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增长模式

2024-09-21

知识增长模式(共7篇)

知识增长模式 篇1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学科

当前,学科的概念有三重含义,一是指知识形态的存在,即:知识领域、知识门类或教学科目;二是指社会建制的存在,即体制化的组织体系或结构;三是指规训制度的存在,即纪律化的约束制度。由于本文研究内容只涉及知识层面,所以本文将学科概念界定为知识领域和门类。

1.2 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学科间因社会、经济、文化或自身发展的需求,横向有机联系而呈现的综合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叉,使其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有机整合过程。

1.3 交叉学科

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交叉是一种综合性科学活动,表现为一种科学创造的取向和过程。而交叉学科是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型学科,表现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一种不断积累的学术成果。

2 学科交叉是标准化知识增长的重要方式

时至今日,标准化是一门交叉学科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常捷在《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一书中将标准化学科定义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包含科学技术、经济学、法学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王征在《标准化基础概论》中写道“标准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标准化学与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以及新兴的科学学、系统科学、人类工效学等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洪生伟则认为“综合标准化是一门正在完善的综合性交叉横断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都有交叉”。虽然标准化学者对标准化学科是具体哪类交叉学科存在争论,但对其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普遍认同的。

标准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自身知识的增长与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标准化学科理论知识成熟和完备之前,不可避免地由其他学科孕育了一部分,如:科学管理中就蕴含了标准化思想和原理。而当标准化理论知识较为成熟之后,又会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而产生新的知识,如:标准化系统工程、标准化管理学等。由此可见,其他相关学科是标准化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和渠道,而学科交叉是标准化学科知识增长的重要方式和动力。

3 标准化学科知识层次划分

如果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生长点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和位置不同,那么对本学科来说,学科知识增长的方式和内容也将不同。因此,探析标准化学科增长模式的首要前提,就是确定标准化学科知识的层次。

目前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的层次和内容尚未有明确而统一的说法。本文在此借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的分类。1996年,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把人类拥有的全部知识大致分为4类:(1)事实知识,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概念内涵等方面的知识;(2)原理知识,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3)技能知识,即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主要指做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4)人力知识,即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

结合OECD分类,本文将标准化学科知识大体划分为以下3类:(1)标准化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标准及标准化概念内涵、标准化发展历史、标准化学科研究对象、标准化学科属性等内容,对应上文中的事实知识(Know-what)。(2)标准化原理与规律。主要包括:标准化原理、标准化系统、标准化与其他学科交叉联系等内容,对应上文中的原理知识(Know-why)。(3)标准化方法知识。主要包括:标准化体制与运行机制、标准体系、标准化模式与手段等内容,对应上文中的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

4 从知识交叉层次划分标准化增长模式

通过分析其他学科自身特点、与标准化学科知识交叉的层次,以及标准化学科知识增长的内容,可以将标准化学科增长模式归纳为哲学提升模式、理论借用模式、整体移植模式和工具嵌入模式4种。如图1所示。

4.1 哲学提升模式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它在思想上给人以启示和指导,是学科发展的启迪源泉之一。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问,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其他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哲学的支配和引领,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超越非自觉状态的拘囿,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和意识的深刻性。

标准化是一个新学科,目前标准及标准化概念内涵、标准化学科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等理论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是标准化学者已经开始从哲学的高度对标准化学科基础理论、原理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袁朴在《标准化纵横谈》中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标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规范、准则”。并认为“标准产生在人类理性认识之中”。顾孟洁从科技哲学的“三个世界”理论入手,深入探析了标准化的本质、原理和活动的规律性等内容。王征在《标准化基础概论》中从辩证法角度指出标准化学科的特殊性正是由“解决统一与不统一的矛盾”所决定的。李春田在其主编的《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中从哲学“内容和形式”范畴提出了“标准化形式”的概念,指出“标准化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存在形式”,并将“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等”作为标准化主要形式。

哲学往往被人称作“超学科”,体现出一种超越的意志、一种不断探索事物本质的精神。标准化学者在这种意志和精神的指引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标准化学科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探讨、创新和反思,这使得标准化基础理论、标准化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在持续“争鸣”中趋于稳定和成熟。

4.2 理论借用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门学科里引入其他成熟学科富有生命力的概念和原理,往往会给该学科带来一种有效的引导或启迪。理论借用模式就是一种将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引入到本学科,从而阐述、揭示和拓展本学科原理和规律的方式。在被标准化学科进行理论借用的学科中,比较典型的是热力学和经济学。

标准化学科从热力学中借用了“熵”概念。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宇宙中的“熵”必然始终在增加。换句话说,从有秩序状态转变到无秩序状态是一种自然趋势。松浦四郎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首次将“熵”概念引入到标准化学科,随后顾孟洁在《探索标准化本质,展望标准化未来》一文中从“熵减少原理”对标准化本质进行了深入探索。近期,王季云在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熵”的概念,并运用数学模型来解析标准化的内在运行机制。

标准化学科从经济学中借用了“公共品理论”、“网络效应”、“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等大量概念和原理,使得标准化战略和经济效益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柳成洋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与方法》一书中从公共品理论角度将标准划分为公共标准、俱乐部标准和私人标准,并针对各类标准设计了不同的标准制定战略、模式和路径。李太勇在《网络效应和标准竞争战略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标准的网络效应特点,总结了标准化竞争策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其编著的《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一书中,通过研究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标准化对我国综合国力贡献率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定量计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标准化学科通过理论借用模式,引入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知识并用来揭示和诠释出标准化原理和规律,无疑推动并加快了标准化学科理论知识的成熟和完善。

4.3 整体移植模式

贝弗里奇认为:“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时来自移植。”整体移植模式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全部移植到另一门学科的方式。

标准化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移植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一般系统论的整体移植。一般系统论作为一门方法论,具有普适性、开放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易于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虽然这种整体移植模式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之嫌,但却能获得良好的交叉效果。标准化学科通过与一般系统论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知识。鲍仲平在《标准体系》一书中将系统论与标准化相结合,提出“标准制定部分、标准贯彻部分、标准宣传教育部分、标准情报部分等等,这许多组成部分也都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和各有自己的特有功能,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标准化系统”。他还提出“标准体系是一个由标准组成的系统”。标准化系统和标准体系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一个科学规划、计划制定的新阶段。另外,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将系统观点和方法与标准化具体工作将结合,从而创造出综合标准化工作方法,形成了按领域、成体系的标准制定模式,成为了分散、单项标准制定模式的有益补充。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整体移植模式与理论借用模式虽有联系,但性质并不相同。其中,理论借用模式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知识,而整体移植模式不仅涉及理论层面知识,还涉及方法层面知识;另外,理论借用模式下,其他学科知识只是单纯被借用,形成“理论诠释型”的新知识,而整体移植模式下,其他学科知识被借用后会与本学科知识交汇融合,产生具有“独特创造型”的新知识。

4.4 工具嵌入模式

工具嵌入模式是一种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或手段直接纳入到本学科知识应用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科方法层面知识增长的方式。以标准化学科为例,在标准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数学、人类工效学、价值分析、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工具和手段。

其中,被标准化学科纳入并应用的典型数学工具就是优先数系。19世纪末,法国的雷诺为了对气球上使用的绳索的规格进行简化,规定了每进5项使项值增大10倍(十进几何级数),这就是最早的优先数系。百年之后的今天,标准化活动中几乎大部分标准都采用这种数值分级的取值方法。

人类工效学的研究成果则为标准化学科知识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时动模数制。本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管理专家海蒂对人体各部分的运动距离及所消耗的时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测定,以人体的操作执行动作经济原则为目的,创造了时动模数制。如今,时动模数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标准制定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价值分析也是标准化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价值分析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提高产品、技术或服务的价值,降低其成本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价值分析的结果往往是标准参数指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标准化作为一种专业活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随着标准化活动范围的日渐拓展、面临问题的日趋复杂,标准化工作模式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灵活的运用管理学方法和工具显得愈发重要。

上述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嵌入到了标准化实践活动中,并且与标准化具体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标准化新手段、新工具和新方法,如:固化下来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参数指标选择的数学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极大丰富了标准化方法层面知识内容。

5 结语

上述标准化学科知识增长模式,每个虽然都有其特定的层次和内容,但它们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作为系统,这些模式在发挥作用时,往往是交织互补、合力而为的。本文为了论述的需要,才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将这些模式进行了分类和解析,以期为标准化学者确定标准化学科知识结构和构建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学术报告选集[C],1979.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柳成洋等编著.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增长学生有效知识方略刍议 篇2

以上所述可知,教学中不断扩大有效知识量才能增长学生智慧,使智力与知识同步发展。教学中如何扩大学生的有效知识量,仅从以下几方面略谈管见。

一、调动学习主动性,以保证有效知识量的扩大

为扩大有效知识量,就要把一般知识内化,知识内化的关键决定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知识能否增长智慧的角度来分,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的知识,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彻底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手到自来的“自由出入”的有效知识。另一类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食而不化的虚假知识。真知的获得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而知识的内化过程好比人体的消化过程。食物能否消化主要靠自己去咀嚼、消化、吸收其中营养。吸取知识也是一样,教师与课本只是外界因素。能否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关键的因素是学生自己的身心条件,即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品质、学习方法等。没有别人教懂教会的,真知都是自己学会的。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端正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热情。知识的内化,有效知识量的扩大才有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增加结构合理的知识,以扩大有效知识量

“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结构合理的情况下,知识可以转化为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就是能开发智力的有效知识,所以有效知识量主要取决于合理的知识结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本学科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l、给出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从纵向看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一个严密的、因果关系密切的,条理清楚的知识系统,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每项知识,还应遵循学科本身的序列。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得到本学科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知识的因果关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掌握的越好,各项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的再生能力就越强,智力水平就越高。

2、建立主次分明的知识系统

从横向看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主干知识和辅助知识两部分构成。作为一门学科,这两部分知识缺一不可,缺乏主干知识,就会使知识结构混乱,知识就缺乏再生力;缺乏辅助知识则知识面窄,知识干枯、僵死。但两者并非同等重要,并列关系。前者重要,需牢固掌握,后者是附属,知识的从属,一般了解即可。教学中应该逐渐教给学生认清主次分明的知识系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有效知识量就高。

3、建立以本学科为中心的整体知识体系

事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反映事物的科学也是一个整体。建立—个宠大的知识网络,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从语文到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结的知识网。有一个庞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的知识网络,才能从整体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使知识与智力同步发展。

三、锻炼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有效知识量

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正迁移。知识的迁移是智慧的象征,知识的迁移性越高,它的知识价值越大,具有迁移性的知识就是有效知识。所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就是扩大有效知识量,就能促进智力的开发。

为了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能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规律,以镶嵌新知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只靠死记硬背,食而不化。有效知识量越来越少,越学越笨。如果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找出学数学的规律,再学习其它知识时就可以按照此规律往已有的知识序列中镶嵌进新内容,这是高层次的知识迁移、知识升腾,为创造进入了“举一反三”、“以一胜百”的阶段打好基础。

知识增长模式 篇3

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定义, 知识产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版权;另一部分是工业产权。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是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商号、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把知识产权定义为发明、文学与艺术作品、商业中所使用的象征、名称、形象与设计。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工业产权, 包括发明 (专利) 、商标、工业设计、地理标识;版权, 包括文学和艺术作品, 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音乐作品、素描、绘画、摄影、雕塑技术和建筑设计。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是在承认《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定义的基础上, 与以前协议相衔接并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所做的定义, 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识、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公开的信息 (商业秘密) 等。知识产权具有“保”与“反”的二重属性, 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利益, 也要防止其权利的延伸、滥用以及不正当限制竞争行为。美国、日本和欧盟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 同时也非常重视利用反垄断法中的有关条款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20世纪90年代, 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先后制定了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范。本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又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新的执法指南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多的过程, 是反映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在宏观经济学中, 经济增长通常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即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经济增长理论就是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认识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的。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发展, 从一种田园时代假设出发, 在土地自由使用时, 因为没有资本, 人口翻一番, 产出也正好翻一番, 工资就是全部国民收入, 产出与人口的增加是同步进行的, 因此人均实际工资会长期不变, 这是最早的经济增长理论。但是土地是有限的, 当所有的土地都被占用和开发, 平均每一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土地减少, 单位土地上的人口增加,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 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 实际工资下降。于是, 马尔萨斯提出, 人口的压力会使经济状况恶化, 工人的工资仅能达到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随后, 经济学家认识到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围绕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研究,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将这种研究引向了深入。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 占主导地位的增长理论是以索洛 (Solow) 的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将经济增长要素分为三种: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即:

Y (t) =F (A (t) , K (t) , L (t) )

其中, 当年的GDP产出Y, A是技术, K是资本, L是劳动力。在索洛1956年提出的模型中, 生产的投入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他的模型惟一的自变量是人均资本。索洛在1957年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 并应用这一方法检验他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时发现: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能解释12.5%左右的产出, 另外的87.5%的产出无法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解释。于是, 索洛用外生的技术进步对那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产出“余数”做了说明, 提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改变了生产函数。丹尼森的残差分析也做了类似的工作, 证明了知识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索洛之后,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英国经济学家斯考特等人的研究使经济增长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它改变了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的假设, 认为技术是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如果技术水平不同是导致各国生活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则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就应该着重研究国家怎样提高技术水平。

三、知识产权二重性与经济增长

(一)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1.专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级别相关性

由于不可能对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做出全面和宏观的比较, 研究者以各国知识产权法律状况为基础, 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定性评级法。第一个跨国知识产权指数是Rapp和Rozek建立的“RR指数”, 他们对各国有关专利法的法律条文与美国商会建议的最低标准的符合程度进行评级, 给出从“0” (代表完全没有专利法) 到“5” (代表完全符合最低标准) 五个级别, 发现一个国家的专利保护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表1中, 专利保护程度最高 (4级、5级) 的32个国家, 其经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最高级别 (4级、5级) 。专利保护程度中等的42个国家 (2级、3级) , 其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处于1级至4级。专利保护较差的国家 (0级、1级) , 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低。

资料来源:NERA Analysis of Patent Level and World Development

2.专利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1) 模型建立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专利数量是技术水平高低的代表。据此, 本文以中国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知识产权保护的指标, 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选取含有知识产权保护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Yt=AKαtLβtIPundefined

Yt为国内生产总值, Kt为资本投入量, Lt为劳动力投入量, IPt为专利投入量;α, β, 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以及专利的产出弹性。该公式表明产出的增长是由资本、劳动以及专利投入的增加带来的。

对以上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

lnYt=lnA+αlnKt+βlnLt+γlnPt

(2) 指标与数据选取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和专利授权量的数据, 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Yt) 、资本投入量 (Kt) 、劳动力投入量 (Lt) 和专利投入量 (IPt) 。所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08) , 按当年价格计, 专利数为国内外申请总数。

(3) 计量经济分析

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使得传统的OLS估计方法可能不适用于长期模型。为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特征, 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和Phillips-Person (PP) 的单位根法来检验表2中各变量一阶差分的平稳性。经检验发现, 序列lnGDP、lnK、lnL和lnIP是非平稳的, 一阶差分以后是平稳的, 即均为I (1) 序列。

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GDPt+β0+β1lnIPt+β2lnKt+β3lnLt+ut

估计后得到:

undefined

方程中的系数均为弹性, 表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会使得实际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β1=0.028表示专利投入量每增加1%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28%。

对上式的残差undefined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 undefined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 可以确定undefined为平稳序列, 即undefined。上述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

(二) 知识产权滥用与经济增长的初步探讨

以上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知识产权也可能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知识产权滥用是指知识产权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界限, 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 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滥用知识产权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利用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控制和操纵市场, 限制公平竞争, 牟取不正当的超额利润, 限制甚至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 迫使消费者购买其捆绑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附加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件, 譬如禁止购买其他市场竞争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 以此阻止其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滥用知识产权的突出表现是滥用诉讼权, 通过诉讼打击竞争者。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中国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在某些方面已经和对手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对手。技术进步加上充足的人力资源, 使中国企业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市场竞争者。为了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壮大, 一些掌握着大量关键技术的跨国公司试图延伸或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打击竞争对手, 把竞争对手排挤出相关市场的生产或销售。

四、知识产权二重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一) 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粗放型经济增长反映在对外贸易中, 是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出口与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引进比重不断上升, 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本国主要生产低档次的、产业链低端的产品。

粗放型增长方式产生的直接原因, 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能源、交通、资源等基础设施的制约相比, 技术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 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 主要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这些高新技术不仅主导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还支撑起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拉动经济进入一个高速低耗的增长期。反观一些拉美国家, 则因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 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的产业, 高端产品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例如, 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家30多年间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间徘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产业,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然而, 技术创新往往具有研发成本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比较容易模仿, 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鼓励企业积极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重要, 因为它是发明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享有排他性专有权利的法律保证。“有恒产者有恒心”, 知识产权与物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创造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并将其产业化, 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是保护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使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真正能够获得高收益。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技术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形成知识产业化与产业知识化的互动发展。

(二) 知识产权滥用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会扼杀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阻碍其经济增长。寻其根源, 是因为知识产权在技术不发达国家的滥用, 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由此, 新兴技术产业无法成为该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可能被迫停留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顺利进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魏衍亮 (2008) 认为, 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一方面, 跨国公司把专利保护期已满, 进入现有技术领域的专利又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形成大量垃圾专利围堵中国竞争对手。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利用临时禁令延迟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例如, 美国一家制药公司曾对中国某大型制药企业提起专利诉讼, 在交纳50万美元的临时禁令担保后, 导致中国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延迟了5年多, 虽然最终放弃了相关垃圾专利的专利权, 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相关产品市场的更新换代。还有一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 就是通过知识产权诉讼达到拖垮竞争对手的目的。即使最终赢得了诉讼的胜利, 竞争对手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技术不发达国家而言, 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处于新生期, 应对国际诉讼案件的能力比较弱, 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其所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因此失去了发展机遇。

五、结论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法律法规划分知识产权二重性的界限。然而, 从本文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区分二者之间的边界对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可以鼓励技术创新, 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不合理的知识产权滥用则会阻碍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要:知识产权具有“保”与“反”的二重性, 即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又要反对其权利的延伸与滥用。知识产权的正面作用是可以鼓励创新, 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产权的负面影响是垄断权利的延伸与滥用、驱逐竞争对手和扼杀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 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知识产权二重性,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涛.论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6) .

[2]于剑峰.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 2006 (6) .

[3]丁飞飞.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探讨[J].天津科技, 2004 (3) .

知识增长模式 篇4

企业知识存量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度与评价、影响因素与增长路径四个方面。测度与评价是以影响因素的识别为前提的,据此,本文认为研究重点主要是影响因素和增长路径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个人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6,7]、技术创新能力[8]、知识的收益 性[9]、知识的积 累与整合[10]和文化氛 围[11]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知识存量。在增长途径方面,杜敬,魏江 ( 2004) ,从知识的静态和动态积累,知识整合等方面来探究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 并对知识存量增长进行了条件分析。魏江,张帆 ( 2007) ,借用动态能力思想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究知识激活机制,提出基于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的知识存量动态激活模型。张少杰,汤中彬,鲁艳丽 ( 2008) 从知识存量影响因素的转化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转化行为对知识存量影响的知识存量增长途径。骆以云,李海东 ( 2011) 从知识存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出发,基于知识活动的流程和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视角提出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途径。 上述文献的梳理表明,对知识存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 1)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很少有单一因素的深入分析; ( 2)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大多基于同一层面的分维度阐述,很少用系统思想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知识存量生成路径的动态解析; ( 3) 研究方法多是理论分析,缺乏案例实证研究; ( 4) 从文献的搜索结果来看,缺少针对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的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通过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编码化并解构其内在联系,识别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最终构建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知识存量增长机理模型。

1共生理论

“共生” 是由德国生物学家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是指为了生存的需要,两种或者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2]。之后,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管理领域[13],现已拓展到集群企业、联盟企业、研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等微观企业群体中[14],成为解决合作主体之间模式优化和能量生成的重要理论,对于深入分析合作关系以及提升组织绩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根据共生理论, 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为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互换和信息交流关系,是共生体持续演进的基础,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16]。三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的产物即 为共生能 量[17]。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或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共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18]。共生界面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 、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和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19]。在共生体中,共生界面的选择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20]。共生界面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21]。在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员工以一定方式借助一定工具及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即员工共生能量。在工程咨询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掌握工程领域的某些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员工之间的共生,促成员工共生体知识的交流、共享、升华及创新,最终通过知识共享达到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因此,第一,本研究要选取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 第二,通过研究识别出影响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因素; 第三,解构并重构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路径。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研究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通过文献综述和信息沉淀,未发现有很好的量化处理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但从共生视角来研究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还未涉及,本文通过对企业中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的选择,通过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并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化、概念化及范畴化,自下而上的构建概念模型。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通 过资料的 搜集及整 理自下而 上的构建 理论[22]。

本研究采用随机理论抽样初步选择访谈对象, 然后向受访者详细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所研究的问题,以期受访者对共生、知识存量等核心概念又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共生员工,对非共生员工进行剔除,选定了本次研究的受访者为46人,向所有的受访者发放了半结构化的问卷和访谈提纲,以使受访者能充分的准备访谈。最终的受访者基本信息所下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个人访谈 ( 并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提问,以期更好地挖掘信息) 和小组访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深度访谈进行了29次 ( 其中公司领导、部门经理及副经理全部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每人访谈半小时左右,小组访谈讨论一共进行5次 ( 每次3人) ,每次访谈一小时左右。访谈之前,研究人员再一次向受访者说明与研究相关的概念的含义。整个访谈过程围绕研究目的展开,即: ( 1) 什么促使你与他人进行知识存量的积累; ( 2) 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路径; ( 3) 知识存量的增长因素如何作用于共生员工来促使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的。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访谈资料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深度访问。结果得到13万字左右的访谈资料及半结构化问卷资料,从中随机选取2 /3进行编码分析和概念模型建构,剩下的资料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3范畴提炼和概念模型建构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把原始资料打破揉碎并把揉碎后的语句标签化,然后抽象出语句的概念,再通过概念的内在逻辑重新分类组合的过程。表2是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14个范畴。鉴于篇幅的限制, 对每个范畴,我们仅取3 ~4条原始语句进行列表。

注: A**- + + 表示第**位受访者回答的经过标签化的第 + + 句; 每段句。

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主要是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得到的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此,通过将涉及到开放式编码中范畴的访谈纪录重新逐条分析,以求找出所隐藏的潜在的脉络或因果联系。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开放式编码中14个范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可得4个主范畴,即共生单元、信息丰度、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如表3所示。

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 “故事线”的方式进一步处理范畴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以求找到一个可以统领所有主范畴的核心范畴,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归纳,本研究认为 “共生”可以作为 “核心范畴”统领所有的概念及范畴,同时定义共生的行为结果为知识存量,定义共生的行为过程为知识共享。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是主范畴。扎根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发现新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已有理论,通过补充被遗漏掉的内容延展并细化现有的理论性类别和相互关系[23]。本研究中,我们一边通过扎根理论来进行概念模型的建构,一边通过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来完善共生理论,以期通过两方面的互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概念模型。因此,本研究结合扎根的范畴、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和共生理论的同步建构得到了在一定共生模式下的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将剩下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通过与上述研究相同的方法进行编码的三步处理。 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是影响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的原因,包括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信息丰度这一判别准则,均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模型解释

通过扎根理论三步编码技术抽象出访谈资料的概念、范畴,并通过分析资料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明晰概念及范畴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同时结合共生理论的相关概念、理论,构建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是共生的三个主范畴,在第二步的主轴编码阶段中把信息丰度作为一个主范畴,可是通过第三步的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 “故事线”的梳理,挖掘出了核心范畴共生及其共生的行为过程 ( 知识共享) 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 知识存量) ,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属于主范畴。下面从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主范畴对概念模型进行详细解释。

4.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指工程咨询企业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员工,包括知识员工的质参量、象参量和物理参数, 其中质参量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象参量包括资历和合作意愿; 物理参数包括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 知识员工单元由于质参量的兼容,且同质度达到一定阀值,使员工单元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趋势, 进而引起员工单元在共生环境中借助一定的共生模式的交流需求,员工单元在这种交流需求的作用下借助界面的共生对象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知识员工。 当选择了知识员工,彼此产生了交流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的顺利进行需要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大于阻力 ( 动力与阻力由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决定) , 此时交流可以顺利的进行,但是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交流,需要有一定的信息丰度才能达到一种深层次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了共生,也即共生形成的充要条件成立,共生的行为过程表征为知识共享过程,共生的行为结果表征为知识存量增加。在动力形成阶段,信息丰度阶段、共生形成阶段、知识共享阶段及知识存量增长阶段都有相应共生环境的作用。

知识存量通过共生界面反馈作用于共生体,通过共生界面的共生能量损耗了一部分的能量,剩下的能量即是净能量,用Es表示。这部分净能量有两种用途,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功能的改进,即K选择;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即R选择。 其中,K + R = 1,也可表示为ES = R* ES + K* ES。 K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功能改进 ( KSA) ,KSA作用于A的质参量;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B的功能改进 ( KSB) ,KSB

作用于B的质参量。R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增容扩维 ( RSA) ,RSA作用于A的物理参数; 一部分能量作用于共生单元B的增容扩维 ( RSB) ,RSB作用于B的物理参量。象参量是共生单元本质属性的特征参数,一般不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可以通过连续积累的作用改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从而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同时质参量往往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质参量和象参量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本和动力。

4.2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在共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共生关系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包括了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有形界面一般形成于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基于企业目标和业务需要而开展的一种企业层面选择中,无形界面一般形成于知识员工基于个人的人际网络的一种带有偏好性的选择中。 共生关系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和阻力的对比上,稳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能量损耗及R选择和K选择上。如果能量损耗过大,将不利于共生产生的共生能量对共生体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系统性内耗,这显然不利于共生体的进化,甚至导致共生体的蜕变。K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R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 在进行能量分配时,共生单元不仅会考虑自身的绝对能量所得,也会考虑自身的相对能量所得,绝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上,相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的比例 ( 由共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决定) 及R和K的比例 ( 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决定) 上,这种绝对能量和相对能量的所得关系也契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以,应该选择利于共生关系效率发挥和稳定性的共生界面。 同时,从以上分析也可以明确共生界面影响着共生模式的选择。

4.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员工所处环境中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既有相同的作用,又有个人独特性的作用。 下面从这两方面的作用进行阐释。

内部环境在动力的形成阶段、信息丰度的形成阶段、共生的条件成立阶段及公升的行为过程和共生的行为结果阶段都发挥了作用,是共生关系所依赖的最根本的环境。包括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组织激励和自我满足体现了个人层面的激励,是一种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员工的内心更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这也和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相契合。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体现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激励,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有利于员工的社会心理的满足,有利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所以, 既要重视员工的个人满足,也要注视员工的社会满足; 既要重视员工的物质满足,也要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借助于公司外部的条件来满足员工共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外部支持。组织外部支持是一种积极地组织特征,是对员工的一种工作上的支持,有利于信息丰度的达成。 同时,外部环境对于整个共生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共生系统也属于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如果没有外部能量的输入,都最终走向一种无序的状态。组织外部支持正是这种外部能量的输入。

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外部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弥补促进的关系。内部环境是根本性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共生体。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整个共生系统。由此, 研究得出共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两种作用对维持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平衡既有相同的作用,也有各自独特性作用。

5结论与讨论

5. 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共生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扎根理论可以用于完善已有理论的特征,把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引入到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得到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其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是共生单元的本质属性, 同时质参量和象参量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2挖掘了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路径,并结合共生理论和扎根资料的内在逻辑丰富了概念模型,不仅发现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形成条件,也发现了影响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因素。

5.2理论贡献和管理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1通过扎根理论能够完善已有理论的作用,丰富了共生理论的应用范围,佐证了共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以往研究中只涉及企业层面等应用; 2通过扎根理论发现员工单元有时也会和自身质参量不同的人形成共生关系,如A17 - 18虽然我们性格不同,但代工业务水平很高,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概念: 性格,技术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知,性格属于软实力范畴,技术水平属于硬实力范畴,它们都属于共生单元中质参量这一主范畴。皆然,共生理论可以依据主质参量的进行解释,也即同质度解释。共生内在的要求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也可以说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是共生形成的必要条件,可是共生内在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 根据 “反者, 道之动”的哲学思想,我们认为异质性是共生之所以共生的最根本动力。而现在共生理论只强调同质性的作用,所以对共生理论异质性研究的提出是本研究的又一理论贡献。

管理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 良好的人际网络是员工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员工应该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网络; 员工不仅应该重视硬实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培养,两者同属于员工质参量; 员工也应该注重自己资历及合作意愿的加强,比如继续教育和敬业心,因为质参量和象参量是辩证统一的,质参量的改变对象参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象参量也可以逐渐的影响质参量。2对于企业环境而言: 企业应该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给知识员工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知识员工的内心需求和社会需求,企业应该加强同外部的联系,以加强内部活力; 3对企业的工作方式而言: 创造良好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设计利于员工共生最大能量生成和最小能量损耗的模式。

5.3研究不足与展望

知识增长模式 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1 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1.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 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1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2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

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1)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2)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3)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4)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3 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当一个产业部门采用了一项新技术时,由于投入少、产出高、利润率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项技术很快就会得到扩散、发展和完善。这样,该技术的竞争优势很快会丧失。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有利地位,就得不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加快了技术进步。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转型归根到底要通过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分配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知识生产率结合起来,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组合向高效率组合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转变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知识生产率,要使知识的不断生产、使用和分配成为进一步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摘要: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简要的论述了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影响途径。

知识增长模式 篇6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经济,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知识经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竭力提倡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的目标是将传统型的不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发展转向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当然, 知识经济也离不开传统的资源背景, 但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传统工业那庞大的资源体系, 更需要以教育、研究、智慧为基础, 具有知识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是这个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头戏。

一、中国化的知识经济发展

第一, 经济发展状况。康拉特在《中国, 世界的加工厂》中说, 一个世界强国正在崛起, 它将是世界的合作伙伴还是霸权?他同样也提出, 中国能否成功呢?这也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的确,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 我国人口众多, 有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成本。但是, 一个国家的发展更需要知识经济, 只有知识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才能得到真正的增长。

第二, 经济发展前景。较世界知识经济, 特别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经济, 我国的知识经济目前还处于尾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电子产品以及电话通讯中转设备的生产基地。我国成为最大的生产基地不仅仅是市场所趋, 更多的是因为我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从而能造出低成本的“中国造”。但是正是这些目前看来是劣势的方面更能激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要做到知识经济, 就得把成本优势转变成技术优势, 竭力发展自己的品牌。虽然我国人口众多, 但是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加强, 工人素质不断提高, 工程技术不断提高, 高级知识分子、研究开发人员与日俱增。这些都将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中国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第一, 市场经济得到有效扩充。我国的经济不该局限于经济大国这个名字, 而该向着经济强国的名单奋斗, 想要加入经济强国的队伍,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是首当其冲的措施。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能创造出市场经济。信息的播散, 知识的生产, 技术的投入这样一个紧密有效的链接, 直接与市场经济接轨, 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 使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 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第二, 知识经济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知识经济, 从大方面讲, 它使市场经济得到了高效的运转, 具体来讲, 它将会成为功不可没的经济增长方式。如知识经济作用于农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杂交水稻就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 起初, 杂交水稻是因为市场的需要, 解决人多粮少的问题, 更重要是领着农业经济生产走出了一段阴霾。

第三, 知识经济对新能源的开发起主导作用。知识经济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手段, 它将弥补过量使用不可持续自然资源的不足。越往后走, 人类越需要资源, 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 然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是非常少的, 这样看来, 发展知识经济就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而目前我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 航空、航海技术, 电子通讯, 计算机网路技术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大量的科学研发团队、大量的高素质工人。

三、中国从传统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应该避免的模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古到今, 成为发达国家似乎就必须经历高生产、重污染、过量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就拿英国来说吧, 在它的工业时期, 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生产、重污染的国家。虽然仅仅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国家, 但经过工业革命, 一跃成为世界的第一资金强国。然而, 中国似乎正在重塑这样的发展模式。这就告诉我们, 传统的发展模式岌岌可危, 知识经济才是我们更应关注强调的。

当然, 要发展知识经济, 首先要提高教育水平, 它是知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当今知识的创新、新技术的研发是相当迅速的, 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而创新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又离不开人类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两个条件就像是左脚和右脚, 缺一不可。

四、结论

知识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道路。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当下, 知识代替了传统资源, 成为了主体资源, 它为人类当前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前沿的高新技术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它也将对教育和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竭力提倡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在资源紧缺的状态下, 发展知识经济才是硬道理。传统型的经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不能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我们当下与未来需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的一道曙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 它是智囊团的集合, 以教育、智慧为发展根基。

关键词:知识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辉霞, 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1 (3) .

[2].李朝阳, 姚先成.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土木工程学报, 2005 (5) .

[3].郑朝静.罗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探析[D].厦门大学, 2006.

1号店的增长模式 篇7

当电子商务行业遭遇资本寒冬时, 1号店仍然选择坚守。从上线伊始, 1号店就下定决心:打破网上超市早晚都要倒闭的魔咒。

4年前, 于刚还是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 刘俊岭是戴尔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裁;如今, 前者成了上海“1号店”董事长, 后者是CEO。在他们的带领下, 1号店在中国电子商务界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电商中跑的最快的公司。

1号店前三年增长到192倍, 销售额从2008年的417万元蹿升至2010年的8.05亿元, 其2011年销售额也达27.2亿元。在艾瑞咨询公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电商榜单中, 他们的年交易额为第7名, 年增长率为235.8%, 在前7名中, 增长率第一。2012年7月, 1号店3小时完成了2008年全年的销售额, 2天完成了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他们的创业故事, 已被沃顿商学院引为MBA课程的案例。

这样的成绩, 对刚刚年满4周岁的1号店来说, 或许是最好的礼物。

商品均价比传统超市低3%-5%, 超过15万种的品类大概是一家沃尔玛或家乐福门店的6倍——看起来很简单的商业模式, 却创造了电商的传奇。

谈及1号店的快速发展, 以及在快消品等商品订货、配送效率的快速提升, 于刚表示这是因为1号店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好的供应链模型, 在库存管理、SBY平台的构建方面都具有优势。

注重用户体验

2007年, 于刚和刘俊岭计划做一个“网上超市”, 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 周围很多人并不看好。

彼时, 网上超市的前景一片黯淡。此前, 美国大型网上超市Webvan的股价从上市之初的26美元跌到破产前的5美分。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网上超市开始营业, 但其中大多数或在一段时间后倒闭, 或在市场中艰难维持生计。在国内, 大大小小的垂直类电商多如牛毛, 而综合类网上零售被认为是一块硬骨头。

尽管如此, 1号店还是上线了。2008年7月11日, 1号店正式上线, 董事长于刚和CEO刘峻岭挤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 只有一张办公桌, 从零开始踏上创业路。

创业初期, 于刚与刘俊岭事必躬亲:做市场调研、写商业计划, 设计LOGO, 在招聘网站上发广告, 去印刷厂印销售目录再去地铁站和小区发放, 去仓库里拣货、盘点甚至亲自送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垂直电子商务网站到了一定阶段必定要横向扩张, 这时, 它们往往会遇到障碍。”这也是两人决定做综合网上零售平台的原因。

最早, 1号店打算一开始就卖电器家居商品, 但供货商不给货, 当时没人信赖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而随后到来的金融危机给1号店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打击, 网站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危机中, 他们决定更改策略。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 他们发现并总结出了网络消费者的属性和特点, 开始专心经营生活日用快消品。“为顾客提供足不出户、一站式家庭购物解决方案”, 是1号店商业模式的核心。“这里不仅是网上超市, 还提供订机票、缴水电费、信用卡还款等虚拟增值服务, 还有1号医网、1号药网等频道, 顾客群体多是25-40岁的都市白领。”

“全力满足顾客需求, 追求最完美的顾客体验”成为1号店的核心经营理念, 而有着亚马逊和戴尔职业经历的于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他认为, 电商的成功与否在于顾客体验, “良好的客户体验一定会带来自然的健康增长”。基于这种理念, 1号店从上线至今, 一直把顾客体验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同时, 1号店还请市场调研公司做常态性的顾客体验调查, 每周都依据收回的问卷意见进行改进。

比如, 有顾客反映, 米和面等大件商品白天家里没人签收, 送到办公室还要扛回家, 很辛苦。因此, 1号店就推出了“定时达”、一日三送等个性化配送。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为了提供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 2011年1号店竟然在阳澄湖承包了100亩水域。

于刚多次强调, 要把亚马逊和沃尔玛作为标杆, 真正了解客户的想法并且彻底执行。“每周一次的高层例会第一件事不是分析运营情况, 而是进行客户反馈讨论, 并指定责任人进行改善。”

为了做业界第一的顾客体验, 1号店把顾客体验指标细化成包括品类、品质、价格、配送、服务等十几项, 直接与员工绩效挂钩。

此外, 1号店还推出低价策略抢夺消费者。不过, 于刚并不赞成价格战, “电子商务的竞争最终是顾客体验的竞争, 低价应当通过优化成本来实现。”

客户体验管理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内容, 时下客户越来越关注细节, 关注企业每种服务带给自己的体验。但凡把用户体验修炼到极致, 最终没有不赚钱的。

革新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顾客体验, 关系到我们把成本足够降低, 让我们的商务模式改进。”在创办1号店之前, 于刚曾分别担任亚马逊副总裁以及戴尔公司的副总裁, 业务范围涉及配送、采购、库存、库容和物流等。而物流和供应链正是戴尔和亚马逊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因此, 于刚十分清楚, 电商最重要的功夫就在于供应链管理。

不过, 供应链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它的复杂让很多电商难以掌控:库存过多, 成本就会提高;库存过少, 又会造成缺货。而电子商务更加考验整个供应链条的协调能力, 不同保质期、包装形态的商品在经历入库、上架后, 以各种不同组合集合在每一个订单中, 再经历拣货、分拣、包装、出库、配送, 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 接着还可能要跟上包括退换货在内的售后服务, 这些环节如何高效运作并不是件容易事。

目前, 1号店在线销售商品90万, 涵盖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厨卫清洁、母婴玩具、数码电器、家居运动、营养保健、钟表珠宝、服装鞋帽、生活服务、图书音像、品牌旗舰店12条产品线, 产品种类15万种。

“1号店的库存管理难度在于, 品类杂、保质期短并各不同, 包装各异, 体积不等, 商品周转率也不一样。”

在接触了很多软件公司的管理系统都觉得不满意后, 1号店招聘了20多人进行自主开发, 之后分别在仓库规划、物流配送、SBY平台以及TMS系统的构建上持续进行投入。

在仓库分布方面, 1号店依据用户密度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建设了15个仓库, 并且根据顾客群的密集度来决定仓库的容量和品类。比如说, 上海、广州的顾客群密集度足够大, 可以容纳一个几乎是全品种的仓库, 满足周边所有的需求。而武汉则可以拥有一些本地化的产品或快消品。

在布局仓储中心的同时, 1号店决定自建配送系统。在配送上, 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大部分城市以及武汉等都是次日到货, 而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还有“半日达”、顾客决定收货时间的“定时达”和“一日三送”等模式。目前, 1号店70%的订单由自建配送系统配送。

在库存管理方面, 大幅度提升自动化程度, 实现效率更高的库存管理、拣货等工作。根据产品销量动态, 在多个仓库内智能分配库存和订单。而人工团队则主要负责进行供应商认证、商品质量检查、后期KPI考核等工作, 以保证较高的产品质量和合理的出货率。

在SBY平台构建方面持续进行投入, 利用其深度分析挖掘用户交易数据。用户购买数据背后隐藏着很多规律, 特别是在快消品品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当发现用户订货的一些习惯、周期性之后, 可以为用户构建一个购买行为模型, 之后利用模型去预测用户会有怎样的需求和动作, 并且为用户提供一些服务提醒、进行更加精准的营销,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TMS系统构建方面, 1号店让物流配送环节可视化, 以知道每一件商品在这一时刻达到了什么地方, 此外构建一套帮用户寻找商品的系统, 便于处理订单和货品。

于刚表示, 基于这样一套完整的供应链模型, 1号店可以更好的控制商品和库存, “比如一个顾客一次在1号店购买了16件商品, 之前依次检验完的时间要几分钟, 现在已经下降到了50秒”。

构建IT生态系统平台

在1号店的投资上, 30%-40%用于仓储配送, 30%多用于IT建设, 广告营销占的比例不足10%,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此, 于刚的解释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如果说电子商务是网络环境下的重要应用之一, 那么1号店无疑是国内整个电商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商业模式。而让1号店从名不经传到家喻户晓的, 不仅仅是它在市场上的卓越表现, 更离不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管理平台。

自主研发供应链管理模型、技术和系统,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CRM系统建立顾客行为模型……在高科技创新、系统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上, 1号店已经轻车驾熟。“除了财务系统, 其他所有系统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目前1号店拥有将近500人的研发队伍, 20多个专利和100多个软件著作权。当然, 这得益于两大创始人的IT背景, 1号店的成长和发展与IT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1号店在业务管理上顺风顺水, 但也有让其一筹莫展的问题——如何能够获得促进制度地有效落地、文化地快速传达以及知识的快速共享, 提升组织内部的沟通、协作效率?1号店希望通过泛微协同OA来实现内部运营管控的全新面貌。

经过数月的沟通和实施, 1号店的协同办公管理平台近日正式上线, 与供应链管理、CRM等业务系统共同构成1号店的IT生态系统平台。通过协同OA系统, 核心帮助1号店实现如下应用:

1、通过个人门户和公司门户的建设, 实现业务信息的定向、高效传达, 提高信息推送效率, 同时, 构建员工个人工作门户, 与员工岗位职责相关的事项、信息、制度等在第一时间送达, 做到沟通及时高效。

2、通过工作流程的建设, 规范化制度化办公流程, 提升工作效率。以业务为导向, 以组织维度为基础单位的工作流程体系构建, 让整个1号店的内部运营制度、流程得以实现一体化的协同运作, 高效、快捷、可追溯、可优化的流程体系将为1号店未来的组织发展提供保障。

3、通过知识库的建设方便1号店集团新闻、通知、公告的发布传递。统一的版本管理和目录管理, 让员工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得所需知识和信息, 而这些信息是最新、最准确的。而信息回复机制则构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

4、通过协作区、流程、邮件等通信通道的整合, 打造360度沟通平台, 实现无障碍沟通, 并且打造沟通回路, 营造高效快捷地沟通环境。

上一篇:脑生理变化下一篇:人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