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期限

2024-10-22

履行期限(精选4篇)

履行期限 篇1

在抵押登记的实践中, 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 即关于债务履行的起始和终止期限, 在申请人提交的主债权合同里是空白状态, 但按照《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以及现行的登记簿电子系统要求, 又必须予以登记。于是, 就有了登记申请人的茫然失措和银行贷款经办人的无奈应付, 最后, 填补合同上的空白日期根本不是银行实际放款和还款的截止日期。笔者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也发现, 很多银行的主债权合同都写了这样一句话:实际放款日以银行的借款凭证为准。据了解, 银行一般都要看到他项权证书后才会办理相应的放款手续, 届时会出具借款凭证给债务人, 通常也就是抵押登记的申请人。而这正好印证了笔者在合同上看到的那句话。换句话说, 我们要求必须登记的债务履行期限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只存在形式上的意义, 实际上已被借贷双方的民事约定给架空了, 并没有起什么实际作用。既然如此, 为什么还要求必须登记债务的履行期限呢?

首先, 从登记实务的角度讲, 来申请抵押权登记的申请人即抵押人, 其大部分对具体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并不关心也不甚清楚, 他们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借款的期限, 只有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那笔借款, 才会对放款日有一定的概念, 他们认定那才是他们开始向银行还钱的起点。而在此之前, 他们没法确定放款的起始日期。银行同样如此, 前文中提到的银行在合同里标注的那句话, 以及实际的放款流程都表明放款的日期在登记时是不确定的。因此, 笔者认为, 关于债务履行期限是没有必要作为抵押登记事项记载在登记簿里的。

其次, 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抵押权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才可以行使。而行使的期限物权法也明确规定为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 如果在此期间没有行使抵押权, 即失去了胜诉权。这说明抵押权的权利存续期间是和债务履行期限密切相连的。这一点在贷款人和债务人之间签订的主债权合同以及后续的借款凭据中已经明确约定, 无需通过登记的方式重复约定。何况主债权合同在登记时是必须要提交的材料。其内容早已在合同中体现, 勿需多此一举。

再次, 依法理, 抵押登记设立的是抵押权, 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 并非债权的设立, 因此有关债权债务的约定, 应该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在主债权合同中约定即可, 当事人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再在登记中重复登记。何况作为抵押权的登记机构, 是在履行一种行政行为, 而债务履行期限, 尤其是债务履行期限的起点和终点, 是一种当事人双方的合意, 是一种民事行为。如果硬要对这种民事行为做出登记, 就有行政行为对民事法律关系强加干涉之嫌, 这显然是有违法理的。

最后, 回到立法宗旨上来研究, 抵押权作为一种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债权提供担保, 借此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换句话说抵押权所关注的是谁的债权能优先受偿的问题。而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物权设立的先后顺序, 是以登记时间为准的, 即记载到登记簿时设立。这和债务履行期限的起止点毫无关系。债务履行期限起止日期应该由债务人和债权人自行约定, 而不是在抵押权登记中确定。

综上所述, 无论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法理和立法上分析, 债务履行期限都不应该作为抵押权登记的必要事项, 尤其是对于债务履行具体起止日期的确定, 这完全应该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自行协商确定。登记机构作为履行行政行为的机构, 实在不应该多加干涉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行为。

履行期限 篇2

融资租赁合同期限届满,当事人也已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全面正确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此时,合同终止。如果说合同解除是融资租赁合同终止的非正常形式,那么,期限届满就是融资租赁合同终止的正常形式了。

按照法律的规定,融资租赁期间,租赁物的所有权由出租人享有。而在融资租赁期间届满后租赁物的归属,则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来确定。一般有如下几种做法:

1、退租。在合同期限届满时,承租人将租赁物按使用后的状态交还给出租人。

2、续租。在合同期限届满时,在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订立另一个融资租赁合同,或对本合同通过协议进行变更,由承租人按照一定的条件继续对租赁物进行使用收益。

3、留购。一般由承租人在融资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时象征性地支付一定的价款,充抵租赁物的残值,而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

如前所述,租赁物自交付给承租人以后,其毁损灭失的风险也就移转给承租人承担了,且承租人负有维修,保管租赁物的义务(参见《合同法》第239条,247条。)。由于出租人的过错致使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出租人不可免责,此时,应允许承租人依具体情况或要求减少租金或要求解除合同。

4、一般情况下租赁物有瑕疵,出租人不负担瑕疵担保义务(参见《合同法》第244条。),因此,即使租赁的瑕疵致使承租人不能依约使用、收益,承租人也不能以出租人违反瑕疵担保义务为由请求解除合同。但如果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干预租赁物的选择,则出租人不可免除瑕疵担保义务。当出租人违反其应当承担的瑕疵担保义务时,承租人可以向其请求修理、退换等,如果出租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未为上述行为或虽为了上述行为但仍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则承租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5、有效成立的融资租赁合同,在交付期限届满,出卖人未交付租赁物,经承租人催告,在合理的催告期限内仍未交付。如果此时,出租人并未将向出卖人索赔的权利转让给承租人,则交付租赁物首先是出租人的义务,承租人应得以出租人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为由要求出租人赔偿损失或解除合同。这种做法已经得到《国际统一私法协会 国际融资租赁公约》的肯定(参见《国际统一法协会 国际融资租赁公约》第12条。)。

履行期限 篇3

[关键词]未约定履行期;债权;诉讼时效

一、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是否受两年诉讼时效限制

《民商审判资料选读》2002年曾陆续发表过两篇争鸣文章,一篇是吴懿同志的《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应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1]另一篇是刘新平同志的《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不应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2]看了两文后,比较赞成刘文之论述,但对其总结性观点总感觉不妥。相反,对吴文之论述虽不太赞同,但对总结性观点又感觉颇有道理。笔者才疏学浅,始终未琢磨出问题之所在,一直未能释怀。今再仔细拜读之后,终于有所感悟。其实,两文争议的焦点是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诉讼时效起算问题,并非是是否适用两年诉讼时效的问题。吴文认为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债权成立时起,两年内权利人未向义务人主张过请求权的,权利人便丧失胜诉权,从而得出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应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的结论。而刘文认为,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其诉讼时效应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时起算,当债权人未向债务人主张请求权的情况下,债务人是否履行债务并不明确,无法判断债权人的权利已被侵害,诉讼时效也就无法起算,从而得出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不应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的结论。

笔者认为,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的诉讼时效,不管是自债权成立时起算,还是权利未受到侵害暂不能起算,都改变不了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的结论。权利暂时未受到侵害,但如债权人履行随时履行请求权或债务人自行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符合权利被侵害的情形时,诉讼时效自然仍要起算,不能因暂时不具备条件而否定诉讼时效的适用。《民法通则》135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作为合同之债,既然不适用《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1年诉讼时效,也不适用《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的3年诉讼时效,应当适用两年普通诉讼时效勿庸质疑。

二、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诉讼时效的起算

关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债权成立说,二是侵害说。债权成立说的主要论据是:《合同法》第62条规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履行。债权人自债权成立时就可以随时主张权利,不主张就属于怠于行使,应当承担诉讼时效逾期的法律后果。侵害说的主要论据是:《民法通则》第137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说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未被侵害,则不存在寻求保护问题,诉讼时效无从起算。

笔者认为,我国法律在诉讼时效上采用的是侵害加知情说。理由是:第一,《民法通则》第137条是所有诉讼时效起算的依据,不管是两年诉讼时效、1年诉讼时效、3年诉讼时效(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还是20年最长诉讼时效,均是从以权利被侵害为前提,权利未被侵害则没有起算诉讼时效的基础。第二,即便权利被侵害,如当事人不知道且也不应当知道,诉讼时效也是不能起算的。第三,《合同法》第62条规定,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履行,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确认性”请求履行权,与履行期届满后债权人的“保护性”请求履行权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不能以未行使该权利作为诉讼时效起算的依据。首先,随时履行请求权是履行期限不明确的情况下,法律赋予债权人有权单方面明确债务履行期限的权利,该权利不以债权受到侵害为前提,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立即履行,也可以要求债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履行。比如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在2年后履行债务,债务人没有拒绝,则应认定为双方形成补充协议,对履行期进行了明确。在履行期届满时,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才构成对债权的侵害。而履行期届满后债权人的请求履行权是债务人违反约定未按期履行债务,已侵害到债权人的权利,债权人行使该请求权的目的是请求保护已经受到侵害的权利。如果说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成立时起债权就已受到侵害,那么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本身就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法律关系,不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赋予债权人随时履行请求权则缺乏理论根据。既然法律要保护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并赋予债权人随时履行请求权,只能说明随时履行请求权并不以债权受到侵害为前提。换句话说,债权人未行使随时履行请求权只能说明权利并未受到侵害。其次,随时履行请求权没有具体的期限范围,3年时主张可以,10年时主张也同样可以,没有任何依据推定自债权成立时满2年就认定为怠于行使。再次,行使随时履行请求权时,应给予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故该权利的行使是有限制的;而履行期届满后债权人的请求履行权不可能有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如将未行使有限制条件的随时履行请求权作为诉讼时效起算的依据对债权人明显不公。

总之,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在债权人未主张随时履行请求权,债务人也未自行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双方的债务义务处于和平共处的稳定状态,法律不应强加干涉,应给予相应保护。以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存续时间长,而强行适用诉讼时效的做法是明显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权利义务存续时间长,可能导致举证难或债务人偿债能力降低的问题,是债权人不及时主张债权应当承担的其他风险,与诉讼时效风险无涉。只有当债权人行使随时履行请求权被拒或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为督促债权人及时行使已经受到侵害的权利,才适宜起算诉讼时效,这样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本旨。

三、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最长诉讼时效的适用

履行期限 篇4

金绍达:《房屋登记办法》所规定的抵押权变更登记的范围是:“本办法第四十四条所列事项发生变化或者发生法律、法规规定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五条)。因此,除了在第四十四条所列举的抵押当事人、债务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被担保债权的数额的变更以外,还应加上法律、法规规定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情形。这些情形应当包括:抵押权的顺位、债务履行期限和担保范围的变更。因此,对于抵押权的变更登记,《房屋登记办法》和《细则》第六十八条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把债务履行期限的变更列入抵押权变更登记的范围并不是《细则》的新规定。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五条和《细则》第六十八条所规定的都是一般抵押权的变更登记,对于最高额抵押权的变更登记,《房屋登记办法》和《细则》都另行做了规定。

《房屋登记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变更最高额抵押权登记事项(最高额抵押权的登记事项比一般抵押权增加了最高债权额、债权确定的期间以及最高债权额已经确定的事实和数额)或者发生法律、法规规定变更最高额抵押权的其他情形,当事人应当申请最高额抵押权变更登记。《细则》第七十二条列举的最高额抵押权变更登记的几种情形是:抵押人、抵押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的变更、债权范围的变更、最高债权额的变更、债权确定的期间变更以及抵押权顺位的变更,而并没有像对一般抵押权的变更登记一样把“债务履行期限变更”列入。

最高额抵押权是为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提供的担保,亦即在最高额抵押权设立之时,该债权一般还没有发生。待债权实际发生时,抵押当事人也毋须再将债权合同提交给登记机构,否则就无从体现最高额抵押便捷的优点。因此,除了抵押当事人在设定最高额抵押时签订的循环借款合同以及将最高额抵押权设立之前已经存在的债权转入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者外,登记机构并不收取主债权合同,也不对债务履行期限进行登记,不登记就不存在变更登记的问题。

上一篇:第一次吃螃蟹下一篇:酒店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