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变化

2024-06-04

创新变化(共12篇)

创新变化 篇1

诚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下去的最大砝码,必须要跟上时代变化,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在这个前提下持续创新。“持续创新”,这也正是中国厨卫领军人物林孝发财富传奇的形象写真,更是九牧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近日九牧厨卫2012创新发展大会上,象征蓝天绿地、水火交融的九牧创新标志首次亮相,《九牧创新基本法》也同期正式颁布,“九牧创新基金”更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据悉,这是业界首家由厨卫企业发起的创新专项基金,对推动厨卫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创新改变生活,不主动调整,只能被动改变”,九牧董事长林孝发坦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改变,九牧只有专注产品设计、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的创新,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希望更多的企业,像九牧一样,加入创新团队”,南安市副市长黄辉灿对于九牧的持续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九牧作为中国卫浴行业的领军企业,将创新贯穿于产品、研发、服务等环节,多次填补了国内厨卫行业的空白,逐步由生产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对中国厨卫行业的企业的转型升级,极具借鉴意义。

英雄所见略同。出席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同样对九牧寄予了厚望。“九牧人要走的路,也是中国人要走的路”,牛文元在其《创新绿色厨卫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演讲中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追求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发展。九牧率先在行业实施绿色战略性产业,率先建成绿色厨卫装备产业,创新了绿色厨卫生产工艺,对厨卫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幸福最大化与环境影响最小化实现完美结合。九牧所行,与世界潮流保持了一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工程师夏青在《全生命周期》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富营养化、污泥和中水回用是目前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三大死结,美国和德国已经率先在国内使用“厨卫源分离技术”,从源头防治水污染。今年9月份,中国首份基于ISO26000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这意味着社会责任在中国已经被提上了重要议程。早在去年,九牧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亲善大使李冰冰,开启“引领低碳,亲近自然”公益项目,畅响了中国“绿色社会责任宣言”。

诚如阿里巴巴教父马云所言,“除了我们的梦想以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应对持续不断的变化,则是九牧始终傲立行业桥头堡的利剑。九牧厨卫营销总裁张彬在《厨卫产业发展的微创新》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厨卫行业将面临产品越来越简约,智能化,整体化,专业和细分化,渠道创新,人性化,以及产业链联盟营销九大创新趋势。九牧人将驾驶“创新”之船,以变应变!中 (编辑/张晓明)

创新变化 篇2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政策和技术

摘要:各国的.低碳创新政策 一、欧盟 1.<斯坦恩报告>: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念基础 该报告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就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该报告是欧盟从战略高度形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基础.作 者:施勇峰 作者单位: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期 刊:杭州科技 Journal: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X3

变化教师角色创新教学行为 篇3

一、高屋建瓴的“导演”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作为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演员”,要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范进中举》一文,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我在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大意后,请学生对比分析范进与孔乙己的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以期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完成对课文主题的领悟。可是在学生的答案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一致对范进报以怜悯的态度,却将矛头对准了“胡屠户”。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可真是愧对了吴敬梓老先生的一片苦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反省的同时我明白了,出现这样的讨论结果,源自于学生对小说细节的忽视,他们只是笼统地去把握了两个人物的性格。因此,我请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分析人物心理、揣摩人物形象,把课文编成适合演出的小剧。学生们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们自愿结合,安排角色,深入研究课文,经过一番研讨准备,(这些研讨准备活动已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两天后的语文课上,他们“粉墨登场”,以精彩的表演展现了范进对功名的热衷,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特别是对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让其他同学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支配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深深地体味出吴敬梓试图以文化的力量影响读书人、改变读书人、改造社会的良苦用心。这样学生在表演、观察、比较、评说中完成对小说的欣赏。

二、忠实的“观众”

俗话说:旁观者清。 随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旁观,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积极的看,积极的听,积极的想,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随时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指导。例如《愚公移山》的学习,在探究“愚公精神的意义”时,学生很自然的分成了两大派,甲派认为愚公不愚,精神可佳。乙派认为愚公可以搬家,他移山的办法太愚蠢,不值得学习。慢慢的,讨论变成了辩论,学生们唇枪舌战,辩论异常激烈,乙方学生认为愚公还可以开荒种田,自给自足,何必移山呢?谁知,马上招来了甲方同学的反驳:“愚公毁林开荒,这不是破坏生态环境吗?”这实在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并没有插言,而是耐心的旁观,积极的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寻找他们思维中的偏差。辩论结束后,我首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然后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虚心的“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中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但我们不能否认,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达不到完全领悟教材的水平,会有很多重要的知識点是学生探究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巧妙有效的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他们未涉及到的知识点呢?我认为,老师从“知识权威”的座位上走下来,充当学生是最好的方法,即师生互换角色,老师向学生请教。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并没有完成这一目标,我灵机一动,便说:“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没能解决,请你们做我的老师,帮我一下好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好!”我顺水推舟:“传说中,牛郎织女的遭遇很悲惨,郭老先生却把它改编得如此幸福,同学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讨论,此时他们的思维已经汇聚到一点上,那就是意识到了这是作者内心的憧憬,即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问题便迎刃而 解了。

教师充当学生,把学生置于教师的位置,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合作的“伙伴”

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段,分别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对世界意义的认识有差异性,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师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建构“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

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发布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等相关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虚拟校园”,让学生不再受教室的束缚,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对遇到的疑难问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请教我,甚至还与我展开讨论。在这种合作环境中,我不再是一个“独裁者”,而是一个学习者,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使学生在自由交流、商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智慧共享”。在这种个别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加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课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向我提出很多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会认真予以解答,另外我还要进行反思:是否备课环节出现的遗漏,如果是的话,以后备课时务必加以改进;如果是学生思想的火花,我将非常高兴,给学生加以引导,甚至一起查阅资料,直至学生满意为止。

变化教师角色是新课改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实践,用我们多变的角色适应学生多变的思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释放,创造性得到真正发挥。

企业需求变化与校企合作创新途径 篇4

校企合作的模式

1. 定制化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需求为主导, 校方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储备计划, 设置完全切合的专业和课程。企业负责提供教学相关资金、设备或培训师。毕业生毕业即可进入协议企业从事计划内岗位工作。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参与项目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去向, 企业能够以最小风险获得需要的人才;弊端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偏窄, 选择权利较小。

2. 双主体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些文献中被称为”2+1”模式或工学交替模式。它是将学生的培养期间进行划分, 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 另一部分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和工作, 最后毕业成果及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

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际工作能力, 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较好结合。其弊端在于难以为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找到足够数量的优质企业。最终企业实践学习流于形式, 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较大提升。

3.项目合作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以具体项目为平台, 选择和组织项目组进行实践。在产出项目成果的同时, 项目组成员也有获得进入合作企业工作的机会。该模式是用于大型科技型等对好水平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企业。因此, 该模式的适用范围也较小。

4.全面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校方和企业。地方企业主导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在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 引导校方与企业的合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辐射范围广, 平台支撑作用强;弊端在于存在沟通成本高, 企业与校方自主性差等问题。

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普通高等院校, 校企合作的在理论上已经毋庸置疑, 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主要的问题有:一是校企双方的权责不明确, 对资金及义务的争论往往破坏了良好的合作初衷。二是双赢价值创造不足, 各自为战, 最终合作项目无法为双方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三是对企业需求不明确。企业自身无法遇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校方没有深入理解合作企业的业务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四是学生个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影响了就业选择。

企业需求变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1.企业需求

企业需求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预算期间内对内部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对于特定岗位, 企业需要的是适合该岗位的人才。所谓合适, 首先是招聘的员工必须认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并且规划在该岗位和行业长期发展;其次, 必须具备完成该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技能;最后, 具备上升的能力, 能胜任更重要工作的素质。另外, 企业的需求必须是有效的。只有与应聘者期望或职业规划匹配的需求才能被实现。

2.企业需求变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1) 企业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而企业需求往往变化迅速, 但高校学生的专业定型时间较长。因此往往在毕业时很可能出现专业及职业规划无法与企业需求匹配。

(2) 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灵活实际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加强专业应用的训练, 同时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3) 从学生个人角度, 要求学生在早期就做好职业规划, 确定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和岗位。而目前, 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方法都很欠缺。

基于企业需求变化的校企合作创新途径

1.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

特定的学校和特定的企业, 所适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从学校的角度看, 首先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 两者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存在差异。从知识结构看, 普通高等院校偏向于专业理论化, 而职业高校偏向于实践技能化。例如, 对于大多数职业高校而言, 定制化培养、双主体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 项目合作培养模式较为适合。

另外, 在同一类学校内部, 由于存在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模式。例如在普通高校内部, 相对企业经管文理专业、工科专业更加适合开发项目合作培养。而同时, 对于非工科专业, 高校可以采用全面合作方式, 由企业牵头组建校企合作平台, 吸收不同类型优质企业和院校为会员。通过实践小组、定制培养或多主体共同培养等小规模应用, 以适应各种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进而扩大可选择的空间。

2. 提前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立足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 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学生。校企合作能够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具有确定的职业目标和成长计划, 并同时有较大概率进入目标企业工作。因此需要学生在进入学校的初期便基本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然而, 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只是简单的一门理论课程。学生进入学校后与社会、企业严重脱离, 不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不了解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 不了解特定岗位的职能和具体工作内容。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缺乏指引和动力, 往往在毕业时才发现自身需要在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 例如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等。学校内部的社团等实践活动, 尽管可以起到一定锻炼综合素质的作用, 但与社会实际而言相差甚远, 何况有大量的学生并没有参与社团。

基于企业的需求, 提前做好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不仅能够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便有了发展的方向, 清楚如何锻炼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同时, 还让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能够得到综合能力较强而又各具特色的优秀毕业生。

提前做好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最适宜的时期在一年级的下半段。因为进入二年级后, 即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 同时也是基础公共课程完成的时期。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研讨和规划, 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定位和规划, 并将具有类似规划的同学分成一组, 进而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讨论。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分析企业和行业的信息,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进行论述;或者可以组织模拟招聘, 邀请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学校进行模拟招聘, 让学生提前体验走入社会的过程, 从而对自身的发展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3.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最大的顾虑在于, 对企业的投资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 包括培养的毕业生没有达到自己的岗位要求, 相比其他应聘者差距较大;或者优秀毕业生培养以后, 没有按照协议选择目标企业, 或者离开企业所在区域就业。因此, 必须建立保障企业投资的机制。学生和企业在最终“人岗匹配”时都应当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

一种分散风险的方法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或选择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联盟作为一个平台, 包含了众多匹配度较高的企业和高校, 并具有区域性。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可以交叉合作, 资源共享。对于合作培养的毕业生, 可以在联盟企业内自由选择就业, 同时企业招聘时也可以招聘非合作企业的优秀毕业生;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多层次多模式地合作, 就特定的学校而言,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及企业需求, 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可做项目, 合作深度可深可浅。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合作形式的灵活度, 同时也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从而降低不确定性。该方法要求企业和高校的匹配度较高, 同时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和应聘意向也应较强。

参考文献

[1]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 2012 (1) .

[2]吴红宇, 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6) .

[3]储志鹏.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1 (6) .

[4]王少华.深层融合与零对接——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

创新变化 篇5

新窑村与县城飞龙山森林公园风景区比邻,现有村民120户310人,党员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2016年,2018年两次实现整村脱贫退出验收。整村脱贫后,在巩固提质的同时,升级换档,建设富裕新窑,文明新窑,美丽新窑,实现老百姓的小康梦,是每一个新窑人的梦想,也是村党支部的初心和全体村民的奋斗目标。

为了深入地开展好“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根据东关镇党委大讨论的通知精神,村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结合村情村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大讨论。现将大讨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一、认真组织,做好大讨论各项规定动作,对每一个步骤精心安排,让村干部在学习上实现自我革命。东关镇党委关于“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下发以后,我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由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传达并学习了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大讨论的部署安排和骆惠宁书记的讲话精神,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按要求分别撰写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学习会上作了表态发言,对照“六个破除”谈认识,谈体会,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探讨工作思路,对标一流,找差距,践行大讨论要求。

在抓好日常学习的同时,积极组织全村党员、村干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对照条例规定,剖析自己的言行,工作作风,思想状态。对部分村民伸手要钱要物,村两委班子个别人员个别时候要待遇讲条件等行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村干部离党支部成员最近,日常工作更加贴近普通群众,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头顶党纪国法,遵行村规民约,家承祖宗遗训,每一个进入村委会的成员无一不是这三个“规定”的模范践行者,正因为他们如此优秀的品质,方能造就今天优秀的村干部,也才能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进入村委会与党员同志一道学习大讨论。现如今我国已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群众和百姓信任我们的前提。必须学会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爱法。所以要想时时事事有所担当,作为村民小康上的引路人,过硬的干部队伍打造必须首先是规则和规矩的执行者,必须纪律过硬。

通过观看“改革开放40周年习总的讲话”及专题片《必由之路》视屏学习,联系实际围绕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以“建设美丽新窑、巩固提升奔小康”的目标进行深刻的思考,并进行认真的归纳梳理,与会人员分别写下了《改革开放40周年》和《必由之路》观后感。会后,全体党员干部作了认真的思考和精心准备,并于3月12日至14日开展了集中大讨论,每一位党员按照事先书面准备踊跃发言,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结合本村工作,谈学习认识,谈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研讨,帮助村干部眼睛向内,自找差距,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不学习就要落后,不增收就要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在学习中找到了进一步弥补短板的方法,那仍然是学习,学先进,学技术,学理念,学党的方针政策。

二、对标一流述职评议,村党支部班子深入查摆问题,引深大讨论向更高水平迈进。

根据东关镇党委大讨论办公室安排,我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于3月20日进行了对标一流述职评议活动。书记,副书记,第一书记分别作了述职发言,村全体党员及村委其它非党人员,部分村民代表到会作了测评。村党支部书记曹圈生围绕“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为民情怀”4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第一书记刘军在“六个破除”方面,村党支部副书记郭继兵自觉对照重点查找的6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我剖析。虽然是述职会,却是按照民主生活会要求准备的,没有谈个人一丝的成绩,村党支部各位成员主要分析了各自存在问题的矛盾所在,提出了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重点是查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交与党员与其它群众评议。因为是近几年来,村党支部主要领导集体公开谈自己的不足,带头承认不足的会议,所以此次会议别开生面,群众反响强烈。

通过这次活动,村民纷纷讲,村干部普遍脾气小了,态度转好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少了,说风凉话的人减少了,村内两个自然村、各姓之间更加团结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加了,村干部的威信提高了。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和谈心谈话活动,广开言路,征求意见,让群众面对村干部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释放群众的创新活力。

对照“六个破除”,坚持“三个摆进去”,把问题找实找全。在述职测评结束后,接着又召开了两次谈心谈话会。第一次于3月24日,东关镇领导刘卫强部长亲临指导,党支部书记与村内所有党员与群众代表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交谈,以下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收集的意见:一是红白理事会反映村民在做红白事上过于铺张,希望注意节约。二是建议领导班子在培养年轻领导成员上应加大力度。三是希望能够建立领导班子信箱或微信留言机制,及时采集群众意见,畅通民意渠道,掌握村情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村党支部一班人坚持问题导向,开门纳谏,真查实改,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一是实行党员挂牌进村服务制,特别是近期,在村内选树一批模范,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发挥红白喜事理事会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更要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做到红白喜事从俭。做到责有人负、事有人管,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继续推进稳增长机制,以增加村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原有的养殖项目。现在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中。

4月12日第二次谈心谈话活动开展,针对村委班子,在非党员干部中进行了交心谈话和意见征集,同时村党支部邀请退休回乡省亲的原省煤炭厅副厅长张存先生到会,全程参加了这次民主生活会,并做了现场指导。

会上张存副厅长还就我村美丽乡村建设远景规划草案作了发言和专题分析。新窑村120户,全村310人,240亩山地,产业单一、经济落后、属贫困村,优势就是离县城近,二三公里,并表示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村内道路绿化,修建进村标识或者牌楼及村集体经济五个园区建设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经过指导,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村两委班子长在新窑,同饮新窑水,为党、为新窑老百姓多做实事是我们的初心,我们要用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接受考验和挑战,书写新的篇章。

经过辅导,村党支部对未来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一方面要强化党建,抓班子、带好队伍,筑牢党的根基,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要念好飞龙山经,保护生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村落地生根。

由于张老先生的参加,这次谈心活动很成功,同时村民企盼已久的新窑村新农村发展规划蓝图获得两委班子的高度认可。未来10年新窑的发展规划与做法均已有章可依。这在新窑村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会后,在4月18日,村两委班子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会上成立了“新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选出13位能人担任合作社理事,同时召开了首届理事会,确定了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确定了理事长,监事长人选。理事会成员一致同意,经济合作社将由易到难,扩大现有养殖业,向美丽乡村建设转向,向产业要效,丰富了大讨论成果。从贫穷到脱贫再到小康蓝图的绘制,吃水忘不了掘井人,事实证明,党支部始终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巩固提升奔小康的带路人。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东关镇党委大讨论要求安排部署,坚持破立并举,以改革创新的新面貌和奋发有为的新作风,为我村在全面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拓展村级经济新局面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78周年的到来。

作者:忻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驻保德县东关镇**村

第一书记:****

创新变化 篇6

一、将培训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相结合,建立分类管理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

人才培训工作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我国分类管理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分类别、分层次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下一步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培训工作机制。

作为各级人才培训工作部门,在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制定人才培训规划时,一定要把培训工作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要避免“为培训而培训”。只有把培训工作定好位,在大局下行动并服务大局,才能更有针对睦、更有效地做好培训工作。

二、将国家负担培训经费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相结合,建立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大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我国各级政府和许多企事业单位也加大了对教育培训工作投入的力度。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财政经费有限,为此,应根据人才类别和培训颐目、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投入方式。对于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把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能,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依法保障公务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除对部分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水或培训项目予以资助外,要大力鼓励和引导企事业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发展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参加相应的培训,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剧I,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单位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另外,在具体操作中,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培训项目和内容,采取不同的资金投入方式。对于与岗位工作相关度不高,而是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学历、能力培训,可以采取单位资助、个人自筹经费为主的方式。总之,要积极探索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举全社会之力,力口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以形成教育培训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将组织制订培训计划与个人申报培训需求相结合,建立培训自主选择机制

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非常尊重个人的发展意愿牙嚅求。他们的培训计划一般由本人提出,与领导协商确定。在个人提出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单位结合组织发展规划,制定整个组织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由下而上制定,充分尊重个人的特点和发展意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陛,按需培训,突出个性。在我国干部培训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科目和内容,培训对象一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不考虑培训对象需求和个陛特点的比较粗放的计划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造成培训主体参训积极陛不高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正处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转变的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旨。因此,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过去行之有效的干部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推广实施全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组织内的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培训计划。与此相适应,建立培训项目自我申报、鼓励自我开发的制度。在自我申报培训计划的基础上,人事或培训部门结合组织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制定单位的整体培训计划。这样培训计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给个人一定的选择权,有利于个人提高学习培训的兴趣,结合组织需求和个人意愿发展自己,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负责,同时也有利于培训机构改变粗放的培训方式,做到按需施教、按能施训,实现个性化培训。

四、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培训动力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力口快,学习和培训已经成为一个人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需要必须要做的工作,成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学习和培训如此重要,能不能主动学习、接受培训,培训的效果如

何,培训是否导致行为改变,等等,都应与工作绩效、职业发展相关,作为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一个因素。因此,除了要积极鼓励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岗位工作需要进行自我开发和学习,对取得相关专业更高学历或培训证书的,给予一定经费资助或休假(培训假)外,还要在相关制度和人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将培训与年度考核和晋级晋职称挂钩。在不久前公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的资格之一是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 (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担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担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职定期进修制度。要把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带头落实上述规定,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将之具体化、制度化。通过采取—系列的制度措施,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把“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使培训学习制度化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能力本位培训

能力本位培训起源于美国,是—种注重提高能力和培训结果运用的培训方式,八十年代开始为许多国家成人教育培训所采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培训机构也在不断尝试探索能力培训的方式方法,比如国家行政学院采用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方式培训高级公务员,天津行政学院探索双讲制教学,开发能力培训课题筐等。但就全国而言,在我国人才培训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落后,以讲课为主,以获取知识为主,手段单—,缺乏实际操作训练,缺乏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培训师资等问题。各级人才培训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另外,要充人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要积极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我媒体手段开展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等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互联网,推广电子学习这种个性化的、互动的、经济实用的培训方式。只有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多种培训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作为培训机构来讲,要改变过去依赖行政命令调训学员开展培训的思路和做法,转变观念,以能力本位培训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善师资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调整培训计划,不断推出结构化的培训“菜单”,满足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吸引力。

六、将干部培训基地和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建立培训工作的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历史手咻制的原因,目前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都是由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或政府部门所属的培训中心承担。不可否认,在许多地方,党校、行政学院(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都存在着设备老化、师资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随着我国力队WTO和教育培训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境外培训机构大量涌入,民间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许多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利用其师资、场地等优势开展成人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要主动适应国际规则,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具体实施培训行为,而是制定规则,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各类培训中心等干部培训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适应国际趋势,逐步对政府培训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增加培训效益。

七、将个人培训与组织学习相结合,大力创建学习型社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在现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极端重要陛,以开放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另外,个人学习要与组织学习结合起来。许多勃挝培训的人也许会有这种体会,就是参训之后很受启发,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可回到工作环境后不知不觉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研究表明,个人的培训学习只有与组织或团体的学习相结合,才能在共同学习、相互启发促进的环境中改变行为,共同进步。因此,要在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倡和鼓励个人与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以此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要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倡导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使组织内的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创造学习化的人生。

作者单位:国家人事部人事教育司培训处

创新变化 篇7

关键词:区域创新力量,因子分析,创新力量综合分数,空间溢出

引言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中部地区各省份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中部崛起”的区域性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于2009年制定了《中部崛起促进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将培养现代装备制造和高端技术产业园区、综合交通运输基地的功能目标。除了上述的国家级发展规划以外,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还提出了如武汉、太原、郑州等区域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或经济圈发展规划。中部地区正通过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政策积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区域创新”正是这些计划共同强调的内容之一。因中部地区是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高的地区,所以对提高区域创新力量的必要性也会有疑问。最近中部各地区将推行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定为主要发展目标。为了顺利地达成此目标,还需要提高区域创新力量。因此,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亦是这些规划成功的关键因素[1]。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来提高创新力量”作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不少的国内城市也将其视为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2,3,4]。尤其是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更加强调区域自发性成长的背景下,提高区域创新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于构建合理、完善的地区经济发展系统也将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对提升区域创新力量的战略方向进行更为明确的设定,我们首先需要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力量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和省直管的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作出能够说明创新力量的变量后,对它们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区域创新力量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将各因子分数综合起来,得出各城市不同时期的区域创新力量综合分数。最后,通过空间集群分析对于在中部地区是否存在创新力量的集群以及此变化如何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1 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力量的主要内容

为了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有必要首先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由此不仅可以对区域创新力量本身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说明,还能够据此提出与分析内容相对应的各主要说明因素。Cooke[5]的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定义为“企业、研究所、大学、政府机构等各创新主体在从创新基础、制度环境及创新奖励等因素所构建的体系里面,通过系统性的互相沟通来提出创新的系统”。Cooke和Lundvall等学者通过将1980年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产业区域理论等互相结合,最终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基于Romer[6]、Jaffe[7]等学者的研究所构建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不仅指出了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因素增加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缺陷所在,还对通过区域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而得出的区域知识产出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此外,Cooke和Morgan[8]将区域创新体系构成因素区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因素。主要上部结构因素包括政府和企业的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制度等因素。下部结构因素包括研发人员数和高校教员数等人力资源相关因素及大学、研究所等物质因素。在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时,两个因素都将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下部结构可以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构建水平如何进行解释,与此同时,上部结构因素能够对下部结构的管理水平如何进行说明。当对区域创新力量相关的主题进行实证分析时,因为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解释的明确性问题,一般针对下部结构因素以及上部结构的经济特性因素进行分析。

来源:Cooke和Morgan(1998)整理得来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是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区域经济年鉴》整理得来。研究对象是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和省直管的县级市。

此外,本文通过使用SPSS18.0软件对2004年、2009年和2014年中部地区的10个创新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互相有关的多数的变量之间的共分散关系来作出新的主因子的方法[9,10]。因子之间关系互相独立,且它跟回归分析不同,它不区分因变量和自变量。此外,我们通过因子分析能够更加明确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各因子的分数。则通过利用此,也能够更加明确地解释各城市的创新力量水平。为了作出因子,通常适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共同因子分析(Common Factor Analysis)和最大似然因子分析(Maximum Likelihood Factoranalysis)法,本文通过利用主成份分析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中部地区内各个区域单元的分数,并且按照特征值(Eigen Value)大于1的标准提取主因子。以Verimax旋转后的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与主因子进行加权,最终得到3个年份各区域的创新力量综合分数。通过此,对于中部地区内各城市的创新力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X为变量、为各个X变量的均值、f为公因子、ε为特殊因子、α为公因子上的载荷。

公因子f出现于每一个经济变量的表达式中,它是每个变量都有的公共因素;每个公因子对至少两个以上的经济变量应有作用,否则它就将归入特殊因子。每个特殊因子仅出现于与它相应的第i个变量的表达式中,它只对这个变量起到作用。α为某一个公因子能够说明的某一个变量的程度。

此外,通过旋转因子最终能够产出因子行列。通过利用这一行列以及能够区分变量的共分散和独自分散的回归分析来我们能够得到因子分数。如下公式Sim的为因子分数。

式中:Sim为i区域的m因子分数、Dij为i区域j变量(Variable)的标准化变量(Variate)、Ljm为对m因子j变量(Variate)的载荷量、Sij为i区域j变量(Variable)的变量(Variate)、Uj为j变量(Variable)的独自变量(Variate)比率。其中,变量(Variate)是指研究者对各变量赋予某种加权以后能够得到的变量(Variable)的线性组合。

最后,我们除了因子分析以外,还通过Getis-Ord Gi指数来判断创新力量的集群与否。Getis-Ord Gi指数是能够测定在某个区域里面是否存在集群的一种方法[11]。正面Getis-Ord Gi指数意味着热区,某一个地区的其值相对高说明这一地区是更加强的热区,相反地,负面Getis-Ord Gi指数意味着冷区,其值相对低说明这一地区是更加强的冷区。如果在某个区域某个变量的Getis-Ord Gi值与周围区域的其值一样高的话,这一区域就是热区(Hot-spot)集群,相反地,就是冷区(Cold-spot)集群。Getis-Ord Gi公式为:

式中:xj为变量、wij为i和j区域之间的空间加权、n为区域总数、X珚为平均、S为标准差。

3 中部地区创新力量分析

3.1 变量解释

为了分析中部地区各城市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参考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结果[12,13,14,15],最终选择10个创新相关变量,搜集整理了2004年、2009年、2014年的中部地区84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资料。此外,经过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有关的文献综述过程,最终选择上述的变量。在可获取更加具体的创新力量有关因素的基础上还参考了Cooke等[16,17]的创新体系因素和欧盟2005年所适用的EU创新指数(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18]。这些变量大体上区分为人力和物质创新力量以及创新有关产业的集聚经济水平等3个部门。此外,为了合理的衡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变量进行了Z分数标准化。具体内容参考如表2。

注1.通过使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地址勘查业等5个行业从事者资料来计算出知识有关行业特化系数。但2005年提出的统计资料因数据不全而只适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资料。注2.2011年8月安徽的巢湖市的城市等级由地级市降级为合肥市下属的县级市。为了保持研究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将2004年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资料与合肥市的资料进行了合并。

3.2 因子分析结果

本文分别对2004年、2009年、2014年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选择KMO(K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并且采用Verimax法旋转。通过KMO检验不仅可以知道在各变量里面是否存在共同因子,且也能知道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如何。此结果在0.6以上的时候才有分析意义。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一般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5的时候才能进行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表示一个因子能够说明一个以上的变量。最后,通过利用Verimax法来旋转因子后能够更加明确因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可知:(1)2004年、2009年、2014年的10项变量的KMO值各自为0.851,0.802,0.795,检验结果表明对因子分析的可行性问题不大。(2)2004年、2009年、2014年的10项变量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P值均为0.000,即小于显著水平0.05。(3)2004年的数据中提取了3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82.420%,2009年的数据中提取了3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79.816%,2014年的数据中提取了3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77.579%,这说明主因子包含了10项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提取3个因子是合适的。最后,采用Verimax法旋转后得到2004年、2009年、2014年的因子载荷矩阵。载荷越大越能够充分地说明某一个变量的分散,即某一个因子会更加充分地代表并说明某一个变量。

(1)2004年的区域创新力量有关第一主因子在X1、X2、X4、X9和X10五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二主因子在X3、X7和X8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三主因子在X5和X6上有较大载荷。

(2)2009年的区域创新力量有关第一主因子在X1、X2、X9和X10四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二主因子在X6、X7和X8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三主因子在X3、X4和X5上有较大载荷。

(3)2014年的区域创新力量有关第一主因子在X1、X2、X6、X9和X10五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二主因子在X4、X7和X8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第三主因子在X3和X5上有较大载荷。

与上述的分析可见,各年的第一主因子一般能够充分地说明区域创新有关行业的集聚经济和人力创新力量水平。与此同时,各年的第二个主因子也能够较为充分地对创新力量提高的政府财政支持和物质创新基础水平进行解释说明。最后,第三主因子能够说明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等区域的物质创新基础水平。但它与第一和第二主因子相比,每一年的构成主因子的变量不太一样。

3.3 创新力量综合分数

通过主成分分析而得到主因子之后,经过运用回归法,以旋转后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与主因子进行加权,最终得到了2004年、2009年、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综合分数。此外,在3个主因子之中,第三主因子因各年的构成主因子的变量不太相同而对说明主因子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由此,本研究针对第一、二主因子以及个主因子的综合分数进行了分析。

(1)第一主因子能代表区域创新有关行业的集聚经济和人力创新力量水平。2004年的结果表明,各省的省会及此邻近城市的主因子1的发展水平相对高一些。2009年的结果呈现出在中部地区大部分城市的主因子1的发展水平相当高,与2004年的结果相比,对主因子1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相对缓解了一些。2014年的结果表明,以各省会和城市群为中心主因子1的分数相当高。然而,城市之间的差异比以前稍微拉大了一些。

(2)第二主因子能代表对创新力量提高的政府财政支持和物质创新基础水平。2004年的主因子2的分数在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北省的黄石市和江西省的鹰潭市等部分城市相对较高一些。除了这些城市以外,包括省会城市,其余城市的主因子2的发展水平不算高。2009年主因子2的分数在各省会城市和全山西省地区相对高一些。通过主因子2能够推测出地方政府对提高创新力量的努力程度。由此,通过2009年的结果能够间接地看出当时山西省地方政府对提高创新力量的努力要比其他中部地区更大。此外,2014年的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主因子2的水平大体上呈现出拉平的趋势。然而,江西省南部地区的分数上升幅度相对高一些。

(3)将第一、二和三主因子的分数综合起来,最终提出了创新力量综合分数。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综合创新力量不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逐渐缩小了地区之间在创新力量方面的差异。不过综合创新力量还是以各省的省会城市的发展为主,这一事实相当符合于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年国务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各省有关部门提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太原经济圈规划》及2007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总体规划》等中央政府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及中部各省的发展规划采取的成长极战略内容。

4 中部地区创新力量集群分析

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上述的各年分的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来间接地测定出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水平,分析结果如图1。

通过2004年和2009年的分析结果我们能够猜测到,因由本世纪初期开始的一系列中部发展规划发挥的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呈现出一定水平的区域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然而,在2014年的分析里可以确认还是以各省会城市为主形成了空间集群现象,则通过将2014年的结果与以前的结果做比较能够得知区域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比以前缩小了一些。尽管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大体上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对空间方面的正面溢出效应还是不算大。这一事实能说明在中部地区区域间创新有关网络形成水平还是不太高。由此,后续在推行相关政策时,对于构建创新有关各种部门的区域间网络还需要有深度的探讨。网络城市理论是最近受到许多区域有关研究者的欢迎的城市理论之一。Batten(1995)[19]等学者提出的网络城市理论与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成长极理论不太相同。成长极理论强调拥有多种功能的大规模首位城市,但网络城市理论不太重视单一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它更加强调各城市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功能的互补关系。为了达成对创新力量的网络外部效应的极大化,即空间溢出效应的极大化,后续还需要对以网络城市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创新力量发展战略进行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地级市和省直管的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探讨。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不同的主因子成分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区域创新力量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说明和解释。如各年度的第一主因子能够对区域创新有关行业的集聚经济和人力创新力量水平进行充分的说明。第二主因子则可以较为充分地对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力量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创新基础水平等要素进行解释。第三主因子则能够从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等区域物质创新基础层面对区域创新力量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说明。以上这些也表明区域创新力量的提升需要城市和区域政府从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推动。

分析结果还表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创新力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区域创新力量正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并成为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中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创新力量的差异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这也说明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自身的区域创新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通过对各年份的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的方法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间接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对创新力量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在与区域创新有关网络的构建水平方面较为薄弱等原因所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后续研究中还应从网络城市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形成与创新有关的各部门间、区域间的有效网络等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讨论。

浅析力与运动关系考题的创新变化 篇8

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更是力学的核心主干知识, 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 在考场上能否准确拿到这部分分数是拉开得分档次的关键.然而近年来的高考和各地的模拟题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考查不断创新变化, 只有了解其中的变化信息, 才能更有效地复习备考, 在考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本文采撷几例, 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有关牛顿第二定律的两类基本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即知道力, 可研究其效果, 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知道运动, 可推知其受力的情况, 为设计和控制运动提供理论依据.由此派生出来的“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 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1】 (2013年课标卷Ⅱ) 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 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 以后木板运动的v-t图如右.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 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 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g=10m/s2.求:

(1) 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从t=0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 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图象、叠加体及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有关叠加体运动时要隔离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对每个物体列出其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

【例2】 (2013年上海卷) 如图, 质量为M、长为L、高为h的矩形滑块置于水平地面上, 滑块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上表面光滑, 其右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外力击打滑块左端, 使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向右的速度v0,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落地, 求小球落地时距滑块左端的水平距离.

解析:由于滑块上表面光滑, 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故滑块滑动过程中球速始终为零, 对于滑块Ma=μ (M+m) g, v02-v12=2aL.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意在考查通过对两个物体运动性质的分析, 考查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段研究物体的运动特性.能准确分析上表面光滑时球不受力是解题的突破口.

二、瞬时性问题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与加速度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a与F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要在动态中分析某个力突变时, 其余力的变化情况, 然后用牛顿定律进行推断和分析.

【例3】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 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 如图所示, 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当剪断轻绳的瞬间, 取g=10m/s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轻弹簧的弹力大小为20N

B.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 方向向左

C.若剪断弹簧, 则剪断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方向向右

D.若剪断弹簧, 则剪断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0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定律, 物体状态突变时力的变化情况, 意在考查对运动过程的放大和对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解题时应把握住突然动作时物体的形变是否发生了改变, 其中弹簧的形变需要一小段时间, 而桌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却是随即产生的.

三、图象问题

物理图象信息容量大, 往往能把一个物理问题的多个相关因素同时展现出来, 给我们分析物理问题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景.在分析图象时, 一定要把图象与运动过程相结合, 从中读取有关信息, 找出图象中点、线、面、斜率、面积的物理意义, 寻找隐含条件, 再运用相关规律来解题.

【例4】 (2013年课标卷Ⅰ) 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下左图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 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 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 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 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 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 其着舰到停止的v-t图线如下右图所示.假如无阻拦索, 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则 ()

B.在0.4~2.5s时间内, 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 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在0.4~0.5s时间内, 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v-t图、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点, 意在考查运用图象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v-t图与运动过程的有机结合, 用图中的特征参量求出物理量, 再与相关结论进行对比分析来推断.

四、超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力学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超重和失重现象普遍受到人们关注.当系统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的拉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且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出现失重, 加速度方向向上时出现超重.

【例5】 (2013年池州模拟) 某大型游乐场内的新型滑梯可等效为如右图所示的物理模型, 一个小朋友在AB段的动摩擦因数μ1<tanθ, BC段的动摩擦因数μ2>tanθ.他从A点开始下滑, 滑到C点恰好静止, 整个过程中滑梯保持静止.则该小朋友从斜面顶端A点滑到底端C点的过程中 ()

A.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方向先水平向左, 后水平向右

B.地面对滑梯始终无摩擦力作用

C.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始终等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

D.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先大于后小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

解析:小朋友在AB段沿滑梯向下匀加速下滑, 在BC段向下匀减速下滑, 因此小朋友和滑梯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先向左后向右, 则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即系统水平方向合外力先水平向左, 后水平向右, 即选项A对选项B错;系统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 因此系统先失重后超重, 故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先小于后大于总重力的大小, 即选项CD错.

【点评】本题考查人沿滑梯滑动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 意在考查超重和失重问题, 解题时一般要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竖直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

五、滑块滑板问题

滑块滑板问题, 需要弄清滑板和滑块的受力情况, 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推断其运动特性, 绘制物体运动的草图, 结合其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移建立物理方程.必要时还可采用整体法与隔离体法配合, 适时调换研究对象,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6】某电视台在游乐园举行家庭搬运砖块比赛活动.比赛规则是:如上图所示向滑动行驶的小车上搬放砖块, 且每次只能将一块砖无初速度 (相对地面) 地放到车上, 车停止时立即停止搬放, 以车上砖块多少决定胜负.已知每块砖的质量m=0.8kg, 小车的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 比赛过程中车始终受到恒定的牵引力F=20N的作用, 未放砖块时车以v0=3m/s的速度匀速前进.获得冠军的家庭上场比赛时每隔T=0.8s搬放一块砖, 从放上第一块砖开始计时, 图中仅画出了0~0.8s内车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 取g=10m/s2.求:

(1) 小车的质量及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车停止时, 车上放有多少块砖.

(2) 设放上第一块砖后经T=0.8s时, 车速为v1=v0-a1T.同理放上n块砖后车的加速度为μ (M+nm) g-F=Man, 于是an=na1, 于是车速为vn=v0-a1T-a2T-…-anT, 故当车停止时令vn≤0, 得n=5.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和v-t图象的物理意义, 意在考查滑板车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求解时需要在动态中分析添加砖块时滑板车的加速度变化规律, 运用运动学公式形成一个数列来处理.

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类问题物理情景较为模糊、条件较为隐蔽、过程较为复杂.解答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给信息, 将现实情景抽象成物理模型, 再透彻分析周边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最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答相关问题.

【例7】 (2013年课标卷Ⅰ)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 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 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 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 (0, 2l) 、 (0, -l) 和 (0, 0) 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 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 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 (l, l) .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意在考查灵活运用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本质上是平面上的追击相遇问题, 较以往考查一条直线上的追击相遇, 难度有所增加.解答的关键在于依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然后运用几何关系求出正确的结果.先通过两个端点的运动性质建立其运动学方程, 再通过三角形相似寻找相应的几何关系, 最后结合胡克定律求出速度.

七、临界和极值问题

在物理过程中, 物体从一种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现象的转折点叫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一般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交界点, 它是过程的分界点, 也是建立物理方程的特殊点, 解题时临界状态和极值点一般都是解题的突破口.

(1) 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

(2) 拉力F与斜面的夹角多大时, 拉力F最小?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及数学极值问题, 意在考查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求解时要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学方程求出F的表达式, 这与去年的全国卷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东卷有向全国卷靠拢的趋势.

八、验证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思想、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都是考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灵活变通, 可以拓宽视野, 有效解答创新命题.

【例9】如图所示, 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甲、乙两个光电门, 与之相连的计时器可显示带有遮光片的小车在其间的运动时间, 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的传感器能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 不计空气阻力及一切摩擦.

(1) 在探究“合外力一定时,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要使实验成功, 操作中必须满足______;此实验中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2) 实验时, 先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再让小车从靠近光电门甲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读出小车在两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M, 测得多组M、t的值, 建立坐标系描点画出图线.下列能直观得出“合外力一定时,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下图中的_____.

解析: (1) 欲使实验成功, 必须使拉线平行于木板, 否则小车运动过程中拉线与木板夹角发生变化, 拉力也随之改变, 即车做变加速运动;由于使用传感器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 此拉力正是使小车获得加速度的原因, 因此砂和砂桶的失重对实验不会带来影响.故此二空应填写:小车与滑轮间的细绳与长木板平行;不需要.

【点评】创新实验是以原型实验为模板的, 因此在原形实验的基础上, 搞清创新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高考在不断地改革, 物理习题更是千变万化, 层出不穷, 命题专家不断地进行拓展与演绎、整合与创新, 虽改变了形式、整合了知识点, 但核心没变.在复习备考时若能进行归类总结, 再触类旁通, 驾驭知识的能力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备考中应该加强对“双基”的理解与巩固, 进一步通过一题多变, 用活经典题、掌握模型题, 通过透析一题、巧做一类, 从容应考、收获成功.

创新变化 篇9

根据2007年对我国散热器行业2000-2006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06年我国城乡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325百万平米, 采暖总面积为1630百万平米, 占70.1%, 其中, 城镇1150百万平米, 占70.5%, 乡村480百万平米, 占29.5%, 采暖建筑面积年递增率达到9.2%, 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建筑面积的增长。这就表明我国采暖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 尽管今后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经济紧缩, 我国民用建筑总量会有调整,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筑采暖这种刚性的社会需求, 是不会改变的。

1. 采暖方式在变化

统计报告表明, 到2006年, 散热器采暖面积有930百万平米, 在各种采暖方式中占57%, 居首位, 而且依然采用燃煤或火坑取暖的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 还占27%;地板采暖占9%, 空调采暖占7%。多元化采暖方式处于起步阶段, 其特有的优势和技术价值, 近年得以快速发展, 从年递增率可以看出, 地板采暖达到154%, 空调采暖达到35%, 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国家统计局最近报告,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90美元, 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应该看到, 散热器采暖在我国的长期存在和稳步发展, 既有百年历史的渊源和成熟的技术传承, 又有与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点, 其主流地位是难以改变的。如果考虑目前占有27%的燃煤或火坑取暖的低消费用户, 他们将来有能力接受的、首选的采暖方式, 只能是散热器采暖。所以, 其它采暖方式完全取代散热器采暖, 是不可能的。

2. 散热器产品结构在变化

观察散热器采暖产品构成的发展变化, 研究我国散热器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市场意向, 值得我们关注。从2000-2006的统计中可以看到, 铸铁散热器虽然产量在增长, 但市场占有率却在下降, 钢、铜、铝制等轻型散热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在大幅上升。到2006年, 铸铁散热器市场占有率为58%, 平均增长率为9%, 低于13%的平均增长率, 而且市场占有率呈下行趋势, 钢制30%, 平均增长率达到24%。明显上行, 超过平均值11个百分点;铝制7%, 大体平稳, 而铜制散热器受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下降到5%, 但是铜铝产品的平均增长率, 也都高于平均增长值。产品结构总体变化表明, 以钢为主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朗, 这是一种积极变化。我们相信, 从2006年至今, 这种发展的基本走势只会延伸, 不会改变。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

(1) 我国散热器市场需求旺盛, 产品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发展健康正常;

(2) 能源与采暖方式多元化发展, 为市场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 这是市场合乎规律的变化, 对于散热器行业是挑战也是激励;采暖方式多元化对于散热器采暖市场当然产生影响, 但只要我们应对得法, 顺应发展要求, 则机遇还是大于挑战, 会进一步催化我们散热器行业加快改革的进程, 不会改变散热器采暖在供暖方式中的主流地位。

值得警惕的是, 2008年10月16日中国消协公布, 有近二成散热器厂商夸大散热量, 有四家企业因此被公开点名, 这是又一次警示。散热器企业如不严格企业自律, 将会授人以柄, 以致自毁长城, 殃及整个行业。据我所知, 一些企业对检测报告作伪, 甚至用沥青冒充内防腐涂料乱真, 绝非个别;我们从保护全行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大多数企业利益出发, 对于这些不良行为绝不能姑息, 必须施以严手;

(3) 我们应该统一认识, 坚持以节能降耗为目标, 创新发展, 不断创造优质耐用、环境友好的散热器产品, 加快建设创新型散热器企业, 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

2008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这标志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科技进步法表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面临各种挑战的情况下, 我们散热器行业出于对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 坚定自信行业的发展不可替代, 我们既不能坐等政策关照, 也不应指望对手失误。在挑战面前, 我们只能不断提升散热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激励我国科技创新型散热器企业的成长, 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二、科学发展, 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

企业发展做大做强, 包括增长和创新两重含意。增长是量的变化, 如企业规模变大或积累增加, 创新则是质的变化, 是弃旧与更新, 是内涵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强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做大不如做强, 大不见得强, 做大容易做强难。创新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发展的标志就是创新。

科学发展是散热器行业唯一正确选择,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8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标志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一个重要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求我们散热器做到:

(1) 首先要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 大众欢迎, 社会接受;

(2) 要本土适用, 高效优质, 健康舒适, 可靠安全;

(3) 满足多层消费需求, 选择性强, 诚信服务, 讲究信誉。

发展节能省材环境友好的采暖散热器, 是我国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逐渐恶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是以“节能减排和可持续”为创新目标, 研发轻型优质、美观耐用、品种多样、大众欢迎的产品。

建设创新型散热器企业, 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2. 散热器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

科技创新的评价主要看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也就是说, 科技创新过程的完成, 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标志。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 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技术、技术发展的规律, 以及技术开发的可行性, 还要以市场为导向, 考虑技术开发成果的有效性。因此, 科技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摆花架子。仅仅把科技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是不对的。没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的“成果”, 也不是成功的创新。我们散热器企业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 增加科技含量, 达到提高散热器品质的目的。

这应该是我们评价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原则。

在过去的年代里,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 我国散热器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 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体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散热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如灰铸铁内腔无砂散热器、内涂装防腐、工业机器人无渣焊接工艺、铜铝复合散热器、彩帽的设计应用等, 都创造了全新的产品或技术, 引领了我国散热器的市场需求;又如铜管对流器外罩装饰化、大通孔搭接焊钢管散热器和钢铝压铸复合柱翼型散热器等, 则是对现有产品的改造和价值延伸, 这些都是我所了解的比较成功的创新实例。

不成功的创新则会给企业和用户造成损害。我们散热器行业曾经出现的如:采用了脆性的锌铝合金堵头, 使福乐铝合金散热器大面积爆裂的事故;又如所谓“超导散热器”, 我们曾一再告诫, 这是个不可能用于采暖工程、没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的伪技术, 希望我们的企业千万不要陷入。就我所见, 从上个世纪至今, 至少有五家企业曾经全力开发, 而最后宣告失败甚至倒闭, 而无一例成功。遗憾的是, “超导散热器”至今还有人生产, 还在广而告之, 真是无知者无畏, 此外还有铸铁针翼型散热器、钢制搪瓷散热器、铝塑复合散热器等。

科技创新要有正确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判断能力, 这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提。请企业决策者务必谨而慎之。

3. 我们的现状和问题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间生存发展的关键, 在于创新能力。实践将会证明, 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将使数以千计的散热器企业自然分割, 拉开距离形成层次, 创新型企业自会浮出水面。

从整个行业总体以及面临的现实环境看,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应该重视:

(1) 企业规模小:有66%的企业年产值不足500万, 有30%企业年产值不足100万, 2001年后新建企业多达43%, 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仅约1%;

(2) 生产水平总体比较落后, 多数企业的厂房简陋, 几间十几平米的简易工房就能构成一个生产车间, 生产工艺简单, 甚至还有作坊式生产, 也有企业大而不强。工艺水平高、具有规模实力的企业, 在行业中还不多;

(3) 创新能力低, 企业人才结构失衡。知识决定高度, 人才关系命运。科技投入不够,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企业知识化程度不高的现状需要改善。根据统计, 全行业中高级职称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 初级职称人数约占8%, 其中拥有产品专利权的企业仅为16.7%, 这是远远不够的。

(4)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于新的科技创新成果, 给予大力扶持和鼓励, 应该对于发明者的劳动给予尊重和认可, 给予良好的经济回报, 才能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不断提高我国散热器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贡献率。目前确实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力, 以至正不压邪, 是非颠倒。对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 往往只在口头上, 难以实现, 保护的软弱无力, 必然打击我们的自主创新。相信依法治市会逐步强化。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也将会改善。

4.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1) 对企业的三点建议:

(1)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成果产业化能力;增加自身研发投入, 改善科研试验硬件水平;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2) 创新点:仅以散热器本体而言, 我们的创新应以节能、减排、优化为目标, 可以考虑从制造工艺、技术性能、产品结构与装饰、耐用性能和产品价值拓展延伸等方面入手, 研究突破。而且注意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实用工艺性, 节能环保性, 低温适应性, 耐用可靠性, 以及系列配套性。要注意产品细部不留缺憾。

(2) 现在仅就个人认识, 提出几点建议:

(1) 铸铁散热器长期以来, 市场价格专走“下三路”的畸形生态, 是不正常的, 必须及早改变铸铁散热器的产品形象和市场地位, 成本上涨是必然的。我认为铸铁应以内腔无砂为起点, 充分发挥耐用长久的优势, 坚定不移地向精品化、轻型化方向实现产品价值拓展, 似乎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我们可否研究创造铁钢、铁铝结合的产品, 以尽可能将铸铁耐蚀独有优势发挥到极致, 也是具有探索价值的发展路径。顾及铸铁精品市场的培育, 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实现真正的精品化, 做到以质取胜, 还必须真才实学的研发队伍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2) 钢制散热器形态各异, 风格多样, 受到市场欢迎。但是大家最不放心的是防蚀性能问题。我们行业一方面在积极促进供暖水质管理措施的落实, 而另一方面, 企业也必须切实解决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北新建材依靠严格选材并严格实施工艺控制, 按本体防腐的理念生产, 已使他们的钢板散热器在各种工程应用中, 服役超过五年而无泄漏, 特别值得重视, 希望他们能够科学总结, 作出成果。总之, 钢制散热器材料选用、成型与焊接工艺的合理性, 是影响产品品质的首要条件, 不管哪种型式, 都应该作为技术提升和质量控制的重点。万家乐坚守质量标准, 将上万个不合格的整体片头自行报废, 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所以我们企业首先应该操守自律, 在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上, 在工艺细节、表面质量、防蚀保护和配件选用方面, 精益求精, 提升品质, 钢制散热器坚守质量标准, 提高产品品质和工艺水平, 是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

(3) 铝制散热器的自然定位应该是民用独立采暖系统, 我们要坚守, 这是它的基本适用环境, 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何做好系统配套和服务保障, 还需要在开辟市场过程中积累经验。至于铝制散热器进入集中供暖系统, 则必须可靠解决防蚀保护问题, 国外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经验, 希望我们的探索, 能够取得具有工程实用价值而又切实可行的进展。

(4) 铜管散热器耐用性好, 承压力高, 我国目前多数用于铜铝复合散热器。但同样散热能力, 铜管对流器耗铜量仅为铜铝复合的五分之一, 当属耐用节材产品, 推崇是必然的。研究推广各种铜管对流器, 同时实现产品价值拓展, 使之扩大市场应用, 将是我国散热器行业在产品结构创新方面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总之, 我国轻型散热器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 发展环境也不尽人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主要差距在于, 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制造水平和质量监督管理。只有坚持创新发展, 才能逐步形成我国自己的强势品牌, 我们知道, 坚持不懈地建设创新型企业, 是个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 恐难有所作为。

企业创新会逐渐形成企业特色, 有特色才能造就品牌, 特色是品牌价值的核心。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正确认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术业有专攻, 扬长抑短, 不求全能, 就如瑞特格扬名于钢制板型、森德特色是钢管柱型、圣春拿手的精品铸铁和全聚德的果木明火挂炉烤鸭那样。

创新变化 篇10

一、数字时代传媒业态转变的背景

传统传媒业态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以前单一的传媒走向多媒体融合的道路。早在21世纪初, 我国相关部门就进行了引导传统媒体积极走向媒体融合的指导和部署工作, 提倡传统媒体主动实现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核心概念的媒体融合,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而传统传媒业不得不进行转变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冲击, 这是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 全球范围内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纷纷涌现,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媒体如果故步自封, 迟早会失去竞争力和生存空间。而且数字技术对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也使传统媒体不得不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谋求转型。其次是经济环境的改变。数字技术对经济形态和经济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 深层次的产业生产规律和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 客观发展环境的激变与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是联动的。因此, 媒体必须做出改变, 积极走向新媒体融合。最后是市场诱因。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 媒体的受众逐渐开始接触、理解并且主动寻求更方便、快捷和新颖的媒体传播方式。面对逐渐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市场需求, 传统媒体应主动实现自身业态的转变, 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上述三个原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 技术诱因赋予媒体前所未有的互通便利条件, 导致信息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规模化。而在经济规律作用下, 市场开始主动寻求能够实现规模化和多元化信息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诱因的强大需求则进一步刺激数字技术的升级和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三者共同促进了新时代传统传媒业态逐步走向媒体融合。

二、传媒业态变化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必然对旧有的传播工作造成极大的冲击, 而新闻编辑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整个传媒环境突变的冲击。所谓传媒环境的转变是指由于技术、资源、政策和竞争等因素互相作用导致的大众传媒发展大环境的变化。由于数字技术独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的特点, 以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挤占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分流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 并且不断改变着他们的媒体接触习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探索媒体的整合, 即通过改变和创新媒体新闻编辑的内部合作方式, 以及加强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 达到共享多种传播渠道的交叉新闻信息的目的。例如, 不少传统的报纸媒体除了开始追求网报融合的发展目标, 还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与新闻受众的互动。这就意味着新闻编辑需要掌握微博新闻、微信新闻的书写特点和编辑技巧, 以及微博、微信的发送技术。

第二, 新闻编辑流程受到的冲击。新闻编辑工作流程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传统媒体环境中, 新闻编辑工作通常都是单一化的, 并不与其他媒体工作互通。而在新形势下, 新闻编辑在不断对新闻进行去粗取精的同时, 还要根据各种新闻媒体的受众需求和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的终端特质, 对新闻进行差异化的编辑和制作。例如, 传统的报业开始走向网报融合的转型之路, 这种报纸传媒业态的转变对于报纸新闻编辑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不但在新闻素材的甄别和分类上更加复杂和多元, 而且还必须根据新闻素材的内容、性质以及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编辑, 从而确定在合适的新闻板块出现合适的文字信息、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而这些大量的分类工作都是以前的单一化新闻编辑不曾涉足的。由此可见, 传媒业态的转变对新闻编辑工作流程带来的冲击之大。

第三, 新闻编辑内涵的转变。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媒体定义的范畴, 并将之大大扩展和深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也使媒体的内涵逐渐丰富和扩展。编辑作为传媒内容制作的主要环节之一, 它的内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报纸传媒的编辑从最初的文字信息编排与组合, 到后来的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的互相组合和编排, 再到运用计算机、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对新闻素材实现采集和编辑, 每一次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促使新闻编辑的内涵发生变化。因此, 新闻编辑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注定是不同的。当今所处的信息技术时代不断丰富了新闻编辑的内涵, 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 不断叠加新闻编辑内涵的层次, 扩展新闻编辑内涵的范畴。新闻编辑也不再是单一的某种文字或者图片信息的编辑, 而是对多种图文信息、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编辑。标题写作、图文处理以及编排、设计等编辑工作也大多是在多种媒体形式下完成的。

三、新闻编辑实现创新的建议

在传媒业态发生巨变的今天, 人才可以说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新闻编辑也不例外。要想实现传媒业态变化中新闻编辑的创新, 关键是培养大批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关人才。本文认为要培养这类人才应该从以下三点出发:

首先, 新闻编辑人才应该具有新的新闻受众意识。一方面,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传统的新闻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 他们在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的支持下逐渐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 新闻编辑人才要有主动的新闻受众意识, 要事先对受众的主要需求进行大致的预测并且进行换位思考, 了解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和信息, 以此为受众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受众逐渐由单一的媒体受众转型成多媒体受众。这种变化就意味着新闻编辑人才必须对多媒体受众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考虑, 善于利用多媒体平台来编辑传媒信息。此外, 由于大量自媒体的出现, 新闻编辑也应该主动让新闻受众参与到新闻编辑工作中来, 受众与媒体的互动和受众的反馈日益成为编辑工作的重点之一。

其次, 更新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中的定位。多媒体融合背景下, 新闻编辑的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因此, 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也应不断转变。新闻编辑应由传统的新闻素材筛选角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外沟通新闻受众和其他媒体的协调者角色, 并为受众提供较为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需求解析。新闻编辑还可以利用新的媒体平台对最新发生的公众事件进行议程设置, 主动引导受众进行关注和讨论, 从而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此外, 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使新闻受众接受信息不再受限于某种形式的信息载体和某个空间的信息场所, 电子阅读越来越为新闻受众所接受和欢迎。因此, 新闻编辑也必须理解、接受并且学会这种新的阅读方式, 不断优化编辑人才本身的知识结构, 为信息受众剔除那些垃圾信息, 不断塑造新闻编辑工作的正面形象。

最后, 加强新闻策划的创新。数字化转型使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 而拓展至利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报道。因此, 编辑要注重把握市场脉动, 这也是现代编辑业务能力培养中的必修课。而要将市场脉动最好地反映到新闻媒体上, 就要强化新闻策划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新闻规律, 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捕捉亮点, 提炼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二是培养自己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既善于把握热点, 又善于引导热点, 既善于做事后策划, 也要体现策划的时效性;三是培养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观察社会的能力, 创新报道的主题和形式, 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高度统一, 通过特别策划, 做到视角独特、深度挖掘, 以此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 传媒业态变化视野下, 传统新闻编辑工作内涵、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方式都受到了全新的挑战。因此, 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必须主动寻求转变, 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操作技能和传播技术, 增强新闻策划意识、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谋求新闻编辑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再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媒业态变化视野下新闻编辑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晓芸.新媒体竞争下对新闻编辑的素养要求[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26-27.

[2]曹姝, 杜骏飞.超越传播——媒介在社会及社会管理中的新定位[J].青年记者, 2011 (4) :14.

创新变化 篇11

自主创新是中央提出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强企强国的一项重要决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轉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无形资产准则

(一)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是在原准则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制定

的,对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部分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区分、变化上。

对依法申请取得前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原准则规定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一规定虽然比较符合谨慎性原则,但不符合资产确认的原则,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而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简言之,即研究支出费用化,开发支出满足条件的资本化,不满足条件的费用化。这就要求企业正确划分两个阶段,界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满足日”,正确确定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

(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执行新准则后,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将对两类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1.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即当企业处于最需要支持,也是处境最为困难的技术研发阶段时;2.技术研发支出占较大比重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准则的实施无疑将减少这些企业的期间费用,提高当期利润,正确评估企业的当期业绩,从而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有力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二、借款费用准则

(一)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是在原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中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部分主要体现在:

1.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变化

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准则规定仅为固定资产,而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其他资产,即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2.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变化

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准则规定仅为专门借款,而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除了专门借款之外,也包括一般借款。如果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在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要求比中国更为苛刻,要求借款费用必须很可能为主体带来经济利益时才允许资本化。

(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的扩大,将对生产周期长、借款金额大的行业如造船业、先进机械制造业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准则的实施,将大大降低这些企业的财务费用,提高当期利润,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所得税准则

(一)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的做法,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比较,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有重大变化。原工作中,大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即对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交所得税,同时按照相同的数额确定所得税费用,也有部分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新准则要求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中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不同。

我国原税法规定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5年,原制度对于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利益,不得确认为资产;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对5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能否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转回,企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执行新准则后,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不同,将对技术研发支出占较大比重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巨大影响。这些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新准则的实施,将使企业的本期资产增加,利润增加,提高估值,如果决策正确,将使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周期。

四、股份支付准则

(一)新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是个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原会计制度和准则未对股份支付业务进行明确的规范,散见于一些相关规定,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为主;新准则首次在我国规范了企业以自身股份为基础进行支付的业务,统一了实务中不同的会计处理。股份支付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其与原规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规范范围的变化

原规定只是针对企业以各种形式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新准则扩大了规范对象的范围,不仅包括属于高管人员的职工,也包括其他职工,还包括职工以外的其他方。

2.计量标准不同

原规定按照企业支付的实际成本计量;新准则按照授予的权益性工具或承担债务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3.会计处理的系统性不同

原规定只是对高管层奖励方面做了一些粗线条的规定;新规则在会计处理方面更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核算过程包括授予日、等待期、行权日的处理等。

(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股份支付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算期权成本费用,对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业绩影响偏负面;但股份支付新准则不但规范了企业对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使企业进行股份支付时有章可循,而且表明政府对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允许企业实施股权等激励政策来吸引人才,从而确保珍贵的人力资源,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五、政府补助准则

(一)新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是个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原会计制度和准则未对政府补助进行专门规定;新准则中政府补助指企业无偿从政府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去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其与原规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计量基础的调整

原制度全部按成本计价;新准则规定,货币性资产补助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非货币性资产补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无法取得时以名义金额入账。

2.不同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未确认递延收益,而是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引入了递延收益的概念。新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政府补助新准则的实施,不但规范了企业对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使企业会计信息清晰客观。特别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将增加企业利润,改变权益结构,而且给了企业强烈的信号引导:政府将整合财政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意识。

创新变化 篇12

人力市场中对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复合性需求

由于民间审计日益注重非审计类服务的市场份额,因此要求民间审计人员除具备基本审计常识外,还要具备法律、企业管理、税收服务、工程建筑以及战略运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随着内部审计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预算、决算、成本控制和管理决策都需要内审人员参与和监督,内审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民间和内部审计人员需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除具备审计、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内控建立、成本控制、办公及专业软件应用等一般技能,此外,岗位还有一些特别要求。属于岗位特别要求的能力素质按照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占27.91%;“编制、完善审计制度”占27.82%;“组织管理”占23.97%;“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占22.09%;“外部建交”占20.57%;“学习创新”占9.12%;“领导决策”占6.89%。

政府审计由于其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对审计人员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汇总统计2011年苏浙沪3省市公务员招录审计专业岗位如下:审计厅局需要审计职位112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审计岗位83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占国家审计职位需要量74.1%。除此之外,还有纳税检查、资产监督、财务监督、经济侦查、财务管理等类似审计职位;审计局招聘中需要专业按顺序依次为审计学(55.61%)、工程类(22.96%)、计算机(8.16%)、公共管理(3.32%)、财务与会计(3.06%)、法学(2.55%)、管理科学与工程(2.04%)、国民经济与贸易(1.28%)、工商管理(1.02%)。需要审计学专业的政府部门依次为审计局(18.41%)、地税局(16.89%)、监狱劳教(8.05%)、公安局(5.37%)、财政局(5.29%)、工商局(4.83%)、人社局(2.07%)、法院(1.38%)、检察院(1.38%)、纪委(1.3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功能在三大审计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懂得会计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复合型审计人才有助于更准确地剖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国际性需求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关注和追捧,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舞台持续上演的精彩好戏。但是,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虽然逐步与国外实现了趋同,但是仍有一些细小差异。资本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披露跨国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势必导致要对这些国际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再加上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审计不得不开展跨国审计业务,甚至追求全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协调一致。此外,企业想要上市除满足基本的条件外,还应熟悉国外的资本市场,这就需要为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具备如下特征:熟悉国内外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具有相当丰富的投资银行经验,并具备有效的宣传网络和工具的综合性专业投资银行机构,作为进行企业发展战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资金融通等领域的研究咨询机构,并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顾问服务。因此,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成为当今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需要。

2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人才培养定位的局限性

市场需要复合性的审计人才,但是在目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审计专业开设的课程还是以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为主,极少涉猎学科外的知识供给。例如,目前施工建设项目审计方面急需掌握审计和建筑工程两方面知识的人才,但是限于资源和专业考虑,为审计专业学生开设施工建设项目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审计人才(ACCA)、注册会计师方面,对于内部审计师、国际内审师的需求也是旺盛的。从国内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在审计人才培养层次上较为全面,设置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专业体系,多数高校仅在会计学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招收CPA方向学生。

2.2 审计人才培养内容的单一性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虽然审计专业学生也开设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会计、审计学的教学内容是相互独立的,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综合的思维体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现有高校也开设有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模拟实验和审计模拟实验等实务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数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案例介绍为辅,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案例十分有限,就某一部分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间联系性不强;最后,案例类课程多以简单的工业企业为例,就报表项目而进行讲解,不能和审计流程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相联系。这样的课程使学生无法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也无法能胜任复杂环境以及跨国公司的审计,学生们学到的都是纯理论的知识,没法实现以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3 审计人才培养方法的教条化

复合性和国际性审计人才要求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能够创新、全面地应用所学,有效地分析和发现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老师在课程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讲授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应用方面,大多数高校要求学生毕业前参加一个月左右的实训,但是效果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只是随便找单位盖章了事,缺乏事中的监督,实习最终流于形式。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现有的审计教师大多没有审计工作的经历,很多知识的传授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导致课程的讲授严重脱离现实。

3 创新审计人才的培养的途径

3.1 改革现有的审计人才培养教学体制

应试教育应尽快取缔,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其远离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另外,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将社会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学生方面,进行课程设置改革,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高校还要努力树立复合性和国际性审计人才培养理念,在保证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与现实需求和国际接轨;(2)教师方面,引导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根据学科的特点,适当启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起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其个性得以更好的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社会项目合作,深入到社会进行实践,将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实际。

3.2 突出审计人才培养实践性

上一篇:词典管理下一篇: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