,更会将美好的感受与闺蜜和家人分享。女人在买东西的同时,也在卖东西。如此一来,女人们不但掌握着自己家庭的消费大权,也影响了其他家庭的消费决策。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吧:

世界80%的生意是女人的生意,80%的女人消费是本地消费,80%的女人消费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每年全球消费总额18.4万亿中的12万亿是由女性主导消费;女性承担50%的商务旅行消费决策;银行新开户89%是女性;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女性掌控87%的度假决策;女性负责79%的家庭开支;女性掌控72%的医疗保险决策;女性掌握60%的家电购买决策权……

女性决定消费

自2007年开始,女权消费主义在中国强势崛起。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已婚女性掌管着家庭日常支出的话语权;78%的已婚女性决定家庭日常开销和衣物购买;77%的已婚女性的个人好恶会影响大额商品的购买决策;51%的已婚女性将夫妻双方的工资放在一起共同管理;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独立作出房子、汽车或奢侈品等大额商品的购买决策。

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而自2005年以来每一次消费总额的巨大增长,几乎都来源于女人在消费领域的卓越贡献。

由环球网对“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份调查中得悉,61.6%受访者认为地位很高,27.3%的受访者认为地位一般,其余表示说不清。调查还显示,说中国女性作为消费主力军,90.8%受访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根据万事达国际组织预计,独居年长女性的消费力,很可能从2005年的5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150亿美元。而另一方面,子女已经长大离家的“师奶级”女性,购买力预计也将从2005年的10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500亿美元;独居或已婚未育的中国年轻女性的总购买力,将从2005年的18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2600亿美元;这三类中国女性的消费能力,合计将从2005年的330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250亿美元。这个数字表示,中国女性可支配的消费金额将达到全球消费总金额的1/60。

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时,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经济学人》出炉了一篇在当时引发轰动的文章《Marketing to women:Hello,girls》。其核心观点是:在日趋恶化的全球消费环境下,抓好女性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俗一点说——女人的生意没有不景气。

2000年2月,消费行为学家帕克·昂德希尔在他那本著名的《顾客为什么购买》里作了一个小心翼翼的预言:将来零售市场会跟着女性生活品味的变化而变化。

比这个时间稍早一点,1999年,高盛日本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Cathy Matsui发布了一份关于“Womenomics”的报告,这个复合词就是“女性经济”的意思。报告说,因为出生率低下,人口萎缩以及经济疲软等问题,越来越多日本女性重回职场,而她们的回归也改变了日本的消费趋势。

据NHK报道,在日本,购买新车时,男性一个人能够拿主意的情况只占了19.7%,日产公司由此成立一个全部由女员工组成的“创造女性魅力”小组,因为“女性才是购买新车时的主角”。Facebook的COO谢丽尔·桑德伯格表示,女性不仅是 Facebook 的主要用户,还是信息、更新和评论的主要力量。她们提供了62%的内容(包括信息、更新和评论),参与了71%的粉丝活动。

而奢侈品代理公司捷成集团称,价格更高、更耐耗的商品,在女性的消费比重中份量越老越大。比如汽车,捷成代理的保时捷就拥有许多女车主,因而保时捷会举办专门面向女车主的派对活动。

女性消费逻辑

帕克的预言正在一点点被证实,但事实上,要赚女人的钱也并非那么容易。

帕克的《顾客为什么购买》贡献之一,就在于帕克率先分析了女性的消费逻辑。我们不妨在这里列上几条:

一、挑剔,无论是对哈密瓜、房子,还是丈夫。这主要因为女人常会陷入某种想象,比如使用这种产品的感觉,并以此总结是否购买的理由。

二、女人更在意环境。女人希望在商场从容地四处走动,如果一个地方压抑嘈杂、拥挤不堪,它就不会讨女性顾客喜欢。

三、她们是开放式销售的拥趸。女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希望有一点私人空间,尤其是在买化妆品这件事上。

四、商品的关联性。女性希望获取建议,所以如果你开一家五金店,螺丝和石膏板可以和厨房橱柜及按摩浴缸放在一起。

……

对许多奢侈品牌而言,零售店中的导购,其实是让那些女性顾客们产生“受到瞩目和欣赏”、“被悉心对待”的体验,进而让她们将这些体验与品牌联系在一起。而在H&M、ZARA这类快时尚门店中,有宽敞的试衣间让她们感受自在,有柔和的灯光让肤色看上去均匀透亮,有大面积的落地镜使人像轮廓更鲜明……所有这些,无非都是在为其“自我欣赏”创造氛围。

购物网站Opensky因为成功建立起和女性消费者的对话,在六个月内三次融资4900万美元,已经拥有了60万注册用户,主要用户群是30岁左右的女性。这些用户平均每单消费50美元,是亚马逊平均每单消费额的两倍。

Opensky的CEO John Caplan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说:“我们帮助她们发现新东西,也为她们提供最好的专家购物经验,给予她们额外的信息,帮助创造更多产品价值。”Opensky上经常分享许多名人购物的经验。按照John Caplan的说法,Opensky更像Twitter,而不是普通的电商网站。

“发现好产品”是女性购物最大的推动力,网站的UI交互、社交工具的应用、产品的质量和描述等,都是支持她们去发现新东西的动力。在所有Opensky的用户中,超过一半的女性会在网上分享消费经历,而其中的36%会帮助其他人变得“更精美”。

“今天,一件产品的诉求不应该再是仅仅针对男性或女性的,其诉求应该是,它是不是能够给购买者带来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多的乐趣。”John Caplan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女性消费行为的探究可以放在一边。解剖女性行为习惯,不仅仅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营销目标,女性消费者也不仅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更多购买,而且在探究女性消费者习惯过程中,商家往往可以让整个产品或者服务流程得到进化,科技产品尤其如此。

视觉感和舒适感

女人都是“外貌控”。看看美容行业的发达就知道她们对视觉的要求比任何时代都要高,包括对她们自己。在这个全民瘦身的时代,高、瘦这种唯美形象,成了主宰一切审美的终极标准!

同样,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状、终端陈列等一切与视觉相关的元素极度敏感。能够产生情感互动和共鸣——长得好看才会买,视觉因素已经成为促成购买的主要动机。

如何才能让女人购买?视觉营销——“图像就是权力”,产品的多种颜色、终端的整体氛围,形成一种完整的视觉的营销力量。像H&M、ZARA这些品牌的终端陈列,都显示出十足的人性化,产品摆放得整齐而充实,各种衣衫裤裙琳琅满目,供人随便拣选。丰富也是一种美,几十种水果放在一起卖,这种强烈的饱满感,让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挑选。陈列之美,也是一种取悦女性眼球的方式。

除了视觉感,还有什么?那就是内心的舒适感。

夏普在设计手机的时候很注重按键的舒适感。因为他们发现,女生的指甲有时候会留得比较长,又喜欢发短消息,怎样让她们不觉得累,这是考量键盘材质的重要因素。同样关注到女性用户指甲的还有索尼。在设计Cyber-Shot T系列相机的时候,考虑到很多女性指甲很长,所以触控的界面要做得大些,按键做成圆弧形,能使女性用户舒适地抓握相机。

索尼这样总结女性使用相机的思维方式:第一,女性会选择和自己风格相近的产品,选相机的颜色也会和穿衣配色联系起来;第二,女性希望相机镜头盖上之后,让人看不出是相机,而是和化妆盒、钱包一样的精致物件。

马蒂·巴雷塔写过三本和女性营销有关的畅销书,她告诉企业:吸引女性上门,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比如订个旅馆,男性顾客只要酒店房间的价格符合心理价位,就会下订单;而对女性而言,健身房、SPA水疗、床上用品的舒适程度也很重要。

有句话是:“满足男人的胃口,你只能做成一笔生意;满足女人的胃口,你可以得到一个客户。”

上帝是女人

但是,女性在很多情况下并非真的明白自己的需求。弗洛伊德也说过:“我研究女性心理30年,到现在也不知道,女人到底最想要的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女性消费者会时常表达出自己的各种需求,而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女人而言,能够清晰地说明购买动机的人并不多见。她们敏感、复杂、感性、多虑、善变。有调查表明,很多女性在购物时常常冲动,而在迅速消费后,她们大都记不起当时为何会有强烈的欲望和需求。调查显示,高达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而这种莫名其妙的花费,居然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30%之多。

而对于大宗商品和耐用消费品,虽然她们的购买动机是清晰的,且趋向于理性消费,但由于不懂产品,她们最终还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比如电冰箱、洗衣机等,要买什么功率,哪些功能合适,品牌之间有什么差异,她们对此都一头雾水。

如今,在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面前,认知的作用不再像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那么明显。而这种认知,必定会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女性营销机构尚道公司认为,做女性营销,与女人建立某种情感关系,是销售产品的关键。

如果说消费者是上帝,那么,上帝就是女人。

大学生创业行为预期微观基础研究 篇4

1 文献评述与研究假设

1.1 文献评述

国内外创业理论学派众多, 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观点。纵观各学派的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于考察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创业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 而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 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视角随之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朱仁宏 (2005)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指出, 到目前为止, 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 (一般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创业商业和文化环境) 、创业者特征 (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 、社会特征 (创业家能力、性别与种族、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社会与家庭背景) 、创业过程 (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动员资源、创建新组织、开展新业务) 、创业结果 (创办新旗云、新企业绩效、推出活动) 等方面, 为以后创业理论研究指明了大致方向。本文以朱仁宏 (2005) 对创业理论的研究为理论基础, 探讨关于创业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包括创业动机与信念、创业教育、社会资本、个人背景等六个方面, 并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比较, 旨在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1.2 本文研究假设

(1) 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

根据前人研究, 创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H1) :内在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假设2 (H2) :外在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假设3 (H3) :公共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2) 创业潜质与创业意愿。

关于创业潜质的问题, 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也有过许多研究成果。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H4) :冒险倾向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假设5 (H5) : 创新性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假设6 (H6) : 内控特制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假设7 (H7) :成就需要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3) 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而我国发展相对比较晚, 主要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相关关系验证也比较缺少。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8 (H8) :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4) 社会资本与创业意愿。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用来研究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因素, 从微观层面看, 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 (H9) :社会资本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5) 技术与创业意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利用技术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根据以上讨论,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0 (H10) :技术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如果个体有过参加创业竞赛经历、创业经历, 或其家庭有经商背景, 对其创业意愿有积极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构成

正式样本来自广东省6所高校, 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四所本科高校和华农理工学院、广东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专科学校。调查问卷发放33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5份, 有效回收率为77.3%。

2.2 测量方法

(1) 量表设计。

本研究在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潜质、社会资本和技术等的操作性定义衡量方法上, 主要参考国内外论文的已有理论研究成果, 在问卷定稿前, 先对部分学生进行预调查, 根据其反馈意见和信度检验对个别内容进行修改, 最终形成定稿的问卷。

背景因素测量量表来源于所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 包括性别、生源地 (城市、农村) 、年级、专业和家庭月人均收入, 其中性别和生源地采用0-1打分法, 年级和专业包括5个选项, 家庭月人均收入包括3个选项。

其余量表均采取五点量表法:

创业意愿在Phan (2002) 衡量创业倾向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通过创业意图、创业规划以及创业态度等三个部分测量, 共计3个问题。

创业动机测度量表直接来自于Phan (2002) 对新加坡学生的研究将创业态度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公共动机三部分进行衡量, 共计9个问题项。

创业潜质测度量表中冒险倾向、创新性采取Naldi (2007) 等人的原始量表;内控特制采用的是John (2006) 的量表;成就需要来源于Lee (2001) 等学者的量表。

创业教育测度量表借鉴Phan (2002) 对新加坡学生的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从4个不同方面对学生接受学校创业教育的程度进行测量。

社会资本、技术采取DeNoble (1999) 等人的量表、Baughn (2006) 的量表、Forbes (2005) 的量表, 根据Jill (2005) 的划分思路整理得出。其中, 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人际网络及资金获取两个部分, 共计6个问题项;技术部分共计5个问题项。

(2) 变量设计。

本研究设定创业意愿为因变量, 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为控制变量, 创业动机、创业潜质、创业教育、社会资本、技术、创业经历、家庭成员经商状况、创业设计大赛经历为自变量。

(3) 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分析项目的内部一致性, 通常采用Cornbacha最小为0.70的标准 (李怀祖, 2004) 。经过内部一致性检验, 得到相关变量的a值。从分析中可以看出, 只有内控特质子量表信度太低 (a =0.561) , 不符合0.60-0.65的最小可接受值, 本研究拟把这个维度删去。而其余各个变量的a值均满足不小于0.70的要求, 。因此, 样本信度高, 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3 实证分析

(1) 数据正态性检验。

基于本研究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均建立在数据是正态分布的假设上, 本文首先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运用各主要变量的直方图辅以正态分布曲线对数据正态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 各个主要变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 本文进一步采用SPSS13.0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

(2) 相关分析。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由表1可见, 量表中创业意愿与大部分因素有比较明显的相关, 只与动机维度中的外在动机无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明确创业动机 (内在动机, 公共动机) 、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业潜质 (冒险倾向、创新性、成就需要) 、创业教育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本研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 线性回归分析。

本科究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采取了分块的方式, 对控制变量 (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学校、家庭人均月收入) 采取ENTER强制进入方式, 对创业动机、创业教育等自变量采取STEPWISE逐步进入的方式, STEPWISE逐步进入的选择标准采用SPSS的默认值 (进入0.05, 剔除0.1) 。逐步回归的结果 (表4) 显示, 方程6是最优方程, 控制变量 (学校、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 和自变量 (冒险倾向、社会资本、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创业教、创新性) 对因变量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而其他的创业动机 (内在机、公共动机) 、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冒险倾向、创新性、是否参加创业竞赛经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均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

在第六个模型中, 可以看到冒险倾向变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335, P<0.001) , 验证了假设4。创业教育变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184, P<0.05) , 验证了假设8。家庭是否有经商者变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134, P<0.05) , 创新性变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124, P<0.05) , 验证了假设5。社会资本变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130, P<0.05) , 验证了假设9。具体见表2。

从表3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 第一个进入方程的是冒险倾向, 对创业意愿影响最显著, 对创业意愿的总变异达到23.6%, 第二个进入方程的是创业教育, 总变异达到4.2%, 第三个进入方程的是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 对创业意愿的总变异达到2%, 第四个进入的是创新性, 总变异达到1.8%, 第五个是创业资本, 总变异达到1%。

a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b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 冒险倾向。c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 冒险倾向, 创业教育。d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 冒险倾向, 创业教育, 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e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 冒险倾向, 创业教育, 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 创新性。f Predictors: (Constant) , 学校, 家庭人均月收入, 性别, 生源地, 专业, 年级, 冒险倾向, 创业教育, 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 创新性, 社会资本。

4 结果与讨论

4.1 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各项自变量中, 创业动机 (内在机机, 公共动机) 、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业潜质 (冒险倾向, 创新性, 成就需要) 、创业教育、创业经历、家中经商者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 符合之前提出的假设;创业动机 (外在动机) 这与我们的假设不同, 这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 物质财富和名誉声望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其创业的主要出发点。

4.2 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分析表明, 创业潜质 (冒险倾向) 、 创业教育、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创业潜质 (创新性) 、社会资本这5项因素能够进入创业意愿的回归方程, 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1) 创业者的冒险特征对因变量创业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 贡献远超其他自变量。具有风险承担特质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烈的积极进取开拓精神和不畏失败挫折的勇气, 这些都是创业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故其创业意愿较高亦在情理之中, 这一结论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如Stewart、Watson和Carlnad (1998) 发现公司管理者、小企业拥有者和创业者在风险承担倾向上有显著差别。

(2) 创业教育因素方面。根据本研究的结果, 创业教育依然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和高校都应该积极合理的开展创业教育, 促进学生的创业态度, 培养创业意识。

(3) 家庭成员是否有经商者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家庭成员的经商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并能为其创业提供经验支持, 从而增加了其选择创业的可能性。

(4) 创新特征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具有首创精神, 喜欢尝试新道路, 开拓新领域, 创业恰好为这一群体提供了机会, 是其施展才能、发挥个人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5) 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支持, 在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 可减少其交易成本, 增加获取创业资源和建议咨询的渠道, 提供创业支持, 从而可大大降低其创业难度, 增加创业信心和创业成功率。

4.3 政策建议

(1) 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作为高校自身, 应充分意识到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在未来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研究队伍的培育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上提前做出规划,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 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 以改变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的现状。

(2) 培养学生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

现在很多学生的父母为了能使孩子达到他们理想中人才的目标——上大学、出国或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便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给子女安排好一切。这种过分的包办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敢闯敢试意识形成的大好时机。其结果是造成了现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 缺乏积极主动的择业、创业意识。另外, 现在的大学生管理往往强调大一统的管理, 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为此, 创业计划大赛一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既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优劣, 扬长补短, 更能毫不畏惧的应对任何困难与挑战;既教会学生要有卓越的胆识, 又要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二是介绍成功创业者的典型事迹, 更加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

(3) 积极寻求社会资本, 扩展人际关系网络。

学校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交流, 学习现实中人际交往之间的语言表达、情感表露和待人处世等技巧;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和事件, 让学生自己处理等, 在实践中自我教育, 不断积累人际交往与协调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 达到增长人际交往技能的目的。在创业道路上, 要学会合作与交往, 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周围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增加成功的机会。

(4) 针对大学生接触创业而提供相应的模拟机会。

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活动, 参加该大赛使学生意识到经营一家公司需要具体如何操作运转, 这当中需要的知识包括: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领导科学、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综合性知识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合作共事、公共关系、社情民意调查分析、信息获取、反馈调节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得, 单纯的学科教学并不能完全提供。而创业计划大赛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去涉猎这些知识并让学生围绕此次大赛提供了一个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展示多方面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创业知识的能力。

(5) 完善关于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

国家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体系,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优惠政策, 开通大学生创业贷款的绿色通道;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为大学生减免各种税收, 减轻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经济负担和帮助其解决困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5 研究的局限性

(1) 样本因素带来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和问卷调研工作的困难, 本研究样本数量不足, 样本覆盖6所高校, 很难将样本空间做全, 为本研究带来一定局限性。此外, 本研究只是针对广东省各高校的大学生, 地域特征明显, 不一定能推广到我国其他地区和别的国家。

(2) 测度方法上的局限性。

由于在关于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测度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此本研究的变量设计并不是每一项都有非常权威的参照标准, 有一些只能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尽可能全面的测度量表。但是数据处理和统计表明, 所回收的样本数据还是具备相当的信度, 本研究测度模型和量表设计所具备的合理性, 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照。

(3) 数据模型构建的局限性。

Cuoings (2003) 指出, “在每一篇管理文献中, 作者都非常明显地试图通过仅有的一个模型避免过度单纯化现象的发生, 但模型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则决定, 必须将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化处理。”本研究在讨论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时主要涉及了创业潜质、个人背景、创业动机、创业教育、社会资本等方面, 而未考虑许多其他影响因素。因此, 模型并未能够全部涉及创业意愿的可能影响因素, 而仅考虑了几个主要的方面。建议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 对创业意愿的其他可能影响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对该数据模型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6 未来研究建议

本文仅仅从广东省特定地域状况下对影响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变量较多但不够深入, 后续研究可以运用其他研究和统计方法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学生创业行为及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对学生创业的具体内容、计划流程和选择行业的进一步分析, 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研究,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等都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特别感谢潘文庆, 康婉竹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摘要: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迅速发展, 正确分析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 对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六所不同类型的高校330名学生为样本, 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探讨创业动机等微观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预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创业行为预期与创业动机、创业潜质、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及技术等微观因素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 大学生创业行为预期与冒险倾向、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家庭是否有经商者以及创新性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微观经济学小结 篇5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学科----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大部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我们现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 篇6

[摘 要]包络定理对深入学习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数学证明过程却相当抽象,很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对包络定理几何意义的说明来加深对其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包络定理来证明一些诸如谢菲尔德引理和罗尔恒等式之类的经济学定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

[关键词]包络定理;微观经济学;谢菲尔德引理;罗尔恒等式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62-02

包络定理是比较静态研究的重要数学工具,其描述的是,当函数中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函数最优值随之变化的规律。包络定理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尤其体现于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可以说,包络定理是学习和理解微观经济学中一些定理的一把关键钥匙,其重要性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不言而喻。不过,包络定理的数学证明过程却相当抽象,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尝试从包络定理的说明和证明出发,画图形象解释包络定理的几何意义,并通过罗尔恒等式、谢菲尔德引理的证明来加深对包络定理的理解,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

一、包络定理的说明、证明和几何意义

(一)包络定理的说明

三、结论

包络定理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是学好和理解微观经济学中诸如谢菲尔德引理、罗尔恒等式等的关键。包络定理也可以帮助理解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包络定理虽然抽象,但可以通过其几何意义来帮助对它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包络定理来证明一些经济学定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与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MWG.Microeconomic Theory[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浅析 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 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 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 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 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 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 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 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 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生活问题, 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 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主动引导, 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 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 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 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 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 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 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 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 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 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就算是知识, 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 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 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 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 只要学生想到, 而且是力所能及的, 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 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 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 有目的性地去学习, 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 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 个个有所得,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 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 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 知识点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 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 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 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 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 因材施教, 灵活把握。

目前,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 授课对象比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 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 教考结合, 突出特色。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 考核是目的。因此, 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 2010, (7) :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 2009, (1) :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39-41.

“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篇8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总结和抽象形成理性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举多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均反映同一规律的例子,通过举例再引入反映这些现象的定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做到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如效用论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通过举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总是感觉第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比较大,而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却不如第一个面包。还有人们穿衣服,听音乐,甚至谈恋爱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虽然这些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强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在互相倾听、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自己授课的效果。例如在讲“价格歧视”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这种现象应该说每个学生都遇到过,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举出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师再把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价格歧视”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利。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关性的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比较,以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理论教学中,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基础。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价格与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对比“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同样是价格下降,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厂商降价,收入会增加,而后一种情况,农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呢?通过比对和思考就会发现,薄利多销的东西通常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而农产品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厂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反而减少。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与收入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可以来源于一些参考书、网络、新闻、自身的经历等等。案例教学法往往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讲影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可以列举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说明了随着劳动的增加,由于工人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情况,但是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人多手杂、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边际产量出现递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三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共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1]。“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尤其是涉及画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工具会比传统的板书效果好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运用作图软件将图、表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运用软件上的专门工具将一些复杂图形非常轻松地画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果能穿插一些有关的视频,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公式、证明,则不能直接将证明过程一次性地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因为证明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必须以板书的形式,逐步地讲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消化。所以,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需要相机灵活地使用。

(二)“重点、难点、热点”三结合

教学重点是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热点是与某时期引人注目的信息或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热点问题主要是受公众关注或者欢迎的信息,以及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等。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不一定是热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同时也是热点。每章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所以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次要的部分要讲得相对简单。在通常情况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教师要着重讲,仔细讲,而且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一旦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就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热点的知识,教师应该结合时事讲授。例如讲到“市场结构”的时候,要让学生分清主次。市场结构根据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代表了竞争与垄断的两个极端,对这两个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垄断程度对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影响。而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选择地讲解。当前市场的热点之一就是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从而阐述打破垄断的意义。

(三)“提问、讲解、作业”三结合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就讲过的一些重点内容提问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每次讲过新知识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训练。对学生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讲解,起到强化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复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技巧的应用

(一)肢体配合讲授

肢体语言是通过人体部位如头、眼、手等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如今由于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了现在大学课堂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效果。而教师通过手势、眼神、表情、讲话语气等活泼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魅力,让学生产生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者对所讲知识理解正确时,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起到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的作用[2]。因此,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水乳交融,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走动讲课

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讲台上,应该经常走下讲台,接近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都是站在讲台上,保持一种姿势,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加强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会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走动讲课并非只是在课堂里走来走去,而是要在走动的过程中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关注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针对这些细节安排合理的教与学。对于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上。

(三)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教师可以用问答互动来改善教学效果。例如,讲“显成本”与“隐成本”的概念时,可以问学生“上大学都有哪些成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概念。通常学生都会想到学费,这是学生花费的实际支出,是看得见的,所以是“显成本”,当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的时候,很多人会意识到还有“时间成本”,“放弃了打工的收入”,这也是上大学的成本,但是没有发生的支出,是看不见的,所以是“隐成本”,这样的问答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丰富,分析工具多样,但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与消化。文章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艳恒.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人人必知的微观经济学 篇9

经济话题是热点话题, 经济学专业是热门专业, 懂经济的人是抢手人才——在经济学日渐升温的今天,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应该学点经济学。经济学并非只是出现在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抽象概念和公式, 它其实就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每个人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 力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有人将经济学称为平民的学问。

虽然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你走进图书市场, 随手翻开斯蒂格利兹、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的经济学大作的时候, 你会懊恼地发现, 这些书看不明白, 看不懂。晦涩的学术语言、复杂的数学公式、深奥的数学模型、抽象的表达……让你退避三舍, 望而却步。如果经济学让我们弄懂、看明白都非常困难, 又如何能让我们深深喜欢上呢?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起来构成整个经济学大厦, 而微观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假如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边际、效用等是我们通往经济学王国的必经之路, 微观经济学的源头也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 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我们日常去超市、商场的一次消费行为就可以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图解经济学, 把数学公式、专业术语表达的微观经济学解读成人们熟悉的语言、通俗的文字;用生动的图例代替抽象的思维, 让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让你看得明白、读得有趣、理解透彻、印象深刻的学问。

学经济学并不能让你变成经济天才, 但若不学经济学, 也许你会少些理性, 多些冲动;少些智慧, 多些愚笨;你的命运和前途也会少些精彩, 多些黯淡;少些幸福, 多些不快。微观经济学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我们每个人都能开心地淘到属于自己的宝贝。比如, 房价为什么这么贵?会不会降?为什么大米又贵了, 鸡蛋又涨价了?爱情该如何经营?……

读一读图解微观经济学可以让生活更智慧、更幸福, 让你对感兴趣的事物多一些深层的了解。

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 篇10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 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 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量的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 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 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 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 以这本教材为例, 全书共涉及十一章, 很多章节的讲解, 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 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 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 课程内容抽象。

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 感到困难和困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 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 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 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 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 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 缺少理性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 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 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 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 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 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 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 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

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 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 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 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 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 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 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 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 比如excel, 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采集了正确的数据, 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 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 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 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 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 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 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 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 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 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 最大值与最小值, 拐点的问题等等, 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 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 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 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 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 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 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 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 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 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 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 案例与习题的运用。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 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 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 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 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 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 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 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 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 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 比如蛛网模型,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 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 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效果也未必就好, 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 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 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 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 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本文认为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扎实、完善的前期课程准备,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单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 如果教师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讲授, 恰当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总结当前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12.

[3]胡兵, 乔晶.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5.

宏微观经济数据为何背离? 篇11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指标的确会系统性地高估或者低估经济现状。从而,我们需要对现有预测谨慎解读的同时,不断寻找更好的替代指标

今年二季度以来,宏观和中微观经济数据持续背离。宏观数据企稳而中微观数据表现不佳,为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频添诸多分歧。从最新数据来看,我们持续监测的国信高频宏观扩散指数一改8月持续大幅下滑,在9月出现明显改善;9月统计局制造业PMI也与8月持平,未像市场预期那样继续下跌。在中国经济弱企稳迹象增加之际,宏微观经济数据也开始出现收敛。但经济数据的起伏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的基本结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经济指标对经济走势的指示意义可能会出现变化,并可能会出现一些失真。

高频数量指标的相关性在下滑

在预测工业增加值增速时,高频的发电量和用电量是常用指标。在著名的“克强指数”中,耗电量也是组成指数的三个经济指标之一,可见其在判断经济走向上的重要性。然而,今年以来基于电量增速预测的工业增加值方向时常出现一定偏差。例如,工业增加值于5月、6月的强劲反弹在耗电量上的表现并不显著,同样的宏微观背离也出现在部分其他上游资源品的量价上。

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相关性正在系统性下降。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2年之前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增速之间的变动方向非常一致,波动幅度之间的相关性也较高,但2012年之后两者之间的波动同步性在减弱(图1)。进一步地,2012年三季度开始,两者的相关系数(剔除1月、2月)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滑,之前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9以上,但当前相关系数已经降至0.7。这表明发电量对工业增加值的解释能力正在出现系统性地下滑。

相关性下降的原因在于高耗电行业增速与整体工业增速不一致。从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电力消费量数据来看,2012年工业用电占比大概在72.8%,且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的提升。进一步细分来看,工业行业内部耗电量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和水生产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化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加总起来在工业用电量中占比在70%以上,其中前三项占比达到50%以上,而这五个行业的工业增加仅占总量的25%。这意味着,如果这些行业的增速和整体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不一致,那么将会导致耗电量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背离。例如,2009年工业增加值反弹,但发电量增速连续负增长,当时统计局给出的解释就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复苏步伐要落后于整体工业增速。

高能耗行业增速放缓导致发电量增速低估工业增加值增速。2012年以来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之间相关系数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能耗行业增速的放缓。这集中体现在2012年以后发电量增速中枢相比工业增加值来说有着更加显著的下降上。而高耗能行业尤其是钢铁和其他金属加工行业增速放缓,主要是受到产能过剩的拖累。2012年在“4万亿”刺激消退后,上游资源型行业即进入去产能过程,增速持续走低,这对于耗电量增速的拉低程度要远远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因此还是根据历史经验,用发电量增速来预测工业增速可能会出现低估。

高频价格指标的指示性在弱化

以价格作为监测需求变动的指标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勿将价格指标的季节性波动,视为终端需求的趋势性萎缩;二是产能周期和高库存的压制,会使价格指标对终端需求变动的反应更加迟钝。

需区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市场需求存在季节性的上升和回落,这会导致销量和价格出现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但这不能理解为下游需求出现趋势性的膨胀或萎缩。以水泥为例,今年上半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行,但我们其实不太容易判定是否终端需求出现了明显下行。这是因为,历年一季度和三季度都是需求淡季,价格的环比表现都是下跌的。今年水泥价格变动除了3月和6月显著超出季节性规律以外,其他时间大体上仍符合季节性因素。但看水泥产量数据,上半年水泥产量同比增速持续下滑,6月滑落到2009年以来的新低,7月才有所反弹。这比较清晰地体现了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萎靡,而基建投资对冲有限背景下,对上游水泥的需求是持续滑落的。但单从价格数据上,尽管可以看到3月和6月出现大幅下滑,但却不太容易得出水泥需求在持续萎缩这一结论。可見,产量数据可用同比调整季节性,但价格数据却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在用价格指标监测经济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季节性比较。以动力煤价格为例。我们知道,动力煤下游主要是发电,因此其需求与用电高峰的夏季和冬季紧密联系。考察2004年-2013年动力煤价格的月度环比变化,三季度以及2月、3月会出现明显的环比价格下跌,夏季和冬季煤价则会出现稳定上涨。今年一季度动力煤价格的表现合并起来看比较正常,但二季度环比走势明显要弱于季节性规律。这与二季度一直讨论的发电量增速弱而工业增加值增速强的背离是一致的。但在解释7月以后的动力煤价格数据时要相对谨慎。由于动力煤消耗进入淡季,即使宏观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微观层面的动力煤价格表现可能仍然较为孱弱。

需关注产能过剩和高库存对价格的压制。供给端的产能过剩可能持续压低产品价格,使得微观价格不能有效地反映需求端的波动。2009年的“4万亿”刺激后,许多上游行业在2011年过后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例如,2011年开始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滑,而粗钢产能利用率也在2010年达到高点后逐步下滑。 近几年去产能的进展一直不是特别理想,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出清。这导致需求稍有改善,但很快被过剩供给所吸收,因此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下降通道,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降低。

以动力煤和螺纹钢价格为例。2011年下半年开始动力煤价格持续走低,中间只在2013年11月到12月中旬出现一波明显反弹,但2013年的经济复苏却是从三季度就开始了(图2)。且该年11月和12月的价格反弹也很难区分究竟是季节性因素使然,还是需求趋势性好转。因此,动力煤价格对终端需求的指示意义也就大幅降低。

nlc202309021454

2011年下半年螺纹钢价格开始持续下滑。但相比动力煤来说,钢铁价格在下行周期中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反弹,对应时期经济需求面出现一定好转。在终端需求和经济预期边际好转时,钢铁上下游均开始补库存,这会放大需求波动,进而对价格带来明显提升。但2011年以后,每次钢铁价格反弹的高度都在下降,今年上半年的微弱反弹几乎不可辨识。我们认为,这与去产能周期对企业库存调整的压制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表现长期疲弱,企业预期偏向悲观时,即便经济出现短期回暖,对企业预期的提振效应也是有限的,进而企业补库存的动力也就付之阙如。企业库存周期的衰竭使得终端需求的波动不容易被放大,并反映在钢铁价格上。

高库存也会形成对价格的抑制,降低价格指标的指示意义。例如,2014年初以来,主产地山西的煤炭库存一路走高,当前的库存存量稳定在过去两年均值的两倍以上。这样,下游需求波动会很容易被高库存所吸收,而很难反映在价格上,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钢材价格上也存在类似的库存压制。今年初钢材的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均攀上高点,但最近库存下滑很快。结合近期煤炭和钢铁价格表现乏力来看,这意味着下游需求走强被库存下降吸收了,从而并未显著体现在价格指标上。因此,在高库存压力下,价格指标也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反映需求的好转。

宏观回升亦不稳固

上文我们从中微观数据出发解读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宏微观背离问题,认为中微观数据或许并未很好地反映宏观情形。下文我们从宏观数据出发,认为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回升力度太弱,难以被定义为一次像样的反弹,最多只是在底部企稳徘徊。如果宏观层面上经济并未显著走强,那么中微观层面上经济表现疲软也就没有那么意外了。

从近三年比较看经济回升力度。2012年初中国经济开始迅速下滑,进入新的增长平台。工业增加值从14%回落至9%左右,并一直稳定在这一中枢附近,而GDP同比增速也一路回落至7.6%的平台并小幅震荡。回顾近三年的年内经济增长路径,均表现为年初经济下滑,政府稳增长措施启动,然后经济企稳的规律。但三次经济下滑面临的内外环境、政策力度和复苏时点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2012年初,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同时大幅下滑,带动整体经济出现断崖式回落。于是基建投资增速开始稳步上行,9月单月增速攀升至25%。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在7月之前完成了两次降准降息。由于货币环境宽松,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也很快开始企稳回升。在地产和基建投资回暖的叠加影响下,全年经济增速高点出现在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2月达到最高值10.3%。

2013年二季度开始,由于反腐影响消费增速出现下滑,同时出口表现不佳。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上一年基数不高,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表现相对平稳,基建投资也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为维持经济增速,基建投资在7月和8月进一步提速,8月当月基建投资增速一度达到29%。而2013年经济高点在三季度出现,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月达到10.4%的高位。

2014年与2012年更像,年初以来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均出现下滑。两者的累计同比增速均已低于2012年的最低点。虽然消费表现平稳,出口有所改善,但是难以改变经济下行趋势。二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开始回升, 5月同比增速高达27%。于是,工业增加值阶段性高点出现在6月,但也仅仅达到9.2%,远低于前两次经济反弹的幅度。从过去两年经验来看,稳增长效果一般只能持续一个季度。在基建投资增速回落的背景下,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挫,也表明二季度经济只是一次短暂的企稳。

简单梳理近三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明显缺乏内生动力。最近三年,消费、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逐步下台阶,其中任何一个出现滑落,都需要基建托底;而受制于发达经济体复苏空间有限,中国出口增速始终维持在个位数,对经济提振意义有限。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稳增长政策的推出时间逐步提前,2012年在四季度,2013年在三季度,2014年则在二季度。

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经济平滑空间更加逼仄。一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趋势难以根本逆转。2012年房地产投资很快出现复苏,2013年房地产投资表现平稳,今年则难以看到房地产投资的回升。即便各地竞相放开限购政策,央行也最终放开限贷闸门,虽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短期提振,但可能无法改变房地产投资向下调整的格局。二是基建投资的对冲力度和持续性相对有限。土地出让金的锐减,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都令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更加捉襟见肘。于是,二季度工业增加值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增速都要显著低于2012年和2013年并不令人奇怪。

从趋势上来看,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且可持续一个季度以上。但今年4月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幅度和持续长度都不够明显,8月又再次令人意外地转头向下。就此而言,二季度的經济回升很难定义成一次反弹,最多只能说是底部企稳。这就意味着,从总量上来说,内需仍是疲弱的,这有助于解释年初以来中国进口数据和中微观指标的不佳表现。

从工业增加值增速看行业分化。工业增加值中,与房地产投资相关性最高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主要是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年初以来增速一直维持在低位。在基建投资中占比较高的铁路道路运输业(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所对应的工业增加值中的铁路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则持续走高。还有很多行业同时受到基建和地产投资的影响,很难完全区分哪个影响更大。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疲软背景下,都难有太好的表现。例如,钢铁下游同时对应着地产和基建,与钢铁相关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加工业表现各异,采选业累计同比增速有所回暖,但加工业累计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两者绝对水平都处于较低位置。

传统的出口导向的纺织服装行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上半年增速有所反弹,占据出口交货值很大比例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业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也较为平稳。而由于消费增速连续下台阶,工业增加值中下游消费相关行业表现并不理想。将工业增加值中相关消费行业累计增速加权平均,可以看出年初以来增速出现了进一步下滑,这与消费增速下降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我们讨论了众多中微观经济指标失真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指标已经完全没有指示意义。中微观指标仍然是宏观经济最好的同步指标,我们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选择。例如,我们持续监测的国信高频宏观扩散指数,在8月持续大幅下滑,即对应着工业生产的意外回落。而该指数在9月后的连续反弹,则对应着工业生产可能已经度过了阶段性低点。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指标的确会系统性地高估或者低估经济现状。从而,我们需要对现有预测谨慎解读的同时,不断寻找更好的替代指标。

作者为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

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篇12

一、二元化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工资差别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化经济结构, 整个经济可以区分为两个发展水平显著不同的部门:相对现代化的资本密集的高工资的工业部门与较为贫困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2006年已经达到了3.3∶1。这种收入差别对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资差别对经济中劳动力的配置, 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加以说明。假设相对现代化、资本密集型、高工资的工业部门为制成品部门, 制成品使用劳动力和资本生产出来。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粮食, 粮食生产需要劳动和土地的投入。于是, 资源配置可以如图1所示的方式进行。纵轴表示工资率和边际产品价值, 横轴表示经济中雇用的劳动力的数量, 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以OM为原点来度量, 农业部门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以OF为原点来度量。MPLM是制造业的劳动边际产出, MPLF为农业的劳动边际产出。PM是制成品价格, PF是粮食价格。图1中的两条直线PF×MPLF和PM×MPLM分别代表两部门工人的边际产品价值。在二元化经济中, 制造业部门的工人总能获得比农业部门工人更高的工资水平。图1中WM表示制造业部门工人的工资率, WF表示农业部门的工资率。制造业部门的雇主会选择把劳动力使用量确定在WM=PM×MPLM的OML1, 农业部门劳动力就业量就是WF=PF×MPLF的OFL1。另外,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不存在二元化劳动力市场情况下, 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会分别是OML2和OFL2。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有数量为L1L2的劳动力被滞留在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 从而造成农村中巨大的隐性失业。

再进一步分析,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导致的制造业部门的高工资和农业部门的低工资, 使得整个经济雇用了太少的制造业工人和太多的农业劳动者, 造成了相当于阴影三角形ABC的生产产值损失。

二、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对就业难的影响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并造成了生产的损失。同时, 持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会强化劳动力的市场分割, 加强处于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垄断地位, 从而使得工资差异更加明显。我国现阶段国有垄断行业居高不下的工资率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它对就业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 这些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流动, 使得就业量明显低于没有垄断工资时的就业量, 这可以从图2中加以分析。DL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 MR表示垄断行业中劳动力的边际收入曲线, SL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 同时也代表了被雇佣工人的机会成本。由于中国垄断行业中企业所有权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 企业的职工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类似于强大的工会组织, 他们的目标同样是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最大化利益, 这些垄断行业会把工资确定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处, 即W1上。同时, 图2中的阴影部分则表示工人获得的经济租金, 而这些正是给这些垄断行业带来了令人羡慕的高工资和高福利。而此时, 劳动力雇用量却只有L1的数量, 大大少于竞争性工资率W*对应的劳动雇用量L*的数量。

第二, 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向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使人们向往高工资而不愿意接受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决定的低工资。上面分析了产生高工资的一个原因, 那就是整个行业类似于一个具有强大讨价还价力量的工会组织。其实,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垄断行业还是卖方垄断者。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实力而获得垄断利润, 这可以用图3来说明。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即PC=MC时的产量QC, 而垄断势力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 即MR=MC条件下确定价格和产量, 分别为PM和QM, 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势力而获得相当于图阴影部分面积的垄断利润。

国外的垄断性行业工人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像中国差距这么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这些行业中的工人所有, 而是属于全体人民所有, 这些利润理应由全体人民享有, 而不只是这些垄断行业的工人所有。那为什么会出现垄断利润由这些垄断企业独占呢?原因在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明确, 所有权只是笼统地归国家所有, 而缺少真正行使所有权的所有者。这也正是现在要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由国资委或其代理机构行使国家所有权的原因。既然现在已经明确这些垄断行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那么由资产所有权形成的资产收益权理应由所有权人行使。因此, 这些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毫无疑问应该上缴国家财政, 而不是留在企业, 国家应该把“丢失”的利润“拾”回去。采取了这一措施后, 国有垄断企业的工资率上升就会得到抑制。同时国家扶植其他产业发展, 其工资会同这些垄断行业的工资率趋同。在没有垄断企业高工资预期的情况下, 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也会乐意选择其他行业。

三、基尼系数偏高

基尼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程度, 基尼系数越高, 表明贫富差距越大, 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基尼系数偏高会对微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导致消费不足, 进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除少数生活必需品外, 大部分消费品对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同一商品对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弹性较小, 对于低收入者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 (见图4) 。

D1表示高收入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 它的斜率较大, 表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小。D2表示低收入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 它的斜率较小, 表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现在, 两个消费者的收入都同时从Y1增加到Y2, 高收入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增加了Q1Q2, 而低收入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增加了Q3Q4, 购买增加量Q3Q4明显大于Q1Q2。可见, 低收入者收入的提高比高收入者收入的提高更能增加对商品的购买, 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一致需求-劳动力的需求。

如果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 缩小贫富差距, 必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摘要: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问题, 二元化劳动力市场、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基尼系数偏高是形成就业难的三个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二元化,行业垄断,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保罗.R.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关节炎症状下一篇:润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