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导

2024-06-22

知识传导(精选7篇)

知识传导 篇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成为一种颇受重视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即在教学中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此概念框架是学习者建构知识和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因此,教学前教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逐步建构所学知识,理解相关问题。[1]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支架,学习者利用该支架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显然,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实现了“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促进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有效提升学习能力。然而,支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实践障碍。对此,笔者利用基础性支架和选择性支架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既较好地发挥了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障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选择性支架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疑难知识点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学习者独立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也称“现有发展水平”;(2)借助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即“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支架式教学本质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3]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构建学习支架,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支架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转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的实践障碍

尽管支架式教学模式从理论基础到操作程序都很严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仍然会碰到很多障碍。[4]原本起源于个别辅导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用于班级授课时所遇到的主要实践障碍有:(1)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但由于班级中学生众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多重性,而且“最近发展区”只是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它不易被教师发现和测量,所以教师所构建的支架要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成为一个难题。(2)互动是支架式教学的一大特点,可以说没有互动就无法称其为支架式教学。[4]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与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难以尽显,这样必然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不到有效落实。这些障碍都是我们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所要努力设法克服的。

三、选择性支架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内容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非常微观和抽象,所以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用建构主义的认知观点来看,由于相关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度比较小,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也就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属于典型的生物学疑难知识点。

但是,这些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尤其是选择性支架的应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一方面,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便于教师借此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借助于学习支架的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相关知识点与学生现有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跃升空间,也便于教师借此在基础性支架之外再设置若干个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选择性支架,从而使学生在应用学习支架时真正具有可选择性。

2. 学生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之前,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反射的大致过程、神经元的结构及主要功能、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本质、产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理等主要知识。此外,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在物理、化学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了诸如“能使神经元兴奋的适宜刺激的类型、在电导体中引起电流产生的原因、电解质溶液具有良好导电性”等知识。上述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必需的认知基础。这些知识内容中有些是学生当堂学习的,有些则是作为常识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当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应该了解的有关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性支架提供给学生。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获取与应用信息以及自主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只要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置好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学习支架,并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就会成功探寻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方式、方向等知识要点,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3. 实践应用过程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采用支架式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关内容的教学,并着重突出选择性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笔者通过下发讲义的形式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基础性支架。基础性支架的主要内容有:

(1)能使神经元兴奋的适宜刺激的类型包括机械的刺激、化学的刺激、温热的刺激、适当的电刺激等。

(2)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内外侧充满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电解质溶液。

(3)在电导体中,如果相邻两个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则这两个部位间就可能因为电荷的定向移动而产生电流。

(4)神经纤维局部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示意图如图1所示。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

利用上述基础性支架,教师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神经元的局部受到适当刺激会因为Na+的内流而产生兴奋,那么神经元局部产生的兴奋又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怎样的?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这个问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他们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和利用好学习支架中的每一个要点,并且要充分调动思维、大胆设想、加强交流、通力合作,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通过学习与探究,会有少数学生或学习小组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基础性支架提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如:在神经元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都会产生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会对神经纤维上未兴奋部位形成有效刺激,导致未兴奋部位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往两个方向传导;等等。

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理解的程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取支架所赋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事实上,仅仅借助于上述基础性支架,有较多的学生仍然会感到一筹莫展,毫无头绪。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利用好学习支架去解决问题,笔者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选择性支架,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选择性支架。从支架的形式来看,选择性支架主要有建议支架和问题支架,它们主要通过活动建议和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三个选择性支架(用信封装好),美其名曰三个“锦囊”,并告诉学生当小组的讨论或者自己的探究实在难以进行时,可以依次选择使用这三个“锦囊”,直至解决问题。这三个选择性支架分别是:

(1)在电导体中相邻部位间若存在电位差,就会形成电流,所以请你在基础性支架(4)的图1中的神经细胞膜外和膜内分别画出可能存在的电流(用箭头表示电流方向),并请思考这样产生的局部电流会对神经元产生什么样的生理效应。

(2)所谓“兴奋的传导”就是要让与兴奋部位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也兴奋起来(即出现Na+内流),请结合基础性支架(1)和选择性支架(1)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相邻未兴奋部位产生了兴奋。

(3)在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左右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均能形成局部电流,那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选择性支架是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少数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不借助选择性支架,直接利用基础性支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他们在实现对新知识建构的同时,思维和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选择性支架,最终也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获取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样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选择性支架的设置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多重性和不易测量”的问题。通过对此类支架的选择性应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都获得了较好的跃升。

选择性支架的应用也能较好地解决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充分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当支架式教学应用于班级授课时,教师需要组织学习小组的讨论,但教师一个人不能顾及所有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不能对各个学习小组给予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而选择性支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由于选择性支架的设计本来就具有阶梯性,越晚呈现的支架越接近问题的实质,所以学生可以利用选择性支架来调整他们讨论和探究的方向。当学生得到了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后,可以利用尚未使用的选择性支架来检验他们的想法是否与事实相符。这种选择性支架的本质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和提示。显然,通过选择性支架的应用,教师与每个小组的交流与互动得到了真正落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的渲染,及对三个“锦囊”的设计等,创设了较好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充分利用笔者提供的基础性支架和选择性支架,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和深入的自主探究。通过各学习小组在学习后的交流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大多能较好地解决笔者提出的问题,新知识的建构得以顺利实现,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选择性支架的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笔者愿在这个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以期能充分发挥选择性支架的作用,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志平.支架式教学方法[J].数学通讯,2003(19):1-2.

[2]李鹏鸽,冯宇,任淑芳.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59-61.

[3]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0-143.

[4]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66-70.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 篇2

企业理财系统是一个由其财务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每个企业都是复杂财务关系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资金、信息等财务资源的交流,这些交流会使企业受益或受损。如果其中某个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就会通过某些载体经由多种路径发生财务风险的传导,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在财务关系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作为一个典型的财务关系网络,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母子公司之间频繁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就是财务风险传导的诱因。一旦企业集团中某个公司发生财务风险,其关联方必定遭受风险。

猴王股份的衰败就是因为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引起的。猴王股份以其资产和信用为猴王集团提供担保,当猴王集团严重资不抵债的时候,猴王股份不仅收不回猴王集团所欠的8.9亿元的应收账款,而且要承担猴王集团2.44亿元的债务担保责任。

事实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各个理财环节间的传导。笔者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分为以下层次: (1) 企业内部层次的风险传导,如筹资、投资、营运、利润分配环节间的财务风险传导。 (2) 企业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风险传导。 (3) 企业外部层次的间接的风险传导,即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间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的风险传导。据此,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见图1)具体细分为:

1. 部门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企业各部门之间紧密的业务联系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或联系不紧密,导致信息不畅通,可能会使一个部门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营运环节就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发生筹资风险,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要素,产生营运风险。

2. 部门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部门之间也存在间接关系, 会使一个部门的风险经由一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利润分配环节看似没有直接联系, 但筹资风险直接导致营运风险, 而营运风险又导致利润分配风险的产生。

3.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以某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它称为核心企业),其与外部系统会发生直接利益关系,如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两个系统中,其中一个系统产生的风险会通过物流、信息流或资金流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使另一个系统产生风险。

4.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经济运作的宏观体系中,企业不仅与直接财务关系发生者(如直接供应商和客户)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而且可能将财务风险传导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

5. 外部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核心企业以外的外围企业(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之间也会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效应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认为,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财务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说明:企业理财微系统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和疏导,将会引起整个财务关系网络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信用销售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中司空见惯的理财行为,若对此管理不善,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传导将会产生蝴蝶效应(见图2),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受损。

2. 多米诺骨牌效应。

H.W.Heinrich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工业意外事故后,认为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墙的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大量财务风险传导事件的发生,都源于人或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正是由于两任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大肆掠夺,海南南洋船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导致了连锁反应。第一任股东成功投资公司的陈氏兄弟入主公司后,向公众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在二级市场拉抬股价。之后以超低价将公司资产出售,使公司的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2001年6月,上海华宇融沈氏家族间接控制PT南洋后,通过资产重组、相互担保、宝钢系统票据贴现等手段,从各银行骗贷达4亿元,后将数亿资产转移至国外。南洋公司被掏空后,财务风险传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外部股东和众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因此,基于传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中,同样要重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基于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断绝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中的一个财务关系,就不会使财务风险继续传导下去。

3. 耦合效应。

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子系统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产生既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又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而产生增力的现象。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由于财务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企业或理财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节点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使财务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根据财务风险传导的最终风险强度是否可以改变,可将财务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纯耦合效应,企业财务风险流量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只在一个微小的区间波动。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强耦合效应。授险源风险在传导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的正耦合效应使得财务风险通过传导路径产生逐级放大效应。当耦合效应达到一定阈值时,授险源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弱耦合效应。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如果及早发现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传导,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授险源风险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呈现财务风险传导的弱耦合效应。如在德隆集团担保引起的德隆危机中,如果新疆屯河发现德隆集团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不再为它进行担保,那么在母子公司传导路径中的财务风险就会逐渐弱化,财务风险传导就会呈现弱耦合效应。

4.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控制环境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示范作用,只要存在第一扇无人管理的“破窗”,这扇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会以信用(赊销)方式扩大它的销售额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假如一个企业有多个直接的客户,当其中一个客户到期不归还货款时,如果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没去制止这个客户的行为,给其他的客户造成的心理暗示就是该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不急于去还,而且由此造成的“破窗”成本很低,其他客户就会一个个模仿“破窗”行为,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大形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最终都成为坏账,该企业就会发生资金短缺,产生筹资风险或利润分配风险,而且会由于资金短缺影响到自己的供货商,形成财务风险的传导。被称为“中国退市第一股”的PT水仙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后续资金严重短缺,信用度降低,业绩下滑,股价大跌,最后被迫退市。

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破窗效应。近年来金融企业不断发生各类风险案件,如假承兑汇票案件、内部职工监守自盗案件以及网络银行被盗案件等,这些案件不断产生并且性质越来越恶劣,就是因为前期类似案件中的违法者没有受到处罚或者是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收益大于风险成本,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不断有人愿意铤而走险。银行贷款业务中的破窗效应是因为某些银行不断给违规贷款者提供资金,这些企业可以不考虑还款问题而坐收其利。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后来违规贷款者不断涌入,直到把银行掏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知识传导 篇3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1. 利率渠道。

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 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 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 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也是最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观点:货币供给的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价格———利率而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发生影响, 从而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动。在凯恩斯的IS→LM模型中, 被表述为:

货币供应↑→利率↓→投资支出↑→总产出↑

同时, 由于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支出影响更大, 使得利率渠道在通货紧缩时仍然有效。如果名义利率降低为零, 货币供给的扩张可以提高预期价格水平, 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导致了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 最终刺激了支出, 可表述为:

货币供应↑→名义利率↓→预期价格↑→真实利率↓→投资支出↑→总支出↑。

该机制指明即使当名义利率被降低到零的时候, 利率渠道仍然有效。利率渠道不仅可以单独发挥作用, 更多的时候, 它和其他渠道, 尤其是资产价格渠道存在着混合影响。

2. 资产价格渠道。

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 托宾的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 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 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 对企业而言, 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 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可得到:

货币供应↑→股票价格↑→q↑→投资支出↑→总产出↑

(2) 财富效应渠道。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消费者按时间均匀地安排他们的消费, 因此消费支出是由消费者毕生的资财决定的, 而不仅是今天的收入。消费者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财富, 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股。当股票价格上升, 持有者的金融财富价格上升, 增加了消费者的终生财富, 消费随之增加。由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 就可以得到这样的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股票价格↑→财富↑→消费↑→总产出↑

(3) 汇率渠道。汇率可视为外汇资产的价格,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浮动汇率的出现, 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传导机制:当货币供应量增加, 国内利率下降, 国内货币储蓄相对外币储蓄变得缺乏吸引力, 导致本国货币存款的价值相对下降, 本币贬值, 从而使国内货物比国外货物相对便宜, 引起净出口上升。汇率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如下

货币供应↑→利率↓→汇率↓→净出口↑→总产出↑

3. 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供给影响信贷可得性, 影响信贷供给并进一步影响投资与消费的传导渠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金融市场很不完善, 利率市场化及汇率改革进程仍不完善, 信息传导不畅, 货币和资本市场影响甚小, 因此, 目前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信贷渠道的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1) 银行信贷渠道。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 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 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的利率机制传导外, 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其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银行储备↑→可贷资金↑→贷款↑→投资 (消费) 支出↑→总产出↑

银行借贷渠道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 货币政策对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大企业, 因为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 成为“银行依赖者”, 而大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而不必通过银行获得信用。

(2) 资产负债表渠道。它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货币供应↑→股票价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支出↑→产出↑。

货币供应↑→企业利息成本↓→净现金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支出↑→产出↑

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的几种途径, 可以看出每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因此, 有效的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子市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的。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现状分析

1. 利率渠道现状。

目前来看, 利率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渠道仍然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一。

在历次的调节过程中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利率渠道存在一些障碍, 使得利率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利率变动对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储蓄调节作用不明显, 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还不能起到控制储蓄量的目的。

在通缩时期, 1997——2002年间, 利率一降再降, 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徘徊不前, 居民消费水平久久不能回升;在通胀时期2004——2007年底, 尽管提高了利率, 但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 居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如图) 。

从利率渠道运行机理可知, 利率渠道要完全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1) 利率应是市场化的利率, 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 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更多的是通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 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利率管制的不良后果是在追求经营效益的目标约束下, 商业银行难以发展与成本、风险和收益相对称的项目, 而且由于缺乏资产交易市场, 商业银行的贷款除到期收回外, 没有其他可以变现的途径, 这就造成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集中在风险较小的大中型企业上, 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放贷。因此, 在不改变利率管制的前提下, 要求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是不现实的。

(2) 利率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关键还在于厂商和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如果厂商和消费者预期价格上升或保持不变, 则利率下降时增加投资和消费是合算的;如果厂商和消费者预期价格下降, 则即使利率下降, 增加即期投资和消费都是不合算的, 因为将来的投资和消费的价格将更低。这可解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情况:在世界金融大背景下, 尽管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 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 厂商和消费者已形成了物价下降的预期, 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居高不下, 企业“惜贷”, 民间投资乏力。因此在价格预期下跌的情况下, 想以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效果不理想。

2. 资产价格渠道现状。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价格渠道效率不高。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发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完善,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后, 居民持有的资产数量不断增多, 资产形式有所增加。但就财富效应而言, 由于我国公众的股市参与率有限, 且进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公众资金是对银行存款的替代, 因而股票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公众财富变化对我国公众的消费作用较小。就汇率渠道而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到来, 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汇率效应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操作上。汇率渠道发生作用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浮动汇率与资本账户开放 (资本自由流动) , 这两个条件在我国都不太完善, 2005年7月以后, 汇率开始可以小幅度浮动, 但距离完全浮动汇率还比较遥远;从资本的流动性看, 我国对资本账户仍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姑且不论货币政策变动是否能引起利率的自由波动, 即使是利率 (这里主要是存款利率) 能随货币政策而灵活变动, 在资本账户被管制的情况下, 公众也难以在本币存款与外币存款之间进行完全的资产转换。根据标准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在我国, 由于资本账户被严格管制, 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因汇率浮动不足而丧失主动地位。

3. 信贷渠道现状。

银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取决于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但是, 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背景下,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却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尽管信贷渠道既可以作用投资也可以作用于消费, 但是, 我国从1998年才开始有意推行消费信贷。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信贷渠道涉及的经济主体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在我国, 银行产业尚处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相结合的阶段, 可见国家事实上控制了信贷资源的绝大部分。在我国经济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投资企业, 一类是搭乘政府目标而追求费用最大化和投资最大化的公有制企业, 这类企业天生具有扩张规模和投资的体制性冲动, 其投资的约束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 而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另类是具有规范产权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非公有制企业, 其投资行为具有明确的利润导向性, 信贷可得性只是影响其投资的一个因素, 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才是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

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中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是货币政策框架本身的问题, 就其实质而言, 根本问题则是转轨时期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最根本在于切实加快金融发展, 尽快形成比较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 为货币政策作用的及时、有效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和体制环境。

1.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利率弹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以利率为中心的金融价格将会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主要的传递信号和调节作用。今后, 我国要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考虑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首先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 为央行确定基准利率提供参照, 再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利率, 最后放开银行贷款和存款利率, 从而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

2.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产价格渠道有效性。

发展货币市场, 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 吸收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部分企业进入。改变债券供求的单向化状况, 提高债券流动性, 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尽快建立和发展短期国债市场, 加快开发新的货币市场工具, 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

3. 推进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金融通中介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建立有效的银行激励约束机制, 降低经营风险, 达到规范银行治理结构的目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增强货币政策的覆盖面。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使货币政策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从而使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摘要:文章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中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存在的不畅问题, 针对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安勇, 白钦先.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2].张友昌, 方阳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 (3)

[3].任啸.西方货币政策机制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 2002 (3)

[4].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10)

[5].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疏通传导渠道、改善金融结构[J].管理世界, 2001 (2)

知识传导 篇4

随着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飞机电子设备类型、数量和工作方式愈来愈多, 频率覆盖范围不断扩展, 发射功率愈来愈大, 接收灵敏度愈来愈高, 飞机机载设备与系统受电磁干扰的影响越来越大。电磁干扰不仅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而且还可能造成飞行事故[1,2,3]。飞机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机载设备间的相互干扰引起, 其中设备的传导干扰是主要的干扰方式。传导干扰主要是机载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

为了考核机载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几乎所有的机载电子设备都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军用标准规定的电磁兼容性试验测试。在GJB151A—1997[4]和GJB152A—1997[5]对设备或分系统的电磁兼容传导发射和敏感度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GJB 72A—2002[6]中对分系统和设备的关键性类别进行分类。

在很多情况下, 飞机上多个机载设备同时出现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 无法满足GJB151A—1997中关于传导发射和传导敏感度试验要求。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方法, 无法确定出现电磁兼容传导干扰的机载设备整改顺序优先级关系, 往往使电磁兼容整改工作耗时、反复和成本增加, 甚至导致飞机无法按时定型、批量生产。

2 传导发射及敏感度测试超标策略

2.1 传导发射测试超标策略

根据GJB151A—1997和GJB152A—1997中CE102测试项目要求和方法, 得到CE102的测试曲线和极限值曲线, 如图1所示。同时, 将所有机载设备CE102的测试曲线采用集合形式表达为Tce (f发射) ={Tce1 (f发射) , Tce2 (f发射) , …, Tcem (f发射) }。并将所有机载设备CE102的极限值曲线采用集合形式表达。

2.2 传导敏感度测试超标策略

根据GJB151A—1997和GJB152A—1997中CS114测试项目要求和方法, 得到CS114的测试曲线和极限值曲线, 如图2所示。与上节相似, 将CS114的极限值曲线Scs (f敏感度) 超过CE102测试曲线Tcs (f敏感度) 的部分称为传导敏感度超标区域, 所述传导敏感度超标区域如图2中的剖面线所示。

3 计算电磁兼容分类指标和权重

根据GJB 72A—2002中对分系统和设备的关键性类别分类原则, 列出m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分类指标EML={eml1, eml2, …, emlm}。

根据国军标GJB 72A—2002《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中2.1.56节, 分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性类别之规定:所有安装在系统内的, 或与系统相关的分系统及设备均应划定为EMC关键类中的某一类。这些划分基于电磁干扰 (EMI) 可能造成的影响、故障率、或对于指派任务的降级程序。可分为以下三种:

(1) Ⅰ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寿命缩短、运载工具受损、任务中断、代价高昂的发射延迟或不可接受的系统效率下降;

(2) Ⅱ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运载工具故障、系统效率下降, 并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3) Ⅲ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引起噪声、轻微不适或性能降级, 但不会降低系统的预期有效性。

4 计算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

根据不同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值EEMC按照从大至小进行排序, 然后, 依据排序后的机载设备进行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

5 实例

设定三个机载设备对整机电磁兼容性都会产生传导干扰, 在GJB151A和GJB152A中CE102、CS114电磁兼容试验中得到三个机载设备的测试曲线, 对超标部分进行量化处理和数据处理, 得到传导发射指标权重和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同时根据国军标GJB 72A—2002对分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性类别之规定, 得到电磁兼容分类指标权重。综合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和电磁兼容分类指标权重, 即可得出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 确定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如表1所示:

根据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值的大小, 对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进行排序, 首先修复第三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其次修复第二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最后修复第一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传导测试超标策略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的优化方法, 该方法利用传导发射曲线和传导敏感度曲线分别与国军标要求进行对比, 并得到超标区域;采用面积积分对超标区域进行量化, 得到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最后结合机载设备电磁兼容分类权重、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得到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该方法依靠指标量化和权重分配提出一种将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与整机电磁兼容性联系在一起, 综合考虑各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发射、传导敏感度、电磁兼容性分类等因素, 并进行指标量化和相应的权重分配, 得到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对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确定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的优先级, 为确定电磁兼容整改的先后顺序提供了依据。

摘要:为了量化分析机载设备传导干扰超标值对于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利用传导测试超标策略对传导干扰故障的修复。通过联合测试系统、指标量化和权重分配, 将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与整机电磁兼容性联系在一起, 综合考虑各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发射、传导敏感度、电磁兼容性分类等因素。本文优化了指标量化和相应的权重分配, 得到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对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确定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的优先级, 为确定电磁兼容整改的先后顺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传导测试,传导干扰,故障修复,指标量化,重量分配

参考文献

浅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篇5

一、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为传统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主要传导机制。其途径是:在价格存在黏性的情况下,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实际利率回落,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进而影响消费, 投资和收入。利率传导机制是凯恩斯学派调控经济运行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 (1936) 在他的《就业, 利息和通论》中指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是流动性偏好和投资利率弹性。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s (货币供应量) ↑→r (市场利率) ↓→I (投资支出) ↑→Y (国民收入) ↑。但该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只进行静态分析, 而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另外, 流动性陷阱也会使利率传导机制失效。所以, 希克斯和汉森 (1937) 建立IS-LM模型对货币, 利率和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假设货币是外生变量, 价格存在刚性, 并且政策导致实际利率的变化会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如果IS平缓而LM陡峭, 则货币供给增加, 使收入增加比较大;如果IS陡峭而LM平缓, 则货币供给增加, 使收入的增长比较小。从IS-LM模型可以看出, 该模型还能体现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和效果, 并且在引致收入增长方面, 效果比货币政策更好。托宾 (1969) 提出一个“金融资产结构平衡论”。该理论突破凯恩斯的许多理论框架。比如凯恩斯的二元资产论 (货币和政府公债) , 指出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该资产的供给, 而且取决于其他资产的供给。与托宾强调利率对金融资产结构影响不同, 莫迪格利安尼 (1971) 引入“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利率对私人消费进行影响。他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 金融资产价格上升, 金融财富增加, 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增加, 产出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及其趋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因而利率期限结构方面的变化, 必将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使这种变化产生相应作用。

中国除了同业拆借利率, 债券回购利率, 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属于市场利率以外, 其他绝大多数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所以易刚 (2004) 指出要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必须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波动, 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另外我国居民对利率并不敏感, 所以下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刺激作用有限。通过货币供给↑→利率降低↓→边际储蓄倾向↓→部分储蓄转为消费资金→刺激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效果并不好。方阳娥 (2008) 指出我国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入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主体, 利率并不构成影响国有企业投资主要因素。

二、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机制的思想在许多早期的经济学家, 如Fisher (1933) , Gurley和Shaw (1955) 以及Goldsmith (1969) 等论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时就有所展示。随着信息经济学发展所带来的分析方法的改善, 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广泛注意。信贷传导机制一般分为银行信贷机制和资产负债表机制两类。银行信贷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 改变商业银行的贷款, 进而影响企业获取部资金。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 (银行存款准备金) ↓→D (存款货币) ↓→L (银行贷款) ↓→I (投资) ↓→Y (收入) ↓。在Stigliz (1979) 等提出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 伯南克 (1988) 构造了CC-LM模型理论框架并提出信用论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是即使在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信用供给的变动导致CC曲线的移动。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寻求信贷的时候, 银行贷款并不能与其他金融证券可以完全替代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尤为依赖, 不能像大企业一样在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产负债表机制是由BenS.Bernank和MarkGertler (1989) 提出的, 是指货币政策变化使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状况发生变化, 而资产负债表反映借款人的净财富状况, 从而有效抵押品价值变化, 这样影响借款人获得贷款的能力, 进而影响其投资支出。该机制归纳如下:R (银行存款准备金) ↓→M (货币存量) ↓→i (利率) ↑→NCF (净现金流) ↓→资产状况恶化→L (银行贷款) ↓→I (投资) ↓→Y (收入) ↓。Schmidtz (2003) 指出存款准备金变化时会改变银行的贷款规模, 而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存款, 当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时,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影响银行贷款资金的质量, 从而影响投资消费支出。

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规模相对偏少。银行贷款仍然占绝对比重。所以信贷传导机制仍旧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我国现阶段信贷机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货币资金由央行→商业银行→企业→实体经济传导过程的顺畅。不过, 汪航 (2010) 认为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入大企业, 而对我国GDP和就业有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却融资困难。并且许多信贷资金并没进入实体经济, 而是进入虚拟经济, 比如股票市场, 房地产等投机市场, 从而可能出现信贷质量问题。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 周小川 (2007) 指出:充分关注微观基础, 关注商业银行内部改革以及经营行为变化的趋势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 速度和效果。因为银行部门的不稳健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另外在经济转轨中, 政策制定者应该多使用价格类调控工具。

三、结语

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回顾, 可以从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争论中看出,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是多方面的。利率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机制, 财富传导机制,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预期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等发挥传导作用的条件和效应是不同的。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 恰当地综合运用不同传导机制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从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起,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随经济体制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为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应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适度调整利率结构, 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同时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并且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从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汪航.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2) .

[2]王钰.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 .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篇6

关键词:兴奋,传导,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突触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器) 感受到内外环境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兴奋产生后, 会沿着反射弧传导, 最终到达效应器, 进而引起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一、兴奋的产生

(一) 静息状态与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状态, 称为静息状态。神经纤维只有在静息状态下才能产生兴奋。静息状态有以下特点: (1) 膜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 但膜内N a+浓度比膜外低。这种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平衡状态, 直接导致静息电位的产生, 也是动作电位产生以及静息电位恢复的物质基础。 (2)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 膜内分布负电荷, 膜外为正电荷 (内负外正) , 这时的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为便于研究, 人们习惯把静息状态下的膜外电位规定为0电位, 由于膜内是负电荷, 所以把静息电位一般是负电位, 如枪乌贼的静息电位是-70m v。

(二)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1.膜内K+浓度远远高于膜外, 是静息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膜内外K+浓度之间巨大的浓度差是使膜内K+外流 (协助扩散) 的驱动力。

2.膜上的K+通道是静息电位产生的结构基础。静息状态下, 膜上K+通道打开 (此时N a+通道关闭) , 由于膜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膜外, K+顺浓度差由膜内移到膜外, 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等不能通过细胞膜, K+不断外移造成膜内正电荷减少, 膜外正电荷变多, 最终出现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膜内K+的外流, 膜外正电荷增多, 膜外正电荷会排斥K+的外流, 同时由于膜内负离子对K+的吸引也会阻止K+的外流, 当浓度差引起外流的力量与膜内外电荷的阻止外流的力量平衡时, K+就会停止外流。

3.钠—钾离子泵作用。K+的外流使膜内K+有所减少, 这时便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钠—钾泵每消耗一个A TP可以吸收2个K+, 排出3个N a+, 通过K+、N a+的主动运输, 重新将它们调整到原来静息时的浓度水平, 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三) 动作电位

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纤维的某个部位, 受到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 刺激的部位会发生暂时性的电位逆转 (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由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 变成内正外负) , 最后又恢复到内负外正, 这样的电位波动, 就是动作电位。

(四) 兴奋产生的实质是动作电位的产生

1.静息状态下, 膜外N a+浓度远远高于膜内, 是动作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膜内外N a+浓度之间巨大的浓度差是使膜外N a+内流的驱动力。

2.膜上的N a+通道是动作电位产生的结构基础。在静息状态下, 当膜受到刺激时, 膜上的N a+通道打开 (此时膜上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 膜外N a+大量内流。随着膜外N a+的不断内流, 膜内的正电荷逐渐增多, 膜内电位逐渐增高,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就开始阻止N a+的内流, 当阻止N a+内流的力量 (电位差) 与使N a+内流的力量 (浓度差) 达到平衡时, N a+停止内流。

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实质, 是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先逆转再恢复的过程, 即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二、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

(一) 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双向传导, 实质是动作电位沿着神经元膜的双向传导

静息状态下, 神经元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后, 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变为内正外负, 膜内正电荷会引起刺激部位两侧相邻的电控N a+通道的打开, 由于膜外N a+浓度远高于膜内, 大量N a+内流, 于是刺激部位两侧也产生了动作电位, 这样每一侧的动作电位逐次产生, 兴奋就由刺激部位开始向两侧双向传导。

(二) 动作电位在传导的过程中, 只能单向传导, 即由已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的两侧分别是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 当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逆转为内正外负时, 已兴奋部位的静息电位还没有恢复, 膜上的N a+通道关闭, 受到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而未兴奋部位处于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可以产生兴奋, 这样就导致动作电位在传导的过程只由已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单向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一)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结构———突触

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连接处即是突触。根据兴奋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突触间隙约20~50nm, 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小 (不足2nm) , 因而电阻很低, 神经冲动可以直接传导过去, 主要存在于一些低等无脊椎动物。

一般所说的突触是指化学突触,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通常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 还有少量线粒体、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中有神经递质的蛋白质受体。由于突触间隙过大, 神经冲动不能直接通过, 只有在神经递质的参与下, 才能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

(二) 传递信息的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的, 能够把兴奋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的一大类化学物质。根据递质所引起的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情况,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常见的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常见的抑制性递质有γ-氨基丁酸等。但每一种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固定, 取决于递质所处的位置。兴奋性递质能够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这样的突触叫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这样突触叫抑制性突触。

(三) 兴奋通过突触的过程———由电信号转变化学信号, 再转变为电信号

1.在突触小体内,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的末梢———突触小体时, 突触小泡在微丝蛋白等的牵引下运动至突触前膜, 同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 膜外Ca2+流入膜内, 在Ca2+的作用下,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融合部位破裂,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这样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2.在突触后膜上,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突触后膜中的蛋白质受体与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膜上离子通道打开, 突触后膜的电位由于递质的不同而兴奋或抑制。如后膜兴奋, 则动作电位继续向下一个神经元传导;如不兴奋, 则不向下一个神经元传导。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就迅速分解, 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就会解除, 若某种原因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被分解, 突触后膜就会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3.兴奋通过突触是单向传导。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而递质的受体也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中, 因此,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也就是说, 兴奋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参考文献

[1]陈阅增, 等.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棉花产业链的价格传导 篇7

9月初, 棉花成交价为1.8万元/吨左右, 10月中上旬已攀升至2.3万元/吨左右。短短一个月, 棉花成交价暴涨近三成。此次上涨, 对市场终端影响几何?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很多商户表示,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棉布市场:进价一米多了一两元

“这款白底花布每米18元, 听说过几天就要上调到每米25元。要买就抓紧时间。”北京大新纺织布店东四店内, 二楼某摊位的售货员对记者表示, 棉布的进价从一个月以前就涨价了, 每米的涨幅在1~2元。

“现在什么不涨啊。以前进价都是一两元地涨, 现在是三五元地涨, 好一点的棉布涨了十元, 我们现在的买卖也是不好做。”大新纺织布店东四店的张经理对记者表示, 不仅是棉布, 真丝年年涨价, 都连续涨了三年了。

“从没有看到过棉布价格涨得这么厉害的。”另一家布艺行的李老板说。今年一路高涨的棉花价格, 让这位从事面料批发十几年的业内人士都感到很意外, “棉布的价格从今年初就开始涨价了, 尤其到了9月上涨得特别快”。

有数据显示, 2010—2011年, 我国棉花产量为696万吨, 而需求量为1040万吨,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棉花供不应求的格局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我国供求缺口为280万吨, 因此未来棉织品价格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

“像这种布, 去年就是卖38元一米, 成本越来越高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涨价, 但这么个涨法, 这个价位也坚持不了多久。”大新布店的售货员对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 因为今年不少企业都在使用旧棉, 到年底才会集中采用高价的新棉, 这时棉花的高价位影响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床上用品:越来越不纯棉

近日, 第一批秋冬床品新款上市, 不少消费者发现, 原来1000元就能买到的中档四件套, 现在需要1100元~1200元才能买到。

“从去年开始, 棉布的进货价格就明显比以前涨了不少。特别是今年, 我进货的棉布价格就涨了两次。”在北京马连道附近的一家专门从事床上用品定做的王老板说。他告诉记者, 以前在他家定做一套床上四件套只要100元, 由于进货价涨了, 现在必须140元他才会做。同时他还告诉记者, 由于棉布价格的普遍上涨, 近段时间的订单都减少了一半。“而且大部分顾客还要货比几家。”王老板无奈地说。

棉制品成本压力加大的同时, 市场上纯棉面料制品也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纤维、涤纶、腈纶等面料, 成本比棉花便宜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缩减含棉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原材料棉花的价格涨幅太大, 只能适当降低原料成本来保证自己的利润。

尾货市场:涨价显露尖尖角

“25元真的卖不了, 您还是先到别的地方看看吧。”在天兰天服装尾货市场的外贸摊位前, 摊主对砍价的客人无奈地表示。张小姐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小店, 是尾货市场的常客, 最近她发现在这里砍价是越来越难了, 尤其是棉衣、棉服和羽绒服。

一个销售摊位上, 白色、黑色、绿色、粉色……各色棉制长袖打底衫被叠得整整齐齐, 上挂标牌写道:“每件15元, 谢绝讲价。”显然, 这里也对顾客关闭了议价的大门, 摊主对记者倒起了苦水:“现在我这差不多是不赚钱了。去年我就是卖每件15元。但现在新进货的价格每件上涨一两元, 去年批发价是每件11元, 现在每件13元。就这样厂家也都没货了, 制衣厂工人的工资上涨, 竞争比较激烈, 也不敢贸然涨价, 今年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买衣服就是买机会啊, 现在不买, 以后就没有了。”在尾货市场奇瑞家居服装店的王大妈向客人推销产品时的理念吸引了记者的驻足。“尾货就是厂家甩货, 卖一件少一件。而且这个价位以后恐怕也拿不到这个货了。所以从价格和款式上看, 我这里的每件衣服都是绝版。”对于成本问题, 该摊主表示, 由于自己销售的都是去年和前年的款式, 即厂家这两年的库存, 所以暂时还没有受到成本上涨的影响。“不过批发市场价格已经受到了影响。等厂家的存货卖光了, 再进来的尾货肯定会上涨。”她无奈地表示。

在对尾货市场进行近3小时的采访后, 记者发现, 由于尾货款式滞后的特点, 来自上游的棉花成本的上涨暂时还没有传导到尾货领域。目前尾货市场价格平稳, 但议价空间正逐步缩小, 卖家的利润也越来越低。

成本困“镜”下, 商家秀态面面观

11月2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等监测的31种产品中, 近80%价格上涨。由此看来, 棉花上涨而传导的下游产业的上涨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缩影。那么, 面对来势汹汹的成本上涨大潮, 各商家如何应对呢?采访中, 记者看到商家的表现不一。

“还能怎么办, 成本上涨了, 我们的产品最后肯定要上涨, 我们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啊。”

“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个事情躲是躲不过了。”

记者在和很多商户的交谈中发现, 有的商户很茫然, 他们或是被动地等待着上涨的信号、顺次加价, 或是静观事态的发展, 抑或是随波逐流。

但也有商户面对即将到来的上涨, 从容应对, 从其他方面着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吸引自己的客户群体。

“正常的双人被的尺寸是2×2.3米。这个布幅是2.3米, 你扯4.2米就够了。要是做床单的话要布幅是2.5米的才够用。”大新纺织布店的销售人员专业的建议, 使顾客省去了很多的麻烦。“你得听她的, 她比较专业。”一位该布铺的老主顾还好心地劝着记者。

该售布员对自己所卖产品的质量更是相当自豪。为此她还特意从布铺里面掏出了一卷老布:“我们这有一个样子, 你把这个和我们卖的布一对比就看出好坏了, 光泽就不一样。”果然, 记者看到前者在对比之下显得暗淡。而如果没有比较的话这是看不出来的。

“做好了。”李女士买的一块布, 10分钟就被加工成被套, 不仅加工免费, 而且针脚均匀, 即使把里面翻出, 也看不到布头和布屑的踪影。精湛的手艺不禁让人大为赞许。

张经理对记者表示:“很多同行都过来我这里参观, 看看我们这摊位的布局和设计, 他们学到的只是皮毛。而真正制胜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有自己的软实力。”

这是一家北京的老布铺。在这里, 你找不到南方式极尽讨好的热情服务。这里的销售人员都是老北京人, 有着特有的京腔范儿, 甚至不轻易间会显露出清高的姿态。但即便是这样, 这里的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即使是在这个众人上班的上午。“我们这大都是回头客, 不仅是中老年人, 许多年轻人定制特别型号的床, 也在我们这做床单和被套。”上述售布员自豪地表示。

专业的知识、放心的质量、增值的布料加工……这也许就是这家老店长盛不衰的秘诀, 而在此法宝面前, 此次的成本上涨,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也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浪, 足以应付。

上一篇:小学校园景观下一篇:品牌传播消费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