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设任务

2024-08-26

主要建设任务(共11篇)

主要建设任务 篇1

“十一五”时期, 太原市文化工作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发展繁荣为主题, 紧紧围绕太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新太原的战略部署, 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文化太原、文明太原、创新太原交相辉映, 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文化惠民工程等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展开, 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是,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目前太原市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还未建立, 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思想还不够解放, 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文化消费市场开拓不足, 仍然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文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有的领域、环节的管理还不到位, 综合执法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还很重, 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很不充分, 与友好城市、文化发达城市以及与外国的协作水平和效益还不高;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省会城市文化发展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比较缺乏, 文化政策体系与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仍有差距等。面对“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和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面对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国内外文化竞争特别是城市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 太原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赶超发展, 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围绕特色名城建设, 优化太原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 打造“一个中心”, 建设“两条文化长廊”, 培育“三大文化产业”板块, 构建“四大平台”, 增强十大重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太原文化经济的整体繁荣, 增强太原城市文化软实力。

凸显地域特色文化, 优化文化发展总体布局

围绕特色名城建设,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板块, 主动融入环渤海文化经济圈, 打造“一个中心”, 建设“两条文化长廊”, 培育“三大文化产业”, 构建“四大平台”, 实现文化经济的整体繁荣。

打造一个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的文化中心。充分利用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在区位、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以建设太原城市群和城市圈为契机, 整合周边地区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 着力在文化旅游服务、影视剧制作、动漫与游戏产品开发、新闻出版与版权交易、演艺与娱乐、艺术品创作与贸易、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创意与会展、文化产品与文化物资流通等方面走在前列, 把太原建设成为文化体制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服务完备、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品质先进、文化实力雄厚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和黄河中游区域文化中心。

建设两条彰显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长廊。一是以汾河为主轴, 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 由中心绿地沿内河集中, 建成具有魅力的汾河文化长廊, 展现太原现代文化建设形象。二是以西山为主轴, 在冽石山、崛围山、婴山、石室山、蒙山、太山、龙山、悬瓮山、天龙山、象山、庙前山 (尖山) 、蚕石山、苇谷山、银牛山、黑驼山、七苦山上, 集中展示太原5000年的文明史, 建成西山文化长廊, 重现“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历史文化景观。

培育民俗、民间、历史三大文化产业。一是民俗文化板块。充分利用太原市剪纸、锣鼓、面塑等民间艺术, 面食、醋、葡萄等名吃特产, 婚嫁、社火等民俗文化,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 加快民俗文化建设。二是民间文化板块。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山西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 做精做好独具魅力的民歌、民舞、民艺品牌。挖掘包装以“清太徐”为基础的原生态文化表演艺术, 使之成为太原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三是历史文化板块。加快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 建设太原地质、晋商、戏曲、美术、佛教等专题博物馆, 扩建改建国民师范旧址、赵树理旧居、双塔、鼓楼、督军府等博物馆和景区, 建设崇善寺、文庙和城隍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 修建大南门、国师街等明清及民国时期传统民居, 完善三晋历史文化传承脉络。

构建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公共信息、区域合作四大平台。技术创新平台———采用政府牵头、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参与的方式, 通过科技计划,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研究,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 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对于政府和企业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 政府在认定其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上应向企业倾斜, 通过授予企业专有权, 鼓励企业积极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和扩散。同时, 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率。在设计、动漫游戏等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中, 为那些具有一定技术但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系统的扶持。

金融服务平台———按照中宣部等九部门文件精神, 调整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 推动国有资本投资机制的转变, 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文化行业, 以及对中小型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为大型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保障。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 支持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集中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品出口项目, 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户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孵化器, 吸引各类风险资本, 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太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 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及时反映最新动态与趋势。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动态、产业政策数据库, 为文化产业中的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降低它们搜索信息的成本。尽快编制《太原市数字文化地图》, 动态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空间变化, 为文化产业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

区域合作平台———树立“大市场、大作为”的观念, 了解、收集国家市场信息, 利用“文博会”和各种经贸洽谈会等平台, 制定本土企业和产品的外向推广计划, 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与互动, 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信息、文化人才、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文化的国际交流等方面优势的辐射;注重开展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深层次合作, 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构建和谐太原的精神支柱

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城市等作为理论武装和宣传的重要任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干部、指导实践。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龙头, 加强和改进市、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三级党委 (党组) 中心组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

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合现有社科研究力量, 以太原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 研究建设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力争推出一批优秀理论成果。建立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制度, 以系列化、丛书化的形式组织学术精品出版。设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资金。对获国家和省级奖励项目的社科优秀成果, 市级奖励资金适当给予配套奖励。建立宣传社科研究成果的经常性渠道, 形成能有效运行的社会科学普及咨询工作系统, 构筑社科工作者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工作平台。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课题和重点课题研究专项资金, 每年确定一批研究课题作为市级重点课题, 给予经费资助。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传播科学知识,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理性精神, 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与伪科学的能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3个重要环节, 针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创新教育体系, 整合全社会资源, 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城市氛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依托, 广泛开展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和谐创建活动, 抓好以诚实守信为根本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 及时总结“窗口”单位和服务性行业开展道德自律活动的经验, 推行优质规范服务。认真抓好以高标准文明和谐社区为典范的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 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谐程度夯实基础。继续抓好创建文明和谐机关、文明和谐企业、文明和谐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太原实际, 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 对在建和现有部分设施进行挖潜改造, 提高标准, 完善功能, 增加效益。充分发挥龙城新区标志性文化设施的综合功能和作用, 提升文化、旅游、会展的层次和品味。努力构建门类齐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先进的市、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力争达到中部领先水平。着眼于提升太原整体形象, 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 重点建设一批能举办一流赛事和活动的文体设施。各县 (市、区) 文化设施建设应注重与自身功能定位相吻合, 带动不同文化系列发育、成长, 能适应中等规模文体活动和赛事, 并成为省、市级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做到老少皆宜。县 (市、区) 实现各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各乡有综合文化站, 各村有文化室目标, 每年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 用于文化馆站 (室) 文化设施配置, 县级文化馆达到部级标准三级以上。继续推进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由大学生村官和工作队员、特别助理兼任文化信息总管理员, 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在娄烦县、阳曲县新建、改扩建18个综合文化站, 配备必需的设备, 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市、县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贫困地区电影队购置电影设备和拷贝, 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开发以文化服务内容为主的网上图书馆、网上艺术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教室等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外来工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辅导队伍, 加强群众文化创作, 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 培育群众文化社团, 鼓励群众自主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调动群众自愿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广泛普及文化知识。在全市广泛开展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 实施“艺术教育推进工程”, 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 进一步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教育, 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和传统文化技艺。加强群众文化创作, 发挥文化馆 (站、中心) 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 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 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富余、离退休演艺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 开辟服务渠道, 丰富服务内容, 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

增强新闻宣传的时效性, 提高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推进传统媒体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 不断改善硬件条件, 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山西商报等要努力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稳定主报主刊发行量, 扩大覆盖面。加快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建设, 使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确保新闻信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 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推进太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在全国市 (地) 级以上城市的调频覆盖, 加强太原电视台的频道品牌化建设。

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 丰富内容, 创立品牌, 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 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坚持正确导向, 保护知识产权,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增强十大重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旅游业。顺应国内外旅游业追求自然生态、特色文化体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在全面提升我市旅游国际化水平的同时, 重点加强人文景点建设, 通过遗址开发和特色博物馆建设, 着力打造体现晋阳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特色的景区。特别是要积极保护和开发“晋阳古城”, 以由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晋阳汉唐园、晋阳稼穑园、明清民俗园组成的“晋阳古城旅游区”为龙头, 打造突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和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晋阳文化”品牌, 并与北面的晋阳湖景区, 南面的晋源新城, 晋祠、天龙山景区以及晋阳的墓葬文化、石窟文化、姓氏文化, 连同西山经济林带共同构成一个实质性的晋源旅游区, 以此带动太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要积极开发“西山文化景观带”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抓好崛围山城市森林公园、太山植物园等新项目, 努力做好景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把景区建设与传统戏曲、民间工艺、文化庙会相结合, 发展节庆民俗文化旅游, 创造更多的休闲文化产品。深入挖掘不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以面向旅游市场的文艺精品生产工程为龙头, 丰富休闲娱乐形式, 开发系列文化旅游商品, 延伸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链条, 把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行业。努力提升清徐汾河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把文化旅游与农家乐结合起来, 促进都市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 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规模化的旅游观光产业,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出版发行业。加强出版发行业的内容生产, 成立“太原出版社”, 以内容生产为核心, 培育出版品牌, 发展版权产业;强化文化产品制造的创意设计环节。大力加强原创作品生产, 调整优化报刊图书出版结构, 扭转过分倚重教材教辅的局面, 注重内涵发展, 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特色型、品牌型、效益型转变。注重用高新科技改造新闻出版业, 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化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鼓励出版发行单位跨地区、跨媒体联合, 跨行业发展。以出版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工程为带动, 逐步形成网点设置合理, 类型齐全, 结构优化, 遍布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版权贸易发展。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广播影视业。以大力提升广播影视引导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坚持“三贴近”原则, 加快太原广播卫视的覆盖面, 建设有优势、有地位、有特色的区域强势主流媒体,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台品牌化, 频道个性化, 节目精品化战略, 贴近太原办新闻, 坚持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两轮驱动”, 发展影视内容及相关产业, 提升电视剧和其他非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 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演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 打造一批品牌节目、栏目, 生产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剧作品。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 如广告传媒业、网络信息业、演出服务业, 抓紧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广播影视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增强我市广播影视产业整体实力。

演艺业。把原有场馆改造和新场馆建设结合起来, 加强演艺场所建设, 满足不同层次演出的需求。扶持公办重点院团发展, 鼓励兴办民营院团, 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创新艺术生产方式, 面向市场, 面向观众, 高起点策划, 高层次运作, 广泛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演艺精品。重点培育一批既懂文艺生产又懂市场运作的演艺经纪人, 扶持演艺中介机构发展, 构建演出协作网络, 畅通演艺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 活跃太原市演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演艺市场秩序。

创意设计业。推动创意设计业向一二三产业延伸, 鼓励和支持媒体创意、生活创意、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创意设计机构的发展, 以自然生态体验、历史文化体验、工艺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饮食文化体验、家饰时尚体验等生活创意产品为拉动, 实现创意设计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休闲娱乐业。提升娱乐生活方式, 推进传统娱乐行业实现个性化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积极拓展在线互动等新兴娱乐行业, 培育娱乐品牌, 增强行业竞争力, 做大产业规模。规范经营内容, 净化经营环境, 整治市场秩序, 倡导绿色休闲、健康娱乐。发展设施先进、内容丰富、安全时尚的综合性游乐项目, 丰富休闲娱乐方式。鼓励茶吧、网吧、棋牌馆、歌舞娱乐和曲艺场所等走连锁经营的路子,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营档次。推动休闲娱乐业与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催生新的休闲娱乐业态, 提升休闲娱乐的文化品味, 拓宽休闲娱乐的发展空间。

数字动漫业。以太原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平台, 吸引动漫网游企业空间聚集和行业集中, 壮大动漫产业整体实力。鼓励数字动漫企业开展多形式、多主题和全方位的合作, 通过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联合, 发挥集成优势, 增强渗透力和带动力, 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动漫游戏企业, 逐步建成若干动漫游戏产业基地, 打造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品牌。支持动漫游戏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 提升其研发能力、创意水平和队伍素质。鼓励原创产品的研发制作, 开发以山西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动漫游戏产品, 形成动漫游戏产品生产、输出和转化的产业链。创造宽松环境, 扶持优秀动漫企业做大做强。

工艺品制造业。发展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品、民间民俗艺术品、高级复制、仿制艺术品, 积极推动工艺美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工艺品生产的艺术指导和市场推广, 鼓励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在工艺品生产制造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 建立文化产品合作创新机制。

印刷复制业。以重点印刷企业为龙头, 整合全市印刷复制资源, 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 扭转小而散的局面。引进先进的印刷复制设备, 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提高印刷复制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改善印刷复制品的质量, 降低印刷复制业的成本。大力发展包装印刷、彩色印刷、高新技术印刷等产品类型, 优化我市印刷复制业的结构。引进光盘生产线, 加快光盘复制业发展。依托大型新闻出版机构, 建设一批印刷复制业基地和园区, 提升太原市印刷复制业的整体竞争力。

会展业。在“十二五”期间, 要通过加快八个功能区建设、构建十大产业板块, 尽快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其中文化会展业板块是积极培育的一大板块, 要积极引进扶持综合实力强和专业水准高的会展企业, 围绕核心业务, 整合创意、策划和设计力量, 促进配套企业的产业聚集和空间集中, 创造富有太原特色、知名度较高的会展品牌。继续办好能源博览会、汽车展会、晋商文化周 (新晋商大会) , 积极开发新的会展内容, 加快文化休闲产业与会展业的快速融合发展, 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加大政府投入,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 强化产业运作, 积极承办国际性、全国性重大会议、展览和赛事, 拓展我市会展业发展空间,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会展业的发展水平, 以力争使文化会展业板块新增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构建更加繁荣的文化市场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 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 不断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实力。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企业上市培育, 鼓励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 通过主板或创业板融资。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 主动与拥有技术、资本、创意、人才等优势资源的企业、高校、院所实现产业组合,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 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

健全各类市场。发展以图书报刊、广播影视节目、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艺术培训、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 培育版权、资本、人才、技术、资源等文化要素市场, 开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形成以太原都市圈区域为中心, 辐射全省, 面向国内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以开化市和南宫古玩市场为依托, 建设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中心。完善字画鉴定、艺术品拍卖、文物字画修复、信息交流、书画艺术培训、书画作品鉴定、书画装裱等市场配套服务网络。以各级分类非物质文化为支撑, 建设民间工艺品研发和集散中心, 配套发展民间工艺品开发、生产技术咨询、劳动技能培训、行业信息发布与市场推广服务, 创造工艺品生产企业的客户价值。

发展流通组织。支持国有文化流通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联合经营, 尽快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物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流通企业或参与国有文化流通企业改组, 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集团。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演出院线建设, 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支持建设文化物流配送中心, 完善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培育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 重点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

加强市场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实现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探索建立新型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 形成职责明确, 反应灵敏, 运转有序, 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文化行业组织, 完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和维权职能, 充分发挥文化行业组织在规划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利益、制订行业规范、专业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开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凝聚人才、资本、市场、信息、智力、技术、政策等关键性资源, 形成文化的链状集中和块状聚集, 打造“两园、三区”, 带动一批文化行业迅速走向规模化和网络化, 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即, 建设“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 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集中展示和深度开发;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研究展示园”, 开发出一个唐风晋韵、绿水青山的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晋商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 以晋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 发挥区位优势, 整合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灵石、清徐等地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 形成以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黄河中游文化创意经济综合试验区, 打造文化经济特区, 促进文化经济高端资源在我市的聚集和集中, 提升我市文化创新能力与文化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太原动漫产业创意经济区, 积极推动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应用软件开发、建筑与工业设计等主要门类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 促进文化创意业与其他传统行业的融合, 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准入、项目鼓励、支持和引导、政府服务、法律监管、土地使用、职称评定、金融和税收支持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为民营文化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简化对农村个体文化经营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 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层文化站, 开展项目和经营合作。

加强合作交流, 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中国晋商文化艺术周”、“中国山西国际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博览会”、“中国太原面食文化节”和“国际小轮车比赛”等品牌;打响戏曲文化之乡、民歌之乡、鼓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以晋剧、山西锣鼓、山西梆子为支撑, 举办“中国 (太原) 鼓文化节”, “中国 (太原) 梆子文化节”, “中国 (太原) 黄土风情民歌文化节”, 打响“唱享山西”的文化演艺品牌。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运作理念, 积极打造山西271处国宝文物遗产博览等新的会展产品, 争取若干精品会展永久落户太原。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作用。围绕演出、娱乐、音像、网络文化和电影等文化产品与服务, 发展和完善专业化的演出、票务、经营连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行业协会。大力培育文化经纪人队伍,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经纪人在文化生产流通消费中的作用。以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为动力, 发展文化市场信用服务。以文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牵引, 发展文化知识产权服务。

树立绿色文化观念, 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繁荣文艺创作。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广大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 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立足建设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实践中, 聚焦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厚资源, 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努力创作具有三晋特色、三晋风格、三晋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扶持原创性作品, 继续支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太原形象、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培育一批体现国家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重点扶持晋商文化艺术周等知名品牌文化活动, 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 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 在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 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 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加强面向青少年的儿童类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努力提高文学艺术期刊质量, 增强活力, 打响品牌, 赢得读者和市场。

推动文化业态更新。人类文化的发展, 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要密切关注新的文化业态, 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在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全面推进数字传输网络建设, 打造以媒体资源中心为核心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平台, 开拓新的增值服务体系。推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互动融合, 发展网络电台电视、视频点播、流动媒体、电子出版等新业务, 积极促进出版产业的多媒体、网络化发展。加快建立数字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 建设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 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 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 让我们的文化传播得更高、更远。

推进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表现形式, 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 是优化、美化人类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也是太原未来物质财富生产的重要价值准则和精神财富生产的主要前进方向。绿色文化建设要注重在“绿”字上下功夫, 以绿色求发展, 以绿色增活力, 使“绿色文化”成为加快绿色太原发展、激活太原绿色经济的重要媒介和强大推动力。推进绿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 充分发挥绿色文化先导作用, 提升太原对外形象;打造绿色文化生态工程、绿色文化艺术品牌、绿色文化产业体系、绿色文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明确绿色文化在太原建设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绿色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同步规划, 协同发展。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展示特色文化名城风貌

文物保护。积极保护太原历史文化遗产, 促进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和质量不断提升, 做好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和抢救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建筑, 保留一批见证太原各个发展阶段的建筑物、街区和遗址。抓紧对濒危文物古迹的抢救维修工作, “十二五”期间至少安排50个大中型文物抢救维修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整理、收集工作制度,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保护太原历史文化遗产。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进行传习活动。加强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特别是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

工业遗产保护。开展工业遗产认定、调查、保护与展示等工作, 摸清工业遗产底数, 认定工业遗产价值, 了解保存状况, 根据重点开展抢救性维护工作, 依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文物学科发展。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学者的作用, 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加大对文物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 确立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开展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研究, 重点加强对文物建筑修复技术, 壁画、石质文物、纸质文物、丝织品等保护的多部门、多学科研究。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推动晋阳文化走向世界

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 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 提升我市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动我市文化产品更好进入国际市场, 积极推动晋阳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要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 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 增进世界对太原的了解。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借助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 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 积极推介太原文化产品和服务, 认真组织参展、参演团队, 展现我市文化实力和历史文化名城新成果。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 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重点抓好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三大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给予支持。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 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

主要建设任务 篇2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常委会要高度重视监督工作,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依法搞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常委会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水利、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要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安全生产、医疗收费等方面的工作报告,要适时听取两院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要就重点项目绩效情况、省政府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社区建设情况、棚户区改造进展情况开展视察和检查。要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适时听取省政府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必要时做出决议、决定。要加强信访工作,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强重点案件的监督,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他们严格执法,转变作风,廉洁从政,当好建设吉林、发展吉林的带头人。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常委会要深入贯彻《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好、发挥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要完善代表议案工作办法和建议办理工作制度,继续办好《代表之声》,充分发挥代表议案和建议在振兴吉林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依法尊重和保障代表的权利,组织好闭会期间的活动,下功夫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要拓宽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及时向代表提供全省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资料,定期举办政情通报会,继续坚持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组织代表开展视察、参加执法检查和评议等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要加强代表的培训,组织代表学好用好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相关法律,增强使命感,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三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篇3

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 生存教育的主要任务

生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 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主要建设任务 篇4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在新世纪,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是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需要。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一)关于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提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在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自觉地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理论教育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增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

2、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引导成员正确认识国情,明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惟一正确的道路,自觉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紧密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发挥作用。

3、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

学习各自党派的历史和章程,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划清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界限,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4、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

引导成员从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方针政策,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理顺情绪,增强信心,服务大局。

5、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进一步激发成员的爱国热情,调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理想和信念。

加强思想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

1、把思想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要进一步提高对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要经常研究思想建设工作,从全局上考虑加强思想建设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强工作部门和队伍的建设。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注意总结推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2、把握思想建设的重点

从政治联盟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骨干成员的培养教育以及加强对新成员的思想教育。

3、建立健全思想建设的各项制度

制定加强思想建设的规划,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健全领导干部、骨干队伍和新成员的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使领导干部成为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模范。健全形势政策教育制度,经常举行形势政策教育和国情教育报告会。对成员的思想状态要经常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态势分析,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4、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对成员中出现的某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要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对严重违反本党派章程的错误行为,要进行必要的 处理。

5、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理论学习与参政议政的实践相结合,自我教育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多种形式的实际锻炼相结合,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努力做到育导结合、情理相济、讲究实效。

(二)关于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就是要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从组织上保证实现政治交接,发挥参政党作用。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以注重政治素质为重点,做好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组织功能,为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和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保证。

搞好组织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健全领导机制,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基本要求是:领导班子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成员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新老结合的、具有梯度年龄结构和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的合理的内部结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搞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合作;要有代表性和组织领导能力,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秉公办事,廉洁奉公,成为能够把多党合作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民主、团结、开拓、务实的领导集体。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基础。要抓紧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下大力气,常抓不懈。要健全工作机制,把后备干部的物色、考察、培养、选拔等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到社会主义学院参加培训班学习和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和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政治素质。要为后备干部的成长铺台阶,搭舞台,推荐到一定的岗位上去锻炼,加快培养步伐。

2、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民主党派各级组织不仅要建设有力的领导班子,而且要培养一批忠于职守的、素质较高的工作骨干。参政党的干部是团结、教育和组织其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骨干,是贯彻执行各自党派的决议和决定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把各民主党派制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去,变成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现在各参政党都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实现这些方针政策的干部。时代要求各参政党都必须建立一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组织才能,而且逐步实现年轻化。

3、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1996年《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1996年《纪要》)实施以来,组织发展的情况总体是好的。但是,有少数地方仍存在着片面强调年轻化,追求发展速度的现象。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参政党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成员的质量。因此,要继续贯彻1996年《纪要》精神,统一各级组织和成员的思想认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加强对组织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把握。继续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人士为主),注重政治素质,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有计划地稳步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发展与巩固、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与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骨干成员,发展高素质的后备干部上来。

4、加强机关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运转

领导机关是工作运转的枢纽和工作的窗口。多年来,广大机关干部勤奋工作,乐于贡献,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风气是正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关的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也亟待不断完善。各级领导机关要围绕着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建设,把继承传统与探索新方法结合起来,转变作风,开拓创新,把机关建设和机关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机关建设的总体思想是抓思想、作风和队伍,抓制度建设、目标管理和基础工作,建设一个高效、文明、团结、务实的机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近年来,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面对诸多新情况、新课题,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看,仍是自身建设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丰富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采取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提高成员总体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关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自身建设中带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的建设,是工作经验的升华和规范。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载体。制度建设就是根据民主党派性质任务的要求,把长期以来党派的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并努力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制度建设要与建立健全参政党工作机制相结合。随着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需要逐步健全参政党的工作机制。如反映社会信息的机制;联系、团结成员和自我教育的机制;发挥参政党群体优势的机制;发现培养人才的机制;机关工作机制等。加强制度建设,应与建立健全参政党的工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参政党的工作机制逐步强化。

当前加强制度建设亟需建立健全的几项制度是:

1、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明确主席(主委)办公会议、全委会议、常委会议、机关办公会议的组成、议事程序规则和成员职责,并自觉遵照执行,以保障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

2、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

要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的民主生活会、谈心会、座谈会、年终述职和届中评议等办法,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与考核。

3、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要认真履行申请手续,事先征求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的意见,重点了解发展对象的政治和工作表现。要建立联系、考察、培养发展对象的制度,组织他们学习本党章程和多党合作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参加基层组织的有关活动。对考察合格的对象,要按章程规定的程序严格审批。

4、机关工作制度中央和地方组织机关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机关运行的工作规则。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合理设置机构。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负责人和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要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克服和防止忙闲不均、忙乱无序的现象,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积极解决干部的交流和进出难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干部进行在职轮训和脱产培训,提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胜任本职工作。

5、机关干部管理制度

主要建设任务 篇5

中国航天提出未来五年主要任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10月12日发布的《二○○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这十二项主要任务分别是: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973计划今明两年启动65个项目

10月10日,“深层煤炭资源开采”、“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研究”等65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2007年项目。此次启动的项目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8个领域进行重点部署。

农业领域针对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和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安排了油菜籽油脂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代谢调控,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能源领域安排了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石油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化学,大面积低价长寿命太阳电池,节能降耗先进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信息领域部署了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器件与工艺,宽带光纤与无线信息网络中的光子集成与微纳光电集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瞄准智能信息处理和下一代网络,部署了可视媒体的智能处理,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无线传感网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资源环境领域围绕影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部署了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京津渤区域复合污染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及控制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人口与健康领域安排了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Ⅱ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损伤适应机理与干预措施,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材料领域围绕传统材料升级改造和发展高新材料等方面,安排了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核电关键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综合交叉领域围绕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等重大学科领域交叉问题进行重点部署;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安排了数学与其他领域交叉,物质创造与化学转化过程,日地空间灾害性天气,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人 物

2006诺贝尔科学奖:美国人再次大获全胜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诺贝尔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法尔生于1959年,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遗传学和病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的克雷格·梅洛目前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任教。1998年,两位教授和其他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RNA具有可以干扰基因的机制。

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一机制为控制基因信息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马瑟现年60岁,197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生于1945年,1970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马瑟和斯穆特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他们的成果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并能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星系和恒星的起源。他们借助美国宇航局COBE卫星获得的信息,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教授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供职于该大学医学院。基因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复制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科恩伯格教授有关真核转录的研究第一次将基因的这一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下来,使人类了解基因的转录过程成为可能。

获奖科学家逸闻

包揽科学奖不是第一次

美国媒体指出,美国人包揽三大诺贝尔科学奖已不是第一次,1983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也曾被美国科学家全部包揽。

6对父子、4对夫妻及1对兄弟

科恩伯格是这次获奖者里比较传奇的一位,因为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6个“子承父业”的获奖者,而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前的5对父子分别是:布拉格父子,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逊父子,分别是1906年、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伊勒父子,分别是1929年化学奖、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玻尔父子,分别是1922年、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西格巴恩父子,分别是1924年、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诺贝尔奖者中最著名的“夫妻档”莫过于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他俩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的女儿伊雷娜·居里显然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与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一起成为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除了居里家族,获奖夫妻还有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他们均为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贡纳尔·米达尔和阿尔瓦·米达尔夫妇,丈夫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妻子则是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摘得诺贝尔奖的“兄弟组合”是来自荷兰的廷贝亨兄弟。两兄弟分别获得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视 点

首例“太空手术”成功

当菲利普·桑切欧到医院寻求治疗手臂上的囊肿时,他没有想到最终会在飞机上接受手术。9月27日早晨,桑切欧爬上一个设在空客A300客机里的手术台,接受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失重状态下的手术。手术过程中,飞机要在数千英尺高的空中完成32个“失重阶段”,每个阶段即一次上升、下降然后转圈的动作。手术原理是,当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突然急降,造成持续20秒的短暂失重,医生们随即在这一失重状态下紧贴飞机舱的墙壁进行手术。在历经3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波尔多大学医院的医生多米尼克·马丁宣布手术取得成功,病人桑切欧没有因飞行出现不适,尽管他的身体失重时漂浮在手术台以上2~3厘米处。马丁教授称,尽管花费了50万英镑,但该试验将有助于探索在太空站或月球上通过机械人进行的遥控手术。

国家电网仿真中心在京奠基

10月16日,国家电网仿真中心在位于北京北郊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隆重奠基。国家电网仿真中心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计划2008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建成后将在以下5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仿真模拟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实现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仿真试验研究,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电力系统动态模拟集模拟、测试、控制、分析技术于一体,实现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与模拟仿真装置的功率连接;仿真模拟系统规模居世界第一,实现大规模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的仿真分析,接入国家电网实际SCADA(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EMS(能量管理系统)、WAMS(广域测量系统)及电力市场仿真系统,多种新型元件的电力系统物理动态模拟;实现国家电网骨干网架的数字及模拟仿真分析,大电网仿真试验能力居世界第一;进行特高压系统保护、自动化装置等元件的测试试验,电力系统动态模拟性能居世界第一;实现大电网动态安全预警示范系统,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仿真试验能力居世界第一。

NASA公布火星坑高清图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近日公布了火星上一个大坑的特写镜头,并表示这些图片可能会揭开火星的诸多奥秘,比如火星是怎样形成的、何时开始有水等。这个叫维多利亚的火星坑大概是“机遇”号火星车及其姊妹探测器“勇气”号能够在火星表面接触到的最大的坑,它将为人们了解火星的历史提供信息。从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出,维多利亚坑的直径约有750米,边缘呈扇贝状,悬崖地形交替出现。维多利亚坑内壁地质层反映出的火星历史比“机遇”号以前从一些小坑推测出的历史要久远。

日本开发出万年寿命的混凝土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鹿岛公司等3家企业联合开发出使用寿命可达1万年的新型混凝土。目前广泛利用的混凝土,使用寿命一般只有100年左右,而这种名为“EIEN”的新型混凝土使用寿命可长达1万年,可广泛用于堤防、桥墩、隧道等工程。而这3家企业开发新型混凝土的灵感来自距今5000多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大地湾遗址。在那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类似混凝土的遗物,其耐久性令建筑专家侧目。研究显示,挖掘出来的古代“混凝土”因为化学反应,表面的缝隙被填实,有效阻止了水和盐分向内部渗透,从而延缓了腐蚀作用。“EIEN”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在材料中加入特殊矿物,使混凝土表面产生同样的化学反应。

2070年海平面将上升多达50厘米?

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的一家科学机构宣称,由于海平面上升,到2070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及地区将面临最为严重的威胁。这份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暖,很可能导致2030年时亚太地区海平面上升16厘米,而2070年时将会上升多达50厘米。海平面如果上升30~50厘米,就会影响超过10万公里的海岸线,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和孟加拉国的三角洲处境尤其危险。如果海平面上升超过半米,受影响的地区将会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上百万人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危险。

我科学家培育出世界最“油”的油菜

通过用一种聚合育种、诱变技术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新方法,我国科技人员首次培育出一种“特高含油量”的油菜新品系。检测显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4.72%。比国际上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这种油菜新品系被命名为“中油-036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所长王汉中等人培育而成。我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是根据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需求,以“高蓄能值”为育种目标而“量身定做”的。业内人士认为,有了“中油-0361”这样的“高蓄能”油菜品种作支撑,无疑会推动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

荷兰科学家称225万年后人类将灭绝

据英国媒体10月12日报道,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神秘的哺乳动物灭绝现象,许多哺乳动物种类首次在地球上出现后,通常过250万年就会灭绝。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对132种灭绝啮齿动物的8万颗牙齿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地球的轨道变动是造成哺乳动物大灭绝的原因。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每隔250万年左右就会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这一变动将使地球进入超寒冰河时代,造成生物大灭绝。由于人类已在地球上出现了25万年,所以人类最多再延续225万年,就会迎来下一个超级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人类大灭绝,而一种能够抵御极度寒冷的新种类巨鼠将可能统治地球。

新型液体15秒内止血

据生活科学网最近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们一起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生物分解液体,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止住伤口的流血。这种液体由一种叫做缩氨酸的蛋白质碎片所构成,当它被应用到流血的伤口上时,缩氨酸就会迅速自我聚集形成一种胶状体使伤口愈合止住流血,最后,这种胶状体还会分解为氨基酸并转变为蛋白质,周围的细胞可以使用这些蛋白质来形成新的修复组织。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Behnke说:“我们找到了一种可以迅速止血的方法,时间不会超过15秒钟,它能够革命性地改变止血方式。”

全球首件二维“隐身衣”问世

许多看过《哈利·波特》的人一定梦想过拥有一件哈利的隐身斗篷,如今,科学家真的有可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愿望。美国和英国科学家10月19日宣布,他们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从视觉上能实现“二维隐形”技术的“隐身衣”。不过它目前还只能在特殊的设备前隐藏小型物体,而造出真正对人眼隐身的魔法斗篷尚任重道远。

美国杜克大学和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当天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这件“隐身衣”实际上是用铜圈和超颖物质制成的一个同心圆圈,直径13厘米,需要被隐身的物体放在这个圆圈中央。当微波射向这个圆圈时会发生弯曲偏转,就像水流遇到障碍物要改变流向一样。由于微波并没有被物体反射回来,只是弯曲了之后继续前进,因此专门用来探测微波的仪器检测不到微波,可以说物体已经在这个检测仪器面前隐身了。

关于利用特殊材料实现隐形技术的假说在今年5月由英国科学家提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约翰·本德瑞教授及其同事当时发表论文说,理论上讲,可以引导光波(或其他类型的电磁波)绕过一个物体,使其好像完全没有被物体反射,从而实现隐形。一种名为超颖物质的材料具有这种本领。所谓超颖物质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粒子复合材料,当用该材料制造的隐身装置碰到电磁波时,它既不产生反射也不形成影子,从而达到隐身效果。这次实验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美英科学家们研制出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隐身圈,而且其隐身能力也有限,只能在平面上针对微波隐身,但它证实了利用电磁场及特殊材料实现隐身的原理的确行得通。

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篇6

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的方针是:高举旗帜,围绕中心,立足档案,面向社会,贴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档案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档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是档案宣传的根本原则;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是档案宣传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档案来源于社会,档案工作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要服务于社会,社会是档案宣传工作的广阔舞台,面向社会是档案宣传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是档案宣传的主要对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档案宣传的根本宗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 形成“档案大宣传”的格局,自觉把档案宣传工作放到全国宣传工作大局中去谋划。

要将档案宣传纳入全国宣传工作之中,努力创建全国宣传工作的知名品牌。我们要敢于这么想,也要努力这样做。前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但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地把档案宣传工作放到全国宣传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档案界,面向全社会,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己任,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根据社会和群众的关注热点去策划档案宣传。要树立大局观念,努力形成“档案大宣传”格局。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档案宣传,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

2. 面对关键时刻和重要领域的需求,档案部门一定不能失声。

档案宣传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要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作出档案宣传工作应有的贡献。档案宣传要为政治建设服务,要为文化建设服务,要为社会建设服务。档案宣传还要充分利用档案及时为党的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国防建设、外交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建设服务,当各项建设需要档案部门发声时,我们一定不能失声。

3. 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三个体系”建设。

要积极宣传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结合“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宣传“大档案”的观念。大力宣传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都要纳入档案资源体系的观念,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全面覆盖。要积极宣传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要结合“服务为先”战略的实施,宣传“大服务”和服务至上的观念。要积极宣传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要结合“安全第一”战略的实施,宣传“大安全”的观念。

4. 专业媒体要主动与公共媒体携手,把档案宣传的效果扩大千万倍。

《中国档案报》和《中国档案》杂志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专业报刊,以他们为代表的全国众多档案行业传媒承担着行业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能,各级档案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要使档案报刊成为社会了解档案内容和档案工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档案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成为反映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载体,成为贴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喜看爱看的文化读物。要善于并大力运用公共宣传阵地。各级档案部门要自觉地、主动地同各种公共传媒打交道,舍得把好的题材、好的内容提供给公共传媒,不要只注重档案传媒的独享,而要更看重公共传媒的共享,从而借助公共传媒,把档案宣传的效果放大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5. 善于用现实的眼光寻找历史的档案,把枯燥的档案变成有趣的故事,提高档案宣传的吸引力。

档案宣传要做好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在丰富宣传内容上下功夫。要深入宣传档案工作的历史、传承和作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要重视宣传档案工作经验,深入档案工作基层和一线,发现和宣传档案部门坚持科学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鲜经验和好做法。要加强档案业务和学术研究的宣传,普及档案知识、推广先进技术。要宣传档案先进典型人物和职业精神,弘扬优秀档案文化,在全系统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把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品质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6. 档案宣传要主动进军新兴媒体,扩大受众面,努力提高社会公信力。

档案宣传要适应发展变化,在采取当前的有效形式宣传的同时,要顺应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和随之带来的各类受众兴趣的变化,注重发挥各种新兴媒体的宣传作用,比如动漫的形式、网络视频的形式、手机短信的形式、电视滚动字幕的形式、户外电子屏信息的形式、电子书的形式、微博的形式等等,从而拓展宣传形式、手段和载体,占领新兴媒体阵地,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宣传受众。

7. 档案宣传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家影响力。

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方针,把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作为档案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发挥档案特色,广泛宣传我国过去和现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念以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充分展示我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历史档案资源,通过公布档案史料等方式,澄清历史,揭露谎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开展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进步等方面的国际舆论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8.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既要关心培养档案宣传专业人才,又要营造人人都是档案宣传员的良好氛围。

轻工行业发展展望及主要任务目标 篇7

一、行业发展展望

实现世界轻工强国, 是轻工业几十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也为轻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轻工业要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 伴随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积蓄力量, 努力实现从世界轻工大国向世界轻工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轻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镇化建设以及国内消费升级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正在集中显现, 为轻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将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国内消费水平提升。轻工业作为消费品的重要构成, 要在人民分享改革红利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任务目标

轻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是:以建设世界轻工强国为目标, 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工作主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拓展完善产业链,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提高有效承接水平,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保障消费安全, 发展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建设低碳绿色轻工业生产体系。

轻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是: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到“十二五”末达到25万亿元;出口年均增长7.5%左右, 到“十二五”末, 达到4 500亿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减少8%, 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轻工行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牢牢把握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攻方向, 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中, 突出国际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建设两个重点环节, 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从制造优势向产业链优势、从价格优势向品牌和服务优势的三个转变。

(一) 增强产业的集中度是基本要求

做大企业个体, 增强产业集中度, 是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大”与“强”是辩证的统一, “大”是“强”的基础和保证, “强”是“大”发展到一定阶段、综合效能整体提升的必然结果, 只有“大”才能“强”。

轻工行业企业的平均规模逐年增长,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规模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 跨上了亿元台阶, 为1.05亿元, 2012年达到了1.88亿元。轻工企业的经济规模在竞争力构成要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规模的大小,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2年轻工行业大型企业的平均产值利润率为7.88%, 远高于中小型企业5.69%和5.82%的水平。

从轻工业百强企业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行业知名品牌数量的多少与产业集中度的高低紧密相关, 入选轻工百强的企业中, 家电、造纸、酿酒等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 这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或高端产品的产业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是产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体上可以将行业发展分为市场竞争和品牌竞争两个阶段。以此观察, 制糖、制笔、电动自行车、家电等行业十强企业在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或接近40%, 整体上进入到了品牌竞争的阶段。

从全行业看, 产业集中度低仍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共性问题。从2012年轻工各行业十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比重的变化情况看, 在被统计的2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比重不升反降, 其中工艺美术、日用五金、塑料制品、皮革行业十强企业的占比不足5%, 明显低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

提高产业集中度, 尤其是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 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轻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路径看, 持续的研发能力、渠道拓展和维护能力、品牌影响力是提升竞争力的三大要素;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 壮大自身实力是重要的实现手段。

(二) 优化产业结构是重要内容

我国有13亿人口的消费群体, 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市场, 需要保持独立完整的轻工业制造体系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 转变粗放落后的发展模式, 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由规模到效益、由产品向服务、由制造向投资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近年全行业的发展情况看, 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产业区域结构变化最显著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 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规模萎缩, 出现了集中关闭或转移的情况。与此同时, 中西部地区轻工业发展增速, 经济总量和占比快速提升。2012年, 东、中、西部地区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比重为63.23︰25.19︰11.58 (见表1) , 形成了三分天下, 中西部地区有其一的局面。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中西部地区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且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 产业梯度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产业区域调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河南、四川、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区域比较优势凸显, 其中河南、四川的利润占比超过产值占比, 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在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区域优势地位的同时, 以河南、安徽、湖北、江西为代表的新的轻工业产业带正在形成, 上述地区2012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轻工全行业的比重约22%, 同比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各省市的轻工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地位普遍得到加强。

产业区域结构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 产业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实现形式, 从而大大提高了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的效果, 能比较快地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优势。

总结轻工区域结构调整成果, 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是一条基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转移方向”和“一种承接方式”, 即经济发达地区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两个方向, 以及产业集群式承接和园区式管理方式。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 形成了跨区域的产业布局, 不仅增强了区域优势产业的辐射能力, 催生了总部经济模式, 也促进了承接地产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 延伸了产业链, 带动了生产服务型企业的发展。

产业转移是优化产业布局、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将产业集群建设纳入城市规划, 与地方文化、优势产品、旅游资源以及城市功能区建设相结合, 形成了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一体化构建的新格局。这种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产品结构调整任务最艰巨

近年来, 轻工行业产品性能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基本满足了多层次、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 市场繁荣、价格基本稳定,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成果。与此同时, 轻工各行业的产能普遍过剩, 产品同质化现象和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产品结构调整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环节, 也是关键环节。

市场是决定性因素, 消费结构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消费升级带动产品升级是一条基本的经验。通过加强市场导向, 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 对产品升级的促进作用巨大。2005年国家实行电器产品能效标识制度后, 带动了产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大提高了电器产品的节能效果, 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节能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先进国家的水平。

长期以来产品结构调整依靠市场的力量, 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的行为。其实, 政府在促进产品升级中大有作为。从市场侧切入, 采取政府补贴方式促进产品升级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国家实施的家电产品“节能补贴”、绿色照明“惠民工程”, 对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作用十分显著。

当社会整体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 消费升级将成为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此, 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采用市场手段大力推进消费升级, 为产品升级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升级还将促进国内与发达国家之间一体化消费市场的形成, 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加速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品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是源泉。从全轻工科技水平看, 近年来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根据对轻工重点行业调查, 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一般缩短到五年左右, 一些龙头骨干企业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产学研”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中的保障作用得到加强。

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障碍。主要问题:一是, 企业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普遍不足;据测算, 轻工重点行业的科研和新产品投入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一般为2%~2.5%, 大中小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 投入产出的效果普遍不好。主要原因是投资过于分散, 企业各自为战, 研发项目低水平重复。轻工行业98%是中小企企业, 实践证明, 目前的创新模式虽然突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但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体制, 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尤其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问题上, 无法实现突破。为扭转这种情况, 行业组织、产业集群通过创办公共创新平台等方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可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从行业发展的需求看, 轻工业发展对上游创新成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最新技术集成。实现这种技术创新方式, 既要有企业的参与, 也要有企业以外的资金支持, 有政府、行业组织介入, 集中社会力量, 组织跨部门、跨行业的技术攻关与协作。在破解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上, 政府应该、也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部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探索出一条利用国家项目实现行业技术升级的路径。该项目系统地解决了圆珠笔墨水制造、笔头备用材料与笔头制造以及制造设备产业化等技术问题。这种集成创新模式, 贴近行业需求, 高起点、全方位地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面提高轻工工业设计水平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工业设计不是简单的外观设计, 不仅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 也需要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结合, 体现了产品研发的能力和生产制造水平, 有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目前, 国内轻工业工业设计水平普遍不高, 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往, 在这方面普遍重视不够, 缺少行业指导和促进。近年来, 情况有所改进, 家电、家具等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满足消费到创造消费, 是企业经营理念创新的重要表现。主要特征是顺应生态、环保、健康、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消费潮流, 集成各种最新技术创新成果, 开发新的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产品性能、提升服务档次、挖掘消费潜能, 形成消费热点, 引领消费潮流。创造消费已经成为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标志。

3.企业结构调整工作最复杂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是源头。轻工行业企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多, 民营资本是主体, 家族式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 改造传统企业的任务迫切。以下两个特点表现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变化:

一是,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提高,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一线比重大幅下降。全行业就业增速放缓, 增幅逐年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内涵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实现形式。

二是, 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企业经营差距拉大, 近年来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呈现扩大趋势, 市场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民营企业在资本构成、市场构成中的比重扩大, 整体表现突出, 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企业结构调整需要优化企业构成, 提高大中型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从轻工不同规模企业的表现看, 大型企业表现较好。2012年大型企业数量达到1900个, 同比增加1.9倍, 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达到了23%, 领军作用加强。相比之下, 中型企业的表现整体偏弱。2012年数据显示, 虽然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增加, 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 企业的平均规模、平均利润率的降幅分别达到31%和33%。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型企业数量扩容, 但也表现出这类企业个体成长性不足的共性问题。分析其原因, 中型企业既没有形成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益, 也缺少小型企业经营的灵活, 自身特点不突出, 缺乏竞争力。这种情况在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数据中得到了反映 (见表2) 。无论是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润率, 还是利息占费用的比重, 中型企业与其他规模企业相比均表现出明显的弱势。

数据来源:“产值利润率”来自“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 “总资产贡献率”与“利息占费用比”根据同一系统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中型企业承上启下, 是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因素, 需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往, 政府和行业组织在实施行业管理中, 关注点集中在大型和小型企业上, 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中型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 需要扩大中型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做强企业个体, 一方面为大型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扩大产业的中间力量, 优化和巩固产业发展基础。

从轻工企业的发展现状看,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长期以来制约轻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培育和不断壮大高素质的企业家和经营者队伍, 对改变企业的发展现状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 全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新老一代企业家的集中交接, 企业家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为改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积蓄了正能量, 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关键是有组织地进行培训, 加强交流。

(三) “走出去”是发展的必然

入世后, 在轻工行业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 面对的贸易摩擦形势也严峻起来。“立足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轻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受国内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制约, 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 政府、行业和民间组织发挥了组织和协调作用, 创造了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创建模式:一是政府主导, 由大企业实施的工业园模式。项目纳入政府间经贸协议, 由大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主要代表是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二是由民间组织和企业共建的产业基地模式。特点是由大企业牵头, 企业抱团走出去。典型案例是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项目由康奈集团和吉信集团共同投资兴建, 吸收国内服装、家居、皮革等企业入驻。

目前, “走出去”的主要投资方向一是投资兴建原材料基地;二是创办生产制造企业;三是建立研发基地;四是设立品牌专营店, 开辟营销渠道。

轻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多样, 成功案例很多, 主要有:一是产品输出, 通过开发自主营销渠道和网络, 销售自主品牌产品;二是资本输出, 通过投资、收购股权、品牌等方式独立或合作经营;三是产能输出, 在国外设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和研发基地, 利用国外的物质和智力资源。

主要建设任务 篇8

一、行政单位的会计要素

1. 资产。

行政单位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使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一般的经济主体其会计所核算的资产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 因行政单位性质的特殊性, 行政单位会计所核算的资产在大类上没有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类的核算, 在其他类别上科目设置较少, 这是行政单位是国家权力机构的延伸和行政单位的非营利性所决定的。

2. 负债。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行政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资金来源是税收, 行政单位的负债只能以资产偿付, 其负债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应付工资津贴、补贴等。行政单位的负债相对企业比较简单, 不向银行借款、没有应交税金、没有应付利润等。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流动负债。其会计科目设置中, 没有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区分, 主要是短期性的, 也没有有偿性的借款, 这是行政单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3. 净资产。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除计算上的一致外, 其结构和性质截然不同。一般结构较为简单, 仅包括可供以后使用的滚存结余, 及因固定资产占用的固定基金, 其数量也没有最低要求, 也没有剩余分配要求权, 不具有权益的性质。

4. 收入。

行政单位收入是行政单位为开展公共服务,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主要有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行政单位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它是履行国家职能的管理部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行政单位会计要根据要求对这两类资金进行反映和监督。

5. 支出。

行政单位支出是为开展公务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其支出主要有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因行政单位是非物质生产领域, 依法行政而发生各项经费开支, 并不像企业那样为获得收益而发生资金耗费, 它是“支出”, 不是“费用”, 它的特殊性在于支出与收入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数量上也没有配比关系。

二、行政单位会计的主要特征

1. 行政单位会计具有非营利性。

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具有非市场性, 其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 经济业务活动的范围有特定限制, 为社会提供服务不收取费用或仅收取成本费。企业会计的主体是生产经营性组织, 取得利润是企业的经营目的。

2. 行政单位会计无须进行成本核算。

成本是为获取收入而付出的价值。行政单位收入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 不需要付出代价, 不进行成本核算。而要对各项支出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的安全。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 企业会计需要核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所消耗的价值, 计算盈亏。

3. 行政单位会计收支核算要服从预算管理要求。

行政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分支, 它的核算对象是财政资金的领拨、使用和结果所导致的业务活动。而企业会计核算监督的对象是资金的筹集、运用、退出和盈亏的状况。

4. 行政单位资金的运动具有单向性。

行政单位以拨款方式从财政部门取得经费来源, 不需偿还;办理公务出现的资金支出, 不求资金回报, 呈单向运动状态。而企业资金运动是周转、循环状态, 在周转和循环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

三、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

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评价经管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性目标。其中, 前者是第一目标。后者是行政单位对接受的资金、财产承担的管理使用责任。各级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但具有对信息使用者即中央和地方财政进行经济、社会和政策决策有用性, 还要具备为使用者提供监督、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用性。目的是运用资金履行它所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这些资金及转换的资产在行政单位的管理、使用能不能实现政府期望的目的, 行政单位利用其完成职能的程度如何, 是作为资金供给者的一级政府要了解并掌握的信息。所以, 提供具备评价经管责任有用的信息是行政单位会计的第一目标。决策有用性是行政单位会计的重要目标, 因行政单位的存在是作为国家管理决策结果的执行机关, 而不是管理决策的针对对象, 与投资者利用企业会计信息作为投资与否决策的依据相比, 各级行政单位会计信息对政府管理决策的影响力相对小一些, 这是由行政单位的性质决定的。

四、行政单位会计的主要任务

1. 提供反映单位管理组织经管责任的财务信息。

行政单位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行政单位管理组织经管责任完成状况的财务信息。行政单位会计要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行状况的信息。一般包括资产规模、构成、服务潜力;代收财政资金规模、构成;净资产规模, 以便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行政单位的服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二是提供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数量、支出去向、规模及收支差额等信息, 以方便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和效果。三是提供有关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程度、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资产的使用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的信息, 以利于信息使用者监督行政单位经管责任的履行及业绩评价。四是协助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信息的说明、解释, 包括所使用的会计确认、计量的会计政策, 其他不能在报表上揭示的信息。

2. 科学安排收支, 确保资金供应与合理使用。

行政单位预算是行使职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也是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行政单位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编制单位预算, 不可编制赤字预算。单位预算一经批准, 就应严格执行, 并采取有效措施, 统筹安排各项必需的开支, 节约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行。

3. 行政单位会计报告是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了解行

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一般信息来源, 是行政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经济管理责任评价的依据。行政单位要认真做好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实、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状况, 并对单位会计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编制会计报告。

4.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其经济活动实施内部控制。

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行政单位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 行政单位要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及相关规定, 结合单位实际,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实现在经济工作中做到有规可遵, 实现规范化管理。行政单位要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运用不同管理手段, 主要有预算及各项收支限制, 这些是政府监督和检查行政单位资金责任履行状况的主要手段。通过对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全面、系统进行内部控制, 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合理、有序进行。

5. 加强资产管理, 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行政单位的资产是其顺利行使职能, 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近些年来, 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 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倾向, 尤其是一些行政单位违反国家政策, 利用单位资产盲目进行经营活动, 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影响了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行。有的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 配置固定资产的随意性过大, 资金浪费严重。所以, 行政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相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制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方法,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参考文献

[1]冯宪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分析[J].黑龙江金融, 2007 (2)

[2]张红岩.强化行政单位支出管理合理调配使用财政资金[J].商业经济, 2003 (9)

[3]刘曼.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中美比较——资产负债表要素比较[J].事业财会, 2004 (2)

[4]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政府会计改革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 2010 (4)

主要建设任务 篇9

一是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针对地方各级政府;二是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针对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三是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针对耕地中的优质耕地而特殊设计。

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这项制度中, 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目标, 二是责任。

目标——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以行政区为单位, 必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我国的法律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 国务院2004年28号文件明确规定, 调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责任在中央人民政府,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耕地保护是最重要的责任) , 省级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为保证目标责任的落实, 法律和政策规定了以下措施:

(一)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为各级政府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主要是三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占用和补充耕地指标。

(二) 建立责任制, 落实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目标。从省到乡四级政府, 每年都要有政府主要领导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规定下级政府要完成的各项保护目标。

(三) 制定考核办法, 严格实行考核。

1.从国务院、省政府一直到县级政府, 都制定针对下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2.每年进行上一年度的考核;每个五年计划的届中、届末, 进行较大规模的考核。同时考核日益严格, 从原来的国土、农业、统计三部门参加, 今年增加了组织、监察、审计三部门。

3.考核结果纳入对政府政绩评定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有组织部门的参与, 其中明确规定考核结果要报送组织部门, 作为考核政府业绩的重要依据。此外, 还有一项重要规定, 即专门建立耕地保护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这是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要求。

4.耕地保护责任延伸到村和农户, 乡与村、村与农户也都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这样, 实现了耕地保护责任机制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

这项制度针对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我国的法律规定,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 应当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标准:我省是按照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倍数计算, 其中一般农田3—5倍;基本农田10—15倍。

除了“占一补一”, 在数量上实现占补平衡, 国家还采取经济手段对占用耕地进行补偿。主要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 要向国家缴纳耕地占用税;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耕地的, 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占用菜田的, 要缴纳新菜地建设基金。此外, 法律还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 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剥离出来, 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这也是一种补偿的方式。

三、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 在耕地保护的基础上, 对基本农田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 具体有以下五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国务院审批制度、基本农田检查制度、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

(一) 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以乡 (镇) 为单位划区定界, 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 并予以公告。

(二) 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基本农田承包经营者, 要采取措施, 培肥地力, 防止基本农田污染。我省在这方面十分突出。比如, 膜下滴灌、深松深翻、农机肥补贴等, 很多都是在全国有首创性的工作。

摘要: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始终把严格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第一要务。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 基本是围绕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这一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

关键词:耕地保护,基本制度

参考文献

[1]崔童.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夏世茂.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3]任杰.完善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

[4]张新华.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 2005.

[5]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01:21-25.

[6]朱毅.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主要建设任务 篇10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面对联合国将要在2015年之后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形势,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虽然中国已经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但尚未编制与之相配套的、较为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实施细则文件。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提出了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但远没能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认识当代教育功能,因而未能做到自觉、系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致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内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部分研究人员存有认识误区与学术偏见

由于高校地理、环境或资源专业领域的学者较早接触可持续发展教育,惯性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环境或资源教育的狭窄理解,这样的偏见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播。受到上述偏见的误导,不少教育专业领域学者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新结论与新经验缺乏关注与调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进程。

(三)校长与教师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动力不足且不够广泛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许多校长、教师形成了较为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普遍不乐于接受。教师习惯于单一的知识教学,对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有畏难情绪。现有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质量评价制度制约着许多校长教师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和有效案例传播不够广泛,可持续发展教育尚未成为培训与督导内容。

(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难于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不少专家与管理者较多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误以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于己无关,制约着以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位各自专业教育功能、内容、教学与学习方式,致使两类教育改革与创新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

(五)各种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指导思想过于多元,难于聚焦可持续发展教育

受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尚未配套的制约,各种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缺乏来自国家层面的行政号召与要求的动力,因而难以主动地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六)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项经费不足

由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视与支持,对中国十多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因为缺少国家配套政策,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尚未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为专项工作,因而缺少专项经费。由于媒体宣传不够,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国企、私企尚未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较大规模的经费支持。由于经费不足,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多项专题研究,管理干部、校长与教师培训,有效经验总结、编写与出版,中文出版物译英,国际人员交流等所需要的专项支出费用严重不足。

二、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发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等文件,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一)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

需要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纳教育)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等,尤其要深入总结前十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跟踪借鉴其它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著述,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二)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与地方教育政策与规划

教育部及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研究制定落实“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部署的指导实施文件。各地区需要大力开展有效的实验研究与有力的社会宣传,地方政府负责人要更深入了解与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促进教育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与规划,加大力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建设,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及各地区教育督导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热爱祖国、敬业诚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弘扬优秀传统、借鉴多元文化等;要强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大力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全面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批判思维与综合评价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设计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方案能力等;要强化可持续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主要包括健康、绿色且有利于可持续成长的作息、饮食、健身、养生、出行、购物与交往方式。

(四)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案例的总结与传播

各级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媒体及社会团体要进一步调查、发现、总结、传播更多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尤其是教师、校长、家长、企业家、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及公民个人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案例。这样,就能帮助更多人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学会操作方法。

(五)制定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导下的优质教育与优质学习标准

我们认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多个教育理念中,唯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最具更宽覆盖面与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我国许多实验学校校长教师表示,其他几个教育理念都离他们较远,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直接指导他们开展课程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改革;正是在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一大批中小学生增长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接受与践行了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养成了可持续生活方式,学会了收集处理信息、编写学习报告、小组合作探究、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等学习能力。显然,正是这样的学习素质应当成为优质学习的主要构成内容;培养这样学习素质的教育才可被称为优质教育。

教育评价部门要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研究制定学生学习质量测评指标。可以相信,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与价值观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将能够对优质教育和优质学习产生更加全面的指导作用。

(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题培训

经验表明,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近十五年来,每隔一年的全国性可持续发展教育讲习班及国际论坛是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培训形式。各省市的代表从国家培训会上学到了理论与经验后,又到各自地方进行培训,就能及时帮助各地校长、教师了解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从而连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

今后,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培训部门有必要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文件、中国近十五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纳入局长、校长与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学校、社区或其他机构,举办专题性展示活动与研讨会,包括观摩与评估课堂教学、观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演示、社区人员和家长讲述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等,也是务实生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形式。

(七)关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今后,十分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教育部相关部门有必要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或工作建议,以利于帮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种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工作者提高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并明确操作方法。同时,有必要在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机关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临时管理机构。这样,就能建立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信息沟通、文件沟通、人员沟通的窗口,并且利于有计划地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其它教育部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与学习创新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

(八)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研究人员、校长与教师将更加积极地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地区、次地区级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2014年5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达成共识,在北京合作建立了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我们将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将此中心建成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九)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其它教育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优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布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就是追求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在功能、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学校与社会联系等方面达到高质量状态。

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下:优质教育是指一切高质量的教育,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涵义与标准;中国和不少其它国家的实践证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产生了促进优质教育的良好效果,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体现当今可持续发展时代需要的高质量教育。可见,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在推进优质教育。

2.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德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重在进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教育;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影响的过程。

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教育为促进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对德育功能和内容的新定位;在德育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促进前者更好地体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充实其内容,拓展其实施空间。

3.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主要关注教育发展的量,强调普及;主要关注基础教育;较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关注教育的优质;关注各级各类教育;关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全民教育,有利于深度推进全民教育,提升全民教育的质量;有利于明确全民教育方向: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实施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有利于各国政府将全民教育和各自国家教育改革与创新紧密结合,进而促进各国教育的内涵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千年发展目标(MDG)的必要性。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更新各国教育功能、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利于形成加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新动力;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公民,进而成为有效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推动力量。

三、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类教育之梦

中国近十五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充分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人类新的生存与发展时代需要的全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面对未来全球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要在未来5~10年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前景,我国教育系统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与行动起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实践提高到新的质量水平,以利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善于为了可持续未来而学习的新型公民。

从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需要着眼,实施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ESD)行动计划需要进行更加高端的顶层设计,其重点在于明确实施该项计划的前景目标。在政策与实践方面,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各国政府教育的边缘地带走向核心地带,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的主流。在理论与学科建设方面,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体系在实践验证中更加系统与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在标准与评价方面,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更有效发挥促进优质教育和优质学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编制学生优质学习的测评指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优质学习的新标准。在学生与全体公民素养方面,着力推动广大教师、校长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青少年学生及全体公民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这就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工作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将要塑造的明天教育的新前景,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实现的人类教育之梦!

主要建设任务 篇11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规划》与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相衔接, 提出了在可行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减排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 347.6万吨、2 086.4万吨, 比2010年的2 551.7万吨、2 267.8万吨各减少8%, 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01万吨、654万吨;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 046.2万吨, 比2010年的264.4万吨、2 273.6万吨各减少10%, 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9万吨、794万吨。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3项主要任务。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 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排污量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重点淘汰小火电2 000万千瓦、炼铁产能4 800万吨、炼钢产能4 8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4 200万吨、造纸产能1500万吨等。

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进一步扩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覆盖面, 提高环保标准和控制要求。加强农业源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大力推进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 (PM2.5) 治理。

上一篇:人体免疫下一篇:Ⅰ类手术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