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甲烷

2024-11-06

三氯甲烷(共12篇)

三氯甲烷 篇1

三氯甲烷, 别名氯仿, 为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由于其粘结某些塑料制品具有快干无痕的特点, 因此广泛应用于马桶水箱配件的生产。本文通过对1起三氯甲烷中毒职业病诊断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探讨水箱装配作业可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1 发病情况

患者张某, 男, 19岁, 某卫浴水箱配件制造公司装配作业员, 2015年5月11日入职, 5月12日-6月2日从事拉胶垫工作, 6月3日开始从事插管工作。工作10 d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怀疑中暑及胃病, 服药后未见好转, 于6月24日到某临床医院就诊;抽血化验发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45 U/L (正常参考值9~50 U/L) , 血清总胆红素37.56μmol/L (正常参考值0~26μmol/L) ;查体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轻度压痛, 以急性肝功能损害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 以及甲、乙、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 给予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水飞蓟素护肝及其他对症治疗。7月20日复查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 U/L, 血清总胆红素11.65μmol/L。医生在询问中发现其工作中接触三氯甲烷, 建议其到我中心进行职业病诊断。

患者邓某, 男, 34岁, 同一公司上胶垫操作工。2015年5月8日入职, 35 d后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查体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轻压痛,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82 U/L, 血清总胆红素251.18μmol/L;入院后实验室鉴别诊断结果及用药情况同张某相似。7月20日复查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 血清总胆红素63.52μmol/L。因其工友有类似病状, 故一同到我中心就诊。

2 现场调查和诊断

2015年8月19日我中心到该公司进行现场调查, 该公司水箱配件生产为流水线作业, 共有4条相同生产线, 张某、邓某分属不同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长约20 m, 包含10道工序, 每道工序有1名操作工。插管工序为流水线的第一道工序, 工作内容是将塑料水管沾三氯甲烷后插入另一塑料底座上, 未插管时则在岗位旁整理物料。三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液体, 装在一直径15 cm的无盖圆罐内, 操作台上方未安装局部抽风装置, 车间现场自然通风不畅;插管岗位旁放置1台工业风扇, 气流吹向流水线的后道工序。上胶垫工序为流水线的第三道工序, 与插管岗位距离约6 m, 工作内容是将橡胶垫套在塑料底座上, 然后传递至下一道工序。整条流水线除插管工艺外, 其他工序均未使用有机溶剂等化学物品。公司为插管操作工配备了橡胶手套和活性炭防毒面罩, 工人在插管作业时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但未插管进行物料整理时则摘下防护用品将其放置在圆罐旁。调查人员在插管作业时测得插管岗位空气中三氯甲烷CSTEL为28.2 mg/m3, 上胶垫岗位CSTEL为39.0 mg/m3, 同时测得另一条生产线插管岗位工人在整理物料时空气中三氯甲烷CSTEL为14.6 mg/m3。同时了解到该公司去年曾有工人出现类似病症, 后离职不知去向。

调查人员向该公司索取两名患者岗前体检资料, 张某、邓某进行了普通入职体检 (非职业健康体检) 。张某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 U/L, 血清总胆红素11.60μmol/L;邓某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 U/L, 血清总胆红素14.10μmol/L。

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GBZ 59-2010) , 2名患者岗前肝功能正常, 接触三氯甲烷10d和35 d后分别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肝区不适症状, 鉴别诊断排除了其他致肝脏损害疾病, 张某、邓某分别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三氯甲烷轻度中毒性肝病和中度中毒性肝病。

3 讨论

张某、邓某在同一公司同一车间工作, 张某所在插管为有毒作业岗位, 邓某所在上胶垫为相近岗位, 但邓某中毒程度深于张某。原因为: (1) 南方5、6月份气温已达30℃, 三氯甲烷为易挥发液体, 插管所用的三氯甲烷圆罐常年打开, 现场无抽风排毒设施, 工业风扇将三氯甲烷吹向下风向, 导致上胶垫岗位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高于插管岗位; (2) 邓某接毒时间 (35 d) 长于张某 (10 d) 。

调查发现工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如在整理物料时, 现场工人将防毒面罩置于存放三氯甲烷的圆罐上方40 cm处, 殊不知活性炭吸附有机溶剂存在饱和现象, 一旦饱和则工人佩戴后无防护效果。

企业对三氯甲烷的毒作用认识不足。该企业去年曾发生类似病例, 但无论企业还是劳动者都不知道可能是三氯甲烷中毒所致。由于职业中毒性肝病具有脱离接触后肝功能恢复较快的特点, 估计劳动者离职后病情有所好转故未再就医诊断。

通过此次事件, 建议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将插管工序密闭于机械设备中自动完成;如若不成, 可借鉴笔者所报道的发生于2007年本市另一起马桶下水阀门组装公司的三氯甲烷致重度中毒性肝病案例。该公司在中毒事件发生后, 将装有三氯甲烷的小圆罐加盖固定在一支架上, 通过红外感应原理开启盖子, 工人操作时手靠近圆罐盖子自动打开, 操作结束后手离开圆罐盖子自动合拢, 同时在罐子附近设置局部抽风装置, 改造后现场检测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从98.0 mg/m3降至10.0 mg/m3。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诊断机构不具备监督执法权, 无法要求企业对同一生产线上所有员工进行一次应急性职业健康检查, 以便了解所有相邻岗位劳动者健康情况, 使本次调查内容更加全面、充实和深入。

关键词:三氯甲烷,中毒,防治措施

三氯甲烷 篇2

伊宁县二中林晓红

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于有机的学习还没有思路,更没有学习的基础。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会觉得困难。所以,有条理,有方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能帮助学生后期有机的学习形成好习惯。

课后反思: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身边熟知的新闻入手,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还有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然后介绍天然气的存在,俗称,以及物理性质。同时做一个铺垫,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气东输。

进入正式课题以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性的建立。通过球棍模型的摆置,视频的播放,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并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以及二氯甲烷的球棍模型,帮助学生清楚掌握甲烷的构型是正四面体,而不是平面构型。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内容----取代,也是以探究的形式展开的。由于甲烷取代反应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教学中我用了视频,让学生看到反应过程,并设置了相关问题。但是,实验现象还是不够明显,不能达到探究的明显效果,也没有让学会参与进来,效果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从反馈上看,学生掌握的还不错。由于课堂容量大,内容较多,课后练习没时间完成,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从甲烷到外星生命 篇3

一般人恐怕都搞不懂甲烷与生命有什么关系?但是科学家告诉你,地球上95%的甲烷是由生物产生的!当然,其它一些地质原因也可能产生甲烷,所以科学家们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分析。可惜的是,依靠目前得到的数据,还无法判定到底是生物来源还是地质来源更能说明问题,但不管怎样,这毕竟又给人们探索地外生命增加了一个兴趣点。

其实,绝大部分的科学家们都很相信,甚至比大家更加相信,这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宇宙之中,一定会有地外生命存在!地球只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球,怎么可能只有地球才会产生生命呢?所以,请大家相信,在认为存在地外生命这个信念上,科学家和大众是一条心的。

但是科学家和狂热的UFO谜们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科学家崇尚理性。科学家们心中也很希望那些UFO真的就是外星人飞船,但是希望归希望,科学家们总是要相信证据的。遗憾的是,科学家们至今没有找到“UFO=飞船”的证据。

95%以上的UFO事件都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但也确实有一小部分UFO事件还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UFO谜们往往感性用事,认为得不到科学解释的就一定是外星人所为。其实这是一种很要不得的态度,因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自然界中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现象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既然我们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的未解之谜,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把不理解的现象归为外星人所为呢?更何况,这这些难解之谜里,有一些是因为记录太粗糙,无法给出判断;有一些可能是保密的军事行为,你不可能得到真相;更糟的是,有一些可能根本就是编出来的骗局,只不过骗术比较高,一时还难以揭穿罢了。

所以,对于这些未解的UFO,科学家的态度只能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存疑,但是决不能认为那就是外星人!我们从来没有说外星人不可能存在,我们只是说,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外星人来过地球。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那么,另外一個问题,也就是我们研究外星生命,为啥老是要拿水来说事呢?为什么外星生命就不能以铁为生,与水无关呢?

没错,我们的科学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看透一切的程度,我们地球生命离不开水,但我们也没法推论说离了水就不能有别的生命形式。从逻辑上讲这是对的,问题是:科学研究还需要一个继承性,科学必须站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是空中楼阁。

认为外星生命可以不依赖于水,从逻辑上讲当然没错,但是这样一种研究怎样才能进行呢?它不依赖于水,那依赖于什么呢?人类完全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如果抛弃了这条假设,那就只能陷入胡思乱想。科学研究当然离不开想象,但是如果纯粹的胡思乱想,那就毫无意义!因为谁都可以乱想,我们究竟听谁的呢?所以,要得到大家一致可以理解的知识,就只能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往前走。如果真的有什么证据表明生命可以不依赖于水而生存,科学家一定很高兴,因为这样一种发现一定可以得诺贝尔奖。

总而言之,科学家在对待地外生命这个问题上,热情是不亚于大众的,但是热情不能代替理性。科学需要证据,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想象可以帮助科学家作出新的发现,但是科学研究绝对不等于想象!

(转载自《环球科学》)

三氯甲烷 篇4

三氯甲烷是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甜味。特点为:沸点61.6℃,微溶于水;不易燃烧,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发出火焰或高温;有麻醉性,有毒,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8 g/100 m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析完成后,废液回收到废液桶并将其放置野外焚烧,此种方法的缺点是: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并不充分,生成光气,严重污染环境。而采用废液蒸馏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使资源再生,变废为宝。

目前,实验室对阴离子洗涤剂的分析常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此方法需要用大量三氯甲烷作为萃取剂,分析中产生的大量废液,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用蒸馏法对三氯甲烷废液进行回收,并用回收的试剂(以下简称“试剂甲”)与市面分析纯三氯甲烷试剂(以下简称“试剂乙”)做对比实验,具有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 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

1.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实验采用主要仪器与试剂包括:723型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500 mL蒸馏瓶,三氯甲烷,亚甲蓝试剂,脱脂棉花,冷凝管和三角瓶。

1.2 实验步骤

1)取300 mL的废液于500 mL蒸馏瓶中,把水浴锅温度调至88~92℃,加热蒸馏,待废液沸腾后,弃去初蒸馏液10 mL,然后放入干燥的棕色试剂瓶中待用。

2)分别用试剂甲和乙做标准曲线,采用空白实验和盲样实验,测定回收试剂与纯试剂进行对比实验。

2 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结果

2.1 标准曲线对比

标准曲线对比见第95页表1和表2。

1)统计检验。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差异性检验,假设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相等,σ12=σ22;

自由度f1=n-1=6;f2=n-1=6;

(mL)

(mL)

当置信水平α=0.05时,Fα/2(f1,f2)=F0.025(6,6)=5.82;因为F=1.000 9

1)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检验。由σ12=σ22可知,因此,假设两组检测结果相等,μ1=μ2;

自由度

当置信水平α=0.05时,t0.05(12)=2.179;

因为t=0.002

2.2 盲样测定结果对比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用两种试剂对国家标准样品进行的检测(见表3),盲样质量分数分别为0.801 mg/L和0.800 mg/L,均合格,质量浓度范围为0.600~1.000 mg/L。

(mL)

2.3 水样测定结果对比实验

由表4可看出,水样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多在5%以下,无显著性差异。

3 结论

1)三氯甲烷废液回收的最佳实验条件。经大量实验探索,三氯甲烷的较好回收条件为:水浴锅温度控制在86~92℃,冷却水流量约为150 mL/min,每次蒸馏废液约取300 mL,平均回收量约为230 mL,回收率约为76%。

(mg/L)

2)蒸馏时,在蒸馏管下部塞上脱脂棉花,能有效阻止水蒸气进入回收瓶。三氯甲烷废液体积不应超过蒸馏瓶体积的2/3,收集三氯甲烷的试剂瓶应在乙醇-盐酸洗液中浸泡,并在通风处晾干。

3)实验室蒸馏、回收再利用三氯甲烷不仅达到了与市售纯试剂等效的实验效果,解决了实验室处理三氯甲烷废液的难题,有效的防止了环境污染,而且也为实验室节约了资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通过对三氯甲烷废液的回收实验,并用样品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作为萃取液对比,得到回收的三氯甲烷与纯三氯甲烷实验结果一致,经检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回收后的三氯甲烷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甲烷教案 篇5

授课人 曹华东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表达式。

2.使学生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取代反应,并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认识物质结构本质,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社会、能源等问题;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

重点:甲烷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归纳应用

三、教学过程:

[图片]:沼气和天然气

[引入]:由图片引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甲烷.[板书]:第一节 甲烷

[介绍]: 甲烷是一种有机物,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本节课就来学习有机化学部分.[概念]: 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又称烃.[展示]:一瓶甲烷气体(集气瓶倒放)观察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 :

一、甲烷的物理物质和存在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甲烷是池沼底部产生的沼气和煤矿的坑道所产生的气体的主要成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按体积计,天然气里一般约含有甲烷80%-90%)。[板书]:

二、甲烷的分子结构

[讲述]: 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展示] :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0,[甲烷的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C在中心,4H在顶点.键与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提问] :甲烷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我们的知识,我们能知道甲烷能发生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 燃烧

[实验] :甲烷的燃烧实验,[提问] :燃烧后的产物如何检验? [学生活动] :点燃集气瓶中的甲烷,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看是否有水雾,然后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看是否变浑浊.[学生活动]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板书]:

二、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H4 + 2O2

CO2 + 2H2O 注:有机反应方程式用箭头不用等号![设问]甲烷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讨论]甲烷可与氧气反应,是否能与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呢?

2、稳定性: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不反应 [观察与思考] :甲烷能否与氯气发生反应? [实验] : 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提醒] :重点观察部位:量筒内气体颜色的变化,量筒水面上升情况,量筒内壁的变化。[回答] :量筒内气体黄绿色褪去、有白雾,水位不断上升、内壁有油状物质生成。[讲述] :这说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

[多媒体动画、板书、讲述]

[学生练习] :学生书写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 :学生书写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方程式。

[讲述]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和氯化氢。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产物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都是不溶于水的液体,所以量筒内气体黄绿色褪去、有白雾,水位不断上升、内壁有油状物质生成。[讲述]这种反应类型叫取代反应。[板书] :3.取代反应:

[强调]该反应的历程并归纳反应特点。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代替而生成了四种取代产物。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介绍] :四种取代产物的性质和用途

[练习] :

1、将1mol甲烷和4mol的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

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消耗氯气为:()A.0.5mol

B.2mol

C.2.5mol

D.4mol

2、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充分反应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一氯甲烷

B、二氯甲烷

C、三氯甲烷

D、HCl [讲述] :隔绝空气加热到1000℃以上,甲烷会分解为炭黑和氢气。高温

[板书] :

4、受热分解CH4 C + 2H2

[讲述] :氢气是合成氨及合成气油等工业的原料, 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板书] :甲烷的用途

①甲烷的取代反应产物都是很好的有机溶剂。

②热分解产物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制造颜料、油墨、和油漆等。③做气体燃料。

解读牙膏中的“三氯生” 篇6

“三氯生”是什么

2009年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隹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牙膏新国家标;隹(GB8372-2008),其中,禁止添加的成分有近1500种,“三氯生”被列入允许添加的防腐剂中,但明确不得超过0.3%。

专家介绍,“三氯生”是一种抗茵消毒剂,用于去除菌斑,应用于牙膏、香皂等日化品中。在我国,“三氯生”是一种常见的抗茵消毒剂,在牙膏、香皂中都有添加。“三氯生”用在牙膏中一般作为防腐剂使用。

“三氯生”能否致癌

事实上,国外关于“三氯生”的争论之声早已出现。早在2005年就曾有过对“三氯生”是否致癌的讨论,动物实验发现,“三氯生”的产品与含氯的自来水发生反应后,可以形成氯仿,氯仿可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但尚无人体致癌的研究资料。

此番争论重现江湖,或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0年4月启动对“三氯生”的安全性评估有关。去年年底,美国有议员甚至敦促美国将“三氯生”列入禁用名单。

如何挑选牙膏

市民购买牙膏时,除选择品牌外,还应注意其氟含量是否达标。此外,选用含药物成分牙膏的市民应注意经常更换牙膏种类,避免口腔菌群失调。

三氯甲烷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Varian 3800 GC气相色谱仪及色谱工作站, FID检测器;快速混匀器 (SK-1常州国化电器有限公司) ;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均为色谱纯。

1.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CP 97743毛细管柱 (25 m×0.32 mm×0.25μm) 。程序升温:40℃保持1 min, 再以4℃/min升到60℃, 保持0 min, 总共6 min。进样口温度200℃, 检测器200℃, , 载气为高纯N2 (99.999%) , 柱流速为2.0 ml/min, 采用分流方式, 分流比20∶1。

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1.3.1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将5 ml二硫化碳加入10 ml容量瓶中, 置万分之一天平上回零, 依次用加样枪加入三氯甲烷400μl、乙酸乙酯200μl、丙酮200μl、苯200μl、甲苯200μl、对二甲苯200μl、间二甲苯200μl、邻二甲苯200μl, 并计下加入质量, 以二硫化碳定容。见表1。

1.3.2 标准使用液的制备及苯标准曲线

见表2。

1.4 采样方法

活性炭吸收管采样, 采样流量为0.5L/min, 采样时间为30 min。采样结束后, 用胶管密封吸收管二端。利用二硫化碳解吸30 min后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柱及色谱条件

本方法中采用程序升温节约了分析时间, 但不利于对、间二甲苯的分离, 为获得好的分离效果, 最终采用40℃的初始柱温。对分流比做了不同的调整, 在标准系列曲线最高浓度下, 分流比为20∶1时效果最好, 峰形尖锐对称, 分离效果好。结果见图1。

2.2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按1.2所选择色谱条件, 分别取1μl标准使用液进入气相色谱仪检测分析, 计算各组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方法检出限。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值都大于0.995, 说明各组分浓度与仪器的响应信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适于定量分析。见表3。

2.4 精密度试验

以各标准曲线的第2和第5点的浓度分别进样, 重复测定6次, 计算各组分相对标准偏差 (RSD) 。各组分在高低浓度的RSD都小于5.0%, 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和可靠性, 适用于定量分析。见表4和表5。

2.5 准确度实验

以空白样品进行加标实验, 涡混均匀后, 吸取1μl进样, 分别重复测定6次, 计算各组分加标回收率均值。各组分加标回收率控制在93.1%~99.2%之间, 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准确度, 适于定量分析。见表6。

注:测定值为1 ml解吸液中各组分的值。

2.6 解吸率试验

取装有活性炭的6根吸收管, 用微量注射器加入一定量标准储备液, 立即用塑料帽密封, 放置过夜, 第2天将活性炭倒入解吸瓶中, 加入1.0 ml二硫化碳解吸, 涡混1 min, 静置30min后取1μl解吸液进行测定。各组分的解吸率均值控制在91.8%~98.9%之间。见表7。

注:测定值为1 ml解吸液中各组分的值。

2.7 样品测定

利用上述色谱条件对一家化工企业各个物料车间进行采样测定, 结果见表8。

3 结论

采用活性炭吸附空气中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丙酮、苯系物, 用二硫化碳解吸, 利用毛细管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测定, 其结果灵敏度高, 重现性好, 准确可靠, 分析时间短, 实现了对乙酸乙酸、丙酮、三氯甲烷、苯系物的同时分析, 精密度、准确度都能达到测定要求, 适合作业环境空气监测。

注:-为未检出。

参考文献

[1]徐伯洪, 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60.

[2]赵丹莹, 李堃, 郭蒙京.空气中13种有机毒物的GDX102/活性炭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法[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22) :2534-2536.

三氯甲烷 篇8

不确定度表示被测量的真值落在某个量值范围内的客观评述, 表征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大小决定了测量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是GB-5749-20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重要的常规检测指标, 由于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易挥发性, 控制检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对做好其检测的关键因素。实验室以GB/T5750.8-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有机物综合指标附录A, 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对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对不确定度的来源及贡献进行分析。

一、实验方法

1. 仪器和试剂

气相色质谱质联用仪:安捷伦7890a-5975c

微量进样器:5μL-1000μL微量进样针

容量瓶:5m L、10m L容量瓶。

自动吹扫捕集仪:Tekmar Velocity配AQUATEK100自动进样器。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混合标准溶液:购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标准值三氯甲烷6.00mg/L, 四氯化碳为0.200mg/L,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为±5% (k=2) 。

纯水:超纯水, 空白样品检测无响应。

2. 方法

参照实验室以GB/T5750.8-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综合指标附录A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二、分析过程不确定度来源

1. 根据标准实验方法, 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

(1) 标准曲线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

(2) 最小二乘法拟合标准曲线求样品质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3) 重复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4) 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

(5) 回收率引入的不确定度。

三、不确定度的评定

1. 标准曲线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

用微量进样针从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混标中移取相应的体积到10m L容量瓶当中, 并用纯水稀释定容, 具体配制溶度以及测量结果见表1。

(1) 微量进样器引入的体积不确定度

根据YY0088-1992《微量进样器检定规程》[3], 各种规格的微量进样器允许误差见表2, 按照均匀分布, 采用B类评定, 按式 (3-1) 计算相对不确定度, 。

(2) 容量瓶引入的不确定度

根据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4], 10m LA级容量瓶误差为±0.02m L, 按式 (3-2) 计算相对不确定度。

(3) 温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标准溶液溶剂为甲醇, 20℃体积膨胀系数为11.9x10-3℃-1, 最终用水定容到10m L, 其20℃体积膨胀系数为2.1x10-3℃-1, 实验室温差一般变化为±3℃, 按均匀分布, 采用B类评定, 按式 (3-3) 计算相对不确定度, α为体积膨胀系数。

(4) 标准样品引入的不确定度

根据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混标证书给出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5% (k=2) , 则标准样品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5) 标准曲线配制引入的合成相对不确定度

配制一个标准点需要使用一次微量进样器, 一次10m L容量瓶, 因此合成不确定度按式 (3-5) 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5。

2. 最小二乘法拟合标准曲线求样品质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如表1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标准曲线, 得到标准曲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根据式子求引入的不确定度, 结果见表5。

其中SR为标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差

P为样品平行测量的次数

n为曲线的标准点

Cx为标准限值样品测量平均浓度

Ci为各标准点的浓度

3. 重复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按照测量方法, 配制一个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限值浓度的样品进行连续7次测量, 即三氯甲烷浓度为60μg/L, 四氯化碳浓度为2μg/L, 其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式 (3-8) 计算重复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

4. 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

吹扫捕集器自动进样器的精度是1%, 为B类评定, 按均匀分布, 其相对不确定度为:

5. 回收率引入的不确定度

对空白样品进行加标, 加标浓度为三氯甲烷为60.0μg/L, 四氯化碳为2.00μg/L, 平行测定7个样品, 测定结果见表4。

回收率的相对不确定按极差计算, 其标准差为S=R/E, R为极差, E为极差系数, 当n=7时, 查表E为2.70, 则回收率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按式计算, 结果见表

其中n为回收率样品测量个数。

对平均回收率与理论回收率, 进行差异性检验, 采用t检验法, 统计量t为

实验n=7, 自由度为6, 查t检验临界值表得到t (0.05, 6) =2.44, 由式计算三氯甲烷t值为0.396, 四氯化碳为0.393, 均小于2.44, 即在概率p=95%时平均回收率与理论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 无须进行修正。

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以上各节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计算得到的相对不确定度见表5。

根据检测方法, 各不确定度分量之间互相独立不相关, 因此其合成相对不确定度为

7.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置信水平为95%, 在限值三氯甲烷扩展不确定度为uc1=2x0.0788x60.2=9.1μg/L, 四氯化碳扩展不确定为uc1=2x0.0783x2.01=0.30μg/L。

讨论

根据表5不确定度分量的结果, 绘制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测定过程中各分量贡献图, 如图1。

参考文献

[1]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JJG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3.

[3]YY0088-92微量进样器检定规程[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2.

三氯甲烷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按照河北省全省饮水监测方案,在邯郸市及周边(区)县选择309个饮用水水质监测点,采集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自备井水等。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要求,采集各个供水监测点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样进行监测。

1.2 检测项目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1.3 检验方法与评价标准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进行测定,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要求进行评价,以不超过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限值为准。

1.4 仪器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890A工作站,ECD检测器,7694E顶空进样器。

2 结果

2.1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监测结果合格情况

共检测309份样品,邯郸市内102份样品,周边(区)县207份样品。三氯甲烷超标样品25份,超标率8.1%;四氯化碳超标样品1份,超标率0.3%。见表1。

2.2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不合格情况分布

共监测邯郸市及周边(区)县水样309份样品,超标情况见表2。

2.3 丰水期和枯水期三氯甲烷监测结果

从本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丰水期三氯甲烷浓度高于枯水期。309份样品中,自备井水三氯甲烷丰水期、枯水期样品全部合格,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样品中丰水期均存在三氯甲烷浓度超标情况。在309份样品中三氯甲烷最高浓度为0.37 mg/L,超过国家标准限值6.2倍。见表3。

2.4 丰水期和枯水期四氯化碳监测结果

从本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在309份样品中,丰水期末梢水有1份样品检出四氯化碳,浓度为0.004 2 mg/L,超过国家标准限值2.1倍。其余样品四氯化碳浓度均低于检出限,见表4。说明邯郸市及周边(区)县饮用水受四氯化碳污染较轻。

3 讨论

从本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丰水期三氯甲烷浓度高于枯水期。分析原因主要是丰水期水量较充沛,雨水冲泄下来的污染物较多,丰水期气温较高加速动植物腐败分解等原因造成的[5]。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三氯甲烷超标样品主要集中在周边(区)县,在周边(区)县所采集的207份样品中,不合格样品25份,怀疑所使用的消毒剂纯度不高,可能含有三氯甲烷。

建议:选用其他合适的消毒方法,如: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法等代替现有的氯化消毒[4],或在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活性炭过滤或生物过滤池深度处理等措施[5],以降低卤代烃的生成,提高饮用水质量。

总之,邯郸市及周边(区)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饮用水水质管理和监督检测,提高饮用水质量,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邯郸市及周边(区)县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含量现状,为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方法 按照河北省全省饮水监测方案对邯郸市及周边(区)县309个监测点的饮用水进行监测,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要求采样,按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邯郸市及周边(区)县饮用水中三氯甲烷浓度超标率为8.1%,四氯化碳浓度超标率为0.3%。结论 邯郸市及周边(区)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饮用水水质管理,提高饮用水质量,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

关键词:饮用水,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监测

参考文献

[1]金银龙,鄂学礼,张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51.

[2]彭清涛,张光友,王力.某部驻京单位饮用水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浓度调查分析[J].现代科学仪器,2006,5:88-89.

[3]吴怀玉,李广顺,胡君平,等.某市自来水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污染的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1997,7(2):110-111.

[4]彭清涛,张光友.某部自备井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监测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2012,30(1):68.

三氯甲烷 篇10

1 甲烷氧化菌及甲烷单加氧酶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是甲基氧化菌(Methylotrophs)的一个分支,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在垃圾填埋场[8]、湿地、水稻田、油井附近土壤[9]、火山喷发口[10]等环境中都发现其存在。然而大多数甲烷氧化菌生活在中性(p H值为5~8)、温和(20~35℃)环境中。根据其形态、G+C百分含量、代谢途径、膜结构、主要磷脂酸成分、16SrRNA测序等,可将甲烷氧化菌分为Ⅰ型和Ⅱ型[11],其中Ⅰ型甲烷氧化菌属于γ-变型菌纲,又进一步划分为Ⅰa型和Ⅰb型,而Ⅰb型也就是所谓的Χ型甲烷氧化菌;Ⅱ型甲烷氧化菌属于α-变型菌纲,包括Methylocystaceae和Beijerinckiaceae两个科。Ⅰa型甲烷氧化菌通过磷酸核酮糖途径(Ru MP pathway)同化甲醛,Ⅰb型既可以通过磷酸核酮糖途径又可以通过低水平丝氨酸途径(Serine pathway)同化甲醛。Ⅰ型甲烷氧化菌的典型脂肪酸是14C和16C,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脂肪酸是18C[12]。根据其对氧气的需求状况可以分为好氧型、兼性厌氧型和厌氧型。虽然其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却有着相似的氧化机理,甲烷在甲烷单加氧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甲醇,之后在甲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甲醛,甲醛转化为细胞生长能量或通过甲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氧化菌的氧化机理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的是甲烷氧化菌自身含有的甲烷单加氧酶(Methane Monooxygenase,MMO),目前已发现的催化此过程中的关键酶有2种,分别是位于细胞膜上的颗粒状甲烷单加氧酶(particulate Methane Monooxygenase,p MMO)和位于细胞质中的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oluble Methane Monooxygenase,sM MO)[13]。两种类型的甲烷单加氧酶的表达机制受到铜离子的调控,一般来说在铜离子和生物量较低的环境中sM MO会优先表达,而p MMO常在铜离子和生物量较高的环境中出现。p MMO和sM MO都非专一性的甲烷氧化酶,p MMO可以氧化5个碳的烷烃类,但是不能氧化环烃及芳香族化合物;而sM MO可以氧化长达8个碳的烷烃类、环烃及芳香族化合物。

2 风流中甲烷降解实验

2.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主要由甲烷气体钢瓶及减压阀、小型离心式风机、气体质量流量计、针型控制阀、甲烷浓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体混合装置、吸水海绵、反应室、储液罐等组成。

1—高压甲烷钢瓶;2—减压阀;3—针型阀;4—气体质量流量计;5—离心式风机;6—气体混合室;7—甲烷浓度传感器;8—反应室;9—菌液载体海绵;10—菌液储液罐;11—风速传感器。

2.2 甲烷降解系统

已有的利用微生物治理煤矿瓦斯措施,往往都是将菌液注入煤体或喷洒在开采工作面、采空区等地方来降解瓦斯,然而在甲烷氧化菌吞噬甲烷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良好的生存环境,在井下复杂的开采环境尤其是风流流经的地方,风流容易使菌液风化致使菌液过早地死亡而影响降解效果。为了防止甲烷氧化菌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过早地死亡,采用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锁水能力的PVA吸水海绵为菌液载体。实验中加工了一个双层圆环形吸水海绵支撑架,以增大甲烷氧化菌和甲烷的接触面积,增强氧化效果。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甲烷钢瓶的减压阀和离心式风机的转速来调控甲烷气体和空气的流量,通过安装在甲烷钢瓶和风机出口管路上的DO7-7BM型气体质量流量计来记录两管路中气体的流量,该流量计可以通过RS232接口和计算机实时通讯。在气体混合室中增设混合气体挡板,以加速气体的混合,同时在气体混合室的出口增加甲烷气体浓度监测仪器,实现对所需混合气体浓度的双重控制,保证了配制气体浓度的准确性。而菌液的储存装置采用水准瓶,菌液出口处与采用橡胶软管的水准瓶的出口相连接,用止水夹来控制菌液的流动。

在矿井通风系统中,气流在有一定阻力的巷道中流动,其风速的分布一般不是均匀的。假定某一时刻的风流速度为vi,则认为巷道断面上的平均风速v为:

式中:S为井下巷道的断面积;∫vid S为某一时刻流经巷道断面的风量。

因此可以得出流经巷道断面上风量为:

式中:Q为经过某一断面的风流量;v为流经某一断面的风速。

由于在实验中反应室断面积是一定值,因此风流量的大小可以通过风速传感器得出,进而通过调节安装在管路上的气体质量流量计就可以控制流经反应室内的气体流量。

2.3 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培养

以新郑市龙湖镇十七里河河底泥样为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富集源,甲烷作为培养过程中的唯一碳源,经由液体转接培养,固体培养基中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吲哚实验、明胶实验筛选而出。

2.4 实验过程

共进行3个水平的对比实验:第一水平实验以甲烷体积分数(浓度)作为变量组,分别以甲烷浓度为80%、60%和30%作为研究对象,而保持相同的风流量及相同体积的菌悬液;第二水平实验以风流量作为实验过程中唯一变量,甲烷浓度50%、菌液体积200 mL作为固定值;第三水平实验则以不同体积的菌液量作为实验变量,分别控制在100、200、300 mL,而把甲烷浓度30%和风流量200 mL/min作为不变量。

以第一水平实验降解不同浓度甲烷为例:

1)打开实验室门窗,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把吸水海绵放置于双层圆环形吸水海绵支撑架内并置于反应室内,连接好实验装置的其余部分。对实验装置抽真空,用肥皂水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直到不漏气为止。

2)对整个管路系统抽真空后,打开甲烷钢瓶开关阀门并通过甲烷钢瓶减压阀和气体质量流量计来调节甲烷流量,然后打开离心式风机,通过调节气体质量流量计达到不同甲烷浓度的目的,10 min后通过甲烷浓度监测器来读出甲烷浓度。

3)打开反应室入口和出口开关,让混合气体缓缓流经反应室,每隔2 h从反应室出口取样,使用气相色谱仪来检测残留甲烷浓度。

2.5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一水平实验中以甲烷浓度作为变量,而风流量为200 mL/min、菌液体积为200 mL,考察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见图3,可以看出,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甲烷浓度都先降低再升高,降解时间为2 h时甲烷浓度达到最小值。实验过程中还发现甲烷浓度越高,降解的效果就越明显,这可能是在高浓度甲烷条件下,甲烷分子和菌液有更加充分的接触,提高了部分酶的活性,从而使其降解效果更加显著。

第二水平实验中通过改变流经反应室的风流量,而甲烷浓度为50%、菌液体积为200 mL,考察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风流量条件下甲烷浓度均迅速降低,在2 h时达到最低值。然而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在风流量400 mL/min条件下,甲烷浓度又迅速回升,12 h后回到了初始浓度。在风流量为200 mL/min条件下,甲烷在低浓度范围内持续了较长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高风速的条件下,气流带走了过多的水分,致使菌体失去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降解效能下降。

在第三水平实验中通过改变菌液的加入量,而风速为200 mL/min、甲烷浓度为30%,考察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见图5,可以看出,随着菌液体积的增加,甲烷浓度在不断降低,在加入菌液体积为300 mL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菌液体积的增加相应地增加了活性菌体的数量,从而提高了降解效果。

3 结论

1)设计了一种风流中不同浓度甲烷微生物降解实验装置,可以实现不同甲烷浓度配比、不同流量控制、不同菌液体积加入量的微生物降解实验。

2)采用吸水性能较好的PVA吸水海绵作为菌液的载体,保证了菌体良好的生存环境。设计的双层圆环形吸水海绵支撑架增大了活性菌体和风流中甲烷的接触面积。

3)实验中发现在高风流量的条件下,吸水海绵中的水分很快被风干,致使有效的降解时间减少;而在低风速、高甲烷浓度、多菌液体积情况下其降解效果更好。

“热海王星”甲烷失踪之谜 篇11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一颗遥远的行星上发现了与理论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事:大小类似海王星的行星Gliese 436b(GJ 436b)上甲烷稀缺,而甲烷是我们太阳系众多行星上十分常见的化学物质。

斯皮策望远镜的发现,让理论学家开始忙着诠释GJ 436b甲烷失踪之谜。科学家认为,Gliese 436b可能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大气类型。

在目前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推导任何一个大气中混合了氢、碳和氧元素的行星,如果其表面温度能达到1000k(开氏温标,换算成摄氏温标为726℃),那么它被认为应该含有极其丰富的甲烷,以及少量的一氧化碳。中佛罗里这大学的科学家约瑟夫·哈灵顿说,他们试图在GJ 436b上发现甲烷,并不是想知道它是否存在生命形式,只是想知道其化学组成。GJ 436b这一类的行星本应有大量甲烷。这就像面包只有浸泡在蛋液中,经过油炸,最后才能做出燕麦片。

行星GJ 436b是西班牙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天文学家利用行星凌日现象于2004年发现的。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时,有时它会运动到恒星的前方,从地球上利用望远镜观察,可以在恒星的表面看到一个黑点,这种现象被称为“行星凌日”。有时它会运动到恒星的后方,发生类似日蚀的现象。

它的母星GJ 436是一颗M级的红矮星,位于狮子座中,距离地球33光年,它的半径只有太阳的42%,表面温度只有3318K(约3045℃)。GJ 436b是气态行星,距离母星仅400万千米,表面温度712k(439℃),公转一周只需z64地球日(2天1554\时),它最初被认为富含甲烷和微量一氧化碳,然而斯皮策望远镜却观察到了相反的结果。

斯皮策望远镜是利用名为“次蚀”(Secondary Eclipse)的现象从不同红外波长上测得GJ 436b的光谱信息,从而了解到其大气组成。所谓“次蚀”是指在恒星在行星消失前后的亮度差异。望远镜观测到的恒星亮度并不只包含恒星本身,它还包括了行星。只有当行星被恒星遮掩之后,此时的亮度才属于恒星所独有。因此将行星消失前的恒星亮度减去消失后的亮度,便得到了行星独特的信号。此现象被称为“次蚀”。

利用“次蚀”现象,天文望远镜能直接测量出行星在不同波长上的亮度值,得到行星大气组成信息。这种技术适用于观测轨道面与地球处于同一平面的行星系统。GJ 436b上的一氧化碳浓度很高,也发现了水和二氧化碳的痕迹,但甲烷的浓度却只有理论预测结果的十万分之一。

甲烷制甲醇新技术 篇12

Mulheim 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导, 通过 1 种固体钯基催化剂作用, 甲烷能在低温下直接转变成甲醇, 该固体催化剂经重复回收后仍具有高催化活性。甲烷转变成液态烃的工业方法大多需要在高温 (高于 600℃) 下经合成气进行多步转变, 而且催化体系经过氧化, 产生大量不需要的副产物。

Mulheim 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1种由二氰基吡啶三聚物和铂盐组成的三嗪基聚合物络合物为催化剂, 在约 20 ℃ 下选择性地将甲烷和发烟硫酸转变成甲醇。这种新的催化剂与 1 种十多年前由 Catalytica 公司开发的液相甲烷转变成甲醇的催化剂有相似之处, 如 N—Pt 连接。该催化剂是一种固体催化剂, 因此容易从液体产物中分离并回收。该催化剂甚至在使用6 次后还保持高催化活性。

上一篇:发展最基本问题下一篇:价格协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