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空化论文

2024-06-25

城市中空化论文(共4篇)

城市中空化论文 篇1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政功能的不断完善, 对城市配电网的发展提出了网格化发展的要求, 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目前城市经济发展, 企业用电的难题, 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电力企业的生产组织、营业收费和电网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为实现城市配电稳定的运行提供了基础。配电网格化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配电网络的有效管理, 提升城市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1 城市配电网络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供电力企业供电的可靠性

通过配电网格的建立, 能够有效地对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进行分析, 以变电站、城市的主干道, 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地理半径以及电力负荷进行分配, 对城市供电区域进行划分, 使供电企业的职责明确, 每个供电企业之间互为备用, 有效地解决了电力短缺的问题。

1.2 便于工作人员的进行维修和管理

由于采用的分区供电, 当供电区域出现问题的时候, 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出现的位置, 并简单及时地对电力事故进行维修。一般情况下, 配电网格化采用的是双回路供电, 当一个区域进行停电检修时, 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电源的入口处做好安全防范之后, 就不会存在电力安全事故, 能够满足电力安全、规范和高效检修的需要。

2 影响城市配电网格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城市变电站的位置

对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 需要以变电站的位置为中心进行网格规划, 因此, 变电站的位置影响着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由于在以前的城市规划中, 变电站的位置规划的不是十分合理, 在以变电站为中心进行位置划分的过程中, 会出一些地区的配电不够合理。根据《城市电力网规划导则》的要求, 在城市中心地段的变电站的供电半径在1.5~3 km的范围内进行规划, 才是合理的规划, 才能有效地实现城市配电网格化的要求。而在城市规划的初期, 没有对市政工程做好合理的规划, 所以在对城市配电网格化进行规划时, 可以适当的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的要求, 对变电站的供电半径进行扩大, 对城市郊区的变电站的供电半径进行扩大, 可完全按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 进行合理的规划, 扩大变电站的服务范围。

2.2 城市环境、市政工程的限制

随着我国城市市政改造, 城市环境的不断优化, 城市道路、公园、景区不断的发展, 不允许在城市的街道、景区、公园等地区进行架空电缆。城市道路不允许两次敷设电缆, 导致配电站的供电半径受到影响, 限制了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前, 电力部门应该主动与城市市政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提前预留电力通道, 保证变电有效的供电半径, 保证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能够适应城市市政改造、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 配电网格化的发展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的市政部门把配电网格化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附属物, 这必然影响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作为城市基础功能的供电网络, 特别是变电站的设计必须要纳入到城市的建设总体统筹规划中, 采用有效的保证变电站的有效供电半径,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发展空间。

2.3 城市经济发展的滚动适应性限制

城市经济发展的滚动适应性限制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居民的用电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加, 原有的配电网络结构比较薄弱, 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负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配电网格化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用电负荷的增加和修改的可能, 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证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 在变电站原有的供电半径不改变的情况下, 要有效地对配电网进行改造, 使之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适应城市经济滚动发展的需要。

3 城市配电网格化有效管理策略分析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配电网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满足城市供电的需要, 但是, 如何有效地对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进行管理, 需要根据城市供电的具体需求进行管理。

3.1 合理地规划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规模

(1) 要根据城市区域供电的需求, 形成城市网格化供电的发展思路, 在一个规划片区中, 尽量采取一组电力线路进行供电, 提供电力线路的效率, 减少变电站的有效供电范围, 提高变电站的供电效率, 减少电力线路的电能的损耗和运行的风险, 在配电网格化的形成与管理中, 要求配电网格中的电力设施的供电量与供电的区域相一致。 (2) 对于供电区域中已经形成的网格化的供电标准, 要严格地按照形成的供电标准执行, 对于区域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供电标准, 要严格地按照已经形成的网格化的供电标准对电力线路进行改造。

(3) 合理地选择主电变压器和备用变压器, 保证能够有效地减少变电站的供电半径, 降低配电网格化的运行风险, 提供电力线路的传输质量, 减少电力线路的能量损耗, 提供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率, 降低变电站的运行成本。

3.2 完善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模式

形成一个以电力企业的主管领导进行总体的统筹、分配、调控和管理。各电力部门的营销主管对相关的业务进行负责管理各个销售层面, 督导和协调电力的营销工作;配电网格的区域主管具体落实电力的分配管理, 做好电力的售后管理服务;具体用电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好自己片区的电力输送的工作, 形成一个整体联动的管理方式, 做到责任分明, 管理有效, 实现城市配电网格工作人员、职责、任务等相关的工作落实到位。建立起一个网上的供电网络管理体系, 做到配电网格的“一网多格、一格多员、按格定岗、责任捆绑”电力营销管理和监控的网格化的电力管理模式。同时加强电力维修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求他们能够及时地检查配电网格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他们能够做到专人专职, 对配电网格的公用设备负责管理与维修, 用电检查服务人员对专用设备负责, 要求他们在工作中, 能够形成联动机制, 保证每一个配电网格的角落都能够服务到位。电力工作巡查小组负责对电网的维修、销售等相关问题要进行调查, 及时地处理和协调各个网格单位用户用电的需求。

3.3 做好配电风格规划

及时有效地对配电网格用户的需求进行预测, 提前做好配电网格规划。城市配电网格的规划要能够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完善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城市进行改造和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及时地与市政部门进行沟通, 将城市配电网格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变电站的位置为中心, 确定有效的供电半径, 以符合城市的滚动式发展需要。在进行电网抢修的过程中, 需要对用户的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 有助于配电网格的发展与规划。

4 结语

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方式, 有助于改善传统的电力供电方式, 能够保证电力管理的精细, 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能够充分的调动电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网格化供电管理主要是以用电客户的划分为基本单位, 按照客户的供电辖区划分单元网格, 通过网格建立新的供电管理机制, 有效地对电力资源进行整合, 提供电力企业的供电效率。文章通过对配电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探究了城市配电网格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亮浩.电网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2) .

[2]纪斌.浅谈新时期电力基建安全管理[J].电力安全, 2010 (12) .

[3]杨晓辉.关于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几点看法[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2) .

[4]孙文星.电力基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 .

城市中空化论文 篇2

我们从最常见的一种城市主题空间说起——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以观念话题的方式出现的, 唯有先作为观念话语被称谓和召唤, 真正的主题乐园才能成型。前工业时期, 十六世纪的西洋贵族曾在自家的后院复制中式园林, 以此臆想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生活;清帝乾隆下江南, 回到京城也曾把江南园林搬到自己的皇宫。古希腊人从一开始就以其民主政治为纲领设计城邦, 中国封建都城则一直是封建法家礼制与规训的具体空间呈现……在这些以往的空间形式里, 我们不难看到它们与今日之各种主题式的空间形式类同的形态或营建行为, 但是它们绝对不是主题乐园——原因很简单, 因为主题乐园这个词还没有被说出来。主题公园的诞生, 其根本发端应该始于话语的觉醒与革命, 在其中, 主题公园作为一个词语因为被称呼、被召唤而突然地清晰和鲜明起来。词语一旦明晰, 其所指与能指的真实性就有型可塑了。

话语不仅催发了主题乐园的诞生, 同时也是构造它的基本素材。构造迪士尼乐园的不是城堡、美国大街小镇、未来世界、动漫世界等实体的建筑或景观, 也不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游戏设施或机关机器, 更不是米老鼠的巨型雕像或华特·迪士尼的等身铜塑, 而是米老鼠的那张笑脸——一种符号化的形象语言, 是华特·迪士尼的言说——一种美国式的、在资本主义框架里被先行规定了的、适度而有所节制的快乐哲学。《城市中国》把主题空间定义为一种现世乌托邦, 乌托邦的存在, 即意味着与日常现实有所区别的期待与愿许。区别, 其实正是主题公园的生存命脉, 它们在城市空间里的呈现, 无一不凸显其不同于周遭景观的奇观性、差异性面貌, 恰恰是最为虚无缥缈的话语, 才能成为营造乌托邦乐园最为真实可靠的素材。

这种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乐园身上, 在后工业信息消费时代更为宽阔的消费生活图景中, 它一直也在被强调和塑立着——它或许是资本主义重焕新生的秘密?区别不是要超越体系, 更不是对抗或颠覆体系, 作为资本体系的话语制造, 区别总是在体系内同时总是在为体系服务的, 它是体系的一种貌似对抗实则忠诚无比的服务方式, 是充满辩证智慧的消费美学。迪士尼也在宣扬它的区别, 它声称:“在这里, 你可以暂时抛开今天……”“暂时”一词暴露了区别的庸俗本质, 它既是承诺的同时也是警告:你大可以放松自己, 但是一切都要适可而止, 因为你马上就得回去上班!其实, 迪士尼式的主题乐园, 乃至于很多主题化了的旅游城市, 它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这一区别式的存在意义, 不过是在给人们一个放松的机会, 以便下一步能更好地投入到资本主义的整体运作中去。

这其实是一种鸦片烟式的刺激与麻醉。经过不间断地一波接一波的刺激与麻醉, 世界被淹没在无限放大的虚无幻境里——身处其中, 人们何以觉醒并观看到一些“不被遮掩的图景”?本雅明说, 这要等到人群散尽的“空空荡荡”的时刻。然而在中国, 这个“空荡”的寂寥时刻还远没到来。自改革开放以降, 从深圳的“世界之窗”到上海迪士尼, 主题乐园的热潮从未落幕, 乐园的大门无论白天黑夜都在敞开着, 一轮接一轮的狂欢虽经历了诸多的寂寥收场, 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下一轮的马上开幕……中国城市的发展背负了太多的使命, 它要制造GDP, 同时也要发展文化;它要创造未来, 同时又不能抛弃历史;它就想做工业, 但是有时又想在旅游业一试身手……主题公园热潮及城市主题化倾向的问题, 其真实背景里还有中国城市在今天的这样一个不堪重负的历史使命的问题。基于此, 我们思考这一问题, 不能采取全然的肯定或否定的简单态度。

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规则初探 篇3

参数化(parametrics)概念最早起源于数学,通常表现为:由若干变量构成一个表达式,修改这些变量能够改变表达式的值。在数字化设计环境中,参数化(parametrics)表现为通过改变设计对象的内在变量来管理和控制设计对象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目前,参数化技术已经逐渐从军事、国防、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扩展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民用领域。作为参数化技术在形体建模方面的应用,参数化建模是经由参数(变量)而不是数字来建立和分析模型,通过简单的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就能建立和分析新的模型1,而工作量并不会重复增加。近年来,参数化建筑建模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比之下,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其参数化建模研究较少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利用参数化设计平台City Engine,研究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方法。由于模型受规则驱动,参数化建模方法的核心是规则,因而本文将主要探讨城市道路的参数化建模规则。

二、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基本思路

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的原理是:将街道整体进行拆分与归类,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参数设置,通过调整参数值,快速便捷地实现道路模型的创建与修改。其建模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沿道路中心线方向将街道进行拆分,如City Engine将道路拆分为五个部分2:街道(Street)、人行道(Sidewalk)、路口(Crossing)、交界(Junction)、交界入口(Junction Entry);进一步对各拆分要素沿道路横断面方向进行细分(如街道所在的区域可拆分为以下全部或部分要素:机动车道、中央隔离带、非机动车道、机非隔离带、步行道等),将各要素分解为可单独进行参数调节的组分,各组分通过形状符号或纹理图像生成不同的模型,从而实现道路的三维建模。

三、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规则研究

1、City Engine所提供的道路建模规则及存在的局限

City Engine所提供的道路建模规则相对较为简单,建模规则在断面设置上仅考虑了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和步行道,难以适应国内道路多种断面形式,规则也未能设置针对不同道路宽度的自适应性调整机制,这为规则的实际应用带来困难。另外,该规则也难以应用到单行道等特殊类型的道路,人行道上的草地建模缺乏灵活性,建模斑马线和车道分割线等要素的表达形式也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符。根据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改造现有的道路建模规则或创建新的适用规则,成为城市道路参数化建模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2、道路建模规则扩展

(1)适应不同类型断面的道路拆分策略

由于城市道路宽度与功能的差异,导致其断面形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要求道路建模规则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规则能适应多种断面。为此,在道路拆分时,增加了非机动车道、机非隔离带等要素。

街道纵向由人行横道(Crosswalk)和街道面(Streetsides)构成,该方向上的拆分可直接采用City Engine所提供的道路建模规则。Streetsides由非机动车道、侧分带、机动车带和中央隔离带构成。对于设置辅助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可将机动车道进一步划分为主道、主辅车道隔离带和辅道。特殊地,当道路为单行道时,Streetsides可分割为非机动车道、侧分带、(单向)机动车道。

(2)道路参数缺省设置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定3,结合道路设计的一般常识,确定不同等级道路的缺省断面要素值,如下表1所示。该表所提供的缺省值虽仅为参考值,但由于道路的每一个缺省参数均可通过交互方式进行调节,因而这并不会影响最终的建模效果。

注:道路面宽度=道路宽度-人行道宽度

(3)道路建模规则扩展

对City Engine所提供的道路建模规则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或扩展:

(1)Streetsides规则

在拆分时增加非机动车道和机非分割带,为灵活控制隔离带上的行道树和路灯的设置,增设了布尔型参数,规则代码如下:

考虑到机动车进入交叉口前为路面交通标线区域(标有引导机动车行驶的箭头标识),而从交叉口进入机动车道时无需设置上述区域,因而不同方向上机动车道在纵向上的分割次序刚好相反,Lanes(connection Type,dire)规则调整为:

图2断面:3+3+1.5+11.5+11.5+1.5+3+3

图3断面3+3+1.5+11.5+4+11.5+1.5+3+3

图4断面:3+3+1.5+21+1.5+3+3

图5断面:3+3.5+1.5+8+3.5+10.5+10.5+3.5+8+1.5+3.5+3

(4)主辅车道断面细分规则

对于设置辅助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可将机动车道进一步划分为主道、主辅车道隔离带和辅道,规则代码如下所示:

单向行驶道路在纵向上是人行横道与道路面的组合,这与双向道路相同。但横向上由非机动车道、侧分带和单向机动车道组成,Streetsides规则调整为:

其中,参数dir、connection Type、Drive Dir分别用来确定道路的行驶方向、机动车路面指示箭头以及路面车辆的行驶方向。

四、结论和展望

基于现有道路建模规则存在的局限,论文扩展了建模规则。由于考虑了不同类型道路断面设置上的差异性,扩展后的新规则可应用于多类城市道路,规则的实用性明显增强。但是,规则并未考虑道路交叉口渠化、港湾式停车站设置等细节因素,将规则应用于精细尺度的城市环境建模仍有一定的差距,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Scut Wangxun.参数化建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92993.htm.

[2]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sri CityEngine中文教程,2012.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网格,城市管理

1 城市网格化管理概念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是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 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而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架构。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 将管理辖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 通过加强对单元格中部件和事件的巡查, 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2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2.1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 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 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 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 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如图1所示:

2.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 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 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 运用地理编码技术, 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 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 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

2.3 城市事件管理法

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 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事件大类分类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事件管理法则是指将上述各类事件纳入管理范围, 并按照不同的事件明确责任单位和处置时限的管理方法。

2.4 无线数据采集

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相应功能的信息采集器——装有“城管通”软件的手持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 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 同时接受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和LBS系统、短信网关、GRPS大客户平台相连接;手机终端用户通过移动GPRS网络以专用APN号接入GRPS大客户平台, 连接至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进行各类数据传输 (如:现场照片、地图数据浏览、录音信息、表单等) , 以及实现现场位置定位、短信收发、语音呼叫等功能。无线多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将采集的数据高速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协同处理。

2.5“两个轴心”监督和管理的分离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 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 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 实现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管理状况综合评价等功能。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 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

3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 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即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 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 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 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 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3.1“3S”技术集成

“3S” (GIS、RS、GPS) 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GIS是对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 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撑;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各种信息, 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3S”技术集成是指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这3种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实现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更新。“3S”技术及其集成是“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的关键。

3.2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地系统, 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 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 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 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3.3 中间件技术

所谓中间件就是位于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具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的通用服务, 它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层, 利用该软件层提供的API, 可以开发出具有良好通信能力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 用于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协调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作业调度、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无障碍通信。

3.4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 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 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 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 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 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移动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简称LBS) 和移动终端4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 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4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2004年,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城市管理思想, 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 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实际需要, 细化城市管理单元, 理顺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了东城区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2005年7月, 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小组, 确立了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为先期试点, 并于2006年3月, 将天津、重庆等17个城市作为第二期推广城市。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 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 制订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4个技术标准和规范, 并于2005年5月通过建设部审核并正式公布, 于2005年8月1日执行。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明确定义, 并深入研究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该管理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3]郑士源, 徐辉.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3) .

[4]张超, 吴丹.城市网格化管理[J].城建档案, 2006 (7) .

[5]龚键雅, 杜道生.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远程家庭健康监护系统下一篇:政治教学方法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