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罪与罚》

2024-06-29

小说《罪与罚》(精选12篇)

小说《罪与罚》 篇1

从《山海经》到《搜神记》, 从六朝志怪到明清志异, 中国文学从来不缺少带着神秘色彩的笔墨。京极夏彦在《巷说百物语》[1]中也写道:“在任何时代里, 妖魔鬼怪的怪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我甚至认为, 怪谈乃书籍故事之尊。”以妖魅绮丽故事著称的李碧华不讳言:“我是日本妖怪书的忠实读者。”李碧华以鬼神写人心, 以奇幻诡谲的故事反映社会百态, 利用鬼魂、轮回等传统文化的传奇之处来表达现代人的种种生活境遇。刘登翰在《香港文学史》中将李碧华的小说列为“诡异言情小说”, “她本人十分相信轮回或鬼神那些事情”。[2]王德威也说:“她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 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 每每有扣人心弦之处。”[3]

一、中国志异与日本怪谈

在李碧华的作品中, 我们既能看到日本怪谈文学的影子, 也有中国古代传统志怪小说的浸染, 她曾说:“中国的《西游记》、《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有更加天马行空的人鬼狐仙妖描述……周朝古籍《山海经》, 更超时空、荒诞不经。———它说是神话, 但似怪谈多些。”李碧华笔下的奇情异事、奇闻怪谈是深受中日两国文学的影响。

(一) 沿习中国志怪小说之传统

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起因时说:“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 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故自晋迄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4]我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和白话两个发展系统。文言小说就是指由神话传说演化为六朝志怪, 再演化为唐人传奇这一系统的小说。以花妖狐媚著称的《聊斋志异》就是属于这一系统。而李碧华的怪谈正可以视为这一系统小说的当代演绎。人物别具一格, 故事瑰奇诡异, 可谓当代的《聊斋志异》。

《八十七神仙壁》[5]讲的是北宋年间洛阳城外, 官府重修古庙, 吴道子真迹不得保全, 一老一少两位画师为保全壁画, 倾尽所有得到壁画, 许诺他日重绘。老人画技神乎其技, 将壁画中八十八位神仙像摹成纸稿, 阿元不禁怀疑老人就是吴道子本人, 并问他入画之法。老人将画技悉数传授给阿元, 却留下谜团而去, 留给阿元重现壁画的重任。阿元呕心沥血花了三年时间重修壁画, 在这过程中他爱上了画中的一个神仙。官府验收壁画, 却发现壁画中原本八十八个神仙只剩下了八十七个。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聊斋志异》中的《画壁》, 也是讲书生爱上了画中少女, 只不过《聊斋》中具有道德教化意义, 最终书生从画中走出, 而画中少女已然“螺髻翘然, 不复垂髫矣”, 一切皆因淫念而起。而《八十七神仙壁》则更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少了些教化含义, 作者不对少年画师与画中仙女的爱情做任何描述, 却给这一旷世传闻更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 让人不禁心向往之。根据家喻户晓的传说进行“故事新编”, 也是李碧华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青蛇》就是将《白蛇传》中知恩图报的桥段改成了现代版的多角恋。对于传说中水漫金山的真情进行解构, 许仙不再是那个呆呆傻傻的痴汉, 青蛇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小婢, 背叛与诱惑, 充斥在字里行间。古典的故事内容, 现代的感情纠葛, 有的是对爱情的不解和怀疑。有研究者把李碧华和张爱玲进行比较, 在《青蛇》中, 李碧华就毫不掩饰地借用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经典之句, 只不过到了这里红玫瑰与白玫瑰对于男人的困惑, 变成了法海和许仙对于女人的两难。故纸堆里的早已僵化的人物在她的笔下重新获得了血肉, 那些虚虚实实的幻想, 影影绰绰的身姿, 让死去的故事又焕发了新生。像这类的改编不胜枚举, 《凤诱》、《樱桃青衣》、《洛阳牡丹》、《十八姨》……这一个个带着中国古典传奇色彩的故事, 披着现代的外衣婀娜多姿地向我们走来。

(二) 兼收日本奇妙物语之影响

日本人接纳佛经故事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神异鬼怪, 并将其与本国民间传说、怪异故事融为一体, 对中国古典小说也更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传奇描写方面, 如《红楼梦》中正照为人面、反照为骷髅的风月宝鉴, 《水浒传》中洪信开石碣误走百八妖魔等情节, 形成一股绵延不绝的怪异审美潮流。周作人《鬼念佛》[6]有一段话:“日本讲鬼那是妖怪的故事……因为这种怪物与人鬼不相同, 幽灵找人, 必定有什么原因, 不论冤衍或是系恋, 就是所谓业……但是怪物必定蹲在一个地方, 你如若走到那里去, 就得遇上他, 不管你和它有没有恩怨……”《水袖》[7]一篇就如这般讲述了一个诡异的诅咒故事, 幽灵般被诅咒的“水衣”, 吸收了前度主人的汗, 如今又吸取无意将它穿上身的女孩的生命, 而爱情占卜的结果正是“魂藏水袖中”, 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没有前因后果, 没有因果报应, 女孩并没有犯任何过错, 只是偶然中遇到了“它”, 便成为了诅咒或者“衣灵”的牺牲品。又如《似颜绘》[8], 干脆将背景直接设置在日本, 不夜城大阪, 主人公高桥良三在宿醉后惊恐地发现自己的脸只剩下了皮肤, 这一切都是由于那天无聊戏弄街头摆卖“似颜绘”的少女, 少女画了他的肖像却被侮辱不值一钱, 羞愤中少女将画中他的五官擦除, 邪门的是, 他也如画中一样, 面孔竟变成了一张没有内容的白纸。日本怪谈文学对李碧华创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我收藏了大批古今的:《妖怪地图》、《百鬼夜行绘卷》、《百物语》……《百鬼图》……余不一一。”[9]自江户以来百物语就极度流行, 到如今妖怪学成为日本的显学。富士电视台从1990年开播并延续至今的深夜短剧《世界奇妙物语》系列, 每集讲述三个奇妙、诡异、惊悚的小故事, 深得百物语之风, 可见如今的日本人对于灵异事件和恐怖故事仍然是相当热衷。

和李碧华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小泉八云出生在西方, 原名Lafcadio Hearn。只因对日本事物的热爱, 他入了日本国籍, 从妻姓小泉, 并认真研究起了日本文化。他本身有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淀, 又接受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洗礼, 创作出了集大成之作《怪谈》。不管从体裁还是结构来看, 《怪谈》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极其相似, 可谓是日本版的《聊斋志异》。如果不是看过背景资料, 单单阅读《怪谈》, 你很难相信, 这样一位将日本民间的怪谈故事传神表达的作者竟然是一个高鼻梁白皮肤的西方人。《怪谈》辑录了39个神怪故事, 其中大多以日本的民间传说为原型, 小泉八云对这些传说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他曾在《谈阅读》中说:“当然不可能存在人鱼这种东西, 从某一种观点看这个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但是故事所表现的无私, 爱情, 忠实, 这类感情却是万古长青的, 这个故事是这么美, 所以我们就忘记了情节上的一切非真实性……”《青柳》中与武士相爱的柳树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碧华《蟾酥》中的蟾蜍精、《逆插桃花》中的桃树精, 在这些故事中, 这些集天地灵气幻化成人型的精灵, 似乎比真正的人类更痴情, 更有人情味。而有趣的是, 作为西方人的小泉写出了相当正统的日本怪谈, 而李碧华的现代志怪却更像是多种文化的大杂烩, 有中国志怪的魂, 日本怪谈的底, 《逆插桃花》更增添了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作品中不断引用《圣经》中的句子。李碧华的作品真是像极了香港这座城市, 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 使这颗东方明珠的身份变得暧昧而复杂, 她就像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 既有别于中国本土, 又不属于英国传统,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亦有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养分。中西文化交融的汇点, 孕育了这样一个多元的、交杂的、相互融合的文化状态。

二、美狄亚式的爱欲和复仇

李碧华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妖女复仇”式的阉割与杀戮, 这种复仇都带着残酷的血腥味, 读李碧华的作品, 仿佛看到了妖艳的女巫, 杀人之后还要舔舐刀刃, 嘴角露出邪恶的笑容。这种笑是无力的、麻木的, 是苍凉的。得不到的, 就毁灭了他, 残忍的复仇也是种无可奈何的举动。五四时期, 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原型传入中国, 这一原型有着欲望与复仇两大特点。因爱生恨的美狄亚杀死丈夫伊阿宋的新欢, 并亲手处死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 进行了极端疯狂的报复。唐人传奇中也有霍小玉变成女鬼向抛弃自己的李益报仇的故事, 死前立下诅咒“我死之后, 必为厉鬼, 使君妻妾, 终日不安”。《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写复仇故事的, 但不管是用超自然的力量复仇还是凭借智谋或是借助他人力量的复仇, 都还是被中国传统道德所束缚, 女性的复仇还是弱者的反抗。而美狄亚式的带着最原始欲望的复仇, 残忍、血腥、决绝, 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胃口。为了爱人背叛祖国杀害兄弟, 又因为报复背叛自己的爱人, 杀死自己的孩子, 这些情节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下是多么的匪夷所思。而披着怪谈外衣的复仇故事, 在李碧华设置的因果循环的背景里, 一切残忍的复仇似乎又合乎了情理。其实, 复仇一直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母题, 有研究者将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叙事归纳整合为三种模式, 分别是为血亲复仇、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第三类复仇 (主要指以捍卫个人尊严与名誉为旨归的复仇和由个人的家仇情恨转向群体的、阶级的复仇) 。[10]李碧华的复仇对这三个方面都有涉及, 当然最多的还是痴男怨女的故事。

(一) 人类之间的复仇

这一部分的作品主要是描写女性在遭到爱人背叛、抛弃之后以决绝的姿态向背叛她们的男性掷出复仇的利剑。在传统小说中, 男性是出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进入八九十年代, 商业化的加剧和文化的转型, 传统的价值体系和权威纷纷倒塌, 女性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力量, 特别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殖民城市, 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就像《青蛇》, 看似许仙玩弄了青蛇、白蛇的感情, 游戏其中, 实则千年过去, 许仙早已化成了青烟, 而青白二蛇依旧在西湖边寻找爱情, 自以为是的男子, 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妖女无限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而抛弃了糟糠之妻的男子, 以为自己得到了新的佳人, 没想到正是噩梦的开始。《潮州巷》[11]中男人遗弃妻女, 在大陆包二奶, 还若无其事地往返两地之间, 大男子主义作祟, 认为女人无非是依附于他, 无力反抗, 却不知, 被逼急了的女人, 因爱生恨, 破了他的法, 夺了他的命, 将他一块块永远地留在了家族生意卤水鸭中。《凌迟》中的复仇可谓是血亲复仇和个人恩怨的结合。富商余景天的儿子余继宗从小就有一种吃鱼就会呕吐的怪病, 而后又吸食毒品, 害得余景天身败名裂, 卜卦大师却说是“前世因, 来世果”, 让他困惑。自己的发妻在生下儿子后说了一些不明就里的话就撒手人寰, 而儿子在病中的胡言乱语更让他跌入绝望。原来同治三年, 起义军邱永安被侩子手尔力凌迟处死, 死前备受折磨, 许下毒愿, 下一世做他的儿子。他的妻子原是邱永安的女儿, 这一世只为把自己的爹生下来才嫁作仇人妇, 转世的邱永安作为儿子向他讨债来了。相比前两篇, 《双妹唛》显得不寻常起来, 不是女人对男人的怨恨, 而是女人对女人的惩罚, 同性之间的爱比异性来得更加暧昧, 更加无法言语。经历了生死相隔, 半个世纪过去了, 心中的结依然无法消除, 娇婆祈求得到的原谅最终没有实现, 只能带着惊恐和遗憾离去。复仇最高的境界莫过于让对方终身不安。

(二) 异类向人类的复仇

作为怪谈类小说自然少不了一些超自然的复仇描写。《青蛾》中对好色肥汪的寄身产卵, 《蓝蜘蛛》中蜘蛛精将肆意寻欢的男人吃掉制成“空罐头”。这类的复仇没有特定的某个对象, 但都是指向都市中好色的男人, 作为对不负责任的“淫念”的惩罚, 李碧华创作出了“青蛾”、“蓝蜘蛛”这样的都市妖女作为行刑者, 在想象的空间里实现对女性自身的保护。《吃猫的男人》[12]又是将仇恨交织起来, 伍健康出于对前女友阿CAT的仇恨, 从此染上了吃猫的怪癖, 而长期虐猫、杀猫、吃猫, 也让伍健康变成了一个怪物, 被送进医院只能“喵喵”地怪叫, “好像肚子中有成千上万的猫要自喉头涌出来”。这可以看成是猫的怨灵对伍健康的变相复仇。最恐怖的莫过于《纠缠》[13]中死去的儿子对母亲的复仇, 在华人地区, 流行着一种婴灵信仰的传说。所谓婴灵, 就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 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如果不予超度, 他们便会以种种方式或现象, 来危害其亲属以及跟他们有冤的人, 造成家庭的不安, 社会的恐惧。死去的大儿子还未成形就被母亲堕胎, 冲进下水道。他怨恨母亲抛弃了他, 一直盘旋在母亲身边直到弟弟长大, 而对母亲最大的惩罚就是将弟弟带走。女主人公从来都活在惊恐之中, 内疚自责但是无法挽回。这些坊间的传闻、迷信, 也让李碧华运用自如, 幻化成为笔下夺人心魄的灵异故事。

(三) 异类向异类的复仇

《吞噬》[14]讲的是瘦弱的小鳗爱上了“海中霸王”灰星鲨, 鲨鱼对小鳗的爱根本不屑一顾, 但小鳗却是抛弃一切地爱上他, 甚至被他吃掉都心甘情愿, 然而毕竟心有不甘, 对铁石心肠的鲨鱼因爱生恨, 潜藏在它身体里, 最终将鲨鱼活活吃成一个空壳。将动物赋予人的感情, 将故事衍生到陌生的海洋世界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讲述了一个痴心女子的故事。《算账》则是鬼魂之间的恩怨, 为情自杀的安仔从十八楼跳下, 只是重伤, 脑震荡, 灵魂与肉体分体, 正当他要“重新做人”之际, 一个老婆婆却拼命拽着他, 不让他回去。为何如此固执?原来那老婆婆正是安仔的替死鬼, 家中还有九只小猫也人道毁灭。十条命让安仔不得还阳, 欠的帐终究是要还的。

李碧华讲故事新颖独特, 但总是逃不过痴男怨女、因果循环和命运惩罚, 王德威说她“其文字单薄, 原无足观”。也许说的就是这一点。《聊斋》的评论者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所说“读聊斋, 不作文章看, 但作故事看, 便是呆汉”, 李碧华的不足之处就是她的故事足够吸引人, 传奇性、怪诞性、趣味性都有, 但同样题材的文章一旦重复出现不免有类型化的嫌疑。

三、残酷趣味与大众审美

“一切‘除妖’故事, 最好看, 还是妖的部分, 吸引我们的, 都是刺激、恐惧、震栗、淫邪、心寒……被虐的感觉。”就拿《聊斋志异》来说, 数个版本的电视剧的翻拍, 拍成电影的《倩女幽魂》和《画皮》更是卖好又卖座。李碧华的这些夺人眼球的“现代志异”故事也自然难逃编剧的“法眼”。不同于令人惊声尖叫的恐怖怪谈, 她的作品往往还带着一丝哀婉痴缠。李碧华以看似恐怖的形式讲述一个使人落泪的伦理故事, 既有引人入胜的奇幻色彩, 又不乏对世俗道德观点的影射和探讨。

《潮州巷》中有一段描写:“刀起刀落, 刀起刀落, 把爸爸一件一件一件的, 彻夜分批搬进那一大桶卤汁中。他雄健的鲜血, 她阴柔的鲜血, 混在一起, 再用慢火煎熬, 冒起一个又一个的泡沫与黑汁融为一体, 随着岁月过去, 越来越陈, 越来越香。”这样近乎残忍的血腥描写, 不禁让人想起施蛰存的《石秀》、余华的《现实一种》, 都是用冷静的笔触描写血腥、暴力和死亡。根据《月媚阁的饺子》改编的电影《饺子》是香港导演陈果向商业片转型之作, 看似高档的驻颜美容之术竟是可怕的吃人, 用婴胎制成的饺子让艾菁菁重新找回了青春, 留住了男人的心, 然而可怕的不是残忍的吃掉用婴儿的肉包成的饺子, 而是艾菁菁全身散发出的罪恶的血腥味, 那是洗不掉的罪孽。影片最精彩一处在最后艾菁菁把丈夫的孩子制成饺子吞下肚, 走火入魔的追求回春之法的贵妇竟然残忍至此, 不禁令人咋舌。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15]中认为, 日常生活是消费文化的发生地点, 它的本质是平庸和重复, 工作、娱乐、家庭这三者组成了封闭的日常生活, 它的单调和狭隘令人难以忍受, 于是必须以另外一种极端的、对立的方式维持其宁静和优势, 即消费暴力。经过大众传媒戏剧性的夸张手段, 战争、犯罪、屠杀等暴力都成为日常生活的反向之境, 以暴力的恐怖衬托出日常平庸生活的崇高和美好。[16]消费文化日渐发达, 对暴力、恐怖的嗜好就日益大行其道。而言情小说又给了孤独寂寞的都市人一个情感的幻想, 小说中情感至上的法则正好弥补了现实中感情的匮乏和空缺。李碧华的作品恰好符合了全部的要素, 言情、暴力、奇幻, 真是想不畅销都难。其早年的作品都被著名导演拍成电影, 并屡次获得大奖。李碧华成功地把文学和电影结盟, 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壁垒。在文学界对于文学作品翻拍电影普遍不看好的时候, 或是担心票房卖好不卖座, 尊重了原著失去了观众, 或是担心电影为夺人眼球将文学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李碧华的成功树立起了一种信心, 原来文学与电影的结盟可以这么成功。

结语

在怪谈恐怖的外衣下, 李碧华对香港社会的人情、对人类永恒追求的爱情进行了剖析, 她的文字残忍却又瑰丽, 就像美杜莎一般, 明知致命却被吸引。作为畅销作家, 李碧华并没有为市场而写作, 她的怪谈小说正是趣味所致。正如唐传奇中也有不少娱乐遣兴之作“一时兴到, 偶寄毫素”[17]。明代《剪灯新话》的作者也称自己是“假此道以自遣”。正如李碧华在其散文集中所说的那样, 她的写作全是凭兴趣, 认为人生追求的不外“自由”、“快乐”, 但求“活得逍遥”。正是有这样豁达的人生观, 李碧华的文字才能如此的怪异灵动, 而她低调的为人, 不为人知的经历, 也更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股神秘的色彩。

摘要:李碧华善以鬼神写人心, 利用鬼魂轮回表达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境遇。痴男怨女、爱恨情仇, 构成了她笔下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其“妖女复仇”式的折磨杀戮。奇观、爱欲、血腥构成了其怪谈小说的三个要素。本文主要从中国志异与日本怪谈对其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复仇情结以及作家残酷的美学趣味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李碧华的怪谈小说。

关键词:怪谈,志怪,复仇,残酷趣味

小说《罪与罚》 篇2

林语堂曾在自传中说教徒有三种:一种因犯罪而悔恨,渴望免于良心的责备;另一种因为痛苦而需要安慰而逃避;还有一种,他们了解自己的所信为何,然后真心信靠。林先生说,前两种都可以看作是信仰的开始,但却不是纯粹的信仰。而佛教教义中这种区划界定更为严格:前两种属于小乘佛法,意在度己;后一种属于大乘佛法,意在度人。在了解了陀氏的生平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他思想由度己到度人的转变的清晰脉络。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次子。军事机械学校毕业后,在军政部的机械司服务,一年后辞职。二十八岁那年,因参加农奴解放运动,被判死刑,临行前一刻又被改判到西伯利亚服刑。这种绝无仅有的由生到死且由死到生的经历加速了他某种信仰的坍塌。在服刑四年后,他又当了六年小兵,然后才回到彼得堡从事写作。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巨人。可是当我翻阅《托尔斯泰文学书简》(章其先生译)时却发现,上面有托尔斯泰与高尔基图格涅夫等几乎所有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俄国作家与文学家的通信,却偏偏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的通信。查阅资料后才知道,二人虽同处一个时代,但相互之间根本不认识,因此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在学术思想上的交流。

《罪与罚》是一部以心理描写取胜的作品,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心理独白丝丝入扣。他敏锐的神经能够迅速而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一样困苦的人民的痛苦,同时也使他逐渐处于忧愁、焦虑的状态。他开始以审慎的目光聚焦周围的人和事,比如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女人。在他的视觉世界中,她只是邪恶能量的载体,其人体形态却被忽略。类似的影像蒙太奇在《海底寻人》中出现过,我个人喜欢将文字扩展成画面。

当拉斯柯尼科夫说“我杀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他只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而不是超能力英雄,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索尼亚是使他大彻大悟的因素之一,但纯洁的妓女无疑是一个荒谬的悖论。如果说,爱人的感化,母妹的温情,好友的开导,刑警的劝诱是基础,那么拉斯柯尼科夫的忏悔才是打开自赎之门的钥匙。他真正理解了只有正视苦难和挫折,视其为信仰,才能更好地品读生活,实现自我突破。

纵观陀氏的一生,与拉斯柯尼科夫相似,亦是善与恶的交织:不满现实,自大又自卑;具有圣洁的灵魂,也有污秽的一面;自己负债累累,却仍向他人伸出无私的援手。其实人性是一个平衡点,神性和兽性则是两个极端,任何人都具备这三点,只是强弱不同。在面对苦难时,某种属性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全局。当苦难成为信仰,人行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人亦在感恩中成长,沐浴仁的光辉。生活是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荡气回肠。

民营医疗“罪与罚” 篇3

历经10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民营医疗已经摒弃了过去“短平快”的发展模式,转向品牌经营,不乏有硬件设施一流、规模惊人的医疗产业集团,亦有人性化管理、服务一流的私立医院。然而,由于缺乏一视同仁的政策支持,在人才引进和科研能力上,民营医院始终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也没有得到患者等的信任。

人们宁可在公立医院深夜排队,也不愿相信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

“福建军团”的“原罪”

在当下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很难与民营医院挂上钩。这不奇怪,过去的民营医院大多是靠电线杆上贴着的小广告起家,为低收入人群治疗难以启齿的男科和妇科疾病。没有正规身份和过硬的技术,为了挣钱,少不了做些上不了台面的事,形象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圈内一直流传着一个无法求证的段子:改革开放初期,居民生活卫生条件还很落后,皮肤病肆虐,来自福建莆田的赤脚郎中发现一味祖传秘方颇为有效,随即制成药膏四处兜售,一时生意甚好。后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病者越来越少,卖药生意惨淡,江湖郎中便私下找来一种特制油漆,刷在居民楼外墙上,不少居民由此罹患皮肤病,卖药的营生再度起死回生。再后来,郎中们的生意从卖药变成了开诊所,走南闯北、席卷全国。那些有幸赶上政策快车的人,则摇身一变成了民营医疗的资本巨鳄,一发不可收拾。

坊间的段子固然带着各种臆想和夸大的成分,但“福建军团”不尽如人意的形象由此可见,其江湖地位亦无人可撼。

福建省莆田东庄,一个在地图上极易被忽略的角落在无意中成了孕育民营医院的摇篮。有数据显示,莆田秀屿区在全国各省市从事医疗行业的企业共有1万家(东庄镇占93%),员工总数超过60万人;而向这些医疗机构提供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超过500家(东庄镇占80%),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虽然江苏、北京、广西等地亦不乏投身医疗产业的民营企业家,但由于莆田人从事医疗行业时间较早,经历过几次内部洗牌,很多都形成了大型的医疗集团,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行业先行者。

可以说,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随处可见的男科医院、女子医院、整形美容医院背后,都有来自莆田系“陈、詹、林、黄”四大家族的身影。东庄人认为,“四大家族”办的民营医院及相关企业创造的产值,甚至超过了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莆田系曾经一度牢牢掌握中国的医疗资本的近八成。如今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福建军团”的版图已经开始萎缩。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历过两代人的积累,“四五成的份额还是有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医院的数量在8000家以上,约占到全国医院总数1/4,床位数占全国总数的10%,投入的资金规模约在160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掌握在福建人手中的医疗资本可能高达近800亿。

过去,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管理层没有可持续的经营理念,“莆田系”和他们的廉价小诊所几乎成了“坑蒙拐骗”的代名词,也成了民营医院无法绕开的“原罪”。那些实现了财富自由的福建老板,不是不渴望建立自己屹立不倒的帝国品牌,他们反复洗刷第一桶金的“原罪”,却发现总是陷入胶着的状态,其强大的影响力几乎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多年前,朱仪曾在一家整形美容机构负责营销工作。她被灌输最多的是这样的理念:广告上要把效果夸大10倍,客户来咨询时再把效果缩为5倍,入院后继续把效果缩为2.5倍,直到上手术台前医生才能对患者据实交代。“消费者的心理过程完全被掌握住了。”而且,为了保证最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创立一家广告公司为旗下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也成为了“福建军团”的秘密武器。由于广告公司与医疗机构分属不同的法人,单从外人的角度看,完全不会想到其中的隐秘和吊诡。

可以想象,一个被推向市场的孤儿,没有国家保姆的补贴支持,只能靠吸引足够多的患者就医增加利润,广告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也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高昂的媒体宣传成本是医疗机构的“死穴”,却是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拿下的“高地”。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每一位到诊消费者身上的营销成本已经达到了1800元,而每一个打入医学美容机构仅仅只是进行咨询的电话成本也近900元。很多民营医院的广告费用几乎占据了其收入的10%以上,以上海仁爱医院为例,每个月的广告费用至少要300万。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营业额高的机构才能存活下来,但高营业额又要依靠大规模地投放广告,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转嫁到患者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行业怪圈。

“后娘养的孩子没人疼”

直到2003年,民营医院的发展进入了转折阶段。当年,中国正式允许海内外财团、医院管理集团、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自此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几乎每年都在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5至2011年间,我国公立医院数量持续下降,民营医院数量保持9%以上的增长,2011年共有民营医院8437家,同比增长19.37%。

按照发展路数的不同,民营医院也大致可归为四种:一是由经营较好的个体诊所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医院;二是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兼并、注资改制发展起来的自主经营或股份合作医院;三为国外资金注入建立起来的合资合作医院;四是公立医院转制形成的民营医院。

然而,民营医院迎来的是真正的曙光吗?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往往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开拓意识强和服务质量高等优势。其业务范围也多集中在专科、疑难杂症、中医和高端医疗服务上。

但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是一种刚性需求的公共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都离不开国家投入。

在我国,公立医院占据了医疗系统90%以上的份额,在规划布局、养老保障、建设发展、硬件投入等方面,公立医院往往有政府作为“亲爹”的政策支持。但同样救死扶伤的民营医院境遇却与之有天壤之别,只能沦为“后娘养的孩子”。

一个最明显的差别来自税收。2000年2月,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对医院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民营医院被卫生部门认定为“营利性”医院。在2008年以前,民营医院需要按照企业标准,每年定期缴纳5.5%的营业税、33%的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余十余种税负。当时,国内营利性医院的平均税率高达8%~11%,大多数民营医院的边际利润几乎为负,倒闭出局的不在少数。虽然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也降为25%,但是与公立医院攥着大把政府钞票却还能享受免税相比,民营医疗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此外,掐住民营医院咽喉的国家医保定点资格,更像一道“玻璃门”,纵然看得见却始终摸不着。理论上,只有被认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医保定点资格。于是,许多社会资本往往采取以托管、合资、并购的迂回战术进入公立医院,以此取得非营利性医院的资质,再进一步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继而享受到非营利性医院的各种免税政策。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资本的意志是逐利的,那些打着非营利旗号的医院投资者会采用多种手法转移利润,还可以制造更多的关联交易,最终行了营利之实,背离公立医院初衷,也扭曲了医疗市场。

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获得医保认可,歧视依然存在。民营医院的报销额度远低于同等级别的公立医院,各地出台的政策五花八门,有的“宽容”,有的“抠门”。外地患者拿着发票被医保拒之门外也是常有之事。

还有一个制约民营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人才匮乏。过去民营医院的执业医师不能注册,而公立医院的执业医师又只能单点执业。于是,民营医院只能依靠公立医院退休专家和年轻的医学院毕业生奋战一线,造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困局。

近年来,虽然各地都提出鼓励医务人员在公办和民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但一旦涉及到医务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术交流、医学科研招投标、医疗事故鉴定等软性层面,民营医院就无法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了。

王木福从医学院毕业以来就一直在广州仁爱医院从事管理工作。在他看来民营医院开出来的工资并不低,但“有想法”的中层骨干不敢轻易“下海”,一部分原因在于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除了工资还有别的隐性收入。

公立医院医生到民营医院“走穴”已是行内公开的秘密。不过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在浙江、云南等地陆续放开,地下行为有了合法依据后,医生们反倒犯了难。“不是我们不愿意做‘自由人’,而是单位给的压力太大。公立医院工作大多呈饱和状态,谁会愿意放自己的人出去和自己竞争?”一名三甲医院的陈姓医生表示,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第一执业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这样一来,多点执业又回到了体制障碍的老路上。

头顶着种种紧箍咒的民营医院经营者,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求生,又怎有闲暇顾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以为,那些创业期间留下的污点完全可以用应接不暇的广告洗白,只要获得了利润再在必要时捐出九牛一毛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令人敬仰的企业,却不知医疗产业远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救死扶伤、人命关天更需要企业家的责任感和担当。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由自身医德缺失引发的负面影响远比想象中来得猛烈。

“守身如玉”的突围

不过,再困难的环境也有异类。徐克成当属其一。所有民营医院经历过的尴尬和困惑,年已古稀的徐克成都体会过。从一名公立医院的消化科医生到民营医院的掌舵人,眼前思维缜密的徐克成六年前已是一名肝癌患者。

1991年,徐克成从江苏来到深圳蛇口工业区医院任副院长。1998年,他在北京见到了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现已去世),陈对他说:“你能否办一所肿瘤医院,好好做点一般医院办不了的事,好好做人……”徐克成谨记于心,一直等待机会。

2001年,国家打开了医疗市场大门,徐克成放弃了公立医院的“铁饭碗”来到了广州筹建复大肿瘤医院。办院伊始,没有自己的院区,徐克成便与广州海员医院合作,租借了对方的两层病房,先从肿瘤治疗中心做起。

在公立医院,癌症领域是一个不赚钱也不讨好的科室,这倒成了徐克成的机会。利用以氩氦刀冷冻为主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复大很快在市场上取得突破,攻克了不少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例,海内外患者慕名而来。

徐克成认为,眼下民营医院的最大问题在于“福建人掌权”,全靠虚假广告的盈利模式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公众认同。在外部政策还没有完全松绑的情况下,作为朝阳产业,民营医院必须洁身自好,守住气节。

多年来,复大基本不打广告,似乎刻意避免重蹈“福建军团”覆辙。“医疗是一件严肃的工作,而广告可能有商业化之虑。”所有媒体均可在医院内自由采访,院内人员不得陪同。“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的弊端,更知道民营企业的弊端。只要用医德在病人中造成良好影响,病人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广告。” 这一理念也得到股东支持。

几年前,徐克成去台湾演讲,有同行问,广州大医院林立,你规模那么小,怎么能生存得下去?徐克成半开玩笑地回答:“只要公立医院隐性收入不止,我们就有生存空间。”

徐克成还给团队制定了一条“高压线”——所有员工不得拿红包、回扣、吃请。违反“三不”人员全额承担患者费用,严重者行政处分直至除名。据说,几年前徐的一个好朋友患上肺癌,来到复大接受治疗。医生们把他从鬼门关抢救了回来。这位朋友感激万分,硬要请医务人员吃饭。徐克成知道老友心脏不好、脾气倔,“不能和他直接顶撞,只好答应下来。”虽然当晚的宴会费用由患者支付,但是为了不违背原则,事后医院也减免了相同金额的医疗费。

对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以药养医”徐克成也不赞成,过度医疗只会酿苦果,“行医的理想应该回归到医疗本身”。因此,复大收费标准往往会根据患者情况,档次有别。

小说《罪与罚》 篇4

一两位女性形象所犯的“罪”与所受的“罚”

这里的“罪”之所以加引号, 是原文当中叙述者尼克从父权制度的思想考察认为的, 因为黛茜和玛特尔在某种程度上都违背了传统父权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规定。正如本文下面将提到的, 如果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些“罪”加以分析考察的话, 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作家投射在作品当中的父权意识。

首先, 黛西的“罪”体现在她说话的方式上, 令人觉得矫揉造作。尼克曾对戴西的声音做出过描述:“我听人说过, 黛西的悄悄话只是为了让人家把身子向她靠近;这是不相干的闲话, 丝毫无损于她的魅力。”[6] (P10) “我高兴得瘫……瘫掉了。”[6] (P10) “你使我想到一朵——一朵玫瑰花, 一朵地地道道的玫瑰花。”[6] (P15) 这种为了突出女性魅力而刻意发出的腔调令人不快。其次, 在婚姻方面, 对不幸的婚姻守口如瓶是传统的父权制婚姻的一个重要规则。已婚的传统黛西对于自己不幸福的婚姻从不隐瞒遮掩。相反, 她还像当时社会当中大多数男性所做的那样——寻找婚姻以外的情感上的刺激, 与盖茨比旧情复燃, 重续前缘。这在当时父权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看来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再次, 在家庭生活方面, 黛西已经身为人母, 但她摒弃了传统的照料后代的家庭责任, 反而将女儿交由保姆代为抚养。在强调女性作为孩子的哺育者和教育者角色的传统社会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最后, 黛西开车轧死了茉特尔, 然而在丈夫的怂恿和教唆下, 她竟然与之合谋将罪名嫁祸于痴情于她的盖茨比, 使后者成了她的替死鬼。当然, 她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原文当中另外一位已婚女士, 茉特尔·威尔逊则更加咄咄逼人, 蓄意破坏当时社会所规定女性传统角色。她不顾惜真心对待自己的丈夫威尔逊, 反而反过来欺侮羞辱他。在外貌上, 当尼克第一次见到她时描述到:

“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人粗粗的身材挡住了办公室门口的光线。她年纪三十五六, 身子胖胖的, 可是如同有些女人一样, 胖得很美……她的脸庞没有一丝一毫的美, 但是她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活力, 仿佛她浑身的神经都在不停地燃烧。”[6] (P25)

这样的描述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茉特尔的身体所代表的东西---情欲, 而这也是最为传统的基督教社会所不容的。

在动作上她“然后大摇大摆地从她丈夫身边穿过, 仿佛他只是个幽灵, ”并且“头也不回就低低地、粗声粗气地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拿两张椅子来, 让人家坐下。’”[6] (P25) 对于丈夫的视而不见和颐气指使表露的一览无遗。

在处理与情夫汤姆的关系上, 茉特尔也是节节紧逼的。与汤姆相识时, 她被其锦衣华服所吸引;然后又大笔花费情夫的钱财, 为自己添购衣物和用品;在默默做人情妇多年之后她决定不再沉默, 要求汤姆和黛西离婚而自己取而代之;实际上她坚持叫黛西的名字而遭到汤姆的殴打即是表明自己权利的一次明示。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作家笔下这样的女性给人带来的自然是不快与厌恶了。所以菲氏给两位女性设计了一定的“惩罚”。黛西在刚刚生下女儿后丈夫依然抛下她出去鬼混, 要和丈夫不断的搬家以避免丈夫不断发生的绯闻;这实际上表明黛西只配合汤姆这样淫荡好色、粗俗风流的花花公子在一起, 一次次的面对丈夫的拈花惹草而无能为力, 只能一次次的搬家来逃避。这就是对她的惩罚。而对于父权制度下女性的性别角色造成最大威胁的茉特尔的结局也最为悲惨, 她身前被情夫殴打, 最后死于黛西的车轮之下。

但是, 隐藏在小说当中两位女性行为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小说家为什么又会为两位女性安排这样的结局呢?

二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被称为“爵士时代”。在这十年间, 美国得以壮大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同时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标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时的社会上人人都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追求感官享受。与此同时, 大批从欧洲战场回国的青年, 发现自己受到政府的欺骗, 在一场所谓“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当中亲眼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 因而丧失了对于人类的信心, 而形成了“迷惘的一代”。战争同时摧毁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信念和还有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 在社会生活方面, 大批女性走出家庭, 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工作, 同时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 她们在当时流行的佛洛依德的性压抑学说的影响下, 不再恪守传统加诸于她们身上的行为规则, 自觉地加入到当时的放纵狂欢中, 在彻夜举行的舞会上抽烟喝酒, 在没有已婚女性的陪护在流连于男性之间, 与之调情。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归来》一书中描述到:“东部和西部的青年妇女都把头发剪短, 在舞会上把紧身胸衣寄存在衣帽间或干脆不穿紧身胸衣, 当她们谈到找个情人时并不感到很拘束;她们从结交恋人谈到节育, 一面在午餐的两道菜之间吸烟。”[7]为了描述爵士时代的新女性, 菲氏专门造了一个英文单词, “flapper”, 时髦女郎。这个词最初出现在菲茨杰拉德为《人间天堂》做的宣传广告上“一部关于时髦女郎, 为哲学家写的书”。在他以后的作品中,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类时髦女郎的形象。现在这个词已成为字典上的一个专有名词:“flapper, 美国俚语, 是指行为衣着不受传统约束的女郎”或“美国二十年代举止轻浮的新潮女郎”。[8]

上个世纪60年代, 随着西方民主运动的兴起,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登上了历史舞台, 强烈的冲击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性别角色观念。这种崭新的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颠覆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对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新女性, 劳埃斯·泰森评论道:“新女性出现在20年代。如同以往一样, 她们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上保守人士的反对, 这些人中既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认为, 总之。妇女对自己传统角色的任何否定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生活的毁灭和社会道德的崩溃。”[9] (P103) 女性主义批评还认为, 父权制思想压抑女性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对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进行塑造和定位:男性代表着行事理智、意志坚定、刚毅果断, 开拓创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女性意味着感情用事、意志软弱、优柔寡断、相夫教子。因此, 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只有两种角色, 即“魔鬼”和“天使”。如果她接受了既定的性别角色, 她就是“好女人”, 反之, 她就是“坏女人”。父权制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剥夺妇女, 使她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让她们安心的在家相夫教子, 而不是在工作当中和男性一较高低, 更不愿看到她们拥有由独立的经济基础带来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学作品总是反映那个时代特定的思想意识冲突, 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由于受到传统的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 在他的作品当中, 菲氏总是以否定和负面的形象描绘这类生活在二十年代的新女性, 认为她们虽然外貌时尚, 但是行为举止夸张做作, 抽烟喝酒, 流连于各种舞会, 同时缺乏传统女性的家庭观念和意识, 已经丧失社会独立性而仅以金钱与爱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明显的暴露了作家在以父权社会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下对于新女性的偏见。正如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在父权制的文化中, 女性话语与女性的‘离经叛道’——即愤怒地反抗男性的支配——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它必须是阴阳怪气的……女人若想界定自己。非付出代价不可……”由此可以看出, “文学的厌女症总是把女人的反抗描绘成可怕的悲剧, 把反抗的女性都丑化成母夜叉。”[10] (P48)

三小说当中女性行为方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 上面谈到的两位女性的负面形象并非固有的, 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及传统的思想羁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黛西的矫揉造作, 我们可以从下列方面理解。黛西作为当时的大家闺秀, 由父权社会, 尤其是美国南方社会按照对于“淑女” (Lady) 的标准和要求而被培养出来的。黛西出生在美国南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Louisville) 的社会上流家庭, 传统守旧的家庭观念阻止了她接受现代高等教育, 而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她自幼丧失独立性, 进而养成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追求享乐的性格。

当她刚刚生产完后就得知丈夫汤姆出去鬼混, 黛西也是无可奈何。在享受惯了的荣华富贵后, 父权制的上流社会使她完全依赖于金钱和物质财富。这决定了她必须依附与男权力量, 为了维持表面光鲜的生活只能忍气吞声, 委曲求全, 这是她成为父权社会受害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从丈夫汤姆的口中得知盖茨比依靠贩卖私酒发家的故事后, 黛西随即放弃了和盖茨比复合的愿望, 自觉地和丈夫组成统一战线, 重新回到象征父权庇护的丈夫的怀抱, 共同应对意外车祸带来的家庭危机。

其实, 对于自己的这种可怜可悲的社会角色, 黛西是非常清楚的。在第一章里, 当黛西在向尼克和乔丹描述她对幼女未来的希望时说:

“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是女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 当一个漂亮的小傻瓜。”[6] (P18)

这番话真实地道出了黛西的心声, 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在当时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即女性美丽的容颜只是吸引男性从而获取物质利益的有效工具。造成黛西生活的腐朽和寄生性的价值观的, 正是她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她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深深烙印着爵士时代的印记。

在另外一位女性茉特尔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于受到父权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偏见。茉特尔出身低贱, 来自于下层社会。在委身于布坎南后茉特尔后一心往上爬, 想进入她所向往的情夫所属的那个美妙的上流社会。但是布坎南只是把她当作玩物, 并不尊重她。她不自量力, 为了是否有权叫黛西名字而和汤姆发生争吵, 结果被后者一巴掌打破了鼻子, 血流满地。更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同为女人, 同是父权制思想的被压迫者和受害者, 作者安排茉特尔最后死于黛茜的车轮之下。在描述她死亡的场面是, 作者再次突出了茉特尔身上所体现的性欲的一面:“……他们看见她左边的已经松松的耷拉着……她的嘴大张着, 嘴角撕破了一点, 仿佛她在放出储存了一辈子的无比旺盛的精力的时候噎了一下。”[6]P134

传统的父权社会要求女性谨守妇道, 恪守贞洁。茉特尔身前被男性玩弄, 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她死后, 她的丈夫威尔逊枪杀盖茨比, 最后又自杀身亡。在父权制意识中, 茉特尔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说明, 任何敢于挑战父权制权威的女性, 其结局都不会美好, 茉特尔·威尔逊的惨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小说家菲茨杰拉德身处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思潮中, 同时在传统的父权社会意识形态的的影响下, 在其创作的作品当中总是抱有偏见的刻画负面的女性人物形象, 这是传统父权思想在他作品中的投射和体现。了解这一点, 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欣赏菲氏的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描绘了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上“时髦女郎”形象。如果我们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 把她们放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考察, 我们会发现作家因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投射在作品当中的一些父权制的思想, 从而深刻认识到造就这样女性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时髦女郎,女性主义,父权制的思想,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董衡巽等.美国文学史 (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赵康.菲茨杰拉德小说对女性的妖魔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90.

[4]李光毅.戴西-菲伊:受害者抑或加害者[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31.

[5]吴翊卿.重解<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戴西这一女性形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10, (4) :101.

[6]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巫宁坤译)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

[7]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 (张承谟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8]新英汉字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470.

[9]Lois 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M].Garland Publishing, Inc.A Member of Tylor&Francis Group, New York&London1999.

小说《罪与罚》 篇5

从内涵上来说,该书也是十九世纪的惊艳。经历过无数困难,身患不治之症的作者,同时也好赌输钱,最后娶了一个寡妇还带着几个孩子(这是书中凯捷琳娜的原型),托斯托耶夫斯基算是历经磨难却使得他对于人间苦难更为真实,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本书中书写的底层人民的苦难,他将他们比作马,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还要被人殴打,辱骂。而在这种压迫,绝望的社会底层,犯罪率也不断上升。

托斯托耶夫斯基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中的犯罪到底源于什么?是来自于人心最黑暗处吗?还是来源于社会环境给予的种.种不由个体的人可以决定的因素呢?这两点无非是对立的,前者强调了人自身的问题,而后者则使得个体在犯罪中完全脱责。有趣的事,书中男主罗佳则发展出一套“社会的人二分法”的逻辑-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一般人,负责繁育,维持正常的秩序,规则,循规蹈矩而不能犯罪,他们是当下的主人;第二种则是超人,他们负责打破规则,创造新的规则,这个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需要犯罪,他们则是未来的主人。而罗佳同时还把自己放在后者的身份上,自诩是当代的拿破仑,而当下的贫穷则是他需要打破的规则,于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取走了她的钱。

网络谣言“罪与罚” 篇6

日前,北京警方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根据群众举报,依法立案侦查,打掉了一个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抓获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4名成员。

据办案民警介绍,秦、杨等人组成网络推手团队,伙同少数所谓的“意见领袖”,组织网络“水军”长期在网上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并以帮人删除帖文、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攫取利益,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其行为已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秦志晖、杨秀宇二人对所做违法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二人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认证为尔玛互动营销创始人的新浪微博“立二拆四”,曾在8月4日发布长微博紧急声明:“近期网络热传的《女孩为昏倒清洁工打伞》系尔玛离职员工个人所为,更是将整个尔玛品牌卷入,极大损害尔玛在公众眼中的公司形象。”

在此声明中,“立二拆四”强调:“尔玛公司在客户服务中始终遵循:不造假、不触碰生命尊严、不挑战道德底线的三个原则。从2006年公司成立以来,作为国内首家网络互动营销公司,尔玛中国一直为行业制造阳光经典案例。”

目前在该条微博的评论留言里,已是一片嘘声。

2013年8月21日下午,李某家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兰和表示,梦鸽于近日将以报案或举报形式向北京市公安局申请,要求警方彻查“秦火火谣言”背后是否存在幕后“真凶”。将此事进一步推上舆论前沿。

梦鸽认为,数十条关于李家的谣言不可能是“秦火火”及其公司自编而来,应有幕后提供者。此前,“秦火火”微博称,“李某某今年应该22岁,已是成年人,且非李双江亲生”。

谣言阻击战

这并非有关部门第一次向网络谣言出击。

早在2012年3月31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曾发布公告称:“因近期微博评论中出现很多谣言等有害信息,3月31日到4月3日将关闭微博评论功能。”

“各类网络谣言经常出现,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网络‘毒瘤’。”据新华网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2012年4月12日就整治网络谣言的有关情况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这为当时新浪和腾讯微博关闭评论功能一事提供了注脚。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针对这两家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分别提出严肃批评,进行了相应惩处。

整治网络谣言的行动并不止于此。201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梳理《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时提及“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即北京市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

同样因散布谣言而受到惩处的个人案例还有,2012年2月21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2011年10月20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06级本科生皮某某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2011年8月12日,有网站刊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公告”并做了解读,10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通报,在网络上流传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已查明属于编造的谣言,公安机关对在网上伪造国家相关文件并传播的励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刘正荣、赵志国在接受上述采访时透露,自2012年3月中旬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已达21万多条,依法关闭的网站已达42家。

对网络谣言的阻击战一直在持续。据新华网2013年5月2日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透露,近日已查处贵州李某等多名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账号,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处以治安拘留等处罚。贵州网民李某和龚某为了吸引眼球,利用其新浪微博客账号制造传播贵阳发生禽流感的谣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李某行政拘留5日、龚某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依法依规关闭了李某、龚某等人的20多个微博客账号。

治“谣”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有多部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规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第二十条规定: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通知企业登记机关;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暂时关闭网站直至关闭网站。

该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列举的内容包括: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等。

nlc202309020233

上述有关造谣的内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也有提及: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此,我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而目前实际中适用的法条多是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2013年4月26日,网民“一个人的孤单”在腾讯微博发帖称:“江西赣州安远出现禽流感了,男,39岁,22号高烧不退,25号抢救无效死亡。各位亲一定要注意啦!”

该帖内容系虚假信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公安局查实发帖人为安远县22岁唐某(女),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2013年5月19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公安局依法查处一起互联网散布谣言案件,对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黄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据悉,黄某5月17日晚在腾讯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前日信丰发大水淹死了20多个人。此消息还同步传到了他的QQ空间里,被30多个网民浏览评论。

网络谣言如何适用刑法罪名

2010年5月27日下午4时,“金泉少侠”(真名石金泉)转载《深圳流浪汉当街强奸疑似精神病女》帖子后的第三天,数名刑警突然找上门。警方以“偷窃、散布他人隐私”为由,对帖子的发布者章某以及转帖的金泉少侠实施了3天拘留。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3年之后,比行政拘留更严厉的刑事处罚,落在了秦志晖和杨秀宇身上。

秦、杨的行为被警方认为已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

寻衅滋事罪是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由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一种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2013年7月21日两高发布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自7月22日起施行。

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主任袁裕来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也可由个人去追究“秦火火”等人的责任,比如梦鸽去举报,公安部门可以查查这些个人举报的情况是否构成诽谤罪。

非法经营罪则是从1979年刑法规定的投机倒把罪中分离出来的,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像复印并派送“六合彩报”的行为,利用网络发布足彩信息,收取彩民的咨询费或入会费等行为,也曾被法院判为非法经营罪。

在上海市君志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松奎看来,“由于‘经营’的含义相当宽泛,从生产、流通到交换、销售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能属于经营活动,非法经营罪的适用范围在实践中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对于网络谣言如何适用刑法罪名,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阮齐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侮辱诽谤性质由被害人控告,必要时,涉及公共利益的,由检察机关控告。”

需要一棍子打死的是恶性炒作

在被刑拘之前,“立二拆四”一直对自己的网络炒作手法充满自信。他曾在接受法制网记者采访时说:“在网络推手中,我是属于那种追求内容创新的,通过一些设计得比较新奇的情节和桥段,来吸引网民的眼球。”

他认为炒作网络事件时有几条操作方法。首要的就是留给网民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提出了一个“三情”原则:网络推广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网民的感情,即“情感”、“情欲”、“情绪”。

“网络推手”这个词语第一次公开在媒体上出现,是在《成都晚报》2005年10月13日关于“天仙MM”的报道中。

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营销顾问刘兴亮在2011年1月5日出版的《IT时代周刊》上发表《2010是网络炒作最疯狂的一年》一文:“很多人把网络炒作等同于网络黑社会,分为三大帮派:网络水军就像丐帮,入会门槛低,人数众多;删帖公司就像华山派,表面行侠仗义,内里阴险狡诈;网络推手就像星宿派,善使旁门左道,歹毒狠辣。”

刘兴亮认为这并不准确,网络炒作按照性质可大体分为四个层面:正面、中性、低俗、恶性。

“比如姚晨在微博里每增加一个粉丝捐一元,虽然也有宣传自己、增加粉丝等因素,但这也是做公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这就可以归属为正面炒作。凤姐、兽兽之类属于低俗炒作,蒙牛、伊利网络攻击就属于恶性的范畴了。剩下的大多数网络炒作可视为中性炒作。”

在刘兴亮看来,“需要一棍子打死的是恶性炒作这个类别。”

2013年8月21日,在北京某看守所,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秦火火”说:“我明年年底就要结婚了,我必须给自己的孩子积点阴德,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以后肯定会被鄙视。”

“立二拆四”则坦言:“之前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虚假社会,说话不用负责任,现在意识到网络社会也是一个真实社会。我是一个负面典型,希望更多网民意识到不要轻信谣言,也不要制造传播谣言。”

《罪与罚》中的心灵对话 篇7

在这个片段甚至是整个小说世界中, “到处都是公开对话的对语与主人公们内在的对语的交错、呼应或交锋。到处都是一定数量的观点、思想和语言, 合起来由几个不相融合的声音说出, 而在每个声音里听起来都有不同。”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是心灵对话的最核心人物。他在遭受着贫困漂泊与走投无路的夹击时, “不修边幅, 邋里邋遢, 已经到了极点”, 但至少“拉斯克里尼科夫甚至觉得, 这样倒挺惬意” (第三节第三段) 。然而“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了极点 (第四节开头) ”。显而易见, 表面上是信件致使他痛苦, 但实质上是他最脆弱的神经已经被拨动起来了, 或者说他的软肋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致使他有失去最后的精神寄托的痛苦, 某种使之得以存在的动力遭受创伤。但所有这些, 无不体现在整个“对话”关系构建的小说世界中, 种种出场的人物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心灵表现。

该片段中, 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情绪达到最激烈的状态, 这是心灵对话的高潮部分。如:“她却出卖了自己!”———“她是肯出卖自己!”———“她会出卖自己!什么都肯出卖!”之后接下来的三段文字中, 前后十多个感叹号“!”, 与近三十个问号“?”交织并行, 强烈对峙, 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话狂潮。当然, 不言而喻,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极度紧张, 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波澜怒吼。这让读者也为之窒息。值得注意的是, “?”问号多于感叹号“!”占上风位置。可见, “这些问题早就在折磨他的心灵, 使他痛苦到了极点!”痛苦之关键, 恐怕在于他内心的矛盾和思想的争锋。

“决不会有!为了让这样的事不至发生, 你要做什么呢……你猜到了吗?”这个部分, 在拉斯克里尼科夫看来, 这样的问题最具有杀伤力, 也就是前面谈及的精神的后花园受到沉重的刺激。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本能, 如“爱和同情” (心理学家詹姆斯语) 。一旦拉斯克里尼科夫的社会本能遭受威胁和创伤, 那么可想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复杂, 他未来的命运将向何方?

即便如此, 作为颇具思想深度的拉斯克里尼科夫, 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尽快有个结论以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一定的才去某种行动, 立刻行动起来……即便什么决定都行……”如此一来, 终于爆发出“发狂似的大声叫喊”, 还有一个念头, 是“完全陌生的新形式的可怕的”幻想的形式。这样的心灵对话, 越深层挖掘, 越神秘无休止。不同的声音融合到一个人的心灵对话之中。这其实就是巴赫金所说的“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正是有着太多不同的声音, 才有了不同心灵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些心灵的对话中, 体现着不同的声音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同时共存。小说中, 主人公和“自我”、假想的母亲、妹妹、读者以及作者这些角色平等交流对话, 这就是最普遍的说明。

多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多种不同的立场出现, 这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些声音的交织, 实质上就是心灵对话的内在因素, 根本在于思想的争辩和叩问。在《罪与罚》中, 这些对话都是围绕着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心灵对话而展开的, 恰当地说, 应该是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思想对话在起作用。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 都是冥思苦想的人, 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 它们全都首先要弄明白思想。”而思想只有在交锋状态下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话也就越加呈现出交织的火热。人的心灵状态便随着对话的无限延伸和永远未完成而跃然纸上。

喧嚣中的罪与罚 篇8

一、媒体

当今社会, 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新兴网络媒体共存, 形成强大的媒体阵容, 多种媒体共同作用, 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新闻热点, 甚至出现炒作现象。李某某案发生后, 即出现这种情况, 一时间各种媒体纷纷出场, 众多新闻、消息满天飞, 其中部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 为了达到高收视率、高点击率, 并未完全按照职业操守去做, “据知情人透露……”“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不断出现, 事后证明有些消息并不属实, 有恶意炒作之嫌。在各种报道中, 对当事人隐私的侵犯, 对案件信息的不当披露等情况时有发生, 这势必会出现不良的舆论导向, 误导人们对案件作出非理性判断, 甚至影响法官做出正确判决。因此, 应加强舆论引导, 规范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对蓄意编造虚假消息恶意炒作的人, 应依法依规进行严厉处罚。

二、社会公众

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到现阶段, 由于贫富差距现象严重, 官员贪污、腐败未能从根本上进行铲除, 一部分人的诉求未得到满足, 有些不良社会现象不断出现, 导致在部分人群中“仇官”“仇富”心理广泛存在。李某某案件发生后, 由于李某某的身份, 这种情绪在媒体, 特别是网络媒体中集体爆发, 加之网络媒体的无边界性, 一些人的发言无约束, 致使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成为人们情绪的宣泄场, 这对人们理性认识、判断这个案件造成极大障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既不应因当事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同时也不能因为当事人家庭、身份、地位加重对其处罚, 一切应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在李某某案中, 是否强迫、是否违背妇女意志应是判断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否则, 当事情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 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一边倒的舆论会强化鸿沟、增加裂痕, 对社会和谐非常不利。

三、律师

律师是依法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 律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 尊重当事人, 尊重委托人, 尊重同行。但从李某某案件中一些律师的表现来看, 不得不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参与案件的律师发微博、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 一时成为舆论中心, 但其中一些律师对委托人及同行的不尊重, 对案情特别是涉及隐私部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披露, 一些不当的言行, 使律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受到了贬损, 使许多人误认为律师就是一些唯利是图、钻法律空子的人, 社会影响极坏。建议律师主管机关按律师职业规范的要求, 对参与案件律师的行为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查, 对违纪违规的律师, 进行严肃处理, 还律师公正的形象, 增强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 对律师的信任感。

四、嫌疑人的母亲

作为未成年嫌疑人的家长, 舐犊之心人之常情, 但过分地执拗, 只会引起大众的反感。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但善良的人并非不犯错误、不犯罪, 否则世界上许多犯罪就不会发生了。以李某某未成年驾驶豪车、肇事打人受到劳教处罚的表现, 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一个不可能犯罪的人, 实在难以服众。李某某案中, 受害人的身份、经营场所等客观因素, 乃至社会环境, 都不应成为自身是否犯罪的判断标准。这些场所和人员如果涉嫌违法或犯罪, 应当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李某某是否犯罪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案发时是否违背妇女的意志对其进行了性侵害。有, 就应当按照罪罚相当的原则承担责任, 而不应将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认清这一点, 对案件真相的调查, 对李某某本身、对承办案件的律师都有益处, 否则势必引起混乱。

五、法院

法院是国家司法机关, 承担依法实施法律的职责, 法院不仅应当正确实施法律, 而且应当引导舆论, 通过案件的审理教育人们相信法律、遵守法律。李某某案中法院应当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 将案件情况更多、更及时地通报给社会公众, 防止或者消除不实信息到处蔓延, 使社会公众对法律产生质疑。在案件审理中, 对所有当事人, 包括嫌疑人、受害人的权利都应充分进行保护。李某某案中, 查明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是罪与非罪的关键, 受害人出庭作证对查清案件真相至关重要, 在受害人身体保护与嫌疑人承担刑罚之间进行比较, 对嫌疑人权利的保护更为重要, 因为他面对的毕竟是被剥夺自由的刑罚, 一、二审, 受害人都未出庭,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说《罪与罚》 篇9

影片《告白》自始至终所贯穿的颜色——蓝灰色, 是忧郁、阴冷、退却、无情、茫然、悲哀的载体, 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 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意境。背景音乐是Boris、电台司令 (Radiohead) 、The XX等乐队的忧郁而具有梦幻色彩的歌曲, 也大大增添了紧张感, 使该部影片从视觉上就开门见山的将我带入了那个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残酷世界中。这种略显压抑的蓝灰色, 让我想起了一位新锐艺术家——覃钰柯。我记得以前读过一篇《视觉中国》对他的采访, 当被问及“如果让您用一种颜色形容自己, 您会选择什么颜色?”时, 他的回答是:“很淡很淡的灰蓝色。”而他的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想要传达出的意义是对自身的审视认知和剖析, 借此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同时创作那些作品也是他自己得到释放与解救的一种方式。他说过:“对于生命的体验感受也是我最愿意表达的。”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 用覃钰柯对于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表达来概括《告白》导演中岛哲也的想法虽不能做到十分全面, 但是我想, 这部影片在锁定基调方面所希望呈现出的效果也大抵如此吧。影片一开始, 欢快的旋律、喝着牛奶的中学生稚嫩的笑脸, 联系上这部影片的名字《告白》, 都让我误以为它会是一部风格小清新的展现少年时期纯真感情的电影, 直到喧闹的教室中松隆子饰演的森口老师那段看似平静的告白开始出现让人无法忽视的字眼, 并引起学生们的不安和恐惧时, 一种现实的残忍和恐怖气氛开始逐渐蔓延, 这种恐怖并非来自鬼怪, 反而是源自它的现实性。森口老师的“告白”从被喧哗声掩埋到逐渐被注意, 她口中提到的其女森口爱美被自己班上学生残忍杀害的事情为整部影片的叙述拉开了序幕, 也在开篇就对于“罪”以森口悠子自白的方式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影片所描述的世界如此残酷, 复仇过程在影片中环环相扣, 由森口老师“我想要他们死”的告白来引出。即是对于社会大众伦理观和正义感的考验, 乳臭未干的少年对生命的极度轻视, 残忍的将森口老师的女儿森口爱美电晕、抛入湖中, 但却有一道最坚固的盾牌——《少年法》, “忠诚稳健”地保护他们使他们无法为他们所犯的错误受到应有的制裁, 从而让他们心中对生命的忽视更加膨胀。然而, 在生命中其实最难割舍、延续时间最长的就是悲痛, 痛失爱女的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命”, 是在告诫着面前这些被《少年法》保护的中学生去珍视生命, 粉笔划出刺耳的声音仿佛是心中压抑着的愤怒在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控诉, 因此森口老师面对杀害其爱女的“杀人犯”, 决定去找寻他们心中的痛处下手, 以这样的"罚"让他们听到“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破碎的声音”。接下来, 是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 她的告白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首先她以“中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的视角, 告白了全班同学的状态:极力地在营造一种欢快的假象, 逃避那个可怕的现实。这个小小的“社会”里, 到处充斥着真实而可怖的因子。同时北原美月这个角色作为森口老师告白的倾听者之一、犯人B下村直树的家访者、犯人A渡边修哉某段时期的“恋人”, 也很好的将几个主人公串连起来:犯人B下村直树的母亲下村优子的告白中, 不断流露出的是对孩子的袒护。尽管孩子犯了错, 那些愚昧的父母依旧纵容, 不做出正面教育, 导致了孩子的信仰崩溃、道德沦丧,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毫不畏惧死亡, 却畏惧无法满足自己, 极度膨胀的内心和自我中心意识在他们的人生中扎根。犯人A渡边修哉对他的童年与母亲分离的事情做了阐述, 也是对影片结尾炸弹的布置和引爆埋下的伏笔。同时, 他也告白了杀害森口爱美的原因, 竟是想要通过该事件一举成名从而引起其母亲的关注。因为此前, 渡边修哉通过电学发明上报时却被“露希娜”事件 (杀害四个人) 的风头盖过。影片此处也表达了对日本媒体过分报导负面消息而忽视了对优秀群体的颂扬的控诉。看似荒唐的做法正是当今社会上人们为了简单的理由作出恐怖的事情的真实写照。犯人B下村直树向她母亲告白了他杀害森口爱美的过程, 使他母亲觉得他再不是以前那个善良的孩子, 并决定结束他的生命。影片过去大半, 北原美月道出自己便是当年“露希娜”事件的主导, 还指出渡边修哉的“恋母情结”, 却遭渡边修哉残忍杀害并肢解放入冰箱, 原以为这便是叙事高潮, 剩余篇幅将用于收尾, 讲述那些走入歧途的孩子慢慢步入正轨的过程, 但犯人A渡边修哉最后策划的“大事件”才刚刚开始, 他演讲前在大会场上模拟时所想象的尸横遍地的情境与真正演讲结束时大会场的欢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引出森口老师, 通过两人的通话道出这部影片老师对犯罪学生的“罚”——渡边修哉精心设计的炸弹炸死了他最最想念的母亲, 他最珍贵的东西破碎了。通过之前埋下伏笔的“逆转时钟”这一意向, 表达出渡边修哉想要母亲活过来的强烈欲望。这部“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影片也引起了观众的反思:面对这样心理存在畸形的孩子犯罪, 法律应该如何处置, 道德上又该如何拿捏。负面伤痛清晰持久, 正面容易被忘却, 幸福事情停留时间短暂, 人类往往是在悲哀中发展成长起来, 然而过快的膨胀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反过来报复, 让这种过度发展变得畸形, 导演借孩子这个本应纯真的群体来呈现反面状态, 旨在警示当今社会, 去寻找到恐怖的源头, 寻找到原罪的解药, 来打破“罪与罚”的恶性循环。

小说《罪与罚》 篇10

惠普虽然始终占据着PC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然而从近几个季度的财务报表来看, 其PC市场的利润、出货量正在不断缩水, PC部门也逐渐从公司支柱转变为“不能承受之重”的尴尬位置。显然在惠普急需一张漂亮财务“成绩单”的危难之时, 前任CEO李艾科采取的聚焦企业销售, 追求营销利润最大化和盲目大规模收购, 进军数据处理领域的战略, 多么的不合时宜。

当然, 此次惠普大规模的裁员事件, 也并不像很多业界专家评价那样, 仿佛天塌地陷。在IT行业不断进步的时代, 企业危机不可避免, IT巨头们只有及时用发展的长远眼光关注行业走势、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 才能找到与高速时代切合的轨迹。

巨人之罪

自从十年前, 惠普CEO卡莉·菲奥里纳完成了康柏并购, 使惠普走向疯狂扩张, 做世界顶级巨人之路起, 惠普员工不断扩增, 惠普骨子里的东西似乎就在不断离巨人远去, 没有错, 它就是惠普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一生最为自豪的“惠普之道”。最大限度尊重人才, 最大限度尊重员工, 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宗旨发生变味, 企业的发展之路必然问题重重。

还有一点也直接诱发了惠普今日的尴尬之境。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断定可口可乐公司能再走一百年, 因为它是传统工艺, 相对来说, 它需要及时调整的只是对人们口味的适应以及营销策略, 而IT行业、高技术行业绝对不是这样, 我们很难说一个IT行业就能轻松完成百年大计, 因为在科技高速公路上, 一切都是未知, 不变注定死亡, 变也不一定能生存下去, 只有及时把握住行业发展脉搏, 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显然, 惠普不但错过了平板电脑和云计算发展的良好时机, 还错误的做出了并购、冒进的战略, 现在只能带着web OS无力张望。

巨人之罚

高调裁员, 别有用心

作为前ebay CEO, 互联网公认的以回春妙手、铁腕著称的女强人惠特曼, 新官上任就高调宣布大裁员, 让很多人不解甚至惶恐。此举其实是一招妙棋, 第一, 惠普宣布的是在三年内通过提前退休的方式裁员2.7万, 那么首先就已经婉转的给了信心并不坚定的部分惠普员工主动请辞、另谋高就的机会, 由此省下大批遣散费, 并精英化了团队;第二, 以裁员作威胁, 加大了员工的竞争意识;第三, 惠特曼在刚上任的情况下, 需要有明确的改变现状的举动, 给投资人看, 给民众看, 以稳定股价, 从政策出台, 惠普股价大涨近12%, 报每股23.56美元, 可见一斑;第四, 大刀阔斧削减每年20—30亿美元人力成本, 并为下一步PC、数码部门的剥离打下伏笔。

除此之外, 我们还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现实, 在宣布大裁员之后, 惠特曼迅速做出反应宣布此次裁员不涉及中国, 并强调将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可见, 惠普有意将翻盘战场转移到中国, 尤其是云计算在美国已被Amazon、Google、IBM等巨头垄断, 在中国饶有大份额市场的现实条件下, 中国对于惠普, 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战略转型, 寻求突围

近年来, 随着平板电脑的异军突起, 传统PC市场受到冲击, 包括微软在内的PC产业链巨头纷纷将眼光转向移动平台、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兴领域。惠普作为PC市场的霸主, 虽然错过了云计算和平板电脑的最佳发展时机, 然而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 再加上对康柏的并购, 使得惠普在服务器、存储器和服务领域具有先天竞争力, 对于云计算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优势, 这也是惠普不甘放弃这块肥肉, 奋力突围的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 惠普已经一反硬件王者风范, 着力淡化PC业务, 主投数据处理、云服务、安全业务等偏软件的领域。确实, 随着人性化操作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硬件含有智能系统, 使得硬件产品的革新趋势系于软件之上。惠普此举看似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而事实情况是, 惠普正立于刀尖之上, 行止间杀招尽现。

切忌盲目:惠普作为目前稳坐PC市场份额第一宝座的“老大”, 拥有已经成型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 以及强大认知的品牌实力。一旦过早过快丢弃PC市场, 现有多年积累起来的网络将被闲置, 同时, 要在短时间扭转其硬件霸主的强势印象, 让用户相信其“软实力”也足可登顶, 显然需要大量投入,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 虽然平板电脑、移动产品势头强劲, 然而PC市场需求仍是主流, 淡出人们视野最早也是5—10年的事, 过早丢掉这块市场显然是不明智的。

技术实力:如果惠普一味追求战略转型, 独自为战, 进军云服务、数据处理软件领域, 强行分一杯羹,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悲催的。不仅硬件霸主地位不保, 软件领域亦会被Amazon、Google、Microsoft的联手轻松击垮, 届时情况将更加尴尬。基于这一点, 相信惠特曼会很有办法, 因为她在ebay初期, 曾施展过她这一拿手绝招——联姻。中国人讲究合纵连横, 商战亦如古书兵法伐谋为上。当年ebay初出茅庐之时, 面对IT巨鳄们的虎视眈眈, 新命CEO惠特曼成功与美国在线 (AOL) 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其后还与雅虎、微软、亚马逊等公司展开了合作, 帮助ebay避开巨鳄们的直接攻击, 高速发展并成功上市。同样, 如果今天惠普要转型, 首先就要肯共享自己庞大的“服务—销售网络”和诚意的“合作巨资”, 在IBM、Amazon、Google等巨头中选择好“朋友”和“对手”, 施展好合纵连横的权谋之术, 玩好层层剥茧、步步蚕食的生存游戏, 同时要积极开展和中国政府、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关系, 开辟好诸如中国的海外优质战场, 选择好正确的开疆扩土的人才。

IT行业的明日朝阳

不置可否, 传统PC行业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甚至呈现逐渐淡出市场的趋势。平板电脑和移动产品的快速兴起, 使得用户在产品选择上有了更宽广、更潮流的选择机会, 也大大促进了便携式IT产业的进步和传统PC市场的萎缩。很显然, 当配置趋于相同, 人们对轻便、良好的体验要求就更为苛刻, 随着触摸键盘、光感键盘技术的成熟, 甚至神秘的“第六感科技”破茧而出, 谁还会背着“笨重”的“本子”和外接键盘到处寻找电源呢, 我们更多的是满怀期待看着技术的革新。

IT行业是高速发展的行业, 是善变的行业, 是残酷的行业, 毫不客气的说也是杀手的行业, 战场硝烟滚滚, 场下高度戒备, 柯达死讯的宣判, 诺基亚迟暮的危机, 就连惠普大规模裁员也只是其鸿篇巨著的一个缩影。面对着IT行业的不断变化, 企业要懂得变得更快, 企业更要懂得调整战略眼光。惠普事件是个很好的反思, 我们期待着巨人的觉醒, 就好像期待着冲破滔天的IT巨浪, 扬帆远航的无畏战舰。总之, 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清晰美好却又万分的不易, 需要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机遇, 以及缘分!

桶面中罪与罚 篇11

现如今,许多学生、“上班族”等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煮饭、吃饭上,经常用桶面代替正餐。于是,市场上各种品牌的桶面充斥着各大超市的货架,桶面也因食用方便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食用桶面的危害,于是我们对此展开了研究。

一、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

确定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后,我们初步拟定了几个基本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9张,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3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多数同学不知道面桶为什么会漏水。

②近半数同学认为面桶内壁上的物质是蜡。

③极少数同学会为了口感直接将桶面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后食用。

④大多数同学认为桶面直接加热后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说不出原因。

2.随机调查与分析

考虑到校内调查的局限性,我们又去街上对行人进行了随机采访。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有的人不常吃桶面,是因为觉得吃桶面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的人常吃桶面则是因为学业繁重、工作繁忙等。对于“吃桶面的危害源于哪里”,多数人觉得可能与面桶、配料等有关。

3.收集资料

上网搜索不难发现,桶面处处“暗藏危机”。“荧光纸杯有毒”、“ 品牌桶面和奶茶杯卷入致癌风波”、“桶面用非食用级废纸做饭碗”等网络传闻比比皆是,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针对这些传闻,专家及时给出了解释:面桶内壁接触食品的一面不含荧光剂;面桶的原材料是食用级纸板,为了能承载泡面的热水,面桶内壁淋有聚乙烯的涂层。

那么问题来了,在开水的“刺激”下,含有聚乙烯的涂层是否会析出有害物质?

二、实验

我们买来不同品牌的桶面,将桶底裁出,用小刀轻轻刮取上面的物质,反复几次也只刮出纸屑。而在内壁上却轻易刮下了一层薄膜,这层膜正是聚乙烯。

聚乙烯膜直接与面饼和面汤接触,那它是否溶于水?

1.将等量聚乙烯膜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发现聚乙烯膜既不溶于冷水也不溶于热水。

2.将等量聚乙烯膜放入模拟的热面汤中,聚乙烯膜逐渐溶解,并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所以聚乙烯膜可溶于沸腾的面汤。

3.将等量聚乙烯膜放入刚加热过的猪油中,聚乙烯膜立即收缩,发出“嘶嘶”声,一会儿冒出大量白烟且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聚乙烯膜被溶解。所以,聚乙烯膜可溶于温度较高的油脂。

针对上述现象,通过上网查询我们了解到,聚乙烯的熔点在100℃到120℃之间。当接触到温度较高的液体时,聚乙烯有可能塑料氧化。

为探究聚乙烯的热塑性,我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聚乙烯膜碎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聚乙烯膜软化。继续加热,聚乙烯膜熔化成流动的液体。

2.熄灭酒精灯,让液体冷却。此时液体凝固,且无法从试管中取出。再次加热,凝固后的聚乙烯膜又熔化成流动的液体。

三、研究结论

面桶直接接触面汤的那层物质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蜡,而是聚乙烯。通常人们使用的一次性杯子、保鲜袋等都含有聚乙烯。

聚乙烯有热塑性,能溶于温度高于100℃的油、水,因此在使用這些物品时,禁止放在微波炉等电器中加热。加热后聚乙烯分解出来的物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易致癌。

小说《罪与罚》 篇12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共时性分析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拉斯科尔尼科夫、马尔美拉多夫和索尼娅。这三个主要人物就像赋格曲的三个旋律主线,缺一不可。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其特点是一种带着青年大学生的思考、怀疑、冲动而又单纯的主线,他始终遵循这个特点, 从头到尾都像一个中提琴一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滞钝,但这种基本色彩没有变化,他的行动贯穿了整部作品,给整部作品定调。马尔美拉多夫就像低声部的旋律, 他的家庭的衰败、他的酗酒、他女儿的不幸经历使得这个人物始终是忧郁、悲愤、痛苦、低沉,这个人物时而在情节线中占主导地位,如开头第一章他在酒馆里半醉时痛斥自己的大段独白;时而又沉入主要情节之下,给整部作品带来一种浓郁的低沉氛围,而不论他是在明线还是暗线,他的声音始终是在独立地演奏着的,甚至到他死后,也是在以一种回荡着的悲剧气氛影响着主题的发展。索尼娅是高声部,她的美德、基督教牺牲精神超乎世俗,身世的凄惨与信念的高昂是她的主要音型,她就像是高声部的小提琴,在必要时刻、情节发展到高潮时高亢而激越地奏出主题,此时她在三个声部中占据了最明显、最主要的地位,她的光辉照彻了其他一切因素,使得其他旋律都在她的这个旋律之下形成辅助。这三个声音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他们就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旋律。其余的人物,是推动主旋律前进的不同的刺激性因素。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面对这些人物时的态度和感情,都是受来自这两个低音和高音旋律的影响。当他受到来自马尔美拉多夫的影响时,他是愤世嫉俗的,仇恨丑恶现实的;当他受到来自索尼娅的向善的影响时,他内心中向善的一面又被激发,整个作品的旋律也开始向善了。这三个人物不论在共时的空间对比上还是历时的情节发展上都是以复调音乐般的精准对位来互相对话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2]。

二、历时性复调的情节的织体

“织体”一词是指音乐作品中各音纵向结合和横向进行的结构形式。20世纪之后,织体一词被广泛地引进入文学解读中来,罗兰- 巴尔特在他的文本理论中,把文本称为“能指的织体”[3]。下文试图以文本构成的织体的形式解析《罪与罚》的情节结构。

2.1激怒地开端

当主要人物的行动开始行进时,是怎样互相应和而又互相影响呢?在赋格曲中,一般会有一个音型先行奏出主题,其次,第二个旋律线出现,与之应和或模仿它行进, 继而,第三个,第四个。这部小说最先出现的旋律线,自然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他的出现,一开头就先定下了整部作品的调子,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为了交不起学费已经辍学两个月,他的衣衫褴褛,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怀疑,看到的一切无不是败坏与堕落;但是他在要实行自己的杀人计划,准备冲破这个世俗社会的规则时,还是犹豫的,自我怀疑的,这就形成了他的形象的内在对话性:一方面是几乎难以忍受的赤贫与生存的压力迫使他要去抢劫,另一方面是他的天然存在的良心与道德感,使得他难以为了一种尼采哲学而打破社会规范。所以,这个人物在出场时就一直在自我对话,而这种自我对话造成了一种平衡,即虽然想犯罪,但又在自我劝说的两个力量互相制约的平衡,但这只是暂时的、带着巨大不安的表面上的平衡。 这个人物的设置正好像是一个赋格曲的主题,虽然是自足的、但也带着不稳定性,只有这种不稳定性才是巨大的前进、演变的潜能,这样才能使旋律在得到其他的动机的出发之后继续前进并不断变化。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这种自我怀疑的不稳定的平衡中去找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似乎要对自己准备进行的犯罪感到后悔并准备停止这个计划;但是这时,第二个旋律出现了,这就是马尔美拉多夫。 在酒馆中喝醉后对拉倾诉的马尔美拉多夫,带着重大的痛苦而彻底的沉沦,以不同的方式但是遵守同样的主题,重复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中开场就存在的怀疑与冲动, 仇恨与倾向于破坏的一方面,强烈刺激了第一个旋律,使得他在暂时的从属位置之后,再回到主要线索时,变成了有着更坚定的想要突破这个悲惨社会的意志的个体。而马尔美在进行自己的陈述时,已经带出了第三个旋律的影子, 这就是索尼娅。但是这个旋律在此时还是隐藏的,是通过他人视角交代的,是模糊的回响,这种模糊的回响,直到索尼娅真正出场,才变成坚定的切实的旋律,影响着主要情节的发展前进。

如此,在全书第一章中,三个旋律都已出现,并且以第一个旋律为主线,第二个旋律经过短暂独白,在形式上对第一旋律进行模仿并加深后,成为进入辅线,并出现第三个旋律的模糊回响,为互相刺激、互相模仿的情节方式,构成了这部作品中的主题陈述。从第二章开始,三个旋律就在主题动机之上,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不断发展演进,直到最后得到最终的平衡。

2.2回旋地演进

在第二章中,出现了第一和第二旋律的奇妙的对称: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想要去警察局自首时,就好像一个旋律在触到底部之后缓慢地上升;而这时第二旋律重又出现,并重重地下降到底——这就是马尔美拉多夫的死,对第一旋律的上升起到了一种往回拉的力,使得这个旋律继续保持在既要上升又迟滞的地步,一种新的内在对话出现: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感到痛苦,本能的道德感使他惊慌失措,不由自主地要去做些事情来弥补这种过失,去犯罪现场跟人纠缠,只是一种方式。但是即使去忏悔,又有谁能有这个能力去赦免他呢?这个世界都是一片悲惨浑浊,他应该向谁忏悔?谁有这个至高的道德评判的权力?但这个他内心的声音被另一个鲜明的声音打断了,精彩的地方正是在马尔美拉多夫不幸遭遇车祸的时候,第三个旋律以奇异的高亢的凄惨音调的正式出现,瞬间与其他两个旋律形成对照,并与其他所有内容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这个精彩的对位就是索尼娅的出现。当两个主旋律,一个在上升,一个在下降,一个在内心忏悔,一个遇到了车祸快要死的时候,第三个精彩的、闪亮的旋律出现,它的出场瞬间撮住了所有的旋律,并如画龙点睛一般以最鲜明地方式点出了整部书中的悲哀、凄惨的主题,带着最辉煌的音响,和最明亮的色彩,以至于索尼娅的出场简直是一种经典的戏剧场景。这个时候, 第一旋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忏悔和恐慌被压抑了,出现了第二和第三旋律的对照,一个是痛苦复杂的、自甘沉沦的, 一个是内心凄哀的、尖锐悲厉的;这两个旋律的合奏形成了一种新的效果,当作父亲的在濒死时刻看到那个不得不去出卖自身的女儿的样子时,所有的痛苦都在瞬间爆发,他痛苦地喊了一声,“索尼娅,女儿!原谅我!”就死去,死在了这个命运凄凉的女子怀中,这种人间惨景,使得拉斯科尔尼科夫对现实的一切压迫和剥削仇恨到了极点,他用自己的钱给这家人作丧葬费之后,内心感到一阵轻松和坚定,因为他目睹这一目惨景之后,已经不再为杀死那些剥削人的高利贷者感到后悔,相反,他更加肯定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能够有权评判他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统治者和有钱人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此时他对社会的不公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对被杀死高利贷者也不再怜悯;此后他这条线中,是一种反抗社会一切规范、并在与调查他的人斗智过程中享受一种乐趣的倾向。

2.3平静地结束

在此之后,第三章至第七章,有斯维德里盖洛夫的享乐主义生活观,有卢任的自私自利的独白,还有拉祖米欣对他妹妹的真诚追求,还有卢任为了陷害索尼娅在葬礼之后的戏剧化的冲突;在这纷繁的众声杂语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尼采主义,超凡脱俗的自我定义,他在与这三个人对话时,都不改他本身那种内心中对外界的反抗, 所以在他这个旋律与其他旋律相互作用时,都是一种类似他们在独白而其实是第一旋律作辅助而其他旋律的半独白。这些辅线之上,主要的第一旋律没有什么变化,直到第三个旋律,即索尼娅又一次出现,并开始陈述它的基督教救赎思想, 才对第一旋律造成影响,而这种忏悔、赎罪与宽容他人的意识,又在索尼娅当众受到卢任的栽赃陷害,被诬陷和侮辱之后,所以这种情境之下,索尼娅本质中的善的因素被格外地凸现出来,形成一种奇异的至高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震撼读着的心灵,似乎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净化。在索尼娅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朗诵圣经的场景中,“一个杀人犯和一个妓女, 在烛光下读着这样一本书,”[4]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在基督教中,有着深厚的原罪、救赎意识,圣经上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个忏悔的妓女,她见到耶稣时,用自己的眼泪为耶稣洗脚,用黑而密的头发为耶稣擦干。众圣徒都斥责她,唯有耶稣说,她的罪已免了,因为她内心的爱多。这个场景,似乎就是在为这个故事做出一种情景的复现与呼应。它暗示着作者的思想:只要潜心赎罪, 在内心有赎罪悔过的意识,就会被赦免,而这个能够赦免他们的机构,不是世俗的警察局或者流放的刑罚,而是内心对宗教的虔诚。在此场景之后,整部作品的旋律开始转向上升, 是走向最后和谐与平衡的起点,并最终以拉和索尼娅一起流放并开始在流放地形成新的、向善的生活状态结束。

综上,就是这部作品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复调分析。巴赫金认为,在复调小说中,多重声音的聚合与对话本身就是目的。如果说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始终是潜藏在文本之下,似乎若隐若现,那就是作者刻意为之,他的小说只服从艺术结构的统一性,而不是思想观点的一致性,这种艺术结构揭示的又恰恰是不同意识的对话性和矛盾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构造的精彩绝伦的复调织体中,读者不由地参与进了一场悲喜交织的大型对话,我们既是看客又犹然已经置身在戏台之上;这就已经达到了复调小说的预想的审美境界。

摘要:20世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提出了复调小说的理论,指出复调小说的含义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就鲜明地表现出了不论从结构还是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语言之间的复调性。本文试图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解读《罪与罚》,并且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种复调式的情节和人物的。

上一篇:传统优势产业下一篇:信号灯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