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功能

2024-07-02

学校体育的功能(共12篇)

学校体育的功能 篇1

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遗传、营养、环境、卫生因素, 又有身心负担、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因素, 其中最积极而又容易调控的因素就是体育锻炼。如今, 我们要贯彻中共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必须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校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身体的可塑性最强,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而且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 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的需要, 而且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另外, 学校体育又是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 学生可以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实践, 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

学校体育具有修心养性的功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这是需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 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但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却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例如,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 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 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表现得及其生动、具体和真实, 其应答的效应, 又表现得那样的鲜明、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及时反馈, 正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因此, 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坚韧不拔、沉着果断、开拓进取与自律能力等心理品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学校体育具有育德益智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由于学校体育具有育德益智的功能, 因此在学校体育中, 可以较好地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

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 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以及理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都是极为生动、极为具体、极为有效的。

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观念, 如民主、平等、竞争、协作、相对、差异、运化等观念, 与现代体育的观念, 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这是因为现代体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不能无视体育的这种价值。

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 有效地开发右脑, 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等, 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好是体育的又一重要特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体育就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的, 没有创新和实践就没有体育。体育的创新和实践是十分丰富和十分生动的, 改变动作的形式、路线、时间、程序、数量、组合等, 都具有创新的意义。新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新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都是创新的结果。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同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去实现,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而这种创造既在运动实践中进行, 又在运动实践中受到及时的检验。因此, 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是可以收到特殊效果的。

体育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队形美、服饰美等, 强烈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 体育中健、力、美的和谐统一, 陶冶着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体育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他的一般学科无法比拟的。

学校体育具有群育教化的功能:学校体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身体文化, 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通过身体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学校的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 体育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许多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将获得顺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优势和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的种种体验。如果我们的体育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教育, 那么学生就可以透过这个窗口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学会如何直面人生, 如何对待生活, 如何与他人相处, 从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和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的功能 篇2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教学手段:讲授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 学前教育阶段体育(3~6岁)• 初等教育阶段体育(6~15岁)• 中等教育阶段体育(15~18岁)•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7~30岁)

一、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身体机能的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

(一)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1、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性和阶段性

• 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第一次高峰——胎儿→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青春发育期

• 10岁前学生形态发育呈匀速增长,男女差异不明显

• 快速增长阶段,女生较男生早2—3年,男生12——15岁,女生10——12岁

• 之后的3—5年(女生3—6年)呈现增长速度减慢 • 稳定阶段在19—21岁(仅身高始于16岁或17岁)

2、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

• 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比体重快,有“身长体轻”的特点 • 城市学生的身高较乡村学生高,但体型显细长,女生尤为明显 • 科学安排体育锻炼,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

• 运动项目——体操、球类、游泳、舞蹈,多做伸展性练习•

(二)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

1、神经系统

• 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分化抑制能力较差 • 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两个信号系统更协调和完善→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

• 在青春期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尤为明显

2、骨骼肌肉系统

• 长骨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

注意培养正确姿势;适当的生理负荷;女生避免从高处向硬地跳下——队列、基本体操

• 肌肉的增长主要为长度的增加,大肌肉先于小肌肉;肌肉力量、耐力较差,易疲劳,恢复快

注意避免压力过大的练习,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

3、呼吸系统

• 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

• 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多选择匀速的耐力跑等练习

4、心血管系统

• 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 • 注意合理安排生理负荷,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

(三)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特点

• 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 城乡学生的差异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 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偏激

观察的特点: • 目的性的发展 • 持久性的发展 • 精确性的发展 • 概括性的发展 记忆的特点: • 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 意义记忆成为主要形式 • 抽象记忆获得更大发展

• 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记忆水平提高 思维力的特点 : •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 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显著发展 想象力的特点: • 有意性不断增长 • 创造成分不断增加 • 现实性不断发展 情感发展的特点 : • 重视感情

• 具有两极性,易冲动

• 集体感、友谊感、道德感有了很大的发展 意志力发展的特点: • 果断性的发展 • 坚持性的发展 • 自制力的发展 自我意识出现了质的飞跃: • 成人感的产生 • 独立性的增强

•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对异性的暂时疏远期;对异性的好感期)• 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与同学交往的特点: • 交往的频率明显提高 • 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 社会交往技能提高

• 善于利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 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学的活动

• 对同龄人群体的依恋之情,积极寻找和培养亲密的朋友圈子 • 良好的社会性格开始形成 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 对教师的盲从明显降低

• 非常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比较深入的交往

三、各阶段体育的特点与重点

(一)学前教育阶段

1、体育的主要特点

• 以游戏和小型比赛等形式组织 • 趣味性和教育性

2、体育的重点

• 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 • 对学生进行体育养成教育

(二)初等阶段

1、体育的主要特点 • 深度与广度增加

• 游戏和比赛等形式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 讲授、动作示范;讨论自学等

2、体育的重点

• 继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

• 为后续阶段的体育打下基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

(三)中等教育阶段

1、体育的主要特点

• 形式多样,有更大的灵活性 • 自学、讨论;引导、启发

2、体育的重点

• 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 多种类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

(四)高等教育阶段

1、体育的主要特点

以各种运动项目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性;体现了生活化与实用性;组织形式多样

2、体育的重点

•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

概念____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育功能

1、促进智力发展

2、形成优良品德

3、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1、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机能水平

3、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娱乐功能

• 调节——丰富——缓解——享受

三、学校体育其他功能

(一)文化功能——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辐射功能——对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的辐射作用

(三)经济功能——学校体育产业、高水平运动队、俱乐部商业活动、改善和提高未来劳动力的素质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一、学校体育目标体系

(一)概念与作用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作用:具有指导、定向、激励、定位、标准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层次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是确定目标的出发点与基础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是确定目标的关键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要求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与之相一致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符合基本国情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各教育阶段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同,区别对待P78)

第四节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基本组织形式

(二)课余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及校外社区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以《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

(一)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思考题:P82 2/3/4/5/6 本篇小结

1、概括介绍了以古希腊斯巴达为代表的西方奴隶制时期的外国古代学校体育及近代欧洲学校体育思想;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概貌,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明分析。

2、阐述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竞技运动、现代教育及大众传媒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3、剖析了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确定目标的理论依据和实现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体育

2、学校体育

3、竞技体育

4、终身教育

5、终身体育

6、社会体育

7、社区体育

8、健康

9、社会适应

10、学校体育结构

11、学校体育目标

12、素质

13、素质教育

14、体育生活方式

15、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2、我国西周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简述扬州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4、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

5、学校体育功能有哪些特点?

6、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

7、简述体质教育思想。

8、简述“三基”教育思想。

9、简述快乐体育思想。

10、简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11、简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2、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我国学校体育有何影响?

3、试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4、试述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5、素质教育对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6、试述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7、试述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8、试述我国学校体育效果目标的基本内容。

四、方法应用题

浅谈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均衡性;教育性;传播性;可塑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了响应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于胜利、遵纪守法、尊重对手、诚信友爱、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的优秀

学生。

我认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也是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学校体育是围绕人的身体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形态,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一系列体育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的综合性

学校体育是综合的、系统的教育体系,传授的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是融合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教育的途径已拓展为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关注和重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通过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终身从事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身心的均衡性

学校体育强调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均衡发展,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主要任务,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力求使三者均衡发展。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往往是教练员、运动员的斗智斗勇的心理战,每个队员的技术发挥、全队的战术变化和战略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投篮得分。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主要取决于投篮的总次数和命中率。而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较长时间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刺激,心理因素尤为重要。

三、终身的教育性

体育运动需要人一生都能积极、主动、自觉、持久地参与,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学校体育能够通过反复教育和强化,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文化的传播性

学校体育重视对运动技术、健康卫生、保健康复、体育审美等综合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体育文化不仅能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更能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

五、开放的可塑性

学校体育内容的形成、培育,会受到社会体育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种种体育现象、体育思潮及风气都会影响到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性质、水平。同时,学校体育所形成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体现了学校群体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对群体中每个成员会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

我校学生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班主任老师利用中午课间时间组织学生走向操场,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我主要负责学生课间时间的篮球比赛和篮球游戏的传授、组织活动。

我教学生首先熟悉场上队员位置技术,了解篮球战术运动的规律,掌握篮球战术的基本要领。理论联系实际,我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仔细,很快就掌握了攻防战术的配合方法,如如何传切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交换配合等方法以及长传快攻、短传快攻、运球突破快攻、防守快攻等基本要求与动作要领。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篮球游戏,如:跳投接力比赛,目的是磨炼急停跳投的基本功。方法是在中圈划4个圆圈,把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4队,规定每队圆圈的位置,各队面向球场内成横排站立于球场两个半场的边线外,排头学生与端线的延长线平行。游戏开始,各队排头立即起动跑向中线本队的圆圈内,用单手把放在地下的球拍起,然后迅速运球至投篮区,线外做急停跳投,无论投中与否立即抢篮板球并运球回到原处放好,再跑回本队击下一名同学的手,然后下一名同学重复前面同学的动作,以后的每人均一次进行,直至全队每人轮完一次,投中次数最多的队获胜。

学校体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塑造强健的体魄,提高健康水平,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是我国国民体质和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关键。同时,学校体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坚韧、毅力、沉着、果断、开拓、进取、自律等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学校体育的功能 篇4

一、主体功能———育体

整个在校学习期间, 是学生身体成长、发育最为关键、最为敏感的时期,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校学生需要通过积极引导, 合理参加运动,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学生每天应该有一个小时左右的体育活动时间, 但由于教学观念分数至上的影响, 很多学校及老师没有把学校体育工作重视起来, 两操两课时间被语数外随意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使学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 体质普遍下降。学生有了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的身体, 才能有精力学好知识,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第一期《体育史》中, 伍绍祖先生就提出:“体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我国正在推进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 给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因此, 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学校体育的育体功能,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健康体质的社会适应型人才。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就发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口号, 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体育健康活动中去。

二、潜在功能———育智

从人类历史自然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劳动改变了人类, 劳动的基础是体力, 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化发展的基础。体力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 也为人类创造了精神财富, 所以体力是人类健康的象征和标志。当今社会的繁荣发达, 是人类在体力上的巨大付出, 但主要是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成果。社会的进步发展, 也促进着人类智力的不断发展。因此,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 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其他学科相比, 学校体育摆脱了封闭式的狭小的教室, 让学生回归自然。而自然广阔的天地更能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特别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 新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 为学生智力的开发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技术的探索中、运动练习的体会中寻求创意、探索真理, 在成功中实现自我, 达到大脑的开发与拓展。智力作为人体的一种潜在功能, 是社会发展的召唤, 也是时代的需要,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保障功能———育心

这里的育心, 是指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学校体育的育心, 是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 同时还是对他们发展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在校期间, 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社会和自我有一些认识, 但并不成熟, 在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兴趣爱好、理想与现实的观念需要正确的引导。学校体育不仅能让学生提高体质水平, 还能促进智力的开发, 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良好的构架。学校体育具备的特性有兴趣、欣赏、互助、欣赏、成功、满足等, 这些特性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发展得到深层次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实施, 能够产生互动, 扩大影响, 发挥并提高学校体育功能的效率和效果。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就必须紧紧抓好学校体育的育心特征, 使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 形成爱国爱集体的高尚品质和良好情操等方面得到全面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学校体育的主体功能是育体,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脑力的创造力逐步赶超体力方面, 人们必须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作为, 人才的走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所以, 学校在体育工作上对学生育体、育智、育心三方面的培养应该三位一体, 同步进行。在科教兴国和培养人才方面, 学校体育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学校体育“三育”的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为培养新一代多元化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尝试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将其分为育体、育智、育心三方面。为了进一步理清体育教学功能的多向性, 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并能为社会培养出多样性、健全性人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育体,育智,育心

参考文献

[1]丁立伟.浅谈学校体育之目的任务[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3) .

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论文 篇5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健康行为和运动能力等,是学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的整合。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必定渗透着以人为本、审美怡情、意志品质、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德育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体育之美不仅指形体、姿态、力度、速度,或是韵律动作,更指其背后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定境遇是学生体验生活美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维系学校社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贯彻校训理念、营造人文氛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之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深了解学校,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功能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导向作用不可或缺。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核心的准则,而公允、公平、公开、公正又是其道德规范的实质所在。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这种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水平,优化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构建的和谐、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活动大都倡导以集体为单位策划进行。这有利于打造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便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型的、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竞赛,比如拔河、接力跑、集体长绳、篮球联赛等,使学生逐渐懂得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心装集体、拧成一股绳,坚定意志品质、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自豪与尊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锤炼集体协作精神,增进沟通交往的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集体(班级)凝聚力。

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 篇6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第二,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第三,乐于交往,尊重友谊,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第四,情绪稳定、乐观,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第五,保持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第六,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现代学生处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面对来自父母、学校、社会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处于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其次,一般来说,学校体育都在室外进行,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可以使学生摆脱压抑的室内氛围,感受室外空气的清新,从而精神得到放松。另外,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即使是最不喜欢活动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学校活动还时常伴有一定的体育游戏,充满了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双方面的愉悦情绪,从而缓解了学习压力,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以克服一定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它能够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中,要想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而运动的完成,必须靠克服自身和外界的阻力来实现。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在从事学校体育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都要坚持,所以经过体育课的锻炼,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而增强,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3.有益于提高学生德性修养。体育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有益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三、学校体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具体而言,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作为与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主产品,而不是副产品。其次,体育教师还应深入学习本学科知识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最优化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首先要友善地对待学生,多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为人友善,善解人意、有温暖感。课堂中决不能对学生气势汹汹,更不能谩骂学生,讥讽学生。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帮助关心,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好:第一,多关注学生。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关注是一种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使他们由惧怕失败转变为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第二,多赞赏学生。赞赏对学生是一种兴奋剂,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力图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体育教师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之上,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进行相应积极评价。第三,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特别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那些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学生主动聊天、谈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摆脱孤僻和冷漠,逐步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养。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就应具有很高的心理素养。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登上高校讲坛,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教师应多掌握一些与自己专业相联系的心理知识,开阔视野。在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消除学生的不良心境。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摸清学生的心理脉搏,知道学生想些什么,喜欢哪些运动,适应何种教法等等。这样,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心里有什么话都会同你交谈。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无私的爱会使学生感到无限温暖,精神上受到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信心,都将引导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大大减少学生消极甚至对立心理的产生。所有这一切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养。

4.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各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因而,体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体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教师那里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好的方面而弱化不良的方面。如体育教师了解到的一些艺术表现力好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领操活动,以加强其自信心。而对于一些忍耐力差,总想放弃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耐力训练,以增强其恒心和耐久力。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把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使他们也进行相应的训练,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薛欣.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湖北体育科技,2005(1).

[3]薛欣.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

对学校体育功能的生态审视 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功能,生态位,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1、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

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学校教育构成内容之一的体育教育,其与学校其它教育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因而学校体育的功能同学校教育的其它构成部分有着共通处,但又有着自己的特性。 具体而言即是学校教育内容的所有构成部分均具教育功能,而学校体育又具区别于其它的娱乐与健身的特有功能。 也就是说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构成一部分,学校体育隶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后者属于全面教育,前者是有所侧重的教育,因而可以说学校体育的功能就是教育,但是通过娱乐、 健身、促进个性发展等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表现形式同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不是并列而是归属关系,如图1“学校体育‘教育功能金字塔’”,只弄清楚了这些,才有助于突出体育自身特有性质,图1实质上是运用生态学上的 “能量金字塔”,不单能够直观展示各内容之间关系还将能量传递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图中可看出, 健身功能即育身功能是学校体育功能中的基层,也就是其特有的功能,上面的娱乐、促进个体发展等功能是育心功能,是其辐射功能, 均在其基础之上建立的,最上面的文化及经济属一般性功能,即公共功能。 由图可看出, 自下而上,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减少,从基础功能获得能量作用也递减。

2、学校体育功能的主体对象 ———教师和学生

学校体育功能指的是学校体育在某些条件与环境中对社会以及人所产生的作用,它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体育环境与过程结构影响的。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功能作用主体对象是人和客体,这个人可以说就是指学校的主体———学生与教师,而这个客体即指学校。 因而学校体育功能不单影响着学生,对另外的一个主体对象教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学校体育对教师的影响更为明显与直接,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加之教师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校体育功能的实现。然而,以往的观点却忽视了学校体育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 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即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等对体育教师同样适合。 只不过,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经历不同, 致使学校体育功能的体现方式和程度有所差异。 学校体育对学生与学校的作用与意义,已经形成了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只是在具体认识方面由于所站角度不同,结论也存在差异。 这里不再赘言,仅就学校体育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浅显地说明自己的认识。

首先,学校体育能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由于教育的特性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全天制”工作使得教师这一职业不像其他职业那样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期伏案工作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使得教师的整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有关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体质日趋下降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造成教师体质下降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但是学校体育应该凭借自身强身健体的功能担负起改善教师的身体现状的责任,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生命质量。 其次,学校体育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体育多样的运动方式、变换的练习手段和所产生的愉悦体验可以调节沉闷单调的工作方式, 激起教师潜在的运动愿望,从而唤起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此外,学校体育可以充实教师的知识结构,活跃课堂气氛。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和学校教育划分日益细化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而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将跨越学科间的界限融各种知识与一体。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体系的学校体育可以向教师传递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 先进的健康理念,将促使其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加深其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具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便会增加了一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手段。

3、小结

对学校体育功能的生态审视 篇8

1、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

众所周知, 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组成部分, 其同其它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利共存关系。其同学校教育的其它构成部分存在很多共性, 又具自身特性。教育功能是学校内整个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共同具备的功能, 其又具有娱乐健身的独有功能。此外, 我们在讨论学校体育的功能之前应清晰明确一点就是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体育归属于学校教育, 教育是其基础属性。学校教育功能是属概念, 教育目标目标是全面的, 学校体育是种概念, 其教育目标有所侧重, 主要指在身体教育基础上, 实施身心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教育与培养。因此, 学校体育的功能, 就是教育, 而其体现形式就是娱乐、强身健体、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换言之, 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包含娱乐、强身健体、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功能, 而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 如图1, 不然易产生冗余累赘之感, 又突出不了学校体育自身所具特性。在这里本人称图1为“学校体育‘教育功能金字塔’”, 是运用生态学上的能量金字塔, 是借助于生态学上的“能量金字塔”, 它可直观反映各能量之间关联以及传递特性。金字塔由底层至上依次是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此图表明育身功能即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教育功能之基础,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有功能, 在此基础功能之上产生娱乐功能, 其辐射功能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即育心功能, 而最上面2层是公共功能, 即一般功能。由图不难看出:这三个层次的功能从下至上即从育身功能—育心功能—公共功能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从底部获得能量的作用也越来越弱。

2、学校体育功能的主体对象 ———教师和学生

“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可知, 体育对人和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在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是针对主体———人 (教师和学生) 和客体———学校而言。所以, 学校体育的功能不应该仅仅针对学生, 还应该针对另一个主体对象———教师。此外,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也要求学校体育的功能不应该仅仅体现于学生, 即单方面地利用学生的体质状况、技能掌握程度和人格的发展水平等指标来评价学校体育功能是不全面的, 还应该把教师作为一个衡量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学校体育对教师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加之教师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校体育功能的实现。然而, 以往的观点却忽视了学校体育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鉴于此, 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即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等对体育教师同样适合。只不过, 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经历不同, 致使学校体育功能的体现方式和程度有所差异。学校体育对学生与学校的作用与意义, 已经形成了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只是在具体认识方面由于所站角度不同, 结论也存在差异。这里不再赘言, 仅就学校体育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浅显地说明自己的认识。

首先, 学校体育能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 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由于教育的特性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的“全天制”工作使得教师这一职业不像其他职业那样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期伏案工作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使得教师的整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有关教师,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体质日趋下降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造成教师体质下降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但是学校体育应该凭借自身强身健体的功能担负起改善教师的身体现状的责任, 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生命质量。其次, 学校体育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丰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对教师而言, 平凡的岗位、繁重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学校体育多样的运动方式、变换的练习手段和所产生的愉悦体验可以调节沉闷单调的工作方式, 激起教师潜在的运动愿望, 从而唤起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此外, 学校体育可以充实教师的知识结构, 活跃课堂气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 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和学校教育划分日益细化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而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 它将跨越学科间的界限融各种知识与一体。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体系的学校体育可以向教师传递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先进的健康理念, 将促使其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和技能, 进一步加深其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具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教师也便会增加了一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手段。

“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 与其他学科教师比较, 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全面性和艰苦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除了和其他学科教师的相同之处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完善体育教师的个性。体育的本质和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体育教师外向、不拘小节甚至急噪、卤莽的性格, 而学生多样的性格特征和喜好差异可以逐渐软化和改变体育教师性格中不能被学生认同或接受的方面。另一方面,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艺术。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中,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而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可以说是学校体育功能实现的前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体育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态度和理念、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必须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为了保证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优化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及效果, 体育教师自身也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压力和使命感并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3、小 结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结构———功能的观点, 它自身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其整体功能。换句话说,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不应该被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左右。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基础, 也是学校体育存在的生态依据。在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中,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同时也彼此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功能, 反之亦然。学校体育的功能一直把体育教师排除在外, 显然是不公平的, 也不利于主体 (学生和教师) 之间地位和角色的改善。由于本人的知识和能力所限, 文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价值功能 篇9

一、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中的价值功能

1. 满足校园人的体育需求

高校体育社团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 如今已经成为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在高校中以单项协会的形成存在, 数量大, 覆盖体育的各个项目和领域。高校体育社团门类齐全、层次分明,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校园人搭建了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满足了校园人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育社团为校园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校园人结合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体育社团, 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 因此体育社团得到了广大校园人的拥护和支持。在体育社团中校园人可以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 同时, 多元化需求也得到满足。

2. 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当前, 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 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 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牵头, 学生自愿参加、自由活动、自己管理的一种群众性团体。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使得身心全面发展。“花钱买健康”“玩体育”“追求健身健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时尚。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体育协会会员在经济许可条件下都拥有自己的锻炼器械并乐于自费参加体育活动。当前学生主要体育消费形式:一是运动服装类、体育社团会费;二是运动场地费 (如篮球馆、网球场、健身房门票) 、器械租用费;三是小型体育器材器械 (如球、球拍、哑铃、拉力器等) 。四是参加社团内外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所交报名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加强, 体育课以及课、早操, 小组、班级、年级等课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校园体育社团---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3. 体育社团是系际、校际交流的纽带

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加强各个学校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校的体育社团会员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系, 体育社团给本来联系机会不多的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交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 这有助于同学们开拓自己的视野。过去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 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 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会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 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 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 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 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不同高校体育协会工作经验的交流, 通过协会组织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社团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将加快并扩大各高校单项体育协会之间的相互交流, 发挥社团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4. 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大多数体育社团把开展体育竞赛工作只是当作年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还包括了以下工作: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 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 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接触社会和社会进行交流的窗口, 这无疑对在校园读书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很多同学通过协会的工作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 很多的协会会员都提到了在协会里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人变得开朗起来了, 有了归属感, 这都有利于更加完满地实现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与之并存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体育这个大平台上的互动本身是否能够为体育文化留下一些高质量的东西, 使体育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厚起来。高校体育社团也是校园人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文化阵地, 是运用体育知识去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实践平台, 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文化活动节等文化活动中, 体育社团紧扣主题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宣传和弘扬体育文化,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作用。

5. 发展学生运动才能, 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体育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因此学生自发建立体育社团来弥补高校体育的空白, 并已逐渐发展为施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重要组织。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就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 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为高校开展的各项竞赛中立下汗马功劳。可见, 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 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6. 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在大学期间, 一个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形成终身健身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社团成员大多是基于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加入该社团的, 它所覆盖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其他社团。通过体育社团的日常体育活动, 逐渐提高运动能力, 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 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只开展两个学年, 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是没有体育课的, 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社团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能够把体育渗透到每个校园人, 促进他们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二、建议

虽然体育社团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较高的教育意义与作用。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并完善。

1. 加强、完善学校对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管理、组织制度建设。

2. 加强专业对口管理, 高学生体协专业水平 (使体育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社团) 。

3. 加大社团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大学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环境。

4. 注重加强体育职能部门的指导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校园社团吸引力。

5. 加强开发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 增进社团学生体育骨干力量培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体育社团进行综合研究, 进一步认识与明确了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满足了校园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促进系与系之间的交流, 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不但可以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 为学院选拔出体育人才, 更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为终身健身打下基础。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体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体育与科学.2007, (1) .

[2]王超英, 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3]赵越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探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浅谈当前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篇10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教育学生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 遵守纪律, 热爱集体, 朝气蓬勃, 勇敢顽强,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 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 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 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体育的窗口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个运动员的行为, 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一个学生运动员的表现, 能展示出学校的魅力和特色及办学目标;一个体育较好的学校, 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治学是否严谨, 贯彻教育方针是否全面。因此, 不少学校把体育作为突破口, 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提高学校声誉, 增强师生凝聚力, 提高师生的爱校热情。那么, 怎样才能通过体育获得学校德育效果呢?首先, 需要有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政治思想教育, 使学生运动员在校内外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其次, 发挥运动员的特长, 在运动训练中强调思想教育, 引导运动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逐渐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飞跃。学生运动员有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后盾, 加上过硬的技术水平, 那么, 给学校带来的就是良好的社会正效益。正如马家军教头马俊仁说过:“他们的成功, 不仅仅是靠训练, 更重要的是品德, 作风过得硬。”而品德和作风正是通过体育进行德育的结果。同样, 对外交流也是对运动员行为的检验和评价, 同样会促使师生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检和反省, 这对师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德育是体育竞赛的保证

体育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要顺应这些规律特点, 做好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迅猛发展。而体育竞赛是体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思想行为的流露, 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 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充分发挥个人运动才能的同时, 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优胜劣败、决出名次,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鼓舞上进心, 同时还能吸引、动员大量学生参加锻炼, 有益于身心健康, 促进精神文明, 为班级争光, 为学校争光。运动员应以友谊为重, 以体育道德为重, 在竞赛中要赛出风格, 赛出水平, 力争做到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然而, 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成绩好不好, 体育竞赛参不参加, 无所谓。这种思想可能会促使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更不愿意为了班级荣誉去拼搏, 这样的话, 体育竞赛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当然, 要组织好体育竞赛, 离不开德育工作。运动员有好的思想品德是顺利进行竞赛的保证, 要不就无法顺利地进行竞赛, 或在比赛中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 体育竞赛只有赛出风格, 才能赛出水平和实力。

四、体育教学是德育的工作阵地

学校体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进行学生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机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及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等, 这与德育工作有着相同的目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 而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 也有它的实践性。在实践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培养群体意识、勇敢、顽强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才能和个性, 这正是体育的德育工作的特点, 在活动中体验着德育的概念。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比较容易被学生接纳。例如:长跑锻炼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足球、篮球等是集体项目, 除学生的个人技术外, 还需要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体操是个危险性项目, 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他人完成保护帮助动作。这样, 学生就能树立互相帮助, 互相爱护的思想。体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美学特点。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示范、体育欣赏、学生自身的活动, 教育学生注重端正的身体姿态, 优美的体育动作, 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厦大体育课的各种功能 篇11

酷炫体育课

厦门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从1997年的七八门选修课,拓展到如今的45门选修课,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形体塑身与健身健美系列课程、户外拓展训练系列课程、大小球类系列课程以及马拉松、帆船等特色课程体系。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必修4个体育学分,从大一到大四都可以选修。在45门开放的选修课中,除了潜水课仅面向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学生开放外,其余选修课均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由于厦大靠近海洋,作为一门生存技能,2009年设置游泳特色学分,如通过测试,即男生一次能连续游400米,女生能连续游200米,就可获得1个特色学分,2011级学生开始列为必修学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游泳的,可以到医院开证明免修。

游泳不够特色?那么接下来的课程说出来一定会让你尖叫!潜水课于2014年2月开课,教学环节中的充气机、压缩空气瓶、潜水装等先进设备均由德国引进,选课学生可以免费体验。虽然只有2个学院的学生可选,潜水课是非常抢手的,100多人争抢20个名额,即便是第一轮选课幸运选中后,还需要体测,男生一次性游泳400米,女生一次性游泳200米才可以得到最终的上课资格。课程中限制水域在翔安游泳馆,开放水域在漳州古雷半岛内海,也就是说,选中潜水课的学生有机会真刀真枪下海潜水。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基本可以达到初级潜水员的水平。

和水相关的运动已成为厦大的特色,除了亲民的游泳和高大上的潜水,还有民族运动龙舟和西洋运动帆船。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对龙舟项目情有独钟,1950年集美龙舟赛产生,并因海峡两岸的参与而广为人知。在厦大,作为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的龙舟课,也是热门的体育课,在龙舟课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能被收编进龙舟队。帆船这一西洋运动的代表,在2014年上半年一推出,就成了选课的争抢目标,每周六会固定在五缘湾出海半天。修过帆船课的同学打趣道:“掌握本技能,台风暴雨不用怕,专注减灾三十年!”

还有一门课不得不提,2012年暑假,厦大首开攀树运动课程,由三位中国内地第一批具有国际认证的职业攀树师担任教练。上课时配合攀树装备使用,安全措施到位。攀树课高大上,选课需要拼人品,和国际接轨,每年不仅有国际比赛,甚至国外将攀树当做心理治疗的方法,听起来甚酷!

体育课什么都培养

除此之外,厦大还开设了高尔夫、橄榄球、马拉松、瑜伽、健身气功、跆拳道、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还有针对不能剧烈运动的同学的康复保健课。很多课程看起来花费不菲,但学生并不需要特意添置装备。

学校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开设这些课程?体育教学部的林致诚主任告诉记者,积极为学生开展多种有趣、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根本目的是希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终身热爱。另一方面,体育课不仅锻炼学生的体能,也将海洋等相关专业的科考工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其中。

学校开设被誉为“精英运动”的高尔夫课程之初曾经引起争议,可喜的是最后呈现的是正能量,高校体育界对这门课程也非常赞成和认可。林主任认为直接把高尔夫等同于精英教育其实是不正确的,高尔夫本质只是一门体育运动,是一项很有历史积淀和生命力的运动,在国外不新奇,而学校的出发点是希望开设与国际接轨的体育课,让学生尝试不一样的运动。厦大是第一所在本科阶段开展高尔夫运动教学的学校,其他高校也在慢慢发展。每年举办的全国高尔夫大学生锦标赛已经有40多所学校参加。建立一个高尔夫练习场的花费是两三百万,少于建立一个游泳池或者篮球场的费用,但使用效率很高。

只有厦大开设的攀树课,源自校领导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考察时,发现攀树是其精品课程,并专设一列树供学生上攀树课。回校后校领导希望丰富厦大的体育课种类,开始尝试攀树课的筹备。学校请来香港的爬树师给学校老师授课,购置了专门爬树的器材,课程距今已经开了差不多2年,学生兴趣都很高。考虑到安全问题,班级容量较小,所以在开始选课的3分钟内攀树课就被选空。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的黄宇这学期每周二都有攀树课,他现在已经可以借助工具灵活地升降了。攀树不是返祖之作,而是时尚又严肃的国际运动,所学的也不仅仅是爬到树上这么简单。攀树运动可以和很多专业结合,比如生物学的植物专业,如果要研究树种采集标本,深山中机械上不去,只能依靠工具人力爬树。林主任讲了一个趣事,景德镇的一棵古树有枯枝架在上面,村民怕掉下来砸到人,但是机械开不进去,又没有人会爬树,就写了救援信,最后是学校攀树课的老师帮忙爬树取下来的。

中学时期的体育课大多是些跑步、篮球等常规运动,来到厦大后,很多同学可以尝试那么多不一样的运动,大家对体育课感兴趣了。

专业及技能也融入其中

除了培养学生终身热爱运动的意识,学校开设体育课也和专业相结合,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融入其中。

开设已近1年的潜水课是海洋与地球学院的院长戴民汉教授提议的,这跟学院科考工作紧密相关。开潜水课的成本很高,上课人数也不多,学校克服了很多困难。学校曾经送老师到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学校培训了一两个月,在摸索中把课程完善起来。

帆船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普遍的运动,很多家庭都有帆船,六七岁的小孩就玩帆船。国家倡导海洋战略,学校希望通过开设帆船课程,让同学们了解海洋,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海洋意识、环保意识。

龙舟是一项需要耐力、力量,在集体中挑战自我极限,非常体现团队合作的运动。曾是龙舟队一员的郑杰笑言,龙舟不仅让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把她锻炼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汉子。

在野外生存课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格和坚强的意志,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并不直接参与,而是在一旁指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林主任说:“大学是最后的体育教学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在大学期间,同学们都能够掌握一到两项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对个人以后的发展非常好。”

爱好不仅在课堂上

除了教学课程外,学校还从群体活动方面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首先是体育教学部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体育部跟团委对体育社团实施双重管理。校内30多个体育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一个指导老师,由体育部老师负责。社团每年都会有活动计划及比赛,比如刚刚结束的趣味高尔夫比赛,就是体育教学部协助高尔夫社团开展的。体育部会根据社团开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供技术支持和一定资金支持,包括场馆运动设施和比赛提供奖杯奖品等,近几年学校体育社团大都蓬勃发展。

其次是运动会的改革以及校代表队的高水平建设。近年来厦大的运动会增加了趣味性、集体性项目,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参加人数从2000增加至10000。校代表队高水平建设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男篮、健美操以及武术代表队都曾代表学校征战重大比赛并取得一定成绩,起到了宣传作用,吸引同学们关注这个项目,培养兴趣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学校力图在校园内建立浓厚的运动氛围,学生们也常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自发的体育运动,比如2014年管理学院为鼓励更多学生自觉锻炼,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长跑五万米”活动,能够主动完成五万米的同学综测都会加0.1分。虽然有加分机制,但同学反映0.1其实非常少,起不了大作用,同学们跑步也多出于兴趣。

浅谈高中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篇12

一、增强身体体质

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它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事实表明, 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精神饱满, 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高中体育面对的是正在发育的未成年人, 他们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 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 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 也具有促进身体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 可使关节更加灵活, 肌肉更加结实, 韧带更具有伸展性。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 使人的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仅仅身体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 只有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心理状态。而体育课有其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 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 它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 因此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 不像在上室内课那样是一个被固定、被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广阔的空间尽情舒展、运动。体育活动形式也多样化, 如娱乐游戏、竞技比赛、单人单项运动等, 能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运动。通过各类体育运动能缓解不良情绪, 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能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如战友、同盟似的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更和谐, 消除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能具有正确的自我观, 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 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 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三、促进智力发展

人们一般认为:开发智力只依赖于智育教育, 而体育教育对智力开发只起到间接的作用而已。然而, 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实践和结果证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 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实践证明, 坚持经常的锻炼, 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能促进智力发展, 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因为在体育教学中, 都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来实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而技术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需要相应的智力有效地指导练习。事实上, 使人的体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和简单的锻炼手段所达不到的。因此, 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 还必须把这些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 以一定的智力、体力、技术为前提, 在反复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形成一种能力;而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影响原有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发展, 为今后独立地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 在中学体育教学法上, 较少进行提高智力的训练和运用各种运动技能来增强体质。

四、培养高尚品质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 现已是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值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在深化教育改革中,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改革, 在创新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 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 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 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 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总之, 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 我们都应以人为本。面对新形势, 新的挑战,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解放思想, 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 让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 为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服务。

摘要:学校体育是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 对学生施加影响,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是学校教育育人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传授体育、健康知识与身体技能中, 提升学生的身体体质、心理健康、智力水平、及高尚品质等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学校,学校体育,教育育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经济信息管理下一篇:财务信息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