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甲烷2

2024-09-05

三氯甲烷2(精选11篇)

三氯甲烷2 篇1

三氯甲烷, 别名氯仿, 为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由于其粘结某些塑料制品具有快干无痕的特点, 因此广泛应用于马桶水箱配件的生产。本文通过对1起三氯甲烷中毒职业病诊断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探讨水箱装配作业可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1 发病情况

患者张某, 男, 19岁, 某卫浴水箱配件制造公司装配作业员, 2015年5月11日入职, 5月12日-6月2日从事拉胶垫工作, 6月3日开始从事插管工作。工作10 d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怀疑中暑及胃病, 服药后未见好转, 于6月24日到某临床医院就诊;抽血化验发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45 U/L (正常参考值9~50 U/L) , 血清总胆红素37.56μmol/L (正常参考值0~26μmol/L) ;查体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轻度压痛, 以急性肝功能损害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 以及甲、乙、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 给予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水飞蓟素护肝及其他对症治疗。7月20日复查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 U/L, 血清总胆红素11.65μmol/L。医生在询问中发现其工作中接触三氯甲烷, 建议其到我中心进行职业病诊断。

患者邓某, 男, 34岁, 同一公司上胶垫操作工。2015年5月8日入职, 35 d后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查体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轻压痛,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82 U/L, 血清总胆红素251.18μmol/L;入院后实验室鉴别诊断结果及用药情况同张某相似。7月20日复查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 血清总胆红素63.52μmol/L。因其工友有类似病状, 故一同到我中心就诊。

2 现场调查和诊断

2015年8月19日我中心到该公司进行现场调查, 该公司水箱配件生产为流水线作业, 共有4条相同生产线, 张某、邓某分属不同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长约20 m, 包含10道工序, 每道工序有1名操作工。插管工序为流水线的第一道工序, 工作内容是将塑料水管沾三氯甲烷后插入另一塑料底座上, 未插管时则在岗位旁整理物料。三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液体, 装在一直径15 cm的无盖圆罐内, 操作台上方未安装局部抽风装置, 车间现场自然通风不畅;插管岗位旁放置1台工业风扇, 气流吹向流水线的后道工序。上胶垫工序为流水线的第三道工序, 与插管岗位距离约6 m, 工作内容是将橡胶垫套在塑料底座上, 然后传递至下一道工序。整条流水线除插管工艺外, 其他工序均未使用有机溶剂等化学物品。公司为插管操作工配备了橡胶手套和活性炭防毒面罩, 工人在插管作业时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但未插管进行物料整理时则摘下防护用品将其放置在圆罐旁。调查人员在插管作业时测得插管岗位空气中三氯甲烷CSTEL为28.2 mg/m3, 上胶垫岗位CSTEL为39.0 mg/m3, 同时测得另一条生产线插管岗位工人在整理物料时空气中三氯甲烷CSTEL为14.6 mg/m3。同时了解到该公司去年曾有工人出现类似病症, 后离职不知去向。

调查人员向该公司索取两名患者岗前体检资料, 张某、邓某进行了普通入职体检 (非职业健康体检) 。张某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 U/L, 血清总胆红素11.60μmol/L;邓某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 U/L, 血清总胆红素14.10μmol/L。

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GBZ 59-2010) , 2名患者岗前肝功能正常, 接触三氯甲烷10d和35 d后分别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肝区不适症状, 鉴别诊断排除了其他致肝脏损害疾病, 张某、邓某分别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三氯甲烷轻度中毒性肝病和中度中毒性肝病。

3 讨论

张某、邓某在同一公司同一车间工作, 张某所在插管为有毒作业岗位, 邓某所在上胶垫为相近岗位, 但邓某中毒程度深于张某。原因为: (1) 南方5、6月份气温已达30℃, 三氯甲烷为易挥发液体, 插管所用的三氯甲烷圆罐常年打开, 现场无抽风排毒设施, 工业风扇将三氯甲烷吹向下风向, 导致上胶垫岗位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高于插管岗位; (2) 邓某接毒时间 (35 d) 长于张某 (10 d) 。

调查发现工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如在整理物料时, 现场工人将防毒面罩置于存放三氯甲烷的圆罐上方40 cm处, 殊不知活性炭吸附有机溶剂存在饱和现象, 一旦饱和则工人佩戴后无防护效果。

企业对三氯甲烷的毒作用认识不足。该企业去年曾发生类似病例, 但无论企业还是劳动者都不知道可能是三氯甲烷中毒所致。由于职业中毒性肝病具有脱离接触后肝功能恢复较快的特点, 估计劳动者离职后病情有所好转故未再就医诊断。

通过此次事件, 建议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将插管工序密闭于机械设备中自动完成;如若不成, 可借鉴笔者所报道的发生于2007年本市另一起马桶下水阀门组装公司的三氯甲烷致重度中毒性肝病案例。该公司在中毒事件发生后, 将装有三氯甲烷的小圆罐加盖固定在一支架上, 通过红外感应原理开启盖子, 工人操作时手靠近圆罐盖子自动打开, 操作结束后手离开圆罐盖子自动合拢, 同时在罐子附近设置局部抽风装置, 改造后现场检测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从98.0 mg/m3降至10.0 mg/m3。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诊断机构不具备监督执法权, 无法要求企业对同一生产线上所有员工进行一次应急性职业健康检查, 以便了解所有相邻岗位劳动者健康情况, 使本次调查内容更加全面、充实和深入。

关键词:三氯甲烷,中毒,防治措施

三氯甲烷2 篇2

管网饮用水三氯甲烷检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TCM)在配水管网中的变化及其他水质指标对其生成量的影响.方法对我国北方某市市区配水管网饮用水中TCM、自由余氯、254nm紫外吸光度(UV254)、溴离子(Br-)等水质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自由余氯与TCM在管网中的.变化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经较长距离的输配后管网水中的UV254与TCM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Br-含量较低的监测点,Br-含量的变化与TCM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Br-含量较高的监测点,Br-含量的变化与TCM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从水源污染、消毒剂的使用、出厂水水质稳定性和管网腐蚀4个方面,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作 者:吴卿 赵新华 WU Qing ZHAO Xinhua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天津,300072刊 名:中国公共卫生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年,卷(期):22(5)分类号:X832关键词:饮用水 三氯甲烷(TCM) 消毒副产物

第39课时 甲烷 烷烃 篇3

A. 通常情况下,甲烷不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

B. 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

C. 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D. 甲烷的四种取代物都是液体

2. 下列事实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

A. CH2Cl2有两种不同的结构

B. 在常温常压下CH2Cl2是液体

C. CH2Cl2只有一种空间结构

D. CH4分子中键长、键角、键能均相等

3. 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 甲硅烷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 甲硅烷(SiH4)的密度大于甲烷

D. 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强于甲烷

4. 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混合气体是( )

①CO、O2 ②Cl2、CH4 ③NO2、O2 ④N2、H2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5. 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3+Cl2→ —CH2Cl+HCl

B. 2CH3CH2OH+O2→2CH3CHO+2H2O

C. ClCH2CH=CH2+NaOH→HOCH2CH=CH2+NaCl

D. +HO—NO2→ —NO2+H2O

6. 下列化学式只表示一种纯净物的是( )

A. C3H8 B. C4H10 C. C2H4Cl2 D. C

7. ①丁烷、②2-甲基丙烷、③戊烷、④2-甲基丁烷、⑤2,2-二甲基丙烷等物质的沸点的高低是( )

A. ①>②>③>④>⑤B. ⑤>④>③>②>①

C. ③>④>⑤>①>②D. ②>①>⑤>④>③

8. 烷烃分子中的基团可能有四种:—CH3、—CH2—、[—CH—][—]、[—C—][—][—]其数目分别用a、b、c、d表示,对烷烃(除甲烷外)中存在的关系作讨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A. a的数目与b的数目的大小无关

B. c增加1,a就会增加3

C. d增加1,a就会增加2

D. b增加1,a就会增加2

(2)四种基团之间的关系为:a= (用b、c、d表示)。

(3)若某烷烃分子中,b=c=d=1,则满足此条件的该分子的结构可能有 种,写一种名称 。

9. 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结构简式:

(1)的名称为 。

(2)的名称为 。

(3)(CH3)3CCH(CH3)(CH2)2CH(C2H5)2的名称为 。

(4)某烷烃A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64倍,经测定得知A分子中共含有6个甲基。

①若A不可能是氢气与烯烃加成的产物,A的结构简式为 ;

②若A是炔烃与氢气加成的产物,A的结构简式是 。

(5)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一个碳原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则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如:[CHO] [H] [CH3CH2—C*—COOH]中标*的C为手性碳)。C7H16的同分异构体中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 种, 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 。

10. 有①甲烷、②乙烷、③丙烷、④丁烷4种烷烃,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烷烃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相同状况下,等体积的上述气态烃,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 ;

(3)等质量的上述气态烃,在充分燃烧时,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 ;

(4)在120℃,1.01×105Pa条件下,某气态烃与足量的O2完全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则该烃为 ;

(5)10 mL某气态烃,在50 mL O2在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以及体积为35 mL的混合气体(所有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该气态烃是 。

(6) 名称是 ;1 mol该烃完全燃烧需消耗氧气 mol。

急性重度二氯甲烷中毒2例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 例患者均为男性, 事件发生时均在现场。

患者1:47岁, 患者2:44岁, 于2009年3月20号13:10在含焦油罐内用含有二氯甲烷除漆剂从事除漆工作, 两人佩戴的防毒面具均漏气。工作5min后同时昏倒, 被他人发现及时救出罐体, 2例患者约3~10min后神志转清, 均感觉头痛, 头晕, 恶心, 乏力, 均呕吐一次, 量不详, 无抽搐及尿便失禁, 于14:20由“120”送入我院。入院时, 二人神志清, 精神萎靡, 口唇发绀, 咽部充血, 表情痛苦, 仍感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痰中带少许鲜红色血, 听诊双肺呼吸音变低, 血生化, 血气分析、脑肺CT检查, 提示:低氧血症、中毒性肺水肿。患者1既往有糖尿病史, 血糖10.32mmol/L, 患者2昏倒时接触地面火碱, 左面部眉弓及颧骨处1.5%深二度化学烧伤。诊断明确后, 给予脱水利尿, 清除氧自由基, 营养脑细胞, 促进代谢解毒, 保护肝肾, 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经39~44d治疗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急救期护理

(1) 立即给于鼻塞吸氧4L/min, 入院1h内给予35%酒精湿化吸氧, 促进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 以利于改善肺通气,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咳嗽、咳痰, 必要时机械吸痰。 (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双通路静脉留置针) 。 (3) 及时有序的遵医嘱给予脱水利尿, 防治脑、肺水肿, 促进代谢氧和, 清除氧自由基, 解除气管痉挛, 保护肝、肾、心脏, 控制血糖, 预防感染等治疗。 (4) 给予雾化吸入, 心电监护, 正确采集血、尿、痰标本, 注意患者保暖, 清洗被污染皮肤。 (5) 注意沟通方式:适时安慰, 认真倾听, 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 (6) 请烧伤科给例2患者会诊, 给予专科治疗。

2.2 监护期护理

针对2例患者入院后出现以下护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1 气体交换受损, 低效型呼吸形态

入院3d内监测2例患者血气分析, 均提示低氧血症。5~9d内2来患者2次肺CT均提示肺水肿。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塞吸氧4L/min,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咳嗽、咳痰量、性质、颜色。Q4h监测血氧饱和度, Q6h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使药液有效进入呼吸道, 进行局部治疗, 可消除炎症, 减轻咳嗽, 稀释痰液, 帮助祛痰[1]。 (2) 肺水肿纠正后, 给予每日一次高压氧治疗, 提高氧分压, 纠正低氧血症。 (3) 控制输液滴速,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量出为入。 (4) 在用药方面一定注意遵医嘱准时、准量、准确的方法把准确的药物给准确患者[2]。观察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特别应用糖皮质激素, 应检测血糖、血常规。

2.2.2 咯血痰

2~4d均有咳嗽, 咳痰, 白色粘痰中带有少量鲜红和暗红色血丝。 (1) 注意观察咯血痰量、颜色、性质, 尽量准确详细报告医师, 酌情使用止血剂。 (2) 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 并注意患者咯血时症状, 如出现胸闷气短、发绀、烦躁、紧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备好气管插管, 做好抢救准备。 (3) 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轻拍背部, 协助咳痰。

2.2.3 营养失调, 低钠, 肝功受损

5~10d出现低钠131.1~132.3mmol/L, 10~27d内肝功监测:ALT85~90U/L、AST82~94U/L、LDH 307~423U/L。采用10%氯化钠纠正低钠,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监测肝功、血糖, 酌情应用保肝, 保护胃黏膜药物, 三餐前测血糖 (阿卡法) , 酌情应用胰岛素。患者1入院后血糖5.0~15.1mmol/L, 指导其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少食多餐, 限制含糖食物摄入。

2.2.4 预防交叉感染

酌情使用抗生素, 每日室内通风2次, 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 减少人员探视。

2.2.5 肾功受损

患者1入院1~5d内BUN8.62~9.93mmol/L。监测肾功、尿常规, 24h出入水量, 负平衡200mL, 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性质。

2.2.6 脑组织灌输量改变

2例患者20~30d内均感头晕、头痛、乏力。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尽量卧床休息, 如睡眠不良, 及时报告医师酌情药物纠正, 并给予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脑细胞药物, 必要时行脑CT、脑电图检查。

2.2.7 皮肤完整性受损

患者采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 请烧伤隔日换药, 碱中和膏与美宝外涂。

2.2.8 焦虑、恐惧

由于职业病中毒均属于突发事件, 患者对毒物缺乏了解, 担心预后, 简单向患者介绍毒物的基本知识, 治疗情况, 向患者明确: (1) 正在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 能保证患者安全。 (2) 负面心理对疾病的不利影响, 使患者主动配合, 保持情绪稳定。

3 体会

急性职业病就诊时, 情况危急, 病情变化迅速。临床工作者除注意询问患者职业病接触史外, 还应分秒必争, 察颜观色, 抓住每一表现时特征, 认真鉴别, 及时做出准确处理措施[3]。接诊护士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娴熟的操作技能, 善解人意的沟通能力, 是为抢救成功争取宝贵时间的关键。另外, 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 细致观察, 得当的护理措施, 特别是加强心理护理, 是患者痊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126.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47.

甲烷教案 篇5

甲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并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4、了解甲烷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甲烷结构的过程中,提高空间思维的能力;

2、掌握甲烷性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学会运用;

3、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2、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3、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等哲学思想;

4、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环护意识。教学过程

[录像] 西气东输

[引入] 西气东输是我国目前一项巨大工程的示意图,输送的气体就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沼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而且,科学家从海底发现了一种新能源—“可燃冰”,实际上是甲烷的水合物,据估计,可燃冰的贮存量能提供人类社会1000年的能源使用.所以,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我们今天要来研究天然气的利用以及它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性质.一、【板书】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定、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4.使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

三、自学指导

[展示]装有甲烷气体的储气瓶(瓶中留有少量水),简单介绍仪器名称。1.通过观察,甲烷的物理性质都有哪些啊? 2.阅读资料了解甲烷的存在。

时间5分钟,然后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四、先学后教

要认识一个有机物必须先从分子式开始,然后是结构式及性质。请同学们也自学并回答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

【问】1.历史上人们是怎样知道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的?

2.那为什么一个C要结合4个H结合?而不是3个、5个或者更多呢? 3.前面我们讲了C是第几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呢?

4.已知甲烷的密度在标况下是0.717g/L,含碳75%,含氢25%,利用这些数据怎样确定它的分子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请一个学生回答前面三个问题,并让其他同学改正,补充。

请两个学生将计算过程书写在黑板上。看其他同学有无异议。上前改正,并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在边上

【问】1.画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有几个价电子,通常与别的原子形成几个共价键?

2.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3.若用“—”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写出甲烷的结构式 时间5分钟后,请举手回答。

【投影】学生书写的甲烷电子式、结构式。

【说明】甲烷分子的结构式仅表明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的连结情况,不能表示甲烷分子中碳、氢原子在空间的分布,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甲烷的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C在中心,4H在顶点.【思考】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演示】分别用2个第三种颜色小球替换两个代表氢原子的小球,思考得到的构型分别有几种。

【讲述】为解决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通过研究二氯甲烷有几种来确定。——若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型,则其二氯代物只可能有一种。而若甲烷分子呈平面正四边形,则其二氯代物可以有两种:

所以,根据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即可判断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型。【板书小结】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板书】

二、甲烷的物理物质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提问】甲烷的化学性质如何?时间5分钟后,请举手回答。【学生讨论】甲烷的燃烧实验

【提问】1.点燃甲烷前要进行什么操作?2.火焰的颜色如何?3.燃烧后的产物如何检验? 时间5分钟后,请举手回答。

【讲述】2005年煤矿爆炸事故从发生的事故类型看,主要是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爆炸事故665起,死亡2439人。【板书】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CH4 + 2OCO2 + 2H2O 【设问】甲烷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观察与思考】

2、甲烷与氯气反应(PPT8,9,10)

【提醒】重点观察部位:量筒内气体颜色的变化,量筒水面上升情况,量筒内壁的变化。【回答】量筒内气体黄绿色褪去、有白雾,水位不断上升、内壁有油状物质生成。【讲述】这说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

四、【课堂作业】

1.本节作业本相应章节练习,铃声响后上交。时间15分钟

2.实践活动:用橡皮泥、黏土、泡沫塑料、牙签、火柴棍等自制甲烷的分子模型 附: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的结构

分子式 CH4 电子式

结构式 :

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H4 + 2O2

CO2 + 2H2O

为什么没有环甲烷 篇6

那个时候学生考试也作弊。患难见真情,班上有个女生对我特别好。有一回她把整张卷子做完了,没写名字,“嗖”地扔给前排的我,然后她把我那张几乎是空白的卷子拿过去自己又写了一遍。这让我感动不已。不过纸包不住火,很快老师就把我叫过去问:“这是你写的吗?”我傻了。也难怪,成绩突然从三四十分变成了八九十分,鬼才信。

我的理科成绩虽然极差,但也曾经有过奇迹。初二的时候,我数学的真实水平差不多就是四五十分的样子。偏偏有一次,我生病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当时我特别高兴,因为生病耽误了一个月的课程,考得再差也有充分的理由了。有了这样的底气,住院时我闲来无事,也翻了翻数学课本。出院没两天就考试了,那次数学考试我竟然考了98分。班主任朱老师看到我的卷子时特别激动,对我说:“你看看,你要好好学习,潜力有多大你知道吗?”这么一激励,一下子我整个人都振奋了,确信自己是天才,根本不需要听老师讲课。天天上课就考四十几分,一个月没上课自学反倒考了98分!带着这样的自信,我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了之后的学习中去。过了几个月再一次考试,我又回到了四十几分的原形,此后再也没有考到过60分以上。

高二的时候,化学课的内容已经讲到我完全听不懂的有机化学。化学老师是个老太太,人挺好的,她在课上就说:“马上要高三了,我们进行最后一次复习,不懂的现在就问,不要装,不要不好意思,否则过去就过去了,不会再讲了。”其实我不懂的太多了,也没打算问,但听到老师那样掏心掏肺地说,我的良心被唤醒了,就壮着胆子提了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问题一出口,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震怒了,说:“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

由于成绩太差,难免想一些歪门邪道。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和班上一位同学一起溜进学校文印室偷卷子。第一次作案相当紧张,不过还真让我们找到了,但只找到了历史卷子。我很沮丧,因为我的历史本来就学得不错,完全不需要冒这么大风险去偷卷子。不过转念一想,总能锦上添花,拉点儿总分吧。回家之后就开始做卷子,然后背答案,还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考满分,因为那样很可疑。结果第二天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老师说:“我们先发一套模拟试卷。”发下来后我一看,就是我们偷的那套卷子!当时我就气晕了。

相比一塌糊涂的理科成绩,我的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语文,基本上总是名列前茅。那时每次考试结束后,每门学科都弄出一个什么“红白榜”,前十名上红榜,最后十名上白榜。每次大考之后,红榜白榜上基本都有我,上榜率挺高的。

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扬州人,挺喜欢我的——所有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喜欢我。这位扬州先生经常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每当这种尴尬的时刻,他就有个很神经质的反应——咳咳咳地清半天嗓子,后来他只要这么一清嗓子,同学们就知道他答不上来了。等清完了嗓子,他会带着扬州口音拉长了声调说:“这个——问题让孟非同学来回答。”而我呢,理科学得跟狗屎一样,不断被羞辱,但人总要找点儿自信活下去吧,这种时候就该我露脸了——我总是很得意地站起来,在全班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敬佩的目光中一二三四很拽地说上一大通。

后来这个烟瘾特别大的语文老师没收了我一包香烟——那会儿我们学校高三的男生不抽烟的已然不多——我因此怀恨在心。一次又有同学在语文课上提问,他又答不上来,又拖长了声音说:“这个——问题让孟非同学来回答。”我噌地站起来,像电影里被捕的共产党员那样大声宣布:“不知道!”我的话让他一下愣住了,毕竟,语文课上从来没有我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室里的气氛顿时一片尴尬,很多男生坏笑起来。提问的同学还在等答案,我叛逆的表情仿佛在说:我不可以不知道吗?

三氯甲烷2 篇7

本工作将Na BH4液相还原法与改进的stöber法相结合,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共沉淀,合成稳定态的纳米零价铁(NH2-Si O2@NZVI)颗粒,通过—NH2修饰的Si O2壳层防止NZVI的迅速氧化,同时利用功能基团改善其表面疏水性能,以实现纳米颗粒在应用体系更好的分散;并探讨NZVI、NH2-Si O2@NZVI颗粒及其与厌氧微生物联用时对2,4,6-三氯苯酚(2,4,6-TCP)的降解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材料和仪器

F e S O4·7H2O、2,4,6-T C P、异丙醇、Na BH4、Na OH、无水乙醇、TEOS、聚乙二醇(PEG-20000)、APTMS:分析纯;去离子水和超纯水通入氮气30 min去除氧气后备用。

S-37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D/Max-ⅢA型X射线衍射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扫描范围为5°~100°,Cu靶,管电压40 k V,管电流40 m A;Vector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光谱范围400~4 000 cm-1;LC-2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C18反相柱,紫外检测器,流动相为甲醇和超纯水,流量0.7 m L/min,检测波长290 nm;厌氧颗粒污泥(AGS)取自广州造纸污水处理厂反应塔接种污泥。

1.2 NH2-Si O2@NZVI的制备

将6 g Fe SO4·7H2O和1 g PEG-20000同时加入到150 m L的异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体积比为1∶2)中,机械搅拌至Fe SO4完全溶解;以1滴/s的流量滴加30 m L浓度为1 mol/L的现配Na BH4溶液(Na BH4与Na OH的摩尔比为10∶1),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继续滴加15 m L TEOS分散溶液(2 m L TEOS溶于13 m L的异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超声分散15 min),原位包裹反应45 min;加入0.4 m L的APTMS进行表面修饰反应10 h;静置,真空抽滤,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反复冲洗3次,然后转移至温度为6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 h,得到NH2-Si O2@NZVI。整个反应过程都在氮气保护下进行。

1.3 2,4,6-TCP降解实验

1.3.1 纳米铁对2,4,6-TCP的降解实验

分别取0.2 g NZVI和NH2-Si O2@NZVI颗粒,加入2,4,6-TCP,用脱氧后的去离子水定容至200m L,使溶液中2,4,6-TCP的含量为50 mg/L、纳米铁加入量为1 g/L。调节初始p H为7.00,氮气吹脱3 min,然后用橡皮塞封口,移至恒温振荡培养箱中(35℃,150 r/min),定时测定上清液中的2,4,6-TCP含量及p H。

1.3.2 纳米铁-厌氧菌体系对2,4,6-TCP的降解实验

分别取0.2 g NZVI和NH2-Si O2@NZVI颗粒,加入2,4,6-TCP,分别加入葡萄糖、氯化铵、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以及10 m L经过2,4,6-TCP驯化后的AGS(VSS=98.7 g/L),用脱氧后的去离子水定容至200 m L,使溶液中葡萄糖含量为3 g/L(C,N,P的质量比为200∶5∶1)、2,4,6-TCP的含量为50mg/L、纳米铁加入量为1 g/L。混合均匀后调节初始p H为7.00,用氮气吹脱3 min,然后用橡皮塞封口,移至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反应(35℃,150 r/min),定时测定上清液中的2,4,6-TCP含量及p H。

1.4 分析方法

采用SEM技术观测试样的表面形貌;采用XRD技术检测试样的组分与晶型结构;采用FTIR技术检测NH2-Si O2@NZVI的组成及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6-TCP的含量(所有试样经高速离心20 min,并用0.45μm无机滤膜过滤);采用史氏发酵法测定累积产甲烷量[11]。

2 结果与讨论

2.1 NH2-Si O2@NZVI的表征

NZVI(a)和NH2-Si O2@NZVI(b)的SEM照片见图1。由图1a可见,NZVI的粒径为30~50 nm,呈不均匀球状,表面粗糙,颗粒间聚集现象严重,团聚成块状,导致比表面积减小,“纳米效应”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由图1b可见,经过包覆和表面修饰的NH2-Si O2@NZVI的粒径为60~80 nm,颗粒表面光滑,颗粒间呈链状连结,团聚程度远小于未经包覆的NZVI。

图1 NZVI(a)和NH2-Si O2@NZVI(b)的SEM照片

NH2-Si O2@NZVI的XRD谱图见图2。由图2可见:Si O2在2θ=23°处存在较强的宽衍射吸收峰;NZVI颗粒在2θ=35°,44°,63°,83°处存在4个衍射吸收峰,其中2θ=44°,63°,83°的衍射吸收峰表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NZVI颗粒主要由α-Fe0组成,2θ=35°的衍射吸收峰表明NZVI在空气中能够迅速被氧化生成铁氧化物,从而失去活性;而经过包覆和表面修饰后的NH2-Si O2@NZVI仅在2θ=23°,44°处存在2个衍射吸收峰,2θ=23°处的衍射吸收峰表明颗粒表面有Si O2壳的存在,2θ=44°处的衍射峰表明颗粒仍主要由α-Fe0组成,但由于氨基修饰的Si O2壳的包覆作用使衍射峰的强度有所减弱;此外,NH2-Si O2@NZVI的XRD谱图无明显氧化铁和其他杂峰,说明表面修饰有效提高了NZVI的抗氧化性,使其能在空气中长期保存。

NH2-Si O2@NZVI的FTIR谱图见图3。由图3可见:NH2-Si O2@NZVI中含有大量官能团,在501,696,1 000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Si—O—Si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表明Si O2包覆层的存在;3 403cm-1处的宽峰归属于—OH的伸缩振动,且明显强于NZVI,表明Si O2包覆层的引入也带入了大量硅羟基;1 631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NH的弯曲振动,证明功能性—NH2的成功修饰;3 007 cm-1处的小吸收峰归属于—CH2的弯曲振动,此特征峰来源于制备中所添加的正硅酸偶联剂APTMS,说明Si O2壳表面的—OH和硅烷偶联剂APTMS发生了反应,从而进一步证明—NH2成功修饰于Si O2@NZVI的表面。

2.2 NH2-Si O2@NZVI对2,4,6-TCP的降解性能

NH2-Si O2@NZVI对2,4,6-TCP的降解性能见图4。



由图4可见:与NZVI相比,经过包覆和表面修饰后的NH2-Si O2@NZVI对2,4,6-TCP的去除率明显增大,当反应时间为120 h时,2,4,6-TCP去除率为34.76%,而NZVI对2,4,6-TCP的去除率仅为14.68%,可见Si O2包覆层和—NH2功能基的引入改善了NZVI的表面疏水性能,使纳米颗粒在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有效的提高了颗粒表面活性位点同污染物的接触机会,不仅提高了降解效率,还增强了颗粒对污染物的吸附性;此外,当反应时间为50 h时,去除率略微下降,说明有轻微的脱附现象。

NH2-Si O2@NZVI降解2,4,6-TCP体系的p H变化见图5。由图5可见:NZVI和NH2-Si O2@NZVI在水中均导致体系的p H上升,反应120 h后,分别达到7.67和7.92。在NZVI降解2,4,6-TCP过程中,随2,4,6-TCP的去除及H+的消耗,体系的p H会逐渐升高;但随p H的升高,溶液中铁离子生成Fe(OH)3沉淀,并累积在NZVI的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而NH2-Si O2@NZVI的表面经过改性后,能有效减缓铁氧化物在表面的沉积,从而使纳米颗粒表面的活性位点能与污染物进行充分接触,保证反应的持续进行。通过计算,该反应近似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NZVI和NH2-Si O2@NZVI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2 9 h-1和0.022 1 h-1。



2.3 NH2-Si O2@NZVI-AGS联合处理法对2,4,6-TCP的降解效果

2.3.1 对2,4,6-TCP的降解性能影响

不同降解体系的2,4,6-TCP去除率见图6。由图6可见,当反应时间为120 h时,NH2-Si O2@NZVI-AGS体系对2,4,6-TCP的去除率为82.70%,AGS体系对2,4,6-TCP的去除率为65.87%,NH2-Si O2@NZVI的加入使去除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2,4,6-TCP在3个体系中降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NH2-Si O2@NZVI-AGS>AGS>NH2-Si O2@NZVI。



NH2-Si O2@NZVI-AGS降解体系的p H变化见图7。由图7可见,当初始p H为7.00时,随反应时间延长,AGS体系的p H减小,当反应时间为120 h时,体系p H降至6.10。2,4,6-TCP具有抗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毒性,在AGS体系中厌氧微生物将2,4,6-TCP和其他共代谢基质降解为小分子有机酸,但由于产甲烷菌受到抑制难以对污染物进行矿化,导致体系p H下降,脱离了厌氧微生物的最佳降解条件。由图7还可见,在联合体系中,体系p H维持在7.00~8.00之间,幅度较小,从而维持了厌氧体系p H的稳定,这是由于加入NZVI和NH2-Si O2@NZVI后,由于NZVI的还原产生了—OH,缓解了体系p H的变化。综上所述,NH2-Si O2@NZVI与微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厌氧微生物对2,4,6-TCP的降解,Si O2包覆层和—NH2功能基团的引入不会影响NH2-Si O2@NZVI自身对微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



2.3.2 对产甲烷活性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2,4,6-TCP对厌氧菌的产甲烷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2,4,6-TCP的生物降解和最终矿化。不同厌氧体系的累积产甲烷量见图8。由图8可见:当反应时间为120 h时,未加入2,4,6-TCP和NH2-Si O2@NZVI的空白AGS体系的累积产甲烷量为99.3 m L;加入2,4,6-TCP后,产甲烷活性减弱,累积产甲烷量降至46.6m L,产甲烷活性的抑制率达到53.1%;同时加入2,4,6-TCP和NH2-Si O2@NZVI后,当反应时间为120h时,累积产甲烷量为95.1 m L,略低于空白AGS体系。由此可知,NH2-Si O2@NZVI的加入除了有为厌氧微生物提供电子、矿物质和维持体系p H等提高脱氯效果的作用外,NH2-Si O2@NZVI颗粒自身对2,4,6-TCP也有吸附、降解等作用,有效降低了2,4,6-TCP在体系中的浓度及毒性。



3 结论

a)实验合成的NH2-Si O2@NZVI颗粒的粒径为60~80 nm,表面光滑,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经过Si O2层包覆和—NH2表面修饰后,NH2-Si O2@NZVI颗粒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在空气中长期保存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

b)Si O2包覆层和—NH2功能基的引入并未影响NH2-Si O2@NZVI对2,4,6-TCP的降解能力。当2,4,6-TCP的含量50 mg/L、NH2-Si O2@NZVI加入量1 g/L、初始p H 7.00、反应120 h时,NH2-Si O2@NZVI对2,4,6-TCP的去除率为34.76%,远高于常规NZVI的去除率,反应速率常数为0.022 1 h-1。

c)采用NH2-Si O2@NZVI-AGS体系降解2,4,6-TCP,当2,4,6-TCP的含量50 mg/L、加入量1 g/L、初始p H 7.00、反应120 h时,2,4,6-TCP去除率为82.70%,NH2-Si O2@NZVI与AGS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NH2-Si O2@NZVI的加入能维持微生物体系p H稳定在7.00~8.00,缓解了2,4,6-TCP对厌氧微生物的毒性抑制作用,提高厌氧微生物的累积产甲烷量,从而提高NH2-Si O2@NZVI-AGS体系的2,4,6-TCP降解效率。

摘要:利用SEM、XRD、FTIR等手段对稳定态纳米零价铁(NH2-SiO2@NZVI)进行表征,并考察NH2-SiO2@NZVI-厌氧菌体系对2,4,6-三氯苯酚(2,4,6-TCP)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H2-SiO2@NZVI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较好的分散性;当2,4,6-TCP质量浓度50 mg/L、NH2-SiO2@NZVI加入量1 g/L、初始pH 7.00、反应120 h时,2,4,6-TCP的去除率为34.76%,一级降解速率常数为0.022 1,均远大于普通纳米零价铁颗粒;在NH2-SiO2@NZVI-厌氧菌体系中,2,4,6-TCP的去除率可达82.70%,NH2-SiO2@NZVI与厌氧微生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能有效缓解2,4,6-TCP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稳定体系pH,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活性和产甲烷活性。

三氯甲烷2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四川省成都市、广汉市的2家DMM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2家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相近, 作息制度类似, 2家生产企业均采用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反应蒸馏法制备DMM, 年生产量合计约为5万t/a,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纳入企业中工龄半年以上的一线作业工人作为暴露组, 办公室后勤等无职业接触的工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现场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对工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原料资料及用量,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既往急 (慢) 性职业中毒史, 现有防护措施及防护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1.2.2 工作场所空气中DMM浓度检测

采样方法:依据GBZ/T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体采样。于2012年4月 (温度较高) 和2012年10月 (温度较低) 各进行1次采样检测。暴露组员工:原则上每天采样3次, 每次1 h, 采样时间由劳动者具体操作时间决定, 连续采样3 d。对照组员工:每天采1次, 每次1 h, 正常工作时间采样, 连续采样3 d。检测方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法。

1.2.3 职业性健康检查与问卷调查

配合采样时间, 于2012年4和10月各调查1次。调查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问卷调查两部分。其中职业健康检查根据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常规、五官科、胸片、皮肤黏膜、血常规等。健康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经过预调查, 调查表信度较好。内容包括工人的基本情况、既往史、职业史及自觉不适症状等。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fisher切确概率法。

2 结果

2.1 工艺流程

将工业品甲醇和甲醛溶液按比例分别用泵打入固定床触媒反应器中, 控制反应温度在40~65℃, 进行液相反应生成甲缩醛、甲醛、甲醇及水之混合液, 然后送入分离塔进行分离。精馏塔顶部产出为甲缩醛及甲醇共沸物, 气体经冷凝器全部冷凝后, 送入中间储槽。由于甲缩醛与甲醇、水形成共沸物, 采用常规的精馏方法得不到高纯度的甲缩醛产品, 利用共沸物在不同压力下共沸点发生偏移这一特点, 采用差压精馏技术得到高纯度85%以上的甲缩醛。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生产企业共有DMM暴露员工30人, 其中男性28人, 女性2人;对照组员工23人, 其中男性21人, 女性2人。暴露组年龄在17~38岁之间, 平均年龄 (27.2±7.5) 岁;以20~30岁之间人员为主, 占全部的76.7%。对照组年龄在19~37岁之间, 平均年龄 (25.4±4.7) 岁;亦以20~30岁之间人员为主, 占对照组全部的73.9%。暴露组工龄在0.5~14 a, 平均工龄4 a;工龄在5年以下的人员占暴露组工人的63.3%。对照组工龄在0.6~15 a, 平均4.5 a, 工龄在5年以下的占对照组员工的73.9%。

2.3 工作场所中DMM浓度检测结果

暴露组共调查60人次, 收集165份个体样品, 取每人次调查对象的个体样品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为该人次工人的个体暴露浓度。暴露组工人的DMM暴露浓度分布见表1。对照组共调查40人次, 收集个体样品118份, 均在检出限以下。

注:DMM—二甲氧基甲烷。

由表1可见, 中控工、巡检工、品检工的个体暴露浓度均在1 500 mg/m3以下。而在灌装工中有8人次的暴露浓度超过3 000 mg/m3, 占所有人次的13.33%;其中3人次超过6 000 mg/m3, 占所有人次的5.00%。

2.4 职业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2.4.1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暴露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劳动者的基本资料、工作情况、职业接触史、既往史、自觉症状等, 10和4月各调查1次。对自觉不适症状进行分类汇总结果显示, 暴露组在全部60人次的自觉症状的调查结果中, 感觉一切正常无不适症状者55名, 占全部人员的91.67%;其余8.33%的员工有鼻咽喉刺激和皮肤刺激瘙痒等不适症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暴露组别和对照组的症状发生数, 可知各组间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按统计学要求, 在多个率间做两两比较时, 可见仅当暴露浓度大于6 000 mg/m3时, 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该浓度以下暴露组的症状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DMM—二甲氧基甲烷。

2.4.2 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常规检查、血压测量、神经系统常规检查、皮肤科常规检查、五官常规检查 (视力外眼、耳、鼻、咽喉、口腔) 、血常规、尿常规、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 活力。随DMM接触水平的增加, 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异常率亦有小幅增加, 但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 在各暴露组间以及暴露组与对照组间的健康检查异常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检查结果见表3。

注:DMM—二甲氧基甲烷。

3 讨论

3.1 DMM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由本次调查可见, DMM职业人群中有8.33%报告有自觉症状, 主要为鼻咽喉刺激和皮肤刺激瘙痒等不适症状。从健康检查的结果可见, 暴露组以及对照组间的健康检查异常结果构成比较类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 DMM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较轻,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皮肤刺激症状。

3.2 DMM职业接触限制的推导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和有关DMM的毒理学实验结果可知, DMM是一种主要以肺、肝、肾为靶器官, 对眼和皮肤有轻度刺激的低毒化合物[2], 考虑到: (1) DMM的刺激作用较轻; (2) 尚无导致人类发生慢性或不可逆性损伤的报道; (3) 没有证据表明DMM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的关系; (4) 仅在空气中DMM浓度极高时 (50 000~80 000 mg/m3) , DMM才具有麻醉作用[5]这4方面的因素, 结合《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6]对制定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 和最高容许浓度 (MAC) 的具体要求, 我们认为目前的证据表明, 需要为DMM制定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 , 暂时无明确证据支持为DMM制定PC-STEL和MAC。

从本次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见, 在DMM浓度<6 000 mg/m3时, 暴露组的症状发生率和健康检查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 均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仅当暴露浓度>6 000 mg/m3时, 暴露组的自觉症状发生率才会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于DMM毒性较低, 工人的受损程度较轻, 且至今无任何证据表明其具有致癌性或生殖毒性, 参照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的要求, 取2为安全系数, 可推导出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毒物阈限值, 推导过程:TWA=6 000 mg/m3÷2=3 000 mg/m3。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 工作场所中DMM的PC-TWA浓度大约在3 000mg/m3水平。结合国际经验, 在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 如美国、欧盟等的职业卫生标准中, 工作场所中DMM的8 h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均设置为3 100mg/m3, 其中美国执行该标准已有35年, 多国的长期实践证明将工作场所空气中DMM的8 h时间加权浓度控制在3 100 mg/m3之内能有效的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

我们认为采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协会 (ACGIH) 制定的时间加权平均推荐浓度 (TLV-TWA) 3 100 mg/m3, 可较好地保护我国DMM作业工人的健康。同时, 项目组在现场共采集个体样品165份, 其中仅有14个样品浓度超过3 100 mg/m3, 且超标样品全部来自于灌装工种的工人。因此, 做好工作场所中灌装工位的通风排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降低该工位操作工人暴露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信做好这一点,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DMM浓度基本可达到标准要求。据此, 我们认为建议值PC-TWA为3 100 mg/m3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较好的经济适用性。

综上所述, DMM的PC-TWA浓度建议值为3 100 mg/m3, 有较可靠的安全性和经济技术适用性, 符合“保障健康, 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原则。我们建议将工作场所空气中DMM的PC-TWA推荐值定为3 100 mg/m3, 在此阈值工作环境下, 我国的DMM作业人群可以得到有效、可行的健康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资讯网.2011-2015年中国甲缩醛市场分析预测与产业投资建议分析报告[R/OL]. (2011-9-22) (2012-12-26) .http://wwwmailuogjcom/zxsc/20110922/543642html.

[2]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Documentation of Threshold Limit Values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M].Cincinnati OH: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1992:937-938.

[3]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Dimethoxymethane[R/OL]. (2011-9-8) (2012-12-26) .http://wwwcdcgov/nioshrtecs/PA8583B0html#CFRGBR#CFRGBR.

[4]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ation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Survey as of 12/06/90[R].Cincinnati OH, 1990.

[5]Proctor NH, Hughes JP, Fischman ML.Chemical Hazards of the Workplace[M].Philadelphia:PA,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88:319-320.

三氯甲烷2 篇9

三氯甲烷是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甜味。特点为:沸点61.6℃,微溶于水;不易燃烧,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发出火焰或高温;有麻醉性,有毒,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8 g/100 m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析完成后,废液回收到废液桶并将其放置野外焚烧,此种方法的缺点是: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并不充分,生成光气,严重污染环境。而采用废液蒸馏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使资源再生,变废为宝。

目前,实验室对阴离子洗涤剂的分析常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此方法需要用大量三氯甲烷作为萃取剂,分析中产生的大量废液,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用蒸馏法对三氯甲烷废液进行回收,并用回收的试剂(以下简称“试剂甲”)与市面分析纯三氯甲烷试剂(以下简称“试剂乙”)做对比实验,具有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 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

1.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实验采用主要仪器与试剂包括:723型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500 mL蒸馏瓶,三氯甲烷,亚甲蓝试剂,脱脂棉花,冷凝管和三角瓶。

1.2 实验步骤

1)取300 mL的废液于500 mL蒸馏瓶中,把水浴锅温度调至88~92℃,加热蒸馏,待废液沸腾后,弃去初蒸馏液10 mL,然后放入干燥的棕色试剂瓶中待用。

2)分别用试剂甲和乙做标准曲线,采用空白实验和盲样实验,测定回收试剂与纯试剂进行对比实验。

2 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结果

2.1 标准曲线对比

标准曲线对比见第95页表1和表2。

1)统计检验。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差异性检验,假设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相等,σ12=σ22;

自由度f1=n-1=6;f2=n-1=6;

(mL)

(mL)

当置信水平α=0.05时,Fα/2(f1,f2)=F0.025(6,6)=5.82;因为F=1.000 9

1)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检验。由σ12=σ22可知,因此,假设两组检测结果相等,μ1=μ2;

自由度

当置信水平α=0.05时,t0.05(12)=2.179;

因为t=0.002

2.2 盲样测定结果对比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用两种试剂对国家标准样品进行的检测(见表3),盲样质量分数分别为0.801 mg/L和0.800 mg/L,均合格,质量浓度范围为0.600~1.000 mg/L。

(mL)

2.3 水样测定结果对比实验

由表4可看出,水样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多在5%以下,无显著性差异。

3 结论

1)三氯甲烷废液回收的最佳实验条件。经大量实验探索,三氯甲烷的较好回收条件为:水浴锅温度控制在86~92℃,冷却水流量约为150 mL/min,每次蒸馏废液约取300 mL,平均回收量约为230 mL,回收率约为76%。

(mg/L)

2)蒸馏时,在蒸馏管下部塞上脱脂棉花,能有效阻止水蒸气进入回收瓶。三氯甲烷废液体积不应超过蒸馏瓶体积的2/3,收集三氯甲烷的试剂瓶应在乙醇-盐酸洗液中浸泡,并在通风处晾干。

3)实验室蒸馏、回收再利用三氯甲烷不仅达到了与市售纯试剂等效的实验效果,解决了实验室处理三氯甲烷废液的难题,有效的防止了环境污染,而且也为实验室节约了资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通过对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并用样品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作为萃取液对比,得到回收的三氯甲烷与纯三氯甲烷实验结果一致,经检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回收后的三氯甲烷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氯甲烷2 篇10

关键词:丙硫异烟胺,三氯甲烷,顶空气相色谱法

丙硫异烟胺(Protionamide)化学名称为2-丙基硫代异烟酰胺,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耐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的菌株均有抑菌力,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结核病经一线药物(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治疗无效者[1,2]。丙硫异烟胺已列入WHO二线抗结核药采购目录。本品合成过程中使用了有机溶剂三氯甲烷,三氯甲烷是中国药典二部严格规定限度的有机溶剂。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丙硫异烟胺中三氯甲烷残留量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方法灵敏、准确、可靠。

1 仪器与试剂

GC-14C型气相色谱仪,ECD检测器(日本岛津公司);AE240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丙硫异烟胺原料药(由有关药厂提供,批号:080503,080506,080507)。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D M-1毛细管柱(1 0 0%二甲基聚硅氧烷,6 0 m×0.3 2 m m,5μm);柱温1 6 0℃;进样口温度2 2 0℃;检测器(E C D)温度300℃;载气氮气,压力100kPa;顶空瓶平衡温度85℃;平衡时间20min;进样量1.0mL。理论板数按三氯甲烷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

取三氯甲烷约3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加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顶空瓶中,密封,作为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取丙硫异烟胺约1.0g,精密称定,置顶空瓶中,精密加入5mL N,N-二甲基甲酰胺使溶解,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

2.3 理论板数

经试验,三氯甲烷峰理论板数为62247。

2.4 空白溶剂的干扰试验

精密量取N,N-二甲基甲酰胺5m L,置顶空瓶中,密封,按“2.1”项下条件操作,结果表明空白溶剂对三氯甲烷的测定无干扰。见图1。

2.5 最低检测限

精密称取三氯甲烷30.12mg,加N,N-二甲基甲酰胺逐步稀释制成0.12、0.06、0.03μg/mL的溶液,分别精密量取5mL置顶空瓶中,按“2.1”项下条件操作,记录为基线噪音三倍者为最低检测限。测得的最低检测限为0.03μg/mL。

2.6 线性关系

精密称取三氯甲烷30.09mg,加N,N-二甲基甲酰胺定容至50mL,作为贮备溶液。分别精密量取0.5mL、0.75mL、1.0mL、1.25mL、1.5mL置50mL量瓶中,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5mL,置顶空瓶中,按“2.1”项下条件操作,结果见表1。

以浓度对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线性方程:A=2519600.0C+3005.8(r=0.9992)。可见三氯甲烷在0.006~0.018mg/m 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

2.7 精密度

精密称取三氯甲烷30.22mg,加N,N-二甲基甲酰胺定容至50mL,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5mL,置6个顶空瓶中,按“2.1”项下条件操作,结果见表2。

2.8 回收率

精密称取三氯甲烷30.34mg,加N,N-二甲基甲酰胺定容至50m L,作为贮备液。精密量取贮备液1mL,置50mL量瓶中,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 L,置顶空瓶中,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量取贮备液0.75mL、1.0mL、1.25mL置50mL量瓶中,加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高、中、低浓度的溶液备用(浓度分别为0.009mg/m L、0.012mg/m L、0.015mg/m L)。

精密称取已知三氯甲烷残留量的丙硫异烟胺原料1.0g,置顶空瓶中,共9份。再精密量取高、中、低浓度的溶液各3份,每份5mL,分别加入上述9个顶空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上述溶液,按“2.1”项下条件操作,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3。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1.5%。

A:对照品;B:供试品;C:溶剂;1:三氯甲烷

2.9 样品测定

按“2.1”和“2.2”项下方法配制溶液和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样品中的三氯甲烷残留量,结果分别为0.0001%、0.0001%、0.0001%。《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ⅧP项下规定的三氯甲烷限度为0.006%[3],三批样品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

3 讨论

丙硫异烟胺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经研究其对试验无干扰。同时也进行了二甲基亚砜的溶剂研究,但因其干扰测定而未选择。

由于ECD检测器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易得到较高的灵敏度,因此选择了ECD作为检测器。丙硫异烟胺的三氯甲烷残留量检查国内尚未见有关的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对相应的色谱条件如柱温、程序升温等进行了摸索,最终选定了色谱条件。

方法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和可靠,可有效地控制丙硫异烟胺中的三氯甲烷残留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4-585.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302.

“初学有机物—甲烷”教学设计 篇11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烷的结构式、认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2)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甲烷性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并体会有机物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研究价值。

【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 建立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将甲烷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创设情境,并与实验探究、学生小组活动探究、多媒体展示等有机的结合。

2.学习方法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验证。

【教学环节】

环节一问题引入

师:请同学们列举身边接触到的有机物。

生1(预设):豆油、塑料、淀粉、……等。

生2(预设):蔗糖、酒精、脂肪、……等。

创设意图:让学生从身边找化学,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

师:[导入新课]播放中国与俄罗斯领导人关于天然气鉴定协议的新闻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出本节的主角——甲烷。

生(预设):表情恍然大悟,原来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甲烷。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意图:引入主题。学生对有机物甲烷形成初步认识,求知情趣更浓。

环节二甲烷的结构探究

师:[设问]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甲烷分子中各个原子在空间中是如何分布的?

[板书]一、甲烷的空间结构

生(预设):学生积极活跃,热烈讨论,猜想甲烷的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猜想,激发探究的欲望。

提供材料:橡皮泥(红、黄、白等不同颜色)、若干小短棍。

师:[指导活动]请同学们每两个人一组,用橡皮泥(红、黄、白等颜色)、小短棍拼插出所猜想的CH4分子结构模型。

生(预设):[动手实践]学生拼插出了两种主要的结构模型:

生1:甲烷结构是平面正方形,碳原子在正方形的中心,4个氢原子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

生2:甲烷的结构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在正四面体的中心,而4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

师:[追问]同学们展示的两种不同模型究竟是哪种对呢?

[引导]同学们翻看课本第61页,最上面一段话的描述:甲烷分子中4个C-H,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再判断这两种模型结构,你会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适当引导,降低难度,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生(预设):学生分组激烈讨论,得出正确答案:甲烷属于正四面体结构。

师:[讲解]甲烷分子中的C-H的键角要求相等,若是平面正方形结构相邻的C-H夹角为90°,而相对的C-H夹角为180°。所以平面结构不对。

[Flash演示一]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设计意图:Flash演示代替语言描述分子构型,形象逼真,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看清了甲烷分子中的各原子排布,学生理解其物质结构更清晰明了。

师:[深入讲解]从甲烷在空间中分子稳定性上来看,正四面体结构更稳定,甲烷分子中的四个C-H键是等价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个C-H键都看作一个气球,可从下面的演示中理解。

[气球演示一]把四个大小相同的气球系在一起,结果四个气球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在空间中呈立体分布。

设计意图:知识迁移,触类旁通,进一步加深对空间结构的理解。

环节三甲烷的性质

师:[过渡]结构决定性质,甲烷的结构决定其特有性质。

甲烷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二、甲烷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二]教师将先前由气球收集好的甲烷分别通入盛有稀硫酸(滴有紫色石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的三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生(预设):兴趣极浓、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发现三支试管颜色无变化。

师:[总结归纳]通常情况下,甲烷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既节约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育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继续追问]甲烷还有其它的化学性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课本第61页[科学探究]。

[实验改进]用2支注射器分别盛有收集好的甲烷和氯气,用橡皮管连接好。将一支注射器中的气体慢慢推入至另一支注射器中形成混合气体。

每实验小组按以上要求操作。其中一支注射器用黑布套住,另一支注射器用手电筒强光照射。

生:[实验探究] 学生每4人一组,分工又合作,动手实验,对比观察现象。

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中既分工又协作的团队精神。

生(预设):[回答]

生1: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

生2: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壁上出现了少量油状液滴。

生3[疑问]: 课本上说光照时试管中有少量白雾(HCl)生成,为什么观察不到呢?

师:[演示实验三] 用蘸有浓氯水的玻璃棒靠近注射器的一端(其一端连接橡胶管,用止水夹夹住),打开止水夹。

观察到有大量白烟产生。

[追问]为什么产生白烟?

生(预设):[异口同声] 因为有HCl生成。

学生3的疑问不攻自破。

师:[讲解] 以上各种现象证明: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称该化学反应为取代反应。

[板书] (一)取代反应

[Flash动画]依次演示甲烷与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取代反应的过程,并请同学们从化学键的角度体会取代反应的机理。

师:[深入讲解]由以上动画可以从微观的化学键层面理解,当甲烷与氯气分子在光照下相遇时,氯气分子中的非极性共价键断裂,形成两个氯原子,甲烷分子中的任一碳氢原子间的极性键也断裂,形成一个氢原子; 其中的一个氯原子代替了甲烷分子中的这个氢原子,从而生成了一氯甲烷。一氯甲烷分子中还有三个氢原子与氯气发生同样的取代反应,依次 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讲解,让学生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师生:[知识共鸣] 甲烷作为烷烃的代表物,取代反应是其典型的化学反应。

师:[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提炼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和过程。

生(预设):回顾知识并记忆,总结学习有机物的思路。

上一篇:革命题材下一篇:教师教学手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