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类错

2024-07-07

安氏Ⅱ类错(精选7篇)

安氏Ⅱ类错 篇1

安氏Ⅱ类错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1,2,3], 在我国恒压期青少年中约占23%。造成安氏Ⅱ类错的原因是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 上颌过大或位置靠前、下颌过小, 或位置靠后。近年来, 有众多研究介绍上颌需要最大支抗, 下颌需要磨牙区垂直向控制的安氏Ⅱ类错畸形的矫治。其中微种植钉以其简单、有效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4], 本研究探讨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接诊的2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 年龄为11~15岁, 平均年龄为 (13.2±3.5) 岁, 包括男19例、女9例, 主诉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良。口腔外可见下颌明显后缩, 颏肌紧张, 颏唇沟明显, 上颌骨发育正常;口腔内可见尖牙和磨牙均为Ⅱ类关系, 均属于下颌后缩型骨性Ⅱ类错。

1.2 微种植钉治疗方法

1.2.1 植入微种植钉

上颌:在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牙根之间植入;下颌:在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之间植入。

1.2.2 排齐、整平

上颌:0.014, 0016镍钛丝, 尖牙部分远中移动-在微种植钉和尖牙之间通过镍钛螺簧进行牵引;下颌:0.014, 0.016镍钛丝-尖牙和双尖牙之间“8”字结扎;将微种植钉和下颌弓丝或者第一磨牙颊面管的远中翼用弹力线结扎, 施加压低的矫治力。

1.2.3 整体内收前牙

上颌:使用0.016×0.022以及0.018×0.025的不锈钢方丝, 在弓丝尖牙和侧切牙之间放置牵引钩;在微种植钉和牵引钩之间使用镍钛螺簧加力, 每侧约150~200g下颌:使用0.019×0.025的不锈钢方丝;在第一磨牙牵引钩和下供丝尖牙和侧切牙间的牵引钩之间用链圈状加力;用弹力线将微种植钉和下弓丝结扎, 施加向下的压力、压低或者近中移动第一磨牙时, 要防止其近中倾斜。

1.2.4 精细调整

在上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用链状圈加力, 完全关闭拔牙间隙;去除横腭杆, 在第二磨牙上安置矫治器;上下磨牙之间无咬接触时, 适当地伸长上磨牙, 调整磨牙咬关系;使用上下颌间牵引, 调整咬关系。治疗过程中, 每4个月拍摄一张头颅侧位片, 观察牙齿的移动状况, FMA角以及咬平面等的变化, 并相应地调整治疗计划。

1.2.5 下磨牙近中移动的控制

近中移动下磨牙时, 为了防止其近中倾斜, 将下颌微种植钉和下颌弓丝弹性结扎在一起。如果下磨牙不需要近中移动时, 则将下颌微种植钉和下颌第一磨牙颊面管的远中翼弹性结扎在一起, 这样不但可以防止下磨牙近中移动, 而且还可以远中直立磨牙。在下磨牙颊侧施加压低的矫治力时常会引起下磨牙颊倾。对于拔牙矫治病例, 由于下磨牙有舌倾的倾向, 上述两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而对于不拔牙矫治病例, 则需要在下弓丝上施加冠舌向转矩, 防止下磨牙颊倾。

2 结果

头影测量分析值 (表1) , 治疗前ANB角8°, 是重度安氏骨性Ⅱ类错;FMA角33.5°, 属高角病例;上下前牙明显唇倾,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为126°, 下切牙和下颌平面的夹角为102°。治疗开始8个月后, Ls-E (上唇突距Sn) 减小至3mm, 前牙明显后移,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减小至116°。由于上磨牙伸长, 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治疗18个月后, 覆、覆盖及颜面侧貌明显改善, ANB角减小至4°, Ls-E减小至0mm, 前牙完全后移,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减小至107°, 下切牙和下颌平面的夹角减小至89°。

3 讨论

近年来, 有一种绝对支抗—微种植支抗在正畸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 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正畸治疗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如:直立磨牙, 关闭剩余间隙以及矫治支抗丢失导致的Ⅱ类尖牙和磨牙关系等。绝对支抗的应用还将对矫治方案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对于拔牙、非拔牙矫治的边缘病例, 可以应用绝对支抗整体后移整个牙列, 因此, 不拔牙矫治的病例将会增加。另外, 对于需要拔除第一双尖牙, 大量内收前牙的病例, 当其第二双尖牙发育不良时, 则可以选择拔除第二双尖牙的矫治方法, 即采用微种植支抗, 可以根据牙齿本身的健康状况决定拔牙位置。微种植支抗还可以用于压低磨牙[6], 而传统正畸矫治技术则几乎不可能压低磨牙。

为了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效果, 我们针对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接诊的2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 实施微种植钉治疗, 本组病例虽然下颌骨长度正常, 但是由于上下齿槽骨高度过长, 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导致了安氏骨性Ⅱ类错, 即治疗前测量ANB角为8°, FMA角为33.5°, 属高角病例;上下前牙明显唇倾,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为126°, 下切牙和下颌平面的夹角为102°。在治疗中通过压低下磨牙, 引起了下颌骨逆时针旋转, 颜面侧貌也均出现良好的改善, 例如治疗开始8个月后, Ls-E (上唇突距Sn) 减小至3mm, 前牙明显后移,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减小至116°。由于上磨牙伸长, 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治疗18个月后, 覆、覆盖及颜面侧貌明显改善, ANB角减小至4°, Ls-E减小至0mm, 前牙完全后移, 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减小至107°, 下切牙和下颌平面的夹角减小至89°。由此可见, 微种植钉应用于安氏Ⅱ类错, 可发挥较好的矫治效果, 是此类患者首选支抗方案, 此外, 微种植体支抗的应用, 有可能减少托槽的应用, 因为不再需要邻牙作为支抗, 不使用托槽, 将有可能增加患者的接受程度。微种植体支抗的另一个优点是装置和机制简单, 临床医师只需要考虑目标牙齿的移动, 因而牙—骨支抗的控制不再是考虑的范畴。综上所述, 微种植体支抗是错矫治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证实了其卓越的矫治效果, 但本研究也有一定缺陷, 即观察指标尚单一, 未对其他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也没提及预后, 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 杨智桥.双垫功能矫治器及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效果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 (14) :1530-1533.

[2]王茜, 刘琳, 李琳, 等.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头影测量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 22 (4) :71-72.

[3]刘敏, 刘太琪, 刘博文, 等.口外弓矫治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安氏Ⅱ类错的临床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3, 1 (1) :18-20.

[4]史建陆, 林艺晕.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耠畸形的比较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 (1) :16-20.

[5]赵志河, 王军.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 (1) :57-59.

[6]朱胜吉, 周彦恒, 傅民魁.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 (1) :4-7.

安氏Ⅱ类错 篇2

关键词:口内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头影测量

推上磨牙向远中是解除拥挤, 矫治牙性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方法之一。本科运用口内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技术矫治此类患者15例, 简化操作, 缩短疗程, 受到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安氏Ⅱ类患者15例, 男6例, 女9例。年龄最大13岁, 最小10岁, 平均12岁。所有患者符合骨性Ⅰ类, 牙性Ⅱ类及不拔牙矫治计划。全部病例均取治疗前后记存模, 拍头颅侧位片。

1.2 方法和步骤

1.2.1 排齐整平牙列

使用直丝弓矫治器, 双侧上颌第二双尖上带环, 颊侧点焊托槽, 舌侧焊接Nance弓。为避免排齐过程中扩大牙弓或上前牙唇倾而延长疗程, 对严重错位牙先不扎入弓丝。最后上颌放置0.017英寸方丝, 左侧第二双尖牙至右侧第二双尖牙连扎, 加强支抗。下颌放置0.019英寸方丝, 前牙段加负转距, 弓丝末端回弯。

1.2.2 推磨牙向后

在磨牙颊面管与第二双尖牙托槽间放置镍钛推簧, 力值约300 g, 同时使用Ⅱ类牵引。每月复诊加力一次, 至到磨牙远中移动到近中尖对尖间关系。

1.2.3 排齐前牙

去除第二双尖牙带环, 粘接托槽, 磨牙带环舌侧焊接Nance弓, 推双尖牙向远中形成尖窝锁结关系, 提供间隙将前牙排入牙列。

2结果

疗程最短7个月, 最长12个月, 平均9个月。全部病例矫治结果为Ⅰ类关系, 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Ptm-6距离减小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Ⅱ类错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 通常表现为磨牙关系远中, 上前牙前突、牙列拥挤等。由于矫治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新材料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Ⅱ类错可以用不拔牙的方法来治疗。常用的不拔牙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口外弓 (高位牵引、枕牵引或颈牵引) 、 活动矫治器以及两者的联合使用、口外弓及螺旋弹簧、唇档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治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合作程度;获得解除拥挤前突所需要的间隙所用的时间过长, 效果不够显著。越来越多的患者抱怨没有足的时间来戴用头帽等或者根本不想合作。而口内支抗推磨牙向远中不仅较少依赖患者合作, 而且能在较短时间有效地解除牙列拥挤, 回复前牙正常的覆覆盖, 大大降低了这类患者的拔牙率。

3.2 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可基本适应此矫治器。使用此矫治器可以非常有效地向远中移动后牙, 常常在5~6个月内可以获得5 mm左右的磨牙远中移动。但所获得的间隙必须以适当的方法予以维持, 才能在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患者合作的情况下完成Ⅱ类错的不拔牙矫正。

3.3 控制支抗 利用Nance弓、上颌前段牙弓及下牙弓做支抗分次后移上颌牙齿向远中是本技术的最大特点 。这对最大限度减少第二双尖牙前移、保护支抗、第一磨牙快速远移起很重要作用。下颌放置0.019英寸方丝, 前牙段加负转距, 弓丝末端回弯加强了下颌支抗, 避免下前牙唇倾。

3.4 磨牙远移的适应证 因第一恒磨牙前移造成的轻度牙列拥挤, 磨牙为远中关系, 第二磨牙未萌或初萌尚未建牙合[1]。对于高角病例宜慎重, 以免升高后牙, 造成前牙开牙合[2]。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0-2001.

安氏Ⅱ类错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5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错 (牙合) 患者, 男21例, 女14例, 年龄11~14岁, 平均12.5岁。头颅定位侧位片显示上颌基本正常、下颌后缩的安氏Ⅱ1类错 (牙合) 。

注:*P<0.05, **P<0.01

1.2 方法

上颌前牙区双曲唇弓, 前磨牙间弯制邻间沟, 磨牙处弯制单臂卡, 同时在前缘、上前牙的腭侧基托前部装置一与咬合面呈45°角的斜面导板, 长度达两侧尖牙的远中, 斜面导板宽度约6mm, 高度为后牙咬合离开3~5mm的距离。待磨牙关系达中性或接近中性, 覆盖<3mm以内, 则用方丝弓矫治器作精细调整。

2 结果

测量27例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12项,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作t检验, 结果见表1。戴用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器后, 上下颌骨关系得到改善, ANB、OJ等在治疗后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SNB、下颌升支、下颌长度、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均有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安氏Ⅱ1类错 (牙合) 由于受正畸牙移动可改变范围的限制, 单纯通过固定矫治器矫治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此类错 (牙合) 儿童通常需要分两期矫治:第一期采用功能矫形治疗纠正颌骨关系的异常, 减少牙、颌、面不调程度;第二期利用固定矫治器作牙的移动控制和精细调整。达到改善面型、矫正深覆盖、建立正常I类咬 (牙合) 关系的目的[3]。常用的功能矫治器如肌激动器、Herbst矫治器、功能调节器等可刺激、促进下颌的向前生长, 但患儿难以适应和坚持, 对发音和进食都有一定的影响。

斜面导板的作用是主要是依赖当下前牙咬在斜面导板上时, 后牙分离无接触, 颌间距离加高, 颌面部的肌肉张力增加, 通过牵张发射所产生的收缩力使下颌前牙沿斜面导板向上前方滑行, 使髁状突在关节凹内的位置前移, 从而引导下前牙和下颌向前移动, 并可刺激下颌生长, 位置前移。下颌前牙向唇侧移动, 增加下颌牙弓的长度;导板斜面使得后牙分离无接触, 可使后牙继续萌出, 增加后牙牙槽高度, 对改正深覆 (牙合) 非常有利[4]。为了防止下颌前牙唇倾, 下颌可及早粘托槽弓丝末端回弯。

上颌斜面导板必须全天佩戴, 包括进食时间, 同时配合咀嚼肌训练;下颌可及早粘托槽弓丝末端回弯, 防止下前牙唇倾;待磨牙关系达中性或接近中性, 覆盖<3mm以内, 则用方丝弓矫治器作精细调整。上颌斜面导板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功能性矫治器, 摘戴方便, 对进食和发音影响较小。对于早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 (牙合) 促进下颌发育, 矫正颌间不调有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宁.Herbst矫治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7, 23 (3) :13~14.

[2]林久祥.现代口腔正畸学-科学与艺术的统一[M].第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54~56.

[3]徐芸, 白玉兴, 宋一平, 等译.口腔正畸功能矫形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8.

安氏Ⅱ类错 篇4

关键词:安氏Ⅱ类错畸形,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侧貌

安氏Ⅱ类错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 在亚洲人群里有较高的发病率, 不但影响颜面发育及咀嚼效率, 严重者可导致上气道结构性狭窄, 发生上气道狭窄[1]。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治疗常采用减数拔牙, 常选择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 拔牙数目多, 疗程相对长。本研究中, 22例安氏Ⅱ类错畸形病例均采用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 结合上颌种植体支抗, 矫治结束后, 患者咬合关系良好, 侧貌理想, 达到了预期矫治目标。在临床中, 对于某些下颌、下牙列基本正常或者伴轻中度拥挤的安氏Ⅱ类错患者, 可以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得到较为理想的矫治效果, 而不必为了达到中性关系而对称拔除下颌前磨牙牙,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 入选标准:安氏Ⅱ类Ⅰ分类, 第一磨牙完全萌出建合, 磨牙、尖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 上颌前突, 前牙深覆盖Ⅱ度~Ⅲ度, 下颌正常或轻微拥挤, 无正畸史, 颞下颌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 其中男11例, 女11例, 年龄12~15岁, 平均13.4岁。

1.2 矫治过程

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 (长沙天天直丝托槽) , 槽沟为0.05588 cm×0.0635 cm槽沟, 上颌67或56之间植入种植体支抗钉 (登特伦) , 利用种植钉将3拉至远中, 滑动法同时内收四个上前牙, 矫治疗程14~23个月, 平均19.5个月。矫治结束后牙列整齐, 覆合覆盖正常, 磨牙为远中关系。

1.3 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矫治前后取模型, 拍摄头颅侧位片, 选择同一台头颅定位仪拍摄, 参考点由一名医师测定。测量项目如下:SNA角、SNB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 (mm) 、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角MP-FH、A-Npog (上齿槽座点至面平面的距离) 、Z角 (Pog点与上下唇较突唇突点连线与FH平面构成的交角)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所有病例牙齿排列整齐, 咬关系良好, 侧貌美观, 覆合覆盖正常, 种植钉能最大限度防止支抗丧失, 可以较为精确调整磨牙关系, 大部分病例调整为完全远中关系, 矫治前后上牙轴舌向倾斜及下前牙唇倾呈显著性差异 (P<0.01或P<0.001) , 除了∠SNB、MP-FH以外, 其他X线头影测量值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P<0.05, **P<0.01, ***P<0.001, 与矫正前比较

典型病例:女, 11岁, 闭口困难, 侧貌面型前突 (图3~4) , 磨牙为远中尖对尖关系, 深覆合Ⅱ度, 深覆盖Ⅱ度 (图1~2) , 矫治过程中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 上颌6~7之间植入种植体支抗钉两枚, 矫治历时1年8个月。矫治结束后侧貌美观, 咬关系稳定, 磨牙关系完全远中 (图5~8) 。

3 讨论

牙齿的变化:矫治前后U1-NA角及距离变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01) , 矫治后前牙覆合覆盖趋于正常, 上牙轴内收, 角L1-MP、U1-L1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下牙轴略唇倾, 上下牙轴角度增大, 咬趋于稳定。颌骨的变化:角SNA、角ANB轻微减小 (P<0.05) , 说明本文病例种植体支抗结合减数上颌前磨牙对上颌骨有轻微的改建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 SNA角随生长发育基本稳定或者略有增加[2]。以往文献[3-4]表明, 在Ⅱ类错的矫治中, 角SNA没有明显变化。而在本文中, SNA在矫治后减小, A-NPog减小, 可能与所选患者均处于生长发育期, 并且应用种植钉牵引前牙向远中结合二类牵引能够引起的颌骨改变。软组织的变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矫治前后变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01) , 说明软组织改建明显。安氏Ⅱ类错主要表现在鼻、唇、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正畸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改善牙功能, 而且要改善不协调的软组织关系, 而软组织的协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组织的协调及位置关系, 牙齿及颌骨有了改变, 上下唇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开唇露齿情况改善, 侧貌较为美观[5]。

在治疗Ⅱ类错畸形过程中, 拔除上下前磨牙是正畸医生常用的模式, 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6,7]。而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 可以最大限度为解决前牙拥挤及前突提供间隙, 相对于拔除四个前磨牙, 拔除两个前磨牙能够缩短矫治时间, 且患者痛苦小。在Ⅱ类错畸形的矫治中减小前牙覆盖是关键。本研究中现将3拉至远中后, 在同时内收四个上前牙及减小覆盖的过程中, 同时矫治磨牙关系, 而种植体支抗作为绝对支抗装置, 能有效的控制磨牙的前移, 最大限度保护支抗, 能对磨牙关系根据前牙的内收而随时调整, 即需要保持磨牙不动是将支抗钉与磨牙连为一体, 需要前移调整时去除连接装置, 并配合颌间牵引, 因而能够较快速较好的保持后牙尖窝交错关系[8,9]。文献[10-12]表明, 微螺钉种植体能承受的横向拉力远远大于正畸矫治力, 能提供稳定支抗, 保证快速有效地前牙内收, 能在短时间关闭拔牙间隙, 缩短疗程。Looi等[13]的研究显示, 拔牙矫治中, 上颌切牙的舌向移动及牙轴的竖直改变最为显著, 这种改变不仅是矫正牙性前突和前牙过度唇向倾斜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善患者侧貌美观的主要机制。Rudee[14]认为, 上切牙内收移动与上唇移动的变化中存在着高度相关。本文患者中都因上前牙内收而获得了软组织的美观。笔者认为, 在Ⅱ类病例中真正的上颌前突并不多, 对于该类病例, 在下颌轻中度拥挤情况下, 减数上前磨牙, 内收上前牙, 后期配合Ⅱ类牵引,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颌骨, 能够有助于颏点的前移, 促进下颌骨前移, 远中移动上切牙, 近中移动下切牙, 还可以伸长下磨牙及下切牙, 解除深覆合 (Ⅱ类Ⅰ分类患者常伴有深覆合) 从而侧貌得到改善[15,16,17]。

安氏Ⅱ类错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013年在我科就诊的安氏Ⅱ类深覆盖病例45例, 男20例、女25例, 年龄13岁~18岁, 深覆均在Ⅱ度以上, 减数拔牙35例, 非拔牙10例, 其中安氏Ⅱ1类30例, 安氏Ⅱ2类15例。将45例咬过深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3例, 采用导板、腭杆与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照组22例, 单纯应用直丝弓矫治器。

1.2 治疗方法

小导板、腭杆与16, 26带环腭侧焊接固位, 小导板基托达上颌尖牙远中, 导板厚度为使后牙分开0.5 mm为宜, 与下切牙均匀接触, 可借助咬力使下前牙压低移动, 分开距离0.5 mm。患者舒适1星期即可适应, 后牙分开距离小, 咀嚼影响小, 容易取得患者配合, 下后牙因无咬力作用可伸长。嘱患者1个月复诊。复诊时注意观察打开的后牙间隙是否消失, 逐渐适当加高导板, 平面导板不可一次增加得太高, 后牙分开5 mm~6 mm, 舌体就会填充到空隙中, 出现最后一对磨牙先接触, 而前磨牙区开现象。当深覆纠正, 后牙建立新的接触关系后停用小导板, 直接去除小导板。分别统计整平排齐、打开咬第1阶段治疗所需时间, 因咬过紧所致的矫治器脱落情况, 以及整个治疗完成时间, 比较2组病例的疗效差异。治疗组病例中用导板辅助打开咬, 压低前牙联合用腭杆加强支抗, 导板与腭杆连成一体打开咬。所有病例均采用日本TOMY公司生产的0.022″系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第一阶段治疗时间, 矫治器脱落情况。见表1。

(个)

2.2 2组病例矫正完成咬打开时间。见表2。

2.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13岁, 软组织侧貌正常, 下颌角平坦, 面部对称, 前牙排列不齐, 上下牙拥挤度均为Ⅲ度, 深覆Ⅲ度, 双侧磨牙开始远中关系, 尖牙为远中关系, X线头颅侧位片显示下颌平面角18°。

诊断:安氏分类Ⅱ2类错。

治疗经过:不拔牙矫正, 应用TOMY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取上颌牙列模型, 将两侧上颌第1磨牙上安置带环, 将腭杆、Nance弓分别焊接于两侧带环上, 并在Nance弓上制作平面导板, 导板基托达上颌尖牙远中。上颌牙齿粘结托槽, 打开咬, 支抗控制, 排齐整平, 咬打开后, 粘结下颌托槽, 带环, 排齐整平, 最后调整上下颌关系, 矫治结束。磨牙, 尖牙均达Ⅰ类关系, 前牙排列整齐, 覆、覆盖正常, 疗程15个月。

3 讨论

3.1 作用机制:

由于近年来直丝弓矫治器的出现, 减少了弯制弓丝的使用, 椅旁操作的时间随之缩短, 矫治时间也显著缩短。由于此矫治器有种种优点, 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使我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活动矫治器的优势。笔者认为, 在有些病例中, 配合使用活动矫治器比单纯直丝弓更能凸显其优势, 从而提高矫治效果。导板属于传统活动矫治器的一种。导板与腭杆焊接在一起, 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有协同和互补效果, 较之单纯使用活动导板, 由于患者依从性差, 配合不佳, 常自行拆除, 往往增加打开咬时间常常影响其疗效[1]。另外, 常规的直丝弓技术在排齐、整平阶段需5个月左右, 如遇咬过紧患者, 下颌托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即使勉强粘接亦, 会出现因咬障碍致托槽、颊面管反复脱落, 延长了矫治时间;反复粘接, 人为损坏釉质, 釉质脱矿致使牙体龋损机会增加。

平面导板适用于前牙过高, 后牙过低的深覆病例, 适用于磨牙关系Ⅰ类者。当下前牙咬在导板上, 后牙脱离接触, 颌面部的肌肉张力增加, 可使下前牙压低, 而下后牙增长, 小导板应与下切牙长轴垂直, 防止下前牙唇倾。

斜面导板可以引导下颌位置向前, 对于生长发育期儿童, 可起到促进下颌发育, 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 当下前牙咬在斜导板前斜面使后牙离开3 mm~4mm为宜, 间距离加高, 颌面肌肉张力增加, 肌肉为了恢复原有的张力而发生收缩。此收缩力通过斜面的作用, 可引导下颌骨或下牙弓向前移动, 以纠正下颌后缩畸形。由于后牙无咬接触, 后牙逐渐升高, 待建立后牙新的尖窝接触关系后, 下颌位置就会稳定[2]。

3.2 本组病例针对安氏Ⅱ类错

畸形中伴有咬过深情况, 在矫治初期就选用导板、腭杆和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 既能增加支抗又同步打开咬, 既能使矫治器附件在上下颌同步粘结, 又能充分发挥导板压低前牙, 抑制下切牙的垂直向生长, 升高后牙。达到了缩短矫治时间, 有效减少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提高矫治效果的目的。

摇椅弓是我们临床经常使用的打开咬的弓形, 其原理是通过后牙的升高及由此引起的下颌平面的后下旋转, 下前牙的压入及少量前倾来打开咬。此弓适用于下颌spee曲线陡, 下切牙过高, 且牙槽后部高度发育不足者 (低角型) 。

安氏Ⅱ1类错, 磨牙关系为Ⅱ类, 在早期制作斜面导板后, 下切牙沿斜面导板向前向上方滑动而引导下颌前斜, 特别对成年患者, 加戴斜面导板, 可使下颌在生理耐受的情况下慢慢向前适应性移动。本组有4例患者因斜面导板戴入时间长达6个月~8个月 (每次复诊均需调磨斜面导板的厚度与牙面的角度) , 在去除斜面导板后达到良好的关系。

安氏Ⅱ2类错, 在早期制作平面导板后, 既能同步粘接下牙列托槽和颊面管, 又可抑制下切牙的垂直向生长, 同时还可促使后牙垂直向萌生。尤其是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 治疗早期即佩戴平面导板,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组采用导板、腭杆和直丝弓联合应用平均打开咬时间为3.5个月, 治疗完成时间15.5个月, 无论在打开咬还是矫治完成时间都优于单纯直丝弓矫治, 缩短疗效, 减少复诊次数, 矫治效果明显。

摘要:目的 探讨导板、腭杆与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45例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安氏Ⅱ类错患者, 随机分成2组, 23例采用直丝弓矫治系统配合导板、腭杆联合治疗 (治疗组) , 22例采用单纯直丝弓系统用“摇椅弓”打开咬, 分别观察2组打开咬的时间及治疗完成的时间, 矫治器脱落情况。结果 治疗组无论在打开咬的时间上还是治疗完成的时间上都明显缩短, 咬障碍所致矫治器脱落率明显降低。结论 直丝弓矫治技术与导板、腭杆的早期联合应用, 可提高错畸形的矫治效果, 缩短矫治时间。

关键词:安氏Ⅱ类错,导板,腭杆,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莉.摇椅弓唇弓作用下牙弓三维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 2002, 9 (1) :24-27.

安氏Ⅱ类错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近年代向远年代抽取40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矫治的病例。纳入标准:①矢状Ⅱ类骨面型, 即ANB角>4.7°;②垂直骨面型为均角型, 即27.3°≤Go Gn-SN角≤37.7°;③恒牙列, 磨牙为远中关系, 牙列完整无缺损;④初诊年龄11~16岁;⑤无正畸或生长改良治疗史, 无唇腭裂或唇腭裂治疗史, 无上气道阻塞或口呼吸病史, 无打鼾症状;⑥矫治后磨牙呈中性关系, 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⑦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颅颌面及气道周围软硬组织显影清晰, 头位一致。

根据是否拔牙矫治, 分拔牙与非拔牙2组, 每组20例。分组条件:①拔牙组:前牙深覆盖Ⅱ度及以上, 侧面观明显突面型或以上颌前突为主或上前牙明显唇倾, 该组男3例, 女17例;其年龄组成11~15 (12.5±1.3) 岁;②非拔牙组:前牙深覆盖Ⅰ~Ⅱ度, 上下牙列轻度拥挤;或有散在间隙, 侧面观轻突面型;或前牙闭锁牙合, 以下颌后缩为主;或上前牙牙轴较直立, 侧面型突度较轻。该组男7例, 女13例;其年龄组成11~16 (12.9±1.3) 岁。2组的性别构成差异及年龄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 拔牙组均拔除4颗前磨牙。本研究旨在观察固定正畸治疗对上气道的影响, 故所有病例均未单独进行功能矫形治疗。在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 部分病例配合使用了口外弓、种植支抗、斜导和Ⅱ类牵引。入选病例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所有头颅侧位定位片均由固定技师拍摄, 拍摄机器为芬兰产头颅定位曲面体层一体机 (SOREd EX, CRANEX TOME CEPH) , 放大率为1.128, 分析中未校正。摄片时患者呈端座位, 两眼平视前方, 用头颅定位架使眼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 上下唇自然闭合, 嘱勿吞咽、言语, 患者在平静呼气末、后牙轻轻接触的最大尖窝接触位拍摄。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由第一作者在连续时间段内按统一标准定点描图测量, 所有项目测量3次, 取平均值。

1.3 测量项目

1.3.1 颅颌牙相关测量项目14项 (图1)

(1) SNA角; (2) SNB角; (3) ANB角; (4) Y轴角; (5) Go GnSN; (6) U1-SN角; (7) U1-NA角; (8) U1-NA距; (9) L1-MP角; (10) L1-NB角; (11) L1-NB距; (12) U1-L1角; (13) U1-AP距; (14) L1-AP距。

1.3.2 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7项 (图2)

(1) PNS-Ba; (2) PNS-UPW; (3) SPP-SPPW; (4) U-MPW; (5) Mc1-Mc2; (6) PAS; (7) V-LPW。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分析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各参数变化, 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2组间治疗前后各参数差值的差异, 牙颌指标的变化与上气道的关系研究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矫治前后颅颌牙测量指标的变化 (表1)

拔牙组矫治后SNA角、ANB角减少, 上下切牙内收 (P<0.01) 。非拔牙组矫治后, 颅颌骨相关测量项目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下切牙较唇倾 (L1-MP角、L1-NB角、L1-NB距与L1-AP距增加) (P<0.01) 。矫治前后各项测量指标的变化差值的比较, 只有牙相关测量项目的差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矫治前后上气道测量指标的变化 (表1)

非拔牙组矫治后PNS-Ba (骨性鼻咽) 增加 (P<0.05) , 其余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拔牙或非拔牙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差值拔牙与非拔牙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大小变化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2)

拔牙组矫治前后腭咽 (U-MPW) 、舌咽 (PAS) 矢状径变化值与SNB角变化值呈正相关 (P<0.05) , 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0.455;而非拔牙组矫治前后腭咽 (SPP-SPPW) 矢状径变化值与ANB角变化值呈负相关 (-0.490, P<0.05) ;其余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矢状径变化与牙颌参数变化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20, ±s)

注:矫治前后比较, ①P<0.01, ②P<0.05;*矫治前后差值组间比较

注:①P<0.05

3 讨论

3.1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颅颌牙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组矫治后上颌骨发育受到一定限制, 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变化未见明显差异;而非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骨间关系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说明患者仍按原骨面型成比例生长。并且2组间SNA角、SNB角与ANB角矫治前后的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说明拔牙矫治未能明显改变青少年患者的骨面型。研究还显示, 拔牙组矫治后牙齿变化以上切牙明显内收为主, 而非拔牙组矫治后牙齿的变化主要是下切牙唇倾。说明青少年骨性Ⅱ类均角患者在生长发育期间进行固定矫治, 其颌面部生长型基本保持不变, 侧貌突度主要由牙性代偿骨骼畸形改善, 与赵健慧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

3.2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影响

国内外[2,3]研究显示:颅骨、颌骨、腭骨、舌骨及其它颅颌面颈硬组织形成上气道支架, 它们的形态结构改变可影响软组织的位置、张力, 从而影响上气道的大小和稳定性。错牙合畸形的矫治可改变牙颌位置及形态, 有可能影响舌骨、舌及软腭的位置或形态, 从而改变上气道大小。本研究观察到非拔牙组矫治后鼻咽气道 (PNS-Ba) 平均增加 (1.21±2.44) mm (P<0.05) , 其余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的变化差异无论拔牙组或非拔牙组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固定正畸治疗无论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对青少年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较小。虽然学者们对鼻咽气道的生长发育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 如刘杉杉等[4]对8~11岁儿童上气道生长发育的观察结果显示, 高位上气道的发育在9岁前基本完成, 即鼻咽气道在恒牙早期之前就已经停止生长发育。但国内外有较多学者认为年龄对鼻咽气道的大小有影响, 如Crouse等[5]研究显示, 9~13岁儿童鼻咽气道的矢状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郭涛、丁寅[6]对各年龄阶段上气道生长发育的横断面研究亦表明, 从替牙期、恒牙早期至恒牙期鼻咽气道的矢状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杨崇实等[2]对50名错牙合畸形青少年上气道矢状面大小与颅颌结构关系的研究显示, 鼻咽气道受周围骨骼结构影响明显, 上颌矢状向发育越好、鼻咽气道矢状向面积越大。亦有研究显示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可使上颌骨的长度增加, 同时增大鼻咽气道[7,8]。本研究中非拔牙组PNS-Ba (骨性鼻咽) 增大而拔牙组骨性鼻咽没有增大, 可能与非拔牙组治疗中未使用口外弓或种植支抗等限制上颌骨生长发育的措施有关。说明固定正畸治疗的一些措施对青少年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

3.3 矫治后颅颌牙参数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关系

目前研究认为非肥胖型及亚裔的OSAHS患者多具有较明显的Ⅱ类骨面型特征[9,10,11], 而且有研究发现若ANB角较大, 下颌后缩较严重, 则代表呼吸障碍程度的指标值明显升高, 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也明显增加[12], 说明下颌骨的大小及位置对OSAHS患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拔牙矫治前后SNB角变化对腭咽 (U-MPW) 、舌咽 (PAS) 矢状径变化具有正性影响 (P<0.05) ;非拔牙矫治前后ANB角变化对腭咽 (SPP-SPPW) 矢状径变化具有负性影响 (P<0.05) 。而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其余颅颌牙参数变化与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无论是拔牙组还是非拔牙组, 其口咽气道大小的变化主要与下颌骨前后位置的变化密切相关, 也进一步说明骨面型对患者气道大小的影响较牙齿的位移更为密切。因此本研究拔牙组患者虽然上切牙有较大范围内收, 但与非拔牙组相比上气道矢状径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 提示我们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的矫治应关注下颌的生长和位置, 尽量避免限制下颌生长或前移的治疗措施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健慧, 丁云.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对比[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42 (5) :578-581.

[2]杨崇实, 邓锋, 张翼, 等.上气道矢状面大小与颅颌结构关系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 (2) :245-248.

[3]Muto T, Yamazaki A, Takeda S,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ryngeal airway space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taking into account head postur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6, 35 (2) :132-136.

[4]刘杉杉, 邓金荣, 弓煦, 等.8-11岁儿童颅面形态对睡眠呼吸影响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 13 (2) :87-91.

[5]Crouse U, Laine-Alava MT, Warren DW, 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asal airway size from age 9 to age 13[J].Angle Orthod, 1999, 69 (5) :413-418.

[6]郭涛, 丁寅.正常骨面型儿童、成人上气道形态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 2006, 14 (4) :247-250.

[7]Oktay H, Ulukaya E.Maxillary protraction appliance effect on the size of the upper airway passage[J].Angle Orthod, 2008, 78 (2) :209-214.

[8]邱严力, 杜凤芝, Kapika F, 等.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患者上气道和舌位置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3) :365-368.

[9]李长涛, 高雪梅, 李瑛, 等.OSAS患者的颅面上气道结构的矢状面测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4) :460-462.

[10]Liu Y, Lowe AA, Zeng X, et al.Cephalometric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Caucasia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0, 117 (4) :479-485.

[11]Endo S, Mataki S, Kurosaki N.Cephalometric evaluation of craniofacial and upper airway structure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J Med Dent Sci, 2003, 50 (1) :109-120.

安氏Ⅱ类错 篇7

关键词:安氏Ⅲ类错,下颌骨生长发育

安氏Ⅲ类错在亚洲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替牙期约为14.1%[1])。颅面部生长发育与错畸形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错畸形的生长发育,利用颅面部的生长发育潜力对于治疗时机的确定、错畸形的矫治以及预防复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较大样本的横向研究,利用颈椎骨判断成熟度CVM分期(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method)[2]分析未治疗的不同性别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生长发育特点,为临床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自2005-01~2010-07的安氏Ⅲ类错患者899例治疗前的病历资料和头颅侧位片为样本,病例选取标准:(1)中国人;(2)无先天缺牙;(3)拍摄头颅侧位片前无正畸史,无拔牙史;(4)诊断为安氏Ⅲ类错:a,前牙反或者切对切关系;b,磨牙Ⅲ类关系且偏离磨牙中性关系半个牙尖或以上。

899例研究样本中,男性401名(从4~35岁,平均14.1岁),女性498名(从3~43岁,平均13.7岁),按照CVM分期方法[2]分为CS1(男性80例,平均年龄7.7岁;女性60例,平均年龄7.6岁),CS2(男性57例,平均年龄10.9岁;女性44例,平均年龄10.3岁),CS3(男性59例,平均年龄12.4岁;女性80例,平均年龄11.8岁),CS4(男性43例,平均年龄14.4岁;女性53例,平均年龄13.7岁),CS5(男性89例,平均年龄18.2岁;女性131例,平均年龄16.6岁),CS6(男性73例,平均年龄20.7岁;女性130例,平均年龄22.3岁)。

1.2 方法

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6.0头影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分析。头影测量片的定点均由一位医师完成,最终测量值采用2周后重复测量定点取其2次测量结果平均值的方式获得。

测量项目:∠SNA、∠SNB、∠ANB、MP-FH、∠L1-NB、下颌角角度、Co-Go、Go-Gn、Co-Gn、L1-NB、L1-MP。

1.3 数据分析

数据全部使用SPSS 10.0软件处理,计算各个测量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采用t检验进行相邻2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计算相邻2个CVM分期下颌骨体长度(Go-Gn)的差值以及下颌升支高度(Co-Go)的差值,以该差值代表下颌骨在相邻2个分期之间矢状向及垂直向的生长量。采用各个CVM分期下颌骨体长度(Go-Gn)及下颌升支高度(Co-Go)的平均值绘制下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生长发育趋势图。

2 结果

2.1 不同CVM分期男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生长发育测量结果(表1)。

①P<0.05;(2)P<0.01;/无统计学意义

男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相邻两个CVM分期的统计学分析显示,∠ANB在CS3与CS4期之间出现显著的增长(P<0.05);面下1/3的高度(L1-MP)在CS1与CS2期之间以及CS3与CS4期之间有明显增长(P<0.05),下颌升支的高度(Co-Go)从CS2到CS5期均出现显著的增长(P<0.05),∠SNB、下颌平面角(MP-FH)及下颌角的角度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

2.2 不同CVM分期女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生长发育测量结果(表2)。

女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骨相关参数的生长发育趋势与男性基本相同。相邻两个CVM分期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下颌升支高度(Co-Go)在CS1到CS4期均出现显著增长(P<0.05),下颌骨体长度(Go-Gn)在CS3与CS4期明显增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面下1/3高度(L1-MP)、髁突至颏前点的距离(Co-Gn)在CS5与CS6期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增长(P<0.05)。

2.3 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生长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图1~2)

从矢状向来看,无论男性女性下颌骨体均在CS1-CS2期之间以及CS3-CS4期之间出现高速的生长,相比之下,男性在CS3-CS4期之间生长量最大(平均4.8mm),而女性在CS1-CS2期之间生长量最大(平均5.2mm)。男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在CS4期之后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减慢,但是并未停止;女性患者则在CS4期之后下颌骨水平向的生长趋于停止。

①P<0.05;②P<0.01;/无统计学意义

从垂直向来看,男性女性下颌升支高度的最快速生长均出现在CS1-CS2期(男性平均生长量5.7 mm,女性平均生长量3.2 mm),而男性患者在CS4期之后下颌骨垂直向生长开始减慢直至停止,女性下颌升支高度则一直缓慢增长。

3 讨论

3.1 颌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

颌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3]是指对一直未行治疗的安氏Ⅲ类错患者在青春发育期前和青春发育期后进行追踪观察。但由于安氏Ⅲ类错的牙畸形易于发现,使患者及家长迫切要求治疗,因此安氏Ⅲ类错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难度很大,资料很少[4]。横向研究是指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预测阶段对未治疗的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和横向的对比[5]。近年来横向研究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横向研究也成为目前生长发育研究方面的主要方法。

3.2 生长发育的分期

常用方法有年龄分期、牙龄分期、手腕骨片分期、CVM分期等等。年龄分期与牙龄分期的方法临床使用简便,但因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使得准确性较差[6];手腕骨片分期[7]和CVM分期基于骨骼的发育,准确性较好。CVM分期可直接在头颅侧位片上进行,不需另加拍X线片,使用前景广泛[2]。

Baccetti等[2]对CVM各个分期的具体描述如下:

CS1:表明生长发育高峰最快在此2年后出现;CS2:表明生长发育高峰在此1年后出现;CS3:表明此阶段出现生长发育高峰期;CS4:表明生长发育高峰期在此阶段结束或者在此阶段的1年内已经结束;CS5:表明生长发育高峰在此阶段1年前结束;CS6:表明生长发育高峰至少在此2年前结束。

3.3 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研究的部分结果相似,同时又有一些新的特点。(1)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生长在CS1-CS2期以及CS3-CS4期都极为迅速。一般来说CS1-CS2期下颌第一磨牙开始萌出,CS3-CS4期下颌第二磨牙开始萌出[8],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下颌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快速生长。该结论与Baccetti等[4]对白色人种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研究结论相同。Pan等[9]报道台湾高雄地区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安氏Ⅰ类错患者,这也与我们的结论相似。(2)下颌骨矢状向及垂直向的生长可一直持续到成人前期(CS5-CS6期)。这一结果与Baccetti等[5]对白色人种以及Miyajima等[10]对日本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主要是成人前期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以及下颌牙弓失去上颌牙弓的限制等因素引起的。(3)面下1/3高度(L1-MP)的明显增大。该结论同样与绝大多数学者的结论相同。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面下1/3高度和下颌升支高的增加并未导致下颌角的角度以及下颌平面角的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安氏Ⅲ类错患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和错畸形的加重而产生下颌骨生长方向的变化。此结论尚未见报道。(4)男性下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的最快期在CS3-CS4期,女性的最快期则在CS1-CS2期。这可能与男性骨骼生长发育高峰期来临较迟,而女性骨骼生长发育高峰期来临较早有关。近年来已有研究证实男性与女性生长发育存在明显差异[11],但未有学者报道安氏Ⅲ类错男女性下颌骨生长发育的最快期。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醒临床医师:安氏Ⅲ类错患者矫治难度大、保持时间长,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多次矫治后仍需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的情况;掩饰性矫治应慎重选择适应证,对垂直生长型的患者更应慎之又慎;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应注重早期矫治;青少年安氏Ⅲ类错患者颌骨手术时机选择上也应注意(如正畸+正颌技术、下颌骨种植牙植入等),防止因下颌的不利生长而导致治疗失败。

4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国内按CVM分期对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大样本横向研究。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生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其中下颌骨的垂直向生长更为显著;男性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发育的最快期在CS3-CS4期,女性的最快期则在CS1-CS2期。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张丁,王邦康,等.中国25 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5):371-373.

[2]Baccetti T,Franchi L,McNamara JA Jr.The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optimal treat-ment timing in dentofacial orthopedics[J].Semin Orthod,2005,11(3):119-129.

[3]张兴中,周彦恒,林久祥.北京地区13~15岁正常个体面部垂直向生长的纵向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4):461-462.

[4]Baccetti T.Growth in the untreated Class Ⅲ subject[J].Semin Orthod,2007,13(3):130-142.

[5]Baccetti T.Craniofacial changes in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srelated to skeletal and dental maturation[J].Am J OrthodDentofacial Orthop,2007,132(2):171-173.

[6]Isaacson KG,Thom AR.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radio-graphs in clinical orthodontics[M].London:British Ortho-dontic Society,2000:22.

[7]Hgg U,Taranger J.Skeletal stages of the hand and wrist asindicators of the pubertal growth spurt[J].Acta OdontolScand,1980,38(3):187-200.

[8]Wong RW,Alkhal HA,Rabie AB.Use of cervical vertebralmaturation to determine skeletal ag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9,136(4):484.e1-484.e6

[9]Pan JY.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mandible in subjectswith Class Ⅲ malocclusion[J].Kaohsiung J Med Sci,2006,22(7):331-338.

[10]Miyajima K,McNamara JA Jr,Kimura T,et al.An estima-tion of craniofacial growth in the untreated Class Ⅲ femalewith anterior crossbit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7,112(4):425-434.

上一篇:老师使用说明书论文下一篇:林业育苗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