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体育功能

2024-10-13

拓展体育功能(精选11篇)

拓展体育功能 篇1

传统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能发展速度、耐力、平衡、协调等能力, 能把学生拉回到操场上、阳光下、大自然中, 感知运动的快乐和幸福, 也节约了资源。当然, 传统体育游戏基本上都处于独立状态, 而且缺乏科学化、合理化和教材化的改造, 过度地使用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失去应有的兴趣。对此, 如何做到老游戏新玩法?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注射“思想与内容”, 增强游戏的教育性

在创编传统游戏时, 应该注入更深的思想与内容, 使传统游戏更具有教育性, 为教学所用, 为学生所欢迎。其显著特点就是与时俱进, 体现游戏思想的时代性和教育性;拓宽内容, 体现游戏内容的完整性和思想性。

1. 时事政治的迁移

深度学习教育理念, 引入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 寻求积极的思想内容, 拓宽游戏思路并注入到练习中, 使游戏主题鲜明, 意义深远。

案例一:传统体育游戏“传接球”

传统玩法: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成四路纵队 (或四列横队) 站立。游戏开始后, 从排头将球通过胯下、头上、左右等方式传给下一个学生, 以此类推, 按照球到达排尾的顺序判定名次。

拓展思路与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个学生之间相距一定距离, 中间放置不同的障碍物, 排头手抱物资 (两个球) 跳过小垫子给下一个学生, 下一个学生可以跨过呼啦圈等等, 以此类推, 按照物资到达排尾的顺序判定名次。

优点分析:将这样的“一路纵队传递球”变成“抢运救灾物质”的游戏, 把抗震救灾中一些军民抢险的动人情景——跨越水沟、人墙防浪、抢运物资等, 以情景化的形式迁移到游戏中,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救灾第一线, 不但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健身性, 而且增加了教育性, 振奋了民族精神。

2. 故事情节的变通

传统体育游戏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 玩法也相对固定,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案例二:传统体育游戏“强者与弱者的对话”

弊端分析:传统体育游戏中的“老狼、老狼、几点钟”、“老鹰捉小鸡”、“猫抓老鼠”等等反映的都是强者与弱者的对话——弱者遇到强者需要躲避。学生根本不去想为什么怕“狼或鹰”, 或者为什么不能打败“狼和鹰”, 慢慢地就会养成遇到困难主动选择逃避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不但不利于游戏思想与内容的生成, 同时游戏后, 玩得开心的孩子会生成惧怕心理, 怕“狼和鹰”真正地会出现在自己面前, 给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增加了丝丝的恐惧。

拓展思路与方法:体育教师需要对这些强者与弱者的故事情节进行适当改变, 弱者可以借助各类器材打败强者。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 鸡妈妈可以组织小鸡用多根绳子做成“网”去捕捉老鹰;在“老狼, 老狼, 几点钟”游戏中, “小羊”可以为自己设立牢固的“家” (狼进不了家) , “小羊”就可以不惧怕“老狼”, 同时可以用小沙包击打“老狼”, 通过长时间的挑衅“老狼”, 使得“老狼”疲惫不堪, 最终战胜“老狼”。

二、整合“传统与学科”, 丰富游戏的文化韵味

游戏的创编应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 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 在身体练习中丰富游戏的文化韵味。

1.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诗歌、谚语、成语、三字经等原本是课本中静止的文字, 如果能与传统体育游戏有效地整合, 会使这些内容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学生不需要再去“刻苦背诵”了。

案例三:传统体育游戏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在丢手绢、贴烧饼、跳房子、猜拳、马兰花等游戏中, 学生可以跟着运动节奏诵背诗词童谣、三字经、成语歌等内容。如,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一起背诵诗歌《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优点分析:学生在背诵与练习时很感兴趣, 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 游戏给背诵裹上了趣味的“糖衣”, 背诵给游戏戴上了文化的“皇冠”, 师生更是乐在其中。

2. 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博大精深, 游戏的创新应该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园地。如, 可以用长绳进行舞龙, 用小木块走高跷……此外, 抖空竹、放风筝、抽陀螺等都可以适当地开展。在讲解示范游戏动作与方法时, 将这些传统运动的背景以及有关知识讲述给学生, 在快乐的身体练习中,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动静结合中, 让学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进一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三、关注“学习与生活”, 提升游戏的技能性

文化在生活中传播,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是人的生活技能。因此, 创编游戏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相联系, 提升游戏的技术含量, 促进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

1. 体验学生生活

在游戏创编中, 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出发, 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 精选和重组游戏内容, 修改和创新游戏方法。如, “报数成团”可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学生按照同龄、同宿舍、同姓等不同的“生活元素”成团。

2. 重视学习内容

将传统游戏与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相结合, 能拓宽创编游戏的思路, 提升游戏的技术含量, 增加运动技能练习难度, 使传统体育游戏不再仅仅是学生心中的“玩耍”。

案例四:“钻山洞游戏”与足球运球、传接技术相结合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组, 每组学生成两路纵队分腿站立, 高举手臂搭成“山洞”, 队尾两位学生拿球。游戏开始后, 队尾拿球学生快速运球穿过“山洞”到队伍前, 把球经本组学生组成的队伍跨下传给队伍最后面的学生, 接球学生重复第一位学生的动作。以此类推, 按照每个组完成整个游戏的顺序判定名次。

游戏规则:教师发出开始信号后, 各组的运球学生方可运球开始游戏;在游戏过程中, 传、接、运球在哪里失误, 就要把球拿回失误的地方重新开始;传球一定要到位, 且不可抢跑。

优点分析:拓展后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的控球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 逐渐地能掌握足球的传、接、运球的基本技术, 并能将这些技术进行合理的组合与运用;能养成不怕苦、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

四、结合“安全与形式”, 构建游戏的生态性

好动、好胜、喜欢做游戏是学生的一大特点, 在游戏中, 学生只顾“游戏”, 往往会忽略安全问题, 如果又是大班额的教学, 不安全的因素更会凸显。因此, 教师要从安全的角度入手创编出相对安全的游戏。此外,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 对事物有新鲜感, 过多重复的练习会制约学生的兴趣, 影响游戏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 游戏的练习方法灵活多变和较高的安全性成为构建游戏活动过程生态化的精神实质, 也是游戏创新的必然。

拓展体育功能 篇2

黎晓明 吉让余

考察者,考查观察也。什么是干部考察,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对干部的政治品质、思想品德、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进行的考查和评价,是选拔使用干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考察与使用是干部工作中紧密相联的两个环节,因而人们往往容易把干部考察的功能局限于“为干部调配使用服务”的范围内。基于这一观点,在实施考察中,大都是一种信息的单向流动,考察过程,就是采集信息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干部考察功能逐渐显露出过于狭窄,不能适应干部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培养选拔人才的需要。如果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在考察过程中变信息的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那么,我们对干部考察活动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其功能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引导与导向功能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本职工作,这是对每个干部最起码、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中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这种政治上的坚定性依赖于理论上的清醒。因此,能否刻苦学习,努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是评价干部“德”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考察干部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导向,通过述学、评学、考学的手段,将干部的精力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酒桌”、“舞池”中“拨正”过来。考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察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与促进被考察者自觉地抓紧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随着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多出政绩、快出政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能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把本地区的各项工作搞上去,为造福群众、富裕人民作出贡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干部能力和作为的核心内容。这样,我们在考察干部政绩时,就要树立“过程意识”,对于下边夸大事实、违反规律的工作汇报,要加以分析、认真计算,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真相,不要一听就信。客观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它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转移的客观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并强调要充分发挥这种主观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发挥,是受到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制约的。因此要认真分析,要注意区分真绩与假绩、潜绩与显绩,挤干“水份”,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为准绳,引导干部不断增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引导与导向功能,在实施干部考察中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制定考察计划,根据中央提出的针对机关、事业、企业不同特点实施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不同班子的实际情况,形成具体的考察方案,将引导与导向的意识贯穿于考察的全过程中。二是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对干部提出的总体要求,明确引导的方向,使被考察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而不是一种模糊概念。三是完善必要的考察手段与方法,如在测评内容的设计上要围绕中心任务,在谈话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联系实际,在采集信息的途径上要坚持群众路线,以及引入审计手段等,从而使引导与导向功能产生最佳效果。

提醒与诫勉功能

由于传统的干部考察工作,将框架定格在为调配使用服务的基调上,因而干部考察过程便大致形成了“三步曲”模式,即了解情况、回报领导、材料归档。于是评价考察质量的优劣便以能否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能否得到领导的认可,能否将材料完整归档为衡尺。乍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我们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整个干部工作的目标,那么,传统的干部考察模式就显得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对某个干部进行考察时,发现上次考察与这次考察存有同一缺点,对此,有的考察人员还为自己掌握的情况“准确”而产生某种“踏实”感,而未能进行深层次思考,为何这个干部总是相同的缺点?除了本人的主观努力不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组织上没有及时提醒他,这难道不是我们干部考察的一大失误!考察绝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而更重要的应当是帮助他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以促进其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以掌握了干部的情况作为考察工作的终结,而应当把考察工作作为提高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来加以运用。客观地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干部,哪怕是一个优秀干部,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而且由于某些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他本人往往难以察觉,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作为他的同事,可能会“旁观者清”。因此,在考察中,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广纳群言,充分听取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意见,然后再通过综合分析,上下沟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努力抓住实质性、要害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当我们发现被考察者确有某些缺点时,必须及时反馈,并进行提示、提醒、帮助、教育。

在干部考察中,要发挥好提醒与诫勉功能,既要注意思想方法,也需讲究工作艺术。首先,必须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只有对考察对象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功过是非了解清楚了,才能做到“肯定成绩客观公正、指出问题一语中的”,使提醒与诫勉具有针对性。其次,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任何人都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任何干部都不会违背这一规律。对考察对象的“是”与“非”,要认真分析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品质”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是一惯性的,还是偶尔的,使提醒与诫勉具有准确性。第三,要旗帜鲜明,不应含糊其辞,要语重心长,不应咄咄逼人。既然是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提醒与诫勉,就应当明确指出,而不能碍于情面,让人感到含糊不清,或觉得仅仅是一种希

望和建议而已,隔靴抓痒是起不到效果的。另一方面,指出缺点和不足又要注意艺术性,使被考察者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协调与沟通功能

毋庸讳言,干部考察的直接目的之一是为了了解其情况,但如果仅仅限于这一点,对干部素质的提高、班子功能的增强则不会有多大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考察干部、考察班子的过程,也应当是协调关系、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的过程,以达到提高个体素质、增强整体功能的目的。比如,在考察某个领导班子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领导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不够,缺少理解、缺乏信任,长此以往,又会加深误解,造成隔阂。对于这类问题,一般的解决思路是,通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妥善处理班子内部关系等途径来协调解决,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排除采取组织调整的手段。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班子内部的团结问题,除采取上述的一些有效措施之外,还应当借助“干部考察”这一特殊的工作过程来开展积极有效的协调工作,为此在考察领导班子时,就要有意识地挖掘一些影响班子团结的因素和素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协调与沟通工作。

通过这次清理分流工作,一是减轻了财政和农民负担。清理分流后,平均每个乡镇每年可减少支出30多万元。二是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过去在乡镇机关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吃拿卡要”、办事拖拉等不良现象,通过清理分流工作,暂留岗位人员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拿群众给的工资,就应崐好好为群众服务。不仅如此,机关在编人员也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守得住”自己的“饭碗”。三是进一步理顺了人员关系,乡镇机关里所有工作人员的性质得到进一步明确,促进了干部宏观管理,也为下一步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四是改善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由于乡镇崐各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弘扬航海文化 拓展教育功能 篇3

关键词:航海文化 拓展教育 博物馆

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其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一定义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和责任,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社会教育。

在当代,博物馆对社会和人类的教育功能愈来愈显得重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对于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博物馆教育的机构设置、领导关系、活动范围等,也许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教育是博物馆活动的整个目的,因为从最根本来讲,它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是面向社会的。有人认为,博物馆应集中搞科学研究,只有在科学研究上出成果,博物馆的地位才能提高。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比较博物馆的几大功能哪个最重要,因为就功能本身而言,本来就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的主要办馆宗旨就是通过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各种教育活动,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另外,从客观来看,目前对一个博物馆进行评价也是看其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它所发挥出的社会教育效果。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把其放在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所以,博物馆的教育应该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予以改革,跳出原有的围墙和展厅,扩大同外界的合作与联系,增大教育受众面和范围,以实际行动与国际接轨,才是真正的出路。本文主要以中国航海博物馆在航海文化的传播、教育功能的拓展方面的尝试为例,提出一些基于实践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使命与责任。

一、依托博物馆教育场所,打造馆内特色教育活动

(一)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立足馆藏探索建立工艺坊

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的体验已经成为观众最为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许多社会机构开设了体验类学习项目来满足公众需求,博物馆也不例外。近些年来,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不断地创新突破,比如,航海博物馆专门打造了工作室用于船模制作的展示和观众的互动体验,立足馆藏,开发不同难易程度的船模套材,观众不仅可以看,可以触摸,还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慢慢享受制作的乐趣以及成品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且,为了拓宽观众参与的覆盖面,博物馆还尝试开拓木质工艺品的发展,开发馆藏特点、航海特色的木质手工艺品套材,比如说船舵设备、榫卯连接工艺等,逐步探索木艺工坊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国家的顶层设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博物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就观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而言,如何结合馆藏资源,探索建立陶艺工坊的可能性显得十分“接地气”,通过制作自古以来存在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产品——陶瓷器,将“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宣传和普及,活动内容包括陶瓷制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拉胚、绘画、烧制、上釉等等。既可以玩,又可以有所感悟,教育活动才会长久。因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博物馆首先应该是“好玩”,而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好玩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传播了核心文化。

(二)丰富儿童馆互动服务项目,打造特色少儿活动区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们从小文化素养的培养,当然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在学习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游玩的乐趣,那对亲子家庭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因此,许多博物馆也开始以亲子家庭的需求,特地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活动项目,包括打造为儿童量身定做的活动区域,这比游乐场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航海博物馆专门为3~10岁的儿童打造了500多平米的活动中心,它将航海的科普知识与互动体验项目完美结合,既满足了孩子想玩爱玩的本性,也达到了家长想让孩子有所收获的愿望,比如说小小搬运工教会了孩子码头作业和集装箱货物堆放的流程;小小驾驶员让孩子体验了航行的乐趣,同时也知道在驾驶船舶时如何有效避碰和提升航速;开设水下考古打捞和寻宝类的活动项目,增强儿童对航海的感官触动;开辟并拓展科普休闲角的活动内容,不仅可以为家长提供休息的区域,还可通开设海洋主题阅读坊,向儿童及其家庭系统介绍中国及世界的优秀航海类图书和文献,营造航海文化氛围。

(三)立足馆藏资源不断创新,推出航海特色品牌活动

博物馆的活动并非独立开展,必然是与其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和馆藏文物密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基于场馆特色的活动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立足馆藏资源不断创新,才有吸引观众的足够魅力。针对不同类型观众尤其是学生及亲子家庭需求,深度挖掘馆藏展品的科普内涵,通过专题性、体验型讲解参观,针对性、深入型的互动活动,逐步形成展品探究型教育项目,内容可以细化或聚焦至每个点位或每个小领域,通过细致的知识分解增加知识获取量,提升观博体验感。比如,航海博物馆围绕周末亲子、散客观博需求,以陈展主题为核心,开设主题式系列家庭日活动,如海难逃生、航海人物、海上规则等;以馆藏展品为元素,精准定位少儿绘画课堂内容;根据法定节假日观众需求,以航海文化的拓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特色,充分融入航海特色元素;精心设计创艺小工坊、非遗课堂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推出每年一届的“启航杯”少儿绘画比赛,通过集活动、合作、宣传、推广、展览等多种配套于一体的项目制运作模式来强化品牌活动影响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影响让观众和社会逐步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借助“启航杯”积累的活动品牌效应,尝试发散思维并建立“启航杯”系列项目,如摄影大赛、诗歌朗诵大赛、书法比赛等多形式航海特色活动。

nlc202309081331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顺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需求,以寒暑假参观淡季为契机,整合馆内各类资源和活动项目,推出非常规范化的特色讲解、授课以及特定活动等,通过套餐式定制以及项目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独具航海特色的暑期夏令营项目,以此加强青少年航海意识、海洋环保意识。

(四)围绕核心展品因人施讲,提高讲解的水平和质量

一位学者曾说:“要像培养一个教授一样培养一名讲解员。”我们需要明确 “讲解”与“研究”的结合是必然的,对于讲解员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将有助于整体讲解工作的快速提升。

讲解不仅是背、是说,更是思、是研究。讲解直接面向观众,是传递陈展内涵最直接的手段。从整体上说,目前传统博物馆讲解员的文化素质并不高,很多讲解员并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知识缺乏,讲解时靠死记硬背,语言缺少生动感,也不能根据观众的层次、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做到因人施讲,使讲解内容和方法千篇一律。所以讲解光靠背、靠说是没有突破的,要通过思考、研究不断掌握讲解的技巧,了解展品深层次的内容,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经验积累,加强应变能力和领悟能力,但这一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循序渐进、有始有终。

资料不是摘,不是抄;而是悟,是考证。如果说博物馆讲解员的发展方向是朝着研究员的目标而努力,那么从最初讲解资料的编写便是开始,当然这并不排除对讲解员基本素质的训练,但应该说从资料的编写才是讲解员工作的真正开始。同教育工作所处的地位一致的是,讲解资料的编写更加离不开诸如文物、陈展、研究等工作的介入,从最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到导览所涉及展品的区域划分,从一次次地与藏品的接触和观察到不断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个数字对于讲解稿的命名到一遍遍反复地模拟练习,逐步开始体会到这种突破带来的酸甜苦辣。而其中最发人深思的问题在于,这种编写不能是摘抄,更多的是需要领悟、研究和考证,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请进来”基础上的走出去,整合运用主题巡展文化包

走出博物馆,开展校园、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巡展与配套教育活动,是多数博物馆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然而巡展怎么做、形式怎么样、如何合作与共享等等仍然是值得探索的内容。对于航海博物馆而言,如何建立具航海特色的主题巡展文化服务包,扩大博物馆公益文化教育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十分关键。

(一)加强内外部沟通合作,建立外出巡展主题库

积极与陈展部门合作将馆内的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在设计规划初期就论证转化成外出展览的可能性,挑选合适的临时展览,在临展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同步进行外出巡展的设计制作,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起馆内巡展主题库。

积极与博物馆研究部门和文物部门进行合作和讨论,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展览文本,利用研究资源夯实巡展展览的研究理论支撑。配套推出深层次的主题讲座对展览进行阐释,吸引博物馆粉丝和专业观众。

通过寻找博物馆与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相契合的主题进行自我研究和开发,既有利于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深度,又能确保巡展的实际效果。可通过与合作共建单位的先期尝试,逐步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成人等不同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巡展主题库。

(二)多种巡展形式相结合,实现图文和实物联合展出可能性

由于文物在外出巡展过程中存在多场地运输所带来的风险性,因此多数博物馆在巡展方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以展板、展架等形式进行图文类的内容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应及时关注市场行情,选取更为合适的图文展览材料类型和材质,提升简易型展板展示效果、运输保管效率以及使用维修寿命等,并且通过拍摄视频资料等增加视频型巡展,丰富展览的类型。而更为重要的是,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购置外出巡展专用车,提升巡展整体工作效率和物料周转保管,实现展板和实物联合展出的可能性。巡展车在国内的少数几家博物馆已有所涉及,但这并非单纯的运输车辆,而是集合了运输、保管、安保、展示、教育以及互动等为一体的专业型展览车辆,不仅需要有先进的展示手段和严格无差错的安保技术,同时对于人员的高素质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辆集合了博物馆几大功能的巡展车实际上就是微型博物馆,它带给公众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但其体验过程应该是全面的。

(三)围绕博物馆创级工作,加强四类对象的巡展

结合巡展主题,优化馆内社会教育活动,开发出操作简便、时长适当、观众喜闻乐见的配套活动项目,丰富巡展模式,建立以展板展示、文物鉴赏、配套讲解、主题讲座、手工活动及媒体互动等形式多样的巡展活动。定期印制针对不同对象和风格的巡展宣传册。

同时,利用多方资源,进一步开拓巡展的合作渠道。形成外出巡展前期联系确认,形成行之有效的流程和方法,充分利用馆内的有效资源,拓展巡展合作渠道,积极联系上级领导部门和相关兄弟单位,形成通畅、高效的合作网络。结合巡展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巡展策划,加强社区、乡村等的覆盖面,建立一定量的巡展合作伙伴库。

对于航海博物馆而言,加强馆内合作,服务好交通港航企事业需求十分必要。调研交通港航企事业单位对于巡展的需求,联合陈展、研究、文物等相关部门,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巡展,融入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专业内容,丰富展示的方式及配套讲座等活动,提升巡展服务于港航单位的,产生高效的宣传效果,加强博物馆与交通港航企事业的相互合作。

三、围绕航海文化的传播,同步提升教育相关工作

(一)改善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段

陈列是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它也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研和管理的水平,是各项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展览的内容离不开观众的需求,行业的特点,博物馆本身的能力,一个成熟而有地位的博物馆,在它的受众群体、展览体系、展示手段、主题演绎方面有自己格调和定位,它既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之一,又具有自己的品味和特点。一个真正成功的博物馆并不在于占有了多少的“市场份额”,而在于在这个“市场”中具有多大的影响力,这是陈列展示首先要呈现给观众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展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展览本身不能完全独立于研究、文化、营销、宣传、市场、教育等方方面面,一个强有力、高执行率的策展团队是展览成功的核心,一个整合了全馆资源和特色的展览必然有它特殊的魅力,而前提无疑是团队的高度合作,对于策展过程中的品质、美感、冲击、融合等方面要点的把握,最终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通过宣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nlc202309081331

(二)革新教育理念的思维和方法

《古兰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了,等着观众来参观就行,这反映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意识的不强。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直观来讲,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则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观众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并认真分析、设立馆长信箱、发挥官方网络传递信息的作用、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

(三)“带回家”的教育普及物

在“请进来”、“走出去”的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实现将教育读物“带回家”。教育读物是博物馆馆内展览展品的延伸,是承载航海精神的具体实物,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往外扩展重要的渠道。精致重要的展品,图文并茂的说明,基于展品本身的深入研究资料,或者绘本、小说、故事书等等,体现了博物馆的品味和层次,这种宣传则不仅仅是瞬间的触动,或者这也便是博物馆文物、陈展、研究与教育融合的亮点,使得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更加有效和久远。

比如,以博物馆基本的常设展览以及主题的临时展览为基础,编写适合普通观众的科普索引,融入重点展品的信息和科普知识点,串联各展馆的元素和资源,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非正式出版类的知识信息册,以便于观众更好地了解深奥复杂的航海知识与技术等;依托博物馆自身专业背景,跳出展陈限制,开发以航海为主线的科普读物,将专业航海知识分解为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本并形成系列,从多个角度传播航海知识。在填补目前科普教育市场空白的同时,形成中国航海博物馆特色的科普宣传读物。

(四)拓宽教育合作共建渠道

多数博物馆都承担着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任务,其服务对象固然是面向全社会的,但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重点,因此搭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互通的桥梁,建立长效的“馆校合作”机制。国家级博物馆创建体系对教育项目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归纳起来,集中体现了博物馆在设计教育项目时,必须创新学校和社会教育方式,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设意味着博物馆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选择学生喜爱的“陈列”语言,即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述进行知识的传递,如微课题研究员等让学生进行自主命题的项目;二是设计学生喜爱的教育项目,即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吸收知识,如科学诠释者等既可学又可演示的互动类项目;三是创造学生喜爱的参与项目,这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索要”的关键,如社会实践等主动探索类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融入航海的文化与元素,以弥补在学校课本教程所缺少对于航海教育的内容,而其中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集全馆之力完成。

与此同时,在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应重视与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与交委、教委、科委、市旅游局、文明办、志协等相关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联系,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经费支持。利用上级推广平台,更有效地开展我馆各类宣传教育项目的宣传工作。

当今社会,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迎来了希望的曙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博物馆在努力创新的同时,依然存在缺少创造力、执行力等方面的问题,离国际化的水平仍有差距,博物馆教育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航海类专题性场馆,需要不断围绕博物馆的核心发展目标,优化内部沟通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弘扬航海文化,传播华夏文明的责任,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与航海文明的传承紧密结合,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软实力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拓展体育功能 篇4

一、大体育课程研究

传统体育研修工作的重点是课程研究,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但是, 随着现代体育课程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已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 而是一种大课程观, 是课内与课外一体, 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外延的扩张, 也必然带来体育研修员角色功能的拓展。因此, 在新的学校体育环境下, 体育研修员一方面要做好传统的课程研究: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 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需要出发,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研究, 总结和推广教改经验, 探索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规律;另一方面, 还要对学生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加强对课外活动组织、活动管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 学生体质状况、阳光体育等方面的研究,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此外, 体育研修员要提升研究层次, 改变侧重于原理、原则等单纯理论性研究, 向注重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转移, 及时地把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区域性交流和分享, 如大课间活动经验、阳光体育活动经验等, 从而实现区域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整体优化。

二、体育工作指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但不是全部内容, 如果体育研修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 势必就显得片面和单一,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就必然受阻。因此, 在新时期大课程观理念下体育研修员要树立立体指导的意识, 一方面要继续做好课堂教学指导, 以教师的常态课为工作起点, 推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研修模式, 研修员在研修工作中深入到各基层学校和体育教研组, 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研修活动。即, 既以专家的身份对教师进行引领和指导, 还要以同伴的角色与体育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增长。另一方面, 体育研修员应拓宽指导内容, 丰富指导途径。在大课程观理念指导下, 体育研修员把指导视线拓展到课堂教学之外, 对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长跑、体育中考以及体质健康测试等出现的困惑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 同时, 以各种体育现场会、集体研讨、会课、送教下乡等多元化的指导途径弥补体育研修员个人指导的不足, 以集体的智慧促进区域性体育研修工作的发展。

三、全面多层服务

体育研修员的服务功能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和他们的成长服务, 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在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中, 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都是重点内容, 而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是心存困惑, 这就要求体育研修员能深入教学一线, 与体育教师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共同切磋, 了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践困难, 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帮助。同时, 体育研修员要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比如, 科研指导、课堂教学示范等, 科研能力与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称评审中与体育教师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 服务功能面上的拓展和提升其实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此外, 在服务的层次上, 传统服务功能主要面向学生、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三种对象。大家都知道学校体育工作的决策权在学校校长, 体育活动开展不开展, 体育活动如何开展, 学校校长的体育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校体育的发展命运, 而由于部分校长对体育认识和理解的不足, 往往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落实, 因此, 体育研修员的服务功能在层次上应进一步挖掘, 把校长, 甚至其余学科的研修员和文化教师作为服务对象, 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 从而,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体育骨干培训

体育骨干有两种, 一种是基层学校中体育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体育教师, 另一种是体育兼职研修员。两种对象的共同特点是思想先进、工作踏实、能力突出, 他们既是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也是体育研修员的得力助手。因此, 借助体育骨干的培训一方面及时更新他们的与学校体育工作相关的理念, 优化他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 并在具体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和成果辐射, 带动周围体育教师群体工作能力的提升, 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 体育骨干在某种程度上是体育研修员的“感受器”, 体育研修员通过体育骨干的反馈信息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 在培训过程中把体育骨干反馈的问题在培训者与培训者、培训者与研修员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碰撞中解决, 以此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 同时, 也是培养体育骨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培训取代了传统的会议学习培训——只注重传达文件, 不重视执行结果的弊端, 更加注重体育骨干实践能力的发展, 把提升区域性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效益作为体育骨干培训的目的之一。总之, 体育研修员应通过培训结构和内涵的创新增进区域性研修活动的层次和学校体育的工作水平。

五、区域体育管理

体育研修员是区域体育工作的领头雁, 是教育行政部门体育工作决策的具体执行者, 既要推进上级决策的有效落实, 还要确保区域性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因此, 区域性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水平, 也最终回归到对体育研修员区域体育管理能力的考察。依据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 体育研修员应将“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管理目标, 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和群众性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 体质健康测试的高质量落实, 体育课堂教学依法、依规范执行, 课外活动多形式开展以及相关制度和条例的制定, 并要依据《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等评估标准制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评估标准, 并对所在区域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考核, 明确区域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 为区域性学校体育工作高效推进提供相关的依据。同时, 突破传统管理功能的局限, 把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作为区域性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方向, 把一些新颖的组织形式作为相互交流的平台, 比如, “球类俱乐部”、“体育锻炼教育共同体”等, 从而促进区域体育管理模块化发展, 提高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不同的体育工作背景有不同的体育工作要求, 体育研修员必须认识到这些变化, 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能动地实现自身角色功能的提升和拓展, 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也才能提高体育研修员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牛晓.不依古法但横行, 自有云雷绕膝生——谈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职责[J].体育教学, 2007 (3)

[2]杜军.体育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

[3]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部,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历史使命[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4)

拓展习题教学功能的行为探索 篇5

一、改编题目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改编成题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把握精准、全面和熟练,对考试要求即考纲吃透摸清,这样才有可能将一道考察部分知识的题目稍加改动即为具有综合性的题目。考察全面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目的特征和要求,一题多点、一举多得也实现了教师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题目编写过程中检验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的程度,以不断督促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

再有,改编题目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为了让学生走出题海,高效学习,教师就必须走进题海,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筛选出适合自己学生水平和当地试题特点的相关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调整自己所选题目,以及改编方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途径和管道。

第三,改编题目会使教师乐于教学工作。因为题目改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高考成题科学严谨但略少乐趣。教师如果能利用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编出有趣又好玩的物理情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和互动,使本来有些枯燥无趣甚至累人的做题变成了一项有趣的工作,教师也在教学中找寻到自身价值和兴趣,良性循环因此得以建立。

二、改编题目对学生能力的促进和培养

首先,改编题目必定存在与母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与思维的拓展,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在处理母题后再去看改编题目必然有知识上的重新整合与梳理,思维上的飞跃与提升,思辨性与创造性思维必将会被题目之间的联系所激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都知道高考无原题(即平时练习是压不到高考原题的)但是一定有原型题(同类型不同情境和细节的题目)如果平时学生练习来自高考热题的改编题,那就会逐步具备处理同类型题目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

其次,母题自然是成熟严谨经得起推敲,但改变题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灵活性。我们往往在做成题时,仿佛被预设了结果,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改编题目可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改编题目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在这些可能性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不封口,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由此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将知识学到手、会运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最后,改编题目的训练必将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改编题目涉及知识的全面性和情境的多变性,必将提示学生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些题目的情境还可能通过数学形式的简洁表达为学生提供某些有用的二级结论。这些方式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实现系统有效的能力提升。

以下列举一道改编题,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同仁能够愿意去做试题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高效教学。

(03全国)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强度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 。两根质量均为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 ,在t=0时刻,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 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 ,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改编题)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强度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 。两根质量均为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 ,在t=0时刻,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 的恒力F1作用于金属杆甲上,大小为 的恒力F2作用于金属杆乙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

(1)求当甲棒加速度为零时,乙棒加速度为多大?此时由导轨和两棒形成的回路上感应电流大小是多少?此时两棒相对速度是多少?

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分析 篇6

出口加工区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新的经济特区。它通过规定有关的投资优惠条件,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 取得工业方面的收益, 并以此促进设区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于2000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批出口加工区, 经过10年的发展, 出口加工区在吸引外资、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成为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带动了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 随着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大, 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等功能缺失, 制约了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7个出口加工区开展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

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 是指出口加工区在原有单一保税加工制造功能上增加保税物流和研发、检测、维修方面的功能, 具体包括:

1.保税物流功能。在出口加工区内从事包括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物流信息、方案设计等物流相关业务, 企业享受海关实行的“境内海外”制度以及其他税收、外汇、通关方面的特殊政策。

2.研发功能。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很多跨国公司都具有吸引力。增加出口加工区设计研发功能, 允许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 吸引跨国公司把研发中心设立在加工区内, 打造研发、试制、加工、出口的产业运行链条, 延长区内产业价值链。

3.检测功能。允许境外、境内区外的货物进入区内检测并复运出区。例如电子产品的检测工序, 可以和物流分装结合起来做, 减少环节, 提高效率。

4.维修功能。允许国产出口货物进入区内维修并复运出境。国产出口货物如机械、电子产品的售后服务、软件驱动升级在加工区内可保税实现, 操作十分简便。

二、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对比分析

1.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前后对比 (见表1)

2.功能拓展后出口加工区政策与区外政策的对比 (见表2)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后, 出口加工区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叠加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 (B型) 的核心政策和功能, 实质是扩大了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的经营范畴, 从原来只允许开展加工制造, 扩大至保税仓储、设计研发、国际采购、国际配送、检测维修、转口贸易等业务均可利用加工区运作;从原来只允许加工制造企业销售经实质性加工的产品, 扩大至允许加工制造企业进行简单加工以及零配件采购和销售。此类业务只有功能升级后的出口加工区内才能得以开展。因此, 出口加工区是目前我国所有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

三、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效应分析

1.自由度效应

贸易自由度是衡量国家之间商品贸易自由便利程度的一个指标:贸易双方之间对商品流动的阻碍越小, 商品越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跨国转移和交易, 贸易自由度就越高。其可以用贸易成本来衡量。贸易成本包括取得商品所要付出的、除了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 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贸易壁垒、保证合同实施的费用、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支出、货币兑换的费用与汇率风险、进口国法律和管制费用以及进口国批发和零售的配送成本等。

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提高了贸易自由度, 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经营成本。公共保税仓库是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的重要平台。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 由于进入出口加工区的国外货物实行“保税、免税、免证”的政策, 货物在出口加工区仓储滞留期间没有关税成本, 加工区内企业的境内外供货商可事先将物料存储于物流中心的公共保税仓库, 并可根据区内企业需要, 做到24小时不间断随时供货, 支持和保证加工区企业组织“零库存”生产, 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对于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敏感材料进行加工的企业来说, 可以在国际市场价格较低时多进材料, 从而避免因材料涨价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此外, 从200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7个出口加工区开展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以来, 一系列关于出口加工区业务开展的法规办法出台。《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第七条:区内生产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或售后服务需要, 可将未经实质性加工的货物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相关联的企业。《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0]第155号) 第二条与第七条:对出口加工区外企业 (以下简称“区外企业”, 下同) 运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 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 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 (出口退税专用) ;对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 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 免征增值税、消费税。这些便利贸易措施的实行, 从要素流动、税收、监管、通关手续等多层面加速出口加工区的贸易流程, 降低了交易成本, 扩大了贸易自由度, 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延伸效应

产业链延伸是将一条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 向下游延伸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 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产业需要完整价值链, 而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 实现供给、生产、销售、服务的功能, 从而保证该产业价值链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 进而实现互补、互动、双赢。一旦该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不能及时或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 这个良性的循环就会被打破, 从而引发上游企业或者下游企业不能正常运转。

功能拓展前, 尽管出口加工区具有政策优惠、通关便捷、管理简便、设施完善等优势, 但由于功能单一, 只允许加工制造企业及为其配套的仓储运输企业设立, 人为割裂产业链, 限制了现代物流企业、跨国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地区总部等企业入区经营。功能拓展后, 增加研发、检测、维修功能, 允许现代物流企业、跨国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地区总部等企业入驻, 丰富完善了加工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和周边产业的配套, 促使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 区内研发、检测、维修、国际采购、全球配送等业务得以开展。如昆山出口加工区的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以前的设计、试产甚至产品模具的试模都要到台湾总公司进行。但现在, 由于出口加工区允许拓展研发功能, 该公司已经把工作重心由组装生产转到研发上来, 并在出口加工区内建立了研发中心。出口加工区功能的拓展有利于加工区内的企业向高端产业发展, 获得更多的高附加值和利润增殖空间, 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一个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为基本功能的国家级政策性平台,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3.综合化效应

保税物流是指经国家批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内, 从事物流相关业务, 企业享受海关实行的“境内关外”制度以及其他税收、外汇、通关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一般认为以出口加工区为载体的物流基地具有加工区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口岸功能、物流信息处理和咨询服务六大功能。出口加工区内物流以海关监管仓库为中心, 其主要业务有:仓储、查验、理货、区内配送以及其他服务, 区外物流主要业务有:货物运输服务、国际货运代理、区外仓储服务、物流咨询策划、保税物流服务、代理报关、报检、申请减免税、其他第三、第四方物流服务等。区内区外物流业务是相互信息流传递、服务门类互补的服务体系。虽然出口加工区内部已经存在物流服务, 但是随着出口加工区建设的不断完善, 产业门类的不断齐全化, 区内相对简单的物流服务已经满足不了出口企业的高层次物流需求。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补充型区外专业化物流企业由此产生。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 物流综合化程度提高, 将会以区内物流需求为增长极, 带动区外物流行业的发展, 促进出口加工区经济绩效提升。

4.溢出效应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 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 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 跨国公司通过对出口加工区的投资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移行为为区内外其他企业带来外部经济, 即技术溢出。虽然“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一种非自愿的形式, 但是从产业带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看, 技术溢出对出口加工区所在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善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后将会吸引更多诸如跨国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地区总部等更多的跨国公司的入驻。他们在经营过程中, 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 对其他区内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溢出效应表现在:填补空白的技术, 工艺和设备;通过合资, 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使出口加工区内生产的产品上档次;通过合资, 不间断滚动地引进技术;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有助于人才的流动。

综上所述, 功能拓展后的出口加工区将是目前我国所有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最接近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海关监管区域。功能拓展将为出口加工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出口加工区进行投资,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引导加工贸易类产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占天, 王万山.中国出口加工区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0) .

[2]刘燕婷, 孙广荣.从昆山成功之路看我国出口加工区的发展[J].江苏商论, 2005 (2) .

企业内部审计功能拓展 篇7

(一) 经济监督职能。

它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是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 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 经济评价职能。

就是指通过审核检查, 对企业中的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 对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评定, 对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定等,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三) 间接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 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只有这样, 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 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它对公司的管理起着间接的管理作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发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通过对国内企业内部审计职业的状况进行调查, 然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功能发展相关的问题与缺陷:

对于企业和公司的治理, 表面上是企业的代理人, 投资商等依据企业所遵循的程序对公司进行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然后帮助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治理工作项目繁多, 涉及的人员和方面也很广。但是, 对管理层来说, 有一项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 它是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中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是企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管理结构中的重要模块, 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就不可能对企业进行完善的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企业内部审计功能来决定的。内部审计能否成功扩展、功能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 这都是企业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1、企业没有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动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没有在企业中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动力。一般情况下, 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设置。企业是否需要设置该机构决定于企业的基本情况。通常情况下是指企业是否有必要去设立, 和分析其设立后审计工作量的大小。根据以上两种因素最后确定企业是否需要设立该机构。但是,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由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强制要求, 并不是企业管理者自觉的意识到。对于我们的国有企业来说,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是负责管理企业所获得的资产, 但是这些资产是过手的财务, 不属于他自己。因此, 他们一直想要摆脱国家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反对内部审计机构建立的。但是, 由于国家政府部门的要求所以审计机构虽然存在但是形同虚设, 并没有对该机构进行大的投资, 没有配备优秀的审计人才, 为的就是给自己留一定的后路。除此之外, 虽然我国的法律已经基本得到完善,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那就是国家没有在法律上强制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所有企业在机构的设立上并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重点机构。导致机构没有一定的权威性, 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 更别说是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其他功能。

2、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低, 监督权利没有正常使用。由于人们对审计机构的认识不足, 虽然设有审计机构但是并没有一定的权利, 不能有效监督企业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来说, 它一定要明确自己归谁管理, 由谁领导, 这在一定的度上就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性。如果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意识到审计功能的重要性, 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自己的领导之下, 那么该机构在企业中的权威性那是可想而知的, 审计功能也会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 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管理层次越高, 它的权威性越强, 功能就可以发挥彻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 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是受到董事会和单位最高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但在我国情况则不然,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 它的地位是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地位是相当的, 甚至比其他部门更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 就算内部审计部门去执行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会受到限制, 如果发展管理层进行违规操作时也无能为力, 因为他受别人的管制, 即使上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3、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大都并置, 其表现为独立性差。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如果它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那就必须要在企业中树立非常高的地位, 不同的地位执行权利的情况是不同的效果。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重点指出:“内部审计师必须对他审核的活动保持独立性。”由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到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有多么的重要。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 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处于一样的地位, 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受各个层次人员的管理, 因此它在执行自己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受管理者的管制, 所以管理者要求其如何审计时他就只能听从安排, 这种现象就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企业就没有领正确地对内部进行评价,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弊端的。

4、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低。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存在着一群优秀的队员。目前, 内部审计机构本来就没有得到重视, 因此对内部人员的配置更是很随意。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审计能力, 在工作时根本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一是人员配置不合理, 审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一些财务人员, 对于专业的法律和技术人员非常的奇缺;二是内部机构配置人员掌握的知识有限, 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三是部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 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以上是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情况, 这样的团队对企业内部审计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

内部审计机构是发挥内部审计功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现状, 加大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 完善其相关的法律, 并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才。加大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要对管理者进行一定的培训, 让他们重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 这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审计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内部审计功能跟随社会需求变化去拓展和创新

审计机构在企业单位中有了一定的权威性, 我们也需要对其审计功能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革。首先我们要在其核心功能上进行改变, 实现由传统的简单评价到准确确认的转变。内部审计机构同时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价值。比如, 在审计的内容上, 我们要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内部人员工作效率控制等工作。为了具体优化内部审计功能,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积极营造有利于内部审计功能扩展的发展环境。

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然后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同时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合理地渗透内部审计机构, 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存在很大的意义。企业同时要确定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企业实行制度化管理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一定要顺应潮流建立一个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 帮助我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功能。改变传统的机构模式,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道曙光。

(二) 加大我国内部审计领域拓展工作。

对企业风险的研究是企业整个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盈利, 如果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准确预算, 那么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要借助内部审计机构深入对企业风险的研究, 首先要以风险为工作导向, 开展企业的风险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主要是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风险进行管理, 同时审计机构能对风险提出一定的改善策略。除此之外, 审计工作的内容由对财务的审计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国内我们也应该将审计的工作领域伸展到经济效益, 尽可能地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四、小结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对内部审计的功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 内部审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其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也正在迅速的扩展。国际上的市场经济专家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多次的定义, 这些定义的修订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尽可能地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 强化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的投资力度。改变传统的观念, 积极地进行创新。企业要尽可能地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 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加大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功能的重要性,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一些在审计功能上的创新与拓展, 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引起了企业审计功能的不断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市场中内部审计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 进而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功能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凤琼.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拓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赣南师范学院, 2014.

[2]王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拓展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 2014.

议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 篇8

一、我国内部审计功能仍以确认为主, 处于财务审计阶段

从比较表中看出, 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功能还是确认为主, 功能的作用领域还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的审查, 很少涉及到企业的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这种状况, 既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促使内部审计功能拓展

内部审计功能拓展从本质上看, 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扩大、管理形式的层级化、受托经济责任多样化。

(一) 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企业经营规模扩大, 管理层级增加, 委托受托责任多样化, 不仅有经济责任也有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中又有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 这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其审计功能拓展。内部审计要评价的各层级经济责任有:董事会对股东大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 (如董事会业绩考评与审核) , 高级管理层对董事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 高级以下的各级管理层授权所产生的多层级受托经济责任。内部审计不仅要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提供确认、咨询服务, 还要向管理层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

(二) 世界经济一体化, 助推内部审计功能拓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市场竞争激烈, 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协议和相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

三、内部审计向咨询功能方向拓展, 为企业增值服务

(一) 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方向:从确认向咨询转变

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是内部审计随着公司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由确认拓展而来的。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是对内部审计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对企业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减少经营波动和堵塞管理漏洞。此外, 内部审计还可以开展顾问、建议、协调、流程设计和培训等非审计业务工作, 为公司各管理层提供服务。与确认功能相比, 咨询服务功能更具创造性、预测性和增值性。

(二) 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目标:为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内向型管理审计, 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

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性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 以帮助管理层改进决策、提高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 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三) 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作用领域:扩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

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在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功能作用的重要领域。

1、开展控制自我评估, 加强内部控制

IIA认为, 控制自我评估 (CSA) 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流程, 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增值。实施CSA基本方法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 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 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改进建议, 出具报告, 由管理者实施。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员参与内部控制。

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思路是以测试企业各种风险为基础, 根据测试的结果, 决定审计的范围、性质、重点等事项。

3、推行后续审计, 持续为企业增值服务

后续审计是确认被审计部门对前次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问题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有效的、及时的改正措施的一个审计过程。

总之, 内部审计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拓展咨询服务功能, 评价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 为企业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M].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科技期刊科普功能拓展初探 篇9

但长期以来,业内单纯强调科技期刊的学术特性,忽视了其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普及功能。科技期刊应在保证学术权威的前提下,摆脱文章仅在作者、期刊编辑、科研工作领域读者之间流转的局限,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技术技能;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公众能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理解科学家的工作以及政府在科研产业上的布局,为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 需求分析

科普工作是指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根本任务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7年进行了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为2.25%,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可见,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亟待通过开展长期、系统、社会化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来改善。而科技期刊正是上文中所提的“科普工作中方式和途径”之一,应积极拓展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科技期刊可凭借其在科技传播领域所具备的专门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等优势,在坚持正确办刊方针的前提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以国家及区域性科技发展方向为指引,针对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领域,约请、采编反映重大科技发现、高新技术应用成果、民生领域科技产业最新进展的科学技术普及类文章,以普通公众易于理解的行文方式,将高深的科技知识请出殿堂,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2. 功能实践

《天津科技》作为一本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涵盖各科技领域、行业的科技类综合性期刊,在近年来的出版工作实践中,不断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秉承弘扬创新精神,传播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的办刊宗旨,积极拓展科普功能,成为天津市科普工作领域的一块重要宣传阵地。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科学技术领域始终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前瞻与保守、创新与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活动、科学政策等的争论,在拓展科普功能时,科技期刊需要也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科技期刊应宣传、贯彻国家及地区性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党政方针、各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刊载本地区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开发现状,解读其中支持项目的重点领域,使公众对本地区的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水平、资源开发现状等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起到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如,《天津科技》2010年第二期刊登了题为“我市新一批170项高水平大项目推出”的卷首语,向读者介绍了天津市2010年推出的新一批重大项目的所属领域、项目特点、建设进度,使公众全方位地认识到项目建设将为本市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县经济跨越发展,提升服务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

(2)普及科技前沿知识。

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而在面向普通读者开展科普宣传时,需要有一个对科技知识筛选、提炼和转化的过程,应在坚持科学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围绕百姓生产、生活、学习的实际需求,选取公众乐于且易于接受的知识片段,将艰深的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此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例如,《天津科技》自2006年起开设“直通滨海”及“创业基地”栏目,着眼于水、土地、能源等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膜技术、光伏发电、工程机械制造、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天津科技》2007年第二期,在“直通滨海”栏目刊登了题为“万亩荒滩披新绿,千顷盐渍结碧缘”一文,介绍了科研人员通过20余年的技术攻关,研究出了多项土质改善及植被绿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实施了重盐碱地绿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为将滨海新区建设成宜居的生态城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在向读者介绍相关科技知识的同时,还描绘出了科研过程的艰辛以及科技进步在天津城市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培育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做依托,需要得到懂得科技进步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公众的理解,需要科技产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尊重,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做依托。科技期刊在履行科普功能时,应立足于服务提升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天津科技》自2006年第一期开设“科技百年”专栏,面向读者群,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历史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从电话机、电视机、手表、汽车、无轨电车、自行车、纺织业、造船业、制药业、油漆制造业等领域入手,回顾了天津市多项在科技进步支撑下取得的历史性科技研发成果,以及在其带动下相关产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专栏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描写了天津的沧海桑田,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加深了读者对天津科技进步、科技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了解,使公众认识到科技进步在推动城市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潜移默化中为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求真务实的创新文化进行了媒介支持。

(4)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

近年来,在面对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传媒在有效时间段内,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科普工作,以权威和科学的解释,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公众困惑,缓解紧张情绪。科技期刊应凭借其在学术导向性上具有的优势,从科技角度出发,采编或约请深度性报道稿件为读者服务,为公众能够以科学的方法面对大灾大难提供科技保障。

如,2003年在SARS突发期间,《天津科技》2003年第三期刊登了时任天津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苑淑玲同志“防治非典科技是关键”一文,介绍了天津市SARS防治攻关专家组专业人才的基本情况、所具备的技术优势;SARS防治存在的关键问题、急需采取的措施,以及紧急启动的SARS防护及紧急救治实用项目的具体内容等。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天津科技》2008年第二期刊登了采编的稿件“抗震救灾,天津科技界在行动”,从科技角度描述了5.12汶川地震之后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救灾医疗队、天津大学、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天津市高新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在抗争救灾工作中的应用。

3. 建议

(1)调整编辑角色。

为拓展科普功能,编辑应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转变以往的角色定位,有目的性地约请或采编稿件并向社会借智。明确科技期刊在科普工作中的桥梁作用,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依靠科技领域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等,寻求知识传播源、扩大受众范围。将前沿科技中最重要的观点、最正确的认识、最社会化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生动的语言传递到公众身边,切实肩负起其传播科学、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任。

(2)保证科学性。

科技期刊拓展科普功能,刊登的文章必须具备科学性。文章要与期刊的办刊宗旨及科学属性相符,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从“真实、准确、成熟”等方面指导稿件内容,保证稿件的科学性;正确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规定,在秉持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此外,稿件内容还应全面反映时代面貌,应贴近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符合科技进步的规律,重点反映科技创新领域能产生引领意义的政策、重大举措及项目等。稿件内容只有符合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能够理性、科学地展现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科技进步取得的成就,这样的科普宣传内容才会具有生命力,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体验科技创新的氛围,并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

(3)增加可读性。

稿件内容应做到吸引读者。在开展科普工作时,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必然从科技领域相关从业者扩展到普通公众,因此传播内容就必须要考虑到普通公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期刊编辑应针对农民、职工、干部以及社区居民等科普工作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在卫生保健、减灾防灾与公共安全、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领域,确定科学原理已经经过证实无误的,适合并易于用文字表达的内容组织稿件。科普稿件数量应占期刊文章总数的10%以上。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应充分拓展科技期刊的科学技术普及功能,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搭建一座知识的桥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福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4-5.

拓展体育功能 篇10

摘 要:本文讨论了校企合作如何共同制订培训—考核—竞赛培训方案、高效培训紧缺技能人才的问题,并提出在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应突出课题操作训练,扎实完成典型任务,最终使企业员工技能水平整体提高、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拓展培训 紧缺技能人才

一、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技师学院有所作为

荆州市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发的中段、江汉平原的腹地——“湖北之腰”。 荆州不振兴,湖北“腰杆”不硬,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壮腰、技能壮腰工程,同时着力提升软实力。荆州市的城市建设定位在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西南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是“两湖(湖南、湖北)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工业企业以生产轻纺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制造和制冷设备产品、化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绝大部分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范畴,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但是,荆州市的很多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荆州技师学院针对这一现状,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功能,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

面对企业发展的困境与人才供需矛盾,企业迫切需要优质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培训支持。作为荆州市品牌职业院校,学院理所当然应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荆州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荆州市职业教育界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制订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

1.根据企业工作需要设计培训方案

学院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员工交流,了解员工的技术状况及岗位能力提升方向。教师根据考察情况,拟定培训方案,倾听企业反馈。企业工程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细节,反复沟通多次,达成最终培训方案,最终由企业负责人审定。

学院培训中心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适时沟通的机制,发挥规划、联络、协调能力。学院分批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更新知识与观念,获得生产技术第一手资料,保持与市场同步。

2.精心组织培训工作,扎实完成典型任务

(1)配置先进设备设施,在生产环境下培训。通过国家示范校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学院的硬件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规模与性能达到了市场同期水准。如数控加工体验中心、汽车维修体验中心等实习场所均以生产性环境再现,无缝对接企业生产需要。教师在企业现场和学院实习车间展开培训,让员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体验新设备,学习新工艺。具体培训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典型任务作为培训切入点,通过企业专家访谈论证和企业岗位发展调研将国家职业标准中岗位技能关键点与培训过程有机衔接,让受训人员通过项目教学、学做结合、边讲边做等方式进行学习和工作,不断提升岗位能力。

以项目教学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岗位技能标准与实际工作场景为学习载体,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规定的全部内涵。同时,新建了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体验中心3个,加入配套教材及教辅资料37件,形成了从企业调研—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实施效果评价的培训路径,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2)利用仿真资源教学,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等实训基地,即员工前期通过电脑模拟操作环境,开展产品试验仿真加工,待熟悉操作和工艺模拟正确后,再上机床实际操作,这大大节约时间并提升实践效能。同时,通过电脑模拟,让员工高效运用不同操作系统,触类旁通。

酒店管理、金融等服务类专业,教师则注重案例讲授与创设情景模拟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真正做到了突出实效实用,受到学员的好评。

学院老师与企业专家通力协作,共同开发《模具钳工技能实训》等20余部校本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6种试题库,《数控编程与操作》等6门课件,同时以 “荆州市汽车驾驶员培训学院”(荆州技师学院汽驾分校)为依托,为社会提供汽车驾驶员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共计19153人次培训,实现为荆州“技能壮腰”做贡献的办学宗旨。

(3)配置“双师型”教师,培训与生产无缝对接。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区别较大,培训对象是以生产为主,所以在教师配置方面选择了理论知识扎实、操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培训工作。老师们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结果分析评价方式展开培训工作,骨干教师谈小菊、周晓鸣、雷振国、湖北省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周正国、胡新华、明星教师李银涛、唐宗清在培训过程中如同文艺明星,一出场就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达到社会培训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向社会传达了学院的社会培训实力。

3.制定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1)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环环相扣,融合渗透。具体培训中,总结了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的逻辑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依托,融合渗透,共同促进。突出培训工作培训与考核竞赛相结合,注重实效,将深奥知识浅显化、理论概念通俗化、操作程序具体化。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培训过程,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企业职工和社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同于常规教学。人员成分较复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员工的特点,因材施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要达到培训目标,需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通过现场教学带出理论问题。然后将培训地点转移到教室,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疑难问题,再把教学地点转移到实践现场(“做中教”)。整个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每做一个课题就是一场考试,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

(2)合理运用培训成果,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考试结果将作为员工晋级、年终考核的依据,并和年终奖挂钩。对于考试成绩(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综合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最后一名会被淘汰。结业考试对员工产生压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考试结束之后,还要针对员工考试试卷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找出培训成功之处,加以发扬传承。员工没有考好的地方要认真分析原因,真正发现不足,制订新的方案,融入下一轮的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社会培训的成果

一是满足了企业对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效益好。近三年来,学院年培训高技能人才5500人以上,为荆州市 “技能壮腰”做出贡献。二是提高了学院教师的培训水平。社会培训需要教师刻苦学习、精心备课、认真施教。这是对培训教师的考验。通过拓展社会培训,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师资队伍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丰富了学院办学内涵。如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荆楚职教一颗明珠,技能文化底蕴等等关键词总是自然而然与荆州技师学院如影相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荆州日报》等多种媒体对学院的社会培训进行了特别报道。学院因为培训成功而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和美誉度。

四、小结

1.社会培训有更大空间需要探索

社会培训空间无穷无尽,是终身培训,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社会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规范培训行为,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2.培训质量是拓展服务功能的基础

社会培训的成败在于培训质量。研究社会培训的规律、方法、技巧,实施过程中,联系生产实际,围绕企业真实需要展开培训,无疑一举三得——企业得到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培训师水平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强大。

(作者单位:李贞权,荆州技师学院;

高校学生档案功能拓展与管理 篇11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及其功能拓展

1. 高校学生档案涉及内容及功能。

高校学生档案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基本继承, 以及高等教育时期各方面的综合记录, 是个人历史、政治面貌、文化水平、社会属性等多方面信息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档案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 以纸质材料为主, 电子信息也在逐步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的视野, 但通过网络在线展示的形式仍不多见。现代社会由于就业、升学、实践等不同方面的需求, 高校学生档案涵盖的内容逐渐增多, 学校对材料涉及的范围要求不一, 但也具备一些共同点。按照呈现信息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报考信息、学籍与党团材料、大学期间成绩和奖惩、毕业论文 (设计) 等四大类别。其中, 学生的报考信息主要包含:家庭状况、中学成绩单、体检表、奖励与处罚记录、个人成分、贫困生证明等初始内容, 为辅导员老师快速熟悉学生情况提供基本介绍, 有利于保证新生日常活动顺利展开, 也有利于对学生骨干的延续培养;学籍与党团材料由学籍变更、党团相关材料组成, 是学生在学习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风和思想动态的集中表现;大学期间成绩和奖惩包括学生成绩表、奖惩信息等材料, 为教学管理和师生互动提供基础材料;毕业论文 (设计) 方面主要是学生在校学习并形成成果的最终体现, 更是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深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考察。

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高校学生档案内容及其功能。

学生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参军、报考公务员的政审环节, 以及就业单位均需审阅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材料, 包含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的客观历史记录, 这是高校学生档案的基本功能。如果将档案功能延伸, 与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 高校学生档案就可以“激活”, 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经过调研发现, 用人单位也希望档案能够体现系列跟踪的特征, 在时间上形成连续性, 对于一个进入本单位的新人来讲是必要条件。用人单位这方面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在学生档案中建立“学年鉴定表”的形式实现, 内容包括学生在每学年内的实践经历 (含实践证明) , 学生自己的总结与思考。通过每年一次的鉴定工作, 可以促使学院增强学生日常管理力度, 进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时, 以“学年鉴定表”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表现、思想品德、实践情况等方面作书面记录并入档, 也能较好地充实学生大学期间档案材料, 给用人单位提供更为全面的考察资料, 在毕业学年可以“毕业生登记表”代替。

二、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结合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现实以及用人单位的诉求, 本文认为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指高校建立一套以学生档案信息为核心、硬件资源为基础、标准化制度为依托、网络平台为手段的集成管理和服务体系, 并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社会多方利益共赢的发展路径。为了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多功能拓展, 高校学生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节约成本的必由之路。新平台的建立, 需要有配套的建设方式和操作流程。一方面, 纸质档案仍然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保管;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学生生涯规划书、兼职实践考评表等材料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登记和录入, 由老师进行核对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学生网络平台录入、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纸质材料、档案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进行确认, 最终形成数字化档案。

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组档成本低、审阅便捷、具备权威性、永久保存。其中, 组档成本低主要是指: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 操作的自由度相对较高, 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缺失或错误大面积发生, 工作人员将重复录入转变成为集中审核, 职能上发生质变,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审阅便捷主要是指高校、学生或用人单位在审阅或审核档案时, 不用经过向档案室提出申请等相对冗杂的流程, 而是通过网络ID账号登陆系统, 在有互联网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查看自己的档案, 在信息流通中极大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速度;具有权威性是指用人单位对可以摒除对信息的怀疑, 因为是由高校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核实与确认, 是对学生档案的全面客观体现;永久保存方面是指相对纸质材料数字化信息在保存方面明显具有优势, 并且通过打印等措施可以实时地进行纸版材料的反映。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的对策

1. 培养档案管理人才。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应该予以重视, 明确未来学生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和方向, 在数字化管理理念方面下功夫, 加大引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学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样式的教育、培训以及指导, 协助其进行系统学习;或依托本校特点培养部分熟悉数字化操作流程的工作人员。加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的力度,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内涵与意义, 掌握档案工作常识、规律和方法, 熟知工作理念、知识结构和操作流程, 经常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逐步增强对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适应, 也便于学校之间的进一步学习与交流。

2. 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加以重视和完善, 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 实现科学系统的建设, 避免把问题都积压起来仓促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监督机制方面仍不健全, 高校作为学生档案管理主体应该逐渐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 由传统的纸质材料向数字化、网络化形式转变。从惩罚措施到惩罚力度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督导, 实现透明的数据库形成机制, 避免“寻租”情况的发生。健全管理机制、制订出台学生档案管理规定, 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地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同时也反映高校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 爱护学生的负责态度。

3. 构架数字档案平台。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体系, 需要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完整、差异化的学生档案并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其核心是建设具有高校档案信息特色档案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特色化建设, 促进学生档案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并提供信息保障。例如, 利用现代局域网技术, 配备信息高速公路的相关技术, 将各类学生档案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和展示, 并且结合闪存存储设备、光盘刻录、打印等途径综合实现数字化接受与发送;在软件上, 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或政府机构合力开发具有普遍实用性的综合管理软件, 在内涵和层次上进一步提升。

4. 畅通信息反馈制度。

高校档案部门的信息反馈应凸显实际应用和多方需求的特征, 高校在实现学生档案管理内容与功能拓展的目标,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其他主体, 如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例如, 定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管理机构进行档案需求调研, 通过对中学学校的走访, 在档案层面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关注多方档案管理制度, 在用人单位、高校、政府机构、中学等主体间建立长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与反馈制度, 对信息进行搜集与研究。在高校各部门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涉及教学、科研、行政、财务、后勤等多个部门, 同样是珍贵的档案资源, 能够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档案材料涵盖的内容和功能范围较窄,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增加新的档案材料、科学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既能将档案功能延伸又可以使审阅工作快速高效。

关键词:学生档案,网络平台,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金凡.档案网站资源整合的含义:策略与模式探析[J].档案, 2010 (1) .

[2]徐蔚.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档案服务模式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0 (1) .

上一篇:检索方法下一篇:国际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