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

2024-10-09

宏微观经济学(通用10篇)

宏微观经济学 篇1

1 研究背景

(1) 住房限购政策的出台及演进过程。

2010年4月, 北京率先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 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住房”;此后, 中央政府在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17个一二线城市实施类似的住房限购政策;随即, 2011年1月6日, 国务院发布“新国八条”, 在全国大范围推行“限购令”;2011年8月7日, 中央住建部提出二三线城市限购的五项建议标准, 进一步强化了对地方限购的约束;截至2012年2月全国已有72座城市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住房限购。有媒体传言2012年将取消部分地区的限购规定, 但目前还没有正式文件批准。

(2) 住房限购政策内容简介。

中央政府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以下基本措施:①各城市本地户籍与持人才居住证家庭, 最多限拥有两套住房;②外地户籍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拥有一套;③两次购房时间需相隔两年以上;④禁止公司购房。

可见, “限购令”旨在稳定急剧增长的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畸形发展, 避免因房地产投资过热而出现的诸如居民买房住房难、信贷膨胀等各种社会问题, 其实质是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政策手段减少投资需求以及居民消费需求, 从而使需求主力回归中间阶层, 房价回归到收入可支撑的水平。

(3) 住房限购政策出台后的数据变化。

随着限购政策在全国实施,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趋势显著, 正在逐步实现理性回归。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1年10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有34个城市下降, 比9月份增加了17个, 只有16个城市的房价环比出现上涨, 且环比上涨幅度都在0.2%以内, 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环比达到-0.14%, 出现负增长;二手住宅的价格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同比和环比都出现负增长。

在房地产价格涨势被抑制的同时, 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销售、信心等也都受到了限购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1~10月, 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一路下滑, 已经从1月份的102.90下降到10月份的100.27;并且,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9923亿元, 同比增长31.1%, 为8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增速放缓, 房地产投资放缓的趋势明显。这证实了随着限购令的持续推行, 房地产开发商的信心也随之冷却。

2 模型的搭建

(1) 乘数模型。

要研究限购令的政策性影响, 我们首先对实施限购令后楼市的供需状况做出了分析:①开发商信心受挫, 房地产开发投资减缓, 即住房供给增长减缓, 甚至出现负增长;②居民、企业房地产投资明显下降, 出现负增长;③居民住宅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而价格弹性较小, 即为刚性需求, 限购令实施后, 依然表现稳健。故, 限购令对房地产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供给方面, 即投资下降, 具体表现为一个负的投资加速度。

我们首先从GNP来入手。我们知道, GNP是用来衡量一国国民创造的所有产品或者是收入。因二者在宏观上来看, 都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流通, 因此总是相同。于是, 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

C+I+G+ (X-M) =GNP=C+S+T+R

式中, C代表总消费, I代表总投资, G代表政府购买, (X-M) 代表净出口, S代表总个人储蓄, T代表净税收, R代表转移到外国去的财富。

为了使模型简化, 我们假设在GNP中占很小比例的净出口和转移财富均为0, 即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得到:

C+I+G=Y=C+S+T

两边同时减去C, 立即得到

I+G=S+T

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以上各种变量的实际量即:

y=c+i+g (1)

i+g=s+t (2)

我们现在可以来分析投资需求乘数的作用, 我们容易想到, s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所以c=c (y-t) , t是税收;我们假设t不变, g不变。 (1) 两边同时对y求偏导得:

dy=c’· (dy-dt) +di+dg

由于t不变, g不变, 所以

dy/di=1/1-c’

其中c’是居民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等式意味着, GNP随投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1-c’必定小于1, 故我们可以知道1/1-c’是大于1的。也就是说, 投资需求每减少1元, GNP减少不仅仅只是1元。我们说这就是投资需求的乘数效应。

通过从数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对乘数效应所做的分析, 我们明白了, 投资需求的下降对GNP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减, 还要考虑到乘数效应。如果在投资需求改变的同时, 税收、政府支出也在变化的话, 乘数会变得更为复杂。

(2) LM-IS模型。

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到了s+t=i+g (2) 。我们容易想到, i是利率r的函数, 我们记作i=i (r) , 且i’<0.根据等式 (2) 我们易得产品市场的IS曲线。

关于货币市场的LM曲线的推导我们需要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分成两种, 一种为投机需求, 一种是交易需求。我们在此略过LM曲线的推导, 直接给出下面的LM曲线。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个模型, 里面包含了我们所需要的变量r。根据我们的假设, 在封闭的经济市场中, 货币市场要和产品市场保持平衡, 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我们因此必须将LM曲线和IS曲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才可得出相应的结论。

另外我们可以轻松看到, i+g在g不变的情况下随r的增大而减小, s+t在s不变的情况下, 随y的增加而增加, 再根据等式 (2) , 将IS与LM曲线综合分析, 并在投资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进行分析。

我们看到, 随着投资需求的减少, 为了避免通货紧缩, 银行利率只有下降。最终的结果就是投资需求下降使得GNP下降, 而为了避免通货紧缩的发生, 银行利率会相应的下调。

在此处需指出的是, 这里考虑到了LM与IS的相互作用, 影响的利率, 因此, 投资需求乘数已经不再是我们在模型1中推导而出的公式了。乘数变为:

dy/di=1/[1-c’ (1-t’) +g'k’/l’]

3 住房限购令的经济效益分析

(1) 有利影响。

我们看到, 住房限购令对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产生关键性影响, 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乘数公式告诉我们, 负的投资加速度可以成倍抑制房地产业过热的投资需求。在经济危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此举减缓了房地产泡沫的恶性发展, 为我国楼市、股市以及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创造了条件, 为中国GDP保八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抵御性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限购城市的房价跌幅超过了非限购城市。另外, 限购对于一线大城市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以北京为例, 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 2011年前10个月, 北京商品房住宅签约套数为69079套, 二手房住宅签约为101188套, 总成交为170267套, 同比上一年分别下降17.8%, 35.8%, 29.6%;2011年9月、10月北京商品房住宅成交量为10734套, 相比2010年成交量大幅下跌46%。

可见住房限购令在某些地区确实减少了购房需求, 抑制了大量的房地产投机行为, 有效降低了房价,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 使社会民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2) 不利影响。

用限购令来冷却房价, 确实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却不能形成一种长期机制。第一, 投资不足甚至会导致长期GNP增长放缓;第二, 过度的投资不足有可能会使货币需求量减少, 需要相应地下调银行利率, 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首先, 从根本的层次分析, 住房限购已经

宏微观经济学 篇2

支持价格 政府制定的高于自由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同时政府通过购买过量供给来维持这一价格。

市场出清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处的价格和数量。

无差异曲线 代表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市场篮子的组合。边际效用递减 随着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多,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益增加减少。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为获得额外一单位的某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张纸商品的最大数量。恩格尔曲线 表示食品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替代效应 当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导致的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化。收入效应 在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时,因购买力增加而带来消费数量的变化。劣等品 当收入之间时,需求量下降,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的。吉芬商品 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商品。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为某商品愿意支付是价格和实际支付是价格之差。攀比效应 一种正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部分是因为其他人也购买了该种商品。连带外部效应

虚荣效应 负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希望用有的商品是独一无二的或者专有的。风险溢价 风险规避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额。

风险规避者 对于期望值相同的确定收入和风险收入而言,更偏好于确定收入。等产量线 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投入品组合形成的曲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增加某一投入品的使用而其他投入品固定不变,产出增加最终会减少。规模报酬 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一倍。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另一种要素需要减少的量。

机会成本 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显性成本 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隐性成本

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规模经济 企业可以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的产出的情形。规模不经济 双倍的产出需要双倍以上的投入。联合生产

范围经济 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产出高于两家企业各生产一种产品的总产量时的情形。生产者剩余 所有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完全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方和卖方的市场,没有任何买方或卖方能影响价格。垄断势力 买方或卖方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勒纳指数 垄断势力的一种度量,由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与价格之比计算而得。自然垄断 一个产商能以低于存在许多厂商时的生产成本生产整个市场全部产量的情形。双边垄断 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的市场。

一级价格歧视 向各个顾客收取其保留价格的行为。

二级价格歧视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量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 根据不同的需求曲线将消费者分成两组或两组以上并对每组索取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两部收费制 消费者需要同时支付入场费和使用费的一种定价形式。

垄断竞争 在一个自由进出的市场中,企业销售既有差别性又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寡头垄断 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卡特尔

在该市场上,某些或所有厂商公开共谋,在价格和产量水平方面合作以使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

折拗的需求曲线 各产商面临一条在当前价格下折弯的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模型:在高的价格,需求价格非常有弹性,在地的价格,需求无弹性。

纳什均衡 给定竞争者的行为,各产商的行动都是最优的策略或行为组合。上策均衡 无论竞争者如何行动,该策略都是最优的策略。极大化极小策略 一种选择中最小收益中的最大值的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 我从一个高价开始,只要你继续合作也定高价,我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一旦你降低价格,我马上也会降低价格。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

引致需求 投入品的需求依赖于企业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

边际收益产出 增加一单位某种投入要素而所增加的产出带来的收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帕累托最优 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商品的分配无法使自己的境况变好,这时候的商品配置。帕累托改进

契约曲线 两个消费者之间所有有效配置点所组成的曲线。一般均衡 决定一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局部均衡 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给定数量的投入下,两种产品的各种可能生出组合的曲线。

比较优势 国家1在某一产品上相对于国家2有优势,国家1生该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国家2的相对成本。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可能比另一种有效率的配置更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的凸的,则每种有效配置(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信息不对称 在一项交易中,买方和卖方用有不同信息的情形。逆向选择 由于存在不对称信息,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而较少的高质量产品。

道德风险 当某一方的行为不能被观察时,他就可以影响与改事件相联系的支付报酬的概率分布。

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人追求其自身的目标,而不是最大化委托人利润的问题。

效率工资理论 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可能受工资水平的影响,对失业和工资差别进行解释。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造成影响的某一生产者行为或消费者行为,但该行为并没有反应在市场价格中。

科斯定理 当各方能够无成本地进行讨价还价并对大家都有利时,无论产权是如何界定的,最终结果将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商品:增加一个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使用这件商品。

套利 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

反馈效应

某一个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调整所导致的相关市场价格或数量调整。

曼昆宏观教材重要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生产总值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消费者物价指数 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奥肯定理 表示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DG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费雪效应 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它随着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一对一的变动。

古典二分法 古典经济学家把变量分为名义变量(用货币表示的变量)和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 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税 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这相当于对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种税。

名义利率 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名义汇率 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

实际汇率 踢除两国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的比率。购买力平价 同一时间,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相同。

自然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所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等待性失业 由于工资刚性和工作限额引起的失业。

效率工资 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

工资刚性 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

索洛增长模型 表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

稳定状态 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

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

内生增长理论 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索洛余量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在长期,产出水平由资本量、劳动量及可获得的技术决定,不取决于物价水平,是垂直的。在短期,价格粘性,所有价格固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实际货币余额

流动性偏好理论 是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把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作为外生的,并假设利率调整使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均衡。

购买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或税收变动的比率。挤出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

IS 曲线 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LM 曲线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庇古效应 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印制作用的理论。指出物价下降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

固定汇率制度 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现实汇率不受平价制约,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蒙代尔-佛莱明模型 是小型开发经济下,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的研究。利率平价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适应性预期 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

理性预期 人们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

自然率假说 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值影响产出和就业,在长期中,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

牺牲率 通货膨胀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

卢卡斯批评 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未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自动稳定器 在税收和财政支出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李嘉图等价 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集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消费之谜

时际选择理论 人们的消费取决于可用于现在和未来消费的总资源

生命周期假说 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

持久收入假说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托宾的Q 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

“连接”世界 从宏观看营销微观 篇3

在“互联网+”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同时这又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的发展进化,催生出无数的新产品、新公司和新模式。在名为为“开放·无界”的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提出,这是一个“互联网+”裂变式增长的时代,未来“互联网+创业”有以下三大趋势,而营销人也可以从这三大趋势中,以宏观视角看不同行业、领域的微观营销生态。

趋势一:垂直再细分

“互联网+”的垂直化是目前的主流商机,各种各样的垂直电商、垂直餐饮等创业公司不断涌现。各个垂直领域正在细分化,裂变出更多的需求,这些都将会是未来创业的机会点。例如,在“互联网+健身”的垂直领域,从一开始的纯粹健身教学,到健身社交,再到健身饮食,健身垂直领域细分出了许多商机。

趋势二:个性再定制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商品将不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个性定制是未来普遍的产品形态。在互联网模式的创新驱动下,未来的产品形态将不仅可以满足某一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还将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定制化需求。例如,以前水果的零售,都是按斤论两来卖,而有些生鲜电商公司颠覆了这种模式,按个数来卖水果,按套餐来卖水果,还可以根据每日的营养搭配和个人口味,满足个性化需求。

趋势三:专才再跨界

随着“互联网+”在传统行业的深度渗透,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跨界现象在人才市场越来越明显,跨界人才是组织决胜的关键。一方面,传统企业转型对互联网人才产生极大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飞速发展需要补足传统行业的经验知识,具有通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专才,才能更好地捕捉下一波“互联网+”的机遇。

【相关链接】

关于腾讯开放平台

20家上市企业、50位亿万富翁、400万款应用

2015年是腾讯开放的第五个年头。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公布了一组数据:腾讯开放平台开发者数量高速增长,同期增长51%;同时,腾讯开放平台接入应用数量也在持续攀升,截至2015年8月底,接入应用数量超过40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0%;在腾讯开放平台上已诞生了50位亿万富翁,20家上市企业。

任宇昕介绍,在腾讯的开放生态里,有许多人成功通过QQ群做起卖水果、煎饼的小生意,也有个体通过创业、写作、视频等形式参与到腾讯的内容生态。

关于腾讯众创生态

携四大核心服务体系,打造N对N连接模式

腾讯公司副总裁林松涛宣布腾讯开放平台再次升级,并提出全新的“众创生态”概念。众创生态是腾讯与初创企业的连接器,核心是打造连接力,通过基础服务、第三方服务平台、关键服务、腾讯全平台资源等,给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腾讯众创空间四大核心服务体系是指:

· 基础服务——众创空间,提供覆盖广、性价比高的联合办公空间,并联合外界力量完善创服闭环;

· 引入第三方服务平台,满足创业者对行政、外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

· 关键服务——组建创投、人才、培训等联盟,针对性地解决创业者的核心需求;

· 最后开放腾讯全平台资源再升级,助力创业者。

高校创业教育的宏微观分析 篇4

从1999年至今, 我国创业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但现实也告诉我们, 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大学生总体的创业比例较低, 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1]。如何促进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并将其转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阵地, 高校承担起了探究这些问题的重任。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 高校对创业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 很多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 通过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 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 笔者发现, 当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 重“创业”轻“教育”。经过调查, 笔者发现, 很多高校在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推出的不少举措往往倾向于关注“创业”本身, 而忽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内涵。创业以“业”为核心, 而创业教育以“人”为根本, 因此, 创业≠创业教育。创业行为本身虽然具有部分教育功能, 但仅依赖创业竞赛等是无法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创业教育是将创业的相关理念、精神、知识转化为创业者的创业思想和行动, 因此它更需要的是基于理性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系统化设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它的发展需要在尊重教育普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形式。

其次, 重“拿来”轻“吸收”。面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们需要向国外创业教育学习经验。“拿来”很重要, 它能帮助我们发现差距和不足, 然而“拿来”并不意味着要全盘照搬。中外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将走出一条不同的创业教育发展道路, 因此, “消化吸收”更重要, 只有将“拿来”的知识“本土化”, 才能起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效果。

再次, 重创“新”轻守“旧”。目前的创业教育现状告诉我们, 不少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创建“新”事物上:新课程建设, 新教材出版, 新竞赛开展等等。诚然, 创业教育作为近十年来才崭露头角的教育形式, 对我们来说是“新”的, 但其教育的本质并未因此而改变。在笔者看来, 正视创业教育的教育本质不仅重要, 而且迫切。因为只有这样, “创业教育”不同于“创业”的教育特质才能受到关注, 也唯有这样, 创业教育才能在既有的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优势, 才能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同时推陈出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扬弃, 才会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优化发展, 让学习者成为创业教育的真正受益方。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 应该在教育学视野下开展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 探索如何以系统化的方式, 从各个方面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分析

创业的内涵是什么?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 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2]该定义强调, 创业最终实现的是人类对机会的利用和对价值的创造。由此可见, 创业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建企业或实体, 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创业。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否符合这一界定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 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建设也正处于探索阶段, 正通过资源的整合寻求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因此,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符合创业的内涵, 它本身也是一种创业。

1.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的“创业革命”开启了创业研究的大幕, 此后, 很多学者纷纷投入到对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 提出了很多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 Timmons模型[3] (见图1) 最具影响力。

如图所示, Timmons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商机、团队和资源。创业开始于商机, 依赖于资源的支撑, 成功于团队的协作, 可以说, 三者通过共同作用保证了创业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 笔者将借助该模型, 从创业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作出分析, 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中商机、团队和资源的挖掘, 尝试提出适应其发展的理论模型。

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1) 创业教育的“商机”

创业教育如何成为当今热点?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来自哪里?Timmons模型中对于商机的分析或许能帮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Timmons模型指出, 非连续性、不对称性和变化是产生高潜力商机的重要因素。而变化正是创业教育受到关注的原因。上世纪末, 创业活动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就在于创业型就业”。从那时起, 创业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研究的课题之一。美国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与之相比, 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 还受到本国人力资源等环境的影响。在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个体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共同下,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今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当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社会、国家、个人的需求合力下发展, 这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推动创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2) 创业教育的“资源”

Timmons模型指出, 尽管资源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但是否拥有充分的资源并不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创业伊始, 创业个人或组织所需的外部资源往往难以完备, 这时, 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将目光转向内部, 即转向对自有资源的挖掘和采集。Timmons模型指出, 依靠自有资源是创业公司的一种生存方式, 以尽量少的资源做尽量多的事情会创造出极大的竞争优势。

当前, 创业教育的发展处于初期, 资源问题也成为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很多高校通过创建新课程, 编写新教材, 聘请新师资, 举办新活动的办法来应对。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短周期内形成的课程、教材等资源与学习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难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初期盲目求全、求大的心理, 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读。我们知道, 教育活动强调知识的循序渐进授递和内化, 是渐进而不是冒进的。因此, 创业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教育规则, 在发展的道路上从只关注创“新”转向对自身已有“旧”资源的利用。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人文成果研究基地,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如专利资源、学术专家资源以及成功实现创业的校友资源等, 这些资源能为高校创业教育或高校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事实上, 高校目前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仍不够。与国内相比,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在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 国外有的高校将专利成果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来, 通过创建专利委员会的方式, 对师生的创造发明提供扶持, 促进新思想和技术的成果转化[4];有的制订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 为师生提供专利获益权的保障等等[5]。这些举措在帮助在校师生迈出创业步伐的同时, 更能促进高校实现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3) 创业教育的“团队”

在创业过程中, 创业团队是创业的另一关键要素。“在当今世界, 有的是技术、创业者、资金和风险资本, 真正缺少的是优秀的管理团队”[6]。优秀的团队应具有哪些特征?有学者给出了四点[7]:经验丰富、关系丰富、能力互补以及学习力强。

与创业企业类似,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有自己的团队。经过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团队存在人员少、学科背景单一、实践经验缺乏等不足。对此, 笔者认为, 在团队建设上, 我们可以借鉴创业团队的组织模式, 注重团队在跨学科、开放型和学习型方面的建设。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以下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模型 (见图2) 。

图2中, 模型的三个要素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形, 由于三个要素间的互动而使得该模型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当前, 创业教育发展处于初期, 团队和资源是这个时期的两个不稳定因素, 带来模型中失衡现象的出现。随着团队的壮大、成熟以及资源的不断丰富, 失衡状况得以改变, 逐步形成新的平衡关系。接下来, 机遇的时过境迁、人力和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变等会带来新的不稳定条件, 打破已有的平衡, 促使创业教育进入到新的调整阶段。这时, 就需要创业教育的组织通过弹性调整机遇、资源、团队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推进创业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平衡。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体现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 这一过程与人的认知过程极为相似。笔者在借鉴著名心理学皮亚杰的认识的螺旋的基础上[8], 提出了创业教育发展的螺旋图 (见图3) 。

图中螺旋A是创业教育的动态发展轨迹, 向量a表示创业教育发展经过由低到高的各阶段, b向量表示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以及所导致的不平衡, 向量c表示人们对创业教育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三、创业教育发展的微观分析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素分析

(1) 教育定位与课程设置

创业真的可以被教吗?几门课程, 几十个学时的教学真的能让学习者成为创业者吗?几乎所有开始接受创业教育的学习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涉及到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创业教育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曾做创业教育作出这样的解释:从狭义上来说, 创业教育是指实体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从广义上来说, 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 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 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 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可见, 对个体意志、品质和技能的培养正日益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些方面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 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9]。

笔者认为, 虽然与创业相关的意志品质无法在短期内形成, 但“只要找到路, 就不怕路远”[10]。创业教育是一条引导学习者发现无数思路和商机的道路, 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绘制自己未来事业的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业成为学习内容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课程该如何组织?笔者发现, 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并没有对此提供满意的答案:创业教育的主流仍囿于传统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相关领域, 研究人员也多来自相关学科, 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与传统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提供的商业与管理知识教育并无显著差异[11]。这种现状难以满足个体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的需求成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因此, 开展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正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让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的土壤里汲取营养的同时, 为专业教学提供创业动力, 进而实现创业教育提升个体素质和技能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尤其需要吸纳创业教育元素。这样不仅能借助创业改善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 而且能为专业学科的良性发展带来动力, 让专业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切合, 让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2) 学习者与教育者

首先, 对创业教育的学习者进行分析。目前,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年轻有激情, 敢于尝试;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他们思维活跃, 善于捕捉信息, 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同以往的“草根创业者”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为这样一个群体来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创业学习内容。当然, 在笔者看来, 创业教育的学习者群体还不仅仅限于在校大学生, 那些已走出校园, 正在经历“创业”艰辛的学子也应被吸纳进来。这些学子在步入社会之后, 尝到“创业”的艰辛, 才开始感悟所学, 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并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望。如果把创业比作赛跑, 那么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处于起跑点的人 (如在校大学生) , 更需要对奔跑在路上的人 (如走进社会的毕业生) 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当然, 这份关注也会帮助教育者获得更多来自学习者的反馈与评价, 以改进和提升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其次, 对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做出分析。目前, 进入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企业管理或战略管理研究的教师, 另一类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人员[12]。从目前的创业教育进展来看, 这两类教师在实施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时, 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具有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一类教师尽管具有专业优势, 但由于其面对的学习者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创业需求的学习者, 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是当前这类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类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则更加复杂, 除缺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 以就业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往往被办成“就业教育”, 难以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对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笔者认为, 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自有资源——高校教师, 又要做好一定的引导和扶持。在这方面, 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了促进教师的创业参与度, 提升教师的创业能力, 曾出台了著名的教师培养“五分之一”原则,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更是鼓励教师进入硅谷创办公司或做兼职[5]。

(3) 教育技术与手段

在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要素时, 教育技术与手段不可忽视。当前, 在科技的推动下, 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 借助网络,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迅捷的送达到每个学习者面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也应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 实现教育者、学习者、资源间的互联互通, 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方面,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大的空白, 亟待改善。

(4) 教育资源

上文笔者曾指出, 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设初期, 对自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高校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自有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外, 还包括教育成果、科研成果等珍贵的物化资源。经过调研, 笔者发现, 很多高校对于这些资源承担了更多的创造和存储功能, 却忽视对其的有效利用和转化。不少教师人为地将教学和科研分开, 一面研究着尖端科技, 一面捧着旧教材照本宣科。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 学习者难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信息和成果, 难以获知领域的发展动向, 更何谈创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专业教育中, 在创业教育中依然存在。国外的成功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 创业教育若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需要高校在自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上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 将先进的成果引入课堂, 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接触前沿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推动先进成果的技术转化, 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创业行为在校园里获得激发;提供即时的技术扶持, 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2. 系统化设计模型的构建

创业教育作为系统的有序开展, 依赖于上述要素的良好互动, 如何构建起有序的创业教育体系, 就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 从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出发, 对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选择和规划。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系统化设计模型 (见图4) 。

由图4可以看出, 教育目标、课程、学习者、教育者以及资源是模型的四个关键要素。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其中, 课程、学习者、教育者和资源模块的互动箭头“→”指这些模块中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的。例如, 学习者模块中, 走向社会的创业群体也会由于学习的需求而接受再教育, 成为学习者, 而他们所带来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不仅会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 也会激发在校学习者的创业学习动力。同样, 在资源模块中, 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相互转化, 这种动态的转化不仅发挥了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 实现了创业的特色化、优势化教育, 也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进程。

宏微观经济学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0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3 分)1.凯恩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不包括()。A.否定供给创造需求 B.否定充分就业 C.否定货币数量说

D.否定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2.某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是一过原点的直线,则其供给的价格弹性()A.随价格而变 B.1 C.为其斜率值 D.无法知道

3.当边际成本下降而大于0时,总成本()A.以递增速度上升 B.以递减速度上升 C.以递增速度下降 D.以递减速度下降

4.关于要素市场的厂商均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RP=ME(或MFC),但MR不一定等于MC B.要素供给等于要素需求

C.MVP=ME(或MFC),且MR=MC D.MRP=ME(或MFC),且 MR=MC 5.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A.交换媒介 B.价值储藏 C.价值尺度 D.延期支付

6.就商品X、Y的偏好次序来说,下列效用函数中哪一个与U(X,Y)=XY相同? A.U(X,Y)=(X-5)(Y-5)B.U(X,Y)=(X/5)(Y/5)C.U(X,Y)=(X+5)(Y+5)D.仅b,c正确

7.等成本曲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A.企业产量提高

B.企业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 C.要素价格按价格相同比例提高 D.仅B,C正确

8.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失业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无关

9.某农户今年扩大播种面积并取得丰收,则可预期他的收入必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0.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A.产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 D.流转税与增值税 11.需求规律说明()

A.药品价格上涨会使药品质量提高 B.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C.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售量减少 D.羽毛球的价格下降,球拍的销售量增加

12.政府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其规定的价格比垄断市场价格()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确定

13.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必然有:()A.MR=LMC≠SMC,式中MR=AR=P B.MR=LMC=SMC≠LAC,式中MR=AR=P C.MR=LMC=SMC=LAC≠SAC,式中MR=AR=P D.MR=LMC=SMC=LAC=SAC,式中MR=AR=P 14.某居民预料债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把货币保留在手中,这种行为是出于()。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保值动机

15.周期性失业是指:()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6.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将生产置于()。A.生产的第一阶段 B.生产的第二阶段 C.生产的第三阶段 D.产量最大点

17.若在一仅有两种商品的模型中,x的量标在横轴上,y的量标在纵轴上,x的价格的变化所形成的价格消费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我们能肯定的需求曲线是:()

A.完全富于弹性 B.完全缺乏弹性 C.单位弹性

D.线性且向下倾斜 E.上述说法均不准确

18.时间的利用隐含着()A.机会成本 B.价格 C.生产要素 D.生产可能性

19.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A.垂直相加 B.水平相加

C.垂直相加和水平相加 D.因公共品的性质而异 20.下列何种为吉芬品()

A.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均为正 B.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均为负 C.需求收入弹性为正但需求价格弹性为负 D.需求收入弹性为负但需求价格弹性为正 E.上述情况都不是吉芬品 21.生产上的短期指()A.一年或者更短的时间 B.所有投入要素是可变的 C.所有投入要素是不变的

D.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是不变的

22.以下关于乘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成反比 B.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C.乘数反映了收人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D.乘数的作用可无条件地实现

23.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上的一点()A.右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 B.向左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 C.沿原LM曲线向上方移动 D.沿原LM曲线向下方移动 24.()是非U形曲线。A.AVC曲线 B.AFC曲线 C.AC曲线 D.MC曲线

25.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原则是()。A.利润最大化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消费者均衡 D.随心 所欲

26.一般均衡价格存在于()A.寡头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垄断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27.垄断的可能来源包括()A.特许权 B.专利

C.自然资源占有权的集中 D.以上所有来源

28.下列各项中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的一项是()A.失业 B.价格总水平提高 C.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29.若某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但高于长期边际成本,则可推断()

A.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 B.长期平均成本正在下降 C.短期平均成本最小

D.短期平均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E.短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F.仅B,E正确

30.假定原来企业处于最优要素投入组合上,现在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如果要素市场价格不变,企业应该()。A.使用更优质的劳动力

B.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其他要素投入 C.增加奖金

D.增加其他要素投入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1.人民币汇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增值。()2.“买涨不买跌”违背需求法则。()3.在经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的实际准备金往往多于法定准备金。()4.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包括自产自用的粮食、家禽、蔬菜和住宅。()5.如果市场价格为0,则需求量将趋于无穷。()6.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区别在于所考虑商品数目的多少。()

7.在产量的某一变化范围内,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线一定向下倾斜。()

8.短期平均成本的下降,源于学习曲线。()9.公平与效率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资本主义国家强调效率,而向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公平。

10.卖者提高价格肯定能增加总收益。()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90分,共 30 题,每小题 3 分)

1.D 2.B 3.B 4.D 5.A 6.D 7.D 8.C 9.D 10.B 11.B 12.B 13.D 14.C 15.B 16.B 17.C 18.A 19.A 20.D 21.D 22.B 23.B 24.B 25.A 26.D 27.D 28.C 29.F 30.B

二、判断题(10分,共 10 题,每小题 1 分)

宏微观经济学 篇6

1 中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微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其中微观层面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1.1 项目管理混乱, 浪费严重

许多项目仍然在吃国家“大锅饭”, 项目管理混乱, 损失浪费严重。例如, 当前普遍存在的建设单位不注重自我约束, “吃”项目, 挪用建设资金搞房地产开发, 超标准、超计划购置非生产用车, 虚报投资完成额, 虚列建设成本, 乱发工资、奖金。

1.2 项目“三坐标”管理效率低下

项目的“三坐标”管理, 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质量、进度和成本这三者的管理技术要求。这三项目标的实现, 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方法给予保证, 而中国在这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更由于没有完善工程监理制, 导致工程质量低下, 进度缓慢, “三超”严重, 这样必然会造成工程成本的上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决策手段落后。项目管理对管理人员有特殊的要求, 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 并且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技术功底, 是知识广博的通才。而在中国, 绝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达不到这一要求。

1.3 重视不够, 研究不力, 管理工具落后

中国没能对项目管理这一新兴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不力, 管理工具落后。这和中国的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很不相称, 现在世界上项目管理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 而中国, 这一方面的软件开发还非常落后。

由于目前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经济运行微观基础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因此, 单靠价值规律还很难保证对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由于市场失灵, 同样需要国家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必须培养大量适应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和我国加入WTO的实现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这是目前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微观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和完善。

2.1 组建项目管理公司

到目前为止, 我国仍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企业性经济管理组织, 这也不能不说是我国项目管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项目需要通过一批掌握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公司去实现。这种公司有资质、有经验, 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 是专营工程承包业务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今后我国应大力培育专营项目管理和承包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把一批骨干设计院改造成为国际的工程公司, 以其自身的专业技术, 工程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代业主组织和管理整个建设项目, 开展“交钥匙”方式的工程建设项目总承包业务。

2.2 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项目是否合理、可行, 而在实施前对该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及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由此考察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 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必须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工作, 真正把可行性研究与建设期的“一大管理, 三大控制”同时纳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以期各投资项目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

发达国家相当重视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行业。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 因此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 为提高我国项目管理人才的素质,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经常开展项目管理学科的国内外交流和研讨, 加强学会工作, 争取出版专业刊物, 在高等学校建立学科点, 硕士点、博士点。同时, 规范项目管理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

2.4 项目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 各方面的信息流铺天盖地, 纷至沓来。面对如此宏大的信息流, 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已无能为力了, 必须寻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计算机的引入标志着管理工作有了新意, 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了效益。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 既是向国际接轨的需要, 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为此, 应努力做好项目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 真正实行网上办事。

2.5 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首先, 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就施工项目签订内部承包合同或项目责任书, 明确项目经理的地位和责、权、利关系。其次, 施工项目应实行单独核算制, 以促进项目经理部加强科学管理, 降低成本, 把经济效益直接与项目经理及成员的收益挂钩。第三, 公司负责给项目经理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并监督项目经理部认真实施, 把创造优良工程, 树立企业形象作为考核项目经理的重要指标。第四,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和灵活的用工制度, 运用一切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 按施工承包合同的规定为业主完成建筑产品, 为企业赢得利润。

2.6 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

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有些学者认为项目管理在积极开展网络化经营, 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同时, 还应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具体讲, 它包括虚拟经营、合作竞争、全球战略和跨文化竞争等。虚拟经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潮流, 在虚拟经营建设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和能力, 不能受控于人, 其目的是运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和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合作竞争的目的则是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争取在更多的利益的前提下, 形成双赢的结果。跨文化竞争必须识别文化差异, 在保持本国文化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其他文化的长处, 提高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考验, 中国建筑业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 建筑业必须要有所作为。当前中国建筑工程管理可谓任重道远, 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解决建筑工程管理在微观层面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大规模、多元化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这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解决工程管理各种微观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微观层面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l.

宏微观经济学 篇7

物业管理目前在我国城市中呈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普及的态势。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微观基础,也是城市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城市政府有宏观和微观两大职能。宏观职能由其在物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决定;微观职能表现在政府与各个市场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上。政府行使主要职能的目的在于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消除矛盾、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在物业管理中,政府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构建有效的城市管理新秩序,关键在政府。

1 城市政府在物业管理中的宏观职能分析

1.1 政府在物业管理中的角色———城市物业管理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指导与调控,还受到国家一级政府的调控。从国家层次来讲,政府主要是制定一些促进全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发展的政策和计划,以及制定各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物业管理发展要受到国家政府的影响。从地方层次而言,城市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促进当地发展的计划和执行有关物业管理发展的各种机制。这些机制的实行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发生。

城市政府部门虽然不是物业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主体,但在积极营造健康的物业管理大环境,促进物业管理市场的规范化,约束地方物业管理市场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政府在物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机制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行使职能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机制设计和监督其运行。具体来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1.2.1 规范机制运行

主要是指在现存诸多不必要的规定、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发展要求的现有机制的基础上,发现和确立适合本地的、新型的、更加有效的机制,来规范物业管理中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例如,在《物业管理条例》调解范围的空白处,政府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细节或参考法理;再如,政府也可以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党政机关逐步完成由后勤自管物业向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促进物业管理机制的转变与创新,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促进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活动的进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等等。

1.2.2 协调机制运行

物业管理活动具有社会化的特征,其活动涉及百姓日常生活、城市正常秩序,政府行政机关如公安、消防、环保机关等基于行政职权均介入物业管理活动[1]。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同各部门产生多种联系。对于物业企业而言,要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从事复杂的大型社会活动,尤其是某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益性活动,就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和要素支持,而这些资源常常又都分散在不同的社会组织手中,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和高效,这就需要由城市政府出面进行协调。比如全市范围的消防演习,如果没有城市政府的出面协调,根本就无法进行。政府作为具有特别权力的市场行为主体,拥有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又是有效信息和资源占有较多的要素,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从宏观总体上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经营方向和战略进行协调,同时也可以作为特殊的中介为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消除矛盾,达成共识,创造合作的机会,比如在国有大中型物业企业的兼并联合中牵线搭桥。因此,从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政府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政策,选择适当的手段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的活动。

1.2.3 引导机制运行

政府在物业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它可以与其他行政机构一同来推进办公楼、写字楼的物业管理,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参与物业管理创新活动,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通过政府的参与,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管理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保证既定的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物业管理活动需要的各种规则等制度性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提供其他一些形式的服务等,比如进行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的投资,以提高评标专家和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服务创新能力;向物业管理企业提供国际和国内有关的物业管理行业信息,以减少企业经营与管理创新活动的盲目性;采取措施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及新技术的利用等。

2 城市政府在物业管理中的微观职能分析

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市场中介组织和政府作为物业管理中重要的有形实体,他们之间不断发生着各种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物业管理活动一般通过业主、物业管理企业等主体间的合同约定开展[2]。

2.1 政府与物业管理企业

2.1.1 政府对企业的间接管理

所谓间接管理是指政府通过管理市场来影响物业管理企业,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内部事务,有时甚至并不与企业发生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以下措施来间接管理企业:

建立市场。适应经济的发展,建立各种层次和功能的市场,比如建立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同时对市场的建立提出特殊的要求和操作规则。政府应审时度势,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批准建立新的市场。

制定法律。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规范的物业管理法。而物业管理市场中充满了各种随机的因素和无序的行为。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在这一点上,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是实现政府规范市场基本关系和主体行为等宏观职能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重点应包括制定鼓励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鼓励物业企业进行技术及经营管理创新的条例等,还应包括制定重点节能降耗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长期物业管理行业整体发展战略,以及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等。

监督管理。政府是物业管理监督管理体制的主导方。物业管理企业要为业主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高层次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例如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审批资质等级并进行日常监督和年度审核等。基层人民政府、市级绿化、公安、民政、物价、工商、建设、规划、市政公用、环保、交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都相应承担着物业管理行政监督职责[3]。这些部门按职责分工,都可以对物业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与查处。政府运用权力通过行政机构和行政法规对市场进行干预,以求达到纠正市场无序、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适当的监督管制和指导对于目前物业管理市场的稳定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1.2 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所谓直接管理则是指政府按照法律或契约的规定直接约束某些物业企业的事务,这些构成了对物业企业的外部约束。通常政府采用的手段有:

业务监督。这主要是针对物业企业的招投标活动、业主大会的成立召开和财务进行监督。包括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评标专家名册,并由具有经验的人员组成物业管理评标专家;招投标项目实行备案制;开标时需要有司法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等。监督的目的是防止招投标活动中出现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财务监督则是进行财务检查,要求物业企业公开其物业服务收费的使用方向和具体明细。而和物业公司关系密切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召开,相关部门诸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都要给予指导和监督。

经营指导。政府在原则上不干涉物业管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却可以通过计划采购合同、承包合同等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还可以通过限定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范围来影响其活动,企业如果超越经营范围或违反资质条件从事物业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2.1.3 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管理

政府为了降低直接面对的企业的数量,从而减少管理幅度,往往通过行业组织比如物业管理协会来沟通政府与物业管理行业之间的基本联系。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行业组织使企业更有力量同政府进行谈判,以保证最后实施的方案是政府与企业相互协商后产生的结果,从而使方案更加可行。

2.2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租赁中介、物业交易中介、金融中介、财务中介等,这些组织有时候的违法经营行为会带来不少混乱和麻烦。而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对其的规范和约束上,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这些中介组织有行政管理权。某些中介组织的规模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扩大而壮大,政府在管理和规范这些中介组织方面,也面临着逐渐增加的压力。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去直接干预其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另一方面,政府也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去规范约束其行为。只有当这些中介组织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要求时,政府才能够进行干预和调整。于是,怎样有效规范和管理这些中介组织,就成为了一个新课题,提到了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微观基础上。

2.3 政府与业主

业主是一个相对分散的群体,政府和业主一般在两个方面发生联系:(1)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进行重大会议活动时,必须告知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发生物业交易需要产权登记过户时,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这时候会和业主有直接接触。(2)当业主存在违法或侵权行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起了纠纷时,只有当相对方诉求于政府相关部门后,相关部门与业主才会正面接触。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逐渐发展和规范,政府开始通过在政府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桥梁———物业管理协会来发挥作用。物业管理协会对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纠纷调解,正在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协会作为二者之间的特殊桥梁,在履行沟通、协调、监督职能推动本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政府减轻了若干压力。

参考文献

[1]董藩,刘毅等编著.物业管理法律与制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9-50.

[2]李昌主编.物业管理法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3-34.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新探索 篇8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浅析 篇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 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 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 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 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 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 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 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 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生活问题, 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 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主动引导, 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 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 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 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 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 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 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 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 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 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就算是知识, 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 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 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 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 只要学生想到, 而且是力所能及的, 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 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 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 有目的性地去学习, 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 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 个个有所得,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 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 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 知识点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 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 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 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 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 因材施教, 灵活把握。

目前,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 授课对象比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 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 教考结合, 突出特色。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 考核是目的。因此, 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 2010, (7) :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 2009, (1) :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39-41.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上一篇:知识管理 服务先行下一篇:支持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