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发展

2024-06-01

缓慢发展(通用12篇)

缓慢发展 篇1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 移动支付发展相较其他国家较为缓慢。究其原因, 大环境的制约、用户意识不足、自身的因素都是阻碍其前进的绊脚石。

有机构预测, 到了今年底, 美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量会增加210%。虽然移动支付市场火爆, 但不是每个人能够从中获益。

科技内幕资讯网 (Tech Insider) 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两成拥有匹配设备的用户使用过Apple Pay;在这些使用过Apple Pay的用户当中, 不到六成的用户在一周时间内仅使用过一次。

为什么方便易用的移动支付技术在美国不被大众青睐?曾有人说, 移动支付世界在创立之前就已经支离破碎了。这样的论点成立吗?让我们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

安全因素

关于移动支付, 人们最大的担忧便是其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在2015年Money 20/20高峰会上, 市场调查公司e Marketer的分析师布莱恩·耶格 (Bryan Yeager) 宣称, 预计到2016年底, 美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增长到3 750万人, 同比增长62%。

然而, 安全问题还是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绊脚石。耶格表示, 57%的美国网民认为安全因素是其考虑是否使用移动支付的最大顾虑;62%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选择不安装手机钱包软件, 也是出于安全原因。

缺乏全球标准

国际兼容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Valsita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姆·佩雷拉 (Raomal Perera) 表示:“只有国际上出现通用的接口标准, 消费者才乐意使用移动支付服务, 也只有到那时候用户才会发现将手机作为电子钱包的好处, 毕竟那比传统渠道方便太多了。一旦全球化的标准得到确立, 用户就可以使用任何设备进行支付, 而不用为每一次支付安装不同的软件, 这会大大简化购物流程。”

如果全球化的移动支付标准没有建立, 出国旅游将困难重重。Visa尝试通过“数字支付启动计划” (Digital Enablement Program, VDEP) 来解决跨国支付的问题。美国目前也正在执行EMV标准, 以平息关于标准化的忧虑。这些大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会促进移动支付向前发展, 它的前景会越来越光明, 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

卸载麻烦

如果用户不满意移动支付服务, 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卸载掉相关App, 那就太天真了。有些移动支付服务商即使关闭了业务, 但是它们的软件App却卸载不了。

Payments Source公司表示, 当移动钱包停止运行时, 它并不能完全被清除掉, 公司依旧可以升级处于休眠状态的软件, 这个软件仍然会存在用户的手机当中。想要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个问题, 建议在i Phone中找到钱包App, 试一下卸载它, 就会发现:没门儿!

旧习难改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美国大部分人对于现存的支付方式与状况十分满意, 他们认为相比移动支付, 实体的银行系统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并且更加容易操作。此外, 非移动支付的用户还表示他们十分享受信用卡或者和借记卡带来的额外好处。

除非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并且人们能够感受到操作移动支付系统的便捷之处, 移动支付才有机会改变现在这种举步维艰的状况。

移动支付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的移动支付已经较为便捷、潜力巨大, 但是仍然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这也给创新技术带来很大的舞台, 会给以下技术带来新的市场。

P2P支付。通过移动设备直接在线付钱给别人。在美国, 这些应用软件有Venmo, Dwolla, Due, 以及Facebook Messenger, 苹果公司也在开发此功能。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这样评价Venmo:“Venmo非常受年轻人欢迎, 它能使用户直接给社交好友付款, 方便快捷。”

塑料卡片将被取代。移动支付将把各式各样的信用卡和借记卡进行整合。谷歌钱包与苹果支付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技术。

慈善捐款将更便捷。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App为一些社会项目捐款, 并且可以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募资。

虚拟银行将替代实体机构。如果不用去实体银行也能办理开户或者其他业务, 这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那些认为去银行没有意义或者无法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来说, 虚拟银行的成立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令人欣喜的是, 关于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目前也有了较大改善, 谷歌在Android 4.4中引入了新的NFC功能—— (Host Card Emulation, HCE) , 即手机可以不需要安全模块的情况下实现移动支付, NFC读卡器将通过NFC控制器直接与系统上的应用交互从而完成支付过程。力图通过软件模拟SE元件, 以达到所有安装了Android 4.4系统的手机不依赖SE元件就可以使用NFC手机卡模拟模式的效果, 这样可以大大推进NFC支付功能的进程。

技术革新是改善人们对移动支付所持态度的关键, 一旦安全性得以保障, 支付习惯也必将发生变化, 移动支付世界的修补过程任重道远。

缓慢发展 篇2

张春澍

我国税务代理1988年首先在辽宁、吉林等省进行试点至今已整整十年了,税务机关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地方甚至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推广,但它的发展仍然缓慢: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业务额不多,经济、社会效益不大。可以说全国还没有一家似模似样、真正有实力的独立的税务代理机构。为什么这一新生事物并没有象人们当初预料的那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税务代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高度自由化、高度法制化的市经济才能使税务代理业兴旺发达。我国1992年才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比较,我国目前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即平时所说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事普遍存在。企业与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政企分离不彻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产权模糊.企业还没有真正得到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也就是说我国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和法制化程度还较低,这种市场经济模式显然不可能使税务代理得

到全面迅速的发展。

二、随意变通税收政策,简化计税方式。税务代理的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政策和繁杂程度,税收政策越繁杂,纳税人对税务代理的需求就越大。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税制,每个省征收的税种至今在l5种之上,每个固定的纳税户需要缴纳的税种也有好几个;各个税种的计税依据、计算方法不同,成本列支项目、扣除项目、减免税项目的政策规定多而复杂,而且还经常变化,普通的纳税人要真正掌握是不容易的。再加上原税局一分为二,工商企业都要到国、地税机关缴税。应该说,税收政策的复杂程度足以令纳税人找专业代理人士代办税务事宜。然而我们的税务机关在计算征收税款过程中,很少有真正按照各税种的具体规定计算税款的,多数采取变通的方法如带征、定率、定额等方式征税。将原本相当复杂的税收政策变得非常简单。如定率带征企业所得税、个体户的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按4%征收率征收小规模纳税人甚至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等等就是变通税法的典型做法。这种既不准确也不合理的计征办法,免去了纳税人难以掌握税法的烦恼,使纳税人失去了对税务代理的要求。

三、税务机关执法刚性不强,依法治税不力。应该说纳税人委托税务代理的目的之一是准确计算并缴足税款,以免因不懂政策计算失误少缴税款而受到处罚。然而由于我国税

收执法刚性不强,依法治税不力,处罚畸轻,纳税人不仅不会因此被处罚而遭受损失,反而往往因此而得益。就算是故意偷逃骗税也往往因为以不懂税法为借口逃避处罚而得逞。历年的税收大检查和企业所得税汇缴以及各个税种的专项检查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执法环境下,有谁愿意花钱找人代理呢?此外,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把偷逃骗税作为生财之道,生怕别人知道而断财路、被查处。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纳税人当然不会找人代理了。

四、税务机关优化办税服务,使纳税人得到了方便。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新的征管模式已逐步建立起来,税务机关优化办税服务的措施越来越多.简化办税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条龙办税服务,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税银联网、电子、电话、邮寄申报、税银储蓄卡办税等等给纳税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地缩短了纳税人办税时间,提高了纳税人办税的效率。相反,找人代理往往由于代理人办事效率低下,又不负责而费钱费时费事。

五、税务代理宣传滞后。税务代理虽然已试点十年多了,但税务代理的宣传力度却严重不足。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个地方进行过较大规模、较大范围的税务代理宣传活动,每年的税收宣传月或平时的税收宣传活动也很少涉及到税务代理的内容。这样,不但大多数纳税人不知道税务代理的性质、职责、作用、原则以及运作规则、具体做法,就

是我们税务人员本身也知之不多,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其他人士了。税务代理宣传滞后,影响了税务代理的发展。

六、缺乏群众基础,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国的税务代理无论从个别省市开始试点到全面试点,无论是税务代理法规的制订还是具体实施,基本上都是税务机关自己独立进行的,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因而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七、经济发展势头放慢,企业效益欠佳。由于我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同时又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放慢,企业经济效益欠佳,下岗人员增多,因而不愿花钱找人代理。加上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大户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有—班通晓税收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办税员,因而没有必要请人代理。小本经营的个体户,更是斤斤计较不愿找人代理。

八、纳税人过份分散。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纳税人分散在城乡各地,有的远离市区超过百公里。目前只有市区(县城)才有代理机构,而税务机关却在每个乡镇都设有税务所或税站,纳税人当然不会舍近求远跑去市区(县城)找人代理。

九、代理法规建设滞后。税务代理虽然1988年已在一些省市试点,但它的合法性直到1992年《税收征收管理法》出台才被确认,而具体的操作法规到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

制汀的《税务代理暂行办法》才给予明确和规范,但真正具有法律地位的税务代理法规尚未出台,税务代理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管理机构尚未彻底明确,税务代理的具体做法也没有统一和规范。

十、当前代理试点问题突出,行为不规范。税务代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令纳税人望而却步。l、大多数税务代理机构名义上是独立核算的社会中介机构,实际上它的办公场所、从业人员、财产、利益分配等属于税务机关甚至使用的收费票据也是《税务工本费发票》,其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令人怀疑。

2、收费标准不统一不合理,同一地区同一项目的代理价格也相差很大。如个体户税务登记代理费有的收100元,有的收30元;有的收费太高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比聘任一个精通财会知识、熟练办税业务的退休老税干做专职会计、专职办税员的费用还要高得多。

3、有的代理机构只不过在办税场所(如税所、办税厅)摆几张桌子,挂个牌子坐地收费,而各项办税工作还得自己去完成。

4、税务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差、代理能力低,代理项目单一,而真要委托其代理复杂的办税事项如撰写涉税文书、代理建帐、代理申请复议或代打税务官司等却无能为力。

5、有的地方税务机构行政干预、强迫代理现象严重,诱发纳税人的抵触情绪,既然代理是自愿的,你硬要我委托代理,我偏不干,你又奈我何呢?

6、税务代理的程序和做法不规范,如

没有签订必要的委托代理协议,代理的责任不明确等。

7、代理机构没有将代理服务上门,而是守株待兔,等人上门来找代理。

8、代理机构设置混乱,国税设立国税代理机构,地税设立地税代理机构,委托国税代理机构办不了地税业务,委托地税代理机构办不了国税业务。为了不得罪国税机关或地税,干脆两边都不搞委托。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税务代理的发展。

因此,对税务代理的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要加速税务代理的发展,除了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加速经济发展外,必须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增强税收执法刚性,减少和避免随意变通税法的行为。加大税务代理法规的建设和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提高税务代理社会地位,迅速解决当前税务代理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税务代理的行为。只有这样,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税务代理必将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国电子管风琴的发展缓慢 篇3

关键词:教育 体制

电子管风琴转瞬间已有近30年的历史,虽然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有着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仍有些缓慢,要总结过去历史,并中得到些受益匪浅的经验,在总结中不断思索、探索并发现中国电子管风琴在教育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电子管风琴必须走出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

1、政府、学校的政策性支持不够,资金投入少

对于电子管风琴来说,是由沈阳音乐学院的沈晓明教授把电子管风琴引入国内,走人过门以来,政府对各大院校的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投入不多,学校举办的很多文艺活动,所需乐器的配备,教师的选聘,音乐会的举办等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各个院校运用自己的经费自行解决,刚传入中国时电子管风琴的价格相对较昂贵一些,所以配备起来较困难,所以配备了极少数量的乐器,所以普及到全国各大院校不是很容易。所以希望政府能为了培养国民的普遍音乐素质,能对电子管风琴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以便电子管风琴有更雄厚的使用设备。

2、当前教育体制的限制

国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丰富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学习,减轻学生负担,但升学是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学校的最大压力。很多学生在学校忙功课,回家忙课程提高(培训辅导班),无暇顾及音乐爱好和兴趣。就算社会上开有音乐培训班,也是为了升学的手段之一,或者是为了考取艺术院校,因此,在电子管风琴发展空间被挤占的越来越狭小。

3、电子管风琴专业基本应从基础抓起

对电子管风琴的错误认识,因为电子管风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产品的产物,也有人误认为伴奏花哨,他被误认为是“大玩具”,难等大雅之堂,其实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艺手法上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全身的很多部位同时运动,协调配合,它的奏法上都有很规范的要求,首先要学习电子管风琴要有一定的钢琴基础,也就是说要想更好的使身体的很多部位更好的协调配合,要先将两只手很好的配合,然后才是双脚的演奏,这就表明了要想发展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就应该从基础抓起,对双手的配合有着很强的能力。

4、政府、院校对电子管风琴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电子琴的学习者数量逐年增加,慢慢普及,被人们所认识。从小能够培养音乐的感觉,音乐素养。电子管风琴虽已有30年的发展光景,还未被人们所认知,直至2011年春晚,“玖月奇迹”的出现,让人们从未闻、未见到了解、认识。使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变得众所周知。它具有多种音色、多种节奏,表现各音乐历史风格和多民族音乐风格的节奏类型,丰富多彩、变化奇妙的包罗大自然和人类对宇宙世界赋予想象的梦幻音色,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单人就可以演奏出的、极具魅力的、是大型乐队音响效果般的音乐,是手脚并用的乐器等突出特点,被称之为“神器”。这对促进电子管风琴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电子管风琴要想得到发展就应常通过媒体,把更多、更好的演奏家推出来,让大家对电子管风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很认识,多举办学术交流会、课题研讨会、观摩会、以及巡回性质的专场音乐会,这些成为我们大家专业实践活动的一个探索焦点。这种认识让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凝练清晰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所有名校,一个共同的特点。当然,这与高等院校的历史文化关系极大,是几代人探索中产生结果,是学校历史光荣的传承,更是现代教师团队的结晶。对于电子管风琴来说,要想在众多音乐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并壮大发展其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对于电子管风琴的教学,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关电子管风琴相关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虽已建立了培养目标,但是指导思想尚不明确,并且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多少先进经验借鉴,因此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教学上没有具体的章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明确的办学思想是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每门专业课程要想成功,必然有一套它自己成功的、独到的办学理念作为支撑,明确了办学理念也就明确了该专业办学模式运行的基本思路。沈阳音乐学院从办学以来,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艺术教育的教学特点,明确地提出了“面向社会,为了就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促进了电子管风琴教学的进步与规范化,各大院校认识到电子管风琴的重要性,开展专业教育,就业者从业于诸多音乐院校.这样的模式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升学就业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最合适的人才。培养的人才要优秀、要一专多能,而且要适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电子管风琴专业课程如果一直延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按部就班的教学,不考虑现代化社会需要发展的要求,不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就一定无法继续向前推广和发展,如果持续维持发展现状,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必须进行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杠杆,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家、演奏家,使专业不断做强、做大,从而普及到各所院校,以至推广全国。

参考文献:

[1]王晓伟.浅谈钢琴协奏曲在双排键电子琴上的改编和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2]尚方.电子管风琴教学探索[J].剧作家.2008(02)

缓慢发展 篇4

一、目前主题百货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上海创“主题百货”风气之先河。改革开放初期, 最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上, 就已出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商厦”———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但二十多年之后, 登陆上海的“主题百货”也不超过10家, 许多地方的主题百货更如昊花一现, 面临歇业或转型的尴尬, 笔者通过对各地主题百货发展的情况的调查, 认为目前制约主题百货模式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经营者自身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

1. 经营者自身因素

由于经营者盲目追赶潮流、选址不当、主题不合适等原因, 难以保证主题百货一定的客流, 从而导致主题百货发展陷入困境。

(1) 盲目追赶潮流, 对客流没有充分的论证。百货业由于受到各类新型业态和外资零售业的冲击, 面临生存危机, 不少百货店面临转型的强大竞争压力, 而主题百货作为现代百货的一种新模式, 便很容易受到业内追捧, 以此达到差异化经营的目的。至于主题百货满足的个性化市场能有多大, 缺乏细致科学的论证, 结果往往造成开业红火, 但人气不旺。如泉州, 有女性百货、儿童百货、家电百货等多种个性化百货业态, 但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 这与泉州中心城区人口不足50万, 而同时客流又被新华都、百汇、奇龙等一些综合性百货所分流有关。

(2) 选址远离商业中心区, 客流量难以支撑主题经营。百货业有一个“第一是选址, 第二是选址, 第三还是选址”的说法, 但凡百货店选址离不开商业中心区, 除非是购物中心模式以其一站式的购物理念和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服务可以雄踞市郊。因此主题百货如果远离商业中心, 只靠自身客流, 没有分享客流, 个性化的经营就难以聚集人气。台湾景盈集团斥资1.4个亿打造的成都华励百货——成都第一家主题百货落户成都不到10个月便开始停业清算就是一个例子。据业内人士分析, 华励百货远离成都传统商业圈, 客流量少成为其致命因素之一。其店址避开春熙路、盐市口为代表的成熟商圈, 选址在下南大街靠近高架桥的天府绿洲大厦, 周围也没有其他百货互相依托, 卖场在高架桥旁又造成一定的交通不便, 造成专柜营业额通常只有综合百货的十分之一。

(3) 主题定位选择不当, 销售人气难以聚集。一种情况表现为“主题”选择不符合市场需求, 有些商品的经营是聚则旺, 而也有的商品反而是聚则衰;另一种情况则是所选择的主题延伸空间有限, 市场难以扩大。如上海的香榭丽舍便是前一种情形所致。地处上海徐家汇黄金通道的汇民百货被转型为婚庆主题的香榭俪舍商厦, 本以为满足申城众多的结婚消费和外地去沪的结婚用品的采购, 实现新人从购物到婚纱摄影、婚宴、外出旅游等的诸多程序“一站式”消费。但在招商过程中才发现:婚庆产品经营者根本不愿扎堆, 婚庆百货最后仅维持半年的经营就被迫转型。

2. 社会客观原因——商品门类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经营商品品种为几十万种, 而发达国家销售的商品数量达140余万种, 与发达国家相比, 商品经营品类不够丰富。这种状态下, “综合百货”的商品种类也已经不够齐全, 表现为经营商品的高度雷同。相对于“综合百货”来说, “主题百货”销售的商品更为集中, 在商品种类尚嫌不够丰富的前提下, 有些营业面积只有六七千的主题商场的同类商品品种还没有一家综合性百货的品种多, “主题百货”的商品线窄而深的优势难以体现。

二、主题百货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1. 发展主题百货是竞争的必然

百货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对消费者的研究也更趋深入, 百货业如何对现有顾客群进行细分形成独特的经营特色, 是百货业竞争之本。同时,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使人们在购物时已不仅仅满足于环境的整洁、舒适。寻求心理与情绪的和谐, 享受购物时额外的愉悦和快乐已经成为更高的要求。主题商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商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方便、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而且这种聚沙成塔的资源共享模式不但有利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还可避免过大的竞争风险。因此, 主题经营是百货业市场细分化的产物, 进一步明晰商场的经营定位, 以鲜明的特色主题与传统百货形成错位竞争, 是百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发展主题百货的几点建议

笔者以为,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城市主题百货的经营困境而否定其市场前景, 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倒下的市场先驱者和众多成功的创新者中找到适合本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主题百货的发展对策。

(1) 主题百货适宜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主题百货的发展从顾客角度分析, 一靠人口数量和市场购买能力, 二靠城市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换代。一、二线城市通常有较大的城市本地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支撑, 也通常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副中心,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居民消费方式紧跟社会发展潮流, 百货业发展比较成熟, 具备适宜主题百货发展的良好土壤。相反, 一些三线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地区, 百货市场的划分并不细致, 主要还是以综合百货为主, “主题百货”缺乏足够的消费群, 较难立稳脚跟。

(2) 选择合适的主题。目前的主题百货通常采用的主题有:女性主题、儿童主题、运动休闲主题、时尚主题、家庭消费主题以及珠宝、家电等专业产品主题等。实际上,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顾客细分, 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否则难以与综合性百货竞争。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转型值得我们借鉴。该公司在一项对家庭主妇的调查引起该公司经营者的注意:69.67%的受访者认为, 成为母亲后不会忽略自己对形象的关注, 有65%的受访者认为, 适当的形象修饰对家庭关系和谐有积极作用。“妈妈市场”潜力可观!于是, 妇女用品商店决定专门针对“妈妈”这个群体做生意, 目标定位从所有女性缩小到“妈妈”一族。传统百货开始向主题经营迈进, 公司名称改为漂亮妈妈主题店, 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 引进妈妈需要的时尚新品;针对“妈妈”们体型的变化推出特殊规格量体定制服务, 甚至还开创了病理文胸定制等特殊服务。短短一年间, 己经先后开出了虹口的同心店、徐汇的港汇店、浦东的临沂店等4个连锁店。细分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美国的“America Girl”百货店, 锁定13至17岁年龄段的女孩, 生意做得很是红火。除女性外, 男性市场、老年市场等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且目前尚属国内空白。合适主题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之上, 然后把其做大做精做深做透。

(3) 开展与主题相适应的个性化营销。主题百货店的营销策略, 从理念传播到品牌推广, 主要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它强调现代百货店无论是选址、气氛、服务还是商品结构, 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 符合消费结构和特定消费者价值观念的变化, 营造与主题相适应的经营环境。同时, 主题不仅仅针对商场性质, 还应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主题, 也就是应该有一个统一而独特的个性主题, 包括商场布置, 营业员服饰、礼貌用语, 甚至卫生间装修都应该围绕这个个性主题服务。目前最成功的情景主题百货公司—香港的青衣城商场便是这样成功的。它以海洋为主题, 整个商场布置得像一个美丽海洋世界, 商场装饰、商品布置、营业员服饰、问候语都将围绕着这个主题, 在商场购物有如置身海洋。但青衣城商场除场景、装饰标新立异外, 青衣城另一成功的原因是商品之丰富, 且价廉物美, 让人流连忘返, 它不仅是香港本地人的购物天堂, 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到此一游。

可以预见, 只要潜心研究市场, 主题百货在满足个性化消费的百货业内将会越走越好。

摘要:主题百货的出现为百货业的错位经营开阔了视野, 但一家又一家主题百货的萧条又令业内对主题百货的发展表现出怀疑。文章从主题百货失败的原因分析入手, 提出了主题百货在现阶段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主题百货,原因,发展

参考文献

缓慢发展 篇5

一是个别信贷员思想认识不到位,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深入,不能够长期不断的坚持宣传,坐门等客思想仍比较严重,导致其信贷量上不去;

二是个别信贷员对政策的领会不到位、执行比较僵化,导致其执行信贷政策时让客户觉得贷款手续繁琐,贷款时间拖得较长,办理效率低,业务发展缓慢;

三是目前我们农村信用建设滞后,征信体系尚未健全,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消费者金融意识薄弱,部分地区信用环境较差,信贷员对此类客户放款产生恐惧心理;

四是目前我行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贷款用途、额度、期限等与部分客户需求不适应。对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我行没有充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需要和灾害等带来的客观影响,比如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或灾害修复期较长的贷款,其贷款使用周期可能长至3年,而我行目前小额贷款产品满足不了其需要;

五是目前正值即将到来的炎热的夏天,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的客户不方便来我行贷款,而且目前已经进入庄稼收获的季节,油菜等农作物已经陆续收割,部分客户家庭劳动力由于外出务工者较多导致农忙走不开身,致使我行业务发展缓慢;

六是目前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比如我行推出最快三天放款,而信用社打出受理后两日内上门调查等;

缓慢发展 篇6

关键词:民办教育、政策、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47- 03

一、引言

1、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的国家,还是希望提高自身价值的个人,都对教育有着巨大的期望和需求,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并不像自然资源那样丰富,“考不上”和“读不起”仍然是摆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教育问题。

从新世纪以后看来,我国的教育经费仅占国家GDP的2.5%-3.0%,远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26.9万人,在读研究生6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2.2万人,在读1108.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4.1万人,在读1240.2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752.1万人,在读1964.8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220.1万人,在读6690.6万人;全国普通小学招生1829.4万人,在读11689.7万人。[1]全国每年需要受教育的人口2亿人以上,占总人口的1/5还要多。时至今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名,计划招生数567万人,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幅度可想而知,因此我国每年的财政教育经费也是不断增加,成为了政府的主要财政负担之一。

2、发展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教育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发展民办教育无疑成为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备选方案。如图1所示,假定在一段时期内,如果将教育产业完全放开,按照市场机制运作,那么供给和需求会在(Q*,P*)处达到均衡,其中Q'-Q*是由于市场机制所导致的无法受教育的人数;而由于政府的干涉和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原有的供给曲线被折断,就我国来看,政府在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针对公办学校设有统一的价格标准,而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学校所花费的成本,以本科生培养为例,一年每个本科生的学费平均在5000元,而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到5万元。假设全国公办学校的规模为Q,限制价格为P,那么图中阴影部分就是政府因教育而额外承担的经济负担,Q*-Q是社会力量办学来满足的教育需求。

一方面更大程度引入民办教育,一方面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因此,对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教育的界定

讨论发展民办教育的问题,要首先明确何为民办教育。在我国民办教育和很多称谓联系在一起,比如“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转制学校”等等,而这些称呼只不过是一些模糊的代名词,最根本的界定标准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

本文讨论用民办教育去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问题,因此这里的民办教育指所有权民营。只要是国家出资,不管以任何形式运作,都要占用大量的国家财政支出,尽管一些有国家出资,私人承办的学校要求经营者只索取合理的回报,其他盈余归学校所有,但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所得利润微薄,公共资金占用大,这仍然要求寻找更为有效的办学形式。

三、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究

1、对症下药——发展民办教育的适用范围

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问题,发展民办教育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一些不适合应用发展民办教育的领域,强行发展民办教育去解决问题,一定会暴露很多不足,这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相反,在一些适用性大的领域,发展民办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中的问题就值得思考。在此之前,本文先用三个维度划分我国的教育机构(图2),每个教育机构都有相应的位置,既可能性质明确,也可能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上:

公益性·盈利性——无论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还是学校创办者的初衷,教育都同时具有公益和盈利的双重特性,学校要以公益为本并不代表学校是慈善机构,学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并不代表不能盈利。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从任务与学术水平上看,可以大致讲我国教育机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类,可以把高考看作中间大致的分界线。基础教育完成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而高等教育主要负责培养精英和输出科研成果。

乡镇·城市——考虑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教育所面临的环境相差巨大,因此在推行发展民办教育上也要区别对待。

市场化运作强调效率,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势必减少对公平的关注。我国乡镇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紧张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经费、师资都是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的生存能力弱,另一方面乡镇地区的教育又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中间就需要政府的保护措施来协调,而不能让尚未充分发展的乡镇教育机构进入市场机制去参与竞争。随着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激增,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对教育的需求上升。与此同时,城市生说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主观上有意愿以更多的代价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质量的提高,恰恰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在竞争中产生。因此,发展民办教育在我国只适用于城市地区,用其去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问题是病急乱投医。

在其它两方面上,发展民办教育都有可行的空间。民办教育在创办之初,为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可以将侧重点暂时偏向盈利,在学校发展成熟以后逐步回归公益路线,当然这其中的操作需要合理的政策和严格的制度的支持;至于学历不同的民办学校,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主要形式有民办的中小学、职业技能学院以及非学历的专项培训机构。

2、药到病未除——政策与制度的相悖

找到了适合的领域,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发展民办教育仍然没有动摇我国高度统一的教育管理和运作模式,那么原因就在于“发展民办教育”的外部环境中出现了“此政策,彼制度”的尴尬局面。

从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一直到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都可以看出,“鼓励”是所有政策中的主旋律,但是在早期的政策中只是在大方向上鼓励参与,却没有制定具体的游戏规则;而目前的政策虽然明确了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却发现了更多的限制,比如不得向社会公开筹资。除了在条例中的字面限制以外,还有教育体制的隐性限制,比如民办高中就没有享受到所谓“同等的招生权”。

我国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因素都抑制了发展民办教育,这里就先从“招生权”说起。我国高中的招生工作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对于高中的评定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和普通高级中学,初中毕业生可以参加户籍所在省统一的高中入学考试,填写志愿表,获得录取资格。如果民办高中有与其同等级别的公办高中同等的招生权,那么考生报考两类学校的机会应该是相同的,但很可惜的是民办高中却没有被列在志愿表中。这种区分对待的招生制度,使得民办高中难以获得优秀生源。在上海等高度发展城市,很多民办中学有能力打造出自己的教育品牌,最终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创造令人满意的升学率,进而和一流的公办学校同时被家长认可,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些有声誉的学校会在统一的入学考试前进行自主的考试,吸收优秀生源,客观上促进了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给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让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可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附加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是在一些内陆城市,民办中学的生存环境却十分艰难,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观念原因,使得这些学校难以吸引年轻的骨干教师,他们只能返聘公办学校退休的老教师。与此同时,在同等办学的条件下,这些民办中学却不能从主流途径招生,造成报名民办学校的学生通常是统一考试中成绩较低,未考取公办校的学生,进而形成升学率劣势的恶性循环。这样鼓励办学的政策加上限制招生途径的制度,利用民办教育资源去解决那些公办学校无法容纳的非精英受教育者,制约了发展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抛开产权关系不看,市场机制的引入也受到我国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联系的阻挡。什么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资本、教育、人才要相匹配,让能发光的金子都有条件闪光。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缺乏竞争,没有统一的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经营情况的指标,信息不透明,社会大众无法找到比较两所大学的好坏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众说纷纭的大学排行榜和每年的高考分数线;正是由于按户籍划分的高考招生制度,大学在各省都有严格的招生名额限制,加上在北京、上海等高校对于本地考生的地方保护,使得“高考移民”越来越多,政府只片面打压这种教育市场扭曲的产物,却没有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大量的资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和政治中心,有潜力的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就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户籍制度对教育资源流动的封锁,造成发展民办教育无法从本质上推进改革,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响应政策号召所开办的民办学校没有成为产业化的动力,反而变成了传统教育体系的补丁。

除此之外,虽然政策中明确表示民办学校有自由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这往往只对那些技能培训学校而言,从事文化课教育的民办学校脱离高考这条主线去拓展素质教育根本就是纸上谈兵,于是整个发展民办教育市场上的“商品”被同质化,民办学校失去了从教学内容上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可能,应试教育也充当了阻碍发展民办教育的一只手。

中国的教育问题盘根错节,复杂多样,关联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发展民办教育只能够被作为解决问题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尝试发展民办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样有很多原因,政策与制度的一致性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至少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既要推行发展民办教育,又不想改革原有的教育体制是不现实的,只有政策自外向内,教育制度自内向外,两者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这里给出几点对政策制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放开民办学校的筹资途径,允许民办学校公开向社会融资,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财务制度的管理,公开民办学校的财务数据。

(二)政策上为企业与科研之间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招投标,确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同关系,为投资科研项目的企业减免税收,企业直接享受该科研成果。

(三)制定新的民办学校评估体系,达到标准的民办学校可以参加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统招中,考生可以直接在填报志愿时报考符合标准的民办学校。

(四)在维持现有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给与高校更多自主招生的余地,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能力测试,范围可以包括智商测试、表达能力测试等,给出统一的分数供所有形式的学校参考,学校根据此分数招生可以不考虑地域户籍因素,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

(五)完善高校评估体系,由政府定期将高校的经济投入、财务情况、学术成果等向社会公开,根据学校的不同表现,决定新一个财政年度的拨款数额。

参考文献:

[1]周凤荣. 对我国现行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的几点思考[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年12月. 119-121.

[2]杨全印. 关于我国20年民办教育政策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年第2期. 18-21.

[3]王文源. 如何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环境[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5年第6期. 69.

[4]聚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J]. 上海教育. 2004年第4期. 2-3

[5]靳俊丽 马海玉. 浅谈我国教育产业化的相关问题[J].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第6期. 239.

缓慢发展 篇7

一、主要原因

(一) 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 农村银行卡推广使用合力不足, 缺少配套的鼓励政策与政府扶持。一些地方政府虽然重视投资环境与地区文明形象, 但没有意识到银行卡产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认为银行卡产业只是金融部门的单项业务, 未将银行卡产业纳入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 进而影响相关部门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银行网点仍以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考核为主, 未充分认识到电子银行等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效益性, 有的甚至认为POS业务可有可无, 或者仅仅作为银行服务优质客户的附带产品。

(二) 农村居民对刷卡消费的认同感不高

一是农村居民现金结算方式根深蒂固, 用卡意识相对淡薄。二是金融部门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导致农村居民对银行卡使用的便利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三是金融部门引导不到位, 农民的刷卡操作知识相当匮乏, 大部分农民对用卡资金安全心存疑虑。四是技术支撑不足, 刷卡出错处理不及时, 用卡消费的信心不足。比如, 跨行交易的错账处理, 受理行虽已发起冲正, 但发卡行尚未收到, 必须等待手工对账;有的交易在银行之间虽已确认冲正, 却不能立刻划回钱款等。

(三) 金融机构内部银行卡管理机制不畅

各行、社虽设有专门的银行卡管理部门, 但这些部门的管理尚需依托其他部门, 有的只是承担银行卡业务的部分功能, 职责分工又不尽合理, 导致银行卡业务的整体发展缺乏统筹协调性。对于POS收单业务而言, 尽管成本低、收益高, 但售后服务、技术保障的要求也很高, 农村地区的商户管理、机具维护、耗材配送等终端服务的滞后, 必然影响POS收单业务发展。

(四) 银联商务的农村服务网络不健全

银联商务是银联特约商户受理市场建设与服务的专业化收单机构, 但其运行至今只有在地级市才设立分支机构, 有的在县城聘用了少数临时人员从事POS的营销与维护, 但专业技能又不能完全达到服务的要求, 这对于广阔的农村市场来说, 很难从根本上满足现实需要。再则, 银联商务过长的营运链条不利于企业提升经营手段和形象, 很难适应收单市场竞争全面开放的发展趋势。

(五) POS刷卡交易的比较优势难体现

一方面农村地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严重滞后, POS刷卡有别于转账电话的透支消费功能, 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与转账电话交易收费10元封顶、本地区转账不收费、跨行转账已开通等功能相比, POS刷卡资金隔日清算、回佣较高的问题, 已成为农村POS收单业务发展难以跨越的门坎。

(六) 农村POS收单市场竞争不够规范

人民银行行和银监分设后, 虽然明确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下负责银行卡产业的推进工作, 银监会负责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的把关核批, 但实质上人民银行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 而银监由于管理范围广泛, 半径过大, 人手不足, 影响到银行卡市场监管的实际效果, 造成POS收单机构竞相压低扣率, 价格恶性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从目前情况看, 农村地区不仅POS布放“一柜多机”、资源闲置浪费与中小商户开发不足的状况并存, 而且商户扣率下降, 导致收单机构收益越来越少, 有的为保住刷卡进账的存款, 收单收益入不敷出, 只好筹资补贴他行以及银联的清算费用。

二、对策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展规划

做好农村银行卡工作, 是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着眼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大局, 制定重点突破和长远目标并重的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推动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科学合理的支付结算体系。金融部门要加快传统观念的转换, 坚持承载社会责任与谋求自身发展相结合, 紧抓农村支付结算“快通工程”推进机遇, 不断完善支付结算产品与服务, 着力拓展POS收单业务, 实现业务全面发展。

(二) 强化宣传引导, 培育农村居民持卡用卡的意识

金融部门要在当地人民银行指导下, 紧密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形成持卡用卡的共识和氛围。县域金融机构应结合本地市场以及客户特征, 制定贴近农村市场需求的本土化宣传方案, 推动农村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 加大银行卡业务宣传力度, 推动广大农民“懂卡”、“持卡”、“用卡”。二是组织农村特约商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销活动, 提高农民的用卡意识和参与程度。三是加大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 打消农民使用银行卡的顾虑。

(三) 严格规范市场, 避免银行卡市场陷入恶性竞争

1. 推动《银行卡条例》尽快出台, 为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

一是明确人民银行对银行卡市场监管和业务指导的主体地位, 赋予其必要的职责和管理手段。二是界定银行卡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各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制定银行卡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和市场运作规则, 统一技术标准, 完善跨行交易流程;建立差错及差错处理通报制度, 统一向持卡人提供开放的投诉及差错处理业务监控系统。四是完善银行卡利益分配机制, 合理确定发卡行、收单机构、转接机构的分配比例, 适度降低发卡行收益占比, 提高收单机构收益比例, 调动各方积极性。

2. 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管协调职能, 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有序运行。

人民银行应结合日常的监督与检查, 督促各行社进一步改进银行卡受理服务, 确保交易网络的畅通快捷, 提高农村地区刷卡交易的成功率。通过定期召开银行卡业务联席会议, 分析通报本地区银行卡发展形势, 以“客选为主, 先入为辅”为原则形式, 加快解决“一柜多机”问题, 以此规范农村银行卡受理秩序, 维护收单机构和商户利益, 确保农村银行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 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银行卡受理网络向农村延伸

缓慢发展 篇8

一、丰泰时期

最初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一些简单地记录外国风情人土的影片, 中国一些思想进步的人都非常想尝试摄制一部中国人的电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就是其中之一。他优于别人之处在于他曾在日本当杂役过程中偷学照相技术。因此回国开了照相馆。任庆泰于1905率先拍摄了国人出演、国人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该片为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贺六十寿辰而制作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是谭鑫培著名的代表剧目之一, 其中谭鑫培出演的黄忠有几段武打戏很适合无声电影的拍摄条件, 任庆泰用照相馆最好的照相计师刘仲伦任摄影, 利用日光, 露天拍摄。历时数天, 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和“交锋”三个片段拍摄完成, 在大观楼放映, 颇受欢迎。

其实, 就影像技术水平而言, 这段电影的质量其实并不高, 影片中人影模糊, 甚至是只见一只靴子而不见上半身。但是, 他的首创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就电影的题材而言, 《定军山》作为京剧经典作品中的一出戏, 它是具有吸引大众百姓眼球的艺术魅力的。这既是所谓的“洋为中用”。洋人的东西始终是洋人的, 要让百姓打从心底里接受电影这个“洋玩意儿”, 那么在题材的选择上就必须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京剧作为国粹, 作为普通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艺术形式, 能够出现在电影银幕上为更多人长期地方便的欣赏, 不得不说是创作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1905年, 同盟会同样成立于这一年的夏天。清朝末年, 清王朝作为外国列强的代理人在国人心中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清王朝了。同盟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最重要的政治纲领的意义在于“反满”, 即反对民族压迫,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同时, 政治纲领在客观上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当时放映的都是外国影片, 片源缺乏, 摄制中国电影的念头自然就产生了。这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电影人的视野。“即便电影是洋人传过来的, 但我们中国人依然能够拍出我们自己的电影”, 这种想法很容易在中国初期的电影人中产生。

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 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拍摄、摄制, 仅仅是中国无声电影的一个尝试, 毫无故事情节可言。

二、亚细亚时期

亚细亚时期始于1909, 止于1913。

1909年, 美国电影商人宾杰门·布拉斯基投资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 并开始在

上海和香港摄制影片。就现在所知, 亚细亚公司在上海摄制过短片《西太后》和《不幸而》, 在香港摄制过等片《瓦盆伸冤》和《偷烧鸭》。“亚细亚”拍摄《西太后》等无聊短片的时间, 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 中国人民和清朝封建统治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群众革命情绪高涨, 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抗捐抗税运动和武装起义, 因而这些无聊的短片, 没能引起当时观众的注意。布拉斯基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就在1912年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名义及器材, 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依什尔和另一个美国人萨弗。他们接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后, 由于观望辛亥革命发展形势, 停业达一年之久。直到1913年才又开始摄制影片, 并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该公司的顾问。张石川又找到他的好友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了新民公司, 承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佣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工作。亚细亚影戏公司实际上仅担负了供给资本及有关发行影片的事物。郑正秋编写的《难夫难妻》, 作为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第一部出品。

《难夫难妻》的拍摄是有意义的。如果说, 以前影片的摄制, 只是记录性地摄取一些景物和戏曲节目的片段。但是这部短片, 毕竟拥有了故事情节。这部影片即是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始。

题材上的选择。亚细亚时期中, 《难夫难妻》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 提出了社会的主题。编剧郑正秋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下的不幸, 非常嘲讽地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这一点就更值得珍视了。从这时期的选材开始, 题材就更贴近生活了。来源于我们的现世生活。

1911年, 辛亥革命提出要解放妇女。因而, 电影题材的选择上有所涉及女性问题。

三、商务和独立小公司时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但是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电影事业的性质是不了解的,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是肤浅的, 说它是“游戏”, 不愿意投资经营。1897年, 夏粹芳、张元济等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本为出版机构, 到1917年开始兼营电影事业, 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这条充满商机的产业。同时, 也是我国自资摄制影片较有规模的开始。

当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 德国的胶片无法及时地供应。美国乘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之时, 欲开拓美国电影的中国市场。美国电影人甚至干脆跑到中国开制片公司, 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1917年秋季, 有一个美国商人带了很多钱、很多箱底片、摄影的器械来到中国。商务印书馆得到这些摄影器材, 便在原有的印刷所照相部下, 试办电影影片业务。聘请留美学生叶向荣担任摄影师。

商务印书馆初期的制片方针是和经营教科书的方针相一致的, 制作态度也比较严肃。这些影片虽然都很短, 但都有一定的为新学教育服务的内容。

四、总结

从丰泰相馆时期开始,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影戏部”的出现, 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其次, 中国早期电影的题材选择多来自于中国戏曲中的著名片段, 没有进行剧本创作的意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家民族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艺术创作者怎能撇下民族矛盾而安心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

[2]谢柏梁, 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M].

缓慢发展 篇9

关键词:农村,消费信贷,拿出金融体系,社会保障机制

根据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验,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启动农村消费信贷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正逐步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推动转变, 启动农村消费信贷无疑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信贷主要分为经营性消费信贷和生活性消费信贷, 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村消费信贷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消费贷款的领域过于狭窄。调查发现, 愿意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占多数, 对高收入的家庭来说用不着去贷款, 对多数人来说愿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 却不愿意贷款购买大件消费品, 很多收入不高的家庭为了子女的学业, 省吃俭用, 积攒资金。即使要申请纯生活消费贷款, 如购买家电、看病就医等, 一般也会被拒绝。所以现阶段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消费信贷。

近年来, 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顺应这一趋势, 围绕国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导向, 积极地开展了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有益探索, 取得了一些进展,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是, 从总体上看,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论是重视程度, 还是信贷产品的创新、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村消费信贷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消费信贷总量不足。

近几年来, 随着更多地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落实到位,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是农村地区的消费基础条件和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仍然滞后, 影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进而影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增长。农村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较小, 且呈递减趋势。

2. 农村消费信贷结构不合理, 品种单一, 手续烦琐。

首先, 农村消费贷款对象狭窄, 贷款规模较小, 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针对农村特点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没有, 消费者没有自行选择产品的余地, 只有被动地接受,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和其他生产性消费贷款上, 而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贷款业务开展不足。其次, 农村消费贷款方式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 银行信用卡消费所占比例较低。再次, 农村消费信贷手续烦琐, 利率较高, 相关费用较多。

二、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 消费观念落后。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 “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已根深蒂固, 他们不愿意或不习惯借钱消费, 对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方式很难接受, 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业务宣传不力, 导致农民对消费信贷知之甚少。此外, 当前农村居民主动消费意识不强, 除家庭经营必需的费用支出、各种硬性税费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外, 其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因此, 转变消费观念, 加强消费信贷业务的宣传十分迫切。

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消费环境差。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更为落后。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乡镇 (尤其在山区) 不通公路, 缺水缺电, 有的即使通电通水, 但电价较高, 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如同买个“电老虎”, 供电质量差, 致使农民买得起电器付不起电费。从而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 使潜在需求无法成为现实购买力。

3. 相关法律制度严重滞后。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工作的严重滞后, 迄今为止, 我国在运用农村消费信贷等金融工具, 开拓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法律和制度障碍。目前法律、法规规定, 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进行抵押, 农民的其他财产多数也难以用于抵押, 因此, 实际上农民基本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另外, 贷款担保机构在农村也属鲜见, 所有的潜在风险几乎都由金融机构全部承担。这种法律法规的滞后造成了农民想贷贷不到, 金融机构又因为风险过于集中而不愿意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大展身手的两难局面。

4.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

消费信贷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 真正意义上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因此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但贫困地区靠天吃饭,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且由于粮食作物价格不稳定, 粮食生产成本一涨再涨, 增产不增收, 许多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 信心不足, 因而不愿意寅吃卯粮, 情愿过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安稳生活, 也不愿举债消费, 使信贷消费在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5. 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缺陷。

金融机构由于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巨大潜力缺乏前瞻性认识, 认为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周期长、利率低、见效慢。办理消费信贷时的程序与手续复杂, 效率低下, 附加条款林立, 不合理的收费种类众多。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信贷供应分散, 对农民来讲选择面小, 适用性不强, 不能有效开发和满足现有农民消费信贷需求, 消费信贷对农民来说只能是“可想不可及”的事情。一个对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有利的金融外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

6. 缺乏社会保障机制, 农民不敢超前消费。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开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而自身养老、治病、子女就业和求学支出难以确定的情况下, 农民存在明显的后顾之忧。受“积谷防饥”、“存钱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 不敢超前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消费教育。

根据农民的现实状况, 政府要引导农民破除陈旧的观念, 进行现代消费观念的教育, 帮助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接受了现代消费理念, 农民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也才能适应现代生活。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应致力于农村的“本土现代化”, 加快以农村道路、电网、电视接受信号、农村沼气、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 合理布局商业网点, 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系统的作用, 城市企业可以和供销社联手经营, 成为联系企业与农民的桥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入农村市场, 举办农村超市等, 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只有这样, 才能把农村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3. 尽快建立与消费信贷业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风险防范制度和担保制度。

国家应根据消费信贷的特点和目前消费信贷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制定出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消费信贷各方的操作行为, 防止消费信贷出现风险。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 建立消费信贷担保基金, 广泛实行农户联保制度, 解决消费贷款担保难问题。

4.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合理消费的预期。

农民只有收入增加才有信心和实力涉足消费信贷。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同时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进一步清理整顿农村各种不合理的摊派、提留和收费,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保护农民利益免遭损害;四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搞活农产品流通, 扩大农产品出口, 促进农民增收。

5. 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出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

金融机构应关注多个“不同”, 对不同的收入水平, 不同的消费需求等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就现阶段的情况, 金融机构可适时推出一些可能对农民生活有需求同时也便于农民理解接受的消费信贷产品, 在教育及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上多做文章, 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6. 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并在信贷管理体制上创新。

改变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重富轻贫”的观念, 改变“穷人信用比富人差”的观念。金融机构应放开手脚, 加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开发力度, 从宣传自有的消费信贷产品做起, 充分增强农民对其产品品种特征的了解, 让农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在农民观念转变的同时, 信贷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同时, 金融机构提高信贷人员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降低进入门槛, 减少贷款手续, 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一种约束与激励, 处罚与奖励, 责任与收益并重的全新机制。

7.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增强居民的消费信贷信心, 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虽然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在农村发展更慢, 所以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及时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投入, 努力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减少农民的医疗成本,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雨嘉.论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与策略[J].理论月刊, 2010 (8) :180-182

[2]潘左帮.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5) :56-60

[3]高亮.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南金融, 2007, (11) :41-42

[4]刘示谦.供给视角下的农村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75-77

缓慢发展 篇10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是基础性的战略产业与战略性的基础产业的有机统一。然而,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 农业发展缓慢, 且比较收益低。

1.土地零碎化导致农业规模不经济

土地零碎化是指农户经营着分布在家居周围的、相互不连接的, 但在一定合理距离内的一块以上的土地。目前我国的土地零碎化现象是随着“分田到户”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施行而再次出现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决定了土地根据其质量的差异, 好坏搭配起来, 按照人口数均分。据调查, 2003年我国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7.517亩, 户均土地块数为5.722块。[1]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各种土地调整手段的运用使得农业用地细碎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09年, 笔者在参加四川省中江县的农业现代化调研中发现, 农村土地零碎化现象仍十分严重, 农户土地块数少则五六块, 多则十几块。

规模经济理论指出, 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单位成本将呈不断下降趋势, 而较小的生产规模必然带来单位成本的提高和收益的下降, 因此, 土地零碎化必然导致农业规模不经济。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土地零碎化减少了农业产出。Tin Nguyen等 (1996) 借助1993与1994两年的农户调查数据, 分别估算了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研究表明农户的平均地块面积与这三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就意味着我国农地细碎化确实导致了粮食产量下降。[2]同时, Guang H.Wan 和 Engjiang Cheng (2001) 的研究也从反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即现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很小, 而且农地细碎化确实降低了农业的产出水平。他们估算, 如果农地细碎化被消除, 我国的粮食产量每年能增加7140万吨。[3]二是土地零碎化缩小了农业有效利用面积。为明晰各自地块, 农户总会拿出一部分土地修田埂, 用作边界, 这便降低了土地使用面积。Linxiu Zhang等 (1997) 的研究表明, 土地零碎化的存在浪费了我国农地有效面积的5%~10%。这就是说, 如果不存在土地零碎化问题, 即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提高, 农业产出也可以增加5%~10%。[4]

2.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市场博弈力量小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同时, 也致使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有资料显示,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中国农村有近2.5亿农户, 但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有2363万户, 仅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8%。[5]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致使小规模家庭生产在现代市场经济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户成为最大弱势群体。一是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户无力抵御市场风险。单个农户势单力薄, 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市场引导的缺失, 农民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 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因而无法通过准确预测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 其“风险概率”较大。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农产品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时, 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 购买者可利用自己的信息获取优势, 压低价格。农户一边低价贱卖农产品, 另一边又高价买进生产资料, 剩余利益在流通领域大量流失。因而家庭经营虽降低了劳动监督成本, 却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

3.比较收益低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户超小型经营规模所造成的“不经济”和“非理性”状况普遍存在, 这就很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长期固化, 使农业生产规模无法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农业比较收益低。

农业比较收益低致使作为“经济人”个体的农民在“成本—收益”原则下做出了合乎理性的决定, 一是排斥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小规模农业生产形成了对先进农机具的天然排斥, 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 农民在土地上投人越多亏损越大, 成本与收益、投人与产出形成强烈反差。因此, 农户偏重于劳动投入, 这就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及机器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也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村人才引进机制缺失, 这便引发了一个严重问题:农业生产主体的严重缺失。

以上三种状况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相对固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潜在弊端不断突显。

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弊端突显

我国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是典型的诱致型制度变迁的结果。确立之初, 它的优越性“瞬间爆发”—— 不仅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还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 越来越表现出小农经济固有的狭隘性和封闭性, 土地平均占有和家庭小规模耕作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突出贡献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民自发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尝试, 是对强制性制度安排的自发抵制。这一制度创新带来了明显的制度绩效,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 调整生产关系, 释放农业潜在生产力。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 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 农村在未增加要素投入、未改变土地最终所有权的条件下, 仅靠制度的供给, 就创造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一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0731亿吨, 比1978年增长34.65%, 粮食长期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 1996年突破了5亿吨大关,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同时,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978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33.6元, 1994年达1221元, 增长了9倍。可以说,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制度创新的贡献率高达46.89%。[6]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发展潜力。从1986年开始, 乡镇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 既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增加了劳务收入, 又为乡镇政府提供了主要财政资金, 从而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 推进了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

我国长期的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政策致使国家利益至上, 城镇化、工业化至上成为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原则。当城镇化需要占用更多土地时, 政府便廉价征占农民土地;当工业化需要更多积累时, 农民就会作出更多 “贡献”。当然, 这种制度安排则有益于推动罗森斯坦所说的“大推动理论”式的工业基础的建立。一是贡献于国家城镇化的推进。1977~1988年间, 农民集体在保证完成国家粮食任务的前提下, 乡镇企业、社队企业的发展占地, 基本上是“自主决定”, 不需要国家审批。因此, 城镇化大量“侵蚀”农村土地, 导致农用土地锐减。二是贡献于国家现代化的推进。1983~1997年间, 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7742亿元, 平均每年516.13亿元。[7]

2.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产权不明晰

土地产权是以土地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 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抵押权等多项权利。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明晰的产权关系有利于形成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化使用财产的利益约束。然而,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弊端则是产权不明晰, 也就是说, 它既有突出表现, 也带来了严重后果。

(1) 产权不明晰的突出表现。

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生俱有的潜在弊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这一生产关系不断呈现出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①管理体制和土地集体所有的相互绑定导致“政企不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存在难以避免的路径依赖现象,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改革前的“三级所有”没有本质区别。产权制度改革前的多级管理体制本身就决定和选择了土地集体所有, 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确立后, 土地集体所有反过来又强化了多级管理体制。因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农村土地所有权代理人“集体”在新一轮的资源配置过程中, 地位不断得到强化。总之,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分析,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际上仅仅是对生产力的有限解放, 并没有根本触及生产关系。管理体制和土地集体所有的相互绑定导致“政企不分”, “集体”通过对土地的主导权寻求可能的制度收益, 农民则通过短期化经营实现自己的理性选择。②土地所有权代理者与农业生产主体都无法按市场原则安排生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仅仅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一种经营方式的变革, 由以“生产队”为主的联合劳动, 变为了以“家庭”为主的个体劳动。在技术和资本含量很低的粗放式经营条件下, 这种经营方式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非常有限, 摆脱不了舒尔茨的“低效率陷阱”, 无法促成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 相关主体也无法按市场原则进行生产。主要原因就在于低收益下农民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资本和技术投入不足, 而土地所有者“集体”则更没有对土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个体劳动必须向联合劳动回归, 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在没有内生稳定预期的产权安排下, 联合劳动对应的规模经济和较高生产力很难培育;而不具备生产过程收益权的土地所有权代理者“集体”和短期化行为的农业生产主体, 均无法基于市场原则进行有效的生产。

(2) 产权不明晰的严重后果。

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不仅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原有权益的缺失, 而且在严厉的农村土地管制约束下, 又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发展权益的缺失。①农民土地原有权益缺失。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置, 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少数“代理人”的不法侵犯。虽然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但究竟谁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正因如此, 这种制度安排不能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力。同样,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非人格化主体也极大妨碍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人权利的实现。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仅仅是观念性权利, 不能由归属性权利转化为财产性权利, 当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人需要对自己依法取得的用益物权进行处分而希望改变原有约定, 或者是必须以所有权人作为主体去订立契约时, 所有权主体的虚置就会阻碍承包人的契约实现, 加大交易成本。②农民土地发展权益缺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促进农民权益性财产转变为财富的条件是推进农村土地自愿合理有价流动。但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所有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必须按照国家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政府对农民土地物权的这种干预, 只要符合国家利益并维护了公共利益, 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尽管土地用途管制体现了国家意志, 但它并未体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农民占有土地的现实和潜在的升值空间, 因为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表达的物权权益是与时俱进的, 而政府对土地的用途管制则剥夺了土地发展权。

因此, 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业比较收益, 确保农民依法享有其承包地的原有权益和发展权益, 就必须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三、稳定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势在必行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旧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新技术使用、阻碍农业规模经济形成、妨碍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主要因素, 因此, 必须顺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 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稳定的含义与重要性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是现实的必然选择。“稳定”本身具有丰富内涵。一是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因为集体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方向一致, 为农村土地和生产要素的大范围流动、组合、扩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 也为实现社会财富在起点上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二是稳定农业家庭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微观组织体系和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既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因为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三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以上三点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核心, 而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现阶段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现实起点。

制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新制度的实施必须与原有制度在方向、目标上保持质的一致性, 不能以社会动荡和经济的大起大落为代价。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我国已实行了30余年, 其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世公认。总的来说,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根本上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方向,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现阶段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既是保持党的农村政策连续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农民中长期投入积极性、保护农民投资权益的需要, 更是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提供量的积累。

2.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 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是“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 具体而言就是在“确权”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协商, 实现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1) 土地“确权”与“流转”。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肯定, 主要是通过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来达到“确权”的目的;农村土地“流转”并不是土地私有化。对土地流转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9月30日与小岗村村民座谈时谈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 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还要赋予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 要根据农民的意愿,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8]可以看出, “确权”是在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同时“确权”也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确权”, “流转”将无证可依, 无法顺利推进;而农村土地流转也赋予“确权”以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流转”, 农民的土地权益可以资本化。因此, “确权”基础上的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农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基础。

(2) 土地流转的价值取向——基于“尊重农民土地物权”优先于“让利于农民”。土地流转必须是在基于“尊重农民的土地物权”优先于“让利于农民”的价值取向基础上, 根据农民意愿, 进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值取向的转变直到《物权法》的颁布才最终实现。

基于“让利于农民”原则, 国家在征地过程中普遍认为, 只要不断提高补偿标准, 加大安置力度, 就能够促进国家城镇化, 并增加农民收入, 这符合正和博弈标准, 必然利国利民。事实上, “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弊病就在于我国的征地制度是建立在模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上的。具体而言, 模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造成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开发商、政府之间模糊的利益边界和过度的博弈空间, 各方都想增进自己的利益, 因此, 征地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愈演愈烈。而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的这一《农村土地承包法》 (2002年8月) 的制定, 标志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已成为一项独立的土地用益物权。2007年3月, 《物权法》的制定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在《物权法》框架内, 土地用益物权已经具备了“不是所有权, 胜似所有权”的特征。至此, 农村土地流转的着眼点才实现了从“让利于农民”到“尊重农民土地物权”的转变, 而未来征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的重点也将从“提高补偿标准和安置水平”转换到“区分征收和征用”上来。

(3) 土地流转与农民意愿——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取决于“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博弈。“生存理性”是农户将土地的首要功能定位在生存上, 这使得农户具有强烈的“恋土情节”, 因为土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存保障作用。但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和国家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经济功能不断突显, 与此相对应, 农民的“经济理性”将取代“生存理性”, 并居于突出位置。此时, 只要土地流转的收益高于成本, 更多的农户将选择进入土地流转市场, 流转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从而获得应有收益。因此, 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明智之举就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并稳定农民的非农收入, 让其在决策时, “经济理性”优先于“生存理性”。

(4) 土地流转的主客体与目的。在“确权”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还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客体和目的, 以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在坚持“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物权化过程的原则下, 在保证农民意愿与权益的大方向中, 顺利、稳步推进。一是明确土地流转的主客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 因为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方, 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 以及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土地流转的客体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和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 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 由于农民势单力薄, 在土地流转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为避免这种状况的恶化, 一定范围内集体流转是一种出路, 这有助于增加农民博弈力量, 提高流转价格, 保证农民土地流转权利。二是明确土地流转的目的。土地流转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目前农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有效形成土地的规模化、产业化, 不断提高规模效益, 进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并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农民增收, 进而加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体现, 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许庆, 田土超, 邵挺等.土地零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06) .

[2]Tin Nguyen.Engjiang Cheng and ChristopherFindlay.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China in the 1990s[J].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7, Issue 2.1996.

[3]Guang H.Wan and Engjiang Cheng.Effects of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Farming Sector[J].Applied Economics, Vol 33, Issue 2, 2001.

[4]Linxiu Zhang,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LandPolicy and Land Use in China[A].OECD.AgriculturalPolicies in China[C].Paris, France, 1997.

[5]李群林.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的五大原因[J].小康, 2006, (07) .

[6]石友金, 肖国安, 朱有志, 邹新月.脱贫致富与制度创新——湘赣老区开发式扶贫的理性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 1998, (05) .

[7]孔祥智, 何安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9, (09) .

增量资金缓慢进场 篇11

外资提供了本轮行情诱发的资金,我们通过EPFR监测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行情启动初期海外流入A股的资金快速增加(单周曾经达到12年12月时水平),但之后海外流入资金已呈现缩减的态势。我们在与QFII交流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本轮市场资金的主要贡献力量仍来自于国内。保险总体仓位较低,可投资的资金充裕;但保险与外资的偏好有类似的地方。行情启动之时,公募的仓位较历史相比是较高的,也意味着可加仓的空间并不是特别大,所能提供的子弹有限。

分析完A股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以后,我们发现他们都不是当前市场的主要资金贡献者,同时我们在一个新的领域发现资金的明显变化:融资融券对当前市场资金的贡献是显著的。融资规模从4000亿提升至5000亿,这是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融资规模的第一个1000亿花了2年半多,之后3个1000亿分别需要4-5个月。尤其是在进入8月以后,融资量的增加非常的迅速(3周时间净增加了600亿)。

本轮行情如果从7月21日算起,则此期间融资净增加了750亿;可以看出本轮行情的上涨,伴随的是融资额的急速放大。考虑到目前公募基金总体持股市值仅为1.1万亿,这部分资金相当于公募总持股市值的6.5%。所以8月份的行情风格与增量资金的性质是符合的,小票猛涨,大盘震荡。

前期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通过分析融资融券数据来寻找牛股。通过把近阶段个股的表现,与其融资规模增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60%。一些强势股(连续逼空式上涨)在此阶段融资规模增加占其流动市值的比重达到了10%以上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市场上涨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融资买入的驱动。在资金的分析背后,有以下一些启示。首先,当前市场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投资者运用杠杆的增加,这些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其高的风险偏好,近期市场每日涨停板公司都很多。

缓慢发展 篇12

多年来, 教育界不断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由传统被动式接受学习变为自主研究性学习。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更符合时代精神, 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在教学的结合体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一切思想、方法、观点能力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授渔”, 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用辩证思维去学习历史, 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历史问题, 使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 从而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主题与案例分析

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明代中后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既然明初中国就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但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到近代反而被帝国主义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在明清两朝为何发展速度缓慢?中学历史书上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多, 弄清该问题正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于是我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布置给学生们去思考讨论。学生们确定自己的观点后, 再去搜集资料论证。在帮助他们加工整理的过程中, 我按时间顺序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三、情节与细节描述

师:我国明代, 在苏淞地区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为什么后来这种新的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 中国没有由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被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大门, 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面就此问题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明清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清统治者把农业看成“本业”而把手工业和商业看成“末业”, 并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 极大压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 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比如明清两朝, 对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征收重税和低价收购手工业品就是“重本抑末”的具体体现。明朝洪武初商税三十税一, 宣德五年增加5倍, 到万历年间, 税吏肆无忌惮, 任意设卡收税。万历二十七年苏州织造太监孙隆奉命监收各税, 结果“税务初兴, 民咸罢市”。到了清朝, 除正项关税外, 还有落地税等名目, 严重损害手工业者利益, 商人无利可图, 不愿再干, 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生2:“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明朝时为了防止倭寇和西方海盗商人的掠扰, 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关闭了海外贸易大门。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 同时害怕中国反清力量与“外夷”联合, 于是不断下达各种有关海外贸易的禁令, 最终发展为“闭关锁国”政策, 阻断了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 使我国手工业品失去海外市场, 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多数, 而中国广大农民在繁重的赋税下维持着“男耕女织”的最简单生活, 他们的基本生活用品自己自足, 他们不需要也无力去购买工商业品, 这样就导致国内工商业品的市场狭小。

国际市场大门被统治者关闭, 国内市场狭小, 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生3:鸦片战争后, 列强强行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19世纪70年代前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但这些企业在资金、设备、原料、技术等方面不同程度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又利用其政治、经济上的优越地位, 给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施压, 使其发展生存受到阻碍和威胁。加上中国封建势力的重税盘剥, 官僚资本的挤压,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很难成气候。

师:上述同学把中国本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利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有待同学们继续探讨。不过, 今天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对你们的学习研究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所用的材料和观点超出了我们的课本, 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每个问题都能发挥主动性, 认真思考探究, 你们的学习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教育结果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节历史活动课从课题选择到活动组织甚至活动评价都是在学生自主选择下进行的,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确定小论点, 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取舍, 充分培养了学生们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和语言、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他们充分展示了在平时课堂中不多见的创新自主的一面。

五、诠释与讨论

长期以来, 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帮助下掌握书本知识, 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我们忽视了学生自主发现、探索、认识事物的能力, 在学习中, 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处境, 难以实现主动发展。以往的课堂教学, 总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了课堂程序, 课堂气氛即使再活跃, 也是在老师进行的“诱思”之下, 学生并没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而历史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能让学生主动去对他们所感兴趣的认知领域进行调查、学习、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他们通过自主思考, 具体操作和体验, 经历了知识获得和价值生成过程。

上一篇:药物零差率销售论文下一篇:DDM估值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