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可持续发展(共12篇)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1
褚克辛理事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 模具企业应该勇于应对挑战, 抓住时机, 苦练内功, 培养企业的“三个能力、两个系统”:
三个能力:一是技术研发能力, 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关键。二是资源掌控能力, 包括客户资源、团队资源和模具业相关的产业链及协作能力。三是项目管理能力, 要使模具生产做到短周期、高质量、低成本。
二个系统:一是信息化系统, 模具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越来越重要。二是成本控制系统, 要加强降低成本的能力。
曹延安常务副理事长
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时间可能长一点, 是U形, 而不是V形, 我们要尽量减少谷底时间。要坚定信心, 把握机遇, 通过我们的工作为将来的发展做一些储备工作。面对金融危机, 也使我们看到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迎接挑战, 首要一点是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研发, 多做一些技术储备工作,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这是很好的机会。这几年模具工业发展很快, 但管理工作欠账多,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要加强管理工作, 如企业信息化、职工培训、质量控制、资金流控制等方面。要把一些资金投到加强管理工作上来, 扎扎实实做一些工作, 为下一个发展期做好准备。
武兵书秘书长
模具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 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在困难面前, 还要看到光明, 要坚定信心, 只要我们措施得当, 模具行业还要可持续发展。这次常务理事会上, 大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在于要把这些措施落实。目前特别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满足工业产品和新产品的需求。模具行业发展取决于客户行业, 现在客户行业没有大波动, 模具行业要选好和占好自己的位置, 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王锦田副理事长
成飞模具2008年生产是好的, 全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0%, 但接到的2009年订单变少, 经费也出现一些困难。现在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降低成本。企业采用E R P对降低成本大有好处, 我们以项目为中心, 压缩成本, 从每道工序做起, 比2007年节约成本50%。同时公司取消了工作餐, 压缩通讯费。公司牢记现金为王, 注意及时回收现金。考虑到目前的形势, 公司把2009年做为公司的“技术储备年”, 要为以后进入正常发展进行技术储备, 还要搞好培训和标准工作。下一步目标是要努力做高端产品, 需要技术储备。在残酷的价格战面前, 我们宁愿做技术储备, 也不走低端产品的路。要有忧患意识,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这是永恒的主题。
陈迎志副理事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 自2008年10月份起, 订单大幅下滑。2008年销售收入比2007年下降约20%。特别是出口订单下滑幅度更大, 目前每月订单不足正常情况的50%。人民币升值也造成出口利润下降。铜陵三佳公司面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主要三点:一是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公司原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现在要加快开发印度、南美、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将单一模具产品向利用模具技术开发系列化产品发展, 由不景气行业向景气行业发展, 开发其他行业模具的短平快项目。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订单不足的空间, 加大技术开发,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变主要靠成本优势批量出口的现状。要开发模具系列化产品, 在模具产品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 围绕模具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 开发系列产品。突出主业, 剥离非主业,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主业上。三是加强企业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变革管理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分析, 努力减少不增值的过程。加强各项费用管理, 制订各项费用的标准和定额, 利用预算管理平台, 对各项费用实时控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抓紧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洪惠平副理事长
在金融危机面前, 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从产品结构、市场份额、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低等方面进行分析, 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 加大创新力度, 开发具独特技术的产品。二是正确评估企业规模, 由做大转为强, 不能只求发展速度, 不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并购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对没竞争力的板块应该分开或舍弃。要扬长避短, 加强研发、创新的比例和速度。四是提高创新能力, 转变增长模式。提出目标, 集中资金, 集中人力, 强化研发队伍, 生产大型、精密、高附加值的模具。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 为技术创新打下基础。五是苦练内功, 打造竞争优势。加强职工培训, 培育核心团队。培养全员的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和素养。做好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或再造, 设备、场地的调整等基础工作。
李建华副理事长
在目前的形势下, 应对措施有五条:首先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不一定要强强合作, 主要是共渡难关, 小企业也有能做的工作。第二点, 要苦练内功, 加强企业建设, 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竞争力。第三点, 要加强投资的控制, 积聚后劲, 做好预测, 循序渐进。第四点要控制风险, 管好现金, 加强预付款的控制。第五点是要正确分析形势, 坚定信心, 把握机会。
周利民副理事长
目前面临的市场形势严峻, 订单下降, 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挑战要有坚定的信心, 海尔模具公司把2009年做为提高竞争力的一年。通过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 为迎接复苏创造条件。我们公司生产成本较高, 最近采取一些措施, 抓成本下降。每个环节订立目标, 模具每个工序设定目标成本, 锁定成本节点, 进行优化。例如保险杠模具的铣加工, 过去要3600工时, 现在只要1800工时就行了。对欧洲出口的保险杠模具, 有些改为铸铁模架, 也降低了成本。在改革分配机制方面, 也和降低成本挂钩。达到目标成本, 职工收入不降反升, 企业和职工双赢, 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内部人人关心成本, 从设计到加工, 形成承包制机制。在模具的设计制造中, 多方搜集资料, 反复对比, 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同时也强调降低成本的前提是保证模具质量, 不能因为降低成本而影响模具质量。
陶永华副理事长
这次金融危机, 对黄岩模具行业影响很大, 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 首先要做好产业转型和升级工作。一是加大力度, 提高研发能力, 开发高端模具和高新产品, 朝着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市场领域, 走差异化道路;三是调整价格, 控制成本, 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搞好客户关系;五是模式的转型升级。在管理模式上, 有的企业成功实现模具的项目化管理。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模具标准化体系, 抓好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 参考国际标准化体系, 抓好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要根据企业的运营流程和每一个工序工步, 建立和完善干部、员工作业标准规范及沟通协调程序文件。抓好培训, 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长期不懈地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周芝福常务理事
2008年下半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带来了很大困难。订单普遍减少, 有40%~50%的企业订单减少了30%~40%, 有15%~20%的企业订单不足原来的50%, 企业运作艰难。面对金融危机, 我们主要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 认清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 做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 尽可能做专做精。
(2) 调整公司提供的模具产品和服务, 往产业链上更有附加值的部分发展。
(3) 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
(4) 减少投资, 削减开支, 做强公司现金流, 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
(5) 优化客户群体, 订单分布合理化。
(6) 面对危机, 冷静地分析现状, 抓培训, 稳定士气, 思考企业的重新定位, 建设企业文化。
(7) 面对危机要摸准市场的定位, 开发一些新产品, 吸纳优秀的人才, 为经济复苏做好技术、人才的准备。
(8) 在危机面前, 多出去看看, 多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不同意见, 提高风险意识, 制定企业新的、未来的发展思路。
(9) 建议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 在未来一两年中低成本兼并一些企业, 挽救一些处境困难的企业。
鲍明飞常务理事
宁海地区模具企业订单下滑严重, 2008年11月份减少40%。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要尽快转型, 从中低档模具向高档模具转型。要加强技术进步, 主要目标是企业要实现管理信息化, 把管理工作按着信息化的要求改变。通过信息化, 提高产品质量, 缩短制造周期。实现信息化人才很重要, 宁海模协在推进人才培训上正发挥作用, 成立培训基地, 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学习, 现在宁海模具行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的重要性, 把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行业工作的重要目标。在金融危机面前, 还是要鼓励企业走出去, 开拓国外市场。宁海模协2008年12月份组织模具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模具展, 得到宁海县政府的支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这次参展结果看出来, 中国模具在国外还是有市场的。
蔡考群常务理事
面对金融危机, 模具企业要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抓好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工作, 全面提升产品档次。通过技术改造, 淘汰低端模具的生产, 生产高端模具, 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优势。二、化危为机, 积极主动开拓国内外高端模具市场。三、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要控制投资规模, 专业专注搞模具主业经营, 防止资金链断裂。在金融危机中, 开源节流是企业要把握的重要工作。这次广东倒闭的许多企业中, 大部分是把资金抽去搞房地产、股票、矿产, 引起资金链断裂, 值得吸取教训。面对危机时应以现金为王, 有一定资金保证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四、搞好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工作, 妥善处理劳资矛盾。要动员全体员工树立共渡难关、同舟共济的敬业精神。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2
澧县县委书记彭孟雄
澧县实现爬坡上坎、跻身全省十强的梦想,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围绕县有民本伟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主业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扩大增量,引进大项目。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人才来澧投资创业,在大项目、带动力强的好项目上寻求突破;优化存量,培育骨干企业。引导支持本土企业开展技改扩规和股份合作,不断做大做强,实现工业发展的“顶天立地”。同时,兼顾“铺天盖地”,扶持小企业。发动社会各层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致富。鼓励支持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主创业,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见识的返乡民工大胆创业。大力培育创业载体,探索设立创业园区,做实创业平台。落实和完善创业富民激励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坚决兑现以奖代投、补助贴息、税费优惠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
进创业的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
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绕项目、一切服从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工作理念,锲而不舍地实施项目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121工程”。强化责任主体的压力和责任,把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担子。实行周抽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深入开展督查,准确把握信息,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每两个月调度一次项目建设工作,现场办公,现场督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快项目推进。严格落实重大项目“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全程跟踪,靠前服务,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以执行政策零折扣、提供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投诉零缺位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真正为全县项目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率的“快速通道”,构筑一个无障碍的“绿色环境”。确保动工一批,建成一批,达产一批。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工业;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6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26-01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且以商品生产为形式的物资生产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刺激消费,使得消费人口比(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源之比)不断攀升,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部分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之比)不断降低[1],尤其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导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众多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肆虐等也已经对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清洁生产:全新的生产技术
所谓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通常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解决污染问题,要求在生产全过程中节能、降耗、减污,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削减污染,消除了传统末端治理的弊端,同时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资源和环境的特点表明,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而实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增长模式。
2.1 以“末端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然而事实表明,这种仅限于控制排污口,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的办法,即末端治理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其原因在于:
①因偏重末端治理,忽視全过程控制,容易导致管理生产的忽视环保,搞环保的忽视生产,最终不利于生产与环保同时取得良好效益。
②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回收利用的原料,在末端治理过程中当作废物处理掉或者排入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
③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技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污染物质在不同介质间的转移,继而有可能造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方法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方法,企业生产如果仍停留在末端污染控制上,必将形成一种疲于应付的局面,丧失经济效益,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4]。
2.2 中国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目前,中国工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①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的加速发展致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新增工业污染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5]。
②现有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原料加工深度不过,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品的能耗原材料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造成“三废”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工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占的比重大,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构成很大的威胁。
以上特点充分说明,一方面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潜力巨大,挑战与机遇共存。
2.3 推行清洁生产,可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推行清洁生产,可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消费人口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消费出口比),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清洁生产是工业企业达到国际环境管理认证ISO14000系列的关键,而贯彻ISO14000系列是时代的潮流,是企业发展的自我完善,因此,推行清洁生产,遵守ISO14000系列的规定并适时去得其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推行清洁生产,可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推进工业企业采用“原子经济”反应技术,即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反应,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也不采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并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
3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3.1 建立清洁生产意识
要深入有效地推行清洁生产,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了解清洁生产,充分认识到清洁生产对于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意义,从而建立和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识。
3.2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源的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要正确鉴别原材料,列出当前和未来选用的原料与能源清单,并制定将其转变为产品以及剩余原料用于下游产品的相应方案[6]。
3.3 技术上的突破
清洁生产是一种高层次的、覆盖面广的思路,体现在工业布局、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诸方面,对清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至关重要。因此要实现清洁生产,必须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如改革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为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
3.4 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清洁生产审核就是对企业现在和计划进行的工业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审核,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产品、用水、能源和废物的资料;确定废物的来源、数量以及类型,确定废物削减的目标,制定经济有效的削减废物产生的对策;提高企业对由削减废物和获得效益的认识和知识;判定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4 结论
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国内外污染防治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げ慰嘉南:
[1] 叶文虎.现代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卫新,张洁等.清洁生产: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31(4):46-47
[3] 孙颖,李媛等.天津市清洁生产现状和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16(4):98-99
[4] 赵宏中,罗刚.基于清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
[5] 张建平.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J].北京:世界环境,1997,(9):14-16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4
目前, 国内的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已初具规模。然而, 由于我国建材工业长期处在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 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 工业设计在建材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十二五”开始, 我国建材工业将由原材料制造为主向加工制品生产为主转变。工业设计在我国建材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并将成为推动我国建材工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工业设计将为建材加工制品业发展提供支撑
目前, 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0平方米左右, 人们的住房消费将开始升级, 对于居住场所节能环保、舒适方便成为住房消费的新期待、新需求, 这就要求建筑业转型升级。走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 也要求建材工业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 而这些光靠技术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工业设计提供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推动建材工业差异化发展
目前我国建材产品基本上处于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的模仿跟进阶段, 不仅严重影响先进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伴随而来的是知识产权的不端行为, 使得我国在国际上广受诟病;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这就需要工业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同时将产品同质化竞争降到最低。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培育和打造知名建材产品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
目前, 我国建筑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平均售价还不及意大利、西班牙的1/3, 石材不及1/2, 深加工等贴牌产品6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公司拿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缺少品牌竞争力。因此, 为了推动我国建材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除了需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外, 更需要工业设计作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沈阳远大集团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个仅拥有30几人的铝合金门窗安装公司, 近20年内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幕墙提供商, 2008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序列, 2011年营销总收入突破250亿元。巨大的成功归功于采用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构建设计团队, 用设计方案进行市场竞标, 中标后根据细分产品设计采购原材料加工成建筑部品, 并最终交由其安装施工, 产品设计构成其核心竞争力。可以说, 没有工业设计, 就没有远大的今天。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促进建材工业绿色发展
绿色设计是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 还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产业, 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提升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的价值。北京宝贵石艺就是通过绿色设计变废为宝,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价值的成功案例。另外, 通过绿色设计, 还可以推动绿色建材品质和功能的提升, 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促进智能化建材的发展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最高阶段, 发展智能化建筑是满足人们方便快捷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有效解决途径, 而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需要智能化建材作支撑, 发展智能化建材同样离不开工业设计。
对我国建材行业发展工业设计的初步构想
工业设计犹如一块魔方, 一旦与建材工业发展嫁接, 将会对促进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应当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重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建材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为推动行业工业设计搭建服务平台
为促进建材工业设计的发展, 恢复建材专委会停滞已久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协调, 目前已经明确建材专委会的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组织开展“工业设计建材行”活动, 在全国广泛宣传工业设计以及工业设计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构建行业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提高行业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亦属技术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系;促进越来越多的建材工业企业成为工业设计创新投入的主体;积极探索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 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形式行业工业设计创新联盟;探索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建材工业设计产业园区;高度重视建材工业设计产品的标准化工作, 既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标准, 也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品的施工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加快构建行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为促进行业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高等院校, 设立侧重于建材产品设计的工业设计专业。同时, 在现有建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工业设计的课程, 创造条件引进国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 (来华) 从事建材产品设计工作, 积极探索以工业设计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方式。
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促进行业工业设计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5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进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提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三个一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发展战略,我省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为主,全面启动工业结构调整。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专用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新冶钢配套设施改造;支持武钢和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精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及抓好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进一步整合烟草行业资源。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等企业,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发展,依托华新等企业建设7
条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抓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据调查,2005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803项,总投资额1487亿元。预计有400个项目在2005年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580亿元、利税116亿元。初步选定机械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含农产品深加工)、能源、高新技术行业100个项目,列入2005年“三个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项目包括:
——机械汽车行业中有神龙汽车二期扩建工程、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东风有限襄樊中高级轿车基地和中重型车技术改造、东风车桥改造、中德合资激光拼焊汽车底盘总成,武锅锅炉回收等14个项目。
——石化行业中有武石化及荆门石化炼油扩能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沙隆达新品种农药,宜昌兴发集团三聚磷酸钠等10个项目。
——冶金行业中有武钢二冷轧、二硅钢、冶金节水改造、500万吨球团,大冶有色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鄂钢转炉技改等9个项目。
——建材行业中有华新水泥南漳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武穴日产6000吨水泥,宜都二期日产4000吨水泥,大冶尖峰日产4000吨水泥,长利玻璃深加工,三峡新材浮法玻璃生产线等9个项目。
——纺织行业中有孝棉实业扩建32万纱锭、经纬化纤3万吨粘胶短纤,爱帝集团针织服装等10个项目。
——轻工行业中有武汉晨鸣林纸一体化、武汉统一饮料扩建、武烟技改、TCL300万台空调、武汉小天鹅80万台洗衣机等14个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产业化、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3G)产品、湖北三环信息银税一体终端、长飞光纤扩建等12个项目。
——医药行业中有宜都东阳光6000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中联药业扩建、广济药业1300吨核黄素、八峰药化700吨氨基酸等8个项目。
——船舶行业主要是长航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扩建项目。
——能源工业中有清江水布垭、宣恩洞坪水电站、阳逻电厂三期扩建、黄冈大别山电厂等13个项目。
三、继续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抓好100家重点大型企业、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三个三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做好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适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调整,择优充实新的企业和项目。二是争取10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10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30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东风有限、神龙、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长江电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东风本田、鄂钢、冶钢、江汉油田、武烟),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8家;力争100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比2004年增长31%。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季度详细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工作。四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服务。
四、继续推进“三个一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是按照省政府“三个一批”工作的要求,今年再完成武钢、大冶有色、南方集团、医药集团、铝业集团、江南实业、宜化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以及5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基本实现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的任务;继续巩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10户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二是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企业改制。大型国有企业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实施管理层收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健全改制报批制度,做到每一个环节依法运作、规范透明。四是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东汽、武钢等15户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五是推进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国家禁止的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列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林浆纸一体化、装备本地化等国债专项计划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三是继续集中部分省预算内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技改贴息专项,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对重点工业行业的投入。在各市州、县市全面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条件。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及时监测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加快武汉乙烯、湖北核电、东风雷诺轿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列入我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
底前有30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能进入前期启动。六是加快我省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6
剔除市场需求的因素,一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资源和环境这两大支撑条件。
资源支撑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铁矿石供应,如果一国的自产铁矿石资源不能满足其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就必须考虑海外矿山资源、矿山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等条件能否支撑。
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在日益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钢铁工业必须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致力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钢铁工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铁矿石资源支撑条件
当中国年钢产量达到8亿—10亿吨时,至少年需铁矿石成品矿13亿—16.4亿吨以上(基于现有冶金技术),假设国产铁矿石能维持在3.6亿吨(2008年水平),每年铁矿石供需缺口将达到约9.4亿—12.8亿多吨,对外进口依存度将上升至70%以上。
中国自产铁矿石的支撑条件
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评价(铁铜铝)》的统计数据,全国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93.85亿吨(原始品位),已占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66.64亿吨(原始品位),未占用327.21亿吨(原始品位)。以现有储量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规划的依据,预计到2010年、2020年铁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98亿吨(原始品位)、110亿吨(原始品位)。
中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矿,其中97%为贫矿,含铁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储量只有12亿吨左右,仅占全部储量的2%左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中国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一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美、日等国经验,虽然废钢资源可以作为对铁矿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国内钢铁资源积蓄量非常有限,且大量钢材被用于建筑领域,这一领域的废钢回收周期至少需要30—50年,10—20年内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废钢资源,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基于铁矿石的长流程生产模式来实现。
假设中国现已形成的铁矿石成品矿3.6亿吨(2008年)生产能力保持不变,加上在建和拟建将要形成的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将达到4亿吨,2020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生产规模将达到4.2亿吨。按照85%的实际开工率(2008年实际开工率为85%)计算,2015年、2020年中国成品矿的实际产量分别为3.4亿吨、3.6亿吨。
因此,整体来看中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供给保障能力来看,中国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和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进口铁矿石支撑条件
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储量最为丰富的金属之一,约占地壳储量的5.1%。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告《矿产品概要》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世界铁矿石储量基础为3500亿吨,铁含量为1600亿吨。此外,依靠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区域的增加,南半球发现大型新矿床的潜力很大。
从铁矿石实际供应的角度分析,如果以2001年为铁矿石产量基期,世界铁矿石资源可保证世界钢铁工业生产160年;如果再加上不断探明的新增储量(1988年迄今,世界铁矿石新探明储量增加了70%),且加上50%的废铁回收率,世界铁矿石富矿资源可以保证世界钢铁工业再发展319年。
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未来绝大多数铁矿储量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铁矿的开采速度,铁矿石资源的保障程度很高。
世界上大型的铁矿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中亚以及南亚,高品位矿区主要集中在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几个国家。
其中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公司,巴西的淡水河谷(CVRD)公司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主要铁矿石资源集中在巴西南部的“铁四角”和北部的巴拉州地区,拥有博佩贝铁矿、卡潘尼玛铁矿和卡拉卡斯铁矿,总计储量为86亿吨(60%品位以上),年生产能力为3亿吨,球团矿生产能力2000万吨。
由于该公司铁矿石主要为露天开采,且拥有独立配套的铁路运输线和专用深水泊位(20万吨级以上),淡水河谷长期稳定释放产能的能力非常强,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
世界第二、澳大利亚第一的铁矿石生产商力拓公司(Rio Tinto),拥有110亿吨铁矿石储量,公司大部分资源都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2009年,力拓的哈默斯利(Hamersley)和罗布河(RobeRiver)两大铁矿共生产铁矿石2.17亿吨,约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50%,每年80%以上产量用来出口。
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第二的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公司(BHP),拥有70亿吨以上的铁矿石储量,主要铁矿纽曼(Mt.Newman)、扬迪(Yandi)等位于西澳大利亚,2009年铁矿石产量1.3亿吨,每年90%以上的产量用来出口。
根据以上分析,不考虑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南非等国,仅世界主要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披露的新增铁矿石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就将达到12.83亿吨/年。加上世界已经形成的16.32亿吨/年成品矿生产能力,2020年世界铁矿石生产能力至少可以达到29.15亿吨/年,完全可以满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求。
运输保障条件
从全球干散货船运输能力的角度分析
根据前面的预测,2020年我国未来需要进口铁矿石9.4亿吨以上,约为当前2009年进口量的一倍多,进口总量将继续保持在全球55%以上的水平。
国际航运业权威资讯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 Studies)2009年预测则更进一步,认为提前5年,到201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就将占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约8.7亿吨)。未来世界干散货远洋运输业至少要为中国铁矿石进口准备9亿吨以上的运输贸易量。
根据克拉克松的历史经验研究,如果要达到世界散货运输市场供求平衡,世界散货贸易量的保障倍数应为干散货船载重吨总量的13倍左右。截至2009年10月份,全球干散货船队拥有船舶总量7178艘,实际形成4.489亿吨载重吨能力。将世界范围内干散货船下水增速谨慎的设定为4%,到2015年世界干散货船将形成5.462亿吨载重吨能力,实际将提供干散货贸易量为71亿吨,其中的20%按常规是可以提供给铁矿石的运输量,以此推算届时将向世界范围内提供铁矿石贸易运输量14.9亿吨,可以满足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干散货船与专业运输船相比较具有成本低廉、建造周期短、生产技术成熟等显著特点,其产能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一年内进行调节(缩减或释放)。不仅如此,即使未来出现干散货船的供需缺口,也可以短时间内利用集装箱货轮或单壳油船紧急改造而加大市场供应量。
所以,未来世界干散货轮载重吨位的规模增长和形成的实际远洋运力投放总量,完全可以保障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需求。
从中国铁矿石接卸港能力的角度分析
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10万吨级及以上的矿石码头32个,平均泊位接卸量只有1090万吨,非常缺乏20万—40万吨级以上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全国铁矿石港口通过能力只有3.7亿吨。而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4亿吨,形成的接卸量为5.1亿吨(多出部分为二次转运量)。
港口“通过能力”与“接卸量”的矛盾,直接导致港口长期存在铁矿石压港现象。
2009年6月下旬,好望角型船在中国港口创纪录达到87艘压港量(卸货周期21天),也就是说当时全球每10条好望角型干散货船就有一条压港在中国。
中国港口通过能力最紧张,也是全国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地的北方港口区,2008年接卸进口铁矿石3.41亿吨,占全国的66.3%,而北方港口大型矿石码头的实际通过能力只有2.04亿吨,接卸缺口达到了1.3亿多吨之多。
从具体港口看,天津港矿石通过能力为0.3亿吨,实际接卸了0.57亿吨;日照港通过能力0.35亿吨,实际接卸0.67亿吨;青岛港通过能力0.4亿吨,实际接卸0.76亿吨。并且,当前中国主要20万吨级以上的铁矿石专用港口还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未来铁矿石进口量对港口区的压力将逐年增大。
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港口区堆场面积狭小和铁路专用线(钢厂—港口)的短缺,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港口的疏港能力发挥,而导致内陆钢铁企业要长期忍受相对较高的到厂铁矿石价格。
根据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规划,到“十一五”末(2010年)中国港口将形成4.2亿吨的通过能力,但这还远不能满足进口9.4亿吨以上的铁矿石的卸载量需求。
环境支撑条件
中国钢铁工业素有“污染大户”之称,总能耗约占全国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如果继续以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发展钢铁工业(2005年能耗、排放水平),当未来中国年产10亿吨钢的时候将每年一次性消耗7亿吨标煤、16.4亿吨铁矿石(品位64.5%)、50亿吨新水和排放20亿吨的温室气体,以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环境来看,其对国家环境外部影响非常重大。
在环保约束的前提下,中国钢铁工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国家已经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外部性影响进行了界定,并明确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外部影响内部化。为此,国家发改委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2008年)中制定了相当高的环保标准,到2011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按照以上目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中国钢铁工业正在逐步将对环境的负面外部性影响内部化,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在节能减排方面,2008年占全国产能8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6.62吨标准煤下降到5.5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5.58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97千克下降到1.36千克,吨钢COD(化学耗氧量)排放由0.22千克下降到0.14千克,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率由91%提高到95%。
在同行业比较方面,在全部工业行业中,钢铁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比已经降到造纸、化工和火力发电之后位例第四;废气排放量占比降到火力发电行业之后,略高于化工行业,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比低于火电行业、非金属矿产行业和化工行业,排名第四。
由此可见,中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革新生产技术逐渐将对环境的外部性负面影响内部化,并正在成为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借鉴先进钢铁国家发展经验,世界主要钢铁强国多年来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已经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过多的环境约束而受到影响。
如在日本,其环境容忍度更低(国土狭小、人口稠密)、钢铁资源需求大(人均钢铁消费量峰值802千克/人),但通过在钢铁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目前日本全国钢厂固体废物回收率达到98%,吨钢二氧化硫排放只有0.76千克,吨钢废水COD排放量28.6克,等等。并且,日本钢铁工业联盟规划到2010年全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为:直接节能10%(较1997年水平),“三废”实现全部内循环,间接为周围社区和钢铁产品用户节能5%。
而在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钢铁工业投入了50多亿美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体系。钢铁工业15%的投资都用在了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如今美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经达到97.1%,钢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95%以上的水资源得到循环使用,因而空气和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
可持续发展的日本水泥工业 篇7
水泥工业是典型的耗能大户, 即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很高, 对于节能措施, 世界各国的水泥工业, 都率先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课题进行攻关。目前, 日本一边开发引进各种新技术, 一边在原有的设备上采取办法, 彻底有效地利用其能源。为此, 日本水泥工业的能源效率居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像以前那样大幅度节能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少了, 但是, 今后仍要尽可能地促进减排政策的落实。
普通水泥2009年各系统能源消耗比例见图3。
1 自主行动计划目标
现在, 日本水泥工业均参加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环境自主行动计划”。1996年12月, 制定了“关于水泥工业环保的自主行动计划”, 1998年10月修订, 并确定了以下的目标值。
需要说明的是, 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 水泥行业上下变动的量很大, 因此难以预测将来的情况。但是, 作为削减温室效应气体的措施, 作为可控制的指标, 采用了“水泥生产单位能耗”的办法。
1.1 目标
2010年水泥生产的单位能耗 (水泥生产+自行发电+购电) 要比1990年降低3.8%。
此外, 上述目标要达到2008至2012年5年的平均值。
在2006年以前, 目标为“3%左右”, 而从2007年开始, 已经明确为“3.8%”。
水泥生产用的能源种类包括:普通煤、重油、石油焦炭、城市燃气和购电 (不包括替代能源的废弃物) 。水泥生产的单位能耗见图4。
1.2 覆盖率
2010年3月底, 参加自主行动计划跟踪调查的, 有18家公司, 这18家公司均参加了水泥协会。
只有3家特殊水泥公司未参加水泥协会, 一家生产白水泥 (装饰用的白色水泥) , 另两家生产生态水泥, 分别于2001年3月在千叶县市原市, 2006年6月在东京都日出町建新厂, 利用城市垃圾焚烧灰和污泥等废弃物作为原料处理。2009年, 这3家水泥公司的实际生产规模, 占整个日本的0.3%。
2 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办法
水泥工业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办法, 主要是向以下4个方面进行投资 (见表1) :
(1) 开展节能设备的普及工作;
(2) 扩大替代能源的废弃物使用量;
(3) 扩大其他废弃物的使用量;
(4) 扩大混合水泥的生产比例。
2.1 开展节能设备的普及工作
促进节能设备的普及工作, 如磨机采用辊磨, 引进预粉磨设备和高效选粉机, 改善燃料喷嘴, 控制大型风机的旋转等。对于占能耗70%以上的烧成系统, 已经在1997年全部更换了新型先进设备 (NSP或SP窑) 。此外, 在提高余热利用和热交换率等方面已经接近了极限, 几乎没有改善余地, 但是今后仍要按照自主行动计划, 做最大程度的努力。
水泥生产单位热耗变化见图5, 单位电耗的变化见图6。
2.2 扩大替代能源的废弃物使用量
设置废塑料、木屑、骨粉等燃烧设备, 开展扩大替代能源的废弃物使用量。
扩大替代能源的废弃物使用量, 成为增加预处理设备和厂内运输等水泥厂单位电耗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 即便会引起一些负作用, 还是能降低整个能源的消耗。
替代能源的废弃物, 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到水泥工业, 其废弃物就不得不焚烧或填埋处理, 这时, 废弃物中的碳成分最终会生成CO2或具有强大温室效应的CH4 (甲烷) 。另一方面, 水泥厂充分利用替代能源的废弃物, 仅此一项就可减少天然石灰石资源的使用量。如图8所示, 即便把水泥厂和单纯焚烧设备合计起来, 也会降低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
水泥生产热耗和替代能源的废弃物之比例变化见图7, 由于水泥工业使用替代能源的废弃物, 降低了CO2的排放量 (见图8) 。
2.3 扩大其他废弃物的使用量
充分利用粉煤灰、下水道污泥和城市垃圾等废弃物, 以降低天然原料的使用量。
几乎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 经燃烧或直接做填埋处理。水泥工业把这些废弃物作为水泥原料或燃料的替代物充分利用, 削减了新建的最终垃圾处理厂, 节约了处理时所消耗的能源。此外, 由于再次利用含有大量CaO的废弃物, 从而也消减了源于原料的CO2, 不仅削减了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 而且对创造循环型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泥产量和废弃物使用量的变化见图9。
2.4 扩大混合水泥的生产比例
混合水泥, 是普通水泥的熟料, 除了石膏以外, 还掺入各种混合材制作的水泥。各种混合水泥具有不同的特征, 可用于各个方面。
和普通水泥相比, 熟料的比例越小, 则烧成所需的能源就越少, 所以要增加混合水泥的生产设备, 加强发货设备的能力。
如图10所示, 2001年以后, 混合水泥的生产比例逐年减少, 但是在2006年以后, 尽管民间需求仍在减少, 然而由于公共需求的比例增加, 混合水泥的比例仍有所增加。
3 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情况
3.1 能源的使用量
2009年能源的使用量和1990年相比, 减少了39%, 这是因为单位能耗降低了3.2%, 而产量减少了38%。
3.2 CO2排放量
2009年, 源于能源的CO2排放量和1990年相比, 减少了36%, 而CO2的单位排放量和1990年相比, 却增加了1.9%。
单位能耗降低, 而CO2单位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厂家自身余热发电的比例上升 (余热发电和由各种电源构成的外购电源相比, CO2的单位排放量要大) 。
火力余热发电量的绝对数量, 自1997年后没有太大的变动, 但是1997年以后, 由于产量减少, 外购电减少, 结果火力余热发电量的比例却上升了。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 最近纷纷引进以木屑等为燃料的发电, 所产生的炉灰通常是二次废弃物, 但是在水泥厂却可以利用炉灰作为原料, 所以完全不产生工业废弃物, 可以说只有在水泥厂才能够处理这些东西。
起源于原料 (源于流程) 的CO2单位排放量, 由于混合水泥的生产比例减少, 至2006年有增加的趋势。然而尽管民间需求减少, 使用于公用工程的混合水泥比例却在增加, 因此CO2单位排放量仍有降低的趋势。
4 废弃物利用
日本水泥工业, 很早以前就努力把其他工业产生的废轮胎、粉煤灰等废弃物和副产品, 作为原料、燃料和产品的一部分加以充分利用。最近, 日本各地更积极地利用下水道污泥和一般的垃圾焚烧炉灰等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2008年, 约有2950万吨的大量的废弃物安全有效地利用于水泥工业, 对于减轻最终垃圾处理厂的负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图11) 。
废弃物在水泥厂的利用, 不仅延长了最终垃圾处理厂的寿命, 而且节约了石灰石和起源于化石能源的天然资源, 减少了把废弃物焚烧、填埋处理和处理厂维持管理所产生的环境负担。更值得一提的是, 据说垃圾发电所回收的热能, 仅为20%左右, 而水泥窑的热回收率却高达70%以上, 对整个社会的节能,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 各废弃物的分类处理, 各循环利用方法, 其平均的环境负荷数据尚不明朗, 但是在将来明确这些问题时, 要用LCA (低成本自动化) 的观点评估, 水泥工业利用废弃物降低温室效应的作用, 要用统计的方法论证。
5 应对温室效应的技术
5.1 原料系统的主要技术
采用原料辊磨。和管磨相比, 辊磨效率高, 占地面积小, 且噪音低, 可用于水泥原料的粉磨。
5.2 烧成系统的主要技术
改善窑的喷煤管。根据熟料烧成情况的变化, 在技术上对窑采用最合适的喷煤管。
5.3 水泥粉磨系统的主要技术
(1) 用辊压机作预粉磨设备
在管磨粉磨的前面设置辊压机, 对熟料进行预粉磨。
(2) 提高矿渣的粉磨效率
已经实际应用于水泥领域, 即把矿渣水泥用矿渣进行微细粉磨的制造技术。
(3) 改良选粉机
第2和第3代选粉机 (旋风式选粉机和离心式选粉机) 可增加粉磨量, 降低电耗。
5.4 其他技术
(1) 控制风机转速
改变驱动大型风机的电机转速, 在控制风机转速的方法中, 采用具有代表性的、静止的谢尔比斯控制方式。
(2) 废塑料处理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了可把废塑料破碎成燃烧性和主要燃料几乎相同的技术。
(3) 用下水道污泥替代原料的处理技术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8
近年来, 国内工业旅游发展迅速, 而国内工业旅游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以2013年12月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为基础, 分别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分为工业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工业旅游发展的整体与个案研究, 涉及到工业旅游内涵、类型、模式, 发展策略等的研究。工业旅游是以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工业设施、生产场景或遗址、劳动对象、劳动产品、企业 (行业) 文化等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以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娱乐、购物等提供多方面的需求, 以实现工业旅游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形象效益的旅游形式。
二、涪陵工业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涪陵已超过百年的工业发展史, 铸就了涪陵工业的历史积淀和区域性辉煌, 形成过曾有全国影响力的“涪陵现象”, 出现了灿然盛开的工业“七朵金花”。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低迷期, 但涪陵的经济区位、工业优势使得重庆总的部署依然尤其看重涪陵工业。涪陵的工业在空间上形成了由点向轴线再到网络的成功过度。现在主要形成来了“326”的战略和格局。
“3”即发展三大园区:涪陵工业园区主要有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高端钢材、石油化纤;白涛化工园区依托化医集团、建峰化工、华峰工业园等项目, 打造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和氯碱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清溪铜铝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电力资源富集优势, 依托东升铝业等企业, 构建铜铝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2”即建设两大基地:建设船舶建造基地和建设能源保障基地, 加快实施采用第三代技术的大型清洁能源、疆煤入渝储运基地、热岛综合利用等项目。“6”即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支柱产业。
涪陵旅游业发展是涪陵较周边区域的短板, 也是涪陵产业失调的重要原因和抓手。涪陵旅游业主要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品味独特、自然资源体量适中、组合较好, 接待设施数量质量都需提高, 旅游企业亟待优化的, 集散功能正在完善, 政府旅游视角全面关注, 大手笔战略开始实施, 涪陵旅游正步入春天, 涪陵旅游正需要从旅游产品的种类、质量, 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 政府的全新大视野, 企业的不甘落后的积极进取, 市民的旅游目的地化素质提升。
三、涪陵工业旅游现状分析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可谓工业旅游发展的初期, 呈现出资源较多、开发太差, 产品单一、数量奇少, 游客接待不足, 社会影响力不够等特点。目前只有两个不太成熟的工业旅游观光产品, 即太极工业园区的厂区开发了简单的厂区观光路线, 配备的导游和产品本身都需要大力提升;“816“核军工洞遗址观光, 开发上也催在诸多问题, 加上基建的不匹配和区域旅游整体的落后, 使得“816”也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四、涪陵工业旅游发展构想
1.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总体上形成全“一城、三园、六轴、两地、两区”的空间布局。“一城”指主城区域, 作为涪陵工业旅游主要的集散地, 综合休闲体验地, 综合购物休闲地, 需大力结合城市旅游, 凸显文化符号, 增加休闲体验, 有榨菜元宗邱家大院、有太极工业园及附属;“三园”指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工业园区、清溪铜铝特色工业园区, 做到生态园区的高标准和景观视觉;“六轴”为六大支柱产业构成的工业观光轴线, 分别体现各工业的安全、高效、科技;“两地”为船舶建造基地、能源保障基地;“两区“为涪陵榨菜工业文化精品展示区, 集合榨菜产业的种植基地、粗加工厂区、深加工现代工业区、榨菜博物馆等;“816”核军工洞三线工业文化遗址展示区。
2.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
涪陵工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均以工业见长。模式上可以区域一体化模式为总领, 以综合景区模式为主要形式, 以生态工业园区为基本形式, 以博物馆模式为补充, 以综合休闲购物中心模式为重要集散形式, 以节庆模式为亮点。
3. 涪陵工业旅游全面发展的举措。
以系统的观念统筹全区工业旅游发展, 政府全面搭建平台, 整合营销, 将工业旅游和城市营销捆绑。以榨菜文化体验区、816核军工洞遗址体验区为主要品牌, 以红星造船工业展示区和南岸浦旧码头水泥工业文艺区为重要吸引物, 以城区一遍为工业旅游综合休闲体验区, 三大园区为生态工业园区, 六大支柱产业区为工业旅游线路的主要节点。城区打造综合休闲体验区, 游客集散区, 购物体验区, 结合城市旅游全面构建硬软件设施;三大园区均以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 实施清洁生产, 全过程透视, 改变工业重污染的固有认知, 形成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在各大功能区里开展工业旅游创意项目, 做到主题突出, 创意显现, 人文内涵丰富, 体验性彰显。
参考文献
[1]张世满.工业旅游开发简论——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 2006 (12) .
[2]李蕾蕾.Dietrich S.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人文地理, 2003 (6) .
[3]谢红彬, 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2005 (6) .
[4]赵勇.中德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 .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9
1 樟树市发展医药工业的条件分析
发展一个产业 (或行业) , 必须有其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选择医药工业作为我市今后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理所当然有其必然的依据。
1.1 医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爱生命, 崇尚健康已成为共识, 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 医药产品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治病, 更广泛地用于防病、保健, 医药产品使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医药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1]。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由于其屡屡治愈无数疑难杂症而蜚声内外, 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热正在形成, 无疑拓展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作为集保健、疗病等功能于一体的中成药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 大行其道。因此医药工业是一个极具扩张潜力的产业。
1.2 樟树市有发展医药工业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第一, 樟树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位于江西中部,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对市外资金有良好的吸引作用, 是置业办厂的热土。最近我市企调队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 95%的外资企业对我市的区位优势表示满意。第二, 樟树药文化底蕴厚重。我市是中国药都, 药文化源远流长, 是全国知名的药材集散地, 有“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誉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药信息电子商务平台, 成为了解全国药材供销信息的重要平台。市内药店、药材批发店星罗棋布, 有全省面积最大, 设施齐全的药材交易市场。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 2014年樟树药交会参展药企700多家, 2014年樟树药交会签约项目12个, 合同资金达46.5亿元。第三, 樟树医药流通产业发达。2014年我市限额以上医药流通企业17家, 营业收入97.59亿元, 其中九洲医药, 仁翔医药等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医药流通企业的强势崛起, 为本地医药工业企业产品营销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为医药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先机。第四, 政府政策有利于医药产业的大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再是投资办企业的主体, 政府也不再干预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活动。因此, 在发展医药工业方面, 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如何创造一个适宜于医药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上, 引导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主发展医药工业。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我市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对企业法人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 做到一视同仁, 彰显公正、公开、公平、诚信的精神, 努力塑造开明、开放的对外形象。我市在改善软环境的同时, 加大了硬件建设的力度。培育、壮大扶持省级医药园, 著名药企仁和集团就座落在其中。上述这些都是发展医药工业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
1.3 发展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市工业呈药、酒、盐, 金属家具四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23.7%, 分别超出酒、盐、金属家具各15.7、7.5、10.1个百分点, 居领军地位。相对于酿酒业 (四特酒) , 制盐业仍然具有扩张潜力。首先是对财政贡献最大的酒业, 随着四特“两城”项目的投产, 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对饱和的阶段。而且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全国范围内酿酒企业的景气度逐渐下降。其次是盐业发展潜力也受到一定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食用盐属国家专控产品, 尽管产品销售受国家有关政策保护, 但食用盐市场容量毕竟有限, 制约了精制盐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第二, 盐化工产业发展形势低于预期。我市依托丰富的盐资源, 建有省级盐化工基地, 试图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由于近年来盐化工产品市场低迷, 许多盐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因此, 在发展药、酒、盐、金属家具这四大产业的问题上, 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而应有所侧重, 这个侧重点就应落在发展医药工业上。
1.4 发展医药工业能有效地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 这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我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发展经济, 不能急功近利,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医药工业既不同于纺织、造纸行业那样污染水源, 也不同于冶金等行业那样污染空气, 因而是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行业, 同时相对于盐化工产业而言也是低耗能产业, 从长远看, 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 发展医药工业是充实“药都”内涵和丰满“药都”外在形象的需要
我市作为中国药都, 对药都概念的诠释不能定位于药材集散地的认识, 而应该是商业药都、工业药都、农业药都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因此做大做强医药工业, 并使其成为药都内涵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樟树市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的评述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市发展医药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已经或正在被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捕捉并加以充分利用, 政府鼓励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软硬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 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市的医药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2.1 医药工业部分指标开始领跑其他产业
2014年底,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家, 其中医药企业27家, 占总量的20%,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28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利税13亿元, 占总量的18%, 在四大产业中仅次于酒业, 居第二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从业人员9135人, 占总量的26%,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
2.2 医药工业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以仁和集团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41亿元独占鳌头, 10~2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1家, 5~1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4家。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 当企业内部潜力挖掘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只能通过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我市的医药企业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在此方面, 仁和集团堪称典范。仁和集团是1998年成立的中港合资制药公司——江西康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发展而来的, 历十数年, 现在仁和旗下已拥有七家子公司和一家药物研究所, 2014年末资产总计32亿元, 上交税收2.03亿元。2002年仁和集团成功收购了原樟树齐力药厂和峡江县、铜鼓县两家外地药厂, 实现了企业跨县域、区域的扩张。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借助九江化纤成功上市, 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3 医药工业有着健全、完善的销售网络
狠抓销售网络建设是我市医药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始终绷紧了销售这根弦, 从而牢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营销人员和营销网络一方面把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 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把市场信息及时带回来反馈给企业, 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决定生产, 有效地避免了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仁和集团, 拥有员工5300人, 其中营销人员就达1000人, 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86个地级市。完善、稳固的销售网络已成为仁和集团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许多医药工业企业的前身就是医药流通企业, 他们对医药市场的需求非常熟悉, 有着自成体系的销售网络。许多药商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 转向利润较大的医药工业, 实现由销药到制药的飞跃,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仁和集团、樟树葛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企业。
2.4 医药工业企业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 企业管理实行董事会制, 不再是一言堂的家天下, 这有利于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 责权明晰[2]。走出家族制企业的苑囿, 这对于民营企业避免重蹈“一年兴, 二年衰, 三年败”的覆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 (2) 企业生产标准和国际接轨。早在本世纪初仁和集团就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GMP标准改造工程, 并于2002年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市内全部医药工业企业都完成了GMP标准改造工程并通过验收。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 以人为本, 任人为贤。“发展经济一靠科技, 二靠投入, 归根结底靠人才”,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人才。这些企业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坚持能者上, 庸者下, 量“才”使用, 唯才是举, 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远”;另一方面, 论功行赏, 重奖有功人员。在这种用人机制下, 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企业努力营造士为知己者用的良好氛围, 一大批懂经营, 善管理的人才聚集到他们的旗下。 (4) 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仁和集团请人谱写了厂歌, 自办了厂报, 定期举办歌咏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等文艺活动, 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而且还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强化了职工“厂兴我荣, 厂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
2.5 药工业与药农业联姻, “公司+农户”不再是纸上谈兵
以前我们在谈及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难问题时, 经常用“公司+农户”模式来作为一条出路, 实际上是讲得多, 落到实处的少。我市客观上存在中药材的供求关系。一方面, 我市医药产品中, 大部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 医药企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 我市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药农能够保证部分中药材的市场供给, 这种客观存在的供求关系, 使“公司+农户”变成现实成为可能。这样做既免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产后销售的后顾之忧, 也因此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 是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大好事。黄枝子、吴茱萸、枳壳等我市几大著名地产药材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
综上所述, 我市发展医药工业显然具有市场、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 而且医药工业作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基础较好, 大部分指标在四大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医药工业应当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预计到2020年, 我市医药工业将有三个大的“突破”, 即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将突破60家, 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上交税收突破10亿元。医药工业势必继续领跑我市的工业经济, 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引擎。
参考文献
[1]李以欣.制药工业展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02) .
论广西锡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广西锡产业现状
广西锡资源占全国保有工业储量的33%, 是我国著名的锡产区。主要分布于河池市南丹县的大厂、芒场大山, 桂北的罗城、融水, 桂东的平桂、珊瑚、栗木等地。以大厂矿田和平桂矿区最为著名。大厂矿田位于河池市南丹县, 面积约300k㎡, 规划区面积为80k㎡, 属锡多金属硫化矿床, 具有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大、锡品位高、伴生各种有价金属多而著称;尤其突出的是已开发的100矿体和待开发的105矿体, 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富矿体, 矿体含锡平均品位2%以上, 综合金属品位20%以上。截至2004年底, 矿区内大中型矿山共保有锡金属储量32万吨, 伴生铅、锌、锑、银、铟等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210万吨。平桂矿区位于广西富川、贺县、钟山3县, 以砂锡矿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我国主要产锡地, 后由于资源的枯竭, 现尚有珊瑚、水岩坝、新路3个矿区。广西现精锡生产年产量近4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33%。产能约6万吨 (含广西龙泉矿冶总厂锡冶炼厂闲置的1万吨产能) 。广西锡生产企业以柳州华锡集团公司来宾冶炼厂为主, 该厂是全国第2大锡联合企业, 年产能215万吨精锡。广西锡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桂中、桂东地区, 个别分散在桂西北地区。
二、广西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过度开采使锡矿资源的保证程度越来越低
目前作为我国锡矿产量支柱的个旧、大厂, 许多矿山大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 由于近年中央、地方及私营、个体企业的超强度开采, 资源下降很快, 尤其是易采、易选的砂锡矿, 已基本消失殆尽, 多数矿山已转入以井下开采脉锡矿为主, 部分矿山已进入开采中晚期。而国外主要锡生产国目前仍是以开采砂锡矿为主。采矿难度的加大和矿石品位的下降, 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资源的日趋枯竭, 严重威胁着锡矿山的生存。
(二) 地勘工作滞后
近年来, 由于找矿难度加大, 加之地勘投入不足, 地质找矿工作萎缩, 储量增长缓慢。用于地质找矿的资金严重不足, 投入的实物工作量少, 加上各种生产设备老化, 技术装备落后, 找矿成果不明显, 严重制约了矿业的发展。地质资料质量下滑, 地质人才匮乏, 加上技术人才外流, 人才断层现象将长期困扰地质工作的发展。科研工作薄弱, 手段单一, 设备技术工艺落后, 创新不足, 先进的找矿理论和设备更新慢, 深部勘查目标定位不准确等, 都是影响深部找矿布置和效果的直接因素。华锡集团每年也得投入大量资金用来开展大厂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负担, 造成恶性循环。锡矿资源远景可观和资源勘查保证程度严重不足, 是目前广西锡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 锡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能力不足
我国锡主要用于生产焊锡和锡合金等, 深加工产品不足总产量的10%,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 无法形成竞争的优势。而国外主要用于焊锡板和合成材料, 其次才是用于焊锡。由此可见, 我国锡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 资源浪费严重
一般而言, 国有大矿山, 如华锡, 其管理机制完善, 实力雄厚, 技术力量强大, 因此能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充分回收锡矿共伴生元素 (云锡回收铜、铅、锌、钨、铋、银铟、镉、砷、铁、硫等18种元素, 华锡回收锌锑、银、硫、铟、镉、铅、金、铋等元素) , 综合利用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广西其他中小型及私营个体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限制, 一般难以做到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造成国家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 矿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前几年国有、地方、私营及个体企业对锡矿资源的过渡及无序开采, 使矿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大厂矿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个体采矿发展很快, 由于乱采、滥挖, 矿区被挖得千疮百孔, 到处都是废石堆, 生态环境遭遇到严重破坏, 形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前几年非法小矿滥采乱挖留下的后遗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广西锡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针对锡工业的发展趋势、矿山资源、生产形势和企业发展现状, 要保证广西锡工业的长期、稳定地持续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提高矿山资源的保证程度,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加强地质找矿, 增加后备储量, 提高矿山资源的保证程度,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锡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矿山的资源, 广西丹池成矿带是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 成矿条件优越, 具有良好的找探矿前景, 应在这方面加强地勘投入, 进行商业性的探矿。现有矿山要开展科技攻关, 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 加强深部、周边及外围的探矿工作, 寻找接替资源, 补充锡工业储量, 维持矿山的服务年限。如广西大厂华锡集团与中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桂林矿产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对大厂锡矿进行了一系列攻关项目研究。在“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研究课题”中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92号矿体数学经济模型, 研究了92号矿体分带, 结果表明92号矿体北端下部是找矿优选靶区。
(二) 加强信息管理
加强信息管理, 认真研究锡产品供需态势,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真正实现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广西是个锡资源大省, 如何运用市场竞争机制,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锡产品价格正与国际市场接轨, 要强化矿产资源国际化的意识, 充分利用国际计算机网络, 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和价格走向。要认真调研国际市场的供需形势, 不能只注重产量不顾效益, 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根据需求和价格, 做好资源的动态评价, 即制定动态工业技术指标, 实现生产动态管理, 发挥资源优势, 控制市场行情, 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和效益。
(三) 加强技术改造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采、选、冶、深加工及信息技术, 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调整产业结构, 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矿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开发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提高矿业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 真正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同时利用华锡等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加强科研力量, 攻克储量保证较好、选矿难度大的矿床的选矿回收率低的难题。争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在资金许可的前提下, 整体提高广西锡工业的采、选、冶、深加工及管理水平。
(四) 建立矿业权市场, 加大地勘投入
矿产详查以上的地质工作, 将由企业进行对口勘探。因此, 应尽快建立矿业权市场, 逐步形成地质找矿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利用集约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加大锡铅锌勘查的资金投入。
(五)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矿山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三率”水平, 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共伴有用元素要进行综合回收利用, 变“一矿”为“多矿”;另外, 对一些低品位、难利用的“呆矿”及尾砂、废渣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组织专门力量逐步攻克其利用问题。
四、结束语
广西有得天独厚的锡矿资源优势, 有大厂等为“龙头”的雄厚产业基础, 但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不利因素, 为了我国锡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广西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居安思危, 客观分析我国锡业的优势及不足, 借助近年国际锡价大幅攀升的有利时机, 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以防患于未然, 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矿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陈毓川, 黄民智等.大厂锡矿[M].地质出版社, 1997.
[2]、杨学善等.我国锡矿资源形势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矿产综合利用, 2005 (5) .
[3]、何国朝, 蔡宏渊.浅论我国最大锡多金属生产基地——丹池地区可持续发展[J].南方国土资源, 2004 (11) .
[4]、刘春学.略论我国锡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4) .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11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秦山核电站时指出:“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立足自主创新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核电产业是高技术的战略产业。实践证明,高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拿钱是买不来的。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这是发展核电的必由之路。”
中国核工业的历史,就是不断自主创新的历史。
从自主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近年来又成功地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一期、二期等核电站,中核集团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践行着“富国强军”的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核集团除了在国防建设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之外,还在核电、核燃料关键环节、基础科研、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并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
从“国之光荣”到自主化跨越,一个项目节省投资8亿美元
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核集团开发出以CNP(China Nuclear Power)系列为主的核电自主创新品牌,包括秦山一期CNP300(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二期CNP600(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已完成初步设计的CNP1000(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不断创造着我国核电设计、建造和运营史上的奇迹。
秦山一期核电站实现了祖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被中央领导誉为“国之光荣”和“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完成的400余项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使我国拥有了核电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秦山二期核电站的设备制造国产化率达到55%。在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国内制造的。它实现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目前世界上第二代核电技术,是民族核电发展新的里程碑。
秦山二期核电站的比投资为1330美元/千瓦,远低于国内同期引进的核电项目(近2000美元/千瓦)。一个项目即为国家节省投资8亿多美元!
在此基础上,中核集团开展的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CNP1000)自主化设计和科研工作,填补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设计的空白。
“中国人的8兆瓦”,年增效益5000万元
不破不立!实现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的秦山三期核电站,同时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以多项世界之最的纪录,确立了中核集团在核电自主创新领域的领军地位。
2007年对1号机组实施自主技术改造,解决了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专家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使额定功率提高了8兆瓦,这8兆瓦被誉为“中国人的8兆瓦”。
“中国人的8兆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台机组出力共提升16兆瓦,每年多发电1.2亿千瓦时,增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3万吨,多减排CO212万吨和近千吨SO2。
核燃料专用设备:继“两弹一艇”、秦山核电站后自主创新重大突破
中核集团的核燃料专用设备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已独立自主地成功掌握了此项关键技术。
专用设备研制涉及机械、电气、力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领域,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令常人难以想像。专用设备的研制成功与否决定我国在新世纪与核电发展相配套的核燃料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专用设备的研制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这是我国核工业继“两弹一艇”、秦山核电站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是我国核燃料产业和核科技工业的重大跨越,对国家决策大力发展核电起到了积极作用。
核技术研发,巩固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领域骨干地位
在同位素制品、辐射加工、核仪器设备、反应堆技术应用、特色化工及相关环保设备等六个重点产业领域,研发出一批具有鲜明核工业特色的拳头产品,培育了一批核技术应用骨干企业,巩固了中核集团公司在国内核技术应用领域内的骨干地位。
中核集团是目前国内惟一能同时利用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同位素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同位素制品领域的主导企业。
利用重水堆反应堆生产钴-60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国家第一批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化专项之一,将扭转国内钴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核仪器设备科技创新,成功为北京奥运服务。自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实用型NQR爆炸物检测装置和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在解决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批量化生产能力,成功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得到北京奥组委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嘉奖。此外,自主研制的自屏蔽式邮件消毒灭菌系统、EDS-M爆炸物检测装置应用于重要国家机关部门。
在医用设备方面,中核集团先后开发出了钴-60后装机、远距离治疗机等放疗系列产品,获多项国家省部级奖,拥有13项国家专利,市场占有率50%左右。最新研制成功的血液辐照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应堆技术,开辟和平利用核能新领域。中核集团反应堆技术应用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有些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在核能海水淡化、城市低温供热及支持硼中子俘获技术的医院中子照射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开辟了和平利用核能新领域。
多项重大科技工程,展现了我国核技术实力
快堆是当今惟一现实的增殖堆型,核裂变燃料越烧越多,消耗的是在压水堆中不大能裂变的铀-238。压水堆与快堆匹配发展,形成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可以将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现有热堆的约1%提高到60-70%,可以焚烧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减小放射性危害。
正在建设的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全面调试阶段,计划2009年9月达到首次临界,2010年6月并网发电。
中国先进研究堆是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自主创新、安全可靠,高性能、多用途的研究堆,设计功率6万千瓦,最大热中子注量率8×1014中子/平方厘米秒,代表亚洲最高水平,居世界研究堆的前三位。
中国先进研究堆的建成,将极大提高我国核基础性研究、核能开发研究、核技术应用研究的水平,包括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规模化生产高比度放射性核素,开展反应堆燃料和材料的辐照考验,进行核电站材料工程试验研究,并可进行批量单晶硅中子掺杂生产、中子活化分析、中子照相等核技术应用以及反应堆人员技术培训等。
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于2002年8月26日正式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全面调试,计划于近期建成并实现首次临界。
核聚变研究取得新成果。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具备了开展聚变堆经济性和工程性等前沿课题研究的能力。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出核聚变反应装置中的关键核心部件——H环形放电模,实现了国内首次高约束参数模式下的放电,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核集团公司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项目的主要单位,承担了一批核心科研和研制任务,对提高我国核聚变研究和相关设备制造水平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核工业集团拥有18个重要的核科研设计单位,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的核重点实验室,为核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技术保障。核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战斗力的核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徐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
徐州地处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 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同时, 随着徐州地区人均GDP的增加, 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旺盛, 工业设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段, 在传统设计中融入美学概念和文化因素, 实现设计结果在结构、功能、外观、造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新, 满足人们对产品外观、个性化和时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是提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徐州市已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徐州市也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但徐州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传统的要素依赖型产业集群, 应多致力于应用技术创新, 加大现代科技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 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在应用技术中融入人机、美学、环境、市场等因素, 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 从而成为徐州制造业发展新的推动力并提高徐州制造业的设计品质, 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将对加速徐州市制造业由“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
二、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
进入21世纪以来, 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 除了国内举办的各种设计研讨、学术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 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 登台亮相。这都清楚地表明, 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看好, 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企业的关注和信任。
当今, 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 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也与本土广告及平面设计公司、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计资料表明, 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3年年均营业额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而在国外, 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 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美元。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 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 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 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而在国外, 稍有影响的公司, 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 一些大的公司员工达500多人, 设备条件先进, 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 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方面分析, 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 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久, 缺少实践经验。设计人员当中, 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 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 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 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的, 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1. 工业设计是一种利用科技、智慧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创造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 它不同于物质材料, 不可以用数量来测定, 设计有无法量化的价值。商品的物化性能及包装的强度都可以测定出数据, 但是商品的功能、形式、装饰、材料的感觉等精神品位, 其社会价值却是难以测量的。
2. 工业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生产的产品, 迅速抢占市场, 获得利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发明创造的成果层出不穷,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技术发明要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转化为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设计使其产品化, 一方面更新品种, 优化结构;另一方面促进由新产品系列而带来的生产领域、管理体系、消费结构的变化, 创造更新、更科学安全、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3. 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创新, 企业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重视产品设计的企业会通过对其产品的技术与艺术处理, 包含产品外观、造型、功能、使用质量及其信誉的综合观察与思考, 得到满意的结果。好的产品设计便是这些内容的综合, 并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突出的、新颖的、令公众可信任的, 不断开拓发展的形象。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 同样设计着企业的本身。
4. 设计可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企业效益
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 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之类无形的“软”价值, 并把这种“软”价值作为“高附加值”, 并通过价格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 如果这种软价值所占的比例很高, 就可认为该产品为高附加值产品。同样的产品, 同样的功能, 同样的制造成本, 由于设计的差异而使售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创造高附加值。
5. 设计将创造新市场
200多年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看不见的手”的名言阐述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正是被这看不见的手控制操纵着。几十年工业设计实践证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 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只有工业设计才能实现。
6. 设计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
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产品, 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 且上市后无人问津, 造成滞销, 损失的首先是企业。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 更新色彩, 增加恰当的装饰, 不但减少成本, 且供不应求,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书形的电子计算机, 鲨鱼状的飞机, 人物形的衣柜……这些产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设计。
四、徐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
1.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 以提升企业形象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 加快行业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 培育工业设计产业, 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地区工业设计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工业设计技术创新中心, 促进徐州市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基本原则
(1) 注重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徐州市产业基础, 以满足徐州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 全面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
(2) 注重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围绕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 开展产品设计创新, 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促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 注重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主要依托徐州市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 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4) 注重以多元化路径整体推进。一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 超前部署, 有序推进;另一方面, 按照市场规律, 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徐州工业设计产业近期发展目标
(1) 初步构建徐州市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以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学会建设为切入点, 建立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形成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的推进格局。
(2) 在优势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设计中心, 在工程机械、交通装备制造、家具、轻工与包装等领域组建5个左右的行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3) 打造工业设计创新品牌, 建设创意产业园, 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与专业人才, 并培育工业设计品牌。
五、结束语
现在是建设创新型徐州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徐州市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为此, 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等领域为重点,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对促进徐州市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对提高徐州市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创立知名品牌, 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一道工序, 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正在发展成为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服务为主的独立的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并对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这对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徐州“二次创业”的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同.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