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

2024-06-28

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共12篇)

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 篇1

高中物理学科, 一些定律需要验证, 还有一些需要探究总结出的结论。经常有教师不知怎么才能上好实验课。有时候上得乱哄哄, 而有时又过于沉闷, 学生不敢动手。怎么才能够上成功一节物理实验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精心准备, 有效备课

曾有一位年轻同事认为实验课就是让学生去实验室玩儿会, 学生去实验室上课是最轻松的课, 不需要备课, 也不知该怎么备实验课。结果实验课往往上得一团糟, 什么结论也得不出, 课后还要重新讲实验, 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导致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 达不到实验课理想的效果。所以上实验课同样要求我们认真备课, 必要时写好实验课的导学案。

当然上实验课前, 教师还应该提前进实验室预做实验, 知道每一个实验的关键, 对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例如, 高一必修二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和材质, 就决定了实验能否成功。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虽然对实验非常熟悉, 但仍然坚持亲自先做一遍实验, 因为他们知道决定实验成败的因素会随时间而改变, 只有亲自预做了实验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教师在做实验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实验仪器。经常出现教师上课了, 实验已经开始了, 才发现有的实验器材有问题, 导致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实验。因此, 我们必须在上课前认真检查, 不能认为准备仪器和检查仪器只是实验员的事, 而不予重视, 否则就可能会导致实验无法进行。要做到每组必查, 看一看仪器是否有破损是否能用, 数量和型号对不对。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可能会损坏实验仪器, 因此, 在实验准备室放置一些备用器材也是必须的, 以便能够及时地补充更换。

二、学生预习导学案, 熟悉实验

对于学生只有热情也是不够的,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教师可提前布置导学案, 导学案要有预习的题纲, 预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仪器构造。引导学生多思考, 提倡设计不同实验方案, 当然检查预习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 且要采取多种检查方式, 培养学生做到不预习就不进实验室习惯。例如, 教师可采用上课提问, 也可检查预习导学案等形式;还可以由小组长代替教师检查, 并将检查情况汇报教师。对于不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的学生, 可采取上课停做实验, 课外预习后再去实验室补做的办法。经过几次检查后学生就能走向正规了。有些实验完成较难, 如力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电学实验“把电流表改装成伏特表”,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想完成实验就有很大困难, 因此, 如果时间允许, 我们可以采用先利用课外时间, 组织各小组长参加, 先培养一批学生, 他们掌握后, 再由他们带动各组员顺利地完成实验。

三、教师主导, 学生主演

课堂上, 学生是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要指导启发学生如何操作, 如何处理数据。在课上教师先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强调本次实验中的关键所在, 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使学生能够正确安装器材并学会自己排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会合理操作减少实验仪器本身引起的系统误差和因盲目操作而造成的损坏。例如, 在电学实验中, 当学生能够理解安培表、伏特表构造原理, 那么在连线时“+”、“一”接线柱的位置就不容易出错了。引导学生接线前应首先根据欧姆定律估算电流、电压、电阻的数值, 避免仪表因量程过大使测量的读数误差大, 又可避免因仪表量程过小导致电流表、电压表被烧坏。还有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多个实验, 都用到了电磁打点计时器, 而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故障率极高。如果学生掌握了它的基本构造原理, 了解操作中常见的实验故障后, 进而引导学生遇见问题可自己排除故障。经过引导后,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更加透彻, 有的学生自己调节实验仪器, 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个别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改进创新实验方案。这样, 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远远不止学到书本上的知识, 还提高了自己独立动手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 教师还要细心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 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指导、纠正。例如,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 有学生打出纸带上的点两头密中间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使学生能理解“平衡摩擦力”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在实验课上教学重点, 不是简单的纠正错误, 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对于不喜欢实验的学生, 更要有耐心, 和他们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块寻找处理方法, 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最终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目标。

四、写实验报告, 认真分析反思

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实验数据, 总结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自己产生的想法。当实际动手实验的情况与预期结果不同时, 要学会分析为何不同;当实验的现象和理论出现矛盾时, 更要认真记录, 找出原因。实验报告的重点要放在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上, 在数据整理中, 要求学生不能更改原始数据, 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和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教师也可以在一旁指导他们去分析讨论。

总之, 要上好物理实验课, 必须重视实验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物理实验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对实验改进和新实验方案的探讨,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 篇2

实验在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物理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单向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教与学的双方似乎并无时间也并无精力去怀疑、探究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实验也就成了强化知识的另一个方式,是为了适应另一种题型考试的必须。没有研究和探索,自然就没有悬念和魅力。加上时间、空间和手段的制约,学生的自主性更无从谈起。于是,在教师的心目中,分组实验的地位一直比较微妙,有如鸡肋。至于学生,对实验本身虽然没有兴趣,但对实验课的环境转换、方式转换似乎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觉得和体育课、活动课差不多,很“好玩”,所以根本不愿意听教师的安排,也不愿意沉下心去做该做的事情。

但是,一堂课总该有一堂课的收获,实验课的规范化教学总是必要的。为了避免使学生实验成为“赶场子”、“凑热闹”和玩游戏,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做一些工作。

一、扎实备课

仔细对比教材和(学生配套的)的《实验报告》,从原理、器材、步骤„„等等,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左的地方应以教材为准。这是规范要求的第一步。

从原理和操作的角度,研究本实验的知识点和注意点,决定课前应该讲解的内容。

研究和本实验相关的历届考试题,归纳热点知识,以备实验习题课之需。

实验课教案的格式,可和实验报告的格式差不多,而不一定和新课的格式相同。

二、操作前讲解

实验前的讲解可以包括:实验原理的简短介绍,和与本实验操作密切相关的细节。必要的话,还可以强调实验课的纪律要求,指明该带好的文具和书本。

讲解的地点,选择在(去实验室前的)教室比较合适。因为到了实验室,场面容易失控,学生情绪一般比较“激昂”,要听进老师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讲解的内容,切忌冗长,毕竟学生此时已经跃跃欲试,讲多了自然听不进,再者,讲多了学生也记不住,等于没讲。重要的细节,教师可以将仪器搬到教室示范一下,这样比讲的效果可能更好。

和解题相关的注意点和相关知识,应放在配套的习题课上去讲。

三、进实验室快、静、齐

规定好从教室到实验室的路途时间,不允许疲塌、迟到。

进实验室后立即规范座位,然后吩咐纪律检查干部开始考勤,避免溜号的现象发生。在实验的中途,纪律由教师把关,坚决杜绝中离(包括上厕所)、早退等不正常情况出现。

四、过程辅导

鉴于分组实验一般都有专职实验教师当班,科任教师的操作辅导可以相对少一些,而应将精力注重在学生的实验态度上。对于懒散、扯谈,甚至嬉戏打闹的,教师要坚决制止(必要的进行批评教育)。

为了防止学生磨洋工,教师还要对实验的进程进行督导。该测量多少组数据的,在相应的时间是否已经跟上进度。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任务,等等。

当然,对于操作技巧,教师也应耐心指导。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较普遍问题,教师在辅导、解答之后,还要记在心中,以备习题课中集中讲解。

五、总结反馈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收拾好器材,教师验收后方可让学生离开。对于个别效率较低、操作速度较慢的学生,实验可能没有按要求完成,但又必须按时离开实验室,教师可要求他们就在现有的状况下书写实验报告,千万不要虚构测量数据。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3

一、课前精心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定理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重视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在演示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教师又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而导致演示实验失败,而只能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演示实验失去了实验的必要,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反还会让学生对教师失去尊重与信任,对物理学习失去激情与动力,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依旧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机械接收者。因此,我们要重视演示实验,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到实验技巧熟练、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实验技巧要熟练。教师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要表现出熟练的技巧,流畅而顺利,否则这个操作出点故障、那个操作出点问题,停停做做、做做停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专注于实验,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产生不良影响。

2.实验操作要规范。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熟悉各种器材的使用,整个实验操作规范而正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实验失败,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实验操作的榜样,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也能规范操作。

3.实验现象要明显。只有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从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因此最好不要做那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直接目测结果的实验,如能量守恒定律,常规实验无法测出转化前后的能量,固体的热胀冷缩,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这类实验最好不做。否则只会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并没有益处,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误解。

二、预留充足空间,做好探究性实验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要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在做好教师演示实验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在实验的安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探究性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自主探究性实验中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物理科学探究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记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教师不能事先告诉学生结论,若事先告诉学生,那么,探究实验就变成了验证物理原理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探究之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从而引发实验探究主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2.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猜测与想象是基于对表象认知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当引出实验主题后,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再经过实验来验证。猜想、验证、总结,这正是真理的形成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机械操作者,而是要在实验前让学生结合所学来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分析猜想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有科学根据。所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

3.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手脑结合,实现了手脑的协调发展,可以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在实验中,我们要充分放权,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性,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利于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刍议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4

那么, 实验课该怎么上?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地研究学生在实验课上要做的实验, 对于该实验用到的原理、器材、步骤、现象、结果以及在实验中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对于每一个实验,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力争自己先做一遍, 因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够及时发现实验中易出现哪些问题以便于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二是了解实验所花的大致时间以便于教师把握整节课的节奏。例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 一般老师认为要做这个实验太简单了, 就这么点大的烧杯, 这么点水要烧开还不容易吗?其实如果你在实验前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话, 我想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因为影响这个实验的因素太多了, 如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水量的多少、一开始水温的高低、散热的快慢等, 尤其是如果酒精灯的火焰调得太小, 水温一开始很低, 没有事先准备好盖子等等, 要想烧开这些看似不多的水确实需要好多的时间, 时间之长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这个实验的实验效果以及实验的时间, 从而影响到你这节课事先预设的进度安排。除了以上的准备之外, 教师在上课前还要认真检查一下所有的仪器, 看看仪器的数量是否足够, 每一个仪器是否都能正常使用,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为仪器的关系而使学生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其次, 在平时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经常说:怕上实验课。为什么怕呢?了解一下主要原因, 原来在实验课上学生很难组织, 往往是老师还没有开口, 下面的学生已经开始动了,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根本插不上话, 教学的秩序非常糟糕,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实验习惯养成上出现了问题。在实验课上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大有帮助的。这些习惯包括, 实验前对所要做的实验进行认真预习的习惯, 到了实验室按指定位置就坐的习惯, 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大声喧哗的习惯, 有问题举手向老师提问的习惯, 实验中不故意损坏仪器的习惯, 实验结束后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的习惯等……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必须靠我们平时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

第三, 在实验过程中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有些教师认为实验课上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教师只要维持好秩序就行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如在让学生做实验之前, 教师可以花适当的时间, 给学生指出实验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这样既可以突出所做实验的重点, 也可避免因学生的不当操作损坏仪器而影响实验的进程, 这样做显然比起教师什么都不讲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教师绝对不能不理不问, 而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 再如当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之后, 教师很有必要和学生对所做的实验作个总结等, 也就是说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 整个实验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体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以引导提示, 但不可直接将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肯定, 这样做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也有助于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四, 充分开发资源, 全方位开展物理实验活动。

对于实验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缺少这样或那样的器材, 其实有许多器材就在我们的身边, 物理教学界很早就有“瓶瓶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观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倡导利用“瓶、水、纸、线、铁丝、木棒、玩具”等作为实验器具, 尽可能不花钱就能做实验。另外在做好课堂实验的同时, 在社会热点问题中找寻物理实验元素, 倡导学生在课外、在家庭做实验也是不错的一种做法, 这样做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就在我身边”,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当然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高, 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 这对于物理课堂上实验的教学也是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五, 实验完毕, 教师要布置学生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仪器用具、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学生写完实验报告后, 教师要对报告进行批改。批改后, 要对报告的完成情况 (结合实验室的操作情况) 进行总结, 表扬好的典型, 批评做得不够好的做法。只有这样, 教师在下一次实验提要求的时候, 学生才会感到“有所谓”, 也才会把实验课当成一堂真正的课去看待。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的一点看法。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规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篇5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文/陈凤华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强化实验教学,用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尤为重要,所以实验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

一、实验前精心的准备

1.在上生物实验课之前,应首先编好实验小组,按小组序号和座位对号入座,并使之固定下来。可避免出现学生因争抢座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同时又有利于对实验用具的保管。

2.教师应反复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注意力集中,按规范操作。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明确本节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特别是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对整个实验过程一一了解。

3.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板书和教案,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应对实验技术至少操作一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

二、实验中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桌桌进行巡视,了解每组实验的进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督促学生当堂做好,只有这样,在接下去的实验中他们才会重视并认真地去做。

三、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次课标的整改更加强调了探究性实验,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尤其值得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述“细胞”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更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并按照观察的事实绘出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图,从而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展好,以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物理实验课 篇6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可见度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然而有一些实验其可视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的学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连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实验的电路接法,但由于实验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还容易烧坏电路设备。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老师可以轻松接线,而且学生还可以看得清楚,实验中出现的故障会少很多。

二、合理利用投影,增强实验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呈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多用电表的实验,电表上的数据比较小,通过投影放大,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电表的数据,教师通过大屏幕上的多用电表讲解,学生看得

三、注重多媒体实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四、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性,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物理实验

试论如何上好高中物理实验课 篇7

一、重视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没有演示实验的课, 不算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鲜活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感受倍深。刚踏入高中大门求学的学子, 对新的老师, 新的知识都充满了新奇和渴望。如何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成了未来三年教学的基点。教师上课的组织结构、肢体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气氛, “实验引入法”则是学习的核心。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带电鸟笼”“声音共振”“瓦碎蛋全”等“神奇”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既好奇, 又心存疑惑。想要质疑, 那就只有随着老师的教学进程和思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把他们引向物理学大门。

二、教师要认真备课

上实验课应和上其他课一样要有详细的教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阅读仪器说明书, 了解仪器的主要构造和基本原理, 课前做几遍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取得第一手资料, 了解实验中的每一个关键,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估计和掌握实验时间。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 找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在真正实验的过程中才能顾全到所有学生, 掌握主动权。而不能因为教师在以前上过该实验就以为会万无一失, 而忽视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因为时间变了, 学生变了,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有的实验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没有教师认真的准备工作, 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

三、让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研究

探索性物理实验是指学生根据一些物理规律的特征和表现, 亲自设计实验, 并通过实验总结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能够充分体会到物理世界的神奇, 并且获得了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前, 安排了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前安排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四、加强引导,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例如:在研究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时, 控制电阻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 并评价他人的设计, 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从实验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再进行综合, 得到结论。在研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小球的质量、振幅的关系时也同样用到此方法。

五、开放物理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物理实验室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探讨的一个平台, 而不是一个装饰和摆设。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欲, 很多想法也想付诸实施;还有一些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 也想自己试着做实验, 可又怕周围的同学嘲笑。因此,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完全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常到实验室, 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 创造动手的机会, 又可以给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 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实有所值”。

一堂物理实验课, 是科学的、严谨的、分秒必争的。在这堂课里, 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 又有实验对该知识点的论证。所以, 这一堂课, 不单纯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而是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边听边模仿, 师生亲切互动, 学生手脑协调并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里是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 但又必须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缜密、独特的思维方式。物理实验是引发出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出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外活动时, 可以开放实验室, 引领部分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同学, 共同探究物理课程中的小实验、自制学具、小发明等各项课题。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挖掘他们的创造才能。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 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 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 而且也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8

首先, 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就定能勇往直前,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实,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因为它包括好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实验,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可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 这样, 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指导学生观察晚上房间亮灯时房间里物体在窗户上所成的像,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车在晚上行驶时, 车内不亮灯呢?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在教学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 布置课外小实验, 让学生在吸管弯曲的地方用缝衣针刺一个小洞, 然后把没洞的一头放进装有半杯水的水杯中吹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 很容易理解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习效率很高。

其次, 多鼓励学生亲手操作实验, 掌握科学探究技巧。课程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通过动手掌握操作技巧,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验、布置一些易于取材的、简单的课外小实验,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手做实验, 亲眼观察实验现象, 亲自归纳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可锻炼操作技巧, 还可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生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后, 教师可以先演示测物体的质量, 再让两个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学生演示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然后让其余学生指出他们的错误, 指导他们测量。这样, 既有教师演示, 又有学生亲自演示, 学生对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就很容易掌握了, 学习兴趣也很高。当全体学生都掌握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时, 教师可抛出一个问题:怎样测液体的质量?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整堂课中学生思维活跃,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 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等到实验室上实验课的时候, 学生就会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 便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 当实验结束,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结论。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并认识到数据对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成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 教师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上, 而是要继续引导, 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引导学生做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的实验时, 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 并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步骤、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思考怎样使实验做得更好, 总结从中学到了什么物理知识。

总之, 要想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用实验解决问题, 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改进实验教学, 使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 上好物理实验课。

关键词:物理实验,兴趣,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新课程标准[M].华中科技大学, 2003.

[2]李静.厉志明普通物理实验[M].华南理工大学, 1994.

[3]洪清国.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J].教学与管理, 2005 (19) .

[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怎样才能上好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课 篇9

一、教师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实验、做好实验,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相当薄弱的,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同时,传统的物理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教学是为知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最多只能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把实验教学仅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因而,不能也不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情感;只重机械模仿,不重能力培养。特别是面对基础较差的农村孩子,教师的懒惰思想就更严重,使得实验教学一是肤浅,二是呆板,学生生搬硬套、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很快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

教师应该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例如我在“大气压”的教学中,先做演示实验:用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把杯子倒过来,纸片掉不下来,连一滴水也流不出来。学生惊奇极了。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我再把抽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叫两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拉,学生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拉不开,使学生既惊奇又确信“大气压存在而且很大”的事实。逼真的实验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取两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的封闭端插进大试管一小段,然后倒过来试管口朝下,学生观察到,水不断从两管间隙流出,小试管不但没有落下,反而慢慢地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不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大大激发了了解大气压的欲望。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模仿能力,教师熟练的操做过程也会让学生产生佩服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多做实验,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爱你,爱听你讲课,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兴趣了,教师辅导就会很轻松。

二、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克服教学器材匮乏的现象。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教师利用资源不只限于实验室现有的设备,现有的仪器有的用途单一,直观性不强或者脱离农村的现实,教师最好自制教具、学具,师生身边的许多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可以自制一些符合实情、操作性和直观性较强的教具,不但具有简单、直观等优点,而且易于动手,学生回家后也可以模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由于实验器材不够,就将62位学生分成12组,每组5人,另外2名学生收集数据,其中6组用实验室的器材,另外6组用学生自带的测量工具,各组完成后,可以交换器材,让学生使用不同量程的测量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实验桌)的宽度,将记录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论证,学生还可以回家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家中的桌椅等物体。学生手、脑、眼等多种器官参与,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训练,不能只图完成任务,长期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火车过隧道时的相关计算问题时,学生不理解总路程为何是隧道长加火车长等问题,我就用废纸做了一个长的圆筒,再折一个小火车来演示,效果很好,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在研究“升华与凝华”内容时,由于我校的器材只能做演示,为了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我让学生自己带来透明的塑料瓶,从家中带来盛热水的杯子或碗,帮助学生在实验室外完成了探究活动。物理教师若能做一个有心人,留意观察,留意收集生活素材,勤于动手,自力更生,基本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就能较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实验课。

三、开展科技活动,兴趣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

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些教材设置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不具有普适性,教师虽根据需要设置了教学活动,但有些现象学生无法观察,有些体验学生无法感受。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了解,观察学习的机会。开设实验室开放,科技活动,兴趣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同时,将课堂与课外结合,把实验教学延伸到社会,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农村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调查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带领学生观察农村家庭新建房屋楼道之间的双空开关,通过观察和听取工人师傅的讲解后,学生在到实验室利用单刀双掷开关对电路进行控制。在部分学生了解后,我在市场上给每个班买两个双控开关,放在班上,学生自己把它拆开,对照电路图接线(用干电池做电源),这样学生对双控开关的工作原理就很容易理解,以后家里要检修、安装双控开关时,学生自己就能解决了。再发点粗铜丝给学生,让他们自制两个双控开关,并对小灯泡进行控制,他们的兴趣就更浓厚了。我通过这些方式,将其学生好奇的本性纳入探索的轨道,不脱离生活的学习,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部分优秀的学生提升的机会,也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探究物体的导热性能,我发给学生一段粗铁丝,其它器材如蜡烛、木棍、竹条等由学生自备。要求学生探究出铁丝、木条、竹条等哪个的导热性好。实验中很多同学就直接做,未用控制变量法,即器材规格(长短、粗细)一样。我在组织学生对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然后这些学生在班上去表演给其他同学看。这样让学生去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普遍有这样一个认识: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 许多教师在化学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增加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 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效,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1) 纸盒烧开水实验。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纸盒、自来水。实验原理:用纸盒烧开水, 却不会烧毁纸盒。实验过程:把盛水的纸盒放在石棉网上, 点燃酒精灯燃烧, 并观察现象。 (2) 模拟一些魔术中的大炮开火现象。实验用品:钢管制成的玩具大炮、氢气。实验原理:氢气爆炸。炮筒中原来充满纯净氢气, 点火时不会爆炸。实验过程:打开活塞后, 部分氢气溢出, 氧气进入, 产生氢氧混合气体, 于是大炮一点就开火了。这样的趣味实验还有很多, 它们不仅密切联系生活, 又充满了趣味性, 学生感到非常新奇, 不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理论, 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上实验课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任课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 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 改革实验方法或步骤,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

例如, 有的实验需要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以镁条燃烧的实验为例, 在初中, 我们就知道这个实验最突出的现象是产生耀眼的白光, 反应剧烈, 最终生成白色粉末。但是, 有的学生会观察到燃烧的上方有浓烈的白烟升腾, 而且在玻璃瓶上的白色粉末的周围有一些黑色的物质, 这是为什么?随着知识量的增大, 到高中学习镁的知识后我们知道:镁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都能反应。这时再来解释镁条燃烧时的一些现象就比较简单了。实验中的白色固体主要成分是氧化镁和氮化镁。在进行实验时如果CO2的浓度较高, 燃烧后就可见到黑色粉末, 那是炭黑。这里不仅发生了氧化反应, 还发生了还原反应。至于在反应时看到大量的白烟, 是因为盐类的水解。如果在实验时空气的湿度比较大, 氮化镁又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就会和水蒸汽发生强烈的水解反应, 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而氢氧化镁随氨气的挥发散逸悬浮于气流中, 就会出现大量的白烟。由此可见, 高中实验现象还是那个现象, 但知识丰富了, 解释也更有意思了。这种新旧知识结合、对比的方式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 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 才愿意听从他的教诲, 模仿他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并以多种方式进行鼓励, 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 给学生提供巨大的学习动力。

化学实验课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破除旧观念,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习伙伴。记得有一次在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 我强调钠的块一定要小, 但是有一组学生准备的钠块大了一点儿, 刚放进水里, 就发生了剧烈的反应, 产生了爆炸现象, 这时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训斥学生, 而是关心学生有没有收到伤害, 待确认学生无碍之后, 再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关爱, 学习气氛非常融洽, 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是巩固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法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运用好这一法宝,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 积极寻找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对他们充满关怀与期望。尤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 要做到少批评、多表扬, 给学生以自信,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 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好化学实验课,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 适应创新教育的需求, 进而化学实验课堂充满生命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 感受实验过程, 从而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 建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本文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运用信息技术上好物理实验课 篇11

一、运用信息技术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物理实验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辅助性原则。真实的物理实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只有那些不易操作的实验、不能做的实验或效果差的实验,才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二是科学性原则。实验中使用多媒体仿真,要符合事实和规律。三是必要性原则。实验中用实践操作能做到的,一般不要滥用多媒体课体,以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四是效益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条件,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没有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运用是错误的运用。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1.演示实验中信息技术运用策略

①可见度低时放大细节。例如,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即使教师用大型的刻度尺进行演示,可见度仍然很低,给学生的观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将刻度尺放在视频展示台上,直接进行实物投影,由教师直接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测量过程,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演示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效克服了可见度小对学生观察造成的障碍。

②控制速度,展示完整过程。耗时长的实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速度,高效展现全过程。例如,在研究固体的扩散现象时,如果加速播放固体分子扩散现象的实验录像给学生看,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固体扩散的情形。对于物理过程很短的实验,则可以放慢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细节。

③突破场所和设备限制,重现情景。对于不能开设的实验或受场地及仪器设备的限制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可以将现场录像进行播放来重现现场。例如,没有横波、纵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实验设备时,可以将这些实验录像放给学生看,从而使学生感受现场真实情况,加深对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④突破条件限制,模拟仿真。因条件限制不能做的实验可以使用仿真软件模拟物理实验。发生在微观物理学中的一些现象,诸如α粒子的大角散射、原子核的衰变、链式反应等可用动画进行模拟,使它们变得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也可以对条件要求很苛刻的,如高温、强电、强磁实验,高能粒子实验,空间实验等课堂上不能做的物理实验进行仿真。

⑤模拟物理实验,展现思维过程。在无法演示理想化的实验条件下的物理现象时,可以借助于实验模拟软件模拟各种情况,从而展现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对于“没有受到外力”的条件是无法实现的。在做实际的演示实验后,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一个物体在受到从大变小、直至为零的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将抽象的思维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学生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在条件允许时,可以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来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前使用专题教学网站进行预习,对实验知识进行预习,通过观察操作场景的图片与视频,了解仪器的使用,根据学习指导,对操作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近距离拍摄的操作视频,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还可以随时暂停观察或重播,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测量步骤;可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在线提交实验报告。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物理实验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三、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路

要对物理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式,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结构,实现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用建立物理实验专题网站的形式来整合物理实验数字化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及课后练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例如,按网站上“学习指导”进行物理实验在线预习,用仿真实验替代了学生按书本抄写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的过程。实验课堂中可以选择网站的相应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实验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提交报告。课后进行在线测试,包括每次实验的测试和阶段测试,实现物理实验的考试客观化和质量评估的标准化。学生可以利用网站进行物理实验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前课后和网络上,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优化教学模式。

如何上好中学化学实验课 篇12

一、如何组织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主动、独立、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并且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必须进行实验前的预习。组织预习应做到布置具体化、检查制度化,通过有效的预习来提高学生实验的质量。

(一)布置具体化

学生实验课前,教师不但要告示学生实验的内容,而且要对学生预习提出具体要求或预习提纲,它应包括:

1.要求学生阅读实验课文,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名称、外形、性能和所需的药品,掌握实验的大体步骤。

2.要求学生设计好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表格,一方面做实验时备用,另一方面也是一项很具体的预习工作。学生只有在对整个实验有了基本了解,明确实验的预期要求后,才能设计出较合理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来。

3.布置学生思考实验内容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题,并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以帮助学生较深入、有针对性的预习。

4.让学生自制一些实验器材,试着改进一些实验的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等。

(二)检查制度化

为了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引导实验操作顺利进行,对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检查落实,形成制度。检查一般安排在实验课学生开始操作之前进行,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学生不能完成实验,检查的方式一般可采取:

1.巡视:查看学生自制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或自备的用品。

2.提问:围绕实验中的关键问题或预习思考题作课堂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以问答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要领。

3.演板:叫学生到黑板上解答一些预习题,画实验装置图或简单的仪器图。

4.问卷:编制小试卷,通过学生答卷情况了解预习情况。

5.分段操作:对实验中某些步骤、仪器的组装等,抽学生上讲台进行试操作,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可让学生做调节天平平衡的操作或过滤操作,《气体制备》实验可让学生作组装实验装置或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可让学生作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操作等;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给出的各种用品中选择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或对老师的错误演示指出错误之处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制度的检查,促使学生养成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的习惯,保证实验操作按时按质完成。

二、如何组织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动手、多动脑,仔细观察,又要加强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热烈、活跃、紧张而有序的氛围。根据不同的实验操作,可采用放开式或同步式。所谓“放开式”,即在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实验操作步骤去完成实验全过程,这是大多数学生实验课采用的一种形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师事先必须对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见,提示学生注意。实验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正。对一些好的做法应及时肯定并推广,做到放开而不放任。有些实验操作也可以采用“同步式”,即整个教学班以相同的进度完成各步操作。如《中和滴定》这个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习滴定管、移液管的洗涤、检漏,排滴定管内气泡,滴定操作及终点判断等。该实验要求操作要规范、结果要准确,学生初次接触,若放开去做,会出现较多问题,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仍可能不得要领。而采用“同步式”实验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操作指令,课堂实验时,按教材要求,逐项发出指令,全班同学同时完成各步操作,教师逐步进行检查,从酸碱性滴定管的区分,滴定管的洗涤、检漏、排气泡到滴定操作、终点判断等分步同时到位,然后让学生从头到尾连续做一遍,全班大多数同学能在一堂课内初步学会《中和滴定》实验的有关操作。一些较复杂的实验一般都可采用这种组织方式。

三、如何组织写好实验报告

上一篇:制造人员下一篇:林业勘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