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精选12篇)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1
一、领悟新理念,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在传统的教学中, 过分强调接受、重结论轻过程、冷落和忽视发展、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机械接受、评价标准单一等, 弊端甚多。新课程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强调, 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反对重结论轻过程, 重关注学科轻关注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
二、科学使用和挖掘课程资源
1. 灵活使用教材。
2. 注重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三、积极设计开发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 更要着眼隐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四、开阔思维空间, 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为此,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不能重演教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 教学是对学生单向“培养”的传统作法, 应追求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捷径教学”, 创设情景和问题实现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引发多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 从中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辩证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误区,课程资源,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2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每位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可能须要放弃我们先前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篇3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关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与统率的作用,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富有成效的行动。因此,教师要自觉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认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向发展,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点拨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生是富有理想、充满生机、个性鲜明、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自觉改变教法,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生成过程。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基
古人云: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质疑、判断和分析,就没有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和提高。同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但是,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导读书等方法,开始是编写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后来是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和知识网络,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指导阅读欣赏,陶冶学生情操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习的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可读性强,语言精美,图文并茂,事例典型生动,名言警句哲理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自读、分组朗读、齐读、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的感受,在阅读中陶冶情趣、提升情操,在阅读中锻炼思维、学习新知。
如:齐读“当我们看见小草翠绿、树影婆娑,听到虫鸣鸟叫、人群喧闹,闻到清新空气、百花芳香时,我们感到万物欣欣向荣,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及对世界的意义,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朗诵“青春更多的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因为拥有青春,我们每一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接新的挑战;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追寻;因为拥有青春,我们不怕失败,相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幸福,进而珍惜青春,开创灿烂的人生。细细品赏“在世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爱是母爱和父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母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父爱如山,往往深沉严格。”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深沉厚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注重活动探究、培养创新和探究能力
活动设置是教材的又一显著特点,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事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所设问题探究性强,或阐述道理、明辨是非,或献计献策、出主意开处方,或创造名言警句、续写文章,或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或搜集材料、社会调查、编辑报纸……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要精心组织,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积极组织学生设计班级座右铭和班徽,增强班级责任感和凝聚力;续写“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认识到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撰写“我的生命箴言”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搜集“青春的箴言”,续写“青春的意义”理解青春的内涵;举行“未来中华英才大聚会”演讲比赛,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搜集整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护意识和能力;举行给父母写信、为父母洗脚活动培养孝亲敬长之情;调查家乡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些活动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挖掘课程资源
如前所述,教材编写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但教材不能代替课标,教材的编排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有些框题提供的素材较多,且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同时,中招命题紧扣课标,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关注学生生活,材料新颖鲜活,时代感强,地域特色浓厚,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生成和应用能力,体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要注意搜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要,我补充讲述了双百人物、道德楷模、感动中国等人物的评选,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雷锋传人郭明义无偿献血等先进事迹,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国际盛会,神七太空漫步、嫦娥奔月、天和一号全球第一、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等科技创新成果,两岸人员来往和经贸论坛,总理与网民面对面及答记者问精彩片段,两会焦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抗震救灾,河南的历史、地理、先进人物、中原文化宝岛行,还有重庆打黑除恶,上海钓鱼执法,打击手机不良信息专项活动,治理酒后驾车,利比亚撤侨等鲜活素材,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探究热情,又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4
一、案例式教学法, 促进学生自主分析
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 偏向知识教学, 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结论与知识, 理解不深, 不能准确运用已学知识与原理来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 所讲内容不贴近教学对象的生活实际, 台上教师说得口干舌燥, 台下学生参与度不高, 课堂沉闷, 影响教学质量。而运用案例教学, 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师是“导演”, 同学们是“主角”, 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与情境材料, 同学们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 多角度分析案例与所给材料, 推导讨论, 得出个人看法与结论, 体验学习过程,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如教学《与快乐相伴之“做情绪的主人”》时,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初中生身心特点, 开展案例教学, 选取典型案例, 巧设教学情境, 诱导同学们主动参与,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分析评价、探究感悟。比如以“多愁的奶奶笑了”的故事趣味导入, 提问引思:这位老奶奶表现出怎样的情绪?如若长期如此, 会有怎样的后果?你们能猜出邻居对这位老奶奶所说的那句话吗?这样,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 点燃浓厚的热情之火, 参与交流讨论, 而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发现问题实质, 认识到: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 做情绪的主人, 与快乐相伴。接着运用诸如因误解与好友失和、考试失利等身边的实例, 引导同学们说说情绪变化对我们身心、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并探究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这样,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分析材料, 自主获得有关结论。 (答案也许与预设有出入, 却发散了学生思维)
二、参与探究式教学,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建而成, 是教学双方互动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单一的“演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的:“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学内容本身偏向理论性, 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便不能产生情感与心理共鸣, 难以体验知识过程, 并且无法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最多是机械记忆, 这样又有多少乐趣可言, 课堂又怎会充满激情与活力。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选取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其中“参与探究型”教学模式, 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 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 引导同学们参与学习过程, 使其在教师的牵引下, 独立思索, 自由探究, 发挥学生无限的创造性, 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也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教学《相逢在花季》时, 根据青春时期同学们在异性交往中易出现的害羞交往或者过密交往等常见问题与困惑, 精心设计邂逅花季、感悟花季以及花季祝福等环节, 提供相应视频、故事, 创设轻松而生动的学习情境, 再安排相应的、多样的学生活动, 诱导学生参与其中, 探究与讨论, 思考与感悟, 角色扮演与体验, 对学生的回答与问题, 教师及时点评与小结, 灵活点拨与启发,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这样, 在“呈现问题、学生探究、总结概括、教师答疑”的“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中, 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师生相互配合, 多向互动交流, 改变了僵滞、呆板、沉闷的课堂局面, 学习氛围更生动活泼。
三、游戏化教学, 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对初中生而言, 他们实际上也是一群好动爱玩的孩子, 喜欢趣味的学习活动与方式, 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 更积极主动地思索,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如果被动听讲, 学生则无法获得愉悦感受, 难以调动学习情感, 只是沉默旁观。再者, 由新课程标准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巧设教学情境, 唤起学习者的浓厚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而游戏既符合初中生心理, 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 更是趣味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思考, 玩中求知。
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借鉴一些电视栏目, 设置一些表演类、模仿类的游戏活动, 给学生提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效率有质的提高。如教学《多彩的情绪》时, 以情绪表演游戏导入新课。即请几位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 表演自己的反应。比如因生病不能去春游, 小明心里很着急;小偷偷了我的东西, 我感到很______……。然后台下的学生则根据台上学生的表演, 猜猜他 (她) 表现的是哪一情绪, 写在黑板上。这样, 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 认识到情绪是丰富多彩的。当然, 游戏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需要把握分寸, 适当运用, 兼顾知识性、教育性与娱乐性,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取知识, 受到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 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而不是纯粹玩乐, 喧宾夺主。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5
一、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张自己的经验。”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突出话题中心、创设教学情景、加强社会实践、强化问题意识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自己的认识和做法谈点体会。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突出话题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调与学生亲身经历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强,但自我克制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争论的问题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题外话。如果老师一味地禁止,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论。如:针对中学生上网热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对网络的认识,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网络的利与弊所在。在对“女大学生失联”焦点问题探讨时,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对有争论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如:在学习《男生女生》一课时,我设计了“男生女生谁更聪明”辩论赛,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了世界本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的人组成,男女各有所长的道理。另外,我还把学习内容和演讲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前开展演讲活动,进行一事一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学习《悦纳自我》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主题为“推销我自己”的演讲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内容向全班同学推销自己,学生的热情很高,大家踊跃参与,各抒己见,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增,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习的创造力确实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
题、想出问题。我认为教师出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理论的理解,也有案例的分析,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计划生育”与“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让学生联系实际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的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来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下的思想品德内容呈现主要是基于生活、案例、活动,围绕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力求内容的呈现生活化、活动化,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目标的意义,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尽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
告奋勇的提出要自己领着学生一起学,而让老师成为了旁听者,老师只是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学生通过自己查找的资源带领大家领略各个国家的文化成就。这样,学生面对学生,用同龄人的语言、方法、感情王城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情境性的活动,这些问题和情境的设置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和教育性强,如果一味地进行说教,时间一长,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实人吃亏”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大多数都认为是这样,而我及时的给予了否认,学生感到诧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认识时间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初步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五)强化学生无意识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多向思维。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不仅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且还能生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新教材中突出了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情境设计,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同学·朋友》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一个情境,让全班学生自由结组,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注意所产生的结果:有的都是男生,有的组都是女生,有的男女混搭。教师就此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结组?”学生就产生了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意向,是其自主学习的前提,既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6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有联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任何伟大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总是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思路,后果往往是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因此,应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结构,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且教师的关怀,要像月光一样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认真教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错,只要他们能开拓思路,都要加以支持,及时表扬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正确引导有错误趋向的学生。例如:在讲解政治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时,教师可选用著名寓言故事《狼来了》里主人公放羊娃,因为“经常撒谎而导致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的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兴趣是重要的因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是学生们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趋势和特点看,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致的。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强调“听话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很少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太关注台下的学生在干什么。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提不起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正确的学生观,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生的品行来自于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俗话说,为人师表,就是说要做一个表率,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因为老师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接触的最频繁的长者。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在鼓励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和关爱,就会主动地刻苦学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要做到教学活动有计划,内容充实具体。只有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浅论思想品德新课程中的对话教学 篇7
1. 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在对话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的特点。从知的角度看, 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 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 师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我在教学《男生、女生》时, 让男生、女生各找出对方的优势, 一时很多同学说不上来, 有一个女生竟然说:“老师, 我觉得男生没有什么优点。”我没有立即否定她, 而是让她说原因。她举了一些男生的缺点。这时, 马上有同学反驳了:“几个男生能代表全部吗?不能以偏概全。”我即时引导其他同学说说这几个男同学的优点, 结果大家找了好多条。我顺势引导他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男女生各自的优势, 做到优势互补, 要学会正确地交往。
只有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平等互动。有价值引领的对话才是成功的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本课教学的核心不在于叙说男女生的优缺点, 而在于通过对男女生优缺点的讨论, 让学生明确“和而不同”的男女生交往方式。在师生对话交流中要防止出现某些偏差。例如在对话中, 出现了一些“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这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实际是因为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 使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 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
2. 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生生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合作探究的关系。生生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习惯,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与自己过去相比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在课题研究中, 学生可以选择探究内容, 确定探究方法, 安排并实施探究计划。在共同的探究活动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生生之间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
我在上《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时,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0.2%, 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 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与此同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 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 两个孩子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甚至可能出现“8421”的家庭。我让学生分组展开生生对话:“421”“8421”等家庭问题会引发哪些社会问题?
生生对话增加了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中的分量, 将问题的解决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 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之间对话的机会。但生生对话首先要形成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上述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就“赡养问题”、“男女比例失调”、“小皇帝现象”等诸多问题进行对话。生生讨论中, 他们没有了与教师单独对话的紧张和拘束, 有了发表自己意见、贡献自己智慧的责任感。他们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互相启发、相互补充, 对问题的探究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水平, 同时也让原来被冷落的人群重新回到了同学的中间。
在生生对话中要重视对话效度。生生对话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延伸, 有时作为师生对话的前奏。正因为如此, 教师往往把生生对话视作“点缀”, 只要有生生对话形式就行了, 至于如何开展生生对话, 如何组织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等问题, 教师则不太关注。例如, 在学生讨论中常常出现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生生对话成了伪饰的包装, 课改的标签。因此教师要对生生对话给予时间保障, 要现场适度调控, 保证对话能正常进行。
3. 生本对话:视界融合
生本对话, 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 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钟启泉指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 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相反在对话中学生的视界不断与文本的视界交流, 不断生成、扩大和丰富, 最终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
在学习九年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内容时, 一教师设计了“愚公移山”文本情境问题, 并设问“愚公移山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学生众说纷纭。甲学生说:“愚公真是愚不可及, 他缺少逆向思维, 山挡了人的出路, 难道他就没想到人可以搬家吗?”乙学生说:“移山是个下策, 我看凿个隧道什么的倒是个好主意。”丙学生说:“山不可以轻易移, 破坏了自然环境怎么办?”但他们的说法基本上都得到首肯, 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这些说法。有位教师在评价时认为, “愚公移山”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学生偏偏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学生只顾去歪解以标榜自己思维的独特而忽视了事物所蕴含的真意, 如此下去可能会得不偿失。我赞同该教师的评价。文本自己是不会说话的, 但文本是有思想的, 它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类知识的精华。当对话发生在现实的理解主体与符号化的历史‘文本’之间时, 符号化的历史文本并不是死的东西, 同样是时代主体思维与意识的产物, 有它的独特视界。因此,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引导学生站在当时的背景去体验和解读, 让学生融入文本情景, 发现文本疑点, 探究文本特点, 让学生与文本中的名家名句、案例等进行“潜对话”, 通过“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使学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给予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机会,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4. 自我对话:反思重建
自我对话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式。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安慰、自我发泄、自我陶醉等心理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重构。同时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思考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对话的能力, 也就缺乏了对自己进行审查与反省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师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在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同自己对话:我对教师提供的情境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我的思维方式正确吗?其他同学会怎么思考?通过思品课的学习, 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我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我对话, 使课堂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自我实现的过程。
探索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8
一、完善课堂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对教师来说, 要时刻树立“学生是主体”意识, 尤其是在课堂设计上要更加体现出来, 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在教学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设计上, 要把学生的认知放在首位, 要用简洁、明快的设计方案, 其文本要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上来, 切忌拖拉或绕远。另外, 要加强重点知识针对性和启发性, 将其中突出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讨论, 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这样, 只有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 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选择, 学会生存, 学会自主发展。如有必要, 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演示投影资料、演示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 这样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方法多形式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 选择适宜的教法, 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 这样, 用新奇的刺激吸引学生,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能够运用生活当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抽象的政治理论, 同时又能引领学生将深奥的政治学知识回归到具体鲜活的社会当中, 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从行为实践的形式上, 可安排当堂训练、课后实践、社会调查, 甚至在适当阶段安排主题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课, 这样的不同层面, 学生总有一个机会可锻炼, 可自我展示。
二、转变教学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 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动态过程。常言道,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求新, 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情境,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在上课时, 教师要有选择地把这些最近发生的、时代气息浓、趣味性强的典型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深感运用鲜活的事实论证教学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积极倡导主体“动”起来的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让学生积极思维, 展现自我, 提高智慧。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中应谋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和体验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 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支持, 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就有更大的作用, 就能实现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的。
三、坚持多面引导, 促进道德内化
在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面引导、真情渲染的有效途径, 把高深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道德内涵人格化, 让学生在具体的范例中, 理解其精神实质, 实现道德内化, 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人生初始, 从道德上讲, 只不过白纸一张。唯有通过外在的道德教育, 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人格, 实现外在道德向内在道德的转换。《宋书》中亦有“教者, 人伦之始, 所以诱达群方, 进德兴仁, 譬诸土石, 陶冶成器”的训诫。诚然,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人, 道德教育作为改造人自身的一种活动, 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 坚持多面引导, 多管齐下,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教学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等引起学生注意。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特点,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孙中山先生也说:“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 是在能实行。”“不去行便无法证明所求的学问对与不对。不去行, 于是所求的学问没有用处。”同样, 道德教育对象认知能力的提高, 还要以外在的行为实践加以验证, 行是道德内化的归宿。教师要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注意道德行为习惯的实践训练和反复练习, 采用多种激励措施, 保证少年儿童的道德实践不断发展, 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9
1.1教学内容滞后
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是时政性强, 时效性大。但以往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这里有一定的教育滞后的客观因素, 但主要原因还是思想品德课对适应社会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对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打击, 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减弱了教育的意义。
1.2受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教育意义重大, 但却因为中考压力, 一直被定位成副科, 不计入中考成绩或者是在中考成绩中占的权重很小。因此, 在绝大多数学校里, 初中思想品德课都出现了课时不足、课程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资源少等情况。教师没有时间去深入、透彻的讲解;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入理解、贯通掌握。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大量灌输, 学生死记硬背。
以上情况是以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主要问题, 也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和教学理念。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 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笔者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逐步领会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 对思想品德课的实施, 提出如下建议。
2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律意识、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是学生成为一位合格公民的基础。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是这个开放性课堂的灵魂, 而社会时事是呈现知识结构的最好载体。要用理论去分析时事, 再从时事归纳总结出理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检验理论,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参与到实际事件中去, 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3教师教学过程的把握
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也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比较思想品德课堂更具开方向性, 也就要求了教师要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往的教学课堂, 多是教师讲授, 学生听, 记笔记, 可以说教师是课堂单方面的主体, 教师只要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 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但新课改后, 课堂的主体发生变化, 学生转换成了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教师更多的是去引导、总结和帮助。因此,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必须以高超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基础。要保证学生思维参与到案例中来, 也要保证学生思维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的理论知识结构。简单的分组、畅所欲言的随便讨论, 只能使课堂更加混乱无序。
4考核方式问题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考核方法、考核模式、成绩评价方式、等次排列方式是教学过程的最终导向。因此, 新课改要长期、深入贯彻执行下去, 必须以新的考核模式为基础, 这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往教学模式正是因为最终的考核是一纸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等次, 所以才有了填鸭式的教学课堂。
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探讨出全新的考核模式, 这种考核模式要能体现出学生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的认知和意识;也要体现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自身行为选择;还要体现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这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但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显得难以实施, 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去参考,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更困难的是教师或者是教育无法给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分值;也无法给学生选择的行为给“是”或“否”这种全或无的对错之分。这需要社会学专家、学者的帮助, 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5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 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课程改革促进了这么课程的发展, 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课程改革带了全新理念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从理念上, 从教学过程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重要是这门时政性强又有特殊意义的课程需要有适合的考核模式,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 多样化的考核模式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琴.浅谈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 2009, (3) .
[2]戴文斌.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和新课改教学[J].新课程, 2011, (2) .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10
一、转变观念, 灵活运用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在教学中, 教师不断转变观念,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采用开放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灵活运用教材, 把教材内容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为学生构建一个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的课堂,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时, 教师要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 这有利于他们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要把富有生活化的信息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 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张海迪的故事:虽然张海迪无法站立行走, 不能上学, 但是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 她没有放弃, 而是通过坚强的意志自学成才。通过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引导,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 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一味抱怨, 而要努力解决, 坚持不懈, 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收获。教师通过结合教材把生活化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 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积极探究和学习, 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 通过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引入, 教师还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和教学进度, 而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采取忽略态度, 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对学习不感兴趣, 不利于高效教学的进行。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呆板、单调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创新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吸收消化知识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情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让他们在情感体会过程中加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 我向学生播放了一首“懂你”, 在优美的歌声中, 学生深深陷入了思考:在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同时, 是否能把父母当成朋友进行交流、谈心?然后,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在讨论过程中, 一些学生讲述了父母对自己表达爱, 而自己却没有真正向父母敞开心扉, 经常对他们表示关心的做法表示反感和气愤。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大事小事都要管, 在家里没有自由。通过这节课的知识探究, 他们了解到要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 多进行交流, 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可见, 教师把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引入到知识探究中, 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实现高效的思想品德创新教学。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 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才能高效吸取新的知识, 促进个体特点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对他们的学法进行指导。学法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法指导的设计要分层次。首先是预习, 通过预习提纲的引导,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 并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 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 比较、归纳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 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 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之道。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指引学生塑造自信、自强、坚实、成熟的品格。当然, 这些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应该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三贴近”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 使课堂紧密联系生活, 注重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参与能力,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层面,新课程标准都已为大多数人接受。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变化促使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但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前进一步都是实践探索的结果,需要教师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并付诸实际教学行动。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施落后
自学、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需要学校和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对于教学资源发达的城区而言,教学设施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郊区和边远的山区学校而言,教学条件可能会成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最大的障碍。在教学资料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手中除了有教材、教师辅导用书和新课程标准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这些问题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难度。郊区中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十分有限,即使有也比较落后,新的电教设备难以得到。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很多社会热点事件仅凭教师口头讲述,效果远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好。试想一所学校,电脑没有几台,图书馆藏书有限,教师自己查阅资料都困难,何谈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方法新旧并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虽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并未完全渗透。使用新方法的教师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人性化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与这些走在改革前列的教师相比,一些教师往往抱残守缺,常常以难把握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课堂效果不好为由拒绝新方法,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上课。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不一致
尽管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依旧存在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不厌其烦地搭花架子,唱不该唱的歌,演不该演的戏。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热闹了一回又一回,课堂外却连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都没掌握。还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课堂变成了展示教师与优秀学生的舞台。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往,双方通过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启发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自由、平等地对话,在心与心的交流、情感分享与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共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然而在学科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这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抱以敷衍的态度,他们要么因为害怕接受新事物而从内心排斥这种思想,要么因升学压力而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探究这种理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能盲从或从形式上做做样子,应对各种检查,致使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教学有名无实。
(四)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是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在这种师生观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师缺乏经验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而言几乎是形同虚设。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也设置了很多思考、交流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表现出搜集资料困难、分析问题能力弱、对思想品德课的认知程度差,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能有效融入这种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去。长期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为课堂活跃分子,而另外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越发严重。
二、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待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意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正确对待教师思想上、能力上、素质上的差异,循序渐进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一)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高度重视,行动才会坚决。对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形式轻实际的情况,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稳步推进课改,使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自觉投身于课改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读书学习活动,给教师推荐课改相关书目,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样既可以拓展教师的眼界,又能提升教师的理论反思能力和水平。开展新课程教学竞赛、课件制作比赛、创意课堂比赛等,让教师在参赛准备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收获信心。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将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本质,真正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的、有计划性的特殊学习活动。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教师上课才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背书和做题的书呆子。
(二)创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
观念转变带来行动的转变,体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方面便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问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让课堂生动活泼的有效做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就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提出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教师除了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更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转变原有落后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讲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中的“我快乐,我优秀”时,教师可以将该环节设计成一场题为“我快乐我优秀还是我优秀我快乐”的辩论赛。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要求各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了解辩论赛的程序和相关知识,尽量做到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辩论或观看他人辩论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
(三)开放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要想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与实践,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开放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给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应加大投资,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备的信息化水平,培养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科研工作,以课堂为切入点,从小课程入手,开展教科研活动,把课题研究成果落实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来。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强学科集体备课的指导。在进行集体备课中,每个教师都能将自己手中的教学资料分享给其他教师。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设置不同的讲授方式及活动环节,大家在讨论中选出最佳的教学活动设计。例如,在准备《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中“每个人都是美丽的”这一知识点时,有的教师提出采用“我与魔镜的对话”的活动,即学生在课堂中背对着教师和同学,把自己进入青春期后因生理变化产生的烦恼诉说出来,并请求魔镜帮忙;而另外几个同学则扮成“魔镜”,针对这名学生的烦恼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这样在集体备课中,不断挖掘出新的教学创意,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主要对策[J].华章,2012,(22).
[2]周利群.新课改背景下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素质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8).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 篇12
一、以人为本, 必须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做思想型教师, 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往往认为有渊博的学识, 高尚的师德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随着时代的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应当是真善美的化身。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高尚的师德, 还要仪表美, 穿着得体;语言美, 幽默生动;举止美, 稳重端庄, 潇洒大方。这样的教师形象, 才符合学生的需要,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得到学生的爱戴。也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重建教学理念, 重建知识结构, 重建能力结构, 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
二、以人为本, 必须进行全新的课堂设计
传统的教学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很多教师的心里, 使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对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情有独钟, 忽略了课堂之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在课堂设计中削弱了品德与生活的关系, 把当作品德知识学习, 而没有当作人格来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必须要进行全新的课堂设计, 把学生的生活当作课堂教学的主线, 把课堂内容设计向生活化拓展。
三、以人为本, 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自然成为核心任务。所以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教材的分析也可以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
四、以人为本, 必须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新课程11-11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进程汇报新09-11
《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把握10-29
思想品德 - 《新学校、新同学》教学设计10-06
七年级思想品德《创建新集体》教学设计06-17
九年级思想品德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07-0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09-08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08-2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卷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