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2024-06-19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精选8篇)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留置不当会造成质量问题, 对施工缝留置的正确位置以及施工缝的处理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施工缝,工程质量,控制

0 引言

在我们日常的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天气、机械等因素的影响, 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施工缝。如何处理施工缝, 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显得尤为重要。

1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留置不当会造成质量问题

某砖混结构房屋,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横墙承重。施工时在楼板中部留了一条施工缝, 贯通房屋全宽, 将该层楼板一分为二, 施工缝接头未作应有的处理, 一些松散的混凝土仍留在缝的一边。房屋使用后不久, 施工缝处就因混凝土干缩而裂开, 裂缝波及外纵墙, 室外纵墙中部宜产生竖向裂缝, 该裂缝在楼板附近较宽, 上下两头较细。这些裂缝对房屋的使用及耐久性影响较大。

某框架结构房屋, 施工缝未留在梁柱连接处, 而是错误地留在一定梁果位置 (即错误地将梁高按上、下两层分期浇筑) 。在浇筑梁的上层混凝土时, 下层混凝土则产生了竖向裂缝, 该裂缝处于柱两侧附近, 由上向下发展。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是, 浇筑梁上层混凝土时, 下层混凝土尚未达到足够强度, 他既承受上层混凝土重量又受浇筑上层混凝土时的震动。这样在梁高范围受拉区内留施工缝是不允许的, 因为其对梁的受力不利, 甚至会危及安全。

2 施工缝设置的原则

2.1 施工缝设置原则:

现行《馄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50204—92) 》中规定“施工缝应留在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并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缝的设置提出具体要求, 故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柱、梁、板的内力作简要分析, 进而说明施工缝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性。

2.2 柱、梁、墙、板内力简析:

对于混凝土柱, 最大弯矩往往位于两端, 剪力和轴力沿柱高变化很小或无变化, 由此看来, 施工规范对于施工缝的设置在柱两端的提法主要是基于施工便利, 而目前施工中由于种种原因使施工缝设置在柱中段就不应视为质量问题。

混凝土梁、板两端常常是最大剪力处或最大负弯矩处, 但装配式框架梁两端靠柱一侧均设有施工缝, 多年来, 此类结构在柱、梁相交处并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随着建筑物功能及美观需要, “高、大、新”建筑物越来越多, 由于混凝土浇筑问题、模板支设问题、施工操作问题使混凝土会分成若干段浇筑。只要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和抗渗问题有比较正确认识, 施工缝处理方法合理、科学, 就不应对施工缝设置作过多的限制, 因此施工缝问题。主要是对施工缝处理方法需认真研究, 谨慎从事。

2.3 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设置施工缝:

较长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 为克服沉降差异、温差影响和水泥干缩影响, 需间隔一定距离浇筑筏板, 每段筏板之间设置“后浇带”填平补齐, 因此, “后浇带”处会出现两道垂直施工缝, 后浇带的保护和混凝土浇捣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包括地下室筏板基础中后浇带的抗渗措施。

2.4 钢筋混凝土蓄液池或箱形基础及地下室外墙中设置施工缝:

钢筋混凝土蓄液池或箱形基础及地下室外墙中设置施工缝, 不仅关系到结构安全度问题, 而且对池 (箱) 壁能否具有良好的抗渗、防漏问题也有很大影响。有的施工单位为防止施工缝处成为渗水通路, 采取池 (箱) 底板同池 (箱) 壁板或地下室外墙同底板一起浇筑的方法, 结果事与愿违。由于池 (箱) 壁或地下室外墙内侧支模无坚硬的硬基层支撑造成池 (箱) 壁或地下室外墙几何尺寸歪斜变形, 底板钢筋踩踏位移, 严重影响蓄液池或地下室外墙及箱形基础的质量。

正确作法是在池 (箱) 和地下室底板同侧壁外墙相交处往上30~40e ra设水平施工缝一道, 该缝可以是凹缝、凸缝, 也可以是平缝, 平缝内设钢板或橡胶止水带。由于池 (箱) 及地下室底板与侧壁相交处侧压力最大, 该处都可以设施工缝, 那么, 在池 (箱) 侧和地下室外墙壁中部设置水平施工缝也不应视为不合理, 但是施工缝毕竟是个薄弱部位, 能少设缝时尽量少设, 同时施工缝的结构及处理措施必须周密。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作如下处理:

3.1 若施工间歇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 (根据试验确定。

无试验资料时, 不应超过2小时) , 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人, 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 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好的混凝土层内5一10cm, 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 结成整体。

3.2 若施工间歇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 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

18MPa时, 方可继续施工。

3.3 若施工间隔时间较长, 已浇筑的混凝土早已硬化, 在新浇筑混凝土前应作如下处理:

(1) 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 软弱混凝土层、油污等。 (2) 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 (3) 大量实验表明接续面进行粗糙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接续面粘结强度。下面做法可以得到较好的粗糙界面:a将旧混凝士适当凿毛, 但此法容易伤及旧混凝土;b用高压水枪喷射旧混凝土表面, 但高压水设备造价昂贵, 技术含量高, 在现阶段从我国实际施:技术及施工水平来看, 应用高压水处理较少量的施工缝不太实际;c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旧混凝土表面呈现锯齿状, 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 (一般为2-4cm) 锯齿深度为粘结面旧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 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旧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倍;d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 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e浇筑新混凝土前, 在接缝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 (对于水平施工缝, 该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3cm) ;f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 (4) 梁、柱施工缝应与梁、柱轴线垂直, 板墙施工缝应与板面、墙面垂直, 不宜做成斜坡形。 (5) 留梁的竖向施工缝时, 应先做一块隔板, 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 再浇筑混凝士。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 满插到梁底:若隔板上下不留缺口, 板就被钢筋挡住, 插不到梁底, 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 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 (6) 做板的竖向的施工缝时, 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 可采用新加设接头钢筋的办法。接头钢筋一般可采用6-10, 其所需截面面积一般为板截面面积的0.2-0.3%, 长度为插入新旧混凝土各30倍直径, 两端加弯钩。这种钢筋一般放在板的上面, 必要时上下均放。

4 结束语

尽管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因素, 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 善于积累经验, 我们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当然, 我们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 除了施工的需要、天气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 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 这样对于结构的整体性也很有益处。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篇2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仅为抗压强度的7%~14%(平均约为10% ),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规定“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1] 。但有时也不尽然,规范不可能表述实际工程的各种情况,例如,混凝土楼梯如果说留水平缝或垂直缝都是不合适的,应表述为“使施工缝接缝面与结构的纵向轴线垂直”更为确切。柱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 mm 处;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混凝土,其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之内。通过分析进一步说明实际工程施工中,施工缝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施工缝位置的留置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位置,在要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就必须考虑清楚。每种不同的结构各有不同的留法,但总体来说,施工缝应留在结构比较不重要的地方,或受力(主要指剪力)较小而施工又方便的地方。施工缝形成的截面应与结构产生的轴向压力相垂直,以便能直接发挥混凝土的特长——传递压力。例如:梁、柱的施工缝,应与构件的轴线相垂直;板、墙的施工缝,应与板面相垂直,具体说明如下:

(1)水平施工缝:①基础与基础梁间、基础梁与柱间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梁的下面和上面的水平面上。② 柱与基础问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上面的水平面上。③梁与柱间的施工缝,宜留在梁底与柱的交接水平面上。④ 无梁楼板与柱间的施工缝,宜留在柱帽下面的水平面上。⑤ 板与梁应一起浇灌。当梁的截面尺寸很大时,施工缝可留在板底面以下2~3cm处在水平面上,不得留在梁截面受拉区内。⑥ 烟囱、水池、水塔的施工缝,可每隔1.5~2.0 m留一道,但水塔中水箱的施工缝,应避免留在支托斜底部分。⑦ 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以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2)竖向施工缝:① 浇灌单向板混凝土时,施工缝可留在与板跨平行的任何位置。② 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留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③ 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及其复杂结构的工程,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④ 对于带有斜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应连续浇灌,若必须分开浇灌,施工缝则应在斜梁加腋的上部。⑤ 现浇楼梯的施工缝,一般应按楼层设置。

三、施工缝方法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做如下处理:

(1)若施工间歇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不应超过2小时),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入,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层内5~10cm,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结成整体。

(2)若施工间歇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l.l8mpa时,方可继续施工。如果在混凝土现浇施工过程中,出现雷雨天气,待雨停后立即采取上述办法进行处理施工,使得新老混凝土整体凝固,砼内在及表面质量均良好。

(3)若施工间歇时间较长,已浇筑的混凝土早已硬化,在新浇筑混凝土前应作如下:①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软弱混凝土层,油污等;②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③必要时将旧混凝土适当凿毛;④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⑤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5的水泥砂浆(对于水平施工缝,该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3cm);○6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

(4)梁、柱施工缝应与梁、柱轴线垂直,板墙施工缝应与板面,墙面垂直,不宜做成斜坡形。

(5)旧梁的竖向施工缝时,应先做一块隔板,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再浇灌混凝土。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满插到梁底。若隔板上下不留缺口,板就被钢筋挡住,插不到梁底,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

(6)做板的坚向施工缝时,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可采用新加设接头钢筋的办法。接头钢筋一般可采用Ф6~Ф10,其所需截面面积一般为板截面面积的0.2%~0.3%,长度为插入新旧混凝土各30倍直径,两端加弯钩。这种钢筋一般放在板的上面,必要时上下均放。

(7)较大体积的结构之施工缝,例如毛厂石混凝土基础的施工缝,应做成踏步式,阶长为阶高的2倍。

四、材料的选用

(1)水泥:对水位变化及抗冻要求的砼,宜选用硅酸盐水泥;当环境水对砼有侵蚀作用时,应选用抗硫酸盐水泥,水泥碱含量≤O.6% ,熟料碱含量≤0.5% 。当砼浇灌体积较大时,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以降低水化热防止湿度裂缝;优先采用散装水泥。

(2)骨料:粗骨料优先采用天然骨料,如骨料供应发生变化时,应按照现行建筑材料规程进行详细的补充勘察和碱活性成分含量试验,未经专门论证,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4~2.8范围内,细骨料应采取脱水、排水、遮盖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保持含水率稳定,并不宜超过6% 。

(3)摻合料、外加剂掺合料:目前砼掺合料有粉煤灰、硅粉、凝灰岩粉、磷渣粉岩粉等,其中使用较多的为粉煤灰,尤其是I级粉煤灰,具有明显的减水增强和显著改善砼多种性能的效果,并可降低砼水化热,因此宜优选用I、Ⅱ级粉煤灰。

(4)外加剂:主要有引气剂、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等,应根据其性能可在不同情况下采用。

五、结束语

当然,我们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施工的需要、天气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这样对于结构的整体性也很有益处。

参考文献: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篇3

在砖混结构现浇楼板施工中, 若施工缝留置与处理不当, 不仅会对结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 还会导致厨房、卫生间等处出现漏水现象。对施工缝的设计, 首先应保证通过施工能达到现浇板结构计算的力学假定, 确保结构安全;其次要方便施工。现浇楼板施工缝的留置, 应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如果其位置不妥或处理不当, 就会改变原设计的受力状态, 从而产生质量问题, 轻则开裂渗漏, 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重则造成结构隐患, 危及结构安全, 直接影响使用, 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多年来的施工经验, 笔者总结出以下一些施工缝的留置和处置做法。

1 施工缝留置的时间界定

在大面积的楼层现浇板施工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施工技术要求或劳动力组织方面的原因, 或者是考虑分段流水施工, 而不能连续地将每层楼的现浇板整体浇注完成。当间歇时间预计会超过规定允许的时间时, 就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留置施工缝。

2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

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办公楼等的楼层现浇板大多数是双向板, 从目前的调查统计情况来看, 在大多数的图纸中并未单独注明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及现浇板施工缝的具体施工要求, 施工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留置方法。

2.1 沿横向留置在现浇板跨中1/3范围内

虽然这种施工缝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处, 但很难保证结构计算时的力学假定, 即不能完全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再加上混凝土楼板的收缩或长期的荷载作用, 往往会在这种施工缝处产生裂缝, 甚至会出现贯通性裂缝将地板砖拉裂, 不仅影响美观, 而且一旦渗水还会引起钢筋锈蚀, 严重时危及结构安全, 影响楼房的使用寿命。

这种现浇楼板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砖混结构楼房的砖墙刚度过大, 限制了现浇板混凝土的自由收缩, 其实质是由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相差过大引起的。当收缩达到一定程度时, 由于该截面上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力差, 结合不牢固, 首先会在现浇板的施工缝处产生裂缝, 并且框架柱相对于砖墙来讲柔性较大、刚度较小, 因而这种非自由收缩不像框架结构楼房现浇板那样自由。此外, 由同一种材料 (钢筋混凝土) 的柱、梁、板构成的框架结构楼房整体上基本是各向同性的, 因此, 框架结构楼房现浇板的施工缝即使设在跨中1/3范围内, 只要按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裂缝。

这种留置现浇板施工缝的方法的施工难度较大, 且施工缝的处理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在施工缝处继续浇注混凝土时, 已浇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1.2 MPa, 而且需要凿掉松动的石子和软弱的混凝土层, 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并且要求充分湿润保潮≮24 h。在浇注混凝土前, 宜先铺1层10~15 mm厚的水泥砂浆,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中的砂浆相同。

2.2 留置在承重横墙上的中线处

这种留置施工缝的方法符合规范规定的施工缝留置在剪力较小处的要求, 可避免施工缝留置在跨中1/3范围内时一旦处理不当引起的裂缝。

(1) 先在承重横墙上中线位置留置通长的垫木或钢管, 一是作为现浇板负筋的临时支撑, 二是可以作为浇注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支撑, 还可以作为浇注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侧面模板。

(2) 浇注混凝土完成后,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2 MPa时, 将中心线处多余浇注的混凝土剔凿掉。

(3) 剔凿至中心线处的密实混凝土时, 需要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并且保持湿润24 h以上, 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清除。

(4) 铺设1层10~15 mm厚的水泥砂浆,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中的砂浆相同。

(5) 二次浇注现浇板混凝土。

如果通过建筑施工能完全达到设计效果, 符合结构设计时的力学假定, 说明能够保证结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反之, 如果通过精心组织施工也很难保证原设计效果的话, 就应当改变原设计力学计算模型的假定。

3 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施工缝的方法, 是在综合考虑上述施工缝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施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改变预留施工缝的支座支承形式, 将其改为简支支座, 断开负筋, 调整板底筋 (配筋量增大) 和负筋 (配筋量减小) 。这种方法改变了楼板的受力状态, 应重新进行设计计算, 并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2) 降低标高, 降低的高度为1个现浇板的厚度。由于楼房水平方向依靠圈梁拉结, 竖向依靠构造柱拉结, 因而这种调整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

(3) 施工缝处浇注混凝土时, 可先浇注圈梁混凝土, 后浇注现浇板混凝土, 直接在截面处留置现浇板的垂直侧模, 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4) 设计施工缝留置间距的确定。对大面积的楼层进行结构设计时, 应当沿纵向每隔20 m左右留置1条施工缝, 这样做既能保证原设计的力学假定, 又能消除现浇板的收缩裂缝, 同时还可以防止屋面现浇板由于热胀冷缩在顶层窗洞口处引起的八字缝。

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篇4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施工缝的留设和处理问题在现浇混凝土项目施工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现行施工规范没有具体的解释混凝土梁、柱、板的施工缝留置位置和处理方法,依据平时的施工经验,由实际情况笔者谈谈有关施工规范中施工缝规定的几点看法。

1 施工缝的定义和留置位置

1.1 施工缝结构整体浇筑因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

问题,不能连续地完成,而且间歇时间会超过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允许的延续时间,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就是施工缝。

1.2 关于施工缝的留设的常见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施工缝的留

置位置会受到混凝土的影响,混凝土有较低的抗拉强度,只相当于抗压强度的7%-14%(平均约为10%)最合理,因此应该在混凝土结构受剪力相对比较小而且便于实施的位置上留置施工缝。根据以往工作实践经验,施工质量因施工缝导致的问题主要分为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和施工时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两种。详细分析如下:

(1)有不完善的施工规范,此规范中“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的规定,较为片面,严谨度不够,比如说若是混凝土楼梯都不适合留水平施工缝或者垂直施工缝,严谨的规定应该是施工缝接缝面应该和结构的纵向轴线垂直。(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过程,因其有一次浇注数量大,整体性要求高的特点,故一般不留下施工缝。(3)混凝土条行基础和独立柱基础应该一次性地浇注完成,不应该留有施工缝。(4)有承受动力压力需要的设备基础,一般不应留置施工缝。若设计中没规定,而且又必须在施工中分段浇注混凝土时,首先应经过设计单位的同意,同时符合了施工规范要求,才能进行设置,但在同一设备机座的地脚螺栓之间,在重要机座之下和用轴连接传动的设备机座之间不得留置垂直缝。(5)施工缝也不应该在基础的薄壁或悬壁部位以及被孔洞削弱的位置留置。(6)施工规范中有:“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的规定,但是没有具体对大断面梁端面尺寸作出规定,一般认为和板连成整体的梁与板应同时浇注,只当梁有超过1m的高度时,其才能允许被单独浇注并且依照规范的规定留置施工缝。(7)在施工前应先全面分析简支梁的受力情况,简支梁的跨中的相对剪力比较小,施工过程中也有简便的操作,因此应该在跨度中间1/3简支梁的范围内留置施工缝。(8)砖墙的十字、丁字、转角墙垛、门窗洞、预留洞的上部等以及圈梁与其他混凝土构件交接处属于圈梁的薄弱环节或者关键位置,在圈梁的浇注过程中,应采用连续浇注混凝土的方法,其他的位置则均可留置施工缝。(9)应该连续浇注楼梯的混凝土。在多层楼梯的情况下,当上一层为现浇楼板且没有被浇注时,此时可以留置施工缝;留置时应在楼梯段中间的1/3部位处,应留意接缝面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方向。(10)另外雨蓬也应一次浇注混凝土完毕,不能留施工缝,这是因为其浇注量少并且属于悬臂构件。

2 施工缝的正确处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1 混凝土初凝以后,还不能在上面浇注新的混凝土层,为时尚

早,在新浇注的混凝土振捣时,如果浇注新的混凝土层是在混凝土初凝后,就会破坏已初凝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情况会受到影响,故须等到混凝土抗压强度在1.2Mpa以上时,才能再次浇注混凝土。

2.2 再次浇注混凝土之前应做好表面清洁工作,须全部清除附

着在施工缝表面的杂物,例如说水泥浆、垃圾、松动的砂石和软弱层等杂物,还有钢筋表面的油污、泥锈和砂浆等物质;在处理垂直施工缝是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进行处理,马上用钢丝刷或压力水在拆模后清洗表面水泥浆,使石子显露出来。在处理水平施工缝时,由于水平施工缝混凝土在重力产生的压力、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前后层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咬合力强度关系到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因此要有粗糙的施工缝接触面,这样才有利于使前后层混凝土结合在一起。故必须将其接触面在混凝土浇注之前凿毛,然后将施工缝表面冲洗充分,保证清洁和水分含量,但不得出现积水现象。

2.3 浇注混凝土前,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水泥砂浆,该砂浆

厚度为10-15mm,成分与混凝土相同,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石子在水平施工缝处聚集而影响混凝土强度。也应先在垂直施工缝处刷一遍水泥浆(水泥:水=1:0.4),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浇注混凝土的工作了。

2.4 承受动力压力的设备基础施工缝中,先对地脚螺栓进行校

正后开始水平施工缝混凝土浇注。将钢筋补插在垂直施工缝处,其一般有Φ12-16mm的直径,并且有大约500-600mm的长度,间距大约为500mm,此外也应该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补插钢筋,要求加弯钩在光圆钢筋两端。

3 复杂结构和重要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和处理

在设计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可以在施工缝位置补插钢筋以加强结构整体性,钢筋直径为Φ12-16mm,长度为300mm,插入钢筋数量依据施工缝表面积和结构重要性而定,但最低根数要求是2根;也可以采用一种粘结剂,涂在前层混凝土面层上,该粘结剂是环氧树脂粘结剂,含有受水分影响较小的固化剂(如600号聚酰胺),浇注混凝土要在粘结剂固化之前开始;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混凝土施工缝,首当其冲要做好的是防水处理。

通过我们现场施工实践证明,只要按照施工规范和上述要求留置和处理施工缝,并认真施工,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强度不会低于设计强度要求,施工缝的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高美.高层建筑施工后浇缝的设置和处理,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2.

[2]秦来有,武剑辉.如何提高混凝土建筑施工缝质量措施之探析,价值工程,2011.3.

[3]成继宏,鲁龙瑞,宋臻,吴健.转换梁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的选择,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5.

[4]沈翔,刘冬梅.劲性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3.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篇5

一、施工缝处理不当的危害性

1、板垂直施工缝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

按施工规程要求, 梁、板的施工缝应留垂直缝, 其位置以留在跨中1/3范围为宜。对于较大的梁, 由于配筋较多, 堵头插板支护不严, 使实际施工缝成为台阶缝, 伸出的舌尖部分成为薄弱环节。从材料组成分析, 舌尖混凝土实质上是流淌砂浆涌集而成, 缺少粗骨料, 含水量高, 强度低。当继续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施工时, 新入模的混凝土自重和冲击力大, 刚度极小的“舌尖”以悬臂梁状态工作, 极易引起碎裂。因而这类施工缝引起的裂缝, 在平台梁、板施工中多见。

2、墙、柱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

墙 (柱) 底和顶部的施工缝表面上最易残积泥砂、碎屑, 加上钢筋密集, 如果模板上清扫开口的位置不当, 甚至根本不开清扫口, 则二次浇灌前施工缝面上的泥砂和积水均无法排除, 使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分层。严重的凝混土墙 (柱) “烂脚”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引起的整个工程坍毁的重大事故也已有过公开报道对于柱或墙顶施工缝的处理, 也应引起特别注意。由于其一次浇筑深度大 (一般为一个层高, 接近3m) , 容易在顶部出现泛浆现象, 也就是粗骨料由于自重而沉底, 纯水泥细砂浆浮于表面。这层混凝土由于缺乏粗骨料, 强度极低, 不予处理, 势必形成薄弱环节。在关键时刻, 比如在地震荷载下作用, 就会导致大灾难。

3、施工缝位置不当引起的危害

施工规范将梁板的施工缝位置限制在跨中1/3的范围内, 当然有从力学观点出发考虑的因素存在, 比如跨中剪力最小。但又如何理解跨中拉力最大的问题, 尤其对于简支梁来说, 跨中的混凝土质量也是很关键的, 设想在简支梁的跨中存在一条先天性的全梁贯通裂缝, 就将严重威胁到简支梁的存在。所以说, 限制施工缝的位置在跨中1/3范围内, 与其说是从力学观点出发, 倒不如理解为从施工工艺角度出发考虑。首先是梁、板跨中一般不配负筋, 在此处便于插设档板, 形成垂直施工缝。其次是施工缝设在梁板的对称线附近, 可使模板的变位均匀相对地避免新旧混凝土接触角扭曲 (即受模板不均衡变位引起的扭曲、张裂现象) 。三是强调将施工缝留在跨中附近, 可以争取保持新旧两段混凝土的体量和尺度大体相当, 避免相差悬殊的现象出现, 从而减少温度应力和干缩裂缝的出现, 并且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 对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具有足够的侧面挤压力, 从而改善施工缝界面上的粘着、咬合作用。

二、施工缝的设置原则

施工缝的设置要尽量减少, 应该考虑到结构及构件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尽量减少留缝以便减少结构的薄弱环节, 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若施工缝的留设位置过多, 使结构和构件存在裂缝隐患较多, 必然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施工缝的留设应充分考虑到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缝应设置在剪力、弯距较小的部位.应尽量避开钢筋锚固区及主筋搭接部位。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施工工艺要求。某些整体结构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必须在某些指定部位设置施工缝.否则会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内在质量。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应避免裂缝的产生, 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和收缩变形因素的影响, 避免结构收缩裂缝和温度应力裂缝的产生。

三、施工缝的正确设置方法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做如下处理:若施工间歇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 (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 不应超过2小时) , 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入, 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 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层内, 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 结成整体。若施工间歇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 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18时, 方可继续施工

若施工间歇时间较长, 已浇筑的混凝土早已硬化, 在新浇筑混凝土前应作如下处理: (1) 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 薄膜, 松散砂石, 软弱混凝土层, 油污等; (2) 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 (3) 必要时将旧混凝土适当凿毛; (4) 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 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 (5) 浇筑新混凝土前, 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5的水泥砂浆 (对于水平施工缝, 该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3) ; (6) 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梁、柱施工缝应与梁, 柱轴线垂直, 板墙施工缝应与板面, 墙面垂直, 不宜做成斜坡形。旧梁的竖向施工缝时, 应先做一块隔板, 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 再浇灌混凝土。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 满插到梁底。若隔板上下不留缺口, 板就被钢筋挡住, 插不到梁底, 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 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做板的坚向施工缝时, 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 可采用新加设接头钢筋的办法。

尽管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因素, 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 善于积累经验, 我们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当然, 我们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 除了施工的需要、天气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 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 这样对于结构的整体性也很有益处。

结语

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 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变化复杂, 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大。虽然我国规范己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但仍无法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对于某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 这就要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程经验, 多方面查找原因, 采取措施, 最终使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威麟.谈施工缝的留置与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7)

[2]白艳君.现浇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J].科学之友 (B版) .2006 (4)

[3]李涛.施工缝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08 (31)

浅谈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质量控制

1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位置正确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仅为抗压强度的7%~14%(平均约为10%)最合理,因此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比较片面,没有对混凝土构件作出统一规定,例如,混凝土楼梯如果说留水平缝或垂直缝都是不合适的。应规定为:使施工缝接缝面与结构的纵向轴线垂直。

(2)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浇筑数量大、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不应留施工缝。

(3)混凝土条型基础和独立柱基础也应一次浇筑完毕,不宜留施工缝。

(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一般不应留置施工缝。如设计没有规定,而施工时又必须分段浇筑混凝土时,应先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方可设置。但在同一设备机座的地脚螺栓之间,在重要机座之下和用轴连接传动的设备机座之间不得留置垂直缝。

(5)基础的薄壁或悬臂部位以及被孔洞削弱部位不应留置施工缝。

(6)施工规范规定:“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大断面梁,没有具体规定端面尺寸,一般认为和板连接成整体的梁应和板同时浇筑,只有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才允许将梁单独浇筑并按照规范规定留置施工缝。

(7)对简支梁作受力分析,在荷载作用下跨中的剪力较小,施工也比较方便,施工缝应留置在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8)浇筑圈梁时,由于砖墙的十字、丁字、转角墙垛、门窗洞、预留洞的上部以及圈梁与其他混凝土构件交接处,如带有雨篷、阳台、天沟板等的圈梁属于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都应连续浇筑混凝土,除此之外的部位均可留置施工缝。

(9)楼梯的混凝土宜连接浇筑。若为多层楼梯,且上一层为现浇楼板而又未浇筑时,可留置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1/3部位,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方向。

(10)雨篷由于浇筑量少且属于悬壁构件,应一次浇筑混凝土完毕,不能留施工缝。

2 正确处理施工缝,确保混凝土质量

2.1 混凝土初凝以后,不能过早地在上面浇筑新的混凝土层,否则在振捣新浇筑的混凝土时,会破坏已初凝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所以必须等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2.2 重新浇筑混凝土之间应清除施工缝表面的水泥浆、垃圾、松动的砂石和软弱层,以及钢筋表面的油污、泥锈和砂浆等杂物;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处理的垂直施工缝,应在拆模后即用钢丝刷或压力水清除表层水泥浆,使石子外露。由于水平施工缝前后层混凝土的结合是通过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接触面的摩擦力以及前后层混凝土的黏结力和接触面产生的咬合力来提高其抗剪能力的,因此施工缝表面要粗糙,这对前后层混凝土结合有利。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其表面凿毛,然后把施工缝表面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润湿,但低洼处不得有积水。

2.3 在浇筑混凝土时,为防止水平施工缝处形成石子密集区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宜在浇筑混凝土前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厚度为10~15mm,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垂直施工缝处也应先刷一遍水泥浆(水泥:水=1∶0.4),然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2.4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在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一般为Φ12~16mm,长度一般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左右,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也应补插钢筋,光圆钢筋两端加弯钩。在水平施工缝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观察校正。

3 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进行留置和处理复杂结构和重要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缝

当设计无规定时,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可在施工缝处补插钢筋,直径为Φ12~16mm,长度为300mm,钢筋数量视施工缝表面积和结构重要性确定,但每处不得少于2根;也可在前层混凝土面层涂敷一层环氧树脂黏结剂,但这种黏结剂应采用受水分影响较小的固化剂(如600号聚酰胺),并应在黏结剂固化之前开始浇筑混凝土;对地下水位以下的混凝土施工缝,则必须做防水处理。

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篇7

1 问题施工缝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 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 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 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我们常遇到的有质量问题施工缝有两类:一是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二是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

1.1 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施工缝留设时留到了应力较大位置, 例如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或者将施工缝设置在施工较艰难的地方, 例如紧贴基础梁顶设置而采用钢板止水带时, 就会产生与梁箍筋发生位置的冲突, 导致施工缝出现质量问题。

1.2 施工时处理不妥

大部分的问题施工缝都是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 引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在捆绑钢筋、支模时, 一些杂质掉入了缝内, 在浇筑混凝土时未及时清理干净, 形成了夹层, 最终导致问题缝的产生。 (2) 混凝土面没有处理合适, 残留了一些渣滓等。 (3) 在施工缝处未做细部处理, 没有铺设水泥砂浆, 导致上下层混凝土的粘结程度不达标。 (4) 混凝土墙体不密实, 钢筋过密, 振捣困难。 (5) 由于下料不当, 骨料过分集中在施工缝处产生问题。 (6) 施工缝未设置安装止水带。 (7) 由于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造成连接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2 预防问题施工缝产生的应对措施

合理的设置施工缝, 配合适当的养护措施, 能有效的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设置施工缝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定, 认真对待, 避免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而引发质量事故, 以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与避免出现施工高峰, 该公司采取后浇带、施工缝分段法对主体部分进行施工, 有效地防止混凝土浇筑后产生干缩现象影响结构。

2.1 施工缝的设置原则

施工缝的设置应留在结构应力较小的部位;方向上一般应垂直于结构的纵轴线;要尽量避开结构较薄弱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到施工的方便可行。

2.2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处理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凸凹缝、高低缝、平缝、设止水带缝等多种。另外, 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 根据以往的经验, 发现目前常用的几种接缝方式均存在着渗漏水的隐患。如采用“凹凸”型施工缝的最大弊端在于施工难度大, 而且很难保证质量。根据很多的施工实例, 发现采用400mm宽、2mm厚的钢板作为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其防水效果很好。

2.2.1 施工方便, 将钢板止水带按要求加工成一定的长度, 在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进行搭接焊即可。

2.2.2 不易变形且便于固定, 止水板下部可

支承在对拉螺栓上, 上部用钢筋点焊夹住固定在池壁两侧模板支撑系统上。

2.2.3 施工缝上下止水板均有200mm高,

爬水坡度陡, 高度也较大, 具有较好的防渗漏效果。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采用钢板止水带为宜。

3 施工缝处理施工注意事项

3.1 施工缝处理方法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3.1.1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应清除水

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即要做到:去掉乳皮, 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

3.1.2 已浇筑的混凝土,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3.1.3 防水混凝土结构设计, 其钢筋的布置和墙体厚度均应考虑方便施工, 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3.1.4 混凝土应细致振捣密实,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3.1.5 浇筑前, 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mm~

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3.1.6 高度大于2m的墙体, 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

3.1.7 对于不渗漏水的施工缝出现缺陷后,

可沿缝剔成V形槽, 遇有松散部位, 须将松散石子剔除, 刷洗干净后, 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素浆打底, 抹1∶2水泥砂浆找平压实。

3.1.8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宜少留置施工缝。

3.1.9 出现问题较多的部位一般还是地下

部分, 而且由于其通常情况下都有防水的要求, 根据施工缝渗漏水情况和水压大小, 采用促凝胶浆或氰凝 (丙凝) 灌浆堵漏。

3.2 混凝土后浇筑带施工缝注意事项

施工缝处采用镀锌钢板止水带焊接连接, 施工时确保止水带位置准确, 焊接牢固[1], 不出现漏焊或焊穿, 确保焊缝部位明水无法通过。在浇筑前先对其清理, 并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凿表面打毛, 保证混凝土的粘结、防水性能, 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在其两侧的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后浇带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进行28d以上的养护。

3.2.1 立缝表面凿毛法

砼终凝后, 挡板拆除, 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 清理松动石子, 此时砼强度很低, 凿深20~30mm较容易, 待二次浇筑砼时, 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 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 以增强咬合力。

3.2.2 增加粗骨料法

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 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 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 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 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 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 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 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3.2.3 清除浮浆法

当砼体量较小, 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 深度<25mm, 并挖压出条纹状, 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 对新旧砼结合有利。

3.2.4 二次开发振捣法

掌握好时间, 在砼初凝后, 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 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 使之更均匀密实, 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在施工缝、后浇带和隧道驳接口处施工完成至今, 未出现严重的渗漏现象, 相对于邻近几个车站施工情况, 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水工程显得最为优良。已完成的验收分部工程———主体围护结构及主体地基基础分部工程, 都达到优良的质量等级。采取后浇带、施工缝分段法浇筑, 既可以避开大体积现浇混凝土的不利因素, 又灵活地利用工作面、创造作业平台, 缩短工期;轨顶风道、站台层结构, 采用二次浇筑法施工, 有利于工期的缩短, 也利于材料周转, 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建筑工程按质、按时完成。

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中, 由于工程的需要设置了很多施工缝, 但是设置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 由于施工缝设置不当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本文从建筑工程实践出发, 阐述了施工缝的产生种类、处理方法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合理的设置施工缝, 配合适当的养护措施, 能有效的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主体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鸿伟.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 2003 (2) .

[2]赵炎龙.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控制[J].山西建筑, 2004, 30 (22) :6263.

[3]陈立.谈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与收缩裂缝的产生及控制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3 (10) .

[4]杨升.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现况与控制及有关标准、构造的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 2002.

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合理留设 篇8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 除简单单层建筑或特殊建 (构) 筑物外, 一般结构都必须要留设施工缝, 尤其是水平施工缝, 只要分标高、分层次, 除了可以整体施工或设计要求必须整体浇筑的结构或构件, 要支设吊模进行整体施工, 正常情况下都会留。如, 墙、柱等竖向构件在基础顶面、楼层顶面的施工缝, 是根据施工组织或工艺工序常规状态下应该留设的位置。这种施工缝是必须的, 在设计时, 荷载受力计算时考虑了这样的模型, 对结构的影响是允许的。

除此之外, 施工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情况, 需要中断施工, 留设施工缝, 这些施工缝对工程质量会或多或少造成影响。那么, 在施工当中, 如何留设施工缝, 使留设位置和方法对工程管理的综合效果比选更为有利, 并且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是需要认真设计的。

1 施工缝产生的原因

施工缝的概念: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 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 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 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施工缝不同于结构缝, 结构缝是设计文件中明确的消除不同沉降和温度热胀冷缩而设置的伸缩缝和沉降缝, 一般情况下, 用于沉降的结构缝两端建筑是相互独立的, 用于温度伸缩的结构缝除基础外的上部结构也是相互独立的。即会有两条独立的轴线相邻, 中间留设一定宽度的缝隙。

后浇带是一种特殊的施工缝, 它充当着结构缝的功能, 除相隔时间、材料及工艺的特殊要求外, , 其其后后浇浇的的方方法法与与施施工工缝缝处处理理方方法类似。有时后浇带在设计中明确规定, 有时设计提出要求, 但具体位置需要施工人员自己确定, 因此, 后浇带作为一种特殊的施工缝也是本文讨论的范畴。

产生施工缝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竖向构件在按照施工层次顺序施工留设的水平施工缝。如墙柱在基础顶面、楼层面;

2) 同一平面中由于组织关系, 要考虑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和材料、机械、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调配。如需要流水施工, 加快进度, 减少人材机投入, 避免窝工, 材料、场地局限等因素,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 施工分段留槎形成的施工缝;

3) 遇到突发事件影响。如断水断电、天气突变、机械故障等, 不得不中断施工;

4) 结构特殊、工艺特殊, 现有条件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整体施工, 需要中断浇筑并留槎, 不得不将结构断开进行二次施工。如斜板、交叉、错层、夹层结构, 后浇带等;

5) 特殊情况下, 设计中提出宜留设施工缝的位置。如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外墙止水带设置的水平、竖向、斜向位置, 无法吊模施工的上部构件, 楼梯等。

2 施工缝留设与施工管理的关系

施工缝与施工管理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 施工缝的留设位置、方式、处理方法一般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不论是平面划段的组织关系还是竖向是否一体浇筑的工艺关系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施工缝是否留设、留设位置和施工缝的处理对质量是有影响的, 混凝土是一个整体结构, 存在全面断开的构件对建筑物整体性、防水性、抗震性以及结构安全性都有影响;对成本的影响来源于施工进度的组织和工艺关系, 必要时设置施工缝会降低人力物力投入, 加快周转, 对成本有利, 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 施工管理尤其是施工组织、方案策划、合理安排各施工要素和工期对是否形成施工缝、是否留设施工缝及施工缝的处理会有影响。如, 管理得当, 安排紧凑连贯, 可能会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施工缝留设;及时跟踪天气变化, 避免混凝土浇筑时气候影响;合理要求, 一些设备基础与结构整体施工, 避免二次浇筑;施工缝处理时管理严格, 即能保证施工缝的处理质量。

施工管理直接或间接影响施工缝的形成与否, 同时又从施工缝问题反馈到施工管理当中, 进一步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 因此, 二者关系既是相互作用的, 又是辩证的。

可以看出, 提前策划和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过程中的动态跟踪管理更加重要, 施工缝是不可避免的, 施工人员管理中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避免其对工程产生害处或隐患, 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3 科学合理留设施工缝

1) 规范规定了常规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施工时要遵循: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如竖向构件水平缝位置宜在基础顶面、层面顶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应留直槎, 不能做成斜槎。有主次梁的楼板, 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 mm~30 mm;工业厂房水平缝应留设在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以及墙的竖向施工缝、楼梯、水池池壁水平缝等等的留设位置要求。

后浇带的位置一般设计有要求, 如果没有, 按照以上规定执行。

2) 规范规定了施工缝的处理时间和处理方法。

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2 MPa, 分仓浇筑施工缝处理时须等已浇混凝土7 d以上, 因流水施工设置的施工缝间隔时间为流水节拍, 该节拍不宜少于7 d。处理时应清理松散物、凿毛、洒水湿润、刷浆 (注意:水平缝宜刷水泥砂浆, 竖向缝宜刷水泥浆) 、浇筑、振捣、收面、养护一系列都有规定;

后浇带浇筑时间须满足设计要求, 设计无要求不得少于14 d;浇筑时除了满足上述规定, 还应掺入适量膨胀剂, 使混凝土结合牢固。另外在留设时按设计增设补强钢筋, 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安装管道增设伸缩接口等要求也应满足。

3) 一些特殊结构的施工缝留设。

一般情况下, 施工缝在设计中是不予说明的, 施工人员需根据规范要求、施工组织、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 但有的项目, 在设计时, 设计人员会做出一些明确要求, 或者虽未明确要求, 但在一些特殊结构或特殊部位层次分割上体现出来, 我们可以根据设计层次的划分, 在图中截断线的位置科学设置, 比如斜板、错层交叉层等;其他特殊如框支结构、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如果结构或受力情况过于复杂, 须咨询设计人员或必要时需设计人员在场指导施工缝的留设。

4) 不宜留设施工缝的情况。

有防水要求、整体性要求、抗振动要求等部位不宜留设。如大体积混凝土、独立和条形基础、承受动载的设备基础、构件削弱部位不应留置施工缝、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单层楼梯、悬挑构件、屋面等有防水要求部位等。

5)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除后浇带外, 混凝土结构均为整体结构, 应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 但由于各种原因, 不得不留设。留设前, 施工要合理安排, 提前组织, 避免留设过多的施工缝, 同时还应满足设计要求, 在设计不允许留设的位置决不能形成接缝。

施工缝处, 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易形成骨料集中, 结构松散, 同时, 坍落度大的混凝土易形成素浆, 处理时应剔凿干净, 加强振捣。

地下室外墙防水要求, 水平及竖向缝处要有止水措施, 做成企口缝或设置止水带。

4 结语

施工缝留设的合理与否, 对工程管理尤其是进度、质量、成本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 要加强施工前的组织设计和方案策划, 注重事前控制和过程管理, 事后处理得当, 才能有效的控制好施工缝问题。

摘要:分析了施工缝形成的各种原因, 对施工缝与施工进度、成本、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明确合理的留设施工缝的方法, 最后给出了一些特殊结构的施工缝留设位置、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缝,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魏春明, 赵星海.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方法研究[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2008:7.

[2]李英民, 于婧, 刘建伟.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缝的模型化研究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56-57.

[3]潘润.施工缝留设和处理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 2008, 34 (15) :124-125.

上一篇:园林病虫害防治下一篇:基于路由器的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