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肝病患者

2025-01-27

儿童肝病患者(共9篇)

儿童肝病患者 篇1

凝血因子、纤溶因子以及蛋白质在肝脏中合成, 并进行机体代谢, 消灭被激活的因子, 因此, 当凝血因子以及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产生异常时, 则预警肝脏发生病变, 而出血则是肝脏病变最为常见的并发症[1]。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儿童肝病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 并分析检测结果对肝病提示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2月接待的体检儿童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并抽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参照, 划分为对照组, 将其与30例肝病患儿 (检测组) 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 并分析检测结果。对照组儿童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为 (11.41±2.12) 岁, 肝病患儿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为 (10.87±1.44) 岁。肝病患儿经确诊后发现, 有14例为肝硬化, 16例为肝炎。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西森美康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仪。试剂:PT、APTT、TT、FIB试剂。

1.3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管抽取患儿静脉血1.5ml, 然后对患有肝硬化、肝炎以及健康儿童的四项凝血检测的静脉血进行每分钟2500r的摇匀, 离心时长为15分钟, 将血液混匀后, 静置备用。然后对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四项指标进行鉴定, 鉴定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2]。

1.4 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 选用的软件为SPSS 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 如果P<0.05, 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 检测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四项凝血指标比较, 除了FIB之外,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 当肝脏患儿凝血指标出现异常时, 即提示其肝脏存在病变可能性, 应该立即予以治疗。

3 讨论

四项凝血检测在肝病患者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一种筛选性试验, 其能够迅速筛选出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敏感性因素, 对不同因子的凝血活性进行测定[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经常被应用到, 其能够发现抗凝物质存在于患儿体内;凝血酶时间是一种测试性试验, 其能够对凝血的途径进行反映, 而纤维蛋白原则一种凝血过程完毕的底物, 其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生理作用对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具有消除作用, 并能够在炎症侵袭肝脏时增加相关指数, 降低血浆中FIB的含量。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 凝血因子的减少, 合成肝素酶能力下降、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均是导致肝脏发生病变的原因, 尤其肝素以及类肝素抗凝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增多导致了患儿处于血浆低凝状态, 使凝血机制呈现出紊乱的状态[4]。

因此, 在对儿童肝病患儿进行体检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四项凝血检测的结果, 及时对患儿病症进行确诊, 并明确用药与治疗方案,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惠兰.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6 (01) :43-44.

[2]温晓燕, 陈淑红, 胡红梅.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07) :645-646.

[3]鲁文育.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29) :84-85.

[4]厉连福.143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02) :174-175.

儿童肝病患者 篇2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教授 蒋力生

中国有句古训:是药三分毒。这话虽然概括得不够全面,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药物的两面性。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代谢。因此肝脏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害。如果肝脏患了病,用药就更需要慎重了。很多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虽经多年的休息治疗,却长期迁延不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乱服药所致肝脏损伤。

伤肝药物大“搜捕”

西药最为常见的伤肝药物有:

①抗生素类,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②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③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④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⑤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

⑥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镇静药苯巴比妥等。

⑦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除西药外,某些中药对肝脏也是有损害的,如:

①易导致急性肝炎的:如何首乌、老虎节、蜈蚣粉以及金不换、白屈菜等。

②抗风湿中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苍耳子等,表现为中毒性肝坏死。

③杀虫解毒药:如千里光、川楝子、贯众、及己(四块瓦)、藤黄等。

④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如克银丸、消银片、消银1号汤剂均有过肝损害病例报告。长期服用复方青黛丸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⑤软坚散结、化淤的中成药:用于治疗乳房肿块,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子宫肌瘤等肿块治疗的中成药均属于此类,可能引起肝损伤。相关药物有增生平、百消丹、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疳积散。

⑥柴胡制剂:包括小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等中成药。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副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

如何防止药物伤肝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哪些药物会严重损害肝功能。除了以上我们列举的药物以外,在服用药物之前,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如该药对肝功能有损害,一般都会在说明书中注明。对于这些药品,慢性肝病患者应尽量少用或用其他药物代替。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定期检查肝功。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的叠加作用。

如果已经因为用药而发生肝损害,应该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的药物,减少活动。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最好把近期服用的药物带到医院,便于医生寻找病因。

中药治疗肝病有优势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时慢性乙肝重叠甲肝感染的病死率仅0.05%,而在美国,相同疾病的病死率达到11.7%,是中国的234倍!这一数据悬殊的对比充分说明:肝病的治疗优势在中国!

对于肝病治疗,国外多采用外源性的免疫物质进行免疫干预,这类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肝脏带来了一定的损伤。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所有药物都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必然加重肝脏的负担,反而会损害肝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免疫力提高了,自然能够缓解症状,抑制病毒。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很多中药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作用,保护肝脏。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56例, 男85例, 女71例, 年龄11~82 (平均52.3) 岁, 住院时间5~186 (平均49.5) d, 其中住院时间≥27d, 患者69例。患者肝病类型:重型肝炎21例, 急性肝炎35例, 肝癌16例, 肝硬化21例, 慢性肝炎21例, 乙醇肝4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23例, 药物性肝炎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 (北京) 中关于感染的标准, 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依照《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未出现隐藏或显性院内感染, 入院2d后体温升高至38℃, WBC>10.0×109/L, 排除急性失血、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感染患者。

1.2 方法

观察肝病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患者住院时间等,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特点, 给予所有院内感染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156例肝病患者共出现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4.4%。院内感染患者中, >60岁患者25例, 占68.8%, <60岁患者13例, 占31.2%,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3个部位以上同时感染者1例, 3个部位感染者4例, 2个部位感染者2例, 其余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腹腔感染8例, 原发性腹膜炎4例, 血液系统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38例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0d者2例 (5.3%) , 11~15d者4例 (10.6%) , 16~30d者7例 (18.4%) , >30d者25例 (65.7%) , 可以看出, 住院时间≥30d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住院时间≤30d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病患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导致患者易受病菌侵入, 在医院环境下, 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或一些条件致病菌等均会导致感染, 而病症严重、病情较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可看出, 为减少院内感染,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医院需对肝病传染病房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空气流畅, 避免细菌在空气内积聚形成空气污染, 同时患者的床褥、器械等均需定时消毒清洗, 严格控制探病人数及探视时间, 避免外界细菌进入患者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避免出现肠道内感染, 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 行严格的药敏测试, 禁止药物滥用,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若发现感染情况则立即进行处理治疗,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中, 共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24.4%,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感染, 年龄较大、病症严重、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感染几率较大,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感染发生后, 应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避免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等,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感染发生。结果 156例肝病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24.4%, 60岁以上人群为易感染人群,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住院4w以上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4w以下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院内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并进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肝病,院内感染,防控,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敏.肝病患者院内感染2OO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74.

[2]何映红.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因护理及合理用药探讨[J].海峡药学, 2012, 14 (3) :215-216.

肝病患者补钙有讲究 篇4

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比较特别,往往会被很多人忽视。其实,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慢性肝病,不仅会影响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人体的代谢过程,而且骨的代谢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是诱发骨质疏松的疾病之一。

肝病引起骨质

疏松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维生素D代谢障碍 无论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没有活性,不具备生理功用。必须先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患有慢性肝病时,肝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不能发挥其促进肠钙、磷吸收及肾脏对钙重吸收的功能,进而影响骨的形成。

原因二: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它的吸收要靠胆汁协助。胆汁在肝脏合成,当发生慢性肝病时,胆汁的合成和排出会出现障碍,导致脂类吸收不良。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与钙等阳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此外,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K都溶于脂肪,当脂肪吸收障碍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会减少。这些维生素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并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维生素K可增加骨细胞内骨钙素的含量,促进骨形成。可见这些营养素的吸收出现障碍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

原因三:患者不重视,导致骨质疏松加重 肝硬化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最多也就是会出现一些容易疲劳或者饮食上的轻微消化不良,所以很多患者都不会太在意,这样就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的加重。

防疏松要做到三个坚持

由此可见,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存在的。除了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特别注意,少吃含油脂多的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但慢性肝病患者大多食欲不振,要想通过饮食额外补充营养素比较困难。其实,用好老办法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主要还是贵在坚持。

每天坚持补钙 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肠胃功能较普通人差,所以饮食补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会有人担心:我都有肝硬化了,是不是很多东西不能吃呢?其实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基本上日常适合普通人的补钙食物,也是适合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每天均衡补充奶制品、大豆以及蔬菜和水果这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咖啡、浓茶和酒,这些是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

每天坚持锻炼 每天坚持室外体育锻炼,例如走路、慢跑等有氧运动,既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又可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当然,肝硬化患者容易疲劳,所以应适当选择强度低一点的运动,如果是喜欢登山或者需要弯腰、大幅度运动的人,可以适当放缓脚步,选择慢走、跑步等有氧运动。

每天晒晒太阳 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的吸收,其中最廉价的方式就是通过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但是很多人都选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殊不知这样只得到了阳光的温度,却拒绝了阳光的“营养”。普通玻璃窗户可以阻挡紫外线,玻璃吸收了紫外线之后,人体只能接收到日光中的红外线,不会起到补钙的作用。故此,最佳的方式还是每天走出去,接受阳光的洗礼,每天晒半个小时左右的太阳,对于骨质疏松会有很大的防治效果。当然,不要暴晒或者长时间晒太阳,以免皮肤受伤。

盲目补钙反而会增加

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最近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提醒我们,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太高,可能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河南省林县一项营养干预试验中的受试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对281名肝硬化患者和562名对照人群的血清钙浓度、肝炎病毒抗体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组的血钙含量(1.81±0.84毫摩尔/升)明显高于对照组(1.65±0.79毫摩尔/升),且这种关联正相关。也就是说血钙浓度越高,患肝硬化的风险越大。具体来说,血钙浓度最高的人患肝硬化的危险可能升高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血钙浓度与肝硬化的具体关联机制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有关。但新研究提醒我们,补充营养也是“过犹不及”,不要盲目补钙,以免好心办坏事。

肝硬化患者怎么喝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多。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适当,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但肝硬化患者最好选择性地喝经过发酵的酸牛奶及其他一些经过发酵的乳制品,这是因为其中的乳糖已经被酵母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更适宜肝硬化患者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喝牛奶要避开如下几个误区。

1.避免牛奶过浓:据测定,牛奶中的钠含量是人体的两倍,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易使肝硬化患者体内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

2.避免糖分过多: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能纠正牛奶含糖低的缺陷;但不能加得过多,因为过甜会降低肝硬化患者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即够。另外勿加红糖,因红糖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可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

3.避免饮用过量:合理掌握牛奶的摄入量也很重要,肝硬化患者一天饮用牛奶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00毫升,超过部分可用豆浆、蔬菜或水果代替。如果超量引用牛奶,可能引发低钙血症而致惊厥发作、腹泻等后果。

4.避免与米汤混合:有些患者以为米汤营养丰富,与牛奶联合饮用会“锦上添花”,却不知两者的成分“相克”,米汤中的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A,故不宜同时饮用。

食疗补钙的佳品

牛奶及各种奶制品 此类食品含钙量较高、吸收率高。每日喝些奶或吃些奶制品可以保证肝炎患者钙质的摄入量。

骨头汤、虾皮、鸡蛋黄 这些食品中钙的含量都很高,母婴、老年人、肝病同使用激素的各种患者都应该注意补充这些食品。

此外,各种豆类及大豆制品、芝麻酱、海带、紫菜,是含钙量丰富的植物性食品。油菜、芹菜、青菜、白萝卜等蔬菜中也含钙丰富,但有些蔬菜含大量草酸,不仅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钙盐,还可降低钙的吸收和利用。

肝病患者丙肝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标本

50例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 (接受组) 及50例未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 (未接受组) 的肝炎患者血清, 均为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接受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13岁~20岁11例, 21岁以上39例;慢性肝炎中度3例, 慢性肝炎重度24例, 肝炎后肝硬化19例, 慢性重型肝炎4例。未接受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3岁~20岁14例, 21岁以上36例;慢性肝炎中度6例, 慢性肝炎重度23例, 肝炎后肝硬化21例。所有患者均按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临床分型。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ASE) ,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见表1。

接受组有37例抗-HCV阳性 (占74%) , 21岁以上年龄组的抗-HCV阳性有27例 (占69.2%) 。未接受组有11例抗-HCV阳性 (占22%) , 21岁以上年龄组的抗-HCV阳性有10例 (占27.7%) 。

3 讨论

HCV病毒感染期血清及肝组织中病毒浓度较低, 这样在一般情况下HCV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母婴间以及注射途径传播, 国内报告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抗-HCV阳性率高达66.7%。我科检测了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和未接受过输血及血制品的肝病患者抗-HCV各50例, 前者抗-HCV阳性37例高达74%, 后者抗-HCV阳性11例占22%, 因此证明HCV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血制品。然而未接受组抗-HCV阳性率为22%, 以及21岁以上年龄组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21岁以下年龄组, 显示了生活中密切接触亦为丙型肝炎病毒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

全球范围丙型肝炎广泛存在,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亚于乙型肝炎, 且丙型肝炎较乙型肝炎更容易慢性化, 国内专家认为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50%左右将发展为慢性肝炎, 而且这些慢性肝炎中的20%将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丙型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丙型肝炎疫苗尚未问世, 因此, 在认识和预防丙型肝炎的传播方面应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 在献血员中必须开展严格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严格掌握输血或血制品的适应证。

健康教育对肝病患者的影响 篇6

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科收治的336例肝病患者, 男266例, 女70例, 年龄3~77岁, 其中肝炎229例, 肝硬化107例。从患者入院即开始实施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随时教育, 出院时予以出院指导。

2 方法

2.1 评估患者的健康问题

以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肝病健康知识的缺乏程度, 包括发病因素、检查、用药、饮食、休息与自我防护、心理调节、预防交叉感染等知晓情况, 针对患者缺乏的健康知识及不良的生活行为进行健康教育。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发病因素

(1) 初次感染: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血液、尿液、十二指肠液也含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主要经过血行感染, 母婴垂直感染、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等方式亦可传染。丙型肝炎主要经血行感染 (输血、不洁注射等) 。 (2) 复发因素:慢性肝炎:疲劳、酗酒、抵抗力下降、损肝药物、营养不良;肝硬化:营养不良、感染、长期酗酒、胆汁淤积、心功能不全。

2.2.2 化验检查

向患者介绍肝功能、两对半、HBV-DNA、血型、AFP、生化的正常值及异常值, 并解释进行肝功能、血糖、食管钡透、B超等检查时须禁食, 隐血试验前3d禁食动物内脏、深色蔬菜, 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2.3 用药指导

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用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

2.2.4 饮食护理

(1) 急性期: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及适量蛋白质, 应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 如豆类及豆制品。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以下食物, 如蛋、鱼、牛奶、瘦肉、胡萝卜、菠菜、全麦、鲜枣、油菜、蘑菇等。 (2) 恢复期:增加营养, 可进食高蛋白食物, 蛋白含量97~130g/d。应限制脂肪摄入, 以50~60g/d为宜。同时要防止暴饮暴食, 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3) 肝硬化饮食:忌食坚硬、油炸、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如油煎饺子、烧饼、带骨带刺的食物等, 细嚼慢咽, 少量多餐。有水肿、腹水者应指导患者低盐饮食, 有肝昏迷前驱症状时, 给低蛋白饮食, 消化道出血时禁食。

2.2.5 休息与自我防护知识

(1) 急性期:卧床休息, 肝功能好转后,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 恢复期:生活自理, 肝功能正常后继续注意休息3~6个月, 可轻微活动, 如散步、做家务等, 应主动休息, 不能待有疲劳感才休息, 以防复发。 (3) 肝硬化: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常翻身, 腹水重者取半卧位;指导正确记录出入量的方法, 并说明意义;预防感染的发生, 防止受凉, 注意饮食卫生。

2.2.6 指导心理调节

保持情绪稳定, 不急不躁, 不生气, 使用放松技术或分散注意力, 如深呼吸、散步、听轻音乐等。

2.2.7 预防交叉感染

(1) 生活用品单独使用, 饮食与他人分开。 (2) 消毒液的使用:介绍消毒液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及配制方法。 (3) 督促家属查肝功能、肝炎标志物等, 及时注射疫苗。

2.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 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以及护士长查房指导方式实施。 (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 编制《肝病病人健康教育细则》, 于入院时发放给每一位患者, 并详细指导。

2.4 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对患者的健康知识, 包括肝病发病因素、检查、用药、饮食、休息与自我防护、心理调节、预防交叉感染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及行为改变程度。

3 效果

通过实施对每一位肝病患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肝病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年龄<12岁的患者除外) , 能掌握自我防护的知识,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前后肝病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 评估336例肝病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识需求, 如发病因素、检查、用药、饮食、休息与自我防护、心理调节、预防交叉感染等进行单人形式的健康教育, 了解患者的学习效果。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都肯定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并积极参与。结论 对肝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 促进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肝病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100例肝部疾病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干预, 其中男性患者61人, 女性患者39人, 年龄在19~76岁, 平均年龄为49.7岁。将100例肝部疾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不做任何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即PSQI进行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所制定的生存质量检表中文版, 即WHOQOL-BREF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睡眠质量评价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2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 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一般肝病患者其睡眠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而且睡眠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主要的睡眠问题是觉醒不足、恶梦惊醒、入睡困难、处于浅度睡眠, 睡眠不稳以及睡眠时间较短, 出现早醒等情况[3]。肝病患者一般其机体处于乏力, 体能较为缺乏, 并且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正常的作息时间被打乱, 导致患者在白天的休息睡眠时间增加, 而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减少, 出现入睡难, 浅度睡眠等情况。另外, 由于慢性肝病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被灭活, 而醛固酮和胆盐等淤积增多, 使得患者在夜间排尿增加。并且还有腹胀、皮肤瘙痒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和睡眠时间短等睡眠问题发生。分析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 环境、心理、社会与家庭、经济、躯体症状以及睡眠节律紊乱等均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因素, 对慢性肝病患者开展睡眠干预护理。

3.1 环境因素 (或环境干预)

休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特别是对于住院患者, 在医院的一个陌生的环境, 加上自身的疾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患者的不安感和焦虑感更加的明显, 引起患者的睡眠出现问题。因此为了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在患者首次入院时, 应该对患者详细的介绍住院的环境, 并且多与患者沟通。对于病房环境设备的设定等, 也有一定的要求。病房的光线不能过于刺眼, 尽量选用较为舒适的黄色灯光;另外通风要良好, 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病房的舒适温度要控制在25℃, 湿度为60%左右。病房的噪音需要严格的控制, 特别是对于需要休息的慢性肝病患者。病房的噪音不能过高, 保证患者能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休养、恢复和预后等。

3.2 心理因素 (或心理护理)

慢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其出现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恢复信心。一般导致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问题的焦虑不安情绪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疾病。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在治疗期间, 其治疗时间较为长, 疾病较易反复, 很多患者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因此对于慢性肝病患者, 特别是出现有睡眠问题的患者, 医护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态和想法, 及时给予关怀和安慰, 帮助其走出心理的低估, 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抗疾病, 减轻患者对其疾病焦虑不安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从根源上能帮助解决患者睡眠的问题。另外要适当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其对患者治疗的支持力度, 包括经济和心理等方面。很多家属由于害怕肝病被传染而故意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应该告知家属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 指导病人家属与患者的接触, 保证患者能感受到亲人的照顾, 对于消除其不安的情绪, 恢复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还需要让患者明白睡眠意义, 纠正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患者由于出现睡眠问题, 而对于晚间的睡眠出现一定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纠正患者的错误的观念, 很多患者对于睡眠多以睡眠的时间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因此需要向患者清晰解释睡眠的意义。

另外, 为了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可以在患者睡前对其进行温水擦浴全身, 能增强患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具有较为明显的镇静和安抚作用。

3.3 帮助睡眠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帮助慢性肝病患者改善其睡眠的问题, 首先要减少影响患者睡眠的不良因素的刺激。如一些治疗上的侵入性检查, 早晨的抽血检查, 可以待患者早晨起床后再进行, 不必为了抽血检查而打扰患者的休息。

跟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利用一些能帮助患者睡眠的药物或是按摩护理等。如刘春梓等利用薰衣草温水在睡前擦洗并且采取全身的按摩擦洗, 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4]。其他的方法还有可以对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的放松性训练。由经培训的护士教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放松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对患者的睡眠控制、心理疏导以及放松的指导等。这种神经肌肉护理放松治疗能有效的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 减少患者入睡时间, 睡眠不稳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改善[5]。

干预患者日间睡眠是睡眠护理干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患者在日间进行休息睡眠会导致患者晚间的休息睡眠时间过少。干预患者日间睡眠, 其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的睡眠节律, 同时要合理安排治疗护理的时间, 减少患者夜间被动觉醒的概率。还可在患者睡眠前利用柔和音乐, 双脚浸泡热水等帮助入睡, 保持患者在入睡前的心境平静, 睡前不要过分的激动, 情绪波动不能过大等。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患者体力和精神的恢复,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造成睡眠障碍的是多种因素下造成。对该部分患者实施睡眠干预要多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手段,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睡眠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问题, 改善睡眠质量,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肝病治疗和预后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干预以及饮食调节等方面。结果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结论 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肝病,睡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赵玉生, 高凤琴, 薛敬东.生存质量评价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6) :541-542.

[2]李俊秋, 耿近, 王晓青.影响肝炎住院患者的睡眠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 (12) :104.

[3]刘春梓, 张黎明.慢性肝病病人的睡眠状况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3) :597-599.

[4]刘春梓, 张黎明.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作用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3 (10) :895-897.

儿童肝病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61例, 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 男性14例, 年龄在21~77岁, 平均年龄为 (48.72±2.31) 岁, 病程为1.5~16年, 平均病程为 (8.23±1.79) 年;女性19例, 年龄在24~79岁, 平均年龄为 (46.93±2.76) 岁, 病程为2~15.5年, 平均病程为 (9.16±1.04) 年。对照组28例, 男性13例, 年龄在23~78岁, 平均年龄为 (49.15±2.06) 岁, 病程为2~14年, 平均病程为 (9.17±1.14) 年;女性15例, 年龄在22~81岁, 平均年龄为 (45.64±2.81) 岁, 病程为2.5~15年, 平均病程为 (9.28±1.77) 年。所有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保持病房干净卫生, 观察患者病情, 给予必要的用药指导与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接受全面的睡眠护理, 方法如下:1环境干预:全面分析影响慢性肝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 休息环境为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患者由于疾病, 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焦虑感, 加上住院后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新环境, 不安、担忧等不良情绪会愈加明显, 影响睡眠。因此, 为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护理人员应于入院初期就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向患者介绍医院与病房环境、责任医师与护士,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病房内设定也有要求, 光线不宜刺眼, 而应以柔和、自然与舒适的黄色灯光为主;保证良好通风, 室内空气始终新鲜、流通, 温湿度适宜, 温度一般控制为25℃左右, 湿度则在60%左右;严格控制病房噪音, 尽量消除妨碍睡眠的因素, 确保患者休息、恢复的环境安静、舒适[1]。2心理护理:心理问题是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 所以, 护理人员应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患者往往担心疾病对自身与家庭造成的各种影响, 而且治疗过程中慢性肝病容易反复发作, 病程长, 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常会出现诸多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 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 多与其交流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想法, 耐心倾听患者倾诉, 并给予适当宽慰与鼓励, 帮助患者跨越心理障碍, 正视疾病, 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对抗疾病。向患者介绍临床中的治愈病例, 使患者明白疾病是可治愈的, 消除思想顾虑, 主动配合治疗。另外,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宣贯基础的慢性肝病知识, 部分家属由于担心肝病传染而与患者保持距离, 此种做法易使患者产生失落感, 对临床疗效与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需告知家属肝病的正确防范方法, 鼓励家属与患者适当接触, 缓解患者由于缺乏家庭系统的支持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部分患者因长期睡眠问题而对夜间睡眠有一定的抵触, 护理人员需及早发现并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让患者明晰睡眠的真正意义, 纠正患者针对睡眠的认识偏差。此外, 为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于临睡前给予患者温水擦浴, 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强, 发挥安抚与镇静的作用[2]。3睡眠护理:为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睡眠问题, 护理人员应首先减少对睡眠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刺激, 如晨间抽血检查, 可在患者起床后开始, 尽量避免因为检查而影响患者休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 通过一些按摩护理或有利于患者睡眠的精油、药物等。刘春梓在其研究中对存在睡眠问题的患者给予加入薰衣草精油的温水与每晚临睡前按摩擦洗, 使患者睡眠得到有效改善。笔者认为, 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也可促进睡眠质量改善。护理人员教导患者做一些简单的放松训练, 并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睡眠控制与放松指导, 这种放松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睡眠不稳的情况, 减少入睡时间。同时, 对患者日间休息给予干预, 因为日常休息会对夜间睡眠造成影响, 干预日间睡眠的主要目的是尽量维持正常睡眠节奏, 减少夜间时患者被动觉醒发生的可能。临睡前采用热水泡脚、听轻音乐的方式帮助患者入睡, 保持睡前心境平和, 避免情绪大幅度的波动[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睡眠时间、效率、质量、障碍、入睡时间与催眠药物使用等方面改善明显, 见表1。两组患者环境领域、社会关系与心理领域生存质量方面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睡眠充足有利于患者精神与病情恢复。因此临床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手段, 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 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采取有效的环境干预、心理护理与睡眠护理, 提高睡眠质量。本研究中, 采用全面的睡眠护理干预, 慢性肝炎患者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均获得明显改善, 由此表明, 给予慢性肝炎患者针对性的睡眠护理干预效果良好, 行之有效, 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玉生.生存质量评价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33 (6) :141-142.

[2]李俊秋.影响肝炎住院患者的睡眠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 2010, 2 (12) :104-106.

儿童肝病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76例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肝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46岁~83岁, 平均年龄 (61.4±1.2) 岁, 患病时间1年~9年, 平均患病时间 (3.1±0.7) 年;观察组38例,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8岁~82岁, 平均年龄 (61.6±1.1) 岁, 患病时间1年~8年, 平均患病时间 (3.2±0.6) 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案

采用常规肝病护理模式。

1.2.2 观察组护理方案

采用综合护理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 (1)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2) 根据患者口味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 (3) 着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 (4)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5) 根据患者身体条件和耐受程度制订适当的运动治疗方案; (6) 出院前进行科学、全面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复常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等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肝功能指标和血糖水平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肝功能指标和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 肝功能指标和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善, 或改善幅度不足50%, 或进一步恶化[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复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肝病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后 (10.73±2.47)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15.36±1.93) d;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后 (7.04±1.67)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11.33±1.54) d。2组患者血糖水平复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血糖水平复常时间) =14.824, t (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15.339, P<0.01) ]。

2.2 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

2组患者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期间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占该组患者总人数的18.4%;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护理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占该组患者总人数的2.6%, 2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1, P<0.05) 。

3体会

对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肝病患者实施常规保肝、抗病毒、控制血糖等治疗的同时, 应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通过病情观察、饮食、皮肤、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疗法等综合性护理措施, 可以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使预后得到根本性改善, 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因此在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治疗期间实施有针对性、积极的护理干预, 对病情好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抽取76例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慢性肝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结果 观察组显效14例, 有效2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7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1.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血糖水平复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模式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慢性肝病,糖尿病,综合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孙月.对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老年群体健康教育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541-1542.

[2]何蓉.53例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1) :32-33.

上一篇:载波信息下一篇:抗结核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