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2024-10-09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精选12篇)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篇1

目前话题类作文在中学英语考试中是比较常见的, 也是相当流行的一种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方式。这都是因为话题类作文的开放性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而且更加能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能够多多培养学生有关话题类作文的写作能力, 培养他们多加思考, 多加创新的能力, 本文谈谈话题类作文以及它的写作技巧。

1、话题类作文的概念

话题类作文是命题教师通过给出一个热点性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以这个话题为中心, 自拟题目并且组织材料进行写作的。话题类作文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 所以学生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 要针对话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写作内容以及题材上不会有大的限制。话题类作文本身就具有开放式的特点, 与命题作文相比, 话题作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话题类作文的写作技巧以及方法

2.1注重应用导入艺术

好的开头对作文的整体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导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更会为整篇文章奠定一个好的基调。在写话题类作文时学生应该围绕话题, 开动脑筋, 用精炼的几句话将文章的内容进行“点睛”, 以其巧妙的导入给读者制造玄机, 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2.2合理融入亮点词汇

在英语作文的写作过程中, 对于词汇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足以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比如, 常用的important这个词就可以适时替换成significant。大多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平常、低级的词汇, 而不会大胆的去尝试使用老师新教的词汇或者句型等, 当然, 这也是学生作文质量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 我们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运用新学的单词以及句型, 达到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效果。

作文除了华丽的开头, 扩展部分其实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更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部分是学生通过对话题的理解以及对资料的整理组织, 对数据的处理等等的一个最为真实的再现, 所以, 学生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应该做到能够自圆其说, 不要偏离话题, 最好在写作之前预先写一个提纲, 使扩展部分具有合理性。

2.3创新应用写作模板

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喜欢套用一些模板, 虽然这些模板会对提高作文分数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阅卷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看多了这种固定式模板, 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 我们建议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避免过多地套用模板, 这样既避免了单一的模式, 又让教师有新鲜感。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 比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和“A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 而不是单纯地套用模板。

2.4豹尾式结尾

作文的结尾要与开头遥相呼应, 千万不可拖泥带水, 要做到简洁有力。优秀的作文结尾一般都能表明自己清晰的观点和重点, 让读者回味无穷, 引发读者的深思。

2.5注重结构调整与优化

高中生要写出一篇英语佳作来, 不仅需要学会怎样审题, 还要做到作文的结构清晰, 词汇运用新颖。其实除了这些,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一些材料作文的强化训练, 让学生真正做到“四会”互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经常积累与话题作文相关的知识, 扩充自身的词汇量, 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出自己要突出表达的“亮点”, 这样一篇好的话题类作文会轻松地写出来。

3、总结

英语作文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结合给出的话题拟出适合的题目,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感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 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写作也是一个别样的思想感情交流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话题, 找出与话题有关的词汇, 找到记忆这些词汇的简单方法,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有效地记忆,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 让学生喜欢英语写作, 让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得到提高。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篇2

1、引导学生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

2、学习和运用话题作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研读提示语,拟好标题,确定体裁,筛选写作。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

2、点拨指导,探究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表现。一篇考场作文可以说是集考生思想认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及专项技能之大成.而话题作文给同学们很大的自由:题目、文体(除诗歌外)、内容、主题、写法不限,可以自由自在地想象、海阔天空地谈话。但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许“太自由”了,反而不好把握。为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就”生命”这一例题来探讨话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分析话题作文的特征:

(一)活——写什么由考生自己来定,怎么写也由考生自己决定。

(二)宽——对考生的要求非常宽,限制性要求很少。

(三)广——只要是在话题范围之内,围绕它怎么说都行。

三、与学生探讨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投影显示)

(一)、话题作文的构思步骤。以话题作文“生命”为例:

地球是一个和谐的生命大家园.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圣的,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值得我们去景仰;每一个生命也都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去呵护.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1.审明题意——审材料、审话题、审要求、审提示。(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即对作文题各个部分的内容逐项揣摩,重要部分要逐字逐句地审读,确切地理解它的含义。)对话题中“生命”一词应如何理解?(教师引导)“生命”可以是现实中的人,还可以是超越时空界限的人;可以是活生生的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更可以把大自然的一切都认定为是有生命的。总之一句话“一切皆有生命”。

2.确定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其实从提示语中会有许多有关文体的“暗示”。如“故事”、“思考”、“知识”分别预示着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写作时,可以尽情发挥但不能变成没有文体的闲言碎语。为此,应指导学生选择最能驾驭的文体,与材料统一起来,灵活得“体”。3.拟定题目——角度要小,切入要准,表述要精当。(题好一半文,不应简单地以所供话题为题目,而应通过自己的快速思维,或比较,或分析,或综合,或联想,或想象,从生活或学习的积累中,筛选出符合这次考试要求的写作素材,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题目来。)结合写作技巧,师生归纳: 拟定标题可以参考以下形式: 前加式(热爱/尊重/珍惜/善待/敬畏/感悟/生命或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假如我们有N次生命/花也有生命„„)后加式(生命的意义/价值/重要/残缺/四季/轨迹/或生命需要顽强„„)前后皆加式(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善待生命,收获快乐/给生命一个出口/当生命濒临绝境„„)

变化式(一只蜗牛也值得尊重/给生命一个出口/人类,反思吧/阳光总在风雨后/斑虎和雪兔的故事/不灭的信念„„)

4.确定中心——准确、新颖(也叫立意,经过快速敏捷的思维所搜索到的写作素材,需要有一个中心来统帅,又需要围绕这个中心再次筛选、恰当处理素材。这时所确定的中心才可能是准确的,一个有创作个性的学生,其立意也往往是新颖的。)投影演示:《当生命濒临绝境》全文(学生分析以下内容,教师归纳)文章体裁:议论文

文章中心:当生命濒临绝境,求生的本能可以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写作素材:①.当死亡的阴影直逼眼前时,7岁的刘洋竟然突破了先天性的语言障碍,对父亲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要活下去!”

②.当穷凶极恶的抢匪要火烧梅尔龙的轮椅时,求生的本能竟让他一个残疾人变的箭步如飞。③.社会现象:水因高压而成为壮观的喷泉;柔软的泥因高温而成为坚硬的砖头;平凡的铁因千锤百炼而成为锋利的宝剑„„ 5.谋篇布局——掌握“黄金结构”

“黄金结构”就是利用标志性的句子,组成排比段,一般不少于三个,或再现三种情景,或推出三个人物。只要有这样的结构,开头、结尾再加上简洁凝练、恰到好处的点题的话,作文得分一般不会太低。

“黄金结构”的优点:思路清晰,一目了然,极利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

“黄金结构”把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暴露“出来吸引你,甚至是将暴露出来的东西,硬塞进你的视野。这样做,客观上满足了阅卷老师在紧张繁重的阅卷工作。如一位学生在《感悟生命》中就分别用“生命,是一种体验”“生命,是一种宁静”“生命,是一种美德”领起文章的内容,也是对“黄金结构”的灵活运用。

(二)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好题目、新颖的构思还不够,还需要在开头出奇制胜。开头有以下几种写法:(投影显示)1.开门见山式:《不灭的信念》

蒙蒙胧胧中,感觉到躯体周围的水在细细的流淌,我顿时醒来,伸了伸脚,根便扎入了已经被雪水浸软的泥土里。啊,我期盼已久的那天来了。我贪婪的吮吸着融化后甘美的雪水,尽情的向上伸展着柔软的身躯,土壤一变的松松软软,而冻僵在土壤中的害虫也变成了我成长的养料。2.排比式:《生命的四季》

冬,裹着颓废的大衣,揣着温暖的心,储存力量,等待生命的呼唤;春,微笑着甜蜜,催生着希望,以勃勃生机展望生命的里程;夏,热烈着那似火的轮回,红透天边的晚霞,绚烂了理想„„

3.欲扬先抑式:《生命的顽强》

生命看似十分脆弱。手轻轻一折,花草就凋零枯萎了;脚轻轻一踩,蚂蚁就粉身碎骨了;武器随便一挥,人或动物就很快死亡了。生命是如此的弱不禁风,可是大自然的另番景象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大兴安岭火灾后,火林带剩下一棵棵烤得焦黑的老树干。一些林业专家判了它们的死刑。但谁知来年春天,焦黑的树干都绽出了新芽。4.题记式:(略)

四、小结:

“放飞心灵,放飞个性,放飞文采!”应该是中考作文命题遵循的一个原则。相应的,写好考试作文必备的心理素质应该就是:满怀信心,充满激情。但是,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样,都有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运用、规范体式、书写行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要熟悉掌握话题作文的步骤,规范话题作文的行为,才能写出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话题佳作。

五、作业:

近来,街头兴起“抱抱一族”,在北京、在广州、在宁波,都有不少年轻人积极响应。他们手举写着中文“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以及英文“FREEHUGS”的纸牌,与来自街头的陌生人拥抱。虽然这种做法并不为大众所肯定,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社会情绪的弥漫。也许,你也会深受感染。请以“拥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要求: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板书设计:

前加式(热爱/尊重/珍惜/善待/敬畏/感悟/生命或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假如我们有N次生命/花也有生命„„)后加式(生命的意义/价值/重要/残缺/四季/轨迹/或生命需要顽强„„)前后皆加式(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善待生命,收获快乐/给生命一个出口/当生命濒临绝境„„)

话题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 篇3

一、认清话题作文的基本要素

话题作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材料、话题、作文要求。如(2003年安徽春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道路充满着挑战,挑战首先是挑战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敢不敢迈开第一步是挑战,要不要改变不适当的行为习惯是挑战,愿不愿承担应负的责任是挑战,能不能承认错误也是挑战。

请以“挑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上例中,首先给出一段以挑战为中心话题的文字,即材料;作文话题为“挑战自己”,学生稍加分析就能发现材料与话题的关系;要求部分可概括为“三自一不少”。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这三部分组成,不同的作文题目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局部的变化。

二、分析材料与话题,找到内在联系

上例中材料的中心话题(即写作对象)是挑战,材料具体指出学习、生活、工作中都有挑战,再用形象具体的内容来诠释挑战的内涵。

可对材料作如下分析,化大为小,就能找到十二个方面的写作内容。如图:

图中可以看出挑战就是学习中敢不敢于迈开第一步,生活中敢不敢于迈开第一步,工作中敢不敢于迈开第一步等十二个具体的写作内容,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话题“挑战自我”给我们两个信息,“挑战”和“自我”,写作时除了把握住“挑战”外,还应用第一人称去写作。

学生对材料和话题进行分析后,就可选取切合自己生活实际或抓住自己感触深的方面进行写作,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写起作文来自然能把握话题中的信息,有话可说,叙述经历,谈谈感受,抒发真情,不会离题。

三、话题作文题目的拟定

“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文题目拟好了,能让作者自觉进入一种境界,不仅不会跑题,而且能写出意蕴深厚主题深刻的好文章。因此,拟定题目时应多加思考,拟出符合要求的好题目。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篇4

一、由浅入深, 培养写作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探索, 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诧”, 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远远超过责任”等, 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才会有动力。英语学习也是如此, 只有对写作感兴趣, 才可能想写、乐写。

然而, 对于儿童来说,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于汉语是母语的小学生来说, 英语作文难度更大。因此, 在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 设计难度适宜且充满童趣的任务, 并力求任务层次性。

对于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写作训练可以结合单元的话题,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进行“挖空”练习, 如:

My cat

I have a ____. It’s _____. It has _____.It can ______. And it can _____, too. it eats _____.I like ____ very much. we are______ friends.

这样, 学生根据上下文而猜测填空, 既是英语作文的雏形, 也为以后阅读填词埋下伏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 也容易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写作的信心。

二、善于挖掘写作素材

1.挖掘教材素材。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话题丰富、素材面广, 且情境绘画贯穿教材的始终, 迎合儿童的好奇、好动, 适合儿童们说、唱、模仿和表演。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 而设计习作任务。

如新版牛津译林小学英语中, 教师可以根据部分单元的story time只有图片没有具体故事内容的实际, 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 再编写故事。

再如, Christmas is coming的教学时, 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 再结合教材制作圣诞卡的要求, 也可以提高要求, 根据自己对圣诞节的了解以及是怎样过圣诞节的等写一篇50左右的短文, 这样, 结合教材中素材以及生活中的素材而让学生练习写作, 学生会乐不可支, 不会感到太困难, 也利于写作习惯的养成。

2.创设情景化的话题素材。明代谢榛说“情景交融而为诗”。在写作教学中, 直观、生动、逼真的情景既可以营造氛围,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欲罢不能之感。一幅鲜明、形象的图画、一个有趣、动听的故事、一个逼真、生动的表演等, 都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写的激情。

如学习牛津英语5上Unit5的Review and check时, 在开展活动What are we good at? (夸一夸我们的特长) 的活动中, 让学生熟练运用I can jump high. Lucy can sings beautifully等后, 再呈现He Jun的肖像描写, 并介绍, He Jun is our new friend.以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im?而激发学生介绍何军的愿望。

3.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英语教学中, 将生活化的素材引进英语课堂, 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也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素材的渗透和选择, 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才会有写作的欲望。如学习Zoo animals时, 了解了一些动物园的法规, 让学生写几条班规, 这样, 将写作内容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 “学以致用”。同时, 也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三、在有趣的活动中写作

1.词——句——段。小学生写作文, 就循序渐进, 应从“词—句—段”着手, 不可能题目布置下去, 就着手写作。三年级的学生从写句子开始, 如看到cat的图片, 让他们根据图片和提示词写出It is a cat. It is lovely.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 可以给出提示词, 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单词而说出几个相关的句子, 如is, have, like, can, 等, 对于这个练习, 学生们可能说出形形色色的句子, 例如is, She/He/It is… There is…等, 经常做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思路会逐渐开阔, 用英语说话、写话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2.结合话题主题写作。新编英语教材, 以情景单元为主题编排, 教学时, 可以结合教材的主题话题而巧妙设计写作任务。如学习五上Unit2 A new student时, 让学生以School life为题, 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情况, 以My new friend为题, 而介绍班级里的新同学、新朋友。学生们也会有话可说。

此外, 创设情景编写对话, 根据对话改写成短文、要求学生学写英语日记以拓展写作, 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写作等都是可行的写作训练策略, 教学中, 可以根据需要而合理使用。

英语写作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即就, 小学生开始用英语写作, 有一定的困难可想而知, 教师应用多种策略、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 使学生逐渐爱上写作, 使学生对写作不再畏惧。

参考文献

[1]李婉华.巧用教材培养话题写作的能力[J].师道·教研, 2014 (7) .

话题作文辅导教学 篇5

[教学设想]

作文号称中考中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想在中考作文中取胜,平时的训练一定要科学,临场发挥时的运用一定要灵活。

我今年教毕业班,对语文中招试卷的三大版块之一的作文进行了重点的探究和写作指导尝试。我发现在全国28个省市中考大作文题目中,有85%以上考的是“话题作文”。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话题式作文题引起各地命题者的重视?为什么它倍受各级领导、专家的赞赏?通过钻研、分析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它合乎教育部《关于中考语文改革考试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它紧密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它能使考生有事可写、有物可记、有理可评、有情可抒,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考生的特长优势,为中学生作文写作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单元的话题作文专项指导写作训练。

[材料准备]

我搜集、整理、挑选、打印了近几年中招语文话题作文中的满分、高分作文,并一一作了点评。尤其是同一话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文体的文章作为重点辨析、探究的对象。

[理念渗透]

1结合话题作文,我潜心学习了有关教学新理念,即把问题教学引入课堂。因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作文课上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写作文,而是先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在讨论中辨析、提高写作能力。如话题作文教学时,我先把自己搜集的近几年中招话题作文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和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较,找出并归纳话题作文的特点。

2要鲜明地表达出健康的人生观。“人生”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人生的奋斗。热爱生活,就是热爱人生。热爱人生就会使人充满活力,并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所以只有表达出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

3要突出自己的鲜明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但这不是简单的语言上的标新立异,也并不是说选取的内容越奇特越好,而是在追求理想的人生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生命本质的诠释。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意识。

2. 养成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3. 归纳出话题作文的特点。

4. 学会审读话题作文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操作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索的动力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备受专家、出卷老师的青睐,它已在高考、中招中早已占了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如此受宠,一定有它自身的、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话题作文的特点。

由于学生手中有资料,我提出的问题又很具体明确,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我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把我对话题作文的认识、归纳、特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打破常规,让学生在体验、对比、辨析的过程中实现对话题作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性认识。我把问题给了学生,他们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很快答案就出来了。与传统的命题作文比较,话题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1规定话题或主题

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都已经明确地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出了这个范围,就偏离了题意。如要求以“假如生命可以轮回,你将选择怎么的生命方式”为话题作文,虽然是假定,但仍是一个规定,不可以违背。如果学生在文章中大谈生命轮回不科学,生命不能轮回等,这就脱离了题目的范围,造成文不对题的失误。

2设置特定情境

如:“爱心,与生命相伴;爱心,与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爱心如阳光似春风;有人说,爱心是压力是动力;有人说,爱心如良药似神丹……

有的渴望拥有;有的默默回报;有的无私奉献;为他人、为社会、为自然……”

这组材料里透出的信息、设置的情境,应该是歌颂有爱心的人和事,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歌颂社会中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果学生写消极的阴暗面,就有悖情境设置,难得高分。

3立意自由

话题中文只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由头,思路的源头,留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我们只要敢于变换角度,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勇于另辟蹊径,在同中求异,在“旧”中求新,突破常规,就能求异创新,就能写出一些新颖别致的文章。

4选材广泛

话题作文只有“话题”而没有规定的题目,具有全开放的内容。它便于我们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写。尽可能写身边人,议身边事,绘身边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不感到陌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文体不限

话题作文大多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有的对文体不作任何限制。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自如写作。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文体来写,以表现自己的实际写作水平。

6写法灵活

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只要与话题相关便符合要求,因此,作文时写作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可记人叙事,可议论抒情,可作理性思考,也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

二围绕话题,树立探究目标

承接第一步我又把第二个问题抛给学生。我们知道了话题作文的特点,那么怎样写好话题作文呢?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怎么给话题作文命名呢?同时我出了如下的话题作文:

“追求,就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努力学习是追求,积极工作是追求,帮助他人是追求,争取入团是追求……有的追求知识,有的追求事业,有的追求远大的理想……追求,会演绎出大大小小的感人故事;追求,会碰撞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

请以„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命、校名、地名。”

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又被调动起来了。我认为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学生从情感上愿意参与教学,是衡量他们自主学习的标准,因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最佳。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的有效参与。因为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有效参与首先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离开学生的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效果。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循序渐进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证明了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思维被击活。有纵向思维的:思维纵向发散,以寻求事物的变化、发展和因果关系;有横向构思的:思维横向发散,对那些相关的事物进行横向比较;有逆向思维的:思维逆向发散,用求异思维方法,从事物的相反方向立意作文章。

学生归纳说:其实上述话题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几种写作的可能,或谈看法,或谈经历,或编故事……

若谈看法,还有多种选择,用议论的方式论证不免落入俗套,还不如采用哲理散文的方式进行诗意的描写,用材料中的话作每一段文字的起首,充实内容,有机地连接,一篇佳作便会脱颖而出。

若谈经历或编故事,最好有经典的生活事例能点到“追求”这一话题要求,切不可脱离话题而沉迷于叙述的过程中,形成本末倒置,反而得不偿失。

三仔细审读,把握“话题”中心

常见的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少则一两句,多到十来句,但无论长短,审题时都要仔细审读揣摩,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如:

贾占标是我的学生,他非常喜欢阅读课外书。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报刊杂志都读得不少。因此,他知识广博,学习成绩优异,被同学们誉为“小博士”。但有人向他讨教学习成功的秘诀时,他却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书读得多。”

书犹药也,善读者能医愚。健康的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增长才智,修养性情,提高素质。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请你以“课外阅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这一话题中的人物语言“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书读得多”以及“健康的课外阅读能使人增长才智,修养性情,提高素质”,这两句是必须重点把握的中心句。也就是说一是要多读。二是要读“健康的课外书”而审读时只有抓住这一点构思作文,才能不偏离题目,从而写出符合话题要求的佳作。

四审题要抓住“过渡语”

“过渡语”一头连着“材料”一头连着“话题语”,昭示着“材料”的倾向,隐含着题目的话题,体现着命题人布设“材料”的用意和“材料”本身固有的思想性,是审读“材料”的可靠参照,是审题时最不应该忽视的。如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中的话题作文“阳光”中,“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勃勃生机,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阳光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阳光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这些过渡语就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五紧扣“话题”内涵,写出真情实感

应该说,话题作文写作的空间较大,但需要扣住内涵结合实际选择切如角度。这一话题作文最后一句运用了疑问句。“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这就要求必须在紧扣话题内涵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

六 力求主题深刻,富有新意

有人以为,写话题作文就像拉家常似的,其实不然,话题作文也是不能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的。它要求突出主题,围绕主题选材,力求深刻,写出新意。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少了一些观察与思考;学生不是不能创新,而是少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创新源于观察、积累、思考,身边很平常的事情,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思考的角度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观点、认识,就会产生有创意的想法。

七写作练习

上述几个话题已经分析讨论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任选一个话题写作文。

八佳作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略(将上节课学生的优秀作文展示出来,并评析)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篇6

【关键词】话题作文 审材料 主题 联想 逆向思维

所谓主题,就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表达,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所以,一篇文章立意的成败或质量高低,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成败。因此,学生在下笔前一定要仔细审视话题材料,通过广泛联想,纵横开拓,逆向思维等方法,争取立意新颖,并且有一定的高度,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以下几点是笔者关于话题作文主题把握的思考,希望对中学生有所帮助。

一、充分联想,主题多样

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进行立意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话题本身,要把视野放开。联想是我们放开视野,寻求立意广度的有效方法。如以某一事物为话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联想。

【例题1】如以“蜡烛”为话题

【分析】(1)相关联想。找出现实生活中与该事物相关的事情,从联想中去炼意。可以讲述一次停电之后,寻找到一截小小的蜡烛头,它给生活带来了便利,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或在山区的一所乡村学校,蜡烛是每一个学生的必备品;或者小时侯,母亲把中药丸的蜡皮碾碎,盛在小碗中,再用棉花搓成一根细条,把它放入煤油中浸泡之后作为灯芯,这土制的小灯伴我和母亲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或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一群妇女儿童在教堂中手捧点燃的蜡烛默默地祈祷着和平;或在富有诗意的咖啡屋里,围着一簇簇烛火所发生的动人的温馨故事……这些都是围绕蜡烛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可以表现一个不同的主题。(2)横向联想。即注意与现实生活挂钩,寻找出与之特点相似的人或物。同样以“蜡烛”为话题,既可具体联想到老师、母亲、父爱、非典时期的医务工作者等,表现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亦可反弹琵琶,从蜡烛外表坚强但内心软弱,一碰火便涕泪涟涟、灰飞烟灭,从中立意。(3)纵向联想。把事物放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还是以“蜡烛”为话题。原先的蜡烛是蜡加灯芯,现在许多商店里的“蜡烛”已经不再真的燃烧,而是蜡烛形状的电灯。由此可以立意:科学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或是环保意识正在渗透于商品的销售之中,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蜡烛由生活的必需品转变为生活的装饰品,或是传统文化产物只有以新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才能不被现代文化淘汰。

二、纵横拓展,主题深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立意时放开思想,多往更深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写出这些表面事件的内涵。因为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如果这些态度和想法过于浅显,或是不够成熟,那这样的文章是不能激起别人的思想浪花的。在挖掘材料的深度时,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这样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例如:以“追求”为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深入挖掘。1.是什么?追求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追求是人生的使命等。2.为什么?只有有追求的人才有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3.怎么办?追求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追求要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待明天。4.怎么样?一个人若没有追求,人生便失去意义,生命便失去光彩。通过这样纵横拓展,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行文,层层深入,突现文章的主旨,引起阅读者感情的共鸣。

三、正面拓进,主题升华

正面拓进是指对某一种话题所涉及到的主题进行适当引申,从而深化原有主题,提炼出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它是对材料进行主题升华的一种主要方法。

【话题】田野,人们在那里播种、收获。那里有人们的辛勤汗水,也有收获后的串串喜悦。当你到野外郊游时,当你看到满眼的郁郁葱葱时,当你看到一望无垠的绿波时,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以“田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话题“田野”需要得到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面拓进:由眼前的田野升华到人生的希望的田野;还可以由眼前的田野深入到人类的“心灵”,如果把我们的心灵看作是一块广袤的田野,那么我们就应时刻在这片田野上精心耕耘,使其成为一块肥沃的心灵的“田野”。

四、逆向思维,主题求异

逆向思维求异,是指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引申,最终形成一种异于常理的新主题。对材料进行逆向思维处理,往往可以起到令人耳目一新之效。

【话题】太空,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向往的地方。古人遥望过它、冥想过它,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近人探索过它、研究过它。今人开发它、利用它;上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登上月球,七十年代人造卫星纷纷上天,八十年代建立空间站,九十年代火星探测器着陆,21世纪初美国人蒂托成为第一位太空游客。请以“太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乍一看,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智慧的伟大,对太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肯定。然而,有位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材料进行逆向思维,表达了“我不喜欢宇宙开发”的思想感情。正是人类对宇宙的不断开发才导致了今天的环境严重破坏!这样的主题确实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总之,思维比知识更重要。中学生要对一个作文话题从多角度去思考、联想,深入挖掘材料,就更容易确立新颖、深刻的主题,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话题作文论文 篇7

为了综合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近年来, 材料作文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材料理解得是否到位, 是否深刻, 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与败、优与劣。于是, 笑者有之, 哭者有之, 一些平常语言功底不错的学生就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材料, 以致百般辛苦后却功败垂成。所以, 准确透彻地理解材料, 就成了材料型话题作文中要过的第一关, 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

[教学实录]

导语:

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有时候作文水平一向不错的同学却拿不到高分, 甚至是不及格呢?也有人因此而怀疑作文评判的公平性。实际上, 一篇作文的成功并不是仅仅有好的文采就可以了。当评判结果不合我们的想象时, 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写的是此次作文要写的吗?今天, 我们就以一则作文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出示材料:

森林里有三只不甘平庸的鸟, 在一个初春的早晨, 它们决定干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们嘴里各噙着一棵果树的种子飞向茫茫的沙漠, 决心让沙漠长出果树来。鸟儿们把种子埋到沙里, 接下来就是不停地飞到远处有水的地方, 用嘴噙些水来, 浇到种子上去。不管它们怎样勤奋坚韧, 烈日总是无情地去吸去它们噙来的清水, 不出几日, 种子便枯死了。

一只鸟哀嚎起来:“苍天啊, 你为什么如此不公平?你给江南和风甘霖, 却不给沙漠半滴雨丝;大地啊, 你是如此厚此薄彼, 你使平原硕果累累, 却使沙漠寸草不生。”这只鸟怨天怨地, 终于在悲愤中死去。

另一只鸟则用自己锐利的尖嘴啄自己的身体, 它不能原谅自己的愚蠢, 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 更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羞辱, 很快它就自戕死了。

第三只鸟默默地把种子翻过来去仔细研究, 终于它发现种子发生过变化……

材料中的三只鸟同样面对失败, 但由于态度不同, 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请联系实际, 以“态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师:材料要求以“态度”为话题, 文体不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恰当的文体。这里的问题在于不管你选择哪种文体, 都存在一个作文的方向问题, 也就是在这篇作文中, 我们应该写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就要审题、审材料, 要把握材料的观点。那么请大家想想, 从这篇材料当中, 我们可以提取出什么观点?

同学讨论。

讨论后的观点主要有:“有志者, 事竟成”“自信———成功的一半”“做事要坚持不懈”……

教师从中选取典型进行分析。

师:大家讨论得很激烈, 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但这么多的观点是不是都合适呢?我们不妨选取其中几个一起来分析一下。

例一:做事要坚持不懈

教师提示:我们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 那现在我们把这个观点和材料对照一下, 大家看看是否有什么问题。请同学自由结组讨论。

同学讨论。

生: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 第三只鸟就是因为坚持不懈, 才终于发现种子发生过变化, 发现了希望, 而这应该是成功的前提。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从材料来看, 在“坚持不懈”这一点上, 三只鸟做得都很好, 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怎样面对坚持后的结果。

生:我也认为这个观点不合适, 如果做事真的只需要“坚持不懈”, 那么第三只鸟应该不问原因, 不问结果, 只是埋头苦干, 但它是这样吗?

师:其实, 我们的观点应是在对前两只鸟的否定与对第三只鸟的肯定中得出的。而就像刚才同学所说, 在“坚持不懈”这一点上, 三只鸟做得都很好。所以, 这不是我们所要的观点。

例二:要正确地制定目标

同学讨论。

生:这篇材料中说的根本不是“目标”的问题, 而是一种“态度”。

生:虽然材料中没有提到“目标”, 但它应该是暗含其中的。试想, 如果这三只鸟不是选择沙漠而是别的地方来种树, 凭着它们的那股韧劲, 可能早已是硕果累累了。所以, 我认为, 它们的问题在于目标制定有误。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所谓“爱拼未必能赢”关键是要“会拼”。

生:如果抛开材料, 客观地讲, 当然是“会拼才能赢”, 但我们要注意材料中说到“种子发生过变化”, 这说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只是相对于其他环境而言, 在沙漠中种树更为艰难, 它需要付出的也就更多。

师:我想, 大家都听过“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只精卫鸟不辞辛苦地把土一点一点地运到海里。对它来说, 想用这种方式把无边的大海填平该需要多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这种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的材料也是一样, 重要的是肯定态度, 而不是否定目标。

例三:有平和, 才有成功

同学讨论。

生:这里的确讲了平和的问题。前两只鸟的心态如果能够平和一些, 也不至于落得那样的下场。可我总觉得这个观点哪儿有点儿不对, 说不好。

生:这里说了平和, 但又不仅仅是平和。如果只是平和的问题, 那么第三只鸟也就只停留在能够坦然平和地面对失败, 而不至于被失败击倒。这只能说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但是以后呢?

师:对。其实第三只鸟的可贵之处并不只是它相对于前两只鸟的理智。重要的是它不仅平静地接受了失败, 而且知道分析失败的原因,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 如果只是把成功归于一种平和的心态, 就有失偏颇了。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 在这种材料型话题作文中, 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是作文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没有对材料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只能使我们的作文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甚至南辕北辙, 离题越来越远。所以, 在提笔写作文之前,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为自己找好方向。

那么, 作文的方向如何确定呢?

首先, 要对材料有一个宏观把握。宏观把握, 就是要总体上了解材料写的是什么人 (物) 、什么事,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上述材料中所讲的是三只鸟在面临相同的问题 (失败) 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需要我们分析的自然应该是态度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其次, 要对材料进行微观分析。所谓微观分析, 就是从细节上去分析材料, 比如人 (物) 的心理、行动、语言等。如材料中的三只鸟, 在相同的境遇面前, 第一只鸟是“怨天怨地”, 一味地归咎于客观;第二只鸟是埋怨自己, 一味地归咎于主观, 结果, 它们一个“在悲愤中死去”, 一个“自戕死了”。而第三只鸟则是“把种子翻过来, 仔细研究”, 它的结果材料中没有交待, 只是说“它发现种子发生过变化”, 但我们可以试想, 既然它能发现希望, 那么接下来, 它可能会更加努力, 也可能会采取一种更为合适的方法, 直至完全成功。这里, 材料的倾向性已非常明显, 否定了前二者, 肯定了第三者。所以, 我们据此得出的观点应是:面对失败, 一味地归于客观或归于主观都是不对的, 应该“仔细研究”, 分析失败的原因, 从哪里跌倒, 从哪里爬起, 只有这样, 才能在“山穷水尽”之后又“柳暗花明”。

最后, 初步确定方向后要和材料对照进行验证, 像我们刚才所分析的三种错误观点都是因为没有最后验证的过程。比如“坚持不懈”, 对照材料就会发现, 在这一点上, 三只鸟是相同的, 而我们应该分析的是它们的不同。再比如, “有平和, 才有成功”, 得出这个结论后, 应该回到材料中, 反问自己:第三只鸟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平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后的验证就像一个过滤网, 它可以帮我们过滤掉许多错误的结论, 从而保证作文方向的正确性。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一篇材料型话题作文一起讨论了如何为作文确定方向的问题。你写记叙文也好, 议论文也好, 散文也好, 首先都要吃透材料, 把握材料的观点, 然后再围绕观点来组织文章。所谓“为文先定向”,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来。

[教学反思]

有效话题:演绎阅读教学精彩 篇8

那么, 如何构建有效的阅读话题呢?

一、关注学生, 凸显实践性———还学生一个美丽的实践“园地”

传统意义上的话题, 更多时候理解为问题更为合适。这样的课堂结构好似一条直线, 学生的思维沿着老师铺设好的线路前进。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样的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 设计阅读话题时, 一定要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让阅读话题成为组织教学、聚焦注意的“集结号”, 点燃学生的阅读“兴奋点”, 促进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与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对话, 并将对话逐渐引向深入;同时使得阅读话题的展开过程成为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例:苏教版第11册《给家乡孩子的信》

师:一位诗人在《敬寿巴金百年》中这样写到:时光如水, 巴金是金。真心真爱, 深意深情。大智大悟, 举重若轻。大作大家, 淡泊宁静……这是诗人眼中的巴金, 你眼中的巴金是位怎样的老人呢?默读课文, 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想一想, 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巴金, 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生自由读书、批注达6分钟之久。随后交流对话阅读收获。)

生1:我觉得这是一位关心孩子的巴金。我注意到了这样一句:“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 怎么办呢?无论如何, 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 我终于拿起了笔。”巴金爷爷有病, 年龄又大, 拿笔很不方便。特别是“千斤重”一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师:透过这个“千斤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巴金爷爷吃力地写字, 非常艰难的样子。

师:巴金先生的一位学生曾经回忆说:巴金写字的时候, 手抖得厉害, 那支小小的笔怎么也比划不到纸上去, 他就用自己的左手推着右手去写。这哪里是在写字呀, 这分明是用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耗来换取他思想的表达!把这个体会带进去读! (生读)

生2:我读出了一位谦逊的巴金!你看“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作品, 却说自己是“普通人”。

师:你读懂了巴金。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这是一位谦虚的巴金?

生3:“今天回顾过去, 说不上失败, 也谈不到成功,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老老实实、平平凡凡”两个词语写出了巴金的谦虚!

师:词语的背后是巴金的淡然与恬静!

生4:“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

在这则案例中, 教师从文本出发, 构建了现场感较强的阅读话题,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词析句。在以交流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实践中, 引导学生围绕“关爱孩子”“谦逊”“乐于奉献”“珍惜时间”进行对话。在具体的情境中, 在细节的想象中, 在反复的诵读中, 在不停的追问中,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涵, 走进人物内心, 使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头不断明晰起来, 精神逐渐鲜活起来, 实现了工具和人文的水乳交融。

二、聚焦文本, 体现整体性———还文本一个优美的解读“路径”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 以话题统领对话。因为课时是个常数, 教学中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做文本的知音, 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教师应尽可能根据文本的特点, 紧扣教学主目标, 从文本的整体出发, 精心选择角度, 建构出覆盖全篇或全段的话题,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课例:苏教版第10册《水》

师: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 (板书) 的东西。若干年过去了, 但关于水的一些细节, 却牢牢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成为永恒的回忆, 对于水的那份情感也正流淌在这些细节中。默读课文, 特别留意关于水的细节和作者感受的句子, 圈画出相关的词句, 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

生1:我对这段话感受比较深:一个村子里的人吃水, 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泉眼里去挑, 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 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十公里以外”“排上一个小时”“一处很小的泉眼”……这样的词语说明当地人们吃水困难。

师:远远的路程, 长长的队伍, 就为了那一担水啊!这背后包含了多少艰难和辛苦, 读出这份难, 读出这份苦来! (生读)

师:所以“我”一想起这段苦难的记忆, 就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生合: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2:我对“像我们这里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还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感受最深。城市里的孩子, 嫌雨水脏, 而这里的孩子却张大嘴巴喝。衬托出了这里的孩子对水的渴望太强烈了

师:是啊!多少双期盼的眼睛, 多少个期盼的日子, 才迎来了这快乐的一刻, 有水的日子真好!所以一想到这难得的快乐, “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说———

生合: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

这则案例, 教师虽然只围绕“为什么说‘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建构了一个话题, 但这个话题的整体感极强。学生在话题的展开过程中, 联系前后文, 在文本里自由地行走, 与同学的对话交流积极有效, 不但在对话中丰富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而且训练了思维, 培养了阅读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 通过品词析句, 朗读感悟, 让学生感悟到水的珍贵。这样的话题起源于文本, 触及文本灵魂, 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直面编者, 体现综合性———还编者一个智慧的重构“基地”

教学中, 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到编者从更高意义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才会有综合性的阅读话题, 师生双方才可以相互“敞开”“接纳”和“分享”, 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立根树魂,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使学生的感悟始终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地徜徉, 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和谐振动,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例:苏教版第11册《郑成功》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读了两遍课文, 你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了吗?说说看, 有什么感受?

生1:气愤。我觉得是怒火中烧!能不气愤吗?荷兰侵略者无端地侵略咱们的台湾, 真是欺人太甚!

生2:我还从“奴役”这个词读出了气愤。他们挖空了心思, 用尽了所有卑劣的手段, 用尽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 把罪恶的魔刀伸向了无辜善良的台湾人民。

生3:我的感受是“激动”。“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岛屿———台湾!”

生4:我体会到的是“痛快”, “随着一声巨响, 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 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碎片, 飞向天空。”敌人的弹药库爆炸了, 真是大快人心!

生5:还有:“敌人惊恐万状, 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 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 只好统统举手投降。”———我从这里感到很开心!很痛快!这些荷兰侵略者, 他们作恶多端, 今天这是罪有应得!恶有恶报!他们被迫投降, 郑成功终于收复台湾了。

师:哪个词让你痛快?

生:“惊恐万状”。他们终于有这一天!这就是他们的末日!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

……

基于话题的情景语法教学 篇9

Freeman (2005) 指出, 语法并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 而是一种语言技能和动态应用的过程, 故称为语法技能 (grammaring) , 即一种形式和意义准确, 而且得体地运用语法结构的能力。鉴于此,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 重点不是灌输语法规则, 而是考虑如何将形式 (form) 、意义 (meaning) 和用法 (use) 综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英语课程标准1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基于话题的情景语法教学指的是, 教师提供大量尽可能真实的语境让学生了解并尝试使用学到的语法知识, 所有这些语境不是离散的, 而是紧紧围绕一个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 帮助学生实现从输出单句到能够在交际或者语篇中灵活并正确运用的质的飞跃。为了帮助学生激发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 自主地运用目标语法, 教师需要根据所学语法选择合适话题, 设计综合的交流任务, 使学生有机会感悟、辨认、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法技能, 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程岚等2012) 。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以现在完成时的教学为例来讲述如何展开基于话题的情景语法教学。本堂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主要是现在完成时和一份名为A Helping Hand的阅读材料 (Walker 1991) 。

(一) 以话题为主线

语法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有效的语法教学应该是以话题为主线, “在导入、训练、巩固、拓展环节中, 力求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轻松、愉悦地操练” (许颖2012:22) 。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母亲和孩子这一话题展开, 运用隐性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体验真实情景和归纳语法规则, 在情景交际中运用语言。

(二) 以真实情景为前提

教师通过设置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轻松地学会语境中出现的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沈哲勇2007) 。教师以话题为主线设置多个情景, 让学生从学习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到单句的正确输出, 再到将现在完成时准确运用于交际之中, 完成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

(三) 以有效输出为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在温故中知新、理解语言, 在语篇中运用、掌握语言, 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升级的课堂中享受语言学习的快乐,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韩光亮2008) 。

三、课例与分析

(一) 创设真实情景热身, 并导入话题和语法

教师利用幻灯片上出现的词May 8制造悬念, 询问学生这一天有什么特别, 引起学生积极地猜测;然后转换到另外一个时间May 13, 由此引入“母亲节”, 并以此为基点导入本节课的话题———母亲与孩子。

[教学片段1]

T:Look at this baby.What does he have?

S1:He has one tooth.

T:?

S2:He has got one tooth.

T:How about the girl?What has she got?

S3:She has got two teeth.

T:How about the boys?What have they got?

Ss:They some milk teeth.

T:Well,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Present Perfect Tense.

[分析]通过两个表示日期的数字, 引入本堂课的话题———母亲与孩子。此外, 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自由交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 由一般现在时过渡到现在完成时, 在很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接着, 教师又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现在完成时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作主语时的不同结构, 并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现在完成时。

(二) 围绕话题, 学习现在完成时

1. 明确现在完成时的结构

教师在简洁的导入之后,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出现的句子总结出现在完成时的结构为:have/has+P.P (过去分词) 。紧接着, 教师给出下面五个单词:clean, study, do, lose, read,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分析]学生自己归纳的知识才能够长久地记忆。教师通过询问学生对于这五个动词过去分词的回答, 间接地检查了学生预习动词过去分词的成效。

2. 学习动词现在分词的不规则形式

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是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必备条件。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剑桥初级英语语法》 (Murphy2002) 上面的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接着, 学生进行了“击鼓传花”的游戏: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动词, 第二个学生说出它的过去分词, 然后提供另外一个动词;说不出来或者答错的学生要接受“惩罚”, 从一个盒子里抽一个纸条, 按照纸条上的英语指令完成一件事情。

[分析]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朗读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效果, 同时为后面的游戏环节打好基础。而游戏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 它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另一方面, 这个游戏为后面的句子操练搭好支架、做好铺垫。

3. 界定现在完成时的定义

教师首先利用第一幅图, 指出窗户打破是发生在过去的 (Someone broke the window some time ago) , 现在窗户是破的状态 (Now the window is broken) ;进而得出结论 (Someone has broken the window) 。接着, 教师通过这个例子帮助学生完成图片中的“时间轴”, 得出现在完成时的定义是“action in the past with a result now”。

[分析]对于抽象的语法概念, 学生有排斥感。然而, 如果利用图片呈现, 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现在完成时的含义, 而且利用图片讲解语法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学生明晰现在完成时的基本定义之后, 教师趁热打铁, 又用了下面四幅类似结构的图片, 让学生用现在完成时描述场景, 进而对现在完成时的概念进行巩固。

[分析]四幅图看似只是单纯地巩固现在完成时的定义, 事实上教师是层层递进, 在学生正确输出句子的同时, 输入了just, already, yet三个词的用法。整个过程呈阶梯状, 不着痕迹。

4. 学习现在完成时的一般疑问句

当学生掌握了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句之后, 教师引入它的疑问句形式。

[教学片段2]

T:Look at the girl.How does she look?

Ss:She looks sad.

T:What has happened to her?

S1:Maybe she has lost her favorite toy.

[分析]这里, 教师通过类似的情景再次巩固了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句用法, 同时也导入了句型“What has happened to sb?”, 也为下面的疑问句的结构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3]

T:Look at the excited girl.Do you want to know what’s happened to her?Then ask me questions like“Has she...?”

S1:Has she played computer games?

S2:Has she won a prize?

S3:Has she got a present?

... (教师把剩下的图展示给学生)

S4:She has won a medal.

[分析]在这个环节, 教师通过呈现给学生图片的一部分, 制造信息沟, 充分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用到目标语言, 即现在完成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了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三) 借助篇章, 巩固新知

语法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句训练, 那只是语法技能的即席反应, 我们还须将语法技能放在不同的语篇中加以运用, 进一步得到体验 (庄志琳2007) 。在这个环节, 教师利用语篇A Helping Hand,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教学片段4]

T: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n article.You have three minutes to read.Be read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How has Peter helped his mother today?Why do you think Peter says“I have finished, mother”?What do you think Peter will say to his mother?

[分析]教师利用篇章让学生感受语篇中的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教师为语篇设计了三个层次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浅层次的, 答案在文本中可直接找到。第二个问题既需要借助文本, 又需要理解文本。第三个问题则是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之后的概括。三个问题的设置都需要学生使用现在完成时, 进一步巩固新知;与此同时, 为下面输出环节的成功提供语言和情感支持。

(四) 拓展话题, 有效输出

语言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语法知识, 更在于如何抓住时机、提供条件, 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及时、顺利地运用于语言交际过程, 从而实现语法、语言篇章、语用和语言策略等多种能力的良好互动 (龚亚夫、罗少茜2006) 。教师紧紧围绕话题, 通过构建两个层次不同的拓展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法知识及时运用, 最终达到准确掌握的目标。

[教学片段5]

T:Have you ever helped your mother do some housework?

Ss:Yes./No.

T:Good.Mothers always look after you.Let’s see what you have done.Work in pairs and ask and answer:

A:Have you ever (done) ...?

B:No, I have never (done) ....or Yes, Ihave (done) ...once/a few times/many times

[分析]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现在完成时一般疑问句的用法, 引入ever和never的用法, 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态度的教育, 让学生理解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教师为第二个拓展活动设计的情景为:母亲上班回家发现孩子 (Peter) 不在, 感到很生气。学生据此编对话, 对话的开头已经给出:

Mom:Where on earth have you been?

Peter:...

Mom:What have you done today?Haveyou...?

Peter:...

...

(In the end Mom gives Peter a big hug.)

[分析]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输出本节课所学过的关于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句和疑问句的表达方法。相对于控制性较强的第一个拓展活动, 这个活动更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效输出:由于这个对话中的孩子和阅读中的名字一样, 学生可以再次利用篇章, 也可以自己发挥。教师指令中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使用现在完成时, 但是对话的开头已经限定了。而且, 任务的话题和导入环节主题遥相呼应,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 结课环节, 新颖有效

艺术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天荣2010) 。

[教学片段6]

T:What have we done today?

S1:We have learned Present Perfect Tense.

S2:We have learned PP.

T:You mean Past Participle?

S3:We have learned“already, yet, just”.

S4:We have read an article.

S5:We have made up dialogues.

S6:We have played a game.

...

[分析]本节课内容较多, 教师结课时的问题看似简单随意, 其实别具匠心。首先, 这个问题的情景是真实有效的。其次, 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去反思归纳一节课学过的要点, 这有益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

四、课后反思

整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着“母亲与孩子”这一话题, 将现在完成时融入话题之中, 通过激活旧知,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先“在情景中体验、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 (陈东红2012:19) , 然后对语法的规则进行探究和归纳, 之后再通过大量的情景操练, 进一步验证和巩固学生对于语法项目的理解, 最终学生能够内化所学的语法规则并且加以正确运用。除此之外, 笔者还有一些思考。

(一) 话题和情景的关系

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是十分必要的 (曹式耘2012) 。本节课总体上是围绕“母亲与孩子”这一话题, 所设计的情景基本和这一话题一致, 但中间有些环节的情景似乎有些偏离, 比如让学生探究和总结现在完成时的意义时, 情景1是打破的窗户, 情景2是关于鞋子, 这些也可以设计为和话题相关的情景。

(二) 话题和拓展活动的关系

拓展活动是检验一节课输入环节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本堂课的拓展活动和话题密切相关, 而且阅读环节做了铺垫, 因此学生在此环节的内容和语言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 第二个情景可以再真实些, 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一些, 比如说学生没有提前打招呼就跑出去了, 而且回来的太晚。这样的拓展活动中, 学生输出的语言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 从而避免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较为脱节的状况。

(三) 话题和语法项目的关系

语法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了解句子的成分, 而是为了更恰当、更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成功地与他人进行交际。基于话题进行语法项目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际中学以致用。本堂课学生学习了现在完成时的结构、意义、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现在完成时的陈述句、否定句和疑问句形式, 以及already, yet, just的用法与区别, 并且每一项都有进一步的操练。由于所学语法项目多, 会使得话题主线不是很清楚, 学生在后面的拓展活动中会有准备时间不足的情况产生。另外, 过多的新语法内容不能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将其领会。因此,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 应有所取舍, 突出重难点, 在话题和语法项目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附录:补充的阅读资料

A HELPING HAND

Peter is very tired.He has just helped his mother in her new house.He says, “Mother, I’vefinished.”

“But have you carried in all the boxes?”

“Yes, I have, Mother.I carried them in this morning.”

“Have you washed all the windows?”

“Yes, Mother.I washed them at ten o’clock.”

“Have you moved all the furniture?”

“YES, Mother.I have moved all the furniture.I have also emptied all the wastebaskets, and I have cleaned all the closets.I have waxed all the floors.I have worked all day.”

“Wonderful, Peter.Now, can you do just one more thing...?”

“Oh, no.I have finished, Mother.Finished!”

“Oh, well, ”his mother says.“I guess I can do it myself.”

“What?”asks Peter.

“Eat this beautiful cake I’ve just baked!”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英语课程标准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式耘.2012.在情景中进行语法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4) :45-48.

陈东红.2012.情境体验规则探究学用结合——由一节语法公开课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4) :19-23.

程岚, 陈则航, 穆宏佳.2012.从情感、认知到语法技能——一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7) :20-24.

龚亚夫, 罗少茜.2003.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韩光亮.2008.浅谈在英语教学情景创设和利用时易忽略的细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11-14.

沈哲勇.2007.从虚拟情境到真实情境——英语情境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5) :14-17.

王天荣.2010.英语课结课艺术浅谈[J].英语教师 (11) :63.

许颖.2012.例谈《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Skills板块的听说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 :22-25.

庄志琳.2007.高中生英语语法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 (9) :27-29.

Larsen-Freeman, D.2005.Teaching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运用话题教学,优化英语课堂 篇10

话题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广泛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以文本为出发点,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 并参与特定话题的相关活动来理解话题的内涵, 拓展认知领域, 开展思维活动。

一解读译林英语新教材, 了解各板块的作用

译林英语新教材包括课文学习story time, 趣味操练fun time, 趣味阅读cartoon time, 字母学习、语音学习letter time/sound time, 歌曲演唱、歌谣诵读song time/rhyme time, 复习检测、自我评价checkout time。单元结尾处增添了ticking time提炼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各板块围绕单元话题展开, 各有侧重点, 有的侧重语篇, 有的侧重句型等语言知识, 有的以故事、游戏、语音、歌谣、检测等活动形式学习和运用语言。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 有机结合, 使一个单元中几个内容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让学生对整个单元产生一个整体感。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相近内容的组合, 注重词句的整合, 注重新知识与活动方式的融合, 注重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

二安排话题教学, 优化英语课堂

译林英语新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是按话题安排学习的, 话题是贯穿语音、词汇、语法、功能等知识的连接线。新教材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进行设计和编排, 我们在熟悉话题的基础上, 以长程的视角对教材每一单元进行话题的提炼和梳理, 挖掘教材的内在逻辑与整体结构, 以系统全面地开发资源。

通读英语教材, 对教学目的、活动和过程有清晰、理性的思考, 并熟知单元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只有这样, 选择资源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对照《新课程标准》中的24个话题, 分册分单元进行话题提炼, 找到主题资源与教材相同或相似的话题, 找出对现有教材的补充点。

通过以话题为中心的教学, 采用交际法、任务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 使学生能运用英语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挑选合适资源, 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和职业、学校和朋友、文体活动和节日等, 引导学生采集与这些话题相关的素材, 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运用到日常学习和交流中, 形成他们自己的话题知识语料库。

要想让学生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 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 要靠教师和学生的“二次创作”, 即活化教材、补充教材。在基于熟悉话题、清晰教材结构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选出适合补充习题、符合学生水平且深受学生喜爱的资源。这些资源可通过课外书籍或互联网获得。把课文作为源头, 挖掘出新的活水, 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日常话题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 符合教学环境的可行性原则。设计话题时,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范围, 只有在学生的知识范围内, 才能将自己的话题设计得符合学生的实际, 易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学生只有真正学会了英语, 才能用正确的语句进行表达, 才能自由地和人交流。

第二, 设计内容的可接受性原则。设计话题时, 要注意知识的难易度, 以便于学生对此类话题知识能接受且能消化, 并能积极地参与到话题活动中。

第三, 目标性原则。话题设计只有关注目标, 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五话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环节

第一, 从学生回忆和提供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入手, 编织词汇网络, 以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第二, 创设问题以明确活动目标。其次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做好物质准备。

第三, 通过口述或笔记来总结活动过程, 将相关材料归档保存。

一个“话题”引发的小说教学 篇11

写下这一论题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确属巧合,因为我们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本来就发生在“馒头血案”之前。

从某个角度讲,任何文体的教学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作为“文学味”极浓的小说文体,也应有其独立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程。可遗憾的是,小说文体教学本有的极致却在现实中被人为模糊化、边缘化了。于是,一个有关优化小说阅读教学的话题便被提了出来。

我们知道,一篇文学作品(小说)一般都会有一个根本的思想或情感“核心”,作者就是在这一“核心”的驱使或规范下进行创作的。有时候,这一“核心”就是文本中的几句话;或是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一种思维提示,一条情感线索等,而这无不启发了我们:解读小说文本,读者完全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储备,钻到作品的气韵精髓里,去“点击”这一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去“解剖”那勾连文本肌理的关键之处;或者说干脆就将其整合成一个或数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从而以简驭繁,以静制动,引得源头活水,最终打通小说作品的全部脉络。但这里有个问题务必明确,即此处所讲的“话题”并不等同于常说的“问题”,尽管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这个被整合而成的特殊的“话题”与一般意义上的“问题”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是一个单向被动的“问”与“答”的过程,而是立足一个中心、多向主动辐射八方的“谈话”。这种“谈话”提供的只是交流的机会,无所谓“标准答案”。它关注的是每位学生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过程,它提供的是让“师一生一文本”三者之间碰撞沟通、平等对话。这种“交谈”不仅消除了学生长期以来被强迫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而且学生还可发表见解挑战权威。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小说“话题”教学提供的就是一个师生交流平台,一种解读小说文本途径或方式;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且这理念意义要大于实践操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一、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阅读小说文本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其根本要求。新课标也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可以说,解读小说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作品意义发掘与构建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不能仅停留在平面静止地去理解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上,而应该从个体的阅读视角出发,不必拘泥于原创视角,去重新发掘构建文本意义。这样一来,小说文本经过读者不同视角的发掘,其自身作品意义就会在读者个性化的解读中得到进一步丰满与深化,甚至发掘出更深的意蕴。

譬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这一传统名篇似乎已被历代名家阐释透彻,就连学生手中也有不少“权威”参考资料。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意义就成了问题。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搜寻资料,集思广益,偶然间在郭秀楷老师的教学构想中得到启示:小说《祝福》中反复出现有关“春天”的语句,“她是春天没了丈夫”,“因为开春事务忙”,“春天快完了,村上反倒来了狼,谁料到?”这就启示我们,祥林嫂命运发展轨迹中的每一个临界点都与“春天”有关——“丈夫死于春日,被抢于春日,被逼再嫁于春日,痛失爱子于春日,离开人世也是在人们迎春之日。”于是,笔者便从文中发掘出这样一个“话题”——“祥林嫂·春天”,并要求学生在这一话题下质疑思考。没有想到,这个从作品中发掘、构建而得的“话题”,一经抛出便“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致高昂。而这时的作品就如同一个有着无限魅力的宝藏,学生依据话题(“祥林嫂·春天”)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祥林嫂的一生为什么没有春天?”“她真的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吗?”“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悲剧形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碰撞。将作品的解读带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对话”。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克服思维的惰性,积极钻研教材。锐意创新,以自己的探索精神去影响学生,“师一生一文本”的“对话”就有可能实现,师生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就有可能达到心灵的共鸣。

二、建构作品意义。允许一定范圈内的生成整合

我们说,解读小说等文学作品应该尊重文本,尊重作家原创,一般提倡“原生态”解读。但在解读构建小说作品意义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貌似“偏离文本”的问题,譬如笔者在教学《项链》时就有此感触。

笔者解读文本即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并由此衍射开来: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为什么说是“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即作品的主旨),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当然,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这一问将前面所谓“顺理成章的结论”打了个粉碎!于是。笔者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老师,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

我们说。学生的这些感想,表面看似“偏离了作家原创意图”,或者说作家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意义的暗示。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解读不仅不妨碍深入原作,反而是对原作意义的拓展与延伸。现代诠释学就认为阅读距离不仅不是障碍,而且还为阅读创造了契机,因为正是距离构成了视界的差异,正是差异才使文本不断能被读出新意,产生新的阅读效果。当然,适当拉开文本“距离”,并非是与文本“脱离”,虽可作适当发挥,但切忌天马行空,一去不还。这是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作品意义“合成”后。不要忘了“回归”

“话题”对小说作品意义的整合与生成(合成),为小说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兼顾了学生差异,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潜能,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对作品解读的视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当,往往会“走火入魔”,即不但没能深入作品内部,反而丢失了最起码的阅读。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脱离文本,另起炉灶。“撇开文本而言他”,是任何文本阅读的大忌。真正整合生成的小说“话题”。应该是读者与作品之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的产物。那种

脱离小说文本本身,看起来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的话题讨论,其实是无效之功。譬如教学《守财奴》。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葛朗台的“财奴”本性,其中自然就会涉及到“如何对待金钱”话题,结果课堂“探讨”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学生还列举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一批“有钱人”是如何对待金钱的。作家巴尔扎克写作此文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金钱的吗?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之上延伸拓展这一话题?如果非要说有这个『必要,那是不是政治课上的内容?其实纵览小说教学现况,不由得痛心发现,很多小说课被上成“电影观赏课”、“政治辩论课”,也难怪有人疾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二是定位不准,多而不精。一篇小说作品容量之大,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有价值的话题,如人物、情节、语言艺术等。但是,“话题”不等同于“问题”,它应具有包容性、统摄性。譬如教学《陈奂生上城》有教师就提出了四个“话题”,例如就有“物质生活改善后的陈奂生,精神生活又发生怎样的变化”之类的。其实,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话题”,因为“变化”只有一种客观存在的解释,不可能引发学生多元的探讨。另外,所选取的话题还必须与语文教育相对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如《失街亭》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来讨论“街亭失守谁之过”,这不是学语文,这是学习MBA的“用人”之道。可以说,任何偏离语文教育的“话题”都是“伪话题”,任何脱离语文轨道的探讨都会造成课堂学习的低效,白白浪费了时间。

三是顺手牵羊,随意发挥。“话题”虽是开放的。但它应该是“师一文本一生”三者间理性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自然产物。那种临时随意、顺手牵羊的“话题”,则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有位老师在分析完林黛玉人物形象后,忽然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黛玉与宝钗。你更喜欢谁”的话题并讨论了半节课。其实,这是一个有关现代女性价值却与文本无关的话题,教师点到即可。尽管从本质上说是师生不满足于作品原有意义而尝试用现代观念来消解它。在现实教学中,还有些教师为了迎合“三维”新课标,于是乎“个性化阅读”、“创造式阅读”、“自主性阅读”等都冒了出来。乍看时髦另类,但仔细揣摩却发现,有的连自己都没读懂读透文本,就忙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说,这种不负责任的“小说教学”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践踏”,是要不得的!

话题教学,让品德课堂“活”起来 篇12

1. 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 设计话题

首先, 教师要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 寻找和捕捉“话题”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 把对教材的应用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点”上。例如, 讲“做自信的中国人”一节内容时, 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影响世界的中国人”“自信让‘神六’顺利升空”和“2008, 北京”三个话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从这三个话题着手按照“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顺序体验到自信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 从而感受自信的力量。对于这三个话题, 学生是有发言权的, 而且他们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足以进行一定层次和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其次,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教师设计教学话题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前者的每一点内容在后者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 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内容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 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话题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例如, 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节时, 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以及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不和谐现象设计了“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我周围的人际关系”和“以诚待人, 共建和谐家园”三个话题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没有把学生置于被说教、被灌输的被动位置, 而是把学生看做平等的对话交流主体, 双方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把教学内容注入学生的思想“田园”与意识“领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话题本身就是学生生活所需要的,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迷津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这样, “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双重效果。

2. 组织师生进行互动, 讨论话题

运用话题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中, 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话题的讨论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文本之间。例如讨论“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话题时, 有的学生运用大量实例来证明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可也有的学生存在为了尊重他人而有时可以丧失自尊的不正确观点。明显地, 有的学生对这一话题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颇的或模糊的认识。那么,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教师的及时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另外, 谈话法、对话法和辩论法等都是适用于思想品德课话题式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

3. 引导学生归纳题旨, 总结话题

在对教学话题讨论、谈话、对话或辩论后, 教师和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话题宗旨、总结话题内涵。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用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这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 而脱去形式的外衣, 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容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去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话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由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 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感觉, 也可以由学生的感受引申出话题结论, 还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埋下“思考”的伏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话题所揭示的问题的内涵, 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升华和延伸话题

完成以上三个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环节的终结, 而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概括归纳出的指导性理论应用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去, 用它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乃至健康心理世界的构建。例如, 在讨论总结了“以诚待人, 共建和谐家园”的话题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践行: (1) 你认为“诚”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作用?列举两三个例子说明。 (2) 列举自己“以诚待人”的事例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内心感受。 (3) 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去, 从而反省自己的言行, 逐步完善自己, 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测试试验台下一篇:实验室检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