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共12篇)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 篇1
近年来, 受益于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并购市场迅速发展。据经济网报道, 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发生交易3546宗, 与2013年相比增长44.28%;交易金额达到9874亿元人民币, 与2013年相比增长48.44%, 交易数量与金额双双突破历史记录。在这众多的并购交易之中, 并购基金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逐渐成为并购市场不可替代的金融产品。
一、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
并购基金属于私募基金的一种, 起源于美国, 由KKR公司创立并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在欧美成熟市场, 新募集的私募基金超过50%的都是并购基金。
2002年起一批具有国资背景的并购基金陆续登上中国资本市场舞台, 代表性的有中信资本、鼎晖投资、弘毅投资等, 这些并购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国企改革、整体上市及帮助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融资活动。
随着并购市场机会逐渐活跃, 更多的机构参与设立了并购基金, 促进了我国产业水平提升。
二、政策层面的推动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 解决我国并购重组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问题, 2014年3月24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意见中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 各类财务主体可以通过设立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2014年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在办法里对上市公司并购增加了相应的鼓励性条款, 鼓励并购基金等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从行政审批、交易机制、金融支持、支付手段、产业引导等方面, 旨在实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 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投资方向的多元化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从并购标的来看, 中国并购基金主要偏好投资连锁及零售、食品及饮料、能源及矿产、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但就投资趋势分析, 新兴行业如医疗、TMT、清洁能源、金融行业将成为并购基金投资行业方向的主力军。
这种趋势的变化有其历史背景, 一方面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具有提高行业集中度的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新产业成为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方向。这既反映了国内经济转型节奏加快, 也折射出了并购基金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从长期来看, 新兴行业仍将是并购基金投资的首选方向, 行业选择也将更加多元化。
四、上市公司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
受并购大潮的影响及对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 我国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参与设立并购基金。2013年新设立的19家并购基金中有上市公司参与的有7家。而2014年全年已有86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 设立总规模超过700亿元。
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 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第一, 上市公司认缴基金份额, 成为基金的LP (有限合伙人) ;第二, 上市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并购基金;第三, 上市公司独立发起设立并管理产业基金。
目前以第二种与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并购基金的模式居多, 这些专业机构与上市公司合作后, 对其提供战略梳理、管理咨询及顾问服务, 围绕上市公司业务相关行业展开, 帮助上市公司在上下游产业链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
以上市公司直接进行收购需要经历复杂的决策和审批程序。在激烈的竞争中, 时间往往是关键。因此通过并购基金的介入, 并购过程由并购基金来操作, 效率更高。上市公司既能够享受到并购带来的潜在收益, 又能规避潜在的并购风险。如果上市公司直接进行并购, 如投资的项目产生失败, 很容易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而在并购基金的辅助下, 等待项目达到一定的盈利能力后, 再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则消除了这种风险。另外, 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外部募资, 以自有资金撬动整个并购基金运作, 实现杠杆式的并购投资。
五、基金直接控股上市公司
除了有上市公司参与的并购基金外, 现在也出现了直接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基金。典型的案例是深圳市长城国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四家有限合伙企业的三次举牌、一次司法划转, 成功控股天目药业, 此举开创了国内首家并购基金入主上市公司的先例。
并购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 在国外比较常见。并购基金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后, 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重组董事会, 进而对上市公司进行改造, 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 既可以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产业整合, 也可以引入大型公司, 注入优质资产。
作为并购基金不可避免要面临退出的问题, 通过管理上市公司一段时间后, 并购基金可以选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退出:利润分红、转让退出或出售上市公司壳资源。但对并购基金而言, 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 只要公司有价值退出就不是难事。
六、中国并购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中国并购基金尽管发展迅速, 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许多差距:
(一) 资金来源匮乏
并购基金通常需求资金较大, 因此并购基金在进行并购投资时, 通常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 由并购基金设立壳公司, 以壳公司为主体向银行举债, 同时辅助以垃圾债券、银行贷款等手段以提高整个交易的杠杆率。收购完成后, 壳公司与目标公司合并, 并以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担保发行高收益债券, 来替换收购过程中的负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相应的杠杆工具并不丰富, 并购基金的规模也较小, 资金来源匮乏。尤其是杠杆收购中, 债权义务人是并购基金本身, 而非收购标的企业, 这加大了并购基金收购的风险性。
(二) 控制权难以获取
并购基金在并购投资中一般要求获得企业的控制权, 从而达到改造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而在我国, 很多时候由于监管审批、产权制度、控制权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并购基金很难获得企业的控制权, 这也是早些年国企改制只能由一些具有国资背景的并购基金承担的原因之一。
(三) 缺乏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我国职业经理人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缺乏既了解企业经营、又懂资本市场运作的职业经理人。并购基金在收购企业后, 不得不依靠原来的管理层来对公司进行管理, 达不到重组企业的目的。另外, 被收购企业如果是民营企业往往有很浓重的家族文化, 创始人不愿意放弃企业的管理权, 职业经理人很难依照自己的战略设想改造企业。
(四) 并购基金退出渠道相对单一
IPO、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是并购基金常见的退出渠道。管理层收购通常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虽然IPO退出的收益率明显高于转让退出,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IPO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有时退出需要的周期很长, 这不符合并购基金募资的期限要求, 因此目前转让退出成为了最为常见的退出方式。
七、发展前景及建议
在过去的三年间, 并购基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双双创出新高。展望未来, 我国的并购基金仍将在促进产业转型、提升行业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行业过剩产能, 还是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对优质资产进行整合, 并购基金势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为进一步推动并购基金的发展, 还需要在制度上有所突破:
(一) 融资工具创新
建议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和并购债券。特别是, 在并购贷款方面, 建议允许并购基金利用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实现还本付息, 以解决杠杆交易中的现金流匹配问题, 这也是国际并购中最常见的方式。在并购债券方面, 应充分利用好离岸债券市场, 离岸债券市场利率较低, 可作为并购基金的优先级资金或夹层基金, 有利于控制并购基金整体的资金成本。
(二) 支付手段多元化
在业务实操中, 收购方往往将企业的控制权与支付方式进行捆绑。我国的投资机构吸收借鉴了国外常见的估值调整条款, 以“对赌”和股权激励等方式, 对管理层进行约束或激励, 为鼓励公司管理层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 退出渠道增多
随着新三板成为全国性股权交易市场, 以及未来战略新兴板和地方性产权交易所的推出, 我国将建立起多层次、制度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各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不同, 也使并购基金在退出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 篇2
据路透社报道,谁会成为中国的索罗斯量子基金?虽然国内对冲基金业才蹒跚起步,不少机构却已开始跃跃欲试,抢先推出对冲基金,期望能在未来建立领先优势.去年中国首次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使得对冲系统性风险成为可能,为资产管理业者打开另一片天空;而中国逐步增多的富裕人群,亦为对冲基金培养了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不过,单一的期指品种,受限的交易机制及空白的过往业绩纪录,均成为近阶段对冲基金快速发展的拦路虎.“2010年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元年,今後各种对冲策略将会起步.”易方达基金公司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乐观预测,未来3-5年时间内,中国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可能会达到3,000-4,000亿元人民币.不过,海外金融市场动荡仍让国内监管层心有余悸,在衍生品推广等方面小心谨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冲基金分析师卢加西就坦言,由于政策的限制,不指望两三年内对冲基金会有大的发展,“目前,对冲基金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自1949年诞生全球首只对冲基金以来,60馀年的时间里,全球对冲基金业规模已达2万亿美元,数量化投资和对冲已成为基金业的流行语.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重挫,但这两年对冲基金业的资金规模增长迅速,已接近危机前水平.对冲是利用相反方向的产品头寸去抵消投资组合的风险暴露,以减少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常用的对冲策略包括市场中性、趋势交易、事件驱动等逾10种策略类型.由于高额的激励酬金,海外很多明星人物都独自创建了对冲基金,例如量子基金的乔治.索罗斯;文艺复兴公司的西蒙斯及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凭借做空次级债一战成名的鲍尔森.不过,对冲基金往往会被政府和监管机构认为是历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小荷才露尖尖角”
继去年小规模试点後,不少机构快马扬鞭,推出更多对冲基金产品.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今年初首次尝试对冲理财产品,发行首日客户认购额就近10亿元,超过原计划两倍,最终公司将募集目标提高至5亿元.易方达3月亦发行了公募基金业首只一对多的对冲产品;而在私募基金中,如广东民森和朱雀亦已发行或计划发行对冲基金.“我感觉国内基金业已到转折点,依赖规模和牛市来扩大收益,已成过去.今後需要从资产配置和真正的超额收益来求发展,科学化、量化和另类化更显重要.”刘震说.刘震曾任职于全球最大私募基金之一的德劭集团(D.E.Shaw)旗下量化对冲基金.归国後他加盟易方达,提前在对冲的产品人员配置、系统、策略及产品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准备,预计年内公司还会有多只创新型对冲产品推出.目前国内首批对冲基金均采用了国际上最常采用的市场中性策略,即通过量化选出有望较股票指数获得超额收益的个股,随後在股指期货上做空,以回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理论上,这可令产品独立于指数,牛熊市都能实现正收益.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高层亦曾表示,今後公司可能还会有数个後续产品发行.预计该公司未来发行的采用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产品总规模,可达30-50亿元.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大多为家族基金、大学基金和养老基金,这些机构追求的是持续稳定的回报.虽然中国的投资者目前绝大多数是散户,不乏期望通过股市暴富的投机者,但随着富裕人群的增多,培育对冲基金的土壤正在形成.中国居民约30万亿元的储蓄存款馀额中,约八成掌握在20%的人群中.据估计,全国存款规模超过100万元的家庭,其存款总额已超过2万亿元.招商证券香港的投资管理部董事严中伶指出,中国有足够资金支持对冲基金业的发展,这类产品募集个几千万美元并不困难,几个富人就能达到要求.交易机制受限
中国对冲基金业的炫丽前景,已吸引不少华尔街华人精英归国,相当多基金公司建立了量化投资部.不过国内配套措施尚不完善,使得这些海归人士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深圳一基金公司量化投资部总监表示,与美国华尔街不同的是,中国要做对冲还有很多障碍,首先是无法T+0(当天回转交易),做空股票很不方便,可选择卖空标的数量和规模都太少,而且对冲基金通过量化选股并频繁交易的基本条件亦不能满足.“在华尔街,至少在中频以上,否则无法超过主动投资基金的,而在国内,操作一频繁,交易所就会来找你.”他说.目前券商、公募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已获准交易期指,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交易期指的规定即将推出.不过券商自营和公募基金参与期指交易仅限套期保值目的,只有基金公司的专户及券商资产管理获准完全对冲.好买基金分析师卢加西指出,各只对冲基金所采用的量化策略是否可靠和优秀,能否或得超额收益,这都需要时间和业绩纪录来验证.而且国内尚没有转融通机制,融券没有那麽多的量,操作手法较为单一.“目前这阶段,还做不了太多的事,”他坦承,目前对冲基金只是新颖的卖点,用以吸引市场目光,更多是从营销的角度,将募集资金量提高.“新兴市场,暴涨暴跌,趋势较明确,不需要对冲.” 他山之石
其实,印度对冲基金业的发展或许可给尚处襁褓中的中国同业带来一些启示.2002年以来,印度股市约有40个月是下跌的,但印度的对冲基金业绩却跑输大盘,甚至在2008年大熊市中,其净值亦被腰斩,其应该具备的对冲风险功能基本失效.印度当地有200多个股指期货,避险品种不可谓不丰富.但当地对冲基金业者并不习惯完全在期指上对冲,不少基金经理仍停留在原先仅能做多(Long-only)的共同基金操作思路上;而且印度在融券方面亦不方便.这一幕与中国目前状况很相似.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王进指出,“所有中国基金公司只有Long-only的投资者,一旦你转向对冲产品,你需要不同的投资哲学和技巧.” “做对冲不仅是靠对公司的理解,还要靠能力、经验、魄力、眼光,”严中伶表示,“做空需要具备与做多不同的个性和能力,有些人的个性不愿意去做空股票.看坏就不买,不太喜欢再去吐一口痰.”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问题浅析 篇3
段冉(1990,06—)河北石家庄人,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金融。
摘 要: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过程中,阳光私募已经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资本市场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阳光私募的内涵和特点,随后分析了其当前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阳光私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阳光私募;现状;建议
近几年,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非常迅速, 已经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私募基金公司, 产品也由07年的11支到迅速发展到现在的529支,这都使得阳光私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者对于金融理财产品需求也越来越高,私募基金的独有特征可以满足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所以阳光私募基金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內涵及特征
1、阳光私募基金的内涵
阳光私募基金就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证券市场,不同于重点投资于一级股权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现在市场上的阳光私募基金指的是证券投资信托计划,通过信托机构,向特定投资人发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托管人,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目前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有三类: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计划、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公司多客户特定资产管理计划。
2、国内阳光私募基金的特征
(1)募集方式
私募基金规模较小,针对高端投资者,投资门槛较高,一般认购金额起点在100万元以上。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不允许公开销售,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基金最主要的区别。阳光私募基金的封闭期一般为6个月到12个月,比公募基金的封闭期要长。
(2) 投资范围
在我国,阳光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国内依法发售上市的股票、债券、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金融衍生品、短期融资券、央行票据及允许基金投资的其它金融工具。其中,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股票二级市场。
(3)运作灵活
目前我国阳光私募基金运作灵活,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以及投资组合等方面没有限制,可以有针对性、灵活的制定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同时灵活的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运作。
(4)收益为正
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资金规模的管理费,注重的是相对收益。因为阳光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依靠超额业绩,追求正的绝对收益,固定管理费用较少,同时私募基金监管人在阳光私募基金盈利时可提取20%的超额业绩费,所以阳光私募监管人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相是同向的。
二、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1、纳入监管
2013年6月1日新基金法施行,首次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填补了监管法律空白。11月18日,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证监会研究起草统一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法规已经形成草案,正在向13个部委征求意见,改善了国内私募基金不受法律承认的尴尬境地。现在,私募基金纳入监管体系,未来可以自行发行产品,甚至可以设立发行公募基金,一些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对发行公募基金的筹备工作已经积极展开。私募的合法性得到确立,为私募行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2、业绩分化严重
2013年上证指数跌幅为3.85%,从年度榜单统计的526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中可以看出,阳光私募基金产品的平均回报率是13.63%,私募基金在2013年全年跑赢大盘近17%。但是,阳光私募的业绩分化相当严重,从榜单中可以发现,在众多阳光私募基金产品中,一年期净收益最高的产品高达84%,最低为负32%,优劣相差达到117%。在526个私募产品中,有97个发生亏损,占比18.44%,其中9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二成。其中仓位的控制、进出的节奏以及板块挑选的不同是阳光私募基金产品业绩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3、私募基金公募化加剧
虽然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在募集方式、募集对象、运营主体、监管要求和投资策略等方面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在阳光私募基金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对私募基金的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所以阳光私募基金会借鉴我国对于公募基金的管理规定,在投资人数上限、投资者资格审查以及费用的收取方式等方面效仿公募基金,这就使得阳光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丧失了阳光私募基金的灵活性优势。
4、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人多元化
2013年收益位于前5名的产品的经理人中有4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他们出身民间、身手灵活、交易果敢,对于结构性的行情的把握有一定的优势。
三、促进我国阳光私募发展的建议
1、提高基金管理人专业素质
在阳光私募基金中,大多数基金业绩低于市场基准水平,私募基金经理在对进出市场时机的选择以及对板块、股票的选择把握有所不足,个别基金甚至还出现了与市场时机相反的选择情况。同时,基金投资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基金投资相似,可以看出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专业素质方面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应该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多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同时也要从投资理念、投资技巧、风险控制等方面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改善。
2、加强立法,规范基金运作
我国现阶段对于阳光私募基金还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其的法律法规,在运行过程中有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因此,我们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发展的阳光私募基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私募基金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广大机构、个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以法律来约束基金行为,促进阳光私募基金规范运作。
3.完善监管机制
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私募基金终于纳入监管体系,填补了监管方面的空白。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步,要从两方面对阳光私募基金进行监管。一方面,来自政府、行业以及投资者的监管在阳光私募基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自阳光私募基金内部的监管也不容忽略,内部制度的完善以及基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阳光私募基金的有效监管也起很大的作用,这是阳光私募基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阳光私募基金进行监管,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以此来完善阳光私募基金的监管机制。
4、加强和完善阳光私募信息披露制度
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潜在风险的蛛丝马迹,只有找到风险并且排除风险,才能保障阳光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在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也非常不规范,许多信息、数据都没有公开披露;同时已披露的信息没有统一的规范、格式,这都不利于投资者对披露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因此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上问题,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与国际规范制度同步,形成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基金运作的透明、规范、有效,帮助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征.关于私募投资基金监管体制的思考[J].证券市场导报,2010,(11).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 篇4
一、公益性分析
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募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公益性可以体现为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承载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度。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财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体现在职工薪酬、支出内容、成本结构等方面。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些比例要求直接体现该组织的非营利性。以往文献研究发现,这些比例是审计的核心问题,其数额、界定和披露要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密切挂钩。
笔者以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百分比、业务活动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工资福利与行政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三个指标衡量该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如图1所示:2005—2010年间, 该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百分比基本符合法定标准 (70%) , 只有2009年该指标仅达到50%, 不符合法定标准。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爆发导致当年捐款收入激增, 间接导致2009年公益事业支出指标下滑。笔者剔除2009年特殊值后发现, 该比例也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在下滑, 公益性受到挑战。
业务活动成本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业务活动成本占当年总支出比例能够反映每一年度的支出多大程度上由直接进行公益活动产生。由图1可知,2005—2010年间,该比例整体缓慢上升,持续稳定在90%左右,反映出青基会成本与费用关系较为平衡,无明显变化。
2005—2010年间,工资福利与行政费用占总支出比例持续稳定在5%左右,符合法定标准(10%以下),无明显趋势变化;但2010年有增高现象,达到6.44%,比上年增长65.1%。笔者观察,香港乐施会2010年行政管理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7%,体现了其较高的公益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我国5A级慈善基金会,应当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
二、发展性分析
发展性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主要从资产和收入两方面衡量。笔者从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等方面对该基金会发展能力进行衡量。
如图2所示,2005—2010年间,该基金会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总资产增长率与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幅相对一致,在2006年、2008年达到峰值;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则在2007年达到峰值,2006年、2008年相对平稳。限定性净资产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资源提供者或者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资产或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使用所设置的时间限制或(和)用途限制,非限定性净资产反之。2006年、2008年限定性净资产增长较快可能是由于激增的捐赠收入中包含大量限定性净资产,与总收入趋势一致。从趋势线来看,总资产增长率整体稳步上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整体缓慢上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整体出现下降,这有可能是由于人们捐款习惯的转变,也有可能产生于不同年度会计处理的不同。
如图3所示,2005—2010年间,该基金会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呈现不同态势。资产负债率方面,研究年度较为稳定,变化较少。2005年,资产负债率为25.06%,比率较高,基金会偿债压力较大;2006年以来,资产负债率逐渐降低,至2008年以后,该基金会资产负债率稳定在10%以下。基金会偿债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该基金会选择多种渠道进行发展,为基金会尝试新的收入增长方式提供可行性。总收入增长率方面,2005—2010年间,总收入增长率基本为正,波动较大;2006年、2008年出现明显尖角,2006年增长率为87.33%,2008年达到103.37%,而2009年出现负值,为-37.91%。这一方面反映出该基金会近年来收入有所提高,存在一定的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反映出收入的增长较多地依赖人们因突发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捐助愿望,缺乏主动的筹资态度、多样的筹资方式、长效的筹资模式和固定的收入增长政策,对群众自发性捐赠依赖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5—2010年年度审计报告,对公募基金会的公益性和发展性进行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公募基金会公益性存在下降风险,费用支出结构亟待调整和控制。分析显示,2005—2010年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支出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工资福利与行政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无明显变化;业务活动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公募基金会的公益性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提高我国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性是提高基金会其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提高非营利性的首要任务即是重视费用支出结构。基金会应当树立费用控制意识,确立起较为明确的费用管理体制,尽可能减少显性和隐性浪费,确保社会捐赠用到公益活动中,从实处提高基金会的公益性。
中国基金业发展历史 篇5
中国的投资基金起步于1991年,并以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一、1997年10月前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
1991年10月,在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风险区政府批准成立,成为第一批投资基金。
此后仅于1992年就有37家投资基金经各级人民银行或其他机构批准发行。1992年11月,我国国内第一家比较规范的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淄博基鑫”)正式设立。该基金为公司型封闭式基金,募集资金1亿元人民币,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于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淄博基金的设立揭开了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并在1993年上半年引发了短暂的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热潮。1993年初,建业、金龙、宝鼎三只教育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上海发行,共募集资金3亿元,并于当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但基金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性和积累的其他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多数基金的资产状况趋于恶化。从1993年下半年起,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因此陷于停滞状态。
截至1997年10月,全国共有投资基金72只,募集资金66亿元。其特点表现为:
1、组织形式单一。72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并且除了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天骥基金和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为契约型。
2、规模小。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是天骥基金,为5.8亿元,最小的为武汉基金第一期,仅为1000万元。平均规模8000万元,总规模仅66亿元。
3、投资范围宽泛,资产质量不高。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资产由证券、房地产和融资构成,其中房地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流动性较低。1997年末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其投资范围大体为:货币资金14.2%,股票投资31%,债券投资3.5%,房地产等实业投资28.2%,其他投资占23.1%。
4、基金发起人范围广泛。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包括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政和企业等,其中由信托投资公司发起的占51%,证券公司发起的占20%。
5、收益水平相差悬殊。1997年,收益水平最高的天骥基金,其收益率达到67%,而最低的龙江基金收益率只有2.4%。
中国投资基金业的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包括:
第一是基金的设立、管理、托管等环节均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例如,大部分基金的设立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分行或者由地方政府审批,其依据是《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在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基金获批设立后,审批机关也没有落实监管义务,基金资产运营、投资方向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是一些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不规范,投资者权益缺乏足够的保障。例如,部分基金的管理人、托管人、发起人三位一体,基金只是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一个资金来源,而基金资产与基金管理人资产混合使用,账务处理混乱。又如,基金托管人并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第三是资产流动性较低,账面资产价值高于实际资产价值。投资基金的大量资产投资于房地产、项目、法人股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同时存在资产价值高估的问题。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逐渐消除时,沉淀在房地产的资产仍然按照成本计价而没有按照市价进行调整,使个别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实际资产价值。
二、1997年10月到2008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1997年1O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该暂行办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募集与交易,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运作与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1998年3月,金泰、开元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标志着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2001年华安创新投资基金作为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又一个阶段性标志。与此同时,对原有投资基金清理、改制和扩募的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其中部分已达到规范化的要求,重新挂牌为新的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2002年11月底,共有17家正式成立的规范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54只契约型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和17只开放式基金,其中封闭式基金发行规模达到817亿元,市值约773亿元,历年合计分红超过200亿元,开放式基金管理规模564亿元,并出现多种投资风格类型。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准则、《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阶段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力量加强,为基金业的运作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推动基金业的迅速发展。多部基金法规相继出台,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作为基金监管的主要实施部门,在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的设立、运营、托管等方面实施高效监管,起草中的《投资基金法》一旦正式颁布施行,也将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核心法律依据。
2、基金规模日益扩大,对市场的影响也日益重要,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中既包括新发行的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也包括原有投资基金经清理、改制和扩募之后形成的规范化运作的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受中国证监会监管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值总和已接近800亿元,相当于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7%左右。
3、基金品种日益多样化,投资风格逐渐凸现。从1998年第一批以平衡型为主的基金发展至今,已出现成长型、价值型、复合型等不同风格类型的基金,尤其是随着开放式基金的逐步推出,基金风格类型更为鲜明,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方位的投资选择。
4、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竞争格局,基金管理公司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经验,推动基金产品与运营的创新为中国加入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2008年以后中国基金业的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基金业处在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行业诞生后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基金只数和基金资产规模几乎不间断地成长,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现金流,而不是投资收益;在现金流内部,新发基金至关重要,老基金的现金流即使不为负数,对行业规模的贡献也是次要的。此外,非共同基金业务和国际化业务也基本没有破土。从2008年开始,中国基金业全面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结构化转型阶段”,基金业的发展特征、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结构以及基金投资人的行为理念等方面,都与第一阶段表现出本质性的差异。
“历史性转型”到底包含六个方面的转型:现金流和投资收益成为行业规模变化的双引擎;在现金流内部,老基金的申购与新基金的认购同等重要;共同基金产品中的高中低风险产品开始走向均衡;非公募业务开始对现金流和存量产生显著影响并改变基金公司财务的贝塔值;国际业务开始进入行业的业务版图,并将对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机构客户的比重将上升,而长期投资与资产配置的理念开始受到客户重视。
从基金市场整体情况看,2001年至2005年,基金行业的成长主要依靠净现金流。这五年合计,基金投资收益对行业规模的贡献是365亿,而净现金流的贡献是3304亿。2006-2007年的牛市下,投资收益对行业规模的贡献度快速提升,合计达到10926亿,而净现金流的贡献是14689亿。2007年10月以来的熊市下,基金规模快速萎缩,2008年上半年,对规模下降负面贡献最大的是投资收益,达到-9697亿,而净现金流是-480亿。
2001-2007年,我国长期基金的现金流均为正值。在其中前六年,净申购均为负值,这也就是说,正的现金流局面主要靠新基金维持;而2007年,老基金的申购量一跃超过了赎回量,净申购的规模甚至大大超过了新基金的发行规模。2008年上半年,长期基金历史上首现负现金流,其中,老基金再次由净申购转为净赎回,新基金的发行虽然达到1198亿,但占年初基金规模的比例只有4.1%,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1998-2001年是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封闭式基金为代表的高风险基金垄断的时期;2002-2005年,货币市场基金大发展,2005年底货币基金占比40%,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占比53%;2006-2007年,高风险基金乘牛市而上,在2007年底达到市场占比94%的顶峰;2008年以来,熊市逐渐侵蚀高风险基金的市场份额,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抬头。截止2008年9月底,股票基金占55%,混合基金占30%,债券基金占6%,货币基金占9%。
这种易变性体现的是市场本身的易变性以及基金投资人行为的易变性。很明显,中国基金投资人尚缺乏资产配置这一基本的理财观念,而更易于随着市场的动荡而快速地在高、低风险资产之间进行频繁切换。这不论对于行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还是对于基金持有人自身的长期利益而言,都是极大的损害。
基金公司的“非公募业务”包括养老金管理(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专户理财和投资顾问业务。
在养老金管理方面,截止到2007年底,9家基金管理公司拥有社保资格,管理资产规模总计2370亿元;12家基金管理公司拥有企业年金的资格,管理资产规模总计71亿元。养老金管理规模合计占基金规模的7.5%。我们估计,到2008年底,养老金的管理规模至少会达到基金规模的15%左右,该业务领先的公司其规模占基金规模的比例可能超过1/4,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养老金的投资比较保守,全国社保基金规定“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不得超过40%”,企业年金规定“权益类投资不得超过30%,其中股票不得超过20%”,在当前的大熊市下,其存量市值的减损一定大大小于偏股型基金,有的年金计划甚至还有盈利;另一方面,养老金的现金流相对稳定,不断有新的企业年金进行委托投资。有报道称,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企业年金管理规模2006年底是3亿,2007年底为20亿,而目前超过了100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称,未来企业年金市场将以每年400-1000亿的速度成长。
在专户理财方面,2008年上半年,专户理财总量为40亿,估计到年底有望达到100亿。于今年1月1日开闸的该业务起步难言顺利,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状况的急转直下。技术上的原因还包括5000万元的客户准入门槛问题,以及相应的客户定位问题。目前有限的专户理财客户中主要是上市公司,其次是个人客户,金融企业或投资性公司较少,国外机构业务中的主体之一———各种民间基金(捐赠基金、互助基金、大学基金等)也很少。而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专户理财产品本身。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专户理财尚难以构造与共同基金有本质差异的产品,而它在税收待遇上又处于劣势,制约了该业务应该具有的生命力。
在投资顾问业务方面,主要包括基金公司以投资顾问的方式承担银行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或QFII的资产管理。作为一种“准共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在规模上比“一对一”的专户理财更容易做大,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它与共同基金存在目标客户重叠的情况,且品牌效应和客户资源主要掌握在银行手中;对于客户而言,它最大的问题是双重收费,这让它在与共同基金的竞争上没有优势,除非它在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上与共同基金有重大差异。
总体上看,非公募资产在当前中国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上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未来其分量和重要性仍将上升,我们过去所谓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更名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于部分大型公司来说尤其如此。
随着将来越来越多合资基金公司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基金业的整体管理经验和专业水平,而且将为中国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更为优良的投资服务。
首先,有助于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借鉴国外基金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提升基金业管理水平;其次,将改变目前基金业竞争格局:一方面,由于拥有“中西合璧”优势的基金的参入,势必使国内基金业本已激烈的竞争局面更加白热化,合资基金与本土基金都将在新的竞争中经受考验;另一方面,国外基金在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将为中国基金业带来更多、更新的异质化产品,从而形成有序、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最后,通过将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通过中外双方的优势互补,合资基金将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竞争的压力也会使得更多的基金公司朝着小规模、有特点的方向去发展。面对新的竞争者,现有的基金公司也会加速合资的步伐。未来的基金市场,竞争会更加充分,可供投资者的选择也更多。
机构客户:商业银行的客户可以分为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法人客户根据其机构性质可分为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法人是指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民法通则》根据法人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在这里,机构类客户是除了企业法人之外的三种法人客户的统称。
但是在这9年中,基金也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跌荡,既经历了1999年“5.19”行情,经历了2001年6月上证指数2245的高点,也经历了2005年7月上证指数998的低点,还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喜悦。
到目前为止,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在1987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熟悉海外业务的金融机构就开始在境外(香港等地)涉足基金业务。从1992年开始,国内的基金纷纷在沈阳、大连、海南、武汉、北京和深圳等地出现。同年10月8日,国内首家被正式批准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到1993年,各地大大小小的基金约有70家左右。这一时期是我国基金发展的初期阶段。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以此为标志,我国基金进入了公开上市交易的阶段。1998年3月23,开元、金泰两只证券投资基金公开发行上市,这次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到2001,我国已由基金管理公司14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34只。2001年9月,经管理层批准,由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华安创新,我国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2年,开放式基金在我国出现了超常规式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2年底,开放式基金已猛增到17只。2003年10月2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基金业和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基金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起源于1992年,规范的基金起源于1998年3月。尽管我国规范基金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9年中,基金也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跌宕,既经历了1999年“5·19”行情、2001年6月上证指数2245的高点,也经历了2005年7月上证指数998的低点,还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喜悦。1998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批5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基金金泰、基金兴华、基金安信和基金裕阳,根据对这5只基金的统计,从1998年基金成立到今年1月12日,他们的净值平均累计增长366.55%。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2001年6月上证指数处于2245点附近入市的投资者,随着指数下跌到2002年1月25日的1451点,其持有的基金资产净值也下跌了19.18%。再考虑到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因素,有相当一批投资者的损失超过40%。2002年1月已成立的33只封闭式基金到2004年1月初才基本恢复到前一轮下跌前的净值,期间经历了2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投资者的本金到2006年下半年才得以恢复,期间经历了至少54个月的时间。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说明了股票型投资基金是长期理财的工具,而不是作为短期投机炒作的发财工具。
中国基金业大事记
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申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的程序、申报材料的内容及格式。
1998年2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作为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银行,成立了基金托管部。
1998年3月,国泰、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我国首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也在同月设立,分别是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1998年9月,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正式成立,下设综合处、审核处、监管一处和监管二处。该部于1997年10月开始运作。
1999年3月30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基金法起草组成立大会。基金法被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1999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同年,10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1999年12月29日,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公约》。2000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举办首届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2001年4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对投资者购买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免收印花税及对基金管理人免收营业税。
2001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好人举手”制度。从此,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申请人的范围扩大。200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
2001年9月21日,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设立,首发规模约为50亿份基金单位。
2001年10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颁布,使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2001年1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境外机构参股、参与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2002年6月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该规则自2002年7月1日起实施。
2002年8月23日,起草工作历时3年之久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2年10月16日,国安基金管理公司成为首家获准筹建中外合资基金的公司。2002年11月2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开放式基金结算备付金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式基金结算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12月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2002年12月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委员会在深圳成立。
2002年12月19日,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等六家基金公司,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批选定为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
2003年3月3日,因清理最后一只老基金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准开业。
2003年4月28日,第一只由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也是我国第一只系列基金------招商安泰系列基金成立。
2003年6月23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提交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的二审稿。
200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署名文章:《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培育证券市场中坚力量》。
2003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交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的三审稿。
2003年10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146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至此,历时近4年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制订工作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3月,海富通收益增长与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的首发规模双双超过100亿份。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首超2000亿份。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 篇6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经济影响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述
从广义层面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标志性投资对象为股权,资本募集方式为私募,通过阶段性持有目标企业的股权或其他权益,以期在最终退出时转让权益获得溢价实现投资收益的基金。高风险、高投入与高收益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显著特性,并且是一种具有低流动性的中长期股权投资方式。其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契约型、公司型和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主要包括基金的募集、投资项目筛选、投资决策与交易条款谈判、投资方案设计、投资后项目管理以及投资退出这六步。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前5年一直处于行业的摸索阶段,并没有很好的发展。随着2005年初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始和2006《合伙企业法》的修订,私募股权基金有了良好的环境, 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2007年,私募股权基金募集到可用于投资到亚洲市场的资金额达355.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2.37%。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大陆地区投资规模已达到128.18亿美元,共计投资案例177个。另外新合伙企业法的实施为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私募股权投資市场投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仅有155个私募股权投资案例, 同比减少22例,投资总额达96.06亿美元,下降达25.1%。
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IPO退出渠道改变,私募股权投资收益更为可观,掀起一片本土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猛发展。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报告, 2010年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到可用于投资中国大陆市场的基金数额达276.21亿美元。2011年并购交易总量同比增长了5%,5,364宗并购交易完成。但是由于海外IPO的限制逐渐变大,中国企业海外IPO降至冰点,使私募股权基金海外上市退出也愈加困难,国内资本市场也出现疲软,2012年私募投资总额与股权投资案例及同比分别下降31.4%和31.9%。2013年私募基金资金募集市场有所回暖,私募基金交易金额达350亿美元,较2012年出现显著增长。201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总额7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2015年,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融资仍然保持健康的水平,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从资金募集、投资交易到退出,各个环节都增势迅猛。私募股权基金交易的金额与数量分别增长了169%和79%。高科技与消费相关行业仍为私募股权基金两大热门行业,在高科技行业的交易数量上升至40%。私募股权基金在高科技行业的交易金额达到了768亿美元,创造了超过上一年度近六倍的新高。
三、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融资渠道不畅却是目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对于中小企业,私募融资更加容易获得,更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经营的隐秘性,满足了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第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缓解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很难有一套标准来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备经营这种风险的能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决定了它们要取得企业的股权,对企业形成监督,发挥其优势对企业进行更规范的管理甚至形成受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受资企业的道德风险。
(二)调节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社会闲散资金充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聚集资本的能力,将银行、其他渠道资金引导到资金的需求方,将持续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实体经济。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国外的热钱和国内的资金都在寻找一个较合理的投资方式。除了投资到股票市场外,股权投资基金称近年来的趋势,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更是发展迅猛。
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财富效应来看,其平均收益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投资方式。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过剩资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重组并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有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把过剩的资金聚集起来,通过基金合伙人的专业挑选,将资金投入到实体产业,使得那些在危机中遭受资金链断裂但有发展潜力的实体产业,受到相对小的影响。
(三)加速企业创新与完善公司治理
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过小,必须要进行产业整合,但是资金通道不畅,困扰着我国产业整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丰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我国企业上市难上市数量有限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种新型投资机构,使得非上市途径成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主流途径。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不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增量调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进入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素质。通过存量调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促进优胜劣汰。最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大大提高产业机构调整的效率和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带来合理的股权结构。另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机构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并降低信息成本。
(四)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
中国企业积极谋求国际市场话语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助于中国企业迈向国际。我国投资公司、企业以及银行可以把资金投到可以进行海外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再由这些基金投资国外的相关企业,从而控制这些海外企业的股权。股权投资基金走出去,可以直接投资于国外资源和能源机构,保证国内资源能源供给。另外也有利于我国本土企业直接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进而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岗.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运营新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4:101-120.
[2]赵方方,刘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操作实务与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5:37-59.
[3]占超,夏球,宋珊.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研究[J]. 财会月刊,2008(33).
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7
1有关私募基金的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私募基金设立的动机就是追逐高额利润, 所以将基金投资于高收益的领域就成了其
必然选择。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高风险会给投资者与市场健康带来双重的挑战, 理应严格监管, 但私募基金的特性决定了监管的宽松性。所以, 法律监管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通过这个平衡点, 才能形成利益最大化的局面。2014年是私募基金立法的重要年份, 分别颁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将私募基金纳入正式监管, 让私募基金依据法规规范发展。目前, 我国对于私募基金运作监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
1.1《公司法》
私募基金公司是私募行业重要的参与主体, 私募公司的设立、合并和解散等事宜必须首先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要求。私募公司的内部组织形式和各个组织的责任和义务也必须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1.2 《证券投资基金法》
《证券投资基金法》是规范基金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它对规范证券投资基金活动、保护基金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法对基金管理人的设立条件;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管等人选的任职资格和应尽的义务;基金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托管人的资格认定和相应权利及义务;基金的募集、基金份额的交易、申购和赎回;基金的投资与信息披露;基金合同的变更、终止;基金的财产清算;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行使;等私募基金的相关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虽然证券投资基金法主要是针对公募基金来制定的, 但其中的很多内容和条款或者稍加修改对私募基金也是适合的。
1.3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主要是规范依托信托公司作为阳光私募基金发行渠道的这类信托关系。该管理办法对信托计划的设立提出了要求;对信托计划财产的保管作出了规定;对信托计划的运营和风险管理作出了规定;同时也规范了信托计划的变更、终止与清算以及信托计划的披露与监管。
1.4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
2014 年1 月17 日, 为规范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促进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央编办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 有关规定, 制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并试行。该办法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人员管理、信息报送、自律管理等作了规定。例如总则第二条对私募基金做了界定:本办法所称私募投资基金 (以下简称私募基金) , 系指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 包括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的以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
1.5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014 年6 月30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依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该办法对各类私募的登记备案、合格投资者、资金募集、投资运作、行业自律、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2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数量激增
截至2015 年10 月底, 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 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0853 只, 认缴规模4.89 万亿元, 实缴规模4.04 万亿元, 其中15968 只是在2014 年8 月21 日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后新设立的基金, 认缴规模3.11 万亿元, 实缴规模2.53 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3.92 万人。而2014 年4 月22 日才720 家, 2014 年10 月才有4000 家, 短短1 年多时间, 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出现了井喷, 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出现激增, 主要原因如下:
2.1 优秀基金管理公司迫切希望阳光化
二十多年的证券市场培育出了一些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这些基金管理人的技术水平比较过硬, 他们迫切希望外界投资者了解他们, 而基金业协会的私募基金管理备案制度, 让他们从地下走到地上。
2.2 登记不属于行政许可
我国公募基金开始发行的时候是需要审批的, 最近几年监管逐渐过度到注册制, 而私募基金监管从最开始的法律制度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登记和私募基金的发行与登记实行备案制,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和私募基金的发行并不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批。这种偏市场化的监管思路顺应了私募行业发展的需要, 正是由于不需要审批, 私募管理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同时, 我们注意到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登记和私募基金的发行虽然不需要事前审批, 但证监会还是强调了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监管层的监管思路从过去的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
3 私募投资方向多样化, 但以股票和股权投资为主
目前私募投资的投资标的, 最大类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其次是证券投资, 最小的是期货投资。和公募基金相比较, 私募基金最开始的发展优势就是更少的投资限制和更少的信息披露, 所以私募基金的投资方向是比公募基金更多样化, 不但可以投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还可以投资期货、期权和一些非标合约, 甚至是房地产、基础设施、黄金等另类投资。但私募基金最多的投资方向是私募股权、其次是股票市场、最后是期货市场, 投资方向基本和市场规模成正比。
4 私募公司运作不够规范
4.1 组织形式不规范
大量的地下私募基金公司既不是公司制, 又不是信托制, 更不是有限合伙制, 委托成
立的基金不建立托管制度, 结构形式也不能界定, 就以简单的投资协议筹集款项, 然后“假投资”, 或者被用于非法目的等等。
4.2 募集不规范
我国私募基金的募集存在很多不规范操作的问题。由于私募基金对募集对象、募集方式都会有一定限制, 但实际对投资者人数控制不严格, 甚至为了规避《公司法》关于股东人数的限制以及《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证券人数的限制, 将两三个股东并作一个出资人来进行操作, 这是目前我国私募基金在募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如果对此没有强有力的监管, 那么将会给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与市场稳定埋下隐患。
参考文献
[1]陈国进, 张贻军, 刘淳.机构投资者是股市暴涨暴跌的助推器吗?[J]金融研究.2010 (11)
中国公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机构投资者
1 公募基金的发展趋势
1.1 公募投资范围得以扩充
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外, 目前还可以投资在交易所或者银行间市场非公开发行市场发行的中小企业债, 还可以投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 包括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
2014~2015 年随着新三板的加速扩容, 公募基金也可以直接投资新三板。 2015 年上证50ETF期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增添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 公募基金也有了期权这种最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随着金融创新工作的不断发展, 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在不断扩充。
1.2 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自从余额宝和天弘基金联手进行商业合作, 将天弘基金从一个不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迅速成长为一个超大型基金公司后, 互联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就开始升级, 特别是以货币基金管理见长的基金管理公司。 最近几年, 在互联网金融中发展起来的如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等模式, 在事实上表现出强大的生产力也对公募基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今后公募基金的资金募集、营销策划和实施会加大对互联网网络效应的依赖。 不仅如此, 借助于大数据分析, 公募基金甚至在投资研究和基金管理上都会有较大的变化。
1.3 优秀公募人才向私募转移
2014 年12 月21 依据Wind数据统计, 200 名公募基金经理年内离职, 而2012 年有111 位, 2013 年有136 位。 而2014年创出了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历史新高。2014 年离职人数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2014 年我国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正式纳入法律监管之下, 这让许多水平较高的公募基金经理看到了私募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远远不能充分调动基金经理的积极性, 但是私募基金特有的收益分成机制让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趋之如鹜。 例如一个管理规模10 亿的一个公募基金经理, 如果在大盘一年上涨30%的背景下取得了30%的收益, 由于没有能够大幅跑赢指数, 所以奖金不会很多, 主要收入还是靠工资, 而基金经理的工资年收入也就是几十到几百万;但是如果是管理10 个亿的私募基金经理, 按照行规可以对收益部分提取20%的分成, 因此可以提到6000 万的收益提成, 对比而言私募基金的刺激无疑更大, 因此会有更多的优秀公募基金经理会转行到私募基金去。
1.4 竞争加剧, 创新求存
我国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接近200 家, 前十大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接近市场的一半, 而且对于基金公司发行基金产品, 证监会目前实行注册制管理, 那些管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就可以借助自己的优势巩固其在公募基金邻域中的地位, 后来者将面临极强的竞争。 新公司或者小的公募基金公司要想生存发展甚至赶超, 就要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例如最近几年专注于在定增市场上作出特色的财通基金管理公司获得“定增王”的美称。 再如前海开源基金, 他们把握市场热点和投资者的心理, 依据行情的不同发展阶段推出具有一些阶段特色的基金产品, 如可转债基金、军工分级基金等适销对路的基金产品。 这些创新将在未来的公募基金发展中成为永恒的主题。
2 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
2.1 总体管理资金增速会快于公募
目前私募基金虽然在管理资金规模上远远比不上公募基金, 但随着中国开始进入发达国家的进程, 主要服务于高净值家庭的私募基金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2013 年底个人资产超过600 万的人数已达到290 万人。 由于近十年财富向富人集中, 所以服务于富人的私募基金的增长速度会远高于公募基金。
2.2 行业集中度会急剧提升
私募基金由于良好的激励机制, 使得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者充分发挥其管理能力, 凭借其过人的管理业绩快速积累大量的资金和客户, 所以行业集中度会快速提升。 目前的私募管理公司数量众多, 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但可以断言的是随着机构时代的到来, 那些管理水平低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会被逐渐淘汰, 而管理水平较高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则会积累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2.3 大型私募公司公募化趋势
公募基金从1998 年开始发展, 经过近20 年的发展, 其监管制度、公募基金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保护和投研体系都相对完善, 但借助于法律地位的正式承认和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些发展快速的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超过了500 亿, 超过了一部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规模, 2014 年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一些管理规模超过20 亿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在满足一些其他的条件下可以发行公募产品, 这个规定打通了私募走向公募的门槛。 毕竟私募基金的客户数量局限于高净值个人和家庭, 如果让水平较高的私募基金能够像公募基金一样向不特定的中小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话, 无论是募集资金的规模还是知名度的提升都是优秀私募基金所向往的。
2.4 对冲基金会快速发展
对冲基金作为一个可以综合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杠杆操作的基金, 在发达国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私募基金类型。
随着2010 年股指期货上市以及2015 年期权交易的推行, 我国私募基金的风险对冲工具开始出现, 这为追求绝对收益的对冲基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2.5 私募基金形态升级
私募基金除了传统的形式外, 一些新的形态也开始走进中国私募市场, 最常见的是FOF基金和MOM基金。
FOF (Fund of Fund) 是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 也叫基金中的基金。 FOF基金的操作思路是先按照私募基金的募集办法募集一个叫母基金的资金池, 然后基金经理根据对大类投资市场的理解和判断, 分别决定在各个大类资产类别上的投资比例, 然后对同一资产类别的投资再选取其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私募产品或者公募基金发行的公募产品, 力求尽量降低系统风险, 追求稳定回报。
所谓的MOM模式, 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 (Manager of Mangers) 模式, 由MOM基金管理人通过长期跟踪研究, 挑选投资风格稳定、并取得超额回报的基金经理, 让这些最顶尖的专业人士来管理资产。 而自身则通过动态的跟踪、监督来管理他们, 及时调整资产配置方案。 MOM模式则是把资金分散给多个优秀基金管理人, 也就是说由选公司转变成选人, 相比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 基金经理的业绩和能力要显得更加稳定且有迹可循。 从统计数据来看, MOM模式也确实显示出了长期稳定、高于平均投资回报水平的优势。 MOM模式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视角, 同时也为有能力的投资管理人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机会。 市场上有不少盈利稳定的投资顾问或成熟散户, 但资金量有限很难发展壮大, 对于这些人而言, MOM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业绩展示平台和资金融入机会。
参考文献
[1]陆正飞, 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J].经济研究, 2004 (4) .
浅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 篇9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 集中投资者的资金, 由基金托管人托管, 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 从事以有价证券为主的金融工具投资, 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中国基金业的设立与发展, 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同步。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一些得风气之先的金融机构就开始研究并设立了少量的海外投资基金以及境内的各类基金。随后, 一批由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中国概念基金”相继面市。
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1997年11月14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 我国首次用行政法规规范了投资基金的运作, 由此,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8年我国设立了5家基金管理公司, 管理封闭式基金5只, 募集资金100亿元人民币, 年末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07.4亿元人民币。截至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前, 我国共有47只封闭式基金。2002年8月以后, 封闭式基金发行停止, 到2007年3月31日, 我国共有54支封闭式基金, 284支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2000年10月8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 使我国基金业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的历史性跨越。从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看, 我国基金业在发展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基金品种日益丰富, 基本涵盖了国际上主要的基金品种;二是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展迅猛, 方兴未艾;三是营销和服务创新活跃;四是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截至2006年末, 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58家, 管理数量已达307只。其中, 开放式基金254只, 封闭式基金53只, 基金资产规模8, 565.05亿元人民币。其中, 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净值6, 941.41亿元, 已占到中国基金市场资产净值的81%。
二、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
对于一个合格的基金管理公司, 应当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来防止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行为的发生。这种内控制度不仅涵盖基金投资决策的程序、基金业务操作流程的规程, 还包括基金内部稽核制度的建立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基金管理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要遵循内控制度的规定, 使内控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而不是装点“门面”的一纸空文。根据2006年中国证监会对1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 只有2家未发现相关交易行为。足以表明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性。
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还表现为基金偏离契约的承诺进行投资。基金的品种有积极成长型、收入型、平衡型等。不同类型的基金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收益关系, 这些在基金招募说明书或基金契约中都已经载明, 投资者也是根据这些法律文件的有关条款, 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要求的基金进行投资。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在日后的基金运作中严格遵循招募说明书的承诺,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擅自改变基金的投资范围, 即使这种改变是善意的。
2、投资行为偏离持有人利益最优点。
基金的发起人都是证券公司, 它同时又是该基金的管理公司发起人, 也是该基金发行协调人。基金进入正式运作后, 又由证券公司代理基金的买卖、交割和收益分配。这样发生关联交易就很难避免了, 基金管理人不仅有自身利益, 而且还不得不顾及其发起人的利益。而契约型封闭式基金管理人没有赎回压力, 由于种种利益上的牵扯, 以及在对股票二级市场关联交易的认定和监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基金管理人为基金发起人的利益进行决策, 基金与关联方之间容易发生不适当的交易, 基金管理公司动用基金资产为控股股东输送利益, 从而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主要依据基金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 由于基金的资金量较大, 它的买卖行为会对股票的价格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 他每年能够获得的是基金实现的收益, 在基金到期时获得基金清算后的资产。但基金管理人却可以通过人为拉抬自己重仓持有股票的价格, 以抬高基金账面净资产值, 从而达到提取更多管理费用的目的, 并在基金净值排行榜中争取更好的排名。而投资者在增加基金管理费的同时还会增加股票买卖的交易费用, 并且还要承担资金积压的损失和资金过度集中的风险。同时, 在基金收益90%以上须用以分配的规定下, 为将来获取更多的管理费保留更多的净资产, 基金管理人可能会尽量推迟实现利润, 从而导致其投资行为偏离投资者收益的最优点。
3、基金托管人监督力度不足。
从基金的2000年年报来看, 各基金管理人对监管部门查处的“异常交易行为”的陈述, 有的公开承认和说明, 有的只字不提, 有的轻描淡写地带过。如:“对于基金运作中出现的异常交易行为, 本基金管理人已向证监会做出说明”。“本基金存在一定数量和自身交叉买卖行为, 情况较为轻微, 本基金管理人已采取有效措施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些基金管理人承认存在异常交易行为, 可托管人在托管报告中却没有相应的评价。我国基金的托管人显得“无为而治”, 地位超脱、监督不多, 更多地体现了“保管权”, 而在监督权的行使上表现不多。
三、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对策
1、完善基金法律制度。
基金治理结构的完善取决于证券市场的规范, 只有在证券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和范围内, 基金治理结构才有切实的保障。基金治理结构孤军深入是极为困难的。在证券市场整体规范不够的大环境下, 基金管理公司想独善其身也是十分困难的。
美国不但有《证券法》、《投资公司法》等规定投资基金设立、管理等方面的规则, 而且有行业法律的施行。在中国, 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虽然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但存在不少待完善的地方, 而《投资基金法》的通过仍有一定过程, 《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的拟订尚有争议, 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管也需有一定的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对于试点阶段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 加快和完善法制监管是推动基金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2、发展基金的外部竞争市场。
对开放式基金而言, 基金经理人的资源自然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定和可以赎回, 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如果基金管理人管理有方, 业绩良好, 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其规模也会不断扩充, 所收取的基金管理就会越来越多;反之, 基金业绩差, 要求赎回的就多, 基金规模就会萎缩, 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就得不到保证, 就难以为继, 就被迫从市场退出。市场对基金经理人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迫使其提高效率。而业绩良好的基金经理人会得到更多基金单位的申购, 从而管理更多的基金资产, 事实上实现了基金经理人资源的配置, 为基金经理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封闭式基金情况下, 可以考虑设定一些指标使得如果一个基金在长期不利经营的情况下能够向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靠拢, 增加其优秀理财的激励机制, 同时也避免了较差的基金经理人继续管理某基金而导致更大的风险。只有让更优秀的基金经理人有管更多基金的机会, 对他才有更多的激励, 同时对其他基金经理人才有更多的约束, 而资金向优秀基金经理人集中也有利于主管部门的监管, 有利于发挥基金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也有利于真正从业绩回报上体现保护投资者利益。基金资产向优秀基金经理人集中, 这也最终会为投资者带来实惠。
3、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独立董事要真正发挥作用, 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独立董事占多数。所有的基金董事会中, 独立董事应占大多数, 而不仅是现行法律要求的1/3。1962年美国就已发现40%的独立董事比例对基金监管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基金家族已在他们的董事会吸纳了多数独立董事。近年来, 美国的许多基金发起人经历了重组, 使独立董事不少于75%。因此, 我们应认识到设立多数独立董事在保护基金股东利益方面的价值;二是独立董事应获得准确、充分的信息。需要确保独立董事接受的信息是准确、客观而且完整的。如果独立董事不能在适当的时间从适当的人获得适当的信息, 即便是最独立、最自信的董事都不能有效地工作。对其来说, 能够听取律师和审计师的客观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4、健全基金经理报酬机制。
目前, 我国基金的管理费用收取方式为固定提取比例加业绩报酬, 这种分配制度的激励优化有利于改变基金管理人旱涝保收的局面, 促使基金管理人争取跑赢大势。但这种的业绩报酬机制虽然前进了一大步, 但仍存在负盈不负亏的现象。只要达到规定条件, 就可以提业绩报酬, 而达不到规定的最低限, 仅仅是不提业绩报酬。这种不与业绩完全挂钩的业绩报酬还称不上是名副其实的, 并且在业绩报酬中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可能会使投资者处于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状况。基金管理人为提高基金的业绩而甘冒不应该冒的风险, 铤而走险的结果是, 赢利则基金管理人可能参加收益分享, 而亏损则基金管理人至多是得不到业绩报酬。在分配报酬时, 应该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时, 委托人和受益人应有权要求基金经理人负责, 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这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可以因此得到保护。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和理财工具, 它是随着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本文论述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分析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阐述各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大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陈玉洁.手把手教你炒股票买基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中国FOF基金发展前景研究 篇10
1 FOF含义及特点
FOF (Fund of Fund) , 又叫母基金, 顾名思义, 是专门投资于基金的基金, 即将各种子基金做一组合再进行投资, 这种间接投资的方式, 也是FOF的核心所在, 故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基金的基金。截至2013 年底, 美国FOF资产规模达1.6 万亿美元, 但在我国FOF基金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多以集合理财计划的形式存在, 可以称其为准FOF, 但作为基金的高级形态, 其本身就是基金的一种创新。
FOF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风险低, 收益高。FOF相比较其他基金更具抗跌和盈利的能力。例如2015 年6 月前备受追捧的偏股型基金在股市大跌后平均收益率连续4 个月为负值, 这个阶段的对冲基金表现强劲, 几大对冲基金的收益率均保持在50%以上。2015 年10 月以后股市回暖, 股票型基金和对冲基金的角色逐渐对调。此时FOF的回撤率为-10%, 股票基金为15%, 私募基金平均水平为-12%, 可以看出, 个别基金很难保持稳定的收益, 而如果通过FOF基金进行组合, 可以发挥资产配置的优势, 保持良好的收益率, 降低风险。
2) 保底和收益补偿机制。 发行FOF的机构作为一般合伙人 (GP) , 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在预期收益达不到要求时, 将盈利部分对有限合伙人 (LP) 进行补偿, 同时, 如果基金出现亏损, 投资者也会得到一般合伙人 (GP) 的补偿, 这有利于保证FOF预期收益的完成, 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在实际购买FOF时会有所差别, 要特别注意基金条款, 有些基金只是收益补偿, 也就是说, 如果基金亏损, 补偿机制也不复存在。
3) 独特的管理模式。在成熟的FOF市场上, 大致可以分为5 种管理模式:内部FOF管理人+内部基金, 即基金公司的FOF产品, 只投资自己的基金;内部FOF管理人+ 全市场基金, 即基金公司发行的FOF产品购买其他基金产品;第三方FOF投资顾问+ 内部基金, 即基金公司聘请其他管理者投资于自己的基金产品;第三方FOF投资顾问+外部子基金投资顾问, 即将管理权责转交第三方的模式;还包括全外包模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是FOF得以高效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 也是其特点之一。
4) 流动性较差。 作为一种长期理财方式, FOF一般的投资期不少于一年, 这导致了其流动性相对较差, 然而现在有很多创新的FOF, 利用短期基金如货币基金等可以有效解决流动性问题。同时, 尽管投资期较长, 但因FOF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态管理, 基金经理人及时调整组合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有效实现资金保值增值, 所以投资者大可不必为流动性风险而过于担忧。
5) 双重收费, FOF作为一种基金本身避免不了相关费用, 而其所投资基金的费用也要收取, 这样就产生了双重收费。然而, 很多情况下收费问题并不能成为投资的障碍。比如采用内部基金管理模式, 基金公司为提高收益, 往往采用降低收费标准甚至零收费的模式。再如, 因为FOF的交易数额一般比较巨大, 所以交易的手续费一般比较优惠, 享受 “打折”优惠,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可以相互抵消。
2 FOF在我国的发展
2.1 我国FOF发展的历程
FOF出现在私募基金、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等领域, 其中私募基金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私募基金一直处在法律体系的灰色边缘地带, 既不合法, 也不违法。FOF在我国正是起步探索阶段, 可谓任重而道远[1]。2005 年5 月招商证券基金宝发行了我国第一支FOF基金产品, 这是我国FOF的萌芽, 随后各券商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FOF产品, 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华泰紫金二号、光大阳光二号、广发增强型基金优选相继问世。随后, 各证券公司推出的FOF相继诞生, 截至2007 年, 国内市场上流通的FOF产品有60 多种, 截至2014年国内发行了93 只FOF产品, 到2015 年我国已推出了228 只FOF基金产品, 占私募基金2.8%, 与美国的11%还有很大差距。而且, 这些FOF基金并不专业, 只是将单只基金产品简单打包, 没有形成专业分工、专业团队、专业管理, 风险很难控制, 只是一些名义上的基金产品。
2014 年8 月我国颁布了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持有基金超过80%以基金为标的进行投资的称为FOF, 即基金中的基金。该办法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FOF的合法性, 是我国FOF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15 年9月22 日, 深圳前海旗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只偏股型FOF产品———前海旗隆金融工程1 期, 标志着我国国内市场的FOF产品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直到现在, 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未推出公募形式的FOF产品。目前我国FOF拥有了独立的评价体系, 通过对个别基金风险控制能力、选择股票时机和质量把握能力的量化研究, 形成了自己的评价系统, 同时参考辰星、天相等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研究报告。我国对FOF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但同时应认识到相关经验和知识相对匮乏, 还应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
2.2 我国FOF存在的问题
我国FOF起步较晚, 历经十年, 有进步, 更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事实上, FOF在我国还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基金的基金, 可以称为券商集中理财计划或者政府引导的基金。这主要是法律制度上规定基金不可直接投资于其他基金, 可以看出我国在发展FOF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 FOF资产规模小, 资金来源不够丰富。我国的FOF大都以私募基金的方式存在,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推出公募FOF产品。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领导之下发行的, 目的在于吸引外来资金, 而这种资金主要是民间资金, 加之我国投资人对FOF还知之甚少, 吸引资金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美国, 对冲基金的25%来自FOF, 私募基金的20%来自FOF, 共同基金总规模16 万亿美元, FOF占据10%, 可谓规模庞大, 可见FOF在我国基金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
2)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监管。尽管我国近年来FOF发展促进了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 比如2014 年颁布的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存在的意义, 但还未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 仍存在很多监管漏洞,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操作风险。
3) 相关人才相对匮乏, 包括FOF的基金经理人和监管人员。国外先进的经验说明FOF的操作流程要经过产品设计、策略制定、基金配组、风控和调整4 个环节, 而我国FOF的经理人忽略了大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大资产配置对FOF的贡献度在60%以上, 其直接在优质基金中挑选并简单组合, 有悖FOF的发展方向, 直接制约了FOF在资产配置上的优势发挥。
4) 基金氛围不足, 导致FOF发展遇到瓶颈。在我国, 私募基金实际规模与美国相差近10 倍, 单只私募基金规模相差7 倍。从成熟FOF发展经验来看, 对冲基金发展到相当规模时, 会催生促进FOF的发展, 但在国内对冲工具无外乎仅存两种, 一是融资融券, 二是股指期货, 单只对冲基金规模仅为美国的6.25%。这样的基金市场现状制约了FOF基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3]。
5) 多方面因素降低投资者收益。首先, 在我国FOF不够成熟, 其条款由券商独立制定, 有的FOF在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时, 基金经理人的提成费相应地提高, 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其次, 我国FOF的基金经理人缺乏经验, 理论水平有限, 国内目前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是块短板, 相比股票等其他证券投资价值分析的重视, 基金分析更多的是对过往业绩的评价, 这极大限制了盈利能力。第三, 法律法规也没有给予FOF投资者全面保护, 被侵权时不能得到应得的收益。
6) 门槛较高, FOF正常的起购金额为10 万元。在我国, FOF的起购金额高达100 万元, 私募基金向来起购金额都比较高, 因为其投资者大都是大客户或机构投资者, 所以要求有较高的收益, 也就相应地提高了门槛。相比股票市场上散户占主导地位, FOF产品的投资者并不能满足普通基金投资者的需求, 限制了FOF规模的扩大。
3 FOF发展对策建议
1) 利用金融工具构建公募FOF, 扩充对冲工具刺激FOF, 对冲机制本身就是FOF产生的前提之一, 我国国内对冲工具匮乏, 需要进一步扩充。
2) 促进FOF产品网络化, 利用 “互联网+ ”平台降低投资门槛。从国内很多基金产品的成功经验来看, 如P2P模式, 都可以有效吸引小投资者, 降低投资门槛, 同时也可以降低融资成本。目前, 我国已经有很多FOF产品在开始实验, 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 我国应该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工具, 推动FOF基金网络化发展。
3)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实现有效监管, 保证信息披露质量。我国FOF有一部分是在政府引导下发起的, 以促进民间及外国资本流入, 但存在法律制度与之脱节的现象。由于没有良好的法律基础, 就不能促进FOF在资本市场上有效合理流通及保证券商公开公平公正操作, 因此政府应尽快立法, 促进FOF产品发展。
4) 引导社保基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流入。我国FOF资金来源过于局限, 大机构的资金未能有效流入。借鉴国外的经验, 如巴黎银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等国际银行、保险公司都能有效扩充FOF的资金容量, 并且能巩固其发展基础, 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国社保、银行, 保险公司等大机构都拥有大量资金, 具有巨大的潜力, 引导其合理流入将能大幅促进FOF发展。
5) 提高基金经理人专业水平, 借鉴外国发展经验和理论, 形成FOF理论体系。鉴于我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没有成熟经验和理论, FOF的基金经理人专业能力不足, 应该多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和理论。人才培养和理论形成不能急于求成, 多学习多创新才是发展之道。
2015 年美国GDP总值为161 970 亿美元, 是中国的1.56 倍, 但是美国私募基金资产规模为中国的10 倍之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可以说遇到了瓶颈期, 经济下行压力很大, 证券业尤其是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围.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2]乐嘉庆.国内对冲策略FOF基金实证研究及创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 篇11
对于这份名单中的指挥家人选,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介绍说:这些可邀指挥家大部分是基金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在征求这些艺术家的意见时,大家一致同意并积极支持响应这项有意義的工作。
郭珊说:指挥问题是国内地方交响乐团所面临的非常实际的困难。许多乐团自己的指挥水平有限,有些团甚至没有常任指挥。而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又请不起好指挥,长期以来乐团的业务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为了帮助地方乐团解决这个难题,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特别拿出一笔经费来设立指挥基金,用以负担地方乐团邀请知名指挥的劳务费,而地方乐团只需负责一定的接待费用。
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和前景 篇12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现状和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和前景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一) 私募股权投资的概念
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 简称PE) 是对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所进行的投资, 对具有较大竞争潜力的初创期企业进行创业投资 (Venture Capital) , 即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
(二)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第一, 私募股权投资是以私募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 一般不以控股为目的。第二, 私募股权投资的准入门槛较高。第三,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期限为3—5年, 在变现实现退出后要将获得的资本增值收益分发给基金投资人, 这个特殊性导致其流动性较差, 风险高, 投资者会要求高于公开市场的投资回报。第四, PE投资机构多采取有限合伙制, 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好的投资管理效率, 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的弊端。第五, 私募全投资的退出渠道具有多样性。有IPO、售出 (TRADE SALE) 、兼并收购 (M&A) 、标的公司管理层回购等等。
二、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相关数据
2012年, 共有369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 新募基金个数大幅超越去年, 为历史最高水平, 但募集金额较去年有较大回落。369支新募基金中有359支披露金额, 共计募集253.13亿美元。其中, 人民币基金354支, 外币基金15支, 虽然在数量上人民币绝对占优, 但在平均单支基金募集规模上, 人民币基金与外币基金仍差距明显。投资方面, 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活动较2011年略有放缓, 共计完成投资交易680起, 披露金额的606起案例共计投资197.85亿美元, 成长资本依旧为最主流的投资策略, 房地产投资和PIPE投资亦表现抢眼。退出方面, 受IPO退出艰难且回报偏低的影响, 投资机构在退出活动中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其他退出方式, 2012年共计发生177笔退出案例, 其中IPO退出124笔, 占全部退出案例数的比例降至7成, 股权转让、并购、管理层收购等退出方式开始被更多的投资机构采纳。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投资领域多元化
中国PE投资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 2012年的投资交易共涉及23个一级行业。房地产行业成为最大黑马, 共发生80笔交易。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互联网、清洁技术的投资案例数位列2—5位。现代农业与能源及矿产受到追捧, 二者分别获得获得43与41笔投资, 排在总投资榜第6、7位。
投资金额方面, 互联网行业因涉及大宗交易而位列金额榜榜首;房地产投资以32.09亿美元的投资金额位列第2位;能源及矿产行业由于其在经济周期下行时期具有很好的保值性, 也吸引了大批资金, 共获得22.64亿美元投资, 排在第3位;金融行业以21.69亿美元投资位随其后。
(二) 投资规模小型化趋势
2012年,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交易数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 共完成投资交易680起, 其中披露金额的606起投资涉及金额197.85亿美元, 金额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28.3%, 其中众机构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成为当年最大金额投资, 另有34起投资的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 这35起投资所涉及的投资金额已占全部投资总金额的52.3%, 这意味着其余披露金额的571起投资所涉金额仅占总金额的47.8%, 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型企业投资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
(三) PE支持上市平均账面回报显著下降
账面投资回报方面, 2012年境内外资本市场仅获得了5.13倍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 其中境内上市的企业为VC/PE带来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为5.40倍, 海外上市的企业为其背后VC/PE投资机构带来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为2.40倍。与2012年同期境内外7.78倍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相比, VC/PE机构通过IPO退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倍数大幅下滑。
(四)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2012年10月《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监管办法》) 的出台标志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金融体系、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旨在清理整顿范围覆盖证券交易所、金融产品交易所、文化产品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几乎所有类别的交易场所。2012年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表明规范化框架的搭建有利于我国场外市场步入有序发展轨道。
2012年10月23日, 《基金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 其中明确规定:“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 以进行证券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 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的, 其证券投资活动适用本法。”而核心问题即“证券投资”如何界定目前仍未有明确, 未来PE基金是否纳入《基金法》依然存在变数。
(五)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窄和机制不完善
PE市场上退出主要是IPO方式, 但是这种退出方式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投资企业, 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IPO退出比较困难, 产权市场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退出通道, 无法上市的私募基金可以通过并购、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
2012年共有177笔退出案例, 共涉及企业126家。从退出方式分析, 177笔退出包括IPO方式退出124笔, 涉及企业73家, 股权转让退出30笔, 并购退出9笔, 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 股东回购退出6笔。
2012年PE通过IPO退出的比例曾高达90%, 2013年降至70%, 非IPO类退出方式的比例上升到了27%。。
2012年8月, 证监会筹划多时的“新三板扩容”工作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 非上市股份公司转让试点扩大获得许可。此次新三板扩容增加的3个高新区分别代表着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 将来有望实现“以点到面”, 逐步将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新园区纳入试点范围, 为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报价转让服务。新三板扩容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而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新三板扩容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六) 缺乏高素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
(1) 缺乏专业的品牌PE基金管理机构。主要机构投资者尚未深度参与PE基金, 一方面是受制于这些机构投资人的投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 市场还是缺乏一批值得信赖的专业PE基金管理人。 (2) 同时, 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使一些小型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后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七) 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对国内创业投资监管中, 发改委负责牵头协调, 对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给予税收和引导资金的优惠。界定税收优惠资格由税务部门负责, 给予引导资金优惠的资格由财政部和科技部门确定, 所以发改委很难真正起到管理职能。而涉及到外商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 按照规定由商务部负责备案管理, 但实际运行中商务部门并没有管理手段。证监会、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其他部门也只能针对交易所和外汇流动等具体操作细节进行管理, 不能掌握全局管制。在管理理念上, 主要偏重于对中小企业的扶植, 忽视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可能对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冲击。
四、中国PE发展建议
(一)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造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新的《证券法》、《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基础上, 要尽快制定投资公司法, 从法律上明确中国私募股权资本的地位和作用, 用法律的手段正确规范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起、运作与退出的完整机制。建立基金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
(二) 建立多元化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源渠道
2007年, 《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放宽投资限制, 已经允许保险及养老基金部分进入私募股权投资了;2012年, 国家规定10%社保基金可以用于参加私募股权基金。同时, 国家开发银行都开始渉入私募股权投资了, 以银行总资金额度的1%—2%来投入, 标志着银行资金也允许进入私募股权投资了。
(三) 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行模式和政府调控结合
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措施,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扶持和规范, 通过制定法律、调整税赋、信息服务、提供补贴、信用担保、优先采购、分类限制等措施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规范交易制度, 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与金融环境。
(四) 加强投资各方诚信建设, 提高市场透明度
一是重视私募基金内部的结构建设, 严格管理制度, 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 把诚信理念融入具体工作中。二是对投资者进行资格认证, 保证投资者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三是规范筹资企业的信息披露, 从而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公正透明。
参考文献
[1]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R/OL].清科研究中心网站, 2012.
[2]陈宝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学术理论, 2012, (18) .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私募基金06-30
中国私募股权12-06
中国私募市场风雨兼程07-01
中国式私募股权投资12-0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11-08
中国艺术基金发展现状10-16
中国志愿者发展基金会07-27
中国货币发展分析10-22
中国动漫发展分析10-02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