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微观经济学(共9篇)
中级微观经济学 篇1
2009年12月,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海南各个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人才, 大力加强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成为海南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双语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尝试。琼州学院2011年上学期开始在2010级市场营销本科班开始试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 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何仁伟, 余鸿.《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2) :139-142.[2]刘翌楠, 宋柳.初探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87-90.[3]张守凤, 杨宝剑.关于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5) :119-122.[4]张保胜.经济学核心课程双语教学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2 (6) :160-161.[5]郑连成, 王旭, 张弘强.经济学双语教学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51-52.
中级微观经济学 篇2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不涉及价值判断,只讲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就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提出的问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果一个命题站得住脚,它必须符合逻辑并能接受经验数据的检验。规范分析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种标准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回答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解决”的问题,其命题无法证明真伪。
2.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尽管它上面的每一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是不同的,但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等产量线表示曲线上每一点的产量都相等,是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不同投入品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3.希克斯补偿与斯卢茨基补偿:希克斯补偿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后,要维持原有效用水平所需补偿的货币数量。
斯卢茨基补偿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后,要维持原有消费水平所需补偿的货币数量。4.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增加额外一单位商品X之后,若要保持满足水平不变而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边际替代率就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当只有一种投入品可变时,要增加产量,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另一种投入品;当两种投入品都可变时,企业往往会考虑用一种投入品来替代另一种投入品。等产量线斜率的绝对值就是两种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5.边际产出与边际收益产出:边际产出(marginal putout),就是指在其他生产资源的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增加某种生产资源一个单位的投入,相应增加的产出量。当产出以产量表示时,即为边际产量;当产出以产值表示时,即为边际产值。
边际收益产出是指,额外单位劳动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与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6.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7.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财务人员记载的、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笔成本和费用;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8.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所有生产单位商品的市场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某一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它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9.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产出。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区别在于,规模报酬是指所有投入品增加一倍,产出增加量超过一倍;规模经济所指是成本增加一倍,产出增加超过一倍。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不一定是所有投入同比例增加,但它包括了所有投入品同比例增加一倍的情形。10.纳什均衡与上策均衡;
纳什均衡:在给定它的竞争者的行为以后,各企业均采取它所能采取的最好的策略。上策均衡:当所有博弈方采取的策略都是不管其他博弈方做什么,对它而言都是最优的策略时,博弈所实现的均衡。11.帕累托有效与帕累托改进;
如果商品的配置在不使另一些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就不能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的。
如果存在一种可行的贸易,使交易双方能够互利,或者在不损害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方 2 获利,则称这种贸易为帕累托改进。
12.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每个人都在竞争性市场上进行贸易,则所有互利的贸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将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有效配置(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二、简述(分析)题
2.若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只购买两种商品,那么这两种商品不可能都是劣等品。劣等品是指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其需求量减少的商品。如果假设xi(p,m)是第i种商品的马歇尔需求函数,那么商品i是劣等品意味着
xi(p,m)0。对于消费两种商品的消费者,m如下的预算约束恒成立:p1x1(p1,p2,m)p2x2(p1,p2,m)m 两边关于m求导,得:p1x1(p1,p2,m)x(p,p,m)p22121
mmxi(p,m)0,m对于消费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恒成立。假设商品1和2都是劣等品,那么就有i=1或2,从而式的左边恒小于0,不成立。所以……
3.假定消费者购买x和y两种商品,起初,MUxPx,若Px下降,Py保持不变,再MUyPy假定x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y的购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原来某消费者的消费处于均衡状态,设预算方程为Px·X +Py·Y = M。现在X价格下降(设为Px1)由于X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X商品的购买量会增加(设为X1),消费者用于X商品的支出是增加了,即Px·X < Px1·X1。这样在收入(M)和Py不变的情况下,Y商品的购买量就会减少。
6、生产函数为Q=F(K, L)=K0.250.25L,问生产过程中呈现何种规模报酬?
f(L,K)(L)0.25(K)0.250.5L0.5K0.5Q,所以是规模报酬递减。
7.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f(x1,x2)Ax1x2。其规模报酬的情况取决于的大小。问与不同规模报酬相应的的值分别是多少?
α+β=1规模报酬不变; α+β<1规模报酬递减; α+β>1规模报酬递增
10.以下哪些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性:(1)Y2Min{X1,X2};(2)
2(3)YX1X2;(4)Y(1X1X2)。这里Y代表产量,X1、X2YX1X2;是两个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若F(tK, tL)= t F(K, L),则规模报酬不变。(1)tY=2tMin{X1, X2}=2Min{tX1, tX2} 13.分析在企业短期生产中,它即使亏损也将仍然继续生产的原因。
供给函数表达的是供给量Q 与产品价格P 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短期供给曲线当然是就企业生产的短期而言的。回到图,我们看到给定一个市场均衡价格P,企业就会选择一个最优的产量水平Q(P),以使得利润达到最大。点(P,Q(P))落在MC 曲线上,也就是说企业供给量Q 和产品价格P 之间的函数关系落在MC 曲线上。那么MC 曲线是否就是短期供给曲线呢?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必须从企业经济行为的最基本原则利润最大化出发。
当价格为P2 时,企业将选择生产Q2 的产出,此时P2=AC,故企业的利润为0。当价格小于P2 时,企业如果继续生产就是亏损的,由此是否意味着企业只在价格大于或等于P2 时才提供供给呢?答案是否定的。假设P3 = minAVC,另设任一价格水平P3
1、停止生产。企业无需付出可变成本VC,但固定成本FC 是必须承担的。因此,厂商的亏损总额为FC,即利润π = −FC。
2、继续生产。假定生产的产量Q 满足MC(Q)=P,则有企业的利润为 π =PQ−(AVC+AFC)Q=(P−AVC)Q−AFC⋅Q=(P−AVC)Q−FC 因此,企业必然会选择继续生产。推导过程也表明,当P3
15.相对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而言,为什么垄断竞争的产品市场会导致经济缺乏效率?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垄断势力意味着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由于垄断势力的结果是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因此它会使消费者受损而使垄断者收益。但若将消费者的福利与生产者的福利看成是一样重要的。那么,垄断势力究竟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一个总体是受益的还是受损的呢?我们通过图来加以说明。在图中,垄断势力之下的均衡为(Pm,Qm)。消费者的剩余为CS = D,生产者的剩余为PS = A + E。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的剩余为CS = A+B+D;生产者的剩余为PS = C + E。故垄断势力带来的剩余变化为:△CS=-A-B;△PS=A-C;总剩余的变化为:△CS +△PS=-B-C。-B-C 就是垄断势力给社会带来的无谓损失。
16.重复博弈是实现博弈合作均衡的充分条件吗?为什么?
重复博弈是否都能实现合作的博弈均衡呢?回答是否定的。重复博弈要实现 合作的博弈均衡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博弈必须重复无穷次或者博弈双方根本不知道博弈何时结束。
第二,博弈双方都采取“冷酷战略”。即博弈双方从选择合作开始,只要对方一直合作,另一方也会一直合作下去,若发现对方偷偷采取了不合作的策略,便由此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直至永远。
第三,贴现因子1/(1+r)足够大
18.假设两家厂商分别生产X产品和Y产品,且生产Y产品的厂商对生产X产品的厂商产生了负的外在性。请结合经济学理论并运用数理工具分析这一外在性对社会资源配置带来的影响。
存在外部性时,厂商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xf(Lx,qy)
Y商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yf(Ly)
qxqypx由得生产Y商品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出为SMRPpy。LyqyLyYLqy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生产X和Y的厂商将会把劳动的使用量确定在使其边际收益产出等于要素边际成本之点。因此,从厂商的角度看,劳动用于生产X和Y的边际收益产出为:
MRPLxPxqyqxY和MRPLpy
LyLx另一方面,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其工资率w。从而,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两个厂商的劳动使用量满足MRPLMRPLw。
YX因为存在负外在性,qx/qy0,从而SMRPLSMRPL.这意味着劳动被过度配置到Y
XY商品的生产上,社会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0.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它能够在竞争性市场中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吗?
消费者消费的商品中有一种是公共品X,另一种是私人物品Y。假定消费者1 和2 消费X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MU1x 和MU2x,消费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MU1y 和MU2y。因而,两个消费者关于X 对Y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1xy= MU1x /MU1y 和MRS2xy= MU2x /MU2y
如果生产是有效率的并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将有MRS1xy = MRS2xy =MRTxy(10)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根据公共品的特征,对增加一单位公共品X 而言,社会由此得到的边际效用为SMUX = MU1x+MU2x因此,社会关于X 对Y 的边际替代率为SMRS XY =SMUX /MUY =MRS1XY +MRS2XY(11)
同样地,社会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两种商品的社会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 6 际转换率,即SMRS XY = SMRT XY(12)
当生产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社会关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私人的产品转换率,即SMRTXY = MRT XY。故有SMRS XY = MRT XY(13)
但比较(10)式和(11)式可知,(13)式不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公共品的存在使得市场缺乏效率,同时注意到SMRTXY < SMRS XY,这意味着公共品的供给相对不足。
三、图解题
1.假定面粉的供应是配给的,政府商品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向消费者供应面粉,每人顶多可以买5公斤,不足部分可以在自由市场购买,价格是每公斤5元。请做图画出一个货币购买力是30元的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假定现在面粉的供应放开,免费的市场价格为一公斤2元。请在图中画出这个消费者的新的预算约束线。如果前后两种情况对这个消费者是无差异的,你怎样把这个事实在图中表现出来?
答:假设其他商品的价格为P,在消费者购买面粉少于5公斤的情况下,预算约束方程为:
PXY30
式中,X为其他商品的购买量,Y为面粉的购买量; 当消费者购买面粉多于5公斤的情况下,预算约束方程为:
PX515(Y5)30
即PX5Y50
其预算约束线如下图所示的预算约束线1。当面粉价统一为每公斤2元时,预算约束方程为:
PX2Y30
其预算约束线如下图所示的预算约束线2。如果两种情况下对消费者无差异,则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同时相切于两条预算线。如图无差异曲线U0同时与预算线1和预算线2相切。
2.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的实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 7 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哪一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更高?
答: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的实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根据无差异曲线位置的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同。
如下图所示,消费者初始的预算线为AB,当免费发给消费者AC量的实物Y时,消费者的预算线为CD,如果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则消费者的预算线为CF。
当无差异曲线和CD段的预算线相切,如U2,无论发放现金还是发放实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当无差异曲线和DF段的预算线相切,如U4,而发放实物的预算线为CD线段,所以消费者的最大效用只能达到U3,此时发放现金比发放实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
4.政府对居民征税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征消费税,另一种是征所得税,不论采取哪一种办法征税,政府征收的税额都是一样的,那么哪一种征税办法对居民更为有利些? 征税前:p1x1p2x2m 征消费税:(p1t)x1p2x2m 征所得税:p1x1p2x2mtx1
11.作图说明在单一要素(L)和单一产品的条件下,要素市场垄断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最佳规模的决定。
四、计算题
1.假设某消费者的消费预算为24 美元,他的效用函数为U(x1,x2)x1*x2,起初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1美元和2美元。后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2的价格上升为3美元。请计算:
(1)该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设1和2的价格分别是p1,p2 Max:x1x2
St:p1x1p2x224
Lx1x2(p1x1p2x224)
Lx0x2p101p1x1p2x22p1x12p2x224 L0x1p20x2所以x11212,x2 p1p2(2)价格变化之前,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
(3)当商品2的价格上升为3美元后,如果要保持原来的两种商品的消费水平不变,那么他的消费预算应调整为多少?根据他的新消费预算该消费者对商品2的最佳消费量应为多少?价格变化对商品2所带来的替代效应为多少? Min:x13x2 St:x1x272
Lx01x2012x13x23x272 L03x10x2所以x226,x166,x13x2126
(4)如果消费者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消费预算,仍旧将24美元都用于消费这两种商品,那么他对商品2的消费实际上将是多少?价格变化对商品2所带来的收入效应为多少? 3.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q(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0.53M,其中,q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为收入。求:
MU1MU2U;3 PP2M1 9 Uq所以P12q321P3,所以qt6Pq1 36p2(2)当价格p因为q1,q4时的消费者剩余。121 236p11 6q所以p41111C3()dq
033q12125.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24L3K商的长期成本函数。Min:4L8K St:24LK 13233,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4,r8。求厂V4L8K(24LKQ)
对L和K求偏导后得LK所以LTC(Q)4L8K1323Q 24Q 2210.已知成本函数为C(Q)Q5Q4,求厂商的供给函数和利润函数。
15P(P5)221(p)P25P4
4QTC59Q1Q1; 11.一个垄断厂商拥有两个工厂,两工厂的成本函数分别为:工厂1,工厂2,TC410Q20.5Q2;市场的需求曲线为P31Q,求总产量、产品价格以及各个工厂的生产数量。10 Q13Q25QQ1Q28P2313.某行业存在着N(N2)家相同的企业,每家企业的成本函数相同,即成本函数为C(qi)cqi(i1,2N,c0)。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Q
qi1Ni。通过古诺模型下的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证明当企业个数N时,市场均衡价格会等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即当企业家数无穷多时,市场结构会趋于完全竞争。
14.如果某行业是由一个价格领导(主宰)企业和50个小企业组成,该行业的需求函数为Q100050P,每个小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20.5q2,而大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1q1。试求:
(1)领导企业的需求函数;
(2)领导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多少?市场的总供给量是多少?
16.假设某企业为其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完全垄断者,其生产函数为Q=2L,其中L为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若该企业的需求函数为Q=110-P,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0.5W-20。求生产者的产量为多少?在此产量下,劳动使用量L,商品价格P和工资W各为多少?
15.甲有300单位商品x,乙有200单位y,两人的效用函数都是u(x,y)xy。请推导出所有满足帕累托有效的配置。两人通过交换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求出两人进行交换的价格体系,并求出交换结果。
19.假定两个人的初始财富为wi,两人同时决定向公共项目贡献ci,剩下的wici用于私人消费,福利函数为uivi(c1c2)wici,i1,2。
(1)社会福利函数为uu1u2,v1(c1c2)求社会最优资源配置以及公共贡献总量。
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篇3
“热门”都是浮云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是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进入大学两年,对于经济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课程需要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微观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经济态势和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另外,北京大学开设的部分经济学课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为经济学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概述与调查。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更细致地分,经济学类包含不同的专业分支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行、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财政学则比较集中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等。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经济学专业并没有整套的能力评定机制和证明,不像考托福、GRE就能证明英语水平。因此要早早地对自己的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如果你想出国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多写论文多发表;如果你想进入会计行业,那么多学习考过CPA;如果你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那么多实习多练英语……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经济学的学术基础,在此之上再尽情飞翔。
有能力,才有实力
在许多人眼里,学经济学就意味着较好的就业待遇和环境,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首先,经济学对于数理的要求很高,各种数学分析工具都要求能掌握,而学习的数学课程难度也很大。其次,由于现实问题很复杂,使得许多经济研究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再次,由于经济学偏理论,很多同学不可避免会选择继续深造,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浅析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 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 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 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 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 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 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 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 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生活问题, 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 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主动引导, 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 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 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 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 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 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 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 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 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 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就算是知识, 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 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 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 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 只要学生想到, 而且是力所能及的, 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 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 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 有目的性地去学习, 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 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 个个有所得,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 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 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 知识点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 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 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 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 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 因材施教, 灵活把握。
目前,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 授课对象比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 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 教考结合, 突出特色。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 考核是目的。因此, 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 2010, (7) :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 2009, (1) :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39-41.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论文 篇5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C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
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
[2]谢超峰.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3):8184
[3]邹晓涓,叶洪涛.微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3204.
[4]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人人必知的微观经济学 篇7
经济话题是热点话题, 经济学专业是热门专业, 懂经济的人是抢手人才——在经济学日渐升温的今天,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应该学点经济学。经济学并非只是出现在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抽象概念和公式, 它其实就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每个人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 力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有人将经济学称为平民的学问。
虽然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你走进图书市场, 随手翻开斯蒂格利兹、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的经济学大作的时候, 你会懊恼地发现, 这些书看不明白, 看不懂。晦涩的学术语言、复杂的数学公式、深奥的数学模型、抽象的表达……让你退避三舍, 望而却步。如果经济学让我们弄懂、看明白都非常困难, 又如何能让我们深深喜欢上呢?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起来构成整个经济学大厦, 而微观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假如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边际、效用等是我们通往经济学王国的必经之路, 微观经济学的源头也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 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我们日常去超市、商场的一次消费行为就可以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图解经济学, 把数学公式、专业术语表达的微观经济学解读成人们熟悉的语言、通俗的文字;用生动的图例代替抽象的思维, 让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让你看得明白、读得有趣、理解透彻、印象深刻的学问。
学经济学并不能让你变成经济天才, 但若不学经济学, 也许你会少些理性, 多些冲动;少些智慧, 多些愚笨;你的命运和前途也会少些精彩, 多些黯淡;少些幸福, 多些不快。微观经济学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我们每个人都能开心地淘到属于自己的宝贝。比如, 房价为什么这么贵?会不会降?为什么大米又贵了, 鸡蛋又涨价了?爱情该如何经营?……
读一读图解微观经济学可以让生活更智慧、更幸福, 让你对感兴趣的事物多一些深层的了解。
中级微观经济学 篇8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 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 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 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 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 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 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 过程性考评×40%+ 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 (40%)=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 学习及应用能力× 60%;(3)期末考评成绩(60%)= 笔试×40%+ 项目方案的撰写×40%+ 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 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篇9
一、二元化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工资差别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化经济结构, 整个经济可以区分为两个发展水平显著不同的部门:相对现代化的资本密集的高工资的工业部门与较为贫困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2006年已经达到了3.3∶1。这种收入差别对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资差别对经济中劳动力的配置, 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加以说明。假设相对现代化、资本密集型、高工资的工业部门为制成品部门, 制成品使用劳动力和资本生产出来。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粮食, 粮食生产需要劳动和土地的投入。于是, 资源配置可以如图1所示的方式进行。纵轴表示工资率和边际产品价值, 横轴表示经济中雇用的劳动力的数量, 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以OM为原点来度量, 农业部门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以OF为原点来度量。MPLM是制造业的劳动边际产出, MPLF为农业的劳动边际产出。PM是制成品价格, PF是粮食价格。图1中的两条直线PF×MPLF和PM×MPLM分别代表两部门工人的边际产品价值。在二元化经济中, 制造业部门的工人总能获得比农业部门工人更高的工资水平。图1中WM表示制造业部门工人的工资率, WF表示农业部门的工资率。制造业部门的雇主会选择把劳动力使用量确定在WM=PM×MPLM的OML1, 农业部门劳动力就业量就是WF=PF×MPLF的OFL1。另外,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不存在二元化劳动力市场情况下, 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会分别是OML2和OFL2。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有数量为L1L2的劳动力被滞留在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 从而造成农村中巨大的隐性失业。
再进一步分析,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导致的制造业部门的高工资和农业部门的低工资, 使得整个经济雇用了太少的制造业工人和太多的农业劳动者, 造成了相当于阴影三角形ABC的生产产值损失。
二、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对就业难的影响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并造成了生产的损失。同时, 持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会强化劳动力的市场分割, 加强处于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垄断地位, 从而使得工资差异更加明显。我国现阶段国有垄断行业居高不下的工资率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它对就业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 这些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流动, 使得就业量明显低于没有垄断工资时的就业量, 这可以从图2中加以分析。DL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 MR表示垄断行业中劳动力的边际收入曲线, SL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 同时也代表了被雇佣工人的机会成本。由于中国垄断行业中企业所有权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 企业的职工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类似于强大的工会组织, 他们的目标同样是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最大化利益, 这些垄断行业会把工资确定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处, 即W1上。同时, 图2中的阴影部分则表示工人获得的经济租金, 而这些正是给这些垄断行业带来了令人羡慕的高工资和高福利。而此时, 劳动力雇用量却只有L1的数量, 大大少于竞争性工资率W*对应的劳动雇用量L*的数量。
第二, 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向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使人们向往高工资而不愿意接受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决定的低工资。上面分析了产生高工资的一个原因, 那就是整个行业类似于一个具有强大讨价还价力量的工会组织。其实,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垄断行业还是卖方垄断者。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实力而获得垄断利润, 这可以用图3来说明。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即PC=MC时的产量QC, 而垄断势力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 即MR=MC条件下确定价格和产量, 分别为PM和QM, 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势力而获得相当于图阴影部分面积的垄断利润。
国外的垄断性行业工人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像中国差距这么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这些行业中的工人所有, 而是属于全体人民所有, 这些利润理应由全体人民享有, 而不只是这些垄断行业的工人所有。那为什么会出现垄断利润由这些垄断企业独占呢?原因在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明确, 所有权只是笼统地归国家所有, 而缺少真正行使所有权的所有者。这也正是现在要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由国资委或其代理机构行使国家所有权的原因。既然现在已经明确这些垄断行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那么由资产所有权形成的资产收益权理应由所有权人行使。因此, 这些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毫无疑问应该上缴国家财政, 而不是留在企业, 国家应该把“丢失”的利润“拾”回去。采取了这一措施后, 国有垄断企业的工资率上升就会得到抑制。同时国家扶植其他产业发展, 其工资会同这些垄断行业的工资率趋同。在没有垄断企业高工资预期的情况下, 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也会乐意选择其他行业。
三、基尼系数偏高
基尼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程度, 基尼系数越高, 表明贫富差距越大, 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基尼系数偏高会对微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导致消费不足, 进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除少数生活必需品外, 大部分消费品对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同一商品对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弹性较小, 对于低收入者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 (见图4) 。
D1表示高收入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 它的斜率较大, 表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小。D2表示低收入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 它的斜率较小, 表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现在, 两个消费者的收入都同时从Y1增加到Y2, 高收入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增加了Q1Q2, 而低收入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增加了Q3Q4, 购买增加量Q3Q4明显大于Q1Q2。可见, 低收入者收入的提高比高收入者收入的提高更能增加对商品的购买, 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一致需求-劳动力的需求。
如果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 缩小贫富差距, 必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摘要: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问题, 二元化劳动力市场、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基尼系数偏高是形成就业难的三个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二元化,行业垄断,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保罗.R.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