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4-07-06

新闻(共12篇)

新闻 篇1

假新闻、新闻失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近几年“反转新闻”的出现, 人们习惯性地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失实新闻相联系, 甚至混为一谈, 也使假新闻、新闻失实的话题热度不减。尽管这三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但它们在内涵与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厘清彼此的关系与区别, 对有针对性地防治假新闻、失实报道和新闻反转,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涵区别辨析

假新闻、失实新闻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假新闻与失实新闻在本质上有无区别, 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新闻理论教材对假新闻与失实新闻不进行区分, 笼而统之将它们一并归入“虚假新闻”或“失实新闻”类。也有学者认为假新闻与失实新闻在内涵上有清晰的区别, 假新闻是在性质上相对 (真实) 新闻存在的一个概念, 描述的是在形式上、姿态上完全具备新闻的特征, 但实质上没有新闻本质特性 (真实性) 的“新闻”;相对假新闻而言, 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 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 (1) 也就是说, 假新闻实质不是新闻, 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新闻现象;而失实新闻本质上还是新闻, 只是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记协颁布的相关行政条文来分析, 如《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 (1999年) 、《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 (2009年) 中第五条“严格审核转载内容是防止虚假、失实报道扩大传播的重要环节”和第六条“完善问责制度是遏制虚假、失实报道的重要手段”、《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2011年) 中第一条“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和第三条“完善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等均对“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进行并列行文, 把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看作两个不同的事物, 从中可看出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倾向二者是有所区别的。

慎重地把假新闻与失实新闻进行区别, 还“得益”于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近几年, “反转新闻”层出不穷,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于是假新闻、新闻失实、新闻职业道德等话题再次被大量提起。纵观目前的相关研究, 大多数研究把“反转新闻”混同于假新闻或新闻失实,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无不同?有观点认为“反转新闻”与纯粹的假新闻有所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 反转新闻应属于失实新闻, 因为它依附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之上, 却由于记者对事件的歪曲解读或不深入调查而造成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误解 (2) 。那么这样把“反转新闻”直接归属于失实新闻, 是不是说明“反转新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新闻”?从反转新闻的起点来看, 一般源于失实报道;从反转新闻的发展看, 有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共同推动。发展到后来吸引舆论眼球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逆转 (3) 。正如学者江汉超指出, 在新闻学上, 并无“反转新闻”一说。所谓的“反转新闻”不过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即媒体开始报出新闻事件一方的声音, 隔过一段时间报出了另一方截然不同的说辞与解释, 导致舆论逆转 (4) 。从《新闻记者》杂志盘点的“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5) 和人民日报刊登的“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 (6) 对同一事件的标题来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中的标题为“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 标题仅告诉了受众主要发生的“事实”;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中的标题为“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 标题不仅反映“女子被狗咬伤”主要事实, 还包括“救人——谎称救人骗捐”的舆情反转内容。可见“反转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更深广, 它不仅涉及失实报道, 还包括整个事件演变过程, 特别是相关舆论的逆转与平息。确切地说, “反转新闻”应该称为“舆情反转事件”。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失实新闻本质上还是新闻, 而“反转新闻”实质同假新闻一样, 只是一种新闻现象, 或一种事件。我们也可以把“反转新闻”视同失实新闻依托新媒体出现的新形态、新变种, 只不过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基因突变。

二、危害比较辨析

按照杨保军教授的区别方法, 主要事实是捏造的新闻归类为假新闻, 主要事实是真实的、只是局部失实的新闻归类为失实新闻 (7) 。一般认为, 假新闻失实严重甚至完全失实, 对受众的误导更明显, 其危害应大于失实新闻。那么“反转新闻”与假新闻之间, 危害孰轻孰重?二者之间的危害无法进行绝对的比较, 仅从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来看, 新闻学上按照新闻与读者的关系, 分为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8) 。因此, 有学者认为, 软性假新闻很少能使公众集体产生恐慌、质疑、不满, 从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动摇;而硬性假新闻才是对媒体公信力造成损害的主要因素 (9) 。基于此思路, 将“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与“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舆情反转典型事件”9条中有7条是社会新闻, 属于软新闻, 另2条也不是纯粹的硬新闻;而“虚假新闻典型案例”12条中仅3条属于软新闻, 9条属于硬新闻, 硬性假新闻比例高达75%。从上述意义看, 目前由于硬性假新闻明显多于由硬性失实新闻引起的舆情反转事件, 假新闻对受众的危害整体上大于“反转新闻”。

但是, 我们不能据此忽视反转新闻的危害, 甚至出现“反转有益说”、“反转宽容说”等论调。尽管目前对新闻反转持“有害说”者占绝大多数, 但舆论场上仍有另类声音:一是认为剧情越反转越接近真相, 反转带来的舆论场对话行为, 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即“反转有益说”。二是在“反转有益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待新闻的反转应给予足够的宽容” (10) , 即“反转宽容说”。这些说法看似合情合理, 但还有待商榷。如果说真相的接近要靠舆情的反转, 要靠公众的关注与对话辩论, 那么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专业媒体和职业记者的存在价值何在?核查事实来源、探寻真相不正是新闻业与其他从事信息传播的机构、个人的标志性区别吗?“反转宽容说”的理由之一是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反转, 均非记者责任, 也非记者所能控制, 则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诚然,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复杂传播环境, 记者获取事实真相的难度增加, 新闻失实有时情有可原, 记者的责任应减轻甚至免责。但有这样的开脱或挡箭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底线更令人担忧?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何保证?对公众情感的伤害、社会价值观的误导如何弥补?面对新媒体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 新闻媒体工作者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本领, 迎难而上, 而不是反而有借口降低工作标准。

“反转新闻”相比假新闻, 涉及的层面更复杂,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 片面夸大其危害也不能随意缩小其危害。从传播内容看, 假新闻对受众的危害暂时大于反转新闻;而从传播的广度与受众参与的深度看, “反转新闻”对受众情感的伤害与行为的误导更大。如此比较有助于深刻地认识其危害, 深刻地认识其危害比绝对地量化二者的危害, 意义更深远。

三、治理对策辨析

新闻界对假新闻、失实新闻的治理历来重视, 相关部门采取自律与他律两手抓来治理。一方面加强马克思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治理办法, 加大了处罚力度, 如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通报15家媒体刊登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 涉事媒体被警告和罚款, 多名涉事人员被警告、通报批评、调离岗位, 甚至列入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 5年内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但是, 新闻打假年年喊, 虚假新闻却久治不愈。因为“其根源早已超出了新闻界, 至少不是由单一的新闻界内部原因造成的”。因此, 虚假失实新闻和“舆情反转事件”的治理,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进行系统的标本兼治。首先, 应注重源头的“疏”与“堵”。宏观上的“源头”是社会不良情绪。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认为如今的人情绪化问题严重。反转新闻的发生一定程度是社会情绪在舆情事件上的集中反映, 社会需要建立让人发泄不满和合理诉求权利的常规机制, 使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疏导。微观上的“源头”是虚假失实信息的首发者, 需要从媒介素养、把关制度、技术控制等方面多管齐下, “堵住”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 其难点是自媒体首发者的控制。其次采取分类治理。比较2015年度虚假新闻和舆情反转典型事件的首发源头可知, 年度虚假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或传统媒体下属的新媒体部门, 且大都受到相关部门较明确较严厉的处罚;而“九大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中有5条首发源头是自媒体, 目前未见对自媒体首发者的处理。笔者认为, 不管是假新闻的首发者还是舆情反转事件的首发者, 不管是职业媒体人还是非职业媒体人, 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相关部门可对涉及到的多元主体进行分类考量, 评估其危害程度后进行分类处罚。最后, 行业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各类涉事者的处罚力度。不管是职业新闻人还是非职业新闻人, 一旦违规, 记入诚信档案, 使之受到长久性影响, 让“崇真恶假”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虽然虚假失实新闻是顽疾, 新闻反转现象在自媒体时代也难以绝迹, 但仍希望新闻反转、假新闻、新闻失实能少些, 再少些!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J].新闻记者, 2011 (2)

[2]倘凌越.社会情绪化调查:近半人认为首因是不公正多[N].中国青年报, 2014-3-27

新闻 篇2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的含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 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 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 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这里,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 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它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其实,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虽然感觉不雅,但比较形象。

2、新闻的特征:

真实性(报道真实的事实)、实证性(用事实说话)、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变动性

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客观真实; ● 二是广泛传播; ● 三是具有新闻价值。

二、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及时、全面、真实地用一种简洁的文本形式向大众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写作过程。

如何写新闻?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为了党国的利益);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因此,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新闻写作的语言

●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

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2)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消息于通讯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新闻语言的六忌:

●忌含糊、忌矫饰、忌堆砌、忌混乱、忌空洞、忌语病

来看下面这条新闻稿件: 龙川江的客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南川市,在2000年4月成功引进外来来投资商苏祖亮女士和乔胜祥先生。在我市石溪乡五里村修建一座装机为5300KW的水力发电厂。其命名为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全工程分为三期,一期为二级站装机4000KW,二期是大坝,三期是一级站装机1260KW。建功立业成后将每年为我市新增发电量2500万KW/年,新增税收50万于元/年,将为我市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通过前期三年的勘测设计、核算等工作,于2003年4月正式启土全面动工,由

于施工地一期地地质属于泥层极深的田地,二、三期工程地质属于乱石泥沙堆集而成的山体,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延长了工程工期。

2004年8月28日下午6点38分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也就是一期工程成功告杰。公司在2005年5月3日接受了中央水利部用电司副司长,重庆宣传部副部长及我市相关领导的检查。对这一工程建成完工后将对南川的贡献作了明确的肯定。

由于二、三期工程地,地质的复杂性,增加了开挖,修筑的难度和工程量。并且大坝属于全混凝土浇筑的拱形坝,对坝尖要求很严格必须开挖到坚硬的地方。2006年4月25日下午4点钟成功浇筑完最后一仓。同时意为作二期工程圆满完工。

2006年6月20日下午7点30分,全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在苏总经理按下启动按钮,在工人调试后成功并网运行,这标志着整个工程全面俊工。同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烛声。全公司上下职工都承庆于极度喜悦之中!

该公司招聘了18名下岗失业人员,让他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我市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工作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而为南川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实,这条新闻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因此,最后我的稿件是:(2006.7.1)

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投运

本报讯(记者 邓伟)近日,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并网运行,标志着该工程全面竣工。

该工程位于我市石溪乡五里村,总装机容量为5300KW,包括一个4000KW的二级站和一个1260KW的一级站。工程于2003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8月28日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

据悉,该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后,将为我市每年新增发电量2500万KW,新增税收50万元,并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消息、通讯、特写等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的新闻体裁。

四、消息的写作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实、快、新、短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四类。

2、消息写作(先看一则消息)

石溪全民打井解决吃水难

本报讯(记者 邓伟)8月17日,记者在石溪乡五星村1社看见,村民胡仕林、胡立建等正忙着打井。

截至8月17日,石溪乡1.12万亩庄稼受灾,8300群众、17200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今年57岁的胡仕林说起这场旱灾就直摇头,他说:“以前,自己和邻居一直在离家六七米远的水井打水吃,几十年来一直未看见干过,如今,水井早已见底。”

“猪牛吃的水我们就从水库里提,人吃的就到处找,实在没地方了就在沟渠里提从水库渗透出的水。”正从附近石堡丘水库提水回来的周发珍告诉记者。

水库里的水不能饮用,群众面临缺水危险。情况紧急,该乡立即采取措施,发动群众打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贴。一时间,全乡掀起全民打井的高潮。仅五星村

就修了大大小小500余口井。同时,该乡还在全乡范围内规划了150口能蓄水20方的水井。

在卫星村8社,记者看到,已修好3口水井,并已投入使用。村民严国怀拧开水龙头,清澈透凉的水流进了水缸。他说:“幸亏乡干部发动大家打井,否则还没地方找水喝。”

目前,该乡规划的150口井已修好56口,解决了该乡大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

(2006.8.19)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 个方 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我区一小记者对话*** “薄爷爷教我写新闻》、《南川41项目珠三角找“婆家” 我区在穗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暨项目推介会》。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1、与导语相辅相成2、主题集中明确

3、内容充实

4、紧扣主题,精选材料

5、结构层次分明

6、手法灵活,勇于创新

7、流畅自然,生动耐看

(四)●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写作要求:紧扣主题、简短精练、位置灵活、述之有味。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背景和结尾在消息中地地位是:当有则有,可无则无。再看下面这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报纸而言,一则消息除了要有标题、导语、正文、结语、背景外,还得有电头。

我们来看看部分通讯员发来的稿件:

第13期

重庆市南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日

阻碍市政执法 行政拘留五天

6月5日,区市政执法人员对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的占道经营进行纠章时,一违章经营业主因谩骂、殴打执法人员,阻碍、扰乱市政执法,被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依法行政拘留五天。6月5日7时40分,区市政园林管理监察大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巡查时,发现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人行道有违章占道经营业现象,两名执法队员便依法上前去纠正违章,口头责令其立即改正。违章经营当事人张某此前多次占道经营,经

市政园林监察大队对其多次宣传、教育,仍拒绝改正,现场当众谩骂执法人员,说是在专门收拾他,并用手卡住一名执法人员的脖子,用拳击打队员脸部;另一名执法人员上前劝阻,也被卡住脖子,造成两名执法人员头部、手臂等多处受伤。此事引起附近大批群众围观,堵塞了人行道的通行,后经“110”赶到,将涉嫌阻碍执法行为人带离现场移送南城派出所,事态才得以平息。

经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调查取证后认为当事人的行为阻碍了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恶劣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监察队)

抄送:重庆市政委、重庆市园林局,区委办、政府办、区级相关部门。

五、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如果与消息进行简单比较,我们可以说消息是传递简明信息的新闻,而通讯是把简明信息写成故事的新闻。再说得通俗点,消息就是快速简明地“告诉你一件新鲜事”,而通讯是耐心地“给你讲一个新闻故事”。

具体而言,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 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 事,叙述 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 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 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的类型

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三)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

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救人第一搞施救 以人为本抓善后》为例说明)(2007.11.20)

2、●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性质并列式、群相并列式、对比并列式。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3、●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

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

4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1)●人物通讯

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孙远鹏在灾区行中这样描写救援队伍在听闻堰塞湖“溃堤”时这样写道:作鸟兽散。这就很符合当时实际,试想,在首次遇到这样生死攸关时刻,人们的第一表现应该是什么?)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我们的村党支书是大学生 绿叶对根的情义

养殖闯出一片天

7月14日,笔者在大观镇鹅凰村的一个种猪场内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几十位养

猪工人有的正忙着打扫圈舍,有的正忙着为猪消毒……这便是养猪巾帼唐珂的猪场。

说到养猪,唐珂庆幸自己找准了方向,从最初的200头种猪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头种猪的规模,唐珂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着自己用几年心血建起来的猪场,她感到欣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今年40岁的唐珂原本是农业银行的一名职工,丈夫也在工商银行工作,家里收入还算不错,但天生有股奋斗劲的她不满足于眼前平静的生活,想通过奋斗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04年底,她毅然辞职,决定利用自己以前学到的养猪知识,建一个种猪场,这一决定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银行贷款等,共投资400多万元引进200头种猪,建了一个种猪场。

创业路上多艰辛。在建猪场之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引进了种猪后,唐珂从成都请来了专业的兽医和饲养人员。虽然有了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她认为仅仅有专业人员的帮助是不够,自己还必须具有一套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一边请教专家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乡村畜牧兽医培训班,自费订阅了实用养殖技术书籍,掌握种猪养殖技术和饲料配制技术等。她常常整日整夜蹲在猪圈里,仔细观察种猪仔猪的生长情况,靠自己的吃苦精神和不懈努力,克服了创业路上一个个困难。

2006年,由于其它猪场出现了部分疫病的情况,唐珂的猪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每头种猪就亏了1000多元,整个猪场陷入了困境。面对巨大的困难,唐珂毫不气馁,坚决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凑足了几十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一心想把猪场搞活。通过艰苦努力,猪场逐渐扭亏为赢,发展状况越来越好。

2007年,唐珂引进了加华和加福两个养殖场,与他们合资建了加系养殖场,到目前为止,加上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猪场占地面积已达400多亩,种猪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头发展到700多头,年出栏生猪可达10000头以上。正在修建的二期猪场即将投入使用,配套设施相当完善,除设有专门的办公楼外,还有专门的沼气发电设备,利用有机肥进行发电,不但能用来照明,而且还能带动空调,猪场内的温度就能用空调来恒温控制了。她还把有机肥免费提供给附近村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资源。

随着效益的逐渐好转,唐珂富了起来,但深知创业艰难的她也不忘帮助和带动附近的养殖户、村民致富。遇到有人向她请教养殖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时,她总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他们,还提供出场所免费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只要养殖户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忙。在唐珂的带领下,村里生猪养殖的农户也逐渐多了起来,谁想从事养猪,她就主动提供品种。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时,唐珂还亲自和自己猪场的专家一起到养殖户家里查看情况,指导养殖、防疫、防病等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谈到唐珂,附近养殖户们都无不感激她。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唐珂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唐珂为周围村民和养殖户开办科学养猪培训班10余次,召开经验交流会4次,提高了养殖户和村民们的养殖技术水平。看到他们露出的笑脸,唐珂感到自己在创业中实现了理想,在“帮带”中体现了人生价值。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这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区委书记的年夜饭)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

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②●写好事件的高潮

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③●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④●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以广辟渠道纳人才为例,三部分:开明开放抢先机、赛场选马竞风流、政之兴者士先归)(金佛山剿雪记及春节后一组南部片区抗雪灾的通讯)

大观:新鲜事儿多

“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

“现在你们工作的好坏,我们都有资格参与评比了,驻村干部合不合格,都由我们农民说了算。”7月14日,在大观镇半年工作总结会上,金龙村村民代表韦强兴奋地说道。

原来,大观镇为了使机关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今年的工作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各村增加了由5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对机关干部半年或全年工作进行民主测评。

这样,机关干部更多地和村民面对面地交流,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很多干部常常下村,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现在,“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已经成为大观干群的普遍看法。

“村官”走上机关讲台

7月7日下午,大观镇机关会议室座无虚席,全体机关干部都静静地听着金龙村党支部书记传春元讲授的“治村经”。

刚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传春元,给干部们讲述了他担任十三年村支书以来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的得与失、苦与乐,向干部们交流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农村基层工作最真实的想法:“站在群众的角度上看问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这次讲座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农村,更加明白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时觉得我们为群众做的真的太少了。”讲座结束后,一位机关干部颇有感触地说道。

机关干部当“义务清洁工”

“吕镇长,你们又来扫街了呀!”何双全老人边和正在打扫街道的清洁队员们打着招呼,边悄悄地捡起自家店铺面前的塑料袋。

如今,在大观街上,常常可以看到一队忙得热火朝天的“义务清洁工”。今年以来,大观镇狠抓集镇卫生治理,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全体机关干部组成的“义务清洁队”,在每半月的“清洁日”轮流对街道进行清洁打扫,干部的带动让许多群众除清理好家门前的卫生外,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清扫队伍中来。

“现在灰尘没有了,纸屑不见了,垃圾消失了,整个街道焕然一新,大家散步的时候脸上也露出笑容了。”住在集镇上的何双全老人乐呵呵地说道。

六、●写作的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七、●新闻写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写新闻不同于写作为。那么,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

1、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2、研究报纸,不要简单模仿大消息、大通讯、大评论

3、一定要跳出本单位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 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

——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记实

为切实抓好“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学习活动,将大讨论活动和推进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全镇大讨论工作稳步推进,太平场镇着力强化“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将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针对我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5月30日上午,镇党委书记韦冬元、镇长何毅亲自带队,率全镇所属五个行政村三大长和镇级各部门负责人一行32人,先后参观了大观镇观溪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南城街道南园社区社保服务站和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居委,实地详细地了解和学习他们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随后在东城街道灌坝居委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认真听取了灌坝社区党委书记关于社区工作方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先进工作报告;会上就业局崔志有局长对我镇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培训科李学武科长对我镇在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业务指导;镇政府镇长何毅对此次参观学习人员提出要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镇党委书记韦冬元提出这次参观学习活动后各村(居)委、镇级各部门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位,工作上要落实到位,加快建立完善劳动力动态基础信息库,多方位多渠道吸收用工信息,树立灌坝社区为标杆,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年初党委、政府下达到各村(居)委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确保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在我镇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加快率先把我镇建设成为充分就业镇。通过这次活动,我镇各村增强了组织建设能力,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党委、政府

二00八年六月一日

太平场镇干部外出“换脑”

本报讯(记者 孙远鹏)“别人不光是在服务态度上,更重要的是在服务理念上比我们更先进,更为群众着想。”日前,太平场镇组织全镇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活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以促进自身工作。

据了解,太平场镇在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不仅仅是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闭门造车,学习传达文件,而是将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拉出去,到大观官溪村、南城南园社区、东城灌坝社区等地社保站观摩学习,实地考察就业再就业,以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并请就业局相关人员讲解就业再就业知识,通过考察学习找差距,谋思路,想办法,添措施。

在南园社区,干部们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对就业工作的介绍,他们将值得学习的东西记在心中,几个人不时交换意见,找出自己村社在就业工作上的差距;还有干部动手丈量起了服务台的高度、宽度这些细微之处。

“我们不仅要加快创建一个人性化的环境,还要进一步提高村级社保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太平场镇社保所负责人陆鑫告诉记者。

4、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

5、要具体事实,不要空话和套话

6、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

韩国朝天椒在庆元乡试种成功 “靠着这小小的红辣椒,按照与业主签定的收购合同,我今年可收入10000元左右,平均一亩地达到2000多元。”昨日,在烈日的照耀下,正在地里忙碌的庆元乡飞龙辣椒种植大户孙成义开心地说。

今年年初,庆元乡党委、政府在研究调整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时,先后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通过论证,该乡的土质和气候都很适宜种植辣椒,多年来,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辣椒的习惯,决定在飞龙村2、3社试种适宜种植、销路看好的韩国朝天椒100亩,成功后将在全乡大规模推广。为了促使辣椒种植尽快形成产业,该乡指定一名副乡长专抓辣椒产业,并成功引进重庆业主李波,为种植户提供种子,并缴纳一定的收购保证金,由业主和政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目前,辣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测算,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韩国朝天椒“辣了”庆元乡

“快给我称一下,看有多重……”,“不着急,一个一个的来,称了的过来登记……”8月21日,庆元乡飞龙村3社的辣椒收购点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忙着将一袋袋刚收割的辣椒搬上收购车。

异国辣椒亩产1500公斤

为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今年年初,庆元乡特地引进了一批韩国五星朝天椒,并在飞龙村试种100亩。虽然村社干部告诉村民朝天椒品种特殊,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亩,可是飞龙村的村民们却没有一个能感到心里踏实,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异国辣椒能否在庆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到了八月,朝天椒进入了采收的季节,村民们看着地里长出的一簇簇小辣椒,笑开了颜。飞龙村3社的村民韦会锡说:“每一窝都要结好几大簇辣椒,一簇上头大概就是二三十个辣椒,这个长势不要说亩产1500公斤,就是亩产1750公斤都是可能的。”

“公司+农户”不愁销路

对于飞龙村这个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小山村来说,朝天椒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就有好的经济收入。朝天椒的销售渠道、市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为了保障村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庆元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主动谋发展,与重庆盘溪农贸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协商了收购保护价,每公斤朝天辣椒收购价不低于1.2元。

村民韦会锡说:“我们现在一点都不担心销路,只要你种,就一定有人收。”重庆市盘溪农贸市场的收购员告诉记者,从8月11日辣椒收购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主动上门收购了5次,共收购朝天椒近1万公斤,收购价都在每公斤1.2元以上,有些辣椒收购价达到1.4元。

据庆元乡乡长田云钗介绍,韩国朝天椒的采收时间还有两个月,预计今年飞龙村100亩试种田可产辣椒15多万公斤,村民收益近20万元。

明年全乡推广韩国朝天椒

韩国五星朝天椒大丰收,这让飞龙村的村民乐开了怀,也让庆元乡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庆元乡乡长田云钗告诉记者,飞龙村试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该乡发展异国辣椒产业的斗志,明年庆元乡将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韩国五星朝天椒种,预计规模种植500—1000亩,仍然采用政府宣传引导,“公司+农户”的销售模式推动辣椒产业的发展。目前,庆元乡已经与贵州省贵阳市一家农贸市场签订了销售协议,为明年的朝天椒销售铺好了道路。

7、写消息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为„„”、“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你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你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你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你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

(5)尽量不出现“他说:‘党的优惠政策激励我继续发展养猪产业,要做出成效,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鼓励”、“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了。”之类语言。

(6)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8、写通讯注意的几个问题

(7)标题不要过于笼统,大得无边。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你必须一切从头讲起,不得不面面俱到,难于把握材料。

(8)不要纯自然地把采访的内容全部写进通讯。要适当编排,提炼出积极的主题,十分材料用三分已相当满了。

(9)不能将商业广告性质的企业领导人通讯,作为新闻投给党报。要划清为党报写稿与商业活动的界线。

结语: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新闻批评与新闻敲诈 篇3

新闻批评主要是针对我们工作中和干部队伍中的缺点、错误,针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通过新闻媒体面向社会的公开批评,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无数事实证明,新闻批评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监督干部尽职尽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贪官污吏及违法乱纪者都因媒体的批评而中箭落马。正因为如此,新闻批评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成了扬善抑恶的正义之剑。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上开展新闻批评,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本着事实确凿、观点正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也急剧膨胀。据统计,全国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已近百万人。有不少媒体单位都实行聘任记者制,由于记者众多,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求得生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松了对记者尤其是聘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极个别记者丧失良知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捞取钱财不择手段,这不仅给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新闻记者的神圣光环被部分消解。新闻批评成了个别新闻从业者和冒牌新闻记者手中敲诈勒索的“利器”和捞取钱财的“法宝”。

新闻敲诈,手段众多,花样百出,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文敲”和“武敲”两种。

所谓“文敲”,即看准有钱的主儿大肆吹捧,一篇不行两篇,直吹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吹得采访对象搔首称快,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对方暗示给自己意思意思。“文敲”是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买卖,一般在灯红酒绿中进行,记者拿了这样的黑钱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暴露的。

如果说“文敲”还披着一层“温柔”的外衣的话,那么“武敲”则充分显示了新闻敲诈者们对金钱的贪婪与赤裸裸的欲望。常用的“武敲”之法,共有以下五个“妙招”:

一曰瞒天过海:即彻头彻尾的冒牌记者,为捞取金钱铤而走险,他们以新闻批评、曝光相要挟,为捞钱铤而走险。

据《今日早报》报道,年仅23岁,在杭州某高校学财务管理的刘某,认为靠老师教给的文化走入社会后致富“太累”,于是想出了“一夜暴富”的“妙招”:冒充媒体记者敲诈地方官员。

在杭州冒名“王天琥”申办了银行存折和4张储蓄卡后,刘某摇身一变,成了“央视记者”。敲诈的对象是他认为最有可能有“把柄”、也有足够的钱“付账”的浙江一些地方的局长级人物。至于敲诈方式,他选择了认为最不易留下犯罪痕迹的信函。之后,刘某以发现有贪污、受贿或滥用职权等不法事例为名,分别向浙江一著名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某、某国税局局长龚某、某土管局局长黄某、温州某国税局局长万某等人寄去敲诈信。令刘某深感沮丧的是,过了约定的时间,被诈的人“身正不怕影子歪”,竟然没有一个上他的当。恼怒之下,他又以掌握杭州一大酒店卖淫嫖娼等情况为名,再次冒名“央视记者”,寄信给酒店总经理钱某敲诈勒索8万元。刘某自然想不到,他这等“小儿科”的作为,很快就被警方发现。一直梦想着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的刘某,最后非但分文未得,还为自己的“疯狂行为”毁掉前程,付出锒铛入狱的惨重代价。

采用瞒天过海之招进行新闻敲诈,在80年代和90年代比较常见,近年来逐渐减少。毕竟,冒牌记者没有在新闻单位工作的经验,谈吐举止极易露出马脚。然而,骗术虽不高明,骗子们却屡试不爽,上当者也不乏其人,其中奥妙,颇值得深思。

二曰愿者上钩:用此招者,多为正规的新闻从业者或一些新闻单位的招聘人员。这些人熟知新闻机构内幕,精通新闻报道的规律,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新闻敲诈,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这部分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往正地方使,而是时时注视着所在地区的各新闻媒体,一旦发现有媒体载有舆论监督方面的稿件,便找到了敲诈勒索的途径。他们一般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把刚被其他新闻媒体批评或曝光的单位领导或个人约到宾馆、茶社或饭店(请注意,干这类勾当是绝对不会把敲诈对象约到单位办公室的),称自己奉本新闻媒体领导之命,重新对该单位(或个人)的违法乱纪或不光彩的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要在传播途径更广泛的新闻媒体上曝光。大话威胁,上纲上线,迫其就范。被采访对象刚被其他媒体曝过光,或许正被有关部门立案查处,生怕雪上加霜,把事情越闹越大,便苦苦哀求,送礼金、礼品,以求息事宁人,破财消灾。于是,愿者上钩手法的新闻敲诈大功告成。

某杂志社河南工作站原站长刘某便是用此手段敲诈勒索的老手。1998年3月中旬,刘从3月10日的《大河报》上得知原河南省某县公安局政委吉某某交通肇事的消息后,即打电话约与吉关系较好的程某某在偃师宾馆见面,要求程拿出7万元,否则便把吉交通肇事之事炒作得像郑州的张金柱一样。因程表示拿不出7万元,刘又提出让程送其一套家具了结此事。同年3月15日,程派人将其下属家具厂生产的床垫1个、餐桌一张、餐椅4把送至刘住处。4月10日,刘又开车到上述家具厂拉走茶几1个。以上物品价值共计2300元。

1998年7月,刘又得知洛阳市郊区某村白姓农民三人欲在新闻媒体上揭露其村支部书记的不良行为,便约该三人在洛阳涧西区景华路“西来顺”饭店见面。期间,刘为索要钱财,答应了该三人的要求,但要求其提供2万元经费。据有关媒体披露,几年间刘某用此手段诈骗钱财70余万元。多行不义,东窗事发,刘最终以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到了他该去的地方。

三曰兵团作战:了解到某企业或某单位因为违规操作造成重大工作事故或人员伤亡等情况后,迅速联合其他新闻媒体有共同“志向”的新闻同行共同出击,组成成员众多,阵容庞大的采访团,给采访对象以大兵压境的威慑,迫其就范,确保一次成功。2002年山西省繁峙县特大矿难事件发生后,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采访时便使出了此招。

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8名矿工遇难。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人为事故。特大矿难发生后,当地个别政界要员和非法矿主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是设法救人,而是串通一气,隐瞒事实真相,并谎报了“2死4伤”的事故伤亡材料。这起特大矿难事故很快被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发现。于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部分“志同道合”者便很快组成了由六七家媒体参与的联合采访团开赴繁峙。“兵团”一到,当地负有主要责任的地方官员,非法矿主即刻败阵。面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酒肉款待,送金银、送钞票,求记者不要把事情捅出去。众记者酒足饭饱之后携钱而去,双方皆大欢喜。一年后,新华社发布消息称:有11名记者在繁峙矿难事故的采访中受贿,涉及金额7万余元。消息一出,国内新闻界震惊。

四曰单刀赴会:敢于单刀赴会者,皆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手”,这些“独脚大盗”事先从众多的可进行新闻批评的单位或个人中筛选出最有利用价值的线索,不露声色,秘密前往,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很快拿出足以使曝光对象心惊肉跳的力作,然后有意放风,让对方通过各种关系前来求情。待曝光对象找上门来,再谈条件。比如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稿件(或片子)不见诸媒体也可,不打不相识,以后大家都是朋友了,相互关照也是应该的嘛。但我给诸位面子,诸位也得帮帮我的忙。干新闻也不容易呀!我这次出来领导还交办有专版(或专题报道)任务,在下就有求诸位帮忙了,我回去也好和领导交差。一般情况下,采访对象都会在一软一硬,一惊一吓,一拍一拉中乖乖拿出钱来。若采访对象干抹桌子不上菜,对不起,回去后即发稿件。

2002年,浙江东阳发生了一起影响巨大的房地产纠纷案。北京某电视媒体一位姓宗的记者得知此讯后立即只身赶赴东阳,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迅速拍出了一部10分钟左右的专题片,并声称要在该电视台影响巨大的“中国房地产报道”栏目中播出。东阳吴宁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卢某得知专题片一旦播出将对本公司造成不利的影响后,顿时慌了手脚,他千方百计通过关系找到宗某,哀求他无论如何不要把片子播出,并当场送给宗现金10万元,请他高抬贵手,宗拿到现金后离杭返京。卢某本以为此事到此就算结束了,谁知两个月后宗某又回到杭州,找到卢某后狮子大张口,称10万元摆不平,节目已进入待播状态,要想将片子撤下,还得再拿50万元。卢见宗贪心不足,忍无可忍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双方在二次交易时,公安人员将宗拘捕……

五曰步步紧逼:这一招,是近年来的新闻敲诈案件中常见的招法。采访也进行了,联系方法也留下了(给曝光对象留下联系电话,是大有用处的,要不,对方找自己“疏通”就不好联系了),而曝光对象既不见找人疏通关系,也丝毫没有破财消灾的意思,怎么办?工夫不能白费,步步紧逼,赶鸭子上架!于是一个电话打到了对方单位:“稿件已写成,即将见诸媒体,请即刻派人前来审稿,否则视为同意。”若对方仍然置之不理,于是便将洋洋洒洒的长篇幅、重磅炸弹级批评稿件电传给对方(这类稿件因是恐吓性质,所以尽可能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并多用形容词)。同时将稿件传给对方的上级单位,上级单位的上级,直到市委、市政府,造成雷声隆隆,大雨将倾的阵势。这样即便曝光对象不怕曝光,他的上级未必顶得住。决不能因为一点的失误影响行业形象,影响主管领导的仕途。于是一级级压下来,被曝光单位迫于来自上级的压力,无奈之中送红包,刊专版,只要把稿件撤下,讨得领导的欢心,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步步紧逼的新闻敲诈案例,不胜枚举。

新闻 篇4

一、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现状

网络新闻自由的现状

网络新闻传播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的特征,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并迅速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和新闻获取的时间。当前,海量的网络新闻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网络新闻自由传播,虚拟的新闻平台鼓励广大网络新闻用户参与,并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传播自己声音的渠道。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但是也导致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化倾向更加严重,导致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2.网络新闻管制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当中,网络新闻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新闻接收者变成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者,而且多是匿名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新闻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网络新闻管制逐渐失去效力。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新闻管制,网络环境中出现一系列言论危害,不仅对个人网络用户构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国家的安全。

二、网络新闻管制乏力的原因

1.新技术对管制制度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新闻职业中的应用给新闻管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实际效果甚微。为了规范网络的发展,我国专门制定了网络信息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敏感网站也进行了整治,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网络新闻网站有一部分破坏了政府的新闻管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可阻止CDC推出的反审查网络浏览器Peekabooty可以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这样网民就可以获得一些原本通不过审查的内容,甚至黑客能够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在网络新闻中散布、传播大量负面信息,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面对网络新闻中海量的不良信息,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2.网络把关人缺失

网络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率先提出的。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在收集、制作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行为遍布于信息传播的任意一个过程,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把关人机制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首先,许多新闻网站直接将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直接复制到新闻网站上,而不需要太多人把关,当前新闻网站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也不愿意去招聘大批网络把关人员,导致网络新闻良莠不齐。其次,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法规体系,针对网络新闻传播行为,在处理时往往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对一些不良新闻的处理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网络特性导致新闻自由被滥用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使网络新闻能够快速发挥其影响力,导致新闻提供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传播大量的虚假新闻,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被滥用。其次,新闻传播者的身份隐匿,难以追究其相关责任。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能以一种互联网连接方式和其他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者能够肆意传播各类新闻信息,由于监管难度大,难以追究相关责任。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传播渠道众多,对网络新闻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导致了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三、网络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平衡的策略1.

倡导网络新闻业自制

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网络新闻行业应该加强自我规范,避免在网络新闻中传播不良信息,避免不良新闻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促进网络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新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网络新闻自制不仅是实现网络新闻自我管制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新闻未来发展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在网络新闻自制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在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为了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网络隐私以及名誉成立保护组织,同时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滥用网络新闻自由权利,加强甄别能力,不传播不良网络新闻,优化网络新闻发展空间。

2.建立网上的网络新闻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缺乏有效控制,新闻自由权利泛滥。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机关必须制定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网络新闻立法,加强对网络新闻发展的管制,实现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平衡,例如为了规范网络新闻发展,通过制定《网络信息传播法》来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约束。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网络监管的法律大多数有相关部门指定的条例、办法,只是针对不同网络内容制定不同的措施,导致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政策,这对于网络新闻自由和网络新闻管制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针对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

3.限制新闻自由

首先,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针对网络新闻自由需要采取以保护为主、以管制为辅助的原则。虽然,表面上看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是相互冲突的,但是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情况,但是要将网络新闻自由规范在法律的约束之下,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网络新闻权利。其次,在处理网络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协调好新闻网络自由与新闻管制之间的关系。

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新闻发展环境,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实现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平衡,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功,陈程.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J].当代传播,2014(03).

[2]许蕾,尚勤.从微博实名制看我国网络新闻业的自由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2(06).

[3]曹陇华,宫慧娟,马妍妍.从公民新闻发展看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0.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的写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闻的基本特点

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二、学法指导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

三、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

【点拨思路】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四、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

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反思

新闻行当里的“新闻民工” 篇6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个让人羡慕、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记者是舆论喉舌、是无冕之王、工作自由、生活光鲜……但真正做了记者的人才知道,无限风光背后,有不为人知的尴尬、辛酸。

最近这两年,“新闻民工”这个称谓在新闻界逐渐流行起来,都是记者们自己叫出来的,可能是一种戏谑,还有可能是一种自我解嘲。

有人说,拿“民工”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对工作以及生活的不满,是对民工的歧视。依靠语言文字为生的新闻从业者们自然知道自己语言的分寸,绝大多数记者都没有歧视农民工兄弟的意思,只是觉得拥有强大话语权的自己和话语权极弱的农民工一样,可以归结到弱势群体中。一位年轻的记者甚至抱怨自己有时的待遇还不如农民工:“‘鸟巢’工地上的民工过年过节还有人去送月饼、矿泉水慰问呢,我们这些当记者的有谁关心过?”

为理想起义 为现实奔波

连续若干年,新闻专业都排在文科高考热门专业前10位。全国各地各级高校铺天盖地的新闻专业造就了每年3万多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虽然近几年新闻媒体正在迅速成长,却无论如何难以消化如此众多的新闻学子。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让很多英语专业、中文专业、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分吃新闻这块大蛋糕,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他们面前非但没有一点优势,甚至还要矮上那么一截。于是,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

能够走进新闻圈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想当记者的人太多,能当记者的也不少。2007年《工人日报》招聘10名采编技术人员,却有三四千份简历从全国各地雪片般地飞来。

曾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面对面》做过编导的王玮说:“想进入电视台其实很简单,只要有朋友介绍就可以,但是如果没有人引荐,投多少份简历也是不行的。”

走出校园,面对的依旧是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很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离开校门的时候,纷纷转行。那些尚为理想坚持的人们历尽艰辛,走进某家媒体,从实习、试用、见习一路走过,才能够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记者。

年轻的记者们不知道,新闻圈内不仅等级森严,且贫富差距很大。王玮提及当年在北京台的收入时说到:“说不好,编导能从2000到10000(元),拿多少都是可能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王玮说:“其实很简单,做电视节目时间长了,也会熟能生巧。一方面技术成熟了,拍片子撰写稿件也驾轻就熟;另一方面,记者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人脉,也就不愁新闻源了。电视台和报社一样,记者是分‘口’跑新闻的,如果分到很好的口,比如卫生医药等,有时甚至不需要外出采访,就会收到对口单位制作好的成品,只要简单加工就可以播出了。所以,赚取稿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分到了一年出不来几个新闻的‘口’,那就得靠自己拼命了。”

所以,对于初入媒体的新闻小兵来说,历练才刚刚开始。

因考上名牌大学而走出四川农村老家的刘刚,现在的收入相对于老家的同学已经很高了。但是,相对于在其他城市中工作的同学,自己的那点收入就显得有些单薄。在南昌,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听起来也不算少,但是除去房租、吃饭等费用,作为记者这个特殊职业,交通费、电话费、各种应酬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每月的工资几经分割,已所剩无几,偶尔再给家里寄点钱,自己的口袋也就空了。

说记者生活拮据,是很多人理解不了的,但这的确真实存在。

新闻乃为稻梁谋?

记者的收入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基本工资、稿费、奖金、各类补助等。也有一些并不恪守职业道德的记者有部分灰色收入,却也并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拿红包,一些行业报是没有机会参加记者招待会的。

记者的平均收入在社会上能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对于很多处于“民工”阶段的记者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艰辛的。很多处于实习期、见习期的记者底薪只有500元~600元,而北京市职工最低工资今年7月已调整到每人每月730元。如果写不出稿子,那么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无冕之王就面临着喝西北风的危险。

多写稿多赚钱,没有稿件刊发生活就难以保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末位淘汰是行业中通行的原则。

看似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却也产生了些许不良后果。作为记者,特别是调查采访,和其他劳动不同,需要智力、体力、毅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充分发挥与积极配合。在“计件算”的薪金制度下,很多记者自然而然地放弃那些可能耗时、费力、不讨好的选题,而去挑那些短、平、快,能够轻松攒分赚钱的选题。新闻报道肤浅、低俗化日趋严重,真正厚重的、对社会生活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稿件倒少人问津。很难想像一个记者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某一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他的日常衣食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如果用半个月的时间换成两个7天,一组带有生活泥土芳香的厚重稿件换成每天一篇不痛不痒的稿子,兴许记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分”,赚取更多的稿费。于是,新闻稿件越写越“薄”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刘刚说自己是个从小有新闻理想的人,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是他为自己认定的职责所在。最近,刘刚突然萌生“动”意,主要原因却也不是因为薪水,而是想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平台,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在新闻圈里锋芒初露、已小有名气的他工作得并不事事如意,他说,自己已经有两个月没出稿子。他又解释说,不是完全不写稿子,每个月的任务也能照常完成,只是写些不痛不痒的稿子而已。

和刘刚一样渴望实现新闻理想的还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徐基峰,这个年轻人同样对自己崭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徐基峰是千军万马走过通向新闻圈那座独木桥的佼佼者。一沓颇具分量的实习成果将刚刚毕业的他带入一个很高的平台——大众日报社旗下的《半岛都市报》。这个在胶东半岛尤其是青岛地区影响颇大的都市报,是徐基峰认为能够放飞自己梦想的地方。

但是,3个月的见习期,让这个被无数同龄人嫉妒、被很多学弟学妹羡慕的年轻记者感受到了期待之外的彷徨:“现在工作压力大极了,每天都在为新闻线索奔波着。”

徐基峰刚刚开始见习的时候,整天拿着青岛市地图,蹲在七八月份毒辣太阳底下的台阶上研究。为了寻找新闻源而终日愁眉苦脸是渴望大展拳脚的他始料不及的。

报社里有一个月各种薪金加起来能拿到1.6万元的楷模,但是没有分到“好口”、人脉不旺、经验不足的记者想要达到这个高度并不比攀登古蜀之路轻松。

“当谁家的猫会唱歌了、谁家的狗会讲话了大量占据报纸版面的时候,在这份报纸中也就寻找不出新闻理想的影踪了。”提及现在的境遇和期待中的明天,徐基峰的话语中藏着深深的无奈。“报社很期待我们能够写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目前的体制决定,我们只能为‘分’奔波。这组矛盾是很尖锐的。有关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梦想,先暂时搁浅吧。当稿子与钱挂钩就不可能与新闻理想相统一了。”

新闻理想在“分”面前退到了次要位置,很多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不得不暂时将自己的新闻理想束之高阁,“先站稳脚跟再说”。四川记者老杜形容考评分数像一只凶猛的狮子:“它恶狠狠地张开血盆大嘴,逼得你不断地往前奔命。于是,写稿的目的不再是为民请命匡扶正义,而是为了救命的稿分。”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网络的使用更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记者的生计问题。采访开始变得简单,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时代到来了。于是,“生你者父母,养你者百度”成为一些记者不言自明的宣言。浅尝辄止、道听途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成为新闻圈的硬伤。

“訾北佳的‘纸包子事件’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我和以前的同事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都这么认为。电视记者压力太大了。现在的采编合一又要求我们采访回来立刻进入后期制作,等待领导审核,经常一天一宿都泡在一条新闻上。和纸质媒体相比,因为电视涉及到画面,很多转瞬即逝的信息更难捕捉,于是‘虚拟现场’成为一种‘技术处理’。跑了很长时间却一无所获时,‘计效定薪’会让我们首先想到自己的生计问题。”王玮说自己从电视台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太累了,作为女孩子有些承受不住了,虽然当记者是她很小的时候就渴望实现的梦想。

有报道称新闻记者的平均寿命为46岁,虽然被最终认定为统计噱头,却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闻从业人员亚健康状态的隐忧。通宵写稿、三餐不定对记者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无规律的生活让记者们身体极度透支。广泛意义上来说,记者吃的并不是青春饭,却也在工作中透支着青春。

徐基峰见习期间表现不错,工资待遇也算不错。但是,他开始怀念实习时的日子。那时候没有“分”拖累着,没有薪水引诱着,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调查思考一个问题。那种感触,离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梦想”离得很近。

当原本承载着梦想的新闻事业只为稻粱谋时,很多年轻记者不得不彷徨。

体制外记者——以新闻为生的打工者

对于当前新闻圈的人来说,想在圈中站稳脚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一纸“聘任合同”就将记者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截至2006年11月,中国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的记者不过18万余人,而整个新闻从业大军,却有80余万之众。很多体制外的记者不但没有记者证,有些连工作证、采访证都没有,拿电视台出入证、报社饭卡外出采访的事情成为对新闻记者无情的讽刺。

电视台更是能将聘用记者分成台聘、中心聘、部门聘、栏目聘等等,逐级分下来更是待遇迥异,福利待遇倒是次要,很多记者更是连合同都没有,更不用提社会保障。难以想像,对“只争朝夕”的临时工作,记者会以怎样的热情投入其中。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清退数以千计的“新闻临时工”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原本在全国各地风光无限的“记者”,突然间被扫地出门,这让很多圈中人士倍感心寒。

实际用人数与编制数量不符,成为目前编制外人员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主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新闻工作人员体制外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但是,体制外记者得不到的,不仅仅是个名分。虽然很多记者已经开始默认自己“北漂”“海漂”的“打工者”生活,但作为劳动者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都得不到,是很多“新闻民工”们无法忍受的。

张珺楠终于决定离开他奋斗了一年多的某著名门户网站,因为他迟迟没有等到自己的转正名额,更别提各种社会保障。在他跳槽到“凤凰新媒体”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各种社保手续办好,虽然薪酬还不如跳槽前多,但这样的办事效率让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不再有曾经“爱来不来,爱走不走”“随时能来、随时能走”的不安定心理。“我的要求并不高,他们能把各种保险给我交上就行,但是,像我这样编制外等待转正名额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个频道都得有几个。我等了一年多也没等到,不走不行了。”

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记者们,是全球公认最危险职业人群中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高危人群。人们记忆犹新的2003年衡阳大火现场4名记者受伤,其中摄影记者杨帅被鉴定为一级伤残。近些年,记者采访过程中遭毒打更是屡见不鲜。当记者为民请命之时,自己却成为弱势群体。

近几年,政府加大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规定,对于不给建筑业民工上保险的企业最高可给予1万元的罚款。但是,对于很多处于更加高危行业的记者来说,还处于毫无保护的“裸奔”状态。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新闻的新闻写作 篇7

那么奥斯威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论者多认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 有关报道已经够多了,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 奥斯威辛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笔者认为,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不只是这么简单。

没有新闻, 作者还要去写, 并且一写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写呢?文中写道:“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 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 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种“使命感”是什么?“一种不安的心情”又是什么?我认为这才是解答作者为什么要写的关键, 也是奥斯威辛为什么没有新闻的关键。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并及时发出警报。”罗森塔尔来到奥斯威辛看到了什么呢?“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好一派和平温馨的景象, 因而作者感到了“可怕”, 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有些人已开始淡忘这段血腥的历史了。所以作者说:“在布热金卡, 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作者的使命感让他看到了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的浅滩暗礁, 并及时发出警告, “一种不安的心情”也就是人们对历史的淡忘,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作者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指人们开始忘记德国纳粹在奥斯威辛犯下的滔天罪行了, 作者还要写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牢记历史, 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

练就会议新闻“新闻眼” 篇8

优秀的会议新闻要求作者必须跳出既有的框架, 认真搜寻和占有资讯, 精心建构个性化框架, 独辟蹊径地切入, 艺术化地营构, 才能写出好看又耐看的会议新闻。

那么, 如何才能练就会议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新闻眼”呢?具体地讲必须做到“三善”:

善于联想, 拓展和丰富主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所有的偶然中都有必然, 写任何稿子都要联想到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记者在采访会议的过程中, 发现了比会议本身更为重要的新闻线索, 从而追踪写出新闻;或者是记者在采访会议时, 可能从某个与会者漫不经心的谈话中, 发现了与本会议无多大关系但又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东西, 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而写出新闻。这些情况, 不少一线记者都曾经遇到过, 抓住了, 挖深了, 就可能写出好的独家的会议新闻来。

2000年9月10日, 我省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 在会上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省最后一批民办教师4.4万余人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当时, 笔者意识到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 但其背后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却是十分巨大的。因为, 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我省民办教师的人数曾经达到过56万之众, 占当时中小学教师总数的72%, 可谓撑起了大半个江山。尽管是星期日, 笔者在会议结束之后还是抓紧时间采访了省教育厅相关人士, 并查阅了一些资料, 写出了消息《我省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昨日:“民办教师”一词封存历史》, 在稿子里, 以这次教师节表彰大会为由头, 回顾了我省民办教师的发展历程, 盘点了在他们中间曾经涌现出的一些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先进模范人物, 稿子视角独特, 颇具新意, 发表之后, 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有一次, 笔者参加郑州大学为欢迎中科院院士钟香崇加盟学校而举行的一个小型会议, 无意中听到当时的校长曹策问兴奋地说:“我们学校可是办了一件大事, 5年来已经成功引进了4位院士, 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少见的, 我们引进高级人才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学校的目光盯着全国, 也盯着世界。”笔者听后想到, 短时间内引进这么多国内顶尖级科学家, 必将对我省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于是, 就按图索骥, 趁热打铁, 在会议上采访了郑州大学的人事处有关负责人, 了解了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一些具体情况, 写下了消息《求贤若渴成就大事———郑大5年引进4位院士》, 向社会传达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善于挖掘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情节。“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 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 跳出会议本身, 学会从会议全程 (会前、会中、会后) 去“节外生枝”, 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 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

笔者在采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时候, 就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会议结束之后, 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在和包括光学专家王大珩、电波传波专家吕保维、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等在内的11位国内泰斗级学者合影留念时, 科学家们要把中间的位置留下来给省委书记, 而李长春连连摆手, 微笑着说:“我就站在后面吧, 应该让‘科学’站在中间。”科学家们仍然要让书记坐在中间, 书记依然坚持要站在后面, 你推我拉, 水乳交融, 最后, 摄影师以李长春书记站在科学家们的后面、同11位院士亲密无间而定格。笔者当时意识到:这不就是一条感人的新闻吗?于是, 就以《让“科学”坐在中间》为题, 写出了一篇600字的现场短新闻, 记录下了这一动人时刻。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 在河南团开放日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的时候, 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场面: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成了大家“围追堵截”的目标, 十几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是啊, 河南的教育人口有2800万, 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对记者们的吸引力可想而知。通过申校长的介绍, 记者们进一步了解了河南省近年来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事实, 采访到了会议上没有的“猛料”, 都十分满意。于是, 笔者就截取了这个会场外的生动画面, 写下了特写《倾听河南迅跑的脚步》。文章发表后, 受到了一致好评。

善于从侧面去采写一般性会议, 这样才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笔者所说的一般性会议, 是相对于党代会、人代会等重大会议, 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会议而言的, 一般性会议在报道内容、角度、甚至篇幅上与重要会议应有所区别。会议新闻大多数是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 但也有一些会议, 就其内容来说新闻价值不大, 此时如果从会议的形式中跳出来, 从会议的不同侧面去观察、分析、研究, 或许能够发现与当前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或者某一阶段热点、焦点性的问题相关联的新闻事实, 从而起到正面会议新闻所起不到的作用。

笔者在采访郑州一所高校的年度工作会议时就采用了侧面报道的方法, 如果从会议正面作报道, 这条新闻的价值显然不大。于是笔者抛开了会议框框, 把着眼点转移到它所研究的这些问题中, 结果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亮点”, 那就是有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问题:笔者从会议期间两位老师的谈话中获悉,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推荐表“注水”现象普遍, 有一个班37个人在填写求职推荐表时竟然冒出19个班长, 还有一些同学在履历表上“屡获大奖”。于是, 笔者就顺着这一线索, 对该校计算机系毕业班的45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 有48%的学生坦言在求职自我推荐表中进行过“技术处理”, 有10%的学生表示准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大胆包装”。我认真梳理调查记录, 写下了《求职推荐表“注水”反映大学生诚信危机———37人竟有19个班长》的通讯, 文章一经刊出, 就引起众多关注, 中宣部在其第768期《新闻阅评》中称赞这篇文章有新闻敏感, 反映问题及时、有代表性, 希望媒体对此类现象继续监督。

新闻 篇9

假新闻现象一直存在, 并且不止被媒体重视, 媒体会互相纠错;被受众重视, 特别是网络受众会自行揭示假新闻;被国内学者的研究。但是这么一个一直以来被各界广泛关注, 并明文要求避免的现象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就说明, 这一现象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必要性的。那么, 假新闻现在的特征是什么, 发生了什么变化?新闻客观性与假新闻之间有没有联系?是如何联系的?应该如何应对具有新特征的假新闻?

一、引言

1. 文献梳理

到现在, 关于假新闻研究的专门著作几乎没有, 更多的是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关于虚假新闻现象的文章。在知网中, 关键词键入“假新闻”, 搜出了1280条信息, 其中研究生论文8篇, 期刊刊载1272篇, 足见大家很关注假新闻这一现象。

期刊中, 2009年共有119篇文章, 2008年131篇, 2007年160篇, 2006年82篇, 2005年94篇, 2004年74篇, 2003年89篇, 2003年之前527篇。也就是说, 从2005年开始有关假新闻的文章激增, 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发表于新闻专业期刊, 而是发表于非专业期刊, 如《西部大开发》、《中国纺织》、《晚霞》等。

这些文章主要阐述的问题集中于于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的研究上。这类文章是假新闻研究的主要方面。如吴谷平, 《警惕, 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析虚假新闻在当前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载于《新闻记者》2005年第10期;郑保卫, 《呼唤新闻良知, 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载于《新闻界》2001年第2期。

可以说, 这些文章主要是提出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策, 而且是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可操作性强的不多。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试图找出目前假新闻的特征, 而不仅仅是分析它的成因,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假新闻的变化, 才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选取2009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为样本, 采用内容分析法具体分析目前假新闻的特征及其变化。

本文也未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模式, 本文的着重点在于对假新闻现有新特征结论的得出, 以及站在新闻客观性的角度如何应对假新闻, 以这样的角度透视假新闻的生产模式, 保证建议的可操作性, 因而省略了假新闻的生成原因。这是因为, 这部分各种研究众多, 且结论几乎大同小易, 主流的观点是媒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假新闻泛滥提供了温床。

3. 相关概念

3.1.假新闻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闻界用“假新闻”来描述非真实的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 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 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 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 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1]可以简单地说, 以虚构出的新闻事实为本源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本论文中谈到的假新闻, 均指广义上的假新闻范畴, 即违背了客观事实的报道。假新闻包括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 二者的共同之处即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前者属于“造假”, 报道的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整体事实不真实;后者属于“失真”, 与事实的原貌不相吻合, 或部分事实不真实, 或细节不真实, 或本质不真实等。

3.2.客观性

客观性, 已经在新闻界内成为公认的标准, 各种教科书上对此都有涉及。客观性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某种立场。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 让受众了解各方面的意见, 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但是, 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许多西方新闻工作者已经认识到,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新闻界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 这种构造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专业所允许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与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于是, 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2]

客观性是西方发展起来的, 但是传到中国后, 中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本土化, 中国将西方谈论客观性时所强调的“真实”、“平衡”、“公正”换成了“倾向性”和“立场”。

也就是说, 中西对于客观性的认定不同,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认识, 媒体不能脱离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来谈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和行业规范, 在新闻业有一定的通用性。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客观性开看假新闻, 虽然对客观性的讨论还在继续, 但是客观性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报道模式。

客观性能较好的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 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而假新闻正使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面临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从客观性出发探讨假新闻。

二、分析《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

1. 样本的选取

《新闻记者》从2001年开始与人民网传媒频道,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中国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 至今已经9年了, 在广大受众、媒体从业者、大众传媒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 很多与假新闻相关的论文中, 都会提到《新闻记者》评选的假新闻, 如《如何根治造假新闻》。

《新闻记者》是上海新闻学会会刊, 是一本新闻学专业期刊, 它在评选时所设定的假新闻的条件更具专业眼光, 所评出的假新闻更有代表性, 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当年假新闻的一些特点, 从而为相应得选取应对措施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 具体的分析

2.1从稿件来源看

从2009年十大假新闻中, 可以看出媒体的稿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自由撰稿人或通讯员的稿件, 二是记者稿件;三是编辑引用或者转载来源不详的稿件。

根据以上表格, 可以看出, 大半假新闻是记者所为, 其次为编辑, 最后才是外来投稿人。稿件来源, 即新闻稿件的采集, 把关人是记者, 除此之外, 自由撰稿人或外来投稿人与记者他们是第一重新闻把关人;稿件到受众的手中, 还要经过编辑的把关。

经过以上统计, 造假的源头是专业的把关人, 记者和编辑。在2009年, 记者的6篇假新闻报道中, 《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电影促进法及电影分级制度将出台?》属于故意造假, 《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女黑老大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陈永贵之子陈明亮涉赌涉毒被刑拘》是道听途说, 《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超4700:1》是采写失误。分析结果是, 在6篇记者造假新闻中, 记者道听途说造成的假新闻最多, 有4篇。记者失误的主观动机值得假新闻预防思考。

编辑造假主要源于转载网上新闻。在编辑为假新闻主要责任人的2篇新闻中, 都是编辑直接采用网上的文章或图片, 没有经过任何求证, 以讹传讹。

2.2从发布媒体看

传统媒体现在都有自己的网站, 纸媒体上的信息, 都会发布在网站上, 在网站上查阅。从表中可以看出, 传统媒体仍旧是假新闻的制造大户, 但是很多新媒体, 如网络会大量引用或转载假新闻, 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一文, 虽然由《华西都市报》首先刊登, 但是随后有许多权威新闻网站如凤凰网、央视网、中国网都转载此文, 都标明来源于《青岛晨报》, 尽管世界上并没有《青岛晨报》这张报纸。

虽然, 地方媒体造假比中央媒体多, 但是中央媒体也会出现假新闻。相对而言, 商业媒体, 也即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更易出现假新闻。

2.3从报道题材看

通过以上表格, 可以看出假新闻以社会假新闻为主, 这可能与造假者迎合受众的“求新求异”心理有关。总体来看, 这次的假新闻都是受众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信息。比如, 《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超4700:1》, 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信息, 但是因为记者采访时将时间弄错, 是去年的时间, 因此一篇假新闻就产生了。《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 是国际上的事情, 这种包含政治性信息的一些消遣性的新闻, 也出现了假新闻。

2.4从消息来源看

稿件中称有明确消息源的, 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 杨振宁先生向新闻媒体证实, 明确说杨振宁是消息来源, 但是事后证明并不是。《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一文中, “据英国《卫报》10日消息, ”确实是来自《卫报》, 但是原文来自于《卫报》一个恶搞专栏。《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稿件中, 消息来源为“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 ”但实际上仅仅是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 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的数据。

现在的记者编辑已经认识到要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就必须有明确的消息来源, 以此来使受众相信自己的报道是真实的。因此, 在消息来源上开始造假。

3. 当前假新闻的特征

3.1政治性的花边新闻出现假新闻

虽然假新闻更易出现在文化新闻、社会新闻等与受众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领域。但是在政治性、比较严肃的报道中, 假新闻少, 而软新闻出现假新闻的可能性更大。如今年的假新闻《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

3.2假新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互相转载

传统媒体上的假新闻, 被网络媒体不加核实, 随意转载;网络上的假新闻, 也被传统媒体没有严加把关, 随之转载。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 最早刊登在《华西都市报》上, 但是随后被新闻网站如凤凰网、央视网、中国网转载;《女黑老大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 首先是在《时代周报》的网络版2009年9月24日被刊出, 随后《时代周报》的报纸2009年9月28日转载了自己网络上的这一假新闻。

3.3隐性假新闻增多

隐性假新闻是指应当明确消息来源但却故意含糊或捏造新闻来源, 造成部分要素失实的新闻报道。[3]之所以称其为隐性, 是因为它介于假新闻与新闻之间, 常常以“真新闻”的面目出现, 受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一般比较难以识别,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假新闻的造假技巧越来越高, 更多的是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让人莫辩真假, 假新闻让你更加难以辨别。比如权威信息源未必权威, 新闻媒体不能过于相信权威信息源, 而应尽力独立采访, 查明真相。

3.4假新闻对要素进行强化或忽视

在假新闻的文本中, 可以发现假新闻对信息进行过滤、选择, 使得一部分信息被强化了, 而另一部分信息被刻意忽视。假新闻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和反常性, 不顾新闻的真实性, 名人、新奇已经成为假新闻的要素之一。如《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就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 在标题上吸引受众眼球。

三、用客观性应对假新闻

1. 记者编辑要正确报道事实

新闻必须报道事实, 把SWIH交待清楚, 严格核对事实, 重要事实尽可能通过两个以上不相干来源证实。要注意细节的准确:重要的数据、人名、地名、机构名等, 要有核对者表示正确无误的记号。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 编辑采用了社会自由撰稿人的稿件, 但是没有进行核对。在文中, 我军赴索马里水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遭到不明身份潜艇的跟踪, 我军舰与之斗智斗勇, 最终成功逼其浮出水面逃走。该报道并未指出潜艇的国籍, 这就是事实不清楚, 如果编辑认真核对相关细节, 估计这篇假新闻也不会出炉。

2. 注意交待可靠的新闻来源

路透社在其采编人员手册中明确规定“路透社的每篇报道都应清楚明确的交待新闻来源。”法新社也有类似的规定:“通讯社的消息都要说明来源。来源要尽可能准确。评论、判断、估价核对事件的描述都要有来源。任何稿件都不能例外。”为什么交待新闻来源这么重要呢?路透社这样解释:交待新闻来源“一是为了使用户能对报道的可信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为了在报道受到质疑时保护我们的声誉。”[4]

显然, 在西方媒体看来。交待消息来源一方面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 并非凭空捏造, 从而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则可以证明这些事实及蕴含其中的观点是由别人提供的, 记者不过是转述而己, 是否可信由读者自己判断。现在的假新闻也意识到消息来源的重要性, 但是这些消息来源都是记者自己编撰的, 目的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路透社解释自己交代新闻来源的第二点不同, 那些假新闻在报道受到质疑时不是维护媒体的声誉, 而是使媒体的声誉更加受损。

编辑看到报道中出现前后不一致的事实或者未明确交代消息来源的有争议的说法, 编辑应该提出质疑。如果发现消息来源有问题时, 值班编辑必须与新闻作者沟通。如《人民政协报》刊发的《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提到消息来源, “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 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人民政协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机关报, 是唯一的全国性统一战线报纸。在这个假新闻被发现后, 新闻出版总署点名批评了该报, 使得该报的声誉不能说没有受到影响。

3. 将事实与价值分开

新闻客观性的基本主张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禁止在报道中公开采取立场。客观性, 主张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区别开来。其主要假定是, 新闻事实是客观的, 对每个接受者都同样有效;个人意见是主观的, 对他人而言缺乏合法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就是向公众提供这种“客观的事实”。比如2009年的假新闻《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一文, 文中也有作者的判断, “这件事情的出现, 引起的震动不亚于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将作者的主观判断强加于虚假的事实。

4. 国家、受众、媒体监督, 防止假新闻

4.1国家与受众的他律

2009年2月20日,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分别对刊登有关我护航编队假新闻的《华西都市报》、《青岛早报》给予警告、罚款3万元等行政处罚, 将造假者列入新闻从业不良行为记录数据库, 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与此同时, 新闻出版总署还印发《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 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单位采取8项措施, 制止虚假报道, 切实维护新闻单位的公信力。11月,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又查处4家转载引用虚假报道的报纸, 并将采取三大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 规范报刊采编活动。新闻出版部门对《人民政协报》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 下达警示通知书, 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国家采取即时揭露, 及时制止, 严厉处罚的做法, 可以起到相当有效的震慑遏制作用, 使媒体刊登假新闻的成本加大, 从侧面保证媒体积极维护新闻客观性, 预防假新闻的出现。

由《半岛都市报》刊发的《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稿, 并不是由媒体首先发现是假新闻的, 而是由报纸的读者发现的。青岛崂山市民在网上投诉:“我是一名青岛崂山市民, 在崂山生活了20年, 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崂山有个叫龙王庙的地方。《半岛都市报》记者为什么要捏造假新闻陷害我们崂山, 给我们崂山抹黑, 给我们崂山人抹黑, 给青岛抹黑?”

4.2媒体自律

媒体对虚假新闻的调查情况和处罚程序缺乏透明度。作为大众传媒, 不仅应当对自己刊发虚假新闻的行为及时纠正, 而且更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对虚假新闻的调查过程、具体的处罚程序等全部信息, 包括给予责任人公开说话的权利和空间。虚假新闻的处罚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对蓄意造假者, 应当采取严惩不贷的做法, 清除出新闻行业;一是对职业能力欠佳、新闻素养不够者造成的无心之过, 则需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而不能简单地开除了之。[5]无论哪种做法, 都应当坚持做到处罚信息透明公开。

《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经发现是假新闻的第三天, 2009年2月18日, 《半岛都市报》发表《致歉声明及解聘公告》:“2月15日, 本报在A3版刊登了《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稿, 后经查证, 该稿系本报记者栾磊剽窃加工《知音》杂志励志刊2009年第4期2月版《1死5伤!花心老板紧急‘裁减’二奶酿惨祸》一文而成, 该记者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本报关于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 损害了报纸公信力, 误导了广大读者。经本报编委会和采编队伍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究, 决定对记者栾磊给予解聘处理, 自即日起, 栾磊不得再以《半岛都市报》记者名义从事任何采访活动。”

李希光教授曾指出:“在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 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 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 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媒体的主力军新闻从业者们对自己的生存状况不满意, 如何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新闻从业者如何维护新闻客观性, 与假新闻决裂。

四、小结

假新闻现象一直存在, 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很多研究中已经对假新闻存在的原因给予了阐述, 本文未对原因进行论述, 着重于通过《新闻记者》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 观察假新闻的最新特征, 期望从新闻客观性的角度对假新闻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假新闻的存在有体制层面上和操作层面上两方面原因, 虽然本文力图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但是体制层面上的因素依然会制约具体的操作, 要破除假新闻这一现象, 必须从两方面共同着手。因此, 假新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对体制层面上的建议没有具体阐述, 只关注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途径。但是仍然希望对解决假新闻有一些帮助。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 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 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 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 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 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 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关键词:客观性,假新闻,自律,他律

参考文献

[1][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M].萧严,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3.

[2]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J].电视研究, 2000, (3) .

[3]潘新.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对策[J].东南传播, 2009, (10) .

[4]唐润华.全面认识和大胆借鉴客观报道手法[J].国际新闻界, 1997, (4) .

[5]李韧.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J].新闻记者, 2008, (1) .

[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48.

新闻 篇10

一、新闻与事实的距离, 使得新闻“失实”

一般认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真实, 要求必须确有其人、其事、连时间、地点、人物、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4]、“新闻必须完全真实”[5]、“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人物 (who) 、事情 (what) 和原因 (why) 都得经得起核对。”[6]可以说, 新闻的真实就是事实的真实。但是一篇新闻的产生, 是记者以描述 (描写) 的方式来实现的。没有记者的描述 (描写) , 就没有新闻, 自然也就不存在新闻真实了。由于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 而不是事实本身, 于是新闻与事实之间也就有了一定距离。这个距离的大小, 也就决定的新闻真实性的大小, 距离越大, 真实性越小, 距离越小, 真实性就越大。当距离为零时, 新闻就完全真实了。但这有可能吗?早在1922年, 美国学者李普曼就曾说过:“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 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 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 确立其关系, 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的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 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7]然而, 即使“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 新闻与真相 (真实) 也仍会存在距离, 因为新闻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无法等到“隐藏的事实”被揭露之时。一案件发生了, 如果要等到案件侦破之时才报道, 那这新闻可能就不是新闻了。这就是说, 要实现新闻的完全真实是不太可能的。

决定新闻与事实之间的距离的大小, 其因素有很多。

(一) 新闻的简洁性、时效性与事实的复杂性、长期性, 使得新闻真实成为一种过程

除了报告文学外, 新闻的写作都要求简洁明了。“新闻要短小精练, 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8]但一件事情发生, 又往往是纷繁复杂,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们可能会“抓大放小”, 即只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某些方面的内容, 而舍弃貌似与主题无关某些内容。在这取舍之间, 我们可能会给人以新闻“失实”的感觉。我们对一个人物的采访, 同期声采访回来可能是10分钟, 但真正用在新闻中, 可能也就1-2分钟。这样, 就不可能避免会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 被采访者认为一些重要的内容却被我们删除掉了。2009年, 央视播出了一条《刘猛春节留守灾区》的新闻。新闻播出后, 作为志愿者的当事人刘猛站了出来, 在腾讯网上发出了博客文章《独家:央视专访志愿者被剪掉的对话》, 称“理性思考部分悉数被切掉……通过CCTV给出来的仅剩下感动和飘扬”。[9]这当然不能怪记者, 新闻的简洁特点要求记者必须这么做。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 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10]然而, 事实的发生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人们对事实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探究和深化的过程。当一事件发生时,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事件的表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事件的真相才有可能渐渐露出水面。这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这样就必然和新闻真实产生冲突。当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 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报道说, 这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然而最近, 却不断有暴出“9·11”事件的真正原因是“‘9·11’事件是一个美国政府自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11]到底真相如何, 笔者想, 在近期可能还是无法完全求证的。然而, 这并不能说当时媒体对“9·11”事件报道的新闻就是“失实”的新闻。受众对此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二者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用“有机运动”来解决。他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 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12]这就是说, 新闻报道一开始就把整个事件都十分真实地报道出来, 不符合事物本身发生的规律;而等到全部事实都十分明了时再进行报道, 又违背新闻规律。因此, 新闻的真实, 往往表现出是一个过程的真实。如果这个事件可以连续报道或追踪报道的话, 那么越后期的报道可能就越接近真实, 甚至后期的报道有可能还会否定前面的报道。

还有一件事便更能反映出这种情况, 1997年12月6日, 俄罗斯一架安-124大型军事运输机在伊尔库茨克上空坠毁。《人民日报》12月8日, 报道:“造成至少10人死亡。”9日, 该报又报道:“从瓦砾中挖出尸体41具, 还有32人下落不明。”11日又报道:“死亡人数已达120人, 尚有3人下落不明。”21日又报道:“这次空难的确切死亡人数为125人。”同一事件, 前后4次的报道, 竟然如此迥异, 第一次报道的伤亡人数不足第四次报道的十分之一, 如果按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标准来衡量, 无疑, 前面三条新闻都不是新闻, 或者说是虚假新闻, 是“失实”的新闻。但其实不然。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的真实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事件本身在发展, 人们对事件的认识也在发展。8日报道称“造成至少10人死亡”, 符合当时人们对坠机事件的认识, 是真实的。后来的报道称:“确切死亡人数为125人”, 是人们在经过调查鉴定后的结果, 同样也是符合人们对事件的认识。由此可见, 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深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像这种现象, 在一些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中更会经常碰到。如突发事件中伤亡情况、赈灾捐款数量等, 都是如此。

(二) 记者的工作方式使得事件的真实情况难以得到展现

在现实世界中, 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往往纷繁复杂, 不仅“当局者迷”, 就连“旁观者也未必会清”。比如一个案件发生后, 基本案情应该是会清楚的, 但新闻报道如果要按照5个“W”来要求的话, 那就不那么容易了。时间 (Whe n) 、地点 (Where) 大体应该会比较容易搞清楚, 但人物 (Who) 、原因 (Why) 、经过 (What) 就有难度了。嫌疑犯是谁、谁被杀、案件为什么会发生、案发经过、最终结果会如何……这些都不是一下子能搞清楚的。即使采访现场目击证人、或者办案民警, 也都有可能得到并非真实的结论。这样, 作为记者, 又如何能够保证所采写的新闻就一定能完全符合事实呢?显然记者不能, 也没必要像警察那样对自己所采写的新闻事实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论证。如果真的要这样的话, 那新闻的报道就无法进行了。其实记者所要做的, 只是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实, 尽管这些事实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可能会不正确。“一个新闻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 根本就不必随时准备详尽无余地叙述事情的一切细节和论证全部原因与根源。何况这样做需要许多时间和资料。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中的一小部分, 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定的职能。”[13]

(三) 媒体的参与, 可能会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随着媒体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媒体也逐渐成为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14]他们都想利用媒体来引导受众朝自己有利的方向来思考, 或者把对自己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从而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 因此, 当事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又如何能保证得到的新闻能完全是真实的呢?比如, 2010年福建省某市台报道《“110”辛苦的一天》, 由于记者一直在现场跟踪拍摄, “110”民警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好的一面:很耐心细致地去处理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小学生打架、一大娘在菜市场被偷了50块钱等等。而这些事情又恰恰跟人们在现实中对110民警形象不相符。

二、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现象的产生, 既有记者的主观原因, 也有现实的客观原因。我们分析新闻“失实”的一些客观原因, 并不是要为虚假新闻应当被批判寻找开脱的理由, 更不是纵容记者去采写虚假新闻, 而是让我们更好去把握新闻真实的内涵, 采写出更真实、更可信的新闻。要防止新闻“失实”, 记者除了要做好树立职业道德、增强大局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软功夫”外, 还要练好“硬本领”。

(一) 深入采访, 寻找“平衡点”

这是减少新闻“失实”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说, 新闻与事实之间的距离, 是新闻真实与“失实”的分水岭。如果这个距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那么尽管新闻事实并不完全符合事件事实, 受众也是会认可的。而要缩短这个距离, 就要求我们记者在采访时, 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不断探询“新闻背后的新闻”, 多倾听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寻求各方的“平衡点”, 从多个角度去挖掘, 努力构建起体现事件各个方面的综合体。比如儿童“失学”这个社会现象, 记者只有深入采访, 才能得出导致儿童失学的原因或是贫困, 或是“留守家庭”无人管教, 或是“家长存在上学无用论”思想, 或是儿童对上学没兴趣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正是由于记者的关注点、侧重点的不同, 才使得关于“失学现象”的报道完整而全面。同时, 深入采访还可以在众多的材料中区分出哪些材料是真实的, 哪些是虚假的。记者通过深入的采访, 可以不断地发现真相, 验证事实, 使得整个事件的报道显得更准确可信。

(二) 在表述时勿作合理想像

由于新闻是记者主观创作的产物, 那么记者在表述事件时, 就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这其中, 重要一点, 就是勿作合理想像, 不要用那些主观色彩强烈的词语, 如“始终”、“从不”, (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他上班“从不”迟到。太武断了, 要是有一次迟到, 你的新闻不就“失实”了吗) 、“千万次” (如:这样的事,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千万次。到底是一千次, 还是一万次, 新闻表达的是事实, 是一千次就一次, 一万次就一万次) , 等等。

有一则故事, 虽然是文学方面, 但用来说明新闻, 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传说有一天, 李白和老师外出赏景, 正漫步河岸桥头之时, 忽见一女子尸体漂于桥下水中。老师随即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波转, 七魄翻浪涛。”李白就问:“老师, 你怎么知道她是‘二八’?又怎晓得她是被风吹到桥下的?那‘三分’随波, ‘七魄’翻浪你又是如何看到的?”老师问:“那你看怎写才好呢?”李白吟道:“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波转, 粉面翻波涛。”老师赞道:“改得好啊!”在这里, 老师用的是文学手法, 李白用的是新闻写法, 特别是后面两句, 完全是现场的客观描写。

(三) 力戒概念化失实

用读新闻的方式教新闻 篇11

【关键词】新闻;方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22-03

【作者简介】梁增红,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这一类”文本的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人物通讯。本文节选部分,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部分文字。一般来说,人物通讯的“原生价值”,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人物通讯的“教学价值”,一方面在于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阅读人物的事迹,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教学本文,则呼应了2011年版新课标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阐述。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从表面上看本文语言文字并无困难,但是,文本用以表达人物性格的语言,辞浅意深,往往容易被忽略,造成浅阅读和碎片阅读的情形;又因为钱学森的形象高大,精神上的感召力会让学生不在意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个效果的“文字功力”。教学时,应努力做到浅文深教,也就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那样,要让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一望无知”,甚至“再望无知”的状态。

但阅读教学不是“自由状态”下读书,而是基于教育情境下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教学之前必须思考:这篇文章,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课教学内容聚焦于两个方面:(1)把握文本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特点;(2)通过感受与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揣摩作品主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方式的选择。

学习新闻类文本时,要兼顾新闻类文体特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予以实施。本课我以“采访”串联起全课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根据文章内容,我拟定了采访的提纲和采访的对象。采访提纲的拟定,恰恰是根据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语言,有的直接引用,有的是概括归纳,虽然是只言片语,但背后的含义非同一般,值得琢磨。如课文的1~4段,介绍了钱学森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这个巨大的成就都是通过侧面来表现的,分别借美国空军、专栏作家、钱学森的老师卡门教授的口吻来表现。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采访,教师扮演记者,学生分别扮演美国空军代表、专栏作家。

【采访活动一】品读侧面描写中借助他人的口吻揭示钱学森成就的方法,体会人物通讯选材精当的特点。

师:读文章,哪些语句中体现出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的辉煌成就?

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一读钱学森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相关语句,准备接受采访。

采访1

师(记者):请问空军代表先生,钱学森对二战有何影响?

生(美国空军代表):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提示学生从加点词中读出“高度赞扬”的语气语调。)

师:请问密尔顿·维奥斯特先生,您眼里的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专栏作家):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提示学生,加重语气读出加点关键词的味道。)

为避免活动形式的单一,在采访卡门教授时,我改变了方式,先投影介绍钱学森的一段文字,然后再请学生转换角色,根据内容,来拟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在演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采访2

PPT出示文字:

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师:如果让你针对上述文字进行采访,你的采访提纲是什么?

生:请问卡门教授,为什么推荐钱学森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根据材料拟定采访提纲,不过是一个副产品,学生投入而且专注。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后面又继续用采访的形式,分别采访收到家书的钱学森的父亲,回国备受阻挠、折磨、刁难的钱学森本人,观看并了解钱学森事迹(两弹一星、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观众以及路人。

用这一形式,串起整个教学,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在一来一回中,对学生的理解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显得灵动又富有生气。

二、“这一篇”通讯的教学实施

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到“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又要关注到“这一篇”教材的特点。本文的特点,一是选材精当,二是重要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三是爱国主义情怀。

1.关于人文价值的熏陶。

语文教学当然要弘扬人文精神。钱学森是一个有着极大正能量的伟人形象,不可否认本文是很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其高山仰止的人格风范,必然也必须感染学生。但是,这个精神熏陶,不是教师通过嘴巴直接灌输给学生,带着学生去空喊口号,或者贴上“我们要学习钱学森的什么精神”之类的标签,而是在阅读文本中“沉入词语”后自然而然涌上心头,借助语言文字,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沉淀在学生的血液中。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采访活动二】品读直抒胸臆的语言,体会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情思。

师(记者):据我所知,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经常给您写信,请问,他在给您的来信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扮演钱学森父亲进行自由发言。

PPT出示文字: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让学生根据讨论,注意投影中加点的文字,自由朗读。)

PPT出示文字:

改为: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学生比较阅读。明确:两个“不止一次”,表明次数多,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师:钱学森自己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请看补充材料。

PPT出示文字: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师:你能说几个词语,来表达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参考句式: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情思,那真是——(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对钱学森巨大科学成就的了解,克服种种困难、刁难而不改回国之心,已经在语言文字的咀嚼玩味中,了然于胸,自然而然转换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是春风化雨。

2.关于选材精当。

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读文章的第五段,反复朗读“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祖国”。首先从谋篇布局上、从感性上认识这一段的重要价值,有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了“点题”“承上启下”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核心段落出发,上下勾连,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框架,为体会文章的前详后略、选材精当留下了伏笔,否则,后文的学习就会漫无目的,甚至喧宾夺主。第五段文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次朗读“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祖国”,通过换词,把“然而”换成“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读出转折关系,前四段并未直接过多地写钱学森的成就,而是借别人之口,从侧面突出了钱的事迹,这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为本文主要是写钱的爱国情怀,因而,1-4段文字处理上要略一些。但是,又不能不写。因为,如果没有前四段的铺垫蓄势,就无法反衬钱的眷恋祖国之情。上课时,我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并没有过多直接、详细、具体写钱学森的成就,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来写钱学森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这是什么写法,有何效果?

(2)可以把前四段删去,不写钱学森的这些事迹吗?

通过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侧面描写”的作用,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文本中钱学森对祖国眷恋的深切感情又获得这样的认知:选材是服务主题的。理解了“反衬”的描写手法。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随文学习有关术语,不是教师蜻蜓点水地宣读一下术语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体会、生成。

3.关于重要语言的含义。

采访活动,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怎样用。本课采访并不在于为采访而采访,而是让学生紧紧抓住那些言简义丰的人物语言,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显然,这里的采访形式,与文本体式是相适宜的。晋陆机《文赋》有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以言逮意”到“得意忘言”,再到“言意共生”,方是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本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表现钱学森所受到的阻挠和困境,我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含有数字的文字,启发学生直观感受到钱是如何冲破重重阻力的,以及归国之心的矢志不渝。

【采访活动三】品读特殊形式的语言,探究钱学森的内心世界。

PPT出示文字。(文字略)

师:读一读上面含有数字的句子,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读后自由发言。

采访:

师(记者):面对如此种种的阻挠、迫害、变相软禁、与世隔绝、回国困难重重,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扮演钱学森,纷纷发言。

明确:这些数字,详细地介绍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

师:人物传记,要能读懂重要语句的含义。通过这些语言,可以让读者体会人物的动人之处,从而引发共鸣。

品读这几个凸显钱学森巨大成就的关键词,学生体会到,用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合适的语言内容。

三、有节制地拓展延伸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资料,各种媒体、教参上已经说得够多,网络搜索也很容易获得。

但在“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在“这一节”45分钟的阅读课上,在规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想一网打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没有拓展延伸,教学显得单薄苍白;没有边界的拓展延伸,则会把阅读教学放逐,甚至舍本逐末,泛化虚化。我一直坚持,学生能自己读到的,就没必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越俎代庖。海量的信息,需要选择,精挑细选,为本课所用。课堂上最忌呈现“文本研读不够,课外资料来凑”的局面。所涉材料,是否都可以引进课堂,也当慎重深思。人物通讯,一般是弘扬正面人物主旋律的渠道,理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善良、正义、光明、向上的种子。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如何读人物传记(通讯),至于钱的爱国情怀,应是在教学“如何读”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不是专门通过一个环节来“感受”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仅用三个“一”来进行拓展延伸:一首诗,一段文字,一个情境。具体为:

【补充资料1】两弹一星

在钱学森的努力和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补充资料2】2009年10月31日上午11时,中国航天之父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很多人写诗怀念他。

悼念钱学森(刘晏)

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青衫封将印,科技等大儒。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补充资料3】“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获奖者钱学森的颁奖词。

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学生理解人们表达的方式。我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即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积累新闻线索做出精彩新闻 篇12

一、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线索, 在恰当时机做深度挖掘

《板子房西瓜在“困”中求变》是我们在报道多次的新闻中再一次挖掘, 最终成就的一篇获得省级新闻奖的好新闻。集贤县板子房西瓜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识, 十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报道不计其数, 2010年9月, 我们再一次采访板子房后, 几乎半个月没有动笔, 就是希望从老旧新闻线索中挖掘出具有亮点、可以深度报道的新闻。10年前我们第一次去板子房蔬菜大市场采访, 就捕捉到板子房西瓜这条新闻线索, 10年后我们再次走进板子房西瓜大市场重新采访, 在深入调查了解后, 结合板子房市场10年间走过的路, 我们调整了采访思路与写作手法, 写出了这篇《板子房西瓜在“困”中求变》新闻稿件。

可见, 旧的新闻线索也可以重新做出更鲜活的新闻。

二、在会议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 做出真正的新闻

会议是新闻报道的富矿, 政教记者经常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 如果只注重写会议消息而忽略了里面大量的新闻线索, 就失去了记者的责任感。

记者应该拥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 新闻无处不在, 众多的会议报道中蕴含了大量的新闻线索, 记者可以从中找出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新闻。建龙集团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 落户双鸭山时, 我们的政教记者就在众多的会议消息中发现了一则好的新闻线索, 写出了《六亿元商机谁来把握》的好新闻, 并获得省级新闻奖。同时, 记者也可以从会议文件、简报中发现新闻线索,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发现力, 因为新闻不是等来的, 而是发现来的。

三、捕捉时下热点, 整合新闻线索, 做好新闻策划

每一个时期都有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 这些都是新闻线索。网络、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关注的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例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衣食住行等, 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 记者可以找好突破口、寻找一个点, 做好策划, 将众多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以多种形式写出一篇或几篇新闻报道, 这样既增加了报道的力度, 也强化了新闻的深度。《经济导刊》的记者就是经常对一个热点问题连续关注, 将多条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做出关于水、供热、住房、煤气等系列报道, 并配以评论, 稿件见报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多与通讯员沟通, 从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每家媒体不仅有专业记者, 也有众多的通讯员队伍, 他们不仅给媒体投稿, 还是记者编辑可靠的新闻线索来源。我报拥有来自煤矿、县区、农场的众多新闻通讯员, 并多次举办培训班, 培养了大批的通讯员, 他们是生活在最基层的报道员, 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是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 只要我们利用好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 就可以发现更多、更生动、更鲜活的新闻线索。我们有的记者与基层通讯员保持了数年的联系, 因此也从中获取了很多重要的新闻线索, 并写出了多篇获得各级奖项的新闻作品, 这都与通讯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 通讯员是新闻线索不竭的资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新闻线索处处都有

上一篇:电力检修的安全策略下一篇:企业福利费税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