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2024-07-22

变化(精选12篇)

变化 篇1

进入21世纪, 传媒技术与传媒生态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传媒与社会的外部关系看, 变化的电视令人目眩;从传媒生产与发展的内部规律看, 电视的变化刻不容缓。

一、变化的电视

1. 传播手段:从单一型的荧屏收视向多样化的平台终端观看转变

技术进步, 对于传播平台的创新居功至伟。现今的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在荧屏上展现, 还有了更多的节目传送方式。Hulu、Netflix、Apple TV、Amazon Prime、Roku、i Tunes、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宽带和无线网络, 创造了功能强大的新视频门户。观众习惯性的收视正在或已经被林林总总的节目抵达平台所取代。“视频快餐”导致了观众的骤增和全集收看者的猛涨, 不少“恶补型”观众纷纷采用重放的方式观看错过的电视节目;网络视频使重温节目或看朋友推荐的节目成为可能。由于收看方式的变化, 观众有了更多接触电视节目的时间和可能。网络视频不仅没有拆分观众, 反而巩固了观众对受欢迎节目的忠诚度。

视频网站与电视台之间的关系在悄然转变, 视频网站在合作中的比重逐渐加大, 合作方式也更加多样, 不但参与内容制作, 进行大剧营销、资本合作, 甚至出现了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向电视台返销的情况。“56出品”自制综艺节目的代表《微播江湖》洽谈安徽卫视就是例证。

有学者指出, “电视借助于新媒体拓展了传播疆域, 突破了频道制生存, 实现了点播收视, 获得了搜索引擎, 电视凭借内容优势纷纷抢滩新媒体领域”。[1]网络与新媒体时代, 与其说电视面临新数字平台与技术的威胁, 不如说电视业将迎来传媒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为内容创新和内容细分提供巨大机会的消费者的时代。

2. 传播功能:从娱乐电视向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和文化电视转变

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 “被市场控制的媒体不仅会以牺牲公共领域为代价, 通过娱乐节目追求大批观众, 甚至还要冲淡娱乐节目的深度和严肃性, 以避免干扰传递商业信息”。[2]电视媒体在以绚丽多姿的声像符号编织富有象征性的消费盛宴、创造消费的文化意义的同时, 也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服务、商业服务、文化服务的功能指向。

2009年末, 淘宝网与湖南卫视投资1亿元, 共同组建“湖南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淘宝网上设立专门的潮流购物频道和外部独立网站, 打造与网购有关的电视节目及影视剧, 贯通网络与电视的平台终端, 创建电子商务结合电视传媒的新商业模式。仅过半年, 淘宝网与浙江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投资的“华数淘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华数淘宝”) 又鸣锣开张。淘宝网负责人深信, 通过与华数传媒的合作, 淘宝网可以利用广电有线网络实现更广泛的用户覆盖, 为更多家庭用户提供丰富的网购服务。

广州、杭州、武汉、青岛、长沙等城市的数字家庭研发与应用示范步伐加快, 部省共建广东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初显成效。广州以番禺、云浮、中山三个试点基地分别重点发展广电网络的高清双向互动服务、三网融合以及数字医疗等家庭产业应用, 广州数字家庭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广电网络上开展信息文化服务的试点, 目前已完成9万户互动数字电视试点, 初步实现娱乐电视向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和文化电视的发展转变。

3. 传播内容:从线性的信息与新闻生产向水平的“微内容”集成加工转变

传统媒体模式提供的是一条垂直的新闻流, 它在源头上由主流媒体的记者生产, 再传播给被动的消费者。新媒体模式提供的则是横向的新闻流, 消费者处于来自不同消息来源的信息流的中心位置。

新的传媒技术使公民从消费职业新闻工作者生产的新闻的被动消费者, 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使用不同地方的资源, 组合成自己的新闻。当人们在谷歌上搜索信息时, 在近乎无限的信息渠道间跳跃式浏览、阅读或写作博客时, 他们正在成为自己的编辑、研究员、通讯员。

在由网络和新媒体创造的“变平”的世界里, 传播不再有门槛, 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的生产者, 传播市场正呈现出“无限生产、无限渠道、无限需求”的全新特征。

在美国, 一些新进入新闻行业的公司根本不从事新闻采集工作, 而是像谷歌和雅虎新闻这样主要集纳由他人生产的新闻。2002年上线的谷歌新闻甚至不用人工编辑来进行新闻的选择和安排, 全部工作由计算机的算法规则来完成。[3]

博客和微博的迅速走红, DV、i Pad及手机拍摄的简便自如, 使大量“公民记者”直接挑战传统新闻媒体。传媒亟待破解的难题是, 如何从海量、杂芜、价值意义模糊的“微内容”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实现充分深度的共享。

4. 传媒理念:从“内容为

王”向“用户为王”转变

一段时期以来, “内容为王”被奉为现代传媒业的圭臬, 人们似乎没有疑义地认为, 频道过剩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电视传媒作为载体的优势渐渐失去, 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比较优势则是其他市场竞争参与者无法替代的。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电视传媒而言, 专业化的内容供应具有赢家通吃的效应, 电视的内容生产迫在眉睫。

然而, 由于受众需求的个性化和市场碎片化, 今天的电视已经无法仅靠一个旗舰节目来获得大批受众普遍而持久的青睐。因此, 电视必须提供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系列化节目产品, 还须培养受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化以及受众反馈的透明与及时。而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发展, 为实现这一功能提供了可能。

“新媒体的用户不仅能够享受到传统电视所有可以带给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影视、音乐、游戏等各种娱乐服务, 还可以完成购物、存钱、交费、预订等生活琐事, 并能够将聊天、会谈、炒股、搜集查找资料、分析写作等工作转移至这方寸之间, 甚至还有不少人利用新媒体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谋生。”[4]面对新媒体视频声势浩大的用户争夺, 传统电视竞争乏力。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 势必引起网络广告购买方式的变化。可以预见, 中国网络广告投放的焦点将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 从流量购买转向人群购买。以人为中心, 主动迎合需求, 是未来营销的重中之重。

二、电视的变化

1.“意见领袖”的“在场”及其“话语权”, 成为亮化荧屏、提升传媒影响力的利器

喻国明教授认为, 现代社会要求传媒和传媒人从过去简单的资讯提供者转变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的智慧型信息提供者。媒介不但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充分、周到的资讯服务, 还要把重点转移到对资讯的解读、整合以及价值判断的标准上。在这方面, 谁操作得更成熟专业, 谁就可以在传媒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稀缺难觅的“意见领袖”, 他们的“在场”和“话语权”, 不仅是亮化电视荧屏的利器, 也是提升电视影响力的推手。

《有报天天读》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电视与报纸之间的界限, 符合多媒体信息整合的趋势, 使电视新闻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节目突破了新闻与评论分开的定势, 夹叙夹议, 既读报, 又点评, 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深度, 为电视深度报道开创了一条新路。

《直播港澳台》节目的时事评论员刘和平, 评论风格言简意赅, 一针见血。无论是“胡吴会”、“陈江会”, 还是陈水扁家族弊案, 抑或是马英九当局发放消费券……几乎所有的港澳台热点新闻, 他都能为观众提供独家见解, 从而扩大了深圳卫视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壹周立波秀》把评论和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观众在享受周立波表演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传播的意见信息。一些段子表面看是调侃, 实际上蕴含着点到为止的独家观点, 穿插得巧妙, 观众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其态度与观点。

2. 在节目中融入人际传播元素, 凸显多媒体传播的鲜明特征

综观当下电视节目, 不难发现, “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5在央视二套的《交换空间》中, 主持人王小骞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符号被刻意放大。主持人不仅是节目内容的组织者, 是规则的制定者 (旧物改造环节) , 更是节目节奏的掌控者。《交换空间》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独有经验、观念和感受纳入到栏目中, 并反馈给大众。在这种互动当中, 艺术与生活不断融合, 使文化不断走向人本主义, 突出了当下的生存空间和意义。

《非诚勿扰》节目之所以红遍大江南北, 一是把个人婚恋、择偶、创业这类以往属于人际传播的话题呈现在观众面前, 满足了观众的窥私需求。二是得益于三位主持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语言表达。他们与女嘉宾之间的言语交流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张力和机锋, 不时的话语冲突激发了观众的兴趣。

3. 数据挖掘和数据监测, 成为衡量信息传播效率和媒介价值的标尺

信息利用水平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媒体如果想胜出, 要拼的就不完全是信息的收集, 而是信息的加工和整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即提高媒体从业者对数据的加工能力, 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提高其附加值。电视传媒必须适应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 以多元化的媒介来承担信息传播的职能。

2012年8月, 随视传媒在北京发布全新的社会化媒体服务平台“随视社交+”。该平台旨在通过深度挖掘与分析2.0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数据, 并整合数百位演艺明星与体育明星资源, 以理性的数据分析为基础, 增强社交营销的科学性及其价值。“社交+”系列包括社交管家、社交风云榜、名社汇、随视社会化品牌观察等系列工具, 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技术和数据库支持。

为了回应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尼尔森网联着力打造电视收视率实时监测的海量收视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家庭信息平台价值。数据监测机构是传媒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第三方监测和数据服务的重要职能,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衡量信息传播效率和媒体价值的标尺。一方面, 数据监测机构需要站在公正、客观、独立的角度, 向市场提供准确、权威的数据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另一方面, 数据监测机构自身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应该抱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需要密切追踪大产业的每一步动态和变革, 支持和推动传媒行业整体的进步与拓展。

4. 节目资源的二次开掘, 成为电视传媒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传媒资源是一切电视传播活动的基础和要素, 电视传媒竞争的本质是对传媒资源的争夺与分割。电视传播的价值, 在于节目资源的流通和开发能够使它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新配置, 并通过这种资源共享实现电视传媒与社会的互动, 进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节目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媒介资源和受众资源。对节目资源的开发, 首先依赖于传媒主体对节目资源的发现和鉴别, 其次在于对节目资源的有效转化和整合, 最后实现资源的增值。

“多重新闻业” (Multiplejournalism) 是美国和欧洲非常流行的资源开掘方式, 其要义是对素材进行再思考和再组织, 使其能以数种形式表现。《媒体广场》是央视新闻频道开设的一个摘播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早间新闻栏目, 其宗旨是“集内外媒体, 解读天下报章”, 设立了“媒体浏览”、“媒体导读”、“媒体聚焦”、“媒体数字”、“媒体言论”几个子栏目, 通过主持人解说和编辑视频内容两种形式的组合, 将不同报纸的有关信息组织进上述子栏目里。这种共享报纸信息资源的栏目形式, 很好地实现了电视媒体对报纸信息的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高晓红, 李智.试析传播新格局下电视与新媒体的相互借力与共赢.国际新闻界, 2013-02.

[2][美]爱德华·赫尔曼,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新资本主义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3][美]比尔·科瓦齐, 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3.

[4]许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 2011-12.

[5][美]沃纳丁·塞弗林, 小詹姆斯·W·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变化 篇2

可是,人们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让有些地方变得臭气熏天,就说说我家门前的小河吧。听奶奶说,以前的小河很干净,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可是后来小河边开了好多饭店,饭店里的废水都排放到小河里,附近的居民也把生活垃圾倒入河中,使小河又脏又臭。

不过,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河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每天都有专门的人打捞河里的垃圾,饭店的废水也接入专门的管道,大家互相监督劝导不文明行为。现在小河慢慢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游客越来越多,看着一条条乌篷船穿梭在小河间,真是美不胜收。

朝鲜新变化朝鲜新变化 篇3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世界对朝鲜政局的高度关注。

与朝鲜其他政治人物一样,虽然李英浩官居高位,但他的身世仍蒙着面纱,未被大众所熟知。

李英浩权位到底有多高,他被解职又意味着什么?

1942年出生的李英浩是朝鲜军队内部的“少壮派”,曾担任平壤防卫司令部司令。

2009年2月11日,李英浩被任命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大将军衔。

2010年9月27日,朝鲜国防委员会第07号决定,授予李英浩朝鲜人民军次帅称号,成为朝鲜人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次帅。

同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下达第0051号命令,任命金敬姬、金正恩等6人为大将。

2010年9月28日,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在平壤举行,选举产生了朝鲜劳动党最高领导机构,金正日再次当选为劳动党总书记。

同日举行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李英浩与金正日等人一起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那次全会还选举金正日为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李英浩为副委员长。副委员长为这次会议新设职位。

这次党代会是金正恩首次露面,现在他是什么身份大家都知道。但李英浩权倾一时却并非偶然。

党代会后的合影中,金正日居中,右手边先是李英浩,然后才是金正恩。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因病去世,金正恩接掌朝鲜大权。在随后的葬礼上,李英浩与金正恩一左一右居灵车两侧为金正日扶灵。随后半年多来,金正恩出席各种场合,李英浩也多不离左右。

这样一个处于权力核心地位的人,突然出局,不免引人猜测。关于李英浩的健康问题,朝鲜官方并没有予以解释。

在李英浩遭解职第二天,即7月16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决定授予玄永哲朝鲜人民军次帅称号。

相比李英浩,玄永哲是一个更为陌生的名字。目前,玄永哲的年龄和出生地等个人信息尚未公开。

公开报道显示,2002年玄永哲被晋升为中将;2009年3月,当选最高人民会议第12届代议员;2010年9月与金正恩、金敬姬等一同被提拔为大将;今年2月,玄永哲被授予金正日勋章。另有报道显示,玄永哲曾任朝鲜第八军团首长。第八军团负责从白头山到新义州的朝中边境地区的警备。

玄永哲被授予次帅称号次日,即7月17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

7月18日,人民军官兵决议大会在平壤四二五文化会馆举行。

7月16日被授予次帅称号的玄永哲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代表全体人民军官兵向被授予元帅称号的金正恩表示祝贺。当日,朝中社的报道中,玄永哲的职务已成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

从李英浩去职,到玄永哲升职,对于此次朝鲜军队高层人事变动,各方分析众说纷纭。

朝鲜未来走向,更加受到世界关注。

新闻背景

朝鲜近日动态

7月15日

朝鲜以健康问题为由,解除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浩一切职务。

7月16日

朝鲜决定授予玄永哲朝鲜人民军次帅称号。

7月18日

朝中社的报道中,玄永哲的职务变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

变化 篇4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为了相互交流沟通协作, 产生了语言。从最初的几个音阶表达简单的意思, 到现在使用复杂的语言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历经了很长时间, 并且持续发展。纵观古今, 语言只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个时期, 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化。语言的变化就像一条河流, 远观, 仿佛玉带蜿蜒;近看, 才知细流涌动;日久, 方见沧海桑田。语言的变化是细微的, 日积月累的, 区域性的。

二、语言变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语言变化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语音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单单把语言的变化归结为语音的变化, 就太狭隘了。比如汉语里的形声字, “江”字和“红”字都是形声字, 并且声旁都是一样的——“工”。如果我们单单认为只是语音发生变化, 而未考虑声旁表示的意义与语法范畴的话, 就将语言学的两个组成部分——音与义分割开来了, 而这正是和语言学的作用是背道而驰的。[1]而语言变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语义发生了改变。语音和语义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影响, 不可分割的。

三、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言在语音语义上会发生变化变化, 这就是语言变化的历时性。引起这种语言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人种的影响。北方的语言, 如蒙古语和满锡伯语, 多有舌根音小舌化的倾向。海岛上的语言, 如日本语和夏威夷语, 多是构造简单的音拍语。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某个人种的发音器官有什么永恒素质, 可能只是在某个时期, 某个地域会出现的语言特征, 被放大为人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民族的语言中会添加他们以前不发的音。

第二, 地域的影响。我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甚至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地域性。比如,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 韩国和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近代的民族语言都是朝鲜语, 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地理位置不同, 开放程度不同, 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语言发生了变化。比如对“电梯”一词的发音, 韩国采用英语单词“elevator”的音译, 而在朝鲜则是中文单词“升降机”的音译。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 在基本生活用语方面, 三个国家的朝鲜族居民语言还是没有太大改变。改变最大的是地理分割后的时间内, 各地的朝鲜族居民对接触到的新事物、新事件、新文化的发音与理解。这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不同国家朝鲜族的语言形成了固有的特点。一个地区和他相邻的地区的语言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 随着距离的不断加大, 分歧才不断积累, 最终发展为明显的语言特征。

第三, 经济原则的影响。所谓经济原则, 就是指在保证交际畅通无阻的前提下, 语言的使用者力求讲究效能、经济省力的原则。比如“yes”简化成“yeah”, 虽然字母多了, 但是发音简单了。再比如语言中的前默与后默现象。前默是说话者意识到说话时整个词被漏发, 却懒得去改正, 如 (Do you) see?后默指说话者确信只要他一发出开头的音节, 听者就会知道他要说什么, 因而没必要花力气去发其余词的音, 如at the doctor’s。[2]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 语言的变化不仅仅是发音与结构的简化, 有些时候, 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力, 而特地采用一些方法, 比如强调的句式:我“真”去了。这说明, 语音不仅需要考虑生理因素以便省力, 也要考虑听众的心理因素。正如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Herman Paul所说“我们不否认有些表达方式过于奢华了些, 但我们的言语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节俭的特征”[3]

第四, 幼时教育。儿童学话时本能发音的记录, 具有发音简易、省力的特点, 并往往伴随着辅音丛脱落、词语截短等现象。而大人往往出于迁就心里, 不刻意去纠正儿童的发音错误。比如一个可以分清汉语中平舌的“s”与卷舌的“sh”音的正常人, 在儿时接触“水 (shui) ”这个字时, 发成了“sui”的音, 那么即使以后他学会了真实读音, 也会在不经意间说出“sui”这个错音。

第五,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标准语的推行。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全国推行普通话, 推广简化字, 引入汉语拼音, 规范发音与文字。在一个国家推行标准语, 能为更多的国民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并对外显示民族凝聚力, 因此, 国家会不遗余力推广标准语。显而易见, 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不同语言为代表的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会存在外来语侵入当地语言基体的现象。这里以侵入的多少分为三种情况, 如果侵入语言占少数, 那么侵入语言就对底层语言形成了一个嵌入, 即外来的语言中的几个词或者词组融入当地语言基体, 变成了当地语言的一部分。比如“WTO”“GDP”这些词, 尽管这些词和汉字的形式与构成截然不同, 但是由于使用频繁, 形式简单, 使用频率高, 因此被汉语吸收作为其中一部分, 已经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本国语言了, 这就是嵌入。如果侵入语言和底层语言在语言量和使用频率上不相上下, 那么就形成了杂糅, 旧中国上海洋泾浜, 是外国人与中国买办聚集之地, 在那一时期那一特定地区, 产生了“洋泾浜英语”, 即中英文混杂的语言, 中国人说汉语时夹杂英语英语单词, 外国人说英语夹杂汉语, 在较短的时期内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杂糅。如果侵入的量非常大, 使用频率非常高, 就形成了侵占。以往, 语言的侵占的现象往往是伴随着人的侵占产生的,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 几百年前的北美洲土著是不说英语的, 而现在美式英语已经成为北美洲的主要语言。

外来语言能否成功侵入当地语言基体, 主要看外来语在当地的使用频率, 一般认为, 使用人数多, 则使用频率高。所以, 以往语言发生大的变化是经常伴随大量使用其他语言的民族的人口的交易、迁徙或者侵入本地造成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这种传统模式被打破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语言交汇的机会大大增多,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 也解除了地理对语言的限制, 使语言更容易侵入与被侵入,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 并最终被双方或者多方长期接受, 这是语言的融合。

第七, 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大众总是或多或少地不自觉地去模仿喜爱的公众人物。由于模仿, 语言才得以像波浪一样散播开来, 直到波及整个语言区域。[4]比如某些明星将“这样子”说成“酱紫”, 接下来就可能形成一个潮流, 所以潮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随。这种潮流可能短暂即逝, 那么语言在经历短暂的变化后又会回归;另外潮流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就形成了固定在语言中的新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民的与日俱增, 流行更容易被传播, 使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日趋加大。近年来, 网络词汇层出不穷, 对原有的语言体系有了一定的冲击。

第八、语言的自然淘汰与进化。随着时间的流逝, 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 语言也是在发展的, 淘汰落后的词汇, 产生新词汇, 赋予旧有词汇新含义等都是必然趋势。例如, 在古汉语中“妻子”指的是“妻”与“子”, 在现代汉语中则单指“妻”。

四、语言发展的趋势

洪堡特说过“在语言中从来都没有真正静止的片刻, 就好像人类思想之火永远不停一样。根据自然规律, 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之中”[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进化。语言的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时间, 科技的发展等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语言碰撞中,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融合和趋于一致。

从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 语言会经历简单——复杂——简化的趋势。人类最开始只会单调的几个发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接触的新事物不断增多, 交流的不断增加, 语言逐渐变得丰富, 并具备一定规律。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出于求简心理, 使语言更简便、更实用、更规范, 从而一定会产生语言的简化。

语言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标准化。标准语的推广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网络的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沟通更加频繁, 交流更加便利, 人们不会满足只与自己同用一种语言的人交流。但是语言不同的障碍阻碍了这种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 尽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 语言也终究会逐渐趋于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尔德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 2009.

[2]、黄远振.论语言的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25—30.

[3]、向明友.论经济分析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 2000, 21 (7) :3-8.

[4]、李朝.叶斯柏森论语言的变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417—423.

变化-身边的变化作文400字 篇5

过了不多久,外公家的院墙变高了,变厚了,土墙变成了坚硬的砖墙,我掂起脚还够不着呢!我胆子小,再也不去墙头玩……

到了上学时,外公家的院子又升高了,顶上插满了碎玻璃片,闪闪发光;有一段,还拉上了铁丝网。听爸爸说,那是电网,是防盗用的;如果碰着它,会被电击死的。从此,我到外公家,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碰着它。

变化 篇6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先量出长方形放大前后长和宽的长度,计算出对应边的比;接着估计、猜测面积的变化的规律,用计算、观察、画图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继续研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 图1)                  (图2)

图1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配套教材,图2是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第二部分教材内容呈现,有三处比较明显的变化:(1)在让学生进行了表格填写之后,将图1中的文字信息“ 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换成了“比较每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度比和面积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继而出现两处发现,和一处提示性填空。(2)将图1中要求“让学生根据校园平面图,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面积。”换成“在第112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3)图2中多了辣椒老师的文字信息提示: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到了什么?继而是图示引领学生回忆探索过程。

一、贴近学生,更关注“学的过程”

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编写专家在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叙述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要求学生先从长方形放大前后长和宽的比出发;再估计、猜测面积的变化的规律,用计算、观察、画图等方法進行验证;接着继续研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边的比与面积比的关系,进行填表;最后,进行规律的语言描述。这样的设计更贴近于学生“学的过程”。 在面对那么多的数据之后,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会有所发现,但是可能会出现思维和语言描述不够吻合的现象,有专家曾说:“数学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外化,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有了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这样的语言引导:“比较每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度比和面积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语言的关注“点”更集中了,再用语言提示“长度比是2∶1,面积比是4∶1;长度比是3∶1,面积比是9∶1”“两个比的后项都是1,面积比的前项是长度比前项的平方”,配上“如果把一个图形按照n∶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  )∶(  )”填空,学生对于规律的语言概括更为熟悉。因此说,这样的编排更关注了学生学的过程。

二、更关注基本经验的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般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如果说实验版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将此处换成“在第112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在注重基本经验积累之后,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之后,算出放大前后的面积比,对规律进行验证。教师在此处,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它们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发现将图形按比例缩小,面积随之变化的规律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给学生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操作氛围,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验证、归纳、概括,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其中的规律,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三、更关注基本能力的提升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个知识性的结论,更需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这种过程和方法的迁移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提供了可能,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在活动之后,增加了文字信息提示: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到了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如:在先前学生的自主研究中,他们明白了“把一个平面图形按m∶1的比放大,放大后图形面积与放大前面积比是m2∶1”,也明白了“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m的比缩小,缩小后图形面积与缩小前面积比是1∶m2”,抛出一个问题“还有同学按照m∶n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吗?放大(或缩小)后他们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学生得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面积与放大(或缩小)前面积的比是m2∶n2这样的规律,就易如反掌了;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的引向立体,提出:“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如果要研究的是像长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对应边的比与表面积的比以及体积的比是不是也有规律呢?规律是怎样的呢?你能用这样的研究方法自己去研究一下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把他们研究的想法写进数学日记,将隐性化的“知识”形态,转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丰富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培养学生善于研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快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 篇7

1 雾霾天气变化特征

自桑植县气象局记录数据显示, 自1961-2013年以来, 当地的大雾天气日数有所下降, 但霾的天数却大大的增加,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雾霾灾害区相比, 我国雾霾气象的持续时间特别长, 影响的范围特别大, 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桑植县记录的雾霾数据中, 2013年是桑植县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 也是全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2013年1月-11月, 桑植县出现雾霾的日数高达24 d, 远远超出历史的同期数据。

据我国气象总局数据现实, 京津冀地区, 西南地区、两广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四个地区[1]。在2013年1-10月的雾霾日数远远超过同期其它地区, 也超过历史同时雾霾日数。表1是2013年对这四个地区的雾霾日数的统计, 从中可以明确看出这四个地区的雾霾变化趋势。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 我国雾霾的变化趋势也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据图1显示, 1961-2013年我国雾的天数和霾的天数出现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雾霾的总的日数还维持在20~50 d, 但是雾的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霾的日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2013年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

2 气候变化趋势

雾霾日数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不仅有人为因素, 还有气候环境的变化。恶劣的气候环境使空气中的颗粒物质难以扩散, 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加;而降水日数的减少, 年平均风速的降低也会使得雾霾现象的出现日益频繁。

在降雨的形成过程中, 需要空气中含水量较多的大气与空气中的颗粒凝结在一起, 形成雨滴。在降雨的过程中, 雨水能够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质进行冲刷, 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据桑植县气象局数据显示, 我国自1961-2013年, 大气降水的日数在逐渐减少, 平均每十年约减少4 d。降水天数的减少, 说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与大气的凝结减少, 雨水的冲刷日数也相应的变少, 空气中悬浮的颗粒, 加大了雾霾天气的发生。

气候当中的风也能够把空气中悬浮的颗粒吹送到其它区域, 或者气压的垂直运动也能稀释空气中的悬浮颗粒, 改善空气的质量。过小的风速和静止的空气流动, 则会使得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不能的得到扩散。在平时的大风天气, 很少会出现雾霾天气。如表2发映出我过风速变化的情况, 可以很明显的得知我国30多年来风速呈现出的趋势, 静风的日数也在不断增加。静风的天气使得大气的气压稳定, 空气中悬浮的颗粒不能得到有效的扩散, 这也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并长时间持续。

3 控制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

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 加强对雾霾天气的治理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出行压力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在雾霾的治理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雾霾的治理仍然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1 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区域联系

控制雾霾天气, 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做起。各区域之间、环保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共同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 建立相关的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机制, 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的数量。有些大城市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 只针对中心城市, 而对于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却缺乏关注。环境问题是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 各区域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次,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要突破行政区域的体制, 建立联合的控制大气污染的体制, 各区域共同治理环境污染, 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就, 做好相互的协调, 共享雾霾检测的数据, 制定相应的防污治污措施。

3.2 提高雾霾预警能力, 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行

气候变化是雾霾天气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 桑植县气象局要提高对雾霾天气预报的能力, 及时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雾霾天气的出行安全。在现有的气象技术基础上, 建立全国统一布局, 重点区域加强的国家气象监测网路, 实现个气象局技术的互补和数据的共享。另外, 积极发展雾霾天气预警技术, 提高对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公布空气环境的质量以及PM2.5指数, 提醒人们注意出行安全。由于雾霾天气的能见度低, 空气质量差, 大量PM2.5悬浮颗粒的呼吸, 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病等,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 人们在雾霾天气出行要随时注意行车的安全, 尽量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 针对空气质量差的情况, 可以戴口罩出行。

3.3 完善法律法规, 控制雾霾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的污染是雾霾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积极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防止雾霾灾害和空气的污染。现有的空气环境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增加对PM2.5的评价内容;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坚强环境治理的监督;提倡环保生产,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城市中, 控制城市车辆, 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 改善城市的工业布局。

3.4 减缓气候的变化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使得气候变化更为严重。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减少煤炭能源的燃烧, 可以有效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缓气候的变化, 合理改善气象条件, 降低雾霾现象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 雾霾灾害发生的次数呈总体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加剧, 使得雾霾现象上升的势头越加猛烈, 2013年达到了数据记载以来的顶峰值。雾霾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 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 要加强对雾霾灾害的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变化 篇8

盈江畜禽养殖历史悠久, 据唐代攀绰《云南志》卷四中述:“茫蛮部落, 不仅养牛, 而且杨养象”, 大牲畜曾被当地少数民族先民作为衡量财富的象征, “德宏水牛”、“德宏高峰黄牛”在此广泛分布, 著名品种“滇南小耳朵猪”也曾发源于此, 野生“原鸡”至今还零星分布。建国六十年来, 盈江畜牧业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近30年间优甚。但随着时代、交通、经济、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林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盈江畜禽结构也发生了悄然的调整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六方面。

1 牛从“财富”的象征, 耕作的“帮手”日渐转化为餐桌上的优质“绿色食品”

盈江养牛历史悠久, 在改革开放前它曾是盈江农民心中的“太阳”, 曾被当地少数民族视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牛、特别是水牛, 是少数民族祭祀的最高祀品, 也是婚丧嫁娶场合主人财富多寡的“晴雨表”, 更是农耕时节农户的“好帮手”, 历史上曾一度得到当地少数民族农户的加夜草、补饭团、添红糖等一系列精心呵护。1949年, 全县牛存栏仅29480头, 1987年存栏70785头, 为历史最高, 这就是这一时期人们依赖牛、重视养牛的标志性说明。

改革开放后30年, 我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机推广普及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8年全县有农机11000多台, 其中用于耕作的农机达7000多台, 人、牛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牛的疫用重要性被逐渐降低, 特别是1999年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以来, 盈江养牛户开始探索开发牛的乳用性能和肉用性能, 牛出栏大幅增加, 2001~2008年仅7年间, 盈江牛出栏合计66307头, 平均年出栏9615头;牛肉价格则大幅攀升, 从1987年的每公斤6元增至30元。盈江“绿色牛肉”开始享誉州内外, 过去人们不屑一顾的水牛肉也开始在各种佳宴上一展风采。仅2000~2008年间, 全县每年就消费牛肉544.3~1476t, 每年外调牛肉106~256t。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后我县肉牛饲养业特别是肉水牛饲养业将以天然、优质、绿色的独特优势立足于盈江畜牧业之林。

2 马、骡、驴从历史舞台上悲壮卸妆

1949年, 盈江存栏马、骡、驴是2000匹, 马、骡、驴存栏历史最高年分别是1987年、1991年和1985年, 分别达12241匹、8376匹、365匹, “山间铃响马帮来”曾是这一时期马、骡、驴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它们曾为盈江的经济建设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随着公路网建设的推进, 特别是“村村通工程”的设施, 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全县马、骡、驴存栏分别是1510匹、446匹、27匹, 较历史最高年分别下降87.7%、94.7%、92.6%。目前只有在个别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还能零星看到他们时而忙碌、时而悠闲的身影;令人欣慰的是, 如今骡、驴肉开始被一些消费者亲睐, 今后, 特色草食动物养殖场将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3 生猪从“安盈江”的重要角色中一路走来

2008年盈江生猪存栏166394头, 是1949年存栏3800头的44倍, 60年间, 盈江养猪业发生了巨变, 特别是后30年间, 生猪存栏年均增长4.4%;生猪出栏年均增长达63.5%。2008年猪肉产量16216t, 占肉类总产量19385t的83.7%, 人均占有猪肉54.4kg。这种巨变主要得益于品种改良及90年代的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和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的设施, 其间也凝结了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80年代前猪肉一直靠供销社定量供应和社员的年猪解决, 之后由市场开放供应, 目前猪肉仍然是盈江人民肉食品需求的主要来源, 但供求趋饱和;实施生猪“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养殖, 才是盈江今后养猪业的必由之路。

4 羊虽“半路出家”, 但发展势头喜人

1949年羊存栏仅3800只, 由因其对草场有一定的耗损作用, 个别时期曾被限制发展, 改革开放后20年, 随着羊肉消费市场的出现, 养羊业得到快速发展, 羊存栏年均增长9.2%, 出栏年均增长40.5%, 2008年全县有50只以上的养羊户40户。随着林、粮、蔗、畜用地矛盾的日益突出, “靠天养羊”将无法立足, 规模、标准化圈养将使盈江养羊业一展风采。

5 禽业起步晚、发展快, 但欠规模、缺特色

1990~2008年19年间, 禽出栏年均增长18.2%。2001~2008年8年间, 禽存栏年均增长9.4%, 但年出栏万羽以上的养禽场仅3个, 由于禽类品种引入频繁, 本地优质土禽品种有混杂消失危险。优质土禽规模生态养殖将是今后急待开发的特色项目。

6 特种养殖在探索中进行

近年, 盈江开始有人探索土特畜禽养殖, 2008年全县有养野猪户1户, 山鸡1户, 鸵鸟1户、鸽1户, 但因受市场、技术、资金、养殖及消费者心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他们仍在艰难中探寻,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 规模特色畜禽养殖将会异军突起。

变化 篇9

近百年, 中国气温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是一致的。在1951~2009年, 中国地表的平均温上升了1.38℃, 变化速率为0.23℃/10a。由于气候变暖, 自1950年以来, 中国绝大多数冰川面积缩小了10%以上, 并且20世纪90年代后期冰川退化加速, 进而致使干旱区内陆河流的径流量明显增加。据估算, 青藏高原的冻土面积退化导致每年的释水量达到了50~110亿m3[1]。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刘丹等[2]对黑龙江1961~2003年植被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得兴安落叶松、冷杉、云杉和红杉等树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北移现象。周晓峰等[3]研究发现气温上升使岳桦苔原过渡带宽度增加, 岳桦侵入苔原的程度加剧。戴君虎等[4]对山西五台山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高山草甸和林线过渡带植物上移趋势与同期气温上升相关密切。Moseley[5]研究发现云南西北地区灌木入侵高山草甸, 并使得研究区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改变。

本文根据中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模拟估算:到21世纪末期中国在B1 (低排放) 、A1B (中排放) 、A2 (高排放) 经济发展模式下, 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5℃、3.8℃、4.6℃环境下[1], 对位于滇西北哈巴雪山垂直生态系统中的寒温性灌丛进行研究, 模拟寒温性灌丛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

2 研究区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 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 经度100°02′~100°14′, 纬度27°10′~27°24′, 距离香格里拉县城120km, 主峰海拔5396m, 海拔最低点为江边行政村, 仅1550m。哈巴雪山因巨大的海拔落差, 形成明显的高山垂直气候带, 从下到上依次为河谷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山寒带、高山冰雪带多种气候带。年均气温从金沙河谷的16.5℃下降到哈巴雪山的主峰—8.6℃。年降水量由526mm左右上升到1550mm左右。

哈巴雪山是由森林、灌木、草甸、现代冰川四个一级景观组成, 是完整而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哈巴雪山位于横断山区, 此处在地质历史上未曾受第四纪冰川大面积覆盖的影响, 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 被公认为是物种保存中心和形成中心, 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和地区特有种, 长苞冷杉、大果红杉、高山松、丽江云杉等是我国特有种, 以其为优势种长苞冷杉林、大果红杉林、高山松林、丽江云杉林是川西南、藏东南、滇西北的特有植被类型, 同时也是横断山针叶林的典型代表[6]。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包括:1980~2010年云南省134个气象站点30年的气象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云南省行政区划矢量数据、香格里拉县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香格里拉县的SPOT5遥感影像数据、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矢量图 (数据来源于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首先将带有经纬度坐标的气象站EXCEL数据导入ARCGIS, 生成矢量点数据, 并保存为可编辑的矢量点气象数据。应用SPOT5遥感影像和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哈巴雪山寒温性灌丛范围提取。

3.2 温度场数据获取

哈巴雪山水平方向所跨的经纬度范围较小, 但是垂直方向上海拔差异较大, 并且研究区及其周边的气象站点, 一般直接进行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插值获取的结果与该研究区实际温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并由于海拔是影响山地温度的重要因素。根据舒立福等[7]的研究资料, 本文基于云南省90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云南省134个气象站点的温度数据进行海拔梯度插值, 并通过哈巴雪山矢量图剪切, 生成研究区的温度场数据。依据《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 到21世纪末, 中国年平均温度在B1、A1B和A2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分别上升约2.5℃、3.8℃和4.6℃, 在ARCGIS中, 在上面插值得到的温度场基础上, 分别加上2.5℃、3.8℃和4.6℃, 获得不同排放情景的温度场数据。

3.3 寒温性灌丛分布区温度分布统计

首先, 将由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SPOT5获取的哈巴雪山寒温性灌丛分布矢量数据导入ARCGIS。应用conversion tools—feature to raster工具, 将寒温性灌丛面状矢量数据转换为与温度数据相同分辨率的栅格数据, 并应用conversion tools—raster to point工具, 将寒温性灌丛每个像元栅格数据转换为对应的矢量点数据。最后应用空间分析工具中的extract by points工具提取每个寒温性灌丛矢量点数据对应的温度栅格数据, 获取寒温性灌丛分布区的温度分布表格数据。

4 数据分析

4.1 寒温性灌丛分布温度曲线

由寒温性灌丛分布区温度统计预处理获取了8332个温度点数据, 温度最小值为-0.9753℃, 最大值为9.7044℃, 平均值为3.9302℃。利用EXCAL将哈巴雪山解译中的寒温性灌丛的温度分布划分为110个区间, 间隔为0.1℃, 范围有-1~10℃, 并统计每个区间的温度分布频数。然后将每个区间的频数除以最大频数值, 将每个区间的频数化为0~1概率值。由于频数概率分布成正态分布形状, 利用SPSS软件对110区间及其对应的频数概率进行非线性回归, 获取寒温性灌丛在温度上的分布概率曲线函数, 如下:

将哈巴雪山解译的寒温性灌丛温度代入公式 (1) 中, 得到寒温性灌丛在各个温度区间的分布概率 (R2=0.950) 。寒温性灌丛的解译温度分布、预测温度分布及其误差的分布如图1所示。

4.2 本世纪末寒温性灌丛分布预测

查询《云南植被》, 寒温灌丛分布海拔主要在3800~4300m, 还有一些灌丛分布在亚高山 (3200~3800m) , 这些灌丛大部分是由于久经放牧形成的次生灌丛。本文主要研究海拔在3800~4300m之间的寒温灌丛, 该植被处多雪、多风、寒冷日照常的气候条件下, 年均气温在3~5℃, 一般均在10℃以下, 最冷月在0℃以下[8]。本文将3℃和5℃代入寒温灌丛温度分布曲线公式 (1) , 取两者概率较小者, 作为判断寒温灌丛最适宜温度分布概率临界点。由计算可知, MIN (F (3) , F (5) ) =0.7489。

利用ARCGIS软件的栅格计算器工具将哈巴雪山当前温度场、B1、A1B、A2不同排放下温度场数据按照公式 (1) 进行计算, 获得研究区不同情境下的温度分布概率图。然后按寒温灌丛最适宜温度临界点0.7489划分出不同情境下寒温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并用区域统计工具计算情景下适宜区域的海拔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宽度, 同时统计其适宜面积。统计结果如图2、表1所示, 其中0表示以当前温度为基准, 2.5、3.8、4.6分别表示在当前温度基准上不同排放情境下, 到本世纪末温度的上升幅度。

由图2可知, 到本世纪末,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境下, 寒温性灌丛的空间分布海拔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平均值 (MIN) 变化一致, 均出现升高趋势。并且海拔最大值的上升幅度较大, 平均值变化次之, 最小值变化较小。由表1可知, 寒温性灌丛海拔分布宽度 (RANGE) 均在当下基准温度上增加, 但是空间分布面积 (AREA) 却在下降, 并且温度上升幅度越大, 分布面积越小。

总之, 基于当下基准温度, 到本世纪末, 寒温灌丛的分布空间有上升迁移趋势, 分布宽度增加, 但是由于山体空间有限, 寒温灌丛空间分布面积下降较明显, 显示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5 结论

(1) 本文结合了生态学、统计学和GIS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 进行滇西北哈巴雪山寒温灌丛的基于当前温度的未来情景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预测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寒温灌丛有向高海拔迁移的潜在趋势, 并且空间分布的宽度增加, 但是分布的总面积会出现下降趋势, 出现高山植被的“挤出”效应。

(2) 本文对寒温灌丛的预测模型是基于不同情景下的温度变化因子进行的, 但是由于温度上升、极端气候发生、病虫害的发生及其不同土质条件均会对寒温灌丛的分布造成影响, 因此,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植被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 对寒温灌丛未来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 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高山植被的空间变化研究的趋势。

摘要:运用ARCGIS软件将云南省134个气象站点的30年的平均温度数据, 按温度梯度插值方法, 建立哈巴雪山当前的温度基线场;依据《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21世纪末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国年均温在低排放 (B1) 、中排放 (A1B) 、高排放 (B2) 升高幅度, 建立不同情境下研究区的温度场数据;依据《云南植被》、研究区的寒温性灌丛的斑块数据和当前温度基线场, 建立寒温灌丛的温度分布曲线, 并获取最适宜温度临界点。最后结合各个情境下温度场数据和寒温灌丛分布临界点统计各个情境下空间格局的分布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寒温灌丛有向上迁移的趋势, 同时分布的海拔宽度有所增加, 但是分布的面积下降明显, 出现“挤出”效应。

关键词:寒温灌丛,插值空间,格局变化,预测

参考文献

[1]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刘丹, 那继海.1961~2003年黑龙江主要树种的生态地理分布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2) :100~105.

[3]周晓峰, 王晓春.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动态与气候变化[J].地学前缘, 2002, 9 (1) :227~231.

[4]戴君虎, 潘嫄.五台山高山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 2005.25 (2) :226~231.

[5]Moseley R K.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 in northwestern Yunnan[J].China.mountainResearth and Development, 2006, 26:214~219.

[6]陶晶.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8~11.

[7]舒立福, 周汝良.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扑救指挥数字化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2:179~185.

变化 篇10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国西北部,34°25′- 49°11′N, 73°40′- 96°18′E,面积166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6,地形复杂。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年蒸散量大,年降水量全疆多年平均为134.0mm[19]。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20]。本文采用新疆地区55个气象站(气象站点分布图见图1)1961-2013年气象资料(日平均最高温度、日平均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日照时数),气象数据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cdc.cma gov cn/)提供的中国地面气 候资料日 值数据集,采用FAO-56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T0为潜在蒸散量,mm/d;Δ 为饱和水气压 与温度曲 线的斜率,kPa/℃;Rn为参考作 物冠层表 面净辐射,MJ/(m2· 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γ 为干湿表常数,kPa/℃;T为2m高处的日平均气温,℃;U2为2 m高处的风速,m/s;es为饱和水汽压,kPa;ea为实际水汽压,kPa。

在非参数检验中,原假设认为时间序列的增减趋势或者阶段转换的跳跃不明显;而备择性假设认为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显著[12]。从检验能力上看,使用非参数Mann-Kendall单调趋势检验和Mann-Whitney阶段转换检验要优于参数t检验,并且无须事先假定样本的统计分布。在非参数Mann-Kendall单调趋势检验中,原假设H0认为温度时间序列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而备择假设H1则表示待测时间序列变化显著。用倾斜度β 来量化单调趋势,表示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当β为正时,表示上升趋势;当β为负时,表示下降趋势[21]。R/S分析法最早由英国水文学家H.E Hurst在总结尼罗河多年水文观测资料时提出的,该方法己经被广泛用于研究时间序列分形理论。用R/S分析法计算的Hurst指数值H与分形维数D之间的关系为:D=2 -H。当H<0.5,D>1.5时,表明时间序列的反持续性,即将来变化的总趋势与过去相反,H值越小,反映其反持续性越强;当H=0.5,D=1.5时,表明时间序列为相互独立,现在与过去变化趋势无关;当H>0.5,D<1.5时,表明时间序列的持续性,即将来的变化与过去的变化相同,H值越大,这种持续性越强;当H =1,D=1时,序列为完全相关序列。该方法可以判断出时间序列的趋势性成分,在气候预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运用ARCGIS地学统计 模块中的 反距离加 权法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 )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潜在潜在蒸散量年际突变前后及潜在蒸散量的年季Hurst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22]。

2结果分析

2.1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的趋势变化分析

新疆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为1 165mm/a,1961-2013年, 变异系数为0.035,属于弱变异。年潜在蒸散量呈波动变化,总体上呈明显减少趋势(R=0.386 5>0.347 6),平均递减 率为 -10.1mm/(10a)(趋势线斜 率)。其中,最大蒸散 量出现在1974年,为1 226mm,最小值出现在1993年,为1 060mm,绝对变化幅度为166mm,相对变化幅度为1.16,见图2。

在Mann-Kendall单调趋势 检验中,检验统计 量为正值 时,表示时间序列呈增加趋势,为负值时意味着时间序列呈减少趋势。对ET0序列进行Mann-Kendall检验,1961-2013年,新疆的年均ET0的统计量z= -2.58< -1.96,说明年均ET0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置信度水平为95%)。夏季ET0的统计量z=-3.24<-1.96,秋季ET0的统计量z= -2.94< -1.96,说明夏秋季节ET0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置信度水平为95%)。春冬ET0的统计量z分别为 -1.36、-0.66,大于 -1.96(置信度水平为95%),说明春冬季节ET0无明显的 下降趋势,呈现一种波动 变化。新疆各站 点ET0年值的单 调变化趋势呈混合模式(见图2),具上升和下降趋势的站点分别为15和40个,呈上升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及东部地带,有6和30个站点的上升和下降趋势显著,其平均变化速度分别为2.58和-2.41mm/a,年均减幅1.08mm/a。新疆ET0在4个季节的变化趋 势也呈混 合模式,但仍以下 降趋势为 主 (见表1)。站点数方面,四季中具有显著上升趋势的站点数均小于10个,春季、夏季、秋季具有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数均大于20个;变化幅度方面,春季和夏季的站点变化幅度最大,上升及下降站点变化明显。冬季是ET0变化较小的季节,站点数和幅度都相对少于其他季节,而夏季是ET0变化显著的季节。

2.2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的突变分析

利用时间序列累积距平进一步研究新疆潜在蒸散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在累积距平曲线中,曲线呈下降趋势时表示时间序列呈减 少趋势,上升时表 示时间序 列呈增加 趋势。在图3中,对于全疆潜在蒸散量,大体上1961-1983年累积距平线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潜在蒸散量处于增加期,而1983年之后进入减少期,转为迅速下降趋势,1983-2003年为波动下降趋势。 2003-2013年时段,又处于波 动增加、减少期,变化趋势 不明显。累积距平线可以分析时间序列变化的转变或突变点,但这种突变是否显著却不得而知。利用Mann-Whitney突变检验对新疆潜在蒸散量突变特征进行检验(见表2)。在表2中,1983年潜在蒸散量发生减少突变,其突变跃度为-65.3mm/a。

mm

为了分析突变前、后研究区 多年平均ET0的空间分 布特征 ,采用ArcGIS9.3应用IDW插值得到 图4。由图4可知 ,突变前(1961-1983年)ET0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减,ET0多年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01~2 515mm,其中东南部高值区ET0的变化范围为1 337~2 515 mm,西北部低 值区ET0的变化范 围为601~ 1 337mm,同时在西北部还存在着一个高值区,包括克拉玛依、 乌苏、阿拉山口等区域,ET0的变化范围为1 337~2 084mm, 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突变后(1984-2013年)ET0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突变前相似,但是突变后较突变前,ET0显著减小,ET0多年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542~2 479 mm,其中东南 部高值区ET0的变化范围为1 244~2 479mm,西北部低值区ET0的变化范围为542~1 244mm,西北部的高值区区域范围基本没有变化,ET0的变化范围为1 244~2 034mm,同样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这与新疆潜在蒸散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变化相一致[16,17,18],但在具体突变时间上认识不同。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采用逐日气象资料,计算逐月及逐年潜在蒸散量,相关研究是采用逐月气象资料计算月及年潜在蒸散量,因为根据相关研究,使用日资料可以减少因使用月资料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象要素对蒸散的线性化影响[23]。此外,研究年限的不一致,本文研究年限较相关研究时限较长,这可能造成对潜在蒸散量发生突变的不一致认识。

2.3潜在蒸散量变化的成因分析

潜在蒸散量受气象要素综合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气象因子(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风速), 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来研究潜在蒸散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表3看,年潜在蒸散量与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通过0.01和0.05的置信度检验。各个季节的潜在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一,春季潜在蒸散量与最高温度、日照时间、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夏季秋季的潜在蒸散量与最高温度、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冬季潜在蒸散量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由表3和表4可知,造成ET0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风速的显著下降。综合分析,风速是影响ET0的主要气象因素,虽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对ET0也存在显著影响, 但是ET0并没有随最高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注:**表示通过0.01的置信度检验;*表示通过0.05的置信度。

张山清、石鑫[16,17,18]等研究认为影响中国新疆年潜在 蒸散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速。本研究通过相关系数法及气象因子的M-K趋势检验,也得到相似结论,即风速下降是影响四季和年值ET0降低的首要因素。

2.4新疆潜在蒸散量的Hurst指数预测

由新疆潜在蒸散量的年季Hurst指数空间分布图(见图5) 可知,新疆地区年及季节潜在蒸散量表现出比较强的持续性, 即未来趋势与过去的一致。潜在蒸散量自1983年来呈下降趋势。结合Hurst指数预测可知,新疆潜在蒸 散量2013年后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Hurst现象在夏季和秋季表现最显著,潜在蒸散量2013年后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春季和冬季继续呈波动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春季潜在蒸散量在北塔山、 青河、托里有较弱的反持续性。冬季季潜在蒸散量在新疆天山南坡一带精河、乌苏、克拉玛依、呼图壁以及奇台、伊吾等地具有较弱的反持续性,南疆只有民丰具有反持续性。

3结论

(1)新疆地区潜在蒸散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递减率为-10.1mm/(10a)(趋势线斜率)。夏季、秋季潜在 蒸散量变化趋势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显著减少趋势,春季、冬季呈波动变化,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48个站点中ET0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均有,但整体呈下降趋势。



(2)新疆年潜在蒸散量自1983年发生减少性突变;突变前与突变后平均ET0分布特征相似,其空间变化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3)整体而言,蒸散量与日照时数、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温差、降水量呈负相关。风速是影响ET0的主要气象因素,虽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对ET0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ET0并没有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变化 篇11

《氓》中当女主人公与男子不相识之初称对方为“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民也(《说文》)。自彼来此之民曰氓,也就是特指外来的人。按照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男女之间在谈婚论嫁之前,少有自由恋爱(当然也有特例),对彼此的称呼在这里可见一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此时对于这个做生意的男人也是毫无感情可言,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换丝商人。

但是当女主人公知道这个男人“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时候,女性渴望爱情的特有心理和对这个男人的认同感使得她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行为和语言。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已经转为“子”,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寫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等等。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就是现在的“您”。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等。为什么这里偏偏用“子”来称呼男子,可见女主人公通过第一次的观察与接触已经中意于男子,原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个被她称为“子”的人。

在经过了充满温情与甜蜜的恋爱之后,二人心心相惜,“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真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感情到了一往情深、朝思暮想的地步。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里是叙述婚嫁的经过,过程简单明了,是一个简朴的婚礼,在这里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又转变为“尔”。在古代汉语中“尔”就是一个“你”的意思,在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中有这样的句子“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这其中彼此以尔和汝相称,表示亲昵,不分彼此。由此可知“尔”和之前的“子”相比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随着感情的深入更进了一步,由之前的“您”变成了现在的“你”。

后来,两人的生活从甜蜜的恋爱逐步到了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子娶了女主人公后,目的达到了,激情也过了,完全失去了当初的“氓之蚩蚩”那温文尔雅的样子,甚至露出了凶相。在古代社会“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现象很多,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男子有了外遇,因为经常外出经商,或者是女子因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缘故,使得容颜已逝,最终让男子变心等。

于是女主人公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感叹,注意这里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又变成了“士”。在古代汉语中“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这里的感叹,不仅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叹惋,也包含了对男子的控诉和讽刺,既然封建社会给“士”赋予了一种圣神的道德含义,那男子在《氓》中的背叛爱情、背叛婚姻的行为与传统的“士”的形象背道而驰。这里难道没有强烈地讽刺吗?

变化 篇12

1 功能以及效果

功能以及效果如下图1所示

在文本框中输入不同的文字, 右边容器会根据文字输入的大小来显示不同的容积, 显示结果分别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

2 制作方法

1) 方法一:通过if语句控制逐帧动画来完成:

第一步, 绘制矢量图形;按照样图输入文字, 利用文本工具将文本设置成输入文本, 使用矩形工具绘制出容器外框, 通过半透明的无边矩形绘制上涨的液体, 然后把刻度标上去。

第二步:设置关键帧, 制作动画。如图5所示。

在溢出动画这个层上面插入连续的关键帧, 每次关键帧的液体上涨一个刻度, 最后完全溢出。

第三步:输入代码, 控制动画:

在第一个关键帧输入停止的代码, 控制按钮层输入以下代码:

对控制按钮加入如下代码:

优点:这种方法制作思路简单, 程序简单。

缺点:关键帧的建立较多, 文件大小增大, 层的分布也较多, 液体不能随着数字的精确变化而变化。

2) 方法二:通过if语句控制元件的高度来实现:

第一步, 绘制矢量图形;按照第一种方法的第一个步骤来绘制矢量图形。

第二步:设置关键帧, 制作动画。如图6所示。

新建一个液体的元件, 拖入场景中取名为rong_mc。

第三步:输入代码, 控制动画:

在第一个关键帧中输入如下代码:

对控制按钮加入如下代码:

优点:动画的变化能够随着输入文本的变化精确变化。

缺点:编程难度大些。

3) 方法三:通过if语句控制移动元件动画来实现

第一步, 绘制矢量图形;按照第一种方法的第一个步骤来绘制矢量图形。

第二步:设置关键帧, 制作如上图6所示;

然后新建一个液体的元件, 制作容器的一个10帧的重心移位动画如图7所示, 拖入场景中取名为rong_mc。

第三步:输入代码, 控制动画:

优点:可以让数字控制很好的动画效果。

缺点:需要制作元件动画, 过程较为复杂, 并且精确度需要通过移动动画关键帧的时间长短来控制。

3 总结

Flash通过文本数字的变化来控制动画的变化在虚拟仿真系统中的应用很广, 这里我们通过通过IF语句三种方法来实现, 文本数字的提取是通过a.text来提取的, 分别通过if语句来控制关键帧, 控制动画的高度, 控制移动动画的帧的跳转三种方法来实现, 相对而言, 第二种方法最精确, 第三种动画效果最好。

摘要:该文介绍了如何通过flash的代码来实现数字变化与动画变化的连接, 并给出了两个实例来分别讲述了实现这种变化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数字变化,动画变化,连接,逐帧动画,if语句

参考文献

[1]胡海.ADOBE FLASH CS3 PROFESSIONAL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葛雷布勒.优秀动漫游戏系列教材--Flash动画入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预处理矩阵下一篇:趣味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