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管理

2024-05-18

研究与管理(通用12篇)

研究与管理 篇1

近年来管理舞弊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带来沉重打击。舞弊案件中管理层通过多计资产、虚增收入、虚减费用、收入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和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等方式来进行舞弊。管理舞弊的最终后果是扰乱经济秩序, 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基于管理舞弊严重的危害性, 对其进行研究和有效治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舞弊的概述

(一)管理舞弊的含义

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将其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舞弊按对组织经济利益的影响分为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和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舞弊按实施主体不同分为管理舞弊和非 管理舞弊。管理舞弊一般指公司决策层为谋求公司或个人不正当的经济或政治利益,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假行为。

(二)管理舞弊的现状

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发生多起舞弊事件,上市公司高管外逃造成巨额损失。调查发现,2005 年度自行披露会计重大差错更正的企业有 84 家;因涉及到财务问题被证监会限令整改的有 38 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有 50 家,其中有 2 家已 经出具调查报告被公开处罚;被证监会公开处罚及两个交易所公开谴责的有 58 家。在对大量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调查中,发现管理 舞弊一般是公司自上而下的“一条龙造假”行为,管理层是绝大多数财务舞弊事件的背后主使,因为管理层在企业中所担任的职位往 往使其具有逾越内部控制规定、操纵会计记录、隐瞒关联方关系等一系列能力,进而进行管理舞弊。

(三)管理舞弊的方式

管理层为了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经常会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舞弊:(1)滥用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在上市公司为高管人员带上“金手铐”的同时,也助长了高管人员利用盈余管理、甚至财务舞弊等方式滥用股权激励的行 为。(2)利用内幕消息谋取不正当利益,高管人员利用内幕消息谋利的手段呈现多样化和隐蔽化趋势。(3)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披露 行为往往是不正常证券交易的前奏,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均以优先获取内幕信息为前提,从而使部分投资者获利或转嫁风险,而另 一部分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导致股票市场丧失公平。(4)强势投资者合谋操纵市场。(5)高管人员辞职套现,高管人员辞职套现主要是 为了逃避相关规定,尽快将所持股份变现。如目前创业板市场上众多高管的辞职事件充分说明了高管辞职的目的即为套现。

二、管理舞弊的理论分析

(一)舞弊的三角形理论

认为舞弊主要是由压力、机会与借口构成,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压力因子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机会因子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企业 舞弊还有最后要素———借口,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

(二)G O N E 理论

“G ”表示“G reed”,即贪婪,但该贪婪已超越了基本义,指道德水平的低下,虽然它属于个人主观方面的属性,但客观的社会价值、道德环境也对它造成影响。“O ”表示“O pportunity”,即机会,是实现舞弊行为可能性的途径与手段。机会不可能完 全消除,只能尽力防范确保这种风险要素低于一定水平。“N ”表示“N eed”,即需要。“E”表示“Exposure”,即暴露,包括两部分内容,一 是舞弊被发现、揭露的可能性,二是对舞弊者惩罚的性质及程度。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就决定了舞弊风险的水平。

(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它认为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由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组成。一般风险因子是指那些主要由进行自我防护或实体来控制的因素,包括:潜在企业舞弊者进行舞弊的机会;企业舞弊发生时发现企业舞弊的概率;企业舞弊发现后企业 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企业舞弊者进行企业舞弊的动机有很多,但大多数与经济需要有关。

三、管理舞弊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缺陷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惩罚不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为管理舞弊提供了契机。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暴露出相关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这为管理舞弊提供了钻空子的条件。如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现行 会计原则,产生的预提、待摊、应计项目,常被用来人为调整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以调节虚假业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经 济项目,而现行会计政策不能满足这些经济事项的核算需要。在此情况下,企业使用会计政策时可能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如以造 假名噪一时的蓝田股份,后来演变成ST生态(股票代码:600709),其利用会计准则中税收返还的漏洞,虚增资产998万元,从而使 2002年下半年扭亏为盈,并于2003年1月摆脱被停牌的状态,重新恢复交易。尽管会计法的修订使得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加大,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管理舞弊被查出的概率很小,即使被查出,对舞弊者的处罚也不足以警示后来者,而未被查出获得的收益则相当可观,于是违法行为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甘愿铤而 走险,管理舞弊的现象因此屡禁不止。(2)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 程序,在经理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理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市场,在国有 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大都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选拔产生,这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 常。另外,企业和市场都缺少对职业经理人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只注重对经理人的政治约束,道德约束和员工约束,不注重合 同约束。而职业经理人市场也缺乏对经理人的声誉约束。由于外部监督机制存在种种缺陷,一旦管理者具备舞弊动机,便可凭借其权 利和对制度缺陷的了解完成舞弊活动。外部监督体系的缺陷给管理者提供了舞弊的机会。(3)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公司管理者 经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未公开披露之前,向特定人士或特别类型人员披 露有关重大信息的行为,通常包括时间、内容和对象等特定因素,信息选择性披露能够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甚至引起股票市 场的股价异常波动。高管人员直接负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天然地享有信息优势。为了自身利益而进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 信息披露的对象通常是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特殊投资者。通过选择性信息披露,从而使部分投 资者获利或转嫁风险,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导致股票市场丧失公平,达到管理舞弊的目的。

(二)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都是由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组成,一方面表现为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 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贯彻和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控环境在管理者 和企业文化两个环节都存在缺陷。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培育重视不足。 尤其是在管理、控制的每个环节中,不注重对企业文化的优化和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没有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阻碍着企业 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内部人控制”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 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的利益偏好时,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是以兼顾利益集团为核心,而是以经理人为核心。会计不在是为投资者、债权 人等提供正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内部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得 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权,财务报表由内部人来编制,成为内部人滥用控制权的工具,必然会在需要时选择舞弊。(3)内部控制监 管不利,内部审计弱化。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整个内部控 制的过程没有相应部门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不能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督促和修正。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持续 性程度不够,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在现阶段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要么没有设置审计委 员会,要么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在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责权利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双方容易互相 推诿,不能很好的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三)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1)激励机制不相容。由于公司契约具有不完备性的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代理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 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他们的效用函数通常不一致。代理人除了寻求以 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消费。委托人通常寻求公司的价 值最大化。管理者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以及其在公司的合法权威,获得了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 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往往无法控制公司,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监督,这种 情况为管理者进行非法操作、实施舞弊从而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2)无风险报酬激励机制存在缺陷。无风险报酬激励工具是基于管 理层本人素质及所任职工作岗位等过去事实因素而确定具体数量的激励工具,无风险报酬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其激励数量的多少 不能随管理层当期行为表现及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变化而调整,而且这类激励机制无法统一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出资人利益,从而 可能使管理层不再关心企业的利益。另外,在激励数量基本不变的工资制或个人收入固定的年薪制情况下,管理层如果感到自身利 益未能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可能会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一些不正当行为。(3)短期激励工具存在缺陷。短期激励工具是基于企业目 前实际经营状况与结果等“现在”因素而确定具体数量的激励工具。管理层过于重视公司经营的短期结果与指标,容易促使其更多地 关注于自身利益,以及为取得利益发生的行为对企业经营及表现的短期影响,导致管理层更加务实地关心公司的短期业绩与表现, 而较少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公司潜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行为出现短期化的趋势,如推迟公司正常的支出,而尽可能提 前反映公司的销售行为。一旦管理者发现不良业绩会对其收入造成威胁时,即感觉到“压力”的存在时,就有可能产生舞弊动机。

四、管理舞弊的治理

(一)建立对管理层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

(1)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科学、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缩小管理舞弊空间的重要手段。为此,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目前的重心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并加大 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否则,再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也是枉然。改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收益与成本之间失衡的状况,提高惩戒 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成为约束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行为的重要因素,完善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处罚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实施非 处罚性监管和强化司法审判两方面:(1)实施非处罚性监管措施,有效提高处罚威慑力。完善非行政处罚性体系,使用责令整改、通报批 评、责令暂停履行职责、暂缓受理申请等方式,可以对高管人员的失信和违规行为做出快捷反应,有效弥补行政处罚或司法审判程序复杂、进程缓慢、取证困难等不足。 (2) 提高诉讼可能性,强化司法审判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力。因此,完善以司法救济为特征的投资者保护机 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建立民事诉讼,集团诉讼、衍生诉讼等机制,建立有伤害、必有救济的司法体系, 强化投资者民事诉讼权。具体来讲,通过引入司法诉讼机制,提高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法行为进行司法审判的效率,从而有效保护投 资者权益。对管理舞弊行为严重的上市公司应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遏制管理舞弊行为的危害;引入民事诉讼机制和 民事赔偿机制,以法律手段使违法者无利可图,甚至受到严厉惩罚;从法律上赋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舞弊行为主 体提起诉讼、申请赔偿的权利;从立法、执法方面强化处罚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2)建立职业经理人市 场。迫切需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规范有效的经理市场不仅是建立经营者市场竞争选聘机制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国企管理者职业 化、市场化,真正创造出管理决策层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经营者职业声誉 机制的建立。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诚信体系和不适当人选制度。通过建立、完善诚信档案,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诚信监管,将 失信和违规高管人员列入不适当人选,不适当人选制度成为高管人员“经济身份证”上的污点,有利于提高高管人员的违规成本,进而 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信誉机制可有效的对职业经理人的舞弊行为进行约束,一旦由于舞弊导致声誉下降,职业经理人在市场上便失 去竞争力,很难在被其他企业聘任。在企业内部,企业一旦决定聘用职业经理人,就必须签订非常详尽的工作合同,该合同对企业商业 机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核心竞争力的保护都要体现出来。(3)完善高管人员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高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是上 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保证之一,应该进一步完善高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时效性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强化对股价异常波动与信息披露联动关系的调查与处罚,加大对选择性信息披露的调查与惩处,清除内幕交易滋生的土壤,切实维护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建立统一的平台,详尽披露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信息,持股变动状况、任职状况、违规受罚情况、离职后去 向、与大股东关系等,以便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为投资者通过直接投票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创造条件。

(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加快管理者的职业经理化进程,引入对管理者的专业能力考核机制,实行持证上岗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 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这无疑加大了经营者发生道德风险和做出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强化管理层的品行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 值观,建立管理层品行档案,也是预防舞弊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重视“人为为人”的集体 主义精神建设。“人为”是指每个人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为人”则更进一步要求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 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大家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培育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更有利于企业健 康快速发展,形成强大凝聚力。(2)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监督与评审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 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对内部控制过程就必 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对内控的总体效果进行监督评审,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 分。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内审机构应该直接设在董事会之下的审计委员会。内审作为内 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1)要明确激励的方向。由于薪酬通常是个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它往往被用来作为对经理人激励的方向,并据此来设计激励制度。所以,管理层薪酬结构的多元化是当今激励机制的一个典型特征,其 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管理层股票期权等风险收入机制的形成。在股票期权这一激励制度下,管理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被很好 的统一起来,以股价表现为基础的风险报酬完全成为激励因素,激励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薪酬结构应更多关注多元化,就是要把股票 期权等新的激励手段和原有薪酬激励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达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2)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合规性监管。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应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控制度为前提,否则容易演变成高管人员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这在所有者 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国有上市公司显尤为突出。明确实施股权激励的要素与标准。建立一套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动态、科学的 考核体系。激励要素包括:股票价格确定、审批机制、股票来源、独立财务顾问的聘请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 权激励计划存在行权条件过于宽松、行权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建立股权激励非法所得返还机制。如果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通过财务舞 弊行为取得的股权激励收益被监管部门处罚,即使财务舞弊行为已经过较长的时间,也应由上市公司追缴或由监管部门罚没这部分 不恰当的股权激励收益,以便抑制高管人员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而产生的舞弊动机。

参考文献

[1]付光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类型及审计对策》, 《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2]赵世君:《审计职业界失职的成因及对策》,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 《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研究与管理 篇2

银行会计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战略管理和新制造环境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统管理会计必须进行革新,向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过渡以及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观点。同时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不同之处,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主要

内容与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棗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棗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棗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棗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企业应在哪些市场竞争?要与哪些产品竞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竞争目标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是保持较高的竞争地位还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信息的。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长期本量利分析是以企业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等客观条件下,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其关键是应用高等数学、逻辑学建立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从而确定保本点、安全边际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应突破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模型中的两个假定:一是资本性投资集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间不再追加投资;二是流动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期末一次收回。把资本性投资与流动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品销量的变化而变动的部分也考虑在内,此时的现金流量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有所不同,其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现金流量=第t-1年销售收入×(1第t年销售增长率)×第t年销售利润率×(1-第t年所得税率)第t年折旧额-(第t年销售收入-第t-1年销售收入)×(第t年边际固定资产投资率第t年流动资金投资率)

将上述现金流量折现就可得出企业长期投资的预期净现值。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好范文版权所有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业成本法。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棗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好范文版权所有

4.质量成本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电脑化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此系统下,为了使产品达到零缺陷,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只有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成本预算,借以转变目前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

高校管理岗位设置与分级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管理岗位设置;分级管理;研究

一、岗位设置及分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岗位管理的概念及其实践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所追逐的目标,尝试教师职务聘任同岗位相结合就是一个鲜明的证明。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岗位设置及其分级管理是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单元,其内容包括“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四个前后衔接、相互补充的环节,而只有合理设定岗位,做好工作分析,继而明确岗位职责,才能从整体上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1]。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岗工作规程不科学。岗位设置看似简单,实际是一系列复杂系统工程的一环,它必须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而确定的部门与部门内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胜任特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才能相对清晰地确定承载各类职责所需的岗位类别和岗位数量。但事实上,大多数高校未经这一环节,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平稳过渡、将现有人员直接纳入三类岗位系列的做法[2]。

2.专业行政的职业发展通道没有开通。高级职员岗位少与符合晋升条件的人员多的矛盾依然是横亘在行政人员面前的职业“瓶颈”,高级职员岗位少,先到先得,在有限的岗位职数里排队上车仍然是主要的晋升方式。结果,一方面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造成落聘人员心理的不平衡,成为内部不和谐的源头,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采取拉帮结派、借势发展、暗中伤人等行为来发泄不满,极大影响了工作氛围、人际和谐,消耗了高校正能量。

3.职务晋升及利益实现受挫。岗位设置之前,专业行政人员可以有职务或职称上的晋升,其工资可根据职务或职称就高选择。同等条件下,专业技术职务的工资普遍高于管理系列的工资,许多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在岗位设置前都选择走专业技术的工资序列。岗位设置后,受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大类岗位职数的限制,专业行政人员主体以职员身份进岗,而现实的情况是,有职务的人之前到达一定的年限就不再任职,由于政策的变化,这部分人可任职到退休,本来七级以上岗位职数就有限,在管理岗位职数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行政人员即使获得了中高级职称,也无法聘任更高层级的岗位,致使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和工作年限长资历长的人也无法获得正常晋升,这部分人的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即将面临退休的人员,他们因职级低,收入就低,将来退休后养老金与职级高者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严重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将挫伤中青年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行政队伍人心稳定不利,也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和谐因素,评聘矛盾进一步加大。

4.配套制度迟迟没有出台。国家指导性的考核和绩效薪酬制度迟迟未能出台,各高校管理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依然保持原有的模式,或换汤不换药。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作为制度本身不仅需要单独存在,而且它们是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等改革目标的关键环节。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岗位设置的优越性难以体现; 薪酬不与业绩挂钩,高校人事改革的预期效果都要打折扣。

5.人才任用机制并不完善。高校人事改革的目标是要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聘任制,形成以岗位职责和能力绩效为主的动态评价体系。然而,从岗位设置和聘任改革的实施效果看,岗位设置和聘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岗位终身制,但事实上并未触动这一制度的根基,不管受聘与否,仍然还是学校统包统揽的人,这就从制度上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高校岗位设置的思考和建议

1.开辟独立的专业行政职业发展通道。理念创新是管理工作创新的先导,建议参考职员制思路,将处( 副处) 级及以上岗位设立为管理系列,将现有其余岗位纳入专业行政系列;建立各系列内部不同职级岗位的任职资格及晋级条件,明确跨岗位系列发展的竞职要项,实现行政人员即使不承担领导职务,凭借其专业素质和工作实绩也可以逐级晋升的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官本位”思想,淡化干部行政身份,拓宽职业发展路径,鼓励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 做好各岗位系列的横向平衡与协调工作,解决内部公平问题。

2.及时出台绩效管理和绩效薪酬等配套改革方案。科学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目标,在制度体系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要明确各岗位绩效指标,重视绩效的实现过程与指标的行为导向作用,加大对岗位聘用人员的考核力度,完善绩效评价制度,落实薪酬与绩效挂钩,人才任用与综合业绩挂钩,从多种渠道激发各层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提高敬业度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3.做好合同签订与聘期管理等配套工作。合同与聘期管理,是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的制度保障。规范化的“管”与人性化的“理”对于管理来说缺一不可,一手软一手硬也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高校要克服畏难情绪和人情意识,建立起规范的合约及聘期管理制度,盘点人才存量,激活人才能量,以制度化的形式鼓励人才在校内外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崔茵.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的教学管理岗位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2:64-67.

研究与管理 篇4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 知识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兴起。随之, 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而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和创新体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知识工作者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与员工的自我管理之间做出一个适当的选择, 使得员工既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又可以使企业更好的监督其工作, 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目前, 现有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对企业管理和自我管理割裂开来进行研究, 很少有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本文就是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将企业管理与员工的自我自我管理联系企业做出相应研究, 提出影响企业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因素, 争取为以后学者进行研究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现有理论评述

自我管理, 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或群体, 为实现自身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 从而实现行为效益的最大化的活动过程。自我管理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和群体的自我管理, 个体的自我管理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自己进行管理;群体的自我管理是指群体组织对自身进行管理。

Thoresen和Mahoney (1974) 最早提出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 他们认为当个体缺少外部约束时, 会从许多可能发生的行为中选择本来具有较低发生概率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 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控制能力。

梳理国内的相关文献发现, 自我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黄克利 (2011) 在相关研究中提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管理方式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王爱梅 (2012) 认为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企业管理的职能不再仅仅是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 而更多的关注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企业推行和落实自我管理。齐善鸿、肖华 (2013) 在在研究中提出, 管理科学要在科学二重性的统一中寻找发展之路, 从管理的根源和核心入手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作为突破困境的支点。

总结以往研究学者的对自我管理的研究可以发现, 之前的学者只是在研究中说明在企业和组织中存在自我管理, 但是并没有学者能够将企业管理与员工的自我管理联系起来做相关研究。本文就是将企业管理和员工的自我管理结合企业, 研究影响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 即找出影响一个企业组织管理强度的相关因素, 给出具体解释, 并且为以后定量的分析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关键性因素作出前期研究基础, 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三、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所谓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 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强度问题。作者从以往的文献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分析, 总结出可以影响到企业管理强度, 即影响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的因素, 并加以分析。作者认为, 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强度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有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企业素质因素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是属于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影响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的关系;制度、文化, 企业素质等因素则是从企业的内部来考察影响管理强度的因素。

1. 企业制度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 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企业制度体系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其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法律与政策、企业组织结构 (部门划分及职责分工) 、岗位工作说明, 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各类规范文件。

2. 企业文化

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 企业素质

企业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 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企业素质是一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 因此看企业不能只看其规模, 而是要注重其内在质量。同时企业素质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在分析企业素质时, 不仅要分析企业各个部分的质量, 更要注重各个要素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整合。企业素质主要包括四种: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技术装备素质。

4. 企业所处行业性质和特点

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隶属的行业类别。对于不同的行业, 其所拥有的行业特点也就各有不同, 这也导致了在不同行业中影响企业管理强度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和特点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 并且其涉及领域过于广阔, 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因此作者的日后研究将不对此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其他三个因素。

四、研究展望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 影响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我们只讨论企业内部相关因素对企业管理强度的影响, 而对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 即企业所处行业性质和特点我们暂时不做研究留待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去研究讨论。而且, 本文作为一个先前研究, 探讨了影响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的因素, 为后来对各种因素开发量表, 并作定量的分析打下了基础, 可以成为一个值得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克利.试论人本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与自我管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14-16

[2]王爱梅.现代企业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21) :183-184

信息传递与管理激励研究 篇5

信息传递与管理激励研究

在企业的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包括知识、动机等几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引入信息梯度的概念,并利用其对信息的激励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进一步完善激励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激励有效性的目的.

作 者:陈通 白建英 苏银利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管理工程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年,卷(期): 18(1) 分类号:C931.6 C936 关键词:信息传递   信息梯度   激励   跃迁  

研究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68-02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觀,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 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 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 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 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 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 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 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 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對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应用性能管理分析与研究 篇7

过去几年中, 用户在应用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 如何保障应用系统能够稳定、高效率地运行, 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 40%的性能问题可归因于应用或应用相关的原因, 所以对应用进行优化是提高应用稳定性和应用服务持续运行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应用性能面临的挑战

根据应用对业务的重要程度, 一般可把应用分为关键应用和一般应用。关键应用指对业务运行起决定作用的应用部分, 比如大型的SAP、商业银行Core Banking、电信BOSS系统等。关键应用对性能有较高要求, 性能下降往往对业务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很多大型关键应用面临如下几个挑战, 这些都可能导致应用性能问题。

(一) 处理能力不匹配

大型应用系统结构复杂, 各功能模块分布在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通过多个子系统再组合成多环节、长交易链条的完整的应用, 很容易出现某个环节与其他环节的处理能力不匹配导致性能瓶颈, 此类应用性能问题经常发生且难于发现和定位。

(二) 新产品程序缺陷或测试不充分

业务快速发展和创新导致业务需求的多变性, 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应用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功能迭代升级, 新开发投产的功能往往由于程序缺陷和测试不充分而存在性能问题。

(三) 变更中配套工作无法顺利衔接

业务的高速发展导致需要经常对基础软硬件平台进行升级、扩容和迁移, 对应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变更往往会由于评估不充分、配套工作衔接不好导致性能问题。

三、应用性能管理模型

(一) 应用性能管理功能

应用性能管理 (APM) 主要指对关键业务应用进行监测、优化, 提高应用可靠性和质量, 保证用户得到良好的服务。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的性能强大, 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因此应用性能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企业认可。应用性能管理主要功能如下。

1. 监测关键应用性能

通过业务处理过程监测、模拟等手段真实测量用户响应时间、业务的使用频率以及用户所进行的业务处理过程是否成功完成。

2. 快速定位应用系统性能故障

通过对应用系统各种组件 (数据库、中间件) 的监测, 迅速定位系统故障, 如发生数据库死锁和中间件线程池满等问题。

3. 优化系统性能

分析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瓶颈点和应用系统各组件占用资源情况, 中间件、数据库执行效率, 根据业务对应用系统性能要求分析优化, 确保应用系统提供好的服务质量。

(二) 应用性能管理模型

为推动应用性能管理的发展, Gartner从5个维度定义了应用性能管理模型, 包括最终用户体验监控、交易事务追踪、应用组件发现和建模、应用组件深入监控、应用性能数据库功能 (如图1所示) 。前4个维度记录端到端应用行为的具体而又全面的视图, 最后一个维度则涉及与前4个维度相关的极大数据集的实时和历史关联, 以及对这些数据集的分析。

1. 最终用户体验监控

采用非入侵的方式 (低性能损耗) 在异构环境中跟踪最终用户真实体验, 让运维人员在不直接访问应用程序的情况下, 准确了解应用程序运行状态和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关键交易路径性能, 把真实的数据反馈给应用软件研发测试团队。

此维度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点是如何采集用户使用的功能和执行这些功能时的体验情况 (成功率、响应时间等) 。目前主要有4类技术: (1) 基于综合事务的软件机器人; (2) 基于装置的网络连接式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系统; (3) 基于代理的端点测试系统; (4) 针对Vo IP和其他基于IP的复杂服务的专用系统。

2. 交易事务追踪

通过跟踪分析关键交易的逻辑执行顺序, 在物理、虚拟或云环境中的复合IT应用中进行阻断与隔离, 快速识别和隔离应用系统可用性和性能问题。

此维度采用的技术方案在用户自定义事务处理穿越应用堆栈和一些支持该应用的基础架构元素时, 对事务开展跟踪, 实现自动的业务交易映射和7×24的全面覆盖。交易事务追踪支持交易追踪代理和无代理技术, 无代理的追踪可快速部署到整个IT基础设施和IT应用服务上, 实现每笔交易的追踪功能;交易追踪代理, 当需要更深入的信息, 可以选择性地部署交易追踪代理提供更多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

3. 应用组件发现和建模

快速识别复杂IT应用组件和自动映射交易路径显示交易拓扑结构, 加速故障定位与修复。在执行用户自定义事务处理的时候, 应用组件发现与建模能发现哪些软件和硬件组件被使用, 以及在支持用户自定义事务执行路径时组件的彼此调用关系。

此维度采用的技术方案是3种不同技术的混合:IT服务依赖度映射工具, 用于发现不同类型通信数据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物理和虚拟基础架构元素之间流动;事务概况快照分析, 根据交易事物追踪技术生成的结果来进行构建;SOA拓扑图。

4. 应用组件深入监控

用于诊断和修复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 帮助确定性能问题的根本原因, 加速修复过程, 尽量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此维度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对一些关键组件 (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应用堆栈框架、网络基础架构等) 的深入检查, 以及线程状态、资源等待、线程堆栈内容和代码的分析, 确定交易缓慢或失败的原因。

5. 应用性能数据库功能

基于性能管理数据库 (PMDB) , 实现积极主动的应用性能管理, 支持性能预测、趋势和容量的分析, 帮助运维人员及早进行性能分析预测, 在应用性能出现瓶颈之前发现并提前作出响应, 解决问题, 提高性能和优化利用资源。

此维度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前4个维度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加工分析, 对客户感知、业务运行和应用组件等进行性能预测, 找出应用性能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为应用系统的扩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用性能管理目标

五维度应用性能管理模型对应用性能管理的要点和方向给出了完备的定义和指导, 基于这些定义, 结合银行业应用系统运维需求, 可设定以下应用性能管理方案的目标。

从用户的角度感知应用的性能, 实时观测用户对应用的真实感受, 重点关注业务响应时间、业务成功率两方面。

从业务 (交易) 的角度感知应用的性能, 实时对业务处理逻辑的各环节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各处理环节出现的性能问题, 重点关注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效率、处理处理量、堆积量。

对应用组件深入监控, 包含网络、存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层、应用层、Web层等, 并对各层应用组件的监控结果建立关联关系, 重点关注各应用组件的异常运行和性能表现。

自动发现应用拓扑发现应用组件以及应用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 将应用拓扑、应用组件的事件、性能数据统一集成为一个整体管理。

面向实际的运行环境, 根据一定频率采集的用户实际体验、业务交易与应用组件的性能数据, 预测应用问题发生, 实现主动式管理, 并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短期和长期应用运行报告, 进行趋势分析和容量规划。

在统一的视图中展现业务、应用组件的性能, 可以直观、快速从监控检测出应用性能问题。

在7×24安全运行的生产环境, 及时发现可能引起应用性能问题的各类事件, 并应用组件的映射关系, 用于快速判断问题的影响程度和问题的根源分析定位。

五、应用性能管理方案

基于上述目标和各APM厂商的一些产品, 我们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 整体分为4层, 每一层的功能定位和实现方式各不相同, 后续逐一给出描述。系统技术架构图如图2所示。

(一) 被管应用对象层

这一对象层包括组成应用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业务和客户体验等部分, 是应用性能管理的对象。

(二) 应用对象管理平台层

针对各种被管理应用对象的监控管理平台, 对于不同的被管理对象, 需要选择特定的管理工具。结合需求以及各厂商产品情况, 方案设计中给出的建议如下。

1. 客户体验监测平台

实现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感知应用性能, 及时发现应用性能问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解决方案主要有Oracle公司RUEI (Real User Experience Insight) 和Compuware公司的EUEM (End-User Experience Monitoring) 。

2. 业务与应用监测平台

实现应用软件、业务和交易级别的监控, 从业务和交易路径的各环节的处理效率分析应用性能问题, 找到业务路径中的瓶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解决方案主要有IBM公司的ITCAM、Compuware公司dyna Trace、天旦公司的Cross Flow BPC、华青融天公司的EZSona、融信易安公司的IT应用监测分析平台等。

3. 应用组件监测平台

实现主要基础应用组件的监测和分析, 从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角度去发现观察, 找出可能影响影响应用性能的各种潜在问题。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解决方案主要有IBM公司TIVOLI和BMC公司Patrol等。

4. 应用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平台

实现应用组件的自动发现, 互相调用关系管理, 交易路径及交易拓扑识别与映射。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解决方案主要有IBM公司TADDM和BMC公司的ADDM以及HP公司的UD。

(三) 数据汇聚层

将应用对象管理平台层捕获的应用性能数据、配置数据、事件数据标准化, 并分类统一存储管理, 作为数据分析与展现层的数据来源。目前一般使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仓库技术等实现数据的存储。

(四) 数据分析与展现层

对可能影响应用性能的各种数据通过特定的数据模型进行加工分析, 形成经过量化的用于展现的应用运行状况的各种图表、仪表盘、应用拓扑等, 提供给应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具体包括以下3部分。

1. 应用事件管理平台

管理应用对象所发生的可能影响应用性能的事件, 并进行关联分析, 作为7×24运行监控的重要平台之一, 用于快速定位产生事件的应用对象。

2. 应用展示平台

在应用拓扑上以可视化的方式统一展示性能数据、事件数据, 作为7×24运行监控的展示平台, 辅助运维人员定位应用性能问题根源和评估影响度。

3. 应用性能平台

通过数据模型分析性能数据, 对客户体验、业务交易、应用组件的性能进行预测, 用于应用性能评估和规划。

六、总结

应收账款核算与管理研究 篇8

就当前的情况看,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收回,这成为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企业在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代价,这种风险会导致财务上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客户因一些原因拖欠货款、使资金回笼困难,形成坏账损失,致使企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时有发生。应收账款的款项被对方占用,该资产本企业无法控制,一定时期内属于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为流入企业的现金后,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应收账款资金回流企业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对此也比较烦恼。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管好应收账款,盘活企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这门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有价证券化和保理业务。这里应收账款保理是指企业将对客户而赊销形成的还没到期应收回款项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资金周转将其转让给商业银行。而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一种既能控制和降低应收账款成本,又可以充分发挥应收账款促销作用的管理办法。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把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融资者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所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比重远远低于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企业流动资金中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是20%左右,而中国则是50%以上,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已成为影响企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因素之一。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在发达国家经济中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中国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比率高达60%以上。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源头抓起,做好应收账款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效降低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职能设置存在缺陷

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设置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些企业里,部分企业领导只抓市场和销售,不重视销售回款,没有有效的应收账款赊销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应收账款清欠手段单一,并且无人追究因应收账款而导致的损失。

(二)财务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会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反馈客户的欠款信息,加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够及时清收。另外,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建立在规定时期清查账目的制度,或者不能坚持与不同客户核对往来账目,并且没有建立的坏账管理制度,导致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这样,就给清收货款带来很大难度。

(三)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原因有许多,首先,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赊销产品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只重销售而忽视应收账款管理,十分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经验。其次,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一些企业故意拖欠账款。并且企业在销售产品前缺乏信用评估机制,导致信用销售坏账的形成。还有,一些企业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也是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由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很难套用国外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另外,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在企业财务的应收账款管理上意识淡漠,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所以,中国照抄照搬国外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学,也没有可行性。

三、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一)加强领导层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关注与重视

在企业营销中,企业领导人应当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不能仅把扩大销售量放到第一位,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对领导人的考核时,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坏账发生额等指标的考核力度,不要过分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等。

(二)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能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客户所在区域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这样便于以后集中收回欠款,定期统计各客户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欠款金额,查看账龄及各项增减变动的情况,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把其作为评估赊销客户诚信等级的依据。此外,财务部门人员还应定期配合销售部门同欠款的客户进行对账,向对方寄送对账单,并在获取对方对账单时确认是否经其供销、财务经办人员确认、签章等。若发现有对账不符的,要双方及时查清原因,金额较大时,无法通过信函、电话查清的,可派相关人员同客户进行仔细核对,查清原因后要及时调整账目。要尽量杜绝因双方对不上往来账而造成企业坏账损失。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岗位管理控制的作用,定期对企业业务人员的岗位进行调换,避免出现岗位重复、职权不清的情况。财务人员在离开岗位时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要配合相关部门,例如销售部门,办理应收账款同客户对账,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明处理,问题解决后方能离岗。

(三)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想解决一些客户应收欠款长期拖欠,很难收回这一问题,应该成立一个由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欠领导小组,对陈年旧账进行统计整理,安排专职清理欠款人员逐项进行清理。企业还需要对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如相关人员有过失,还应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坏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合理。应收账款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的关键。如果说部门人员做得好坏都一样,那么应收账款的制度设计得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摆设。所以企业应对管理部门建立一定考核机制,对应收账款工作进行评价,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从而发挥他们主动能动性。

(四)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核算对策

若企业建立诚信标准则较低,会加大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增加收账的费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首先应设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即采用一定手段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其中最具有代表力、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根据数年内公司年景的好坏情况,分别找出信用良好和信用较差两类顾客的比率平均值,并用它作为比较其他顾客的信用标准。

此外,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核算,设置规范的应收账款账户,按照客户等级和名称设置明细账户,按照赊销合同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并且标明客户信用等级,记载发生应收账款的时间以及原因,并且记录合同施行情况,标明是否有所增减变动,并且标明每笔应收账款的账龄。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清欠应收账款,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防止坏账风险。

现将《经济研究导刊》通过新闻记者证2012年度核验的人员名单(共2人)公示如下:孙莉艳、张宇霞

高校资产清查与管理研究 篇9

仪器设备作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促进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必须定期对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以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资产清查的目的及意义

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可以及时盘清哪些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对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的仪器设备,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可以有效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真空与漏洞, 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资产管理配套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可以有效地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 尤其是对大型仪器设备, 可较好地促其纳入共享平台,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我们在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时, 教师大多对此表示支持, 希望通过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促进教学、科研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更加体现出资产清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其目的与意义不言而喻。

三、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足

近年来, 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成果, 不惜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 尽量地为教学和科研配备大量的设备, 优化工作环境, 但却忽于对仪器设备的管理。

(一) 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意识淡薄

作为资产的管理部门, 虽然制定了较多的相关文件, 但实质上, 有些内容难以落实。例如,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购买的设备越来越多, 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膨胀, 但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远不如资产量的增加, 这给资产管理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这说明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与资产量的配比上应该给予更多的考虑。

除了资产管理部门以外, 各院 (系) 部门的设备秘书多为兼职, 其本身还要承担部分教学、科研的任务, 无暇顾及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工作安排上容易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置于其他工作之后, 逐渐形成资产管理边缘化, 造成资产管理不到位, 资产意识薄弱。

(二) 管理队伍松散, 业务素质薄弱

由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某些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 激发其工作热情,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 为了完成某个科研项目, 高校不惜花重金购买国外进口仪器设备, 然而项目本身只使用了其中部分功能, 在项目完成后, 连这一部分功能也无用武之地, 造成资源上的相对浪费, 因此, 有必要引进或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 不断地开发、使用仪器设备的功能, 以适应现代高校发展需要。

四、强化资产清查, 弥补管理不足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清查, 不应该是一项突击任务, 而应该纳入常规工作范畴, 应该制度化、常态化。

自2010年我校开展大规模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 我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在“理清账户、责任到人、明确地点”等方面的管理,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1年, 我校坚持资产清查不放松, 但此次资产清查与2010年相比, 有较大不同, 主要体现在清查方式上。

2010年的资产清查, 将仪器设备分为大型仪器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科研仪器设备、行政办公设备、两用仪器设备等五大类。根据清查结果分析, 教学仪器设备及行政办公设备的管理相对到位, 而管理的难点在于科研仪器设备, 因此, 2011年的资产清查以科研设备为重点, 对仪器设备进行专项检查。

(一) 大型仪器设备

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资产清查, 我们除了检查仪器设备的条码标签的张贴、设备的运行状态、使用记录、使用机时等情况以外, 重点考察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意向及共享模式等情况。

(二) 进口减免税设备

对于进口减免税仪器设备, 除了检查仪器设备的条码标签的张贴情况外, 主要检查其是否直接用于本单位的教学、科研, 是否存在违反海关规定的行为。

(三) 军工设备

对质量体系内部的设备, 检查其是否建立专门的台账, 是否由专人管理。作为管理部门, 每年应定期对质量体系中的设备进行专项检查, 更新设备台账, 核对设备完好状态。对于监视和测量用的设备, 要单独建账, 并实施监控管理, 定期由具备资质的部门进行检测。

(四) 特种设备

对于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场内专用机械、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 检查是否做到专人专管, 职责明确, 是否按规定对特种设备进行注册登记、定期检验。

结果表明, 按照以上分类, 清查效果非常明显。

五、探索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思路

(一)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节约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也越来越加强。因此, 要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这包含三个阶段的内容。

前期论证, 对每一台仪器, 尤其是大型仪器, 在购买之前, 应做好前期的规划论证, 是否该买, 买何种品牌等。为此, 我校出台了《东南大学特殊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东南大学招标管理办法》《东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经费管理办法》《东南大学“985工程” (“211工程”) 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中期管理, 对每一台仪器设备, 无论其来源, 都要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要加强检查力度。为此, 我校出台了《东南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东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东南大学科教用品免税进口货物管理规定》《东南大学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后期处置,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规范我校固定资产处置行为的管理, 我校专门成立国有资产处置管理领导小组, 并出台《东南大学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及《东南大学仪器设备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从制度上加强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

(二) 借助科学手段, 提升工作效率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 部分高校相互合并, “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特点, 这就使得原本复杂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变得更加困难。因而, 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速度及准确性, 实现信息共享、明确责任到人、规范数据信息、提升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 强化绩效考核, 提高使用效益

为了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激励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强化岗位意识,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履行相应职责, 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应将仪器设备的管理及使用效益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使用效益高的部门, 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仪器设备配置、维修经费、技术人员配备等;对使用效益低的部门, 削减建设经费, 并将仪器设备调剂至其他部门。对于一些落后、已经损坏的仪器设备, 支持学生作课外研学活动, 给学生做拆装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深化学生对仪器设备内部结构的了解,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四) 坚持清查制度, 加大管理力度

资产清查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客观或人为的因素, 会出现固定资产的帐物不符的情况。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每年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固定资产清查。以我校为例, 已经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写进《东南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将资产清查定为常规工作。清查过程中不走过场, 无论资产的形态如何, 都要进行全面地、彻底地清查, 查清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向, 力争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并对清查结果进行认真总结, 撰写清查报告, 切实加强高校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

六、研究结论

2010年我们将仪器设备分为大型仪器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科研仪器设备、行政办公设备、两用仪器设备等五类进行资产清查, 2011年我们进行仪器设备专项检查, 从清查结果来看, 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一) 专项检查的效果比分类检查的效果要好。

(二) 广大师生员工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有明显提高。

(三) 资产清查有利于提高设备管理部门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高等学校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是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资产清查, 不仅可以掌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而且可以发现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找到管理漏洞并堵塞, 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更好地为产、学、研提供服务。

摘要: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可以有效地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 结合我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针对资产清查中发现的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不足, 提出解决办法, 探讨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思路,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仪器设备,资产清查,资产管理,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吴德潘.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N].韶关学院学报, 2011, (08) :87-90.

[2]陈勇, 胡建峰.高校设备管理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03) :92-94.

[3]赵月琴, 王旭明, 项晓慧.仪器设备资产管理方法探索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1) :187-189.

[4]王晓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08) :118-120.

工程投资控制与管理研究 篇10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决策阶段, 应该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投资决策, 所以这一项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具体工程造价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工艺选择、建设标准确定、设备的选用等方面, 投资决策会直接对工程的投资价格产生影响。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在一个项目工程的建设阶段, 其中的投资如果小于决策阶段的投资, 最终会对工程投资产生的影响最大, 数据显示为能达到70%~80%。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 工程投资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整个工程的投资数额的基础所在, 由此可见, 做好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的意义重大, 这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将会对工程的每个建设阶段的投资的有效控制的合理性有所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理, 首先在项目决策之前, 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的相关资料应该认真研读, 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好。其次应该对于整个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要认真对待, 并于此同时结合市场的发展以及工程的具体需求, 对工程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划, 并分析工程的效益目标以及业主目标进行分析, 并根据此进行投资估算。在以上的工作中, 应该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 瞎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对投资数额进行准确的估计, 这样才能将建设阶段的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最终顺利实现业主的投资目标以及工程的总体要求。

二、工程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除了决策阶段,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也很重要。在设计阶段, 第一步应该要求工程设计单位严格执行设计标准, 在对涉及的工程进行充分了解后, 然后选取合适的设计标准规范作为依据, 依照此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另外还要对方案所遵循的标准以及规范进行详细的了解, 根据不同层次的标准, 一定要遵循具体的要求。第二步, 利用标准化的设计方式, 能有效促进工程的建设速度, 节约材料, 降低建设过程中的投资。相关的资料表明, 使用标准化的设计可以是工程的进展速度提高1~2倍, 在造价上能节约10%~20%, 由于工程的投资资金巨大, 因此这10%~20%是一笔很多的钱。执行标准化设计之余, 还应该对限额进行设计, 在确保了技术指标以及功能的前提下, 以双赢作为出发点, 将投资的限额进行科学的分解, 将施工图的设计以及施工图的具体预算合二为一, 最终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这个阶段, 应该编制可行性较高的任务设计书, 对工程投资的具体规划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外观构建、内部功能、规模、配套要求等。

三、工程招标时期的投资控制

在经过决策和设计两个阶段后, 应该进行工程的招标阶段, 在本阶段内也应该对投资进行控制。我国对此方面有专门的招标制度, 在这个阶段, 选择合适的工程承包单位是却报告称投资建设成功或者失败的重要标准。在这个阶段, 应该制定复合工程投资的具体招标文件, 并采用恰当的招标方式, 在招标文件的指定多个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严密和准确, 因为招标文件是具有法律作用的, 是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凭证, 也是后期处理索赔、竣工结算的依据。制定招标文件应该根据工程本身的特点, 选择合理的报价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项目工程投资的风险。另外, 在签订合同时, 也应该认真对待, 在签订合同的个过程中, 工程投资单位应该由造价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共同对工程的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细致的研究, 防止出现纰漏, 造成纠纷或者损失。

四、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管理

在进行外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后, 工程就进入了施工阶段, 在这个阶段也应该加强投资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现场的建立, 发挥监理人员的具体作用。在工程开始之前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监理单位。工程建设方应该充分信任监理单位, 并对其有具体的监督措施, 这样才能达到建立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意, 并能调动监理单位的对工程的投资控制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另外, 还应该严格的控制工程的变更, 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设计的变更, 而且大多数的变更都会导致投资金额的加大, 所以有效的控制变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进行控制。最后一定要注重设备以及材料的采购工作。材料的费用约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而且材料种类繁多, 质量各异, 价格也不同。在对材料的价格上的是误会严重地影响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 甚至会引起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所以对于购进的材料, 应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制定详细的材料供应计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工程项目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意义重大, 而且都会对工程的建设以及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所以, 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加强投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从工程的各个阶段的控制投资方法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 社会的各项事业也在经历着长足的进步和深刻的变革。在我国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项目建设也不断地发展, 进行项目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项目的具体目标。从根本上说, 业主对工程的投资, 只有是实现了项目工程的目标, 其投资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实现, 所以对于工程的投资以及管理, 是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如何加强对工程的投资与管理工作, 提高投资的效益, 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实际出发,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 以提高投资的效益为目标, 对工程投资控制以及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工程建设,投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高赟.铁路建设总承包工程投资控制与管理[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4 (5) .

[2]相立文, 董博.关于水利工程投资控制与管理的探讨[J].中国水运 (下半月刊) , 2012 (5) .

设计管理核心探讨与实例研究 篇11

关键词:设计战略目标耐克

一、概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管理的科学与否,离不开设计战略与设计目标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在企业战略的决策中,设计战略与目标管理也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定位自己,一个新产品的投放市场后的目标是什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效益,这些都是设计战略与目标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一套科学的设计管理体系,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设计管理核心探讨

1、设计战略管理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不败的地位,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合理的定位,实施有效地企业战略,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就离不开设计战略管理。所谓设计战略管理,是对设计战略进行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并围绕企业内部的各项设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新的有力的系统来进行管理。卓越的设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卓越的战略思维和卓越的设计战略。当今的设计管理者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或公司所处的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准确地判断市场以及社会对设计的变革要求,来为企业提供一套整体的设计形象。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设计战略必须考虑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以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反映到所设计的产品上,设计战略的管理应该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发展战略等。设计战略管理应该为企业定制一套完整的Vl手册,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及形态特征,以保证设计工作的连续性。一个好的设计战略管理可以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发展指明航向。

2、设计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家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明确的目标,而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一旦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一个设计目标以后,必须对他进行有效地分解,以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每个人的细化目标,然后再根据细化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们的目标行为进行有效地管理,他是推动企业个人成长的最佳方法和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

设计目标管理,应该是在企业确定设计战略后,对设计行为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设计目标是企业设计部门根据设计战略要求组织各项设计活动所要预期取得的成果,这样看来,设计目标管理应该是围绕设计战略,根据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竞争压力,改进经营方法,在某一时间段内,定制特定的目标来争取抢占市场,作为设计人员,要通过执行目标计划以及设计管理者通过下属人员对于特定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奖惩的一种现代设计管理方法。

三、设计管理实例研究

下面通过实例研究耐克公司如何通过设计战略管理与目标管理来打造自己的运动品牌帝国和实现全球化经营的。

耐克公司曾经做过一个市场调查,比起“无名”的产品或服务,60%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安心且保险的全国性品牌,并往往因此“爱屋及乌”。耐克公司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从而制定明确的战略设计管理,以耐克棒球帽为例,该公司是通过销售质量相当高的球鞋而赢得声誉的,并由此实现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于是,为了扩大销售额,取得更大的利润,他们决定拓展其他市场,当它开始出售棒球帽时,这群消费者已经笃信不疑地准备掏钱购买了,因为他们能确定耐克的东西就是好货。于是,耐克也更愿意将“钩”型图案标示在帽子前,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又立刻有了新的说辞:他们可以公开宣称自己是“耐克俱乐部”中之一员,同时还能与那些无法名状的产品信誉、生活品味联系在一起。所以,尽管耐克公司不是帽业的创新设计者,但是4美元的成本瞬间成了19.95美元的售价,这还是在忽视人们穿戴之后所实现的实体宣传,耐克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战略设计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满足不同地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公司决意将nike塑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个性鲜明的运动品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耐克公司决定采用全球性品牌战略,即产品根据不同的目标国家市场的不同特点而有所变化,通过市场调研,耐克公司发现有五个国家的消费者对与舒适、耐用、高品质有共同的要求,耐克公司把这些标准作为基本要求,那些被认为不符合这些要求的产品,在购买的最初阶段,就会被消费者从候选名单中删除掉,而符合这些要求的产品会被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看好,在确定了以上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后,耐克公司又开始选择适合某个国家特点的品牌,就运动鞋来讲,在欧洲,产品的吸引力有赖于如精工细琢的产品品质;而在中國,产品应该展示个人的自信,什么样的产品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在这里比任何国家都强;在日本,消费者更希望产品有更高的实用性,耐用使他们的首要目标。

这样,充分明确了不同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都有其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些特色是建立在前面的基本要求之上的,这就说明相同的运动鞋可以在所有的国家出售,但如果采用的策略完全一致,则成功率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耐克公司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设计目标管理,才使得耐克公司建立起了全球化的运动品牌帝国。

四、结论

医院加强预算管理与研究 篇12

医疗事业是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 是民生行业的核心之一,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产业, 医疗行业的发展对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不断的发展促使医疗系统不断的深化, 市场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单凭自身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医院的经营目标, 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医院就需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协同作战, 建立良好的制度, 推进其发展。

资金管理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是每一个单位的重要部门, 而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 就需要在弄清资金的来源和流向后科学规划, 为财务提供保障。通过实践表明, 加强预算管理不仅能提高医院资金的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进一步也能推动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节约医院成本。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的花销, 促进收益, 预算其实也是对成本的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于某种药品的采购中, 如果事先进行预算, 降低采购成本, 预估资金投入后的回报, 计算出合理的数量, 减少浪费等。

二、医院预算管理具体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现在部分医院普遍应用, 该方法是在完成上一年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业务的发展和不确定因素后进行编制的新预算。这种预算缺少科学依据, 也使预算的随意性加大, 不能作为以收入成本为核心的预算体系。这种预算方法也不能合理应对较大的变化, 如成本上升, 药品价格上涨, 就医人数增多或减少等情况, 弹性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对特殊的项目进行专项预算, 有的医院就忽略了这一点, 使得预算管理无法限制项目开销。

(二) 预算内容不宽泛

预算管理要包含医院几乎所有部门的资金走向, 如果某一项没有算在内, 就会造成资金风险。某些医院对于业务和活动的开支没有合理进行预算, 导致在购入设备或进行一定基础的建设时使资金缺口变大, 风险提高。购入设备后没有对设备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 在不了解资产情况的前提下不能充分利用闲置的设备, 库存管理不到位, 致使库存积压, 这些都对资金的利用造成了影响。对医院本身的资源不能合理运用而采购过量或是资源不足也同样会影响资金的利用, 更阻碍了业务的发展。有些医院的预算过于粗放, 不能落实到部门和科室等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预算管理内容的扩充。

(三) 预算执行力度小

有些医院虽然发展的越来越科学合理, 但预算执行力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预算计划没有具体得到落实。医院在预算管理上只分析预算执行的结果, 对事件过程掌握的不清楚, 在进行分析时, 就容易造成预算偏差, 出现经济损失, 对医院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这种预算执行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具有一定局限性。

预算责任主体的空缺也导致权责问题无法明确, 预算计划执行的约束力度小, 相关的指标也无法达到衡量。部分科室和部门预算执行偏离最初预算计划, 资金使用超支。财务部门不能掌控预算执行情况和情况发展的过程, 仅仅只能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不能了解业务部门相关情况,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使财务部难以深入分析究其原因, 最终无法解决预算执行力度差这个问题。

(四) 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作为能确保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内容的预算监督评价机制也是医院需要着重进行规划的, 预算编制在预算中起到计划的作用, 预算执行则起到控制作用。在我国医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对预算编制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预算执行和监督考核的重视程度, 导致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考核机制缺乏, 直接使预算执行力得不到约束。

三、医院加强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使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就目前的状况分析, 科学性高的预算编制方法应该值得提倡, 首先要对下一年度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预测, 结合下一年度的业务规划和目标, 有效的分析不定性因素会造成的影响, 做到以零为基础的编制预算。预算管理要包括所有的科室部门, 科学的实施三级预算管理, 设立预算管理部门。一级预算管理部门为管理部门, 职能部门则为二级预算管理部门, 三级预算管理部门是基础单位, 各级预算管理部门之间互相配合, 互相监督, 明确分责。

预算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一级预算管理部门为执行部门, 主要责任是设置预算管理专员, 审核、分析支出, 改进基础部门上报的预算。二级预算管理部门属于职能部门, 按照正确的预算管理方法, 为基础部门提供帮助, 也要同一级预算部门分析核对三级预算部门的预算情况, 并审核执行情况。各级预算管理部门之间要协同配合, 确立预算管理权责, 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科室, 真正的强化预算执行。

(二) 开展全面的预算管理

在医院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 确立合理的预算目标。如果确立的目标过低, 不能有效的发挥员工的各项潜能, 使员工懈怠, 影响医院的短期收益;如果确立的目标过高, 难以达成, 则会给员工造成工作压力, 降低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影响长远的发展。因此, 合理的预算管理是有必要的, 确立适合医院自身的预算目标, 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短期和长期目标都有一定的好处, 更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效益。

医院全面的进行预算管理, 增加管理的内容。结合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根据医院业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预算, 其他方面也要仔细分类, 医院每一个方面都要确保在预算中, 使医院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在职责分配方面, 预算目标要下达到每一个科室和部门, 使其都能了解医院的预算目标, 也要细化的分解, 使部门能完美执行自身的预算计划, 使预算管理有效的开展。

(三)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分级制度, 以科室主管为责任主体, 负责自己所在的部门。预算计划下达后, 各预算责任部门应以该预算作为依据, 将预算分解到季度和月份中严格进行执行, 确保完成年度预算计划。各预算责任部门应该将预算落实到每一层, 大家都参与其中, 形成预算责任制。定期的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上报, 上报后财务部门要进行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对于购买大型设备等大的资金流动要设立专项预算, 分析论证, 提出最少两个方案选择, 最后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合理。未在预算计划范围内的给予不通过, 急需的情况下要研究讨论, 进行追加。要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实施, 对于违反规定的部门要追究责任。

(四) 完善监督考核体系

监督考核机制对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医院可以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以从患者、财务等多方面进行设置, 也要对财务情况和非财务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 将执行的效果和员工的绩效结合, 提高员工的重视度, 增加约束力, 确保预算达到一定效果。

四、结语

医院加强预算管理可以说是又一个进步,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预算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作为民生所需, 就应该长远稳定的发展, 找出不足, 查缺补漏, 完善管理体系, 才能走的长久。

摘要:医疗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体系越来越深化, 在强有力的竞争下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对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医疗改革的推进也使得医院的整体环境和制度发生了变化。目前来看, 我国医院的管理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预算管理方面还不能与医院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加强预算管理其实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田美子.医院加强预算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16:29-30.

上一篇:现代家庭教育方法下一篇:外保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