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管理发展(精选12篇)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1
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即将成为这个新经济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利形态。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社会,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产权取代了土地、资本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主要的致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问题将成为国内和国际政治与经济冲突的中心问题, 即谁掌握信息, 如何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信息价值的彰显使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目前知识产权已是世界范围内解决无形财产权纠纷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发达国家纷纷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实现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的演变。数字化时代应该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扩张趋势, 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 使我国在国家竞争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
一、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特性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字面含义为“智力财产权”。它是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中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智力成果依法享有权力的总称。信息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 因为它一样具有稀缺性和效用性。其生产过程需要个人以至社会物力与智力的大量投入, 知识作品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创造、连续的劳动才能实现。另外信息资源创作者也存在数量稀缺, 稀缺性使得生产的成本高昂。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的主要特征, 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于消耗, 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 但信息资源在占有和使用上表现为非专有性与非排他性, 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 那么准许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 信息资源的使用存在非损耗性, 使用和消费不会使信息资源产品减少, 反而可能扩张社会的信息、知识产品的总量, 有利于增进社会无形资源的总量。
从信息资源主要特性可以看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现了公众的要求与利益。另一方面, 信息资源具有使用价值, 而其生产存在潜在的、无限大的规模经济, 也极易出现大规模复制。因此虽然信息资源供他人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 但是他人的使用行为可能会减少权利人的获利。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个人的创作成本与价值将得不到补偿, 导致投资、创新的热情受到打击, 使得信息资源生产数量大大减少, 不利于公共利益。
二、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发展
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 面对这一新的技术变革, 知识产权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著作权扩张在知识产权的扩张中显得最突出, 它从原来主要对复制权的保护扩大到现代技术发展条件下利用作品的各种权利, 从而挤压了合理适用的适用范围。由于复制在数字技术下变得简单、快捷、不易控制, 网络条件下, 复制费用低至趋于零, 复制品可以被无限制地产生, 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每个使用者都可能成为潜在的侵权人, 出版商大规模复制的成本优越性无法体现, 版权人与出版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新技术下知识产权扩张有其存在的必然。在国际上, 全球知识产权实在法都有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 例如:在TRIPs协议和《WIPO版权条约》, 以及《协调欧盟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均有体现。
三、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制衡
数字环境下出于达到版权保护的效果, 知识产权扩张有其缘由与存在的必然, 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必然挤压了公共利益的空间, 不利于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依靠法律制度使知识产权独占化, 但也牺牲其他生产了同样知识产品的劳动者应该享有的部分权利。因此法律要对权利人的权利做出一定限制, 来平衡各方利益。在实际中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应从利益平衡出发,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传统知识产权法对权利的平衡机制通过内部限制来实现, 随着平衡被打破, 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已经被削弱, 如在Michelin Man案中, 加拿大联邦法院对合理使用的原则做了很狭窄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中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 在现有相关法律原则、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细化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但为了完善知识产权的限制, 还应该借助知识产权法制度外的平衡机制, 建立起基本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可适用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垄断, 以便更好地限制竞争行为。当权利人知识产权的滥用而导致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威胁与危害时, 通过反垄断法可对其予以禁止。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逐步消失, 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企业正走向世界, 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式也越来越严重。加强知识产权建设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 知识经济时代应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炳章译:力量的转移.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107~110
[2]陈传夫:解决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应坚持什么立场.图书情报工作, 2002, 12:15~19
[3]Kevin Janus, Defending the Public Domain in copyright Law:A Tactical Approach, 14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 1999:10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2
加快铁路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来,科学技术更新的频率加快,我国铁路这个老企业传统而又落后的设备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铁路技术设备陈旧老化,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难题.
作 者:李永革 作者单位:兰州铁路分局党委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50刊 名:理论学习与探索英文刊名:THEORY STUDYING AND EXPLORATION年,卷(期):“”(3)分类号:F532.6关键词: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发展观;素质
一、引言
目前,全国上下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而当今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视点。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揭示了知识在促进发展中的动力功能,“知识就是财富”则揭示了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集成发展而产生的效益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民族的知识财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会产生基于认识飞跃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1967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探讨知识隐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运作中产生价值的过程,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知识,达到组织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少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实践,并经此保持其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90年代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实践加快了众多理论问题的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多重、多元反馈,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管理的框架。知识管理的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存储、识别和共享、创造和来源、编码和转化、扩散和应用、整合和集成、价值与实现等。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倾向于知识共享、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管理、绩效管理和加强。
知识管理的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知识管理”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迎来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经济时代。2000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要进行知识管理必须明确知识的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并被应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按照知识所表示的内容把知识定义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技能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即人际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在实际中,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进行知识管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知识创造和传播离不开人的参与。欧洲知识管理的资深专家斯威比认为,企业的利润将越来越明显地来源于3种无形资产:企业富有专业素质的员工(人力资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关系资本)以及企业内部流程和工具(组织资本)。未来企业经营的重点就是要将目光放在如何挖掘和充分运用这些无形资产上来,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
三、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它是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江泽民同志把发展与执政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在总结了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从理论上讲“发展是硬道理”这6个字,解决了为什么要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高代价问题,发展的低效益问题,社会矛盾凸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影响社会稳定,又影响到今后的改革发展。基于此,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应运而生。在新环境下,我们仍然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发展是硬道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内涵,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宏观大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硬内容”。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更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智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主要的是发展精神文化。因为它承载着时代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先进的文化是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反映。它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通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就是百姓的意思。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百姓是否真正受益。发展民生收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手段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先进文化环境的优化为动力,以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民生收益作为硬道理的评价标准。三个代表规定了发展的硬内容、软环境和评价标准。
如何通过高效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追求民生的最大收益?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指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做法。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个社会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这是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最初的含义是指通过重组、打乱、优化等手段改变原本的固有办事格式、优化办事效率的一种办事方法。中国共产党把它应用到基本建设中来,旨在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纵览全局,统筹规划。通过上述两种做法,实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民生收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变成可持续科学发展行动。
基于上述认识,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彰显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知识就是财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基础上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知识创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发展观会成为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按照层次分析的认知方法,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战略,当统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工作,加速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时,“以人为本”就成为快速、高效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打造能胜任科学发展的社会人团队,应从增强人的以下素质做起:
一是理性素质:即认识、驾驭、征服未知的能力,其表现形式是用“科学”提高“认识能力+对‘真’的追求”素养。
二是情感素质:即交往、友爱、亲情的彰显能力,其表现形式是用“道德”提高“亲合能力+对‘善’的追求”素养。
三是感性素质:即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的能力,其表现形式是用“艺术”提升“体验能力+对‘美’的追求”素养。
感性素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发展不仅会使人生枯燥乏味,而且会对恶劣环境麻木不仁;当其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拓展时,会只要实用,不顾审美,只重功能,不重造型;感性素质低而导致的感性智慧低,会影响有文化力内涵的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质量,会成为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瓶颈,从而降低民生收益。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发展是硬道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内涵,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硬内容、软环境和评价标准,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科学发展观指出了实现发展的核心和方法,就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而实现以人为本要提升人的素质——理性素质、情感素质和感性素质。
参考文献: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M].人民出版社,2008.
2、彼得.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企业[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人才”的信息。简单地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指的是为知识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技术诀窍、智力成果、知识经验等各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成为参与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将不再适用于知识、科技等这些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在知识经济中, 教育和学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将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雄厚的物质基础是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因此高度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基。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 经济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其次,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科技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将因此大大缩短;最后, 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速度也不断加快。
现阶段,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 但是中国经济中已经含有知识经济的成分,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成分不断渗透至社会经济中的其他各方面, 知识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各方面影响也越来越来明显。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变为知识、信息及技术。随着传统产业广泛地应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 使得生产所耗用的物资及能源减少。随着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必然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增长方式在知识经济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企业、政府、消费者都通过网络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都被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将在信息网络这一巨大资源库的帮助下,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最新状况,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型人才成为社会生产所急需的资源,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中观层面上, 知识经济能够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满足全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不断降低,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产业加快产业内部调整,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日渐增强。通过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首先, 企业的人力资源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高管必须是拥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 同时具备创新的能动性, 能够预见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正确把握适合企业快速发展契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次, 企业的资产组成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有关知识的一切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 它们也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不仅如此, 企业组织, 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将极大解放企业的生产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变革时代,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挥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科学教育。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正确途径, 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前我国应该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消除地区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发展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教师待遇, 建立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产业, 创造了效益, 教育更是创造未来的原点。第二,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 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 掌握市场主动权, 开拓市场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通过技术创新, 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第三, 竭力解决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复杂的知识发明与单一的法律界定之间的不协调。要完善产权法保护客体的范围, 正确处理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关系、激励公用知识创造与限制垄断之间的关系等关乎社会各阶层知识产权利益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不同行业之间专利保护期限。从长期趋势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社会经济也必然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提高知识经济成分质量与比重是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杏.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61-65.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5
2、为科技喝彩,为发展创新。
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4、凝聚科技创意,成就创新梦想。
5、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6、过去向土地要财富,现在向知识要财富,未来向创造要财富。
7、科技和人才携手,创新与事业同辉。
8、海融乃大金融相通,科技创新力行天下。
9、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10、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项目,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11、融才融智融科技,创新创业创辉煌。
12、科技提升速度,创新彰显高度。
1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14、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同心同德齐力发展。
15、金融成就科技,创新推进产业。
16、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17、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18、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业能力。
19、数字生活改变世界,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知识产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经济 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保障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以促进创新资源能够高效配置,把全社会的智慧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知识产权保护在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得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保护的不好,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对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和识别性工商业显著标记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发源于欧洲,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知识产权制度从产生到现在,也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全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细则、条例等配套法规。同时相继加入了多个国际公约、条例、协定或议定书。辽宁省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规章制度,并依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了《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协调机构,结合辽宁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辽宁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全省申请专利为37142件,比2010年增长了8.6%,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224件;全省注册商标申请为22896件,注册17688件;在新产品开发、版权、植物新品种、软件产品、软件著作权登记、地理标志产品等知识产权创造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二、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目前,辽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多数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的也是流于形式,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不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缺乏管理机制;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以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为辽宁创造财富,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服务。
(一)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们喊了很多年,可一直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直没有深入人心。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在全省逐步形成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没有知识产权制度企业一样能发展壮大,所以很多企业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了解很少。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者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怎么办,都不知从何下手。《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提出了“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理念。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在全省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普及宣传教育,使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成为一种制度,更要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工作,可是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尤其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工作中,以促进辽宁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制度。
(三)用知识产权保护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是全国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劳动力成本增加也非常快,如果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因此,经济发展的出路和机遇就在于创新,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倾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做到“研发产权化、产权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在短时间内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从长远角度看,用知识产权保护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将会大大促进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2011年,辽宁省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比如特变电工沈阳变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丹东金丸集团、鞍山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以自主专利技术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完成了32个国家标准的制定。
(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完善知识产权的扶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有效的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为促进省、市两级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辽宁开展了年度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试点省份。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和瓶颈,为促进经济健康、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们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应用,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②丁丽瑛.知识产权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周丽莉,张佳奇,周宇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安徽科技,2012(1)
④谢建伟,余建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所需[N].人民日报,2011-03-14
⑤涂赤枫,张晓丹,张旋.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3)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论如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编号:2012lslktzdian-01)阶段性成果〕
论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创新
在全球二次大战之后,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新的态势, 经济结构从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向信息空间转移, 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对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的变革。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 随着美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状态, 跨入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经济形态, 全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工作方式, 并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革, 知识经济管理就是基于这种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知识经济管理概述
(一) 知识经济管理内涵
知识经济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 通过在组织内部构建具有开放性、信赖度的工作环境, 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工作态度施加影响, 进而影响其工作行为, 实现员工共享合作工作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传统管理, 更强调对企业员工内在需求的满足, 企业员工不论其工作能力、工作贡献、工作职位的差别, 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同为是具有思想具有价值的员工, 希望企业能够尊重并重视自己的建议, 希望企业能够真正将自己看作工作主体, 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看作一种活性资产、劳动力或管理客体。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企业其他的生产要素, 作为经济主体人, 其具备的社会知识都是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学习, 因此在企业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 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员工的思想, 需要不断更新企业员工的信息, 构建企业员工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 实现员工思想求同存异, 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协力, 实现企业信息共享。
(二) 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美国曾对外宣称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美国生产要素带来了超过80%的增长, 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都来自于对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 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源作用, 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仅仅包括企业机器设备、企业生产原材料、企业自然资源以及土地等, 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时并没有被发现, 尤其是人力资源中蕴含的知识经济作用。到现阶段, 知识经济管理才被逐渐重视, 科学技术才成为社会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蕴含在人力资源之内的,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核心, 因此, 深度挖掘科学技术的作用, 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育就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人们越来越关注知识经济管理, 尤其是社会市场中最基本的单位———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 科学管理学家泰罗和行为管理学家梅奥将企业员工仅仅看作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 并没有深度挖掘企业员工蕴含的知识, 而是社会中存在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这种忽视知识经济管理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 尤其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临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企业只有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 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 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才能在社会中持续发展, 实施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二、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 图书馆应用管理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知识经济管理对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是人类搜集、保存、整理知识的机构, 也为人们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提供了便利, 为了实现知识经济管理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进步, 需要考察在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在图书馆的应用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图书馆应用管理将呈现数字化图书馆的趋势, 即将知识经济管理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实现新阶段的发展。
(二) 企业竞争力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知识, 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波动性, 成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就是一种知识经济管理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知识经济管理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科学指导。
(三) 企业管理应用
自2001年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以知识经济管理为主题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汇展, 到联想公司、清华紫光公司、TCL公司等先后准备并实施知识经济管理, 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用知识经济管理, 实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库的建设, 实现了企业共享透明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实现了经济资本的发展进步。在知识经济管理的需求下, 企业逐渐形成在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 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
三、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管理与传统形态管理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经济管理的广泛应用推广并不是由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生产规模所决定的, 而是由目前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带来的信息积累发挥作用引起的, 即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从最初的知识积累到竞争力的转化, 到最后的效益的释放, 是一个完整的应用过程。
(一) 管理目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企业产量, 提高企业收益;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企业管理的目标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知识作为企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 使得企业从生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生产质量的提升, 主要依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强化, 来满足企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企业售后服务的完善, 以及企业市场营销的开展, 在管理中实施知识经济管理, 对信息进行识别、搜集、整合、共享, 构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 不断创新, 获取企业利润。
(二) 管理思想的发展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实施知识经济管理需要依靠人力资源, 只有高效的人力资源才能确保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 可以说高效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管理作用发挥的载体。在传统经济形态下, 企业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 这种管理思想是以物为中心的, 但是在知识经济管理中, 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 这种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 因此, 在管理思想方面需要进行转化, 实现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改进, 实现管理思想的逐步过渡。知识经济管理在管理思想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层次:第一, 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 改变企业管理思想,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变革企业管理职能, 有利于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第二, 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 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功效, 不仅可以为企业创收增益, 还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转化, 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 构建企业文化内涵。
(三) 管理组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于传统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限制, 而且企业高端技术以及决策权归属于企业少数人群, 使得企业信息资源只能够按照从上而下的形式进行传递, 形成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垂直流动形式, 呈现金字塔形态, 主要是以精细化的分工管理为基础的, 这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灵活性较差, 信息传递共享性较差, 企业在管理中一旦面临市场变动, 就可能引发企业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目标的脱轨, 生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因此, 在现阶段经济时代背景下,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 企业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 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高效、灵活的管理组织结构, 建设一支具有组织势能的工作团队, 促使企业管理组织向精干化模式发展。
(四) 科学化发展
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指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科学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即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知识经济管理, 确保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保证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创新, 运用科学软手段, 强化科技硬手段, 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 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 以实现先进管理水平。首先推行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领域是美国的大学行政部, 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 为大学学术提供服务, 强化了大学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 逐渐被推广应用与其他领域, 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应用趋势。在我国, 实施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一个理性的方式, 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构建量化和非量化的考核指标, 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 建设企业管理数据系统, 将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
(五) 专业化发展
影响知识经济管理功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 只有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职业管理人的出现、针对管理阶层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人才培养机制、学习型人才的培育等。现阶段, 在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 需要全体员工的支持, 而知识经济管理的实施又需要员工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需要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为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 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形式对知识经济管理概念进行宣传教育, 树立全民知识意识, 还可以科学合理的手段, 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 发挥知识经济管理最大的外在效益, 还可以通过职业管理人的培训,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再造, 人力素质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管理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另外, 构建包括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虚拟组织, 建设相应的文化, 应用共同的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施加影响, 因此专业化发展趋势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四、结论
知识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想, 从其产生、兴起到发展就在社会各大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 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渗透, 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企业竞争力应用以及企业管理应用中尤为明显, 人们逐渐借助信息技术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 尤其是在企业管理领域, 知识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时代背景下, 知识经济管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化,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反, 知识经济管理也给经济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促进了经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视野, 2013 (23) .
[2]潘连乡.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02) .
[3]邹玉艳.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4) .
小议知识经济与会计发展 篇8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 (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economy) ”这个概念, 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即“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1) 知识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知识,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中认为知识将成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时间的最终替代物。 (2) 知识经济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以富有的资源替代稀有的资源, 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从理论到方法上对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 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工作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仅反映经济现实, 描述经济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能反馈经济信息, 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 使企业能够适时做出决策, 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因此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
三、知识经济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反应性, 即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经济需要而发展的, 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与作为现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经济思想的不同, 对会计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1) 对资本制度的影响。现有的会计理论是以实体资本 (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 为基础的, 不确认智力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也就是说, 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的拥有者应享有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因此,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 (2) 对资产概念的影响。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 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 主要是指有形资产, 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 但由于各种原因,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始终只占次要的地位。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 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 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 因此, 无形资产, 特别是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
四、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原则提出新的挑战
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 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 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 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 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 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 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一些缺陷: (1) 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 (2) 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 (3) 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不能适应动态经济环境。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传统费用配比原则有以下无法解决的缺陷: (1) 配比概念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 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很难找到这种关系。 (2) 在配比原则下, 费用确认是在支出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 而非相关现金支出的时间, 这会使净收益与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 费用确认标准应趋向多元化。
4、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 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 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 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 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资料,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其次, 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 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 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 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 又可实时报告, 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 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 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 我们从事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工作人员应共同努力探讨出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无形资产计量方法, 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发展,创新
毫无疑问,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科学技术, 正是科技进步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转移, 并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从而造就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 科技活动社会化、国际化
如果说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科学家的个体科学活动还是发展科学的主要方式, 那么在20 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内部各分支的交叉和整合, 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增强, 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从分散的单纯的个人活动转化为社会化的集体活动, 出现了所谓“大科学” (metascience) , 研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 甚至国际规模。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技术合作进入无国界的网络化时代, 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系统, 将各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的信息交流联成网络, 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由于信息化而大大缩短, 进入了信息传递的“二无”时代——“无时不在” (Anytime) 和“无处不在” (Anywhere) 。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开放体系, 按照熊彼得的说法,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经济的发展形成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长波周期, 每一波的周期约50年。有专家认为, 虚拟空间 (cyber_space) 技术的出现, 已经导致了现代经济进入第5 次长波, 这就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重大课题具有全球性, 必须随时对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回应, 这就要求通过跨地区、跨国家的途径和形式来筹集研究经费、组织科研队伍、建立科研基地。各国各地区对国际科技合作都很重视, 一些耗资巨大的科学实验装置, 如国际空间实验站, 以及一些大型的科技计划, 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欧盟科技发展框架计划 (FRP) 、尤里卡计划 (EUREKA) 、欧洲科技合作计划 (COST) 等, 都是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的, 不论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看, 都是国际合作的典型。
2 科技活动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由于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佳平台而为知识经济的诞生创造了经济前提。
一是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高技术为导向的科技实力的竞争, 增强科技实力, 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因此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研发的投入, 就R&D投入而言, 上世纪90 年代, 我国R&D占GDP的比重增长缓慢, 1999 年以后这一比重开始稳步提高, 2007 年达1.44% (实际为1.49%) , 远高于俄罗斯 (1.12%, 2007 年) 、印度 (0.61%, 2005 年) 、巴西 (1.11%, 2007 年) 、南非 (0.92%, 2005 年) 等发展中国家, 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但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 各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经费投入日益增大, 如美国研究发展国际合作 (ICRD) 1995年经费占政府总经费的4.5%, 而我国这一投入仅占0.3%。由此可见, 美、日及欧洲国家在世界科技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与其对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包括对科研发展的大力投入都息息相关。
二是创新活动市场化。市场是满足需求的场所, 同时, 市场需求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市场的要求往往成为科技生产的风向标从而不断开拓和创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美国的苹果公司就是创新的典范、知识经济的代表, 以电脑公司发家, 从i Pod、i Mac、i Phone到i Pad, 不断推陈出新, 引领潮流。苹果也从最初单一的电脑公司, 逐步转型成为高端电子消费品和服务企业。在创新驱动下, 苹果公司在2014 年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5 名, 超越谷歌 (Google) , 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美国的微软也是如此, 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电脑操作简单化需求, 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软件市场的霸主。这说明, 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 符合市场需求, 科研工作、技术研发和产业开发及建设就能有的放矢, 从而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扩大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使创新成为经济效益的“倍增器”。
三是科技产品的市场化。技术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从使用价值角度看, 使用技术成果, 能降低生产成本, 使消费者获得利益, 或者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 或者生产出新的产品等。从价值角度看, 在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中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而且凝结的是比简单劳动复杂得多的高级复杂脑力劳动。另外, 技术商品化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 知识经济形态下竞争激烈,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竞争。在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下, 技术市场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快, 形式越来越丰富与完善。目前, 国际上最热门的技术市场有:技术咨询、技术设计、技术服务和软件销售等, 均已成为其产品拥有者重要的利润来源。美国10 年间技术贸易的顺差, 仅专利权转让一项就增了34.6亿美元。纯无形资产的专利许可证贸易已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80% 以上。技术商品化、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3 科学活动伦理化、人性化
人类理性创造了科学技术, 但理性却难以完全驾御和控制科学技术的所有后果。极端的功利主义与片面地利用科学技术,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 随之带来的是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问题。所谓泰勒 (E·Taylor) , 命题 (亦称“科技至上命令”) ——“能够做的就意味着该做”已经受到了严重质疑。正如居里夫人在20 世纪初所质问的那样:“人类是否已经成熟地利用自然, 还是反而被这些认识所烦恼?”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 知识经济既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发展的经济, 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正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理念决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活动已经显露出伦理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以人为本, 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发展科学技术时, 特别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使科技与人性、科技与人的价值相协调, 避免对人自身造成的危害。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科技发展必须符合人的类本性, 可惜, 这一深刻思想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深刻批判了工业社会的技治主义 (technocracy) , 科学史家萨顿呼唤“新人文主义”, 以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沃德等的《只有一个地球》发出严重的警告, 直到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论。人类新觉醒的时代终于到来, 理论正在被付诸实现。例如, “克隆”技术在世界各国都被禁止用于人的自身, 主要不是技术和经济的原因, 而是因为克隆技术将冲击传统的人伦关系, 对人类尊严形成挑战。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扬弃工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深深认识到了要摒弃对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探求一种能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资源的开发作用, 开发尚未利用的不可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资源, 维持环境的生态能量, 实现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 在“天人合一”中促进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活动, 追求发展、效益与人性化方向是统一的, 相辅相成的。没有效益, 科学发展将失去内在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将失去物质基础;没有人性化方向, 科学技术活动将偏离正确的轨道, 对人类造成伤害, 这样的科学进步并不是真正的进步。人类必须防止高增长低发展、高增长无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 实现增长和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家熊.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曹昌祯.中国科技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路甬祥.创新与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4]李京文.知识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李红军.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6) .
[6]许超.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3 (9) :52-53.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10
根据OECD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 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 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 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 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 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 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力水平高低, 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 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 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 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 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 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 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 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 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 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 生产成本较高, 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 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 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 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 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 更有质量的要求, 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 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营观念陈旧, 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 农民怕风险, 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经营方式, 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 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 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 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 才跟着种养什么, 缺少市场预测, 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 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生产力落后, 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技术人才, 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 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 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 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 经济效益不理想。
流通机制不活, 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 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 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 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 并且缺少中介组织, 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 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 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 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 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 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 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 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 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 使农民开阔了视野, 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 优化了经营观念,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 使流通机制变活, 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 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 知识越用越多, 使用成本越来越低, 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 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 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面认识, 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以替代稀缺资源, 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 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 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 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 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 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 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 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 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 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 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文著.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11
进入21世纪后,跟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并随着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的浪潮,向新兴工业化国家扩散。
2005年,经合组织发表《提高服务部门的绩效》报告,分析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生产效率提高以及促进创新的贡献。该报告指出:近年来,服务业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和雇佣的就业人员,已分别占经合组织经济体的总经济增加值和总新增就业人数的70%以上。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通讯、网络链接、网络电视等现代服务业;数字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内容产业;基于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商业方法创新,促进了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知识的产生、扩散、运用和保护出现了新的方式;网络链接、伙伴关系、工作流软件、上传、外包、离岸经营和开放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产生了新的相互作用。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密切关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基础设施与关键设备;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快捷的服务。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迅速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会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拓展对外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推进现代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给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和发展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都很重视把经营范围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微软公司为了进入网络电视服务业,耗资4.2亿美元收购WebTV公司,而后者已向多个国家申请了250余项该领域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交易方式,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竞争优势,向多个国家申请了1500余项专利。英国电信公司为保护其产品与服务,拥有专利近3万项。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任务:“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体制,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创新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构建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以后,在知识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已达到60%以上,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则达到80%以上;每年专利许可贸易收入超过1800亿美元,品牌许可使用收入超过105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利润构成中,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益所占的比率,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态势。这都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为前提,以知识产权服务业为支撑而实现的。
知识产权服务业,把创新、研发、制造与营销结合起来,既可以引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又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交易特别是加快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提供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进而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提供新的服务方式,有利于创新主体把握自主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成果依法获权的可能性,降低自主创新成本和知识产权风险;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提供维权援助服务,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妥善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形成并不断优化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可以预期,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服务业将形成一定规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价值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还不适应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还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二是缺少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三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特别是国际化、专业化高端人才不足,各层次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服务功能亟待扩展,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四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的能力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五是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够深入,难于引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意义非常重大、任务非常繁重、时间非常紧迫。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后金融危机时代,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一些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知识(主要是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核心竞争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群,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
4.创新成果主要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为社会充实物质基础;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综合能作为国家的核心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现。
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
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还不高。经济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还不强,很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加快解决。
由于企业和公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较弱,使我国经济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制约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这是造成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本质原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为主,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形成科学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破解上述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这四个环节是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就培育和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言,首要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核心是: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001年4月,温家宝同志在听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汇报时讲到:创新成果,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上;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讲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指向,应是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核心指向,也应该如此。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主旨:
把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升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体制创新、完善法律政策、培育市场需求,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知识产权服务应该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加快产业化并实现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功能。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主要目标:
形成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面向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品牌创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信息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知识产权信息和相关服务;形成市场化发展机制,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行为规范。
政府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应有作为
第一,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相关制度。
制定和完善保障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出台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破除制约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加大对知识产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完善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评估、融资等方面的制度;营造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知识产权服业。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的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构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的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和扶持企业、单位、机构建立专门或专题知识产权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传播网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信息保障,以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宽服务范围。
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如提供数据加工、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信息开发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知识产权发展态势判断、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知识产权预警等信息应用服务。
要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和法律服务,如提供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持,专利权的无效宣告请求,不正当注册商标的撤销请求,已注册商标的异议请求,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备案申请等代理服务;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侵权的司法鉴定和侵权判断,知识产权权属纠纷、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纠纷,滥用知识产权以及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等各个方面申诉、应诉和反诉的法律服务。
要开展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经营服务,如提供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的深度分析,预测和判断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动向,正确选择研发方案,谋划权利规避策略和专利布局规划,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策划等咨询服务;提供知识产权有效性分析和判断,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评估、转让或许可评估、质押融资或证券化评估、法律状态评估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交易、展示、推广、托管等经营服务。
要开展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培训服务。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和行业管理。
支持各种所有制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机构等参与知识产权服务;构建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帮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能力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商业服务机构。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分级评价体系;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规范知识产权服务行为;引导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自律管理和诚信建设。
第五,组织协调对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服务。
构建知识产权审议和知识产权预警的工作机制与工作体系,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等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第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科目设置,培养和引进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全面提供从业人员素质,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的管理和使用。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能力建设
首先,要重新构建对创新成果的管理和评价理念。不再只是评价创新成果的水平,只把创新成果作为单位获得新的创新资源、个人获得职务晋升或奖励的评判依据;而是主要评价创新成果可能实现的商业价值,至少对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而言,应把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评价创新活动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以促进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创新成果,只有先知识产权化,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地产业化,并实现其商业化价值。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才能最终凝聚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不能产生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要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汇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在服务对象处于新创意、新概念、新创造的酝酿阶段,重在对科技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动向、市场需求前景等信息,进行充分汇集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对创新活动做出方向性、可行性的正确判断。在服务对象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重在对同领域核心专利技术、主要专利技术和相关专利技术进行全面准确的检索、分析和评估,对其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及权利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帮助服务对象正确选择权利规避策略,确立研发方案,预测和判断自主创新成果获权的可能性,制定专利申请策略和专利布局规划。
第三,提高对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前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服务对象处于产品开发和规模化生产阶段,深入进行同类产品的功能与性状调查,以引领产品外观及工艺流程的新颖性、创造性设计:对同类产品的市场容量进行分析和预测,对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前瞻性判断,正确确定量产规模;进行价值链分析,正确选择部件加工和产品组装的生产方式,力求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帮助服务对象降低产业化成本,规避市场风险,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提高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提供维权援助服务的能力。设计和实施创新各阶段的知识产权审议和知识产权预警方案,研究对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利用的可能性,谋划购买、受让他人专利和促成交叉许可的策略,降低使用核心专利的成本,避免落入他人的知识产权陷阱,化解知识产权风险,根除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形。
熟悉诉讼程序,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条款和抗辩原则,能够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制止竞争对手滥用知识产权以及促成知识产权诉讼双方和解的策略。
帮助服务对象提高维护自身权利、规避他人权利和应对侵权诉讼的应诉能力。
第五,提高知识产权经营能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展示场所,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产权成果提供者与需求者的对接场所。它应该是一个拥有能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汇集和深度分析,能对知识产权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包括技术评价、法律状态评价、产业化前景评价和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价),能对知识产权成果进行整合与集成创新,能促成知识产权流转顺畅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能够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成果实现产业化和经营知识产权的服务机构。
我们应该把经营知识产权,并产生规模性的商业价值,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经营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成为对发明创造和文化创意及其产权化、商业化具有促进功能的重要服务体系。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 篇12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目前中国的企业主要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合资、外商独资等类别,其中国有和民营企业是主要的企业类别。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企业知识管理是以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知识为对象,确认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得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性要求。基于知识管理和企业档案,学术界对于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念。
1. 档案的资产属性。
由于档案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记录,不仅具有鉴证和凭证价值,其存在也是企业知识和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管理层面来说档案也具备知识的资产属性,它具有隐形的实际价值。在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档案资源资产观的概念也被明确提出。有学者认为,企业档案可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无论创新还是扩大再生产,通过利用档案都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档案可以作为一种资产[1]29。客观上讲,企业档案的知识资产观就是对企业价值链和企业知识的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向知识资产转化,以提高企业生产力、响应力、创新力和决策力,从而有效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临的变革[2]76。企业档案是企业经历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记录着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历程和问题,同样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宣传和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是企业显性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档案的知识管理属性。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和机制很多是片面地依托档案实体和管理工作来进行的,而知识经济和现代日趋成熟的知识管理理念正在对传统企业档案管理产生冲击,通过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与拓展,新型的环境必将带来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也必将带来新的变革。从知识管理层面上来说,存在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逐步升迁,知识管理将会在以信息为依托,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知识组织为目的的企业档案工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档案的工作重心也应从简单的档案信息的收集、累积和实体保管放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上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必将拓展为以编码化模式为主、以人性化模式为辅知识化的、高级的档案管理模式(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3]24。
3. 档案的知识管理价值。
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不仅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修整,也需要对新的环境下的原有工作进行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来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知识管理环境带来的变革。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应结合协同创新思想,档案分类适宜采用内容分类法,同时加强其分类操作的标准版式,如设立内容主题词,也可以加强内容关联性系统的研发与构建[4]52。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也有极大的知识关联,知识管理时代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亦应充分掌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以便能够挖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能重心应转变为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5]153。在企业档案的主要发展方向上面,档案管理应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知识资源管理则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依托。
通过对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知识管理环境中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档案在企业知识管理环境中的定位研究、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及知识管理环境中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工作存在问题
1. 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尚未转变。
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理念对档案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的先进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档案的价值与应用。传统企业档案工作中,档案人员工作重点是对实体档案或电子档案的保管和及时的提供,其工作的关注点往往固化于档案载体,而对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关注不足。
在知识管理的大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转变思维。档案作为企业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其价值不仅有固化于载体上的凭证价值,同时也具有脱离载体蕴涵于信息资源中的情报价值、文化价值。知识管理的环境中,档案工作人员不应把自身仅定位于档案实体保管者和提供者,同时也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开发者。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档案认识,其次要同步保证档案管理质量与服务需求,最后要明确必要责任主体,以信息资源观的理念和知识开发者的身份定位对待日常的企业档案工作[6]61。
2. 企业档案价值未被充分利用。
在现有企业当中,企业档案一般都重“利用”轻“保管”,往往档案人员对于利用的观念以提供为主,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当企业内部有档案需求时,能够及时提供就是合理的利用。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忽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在知识管理时代,企业档案工作重心依旧是“提供利用”,但此时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及时提供,而应当注重对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利用”不应将思维固化为将档案提供给需求者,而应当转变思维。档案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企业内部的需求,结合企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精炼,进而形成知识产品并主动提供,这才是知识管理环境中正确的企业档案利用方式。
3. 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单一。
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精炼,最终形成档案知识产品,那么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利用各类专业信息技术软件,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人员结构较为单一的档案部门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企业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构成上一般存在两种情况,国营企业中以档案专业人员为主,民营企业当中一般以办公室人员兼任档案员。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工作人员结构单一。
4. 管理体系单一化。
在面向知识管理的档案工作时,传统档案的管理一般只限于存取,独立的档案管理体系是企业中存在的大多数现象,而在中小型企业中,一般都存在独立的档案室,各类企业中档案部门一般都相对比较独立。与企业中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研发部门存在的联系也仅限于存放或者调取档案的环节。知识管理中档案工作人员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一方面要了解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两方面的因素就要求档案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知识管理的运用将有效地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使以实体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以硬性管理为主向以软性管理、以区域性管理向全方位、网络化管理等转变[7]25。
三、档案知识管理发展创新趋势
1. 企业高层引导知识管理理念。
在各类企业当中,企业高层的决策、理念往往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说改变一个企业的走向。同时,在企业当中,引导一种思维、一种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高层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或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引导企业员工理念的形成。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也应该从企业高层开始转变,并通过企业高层的引导逐步从上到下延伸,最终在档案部门甚至全企业形成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思维。从另一层面上讲,如果高层领导不能重视这个理念的推行或实施,即使档案工作人员有这样的意识,也会因为缺少技术设备支持或相关人员支持无法在企业当中进行知识管理,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强化知识观念,创建共享的企业文化,同时建设知识资源管理平台[8]93。
2. 企业档案管理提供利用向知识提取、共享延伸。
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工作者所要做到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提供利用档案实体,同时也应该开发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形成档案产品并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由于档案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档案部门在知识管理中应更注重实现“知识共享”,这些都需要以企业高层的意识为导向。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要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知识资源的管理,强化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9]54。这就要求企业档案部门从制度、管理机制入手对现有档案管理流程再造。将提供利用具体化,将原有的对档案实体的提供利用延伸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共享,形成一套“接收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档案实体提供利用—了解各部门需求—知识产品开发、共享”的业务流程。
3. 企业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专、兼职人员结合。
知识管理环境中,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产品生成及共享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设备,二是人力。设备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解决,但解决人力问题并不是单纯增加人数。首先,对于知识产品的开发、生成来讲,一方面需要了解信息资源开发软件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当前知识领域有相关了解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了解档案的专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来讲,在档案部门配备这么多人力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方面为了解决知识管理中人力的问题,可以采用专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专职人员指档案工作人员,兼职人员是企业内部有知识需求部门临时调派的协助人员或者是熟悉信息开发软件的专门外包人员。通过这样专、兼职人员的结合可以使企业在节省资本的情况下解决知识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人力问题。
4. 企业档案管理吸引其他部门交叉协同工作。
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知识产品的生成及实现,首先需要了解各部门的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在知识产品生成的过程中也需要各部门的参与。企业想发挥档案的价值,从中提取知识、共享知识,企业档案管理应由多个部门协同参与,这样的参与并不是多个部门全程参与档案工作,而是多个部门参与到档案工作的主要阶段,如档案生成、档案内容利用等方面。
档案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属于知识资源的经济资源[10]91。在充分了解了档案作为资产的一面后,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会给档案管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使得各企业之间展开了知识储备竞赛,档案部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管理活动中原始记录的存储地,为知识产品的生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档案部门及工作人员应适应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知识管理的需求,适时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流程、机制、加强与其余部门的合作,利用好这个平台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摘要:本文以档案的资产属性、知识管理属性和知识管理价值等为研究基础,对面向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人员结构和档案价值利用等问题,讨论了新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档案,问题分析,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世林.企业档案资产和所有权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1(2).
[2]张晓娟,马瑜,左田原,黄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4).
[3]徐拥军,周艳华,李刚.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2).
[4]陈海静.基于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工作创新[J].兰台世界,2010(6).
[5]高萌萱.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10(5).
[6]刘晓红,夏春阳.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7]许桂清.知识管理与档案科技创新[J].档案学研究,2007(3).
[8]秦伟强.浅析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3).
[9]范韶敏.将知识管理引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以潞安矿业集团为例[J].中国档案,2010(12).
【知识经济管理发展】推荐阅读:
知识经济发展06-04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05-21
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08-04
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08-23
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07-25
知识分享经济10-14
经济知识教学10-06
知识经济条件管理10-25
知识经济时代10-15
知识经济条件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