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导

2024-09-10

信息传导(共10篇)

信息传导 篇1

1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显著增强, 以及我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股价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向真正的市场化关联回归。由于汇率和股价既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价格变量, 又同为微观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不仅会影响微观主体的最终经济行为, 也可能会改变一国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甚至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并给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宏观调控带来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由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新兴市场国家爆发了一系列以汇率市场与股票市场相继崩溃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 使得汇市与股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股市与汇市之间的信息传导模式以及联动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影响, 而且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市场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文献综述

现有国外文献已经发展形成两种成熟的理论模型来建立和解释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理论是Dornbusch和Fischer (1980) [1]提出了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或商品市场分析方法, 该理论主要从经常项目账户或贸易平衡的角度认为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 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国际贸易在本国整体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以及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汇率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汇率变化直接影响着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影响到进出口额的变化, 进出口额的增减必然会影响到与进出口相关的企业的生产经营, 进而通过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此外, 汇率变化会影响企业以外币计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暴露, 同时汇率变动也可能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发本国通货膨胀, 从而引起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因此, 第一种理论认为存在着由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 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国际贸易在本国整体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以及贸易不平衡的状况, 主要侧重微观层面分析。

第二种理论是Gavin (1989) [2]提出的股票导向模型或资产组合平衡方法。该理论主要从资本项目账户来说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认为股价变动会引导汇率波动, 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汇率和普通商品一样, 其价格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在本国股市处于牛市阶段, 财富效应膨胀, 从而拉动本币需求和利率,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进而引发国际资本内流, 结果导致本币升值。而股价的下跌会使投资者的财富缩水, “挤占效应”也削弱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 从而减少投资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 引致利率下跌, 较低的利率引起资本外流, 进而导致本币贬值。因此, 第二种理论认为存在着由股价到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 主要侧重宏观层面分析。

对于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结论, 国外许多学者从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对汇率与股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检验, 所得的实证结果并不一致, 关于汇率与股票价格关系的问题在理论界仍然没有取得共识。Phylaktis和Ravazzolo (2005) 发现汇率与股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联系[3]。 Nieh和Lee (2001) 、Tabak (2006) 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但是存在双向的短期因果关系[4,5]。Kim (2003) 、Yau和Nieh (2009) 却得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也发现了汇市和股市存在短期双向因果关系[6,7]。Abdalla和Murinde (1997) 只发现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8]。Granger等 (2000) 的研究结论却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股市单向引导汇市[9]。 除前述直接通过价格溢出角度来研究股价和汇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外, 一些文献也通过多元GARCH类模型, 对股价与汇率之间的信息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 (Maghrebi等, 2006;Pan等, 2007;Zhao, 2009) [10,11,12]。

近年来,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我国股市与汇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李泽广和高明生 (2007) 、张兵等 (2008) 、吴志明等 (2009) 实证研究发现, 我国股价和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13,14,15]。邓■和杨朝军 (2007) 、郭彦峰等 (2008) 、张雪莹和谈华君 (2009) 的研究结果发现, 股价和汇率之间虽存在协整关系, 但只存在由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16,17,18]。胡秋灵和赵蕊 (2009) 虽也发现汇市与股市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但进一步得出了, 金融危机发生前汇率对股价单向引导, 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 汇率和股价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19]。而袁怀宇和张宗成 (2009) 、周杰琦和何中正 (2009) 却得出了汇率和股价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只存在从汇市到股市单向的引导关系[20,21]。除了上述从线性角度研究外, 巴曙松和严敏 (2009) 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存在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短期单向价格引导关系, 且两个市场间存在短期双向波动溢出效应[22]。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结论来看, 普遍的观点都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存在影响, 但其传导机制和影响效果还存有争议, 且大部分文献都是从价格引导关系角度分析研究的, 而同时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视角来分析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方式的文献还比较少, 且基于常条件相关假设构建的多元GARCH模型并不能有效反映金融时间序列之间的时变性。为此, 本文引人较为复杂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 尝试同时从线性和非线性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 以期全面揭示两个市场间的信息传导以及传导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

3 计量模型与实证方法

基于ARCH模型和GARCH模型发展起来的多元GARCH类模型, 包含了条件矩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资产定价、市场间的波动传导以及期货套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多元GARCH类模型来研究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首先, 通过VAR (k) 模型, 从一阶矩角度来考察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溢出关系, 即线性关系。具体模型为:

ΔSt=μS+i=1kαSS, iΔSt-i+i=1kαSE, iΔEt-i+εS, t (1) ΔEt=μE+i=1kαES, iΔSt-i+i=1kαEE, iΔEt-i+εE, t (2)

其中, Stt时刻股价收盘价, Ett时刻汇率收盘价, Δ为对变量的一阶差分符号。μSμE为常数项。k为滞后阶数。αSS, iαEE, i分别为股价收益和汇率变化的自回归滞后系数。αSE, i表示从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价格溢出, 如果αSE, i显著异于零, 表示汇率的变化能够预测股价的未来变化, 即汇率变化是股价变化的Granger原因。αES, i表示从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的价格溢出, 即从股价到汇率存在价格上的信息传导, 若αES, i显著异于零, 表示股价的变化能够预测汇率的未来变化, 即股价变化是汇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εS, tεE, t为随机误差项。

对于两个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 即非线性关系, 本文使用文献[23]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 (DCC-MGARCH) 从二阶矩角度分析。与常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 (CCC-MGARCH) 相比, DCC-MGARCH (1, 1) 模型考虑了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时变性。波动溢出模型为:

εt= (εS, t, εE, t) Τ, εt|Ωt-1t (0, Ηt, v) , Ηt (σS, t2σSE, tσES, tσE, t2) (3) σS, t2=ωS+γSσS, t-12+βSSεS, t-12+βSEεD, t-12 (4) σE, t2=ωE+γEσE, t-12+βESεS, t-12+βEEεE, t-12 (5)

其中, εS, tεE, t为方程 (1) 和 (2) 的残差项, Ωt-1为t-1时刻的信息集, Ht为时变的条件协方差矩阵, vt分布的自由度。ωSωE为常数项。γSγE分别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持久性系数。βSS, iβEE, i分别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ARCH项系数。βmn, i (m, n=S, E;mn) 为从n市场到m市场的波动溢出系数, 如果βmn, i显著异于零, 说明存在从n市场到m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

关于动态条件相关部分, 根据Engle (2002) 在Bollerslev (1990) 的常条件相关模型 (CCC model) 基础上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模型 (DCC model) , Ht可分解为:

Ηt=DtRtDt (6) Qt= (1-a-b) Q¯+azt-1zt-1+bQt-1 (7) Rt=diag (Qt) -12Qtdiag (Qt) -12 (8)

其中, Dt=diag{σi, t}, 即对角元素为各变量条件标准差的对角阵 (2×2阶) 。zt-1=Dt-1εt-1为残差向量εt-1标准化残差。Q¯为标准残差的无条件方差矩阵 (2×2阶) 。 Rt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矩阵 (2×2阶) , Rt中的元素为:rij, t=qij, t/qii, tqjj, t.diag (Qt) -12为对角元素为1/qii, t的对角矩阵 (2×2阶) , Qt中的元素为qij, t, qii, t, qjj, t. ab为DCC模型的参数, 实际上, 当a=b=0时, DCC模型也就退变为CCC模型, 因此本文也基于CCC模型对市场间的常条件相关系数进行了估计, 以期与DCC模型估计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做一下对照。

在残差向量εt服从二元t分布的假定下, 为了保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对数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方程 (1) ~ (8) 进行了一步估计, 对数似然函数为:

L (Θ) =t=1Τln{Γ[ (2+v) /2]Γ (v/2) [π (v-2) ]|Ηt|-12[1+1v-2εtΗt-1εt]-2+v2} (9)

其中, Θ为需要估计的参数向量, T为样本总数, vt分布的自由度。极大似然估计算法为BHHH算法, 参数的收敛准则定为1e-5, 即前后两次迭代参数向量的变化率小于0.001%时认为达到收敛。

4 样本数据选择

样本数据区间为2005年7月22日至2010年1月26日期间, 剔除了不是市场同时开放的日交易数据后, 共得1101个日交易数据样本。股票价格采用的是沪深300指数 (HS300) 、上证综合指数 (SH) 、深证综合指数 (SZ) , 汇率价格采用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EX) 。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CSMAR) 。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 6.0。

为消除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分别对股票价格 (HS300、SHHZ) 和汇率价格 (EX) 这四个序列取自然对数。考虑到投资者主要关心的是收益率, 因此本文的后续讨论分析针对股票指数收益率和汇率收益率进行。股票收益为ΔSt=ln (St/St-1) , 其中St为对应股票指数在第t日的收盘价数据。汇率收益为ΔEt=ln (Et/Et-1) , 其中Et为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在第t日的汇率中间价。在表1中, 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相对外汇市场收益率剧烈, 外汇市场波动的平稳可能是受制于我国的外汇管制。 偏度和峰度反映了各收益率序列分布具有尖峰有偏态的特征, 用来检验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JB统计量值说明了各收益率系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此外, 对于所有序列而言, Q (36) 和Q2 (36) 两个统计量均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 说明所有收益率序列都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特性。

注: *表示在1%置信水平下t-统计量显著;JB统计量为Jarque-Bera正态性检验统计量, JB=T[S2+ (K-3) 2/4]/6, 其中S为偏度, K为峰度, T为样本个数; Q (36) 和Q2 (36) 分别为检验序列自相关性和对应平方序列自相关性的 的Ljung-Box统计量。

5 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协整检验和市场间价格溢出关系检验

在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之前, 必须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ADF检验。在表2中, ADF检验结果表明, 在1%的显著水平下, 所有股票价格序列和汇率价格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但是, 经价格序列一阶差分后所对应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 股票价格序列和汇率价格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对于两组或两组以上存在单位根的变量序列, 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则表明这些变量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应用EngleGranger (1987) [24]提出的两步法 (回归残差法) 进行股票价格序列和汇率价格序列之间协整关系检验, 即首先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再对回归的残差序列et进醒单位根检验, 如果残差序列et为平稳序列, 则说明具有协整关系。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残差序列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 因而股票价格和汇率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表3的Johansen检验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究其原因, 可能是资本流动具有短期性和宏观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

由于股价和汇率之间不具长期均衡关系, 因而本文重点在于关注二者之间的短期互动。股票收益率和汇率收益率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注: *表示在1%置信水平下t-统计量显著; (c, t, p) 为检验类型, 参数ctp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 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注: 最优滞后期是对应VAR (k) 模型的最优滞后期, 依据了LR统计量、FPE (最终预测误差) 、SC信息准则、 AIC信息准则与HQ信息准则五个指标来进行判断。

由表4可知, 在10%的显著水平下,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只存在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短期单向引导关系。说明短期内汇率价格的变化对股票价格具有预测作用, 汇率价格能够引导股市价格, 而股票价格变化对期货价格没有预测作用, 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引导汇率价格变化。此外, 汇率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引导作用要强于沪深300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 对深证综合指数引导相对最弱。另外从冲击响应分析来看 (图1) , 对各股价指数序列而言, 股价对汇率的冲击响应都明显强于汇率对股价的冲击响应,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汇率对股价的单向引导能力。

(d) ΔEXΔSH的冲击响应 (e) ΔSZΔEX的冲击响应 (f) ΔEXΔSZ的冲击响应

5.2 市场间波动溢出关系检验 与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表5给出波动溢出模型的检验结果。对于本文研究的三个股票指数而言:只存在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此结论不同于Kanas (2000) 的研究结果, 即只存在股价对汇率的波动溢出。究其原因可能是, 与成熟的市场不同, 我国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 可供企业选择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还很少, 从而缺少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帮助了企业对冲外汇风险, 使得汇率风险对股价产生影响。

注: *, **, ***分别表示在1%, 5%, 10%的置信水平统计显著; ( ) 内为参数的z统计量; [ ]内为Ljung-Box Q统计量的p值。

值得一提的是, 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异于巴曙松和严敏 (2009) 的研究结论:股价和汇率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据选择差异造成的, 本文的研究样本虽然包括了前文样本区间, 但是由于从2008年7月17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明显放缓, 甚至出现了反向波动, 从而使得我国相关出口企业避险积极性不高, 进一步加强了我国汇率风险对股市的传递。同时, 中国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国际收支的监测和管理, 特别是严加防范通过贸易、FDI和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等渠道的热钱流入流出, 资本管制力度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 从而削弱了股价对汇率的传导作用。此外残差的自相关检验结果Q (36) 和Q2 (36) 表明, 残差没有显著的ARCH效应, 都是白噪声过程, 表明我们所建立的DCC-MGARCH模型是合理的。

从表6和图2可以看出, 在样本区间内, 股价收益率和汇率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的相关系数, 这说明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股价上涨。

注: *, **, ***分别表示在1%, 5%, 10%的置信水平统计显著; () 内为参数的z统计量。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动态多元GARCH模型, 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视角对我国股价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样本区间内, 对于沪深30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以及深证综合指数而言, 股价与汇率之间均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 在价格溢出方面, 只存在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短期单向引导关系, 在波动溢出方面, 也只存在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上述研究结论不同于我国大部分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 这主要是因为股价与汇率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 检验结果与所选样本的时间段有很大关系, 由于本文所选的样本时间段与上述国内文献的样本时间段不一致以及计量模型的差异性, 从而引发出实证结果之间的差异性 (Ramasamy和Yeung, 2005) [25], 这也表明一些文献直接基于协整关系给出一些政策建议可能是不妥的, 而从短期角度来研究股价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有实际意义。此外, 从具体实证结果来看, 沪深300指数与汇率之间的检验结论, 与上证综指以及深证综指与汇率之间的检验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这说明沪深300指数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 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 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 与发达国家市场不同, 我国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价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外汇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从而导致外汇风险暴露 (敞口) 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进而对股价产生了影响。随着我国汇率改革进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 国内企业对汇率避险工具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因此, 可以借鉴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和国外成熟的汇率风险管理经验, 开发和完善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 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以及外汇期货市场发展, 将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逐步从“影子”市场走向真实市场。

信息传导 篇2

【关键词】 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假性房室传导阻滞;干预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33-01

心律失常其常见类型之一为室性早搏,心电图显示的两种室性早搏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1]:一是显性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散在的、具有相同形态的室性早搏;二是隐匿性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主要是相邻的两个室早之间其窦性心搏次数为奇数的心电图现象。隐匿性的室性早搏现象虽然对心脏无直接病理性影响,但是影响基础心脏病的临床用药[2],为了探讨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诱发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干预方法,笔者对我院治疗的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诱发假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诱发假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0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17岁-30岁,平均年龄为(23.3±7.8)岁,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以心前区锐痛为主胸痛,其中合并有发热者8例,合并有腹泻者12例,合并有心悸者15例,另有13例患者主诉伴有程度不一的头晕。统计资料入选标准:为所有纳入研究资料的病例实施心脏听诊,听诊结果发现其伴有明显的心律不齐症状,另于心尖内侧可以闻及喀喇音,而在喀喇音的声响之后进而可闻及II级收缩期吹风样的杂音。X线影像学结果显示双肺纹理为阴性。

1.2 心电图方法

1.2.1 对二尖瓣脱垂患者的判断 II级导联记录显示,窦性P波的频率超过每分钟110次,在同一个导联中能够明显观察到三个期前的波动现象,第二个早搏形状为宽大的畸形,QRS波的主波方向与T波的方向恰好相反,由此可以判定为室性早搏。第一个和第三个的室性早搏前有P波,而PR间期的时间超过了0.11s,QSR的波形在窦性QSR波与室性前期QSR波之间,此即为室性融合波,由此也可推断出该类患者病源为同一位置的室性前期收缩。

1.2.2 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判断 P-P期间形状基本规则,时间为0.53秒,P波波形的振幅偏高:一是QRS波群的波形为室上性(存在过相关的P波);二是在II期之前出现的QRS波形其形态为宽大的畸形波群;三是P波之后存在脱落的QRS波群,该波群在RR的间距中多以RR’R的形式出现。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30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诱发假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为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给药,注意观察患者其早搏症状与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变化及关联情况。

2 结 果

心电图结果:经二维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20例为二尖瓣脱垂患者,10例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患者中诊断为隐匿性室性早搏并诱发假性II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33.3%),临床诊断结果为窦性心动过速并发生隐匿性室性早搏,继而发生假性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者20例(66.7%),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 论

在对患者的诊断过程中,笔者总结房室传导阻滞与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区别点如下:一是在P-R的间期没有重叠现象和过渡间期,通过间期长短可以明显区分病情,二者的P-R间期差值大于60毫秒;二是应用长程的心电监护能够显示出快径或者慢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无明显的指标异常发生,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症状;三是通过对患者实施食管的电生理学检查来进行有效的辅助诊断[3]。

在对隐匿性室性早搏诱发假性II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在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后其室性早搏完全消失,与此同时,其房室传导阻滞也同时消失,这高度提示了隐匿性室性期前收缩与房室传导阻滞阻滞的发生其临床关联密切[4-5]:隐匿性室性早搏不仅能够诱发假性的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而且能够诱发II度的I型房室传导阻滞及I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因此必须对房室传导阻滞和假性房室传导阻滞进行认真的临床鉴别。

总之,对于室性早搏隐匿性传导诱发假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诊断应该建立在仔细全面地采集患者病史、监测、观察及记录其相关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而后结合其心电图诊断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尽早对其进行临床确诊并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及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纯伟.隐匿性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至假性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0):60.

[2] Lin YS,Guo GB,Chen YL et al.Atrial enlargement in symptomatic heart block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possibly related to atrioventricular dyssynchron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148(3):280-284.

[3] 楊苏萍.隐匿性交界性早搏致假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J].广西医学,2001,23(6):1489-1490.

[4] 林靖宇,刘军,吴学青,等.隐匿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引起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J].心电学杂志,2009,28(3):180-181.

信息传导 篇3

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在于其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优势。Hoff和Stiglitz (1994) 认为民间借贷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 是民间借贷得以存在的前提。William F.Steel, et al (1997) 认为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我国, 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 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建立在亲朋好友的人与人之间的借贷模式, 而是跨越了既有的运行轨道, 通过跨人、跨地域或者利用中介的形式进行借贷,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周红岩等 (2008) 描述了民间金融风险的四个新特点, 其中之一是随着民间金融借贷的范围扩大,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机制性风险。马红漫 (2011) 以温州民间金融事件为例, 分析了民间金融借贷存在的隐患, 警示人们要提防民间金融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随着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 其呈现出涉及主体多元化、业务类型复杂性、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特别是在法制不完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的现实金融管理环境下, 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日益剧增。因此, 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分析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按照其层次的不同, 可以分为宏观原因、中观原因和微观原因 (如图1所示) 。宏观原因主要是指存在于民间金融体系外而引起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发生的因素, 如国家政策因素、国家法律法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经济环境因素等。中观原因主要是指由于民间金融体系自身经营环境条件和制度不完善而引发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因素, 如民间金融的行业管理制度、经营规范性以及定价模式等。微观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民间金融直接利益主体, 如资金需求者、中介机构以及资金供给者。其中, 微观层面的原因更易直接导致民间金融风险的传导。

微观原因可称为内部原因, 是导致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直接因素。而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原因统称为外部原因, 其就像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催化剂, 是促使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不对称信息发生的间接因素。如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外部环境下, 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亲戚朋友、乡邻好友等社会关系的借贷形式, 而是由信息透明度高逐渐变为信息透明度低的借贷关系, 形成了跨人、跨地域或通过中介的借贷形式。一些不合格的资金需求者为了能够获取资金供求者的融资, 千方百计寻找民间金融的漏洞 (操作简单、无项目风险评估等) , 通过捏造虚假的信息, 来获取资金供求者的信任, 筹集资金, 最终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 导致民间金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与传导。同时, 在缺乏法律法规的政策保护下, 有些喜欢“钻法律空子”的民间金融中介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 利用各种手段, 如以高额利息回报作为诱饵造成信息假象, 骗取公众资金, 严重扰乱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1、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海因里希从研究中发现, 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的特征, 一旦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某个小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从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关于民间金融的事件来看,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发生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09年以来在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出现的民间金融资金断裂, 老板“跑路”、自杀等现象。因为民间借贷的操作流程简单, 旨在为中小企业或个人筹集资金提供方便, 资金供给者为了能从中获得高利益, 在巨大的“虚假的诱惑”下将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最终由于市场的不景气, 中小企业最后难以负荷民间借贷的高利率, 致使风险发生, 从而将风险传导给所有的资金供求者和其他企业, 使资金供给者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形成民间金融风险传导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图2所示。

2、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一直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这扇破窗就会给人们一种无序的感觉, 其他人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这种效应在民间金融风险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民间金融的资金供求者对资金需求者没有实行有效严格的经济评估, 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为了追求高风险的利益, 盲目地将资金贷给资信条件差的资金需求者 (特别是中小企业) 。当其中一个资金需求者无法忍受高利息债务而放弃还贷时, 如果放贷者没有及时遏制这种行为, 则会给其他资金需求者一种心理暗示, 最终每个人去模仿这种“破窗”行为, 故意不急于还清债务, 最后给资金供给者造成大量的坏账, 致使造成严重的损失。如近几年发生的温州企业股东集体蒸发事件。由于无法偿还民间借贷的高利息, 个别老板“跑路”后, 引发了多家老板“跑路”。

3、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

现代混沌理论之父爱德华·洛伦兹认为, 初试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中同样存在蝴蝶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民间金融借贷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微小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和疏导, 就会引起整个民间金融关系网络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当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紧缩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时, 金融机构就会严格限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一些借贷者就会选择具有高额利息的民间金融借贷形式来筹集资金。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一些社会资金顺其自然流向了那些业绩差、资质低的企业或个人中。这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也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4、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耦合效应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关系, 在作用和反作用的方式下, 发生相互吸引和排斥而形成更大效应的现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 由于民间金融借贷关系网络系统中各相关利益者或各个运行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的影响, 导致各个相关利益者或者各个运行环节在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最终致使民间金融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根据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最终的风险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可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民间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纯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即只会在一个微小区间波动。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强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资金供给者为了追逐巨大的利益, 将资金通过中介介绍给不同的资金需求者 (如中小企业) , 则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可能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多线路的传导路径逐渐放大风险效应。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弱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资金供给者在交易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严格筛选, 并事先做好风险防范, 则民间金融风险的流量和强度则会在传导过程逐渐减弱或消失。

四、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1、民间金融利益主体控制措施

(1) 资金供给者。在民间金融借贷行为中, 资金供求者处于信息获得劣势。在民间金融传导控制中, 资金供求者应在借款前和借款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截断风险传导路径, 阻止风险的传导 (如图3所示) 。在借贷发生前, 可以根据各个资金需求者或者中介机构发出的信号来选择理想的借款者, 即对市面上的资金需求者或中介机构进行事先调查, 做好充分准备, 选出合适的借款候选人或中介机构。再在备选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中进行信息识别, 如有可能应让借款人或中介机构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等。最后选出合适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同时, 应定期追踪并关注借款人或中介机构的重要消息, 做好后续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防造成坏账。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一系列的有效控制措施, 则可减少或阻断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 资金需求者。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资金需求者与不正规的中介机构相比, 具有信息劣势。某些中介机构会利用一些资金需求者急于筹集资金而又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现有资金的心态, 抬高借贷利率, 使资金需求者最终遭受严重损失。因此, 为了防止风险传导, 资金需求者应在借款前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调查和了解, 特别是中介机构, 如中介机构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 是否和市面中介机构的定价一致等, 在充分了解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的情况下进行筹资。同时, 在事后做好有效的风险防御措施, 以免遭遇高利息和诈骗风险。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 可防止不对称信息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民间金融监管主体的控制措施

(1) 加快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设。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产生的外部原因为民间金融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存在监管空白。因此, 国家作为民间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 应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金融中的利益者, 使民间金融借贷行为法制化, 应建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平台。一是要求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借款标准, 并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二是登记注册后, 根据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提交的相关材料发放资格牌照, 才能实施贷款;三是制定一套民间借贷流程手续, 并规范放债业务, 完善民间金融贷款交易环节和流程, 如在交易前, 应实施科学合理的事前评估, 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资金用途、利率, 合同是否正规, 有无风险抵押品, 还款方式以及还款期限等;四是应对资金进行分类, 严格制止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资金用途;五是根据资金用途和资金额度设定相应的利率范围, 防止资金需求者因高利率而无法还贷;六是规范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行为, 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 保护合法合理的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 打击利用民间金融借贷进行诈骗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七是严格监督资金需求者的行为, 防止其诈骗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 或发生违背国家法律政策的行为。

(2) 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由于民间金融借贷活动涉及面广, 自由度强, 因信息度低而引起的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因此, 为了能有效地控制不对称信息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应对民间金融借贷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 应成立专门的民间金融监管部门, 对民间金融的借贷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 定期更新民间借贷信息, 对发现的风险源头应及时制止, 防止风险传导。其次, 应鼓励各地资金需求者积极主动去监管部门登记有关借贷信息, 对数额较大的放债行为, 应向监管部门咨询有关风险防范措施, 以此来保障资金的安全。同时,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民间金融监管网络, 建立多层次、有效率的民间金融监管网络, 严格控制民间金融的一系列流程, 并对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罚。

五、结论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 对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耦合效应进行分析不仅是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对民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 深入地研究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 并提出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Hoff.K.Stiglitz.J.E.Introdu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R].the Word Bank Economics Review, 1994 (4) .

[2]William F.Steel, et al.Informal Markets 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 1997 (5) .

[3]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新特点与对应措施[J].金融纵横, 2008 (1) .

[4]马红漫:警惕民间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J].社会与公益, 2011 (11) .

关于数学知识的传导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知识传导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学习,只要是知识的学习,就不能避免传导的过程。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知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态度。当然了,就学习数学而言,有的同学抱着求知、求学的态度,有的同学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有的同学甚至抱着厌恶的态度。但是无论面对怎样学生,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成,能够真正地掌握数学方法。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老师们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导。而针对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数学知识的传导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

一、教师传导

这是学生们接受高中数学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相对而言,也是最正确的途径。在教师进行知识传导的过程中,我想提醒我们的老师注意到三个问题:

1.知识的组织性

很多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存在一个误解,这也是他们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之一,他们往往会觉得数学知识是杂乱无章的,是无迹可寻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十分注意的。我承认数学的学习相对语文、英语这些科目来说会有一点难度,但是它和这些学科一样都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要体现数学的这个重要特点,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规则,重要的就是老师们的授课。因此,我想提醒我们的数学老师,即使是简单的一堂课,我们也要仔细备课,让课程显得有逻辑,有组织,有条理。怎样让课堂的学习只是有组织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备课。备课对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假想的课程,只是我们把课程的形式放在了纸质上了。在备课中,我们要体现这堂课的重点,所学知识点的难点,以及和这节数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这三个方面就已经把这堂课的条理性清晰地展示在了学生们的面前。但是我们上课还有一个重点是要把握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备课中还应注意的是这堂课数学知识的兴趣点。通过兴趣点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整班上学习的氛围,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凝聚。教学的组织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

2.合理安排性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数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后检验,数学地学习也就主要围绕着这三个点。我想提出的是这三个重要阶段要做到合理安排。就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来看,我觉得这三个阶段的安排已经出现极端了。或许是来源于高考的压力,很多的老师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课后辅导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又以练习为主流,但是过多的练习已经让学生们感觉到乏味,因而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我提议老师们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安排上,让学习安排显得更加合理。这三个阶段都是相关重要的,课堂上我们认真地讲解知识,在课后我们仔细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我相信实践出真知,我们得让心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概念,然后在工作中去实行,经过长时间地实践之后,我们就会很好地权衡教学时间的安排,在工作上就会得心应手了。

3.传导的有效性

不管是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作为老师,我们更加希望付出不是徒劳的,我们更加希望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关注知识传导的有效性。在教学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首要的就是测试,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大概地评估最近阶段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能够评估学生们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掂量学生们对数学方法的使用。除了测试以外,要检验知识传导的有效性还可以直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总结出自己的问题。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学习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就可以直接在班上解决。如果是个人问题就在课后时在单独辅导。我觉得这样教学不至于让学生们的问题逐渐累积,可以相对缓解学习的压力。

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导

现在数学教学出现地一个情况是:学生们遇到学习问题时不再愿意去问老师,反而他们愿意去问同学。总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觉得有三点:第一是学生向老师咨询时,由于老师们工作的忙碌性,很多时候老师不在办公室,学生们往往就是失望而返了;第二是学生们害怕老师们的批评,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很简单的,不好意思向老师求助,也害怕老师的不屑;第三是他们觉得同学之间好说话,同学解释地更加仔细,更容易理解。从这几个原因中不难发现,老师们的形象在学生眼中是十分严厉的。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老师们应该注意到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们感觉到和蔼,对待学生们一视同仁的态度。带着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去教学,改变学生的看法,也促进我们的工作。虽然我不反对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问题的讨论,但是我觉得这种情况也有相当大的问题隐患。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不同,一个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可能就会出现知识强加性的问题。当然了,这种交流也有好处,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但是值得老师注意的首先是学生们传导知识的正确性。学生们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讲述能力不同,可能在讲解的时候就会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从而把另一个同学带向知识点的误区。如果这样传递下去,可能就会给班上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老师应当班上的情况,不能让这种不幸的场面发生。其次是在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纪律性。如果学生们在自习的时间段遇到了学习问题,如果大家都是向同学请教,这样就会破坏班上学习的气氛,就会给班上的纪律造成影响。在嘈杂的氛围中,有的学生得到了想要的讲解,但却会让有的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学生们之间进行学习问题的交流是有利有弊的,希望老师们能够把好关,让学生们能够做到更加有效的学习。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 篇5

企业理财系统是一个由其财务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每个企业都是复杂财务关系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资金、信息等财务资源的交流,这些交流会使企业受益或受损。如果其中某个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就会通过某些载体经由多种路径发生财务风险的传导,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在财务关系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作为一个典型的财务关系网络,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母子公司之间频繁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就是财务风险传导的诱因。一旦企业集团中某个公司发生财务风险,其关联方必定遭受风险。

猴王股份的衰败就是因为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引起的。猴王股份以其资产和信用为猴王集团提供担保,当猴王集团严重资不抵债的时候,猴王股份不仅收不回猴王集团所欠的8.9亿元的应收账款,而且要承担猴王集团2.44亿元的债务担保责任。

事实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各个理财环节间的传导。笔者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分为以下层次: (1) 企业内部层次的风险传导,如筹资、投资、营运、利润分配环节间的财务风险传导。 (2) 企业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风险传导。 (3) 企业外部层次的间接的风险传导,即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间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的风险传导。据此,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见图1)具体细分为:

1. 部门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企业各部门之间紧密的业务联系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或联系不紧密,导致信息不畅通,可能会使一个部门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营运环节就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发生筹资风险,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要素,产生营运风险。

2. 部门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部门之间也存在间接关系, 会使一个部门的风险经由一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利润分配环节看似没有直接联系, 但筹资风险直接导致营运风险, 而营运风险又导致利润分配风险的产生。

3.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以某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它称为核心企业),其与外部系统会发生直接利益关系,如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两个系统中,其中一个系统产生的风险会通过物流、信息流或资金流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使另一个系统产生风险。

4.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经济运作的宏观体系中,企业不仅与直接财务关系发生者(如直接供应商和客户)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而且可能将财务风险传导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

5. 外部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核心企业以外的外围企业(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之间也会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效应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认为,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财务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说明:企业理财微系统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和疏导,将会引起整个财务关系网络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信用销售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中司空见惯的理财行为,若对此管理不善,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传导将会产生蝴蝶效应(见图2),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受损。

2. 多米诺骨牌效应。

H.W.Heinrich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工业意外事故后,认为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墙的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大量财务风险传导事件的发生,都源于人或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正是由于两任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大肆掠夺,海南南洋船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导致了连锁反应。第一任股东成功投资公司的陈氏兄弟入主公司后,向公众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在二级市场拉抬股价。之后以超低价将公司资产出售,使公司的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2001年6月,上海华宇融沈氏家族间接控制PT南洋后,通过资产重组、相互担保、宝钢系统票据贴现等手段,从各银行骗贷达4亿元,后将数亿资产转移至国外。南洋公司被掏空后,财务风险传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外部股东和众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因此,基于传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中,同样要重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基于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断绝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中的一个财务关系,就不会使财务风险继续传导下去。

3. 耦合效应。

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子系统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产生既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又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而产生增力的现象。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由于财务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企业或理财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节点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使财务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根据财务风险传导的最终风险强度是否可以改变,可将财务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纯耦合效应,企业财务风险流量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只在一个微小的区间波动。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强耦合效应。授险源风险在传导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的正耦合效应使得财务风险通过传导路径产生逐级放大效应。当耦合效应达到一定阈值时,授险源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弱耦合效应。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如果及早发现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传导,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授险源风险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呈现财务风险传导的弱耦合效应。如在德隆集团担保引起的德隆危机中,如果新疆屯河发现德隆集团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不再为它进行担保,那么在母子公司传导路径中的财务风险就会逐渐弱化,财务风险传导就会呈现弱耦合效应。

4.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控制环境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示范作用,只要存在第一扇无人管理的“破窗”,这扇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会以信用(赊销)方式扩大它的销售额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假如一个企业有多个直接的客户,当其中一个客户到期不归还货款时,如果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没去制止这个客户的行为,给其他的客户造成的心理暗示就是该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不急于去还,而且由此造成的“破窗”成本很低,其他客户就会一个个模仿“破窗”行为,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大形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最终都成为坏账,该企业就会发生资金短缺,产生筹资风险或利润分配风险,而且会由于资金短缺影响到自己的供货商,形成财务风险的传导。被称为“中国退市第一股”的PT水仙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后续资金严重短缺,信用度降低,业绩下滑,股价大跌,最后被迫退市。

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破窗效应。近年来金融企业不断发生各类风险案件,如假承兑汇票案件、内部职工监守自盗案件以及网络银行被盗案件等,这些案件不断产生并且性质越来越恶劣,就是因为前期类似案件中的违法者没有受到处罚或者是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收益大于风险成本,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不断有人愿意铤而走险。银行贷款业务中的破窗效应是因为某些银行不断给违规贷款者提供资金,这些企业可以不考虑还款问题而坐收其利。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后来违规贷款者不断涌入,直到把银行掏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信息传导 篇6

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 还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静态条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总目标,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 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 利率传导渠道

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 利率渠道是中国最重要的货币传导渠道之一。具体而言, 利率要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必须具备三大功能:接收功能、传递功能与反馈功能。接受功能是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利率必须简明而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意向。传递功能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利率不仅要简明而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而却要将这一意向及时而明确传达给经济主体。反馈功能是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二) 信贷传导渠道

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导机制可这样表示: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导致企业净价值下降——导致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导致贷款下降——导致投资下降——导致总产出下降。

三、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

中国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公共市场业务。其作用机制可表达为: (1) 法定准备金政策。例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2) 再贴现、再贷款政策。例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流动资本↑→贴现借款↑→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3) 公开市场业务。例如,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购买国债↑→商业银行准备金↑→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中央银行一开始就承担了稳定币值和资金分配的双重职能。这既使得社会资金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 而形成了人为的阻滞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 如何发挥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与金融中的调控作用, 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 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 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较快, 但从主体上否定不了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利率管制为主的国家。我国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总体经济金融形势以及物价水平, 而且要考虑如何运用利率杠杆来改变存款人、借款人或债权人、债务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 使之体现“公平”原则。

五、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一) 资本市场对信贷渠道的影响

影响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 企业削弱了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是因为减少了对间接融资的依赖。2006年之前, 金融机构给企业放的贷款的筹资额远大于其股票市场的筹资额。2006-2007年之间股市的发展加强了自己的调配资金的能力。然而在2008年, 股票市场发生了大幅的调整, 市场的融资功能再次受到限制。2008年股市筹资能力出现了低于2006年水平。这样, 在目前状况下, 中国股票市场在发挥功能稳定性方面应当提高, 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较大程度上依赖诸如银行等中介机构。

(二) 商业银行独立性调整对我国信贷渠道的影响

商业银行增强其独立性会减弱我国信贷传导渠道效应。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能力主要表现于如下几方面:银行抵消准备金变动的能力是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另一方面,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量控制采用下面两种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存贷比的上限。

六、结论

在资本市场逐渐的发展和调整、推进其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独立经营的当今, 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加强对其他货币传导机制的拓展, 主要因为减弱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可是, 在短时期内,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对其进行保护, 同时应该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服务空白, 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 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 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 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渠道,资产负债

参考文献

[1]欧永生.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探讨.

[2]宋清华.论信贷市场在我国货币传导的作用[J].当代财经, 2002.11.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信息传导 篇7

随着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飞机电子设备类型、数量和工作方式愈来愈多, 频率覆盖范围不断扩展, 发射功率愈来愈大, 接收灵敏度愈来愈高, 飞机机载设备与系统受电磁干扰的影响越来越大。电磁干扰不仅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而且还可能造成飞行事故[1,2,3]。飞机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机载设备间的相互干扰引起, 其中设备的传导干扰是主要的干扰方式。传导干扰主要是机载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

为了考核机载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几乎所有的机载电子设备都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军用标准规定的电磁兼容性试验测试。在GJB151A—1997[4]和GJB152A—1997[5]对设备或分系统的电磁兼容传导发射和敏感度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GJB 72A—2002[6]中对分系统和设备的关键性类别进行分类。

在很多情况下, 飞机上多个机载设备同时出现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 无法满足GJB151A—1997中关于传导发射和传导敏感度试验要求。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方法, 无法确定出现电磁兼容传导干扰的机载设备整改顺序优先级关系, 往往使电磁兼容整改工作耗时、反复和成本增加, 甚至导致飞机无法按时定型、批量生产。

2 传导发射及敏感度测试超标策略

2.1 传导发射测试超标策略

根据GJB151A—1997和GJB152A—1997中CE102测试项目要求和方法, 得到CE102的测试曲线和极限值曲线, 如图1所示。同时, 将所有机载设备CE102的测试曲线采用集合形式表达为Tce (f发射) ={Tce1 (f发射) , Tce2 (f发射) , …, Tcem (f发射) }。并将所有机载设备CE102的极限值曲线采用集合形式表达。

2.2 传导敏感度测试超标策略

根据GJB151A—1997和GJB152A—1997中CS114测试项目要求和方法, 得到CS114的测试曲线和极限值曲线, 如图2所示。与上节相似, 将CS114的极限值曲线Scs (f敏感度) 超过CE102测试曲线Tcs (f敏感度) 的部分称为传导敏感度超标区域, 所述传导敏感度超标区域如图2中的剖面线所示。

3 计算电磁兼容分类指标和权重

根据GJB 72A—2002中对分系统和设备的关键性类别分类原则, 列出m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分类指标EML={eml1, eml2, …, emlm}。

根据国军标GJB 72A—2002《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中2.1.56节, 分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性类别之规定:所有安装在系统内的, 或与系统相关的分系统及设备均应划定为EMC关键类中的某一类。这些划分基于电磁干扰 (EMI) 可能造成的影响、故障率、或对于指派任务的降级程序。可分为以下三种:

(1) Ⅰ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寿命缩短、运载工具受损、任务中断、代价高昂的发射延迟或不可接受的系统效率下降;

(2) Ⅱ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运载工具故障、系统效率下降, 并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3) Ⅲ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引起噪声、轻微不适或性能降级, 但不会降低系统的预期有效性。

4 计算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

根据不同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值EEMC按照从大至小进行排序, 然后, 依据排序后的机载设备进行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

5 实例

设定三个机载设备对整机电磁兼容性都会产生传导干扰, 在GJB151A和GJB152A中CE102、CS114电磁兼容试验中得到三个机载设备的测试曲线, 对超标部分进行量化处理和数据处理, 得到传导发射指标权重和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同时根据国军标GJB 72A—2002对分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性类别之规定, 得到电磁兼容分类指标权重。综合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和电磁兼容分类指标权重, 即可得出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 确定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如表1所示:

根据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值的大小, 对三个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进行排序, 首先修复第三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其次修复第二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最后修复第一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传导测试超标策略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的优化方法, 该方法利用传导发射曲线和传导敏感度曲线分别与国军标要求进行对比, 并得到超标区域;采用面积积分对超标区域进行量化, 得到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最后结合机载设备电磁兼容分类权重、传导发射指标权重、传导敏感度指标权重得到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权重期望。该方法依靠指标量化和权重分配提出一种将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与整机电磁兼容性联系在一起, 综合考虑各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发射、传导敏感度、电磁兼容性分类等因素, 并进行指标量化和相应的权重分配, 得到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对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确定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的优先级, 为确定电磁兼容整改的先后顺序提供了依据。

摘要:为了量化分析机载设备传导干扰超标值对于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利用传导测试超标策略对传导干扰故障的修复。通过联合测试系统、指标量化和权重分配, 将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与整机电磁兼容性联系在一起, 综合考虑各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发射、传导敏感度、电磁兼容性分类等因素。本文优化了指标量化和相应的权重分配, 得到机载设备传导干扰故障对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程度, 确定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传导干扰故障修复顺序的优先级, 为确定电磁兼容整改的先后顺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传导测试,传导干扰,故障修复,指标量化,重量分配

参考文献

信息传导 篇8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短缺甚至冻结的情况。为了抗击金融海啸的巨大破坏性,西方主要经济国家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我国中央银行也果断采取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显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效遏制了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联系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体经济活动的中介,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导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金融调控中最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主体,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央银行完善宏观调控提供比较清晰的理论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层出不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都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从而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界定货币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前沿性。

二、现有文献回顾与评述

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量经济方法在货币政策应用领域里的深入研究。1980年西姆斯(C.A.Sim s)将向量自回归(V A R)模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此后,V A R模型便被广泛地运用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之中。Bernanke(1986)运用V A R模型对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效果,因而信贷渠道在美联储的政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D hakal&K andil(1993)运用V A R模型考察了美国股票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冲击。K am in&R ogers(2002)建立包括实际汇率、产出、通货膨胀3个变量的V A R模型对墨西哥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出的改变主要是由自身冲击得以解释,但永久性汇率贬值对产出的不利影响具有持久性。从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来看,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方法来看,上世纪90年代的基本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简单回归分析,2000年以来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最近几年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盛朝晖(2006)研究了我国1994—2004年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开始显现。楚尔鸣(2007)对2000—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动,而且利率也不是引起投资和消费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梗阻。孙敬祥(2008)实证检验了1996—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得出了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相对较弱的结论。研究表明,利率对各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偏弱,而货币供给可以跨过利率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江群、曾令华、黄泽先(2008)对199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变迁有其特定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是适应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柳明花、李虹墨(2008)对我国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董亮、胡海鸥(2008)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价格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但是投资的托宾q效应和消费的财富效应都很不明显,以致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在我国不够通畅。蒋科(2009)选取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国的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产出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月度数据,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现在我国货币政策能够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只能通过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率。王振杰、陶士贵(2009)比较分析了1994—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信贷渠道起主要作用,而货币渠道只是作为辅助机制而存在。

可见,我国学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前沿成果。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或某个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而缺乏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本文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外汇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实施,资产价格和汇率两方面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问题时加入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从而使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三、分析框架与变量选取

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汇率,再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故在分析汇率传导渠道时需要选取的变量指标有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

在汇率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用于反映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一般来说,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并且一国货币在对某种货币升值的同时也可能在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其他货币升值(或贬值),其幅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际上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实际有效汇率的样本区间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网站的汇率报表。净出口采用月度贸易差额t来度量,样本期间同样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网站的月度贸易差额情况表。货币供应量仍采用M 2来度量,产出水平也继续采用工业增加值q来度量,数据与前面的分析相同。

(一)单位根检验

建立VAR模型的前提要求是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或者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为建立VAR模型,首先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模型中的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则可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模型中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也可以建立附加协整约束的VAR模型。

四、数据处理与检验

将实际有效汇率f和贸易差额t的数据绘制在曲线图上(见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贸易差额t不仅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的特征,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故先对其采用Census X 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经调整后的序列记为tx,实际有效汇率f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从而不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同时为了消除数据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再对f、tx取对数,分别记为Lf、Ltx。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其中A D F单位根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 iews6.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 D 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单整阶数。由于后续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的滞后期长度非常敏感,因此本文滞后阶数的选择原则应使回归式的残差符合白噪声状态。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f、Ltx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Lf、Ltx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约翰逊协整检验

由于所分析的经济数据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V A R模型估计参数。但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各数据序列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满足建立V A R模型的条件。由于是多变量数据序列的协整检验,故在此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LM 2x、Lf、Ltx、Lqx之间可以建立V A R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说明在长期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既有可能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也有可能是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了确定货币供应量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贸易差额和产出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净出口和产出水平的传导有效性较低。

五、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V A R模型的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滞后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误差过大,若过大则会使模型的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利用A 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V A R模型的滞后期。经过计算滞后2期的A IC值和SC值最小,故模型选择滞后2期是合理的。利用EV iews6.0软件建立汇率传导渠道的V A R模型,其向量表示形式为:

(二)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情况,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因此,为了更具体地展现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和产出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下面将利用汇率传导渠道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短期动态特征。用EV iews6.0软件生成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对于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实际有效汇率在第1期基本没有响应,第2期的脉冲响应值也只有0.003,随后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短期内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很小。贸易差额对于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8,第2期降为0.03,第3期又增至0.09,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即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导致净出口的小幅增加。工业增加值对于来自贸易差额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12,第2期降为0,第3期又增至0.007,随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净出口的变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 A 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能够给出对V A 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各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 A 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图4。图中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从方差分解结果图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第12期时为74.5%,而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仅为6.0%,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效果较差。贸易差额的预测误差波动同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87.8%,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仅为2.7%,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净出口的传导有效性非常低。而对于产出水平来说,其预测误差波动受自身影响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为55.4%,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34.4%,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影响。

六、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所作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很难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这就降低了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有效汇率传导的有效性。虽然实际有效汇率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并不是引起净出口和产出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导致中央银行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净出口,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有效性不足。这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同样较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国外汇率制度的实践经验来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开始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迈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关于汇率调整路径的选择问题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从现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来看,主要有长期固定、阶段调整、即时调整这3条路径。如果选择长期固定,就意味着保持人民币现有汇率水平长期不变,这种调整路径实质上又恢复到汇改之前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比较严重的约束。如果选择即时调整,就是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即时变动或频繁变动。从目前来看,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要求,也不符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本意。所谓阶段调整,就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实行阶段性调整,在阶段内保持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在国内经济趋热时适度使人民币升值,而在国内经济趋冷时适度使人民币贬值。这种汇率调整路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温和。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要坚持渐进性、可控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近期来看,就是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减少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被动操作,增强人民银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的主动性。当然,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的汇率制度需要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总的趋势是更加灵活。今后可根据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市场汇率形成的环境,逐步实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动的、有目标区间的汇率制度,从而构建起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

摘要: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不仅在于对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而且想借此判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

央行政策意图为何不能有效传导? 篇9

其一,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压力。夏斌认为,随着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央行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强。当有时出现回收货币的速度抵不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自然会出现违背政策决策者的意图,货币政策呈扩张效应。

2003年末与年初相比,中国增加外汇储备1168.4亿美元,因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达11459亿元。

其二,国有商银盈利模式制约。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的营业收入中,利差收入占83%,达1566亿元;中间收入仅为6.6%,为124亿元。因此,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当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调控时,如果同时不同幅度的调整存贷款利率,缩小利差,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甚至是银行的安全。

夏斌分析,如果存款利率不动,若欲收紧银根,不缩减基础货币投放,或缩减力度不够,仅提高贷款利率,据统计分析得到这样的结果:存款利率不变,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即提高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将增长3个百分点,即利差扩大,将刺激银行放大贷款,政策效应反而减弱。

其三,处理历史坏账和体制转轨压力。夏斌指出,在缺乏存款保险机制的条件下,在合并、关闭一批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和个别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信社试点改革需支付成本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不得已通过增加再贷款予以解决。

中央银行再贷款中的这部分贷款比重2000年即达40%之多,到2002年近50%。这笔贷款几乎难以收回,客观上造成了维护金融安全与货币调控之间的矛盾,结果只能加大央行一定时期内金融调控的压力,扭曲了央行的调控政策意图。

中国不良贷款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信贷增长1.4个百分点。

其四,总体流动性偏多。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总体流动性偏多,M2/GDP接近2倍,这在全世界是罕见的。总体流动性偏多的现象,在通货紧缩时矛盾并不凸现;但遇通货扩张时,多年积累的过多的流动性会随时对央行宏观调控形成很大的压力因素。

出现当前总体流动性偏多的现象,不能归之于今年内央行宏观调控的失效,而是多年来货币运动史的结果。

夏斌分析了其中原因:第一,这是中国25年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货币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体制的、历史的因素,有其合理的部分。从自给自足的农户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粮食出口,到目前成千上万亩土地买卖需要货币媒介,体制转轨中历史性地发生了货币需求的成倍扩张累积。

第二,人们也不能不看到,在25年改革中,尽管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处于调整中,但由于改革是逐步推进的过程,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仍是经济发展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当央行调控意图需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央行调控意图需紧货币时,也未必能从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收回货币。

这时,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导致多年来简单数量调控中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动性。如1998年到2001年处于"惜贷"时期,央行实行的是较为扩张的货币政策,M2累计增长了74%,但信贷累计增长仅48.6%,就是典型一例。

其五,商银超额储备的不平衡因素。夏斌认为,中国不同类型银行中超额储备水平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类机构中公认的经营水平较高的一类。但恰恰在超额储备水平方面,此类银行又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清算支付系统效率问题还是流动性管理水平问题?还是流动性的可获得性问题?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他指出,一个简单的现象是,国有银行网点多,负债方长期储蓄是主体;而股份制银行网点少,负债方居民长期储蓄是非主体。不同的负债结构,决定了不同的银行尽管在流动性管理水平上可趋同一,但在资产结构实际运用上,不得不残留下不同负债结构的痕迹。

但不管什么原因,商业银行之间超额储备严重的不平衡因素,对于既肩负宏观调控又肩负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央行来说,在货币信贷调控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制约因素。

其六,金融市场欠发展。夏斌进而指出,再间接些的因素,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展,央行政策调控意图通过金融市场再传递到实体经济,其效果不甚明显。因为一级市场的基本核准制,意味着并不是好企业能够如意上市融资,以推动提高整个社会资金要素市场配置的效率。二级市场价格不能灵敏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市场上货币的多与少,其政策效应难以正确地传递到实体经济。

第二,短期债券利率与长期债券利率信号传递欠灵敏,甚至在二级市场上出现长期债券利率不高,短期债券利率不低的现象,这扭曲了市场资金收益长短期趋势水平,直接扰乱了央行调控措施的实现。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篇10

关键词:兴奋,传导,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突触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器) 感受到内外环境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兴奋产生后, 会沿着反射弧传导, 最终到达效应器, 进而引起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一、兴奋的产生

(一) 静息状态与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状态, 称为静息状态。神经纤维只有在静息状态下才能产生兴奋。静息状态有以下特点: (1) 膜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 但膜内N a+浓度比膜外低。这种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平衡状态, 直接导致静息电位的产生, 也是动作电位产生以及静息电位恢复的物质基础。 (2)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 膜内分布负电荷, 膜外为正电荷 (内负外正) , 这时的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为便于研究, 人们习惯把静息状态下的膜外电位规定为0电位, 由于膜内是负电荷, 所以把静息电位一般是负电位, 如枪乌贼的静息电位是-70m v。

(二)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1.膜内K+浓度远远高于膜外, 是静息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膜内外K+浓度之间巨大的浓度差是使膜内K+外流 (协助扩散) 的驱动力。

2.膜上的K+通道是静息电位产生的结构基础。静息状态下, 膜上K+通道打开 (此时N a+通道关闭) , 由于膜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膜外, K+顺浓度差由膜内移到膜外, 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等不能通过细胞膜, K+不断外移造成膜内正电荷减少, 膜外正电荷变多, 最终出现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膜内K+的外流, 膜外正电荷增多, 膜外正电荷会排斥K+的外流, 同时由于膜内负离子对K+的吸引也会阻止K+的外流, 当浓度差引起外流的力量与膜内外电荷的阻止外流的力量平衡时, K+就会停止外流。

3.钠—钾离子泵作用。K+的外流使膜内K+有所减少, 这时便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钠—钾泵每消耗一个A TP可以吸收2个K+, 排出3个N a+, 通过K+、N a+的主动运输, 重新将它们调整到原来静息时的浓度水平, 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三) 动作电位

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纤维的某个部位, 受到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 刺激的部位会发生暂时性的电位逆转 (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由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 变成内正外负) , 最后又恢复到内负外正, 这样的电位波动, 就是动作电位。

(四) 兴奋产生的实质是动作电位的产生

1.静息状态下, 膜外N a+浓度远远高于膜内, 是动作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膜内外N a+浓度之间巨大的浓度差是使膜外N a+内流的驱动力。

2.膜上的N a+通道是动作电位产生的结构基础。在静息状态下, 当膜受到刺激时, 膜上的N a+通道打开 (此时膜上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 膜外N a+大量内流。随着膜外N a+的不断内流, 膜内的正电荷逐渐增多, 膜内电位逐渐增高,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就开始阻止N a+的内流, 当阻止N a+内流的力量 (电位差) 与使N a+内流的力量 (浓度差) 达到平衡时, N a+停止内流。

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实质, 是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先逆转再恢复的过程, 即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二、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

(一) 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双向传导, 实质是动作电位沿着神经元膜的双向传导

静息状态下, 神经元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后, 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变为内正外负, 膜内正电荷会引起刺激部位两侧相邻的电控N a+通道的打开, 由于膜外N a+浓度远高于膜内, 大量N a+内流, 于是刺激部位两侧也产生了动作电位, 这样每一侧的动作电位逐次产生, 兴奋就由刺激部位开始向两侧双向传导。

(二) 动作电位在传导的过程中, 只能单向传导, 即由已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的两侧分别是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 当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逆转为内正外负时, 已兴奋部位的静息电位还没有恢复, 膜上的N a+通道关闭, 受到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而未兴奋部位处于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可以产生兴奋, 这样就导致动作电位在传导的过程只由已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单向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一)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结构———突触

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连接处即是突触。根据兴奋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突触间隙约20~50nm, 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小 (不足2nm) , 因而电阻很低, 神经冲动可以直接传导过去, 主要存在于一些低等无脊椎动物。

一般所说的突触是指化学突触,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通常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 还有少量线粒体、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中有神经递质的蛋白质受体。由于突触间隙过大, 神经冲动不能直接通过, 只有在神经递质的参与下, 才能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

(二) 传递信息的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的, 能够把兴奋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的一大类化学物质。根据递质所引起的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情况,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常见的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常见的抑制性递质有γ-氨基丁酸等。但每一种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固定, 取决于递质所处的位置。兴奋性递质能够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这样的突触叫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这样突触叫抑制性突触。

(三) 兴奋通过突触的过程———由电信号转变化学信号, 再转变为电信号

1.在突触小体内,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的末梢———突触小体时, 突触小泡在微丝蛋白等的牵引下运动至突触前膜, 同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 膜外Ca2+流入膜内, 在Ca2+的作用下,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融合部位破裂,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这样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2.在突触后膜上,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突触后膜中的蛋白质受体与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膜上离子通道打开, 突触后膜的电位由于递质的不同而兴奋或抑制。如后膜兴奋, 则动作电位继续向下一个神经元传导;如不兴奋, 则不向下一个神经元传导。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就迅速分解, 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就会解除, 若某种原因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被分解, 突触后膜就会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3.兴奋通过突触是单向传导。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而递质的受体也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中, 因此,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也就是说, 兴奋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参考文献

[1]陈阅增, 等.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案例模块化下一篇:政治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