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科关系(精选5篇)
系统学科关系 篇1
西画鉴赏中要涉及很多背景知识, 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与其他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
一、美术与历史的关系
美术史也是历史, 只不过她记录历史的方式是绘画雕塑。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 美术是记录历史场面的重要方法。不管文字描写得多么美妙生动, 还是需要绘画这种直观的艺术, 能给后人亲临现场的感受。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能看见原始壁画中狩猎的场景, 古希腊恢弘的战争画面, 以及各色历史人物的瞬间。这些美术作品, 承载了历史意义, 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原始壁画, 狩猎时代的血腥, 现代人的作品, 无论如何也难以模仿;但是到了农耕文明, 画面就变得平和稳定起来;工业文明之后又开始了新的变化, 因为时代改变了。
二、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美术与科学看起来没什么联系, 美术是感性的体验, 而科学是严谨的理性。但是, 纯粹的感性是不可能构成美术的, 美术仍然需要研究它的内在规律和法则。所以, 感性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要求, 在技法方面却是理性的。15世纪西方的画家开始把几何学引入绘画中, 并逐步完善, 成为美术理论中重要的学科———透视学。列昂纳多·达·芬奇概括出五种要素, 并且提出了一个空气透视的概念。到18世纪, 法国工程师率先完成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 这便是线性透视。
在牛顿研究光谱的时候, 艺术家也在研究光, 但他们是在研究光的阴影明暗和色彩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注重明暗变化, 光影效果使绘画有了更强的立体效果, 而之前中世纪的画家以平涂为主。所以,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更加朴实和逼真, 更贴近人民的生活。
科学研究完善了美术理论, 诞生了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 创作了流芳百世的美术作品, 同时也成就了伟大的美术科学。
美术除了影响到传统的建筑和园林以外, 工业设计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环。古典的设计华丽繁琐, 已经不能适应大机器的生产, 简约概括的现代设计正好符合工业时代的要求。它改变了古典审美, 更加追求外形简单、诚实、直接、外形符合目的, 不再追求附加的装饰, 突破了对古典风格的模仿, 减少了装饰性, 更强调了可用性。这种设计理念被概括为功能主义, 也就是功能用途和本质至上。
现代工业设计不仅影响了工业制成品, 也影响到建筑园林等传统项目上, 我们现在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工厂等建筑都是依据功能主义来设计的。
三、美术与人文的关系
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思想,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性的意识抬头恰恰是在宗教绘画中体现出来的, 第一次让神有了人性, 耶稣也会痛苦, 圣母充满了慈爱;圣子有了婴孩的外表, 不再是中世纪30岁男人的模样, 甚至上帝形象也出现在西斯廷的天顶。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通人难以理解深刻的哲学思想, 但是却能记住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格化的神, 对普通人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对神人格化其实就是对人的人格化, 人不必再模仿麻木无情的圣母和圣子, 从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处在欧洲生产力发展的最初阶段, 尚需承接古希腊的衣钵。作品的题材必须是《圣经》中的圣人, 歌颂耶稣才是正途;一般画像中的人物也不是普通人, 都是帝王将相, 非富即贵。到了大航海时代, 欧洲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让美术作品的主人翁变成了普通人。尼德兰的画家便以普通人为题材, 事实上是画家的雇主变成了普通人。商人、手艺人、海员都能出现在高贵的油画布上。不再仅仅歌颂上帝、耶稣和圣徒, 转而赞美普通人, 整个社会都习以为常,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进步。在人性上更是深层次的觉醒。
人性的意识更加强烈, 但是宗教势力和封建阶级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在启蒙运动的倡导下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而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运动, 尤以法国大革命最为悲壮。德拉克罗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出《自由引导人民》的。自由主义思想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视觉上给人民极大的冲击力。他的影响力不亚于思想家犀利的文字, 精彩的演讲。而且画作是历史的定格, 成为一种标志, 此后, 自由女神的形象变成为法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象征, 并且传播到全世界。
摘要:美术与其他学科都有普遍联系, 本文讨论了与历史、科学、人文之间的联系。美术不仅记录了历史, 也记录了自身的发展;工业设计成就了大机器生产;美术作品为人文精神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美术鉴赏,西画,历史,科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01.
[2]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1.
[3]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01
[4]吕锋.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01.
系统学科关系 篇2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所以,对于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素养中最基础的素养。
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
地球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自然存在的元素有94种,人造元素有24种。人体内所含有的元素,目前已知的达到六十多种。也就是说,没有化学元素,便没有地球和人类。我们认识的纯净物也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比如,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许许多多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我们一般在描述宏观物质时使用它。在微观世界中,我们更多的是用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来描述物质。学习化学,就是要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在学习化学后,要明白“几乎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物质”和“所有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常识。“本产品是绿色环保的,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就是犯了上述科学常识性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见宏思微,以微窥宏”
宏观和微观是观察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宏观是微观的表现,人类认识事物总是先从宏观的现象开始。微观是宏观的基础,要弄明白宏观的事物必先搞清楚它的微观构造世界。两者之间,既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也有科学的逻辑推理关系。化学教学总是在宏观和微观两领域中上下翻飞、来回穿梭。原子交换、化合价、化学键、电子转移等微观概念与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物质性质、化学能量等宏观事物息息相关、因果联系。作为化学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时,要时刻理清两者的关系,不可混淆。
1.理清概念的起源和归属
元素是宏观描述物质组成的概念,原子等微粒是微观描述物质组成的概念,不能混用。在宏观描述水的组成时,我们用“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里用元素概念,尽可能避免用分子、原子等微观的概念。实在不能避免时,也可以用“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这里的“许许多多”就是宏观和微观的桥梁,“许许多多”这一数量形容词是不能省略的。化学表述越规范,越能理清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面间的逻辑关系。化学键是一个微观的概念,用来描述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化学键的强弱与物质的稳定性、化学反应时需要和释放多少能量等有关系。物质的稳定性和化学能量是宏观的现象,其变化与化学键这一微观的概念有关联。
理清宏观、微观化学概念,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为化学学科素养。
2.结构决定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最直接纽带。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是一个重要学习策略和知识逻辑。
卤族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由于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碱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由于很容易失去这一电子达到次外层的稳定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是化学物质很重要的两大性质,有广泛的用途。
在有机化学中,烃基与羟基组成的醇,和烃基与羧基组成的酸相比,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羟基与羧基的结构不同。“双键”“叁健”“羰基”“氨基”“氰基”等,不同的基团由于原子组成不同或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烃基上,连接的基团种类不同,有机物就会呈现不同的性质。在有机合成中,也常常会根据所需的性质去“嫁接”相应的基团,以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用途。
3.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当硫酸浓度极低的时候,它主要体现的是水的性质,甚至对人体也不会造成影响。当硫酸浓度增加,它主要体现酸的性质,具有酸的五大共性。当硫酸的浓度达到70%以上,我们称它为浓硫酸,开始具有浓硫酸所特有的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整个过程,有两次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的时候浓度是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和生成什么产物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在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或生成什么产物时,必须兼顾反应物的浓度。
4.建立微观模型,提出科学假说
在电解质溶液篇章中:有的溶液能导电,有的溶液不能导电;有的溶液导电能力强,有的溶液比较弱;有的导电能力弱的溶液,改变一些条件后,其溶液的导电能力会增强。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电解质电离、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移动等一系列微观模型和假说。这些模型和假说很好地解释了上述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化学理论,对电解质溶液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宏观现象、微观假说和实验验证正是学好化学理论知识的三大法宝。
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审视社会热议问题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能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能用科学方法去推测,能用科学精神去证实。例如,中医和西医的药品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在看西药说明书时,我们通常能看到药品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等信息,而中药却没有。据此有人说,西药是化学试剂,而中药是天然药材。此话当然有误。检索一下西药的发明史,你会发现许多西药也都是从天然植物和动物中提取而成。在治病的时候,人们爱用西药,因为西药更有针对性。在养生和康复调理时,用中药则可起到温和和综合的调理效果。
在一些养生类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吃某某食品可以预防某某病”这类的表述。表述本身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不妨思考一下,这里缺了一个关键的信息,那就是起到预防作用时的该物质的浓度。比如,有每天摄取30毫克番茄红素可以预防前列腺癌等一些病症发生的说法。但仔细思考,吃一只生番茄只能吸收0.05毫克番茄红素,要达到30毫克的标准,必须每天吃600多只番茄。所以,要想预防前列腺癌不能采用吃生番茄的方式,而是应服用番茄红素的提炼品才行。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关系 篇3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处理好三大关系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适當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都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是辅助学科教学,使学科教学更生动、更扎实、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2、处理好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但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文化传递而展开的心灵的对话过程,既有知识的授受、方法的揭示,更有情感的交流、人性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靠信息技术所能完成和替代的。
3、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效的关系。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课件主要呈现那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东西,甚至包括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不少课件充当的只是电子图书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课本的配套光盘,里面呈现的就是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只是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画面,再配上声音),主要目的是通过“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体现四个特征
1、必须凸现课堂教学的特色。在班级授课制这样的教与学的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只有两种:接受式和活动式,其中80%应该是接受式的学习,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精华性的授课方式。当然它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一是填鸭式,一是启发式。应该废除的是填鸭式、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判断是否启发式的关键看教师的讲是否是精讲,是否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课件做得华丽花哨,活动安排得花样繁多,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的内容却很肤浅和浅薄。相反,一些教书育人有硬功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只是用传授的教学方式,但却使学生通过开展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例如:刘德武老师“两步计算应用题”,先讲关系,后讲走路跨步,再出示五种色彩鸭子,去掉了不切合实际的,通过编题,讲清关系,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意义和解题方法。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讲坛上。
2、必须凸显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首先是教师要钻研教材,在设计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指导活动的同时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中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不是唯一的。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有许多独到的长处。例如,教学一开始,教师必须设计一定的铺垫,通过严格的变式训练,确定新授知识与旧知之内的潜在距离,设计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序迁移,这是一节课能成功的关键。如果单从信息技术方面考虑设计一个童话,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密切的情景,往往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传统教学中教师到位的精讲,精致的练习设计,合理的巩固反馈,都需要在教材的钻研基础上才能实现。
3、必须凸显课堂教学的效益。整合的目的是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安排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时间上都应该考虑这一关。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盲目地查询信息,过多地依靠BBS等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等形式看起来形式很新颖,实际效益不高。同时,在用演示课件时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师板书结合。
4、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信息技术除了应用在呈现知识、演示过程、安排练习等方面外,更多地要能体现提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数学的互动工具,“观察物体”、“行程问题”,通过应用工具创设的互助环境,提供开放式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实践验证,拓展本课学习的知识,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同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一堂整合课,一定要避免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课件的技术水平、表现形式、界面呈现作为先决条件,以网页做得容量大、界面漂亮或者课件新颖、动态逼真或者互动工具功能性强等作为评课的主要标准。整合课的评比首先要体现其学科性,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前提下,看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学科课程教学的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关系 篇4
一、高等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
1. 哲学对高等教育学的哺育:“人学”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哲学是关于人、自然、社会、世界等方面“最一般”的学科。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都在哲学家的思考范围内。对于哲学, 狄尔泰曾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的繁荣和宗旨都是要使教育学成为广义上的关于人的形成的学说。”[3]从“哲学的繁荣和宗旨”这个意义上说, 哲学就是一门以人为核心和根本的学科。如此, 哲学就为高等教育学的存在奠定了“人学”基础。之所以如此说, 是因为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首先必须对人以及人的本质形成基本“洞见”, 而哲学恰恰能为高等教育学提供“人”方面的知识。在哲学史上, “人”的形象问题先后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人”, 到16世纪的“自然人”, 再到18世纪的“理性人”、19世纪的“社会人”以及20世纪初“文化人”的变动。这些变动引发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从培养牧师转向培养哲学王, 又转向培养科学家、人文学者等。实践已证明:哲学中关于“人”的知识一旦变化, 高等教育学关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就需要调整。
进一步地, 哲学不只向高等教育学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现在目标”,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将来目标”, “将来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中“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的问题,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只是出自“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 处于自然境界;做事出于功利要求, 处于功利境界;做事出于服务社会, 处于道德境界;做事符合整个宇宙的法则和人类的利益, 就达到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 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4]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观为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也为高等教育的育人活动提供了具体目标指向。在当代, 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正在走向“普及化”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参与经济社会生活, 因此, 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应努力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如果由大学培养的人才都只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那么, 高等教育就没有履行好职责。所以, 高等教育学应把哲学中关于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并对如何实现此目标规定具体内容和活动。就此而言, 哲学为高等教育学如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知识养料。
2. 高等教育学对哲学的反哺:“实践”并“拓展”哲学命题。
从知识性质看, 哲学是一门形而上的学科,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形而下的学科。形而上的学科意味着该学科的知识抽象性较高, 一定程度上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形而下的学科意味着该学科的知识具体性较高, 一定程度上充满着现实主义色彩。因而, 哲学中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预设目标能否实现都需要高等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及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归纳, 这种“检验”和“归纳”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学对哲学的反哺。例如, 哲学史上曾有关于“理性人”的假设, 这种人性假设一度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理论;然而实践中发现, 理性尽管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但人除了理性之外, 还具有感性、冲动等属性, 完整的人应是集理性、感性于一身的人, 而不能因为对理性的追求而忽略甚至否认其它属性的存在和发展。最终, 大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只重视对受教育对象理性方面的培养, 而且兼顾其它属性的培养, 从而深化了关于人的认识。由此可见, 哲学中关于人的“形而上”的知识是否科学正确, 有赖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检验。通过检验和归纳, 高等教育学形成了关于“人”的完整知识, 修正哲学中“理性人”的理论假设。
此外, 哲学虽然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目标预设, 但目标如何具体化、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步骤、实现路径应是怎样等内容需要高等教育学进行创造。这种创造就体现了高等教育学对哲学的反哺。举例来说, 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如何落实到高等教育实践中?这需要高等教育学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细化, 提出具体化的内容以及可操作的方法、路径, 形成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并落实于实践。这种具体化的内容和行动方案就是高等教育学“自我创造”的知识, 而非由哲学自动生成。显然, 这种知识是对哲学理论的具体化拓展, 为哲学注入了新的知识养料。
二、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 心理学对高等教育学的知识输出:“人”内心发展的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 探寻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则是关于高级专门人才如何教育和培养的学科。所谓教育, 简约地讲, 就是“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相比之下, “内得”比“外得”更重要。因为在本质上, 教育 (人才培养) 就是个人将“外得”内化于身心而“有所得”的过程, 高等教育层次上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内化”是一种心理活动, 存在着一般规律。如果人们能够掌握这种心理规律, 依规律来指导内化的过程和各个环节, 那么人才培养过程就具有科学性。就此而言, 心理学能为高等教育学提供人的内心生长、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促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有效。在历史上,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视为“科学教育学”, 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借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构筑教育学的理论, 从而使教育学具有科学性。
这里有必要指出, 不能盲目认同个别研究者提出的“用心理学取代高等教育学”的观点。首先, 心理学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人的内心活动方面的知识, 人的心理活动只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中涉及到的一部分内容而非全部, 而高级人才的培养还涉及到生理、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心理学无法取代高等教育学。其次, 心理学无法对高等教育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充分解释, 而这一点是开展教育活动最关键的问题。有学者指出, “心理学对教育领域现象的研究, 即使是学习心理的实验研究, 不过是对心理或教育心理事实进行实验研究, 它的成果对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来说, 也还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知识。换句话说, 这种研究并没有承担起对教育的责任, 并没有描述教育现象和研究教育事实的因果关系。”[5]另外, “解决教育问题的技术, 可以由心理学、社会学、技术科学等提供, 而价值方向的澄清和指明, 必须由教育学者来进行。”[6]不难发现, 实践中只有高等教育学才能对高等教育事实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对高等教育核心问题进行处理, 而其他学科对此是“乏力”的, 就此而言, 高等教育学不可能为心理学取代。
2. 高等教育学对心理学的知识供给:特殊情境化的心理知识。
心理学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心理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发展。自心理学17世纪建立以来, 学者们只敢宣称他们“有限度”地获得心理活动的知识, 大致掌握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学者就指出, “心理学一般都会谈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据称它反映了人的遗忘规律, 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切知道一个孩子在某一天内到底遗忘了多少知识。因此, 任何对这遗忘曲线的运用都是近似的、非完全的。”[7]就此而言, 心理学要进一步发展, 就需要关注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群的心理活动现象, 为心理学增添新的、具体化的知识, 为深化对心理学一般规律的认识添加更多的“脚注”。毫无疑问, 高等教育学能够为心理学提供特殊情境化的心理知识。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例, 在大学课堂中, 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如何互动、大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情境化”活动与中小学的课堂迥然不同。这是因为, 大学主张学术自由, 师生在知识探索方面具有平等权利, 大学生与大学教师容易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师生关系, 相比之下, 中小学尤其小学更多呈现出教师权威主导式的师生关系。另外, 大学主张学习自由, 大学生学习知识是在外在约束力相对较弱的氛围下进行, 以利于探究新知识。相比之下, 中小学学生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具有较强的外在约束力。就上例而言, 大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互动、大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特殊现象正是由于高等教育学中“学术自由”、“学习自由”理念的践行造成的。在此意义上说, 高等教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特殊场域中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心理活动方面的素材。这显然有利于心理学进一步探索心理现象, 深化对心理运行规律的认识。
三、高等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 社会学对高等教育学的贡献:“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社会学而言, “公平”是其核心价值追求, “关系”思维、“系统”思维是其观察社会问题的独特方式。高等教育学则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发展。有学者指出, “人是社会化的知识动物, 也是社会化的符号系统”[8]。高等教育中的人活在一定社会中, 所以高等教育学需要社会学的知识。另外, 就“物”的角度来看, 作为一种社会事业, 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 所以高等教育学也需要社会学的知识。
具体而言, 在人的发展层面, 社会学为高等教育学提供了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高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高校中的每个人、每群人都处于某种“社会地位”, 扮演某种“社会角色”。如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应保持什么关系, 这些都需要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事实上,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和组织理论就被高等教育学引进, 应用在高等教育实践中, 从而使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人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和状态, 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保驾护航。在社会事业层面, 社会学为高等教育学提供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知识。举例来说, 如果高等教育学没有学习运用社会学的公平理论, 那么, 在指导高等教育发展时就可能疏于考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问题, 这样, 高等教育就可能成为拉大阶层差距、引发阶层对峙和社会动荡的工具。反之, 高等教育学能把社会学的“公平”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 就会重视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并提出有效措施加以保障, 这样, 高等教育能够在促进阶层流动和分层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 高等教育学对社会学的回报:“特殊社会关系”的内容养份。
美国学者查尔斯·维斯特指出, “大学的存在, 是为了向后代传授知识, 并产生新知识、新思维、新见解。”[9]可见, 大学和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基于此, 关注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应把大学以及高等教育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由此, 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为社会学增加了“知识份量”。此外, 更为重要的是, 高等教育学为社会学提供了特殊场域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 丰富了相应的社会学理论。例如, 组织按照科层制“高层管理低层、低层服从于高层”的社会关系运行一般能取得高效率和高效益, 但该制度在大学内的运行存在特殊之处。“大学组织主要由具有高深知识的学术人员组成, 以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为目标……专业学术人员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地工作, 他们对组织的强制权力有一种天然的抵抗, 他们的工作也很难受他人的控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中, 科层机制的等级权威、规章制度以及市场机制的物质利益刺激都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10]“大学组织散结合的系统, 尽管它也多多少少具备科层组织的一些特征, 但严格来说它不属于科层化组织。大学组织所承担的主要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都带有相对的自主性, 他们不太欢迎非专业人员对在自己归属的专业领域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指手画脚, 因此来自职位的权力即使是合法性的, 但未必是有效的。”[11]由上可见, 在大学这种从事知识生产、发展和创造的机构中, 科层制的实施要结合学术发展的规律运行才可能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具体来说, 大学场域中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要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而非“绝对化服从”的关系, 学术人员也要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而非“管治与被管治”的关系, 如此, 大学运转才是良性的、有效的。必须指出, 这些特殊化的“社会关系”知识是高等教育实践所产生的, 属于高等教育学的知识范畴。高等教育学中的这些知识无疑能进一步丰富科层制理论, 进而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知识养料。
摘要:高等教育学一直被认为是其他学科的“殖民地”, 只引进知识而无知识输出。事实上, 高等教育学在引进知识的同时也对外输出知识:它通过“实践”哲学命题进而反哺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特殊情境化的心理知识;向社会学提供了“特殊社会关系”的内容养分。高等教育学应正视自身的学科价值, 同时要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流, 推动自身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学科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75-82.
[2]徐楠, 李莉.论现代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放性特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6) :122-125.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98:19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92.
[5]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0.
[6]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185.
[7]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36-137.
[8]宋太庆.知识革命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6:6.
[9][美]查尔斯·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M].蓝劲松, 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3.
[10]金顶兵, 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3) :93-96.
系统学科关系 篇5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引言:
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美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从城市建筑和家居设计再到人们的家常美食、服饰和鞋帽,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处处都体现着美对于现代人的重要影响。于是对人们美感的培养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潮流”。为迎合这种趋势各大院校纷纷设立美术学院、美术系,越来越多的学子们走进了美术院系的课堂。但现实证明,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美术院系不应仅仅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也应加大力度,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更应把他们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
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单纯对美本身的追求上面,对美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美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以及广度。当今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而美术课程则更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并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历史、政治、地理、语文、技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论文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美术教育的现状,,接着写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美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于是对人们美感的培养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为迎合这种趋势各大院校纷纷设立美术学院、美术系,越来越多的学子们走进了美术院系的课堂。但现实证明,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美术院系不应仅仅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也应加大力度,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更应把他们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
一.专业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它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里,按照教育规律在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成为现代人追求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活空间、产品设计、工艺品、装饰品以及首饰品等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体现着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促使下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于是,各大专院校进一步增加美术专业课程,培养美术专业人才。但他们的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相融合,在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上有待提高。艺术修养的高低也不是单凭掌握某种绘画技巧或完成某一创作所决定的,它取决于艺术人的多方面才能。就美术家而言,除了在美术这一领域,在文学、音乐、历史、哲学等方面往往都有十分高的造诣,这些知识在综合其人生阅历,就是的他的作品格致高雅、感人至深。而这一点却容易被学校所忽视,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精度。而且诸多的现实表明,许多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并不适合社会的需求,很难在其工作岗位上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的专业美术教育,最终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美术专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业技能、知识,同时具备较为全面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除了专业达到一定的精度之外,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必须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面有一个扩充。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新时期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学校各科目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外语、地理以及体育、音乐都与美术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正视这些关系,要把一个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全面地呈现出来,同时又是把美术本身的个性特征不可忽视地表达出来。所有的学科都应该在各自形成的特点与规律中有所发展和更新,都应该互相关注、互相兼容和互相借助。
二.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名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并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当今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而美术课程则更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并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历史、政治、地理、语文、技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学习是德育、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思想品德、社会、历史等学科中的社会美和伟大人物的心灵美,语文中的语言美和诗歌美,自然科学社会中的自然美、科学美,音乐中的音乐美,这些美育资源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恰当地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而且直接促进他们学科的教学,也间接地促进了美术教学。
2.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
美术教育是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对德育有重要影响:蒙娜丽莎的微笑引导着人们追求人间的真、善、美;齐白石的虾传达着画家对平淡生活的满足和自在。美术可以传承文化,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图》展示了中国宋代汴梁的民俗风情,对研究当时的建筑、服饰与历史都大有裨益。可以说,历朝历代的书法、绘画与雕塑都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十分宝贵的研究材料。美术又对体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米隆在2005年前雕塑的“掷铁饼者”,显示了人体之美及蓄势待发的气势,它启迪人们追求健美,力求超越的信念。美术教育对其他学科有一种“综合中介作用”。
众所周知,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美术教育在推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在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美术教育。因此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它们融合的重要性。、1.本国语文
“它反映本国文化的传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及各种道德情操的熏陶。”
②
①学好语文有利于提升美术院系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深化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并且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传承民族精神的作品。在中华民族日益壮大的今天,包涵本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及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必将成为人们尊崇的对象,“中国风”必将成为中国冲击世界艺术巅峰的一项有力武器。2.外语
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范围也愈加广泛,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形之下,外语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外语教学的年限在逐步延长,课时有所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外语水平都将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有利于他们更进一步的搞好学习和工作。因此,掌握这个基本的交流工具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将是现代人成功的一大基石。3.社会学科
它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学习社会学科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史、地理环境及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等。”③学生掌握好这些内容也很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如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结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合历史进行美术史研究,从而较容易了解各个流派形成的时期与历史背景;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各地不同的习俗、气候条件等对房屋进行适宜的装修设计,等等。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如熟悉了商标法、知识产权法,学生在日后的工作时间爱你中就会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保护自己的作品(或设计)不受侵犯。4.数、理、化等自然学科
“自然学科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它强调学生综合、统一地把握自然的原理和框架,并能运用多学科的基本概念综合解决社会问题。”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认为美术属于人文学科,理科知识没有多大用途,其实不然。因为伴随着世界信息化的进程,美术院系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计算机绘图。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这些都需要整合学生的理科知识。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相当的理科知识更是必要的。5.德育
“我国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同其他各育一样,也是十分巨大的。因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教育、出版、电视、网络等传媒性质的工作,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他们应努力传播先进文化,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去传播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积极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尽量避免一些低俗的、思想上模糊不清的东西误导社会大众。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无论是从美术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从美术教育的功效来看,不应仅仅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也应加大力度。教育的根本还是为社会服务的,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在单学科的美术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及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⑤
④
三.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美术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要素,并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又可以融合加以艺术地运用,转化成课堂表现素材。前面已经说过美术与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有许多天然的相通之处,丰富性和综合性是美术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学科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像美术教学可以直接结合音乐手段进行教学,而其他学科中的某一学科都能为其他学科的教学间接地提供必要知识基础。这样使学生对那些本来比较枯燥的知识更乐意了解。例如: 1.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在人的思维逻辑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2.美术教育中文学的渗入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学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学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有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美术教育是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渗入完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因此,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校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之上,更要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构建学生全面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传授学生准确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根本。这是实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是学校发展更是学生立足于社会需求的根本。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注 释:
[1]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参考文献:
[1]张晓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论文题目:浅析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院美术学2004级04班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杨老师的亲切关心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鼓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论文的完成,杨老师都给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更是多次询问论文进展,为我的研究指点迷津,开拓思路,更是一再的对论文中每个部分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向杨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系统学科关系】推荐阅读:
浅析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08-2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05-30
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10-30
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06-15
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08-31
医院学科评估学科建设06-20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认识实验06-17
八年级语文学科学科教学计划09-23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07-14
建立医院客户关系营销管理系统初探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