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招生策略

2024-06-08

中职招生策略(通用7篇)

中职招生策略 篇1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海南中职学校近几年的招生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招生难、难招生, 对生源的竞争已成为各中职学校谋求发展的首要任务。有源则兴、无源则衰。海南中等职业教育是否能可持续发展?海南中职学校的招生困境, 该如何应对?

一、海南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招生困境

1. 生源数量逐年减少。

(1) 应届初中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减。海南近三年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分别为11.9万人、10.9万人、10.4万人。可以看出, 海南中职教育适龄青少年人数在逐年减少。人口的减少给学校招生工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生源数量逐年递减。

(2) 部分初中学校学生辍学严重。笔者在多年的招生工作过程中, 对一些初中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或是初中在读学生早早进入了打工的行列。学生过早的流入社会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的生源, 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选择中职意愿。

中国社会五千年的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学而优则仕”。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前身是组织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而进行的一种技能培训, 技能型劳动者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底层劳动者的观念至今仍影响着普通大众。在大众心目中, 接受不同的教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大多家长想方设法都是让孩子上高中, 实在没办法了才送中职。中职变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此外, 在我国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对比国外来说相对较低, 而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从事着一线技术性行业, 无论从劳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劣势。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择中职的意愿。

3. 海南中职学校在发展过中存在问题, 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一方面有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难以预知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 培养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市场的就业形势, 学生面临“没毕业就失业”的威胁。学校所开办的专业对学生及家长没有吸引力, 自然影响学校招生生源;另一方面一些中职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学校在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用工标准, 就业困难从而导致中职学校招生吸引力不够。

4. 高等院校扩招对中职招生生源的分流。

随着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及普通高中入学门槛的降低, 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及家长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以便将来升入大学就读。在这种大环境的趋势下, 中职生源这块蛋糕无疑又被高等教育分去一部分,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招生生源。

二、中职学校面对招生困境的对策

1. 加大职教宣传力度, 营造职业教育的舆论, 形成选择职业教育的良好的氛围。

(1) 政府要在各种层面的媒体, 大力宣传职教的重要性。

(2) 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职教宣传活动, 把选择职业教育的好处普及广大的人民群众。

(3) 开展各类技能大赛, 表彰在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及个人的付出, 以大赛点点星光, 带动职教燎原。

(4) 以家庭对学生的升学期望倾向和国家政策对职教的倾斜为契机, 以高职升学作为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手段之一。重点宣传职业教育办学成就, 提升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

2. 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规范招生市场有序竞争。

政府应加大职业学校的统筹力度, 严格审核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办学规模、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在政府的统一统筹规划下结合各中职学校自身的资源及办学优势形成各自的招生专业, 规范招生市场有序竞争。减轻招生市场无序竞争, 各中职学校之间互相诋毁给中职招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以就业促进招生。

办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赖以发展的生命线。中职学校应内涵发展紧抓办学质量, 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得到保障。广大的中职学生得到人生命运的改变, 他们的家庭得到切实的实惠, 才能够提升中职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

(1) 一方面是面向市场办学, 及时捕捉市场需求信息,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办学结构, 改革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是立足地方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集中力量办好学校长期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自己学校区别于他校的办学核心竞争优势。中职学校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在以后的生源竞争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加强校企合作, 采取订单式培养。为社会企业单位培养所需的人才是中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 以市场定专业, 以用人单位需求定课程。这样做不仅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 还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同时为学校的招生也提供了竞争筹码, 是三方受益的好事。中职学校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考察用人单位和社会市场, 多方争取订单式招生培养和承担企业内部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这是提升中职学校招生吸引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招生工作是职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招生工作遇到的困难也折射出海南中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招生工作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中职教育质量的竞争。2015年5月, 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南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海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 其中对海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 海南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将逐步改变海南中职学校在招生竞争中的不利局面。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海南职教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职招生策略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中职春季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精

神,切实做好我校2013年中职春季招生工作,结合本校实际,近期又做了如下工作:

一、成立了学校2013年中职春季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制

定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加强奖励机制。由领导小组把中职招

生任务分解到班级,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班主任签订了承

诺书,为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

二、再一次召开动员会,统一认识。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班主任会、九年级学生会、分层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使全年

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中职招生工作上来。

三、加强中职招生的宣传,营造招生的良好氛围。①学校

设立长期宣传专栏,张贴招生简章。宣传中职招生政策,将招

生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②突出重点的宣传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就业形势;宣传职业教育的各项奖

励优惠政策等。

四、再次组织学生及家长到另外几所职业学院参观并下发

传单资料,增加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认识,使其做到不盲

目择校。组织有报名意向的25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在学校一楼

多媒体召开动员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仍有大部分家长想

让孩子中考结束后,再去上。

在中职春季招生工作中,我校共有23人去上职招,还有

25人想在中考结束后去上职招。

对于中职春季招生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大量化积分,对完

成好的给予奖励,工作不到位的进行严厉批评,力争确保今年

我校在中职春季招生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职学生入学动机及招生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入学动机;招生策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并不被家长和学生所看好,因而,中职学校一直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生源始终不足。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开展了对学生入学动机的调查,并以此为根据指定招生策略,力求通过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吸引其前来报名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源。

一、中职学生入学动机分析

1.自主意愿。中职学生入学动机存在多样化特征,而自主意愿是决定中职学生入学的重要内在动机。据对209名中职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56.24%的学生当初入学动机为“不愿上大学”。中职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能够自己针对人生决策做出思考。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普通教育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且学习能力有限,即使选择普通教育,也难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顺利找到工作,倒不如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顺利找到工作。

2.依赖父母。面对中考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其年龄偏小,大部分学生还存在依赖父母的情况。据调查表明,在1083名新入学中职学生中,有236名学生是因为对父母的依赖而选择中职学校。其中,这一动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对父母的直接依赖,在择校方面,部分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难以果断作出决定,于是便依赖父母决策,听从父母建议进入中职学校。第二,是学生对父母的“负依赖”,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尽可能的减轻父母负担,从而选择了中职学校。这类学生往往家境贫寒,生活上存在较大困难。国家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中职学校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生活困难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可以减免学费,并能够尽早进入社会,增加家庭收入,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吸引力,使其十分愿意进入中职学校。

3.中考分数。中考分数是使学生产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重要外在动机之一。据对1083名新入学中职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近13%的学生是因为中考分数的限制而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不佳,中考成绩不理想,为了能够获得文凭、获取自身发展机会,通常会选择进入分数线限制较低,又能够获取专业文凭的中职学校,并获取一项专业技能,为自身未来发展规划良好路线。

4.学校声誉。在调查中发现,在对1083名中职新生的调查中,入学动机为学校声誉的学生仅占4.52%,由此可见,学校自身的吸引力在招生方面的影响力较小。很多学生和家长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认为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中职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远远不如普通教育学校。再加上学校招生部门宣传力度较弱,学生对中职学校的了解程度不足,使学校的声誉大大降低,对学生吸引力较小,难以获取更多的生源。因此,为了转变这一情况,中职学校还应尽快提升学校影响力,优化学校声誉。

二、中职学校招生策略

1.优化服务能力。中职学校应按照学生“自主意愿”动机,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需求,优化自身服务能力。很多学生不愿进入大学,希望能够学习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就业。中职学校应端正自身办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将培养学生成具备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获取更多优秀的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使学生看到本校的优质的服务能力,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前来报名学习。

2.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学生严重依赖父母的入学动机,中职学校应加大对本校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和家长了解本学校的途径。首先,在学生方面,中职学校应加强与各个初中的联系,请毕业班教师帮助宣传本校,使学生逐渐对中职学校产生入学动机。在家长方面,中职学校也需要初中教师的帮助,请其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宣传。同时,加强中职学校自身网络平台建设,并通过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拓展宣传范围。另外,中职学校也应组织开放参观活动,邀请学生和加强入校参观,进一步增强其对中职学校的了解,从而产生入学动机。

3.国家政策调控。中职学生中,有很大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成绩不佳,才产生了入学动机。当前毕业生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多期望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并顺利考入大学,对中职教育存在众多偏见,只有在成绩不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到进入中职学校,然而这些学生在总体毕业生中也仅占有极少数的部分,一些不愿意进入大学生学生,甚至会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导致中职学校生源始终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国家应加强政策调控,请各个初中学校在学生刚入校阶段,便宣传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教育意识,逐渐对中职学校发生改观,从而在最终择校时能够同样考虑到进入中职学校。

4.树立品牌学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动机中,很少学生是因为看中学校声誉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对本校各方面水平进行优化,树立自身品牌,建立品牌型学校,提升学校荣誉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中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获取企业实践基地、专业指导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自身办学实力的增强,在本地区甚至是全国形成名气。同时,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精品专业,在中职学校以及专业行业中建立自身品牌,吸引更多学生“慕名而来”。例如张家口市职教中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建立了空乘服务品牌专业,连续多年吸引生源过万。

三、结语

中职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招生环节始终存在较大困难。入学动机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决定性因素,中职学校应对学生入学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制定相对应的招生策略,不断优化自身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品牌型中职学校,从而扩大学校知名度,使家长和学生尽快对中职学校改观,从而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参考文献:

[1]闫志利,庞宁.基于学生入学动机的中职学校招生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4,4(4):92-93.

[2]陈胜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招生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2,2(34):59-65.

中职招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4

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5月上旬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然而,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有种现象却格外地刺眼———中职学校招生难。根据多年参与我校招生工作的切身体会, 以及与同行的无数次探讨, 本人对中职学校招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现状

每年中考前后, 是各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黄金时节。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 为完成招生任务, 很多中职学校几乎每年都将招生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常见措施有:考前派人去各所初中作宣传;考后老师包村进户做动员;或者见缝插针电话联系家长做演说;要么批量寄发录取通知书;有时还会到处张贴海报、喜报, 亦或请有了出息的校友在电台点歌……有时几所学校招生人员狭路相逢, 还会为了争生源搞得面红耳赤;一些学校甚至把招生任务分解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完不成者, 将被扣发年终奖或工资。在工作时间上, 更是“白加黑”, “六加一”, 有些学校甚至提出“职校无假期”的口号。手段种种, 校方殚精竭虑, 老师面黄肌瘦, 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学校的实际招生数仅仅是市局招生指标的1/3或1/4, 甚或相差更多。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究竟怎样?职业教育的魅力如何提升?当职业教育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时, 我们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正当其时。

2 职业教育“受冷遇”的成因及对策

2.1 世俗偏见左右择校意愿。

差生集中营。十年前, 我参加工作时, 社会上就流传这样一些顺口溜:“职中, 职中, 无赖集中”“职中职中, 抽烟打架样样精通”“不读职高是文盲, 读了职高是流氓”。时至今日, 人们的看法依然如故。试想, 长期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 又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小孩自投罗网、自甘堕落呢?

对策:a.地方政府加强宣传中职学校的广度和力度, 从而减轻直至消除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成见。b.职业学校要“身正为范”, 突出宣传职教成果, 将学生的技能汇报表演有机地融入宣传中去, 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技能, 让领导、群众真正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2.2 市场混乱分散生源数量。

职业学校眼花缭乱。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 一大批中职学校犹如雨后春笋, 拔地而起, 为数不少的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评估验收, 甚至还通过了三星、四星, 表面看中职学校发展欣欣向荣, 实际却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就拿我们拥有502万人口的泰州市来说吧, 它由四市两区构成, 其中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就有12家, 另外还有若干私立民营学校, 再加上招生期间挤进来的外市、外省中职学校, 真是栉比林立。大家各显神通, 轮番上场, 互相诋毁, 互相拆台, 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恶性竞争。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 是非难辨, 所以他们更多选择了观望等待的态度, 让我们招生的探不到深浅。

对策:a.要使中职招生步入正常的轨道, 教育主管部门应严格职校审批制度, 对一些不合格的职校限期整改、改制或撤销。b.各中职学校建立诚信公约, 互相监督, 坚决制止不合理的招生手段, 同时主管部门也要介入, 对不讲公约的招生学校, 一经发现, 一票否决, 坚决停办, 只有这样, 各中职学校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有序、合理的招生。

2.3 专业不合理限制了入校门槛。曾听到一位校长这样道苦经:

无味, 弃之可惜。停开吧, 现有的设备、师资怎么办?保留吧, 又挤占了学校其他资源。中职就怕没特色, 少了特色, 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和吸引力。来学校视察的学生也不少, 可报名找不到理想专业的, 也比比皆是。细细究来, 我们中职学校专业的设置普遍存在这样两点问题:盲目求新。一是一味地发展那些热门专业, 比如计算机类的专业;二是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类型开设新专业, 比如动漫设计专业。

对策:要使中职学校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 除了要紧跟市场, 我们还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a.积极开发新兴专业, 努力服务地方经济;b.重视改造已设专业, 力争做到与时俱进;c.重点打造品牌专业, 创建本校特色优势。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 实训形而上消弱了社会期待。

我们下去招生时, 常听到家长有类似这样的抱怨:“我们村某某学了两年机电, 什么也不会, 结果还是跟着他表哥学了一年水电工, 现在才找到了好工作。”“我家姑娘学的电子专业, 现在还不是在工厂流水线上讨生活。”家长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我们再怎么做工作, 看着家长们失望痛恨的眼神, 自己都感觉像卖保险或搞传销的。

对策:a.组管部门提供更多技能检测考核平台;b.学校之间资源共享;c.学生进对口专业工厂体验;d.企业提供技师指导;e.教师下工厂进修。校企联合, 校校联合, 与时俱进, 才能共赢, 赢家长, 赢社会, 赢市场。

另外, 我们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校专业教师队伍, 担负着培养21世纪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 直接在机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工人的任务。只有具备了“双师型”业务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才能更好地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践, 指导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 并能将最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

2.5 学校管理忽视内功修炼。

不抓学生学业, 只抓老师出勤。为招生源, 职业学校对学生几乎没有要求, 彻底放弃分数线和道德底线, 对学生来者不拒, 而一些行为极其恶劣的学生在社会上又大放厥词, 这恰恰成为职校的反面教材, 对职校声誉无疑是雪上加霜。有些学生在这个职校被开除, 很快就能在另一职业学校就读的现象, 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对策:职业教育要上台阶, 上规模, 上档次, 要做大做强, 绝非只是做好招生这一表面文章这么简单, 也不是迎合家长这么肤浅, 最重要是要修炼好内功。比如a.加强师资队伍建设;b.加强教学基本功建设, 实施教学仪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c.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以教研促教改, 建立品牌专业;d.健全管理机智, 坚持校企合作争取社会支援, 增加办学活力。

总之, 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由来已久, 观念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而职业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则削弱了它的自身魅力, 其解决办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比如扭转人们对职业学校的看法, 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增加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等。学校办好了, 老师走出去招生底气也足了, 说得好, 不如群众口碑好, 相信我们职业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卫良.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1) :37-39.

中职招生研讨发言提纲 篇5

招生情况分析。

1:黄石地区现有中职学校27所,在国家对中职生实行助学政策后,民办中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整个黄石地区公办中职仅有9所。

2:2011年初中毕业生人数大幅下降,降幅达14.7%。在此情况下,高中招生规模却没有什么变化,减少的毕业生人数全部是中职生源,下降近46%.3:为了抢生源:大冶、阳新均出台政策,只允许初中毕业生填报当地中职学校,如阳新只允许填报阳新电大、阳新第一技工学校等,大冶也是只允许学生填报大冶市的几所中职学校。黄石市管不住他们。

今年起源中专、冶金职业技术学校、强国理工学校等相继停办,整个中职面临重新洗牌,这几年可以说是中职教育的严冬,看谁能再这个严冬中生存下来。

4:我校近几年的招生情况:

我校09年招生100人,10年招生138人,11年招生156人,2012年上半年在校生人数总计394人。

上半年:费用394*0.12=47.28万。

下半年:按招生200人计算,在校人数增加200-111人(09级有100人+10级11人毕业=111人离校)=89人。2012下半年在校学生人数394人+89人=483人。费用:483*0.12=57.96万。

费用合计:47.28万+57.96万=105.24万,加上住宿100人*400元=4万,合计109.24万*53%=57.8972万,缺口差11万。

5:中职部招生情况分析:09级100人,10级138人,11级156人。

11级生源分析:铁山地区29人,外围156-29=127人

中职招生人员戴碧穹招生33人、涂宁娇11人、邵洪旭11人、管龙玉15人。四人合计70人。虽说是全员招生,但四人完成了招生总量的55%.我们校区有招生能力的大约有20人,假如他们能全力以赴,我们的招生人数可达350人。因此如何调动全员参与招生的力度和制定相应的招生政策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也能在这个分析中看到我们中职招生的希望。

中职招生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14—02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引导下,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初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但由于社会鄙薄职教的思想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中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招生困难的尴尬,不少职业学校招生几乎是“零报考”。如何打破中职招生的“瓶颈”,促进学校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成为中职学校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创新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是扩大中职招生的前提

1.以服务就业为目的修定教育教学计划。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目的,按照“文化课够用、专业课求精、实训课求实”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修定教学计划,删减与专业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文化课,降低理论课教学内容难度,压缩文化课和理论课教学时间,加大实训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2.适应形势,破解矛盾,狠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向“一专多能”和“双师型”方向发展,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二是重视教育科研,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校本教研力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三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四是创设条件,积极开展校内培训,引导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五是坚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武和优质课评选活动,将评优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结果挂钩,激励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学技能。六是选聘企业优秀技师担任学校实训课指导教师,缓解专业课教师紧缺带来的压力。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职业学校必须积极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专业课实训教学,确保学生通过实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向他们灌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今天学校的一切努力就是为明天的就业服务”的观念。同时学校还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定位。要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分阶段逐步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学校办学质量是做好招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职业教育中就业是天,招生是地,质量是命,管理是根。职业学校只有把握天、地、命、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台县职业中专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走以质量立校之路,将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档次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来抓,以企业标准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努力造就让家长放心、用工单位欢心的有用之才,架起校企供需之间的桥梁,就会带来招生、就业两个市场的兴旺。事实证明,良好的教育质量,扎实的技能训练,成功的就业安置使学校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学生入学就读。

三、采用有效招生策略,是保证中职招生的关键

一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做好县内初二后职业教育分流工作,巩固本县生源,扩大影响,吸引外县籍学生慕名就读。二是依靠教师办学,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教师不但在县内走乡串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而且还利用探亲访友的机会宣传学校,吸引了部分外县籍学生入校就读。三是根据目前职业学校招生特点,采取初二后分流学生与新生提前开学,集中教育的方法,防止生源外流。

四、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形象工程”是扩大中职招生的根本

中职招生策略 篇7

“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一种改革。“大类招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行过程中,虽然也曾遭受过许多诟病,但却因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重视通识教育而越来越受到欢迎。

然而,在中职教育领域,“大类招生”的改革却一直鲜有尝试,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了解,无从做起;另一方面则因为认识不足,不敢造次。其实,从现实需求的角度看,大类招生或许更适合中职教育,甚至能够成为中职教育的突围之道。

首先,“大类招生”是招生编班的需要。这些年,中职教育就业“出口”易招生“进口”难,很多学校出现生源萎缩甚至枯竭现象,即使一些生源还算凑合的学校,也普遍存在专业招生人数不均的现象,热门专业“爆棚”,而很多冷门专业却只能招到个位数。面对这一状况,小班教学会浪费资源,而合班教学又会受到家长责难,常常因此而引发事故,影响学校声誉。如果实行“大类招生”,开学时按大类编班,二年级后再按学生的专业兴趣重新组班,则可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其次,“大类招生”是就业轮岗的需要。目前,家长和学生对中职生顶岗实习或就业的最大不满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顶班的岗位长期不变。学生由始至终几乎都在同一岗位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收获甚微,以致在就业时选择余地很小,就业质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其实,一味怪罪实习(用人)单位不让学生“轮岗”,也有失客观公正。站在企业的角度看,撇开企业用人的主观因素,如果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面过窄,则在轮岗时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从节约成本和保证安全角度考虑,企业当然不愿意让“生手”“外行”去做其不熟悉的工作。如果学校在一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放手让学生选修多个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变成“准通才”,则其在实习过程中的岗位迁移能力将会大增,再经过企业不同岗位的轮流锻炼之后,更容易成为多面手。

再次,“大类招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一直将“以就业为导向”奉若神灵,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学校对“就业”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就业”被有意无意地曲解简化为“找工作”的代名词。在我国“有技走遍天下”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教育被误认为是单纯培养“一技之长”的教育,忽略了“一专多技”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为地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欧美国家,公民一生中的职业变换往往会有四五次之多,很少会在同一职业甚至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从一而终”。我国目前职业的流动性虽然尚未达到这一水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一人多岗也必将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向大类招生、泛专业培养方向转变,以适应学生日后职业迁移的需要。

当然,凡事物极必反,需要掌控有度。“大类招生”并非不分专业,职业教育是就业性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向性,“泛专业培养”也并非平均用力,遍地开花。苏州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近几年尝试在机电、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中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而在文科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信息技术等课程,采用互补的方式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学生,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去向,堪称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上一篇:成果下一篇:高职教学评价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