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度

2024-10-14

召回制度(精选12篇)

召回制度 篇1

缺陷汽车召回管理的“阳光”终于照到了货车领域。从今年9月1日起, 我国开始对N类和O类货车正式实施召回管理。所谓N类车辆, 即至少有4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O类车辆则指的是挂车和半挂车。

为配合货车召回的顺利实施, 让货车企业做好召回管理制度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28日,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了“货车召回制度宣贯会议”。

货车纳入召回范围

事实上, 早在2004年10月1日, 我国就颁布实施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明确规定将对所有汽车产品实施召回。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实际, 故确定了分3步实施的方案:2004年10月, M1类 (9座以下载客汽车) 车辆率先列入召回范围;2006年8月1日, 对M2、M3类汽车纳入召回管理范围, 至此我国已经将M类 (至少有4个车轮并且用于载客的机动车辆) 的全部车型纳入召回管理范围;2009年9月1日起, 对N类和O类车辆纳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

按照《规定》所限定的时间表, 今年3月, 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对N类和O类车辆实施召回管理的公告》。《公告》要求, 自2009年9月1日起, 将N类车辆和O类车辆纳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

近年来, 我国货车市场迅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去年我国共销售货车164万辆、半挂牵引车19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8%和9%。今年货车产销量仍保持增长态势, 上半年, 货车产销量分别为111.14万辆和110.31万辆, 同比增长19.03%和16.53%。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国内货车企业也不断增加, 货车整车生产及改装企业达到数百家。但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 不注重生产条件的改善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致使国产货车质量良莠不齐。

车企反响不一

与乘用车市场相比, 国内商用车市场秩序更为混乱, 技术也更为落后。目前在所有货车生产企业中, 年产量万辆以上的只有21家, 产量达到经济规模的货车车型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中国重汽、一汽解放、东风汽车、福田汽车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之外, 多数商用车企业一年的产量只有几万辆甚至几千辆, 行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散、乱、小、差”特征;在技术水平上, 产品技术、质量控制能力、燃油经济性能等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囿于行业整体水平有限, 货车企业才对召回制度顾虑重重。与五年前我国开始实施轿车召回制度时一汽马自达和广汽本田争抢“中国汽车第一召”不同的是, 今年9月1日货车召回正式实施的第一天, 国内大大小小的货车生产企业却无一表态。货车生产企业虽然认同召回制度能够保护车主安全、促进国产载货车的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 但是仍不免担心:一旦出现大批量群体性召回, 将会影响企业形象和效益。

货车厂家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抵触情绪。毕竟, 与乘用车相比, 国内商用车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方面更为落后, 而企业规模和利润水平也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更低。“与轿车相比, 货车对质量要求更高, 一旦召回对经济损失和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大。因为货车是客户用来挣钱的, 一旦成批召回, 还将造成客户方的运营损失和误工损失, 因此货车召回的成本会特别高。”一家货车企业的负责人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表示, “严苛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可能让有些货车企业陷入‘一次召回、全盘皆输’的险境。”

一家小型货车改装企业的负责人更是直言内心恐惧, “由于前几年我国货车生产要求极不规范, 这次召回要追溯十年前的产品, 那个时期的产品必定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尤其对小本经营的企业而言, 遭遇召回一定会是灭顶之灾。”

国际高端卡车的表态却相当积极。奔驰卡车中国公司的总经理王宁对召回制度的实施表现出热情支持的态度, “以前国内低端卡车比较多, 主要原因是对质量重视程度不够, 如今实施召回管理之后, 各厂家肯定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业内专家预计, 货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可能进一步加快商用车行业优胜劣汰的洗牌进程。近日, 独立汽车分析师向寒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担心, “在商用车市场实施汽车召回制度, 从长远来说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好处, 但很多企业可能在实施这个政策之后面临出局。”

在资深汽车专家贾新光看来, 我国分步骤实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 就是出于保护自主品牌货车考虑, 货车召回延缓五年实施已经给了车企足够的准备时间。“我们鼓励自主品牌没错, 但决不纵容粗制滥造、保护落后, 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推动行业发展。”贾新光对记者说, “目前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也是有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增长。”

对此,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惠博阳认为, 缺陷产品召回本身不是贬义词, 反而可以看作褒义词。对企业来说, 自主召回说明企业本身有一种对产品负责任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看, 同一个型号、同一个款式的产品, 一个跨国公司如果实施全球召回, 我们却没有相关制度, 就会把中国市场甩掉, 这个现象出现过, 中国消费者应该有同样的待遇。

缓解物流用车难题

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 以目前的质量投诉情况看, 一些国产货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其中主要是设计或组装环节产生的缺陷。货车的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计, 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万起, 其中载货车辆肇事比例居高不下。

近年来, 卡车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物流行业的要求, 而货车又是物流企业的基本装备。目前国产货车同质化、低水平价格竞争形成“降低成本、牺牲质量”的怪圈, 这让很多物流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琳认为, 眼下一些货车厂商尽管认同物流行业的市场潜力, 但对这个市场的关注程度却不够。“国内物流业已经到了物流装备升级换代的时候, 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关注的是综合性价比, 而不是一味贪图便宜。卡车厂商要了解物流行业的用车需求,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据他介绍, 公司几乎每年都遇到过同一批车发生类似问题的情况, 由于事故率太高, 他们公司2003年才购进的一批货车就已经全部淘汰了。“像轮胎、离合器等零配件出问题, 或者设计本身就有缺陷的情况都遇到过。维修起来非常麻烦, 厂家找出各种理由不给修。”

可以说, 货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对物流企业来说, 无疑不是一个重大利好政策。这不仅能减少物流行业的事故率, 保障驾驶人员和货物的安全;而且卡车质量问题导致“高速公路不高速”的问题也有望缓解, 有利于高速行车, 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 带动公路物流迈向良性竞争。

建立信息备案制度

在货车正式纳入召回范围之际, 有专家表示, 货车召回不同于轿车召回。轿车属于消费类产品, 消费者使用仔细, 因此缺陷的发现、召回实施和监管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货车是生产资料, 很多车主为了“多拉快跑”, 忽视车辆保养, 车辆损害原因难以鉴定。因此, 载货车召回存在相当的难度。

首先, 由于载货车销售集中在二三级市场, 一旦出现批量性群体召回, 将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这是很多车企的忧虑;其次, 信息收集难, 由于我国载货车车主主要以团体购买、营运为主, 绝大多数载货车车主都挂靠在物流公司, 而实际使用者却是个人, 这对于收集车主真实信息带来困难, 同时我国载货车企业规模小, 质量追溯、信息体系不健全, 缺乏原始信息保留, 也给信息收集带来难度;三是缺陷鉴定难, 非标生产、量体裁衣、按需提供是载货车业内的“潜规则”, 由于货车生产批量小, 所以很多都是按合同生产, 出现问题也是按照合同规定解决, 很多卡车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有的用户为了省钱, 拒绝安装一些国家要求强制安装的配置, 一旦出了事故, 在责任认定上就有困难。

有关专家指出, 进行货车召回信息备案是解决货车召回难题的重要手段。按照要求, 载货车制造商应在今年8月30日之前提交“制造商基本信息”, 以便实施第一次信息备案工作。这些基本信息包括整车所装备底盘的技术参数及底盘制造商信息, 车辆及其底盘的识别代号 (VIN) , 车辆识别信息和车辆技术资料, 底盘产品的识别信息、经销和售后服务渠道及车主信息等等。

从轿车召回的实际情况来看, 隐瞒事实、秘密召回的情况比较多。对此, 贾新光认为召回应强调公开透明的原则。“即便是在监管很严格的美国、日本等国家, 仍有企业隐瞒的情况出现。”他回忆说, 前几年日本三菱重卡发生轮胎脱落的召回案例, 就曾三番五次拒绝召回并企图隐瞒。贾新光据此建议, 货车召回制度实施以后, 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并且在监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处理好投诉, 以免出现投诉无门或投诉后不处理的情况。

召回制度 篇2

一、超市对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通报或者自行检查出的问题食品,应及时采取停止销售、下架退市、单独存放等有效措施,以避免和减轻危害。

二、对已经售出的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食品,须及时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告,并在营业场所内公示,负责将不合格食品召回。

三、对需要销毁的不合格食品,超市应将不合格食品单独存放,就地封存,报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它相关部门批准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作无害化等处理。

浅析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篇3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该法第46条规定:“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开始研究并建立召回制度。2002年10月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召回制度。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则是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的专门立法,此后在2007年8月31日,《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也公布并正式实施。

2004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5条第10款规定:“本规定所称召回,指按照本规定要求的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包括进口商,下同)选择修理、更换、收回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第4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第3条第3款规定:“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由生产者或者由其组织销售者通过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退货、换货、修理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消除缺陷可能导致的损害的活动。”

我国《侵权责任法》确立了缺陷产品的召回侵权责任制度。召回责任是区别于一般产品侵权责任的新型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一章的第46条规定:“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规定将《食品安全法》首次确立的召回民事责任规则从特别法提升到了侵权责任制度基本法层级上,在我国产品责任体系中确立了召回侵权责任这一相对独立的侵权责任类型。

我国学者研究

所谓召回(Recalling),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缺陷产品,由生产者通过警示、补充或者修正消费说明、撤回、退货、换货、修理、销毁等方式,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缺陷产品可能导致损害的活动。

贺光辉、王利明都认为召回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在得知其生产或者销售的某类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将该类产品从市场上回收,并免费进行检测、修理或更换的制度。

产品召回制度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新制度,具有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危害的独特功能。从法律性质上讲,产品召回是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法律义务,而不是法律责任。

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或者经销商在得知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产品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人身、其他财产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偿措施,消除缺陷产品的危害风险。

郑冬渝等学者认为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或进口商对于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对于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危害具有独特的功能,具有预防性、主动性、广泛性、公益性和效益性的特征。

所谓缺陷产品召回,依据我国相关立法的界定,是指已投入流通的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产品,被发现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具有同一性的缺陷时,由生产者和销售者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通过警示、补充或者修正消费说明、撤回、更换、修理、销毁等方式排除缺陷和消除危险,以保障产品安全使用的法律机制。

根据产品召回的决策者不同,产品召回通常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两种,前者是企业自发行为,而强制召回则是政府的决策结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来看,自愿召回都是主要的形式。通常来说,需要召回的产品有以下几类:一是会对消费者造成事实伤害;二是含有容易被消费者接触到的有害物质;三是存在因消费者使用不当而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危险因素;四是违反了某些产品安全标准和法规。

缺陷的客观存在是产品召回制度的前提,学理上一般将产品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在实务中我们并不难确认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但却很难真正界定设计缺陷。因为设计缺陷一旦发生,将会影响到所有同类产品,会发生大范围的损害事故,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生产者总是否认其产品存在设计缺陷,要确定设计缺陷,重要的是设计者对其产品的缺陷是否意识到。以及是否意识到缺陷对用户和消费者的潜在危险,如果毫无意识,就不算是设计缺陷。这里的“毫无意识”不是单从某个人角度而言的,而是从整个科技的发展来说的。

笔者认为,产品召回是针对系统性产品缺陷带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险而实施的阻断和预防机制,同时也是为保护消费者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时至今日,召回制度已由汽车业扩展到众多领域,由过去企业被动接受的一种法律制度发展为现在企业主动实施的一种营销安全措施。任何一种产品或者食品,在进入市场后,都无法保证不出现质量、技术事故,但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这种事故不致造成消费者太大的损失。召回制度就是这种最后的防护手段,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可以避免企业因此而遭受重大创伤。

产品召回制度之经济法研究

产品召回制度是国家对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在缺陷产品的发现及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因为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问题处理等环节上,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地位及信息都不对称,要想很好地解决二者矛盾,由交易之外的第三方介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政府可以起到行政惩戒以及监管的作用。

产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产品被发现存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产品退换货是两个概念。三包产品退货换货是针对个体消费者,而且不能说明产品本身有任何问题;而产品召回制度则是针对厂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问题而出现的处理办法。其中,对于质量缺陷的认定和厂家责任的认定是最关键的核心。

产品召回的目的是消除缺陷产品存在的隐患,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不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消费者,因此召回必须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消除危害隐患。不论是主管召回的行政部门,还是负有召回责任的生产者、销售者,也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只要是召回缺陷产品,就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原则。基于整个的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以依法强制进行缺陷产品的召回;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需要国家特别立法保护和干预,召回制度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并且安全、实质公平等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在召回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完善我国产品召回制度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经历了从起步到制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四个阶段,虽逐步走向完善,但仍有诸多不足。在发达国家,产品召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一种是“强制认证,自愿召回”。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实行产品强制召回制度。

第一,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召回事件对企业而言,既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关系危机,又是一个企业重塑品牌形象、向公众体现社会责任的契机。企业应当正确认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理念从上至下灌输给每一名员工。

第二,政府作为经济生活的管制主体,必定要对缺陷产品召回事件进行调控、管制。眼下我国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管理机制成为我们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一大障碍,难以提高召回效率,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很难发挥监管部门应有的监督指导作用。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对此类事件进行严格监管。

第三,应从当前立法上下功夫。首先我国必须制定单行的缺陷产品召回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专门立法才能将缺陷产品的召回确定为一种法定义务;其次,明确缺陷产品召回程序。只有在严密规范的程序保障下,缺陷产品召回才能实现其目的。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应该针对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程序;最后,确立惩罚性赔偿原则,提高惩罚性赔偿金额度。

最后,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还需要其他制度的实施予以配合,包括公正的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等等。我国应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时督促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产品销售及用户档案,从而很难从源头上消除缺陷产品带来的危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浅析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构建 篇4

所谓的食品召回制度的含义在权威媒体上被定义为“由于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存在设计缺陷或制造缺陷, 并已经进入流通领域, 为避免缺陷产品危及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 生产商必须及时将缺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情况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并提出召回申请。”。

针对跨国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在其母国运行良好的跨国公司, 到了中国却频频“出位”?在明确跨国公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同时, 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也有人将矛头指向执法领域, 认为是执法不严不公, 同样是在中国境内, 在法律面前, 跨国公司享有的是超国民待遇, 执法部门执起法来, 向外不向内。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真的需要从法律上对此进行规范。

二、美国建立的完备的食品召回制度

(一)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况

食品召回制度, 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 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 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消除缺陷产品危害风险的制度。美国产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 (FSIS)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FSIS主要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 FDA主要负责FSIS管辖以外的产品, 即肉、禽和蛋类制品以外食品的召回。

(二)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实施的条件以及实施步骤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只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企业得知产品存在缺陷, 主动从市场上撤下食品;另一种是F S I S或F D A要求企业召回食品。

美国的食品召回遵循着严格的法律程序, 其主要步骤如下:

(1) 企业报告。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发现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关系到大众安全的问题时, 如食用该食品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产生损害的可能, 以及食品不符合相关规定等, 应在掌握情况的24h内向FSIS或FDA提交问题报告。

(2) FSIS或FDA的评估报告。在收到企业的报告后, FSIS或FDA要迅速对食品是否存在缺陷, 如果存在缺陷, 对食品的缺陷等级进行评估。还要根据食品上市的时间长短、消费群体等资料, 评估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FSIS或FDA的评估意见经企业认可, 形成最终的评估报告但并不需要企业同意。

(3) 制定召回计划。FSIS或FDA的评估报告如果认定食品存在缺陷并应当召回, 企业一方面应立即停止该食品的生产、进口或销售, 通知零售商从货柜上撤下该食品;另一方面根据食品的缺陷等级, 以及流通中的数量和已经销售的数量等, 制定缺陷食品的召回计划。

(4) 实施召回计划。企业制定的缺陷食品召回计划经FSIS或FDA认可后即可以实施。首先由FSIS或FDA在自己的网站上或向新闻媒体发布召回新闻稿, 然后由企业通过大众媒体向广大消费者、各级经销商公布经FSIS或FDA审查过的、详细的食品召回公告。最后在当F S I S或F D A认为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缺陷食品对大众的危害风险降到了最低, 召回结束。只要企业与FSIS和FDA合作, FSIS或FDA乐意从之, 并不一定要对企业曝光。

(三)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在管理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的食品召回制度, 值得参考借鉴。

1、美国食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下实施的从表面上看, 美国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实质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下实施的强制行为。

2、美国食品召回制度是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美国食品召回是依据, 《联邦肉产品检验法》 (F M I A) 、《禽产品检验法》 (P P I A) 、《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 (F D C A) 、以及《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CPSA) 等法律, 食品召回有一套严格的分级标准和操作程序。

3、美国食品召回制度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而不是代替企业决策。在美国, 政府不对投入市场前的产品进行鉴定, 政府仅进行形式认证, 标准由企业自己提出, 进行规范, 产品投入市场之后抽查产品一致性。一旦出现问题、发现隐患, 责任完全由企业自身承担, 政府有权要求企业进行回收。

4、美国食品召回制度体现了政府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完善的检测制度。食品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 对食品缺陷等级如何认定?这些要求FSIS或FDA迅速做出评估报告。

5、美国食品召回制度鼓励企业诚信自律。如果企业发现食品存在安全缺陷, 勇于承认问题, 在监管部门还没有下“禁令”时就发出产品召回令撤回自己产品, 一般能得到宽大处理

三、建议

专家指出:延续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存在的多头交叉管理, 食品召回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是召回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部门及其地方分支机构都有职责监督食品的生产和经营的某些环节, 多个部门同时进行食品管理必然出现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另外, 国内很多食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并且比较分散, 其中包括一大批非正规厂商生产的食品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 或者在标识上造假, 这将导致食品溯源环节遇到困难。

所以应该说我国食品召回制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要:我国近年来出现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而其中很多问题甚至发生在许多跨国知名品牌的产品中,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省我国的法律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政府管理部门之中的问题。本文以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为基础对构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品召回,产品缺陷

参考文献

[1]、惠批修《对缺陷产品的管理以及惩罚性赔偿》, 载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2001年会论文集。

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篇5

一、目的

使进入流通领域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及时、快速、完全的召回,避免或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进入流通领域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

三、职责

1、总经理负责产品召回的启动及审批。

2、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产品召回的总体策划与监督。

3、质量科负责食品安全危害的评估;仓库负责召回的具体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四、食品安全危害的调查和评估

1、需要召回的不安全食品包括:

(1)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2)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3)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标识不全、不明。

(4)一般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如外包装不合格、外观不合格、感官质量不合格等。

2、召回,是指公司对确认的已进入流通领域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3、当获知公司产品可能存在安全危害或接到当地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书面通知时,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如有必要可委托国家认可的产品检验机构,实施相关的技术检测。(1)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B、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C、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D、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2)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B、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C、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D、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4、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结果应汇报总经理,确认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应实施召回。

五、食品召回的实施

1、食品召回由总经理启动,由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实施。

2、根据评估结果确认需要实施召回时,经总经理宣布实施召回后,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查找原料仓库、车间、成品仓库、运输过程等各种环节的相关记录,确定受影响的产品数量、批号和去向。

3、确定受影响产品的范围后,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通知生产部门停止生产,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4、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危害产生的原因,确定召回方式,由总经理批准后,通知仓库、销售公司实施召回。召回方式有:

(1)对已经诱发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公司应将受影响产品全部收回。

(2)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的,通过加贴说明、发布告示等方式进行补救。(3)一般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做出换货或退货处理。

5、销售公司根据产品召回原因、受影响产品批次填写《产品召回通知单》,用书面或邮件形式通知各相关方在规定日期内实施召回。

6、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食品召回的实施进行监督与跟踪。

7、当公司启动食品召回后,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当地质监部门报告。

六、食品回收后的评估与处置

1、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各相关方反馈回来的反馈单,确认所需召回的产品是否全部处于隔离状态。

2、如未全部收回需召回产品,则根据危害风险程度通过媒介如报告、布告、新闻等形式通知消费者,详细说明危害类型,迅速收回产品,并明确召回数量。

3、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对已进行隔离的产品组织再次评估,根据危害等级、运输成本和货物价值等确定处置方案。

(1)对于一般不合格产品,如外观质量不合格、感官质量、理化指标不合格采取补救措施。

(2)对已经诱发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3)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的,通过加贴说明、发布告示等方式进行补救

4、处置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开具《召回/隔离产品处理通知单》,下达至各相关方,由各相关方对召回/隔离的产品进行处理。

5、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召回产品的处置进行监督与跟踪。

6、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不安全食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预防方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发生。

国外的食品召回制度是怎样的? 篇6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分为“重、中、轻”3个等级的召回制度,其中“重级”指可能导致难以治疗甚至死亡的危及健康的产品;“中级”主要针对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但可以消除的产品;“轻级”是指那些不会威胁健康,但内容与说明书不符的产品。如果食品出了问题需要召回,通常先由企业在24小时之内向食品召回委员会报告,该委员会经过评估后开始实施召回。德国要求企业为每一种食品建立“身份说明”,在全国建立起了完整的食品追踪机制。以鸡蛋为例,每个鸡蛋都有说明“身份”的红色标签编码,完整记录了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以及蛋鸡的饲养方式等基本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及时找到问题根源,提高食品召回的效率和效力。

加拿大针对生产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分别建立了《食品召回指南》。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对于召回食品的确定,各环节承担责任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召回制度有法可依,保证召回高效运行。加拿大根据被召回产品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分为一级召回、二级召回和三级召回。加拿大将食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两种。政府鼓励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如果企业不愿或拖延启动召回程序,食品检验署依据法律,要求企业强制召回全部产品。任何企业若不执行食品召回命令,则被视为犯罪,对企业负责人可处以5万美元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内的监禁。

在美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若企业不及时主动召回,会被处以巨额的惩罚性赔偿。一旦某产品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入“召回名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监管机构会深入超市等销售终端,对架上商品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召回产品”仍然在架销售,厂商会被追加罚款。

理性对待家电产品召回制度 篇7

1 家电召回制度的实施细则

1.1 标准:产品存在普遍危害性

对于召回标准, 规定中明确意见稿, 家用电器中因设计、生产、指示等方面的原因使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家用电器产品中普遍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 则施行召回制度。

1.2 范围:一般性质量问题不在召回范围

参考召回制度的标准发现, 未涉及危害安全的产品将不属于召回范围。另外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是, 意见稿理清了召回与退货的关系。意见稿规定, 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对存在缺陷的家用电器产品, 由生产商或由其组织其他经营者通过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退货、换货、修理等方式, 有效预防和消除缺陷可能导致损害的活动。也就是说, 退货并非召回的全部, 厂商可以通过换货和修理等其他方式为消费者消除产品缺陷。

1.3 时效:召回产品追溯期长于“三包”

目前消费者对于IT、数码、家电产品出现的质量缺陷, 只能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三包”条款来解决。但这些条款对产品的退换货时限规定较短, 而许多电器的缺陷往往要使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显现, 到那时显然早已过了“三包”规定的追溯期, 但召回制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只要是在产品使用寿命期限内出现缺陷, 生产者都必须将问题产品进行召回。以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三包”规定不能解决的大量问题, 以及一些制度缺陷和法规空白都将得以填补。

1.4 方式:应与境外召回相当

意见稿中规定, 家电类产品召回有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方式。确认家电存在缺陷后, 生产者应及时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如果生产者应当召回而没有主动召回的, 由质检总局发出责令召回通知。为避免中外召回有“歧视性对待”, 意见稿也指出将对境内外厂商一视同仁。

1.5 处罚:违规最高拟罚3万

意见稿中规定, 家电生产厂商如果存在未按规定实施产品召回、不停止生产和销售存在缺陷的家用电器产品、不进行缺陷调查或不及时向地方质检部门报告调查结果以及拒不配合缺陷产品调查等行为, 将被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 征求意见草案规定, 缺陷家用电器产品对消费者造成实际损害的, 生产者实施召回不免除其应当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

2 家电召回制度的争议

2.1 3万元罚款被指力度不够

大部分的消费者认为3万元的罚款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处罚力度不够, 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更有不少消费者担心, 企业很有可能宁愿罚3万元也不愿召回, 毕竟召回成本是3万元罚款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使得召回制度沦为一纸空文, 无法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真正保障。

2.2 罚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资讯发达的当代, 一旦家电产品出现大批次的质量问题, 想遮盖事实、隐瞒不报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企业因为违法召回条例而被罚款, 将损失企业信誉度, 这对一个企业的影响远远高于3万元, 甚至会遭到消费者的集体抵制。因此, 对于家电召回制度来说, 罚款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而并非目的。所以, 作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违规罚款, 其数额并不值得计较, 特别是对于家电行业召回制度还是第一次制定, 完全可以等施行之后看成效。

3 结束语

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构建探讨 篇8

1采取基本法和专项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 该国的产品召回制度是由立法机关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由于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发展刚起步, 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经验。建立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采用何种立法体例。通常可以采用的立法体例有两种:一是制定单行的产品召回法, 二是在现行其他法律中采用专篇专章的方式对产品召回作出明确的规定。制定单行法是维护产品召回制度权威的主要方式, 但制定单行法复杂且历时较长, 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其滞后性明显。在现行其他法律中采用专篇专章的方式对产品召回作明确的规定也不适宜, 因为产品召回法兼具公法和私法的双重特点, 这就决定了产品召回制度不能被传统的合同法制度、侵权行为法制度所代替。目前我国关于产品质量的主要法律中, 《民法通则》属于典型的民法范畴, 《产品质量法》尚须完善, 其性质也尚有争议, 都不能将具有经济法性质的产品召回制度囊括其中。

因此, 基本法和专项法相结合是我国产品召回制度最好的立法模式。在产品召回制度中, 特殊产品是指具有一般产品无法比拟的迫切性、社会影响力和专业技术的产品。一方面, 由于特殊产品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重要, 其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最大, 因此要先制定不同种类特殊产品的召回的法规, 每部法规都只调整一类特殊类型的产品。产品的种类是繁多的, 不同性质的产品所需采取的召回在时间上、方式上、紧急程度上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必须区分对待。另一方面, 建议由全国人大出台一部在全国都具有效力的缺陷产品召回法, 在本法中要明确规定对缺陷产品的定义和范围、缺陷产品召回的构成要件、企业在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的法律责任、管理和监督企业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义务的机关, 比如工商局等。在全国统一立法, 有利于法律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对于缺陷产品召回法做出的规定, 可以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出台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具体规定产品召回的详细操作规范和步骤,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具体规定各类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并且国务院及其附属部门还负有义务向人大常委会汇报缺陷产品召回法的实施情况, 在时机成熟时, 准备出台具体各类产品召回法。

2明确规定法律责任

2.1法律责任的主体

在责任主体上, 召回的义务主体主要是生产者。在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时, 销售者有协助召回的义务。在生产者拒绝履行召回义务时, 主管机关负有采取行政强制的职权, 可以主动使用职权强制召回缺陷产品, 将产品返回企业并且收取费用, 对企业直接给与行政处罚, 对于坚决不履行召回义务的企业, 行政执法部门有权对该企业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负责人员行政处罚。企业对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不服的, 有权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同时, 对于销售者拒不配合履行协助召回义务时, 行政执法部门同样也有权行使行政强制召回的职权, 并对妨碍执行职务的责任人行政处罚, 严重的给予行政拘留。缺陷产品召回法具有明显的公法性色彩, 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市场调节失灵现象的规制。但是并不妨碍消费者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首先, 消费者因为缺陷产品受到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甚至是精神损害时, 有权向法院提出诉讼, 要求给与赔偿。其次, 消费者有权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因此, 对于行政执法部门在履行监督企业召回产品的过程中, 出现滥用职权或违法利用职权的行为, 消费者作为利益相关人有权提出申诉或者控告。最后, 消费者协会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非政府组织, 有权要求生产商或者销售商及时采取缺陷产品召回的措施, 当生产商或销售商表面上声明采取了召回手段但实际上却没有采取召回措施, 或者只召回一部分产品时, 有权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投诉, 构成欺诈并且再次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时, 可以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2.2法律责任的确定

一项好的法律制度要得到好的贯彻落实, 必须有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来辅之。在规定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责任的时候, 要从主观上考虑企业的不同情形和客观上造成的损害结果来给予不同轻重、不同类别的制裁。在制裁的力度上, 可根据企业自愿召回、强制召回、隐瞒召回、逃避召回等不同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罚措施, 主观上恶意程度越严重, 惩罚力度随之加大。在制裁的类别上, 以经济制裁为主, 辅之以名誉制裁、刑事制裁。

由于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刚刚起步, 企业实行产品召回的主动性远远不及欧美国家, 因此在规定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责任的时候同时也要明确, 不具有杀伤力和威慑力的惩罚措施对于利润丰厚的企业是毫无效果的。在现行法律制度下, 仅凭企业的自觉、媒体的监督和市场的自发调节, 是难以督促企业实行召回的。因此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值得借鉴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punitive damages) 也称惩戒性的赔偿 (exemplary damages) 或报复性的赔偿 (vindictive damages) , 一般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了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惩罚性赔偿就是采用利益消除的方式来遏制不法行为, 通过判定惩罚性赔偿, 使行为人考量成本效益, 从利益机制上对其行为进行遏制。这就形成了一种最优化的遏制方式 (optional deterrence) 。惩罚制度的设计应立足于鼓励企业自觉配合完成产品召回, 一旦企业隐瞒产品的缺陷拒不召回, 可由法院判以惩罚性赔偿, 杜绝企业故意隐瞒缺陷、逃避管理部门的监督等现象。

2.3建立完善产品召回程序

(1) 缺陷产品召回的具体程序。

一般召回程序主要适用于产品召回的一般情形。一般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产品缺陷报告;②监管机构评估和质量认证机构认证;③制定召回计划;④主管部门审查召回计划;⑤公布召回信息;⑥实施召回;⑦制定书面召回通知书和说明书;⑧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产品召回具体情况和结果。除此之外, 还有特殊的产品召回制度, 这就是用于情节较轻的企业。当企业发现自己生产或者销售的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 受到众多购买者投诉, 经过企业内部调查发现某一生产批次的商品是存在缺陷时, 及时的给与受害的购买者适当的补偿, 并且主动、及时、迅速的采取措施召回产品。在这一过程中, 认定企业主动召回产品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包括经过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后发现缺陷产品, 在采取行政强制前就主动召回缺陷产品。这样有利于鼓励企业在发现大批量缺陷产品时, 能主动积极的召回产品。同时,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也有利于企业的声誉, 也降低了执法成本。是值得在实践中推荐的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 执行缺陷产品召回程序相关主体的职责。

就企业而言, 产品缺陷的发现是产品召回的前提。在实行产品召回过程中, 企业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召回工作, 收集市场反馈, 分析事故原因, 决定召回产品的范围。就政府而言, 消费者的投诉是发现产品缺陷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对消费者开通产品质量反馈和投诉的电话或网络服务必不可少。并且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缺陷产品数据库, 及时更新相关缺陷产品的信息以及关注消费者投诉多的产品。在实行产品召回过程中, 政府应对企业进行的召回过程加以监督, 并根据工作需要部署地方管理机构进行有关召回的监督工作。

总之, 产品召回的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两者不可缺一。虽然特殊程序的优点更为明显, 但鉴于我国产品召回制度发展刚起步的现状, 行政管理部门在产品召回制度中仍然要在一段时期内起着主要作用。随着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 企业对缺陷产品召回的自觉性的提高, 特殊程序在缺陷产品潜在危害性不大或者迅速展开召回将更有利的情况下实施将会成为主流。当一个企业被自身或者政府认定为对社会有责任感, 更多的有利因素将随之而来。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商品交易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已经不仅仅是经营者个体的行为, 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关系到经济稳定, 还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产品召回制度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方式, 越来越受重视和发展。如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这一制度是我国重要并且急迫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在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构建上的现状及不足, 通过反思我国自身的缺陷和对比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 对健全和完善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构建提出了建议。

各国产品召回制度初探 篇9

产品召回制度是指生产商将已经送到批发商、零售商或最终用户手上的缺陷产品收回。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确立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 该制度的确立始于对缺陷汽车的召回。1966年, 美国颁布了《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 明确规定了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美国的召回制度实施至今已有40余年, 召回制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已经涵盖包括玩具、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仿效美国, 颁布法律, 建立了各自的产品召回制度。

产品召回制度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根本原因在于其先进的制度设计。产品的缺陷可以分为偶然性缺陷和系统性缺陷。偶然性缺陷是指由于某些偶发因素所造成的缺陷, 仅仅存在于几个或少数产品中。对于偶然性缺陷, 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类似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系统性缺陷, 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原因, 在产品的某一批次或者某一型号中普遍存在的相同和相似缺陷。对于系统性缺陷, 无法通过个案处理进行解决。产品召回制度可以针对这种情况, 为消费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各国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一) 美国

美国产品召回主管机构中职权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是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以下简称CPSC) 。CPSC成立于1972年, 是对消费产品安全性能实施监管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 直接对美国国会负责。CPSC管辖多达15000种用于家庭、体育、娱乐及学校的消费品, 但车辆、轮胎、轮船、武器、酒精、烟草、食品、药品、化妆品、杀虫剂及医疗器械等产品不属于其管辖范围内。CPSC管辖范围之外的产品召回则由其他部门负责, 如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 主要负责除肉、禽和蛋类制品之外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设备等的召回;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 , 主要负责肉、禽和蛋类产品的召回;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 主要负责监管汽车、儿童安全座椅、摩托车及相关设备、轮胎等产品的召回。CPSC的召回分为两种:一是主动召回, 即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等在发现有召回必要时主动召回产品;另一种是强制召回, 即相应的主管机构在发现产品有召回必要时采取法律行动或行政手段, 命令强制召回。CPSC的管理手段可以分为罚款、媒体曝光、召回和法律诉讼四种。CPSC的召回制度从启动到实施主要包括七个步骤:

1. 报告。

产品缺陷报告是启动召回的前提。该报告既可以是消费者对产品提出的投诉, 也可以是企业发现其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或不符合标准而主动提出的报告。根据《消费品安全法》的规定, 生产商、进口商、经销商或零售商在发现其生产、经营的消费品不符合消费品安全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要求, 或存在缺陷并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实质性伤害等不合理风险以及不符合《消费品安全法》所引用的标准时, 就应在掌握情况的24小时内向CPSC提交问题报告。

2. 初步危害评估。

CPSC在收到企业的报告或消费者的投诉后, 将初步评估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危害,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入下一步的召回程序。

3. 缺陷确认。

CPSC根据程度不同将产品危害分为A、B、C三个等级。一旦产品被确认可划分为A、B或C其中的一类危险程度, 则都将被CPSC认定存在实质性危害, 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4. 召回计划制定。

产品一旦被确认具有危害并需召回, CPSC将立即通知相关企业, 并要求其迅速制定全面、翔实、可行的召回书面计划。CPSC工作人员将直接指导企业完成召回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 如召回信息发布方式、采取何种补救措施等。

5. 发布召回信息。

召回信息一般由CPSC与企业共同发布, 发布媒介包括网络、电视新闻、海报、广播和报纸公告, 召回信息中应提供产品名称、数量、外形描述、可能危害等内容, 此外还需有醒目的“召回”或“安全警示”字样及产品图片。

6. 实施召回。

产品的召回由企业负责具体实施, CPSC全程监督。召回实施的具体内容包括产品回收、修正缺陷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等, 企业要在召回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召回实施的情况。

7. 召回结束。

CPSC认为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有缺陷的消费品对大众的危害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时, 便可确认召回结束。

(二) 欧盟

欧盟没有统一的召回制度, 通过消费品预警系统, 将欧盟市场上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信息向各成员国通报, 各成员国可自行采取召回措施。欧盟的产品预警机制分为非食品类消费品公共快速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RAPEX) 和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 (以下简称RASFF) , 分别管辖非食品及食品/饲料类产品。

RAPEX和RASFF工作机制类似, 因此, 笔者就影响力较大的RAPEX系统做一说明。RAPEX的适用范围为非食品类消费品, 包括玩具、家用电器、体育用品、纺织服装、家具、打火机、儿童用品、汽车和轮胎、电线等日用品, 但不适用于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 食品和饲料。RAPEX系统的运作程序简单、透明。一般某个成员国的消费者、生产者、分销商或者该国的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某种产品在安全上存在问题, 一经核实便立即通过RAPEX系统通知欧盟委员会的消费者保护总司 (该机构为RAPEX系统的主管机构) , 再由欧盟委员会通知其他成员国的市场监管机构。这些信息对消费者都是公开的, 以便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危险产品的名称和处理情况。被通报的产品会被勒令撤出市场、责令召回或者被没收销毁。一旦生产商或分销商发现产品可能会对使用者构成危险, 必须立即向有关监管部门提出警示, 并收回有关产品。生产商或分销商若不肯回收产品或者忽视产品构成的危害, 将会受到严厉处罚。被召回或被撤出市场的产品不得再转销往非欧盟的任何第三国。

(三) 中国

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采取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制度, 即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产品召回工作。产品召回可以分为责令召回和主动召回两种, 涉及汽车、食品和玩具三类产品。《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和《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是我国产品召回的管理法规。

下一阶段, 国家质检总局将在汽车、儿童玩具、食品召回规定的基础上, 将加快立法步伐, 推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目前处于审批状态, 该条例适用的产品范围更广, 明确了缺陷产品的定义, 将产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 并规定了生产者的义务, 如确保产品信息的可追溯性、备案制度、消除产品缺陷、缺陷信息的发布等。

在完善立法的同时, 我国将逐步扩大缺陷产品召回范围, 如将消费类电子电气等产品纳入召回范围, 建立较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监管体系, 健全和完善国家缺陷产品信息管理平台, 在全国范围内采集产品伤害事故信息和产品质量投诉信息, 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实施风险评估。

三、完善我国缺陷产品的对策建议

(一) 健全产品召回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有明文规定产品召回的规定, 仅仅是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行政法规, 而成文的法律如《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并未对召回做出明确的规定。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类似法律, 将产品召回明确写入法律条文, 并颁布配套的实施细则。

(二) 完善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建立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可以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收集汇总, 进行分析处理, 将有效的产品事故、产品伤害信息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通过信息平台传达给监管部门, 以提高政府监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目前, 国家质检总局建立的“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为建立国家级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 随着该平台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产品事故信息、消费者投诉等信息, 并加以分析, 运用风险评价理论, 识别缺陷危害和潜在风险, 提前制订应对措施, 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有效减小缺陷产品对消费者的伤害。

(三) 健全产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

产品安全风险评价是针对产品安全性而产生的一种宏观管理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 经过多年实践,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 在防范产品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前文所述, 美国CPSC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 将产品危害分为A、B、C三级。目前, 我国的风险评价主要侧重于安全生产领域, 对于产品安全领域, 主要是在产品上市后对其存在的危险概率和危险严重程度的风险评价等还未成形。国家质检总局, 针对玩具, 发布了《儿童玩具召回信息与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为今后适用范围更广的产品风险评价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根据我国产品安全的特点, 健全和完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全过程风险评价体系, 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召回工作, 针对产品缺陷的关键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重点监管和防范, 可以有效节约政府行政资源, 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保护我国消费者。

(四) 完善产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缺陷产品信息都建立了专门的披露制度, 并有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建议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构建和完善产品召回信息发布平台, 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以宣传。产品缺陷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最有效的媒体和舆论监督手段, 督促企业严把质量关, 并在产品出现问题时, 及时采取召回措施。同时, 也可以使社会公众了解产品召回的本质, 纠正以往的认识误区。

国外的食品召回制度是怎样的? 篇10

加拿大针对生产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 分别建立了《食品召回指南》。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对于召回食品的确定, 各环节承担责任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使召回制度有法可依, 保证召回高效运行。加拿大根据被召回产品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 分为一级召回、二级召回和三级召回。加拿大将食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两种。政府鼓励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如果企业不愿或拖延启动召回程序, 食品检验署依据法律, 要求企业强制召回全部产品。任何企业若不执行食品召回命令, 则被视为犯罪, 对企业负责人可处以5万美元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内的监禁。

在美国,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若企业不及时主动召回, 会被处以巨额的惩罚性赔偿。一旦某产品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入“召回名单”, 联邦政府以及各州监管机构会深入超市等销售终端, 对架上商品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召回产品”仍然在架销售, 厂商会被追加罚款。

召回制度 篇11

召回不但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还可以使厂商的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从而维护正当的竞争和市场秩序,同时避免给厂商带来更大的经济赔偿损失。成功的召回不但不会影响到汽车企业的公众信誉,相反还会给人们留下负责任、守信、有远见的好印象。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主要依靠的是2004 年出台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但这只是一部行政性规定,并非法律文件。而消费者若因汽车质量问题起诉企业,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般性法规。由于这些一般性法规在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消费者维权难,企业主动召回积极性不大。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消费者普遍认为召回就是退换,而不是召回修理,企业大多对召回制度实施后消费者的理性程度表示怀疑。近几年常常会发生一些对同款车型在国外实施召回而在中国却不召回的案例,同时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每年的召回比重也一直较低。这反映出目前我国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存在監管力度不足的问题。而在发达国家,汽车召回并非新鲜事,而是汽车制造商售后服务的一部分,是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体现。

汽车经销产业链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目前的4S店经营模式,在售后服务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其中,车辆维修不及时、维修等待时间比较长的问题最为突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会迅猛增加,各个汽车品牌仅仅靠4S店单一的维修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对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建议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个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应包含我国主要的汽车产品,包括召回程序、行政部门的执法管辖权、生产企业的义务、违反规定的罚则等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这种完善要照顾到整个立法的统一与协调,不能重复规定,要有各自的侧重点,并相互呼应,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汽车召回法律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保障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可将罚款的数额提高到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许可证照,撤销认证证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大因此造成的民事赔偿额度。我们也要看到,汽车召回制度也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杜绝市场上的隐瞒、欺诈行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证,召回很容易流为形式。

强化厂家自身责任,完善汽车售后服务体系

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幅,使得企业无暇顾及汽车质量,或者降低要求,质量问题大幅度增加。丰田汽车召回事件表明,忽视质量的后果是,售后服务的成本比售前更加昂贵,汽车质量之责任,始终是由汽车企业承担,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明智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产销量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在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不断规范生产的过程。

随着汽车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异地建厂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并购的完成,庞大的汽车集团面临着质量监控、信息传递、组织结构、员工管理、决策执行等诸多管理的难题。而汽车企业无论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密切,都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定期随时抽检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而不是一旦将其列为合格供应商,基于信任和利益关系,就不再关注零部件的质量。

消费者正确认识召回制度,实行理性维权

广大消费者并不应该因噎废食,而应该正确认识汽车召回,实行理性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必须重视并熟悉汽车召回制度,认可汽车厂商的召回,并且召回事件并不能够较大的影响这个汽车的销量,相反,对于厂商的信誉还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所以,建立汽车召回制度是一件对于消费者和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舆论应该加大在汽车质量问题方面的曝光度

发挥群众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向导,使得整个制度的运作处于不断的检验之中。维修期长和收费不合理,服务态度不好和没有质量保证,与前期的承诺不吻合……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曝光度,让汽车厂家的生产、销售过程更加透明。在此过程中,厂家诚实守信的生产销售行为将会极大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这也相当于变相的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可谓是一举多得。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远利益而言,媒体公正、公平的曝光监督,对于解决消费者和厂商的纠纷,建立合理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学专业)

召回缺陷汽车产品的法律制度探析 篇12

缺陷汽车召回制度为进入市场的汽车产品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缺陷, 或不符合有关法规、标准, 有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的可能, 其生产厂商必须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产品存在的问题, 造成问题的原因及改善措施等, 并提出召回申请, 经批准后对在用车辆进行改造, 及消除事故隐患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汽车召回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 美国国内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 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繁, 导致人员伤亡的数额递增, 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不满, 美国律师拉尔夫就此发起一项呼吁美国国会颁布汽车安全法规的署名运动。与此同时, 日本汽车工业积极推进海外市场, 美国逐渐成为日本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这给美国国内汽车制造商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国会于1966年9月9日, 通过了《国家交通和机动车安全法》, 该安全法将遵守安全标准和责任直接加诸于制造商。自美国实施了汽车召回制度后, 美国的汽车质量安全性能都有极大改善, 交通事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其他国家为了提高本国汽车工业水平, 也纷纷效仿美国, 制定了符合其本国国情的汽车召回制度。例如, 日本的《机动车形式制定规则》等, 目前, 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正着手制定统一的“汽车召回”标准, 以提高汽车召回制度的透明度。

汽车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 但是在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产品质量却未能同步跟进, 国产汽车的安全性能远未迟到国务院于1994年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提出的“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者投诉热点中, 汽车质量问题大为突出:制造商、经销商对消费者合理的退、换货要求无理拒绝、故意拖延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极为普通, 对消费者人身及财产造成的损害情况也日趋严重, 该现象不能不受到重视。

2000年, 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刹车管漏油, 几乎造成重大事故, 经查属安全隐患问题。三菱公司最终承诺解决, 全国有7万多辆三菱车被召回, 三菱事件成为“中国汽车召回第一案”。中国汽车消费者要求享受与国外消费者同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不成熟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二、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缺失与冲突

当前我国与汽车有关的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大气防染的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管理条例》等一些部门的地方性管理规章, 都与汽车质量关联不大。

汽车产品质量缺陷属于产品责任领域范畴, 但目前在该领域我国还没有进行专门立法。有关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反映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文件中。现行的《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形成了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基本框架, 但仅原则上规定了“召回”确权的法律依据, 而这一依据仅限于原则, 缺乏产品缺陷导致的侵权界定细则, 故于操作上发生制度障碍。

缺陷产品的实质在于其不仅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还危害消费者群体和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与之相关的法律后果, 更多的是公法上的责任。《产品质量法》第1条的规定, 该法的立法宗旨在于通过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明确产品质量责任, 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应的, 《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产品存在“缺陷”的法律后果, 不仅包括私法上因侵权所致损害赔偿责任, 也包括承担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和处罚的责任。通览整部《产品质量法》仍缺乏规制汽车缺乏产品召回的相关可操作性条款。

综合分析, 我国汽车召回的法律制度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首先, 与日、美的汽车召回制度及产品责任法律制度不同, 对产品质量问题, 我国更多的是由专门的行政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处理和处罚, 侧重于用行政方式调整市场规制关系, 而对被规制的市场关系未给予合理重视。例如, 在我国目前的《产品质量法》中, 有关行政管理的条文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使行政机关和行政手段成了维护产品质量的最主要的主体和方式。这有障于《产品质量法》作为市场规制法的整体功能的实现。

其次, 从法律可操作性角度看, 无论是《产品质量法》, 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未具体规定行政部门对其系统性产品缺陷及其责任主体的管理方式, 也未明确规定责任主体消除系统性缺陷产品对消费者和公共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的具体步骤。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了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定, 但针对缺陷产品的防范和处理的规定过于原则, 例如除了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职责外, 对于其他部门并未明确其职责, 对生产者的经营行为未做明确规定, 难以为解决产品缺陷问题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当产品有足以危害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危险, 但未造成损害的情形, 这两部法均未做出规定。因此这两部法都不能满足实施召回的需要, 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制度体系。

再次, 汽车召回制度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 缺少权威性。这是《规定》的先天不足。最初制定相关法规时设想纳入《道路车辆安全法》, 但这样必须通过人大立法的程序方式, 而根据立法规划, 该法的出台遥遥无期, 只能通过部门规定的方式, 推出《规定》, 虽然速度较快, 但隐含着不少负面因素。在一些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 汽车召回制度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出现,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规制力, 而作为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个部门规章, 并非严格意义的法。目前, 在汽车消费过程中, 涉及制造、销售环节的有车管、工商、税务、交通、保险、质量监督等部门, 而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无法对其他部门产生法律效力, 也使得相关认证制度缺乏法律基础。

我国现有颁布的汽车召回法规依据的是《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 作为一般性的法律条文, 它们很难对汽车召回这一特定事物的复杂程序, 监督和赔偿问题做出明确、详细、可操作性的界定。从国际惯例来看, 国外有《产品责任法》、《消费者法》, 但是这些均不是召回制度的制定依据, 而依据的都是对汽车产品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有专门规定的《道路车辆法》, 而中国目前没有这样一部专门适用于汽车产品的法律。《规定》无法对其它部门产生法律效力, 也使得相关认证制度缺乏法律基础。从本质上看, 更多的是部门利益的再分配, 成为少数部门垄断特权的工具, 而不是消费者和行业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单独而应付性地颁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实际上导致了法律的错位问题, 一些根本性、结构性、系统性、深层化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应当需要有一个高于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国家汽车法”进行全面的规范。

三、发达国家缺陷汽车召回法律机制的引用

发达国家的缺陷产品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大至经历了三个阶段:合同责任、过失责任和严格责任。严格责任又称侵权行为法上的无过失责任, 是美英法系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责任理论, 目前已成为现代美国等国家产品责任诉讼的主流。严格责任理论是过失和担保责任的结合, 它分别吸取了过失和担保责任的某些要素, 其在于不要求原告证明被告的过失, 尽管卖方在准备和销售产品的过程尽可能做到谨慎, 严格责任仍然选用。严格责任的确立, 使得消费者在使用缺陷产品而损害时, 只要证明自己的损害与该产品的缺陷有关即可获得赔偿, 不需证明缺陷之所在, 也不必要证明制造者或销售者的过程。由于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的显著优点, 已经为世界各国广泛用于对缺陷汽车召回领域中进行规制。

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产品复杂程度提高、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的原因, 都面临着大量因产品缺陷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立法机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授权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缺陷产品问题进行管理, 使之日益成为缺陷产品危害问题解决机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所建立和实行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 均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基础, 政府部门进行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职能、召回管理的程序等, 都由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对于缺陷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等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相关义务, 都有明确的规定。综观这些国家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 既包括针对所有产品的一般法, 也包括针对特定产品的特殊法。

1965年美国颁布《净化空气法案》, 1966年美国又颁布《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并纳入了49号联邦法的第301章并进行了修改。美国除了《联邦车辆交通安全法》外, 还有美国交通部制定的《汽车召回法》、美国商业部制定的《汽车保用法》 (又称《柠檬法》) 、美国能源部制定的《平均油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这对其实行汽车召回制度、维护并提高汽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于1969年修改了运输省的《机动车型制造规则》, 设立了召回制度, 颁布了《产品责任法》、《道路运输车辆安全》、《召回制度》等法律。而西方各国多通过立法方式确认政府的权利, 对政府而言, 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 否则政府无权过问。如使用在《产品安全法》第9条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可以将投入流通的不安全产品采取召回的办法, 以确保产品安全, 对未用其他方式消除危害的, 要加以消除。欧盟各国对缺陷产品事务制定的法律都是原则性规定, 但在操作层面上的规定都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制定的。即有关政府部门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可以制定缺陷产品管理的具体规定。

四、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规范

针对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最大问题是以部门规章制度的形式出台, 从而缺少权威性、有效性的规制。世界范围内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 汽车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出现,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而我国目前仅有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作为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个部门规章, 无法有效的对其他部门产生法律效力, 也使得相关制度缺乏法律基础。规制比较难以在实践中操作, 导致无所适从境地。

我国目前在汽车消费过程中, 涉及制造、销售环节的有车管、工商、税务、交通、保险、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 这就需要有一个高于各部门的“国家汽车法”进行协调规制。在此基础上, 根据汽车产品的特点, 提出“国家汽车法”在召回法律制度方面的立法规范。

1. 规范相关立法,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机制

综上所述的其他国家立法模式对于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法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而且也有条件以一部或几部针对所有产品的法律为核心, 以其他针对特定产品的特殊法为辅助, 建立一套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再由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其中某些特殊商品的规定。为此, 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相结合, 既有原则性, 又有可操作性, 只是这里的核心法律是《产品质量法》, 还是将缺陷产品召回的内容单例出来, 制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法》中的关于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的立法。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立法属于公法性质, 它保证了国家对产品市场监督管理活动, 其意在于维护公共安全。与其他国家立法相比较, 缺陷产品的问题没有在《产品质量法》中明确, 对于这部有关产品关系的核心法律来说是不完整的。《产品质量法》第40条和《合同法》第155条关于销售者或出卖人“修理、更换、退货”的民事责任实质上已经涉及到缺陷产品召回的规定, 只是该规定的使用范围被限制得过于狭窄, 即仅限于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具有买卖合同的场合, 如果作为产品制造者外国厂商来与消费者直接订立买卖合同, 就不适用于这两条的规定, 消费者也就无权要求外国厂商承担“修理、更换、退货”的责任。因此, 在《产品质量法》中增加相应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规定是十分必要的。在以《产品质量法》为核心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中, 针对特定产品的特殊法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2. 完善并构建对企业不执行召回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对于企业不执行召回或者隐瞒产品质量缺陷时, 首先应采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然后制定合理的惩罚度量, 而合理的惩罚度量须依靠行政裁量权的合理行使。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其补偿性、制裁性、预防性和激励性四项功能很适合在产品责任中应用。各国的产品责任法对产品存有重要质量问题的, 都具有明确的惩罚性赔偿规定, 如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等。因此, 在产品责任中增设惩罚性赔偿可使我国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接轨。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最大功效为:一是对已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以惩戒, 二是对尚未造成损害、但已发现问题的产品的预警。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最高处以制造商罚款30, 000元的标准偏轻, 难以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鉴于此, 我国有必要引入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当然, 在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上, 应当根据我国国情, 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做到既能对生产者形成威慑作用, 又不至于影响其生产能力和继续经营能力, 也即在规定足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并能对生产者构成足够威慑的高额赔偿时, 也应适当考虑生产者的利益。

3.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鉴定过程的立法与管理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本身在于保护消费者, 因而必须处理好赔偿难的问题, 完善产品责任和司法鉴定制度。《产品质量法》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判断产品是否有缺陷的首要标准是极为不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最低的质量标准, 汽车质量符合这一标准未必不存在缺陷。况且我国没有在司法上确认行业责任——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因缺陷致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由制定该标准的国家部门承担责任, 这便存在汽车质量虽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但仍然侵害消费者的安全权, 而消费者最终却无法寻求法律救济的可能。故此, 应当以产品以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险作为提供法律救济的首要标准, 只要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说明缺陷, 即便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亦构成侵权, 由制造商承担责任。

纵观我国司法鉴定的现状和立法鉴定甚为薄弱的情况, 要制定系统的鉴定法必须有一个科学、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规划。根据司法鉴定领域内的种种弊端, 结合司法鉴定工作实际发展需要和未来可能, 我国司法鉴定立法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关于鉴定权

鉴定权是鉴定领域内的支配力量, 是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授予由国家法律规定。因此, 针对鉴定权的合法界限, 鉴定权的管理、执掌、执行均应立法明确, 才能确保关于鉴定的一系列活动得于公平、公正和公义。

(1) 鉴定决定权, 即国家法律规定的决定进行鉴定的权力, 是鉴定权付诸实施的法律前提。从完善现有立法角度而言, 鉴定立法时应明确:民事与行政诉讼中的鉴定统一由人民法院决定;对于申诉、投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有决定鉴定的权力。同时, 立法应明确规定被告人、受害人 (包括其亲属) 和律师有申请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 并规定提出申请的相关程序。

(2) 鉴定执行权, 即享有鉴定权的部门及其组织实施鉴定的权力, 具有专属性。鉴定执行权的行使是以鉴定权的执掌为前提, 所以为保证鉴定执行权的权威和有效性, 有必要立法明确:鉴定执行权只能限定在司法行政部门的鉴定机构或国家各级鉴定部门以及法定民间服务机构和取得鉴定资格的鉴定专业人员。

(3) 鉴定管理权, 即负责、保障鉴定活动顺利进行的一切权力, 主要包括鉴定机构审批权, 鉴定人资格授予权, 鉴定机构与鉴定人的管理权。作为一种行政权, 为确保其效力和权威, 应由司法行政部门或国家鉴定管理部门来行使, 原则上应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体制。

(2) 加强鉴定对象、范围及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对产品缺陷的鉴定, 只有法律规定了的鉴定对象, 鉴定结论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由于现代科学门类繁多, 研究的对象又十分广泛, 新兴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又不断在扩展, 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又很有限, 要短期内以法律形式列出所有的鉴定对象是困难的, 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 鉴定立法时应根据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法制传统习惯,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及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原则, 确认国际上无争议的较为成熟的鉴定对象, 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得到更多的国家法律认可的对我国具体办案有实际意义的鉴定对象。

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是鉴定结论本身可能说明或解决的问题。鉴定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鉴定结论所能说明的问题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精仪器的应用, 通过鉴定不仅解决问题的范围扩大了, 且能够解决的问题的深度也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实际上, 鉴定结论在法律上所能起的作用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鉴定立法对于各项鉴定结论证据作用的规定也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

(3) 鉴定立法必须具有统一科学的鉴定标准

鉴定标准化是有关鉴定工作的名词术语、方法、程序步骤和鉴定依据的规范化、统一化。因此, 鉴定立法中应考虑统一各鉴定门类的名词术语, 使鉴定语言规范化、法定化, 避免对案情的理解发生差错;统一特征分类, 这是使鉴定工作趋向标准化的必由之路, 鉴定立法应明确每项鉴定学科的分类体系 (以该学科分类的可能性为前提) 。由于各门类鉴定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法律对其的规定不可能事事具细, 讲求统一, 鉴定立法应以原则性规定为主, 根据鉴定门类和鉴定对象的不同特点而进行相应的规定, 如对有些鉴定客体可规定最低的鉴定标准;对有些鉴定可规定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标准;对有些鉴定对象则规定作出结论的最低的特征数量和质量;对有些鉴定对象则规定必须采用的方法、手段。除原则性的规定外, 还应根据各鉴定门类的具体情况制定各鉴定门类的鉴定标准或实施细则, 旨在构建行之有效的国家缺陷汽车召回法律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分析, 剖析了我国汽车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 从而构建缺陷汽车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 并提出了立法须加强鉴定对象、范围、标准及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等立法规范。

关键词:召回制度,缺陷汽车,惩罚性赔偿

参考文献

[1]David Cresising:Quality:How to Make It Pay, Business Week, 1994

[2]Levy.R.A Record Year for Recalls, Dun’s Review, 1979 (113)

[3]陈吉刚:欧美日汽车法规简介.汽车工业研究, 2001.3

上一篇:保险公估公司下一篇:力学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