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稳定

2024-05-16

建设与稳定(通用12篇)

建设与稳定 篇1

为了预防金融业受到各种有害冲击而造成传播性挤兑政府制定并设计了一系列金融安全网来保护经济的发展。其金融安全网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性管理、应急管理和市场退出管理。预防性管理主要是指有效管理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以及经营行为, 建立稳定公众信心的稳定机制以及危险的预警安全机制;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如何使其迅速地脱离困境而进行的援救以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市场退出管制主要是对在金融活动中部分不成功的金融机构的处理, 即有关的退出政策。其所使用的政策方法措施有审慎监管、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整体流动性注资和市场退出政策等。金融安全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个过程, 从事前预防到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 其最终追求预防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保证金融稳定良好健康运行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在金融体制中设定存款保险机构, 对金融机构规定必须或者以自愿的形式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金投保, 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有效安全以及金融业的稳定健康经营与安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 实行硬性存款机制, 即对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强制

进行投保, 这些机构包括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由于考虑到与国外的制度协调问题, 暂时不包含以上金融机构在国外分设的机构及外国银行在我国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二) 关于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和职能, 可以以存款保险

管理委员会形式设置, 性质上定义为国家的事业单位, 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 以实现机构在社会中的权威性, 并提高经营效率。该管理委员会主要承担存款保险基金的收缴、赔偿和使用, 检查投保机构费用缴纳情况以及在失败情况下的损失情况, 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的撤销、破产、清算工作。

(三) 基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上交的存款保

险费。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投入一定量的启动资金, 另外可以从失败的金融机构清算财产中的受偿得到。在开始的过渡期内可以开拓一个特殊的资金渠道。

(四) 最高赔付限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 目前我国

存款户中10万元以下的账户户数占整个存款账户总数98.3%左右, 存款金额占全部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29.4%, 因此可以将最高赔付限额设为10万元。

(五) 差别费率, 保险费率与风险程度挂钩, 风险高的实

行高的保险费率, 风险低的实行低保险费率。此种手段可以形成正向的激励效果, 对监管起到辅助作用。

(六) 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 公布《存款保险条例》, 建

立最初的存款保险基金, 将基本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建立起来, 再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增强失败金融机构的处置办事效率, 打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基础:对存款机构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 宣布国家隐性担保的时间限制。在恰当时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存款保险公司。

二、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 实现金融稳定

最后贷款人制度, 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职能, 是中央银行运用自身的信誉和强大的资金实力, 对陷入流动性困难的银行进行紧急援助, 其目的是防止暂时的流动性危机向清偿性和系统性危机转化, 是金融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护线。由于我国政府一直推行隐性存款担保制度, 即当金融机构遭遇失败情况时, 全部由政府出面进行安置和赔付。这种制度在维持人们对金融体系信心的同时, 也导致了金融机构有过分冒险、从事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因此, 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也是当前金融安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可以作出如下安排:

(一) 建立辨识财务状况的机制中央银行提供资金援助

时, 先要辨识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查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流动性困难是暂时的, 还是资不抵债造成的, 性质不同给予的援助条件也应当不同。

(二) 把握救助时机中央银行给予流动性支持, 应在其他官方资源援助耗尽时才予以使用, 它应是安全网中最后的防线。

(三) 组建金融稳定基金, 形成以中央银行为主由各金融

机构共同出资的金融稳定基金。当一国出现金融动荡时, 尽量避免接受国际组织的援助。动用自己设立的稳定基金, 其有利的一面是既可以减轻中央银行过度投放贷款救助危机银行而面对稳定币值所带来的压力, 还可以发挥同业相互救济的作用, 也避免接受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救助而被动承担其所附加的苛刻条件, 保证金融主权的安全性。

摘要:以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安全网的救助行为, 会导致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促使金融机构从事冒险经营, 放松管制。那么, 建立金融安全网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是否有必要呢?当然,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取消都有着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相关行为。不能因为在金融安全网下有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就对其全盘否定。毕竟金融安全网在危机防范、风险分摊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金融机构风险亟待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的机制从而稳定社会公众信心, 将危机妥善处理及至化解。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政策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维护金融整体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 我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建立或改善金融安全网趋利避害。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网,建设

参考文献

[1]史晓琳, 饶云清.金融安全网:内在联系与运行机理[J].当代财经, 2010;05

[2]常健.论金融稳定的含义、法律特征与法律限度[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05

[3]聂向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安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2

建设与稳定 篇2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委)村镇科(处):

**年是我省纳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的第*年、也是“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开展的第*年,各地村镇建设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确保了全年工程质量安全平稳运行。为做好*年春

节期间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稳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春节期间做好村镇工程质量安全和稳定工作的认识

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平安**”建设的大局。春节期间,正值冬季气候干燥,风、雪、雾等恶劣天气较多,生产生活用电、用气量增大,极易引发火灾和燃气中毒事故,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适值农民工返乡高峰期,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村住房安置等问题进入易发敏感期,村镇行业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加大。各地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春节期间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稳定的责任感、紧迫感,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针对节日长假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加强组织领导,立足超前防范,认真查找安全稳定工作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坚持不懈把安全稳定工作抓细抓好。

二、突出抓好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各级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警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再提高、工作责任上再落实、依法监管上再强化、措施落实上再下功夫”,常抓不懈,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村镇建设程序。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对于建制镇、乡规划区内的公共建筑,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三层以及三层以上的居民自建房,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村镇建设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理规划、建设、监督相关手续,都必须由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承担。对于农民自建和限额以下的村镇建设工程,应当选择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建筑工匠进行施工,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并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二是强化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各地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和网格化监管的要求,实施无缝隙监督管理。把本辖区所有施工现场纳入监管范围,明确监督责任人,结合冬季施工特点,认真分析冬季施工易发事故类型、原因,辩识查找各类重大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严格落实冬季施工安全生产措施,尤其是防风、防冻、防滑、防坍塌、防触电、防坠落等措施。要切实加大监督巡查力度,组织力量深入村镇施工现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脚手架、模板和防护设施及节日期间工地值班安排等,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要责令施工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跟踪检查。三是加强队伍人员建设。要主动服务,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和农村建筑工匠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安全防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保障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导村镇建设工程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三、重点抓好村镇建设领域稳定工作

各地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高度,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坚决杜绝各类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一是切实维护农村群众的利益。村镇建设量大面广,在推进村镇建设特别是示范镇建设、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中,坚决维护好群众利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处理征地、拆迁补偿、拖欠农民工工资、安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帮助群众尽快解决合理诉求和实际问题。农村住房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先建后迁,纳入**年国家农村危房改造的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拆除后,要及时按照要求修善加固或翻建,确保危房改造户春节前住上安全的住房。二是建立预防报告机制。要进一步健全预警、预测、预报、预防机制,及时掌握影响安全稳定的信息,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认真做好信访信息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做到领导到场、措施到位、妥善处置,并按照“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层层上报,力争把损失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全力做好稳定工作。

四、做好村镇安全稳定部署检查工作

各地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要提前部署做好安全稳定的相关工作,深入基层,分析形势,查找不足,研究对策,时时刻刻把安全生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严格执行节假日值班制度,适时掌握安全稳定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我省村镇建设领域的安全平稳运行。各市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工作落实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春节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

建设与稳定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西南铝;信访稳定;工作机制;思路与方法

为了适应扩大开放和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而由此引发的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职工的信访诉求随之增多,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或很好的解决这些信访问题,很有可能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进而会引发群访,过激访等非正常上访,这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工作生产,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解决职工的信访诉求,必须要加强建设国有企业信访稳定工作机制。

一、抓好国有企业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抓好国有企业信访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企业构建和谐、推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不重视企业信访工作,那么企业改革、发展不能保障,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形象和职工的根本利益。西南铝作为有着50年建厂历史的老企业,历史遗留的信访案件较多,在西南铝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旦发生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其影响力大、敏感度高、波及面广,会引起方方面面乃至国际关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信访无小事,切实增强“保一方平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创新传统的信访工作机制

秉承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西南铝认真贯彻落实中铝公司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的部署,树立创新意识,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多种方法,加大解决信访问题的力度,保证了西南铝的市场化改革。西南铝不断探索对信访管理模式的创新,深入推进依法逐级走访,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越级走访人员的政策解释工作,引导上访人员自觉依法主张权利、履行义务,同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有关规定和工作要求,切实规范工作行为,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划分责任,及时解决问题

信访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涉事单位或部门及相关责任人推卸责任。因此,建设信访稳定工作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明确划分各单位或部门的信访工作责任,让职工信访诉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西南铝针对信访问题,坚持“业务谁主管,稳定谁负责”的原则,将信访案件落实到涉事单位,实行领导包案,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信访维稳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落实领导干部下访化解信访积案制度,及时解决信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通过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包案制度,综合调动人力资源,明确任务责任,推动了信访案件的有效化解。

四、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从源头解决信访问题

有效的沟通是促进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決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领导能够了解职工的各方面需求,主动满足职工的合理诉求。同时,信访干部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

(一)畅通信访渠道

畅通信访渠道是化解信访诉求的首要条件,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官网上开设专门的信访模块,让职工可以通过网上信访表达自己的诉求,其次,还可以开通电话热线,信访邮箱等等丰富信访渠道,让职工的信访诉求能够及时反映到各相关部门。西南铝针对信访渠道存在的短板,提出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确保上访信件接受及时、处置恰当、管理规范。

(二)加强信访联动机制建设

按照信访维稳工作属地化管理原则,西南铝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工作指导和帮助,厂、地之间形成“维稳信息共享、矛盾纠纷共调、和谐稳定环境共创”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同时,坚持抓好公司内部维稳机制建设,通过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定期召开信访维稳工作例会、专题会等形式,准确把握形势,预判风险,构建起“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的齐抓共管新局面。

(三)加强源头预防

抓稳定就要抓苗头、堵源头,确保突发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好,控制得住、化解得了。高度重视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信访工作的触角要深入到基层,让基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上来。加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平台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使信访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五、结束语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加强信访稳定工作机制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与基层职工的密切联系,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困难职工多办好事实事,从而进一步凝聚广大职工群众的力量,增强企业凝聚力,形成更加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最终有利于国有企业形成稳定和谐的生产氛围,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明.中央在地方的企业稳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以某央企H分公司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05,09.

[2]戴传东.徐州市当前国企改革稳定问题的新动向及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1.

建设与稳定 篇4

一、切实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下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农村推行的一种社区制度,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既不是一级政府, 也不是任何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下属机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规定, 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是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然而, 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中却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立法的前瞻性与农民素质滞后性的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是实现村民自治, 由村民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村里的具体事务, 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内涵无疑是美好的。然而, 要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群来执行。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他们往往受小农思想的束缚, 难以站在全局的高度, 从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 加之他们祖祖辈辈同居一村, 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较强, 致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阻。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不强, 自治程度不高, 不会、不能、也不善于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 村民自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问题。是否有必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应如何实施?农村党支部是不是基层领导核心且应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 首先, 由于现阶段农民的民主意识较差, 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重视选举的情况, 加上农村中较为浓厚的宗族观念和黑社会势力的影响, 造成难以从村民的民主选举中选出真正合适的村民代表;其次, 村民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村官”的腐败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第三, 个别地方的村民委员会实际被村党支部取代, 有名无实, 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对于第二个问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有明确规定, 在村民实行自治条件下, 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仍然有不少村委会委员和一些村民认为, 当前村党支部已经不可能或者不应该成为领导核心。更多的村民则认为村民委员会就应该是村里的核心, 因为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围绕村党支部对村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 就出现了四种倾向: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越权”而村委会退缩, 即所谓“党”强“村”弱型的相互冲突;二是村委会“越权”而党支部退缩, 即所谓“村”强“党”弱型的相互冲突;三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强”相争型的相互冲突;四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弱”相遇型的瘫痪放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 无论是单方面强调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或只要求村民自治而去否定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都是不对的。因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法规, 就必须贯彻实施, 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容置疑。但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使这两者实现协调一致, 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一条实现村民自治与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并以此去推进中国基层民主化进程。

2.明确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功能定位,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从功能角度看,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 舆论引导, 监督指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领导功能。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政治领导功能具体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以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保证国家宪法及其它法律在本地区的实施;领导和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支持和保证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向村委会推荐自己的优秀分子担任领导者, 维护党的利益和威信。

(2) 利益表达功能。村党支部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和山林湖塘承包、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管理事项方面, 有义务向村委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保证农村利益分配原则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

(3) 监督制约功能。村党支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主要是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政治监督及法律监督, 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按照多数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支部决议, 对村委会执行村民授权和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为, 进行必要的监督, 并对村委会出现不当行为时给予指正, 以促使村委会对错误决策能及时纠正。

3.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 分工机制创新。首先, 从工作内容上将二者分开。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工作条例》) , 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等工作。村委会分管村民事务。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委会的职责有: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它经济, 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治安, 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等。其次, 从工作机制上使二者协调。村党支部履行中央工作要求, 发挥其国家政务推行者的角色功能, 而村委会则必须配合村党支部搞好国家政务的完成。在村民事务上, 村党支部则作为监管人的角色, 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制约、帮助。通过二者的分工明确,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得到了实现。

(2) 监督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其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当前, 在实际工作中应着重建立以下五个制度:一是干部述职。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主持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 听取村委会成员的述职和述廉报告并认真开展评议。村党支部要将评议的内容、过程、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二是公开质询。村党支部可以就村委会的某项具体决策或村民关心的问题召开质询会, 向村委会成员提出质询, 并要求给予答复。三是干部财务审计。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对村委会的财务开支、村委会成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 并将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四是民主评议。由村党支部召集并主持会议, 对村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五是启动罢免机制。村党支部可以提出罢免案, 或由村党支部受理村民对村委会的罢免案, 并按法定程序启动。通过监督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具体有力的体现。

(3) 指导协调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应体现在其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协调机制上。从实践中群众首创的经验看, 主要有以下机制:一是两委联系会议制度。凡涉及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应提出初步议案, 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 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也可在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下, 由“两委”联席会议直接提出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初步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经党员大会讨论后, 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 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经讨论、完善和表决后形成正式决策, 付诸实施。二是审查权制度。村委会的决策形成后要向村党支部汇报, 由党支部进行审查是否违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的政策后才可以实施。三是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委会每月应向村党支部报告一次工作情况, 年中和年底分别作一次半年和年度总结报告。

(4) 舆论引导机制创新。舆论引导是村党支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其对村委会领导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定期对村两委成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民选“村官”的素质。如在依法民主选举中, 有相当一部分民选“村官”从未当过干部, 虽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也想为村民办点实事, 但苦于缺乏工作经验, 往往事与愿违, 出力不讨好, 因而必须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 特别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领导经验和领导艺术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二是建立农村干部培训考核评议制度。对两委成员进行培训后, 在选举时负责向村民大会提供参训人员的考核评议结果。三是善于引导村里的舆论。经常性地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 对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领导。

(5) 工作机制创新。要实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 村党支部就需要转换领导观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理论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经济管理素质、创新素质, 通过改进工作方式,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2]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法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现状[3]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我国《选举法》 (修正案草案) 明确规定,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此举意味着我国选举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和完善, 意义重大。这是继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应该说,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能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 在民主制度改革显著进步的同时, 人大制度在农村基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人大代表与选民缺乏紧密联系。我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而, 在开始选举前, 候选人既没深入到群众中去, 也没开展竞选演说, 很多选民直到选举时才知道候选人是谁, 选民往往是在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进行投票。

(2) 各级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和程序存在缺陷, 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往往缺乏透明度。即是说, 在实际操作中, 人大代表候选人基本上都是由组织提名的, 且候选人的酝酿程序缺乏透明, 他们是否符合选民的意愿很难得到保证。这样产生的候选人容易使一些代表认为, 他们的当选是组织的安排而不是选民选举的结果, 从而缺乏对选民负责和加强与选民联系的意识。此外, 我国现行的法律也没有对人大代表竞选做出规定, 因此, 一些农民在自己独立参与人大代表的竞选中常常遭遇到个别领导干部的阻挠。

(3) 乡镇人大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镇人大与乡镇党委的关系不清。有的乡镇人大成了乡镇党委的办事机构, 没有完全行使乡镇人大自己的职权, 致使人大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工作不到位, 法律出台相对滞后。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开展工作时, 往往处于既易失职又易越权的“两难”境地。三是乡镇人大未能真正行使监督权。因此, 乡镇人大的监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建议

(1) 不断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依法保障农民参加各级人大选举并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认真审查各选举单位是否按照比例足额选出农民代表, 坚决杜绝少选农民代表的做法, 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宪法》意图。

(2) 继续完善选举程序, 建立适应现阶段农村实际的选举制度。通过加强选举知识的教育, 使选民和代表掌握必要的选举方法、技能, 如选票的填写, 议案、质询案的提交等。这对于新选民、新代表来说是入门教育, 使其很快进入角色, 对老选民、老代表则是继续教育和强化教育。让群众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 以大局为重, 以集体利益为重, 将选票投给真正在德、能、勤、绩几个方面都表现不错的人。同时, 应对拉选票的行为、贿选的行为进行公开的谴责、曝光, 并诉诸于纪律乃至法律使其得到制裁。如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 应向全体村民公开村民委员会人选的条件, 由村民酝酿提名候选人, 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酝酿出村民代表后, 再由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确定。并应当让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进行对话交流, 让候选人直接向选民介绍自己, 为自己竞选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 真正把权利交给村民,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切实把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和进行民主管理的村民选举出来。

(3) 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首先, 村民代表应当定期向村民报告其工作和活动情况, 并将群情民意上报, 同时还应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决定, 从而便于接受村民监督, 而不只是“去开会的”代表。总之, 从候选人的提名到代表的产生、参政议政活动及其罢免等每个环节都要便于选民了解、参与和操作。并将这些要求和程序形成制度。其次, 建立人大代表公示制度, 畅通代表联系选民的渠道, 以利于人大代表增强联系选民和执行职务的自觉性。

(4) 强化乡镇人大的职能, 使乡镇人大工作能在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民主法制建设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乡镇直接联系村社, 即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乡镇人大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所在。因此, 乡镇人大既应切实履行职责, 又要为农民群众的民主诉求提供法律保障、法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普法教育, 在农民和农村干部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培育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 逐步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以及依法履行各项义务的自觉性, 进一步提高农民理性合法地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 从而维护农村稳定。

第二,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中的促进作用。首先, 应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凡是乡镇党委作出的重大决定、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认真学习领会, 及时贯彻到人大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乡镇党委作出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决策, 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重大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自觉地把党委的决策和主张转变为群众的意愿,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贯彻执行, 保证乡镇党委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乡镇人代会更好地成为代表履职的平台, 成为民意表达、民情沟通、民主决策的场所。

第三,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围绕建设新农村主题, 以推动“民主法治村”建设为目的, 开展法律监督, 确保《宪法》以及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一是要做好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监督, 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 严厉查处侵犯选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 确保他们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二是要监督村级事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加强对村规民约和与村民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 对一些违法的村规民约要及时指出并建议修改或废止。三是要加强对我国《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使各项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四是要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针对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通过组织农村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查研究等形式, 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反馈, 跟踪督促整改, 并可将带有共性的问题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增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促进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五是要加快对涉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 健全和完善督办机制, 加大督办力度, 切实解决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4]

参考文献

(1) 林书设, 范功强.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J].中共福建省大田县委政法委, 2006.

(2) 尹中卿.人大研究文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3) 张富良.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农民民主政治权利和权力的实现为视角[J].宁波党校学报, 2004, (04) .

建设平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篇5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市

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要在今后五年实现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的新突破这两大主要目标。其中,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是构建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0日,市委专门召开了建设“平安**”动员大会,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对《决定》中目标任务和各项保证措施的细化和实际安排,充分体现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要求。“平安**”建设中所包含的实施生活平安、从业平安、社会平安、基础建设等四项工程,都是与转型振兴相辅相成的。没有“平安**”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全市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突破,也就没有转型振兴的新突破。

我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事业发展及思想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全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突出,下岗职工较多,困难群体较大,历史包袱沉重,社保体系不够完善,社会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虽然转型振兴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财政收支矛盾最突出、就业问题最严重、历史遗留问题最集中、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地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平安**”,就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推进转型振兴的强大合力。

政法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社会矛盾、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中担负着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政法机关的性质、特点和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深化对建设“平安**”工作的认识,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维护稳定工作薄弱环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是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是创造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改革、社会变迁中的和谐。和谐社会这种动态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政法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发展、服务发展、保障发展。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还是开展对敌斗争、打击和预防犯罪;无论是落实公正执法、一心为民,还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整体素质,都要与转型振兴的目标相一致,都要与建设“平安**”的实际相协调,都要与实现政法工作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目标。做好稳定工作,建设“平安**”的工作基础是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从工作内容看,应重点解决好拖欠工资、房屋拆迁、企业改制、非法集资以及涉法上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化解。从工作手段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的方法,多策并举。从工作部门看,需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从工作主体看,群众不仅是维护稳定工作的对象,更是维护稳定工作的主体,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三、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争创全国综治工作先进省”是省委的重要部署。我市也提出了争创“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的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紧紧抓住“三个防止”(即防止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重特大刑事案件;防止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防止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治安灾害责任事故)、“三个减少”(即实现全市刑事发案减少;群体性事件减少;突出治安问题减少)和“两个提高”(即社会治安状况评估结果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提高)的刚性指标,从增进全社会的和谐有序的长远高度,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作为政法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多渠道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四、坚持用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实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必须坚持

秉公执法,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从解决群众最关切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在全社会树立司法权威,排除对司法的各种干扰,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五、坚持专群结合,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平安的环境是幸福的前提,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平安的环境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建设“平安**”,就是要为人民生活幸福和全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打造让群众生活舒心、让生产者和经营者安心的环境。建设“平安**”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几个部门和单位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法机关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广大政法干警是“平安**”建设的排头兵。要自觉的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职责,一手抓对各种犯罪的严厉打击,一手抓对国家、集体、人民群众财产和安全利益的保护,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屯都要抓好这项工作。中省直部门、各种所有制企业、群团组织以及全社会都要参与。全市193万人民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平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专群结合,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平安**”建设的任务就能如期完成。

稳定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篇6

关键词: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89-0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更是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根本大计来看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代的教师面对更多的诱惑和选择,因此,如何稳定教师队伍、如何让教师安心教育工作,是目前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

1目前教师的地位

1.1政治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实施,为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强调各级地方政府要发挥办教育的积极性,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立足我国国情,优先发展、深化改革农村教育对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使得教育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也使得基层教师的政治地位凸现出来。

虽然社会呼声较高,从业者较多,但有一部分却是出于无奈。有人认为,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崇尚道德的文化传统,忽视了个人的物质利益,已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而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就应该见利抛义,所谓“君子义以为上”之举已不复存在。所以,能有机会摆脱教育单位的就决不放弃。我的学生中,在2002年前毕业于师范专业的有95 %改行了;从这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教育学家关玉章说过:“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这是鼓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文化、新观念,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2经济地位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师地位的提高和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十分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拨款中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

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在上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总产值的4 %,到2010年进一步提高,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级政府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出发,制定筹措教育经费的条例或办法,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教育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使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增加。

政策导向是教师收入约等于公务员,较之以前,教师工资提高许多。但教师的工资比起其他的行业名目繁多的岗位津贴、加班费等实则少很多,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持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观念。

1.3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以上政策的实施,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才加入教育行列,竞争激烈;再者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名校的竞争让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综合教育的评定标准也在增加。

教师这一职业需要很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教师的价值又要通过学生的成绩和家长的评价体现出来,这些使得教师倍感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据统计,教师的亚健康状况在各个行业中处于第二位,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多,管理的都是琐碎的事情,若学生不理解,就更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班主任常感觉付出的多,收获的少,甚至收获的是一腔怨愤。

2面对现状,我们的对策

(1)政府要切实可行的将政策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在抓政策落实的问题上要加大力度,特别是一些隐形的东西。比如一些政策性的问题,对公务员可以很快的兑现,对教师则是能拖就拖。有些同志就是因为此原因,觉得教师职业低人一等,只有口头上的政策,没有实际地位的提高,想尽一切办法能转行的转行,或就考研究生进行第二次择业。

(2)学校领导应想方设法做好教师的后勤工作,让教师真正地能安居乐业。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唤醒教师心理动力的激励者。激励的实质就是运用某种外部因素去诱发教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校方首先要满足教师成就的需要;其次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再次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具体的就是要保护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职工的工作,充分肯定其工作成绩。对教职工评优、入党、提干和继续教育等应尽量予以满足;对教职工参政、议政和民主办校的权利给予充分保障。比如评价一名教师的工作业绩,应在充分考虑其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工作量,对教学的执行情况,教研情况及成果,以及评教情况等综合予以量化考核。

校方还应在生活上关心教职工,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奖金、福利。对教职工中的婚丧嫁娶问题、家庭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以及业余生活问题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力求妥善解决。

校方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活动环境,就可以达到更充分的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3)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拒绝外界的诱惑,安心于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

教师的工作是传播人类文明和思想进步,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光荣的。大多数教师有荣誉感、责任感。教师普遍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和爱戴,就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校方应教育教师正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道德风尚。校方应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为之奋斗的热情,让教师在育人的事业中稳步前进。

(4)教师要调整心态,平和的面对工作、学习、生活;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学会把烦恼留在教室门外、生活之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

教师要学会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保持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活力;以快乐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充满快乐。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体贴、尊重、容忍、宽容、诚实、负责、平和、幽默等美德。把学生看成是自己——当年的自己,通过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会有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处理好事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則是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让教师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全力以赴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

Stable Teacher TroopStrengthens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Wang Yuep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general teachers face all sorts of questions at present, proposed some stable teacher troop, strengthens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the countermeasure, improv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建设与稳定 篇7

1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总体上存在着不稳定和缺乏活力的现象

长期以来, 人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很多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过多、过杂, 辅导员的工作就是“打杂”, 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 没有系统, 没有专业, 学什么专业都可以作辅导员;甚至有些辅导员本身对自己的工作也理不出头绪, 领导让干啥就干啥, 学生有事儿就得处理, 整天忙得团团转, 却说不出干了啥“大事儿”。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辅导员工作的琐碎、繁杂、具体, 也说出了辅导员“一线战斗员”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辛苦。正因为如此, 许多人不愿意做辅导员, 许多人做了辅导员也并不甘心从事本职岗位, 更不打算长期从事, 不热爱辅导员工作。所以,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总体上存在着不稳定和缺乏活力的现象。

2 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活力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2.1 严格做好辅导员的选拔, 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认真做好辅导员的选拔, 是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并充满活力的前提。把好选聘关, 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一些人“带病”进入辅导员队伍。所以, 高校选拔辅导员, 要有严格选聘程序, 科学地组织笔试、面试,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 切实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这样优秀的人员去做辅导员, 他才会关心热爱学生, 才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才能有声有色地开展学生活动。有许多高校选聘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 还鼓励和选聘新上岗的专业课年轻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许多高校在选拔应届毕业生作为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的同时, 聘请一批关心学生成长、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既作大学生的辅导员, 又作年轻辅导员的导师;有些高校还吸引一批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 用他们崭新的思路来尝试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这些都有利于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 优化辅导员队伍, 有利于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活力建设。

2.2 灵活做好辅导员的培养, 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辅导员的素质, 特别是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认真做好辅导员的培养, 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是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并充满活力的关键。不培养, 不热爱学生工作的人就不容易自发地学会热爱学生工作;不培养, 热爱学生工作的人就很有可能失去了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所以, 要使辅导员队伍稳定并充满活力, 辅导员的培养决不能忽视, 辅导员上岗和在岗都必须进行培训、培养。教育部长周济曾讲, 辅导员“要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 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 以各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 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近年来, 辅导员的培训逐步被纳入各高校教师培训计划, 享受学校有关鼓励政策。有些高校充分利用辅导员培训基地, 为辅导员提供学习、进修、交流、科研的平台;在日常培训中采用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 基础理论与工作技能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有些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学习制度, 针对学生工作中的难点、重点, 开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大家共同研讨, 把个人的知识变成集体的财富, 把日常的工作变成知识的积累。这些措施, 即便人才流动, 经验却被稳定下来, 辅导员队伍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2.3 科学做好辅导员的管理, 实现学生工作事业和辅导员自我发展双赢。

长期以来, 职责不清、难以考核长期困扰着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日常管理。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 虽有工作内容和职责的规定, 但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 致使辅导员队伍出现“专职不专、兼职不兼”的现象, 辅导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思想教育及学生发展指导上。2006年7月, 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对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明确了辅导员队伍要实行学校和院 (系) “双重领导”体制, 和辅导员实行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管理。各高校也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工作新条例, 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落实工作责任制, 将对辅导员工作的定期考评、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评选优秀辅导员、专家辅导员, 树立辅导员的先进典型, 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有些高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增设党建、网络等专项工作辅导员, 以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的指导, 加强信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高校通过校领导座谈、谈心, 使辅导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了其在本职岗位上成就事业, 实现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科学的管理, 辅导员在工作中, 得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训练, 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学会了做群众工作, 做人的工作, 对今后的工作会大有好处。

2.4 认真谋划辅导员的发展, 使辅导员队伍充满活力。

自身发展是辅导员关心的重要问题, 也是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活力的核心问题。作为高校, 要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 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 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 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要鼓励一部分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也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要积极向教学、科研岗位输送有愿望、有条件可以从事相关工作的辅导员;要畅通流动渠道, 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社会人员来从事辅导员工作, 积极将辅导员推荐、输送到社会其他岗位, 逐步形成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对此, 有些高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采用“双肩挑”模式, 选拔一些高年级优秀学生、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采用“干部化”模式, 建立良性运转的队伍流动机制, 积极推荐辅导员走上干部岗位;采用“职业化”模式, 通过发展上关心, 思想上关注, 生活上关心等吸引更多的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采用“职级制”模式, 把辅导员岗位设为正处、副处、正科、副科和科员几个等级, 走单独发展序列。但辅导员的出路到底是什么, 到底哪一种模式更科学、更可行?还要从有利于工作, 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进一步尝试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交叉融合, 以克服思想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有余、学生实际了解不足, 讲课实效难以保证实效的问题, 以发挥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熟悉学生特点的优势, 帮助其实现向教师身份的转变。

总之,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高校要适应辅导员工作需要, 采取有效机制, 努力释放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并使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明.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0) :15.

建设与稳定 篇8

合理的薪酬是医院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个医院的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及满足组织需要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优秀的业务员能够长期服务, 与医院患难与共, 仅仅前面的做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把个人的长期收入高低同医院的长远发展捆在了一, 在保证忠诚度方面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目前医院财务架构存在的问题

(一) 薪酬设计原则失当

薪酬水平和医院利润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医院的薪酬水平过高, 对成本形成了压力, 直接减少医院的利润;一些医院的薪酬水平过低, 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造成人才流失;薪酬设计没有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 生搬硬套其它医院的薪酬设计;薪酬设计没有掌握内部平衡, 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

(二) 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

薪酬体系包括工资和福利两个部分, 工资是直接报酬, 福利是间接报酬。工资体系一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组成, 是对劳动力的基本报酬。福利包括基本福利 (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和特殊福利 (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 。近些年来, 国内部分中小医院在薪酬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重工资, 轻福利”的现象。这种情况无疑将降低医院的吸引力、凝聚力, 降低员工的满意度。

(三) 薪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中, 很多医院的薪酬制度都不完善, 缺乏科学性, 由此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优秀员工流失率高。

三、完善薪酬制度、保障队伍稳定的策略

(一) 对人心理与生理特点充分把握

人们在进行任何有目的行为决策时, 都一定会搜寻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具体到工程建设中, 就是“偷懒”、“要求加薪”等行为, 因此团队建设管理要详查人的心理生理趋势及后果的信息。这种理性能降低医院薪酬结构建设中由于人心理生理原因而造成的临时性问题, 而且, 在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 就要能够考虑和包容这种特点。如非24小时营业加油站等的值班人员, 根据值班时间的长短发放每人每班10元-20元的值班津贴;工作在存放有害物品等危险区域的人员, 执行标准为5元/天的有毒有害保健津贴等等。

(二) 对财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

要对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报表制度, 医院的费用支出纳入财务之下。财务的时候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来制定财务报表。医院要按照正规批准的财务报表来安排相关费用的收支, 严格控制预算支出。

(三) 对队伍的薪酬的动态化管理

和别的物质因素有区别的是, 人的劳动力是有着主动性。人力资源的建设、完善、奖惩等内容能够利用激励达到资源价值的持续提高, 因此, 薪酬结构建设管理要充分重视这个特点, 不能把人当成简单的生产要素, 尊重他们的思想意识与行动的决定, 根据能力、级别等制定合理的薪酬, 配合后续的动态变化。笔者认为可以分清层次级别, 以纵向级差体现职位差别, 横向档差体现员工业绩。对基层管理以下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 在基本薪酬等级内设置运行区间, 以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技能等级体现运行通道的上限, 这就有效的实现了薪酬结构建设以及动态化管理。

(四) 对员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人有个特别之处是其有自适应能力。工人能够在进行工程建设实践里了解理论知识, 并向专家学习请教, 或利用实际的工作在实践中学习, 从而让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在活动中能够动态的发展。这一过程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医院要尽量让工人技能素质和工程目标彼此合拍, 为他们的自我发展、技术提高尽量提供资金支持, 他们就会全力帮助医院目标的能够实现, 若是忽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甚至使其与工程目标相背离时, 则可能妨碍医院目标的达成。

(五) 财务信息的交流共享

对称信息指的是所有参与人对别的其它参与人的性质、战略意图与支付意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各参与者所掌握的基本信息都会是全体参与者的“一致认识”。由于医院中各层次工资往往不透明, 即使不存在不合理现象, 也会造成队伍的人心离散。因为信息具有不对称, 工人的下一步动作会是不可测的, 无法细致的测度工作人员的动作, 而且人们所具有的产权特性, 从而形成了团队建设管理风险的各种原因。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交流共享财务信息, 避免工作人员凭借各系拥有的资源获得利益, 影响医院薪酬的公平性与稳定性。

四、总结

薪酬的完善对医院是有较大帮助, 但是对于不同的医院来讲, 实施薪酬结构来建设与稳定员工队伍要因企而异, 从自身的客观情况出发, 不能一味的模仿, 丝毫不考察自身的客观情况。薪酬结构如果建立的不完善, 或激励方式有误, 可能会导致医院资源的浪费, 降低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 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其优点与不足, 才会在经营中取长补短, 也可以和别的激励方式结合使用, 多方发挥薪酬结构的作用, 最终稳定与建设好医院的员工队伍, 改善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任何一个成功的单位都必须具有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 因此, 如何建立完善的财务结构、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保障医院员工队伍建设与稳定的重要一步。笔者从薪酬、心理、生理、自我发展等角度, 对医院员工薪酬情况与队伍建设和稳定进行论述。

关键词:财务,薪酬结构,医院,队伍建设,稳定

参考文献

[1]贾雪景.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外部化规范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会计, 2008, (04)

[2]周燕霞、陈凯.医院工资分配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01)

建设与稳定 篇9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承载主要教育职能的班主任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 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然而, 调查结果显示, 愿意担任班主任者的人数不到学校全体教师人数的50%, 且班主任教师随着任职年限的增长, 工作热情和干劲逐渐消退, 不愿当班主任的呼声随之强烈, 职业倦怠日益明显。 究其产生原因, 有多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 不断冲击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要实现科学发展, 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班主任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在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地说:“现在不是书籍, 更重要的是媒体在塑造着13亿中国人的心灵。 ”信息来源的多源化容易迷惑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育的难度。

三是学校的管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 除了学科教学之外, 其他一切工作都与班主任工作有关, 任课教师之间发生冲突找班主任协调。学校有什么人参观或者进行检查、验收活动, 班主任的工作就更多, 既要教育学生的礼貌习惯, 还要保证班级的卫生、环境布置等, 更像是一个高级保姆, 什么事都管, 从而不堪重负。

四是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成功或失败都是100%的, 这就使得班主任的心理负担特别重”, 一位班主任如是说。 学生到了学校, 班主任就成了学生的临时监护人, 不仅要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还要保证其人身安全。 初中阶段学生青春懵懂, 心理不稳, 自我意识增强, 表现出逆反心理, 若不能因时、因事讲究策略教育, 很易出现偏差。 同时不完全家庭增多, 家长静下心来教育孩子, 规划孩子未来的很少。 因家庭原因, 单亲、离异家庭对孩子处处迁就的多, 如老师管严点就与班主任及教师纠缠, 还有社会舆论, 这样使得班主任不得不时时紧绷神经。

五是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 学习团队的组建, 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矫正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等) , 与科任老师相比, 要辛苦和心苦得多。 若是班主任教育能力不够的话, 则花的精力更多, 且效果不明显, 尽管加大了班主任在评优评先中的分量, 增加了班主任的费用, 但班主任工作上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称, 使班主任这个职务失去诱惑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凡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是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 ”校长应该是“撒播阳光的人”, 关心和信任班主任, 让班主任的心灵充满阳光, 在注重他们专业成长的同时, 也寻求精神的快乐。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让“爱”与“尊重”成为教师踊跃担任班主任的源头活水。 在“情感”关注的同时, 在“目标”、“责任”、“物质”等方面调动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关注并改善班主任教师的生存质量, 有效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1.学校进一步重视班主任工作, 关心班主任, 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地位。

经济条件不仅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思想情绪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 要加大对班主任教师的经济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很有必要。 同时, 鼓励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在对教师的评优、奖励和职称评定中, 必须规定其班主任任职年限, 并对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各项评优、奖励中有效倾斜。

2.学校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班级管理工作营造更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1) 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做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 设身处地地为班主任教师着想,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班主任减负, 力求避免形式化和表面化。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制订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案要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 认真听取和征求广大班主任教师的意见和反应, 使评价方案更能符合我校实际, 更能集中体现广大班主任的集体意志, 从而确保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操作性, 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

(3) 充分认可班主任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奖励力度,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就物质奖励而言, 学校在各学期和各年度考核时, 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专项考核, 考核奖励金额应随着学校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教学工作奖励同步增长; 就精神奖励而言, 可设立优秀班主任评选机制, 将其纳入学校各类先进评选范畴, 并在学校其他各类先进评选中, 在同等条件下, 向班主任老师倾斜。

(4) 明确班主任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 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同时要加强心理自助,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 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变压力为动力和自我发展的机遇, 在迎接各种挑战和有效征服各种压力的过程中体验职业生命的崇高和价值, 感受班主任的内在尊严和欢乐, 由此形成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和压力的强劲动力, 有效提高生存质量。

二、重视并推进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研修工作, 努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开展以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紧紧围绕学校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以学校为基地,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班主任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解剖问题, 正确把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群策群力, 商讨和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在研究、合作、互动、共享、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改善班主任工作方法, 掌握班级管理技艺;

2.加强青年班主任培养, 采用师徒结对法, 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新班主任的导师, 向年轻班主任传授科学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经验, 对存在问题相互切磋、共同研究, 加速青年班主任教师专业化成长, 同时促使导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如何建设稳定可靠的运营系统 篇10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壮大, 企业的日常运营维护工作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运营系统的可靠稳定关系着客户使用满意的高低。因此, 打造一个稳定、可靠的运营系统是所有运营企业的核心工作, 由此孕育而生的关键技术也越来越多, 也更好的为运营系统的维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1 定义

运营维护简称运维, 一般是指对企业已经建立好的网络系统软硬件的维护以及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例如, 电脑硬件、软件维修, 电话问题处理等基础维护工作。同时也包含了对外的运营系统的维护, 要保证运营系统是在正常运作的, 通过各种手段, 有人工的也有自动的, 进行监控,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等等。

2 运营维护

运营系统的稳定可靠是运营维护的重点工作, 要对公司内部、外部使用的所有自运营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行保证, 保证服务器能够正常运行, 保证系统资源足够使用, 在必要时进行硬件升级, 保证出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分析解决问题,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保证措施。

2.1 巡检保障

运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运行环境, 包括网络、硬件等资源, 一部分是系统程序, 包括各种应用程序以及网站等。要保证系统的稳定, 就必须保证运行环境和系统程序是稳定正常的, 为此可以通过日常巡检来进行检查保证。

每天至少对运行环境进行两次巡检, 包括应用程序开启、系统资源、系统事件日志、系统监控情况等等, 确保运行环境是正常的。

只有环境的正常也是不够的, 还必须保证程序开启后能够正常提供工作, 因此需要安排人员通过一些自动化程序验证以及人工的巡检验证来保证应用程序能正常提供业务功能。

2.2 监控保障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 如果仅仅是通过人为的巡检保障是不够的, 还需要配置完备的运营监控机制, 进行主动监控以及主动报警。

一般的监控系统能做到的是进行邮件和短信报警, 但是如果在夜间出现问题, 就很容易被忽略, 因此需要一套能提供电话报警的监控系统, 同时对于运营系统的各种参数需要定期进行分析, 也需要一套对各种运营参数能提供详细报表的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一:

一套自主开发的监控系统, 主要是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应用程序启用情况进行监控。

运营系统每台服务器安装客户端, 同时安装一台服务器端, 客户端将报警信息提交到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连接到报警终端, 报警终端连接公司语音网关系统和短信平台, 一旦报警终端收到报警信息, 将向系统负责人员发送一条报警信息, 告知某某系统出现问题, 同时向报警手机拨打报警电话, 语音提示系统负责人查看报警信息。双管齐下进行报警提醒, 避免只有短信晚间容易让负责人遗漏报警信息的问题。

监控系统二:

一套比较成熟的监控软件, 对系统、网络、资源以及整体的可用性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控, 并产生详细的日志, 这套系统主要是通过日志用来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分析, 并为系统是否需要进行优化升级等操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这两套监控系统配合人为的日常巡检, 对运营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3 可靠性、可用性保障

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例如服务器出现故障、网络中断或是机房无法正常工作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目前通常都是采取如下措施:

1) 数据库本地做镜像, 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立即切换。

2) 程序本地做负载均衡, 避免出现单点故障。

3) 数据库异地做日志传送, 在机房或网络出问题时, 切换到异地服务器。

4) 程序异地做备份, 在机房或网络出问题时, 异地启用。

3 运营系统要求

运营系统的稳定可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要求之上, 只有满足这些要求, 才能建设一个稳定、可靠并且高效的运营系统。

3.1 性能要求

运营系统的用户群体是企业用户, 较为集中使用时间为6:30-20:00, 在高度集中使用时对于性能要求较高, 内存、CPU、磁盘IO都要能满足使用, 支持高并发, 保证使用速度较快, 不会有过多的延迟。

3.2 扩展要求

随着用户量的增加, 服务器、数据库性能以及容量方面都要能够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扩容, 最好是能够在线扩容, 保证服务不会中断。同时服务要能够支持负载均衡, 以提高系统速度及可用性。

3.3 本地灾备

数据实现本地镜像, 当服务器或是数据库无法正常工作时, 能够实现本地服务的快速切换 (最好是能够做到秒级切换) 。

3.4 异地灾备

数据实现异地备份, 当机房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导致机房整体不可用时, 能够快速的启动异地的备用系统提供正常服务。

3.5 网络要求

运营系统网络必须保持7*24小时通畅, 提供电信、网通、移动、教育网等主流运营商的多线接入, 保证网间互联的顺畅, 当出现移动终端无法登陆系统时, 能够迅速的定位并解决问题。保证运营网络的资源使用不会被同机房其它系统影响。

3.6 安全要求

系统用户数据保密性要求极高, 绝对不容许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要求运营系统能够主动的防御外部的攻击以及抵御病毒的破坏。

3.7 响应要求

运营系统要能提供7*24小时的服务, 当出现问题需要调整沟通时能够立即进行响应。

3.8 团队要求

一套成功的系统, 除了必须具备上述强大可靠的服务器、网络安全等硬件支撑能力、完善的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的系统监控和保障机制之外, 更重要的是能够有一支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公司在开始规划运营系统的同时, 即开始着手运维团队的建设和规划, 并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目前所有运营系统都交付公司的运维团队负责, 运维团队成员都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 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自已专长。运维团队创建初始就按ITIL流程进行规范化日常维护和管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摸索, 目前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服务台、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等流程。通过ITIL最佳化实践经验, 所有故障都将通过服务台进行工单记录、流程化故障处理。针对所有变更按流程进行白盒、黑盒等测试, 只有测试通过后才提交运维部进行发布升级, 针对每个流程都有完备的记录和日志跟踪, 做到所有操作都有迹可循。

4 运维关键技术

运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运维工程师在运维过程中会遇见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需要参与解决并从运维角度给出参考意见, 包括架构设计、系统使用资源的评估、应用软件设计的缺陷评估、系统资源调优、托管机房选择、安全调优等等, 并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出现在运维过程中, 例如集群技术应用、动态扩展的架构、安全运营中心 (SOC) 构建、网站加速 (CDN) 、大数据存储等等, 所以运维人员要与时俱进, 需要不断地通过这些新技术新的应用来完善运营系统, 使得系统更加稳定可靠。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集群技术的应用。

集群技术应用:集群是由两台或多台节点机 (服务器) 构成的一种松散耦合的计算节点集合, 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或应用程序 (包括数据库、Web服务和文件服务等) 的单一客户视图, 同时提供接近容错机的故障恢复能力。例如高性能计算科学集群, 高可用性集群, 负载均衡集群, 分布式储、计算存储集群, 数据库集群, 邮件集群等。集群由于机器较多, 管理起来比较复杂, 需要综合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

1) 智能监控

包括对集群系统故障的监控以及资源、负载、网络流量等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 从而保证集群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2) 故障维护

集群服务器数量较多, 出现服务器宕机以及硬件故障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因此, 从系统稳定性可靠性角度出发, 要充分考虑到故障问题, 更多的通过应用程序的冗余负载部署来解决此类问题。同时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建立较为完备的应急响应机制, 从而快速有效的采取解决措施。

3) 运维自动化

集群服务器多, 一些日常的工作, 例如修改密码, 系统升级, 系统发布等工作量比较大, 需要借助一些自动化工具来批量完成这些日常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5 构建稳定可靠运营系统

构建稳定可靠的运营系统是所有对外运营公司的核心工作, 需要通过一支稳定高效的团队来进行建设。综合前文所述, 稳定可靠运营系统的构建影响因素很多, 需要根据经验不断的进行运维策略的制定, 并不断进行调整, 确保人工和自动巡检的有效性, 保证监控保障机制使用到位, 避免出现监控不到位的情况, 同时通过各种运维高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确保运营系统的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美) 阿尔斯帕瓦, (美) 罗宾斯.网站运维:保持数据实时的秘技[M].杨建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刘宇熹, 陈尹立.计算机系统服务外包及运行维护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杨威.网站组建、管理与维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建设与稳定 篇11

【摘要】 我国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

【关键词】 高边坡;抗滑结构;锚固;减载;排水;治理;水电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是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一、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

1、混凝土抗滑桩

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如: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施工,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200余米,单坡段一般高度在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263m高程平台上共设置了9根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施工,桩身用大孔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9根抗滑桩按两种工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抗滑桩混凝土标号为R28250号,钢筋为φ40Ⅱ级钢。抗滑桩于1982年1月施工,3月完成后,基坑继续下挖,边坡上各棱体的基脚相继暴露。同年11月,在Fb75与F22断层构成的棱体下面坡根爆破开挖后,发现在263m高程平台上沿Fb75、F22断层及7号抗滑桩外侧近南北向出现小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21天后7号抗滑桩外侧的Fb75~F22棱体下滑,依靠7号抗滑桩的支挡,桩内侧山体得以保存。

2、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3、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结构物轻,材料用量省,施工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4、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5、锚固洞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用各种不同断面的锚固洞64个,形成较大的抗剪力。在左岸边坡滑坡以前,已完成2 m×2m断面小锚固洞18个,每个洞可承受剪力9000kN。此外,还利用地质探洞回填等增加一部分剪力。由于锚固洞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防止了混凝土与洞壁结合不实的可能性,同时采取洞桩组合结构的受力条件远较传统悬臂结构合理,可望提供较大的抗力。

二、锚固技术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加固,具有不破坏岩体,施工灵活,速度快,干扰小,受力可靠,且为主动受力等优点,加上坡面岩体抗压强度高,因此,在天生桥二级、漫湾、铜街子、三峡、李家峡等工程的边坡治理中都得到大量应用。

小浪底工程中大规模采用的无粘结锚索具有明显的优点,其大部分钢绞线都得到防腐油剂和护套的双重保护,并且可以重复张拉。由于在施工时内锚头和钢铰线周围的水泥浆材是一次灌入的,浆材凝固后再张拉,因此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其价格相对较高。

在高边坡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开挖与锚固同步施工,必须缩短锚索施工时间,及早对岩体施加预应力,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边坡稳定的目的。为此,结合八五科技攻关,在李家峡水电站高边坡开挖过程中,成功将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快速锚固技术应用于工程中。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采用N-1注浆体和Y-1型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满足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各项设计技术指标,而施加预应力的时间由常规的14~28d缩短到3~5d。该项成果对及时加固高边坡蠕变和松弛的岩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快速、经济、安全”的原则。

预应力锚杆也是常见的一种加固形式,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工程中实施了减载、排水、抗滑桩等技术后,滑坡位移速度虽有明显减小,可未能完全停止。为了确保雨季在滑坡体前方的施工安全,稳定抗滑桩到滑坡体前缘的约20~40m长,10余万m3的滑坡体,决定在565m高程马道上设置300 kN预应力锚杆。锚杆分两排,孔距2m、孔径90mm,孔与水平成60°夹角,用36的钢筋,共实施了152根预应力锚杆,保证了工程的安全。

三、减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

1、减载、压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载压坡应是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后缘受倾向SE的陡倾岩层影响,将向S(24°~71°)E方向滑动。该方向与滑坡前缘滑移方向有近20°~60°的夹角,将部分下滑力传至滑坡体前缘及治坡建筑物上,对滑坡整体的稳定不利,因此能有效控制后坡滑移也就能减缓整体滑坡。

2、排水、截水

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既增加滑坡体的重量,增加滑动力,又降低了滑动面上岩层的内摩擦力,对滑坡体的稳定是不利的。对于滑坡体以外的山坡上的地表水,采取层层修建拦水沟、排水沟的方法排水。在坡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对开裂的地方用黄土封堵,低洼积水地方用废碴填平,顺地表水集中的地方设排水沟排走地表水。

参考文献:

[1] 刘明、黄润秋,锦屏一级水电站IV~VI山梁雾化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2] 邝维,双江口水电站进出水口边坡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

[3] 张进林,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坝肩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

[4] 刘世斌、罗岚、郭麒麟,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右岸高边坡稳定性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4

建设与稳定 篇12

1.认识到电教教材的作用及具体意义

电教教材直观、形象、活动变化、声像并茂, 因为其具备的显著特点, 使得电教教材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 而且还超出了仅提供形象化具体化的相关资料的范围。因为电教教材能够展示出非常逼真的道德情境, 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意境感, 因此能够感染到良好的道德情感, 使得教学课堂不仅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还使得学生置身在第二课堂。电教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 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学习课堂知识, 加上电教教材本身的特点, 学生眼界将更加开阔,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用武之地。

2.注重电教教材建设的具体做法

2.1 提高教员的电教教育素质

提高教员的电教教育素质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帮助他们理解并且掌握电化教育的规律, 帮助他们能够熟悉地运用当前所拥有的电教教材, 从而为以后可以直接的进行教材制作做好基础工作。但是, 基于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 许多的教员一时很难接受电教教材的大幅度运用, 他们将传统教材和电教教材进行联合起来的能力尚且比较薄弱, 因此, 高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要经常对教员进行使用电教教材的宣传, 令教员的电教教育素质逐步提高, 并且能够逐渐的习惯电教教材的授课方式, 不断地提高主动制作教材的能力。

2.2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因为电化教育的实践问题就是将电教教材的相关建设在各个学科之间加以运用, 充分的调动起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使得电教教材可以在学科之间形成一种风气。因为党校的教学需要, 包括电教教育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 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 才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这一形势, 需要采用各式各样的方式, 譬如奖惩制度、宣传力度等方式, 充分的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以及创造力, 结合教学经验, 有机的结合, 来编制电教教材, 全面注重电教教材的建设问题。

2.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现有资源大部分是指影视中的软件资源, 充分的对其加以利用, 从而进行电教教材的编制。除此之外, 还会有一些电视台, 类似于中央以及省市的电视节目, 会经常性的播出一些教育性质的节目, 这些节目可以担当非常好的电教教材原材料或者是直接材料, 它对于电教教材的编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 所有的电教工作者应当充分的对现有资源加以利用, 注重对于党校教学或是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资料积攒, 利用这些信息编制电教教材, 或者直接采取形式转化的方式, 将其转化为电教教材, 总而言之, 这些现有资源的利用对于电教教材的编制有很大的价值。

3.发挥电教教材功能, 保障电教事业的稳定发展

3.1 明确目的

教师在使用电教教材时, 要有明确的目的, 全方位的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学环节部分, 利用幻灯片以及投影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可以放大, 可以活动, 录音的部分可以是单独播放, 也可以是通过与幻灯片的组合进行使用。教师的录像内容领域广阔, 无论时间还是空间的限制, 都可以有所突破, 而且还可以全方位地展现出所有教学手段不能展示的事实以及场景, 真实, 可靠, 有很高的可信度。总之, 无论什么形式的电教教材, 还是什么样的组合形式, 都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总体设计, 要目的明确。

3.2 注重讲解与演示的结合

注重讲解与演示相互结合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演示可以为学生展示出非常丰富的感知材料, 演示时机同样需要正确的把握, 综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相关演示。讲解可以使学生将支离破碎的感知内容联合起来, 可以把纷乱的思路形成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道德观念,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的学习才可以笼统起来,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有层次的, 并且重点明确, 可以从中深入的进行思考, 将演示的内容、感知到的内容系统起来, 加工处理成自己的认识。

3.3 大力提高电教教材质量

电教教材的质量对于教学的总质量问题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 因此电教教材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并且不能过分的苛求。电教教材从数量上而言, 要有一个在从无到有积累过程, 从质量上而言, 要注重对教材质量不断地提高, 逐步的进行完善。无论什么事物, 都必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电教教材的编制过程和编制环节同样也是这样。

4.结语

总而言之, 电教教材对于电教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注重电教教材建设, 把这一内容作为电教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面的加强在整体领导力度, 统一的进行相关规划, 采用分工制作的方式, 进行严格的审查, 并且要积极的发行, 从而全面的而科学的发展电教教材建设, 旨在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模式, 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南国农, 李运林, 祝智庭.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1-40.

[2]刘雁军.关于院校实施电化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02) :12-13.

上一篇:频率自动跟踪下一篇:招标企业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