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式教学

2024-10-12

话题式教学(精选10篇)

话题式教学 篇1

第二, 感知文意插背景。某些经典阅读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格调昂扬、语言精美, 适于吟诵。如果上课伊始教师便直说文章背景, 未免大煞风景, 不能使学生首感其美, 也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所以此类文章适于学生熟读课文、感知文意之后, 教师再插叙背景。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 不仅使学生陶醉于散文诗的音乐美中, 而且使高傲勇敢、乐观自信的海燕根植于学生心中, 然后我适时设疑:高尔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篇激越豪壮的散文诗的?“海燕”是他闲情逸致下的海边观赏之物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我及时穿插其写作背景, 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而且被经典美文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彻底折服。

第三, 巧用文本提背景。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时代痕迹, 是作者现实生活的体现, 所以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无需单独介绍, 只要巧用文

所谓“话题式”阅读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设计一个或几个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以获得语文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重点突出、整体感强的特点, 避免了零敲碎打的教学方式和沉闷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都沉浸于话题中兴味盎然, 甚至高潮迭出, 给阅读教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话题式”阅读教学较好地实践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肢解式”阅读教学的弊端而备受推崇。但在诸多“话题式”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序、无法。本文拟就话题式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作一探本信息, 引领学生反复阅读, 筛选出能体现作者当时社会生活的关键词句, 然后轻轻一点, 学生就恍然大悟, 轻松了解了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如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 我抓住文章难点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 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童年生活“荒寒”的语句。学生相继找出:“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 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 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我把书撕了一半给乔元贞, 一人看一半。”这些句子, 使学生了解到本文内容只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苦难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它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第四, 结尾升华点背景。有的经典阅读篇章运用象征手法, 感情委婉曲折, 主题别有深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 提高阅读的能力, 适宜结尾升华点

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时, 我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比较异同等教学环节, 使学生认识到《日》《月》都体现了作家巴金对光明的歌颂, 对为了拯救人民、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怕牺牲自己一切的人的歌颂, 都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至此, 本文的课堂教学接近尾声, 于是我适时追问:“同学们知道巴金吗?你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吗?请给大家讲一讲。”在学生自主介绍的基础上, 我补充说明:本文写于1941年, 1940年至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这样, 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他们的心与作家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油然升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圣感。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材写作背景介绍的技法不止以上几种, 只要我们深入备课, 全面把握文本和课堂学情, 就会找到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最好方法。

(作者单位:范县大屯中学) 讨, 试图寻找解决的渠道。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话题式”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肢解文本、漠视学生存在和人文价值的问题, 能较好地照顾到文本的整体性、学生的参与性和人文性。但在“话题式”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却矫枉过正, 走向另一极端———忽视了语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其他的教育功能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体现, 忽视语言就无法达成教学之目标。

如有位老师教学《羚羊木雕》,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话题:送给朋友的木雕该不该要回来?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不能要回来的理由。理由有二:一是既然是送出的, 再要回来, 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二是礼物送出者与接受者是好朋友。反对者的理由是这个木雕非常贵重。双方就“物”与“情”两者价值孰重孰轻,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直到这节课结束, 学生参与热情都很高,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堂课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远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 没有注重言语内容的理解, 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堂有意义的价值观教育课。

同样的教学方式, 有位老师教学《烛之武退秦师》, 以“巧辞”为话题, 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言辞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 从文本的第三段125字中找出如“鄙”、“陪”、“既”、“厚”、“薄”、“肆”、“唯”、“易”、“若……且……”等关键词语加以细细揣摩, 使学生深刻地领悟烛之武的精妙说辞和言语策略, 感悟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的语言魅力。两者相较, 前者是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 如孙绍振教授批评的“只在表面滑来滑去”;后者则深入到语言内涵之中, 更好地承担起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语文课“独当其‘任’”的“任”, 落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能“无序”———话题讨论要有序

所谓“序”, 就是在课堂教学展开话题讨论时要有一个顺序。这就犹如散文创作, 高明的作者总是能够在貌似散乱的材料中找到一条提纲挈领的主线, 从而巧妙地构筑成文。谈话式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总是能以巧妙的结构方式引领被访者及观众沿着一定的思路, 将话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话题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颇为相似, 然而, 时下的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堂中不难见到无序的现象。表现为课堂场面热烈而杂乱, 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似乎都在围绕话题进行, 但始终在“面”上打转转;或者纠缠于细枝末节, 争得面红耳赤;或者文本意义与言语特色一齐上, 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令听者的思维在不断“跳跃”。

要想有序, 一方面教师要有语文能力的目标意识, 采取积极的课堂调控策略, 敏锐地察觉讨论出现的偏差, 敢于及时打断和控制无意的漫谈。另一方面, 在操作技术上可以在大话题之下, 设计一些有连续性的小话题, 引领学生讨论的进程。即便是只设一个大话题, 至少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序, 或层层深入, 或并行列举, 不使话题讨论旁逸斜出。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祝福》时的处理很有启示作用。其设置的话题是“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 虽然没有明确地设置小话题, 但老师以巧妙的过渡性语言将学生的讨论从探究“没有季节意义的春天”引领到对课文情节及其倒叙结构特点的探究, 再由“季节意义的春天”引申到“生命意义的春天”, 在重点讨论“第二性”春天时, 引领至“谁夺走了她生命里的春天”, 探讨其悲剧意义, 完成对主题的理解。这样, 教师层层有序而深入的引导, 避免了学生纠缠于似是而非的问题。

三、不能“无法”———学法指导要到位

学法是从“教”到“不教”的桥梁, 是学生赖以获得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也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的。但是, 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课型时, 我们却又把它忽视了。时下的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几乎看不到教师相机进行学法指导, 诸如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圈点批注法等,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还发现, 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在“对话”环境下的学习方法, 需要特别强化。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的, 往往忽略了去倾听“同学”的意见;或者是忙于准备自己参与讨论的发言, 无暇去记录他人发言的要点;或者只是听听而不去思辨。结果是一堂课下来, 除了自己的意见外毫无所得。整堂课貌似大家都在参与学习, 却不能有效整合。

“对话”情境要加强以下两种学法的指导:一是积极倾听。静心、耐心倾听, 要顺着述说者的思路, 以表达对同学所述感兴趣。一旦学生接受了这种职责, 他们就会认真听, 仔细记。二是要善于思辨。倾听同学的发言, 或吸收或摒弃, 或反对或赞同, 并注意联系比较。惟有如此, 才能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并且深入开掘话题的价值, 开启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下面的“对话”实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在《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明似一把火, 暗似一把刀’形象”的话题讨论中, 分析外貌描写时,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其外貌是美的, 否则她也成不了贾府的掌家人。这样就忽略了外貌与话题的关系。但是有同学在倾听中若有所思:“丹凤眼、柳叶眉, 原是很美的, 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 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 这就不尽美了。”同学们认真倾听、记录, 回归文本, 积极表达:“的确, 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 但已决非温柔敦厚之形象。因为三角眼和吊梢眉带有狡黠、毒辣、变通等意味。”由表及里的倾听后, 又有同学提出:“在一个人脸上, 美与恶同时表现, 匪夷所思。”他的问题是对前面讨论的质疑, 课堂讨论似乎难以继续。这时, 老师顺势引导大家联系后文相似描写进行比较、讨论, 于是思维被激活:在后文王熙凤素服带尤二姐入大观园时, 又一次写到她“眉弯柳叶, 高吊两梢, 目横丹凤, 神凝三角”。两次描写, 异中见同。得出结论:突出塑造了她“外表美丽, 心似蛇蝎”的形象, “柳叶眉”、“丹凤眼”写其形, “吊梢眉”、“三角眼”写其神, 她的狡黠、毒辣、变通并非写在脸上, 而是写在心里。接着, 同学们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不同角度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 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 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型的出现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气息,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不和谐因素, 只有力求避免“三无”,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话题式教学 篇2

话题式复习,提高英语一轮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如何使复习课既生动又有效是一线教师长期努力探索的话题.本文在分析镇办中学高三英语高考复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教学的实际,从知识和能力、学习策略与方法衔接的`角度,提出按话题形式整合课本内容进行一轮复习的方式,提高高三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 者:黄文英 作者单位:东莞市企石中学,广东东莞,5235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4关键词:高中英语 复习策略 话题

话题式教学 篇3

“话题式”教学法,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种现象,还可以是一个时间,只要是大家关注的,都可以成为对话的话题。

一、“话题式”教学法的几个特点。

1、突出了教学的主导任务,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是教学中的控制者,也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我们一言谈,高高在上。如果采用了这种“话题式”教学,教学就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通过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和一些话题,启发学生积极联想和思考,让学生自己讨论和发言,这样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同时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心理就容易与老师沟通,也愿意与老师沟通,这样学生也能调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老师又可以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到教学目的上来。

2、可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我们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现代性和新颖性的课堂思考题(话题),那么学生他们就会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他们就会开支脑筋,认真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也就由学习的客体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例如,学生从智力上和感情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更容易接受理解课堂授课内容。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在话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转换角色,自觉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走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熏陶,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应采取哪些措施去解决问题,逐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还能提高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应该这样做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话题式”教学法的难点(困惑)。

1、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被动学习的状态,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话题时,应给学生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探究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话题,这样,这堂主题(话题)教学才是成功的,否则,就会失去这堂课本来达到的教学目的。

2、如何来精心设计好问题。这是本教学法的主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设计的这几个问题(话题)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心理,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话题(问题)时,要认真研究和吃透教材,还有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多种知识,这样才能,话题才能有新颖和吸引力,例如,在我们课堂中,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提问甚至还可以创设一些意境,这样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加深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老师应该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话题教学主要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与专业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问题,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考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这门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之间要经常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使基础课不仅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更要成为塑造大学生良好品质和人格的实用课程。

话题式教学 篇4

一、英语话题式教学特点

话题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讨论相关话题, 并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观点, 从而掌握新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话题式教学在初中英语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激发学生兴趣, 巩固拓展学生知识面。如:第三单元以西方万圣节为话题, 介绍东西方的节日。通过话题讨论, 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加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二是提高思辨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讨论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老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话题都是发人深省的, 如:第五单元列举的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四是帮助梳理结构, 在初中英语中四五六三个单元讨论人与自然关系, 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启发环保意识, 复习旧知识同时学习新知识。

二、话题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施可能性

在近十几年的外语教学中, 逐渐将语言作为一项交际工具而非探求语言本身艺术。普通教育理论的发展如体验式的学习理论等, 有力支持了话题式教学。语言是一种表达功能意义的方式, 所谓的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用法”, 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因为学习外语的重点并不是语言本身, 而是要将学习和学习语言的人相关且联系在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上。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 依托式语言的教学理论应用特别是话题式教学应用最为广泛。

三、初中英语话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话题式英语教学前提是创设外语情景。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才能理解讨论的主题和运用的语言。英语教学如果缺失语言情境, 很有可能只顾语言形式。创设情景主要包含以下策略:利用课堂上的资源创设情景, 探讨话题“Is that your bag?”, 这种简单的情景不需要多媒体, 可以直接利用学生的学习文具资源;利用师生的资源创设情景, 如讨论“When is Rose’s birthday?”话题时, 可以让现场师生进行情景创设, 可以让学生对周围同学进行生日的采访;利用教室的教具创设情景, 为创造比较真实的环境, 通常我们需要课前准备一些教具, 如:数量问题“How many are those chalks?”;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 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 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创出身临其境的情景。

四、初中英语话题式教学制造信息差教学策略

Information gap也就是信息差, 是人交流以及沟通的直接原因, 通过语言交流本质就是要交流信息弥补双方的信息差距。所以, 当进行话题式英语教学,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真实场景的交流时, 针对这种语言项目在情景中制造一定的信息差, 利用学生希望填补信息差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 引导学生利用语言交流信息。如:话题“Where is my schoolbag?”中一组对话:

Li Lei: hello , Rose!

Rose:Oh, yeah!I can’t fi nd my bag.Where’s it?

Li Lei:Hmm, is it under the chair?

Rose:No.And it is not on your desk.

Li Lei:Oh, look!It is on the sofa.

Rose: Oh , yeah!Thank you.

设置这段情景式, 让学生参与表演。虽然学生之前就读过, 对这组对话没有信息差, 但是教师可以让他们模仿对话, 藏起某几个学生的书包, 让他们切身体会寻找自己的书包。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有的说“Sorry!”, 有的就会帮忙“It is under the desk”等等。所以, 话题式语言教学中信息差除了更具真实性运用语言, 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

五、初中英语话题式教学多维互动教学策略

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语言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 利用多种形式, 师生互动, 在互动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水平。多维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做到人人参与课堂, 在相互协作中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

六、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 话题式教学是目前最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 英语教学教材必须包含话题项目, 分别健康、体闲娱乐、为个人与家庭、节日习俗、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居住环境等。这些话题既要相互独立, 又能与其他篇紧密联系。有效的话题式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封闭记忆, 开启学生的心智, 激发学生的潜能。话题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运用语言的场所, 在这个平台下, 老师还要恰当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 提高话题式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进行语言思考交流, 将语言学习融进听说读写中, 真正培养英语交流做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文珍.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及话题式教学的开展[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10:87-89.

[2]陈玲芬.初中英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早读效率——话题式早读的尝试[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3, 07:133-134.

初中话题作文训练“成长式”评价 篇5

实施方案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赵云燕

一 指导思想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重要命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为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此话题作文训练成长式评价实施方案。

二 评价目的

1.采用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手段,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作文评价过程中,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作文训练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校正作文训练中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在评价中成长。

3.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完善,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4.运用群评,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他人,相互尊重理解,学会合作共处,取长补短。

三 评价方式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运用群评,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形式,还可以调动家长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为学生建立写作成长档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等等。

四 评价标准

1.内容:能围绕话题,自定中心,自圆其说,信息和细节与话题有关。此项满分为20分,分为四个等级: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2.主旨:明确对象和目的,中心突出,观点前后一致。此项满分为20分,分为四个等级: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3.材料:能从生活视野和感情体验中取材立意,材料真实典型,感情真挚,说理充分。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4.结构:有头有尾,文脉畅通,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5.语言:语言简洁得体,文从字顺,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子富有变化 ,有文采。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6.文体:文体意识强,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表达方式的运用灵活恰当。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7.文面:书写整洁端正,行文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正确。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8.创意:作文有新的创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有个性特征,表达有创意。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9.情感态度:乐于作文,有表达的愿望,有“我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作文过程中态度端正,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合作意识强。此项满分为5分,酌情给分。

10.修改能力:能自觉修改自己的文章,通过自改与互改,取长补短。修改后的文章较初稿确有较大提高。此项满分为5分,酌情给分。

(说明:此评价标准是根据7—9年级学段的写作目标制定,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认识自我;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评价。)

五 评价过程

(一)集体评议

(课前准备: 收上学生习作后,教师首先快速浏览一遍,以便对学生此次作文情况有大致了解。然后抽取一位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作文,按班级人数复印份数下发,准备在评改课上集体评议。)

1.  请习作者上讲台宣读自己的作文,并对自己作文的立意,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作出说明。

2.  全班同学结合评分标准(人手一份)进行自由评议,根据评分标准中的1—8项分项评议,通过讨论给出本篇作文的初评分。

3.  集体讨论:本篇作文中有哪些闪光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要引导学生尽量挖掘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同学习作中不足之处的指出态度应诚恳。

4.  就“如何升格本文?”展开讨论。要求学生们在讨论中为本文提供3至5条修改意见。

5.  要求习作者认真整理记录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包括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修改建议。

(说明: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把独立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要使学生很好的充当批阅者的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教给学生方法和规矩。集体评议意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评价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为下一环节中的自评与互评作准备。)

(二)分组活动,小组成员开展自评与互评

1.划分写作小组,每四人为一组,确定一人为小组长。

(分组说明:分组可采用多种形式,可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分成甲—写作水平较强,乙—水平一般,丙—有困难三类组,这样分组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分层训练,分层要求;也可将 “和谁讨论”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便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小组成员轮流读自己的习作,谈写作想法,并自评作文中的得与失。

(自评说明:学生在自读作文后,往往便会意识到自己作文中的得与失,通过自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3.小组成员互相评议,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初评分。

(互评说明:学生互评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引导学生多寻找同学的优点,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别人,公正客观地给同学评分。)

4.小组长根据大家意见写出评语,并写下修改意见。

(说明:评语要求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写,对同学作文中的不足要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        改完后签上小组长的名字,收齐上交。

(三)教师再评

教师高屋建瓴的对学生的作品作出进一步的评价,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纠正他们在评改中的缺点。同时对学生的评语及修改建议作出相应的评价及补充。此环节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习作及同学们的评语以肯定欣赏为主,对习作中问题较突出的学生予以个别交流及辅导。

2.       注意收集整理全班初次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便于对学生的再指导。

(说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具体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二次评分

1.在老师进行二次指导之后,学生根据批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誊写。

2.小组成员互评,依据评分标准1—8项进行二次评分(再评分)。并依据评分标准9—10评出每个同学的态度分,修改分。

3.小组长按照“初评分×40%+再评分×50%+态度分+修改分=本次作文分”的计算公式算出每个同学的本次作文分。

(说明:新课改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动态评价。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关注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评价。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计算公式,试图以一种较客观公正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情况。)

4.各个小组依据本组情况,评选出“拟题专家”,“进步之星”,“精彩语句”,“最佳习作”,“优秀评委”奖等,准备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说明: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特意从多个角度设置了奖项。力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交流展示

1.拟题专家:各组推荐本次作文训练中题目拟得最好的同学及文题。

2.精彩语句:由小组长宣读本组成员习作中的精彩语句及作者姓名。

3.进步之星:各组表彰本次作文训练中态度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

4.佳作亮相:各组评出的“最佳习作”作者亲自朗读自己的作品。

5.教师表彰本次作文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优秀评委”等个人。

(说明:交流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还可以将优秀成果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便于全班同学传阅。)

(六)成果整理

1.将好文章写上批语,复印张贴以达到示范表扬的作用。特别优秀的习作还可以打印成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

2.要求每位学生就此次作文训练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3.将习作及心得反馈给家长看,要求家长签名并写一两句评语。

4.将此次作文的提纲,初稿,修订稿,评价材料,写作心得等装订起来,收入写作成长档案袋中。

(七)相关说明

1.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设计成长式评价表,便于评价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2.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又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做好指导工作,不可放任自流,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3.评价过程只是整个作文训练过程当中的一部分,故不必拘泥于一课一时,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教室延伸到家庭。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水平存在着差异,故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起点分层为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应大力表彰。

5.在评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走出相互批评的误区,使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鼓励,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于作文的三级批改(教师中心稿)》  中国语文网

3.《浅谈作文的分组训练》  北京崇文区教研中心  王敏

4.《“三步两环节”作文批改模式初探》  北京外国语学校   吴永君

5.《“自主式”作文批改实验报告》  曹国锋  《语文教学通讯》第11期

6.《语文课程新探》  陆志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初中作文训练形成性评价试行方案》    中国语文网

 

作者通联: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九年级组

邮编:430023

电话:(027)62828590

 

 

 

话题式教学 篇6

一、课题来源

(一)目标导学——话题式九年级一轮复习课模式的理论依据

英语“目标导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它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也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加涅的学习理论,结合英语素质教育的特点,导学目标由思想品德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构成。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导学从导思、导读、导说、导写和导听等几方面来进行。它具有以下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目标明确,全面发展。这种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它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话题教学,是指教学时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广泛学习活动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以话题为中心的教学,将话题,结构,功能有机的结合,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等教授方式,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使他们能用英语准确,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源自师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处处皆语言”。教师要关注学生所喜欢的东西,如歌曲,体育活动等,做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师;也可以关注师生日常生活,并选取一部分内容作为话题进行教学;也可以放手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并确定某个复习专题该选用那个话题。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源于教师对复习内容的锤炼

九年级复习中知识点多而杂乱,容易让学生在复习中抓不住重点,摸不着头脑。而且传统的复习方式,单纯的记忆,重复性的练习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整合,按照目标导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话题为线索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什么话题适合进行那个专题的复习,这是教师在复习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的话题会对复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考的要求是目标导学--话题复习课存在的必然条件之一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检验。尤其在主观性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模块中,除了考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倾向于考察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在平时的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如果能够选取适当的话题,将之融入到复习内容之中,会对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过程

以How do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 这一节课为例。在进行这节复习课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了一份学案,在学案上列出学生应复习的范围,使他们在复习时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范围。学案上还设计了三个基本知识点的练习,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其答案(答案不唯一)。如: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

一 预习内容

1 八年级上册 unit 2 , 八年级下册 unit 2 , 九年级 unit 1

2 提出建议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复习词组

(1)写出与生病及治疗有关的词组(至少十个)

(2)写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麻烦事的表达(动词词组,至少八个)

当学生在课前顺利的完成了学案上的任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脉络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学案“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上,学生“学”的部分则主要体现在授课中。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在学案上又依次设置了作业检查,听力测试,综合填空(A),填写调查表格,以及写作这些环节。如: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

二 教学过程

(一)Check the homework

1 Say out the phrases about illness or cure (at least ten )

2 write down the ways of giving advice

(二)Listening exercises :

1Answer the question : How did Erin deal with her problem ?

She wanted to get help _______________ the program “Teen Talk”

2 Fill in the blanks (at most three words each blank)

Erin is a student who is having some _____ . She likes wearing ______ and usually has neat ____. But her friend always _____ her style. That makes her annoyed. Here is some______ for her . One is _____ her friend not to do that , another is not to think of it as a problem and the last is that she has to _____ a friend .

(三) Say out something that worries you in your life ( At least eight and they must be verb phrases )

(四)Fill in the blank to complete the article

(五)Make a survey

话题式教学 篇7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话题式复习,教学策略

话题式复习, 指的是以话题为线索,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及教学目标进行综合的、立体的教学开发与设计, 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并使得学生快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将话题式复习教学法应用到九年级英语教学中,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率。那么, 在九年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话题式复习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 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恰当设计复习话题

话题式复习法的主要特点是敢于打破传统的某一课为单元的复习模式, 而将具有共同话题的两课或多课放置在一起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复习,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与该话题有关的丰富内容。在九年级英语教学中应用话题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的前提, 是教师深度研读与挖掘教材内容, 把具有共同话题的若干课或者单元挑选出来, 然后对其内容进行整体的统筹与规划, 再结合新课标具体的教学标准, 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且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话题, 最后以话题为线索展开复习教学。依据上文分析的话题式复习教学步骤, 我们可将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依据相通性原则发现Unit 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与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在内容上有很大一致性, 都与东西方“习俗”相关, 因此我们就可将这两个单元放置在一起, 以“习俗”为话题展开复习教学。教学实践表明, 将具有一致内容的单元组合在一起进行复习的话, 可有效避免重复复习, 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增强。

二、围绕话题展开复习

在恰当分析教材内容并科学设计了复习话题之后,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围绕所设计的话题进行复习活动。我们仍旧将上文总结的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中的“习俗”话题为例, 分析Unit 2与Unit10中和“习俗”有关的内容。在分析中我们发现, 这两个单元讲的内容都是与民族文化与习俗有关的知识,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以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与风俗差异性的了解, 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使得学生更好地握把东西方习俗的主要特点, 从而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在实际的话题式复习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将先进的、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 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两个单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东西方习俗相关内容, 将其改编成舞台剧进行表演, 从而使得学生在有趣的表演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与“东西方风俗”有关的一系列知识。

三、引导学生总结应用

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英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 在用话题式教学法组织的九年级英语课堂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以话题形式系统复习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复习之后, 还应引导学生对与话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 并借助一定的训练形式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英语知识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使得学生可高效吸收知识,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话题式复习法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与发挥, 这也是该教学法与传统复习模式的最主要区别。在实际的归纳总结中, 教师应重申自身的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地身份, 引导学生从词汇入手进行总结与归纳, 然后推延到句子、语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比如Unit 2中的“the importance of……”与Unit10中的“It be important to do something……”两个句型都有做某事很重要的意思。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型的理解程度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 从而使得学生在真实的应用过程中切实掌握知识点。

总之, 话题式复习教学法是一种崭新的、高效的复习方法, 将其应用到九年级英语教学中, 不仅可帮助学生快速寻找出英语知识的规律,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并且有助于复习质量的大幅提升。因此, 教师应全面了解应大胆探究话题式复习教学法的应用步骤与技巧, 并积极将其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最终显著优化九年级英语复习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毛克民.九年级英语话题式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 2013, 11:44-50.

[2]蔡巍伟.初中英语话题式复习法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3, 27:7-8.

话题式教学 篇8

针对上述现状, 为有效改善数学概念教学, 笔者带领的团队将“微课题研学”模式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于概念联系、概念辨析、概念拓展和概念运用中开展话题式研学活动, 让学生在精准掌握概念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概念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下面笔者以例行文, 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于概念联系中研学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 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 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的广泛性和良好的系统性, 在概念研学中突出概念间的联系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有助于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概念通过内在联系形成有效的概念网络;而概念网络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新概念的有效内化, 而且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也是十分有益的.

【研学案例1】函数概念研学

高中阶段用集合与对应语言表征函数的概念并引入了抽象符号f (x) , 完成了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嬗变, 使之比初中“变量说”更具一般性, 但两者的本质一致.函数概念的核心———“对应关系”更是架构起两个非空数集间A, B元素联系的桥梁.非空数集A, B及其对应关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整体, 这个整体构成了函数的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 确定函数概念研学重点为:让学生通过研究具体的函数实例, 感受在两个数集A, 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 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 获得函数概念;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与“对应说”的异同, 进一步体会“变量说”表征函数的优越性.

话题1: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函数”, 请你举几个函数的例子.

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变量说”.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容易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例子.此时, 教师追问:“函数关系都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吗?”以此开阔学生思路.

话题2:教师举例.

(1) 图1是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 请学生说明其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

(2) 图2是某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射击序号与中靶环数的对应表.环数是序号的函数吗?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 进一步追问:如果第4次射击脱靶, 还是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 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上述例子吗?

话题4: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吗?

话题5: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和“对应说”的异同, 体会其本质的一致性 (联系) 和“对应说”的优越性.

话题6:引导学生有效甄别: (1) f (x) =3, x∈R和都是函数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2) f (x) =x, x∈{0, 1}与g (x) =x2, x∈{0, 1}是否为同一函数?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习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建立概念间联系的过程.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概念, 只有与其他概念相联系, 才能生成和发展, 才能有效纳入概念系统.概念间的联系也包含着数学方法, 它能使人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概念研学中注重形成概念联系, 利用丰富、牢固、准确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这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于概念辨析中研学

学生理解概念定义的逻辑意义时常经历两个过程:一是知晓表达定义的语法与词义, 二是把词义与认知结构中已知要领建立联系, 把个别孤立的词义综合起来加以表征以获得概念的整体意义.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 学习越容易, 而无关特征越多, 则概念学习越难.通过实例或观察材料形成概念的“毛坯”之后, 接下来便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抽象化、形式化来掌握概念的内涵, 廓清概念的外延.这是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过程的核心.

【研学案例2】周期函数概念研学

教材是在三角函数y=sinx, y=cosx的基础上引入周期函数的概念.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从直观上建立周期函数的概念, 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周期函数就是三角函数的错误结论, 因此仅仅依靠定义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周期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实施周期性概念研学时, 笔者通过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 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促使学生认识深化.

在给出周期函数定义后, 笔者设计系列话题让学生讨论研学.

话题1:函数f (x) =sinx, x∈[-2π, 4π]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2:函数f (x) =c, x∈R (c为常数) 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函数f (x) =[x], x∈R是周期函数吗?如果是, 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

话题4:函数f (x) = (x-2k) 2, x∈[2k-1, 2k+1] (k∈Z) 是周期函数吗?你能从定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吗?

话题5:函数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 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因此, 概念研学时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 从而有助于学生廓清概念的外延, 把握概念的内涵, 促进概念学习的活动思维深化.

三、于概念拓展中研学

概念拓展是指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关键词等手段将概念进行同层级的适度迁移, 衍生出新的概念.其价值在于深化对已有概念的理解, 使概念产生更多的信息, 形成与已有概念相关的更丰富的链接, 并形成更多与其他知识网络相联系的结点, 形成在更多情况下问题激活概念连接网络的机制,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

【研学案例3】圆锥曲线概念拓展

高中教材中的圆锥曲线的概念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从关键词的改变衍生出一系列概念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因此, 在完成圆锥曲线概念教学后, 可引导学生再次拓展, 还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概念.笔者引导实验班学生开展了以下话题的研学.

话题1:教材中探讨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和、差是定值的动点的轨迹, 那么到两个定点距离的比值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怎么样?

学生研究发现当比值为1时轨迹是一条直线, 即两定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当比值不为1时轨迹是一个圆, 即阿波罗尼斯圆.

话题2:到两个定点距离的积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又将怎样?这样的曲线有什么性质?

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研究, 发现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图象是“8字形” (图3) 或“花生形” (图4) 等形状的曲线.

话题3:我们已经学习了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问题, 如果是“和”为定值呢?差或积是定值, 情形又将如何?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对部分智力优异的学生来说, 现有教材中给出的探究问题的探索力度显然不够.选择适合他们探究的问题, 也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事情.相对于解决问题, 恰当、适时地提出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

四、于概念运用中研学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能灵活运用概念解题是掌握概念的标志.运用概念解题, 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感悟并掌握数学概念, 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研学案例4】三角函数概念运用

话题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三角函数是匀速旋转这个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的本质表现 (图5) .x=cosα, y=sinα是单位圆的自然的动态 (解析) 描述 (图6) .cosα, sinα的几何意义各是什么? (有向线段OM, MP的数量)

话题2:一半径为3m的水轮如图7所示, 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2m.已知水轮每分钟逆时针转动4圈, 如果当水轮上点P从水中浮现时 (图中点P0) 开始计时.

(1) 将点P距离水面的高度z (m) 表示为时间t (s) 的函数;

(2) 点P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大约要多长时间?

话题3:如图8, 摩天轮的半径为40m, 点O距地面的高度为50m, 摩天轮做匀速转动, 每3min转一圈, 摩天轮上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 试确定在时刻t (min) 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 在摩天轮转动的一圈内, 有多长时间点P距离地面超过70m?

话题4:如果话题3中在摩天轮的右侧距O点70m处有一堵墙, 你能确定在时刻t (min) 时点P与墙面间的距离吗?

好的数学问题对思维起着启动、定向和促进作用.同时, 数学思维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转换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的心智活动历程, 其结果不仅达到对原问题的深刻理解, 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磨炼思维品质.

谈“材料式”话题作文的写作 篇9

一、掌握特点, 思路开

“材料式”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结合, 这种话题形式的作文同材料作文既有相似更有不同。 (1)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 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 然后据此展开想象, 依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考生对待此类作文的材料必须遵守“求同”观点, 原材料必须在文中使用, 行文主旨也就自然应与所提供的材料相符。 (2) “材料式”话题作文, 它所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要进入作文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材料和由此引起的话题不限定作文的主题、体裁和标题, 常常是用来创设写作情境, 以引发考生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联想。上述二者的特点, 如果考生不能较好地掌握, 就可能在写“材料式”话题作文时陷入材料作文的形式中, 拘泥于原材料, 个性和才华得不到施展。

掌握不了“材料式”话题作文特点的学生, 就会泛泛的依据原材料进行扩写或就原材料谈观点, 然而, 了解二者特点的学生, 则会思维活跃,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写作内容上, 学生有的会联想到家庭生活中两代人的代沟问题, 有的会联想到“非典”患者隐瞒病情的法律问题。写作体裁上, 有的学生记叙自己或他人经历的事情, 有的编叙小小说或童话, 有的则发表议论阐发自己的观点, 可谓是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二、审清题旨, 方向明

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大, 限制性较强, 取而代之的话题作文则降低了审题难度, 可以让考生集中精力在写作上发挥特长, 表现个性。但需要学生注意的是:“材料式”话题作文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审题!那么, “材料式”话题作文又该怎样审题呢?

1.“文字材料式”话题作文。

在这类作文里, 因为材料本身对理解话题和写作既具有启发提示作用, 同时又具有限制作用, 如果考生不能认真审题, 尤其不能准确把握命题者的限制性要求, 那么再新的立意选材、再巧的结构形式、再美的语言都将是徒劳。

2.“图画材料式”话题作文。

此类作文, 因为图画表意高度简化, 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的更隐蔽, 一切“尽在不言中”。因此, 更需要考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认真审题。那么, 具体审题时应该怎样做呢?首先, 应仔细观摩画面, 看人物的神态、动态, 看画面中的其他事情, 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 展示联想——与社会上类似的人和事联想, 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 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 补出人物困难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果是多幅图画, 还要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例如, 2002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题“该你出牌了”就是由四幅画构成。审题时先要看清画面主要画了什么, 有些什么人, 他们在做什么, 四幅画之间有些什么联系, 题目背景介绍了什么……理清画面意义后, 再将画面意义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否则很容易跑题。至于有的人以为按话题作文的形式写就不算离题, 那更是错误的。

三、活跃思维, 创意新

掌握话题作文的特点是考生写作前必须具备的能力, 审清话题材料的意思也是考生动笔前写好作文的一个前提。而活跃思维、放开大脑、多角度联想, 又是考生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的重要保证。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求考生构思创作时不仅仅要采用求同思维, 还应该采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 选取适合自己的文体,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话题式教学 篇10

关键词:观点碰撞式话题,期刊,时政

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 对于表现形式多以“一言堂”为主但又具有较强深度报道优势的期刊而言, 如果积极借鉴这种报道形式, 扬长避短, 可以为期刊注入一股新鲜空气。正如期刊界老前辈张伯海先生所言:“期刊的优势体现在后新闻效应上, 它可以在相对从容的条件下, 对于一件刚刚发生过的事件进行更为周密详尽地报道, 更加深刻透彻地评述, 更加多角度地分析观察, 因而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余地和更丰富的参考价值。” (1)

一、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的基本特性

概括起来说,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的一大优势, 更符合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看, 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和被传播的内容, 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2)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在双方乃至多方观点的相互碰撞中, 可以为受众提供具有判断价值的信息、澄清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 使受众能够对媒体确定的选题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或者使受众在报道中找到自己相对赞成的观点并深化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受众的参与性。读者参与是现代期刊策划的一个基本原则, 许多期刊日渐衰落的事实证明, 一言堂、一厢情愿的传播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在言论自由度大大提高、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 期刊如果抓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 能在报道之外吸引受众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关注。

结论的相对性。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性就是结论的相对性, 也就是最终结论的非同一性。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的目的并不在于要立即得出同一结论, 而是要通过观点的碰撞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让人们在见仁见智的不同观点中开启思路、广开言路、寻找出路。

二、期刊中的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例析

新媒体时代, 出现在网络上的集纳性话题报道所取得的成功, 给了期刊工作者以极大的启示。目前有多家期刊在这类栏目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形式之一:篇章式。以《杂文月刊》 (选刊版) 的“唇枪舌剑”栏目为例:它是以同一新闻事件作为话题, 用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来表明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态度。文章的时评性质较强, 独立成文, 每篇文章各占一块版面。第一方观点详细地阐释自己对此话题的立场, 立论深刻;第二方观点选取与第一方相悖的立场, 并且有针对性地反驳第一方观点。双方独立成文, 强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操作方式的优点是能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 方便阅读、便于双方都能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形式之二:对话式。以《党的生活》的“观点交锋”栏目为例:这是一个对话式的文字辩论, 具体操作是由编辑根据近期的社会热点选取一个可争论性较强的话题, 然后邀请嘉宾参与, 在双方经过充分的准备后, 对选定话题进行辩论, 最后由编辑整理成稿。文字内容以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介入, 以编辑点题及话题背景介绍的形式, 用一段文字交代选题的新闻背景、论辩焦点;第二部分, 由编辑整理出两方嘉宾对选题进行辩论时所持的不同观点。内容上, 双方以凝练的语言反驳对方观点, 为自己观点作出有说服力的立论, 使双方观点都能在反驳对方的前提下自圆其说。编辑将嘉宾双方各自观点的精华作为文章插题;第三部分, 是主持人的结语部分, 主持人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讨论的话题, 并扩展开来, 升华主题。

形式之三:整合式。《格言》的“口技交锋”栏目, 通过刊、网联动的形式, 在网站论坛上由编辑提出话题, 或者由网友评选出大家关心的争论性话题, 让读者明确选题的内容, 在论坛上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读者心理上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定位。然后, 编辑从网络论坛上截取精华加以整合, 以小段的观点组合成版, 编辑交代话题背景, 然后将多个对立观点各自组成一个观点群体。形式上分出观点段落, 以避免长篇幅文章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压力。并且, 编辑在杂志版面上加入了论坛网址, 便于读者阅读后参与讨论互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们在接受外来信息时, 绝不会让各种信息杂乱无章、互不相关地进入大脑, 而是立即组织起来, 赋予意义。并且, 这种意义的赋予不会是抛开其原有的关于事物的整体认识去简单地“就事论事”, 而总是将个别事物置于事物整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框架之下进行定位、“释义”和理解的。 (3)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注重揭示新闻事件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意义, 从而对受众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作用。

三、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对采编工作提出的要求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要造成一种“远景思维的空间”, 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 为处于“此山中”的读者提供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思路而不是现成的结论。要达到这个目的, 在操作层面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 话题的选取必须立足“三贴近”原则。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选题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对报道是否成功、媒介吸引力的大小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 坚持“三贴近”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能把“三贴近”庸俗化, 片面地追求市场、迎合市场, 特别是片面迎合市场中非主流的价值观;也不能违背新闻出版纪律, 漠视主流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2. 话题的选取必须符合刊物自身定位。

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必须依照本刊定位选取题目, 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否则, 会偏离期刊的风格和走向, 影响刊物的整体效果。以《党的生活》杂志为例, 其核心读者群体为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观点交锋”栏目的选题确定都是紧紧围绕“传播党建信息,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聚焦反腐倡廉”的刊物定位而筛选出来的, 对于脱离本刊定位的题目, 即使再热闹、再有看点, 也不在选取之列。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善于捕捉与自己刊物的读者群相适应而且为他们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

3. 观点的碰撞必须体现见仁见智的启示性。既然是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 就要求观点具有相对性, 具有可辩论性, 讨论的内容也应有参考意义。从刊物操作的层面讲,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只有当各种观点势均力敌的时候, 才能达到碰撞交锋产生思想火花的效果, 使文章有看点, 让读者感觉各方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都能令人信服。编辑不但要在选取话题时注重选取争辩性较强的话题, 还要在编辑文字时注意提炼出观点的相对性, 使各方观点旗鼓相当。

4. 观点的交锋必须具有论据的说服力。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 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论据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论据, 二是道理论据。立体的视野、形象的表述、详实的数据、生动的例证, 都会有助于论辩者阐明的观点被受众认同。编辑应当注意捕捉观点中的数据、案例等论据, 做到文字内容有点有面、以点代面, 为各自观点打好立论基础。

注释

1 李频.期刊策划导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01-01第173页。

2 时华蓉.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9日第182页。

上一篇:订货管理下一篇:弱电机房工程防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