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成本核算(精选12篇)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1
一、研究背景
科技的日新月异, 尤其是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在享受空前丰富的物质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卖方市场悄然过渡为买方市场, 消费者的选择权力不断增进, “注意力经济”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动力。为了开拓市场, 国际往来日益频繁,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迄今为止已发展到159个, 便印证了国际贸易对于提高一国综合实力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 伴随着规模定制、柔性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的不断涌现, 已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要求链上的关联企业之间以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协同合作, 把自己看成是整条供应链中的一员, 和其他成员一起协同计划、共享信息和进行业务流程的处理, 从而快速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带给企业的考验, 及时为其所服务的市场创造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 建立跨企业的集成式支持系统无疑是关键的一步;其次, 要求企业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生产作业计划, 组织生产, 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并非以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唯一考量。虽然供应链集成能带来巨大的效益, 但由于每个企业的管理各自其特点, 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 软硬件水平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和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充分, 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在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形成统一的集成标准, 因而无法均衡地分配供应链集成取得的共同利益;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集成标准就是由链上企业共同生产完成的产品成本的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成本核算是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 依据一定的规范计算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财务费等的一种核算方法;但这种管理方法有时不能反映出所从事的活动与成本之间的直接联系。而作业成本法 (ABC成本法) 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主要关注生产运作过程, 加强运作管理, 关注具体活动及相应的成本, 使得人们能够看到成本的消耗和所从事工作之间的直接联系, 这样人们可以分析哪些成本投入是有效的 (可增值作业) , 哪些成本投入是无效的 (不增值作业) , 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这一优点, 符合企业围绕物料转化组织生产 (MRP) 的思想, 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其原理运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核算中, 以便链上关联企业进行成本的统计和利益的分配。
为了简化模型, 假设供应链上由两家企业甲、乙进行协同生产, 甲为上游企业, 将原材料a1、a2、b1、b2转化为中间产品A1、B1、C1, 乙再将中间产品转化为最终产品A和B, 物料清单 (BOM清单) , 如图1所示。 (图1)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作业成本法
(一)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指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 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首先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 再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的一种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根据库珀及卡普兰的研究, 作业包括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别作业、过程作业。
(二)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作业成本法
1、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
在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的这一过程中, 一些专属于某项作业的资源是不需要分配的, 只有那些为多项作业所共同耗费的费用才需要确认资源动因 (如人工小时数、面积、距离、人数、使用次数等) 。在传统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中, 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的分摊。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之中, 要求成本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 而应涉及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作业链和价值链, 以系统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 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重点控制, 尽可能改进“增值作业”, 消除“非增值作业”, 确定关键作业点, 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 形成为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个成员企业都可看作为最终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项作业, 每一项作业的完成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和形成一定的价值, 转移到下一项作业, 直至形成最终产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能够从成本优化的角度改造作业和重组作业流程, 对供应链中的各项作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地重点控制供应链成本。
2、归集作业到最终产品。
供应链协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响应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而这必然导致设计、生产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如何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最小化, 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客观而现实的问题。在归集作业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 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应该消除企业间的界限, 将其视为一个集合体, 一个虚拟的企业。而事实上, 供应链中的最终产品是由链上的生产企业共同制造完成的, 这就带来了成本如何在不同企业之间有效和合理分摊的问题。
在归集作业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 由于上下游企业选择的作业的设备和方法不同, 可能会引起企业之间选择作业成本动因的差异。可以在各企业的作业成本动因都选定之后, 根据成本动因的数目建立相同数目的成本库, 同质的成本动因将归集相关的成本———建立不同的成本库并按多个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成本, 应通过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系数以计算各成本对象的作业成本, 其分配公式如下:
成本动因分配系数=某作业中心发生的作业成本÷该作业中心可提供的作业量
某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某项作业成本=该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该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数×成本动因分配系数
某成本计算对象的作业成本=该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之和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的一个功能网络结构, 一般情况下, 供应链上的企业数量越多, 作业成本动因和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就越多, 通过作业成本库来逐级分配作业成本, 可以准确核算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作业成本, 解决权衡成本和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将是一种能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决策工具。供应链成本管理应通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对顾客满意度的层层控制, 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均衡中挖掘利润。
四、总结
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必然会造成批量大的产品承担了更多的制造费用、采购费用、销售费用及其他管理费用, 而小批量的产品则相反;导致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和低产量产品的利润, 低估了高产量产品的利润和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产品的成本真实性下降, 对企业的决策起了错误的导向作用。
为了实现供应链降低总成本, 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必须冲破传统成本观念的束缚, 成本核算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 还应当将供应链上供应商、最终顾客等其他成员企业的成本因素考虑在内, 对现有的成本核算系统进行调整。作业成本法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真实的作业成本动因, 从而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生产决策, 改善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结构,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ilveira GD, Borenstein D, Fogliat FS.Mass Customiz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1.72.1.
[2]Daniel S.Product Configuration Frameworks Survey[J].IEEE Intelligent System, 1998.13.
[3]解伟肖, 宗刚.产品族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09.4.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2
如果评估船舶采用重置成本法,则以普通钢质船为例,其重置全价包括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生产专用费、期间费用、利润及税金六大部分,其中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为直接成本,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主要部分。
一、材料费用
船舶的材料包括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电缆、辅料及其他材料。
1、钢材
1)钢材净重
钢材是船舶的主要材料,按船舶主尺度估算法进行估算:
钢材净重的估算:
g=K1(L×B×H)(1)
其中:g-船体耗用钢材净重(吨)
K1-钢料耗用系数(见表1)
L-船舶总长(米)
B-型宽(米)
H-型深(米)
表1钢材系数 K1的取值
2)钢材实际消耗量
由于船舶零部件尺寸规格不统一和钢材供应的尺度问题,钢材不可能得到100%利用,在确定钢材实际消耗量时必须考虑钢材利用率。
G=g/钢材利用率(2)
其中:G-钢材总重(吨)
g-船体钢材净重(吨)
根据评估人员对有关船厂及金属结构制造厂的直接和间接调查,钢材的一次利用率在80~85%左右,二次利用率为3~7%,合计钢材利用率为85~90%。
2、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包括电焊条、焊丝、焊剂、钎料等,是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重要内容。焊材的熔敷金属量以及在施焊过程中各种工艺性损耗是决定焊材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焊接材料的选用必须与船舶所耗钢材的牌号相适应,全船焊接材料总消耗量的估算,主要依据全船钢材的总消耗量而定。
焊接材料费用 = G×K2×焊接材料单价(3)
其中:K2—焊材消耗系数
G— 钢材总重(吨)
焊材消耗系数K取值见下表
表2 船焊材消耗系数K2
我们可以发现,上表中船舶吨位越大或全船钢材消耗量越多,则焊材占钢材消耗量的比例就越小;反之则比例增大。
3、涂装材料
1)涂装材料主要指油漆,其净消耗量由式(4)确定,Gy1 = L×(B+H)×K3(4)
其中:Gy1-油漆净重(吨)
L-船舶总长
B-型宽
H-型深
K3-每平方米油漆重量
2)油漆实际消耗量
Gy = Gy1×I/K4(5)
其中:Gy-油漆实际消耗量
I-油漆稀释系数,取1.15-1.2 K4-油漆工艺消耗系数,取0.5-0.55
4、电缆
电缆价格=电缆长度×电缆平均单价(6)
电缆长度计算公式:
电缆长度 = K5×(DWT)0.15×(∑KW)0.3(7)
其中:K5-电缆消耗系数,见表4
DWT-船舶载重吨
∑KW-全船电源总功率(kw)
表4电缆消耗系数K5
注:客轮可按载客量换算为载重吨。
5、辅料及其他
辅助材料指不构成船舶产品本身而是在船舶建造过程所需要消耗的材料,如二氧化碳、氧气、乙炔、高压气、高压水等辅助材料,这项费用可按船用钢材总重量估算。
辅料费用=全船钢材总重量×钢材平均单价×辅料消耗系数(8)
其中辅料消耗系数根据经验取值为0.04-0.05;
其他材料是指如木材、有色金属等材料的费用。可按材料总额的2%~3%估算。
二、设备费用
船舶设备包括轮机设备、电气设备、舾装设备三大类,品种杂、数量多,如果一一询价,时间和经济都不允许,另外也没有必要。因为占设备数量20%的主要设备,其价值占设备总价值的80%以上,所以通过对主要设备进行询价,就可达到目的。另外,一些标准设备,例如通讯、导航设备,完全可以根据经验进行估价。
以46000吨原油轮设备估价为例:
1、轮机设备
表546000吨原油船轮机部分进口设备
表646000吨原油轮轮机部分国产设备表
2、电气设备
表7 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进口设备表
表8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国产设备表
3、舾装设备
表946000吨原油轮舾装部分设备表
三、人工费用
人工费用根据造船工时数量确定。
人工费用=造船工时数量×工时单价
造船工时数量的估算方法,通常按全船载重吨来估算。
建造总工时Hr=0.18×(DWT)0.6287万小时(9)
其中:DWT-载重吨
四、生产专用费
船舶生产专用费包括设计费、船检费、出口船佣金、出口船银行保函费、保险费、钢板预处理费用、胎架及支撑费、船台费、下水费、船坞费、系泊和试航费、码头费、专用工具和模具费、吊运费、保修费、船东供应品的报关和仓储费、技术服务费、不可预见费等。
其中设计费用含三部分,基本设计费,详细设计费(送审设计)和生产设计费。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船总技 [1986]1324 号文《民用船舶产品设计收费暂行规定》对船舶设计费用标准进行了规定,此规定以船舶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作为设计费用依据。
船检费是指按船舶入级的要求,从设计图纸送审起,直到交船止,依据船级社的规定,进行有关的船舶检验工作和发放各种合格证书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出口船佣金是按国际惯例,因介绍业务而支付给中间商的酬金,其费用含于船价之
中。
出口船建造合同的还款担保费,通常采用银行信用担保,银行对买方开具还款保函,并收取的保函费为出口船银行保函费。
按国际船舶建造惯例,由于船舶项目占用资金大,建造时间长,期间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在建造过程中的损毁风险,试航过程中的全损风险等。为了确保船东和建造厂的利益,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一般在船舶建造期间,都应投保船舶建造险。
船台费是指高架吊车及船台折旧费,大、中、小修费,动力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下水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船舶下水时所需支架、木料、润滑脂、人工费等;二是观礼及招待费。
船坞费由进出坞、住坞、排楞、移位、倾斜试验等费用组成。
系泊和试航费包括主机设备、辅机设备、甲板机械、轴系等各项试验费用。
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与良好的机遇,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成本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也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具有必要性。
一、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的概述
1.关于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是一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计算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手段,通过把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相应的对象进行分配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以分析。成本核算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成本预测和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要先对各项耗费进行准确的审核,避免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产品耗用混淆;其次根据各种耗费的用途来对费用进行分配与归集,最后分析计算出各类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总成本并将资料提供给相关管理者。
2.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的经营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的经营策略受成本核算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将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成本核算理念不合理:为了迎合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企业的生产方式应该逐步走向全面化和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时间也会得到进一步缩短且核算成本也逐渐降低,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产品的生产为重点。如此一来,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生产成本。此外,企业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也无法反映在账面上,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
(2)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当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品种法和分批法,但是分批法使用较少。部分企业盲目的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而不放眼于自身实际情况,造成成本核算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各产品的成本核算,而且有些核算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
1.合法性
成本核算的合法性要求企业的原始记录必须附有相关会计凭证,发生的会计业务必须具有真实性且所有的会计核算都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合法的企业支出与收入不能计入到成本核算,核算人员在进行相关记录的核算时要注意将资料进行妥善的归档处理。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的支出要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耗费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才能计入成本核算的相关步骤,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联的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的计算中。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出现核算的误差,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3.可靠性
可靠性主要是看成本核算中的相关数据必须是否真实可查,同时核算所参考的成本信息需要符合市场的经济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对同一对象做重复核算,对于多余的成本核算信息要进行及时的剔除,以此来提高成本核算的可靠性。
4.分期原则
分期核算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获取各期间的各产品生产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需来对各阶段进行时期的划分并分别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时期要注意应该与会计的分期一致,以便于计算企业产品利润。
5.可利用性
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的产品成本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让领导者更好的为企业今后的运营发展制定计划,所以要求成本核算的数据要简明易懂不能废话连篇,要让人能够对企业的重点一目了然。
三、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1.提高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应该对成本核算有着充分具体的认识,并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企业要做好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相关核算人员的纳税意识,让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选用科学的核算方法
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成本核算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企业成本核算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核算办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办法,提高核算的效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还应不断创新核算方法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强化企业基本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让核算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3.提升核算人员素质
作为成本核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核算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企业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度和频发问题来对自身的会计机构进行完善和补充,相关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对核算人员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同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来调整人员的分配,保证岗位配置的合理性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聘用核算人员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要求,如要求其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保证应聘者具有最基本的会计基础,等到核算人员正式上岗后再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为企业创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核算队伍,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3):32-32.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4
一、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理论模型
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进行成本分配, 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比传统成本分配方法更准确、更有效。通常, 企业的物流运作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高, 作业活动多样化, 服务个性化要求也比较高, 作业成本法正是为适应间接费用比例高和产品多样化设计的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是物流成本核算与作业成本法的综合运用, 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在该Á模型中, 首先是识别企业的物流活动耗费的资源, 然后通过资源动因分配到各项物流作业中去, 最后将物流作业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到物流成本对象中去。其对象可以是顾客、产品、供应商或者分销渠道等。许多物流学者和从业者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得到了有价值的成果, 并普遍认为作业成本法可以使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使企业的物流决策更科学。
二、基于SCOR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
供应链运作的参考模型 (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 SCOR模型) 为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跨行业的普遍适用的参考标准。随着该模型被广泛应用, 企业的物流流程也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最新的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3个层次, 每一层都可用于分析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在第3层以下还可以有更多更详细的属于各企业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层次。SCOR模型的第1层为流程定义层, 共有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五个标准流程, 且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 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目标的基础。第2层为配置层, 共有30个核心流程。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可供企业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第3层是流程分解层, 给出第2层每个流程分类中流程元素的细节, 为企业提供成功计划和设定其改进物流与供应链的目标所需的信息。SCOR模型的以上三个层次提供了物流与供应链的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框架, 第四层及以下的层次是实施层, 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定义第四层以下各层的流程元素。
物流作业成本核算关键的也是困难较大的步骤是物流作业分析, 通过对SCOR模型的分析和在物流中的适用性分析, 可应用SCOR模型中的流程分解和作业定义标准, 通过对物流作业进行分解得到物流成本对象的成本。该模型可详细描述为基于SCOR的物流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模型, 如图2所示。
在此基础上, 运用SCOR方法来核算和管理物流成本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业识别与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SCOR模型的出现为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工具。该模型引入先进的物流与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 在两方面使得作业成本法在物流运作中的应用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 (1) 在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方面, 该模型进一步明确了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作业, 简化了作业分析的工作, 使得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中的应用变得简单, 可操作性大大加强。同时, 企业之间物流成本数据的模糊化和差异性问题, 一直是企业之间进行物流成本比较的困惑, 改进后的模型使得物流作业成本核算趋于标准化, 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物流成本标杆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工具。 (2) 在物流作业绩效分析方面, 传统作业成本核算着眼于作业的增值性 (去除无效作业、改善低效作业) , 其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导致企业过于注重作业成本, 而忽视了非成本因素的影响和整个作业链的协调性。应用SCOR后, 可以使得企业在注重作业投入———产出分析以外, 也重视物流作业链的响应时间、可靠性等因素,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业成本核算中“成本———效益背反”问题。
三、基于SCOR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由图2可以看出, 一个完整的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系统, 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 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能直接分配到产品或顾客的直接资源 (如包装材料、直接人工等) , 还包括大部分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利息费、租赁费、水电费等, 这些是不同成本对象共用的资源。此外, 当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方法应用时, 并不要求一定按照传统会计核算的框架, 因此, 可以考虑机会成本, 即由于物流作业人员的责任而导致的损失或未获取的利益。 (2) 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作业中心不同的物流环节中涉及的作业不同。这里引入SCOR模型的标准流程分解和作业定义, 对物流运作进行作业分析。例如在SCOR模型中, 采购流程可以细分为订单处理、采购、收货、验货、包装、运输和装卸等5个要素。企业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第3层、第4层等的作业细分。 (3) 确认资源动因, 并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如订单处理过程中, 可能消耗的资源有人工费、通讯费、折旧费等, 分配时既可以选择直接归入, 如专门负责订单处理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其福利费等直接分配到订单处理作业;也可以按资源动因来衡量每项作业消耗资源的程度再进行分摊, 如折旧费的分摊。资源的分配应该直接到最底层的作业, 然后再由最底层的作业分配至成本对象。 (4) 确认作业动因,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四、案例
某制造企业本月生产两种产品, 产品1为4000件, 产品2为2000件。在订单处理之后到产品制造之前的所发生的物流相关成本费用为:仓库共有20000立方米, 每月仓库折旧费20万元, 其中原料占容8000立方米, 产品1原料与产品2原料占容比为7:3;产品1占容8000立方米, 产品2占容4000立方米。采购、收货、验货和订单处理作业发生员工工资4.5万元 (员工人数分别为5人、4人、2人、4人) ;包装、运输和装卸作业发生员工工资5万元 (员工人数分别为7人、8人、10人) , 运输车辆折旧2万元;生产准备的物流作业发生员工工资3万元, 设备折旧和使用费用10万元, 其中产品1生产准备工时为70;产品2为30。那么, 该企业如何进行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1) 分析基于SCOR的流程环节, 确定该环节的资源。在SCOR流程中, 该环节主要是采购物流活动, 所动用资源有人工、机器设备、仓储设施等。注意在分析和确定资源时, 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和预算科目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资源库, 有时需要把一些被不同的作业消耗的账目或预算科目分解开来。 (2) 分析和确定作业。该企业在采购物流环节的作业主要为:订单处理、采购、收货、验货、入库存储、包装、运输、装卸、生产准备。因此应当按照这些作业划分来建立作业成本库。 (3) 归集成本, 建立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把物流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作业, 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 如表1所示。 (4) 分配成本到成本对象。一旦将物流资源分配给物流作业成本库后, 就可以开始确定物流作业动因。所有物流作业动因确定后, 便可依据这些动因, 给各成本对象分配其应得的作业成本, 如表2所示。 (5) 以成本对象计算物流作业成本。产品1单位作业成本为765.25元/件 (306100÷4000) ;产品2单位作业成本为69.45元/件 (138900÷2000) 。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参考文献
[1]张伟伟、赵西萍:《基于作业管理的利润敏感性分析》, 《财会通讯》2004年第30期。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徐章一:《敏捷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价值实现》,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版。
成本管理规程-成本核算(ok) 篇5
——成本核算
1.0 目的: 规范各公司成本核算制度,实施生产成本核算,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信息 质量。2.0 核算范围
2.1 主要成本中心: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动力电池、包装。
2.2 主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NMP、PVDF、SR、CMC、石墨、导电剂、电解液、三元材料、铝壳、钢壳、铝镍极耳、铝箔、铝盖、铝条、镍带、镀镍、铜箔、压板、保护板、导线、热缩膜、隔膜、隔圈、胶壳、胶垫、电力。3.0 核算周期:月 4.0 项目统计与核算: 4.1 材料利用率指标统计
4.1.1 材料利用率=标准材料/实际耗用材料 4.1.2 当月标准材料=完工产品数量*单位标准材料
4.1.3 当月实际耗用材料=期初车间库存材料+本期投入材料-期末车间库存材料 4.2 人工利用率指标统计
4.2.1 人工利用率=计件工时/上班工时 4.2.2 计件工时=良品数量*单位标准工时 4.2.3 上班工时=直接生产人员实际出勤工时 4.3 单位制造费用统计
4.3.1 单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产量 4.3.2 产量=当月完工入库的良品数量 4.3.3 制造费用=本期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 4.4 单位费用指标统计
4.4.1 单位费用=期间费用/产量 4.4.2 产量=当月完工入库的良品数量
4.4.3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4.5 单位水、电费指标统计 4.5.1 设备维修组负责水电费的统计
4.5.2 水(电)费单耗=月度水(电)耗用总吨(度)数/当月完工良品产量 4.6 产量指标核算:
4.6.1 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以实际生产的良品入库数量计
算。
4.6.2 包装车间以实际包装入库的成品数量计算。4.6.3 其它新增成本中心另定; 4.7 成本指标核算: 4.7.1 单位成本指标
4.7.1.1 单位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制造费用 4.7.2 单位直接材料
4.7.2.1 材料实际消耗额=实际消耗数量*价格 4.7.2.2 各成本中心分品名规格进行核算。4.7.2.3 各种材料均采用实际计量单位进行计量。4.7.2.4 单位直接材料=材料实际消耗额/产量 4.7.3 单位直接人工
4.7.3.1 人工实际发生额=计件产量*计件单价 4.7.3.2 单位直接人工=人工实际发生额/产量 4.7.4 单位制造费用
4.7.4.1 单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产量 4.7.5 产品成本归集及分摊
4.7.5.1 材料成本按照生产部门批次领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摊。
4.7.5.2 人工成本按照生产部门实际直接生产人员人数进行统计计算,按照各批次实
际发生的工时进行分摊
4.7.5.3 制造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部门进行统计核算,按照各批次实际发生的工时进
行分摊。
5.0 标准成本计算:
5.1.1财务部每年年初按产品品名规格计算确定各产品的标准成本,作为当年每月产
成品成本核算的基础,并随技术部BOM用量的不断更新而更新。5.1.2 单位标准材料成本=单位标准用量*单价 5.1.3 单位标准人工成本=单位标准工时*单位工资率 5.1.4 单位制造费用成本=单位标准工时*单位费用率
5.1.5 标准成本=单位标准材料成本+单位标准人工成本+单位制造费用成本 6.0 项目成本指标:
6.1.1 产成品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成本)/(产成品数量+在产品约当量)*产成品
数量
6.1.2 在产品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成本)-产成品成本 7.0 其他:
7.1 财务部收集上述成本核算资料与数据后、编制进耗存表、成本计算表、进销存表
等各类成本报表。
医院成本核算问题 篇6
【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必要性;对策
医院要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引进和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
如何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减少支出,产生最大的效益,推进成本核算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成本核算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资源作为用来交换的商品理应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医院的定位是公益福利性单位,医院始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国家会给医院一定的补偿,这部分补偿对于医院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随着近年来物价的上涨国家给予的这部分补偿根本不足以弥补不等价交换的差额,医院的运行负担越来越重。基于此种情况,医院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并依据成本确定价值补偿,保障医院的持续发展。
(二)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医院作为社会医疗保障服务单位,服务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成本核算,以提高劳动效益、病床使用率、设备利用率等各种工作效益,达到诊治病人多、医疗质量高、负担的费用少、社会效益好的目的;医院自身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则越好,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地杜绝浪费,使各种耗费更趋合理,以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核算有利于提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成本核算是走低成本之路,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施行对医院人、财、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评价,加强对其的控制能力与决策力,大大提高医院运营行为规范性并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给各级医院都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患者就医空间增大,医院之间争夺病人已是必然趋势。医院要想寻求发展,只有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增加经营业绩和成果。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可以促使医院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起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最终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对策
(一)培养正确的成本意识观念
医院成本核算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临床和各科室,更需要各种技术扶持和后勤保障单位的配合。医院成本核算首先要取得医院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并通过在全院宣传成本核算知识,使成本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人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要使员工明白,单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不是加强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实施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既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医院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又能让病人享受高质量、低价位的医疗服务。实施医院成本核算会涉及患者、医院和职工个人等多方面经济利益的调整,应全面考虑,既要追求效益,又要兼顾公平,既要考虑患者的根本利益,又要兼顾医院、医务人员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实行院长负责制,在院长委托的主管领导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下以财会部门为中心,由成本会计人员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财务部门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实施机构,对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具体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消耗定额及成本分摊办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账簿体系,编制成本报表,准确计算、编报、分析、预测和控制成本。要注意理顺成本核算与财务核算的关系,财务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是财务核算的延伸,要以财务管理为依据搞好成本核算。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其次,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四)实现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满足成本核算需求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7
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难以满足供应链上企业间成本的核算问题。有文献采用作业成本法(以下简称ABC)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核算,效果并不理想。ABC的精髓在于通过作业来归集和分配成本,而供应链上企业中的作业类型很可能千差万别。过多的作业种类带来的是凌乱的成本动因,ABC在供应链环境下失去了应用的最基本条件,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核算方法。
1 ABC的应用障碍和缺陷
尽管ABC较之于我国企业现行使用的制造成本法等成本核算体系有相当多的优势,但是从ABC在现实中的应用来看,ABC在中国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首先,ABC在中国的应用环境存在障碍,我国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的生产自动化和会计电算化程度同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客观条件无法为ABC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其次,现行的制造成本法等传统成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其生存空间,而ABC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最后,任何一种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推广,不是仅靠财务人员就能实现的,更需要企业管理层的支持、认可和参与,这是ABC在企业可以应用实施的先决条件[1]。反观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ABC的认可程度却无法支撑其推广和应用。从资源成本的计量角度来看ABC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ABC是基于作业来分配成本的,所以资源的成本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成本目标当中。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反映资源消耗的数量,只能将被耗用资源的价值金额归集到作业中。运用ABC既无法看出资源的利用效果,也不能反映各种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
其次,没有直接表示出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资源的数量庞大,采取从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成本的传递路径会使资源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庞杂。总账账户一对一地配比到作业基础时,很容易犯错误。而且资源归集到作业之后,只反映出了资源要素与该作业的关系,但该资源的全部产出量与其费用却失去了联系,而且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得到直接反映。
再次,没有合理地计算超额或空闲的生产能力。当企业存在空闲生产能力时,ABC没有解决传统成本会计的缺点。ABC没有对资源产出量的准确计量,也就无法将空闲生产能力分离出来,最终还是归集到总成本中,分配给所有作业量。不合理的超额和空闲生产能力衡量方法会导致产品间的相互补贴,混淆各期产品的毛利,导致决策的失误[2]。
2 RCA的引入及可行性分析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以下简称RCA)是将以数量为基础的ABC和德国成本方法——弹性边际成本法(以下简称GPK)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的会计方法[3]。RCA以GPK的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区别于ABC之处在于其关注的焦点是资源,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资源的产出是如何消耗的[4]。从这个意义上讲,RCA是一种新方法,是一种能动的、综合而概括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将德国成本会计的各种原理与ABC有机结合的产物[5]。RCA是对信息系统的灵活应用,它能够将资源分析与动因分析两者有机结合,进而推动成本会计系统的改善。
供应链成本体系中包括企业内成本和企业间成本,而成本信息的来源只能是供应链的参与企业,即来源于企业内。这就意味着必须打破企业核算成本的原秩序,重新对该部分成本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到的是超越“会计主体”假设的供应链企业间成本,该成本内容是过去企业成本中没有的,充分体现了供应链管理中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特点[6]。
如何将企业成本信息重新划分和归类以实现与供应链企业间成本的对接是核算的前提和关键。难点在于虽然企业成本核算都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往往处在不同行业,其经营方式和成本发生的规律差别很大。如果采用直接将不同企业成本相加减的方法,恐因口径不同缺乏理论依据和必要支撑。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核算方法,有效融合企业成本,使他们彼此能够对接。
RCA为这种设想提供了可能性。RCA的根本理念是将成本还原到资源的消耗。可见,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不同企业成本的不可比或不可加性在引入资源的概念后得到了解决,因为单从某种资源的角度来看,不同主体的同种资源一定是同质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同质资源的价格,即资源消耗的成本也是基本相同的。企业成本之间相差的只是不同资源的配置比例,正如生物学上细胞是同质的,而细胞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缔造出的组织和器官却千差万别。
3 基于RCA法的企业间成本核算流程
按照RCA的思路,将企业成本的各种资源消耗变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所需的企业间成本,首先要将企业成本项目进行细分,然后对于每一个成本子项目进行分析,找到它的资源动因并归入相应的资源结集点,当全部子项目都重新分类完成后,按照资源结集点归集可以得到供应链的企业间成本。
3.1 企业成本项目的细分
供应链成本核算中企业间成本主要与企业成本中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包含在材料成本中的采购费用有关。为了从资源消耗的角度将这三种成本变为供应链成本,必须了解这些成本中包含的内容,即有必要对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采购费用中包含的内容予以明确。
(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期间费用,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核算时被认为与产量无关而以一种固定成本存在,不进行细分。但是当企业参加供应链后,企业间成本变的尤其重要。管理费用中的差旅费、邮电费、车辆使用费、业务招待费等许多内容虽不直接构成产品成本,却显然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服务和支持。也就是说,管理费用中与企业间交易相关的应该归入到企业间成本中,尤其当企业设置采购部门,而该部门的日常费用都归于管理费用中核算时,就必须分离出来。
(2)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作为另一种最常见的期间费用,其中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它与管理费用的区别主要在于营业费用的设置就是为了专门核算企业在销售环节发生的各种费用,这就注定了营业费用一定与企业间交易有关。这种关系可能是直接的,即交易过程发生的费用;也可能是间接的,即为了完成交易和交易达成之后发生的费用。
(3)采购费用
企业成本核算中,并没有单独反映采购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采购原料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运输费、保险费、挑选整理费、合理损耗等。他们都将计入原材料成本,随原料实物的流转逐步计入产成品成本。这种做法是由过去以企业为会计主体的客观背景造成的,由上游转嫁来的所有成本都需要企业通过再加工,继续投入要素后,最终实现销售才能得到补偿。进入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之后,链上企业的利益被捆绑,只有最终产品在市场上被认可,供应链的竞争力才得到提升进而惠及单个企业。采购费用不再归属于某个企业,而应该由发生交易的双方共同优化管理,为的是降低供应链成本。
3.2 成本项目的资源分析
所谓资源分析就是针对每个成本子项目,研究该项目的发生机理,找到该成本消耗的资源动因,并以此为依据将其计入适当的资源结集点。如果与实际情况不全符合,可以参照其核算的内容进行对照,并根据实际消耗的资源找到合适的资源结集点。
(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有很多都消耗财力资源,按照其用途基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能与具体事件相联系、能探究其发生原因的费用,例如差旅费、咨询费、聘请中介机构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合同公证费、市内交通费及补助费等;对于此类管理费用,以产生费用的具体事件为依据,如果该事件与供应链上其它企业或交易相关,则将该费用归集到企业间成本的财力资源结集点,否则计入企业内成本。第二类是只与企业自身相关的费用,也就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例如董事会费、研究与开发费、书报资料费、宣传费及税金等,可直接归为企业内成本;第三类是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且可追溯或可合理分配到资源消耗部门的费用,例如印刷费、邮电费、水电费、维修费、租赁费等;对于此类管理费用,如果可以根据费用明细或资源消耗量直接追溯到采购部门或其它服务于供应链交易的部门,则将该部分费用归集于企业间成本的财力资源结集点,否则计入企业内成本。第四类是在维持供应链伙伴关系中产生的,例如业务招待费用,可直接归集为企业间成本的财力资源结集点。
管理费用中消耗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可以根据消耗资源的部门来确认,通常将行政管理部门耗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成本计入企业内成本的管理费用。而采购部门或其它为供应链交易服务的部门耗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成本将归集在企业间成本的人力资源结集点和物力资源结集点下。
(2)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反映的是与销售活动有关的费用,与其相关的全部人力、财力和各种物力资源是向供应链上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不存在企业自身耗用的情况,所以直接根据各种资源归集在企业间成本的资源结集点。
(3)采购费用
采购费用反映的是与采购活动有关的费用,与其相关的全部人力、财力和各种物力资源是从供应链上企业采购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不存在企业自身耗用的情况,所以直接根据各种资源归集在企业间成本的资源结集点。值得说明的是,企业成本中没有专门核算采购费用的科目,一些费用是计入材料采购成本中的费用,还有一些采购部门的费用被放在管理费用中反映。
4 结语
经过对企业成本项目进行细分,明确了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资源分析,并最终归集到各个资源结集点中。这就是RCA法成本核算的关键所在,从而实现了对于供应链特有的企业间成本核算目的,为整个供应链成本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成本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摘要:文中对作业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提出质疑,提出适用于供应链成本核算的资源消耗会计方法。具体核算流程为先对企业成本项目中的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进行细分,再对明细项目进行资源消耗种类的分析,为每一种资源类型建立资源结集点,将消耗同种资源的成本归入同一结集点,最终实现企业间成本的核算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企业间成本,RCA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之友,2007,(7):4-7.
[2]杨松令,陈放.作业成本法的八大缺陷及其解决方法——资源消耗会计的原理及优势[J].会计之友,2006,(12):15-17.
[3]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2005,(4):21-26.
[4]Benjamin,L.,T.Simon.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J].Cost Management,2003,Vol.17,(4):20-21.
[5]Linton,B.D.,D.E.Keys.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J].Focus Magazine,2002,(5):1-6.
学好成本核算制度,搞好成本核算 篇8
一、《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几大突破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相较于原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出现如下几大突破:
(一)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统一了企业成本核算标准
我国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行业成本核算办法等财经法规。建国迄今, 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将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十大行业企业做出统一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除了金融企业外, 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营利组织的成本核算。这就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及各行业成本比较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同时, 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从而便于各类企业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成本核算,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带来莫大的方便。
(二)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促进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
当前, 我国税收管理水平已经走上一个新台阶: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工作要通过计算机实施。大企业已经采用ERP、SAP等技术进行采购管理、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转变。但是, 按照财政部门出台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强化成本管理水平, 还需要国家财政部门有一个新标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产品成本核算各项基础工作”。允许“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确定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 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鼓励企业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核算中推广应用, 必将促进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三) 适当举荐“作业成本法”, 提高产品成本会计信息质量
作业成本法对资源、作业、存货、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 它不仅涉及生产过程, 而是立足于购销存全程的成本管理。即将产品成本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阶段, 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 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因此,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允许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 还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管理要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成本项目进行组合, 输出有关成本信息”。
(四) 从新定义“产品”概念, 扩大产品成本核算范围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明确规定, “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产品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不包括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里的产品, 不仅包括生产的财产物资, 也包括提供的各类服务。这就为企业成本核算从各类物资生产成本的核算扩大到提供劳务的成本核算, 从而扩大了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各类财产物资生产存在成本核算, 提供服务同样存在成本核算。
二、学好成本核算制度, 为搞好成本核算做好人力准备
如其所述, 财政部已经在河北省涿州市举办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全国师资培训班, 通过培训师资, 为各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培训学习做好师资准备, 为各地培训师资做好准备。同时, 各地财政部门可以组织会计人员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学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贯彻深入会计人员心中。此其一也。
其二, 各单位应主动组织会计人员、车间核算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乃至企业员工培训学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讨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兴起学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高潮。通过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宣传, 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增强控制成本的意识, 充分认识统计核算产品成本的重要性。要把产品成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费用, 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和分析比较, 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最后, 财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 宣传贯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财政部门可以采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宣传月、宣传周形式, 或者通过新闻媒体、阅报栏、报刊杂志等形式, 宣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还可以举办《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知识大赛, 鼓励会计人员自觉学习。
三、贯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学习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只是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 更困难。学习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只是为搞好成本核算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准备, 学习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是将其应用到成本核算工作中, 做好成本核算。这就是贯彻执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学好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
(一) 学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的要求, 为进行成本审核和控制, 正确计算成本和期间费用, 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应做好如下各项基础工作:
1. 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工作。
做好成本核算, 就要对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结存进行计量,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各类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内部转移和入库等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 经过一段的审批手续, 并经过计量、验收或交接, 防止任意领发和转移。企业的各类财产物资均应按照规定定期盘点、清查, 防止丢失、积压、损毁、变质和被贪污盗窃。
2. 定额是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对生产的数量、质量, 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所规定的应达到的数量标准。
而定额是企业编制成本计划、分析和考核水平的依据, 也是审核和控制耗费的标准。企业应根据当前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 充分考虑职工的积极因素, 制定和修订先进而又可行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 并据以审核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节约, 借以控制耗费, 降低成本。
3. 做好原始记录, 及时提供原始信息。
原始记录对于劳动工资、设备动力、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 以及有关的计划统计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成本核算, 必须做好原始记录, 做出真实的原始记录。譬如, 企业收料单, 产品入库单传递, 材料会计与仓库保管员做好对接, 即做好协调工作;确定企业最合适的材料成本计算方法, 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中选择, 建立材料明细账, 确定产品分类;月底, 根据收、发料凭证, 汇总合计, 与仓库材料核对相符;根据计算结果, 来确定存货单位成本及结存成本。企业类型不同, 其成本核算工作不同。在同一类型的企业里, 若分工不同, 工作流程也会有所不同。同时, 还要做好原始记录制度, 使之简便易行, 科学有效, 既满足管理需要, 又符合成本核算要求。并且组织有关员工认真做好原始记录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 以便正确、及时地成为成本核算和其他有关方面提供所需原始记录。
4. 建立内部结算制度, 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搞好内部结算要抓好内部结算价格、内部结算方式和内部结算组织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选择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如前所述,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成本项目进行组合, 输出有关成本信息。大中型完全可以利用当前设备条件, 采用现代技术, 选择各类成本核算方法, 计算产品成本, 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1. 选择企业恰当的软件管理好存货库存。
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合适的库存订贷方式对库存存货进行管控。其中, PMC (生产物料控制系统) 在整个生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仅可以随时对物料进行跟踪, 清晰判断物料消耗情况, 而且可以立即做出缺货反应。PMC控制手段重点有三:控制数量, 以满足生产量的需求;控制进度, 以满足生产期的需求:控制差补, 以满足核销和结账的需求。
2. 建立经济责任制度, 实行全员控制。
企业产品成本是考核各责任人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它涉及到与产品形成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组, 也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 产品成本的控制需要全员共同关心, 人人关注。同时, 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 成立责任中心, 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 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搞好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编制。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企业成本核算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编制企业成本费用预算。通过成本预算, 控制成本, 及时掌握成本升降情况, 分析成本升降原因, 挖潜成本降低的新路子。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搞懂《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四大突破。提出贯彻学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方法, 进而指出贯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的两条途径。
关键词:成本,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继宏.村级财务管理与集体资产经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探究 篇9
一、当前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缺乏
成本核算是医院对日常医疗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耗损费用依据核算对象进行分摊、归集, 进而核算出总成本、单位成本的活动。而成本管理则是指医院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成本。然而, 当前医院领导对于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对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够重视, 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不完整, 另一方面也难以调动起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二)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 将直接影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当前许多医院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 致使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带有很强的不规范性。例如, 部分医院都缺少一套科学完整的采购制度, 而医院各个科室出于业务竞争需要购置最新医疗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往往一味地寻求扩大业务量与忽略成本问题, 盲目地购置医疗设备, 结果导致一系列资产管理混乱问题, 无形之中增加了医院的经营成本。
(三)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法不当
通常来讲, 医院成本核算由于对象的不同而有着多种成本核算形式, 如总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以及医疗设备成本核算等, 而且有的医院还会把成本核算细化至个人。医院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成本核算项目相对较多, 成本核算内容也较为复杂。例如医院内各个科室之间、各个病种之间所执行的标准可能存在不同, 对于费用的归类方法也并非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 还易使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出现混乱、不统一的情况。
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一) 强化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
医院应当认识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强化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 全面优化成本管理工作。鉴于此, 为了强化医院各部门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医院首先要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 将成本核算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对待, 而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部门则需要通过采取措施引导每一名职工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让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理念深入职工内心, 从而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员参与的重要工作。其次, 医院应树立新型的成本管理意识。通常来讲, 医院习惯于年初预算、年末决算, 以此来管控医院的经营, 但由于医院在预算时往往侧重于收入, 忽视对支出的核算, 最后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因此, 医院应树立新型成本管理意识, 要在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过程中同时兼顾预算与支出, 不仅要顾及大成本核算, 同时还应当重视科室核算、病种核算以及人员核算等, 这样才能完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 从而有效降低医院的成本, 提升其竞争力。
(二) 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
医院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成本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减少成本管理工作的疏漏, 从而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为此, 医院首先要完善预算成本制度。预算成本可以称之为目标成本, 即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以及过去一年的收支情况编制而成的总预算成本。为了确保医院总预算成本的顺利实现, 医院应在国家新《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指导下建立预算成本制度, 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将总预算成本以指标的形式下达到医院各个科室, 并要求各科室的职工遵从预算成本任务指标的相关要求, 切实将成本管理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责任。其次, 完善医院招投标采购制度。医院每年都要购置大量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因此应当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招投标采购制度, 以此来规范医院的采购工作, 减少采购成本。为此, 医院应当由院长牵头、以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组成医院的招投标采购中心, 由“中心”的成员商议制定医院的招投标采购规范, 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严格遵从, 切实保证医院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实现医院运营效益的最大化。例如, 当医院建立并实施招投标采购制度以后, 有关部门就要按照医院的制度要求购置药品和医疗设备, 这样一来, 便可有效减少医院的采购成本, 避免新购置药品不合格或者新购置医疗设备闲置等问题。
(三) 创新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法
医院要想优化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 必须创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方法。为此, 医院首先要创新成本核算方法。一方面, 医院要组建医院内部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 并由该部门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 该方案必须同时兼顾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计算分配, 这样一来, 无论是设备折旧费、医用材料费、办公用品费、员工工资与福利费等直接成本, 还是医院采暖费、广告费、水费等间接成本, 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 医院应该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医院中有着多个科室, 各个科室有大有小, 因此为了方便成本核算, 医院可以将一些较大科室进行划分或者将小的科室进行合并。例如, 一些医院将妇科与产科分为两个科室, 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就应划分成两个单元分开核算;又如一些医院的供暖班组、配电班组以及司机班组的人数都不多, 因此可以将其合为一个成本核算单元进行核算。其次, 医院要创新成本管理方法。一方面, 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 由成本管理部门对医院职工进行培训与宣传, 切实提升全院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丰富员工的成本管理知识, 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之中, 一起推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 医院应注重分析成本数据, 加强成本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有利于帮助医院找出差距, 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 医院要注意分析比较各科室的成本控制绩效, 注意分析比较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 通过这些分析比较来获取成本降低额与成本降低率, 以此来指导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三、结语
医院优化成本核算、完善成本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事业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 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和有效的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有利于帮助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最终实现良好、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能否做好成本管控将直接关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医院必须采取措施优化成本核算、完善成本管理, 从而降低医院成本, 获取最大的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医院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林翠芳, 徐娟, 陆慧娟.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1) .
[2]官蕾, 苏莉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 2014, (2) .
[3]单丽敏.浅析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1) .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10
(1) 减少物资的浪费。医院通过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 医院财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各种医疗资源可以得到规范化的管理, 并且可以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 可以有效的避免大量浪费医疗资源的问题发生,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 调动起医院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 都需要在各个科室工作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够完成, 因此通过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可以调动起医院人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实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的全员性。
(3) 更好的发挥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从性质上来看医院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 医院的基本职责是为医患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通过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 可以促使医院财务人员不断探寻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医院工作人员就会将为医患服务作为工作的中心, 为广大医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 减少了医院的各项支出。医院通过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 可以督促医院各个科室对医院物力、人力等各种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提高医院各个科室创收的积极性, 减少了医院的各项支出, 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先进的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意识。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提高医疗技术和临床科室建设上, 并没有重视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工作, 在传统意识的影响下, 很多的医院的负责人简单的将自身的职责是治疗医患, 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医院对各个科室的管理和监督的力度还不够, 也没有对医院的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一些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机制并不够完善, 比较重视的是直接科室的成本核算, 忽视了对间接成本的核算和绩效管理, 对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导致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2) 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标准不规范。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医院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需要降低成本运算、各个科室的有效管理, 然而这些工作是以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为基础的, 一般来说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作, 是需要在医院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的, 但是由于一些医院管理者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认识不足, 简单的将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工作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直接导致了医院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标准,
(3) 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方法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和绩效核算一般采用的是形式的方法, 数据的准确性直接会影响到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很多医院进行成本核算采用的是简单的分摊方式, 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医疗成本进行核算, 而忽视了对相关成本的核算, 例如一些医院忽视了对固定资产耗费的核算、医疗设备耗费的核算等, 降低了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准确性, 严重影响到了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医院提高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的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 一些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利于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医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工作水平,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意识。意识决定一切, 因此医院的管理者要树立起先进的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意识, 首先医院的管理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要提高对各个科室的管理和组织建设机制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各个科室的管理与核算的建设;其次医院的管理者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和绩效核算的思想意识建设, 要让财务人员认识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让医院全体员工认识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是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的, 可以提高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工作效率。
(2) 实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对接。首先, 要实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在思想上的对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医务人员对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并不够了解, 因此医院的领导者要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医院员工了解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之间的关系, 要认识到开展这两项工作会给自身带那些利益, 调动起员工参与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医院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 要实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在项目上的对接。医院员工的工作情况可以通过绩效核算来进行考核, 绩效考核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因此在设置绩效核算指标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要与成本核算相协调, 例如对于一些医用消耗材料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 会核算医用材料耗费了多少的成本, 分析和估计各个科室会领用多少医用材料, 评价医院领用材料是否合理等, 因此对于各个科室领用的材料应该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项目。
再次, 要实现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在流程上的对接。一方面要在文件上来制定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减少因为医院管理不善带来的不利影响, 医院可以选用一个直接医疗科室和间接医疗科室作为试点, 归集和分类各种医疗成本, 并对医疗成本数据进行整理;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执行, 为了保障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流程的规范性, 医院可以通过绩效考核依据、公开绩效考核程序、绩效考核结果等方式来实现。
(3) 对间接分摊方法进行优化。医疗成本中有百分之二十的间接成本, 因此对间接成本核算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工作效率, 传统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采用的是人工百分比法和收入百分比法, 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没有认识到不同的风险程度和技术含量的相对价值, 因此医院需要对间接分摊方法进行优化, 例如要按科室门诊人次来分配门诊护理成本, 按手术占用时间来分配手术护理成本, 按服务提供的次数来分配医技成本等, 提高医院间接成本分摊的科学性。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也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资建设的力度, 医院的医疗资源也在不断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医院科室成本和绩效核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对医院财务成本工作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利于医院财务成本工作水平的提高, 本文从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作用出发, 分析了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医院提高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的建议, 目的在于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科室绩效核算
参考文献
[1].吴颖慧.西宁市县级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实施的应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2].文芳清.论医院的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2) .
供应链成本核算 篇11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科室绩效核算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科室分类,以医院最末级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要设门诊和住院病区两个核算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的其中一种。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包括科室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和床日成本核算等。
1.科室成本核算实施的背景
实施成本核算是财务制度的要求。2012年1月开始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中就突出强调了“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核算程序、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新要求。
公立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形势所需。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弱化了对医院的投入,加强了对需方即患者的医疗补助的投入,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三项医疗保障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了患者的选择机会,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才能提升医院竞争力。
2.科室成本核算的核算的流程
(1)确定核算科室即核算单元,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科室成本核算科室分类办法,首先将科室分为四类,并将每一类的末级科室作为核算对象,如外科外科门诊和外科病区才是末级核算科室才是核算单元。一临床服务类即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二医疗技术类,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三医疗辅助类,为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四行政后勤类,为临床、医技、医辅等科室服务,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2)归集科室直接成本,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支配比原则、一直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各核算科室进行医疗业务耗费归集,通过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的方式,形成科室直接成本。如人员支出、直接材料支出、药品支出、设备折旧等能明确划分到各核算单元的就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成本。
(3)分摊科室间接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三级四类分摊方法,依次对行政后勤、医疗辅助、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进行结转,形成临床科室医疗成本。
(4)计算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根据核算需要,对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进行归集和分摊,分别形成临床服务医疗全成本、医疗服务医院全成本。
3.科室成本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实行成本核算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各科室的成本信息,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科室的实际运营情况,促使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合理控制费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正确评价科室绩效提供信息资料,提高科室和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二、医院科室绩效核算
医院科室绩效核算,是医院在遵循国家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医院划分的责任中心即科室为核算对象,对其一定期间内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实质是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有效执行领导决策层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配套实施绩效工资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政策导向性。
1.科室绩效核算背景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大锅饭”时期,那时没有绩效核算。
20世纪70年代末期医改启动,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大锅饭,不善经营核算”的局面,出现了绩效核算的雏形即大家熟知的奖金分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对事业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医院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进行补偿,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随后的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运用经济的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这时期提出了“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的分配指导思想。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精神,体现的是“按优按绩取酬”的分配指导思想,绩效核算呈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2013年,卫计委加强作风建设“九不准”明确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等,进一步规范医院的绩效核算行为。
2.科室绩效核算的流程
(1)分析医院外部环境及政策趋势,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拟定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医院发展目标的合理、公平、规范、科学的绩效分配方案。
(2)确定核算对象,一般以一个责任中心(一个科室)为一个核算单元。
(3)根据拟定通过的科室绩效分配方案,对科室进行绩效核算的过程,也就是对科室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评价过程。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绩效核算顺利持续进行的保障。根据方案中确定的考核方案和指标对科室绩效核算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3.科室绩效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绩效核算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医院。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医院发展目标,并引导科室和员工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目标追求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医院的发展,最终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的的共同实现。
三、结束语
高校成本核算探讨 篇12
一是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学生,其次还有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学生要按照具体的专业、层次、类别确定明细对象,各类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按照具体的项目名称确定明细对象。合理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不仅有利于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也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种层级和类别学生的培养成本和服务项目成本。
二是高校成本核算的期间。高校主体业务教育教学活动是按照学年进行安排的,我国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1日到第二年的8月31日止,一般也是安排在新学年的开始,即每年的9月份。所以根据配比原则,高校的成本核算期间应为每年的9月1日到下年的8月31日。这与会计年度不一致,可以在高校的会计报表里增加一张反映成本的报表,说明报告期内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详细情况。
三是高校成本核算的项目。根据现行的高校财务与会计制度,高校支出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四条)。其中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严格来说不属于本单位的支出,应从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直接费用。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间接费用,要按照一定的分配率在各成本对象间进行分配。其他支出要根据具体明细区别对待,与高校主要业务不相关的支出应剔除出成本核算项目,比如捐赠支出、资产处置损失、接受捐赠非流动资产发生的税费;而对于与高校主要业务相关的支出则要进入成本核算项目,比如利息支出、现金盘亏损失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上述所有支出中的明细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均应在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原因是其属于资本性支出。在对高校支出进行剔除的基础上,本着尽量与会计科目相一致的原则,高校成本核算项目可在支出按照经济用途所设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明细科目的基础上,增加折旧摊销支出项目,共四个核算项目。
四是高校成本核算费用的归集、分配与计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处理繁杂的成本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可对所有支出进行多级明细核算,也可以对所有支出进行分部门、分项目核算。高校可按具体的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教辅部门和后勤保障等所涉及的部门设置明细账。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科研活动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支出的经济用途分别归集到相应部门的支出总账及明细账中。如党政管理部门的所有支出都计入“行政管理支出”、教学及教辅部门的所有支出均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部门的所有支出计入“后勤保障支出”、科研部门及科研项目支出均计入“科研事业支出”、离退休人员发生的支出均计入“离退休支出”。完成费用的初次归集后,对于构成成本核算的间接费用就要进行分配,比如“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对于高校来说,主体产品是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只是其在完成主产品(培养学生)业务的辅助产品,可以按照各类各层次学生数进行分配。各类型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短不一,耗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差异较大,就存在确定一个标准进行折算的问题;而各层次的学生虽然也存在耗用资源差异的问题,但相对较小,而且这种差别能够通过直接费用的归集进行核算,就不存在折算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折算可以参考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关于学生数的折算规定,即“学生数=普通本专科学生数+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高校可按此折算后的学生数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高校成本的计算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某专业学生生均学年培养成本=某专业学年内(9月至下年8月)学生各月培养成本之和÷某专业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院(系)学年培养总成本=某学院(系)各类各专业学生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学年培养总成本=各学院(系)某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生均学年培养成本=学年培养总成本÷在校生折合总人数;毕业生生均培养成本=毕业生各学年(规定学制内)生均培养成本之和。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直接等于各明细账总支出。
五是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来讲,进行成本核算需设置成本核算类科目,但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却没有设置该类科目,而且规定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明细科目,对于增设总账科目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鉴于此,在不影响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前提下,可以在相关总账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进行成本核算。
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成本性支出”和“非成本性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在“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再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折旧摊销支出”四个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在“非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其他资本性支出和摊提费用”两个明细科目,核算不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其他资本性支出”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已经支付或预提不应由本期负担的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明细科目,核算待冲销的记入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额。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预提费用”明细科目,用来核算按规定预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六是高校成本核算主要账务处理。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于涉及跨期摊提方面的业务需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不能影响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以账务处理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相关业务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发生的工资、日常教学科研等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会计分录为:“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贷: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
预提本期应负担租金、应付贷款利息等,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期末对以前预提的费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实际支付预提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本期支付的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期承担的费用,比如报刊征订费、财产保险费等,其支付时的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以后各期分摊待摊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
分配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和其他支出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贷:行政管理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后勤保障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离退休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其他支出———相关明细科目”。
期末对本期计提的折旧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期末进行结转的会计分录为:“借:财政补助结转贷: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经过上述相关会计处理后,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下的“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始终反映的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各类学生及项目的成本变动情况。“非成本性支出”则反映了高校资本性支出及因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收付实现制的数据修正。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总账科目则始终反映收付实现制下的高校支出情况。既如实按照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又能够详实地反映高校的成本核算过程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