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法律人才

2024-07-07

医事法律人才(精选4篇)

医事法律人才 篇1

医闹是一种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卫生部新闻办的调查表明, 在2006年, 我国内地出现的医闹事件就多达9831起, 导致5519名医务人员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 致使医疗机构的损失多达2亿元人民币;不仅破坏了医疗秩序, 也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我国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进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报告时就提到, 最近几年, 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 很多地区的医疗机构经常出现医疗失误以及医疗事故, 导致医院的纠纷不断, 因此破坏医疗秩序、打伤医护人员的现象也不断增多;某些地区还存在用攻击医院的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医闹现象, 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和伤患之间的信任度;有的医务人员由于害怕出现医疗事故, 以至于不愿意使用某些安全性较低的医疗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南通瑞慈医院董事长方宜新代表提供了一组数据, 2006年10月份中国医师脚会在北京、山东、湖南等地的350所医院开展“医闹”调研, 一共得到115份有用的调查问卷。在前面的三年, “医闹”现象的出现几率分别是89.58%, 93.75%以及97.7 2%, 平均下来, 每所医院出现的“医闹”现象为:2004年为10.48次, 2005年增加到15.06次, 2006年也有15.31次。

较为多见的医闹方式表现在以下几点: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攻、肆意的殴打、恶言相向, 破坏医院的医疗设施, 集体堵住医院大门, 悬挂横幅, 多次的上访以及攻击警察, 这些行为都可以持续多个小时甚至是很多天[1]。进行医闹的人不仅包括患者及其亲友, 也存在某些由家属找来的黑社会势力。在有些地区, 还有“职业医闹”的存在, 对于维护当地的医疗秩序极为不利。一般医闹的行为多为:一哭、二闹、三缠、四砸、五打。首先是“哭”, 原本活生生的人来到医院就送了性命, 家属悲痛欲绝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某些“闹托”就会故意找几个会哭的中年妇女, 假装成死者的亲人, 同家属一起在医疗机构的公共场所或是院长办公室不停的哭闹, 讲述自己的委屈和可怜, 责怪医院的不负责。一定要闹到很多人过来围观, 医护人员无法正常工作, 院长束手无策。其次是“闹”, 张贴横幅, 随意破坏医院设施, 这样的闹事行为不仅十分危险, 也会导致警察出面进行协调。一方面妇女大肆哭闹, 另一方面还会找一些强壮的青年不断向医院施压。这些人每天从上班开始就堵在医院门口, 或是赖在医生办公室, 要求医院给个说法并且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赔偿条件。然后是“缠”, 如果经过上面两种方法还是没有用, 就想尽办法获取院长的私人电话, 半夜三更打过去, 别的不会说, 就只问如何解决这件事。再者是“砸”, 砸病房、办公室、护士站, 凡是可以砸的地方, 可以砸的设施设备, 都不会放过。最后是“打”, 有的医闹人员个个十分强壮, 丝毫没有失去亲人的悲伤表情, 却打着死者亲人的旗号同医院争吵不休, 不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甚至对医护人员进行殴打、围攻。

面对这些无理取闹、行为极其恶劣的医闹人员, 大多数的医护人员甚至是医院领导都表现的无可奈何。梁锡洁等人通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得知, 大多数的初级医护人员在学校的时候, 对于很多有关医疗方面的法律知识就进行过较为全面的学习, 但是许多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务人员, 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并没有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学习或是研究, 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而他们恰好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主力军。

一般而言, 医疗行业是一种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医学上常见的疾病相对较多, 并且每种疾病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加上患者自身情况的差异, 以及大部分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不符合要求, 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开展难上加难。目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学上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久而久之, 经济效益与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矛盾加剧。此外, 受我国技术条件水平的限制,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还有待完善。种种因素造成了医疗纠纷频发。按照我国相关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关于医疗侵权诉讼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正在实施。依据目前实施的状况,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患者的诉讼权利已经摆脱了行政权力的约束, 患者的利益将得到可靠的保证。

就笔者调查的情况而言, 其中, 医疗机构作为被告出庭进行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加, 这些现象表明引进和培养医事法律人才工作迫在眉睫。所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 一些医院为求发展, 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法制建设, 参考国家的有关法律以及关于医疗机构方面的规定, 再开展医疗工作。除此之外, 依法办院、依法管理, 都是导致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 只有将医院法制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 才能够将医院管理工作引入正轨, 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将其作为医院重点建设的一个项目。由于此种情况, 许多的医疗机构正在引进和培养医事法律人才工作上进行探讨。

绝大部分情况表明, 医事法律人才在防范医疗事故、处理医疗纠纷的医疗法律事务中产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 医事法律人才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完善自身的建设, 帮助处理一些医疗隐患。另一方面, 其能够使医疗机构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与医闹行为进行正确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同时有效地维护了医疗秩序以及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医事法律人才能够既懂艺术, 又对法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医院的法制化建设, 使其依法行医、依法办院、依法管理, 尤其是在预防和恰当的处理医闹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在医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即对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推行普法教育, 使他们对法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导其通过正确的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医院的公共财产。

2) 在处理医闹事件时, 可以及时向医院领导报告有关于医疗法律的一些专业意见, 它能够促进医疗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3) 引进和培养医事法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医疗纠纷特点和原因, 最终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处理对策。

摘要:在现今社会, 医闹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不利于医院正常秩序的维护, 同时也违反了法律的有关规定;此外, 医闹已逐渐成为一种谋取不法利益的手段。由于现在很多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因此, 许多从事医疗的相关机构都十分注重引进医疗方面的法律人才;当出现某些医疗事故或者是医疗纠纷时, 这些医事法律人才就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他们不但能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的完善, 在出现医闹时, 也可以用其法律知识对医闹现象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以维护医疗机构的秩序, 确保其利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医闹,医闹方式,医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逸红, 刘珍明.恶性医疗纠纷13例统计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7.

[2]郭端红, 吴素明, 张文珠.从“医闹”现象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J].海南医学, 2010.

[3]方豪, 翟晋, 吴波.着力解决“医闹”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10.

医事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反思 篇2

一、医事法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 开设医事法律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大多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 一块是适合所有本科专业通用的公共基础课, 一块是医学课程, 一块为法学课程, 还有一块为医事法交叉课程。但在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的比例设定上、以及具体医学和法学课程开设的门类上各不相同。此外, 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也大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医事法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五花八门, 各自为阵, 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结构。

二、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新生的专业, 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础。课程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课程体系历来被教育学家认为是专业建设的重大事情。[1]当下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的局面, 不仅影响到专业自身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 培养出的人才参差不齐,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倘若专业人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专业能否存续下去就将变得更为严峻, 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

在确定某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之前, 首先应考虑的是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 下一步才应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去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当前, 各高校医事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即都以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2]

(一) 合理设置医学课程

若想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考虑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医事法律专业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环境中接触最多的是医疗纠纷, 如果仅仅对医学知识有皮毛了解, 无法凸显专业优势。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既要学习医学知识又要学习法律知识, 故以医学专业的标准去为该专业学生设置医学课程也不合理。这就要求高校在为学生设置医学课程时不得和医学类专业学生齐平, 而应单独开设, 具体开设哪些课程需要通过实际调研方可作出结论。

(二) 科学确定法学课程

对于法律课程的设置, 大多数院校以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为准, 但在具体课时设定上也存在差异。医事法律专业虽然是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但最终落脚点仍应是法, 即学生应以法律思维去探求医学领域的纠纷, 这就表明学生必须要有足够深的法律功底和基础。据此, 在法律课程的设定上, 核心课程仍应以法学专业本科生为标准。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有选择地开设。

(三) 增开交叉课程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医事法律绝不是医学和法学的简单叠加,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掌握了医学和法学知识, 面对实际问题仍会无从下手。这一学科最具特色的应是交叉课程, 但当下这一模块却是各个高校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的院校仅开设有卫生法学和医事法律两门课程, 远远无法满足该专业学生的需求。今后, 可以考虑增开如医患沟通学、医院管理学以及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学等课程, 以更加凸显医事法律专业的特色。

(四) 完善实践环节

医事法律专业在实习环节的设定上也存在问题。就医学实习而言, 实习期是否应与医学专业相一致?如上所述, 医事法律专业培养目标并不是临床医师, 故在实践技能的提升上, 无需与医学专业学生相同。但如果将医学实习时间设置太短, 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收效胜微, 故应合理设定时间段。同时, 在实习科室的选择上, 不应寻求大而全, 而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几个部门, 医务科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法学实习来讲, 不必遵循传统法学专业的路径, 可根据专业特点, 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 不仅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关系到医事法律专业未来的走向, 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明玉.论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完善[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7.

医事法律人才 篇3

1国内现状

2010年10月30日, 卫生法学国际研究院在南方医科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卫生法学专业性的国际科研教学机构, 其设立的宗旨是:与国际著名院校合作, 共同培养卫生法学高端国际型人才, 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高端管理型人才资源, 同时也为我国医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借鉴经验。这足以见, 医事法学教育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己经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应。

冯玉芝在《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一文中, 对于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进行了界定:认为医事法律素质就是法律素质, 就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 (主要指从事医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 在医事法律法规知识占有、医事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具有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对于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界定: (1) 熟悉并理解医事法律相关规定; (2) 培养履行医疗医务的守法意识; (3) 强化医患关系平等的观念意识; (4) 培养医疗纠纷与诉讼中的证据意识; (5) 培养承担医疗侵权责任的法律意识。针对当前医学生的医事素质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的途径: (1) 树立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新理念; (2) 以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 (3) 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4) 提高教师法律实务水平。

李军海、安娜在《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一文中, 深刻的剖析了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病因: (1) 基础课效用不足; (2) 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参差不齐; (3) 学生工作者在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 (4) 学生欠缺法律素质自我教育。针对以上的病因, 提出了针对的改进措施:分为四个层面即:医学理论教育层面;法律理论教育层面;学生工作层面;学生活动层面等。认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 既要认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特点也要突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性, 而且必须将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至于国家法治建设的潮流中, 今儿根据学校特点建构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对合理的思路。

程乐森, 徐玉梅、宋茂银在《面向医疗实践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认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依法行医不仅要求卫生机构的设置, 各类人员的组成、职责、考核、奖惩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病人的求医行为乃至尊医行为也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教育, 还应于医疗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走出校园, 到生活中去学法、用法、服务社会。

李喜、范利国、姬翠梅等在《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一文中认为: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符合要求的医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掌握和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文素质, 其中法律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人文素质。然而, 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实践能力欠缺。因此, 提高和加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就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提升医学法学地位; (2) 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一批专门的医法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 丰富培养手段, 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4)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

杨丽、岳远雷、赵敏等在《武汉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 通过对武汉市学院校564名大学生进行的医事法律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地区医科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呈正态分布, 处于中间水平;但是医科大学生对于医生执业领域的一些法律知识明显不足, 在某些领域中虽然掌握了相关的医事法律知识, 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有较大的不足。

然而, 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实践能力欠缺, 在国家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大背景下, 研究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 美国法学界开始关注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而引发的诉讼, 医事法学教育逐步走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罗马大学法学院在四年级开设有“医药与保险法”。日本法科大学院开设了“法与医疗”课程。医学院校也都开设了医事法学相关课程, 运用医事法学理论规范医生医疗行为和指导医学立法执法等工作。现今, 医事法学、健康法和艾滋病防治法等己经成为国外大部分法学院和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医学和法学的不断完善与相互交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学院或医学院校都逐步开设了医事法学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

综上所述, 随着针对医师和医院的诉讼迅猛增加, 医事法学教育、医事法律问题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方面的科学研究尚不深入, 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体系、培养原则、培养方法, 甚至没有清晰的关于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认识, 所以根本没有进一步形成加强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改革途径和措施, 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培养模式陈旧和单一, 并没有显示出全面改革的迹象。通过文献查阅, 目前尚未见到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思想与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联系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因此, 基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域下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 是一个有待开拓、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李煜.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进[D].长春理工大学, 2009.

[2]冯玉芝.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3) :27-28.

[3]何嘉莉, 梁敏莉, 钟凌.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育亟待加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学版, 2007, 28 (5) :332-333.

[4]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Z].2012.

医事法律人才 篇4

关键词: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诊所式教育

一、医事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事法学专业是中国法学专业教育的新门类, 自1996年东南大学创建医事法学专业伊始, 迄今中国已经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相较传统法学教育, 医事法学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品格。这与医事法学的教育目标相关。该专业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国医疗卫生法制化进程需要的, 能够解决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类法律问题的医、法兼修的复合型专门法律人才为目标。然而, 与此定位存有一定差距的是, 医事法学的实践教学状况仍需改善。中国医事法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存有如下问题:

1.教育计划存有偏差。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 一般以医法并重作为学科特色。这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便自然存在医学和法学如何分配比例的问题。在目前医法并重的教学模式下, 大多数医事法学专业只能设置于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长于实践性教学的医学教育的习惯性优势较大, 一般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 相对而言, 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色彩并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得以充分体现。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事法学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 仅以实习的方式予以简单覆盖。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校园建设等方面, 医事法学专业都应当强调以法为主的特点[1], 而“法律的生命是经验” (霍姆斯语) , 因此, 增加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2.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作为医事法学专业设置主要教学机构的医学类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资源上较为短缺。从物质资源层面, 一般缺乏一般政法类院校或法学院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学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后期的教学资源投入上, 囿于教学资源的重点分布, 院校也一般不会轻易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设施上投入过多的成本。从人力资源层面, 医事法学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除法学院校毕业的法学专业教师外, 不乏从其他教学岗位转来从事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非法律专业教师, 也有从事医疗法律实践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实务型人才, 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在目前的医事法学教学中其实并不是没有实践性环节, 如实习、案例教学、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 但效果未尽如人意。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本来是学生掌握实践工作技能、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 但基于就业压力, 大多数学生选择敷衍实习, 积极准备考研或就业单位的一些考试, 甚至奔波于求职之途;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一般注重法律逻辑的推演和法条内容的阐释, 缺乏现实鲜活性, 尤其是匮乏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非法条解释的实践问题的解释;基于教学资源问题, 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延续性。因此, 上述实践教学手段往往流于形式。

二、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对当时的美国法学教育制度中缺陷的一种反思。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 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经验及基本技能。最为理想的就是通过在真实案件中代理真实的客户进行学习。“这种法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被称作‘诊所’, 是因为它汲取了医学教育模式的经验, 即医学院的学生通过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而获得有关治疗病人的医学知识。”[2]

诊所式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法学教育的实践功能。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育中的可行性在于:

1.定位恰当———医事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契合。正如前文所述, 应用型人才是医事法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而法律应用的实践教育与提前进入职业化思维、职业化状态紧密联系。从诊所式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 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强功能。通过诊所式教育课程的开设, 学生可以在各类型法律诊所中切实操作案件, 这样既可以克服案例教学易被理论化的课堂教学缺陷, 也比模拟法庭等虚拟实践更生动具体, 还可克服实习走马观花、形式化等弊端。

2.经验成熟———法学教育累积的诊所式教育的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国的法学实践教育环节中, 诊所式教育环节被大量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和专门政法院校所采用。“中国各院校一般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3~6个学分, 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如何会见当事人, 如何进行调查、调解和谈判, 咨询、诉讼的技巧等, 教学的方式有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课外教学部分则是由学生在法律诊所亲自接受当事人的咨询, 会见当事人, 代写法律文书和代理当事人参加诉讼。而学生这些活动都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3]这些比较成熟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经验和举措完全可以直接为医事法学的实践教育所吸纳。

3.特色鲜明———与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实践教育的方式易形成共鸣和呼应。医事法学是具备鲜明特色的新兴法学专业教育, 大多设置于更易获取卫生资源以便学习的医学类院校。学校对实践教育的政策支撑和理解是开展医事法学实践教育的基本前提。一个现实性问题是医学院校对法学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所欠缺, 而诊所式教育其实借鉴了医学实践教育的模式, 更易为医学院校的教育政策所理解, 形成共鸣和呼应。这也形成医事法学教育独特的实践模式, 从而发挥其优势特色。

三、以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质量

(一) 医事法学实践教学采用法律诊所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

1. 成本核算过高。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所需的成本分为物质性成本和非物质性成本。非物质性成本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管理等教学工作, 物质性成本则包括资金、场地、办公设施等物质性资源。目前最为困难的是物质性成本的满足。医事法学教育尚未在法学院校内形成集约式的规模教育形态。在设立医事法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或医科类大学, 投入社科类专业的资源有限, 这成为制约诊所式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 师资支撑不力。

医事法学专业法律诊所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包括: (1) 有法学实践知识水平, 最好有从事律师等法律职业工作的经历; (2) 能够胜任指导工作, 有时间、精力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指导; (3) 一定的理论水平, 能够在指导中结合实践对理论问题加以阐释, 答疑解惑。这样的师资要求是比较高的。很多医事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达不到上述要求。

3. 实践环节障碍。

这些障碍包括: (1) 诊所式教育的实施与参与人的兴趣、能力、职业取向密切相关, 故不能采取必修课教学, 只能以选修课出现, 惠及面有限。 (2) 诊所案件来源尤其是医疗纠纷的案件来源可能匮乏。 (3) 办案过程中学生身份的被认同存在实践性障碍, 尤其是在办案过程中可能面临被当事人责难、有关机关质疑和不愿配合等问题。 (4) 法律诊所由于是非独立法人, 责任归属于其所在单位, 为获取单位支持, 在管理制度和风险规避等环节应当格外小心。

(二) 对策与思路

基于医事法学实践教育的意义与法律诊所的重要价值, 作为前瞻性的教育改革, 诊所式教育的引入应当是必然趋势, 因此, 目前的问题转化为如何使诊所式教育能够成为现实性存在并发挥其作用。如下对策和思路可以参考:

1. 联合举办或寻求支撑。

基于法律诊所需高成本投入与医事法学教育小规模化的现实, 谋求单独的高校举办确实存有难度。可以寻求有类似专业且地域相近的高校联合举办, 扩大教学规模和合作力度, 降低成本。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寻求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组织及各类基金会的支撑。

2. 精英化教育的适当扩展。

一般认为诊所式教育属于精英化教育, 但对于目前较小规模的医事法学专业可以适当放开。可以将诊所式教育与实习环节、模拟审判等相结合, 但以实际办理案件的实践为主。将诊所教育课程设置为实践性的限定选修课, 学生轮流参与实践性环节, 尽可能扩大参与人数与实践效果。

3.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教师应当结合医事法学诊所式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规范, 如学生遴选办法、法律诊所办案流程以及标准化要求、法律文书档案管理、公共行政人员行为规范、诊所法律服务操作流程、奖惩措施、工作纪律以及案件质量的控制和评估等。这样有利于控制教学质量, 降低学生代理案件的风险, 提升其认同度。

4. 不囿于但以医事争议为主的案源开拓方法。

在案源可能短缺的情形下, 采取与律师事务所合作、需求所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支持、谋求与法律援助中心和各类公益组织合作等方式开拓案源。因为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毕竟归属于法学共同体, 因此案源开拓不必囿于医事争议, 但要刻意努力去寻求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案件。能够获得附属医院的支持是其中较为重要有效的案源开拓途径。

5. 以外聘等方式扩充师资力量。

在师资可能存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 可以通过聘请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的方式予以补充。但长远来看, 通过引进人才、内部学习提高等方式扩充师资应当成为主要思路。

参考文献

[1]洪亦卿.以医为主, 以法为主, 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 2010, (9) :77-78.

[2]郭天武.关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8, (1) :87.

上一篇:化工企业高效管理研究下一篇:美托洛尔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