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2024-10-05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共12篇)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1

学界一般都从管理体制角度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为集中式、分散式、行列式[1,2,3,4]。而我们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性活动中,管理主体、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目标、管理目的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产生的较为稳定的结构形态,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有意识的活动,管理理念作为管理活动的价值指导思想,是先导性要素。因此,我们从管理理念角度来探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技术性的组织、控制、协调活动。而从法学角度来说,是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管理工具、方法的活动。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程度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探讨的“基于不同管理理念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实质是探讨“基于不同管理理念的企业,如何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活动”。

1 企业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效能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主要有对称性的“防御性管理理念”和“进攻性管理理念”。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也有对称性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但人们一般没有使用“防御型管理模式”和“进攻型管理模式”的概念,而使用“防御战略”和“进攻战略”的概念。由于管理模式更强调实然性,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实际采取的价值理念,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战略虽然体现一定价值理念,但更多强调其方向性,是技术性问题。因此,以“管理模式”取代“战略”更能对目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理念作出评价。

1.1 企业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

虽然“防御战略”与“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有区别,但两个概念体现了相同的管理理念。因此,要理解企业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需要我们首先梳理人们对“防御战略”的理解,从中体会到学者们对防御型管理理念的理解。有的学者从专利防御战略角度定义,认为防御性专利战略主要是在公司内部实行,目的是防止由于公司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的权力损失[5]。按照这样的理解,对外实施的行为都体现了进攻理念。而实质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理念,都是对其他企业的关系而言的,是对外行为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专利防御战略是指在市场竞争中遇到外国企业的专利战略进攻或外国企业的专利妨碍我国企业的市场运作时,采取的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竞争被动地位的策略[6]。

实质上,防御管理理念就是保护自己权益的理念。因此,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就是相对于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而言的,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进攻和挑战时,而采取应对进攻和挑战,保护知识产权利益的行为方式。

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以护权为管理内容,主要内化防御性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管理工具、方法和手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化受许受让制度,受许、受让他人知识产权;内化专利文献制度、无效制度,及时发现并使用具有产业价值的他人已失效的知识产权;内化异议制度、撤销制度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阻止他人得到授权,或使他人知识产权无效,从而为自己的使用提供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内化救济制度,包括诉讼和行政救济等,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他人侵害。此外,还有一些如专利网的建立、防卫性申请、防御商标注册等,都是具有防御性的手段和工具。

通过制度内化成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实现护权的管理目标:一是保护自己不侵害他人权利;二是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他人侵害。如果说后者是防止权利人权益不当减少的话,那么,前者就是防止自己的权益不当增加。表面看来,权益不当增加是有利于自己的,但因为自己权益不当增加意味着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为避免因侵害他人权利而遭受巨额索赔的风险,需要防止自己权益不当增加。

1.2 企业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效能

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充分内化知识产权法律有关保护制度,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单从保护的角度观察知识产权,是非常消极、被动的观念和举措,不但忽视了知识产权的经济意义,更弱化了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7],制约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以长虹电器为例,改革开放不久,长虹电器开始军转民,生产民用电视机。但最初的长虹电器重视商标而忽视专利创造,重视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制度引进专利技术,而忽视了二次开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习惯于模仿,受许、受让使用他人专利权的长虹电器在20世纪90年代向国际化发展中,立即就感受到了外国以专利壁垒为主体构建的知识产权壁垒。显然,长虹电器长期以来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造成了今天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和自主性知识产权的缺失,每年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达到2 000万美元,使长虹电器不堪重负。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企业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是导致知识产权绩效低,影响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之一,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制度缺陷[8]。

单纯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也不利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因为单纯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运用他人的知识产权,但是昂贵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让许多企业忘而却步,如由于国外有关公司对中国彩电、DVD专利收费逐渐加大,长虹共生产几百万台DVD。如果以各家集团要求的收费缴纳,涉及到专利费用上亿美元。如此巨额的专利费,使四川长虹难以承担,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面临巨大挑战[9]。并且由于DVD专利使用费的收取令中国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厦华、康佳等企业已经被迫退出[10]146。如果将企业资源主要用于防御,甚至以通过取得侵权者赔偿的方式赢利,不能促使企业充分地运用知识产权。

2 企业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效能

2.1 企业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

基于同样的理由,要理解企业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需要我们首先梳理学者们对“进攻战略”的理解。有的学者从进攻性战略目标角度认为,进攻性战略的基本精神就是夺取主动,以达到在竞争中压制对手,使本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5]。而有的学者则以专利战略为例,从本质认为专利进攻战略是指积极、主动、及时地将我国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和国外申请专利,利用专利保护抢先占领国际市场、合法地垄断国际市场[6]。

实质上,进攻管理理念确实是主动精神,但本质上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确权,而更应当是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因此,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当是以“创造、确认知识产权”为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以占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抢得先机的管理模式。因此,可以将其称为“创造模式”。

为激励创造,企业应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和手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化职务发明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依法建立奖励、报酬等激励制度。内化专利文献检索制度,为知识产权创造提供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商业信息支撑[10]15。二是内化专利许可、转让制度、逆向工程制度、合作发明制度以及专利三性制度,进行二次开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是充分内化专利申请制度、商标注册制度、著作权登记制度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权和构建知识产权体系,包括不同类别知识产权体系,同类别知识产权体系,以及不同类别知识产权相互转化确权保护的体系。

2.2 企业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效能

企业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内化激励制度、专利信息检索制度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形成自主性知识产权,但不能确保创新的持续性。因为自主性创新成果不加以保护而为他人免费使用,无疑是鼓励他人“搭便车”,不仅放纵了他人的懒惰,而且创造者不能得到回报,甚至不能收回成本,知识产权法的激励制度不能产生激励作用,创造者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资源支持。单纯的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关注创造的知识产权数量,而不关注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工业实用性和有多大工业实用性。我国的高校是比较典型的进攻型管理模式,其知识产权实用性较差,据报道,从1985—2006年,高校每年6 000~8 000项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不到10%[11],远低于企业的专利成果转化率。

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理想模式——进攻与防御相结合

单纯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单纯的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虽然有其优势,但又存在诸多不足,见表1。

假设管理内容为a,管理工具为b,管理目标为c,效能为y。从表1中可以看出,单纯的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单纯的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存在效能的差异,而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内化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差异,以及管理内容、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因此,效能与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目标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单纯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效能为:

单纯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效能为:

但防御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优势效能又存在互补性,通过优势效能的互补就可以克服各自的缺点。要实现防御型和进攻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优势效能的互补,就需要管理内容、管理目标以及内化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实现结合,即Y3=Y1+Y2=f(a1,b1,c1,a2,b2,c2),从而形成进攻与防御结合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从实践来看,许多跨国公司的成功,正是采用了进攻和防御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如美国苹果公司不像其他跨国公司那样,利用专利的各种战略来布局,进而攻击对手或者进行相应防御;也不像其他公司那样偏好于利用诉讼来获取高额利润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12],而是恰当地运用了进攻和防御。因此,应当将进攻型与防御型结合起来,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理想模式。所谓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就是由原来单纯防御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转变为知识产权“经营”观念,是将知识产权与技术研发方向、企业经营活动、产业结构升级等相结合[7]。以知识产权创造(确权)、运用(用权)、保护(护权)为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具有下列效能,见表1。一是通过“进攻型”内化激励制度、专利文献检索制度等,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完成创造和确权;通过防御型内化实施、许可、转让制度,异议、无效、时效制度,以及救济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二是因为创造了知识产权,而又不能以索取赔偿作为营利模式,那么企业就必须通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作为营利模式。而且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愿意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三是知识产权运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技术创新者因此获得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的补偿与高回报,激发了技术成果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13],创造更多知识产权,从而形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4 我国企业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实现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进攻型管理模式和防御型管理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知识产权能力的企业,对于拥有强劲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具有雄厚资本,较强经济实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通常宜采取进攻型专利战略。反之,则应当采取防御型管理模式[14]。有学者按照知识产权领域重要性能力进行矩阵分析,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领域可分为4个部分:强势重点领域、弱势重点领域、弱势一般领域和强势一般领域。根据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应分别采取进攻战略、突围战略、防御战略和发展战略[6]。这些观点从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现状提出,分别适用进攻型管理模式和防御型管理模式,是一种消极的维持现状的管理模式。面对我国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知识产权能力较低的现状,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应当是改变现状的后来者突围和先到者的持续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最终目的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国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建立。

4.1 自觉、全面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自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尤其是一些企业被确立为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以来,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相比,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仍处于较低的层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自觉、全面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而我国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理解为纯粹的技术性管理活动,似乎知识产权管理仅仅是管理问题而与法律无关。实际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系统性反射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保护、管理为知识产权确权、用权、护权的高度制度化的规范,它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将确权、用权、护权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性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就是进攻与防御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法律反应。因此,自觉、全面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我国企业实施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管理模式的基础。“全面内化”是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系统性的内化,而不是象当前有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个别、偶然运用,是内化的“量”的要求。“自觉内化”是企业要自觉、主动认同、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而不是如当前有的企业自发的运用某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这是对内化的“质”的要求。

4.2 审视并改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企业应当反思、审查既存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既有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我国原来单纯防御型管理模式企业要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防御局面,就必须改变目前仍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放在如何防范侵犯和滥用别人的知识产权,而应当确立自主创新的意识、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原来是单纯进攻型的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对侵权行为坚持依法打击。

4.3 加强面向未来的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建设

我国企业应当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对现有知识产权状况包括知识产权创造情况、分布情况、权利确权运用保护情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制作专利图,或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作为本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指导文件。激励进行自主研发,包括发明创造的自主研发、商标的自主研发等,充分运用各种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体系化确权、保护。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自行实施、许可实施、转让,以及知识产权的入股、质押融资等。充分使用各种保护手段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4.4 政府、社会提供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设的智慧支持

企业能自觉、全面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审视并改变企业现行知识产权,加强面向未来的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建设,是建立在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有良好的认知、内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的。当企业缺乏这样的认知和内化能力、实践能力时,政府、社会应当提供必要的智慧支持。

政府、社会提供智慧支持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是政府、社会在企业没有产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认知、内化的内在需求时,积极从外部向企业内部输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关知识,促进企业产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认知和内化需求。当前,国家和各省、市开展的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工作等,都是主动提供智慧支持。被动式则是政府、社会应企业要求而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促进企业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方式。建设进攻与防御结合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当主动式与被动式相结合,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认知缺失、内化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更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主动性,提供智慧支持。当企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认知水平提高,内化能力提升时,企业才能知晓并提出自己的需求,政府和社会才可以应企业要求提供智慧支持。

摘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以管理理念为标准,一般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为进攻型、防御型,但单纯的防御型管理模式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内容和管理目标,而单纯的进攻型管理模式则以知识产权创造、确权为重点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因此,理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当是将进攻与防御结合,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我国企业应当自觉、全面内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审视并改造既有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面向未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能力的进攻与防御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关键词:管理模式,进攻与防御结合,护权,确权,用权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2

为期4天的内审员培训让我对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体系由了初步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让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以下本次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了解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同时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认识了贯标流程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贯标启动、调查诊断、体系构建、手册编写、发文宣贯、实施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目前我们公司正处于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其次,明白了公司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作用与意义,它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竞争力的需要,指导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化、动态化、流程化和长效化,将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的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融合,对各项工作制订流程,便于全过程控制,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定期检查与改进,确保管理活动的长期有效,实现管理的长效化;它是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的需要,没有知识产权管控的生产经营过程是非“安全”生产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生侵权损失“事故”。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企业就能够对影响过程运行的活动、行为、工作实施控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先考虑,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对不良趋势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良性循环的机制; 第二:通过培训,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

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保证,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知识产权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该有的程序文件都要建立,目前公司已有质量管理体系,本次学习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其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相关的程序文件会有部分重合的地方,这些程序文件可以加以合并或者分开,但是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容,这些内容不能遗漏,必须要建立相关文件制度。其次,独立文件的内容应简洁明了,工作流程要严谨,应明确职责。整个体系文件的内容要一致。不能一件事情这个文件这么说,另一个文件说法又换了。最后,学会利用相关程序的规定要求,避免重复性工作。比如我的知识产权手册说明了人员职责,其它文件只要引用写明具体条款就可以了。

第三: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对我公司的意义。

一是指导管理。《规范》是导师,用来指导企业如何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即使未能通过相关认证,对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二是规范管理。《规范》是镜子,用来帮助公司发现问题,并有效改进。《规范》贯标的过程,是企业对立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经营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整改、规范的过程,是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对公司防控经营风险,提高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衡量管理。《规范》是尺子,用来衡量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到底有多高,差距有多少,清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规范要求的差距,发挥从差距中找不足,从改进中求提升的作用。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3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即建立知识库,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而知识契约的确定,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包括分配股权奖励)制度等。

第四,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知识管理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管理实施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勤务系)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4

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开始注重知识管理建设,而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应用的两种重要制度,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两种制度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种制度的顺利运行,为了充分发挥这两种制度对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现对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作为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组成,其作用日益明显,知识管理不能仅仅理解为管理学新增加的内容,他意味着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它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它与传统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了虚拟的概念资源—知识,对试题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在创痛量化的、线性的科学管理方式智商的一种管理方式,体现了科学管理与管理艺术的结合。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立足点也不尽一致,其最常见的定义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传送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知识的生产、组织、转化、获取、传播、共享等。而对于企业,我认为目前主要在于科技成果的管理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2、科技成果管理的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目的和意义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国家的重要精神和物质财富,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主要标志,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科技成果统计资料、数据,使党和政府能及时掌握科技发展的状况,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计划,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2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数也是检验各项科技计划执行情况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指标,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结于提高科技工作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当今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科技成果信息的管理、开发、转化工作,将为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作出贡献。

3、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比较

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应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包括一套比较完备的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还包括内部成果的评选、鉴定及推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为了保护智力成果而产生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智力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这一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两种制度既相区别又有着一些相同点。

3.1两种制度的相同点

3.1.1是建立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力成果的转化应用,充分有效的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在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成果管理主要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环节鼓励和促进了智力成果的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则通过知识产权的公告,转让等环节鼓励和促进了智力成果的应用。

3.1.2是本质相同。都是对创造性智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科技成果管理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科技成果鉴定,成果登记及奖励(科学技术奖励)等行政手段实现了对智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有权按规定程序申报国家奖励,经批准后有权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又如我国合同法规定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的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另外,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刑法》29中的有关规定对科技成果的有关专有技术实施间接保护,而知识产权则通过运用《民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及《商标法》等法律手段实现了对智力成果的确认和保护。

3.2两种制度的不同点

3.2.1性质不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主要通过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来实施对科技成果的鉴定、上报登记、奖励、推广应用等,遇到科技成果权属或侵权纠纷时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属于一种市场行为,主要通过知识产权所有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成果的申请、审核、批准及公告等,遇到知识产权的权属或侵权纠纷时主要采用法律及行政手段来解决。

3.2.2客体及其要求不同。科技成果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纳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内的科技成果或少数计划外的重大杰出科技理论和发明发现,这些成果一般都要求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可以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文学、艺术领域内创作的作品,并且这些智力成果一般不要求是杰出的,只要符合其法定要求范围的均可申请受到保护,且不一定要求经实践证明是否可以应用只须有技术方案即可。

3.2.3确认方式不一致。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主要是以精神奖励,主要是荣誉权。如也可以通过鉴定之后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办法成果登记证书。而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是以保护财产权、专有权、使用权、转让权。这种经济权利的方式对智力成果予以承认,同时适当考虑精神权利,如署名权。

3.2.4应用范围不同。科技成果管理的地域范围较灵活,可大可小,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某几个国家(如欧共体尤里卡计划)或某一个区域(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范围一般较固定,限于世界和国家这个层次,而没有只限于某一基层单位。

3.2.5公开程度和方式不一样。科技成果在应用之前一般不公布其内容,科技成果是靠科技人员自我保密的方式维权,公开某一技术成果一般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但专利等知识产权一经申请就必须公布其主要内容这是专利法的规定和一种国际惯例,并且专利技术要保密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才能成为保密专利。

3.2.6时效不同。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依完成者自身对技术保密情况而定,可长可短没有统一规定,随着技术失密、揭密,科技成果的技术成为公知的技术后,科技成果权益无法再得到保证,科技成果权随之自然失效,而知识产权则都有明确的时效性。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协调性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尽管在本质、目的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毕竟两者在性质、客体、要求、承认方式、管理程序等方面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两种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由客体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如我国专利法规定,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如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新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但这些均可纳入到科技成果管理范围,又如因丧失新颖性而不能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却可纳入科技成果管理范围,由于同属科技领域的成果,两种制度有的管,有的不管,这就势必造成不协调现象。

(2)由要求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科技成果一般要求是前人没有的,先进的,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其登记审查采用发明在先的原则,而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则要求成果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万方数据科技进步与对策,月号其登记审查一般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这就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某人获奖的科技成果被他人率先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二是具有先进性的成果因自己已经通过一些方式公开而丧失新颖性失去专利保护。如我国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国际领先,其实用价值也很大,但由于在申请专利前发表了论文,致使绝大部分技术内容在国外不能申请专利,丧失了专利权。

(3)由地域性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各省、市、县、大学、研究所、公司、企业均有自己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这就可能出现同一研究成果由不同科技人员各自独立重复研究出来以后,在本部门或本地区实施并可能同时获奖的情况,并且他们可以各自对自己的成果享有科技成果权利。但如需获得知识产权如专利保护的权利,则必须根据先申请原则确定专利权的归属。这样就会出现同一科技成果只能授予先申请的一位而其他独立完成但未申请专利者不能继续实施这一成果的现象,充其量在其充分举证后享有先用权,这样就牵扯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权属纠纷问题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协调性的举措由于两种制度的不协调性,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理顺两种制度的关系加强两种制度的协调性势在必行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

(1)转变观念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计划经济使我国许多科研院所长期承接着来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和任务,毫无竞争意识,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及科技人员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我国在科技管理上长期运用成果奖励作为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只愿意申报成果而忽视申请专利,比如陕汽控股集团在没有实行专利申请奖励之前,广大广成技术人员申报专利的热情不高,申报专利数量少,尤其是申报时间较长的发明专利申报数量非常少。而对于各种科学技术奖励就比较积极,因为在评定职称、个人晋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受到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范围将随之扩大和增加,而对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新客体、新问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正积极探索,重新审视,力图通过法律的修正和补充,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修正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方面,参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的修改,补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制定和实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给颇具特性的集成电路和商业秘密以专项立法保护;二是修改《专利法》增加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规定并赋予专利管理机关更多的行政处罚权;三是修订和完善《商标法》,扩大商标保护范围,建立防御商标保护制度;四是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应完善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强化软件著作权的法律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更多的科技成果通过法律的方式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保障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当以激励科学理论,公益行业,基础农业和国家纵向计划为主,因为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难以取得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地将他们推向市场。

为了更好的保护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基础研究,而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应当以推进和提高放开一片,的科技战略为目标,在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拓中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准,以推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发展。当前,我们尤其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的协调工作,既不能降低科技成果管理的地位,也不能抑制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作为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鼓励科技人员将自己的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改变由科研项目完成人提出知识产权申请并承担相关费用的简单做法,应主动对其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并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不得在科技成果的管理中产生任何违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也应给此项工作予以配合,对已鉴定的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相关权宜时,应简化手续,使得科技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促进互相发展。对于企业,在处理好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同时,应该健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更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后更要完善企业知识地图和文化蓝图,让知识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知识管理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知识管理体系中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及意义,然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关系,最后提出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鉴定

参考文献

[1]王炎坤刘桂芳吴佐明谢冠斌科技成果管理.

[2]蒋天颖.季伟伟.施放.制造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3]刘继昱专利制度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中国专利报.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篇5

1、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推进计划承担单位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2、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承担单位企业

名单1、2、3、4、5、6、7、8、9、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江都市显业集团 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扬州银河毛制品有限公司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

10、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11、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江都市精英体育用品厂

13、扬州江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14、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5、扬州康岭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6、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3、列入扬州市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推进计划实施单位企业名单

1、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2、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3、江都市显业集团有限公司

4、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5、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6、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7、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8、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9、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0、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4、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与特色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总结及近两年所取得的成效与特色

为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技术、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促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目前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7项,外观设计1项,13项发明专利均初审通过并提交实质审查。

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公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利工作开展也取得了一

定成绩。

一、职责明确,分级管理

我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分二级管理,其中技术中心为专利的归口管理部门,设专人管理,各研发部门(即,数控冲床技术部、数控折剪机床技术部、数控开卷线技术部)分设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负责所辖技术部知识产权方面的具体业务。

知识产权的对内监督、对外协调是技术中心统管负责的内容。其中监督包括期限监督、费用监督、知识产权标记使用监督。对外协调包括跨部门间、与上级行政主管单位间,以及与代理机构间的业务协调等,同时还要对知识产权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负责。各产品技术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专利的检索、申报、变更、转让等具体事宜。职责权限明确后,对专利业务拓展及工作接口衔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扬州锦江专利事务所、北京连和连扬州分公司、泰州专利事务所三家作为我公司的专利代理人,负责办理公司专利业务的委托代理工作,这也促进了我们专利工作向正规化管理稳步迈进。

二、整章建制,进一步细化业务流程

(1)建立专利工作管理制度

公司2005年11月颁布实施了《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对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工作、专利资料的筹备申报工作、专利信息的检索查新工作,授权后的变更、转让、备案、放弃、缴费及专利档案保管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以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为例。各技术部在申报专利申请前,细化内部资料的审查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审查是否具备专利的实质性条件;审查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审查可否运用技术诀窍进行保护;而且包括申请何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确定申请专利的时机等。经过系统审核,对专利申报前的初审环节进行了逐一细化,这样为专利的正式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进行保密教育,建立激励机制

公司对涉及技术秘密的部门及人员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并通过设立专项保密资金、制定泄密惩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强化员工的保密意识,对已被国家授

权的职务发明专利,由各技术部确定对相关设计人/发明人进行奖励的方案,用以激励一线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

(3)强化技术保密管理意识

在申请专利前,相关人员必须对该发明创造进行保密。该项措施在专利制度中做出了明确要求。公司人事部门每年组织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协议),并根据每份员工从事的岗位不同,确定详细的保密条款。公司员工在离职、辞职,或者临时工作人员在离开公司前,应将其从事、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资料交还给公司,并承担保密义务。同时规定未经公司许可,不得擅自发表涉及保密内容的文章,不得将属于公司的发明创造申请个人专利。通过专利制度的全面建设,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知识产权加以了保护。

(4)强化维权力度

针对打假维权,我公司在职能部门设置上,采用双重保护。首先在销售公司内设置市场监察部,负责以经济、行政等手段从事打假维权,继而加强了专利产品在市场运行中的保护力度。其次,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需要以法律诉讼方式维权时,市场监察部将案件移交给监事局进行处理。监事局的职责是通过司法手段和司法途径进行外向性维权,维护公司发展成果和合法权益,保障公司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权利归属更加明晰

公司对以下三种专利权利的归属及其相应保障措施,也做了明文规定。①凡以公司名义申请或已授权的专利,专利权归公司所有。

②当公司与其它单位签订有关技术开发合同,或者签订其它在将来履行中可能产生发明创造的合同时,合同中应明确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

③对于跨公司合作、工作的人员及公司临时聘用人员,公司应当事先就该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与其本人及接受或派出单位签订合同。

有了制度保障,业务的运行才能顺畅。整章建制后,专利业务流程理顺了,各环节的控制节点清晰了,而且项目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也增强了。

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符合申报专利的项目,及时申请专利,为保护自有知识产权,2005专利申请量为21件,比2004增加了10件。而且2005年当年共有10项实用新型专利相继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2006年,我公司开发了无人操作数控板料折弯单元、数控高精度板料开卷分条卷取线、数控清洗堆垛线等多个新产品,申请了近20项专利。

四、大力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

“精密高效金属板材加工技术及成套系统”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技术含量高的升级换代产品,该系统由开卷校平飞剪线(上料小车、开卷机、校平机、飞剪机、输送平台、堆垛装置)、冲床上下料装置、数控转塔冲床、折弯操作机器人、数控折弯机、分布式集成控制系统等组成,可将金属卷板加工成任意形状的平板和钣金件,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是一种具有精密、高效、节材、节能特征的柔性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成套系统。该系统先后申报了11项国家专利,共投资9000万元,推动该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市场竞争促进着企业的发展,挑战中蕴含着企业商机,我公司将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6

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成立于1996年的福田汽车是目前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福田汽车于1998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有资产300多亿元,员工近4万人。公司以北京为全球总部、创新中心和业务管理与运营中心。此外,在国内的京、鲁、湘、粤、冀、鄂、辽、新等多省市拥有整车和零部件事业部;在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发分支机构;在印度、俄罗斯设立了事业部,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KD工厂,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适应公司整体的管理运营工作,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福田汽车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协调配合、运作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福田汽车法律事务部副经理、知识产权部部长李千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据李千江介绍,福田汽车的知识产权业务是从2000年以后一步步开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原有的知识产权相关业务是由多个部门分头进行管理的,比如专利管理放在研发部门,商标管理放在品牌部门,版权管理放在IT部门。2008年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最初只负责商标业务,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知识产权业务工作。2009年正式成立知识产权部,作为法务部内设的二级部门,统一管理公司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

鉴于知识产权是一项介于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工作,为加强法务部门与研发部门的联系度,知识产权部又进行了专业细分,下设6个三级部门,包括商标版权部、综合业务部和4个专利管理部(见图)。专职人员共有18名,另有数十名兼职人员。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与分工如下:

综合业务部主要负责制度建设、人员建设等非专业性工作,具体包括:知识产权业务全流程过程控制;检索管理、费用管理及法律期限监控;专利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维护;知识产权制度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政府关系、司法资源与律师资源建设;国家的政策法律研究运用;知识产权案件与纠纷处理;知识产权资产经营等项工作。

商标版权部主要负责商标、版权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查询、注册登记事宜;商标驳回复审、异议、变更、续展、注销、撤销;司法资源及代理机构的管理;集团商标、版权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工作;其他与管理有关的事宜等项工作。

专利管理部是根据公司主要产品线,分别设置在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和制造装备(工程机械)等几大业务单元当中,主要负责专利的创建、专利情报的搜集、专利侵权的防范及专利运营及争议解决,具体包括:专利申请业务;研发项目的侵权风险预防;研发项目及竞争对手的专利情报分析与利用;本部门的专利侵权纠纷、专利转让和许可;专利培训和咨询;专利维持与放弃管理等项工作。

“将专利工程师派驻到各研发中心,与研发人员一起办公,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研发过程,更好地为研发服务。”李千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多数上市企业不同,福田汽车与控股公司北汽集团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权责清晰,属于业务指导关系,各自独立运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福田汽车全部的技术成果都在股份公司自主研发取得。

不断深化专利管理工作

据了解,从公司成立到2009年之前的十多年里,北汽福田总共才申请了一百多件专利,与公司每年数百亿元的产值严重不匹配。因此,公司知识产权部最初的工作也是从推动专利申请开始的。

“为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工作,公司于2009年制定了专利倍增计划,提出在未来3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要增长一倍,争取用3年时间,使公司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2000件。”李千江介绍说,“为了保证该计划的顺利落实,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工作来推动计划的实施。一是进行政策引导,将每年的专利计划分解到各个研发中心,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奖励金额是当时全行业最高的,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普遍要高出一到两倍。二是加快人员队伍建设,公司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一批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人才,在吸收国内同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与体系。三是配套资金的保障,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投入从最初每年几百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万元。四是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在最高决策层设有知识产权与品牌经营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任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成员由研究院的副院长和各研发中心主任组成,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还设有专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任由公司主管研发副总经理担任,其职责主要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福田汽车顺利完成了这项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截至2012年9月,福田汽车共申请专利2500余件,授权专利1700余项。

在完成了专利倍增计划之后,福田汽车开始认识到,专利申请只是一项相对初级的知识产权工作,接下来必须向更深层次进行业务拓展。在稳定专利申请工作的同时,又开展了企业侵权风险控制工作,参照国内其他企业的作法,制定了专利侵权预警风险控制流程,将专利管理嵌入到研发项目当中。此外,还加强了专利信息利用工作。分布在各研发中心的驻点专利工程师负责收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专利文献的检索、查询,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答案,再将分析整理后的信息反馈给各研发中心。

根据公司的整体专利战略,福田汽车将专利业务细分为九大业务模块和几十个小的业务模块。比如在专利申请方面,提出逐步从增加专利数量到提高专利质量方向转移。为此,公司专门进行了专利布局研究。一是对行业进行疏理,将产品划分成若干系统,每个系统又细分成众多的零部件,做好专利分类,形成树状图。二是对本企业专利进行疏理,找出在哪些技术点上有优势,在哪些技术点上还存在不足。三是确定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在哪些技术点上有优势,哪些是行业热点。在此基础上,在确定未来的专利申请方面,就不再简单追求申请总量的多少,而是强调在关键技术点上专利数量的多少。

为保证专利申请的质量,公司在专利申请方面设有三层审查机制。在专利申请案子写完之后,先交与技术部门进行初步审查,技术上通过之后再转到专利工程师进行法律层面的审查,最后由知识产权部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定期对专利申请书进行抽查。另外,公司还有专利评审委员会,第三个月召集一次全体会议,对专利申请进行技术与法律方面的全面审核。

为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价值,福田汽车还加强了在专利运营方面的工作。

今年2月,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据了解,在组建合资公司的过程中,福田汽车的知识产权优势得到了一次极好的发挥。福田汽车在与戴姆勒汽车合资过程中对部分专利进行转让,以无形资产进行了合资。福田汽车和奔驰-戴姆勒公司的中重卡合资项目中,实现外方企业全额现金出资,中方企业出资额中有超过20亿元人民币是经评估的无形资产。合资公司产品在中国范围内以福田欧曼品牌销售,每年合资公司需要向福田汽车支付1500余万的技术许可使用费。

戴姆勒在中重卡的高端市场具有品牌、技术和产品优势,而福田在中重卡的低端和中端市场具有技术、产品和成本优势,双方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战略互补性。

“这是在中国汽车领域,第一次由中方出无形资产,外方出现金的合资项目。”李千江表示,“这件事让公司上下更加清楚,专利是能够让我们尝到甜头的。”

汽车行业有关专家则评价称:戴姆勒和福田汽车的合作打破了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仅设立组装工厂的旧有模式,开创了中外合作双方以中国为运营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先河。

全球化的商标布局

目前福田汽车旗下共拥有欧曼、欧辉、欧马可、蒙派克、迷迪、风景、传奇、奥铃、萨普、时代、拓陆者等十一大产品品牌。福田汽车商标管理工作是与集团的整体品牌管理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司的品牌与传播部负责商标的设计与品牌的营销工作,而知识产权部则侧重从法律角度对商标事务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商标注册、运营及争议解决。

据李千江介绍,福田汽车商标管理的历史较长,自公司成立起就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截至2012年9月,福田汽车在国内注册商标近600件,包括福田集团全部品牌以及重要品牌的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海外注册商标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共1600余件,包括福田集团五大产业品牌和汽车重要子品牌。

到目前为止,福田汽车共取得北京市著名商标6件,中国驰名商标认定2件。继“福田”商标在2009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后,今年4月27日,福田汽车在第12类汽车产品中注册的“FOTON”商标再次获得驰名商标认定殊荣。

李千江认为,这是福田汽车多年来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坚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成果。驰名商标不单纯是一种智力成果,而且还是企业文化的象征。由于中国驰名商标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及受保护性,被赋予了比较广泛的排他性权利,并享有较高声誉,可以使企业的其他产品受益,提高企业对外部的吸引力,进而使企业及品牌的价值倍增。

“对于一家产品出口的企业,商标在国外很容易遭遇经销商抢注的情况。因此,做好全球商标布局是福田汽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如果将每一件商标都进行全球注册,那费用无疑将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海外商标战略是主商标全球注册,子商标重点布局。”李千江说。

在做好商标布局的同时,福田汽车还积极开展商标权利保护工作。对于侵犯福田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果断地采取诉讼等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获得了合理的赔偿,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

作为一个已有十几年知识产权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技术背景出身的李千江自进入知识产权这个大门后,虽然经历了多家大型企业的历练,但始终没有脱离知识产权这个跑道。

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李千江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国内,东南沿海的企业由于产品多以海外出口为主,所以比较早的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而北方的企业因产品多以国内为主,因此在知识产权方面明显比南方企业发展滞后。”

刚进公司的时候,李千江发现公司内部对于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强。后来他通过加强内部培训、撰写文章、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逐渐使公司上下开始接受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这些经历也让李千江意识到,培育一种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是最难的一件事。

李千江认为,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还不够高。部门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如果一个部门多年下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其地位是很难获得提高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损失的没有损失也是一种收益,被称作消极收益。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还停留在专利申请等比较初级的业务方面,许多新兴业务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李千江表示,“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一大制约因素。而真正的高级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不仅要了解技术研发,还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知识产权环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再陌生。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引起了大多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竞争企业在经济实力方面都大同小异。企业生命力的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专利技术和品牌,而一个企业如果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懂得保护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就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能够明显地领先于同类竞争企业,有一句俗语说得好: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就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作用。

2.知识产权保障企业的核心技术不被侵害。在现在的经济市场发展中,由于侵权而发生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一些企业由于这种原因,更是使自身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创造出的核心技术,却由于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而使花费的精力付诸东流,这也大大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倘若在企业研发之前就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无疑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保障,也让员工可以更加积极地发挥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叱咤风云,成为市场中的常青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懂得保护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它为企业上市以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明白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关键作用。但是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了解了知识产权管理,但是它仍然是企业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项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不够。企业只是认为知识产权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将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来看待,由于一直以来的管理习惯,企业仍然是高度重视有形资产。另外由于对知识产权的知识了解并不深入,很多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就会引发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以及人才的缺乏。而一切发生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对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仔细观察市场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某一个企业研发出了新技术,在市场中很快就会涌现出大量的类似的仿冒者。可是由于企业没有及时地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甚至会由于维权费用较高,放弃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导致知识产权侵犯案件不断滋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案例一: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及执行的措施案

2007年4月10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申诉,指控中国海关处理侵犯知识产权的措施与WTO规则不符,中国惩治盗版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刑罚门槛规定太高,为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避风港”;要求中国修改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等。该案主要涉及的是著作权方面的利益,而著作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财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给很多人带来了传统经济条件下根本带不来的财富:比尔·盖茨主要靠windows软件成为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著名学者易中天和于丹等依靠《百家讲坛》及他们出版的与讲坛相关的作品,进入中国知识分子中富人行列;赵本山、小沈阳等依赖自己的艺术表演,让自己也让许多与己相关的人改变了命运,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中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文化产品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基于自己“文化产品”的制造优势,试图通过国际制度的实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该案可见一斑。

3.企业没有设置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众所周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保护完好,研发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知识产权,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相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可是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更有部分企业根本不关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机构的不完善,无疑会阻碍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环顾众多企业的发展形势,多数企业是一味地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而知识产权保护却普遍滞后,这就导致企业中或者企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混乱,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切实采取解决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转变对知识产权的原有观念。企业应该着重教授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使企业上至各层领导人下至普通员工都应对知识产权有着准确的认识。 这就需要企业将知识产权知识融入企业员工的日常培训当中,而且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将它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以此达到实际的效果。另外要着重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专员,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转变原有只是重视厂房和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观念,加强对知识研究成果以及知名品牌的重视程度。

2.设置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至关重要。因此面对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并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措施的进度,如果出现问题,能够采取有效的改善办法,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当然,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不同规模的企业一定要设置与己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如若是大型多元化集团产业,就适宜采用集权式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因此,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设置适合自己企业,能够为企业经济带来最大化利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3.优化外部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政府也应该在推动知识产权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够借助于政府的力量,相信也会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政府应该即时下发并传达知识管理制度,让企业能够对最新的政策的得以准确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对企业加以指导,促进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障各企业的良好竞争环境。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

随着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机制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知识产权经营效益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断生产和销售产品,也将生产和输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薪技术。

1.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模式向第四代转变。企业在向第 四代研发管理改变的进程中要实现五个转变,提升四个能力。

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经营策略由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向主导企业发展转变;二是竞争方式由适应性向破坏性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由以问题、需求驱动为主向以技术引领为主转变;四是创新评价由以效益衡量为主向以能力贡献为主转变; 五是创新成果由知识产权管理向知识资产管理转变。

提升四个能力:一是创新思维能力;二是科技策划能力, 科技策划能力基于对科技发展信息的综合研判能力和创新方向的把握程度;三是科技资源国际化能力;四是体系保证能力,企业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体系执行力,通过推行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建立独立的项目团队组织,持续提升体系的效能和效率;将研发管理由一个部门提升到针对企业整体创新活动的管理。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向扩展式转变。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向第四代转变,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向扩展式管理模式发展。

3.知识产权经营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加速器。不远的将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为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不仅要出精品,而且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相对于产品收益的增长来说,技术收益增长的速度将逐渐加大,知识产权经营将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加速器。

五、结论

知识产权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简单的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削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企业提高对知识产权概念和法律关系的认识,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这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知识产权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讨论。按照中国特色的常规判断:越是强调一个主题,越意味着缺少这个主题!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产生、保护能力的薄弱,与的基础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环境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针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等四大内容进行剖析,希望可以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提供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浅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篇8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1 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

1.1 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自主创新能力, 而自主创新的基础与衡量指标又为知识产权, 企业经过不断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 对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开发, 并使之产权化, 然后再将其投入到生产领域, 这样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就可以从这些新产品的开发而获得, 从而还能将其转变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1.2 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企业由于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这就使其产品具有“独创性”, 真正实现所谓的“新产品”的目标, 当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时, 该企业就赢得了市场, 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1.3 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企业降耗、节能、减排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蕴涵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而成为可能, 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 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大大提升。

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认识不到位

当前, 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知识产权管理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进行规划。有形资产及其管理是企业所重视的问题, 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对于专利战略也缺乏研究和制定。多数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缺乏从战略高度的规划, 致使其自主创新成果只在我国申请了专利, 而到国外却没有申请, 一些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 但宣传力度不够, 这就造成专利成果利用率低, 从而无法提高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

2.2 知识产权管理缺乏资本化运作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多数只注重对其表面的保护, 而未进行资本化运作。模糊了对知识产权概念和价值的认识, 尽管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努力创造了智力成果, 然而企业家对其重视不够, 并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进行有效保护, 并使之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2.3 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只有拥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据相关调查表明, 当遇到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时, 企业通常都是直接聘请律师来帮助解决, 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机构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 也没有相关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的专门人员的配置, 也缺乏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引导。

3 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初期实施防御型战略

企业要以自身现状、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依据, 编制出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 并在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资产运作、发展规划等环节纳入该战略, 以促进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在企业实现防御型战略之后, 就会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资源, 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 此时企业就可以逐步向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过渡。待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也顺利完成后, 企业再考虑进攻型战略的实施。

3.2 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 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胜与否。因此, 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企业当前急需完成的工作之一, 并要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归纳到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中。市场竞争需要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同时, 企业还要将人才市场中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 组成一支分工合理、团结互助的队伍, 此外, 还要加大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证。

3.3 资源适度与有效投入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9

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是企业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江苏省首先探索、尝试、启动了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几年来发展的几百家企业通过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标认证,取得了有益的成效,企业通过贯标工作提高了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经济收益得到了增长,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2012年6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河北、浙江、陕西、湖南、江西等省市启动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行试点工作,开展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工作培训。各试点省市高度重视,配合有序,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制订了本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和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直到2013年3月1日,我国为了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精神,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正式提出开始实施第一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该规范的实施,为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指南,成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和地方知识产权工作新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我国企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5年年初,广西在南宁、柳州、桂林、贺州等地的9家作为首批启动贯标工作的企业相继开展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标工作,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知识产服务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据统计,2015年年底广西已有20多家企业启动了贯标工作,这对于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都是独有的创新之举,在国内来说,也是全新的起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西起步得更晚。对于广西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有限、产业和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融资渠道不够顺畅,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比较大。与此同时,广西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还不够,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1]。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索广西企业是否有必要拿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及实施该规范的可行性,从而推动广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广西企业实施《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基本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首部标准。在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完成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心情、责任感、利益关联程度和做好工作的能力。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能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最高管理者在提高自律、保持清醒市场导向的同时会自觉地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提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同时管理者也会鼓励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中得到部分优秀的建议,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标准,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针、体系要求、资源管理、运行控制、合同管理、检查、分析和改进等细则。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从原材料采购到将产品推向市场,在规范性管理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技术、知识产权问题所在,并根据技术问题及市场需求制定相关的部署知识产权创新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策划专利布局,不断地提高企业的自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受理的中国专利申请总量为1 124 456件,其中发明专利受理总量为424 041件,受理的国内申请人的发明专利有360 675件,其中江苏、广东、北京、浙江、山东和安徽的发明专利受理量在2万件以上,占据前六位。这些地方很早就实施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的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早在2003年就开始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第一个制定并推行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省部,该规范的推行使得江苏省的知识产权工作突飞猛进。2008年,江苏省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了10万件,接近12万件,超越广东,位居全国榜首。因此,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这对于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动力源泉。创新、发明只有成为企业的主导力量,才能使企业形成真正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持续性,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广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不足,现阶段大都是追求眼前的利益——经济利益,往往看不到长远的利益——知识产权带来的无形知产。企业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某些资助、评审、税收优惠等而应付地做一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这对企业带来的利益只是眼前的,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毫无帮助[2]。这个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原因有2个:一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在根本上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二是企业员工主要是研发人员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对创新的方法掌握不足,忽视了很多有价值的创意及由此可形成的知识产权。

企业通过贯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就可以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发明创意”“知识产权商品化及产业化”“知识产权资本化”“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化”“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等管理进行专业化流程控制,这不仅可以增强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知识产权意识,调动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使企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职工创新才华充分施展,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和保护,创新效益充分体现,还可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

同时,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就是通过创新发明,通过实施《知识权管理规范》,能够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全面管理,改变经营方式,努力使自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使企业转型升级,真正做到让企业的知识产权物尽其用。

(3)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提升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掌握多少知识产权和如何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财富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价值的体现。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组根据调查的结果认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体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第二个阶段通过加大研发投资,推动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出口;第三个阶段遭遇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被迫付出高价;第四个阶段汲取教训,加大在收购、自主开发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力度;第五个阶段则开始享受知识产权的互惠互利,有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获得无形的资产[3]。从整体上看,我国现在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并逐步开始向第四个阶段过渡。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一方面,中国产品因缺乏知识产权资产而成为低档产品、便宜货的代表;另一方面,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又往往遭到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无法进入关键的出口市场或者要为此付出可观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我国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并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产品销售、运行控制、合同管理、检查、分析和改进等进行一系列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进一步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使得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中自觉、积极地以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力量,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市场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

(4)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或重要性,最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国内企业在国外遭遇到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等问题,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当中。例如,英特尔公司诉深圳东进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诉宁海县京杭汽配有限公司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纠纷案;上海鸥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诉北京中机创杰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陈建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思科华为知识产权纠纷案等。也曾有报告显示:在电商企业遇到的法律纠纷类别调研中,30.77%的企业表示没有发生过纠纷;23.08%的企业有债务纠纷;61.54%的企业有知识产权侵权纠纷;38.46%的企业有合同纠纷;30.77%的企业有不正当竞争纠纷[5]。其中,知识产权纠纷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纠纷,主要是因为知识产权是私权,具有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是公开的,难以受到严格的控制,这使得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无处遁形,也意味着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在企业当中越来越严重,企业应当加以重视。

在面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中,有些企业反应比较迅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并投入一定的诉讼费用积极应对。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已意识到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但是在运用知识产权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行业行为上仍显得迟钝和笨拙,尤其是涉外诉讼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敢应战,只好忍气吞声地交上“买路钱”换回一时安宁,守不住自己的筹码,常常变成待宰的羔羊。

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可根据他人在市场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并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及自身条件,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做好知识产权检索、风险评估、产品设计更新等必要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针对知识产权问题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同时,在遭到他人仿造侵权时可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在产品销售中如遇他人诉讼,可依法制胜对手,或可缓和、化解矛盾,减少知识产权风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符合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为全面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推行符合创新发展需求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工作政策引导体系,引导大部分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增强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广西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广西知识产权局于2015年推出《广西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发展规划,目标至2020年,广西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企业达到600家。在此基础上,广西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很多相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扶持政策,比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课题项目、推行广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扶持工作等。这些政策不仅仅是资金资助,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同时还引进了国内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人才,通过机构、人才对企业的指导,顺利推动了广西企业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标启动工作。截至2015年12月,广西已有20多家企业相继启动了贯标工作,这些企业大都按贯标进度完成了工作,建立了所有体系文件,有些企业已在内部运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体系,形成记录文件并对缺少的材料进行补充,当体系运行3个月后,即可对记录文件进行外审。因此,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仅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也符合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说明了在广西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可行的。

2 结论

企业要持续创新驱动发展并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重要的获利来源,必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起取得、保护、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机制,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从而创造更多的效益。对于知识产权水平相对落后的广西来说,更有必要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这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扶持,还能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获得系统性的提升及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红红.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TIPS)的经验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建筑与发展,2012(11):1-2.

[2]陈世金.浅谈PCB企业专利技术及知识产权管理[J].印制电路信息,2015(4):55-58.

[3]周艳.知识产权管理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27-28.

[4]潘国斌,叶玲.《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在企业中的运用——以江苏柳工机械有限公司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3,26(1):35-38.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篇10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 从宏观上看,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 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 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 即建立知识库, 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 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 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 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 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 从微观上看, 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 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 为什么的知识, 怎么做的知识, 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 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 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 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 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 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 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 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 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 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 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 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 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 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 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 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 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 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 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 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 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 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 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 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 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 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 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 促进知识共享, 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 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 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 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 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 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 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 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 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 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 而知识契约的确定, 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 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 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 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 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 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 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 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 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 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 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 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 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 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 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 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 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 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 (包括分配股权奖励) 制度等。

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 管理 科研发展

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自主创新、科研发展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壮大科研实力、储备攻克高新技术难题等重要无形资产的有力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对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科研发展构成不利因素。因此,如何规范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亦是目前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不足,因为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还比较多。众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甚至有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师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但总的来说,高校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运用价值仍有待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在知识产权相应投入方面也有待于加大。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很是淡薄,虽然会申报一些专利,但都是为了奖学金、毕业等,对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实用价值、如何实施运用漠不关心。有部分知识产权确实通过签订合同转让/许可给了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因为没有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或者办法,一些很好的发明创造低价“卖”给了受让方,甚至有教师离职带着自己的职务发明下海经商,无形中变公有资产为私有资产,这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2.2 知识产权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还很不足,并不是不想投入,实在是力不存心,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其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还不及部署院校的零头,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的部署院校相比,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研发展工作的障碍。财政拨款有计划,因校因地而异的局面对一些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高校领导层也会权衡在有限的财政预算里到底该划拨多少给科研创新发展,如果重科研,就会有所倾向地多划拨一些,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在这点上还是有所取舍的,尤其针对知识产权方面,因为一个高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只靠科研创新发展,教学的任务也很重要,缺乏了财力投入,自然而然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就不能有所保障。

2.3 知识产权转化重视不够 知识产权的运用是其创新的核心,其中转化运用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然后再进行转化运用,高校对转化了的成果所签订的合同按照横向项目来管理,然而并没有出台针对专门从事成果转化教师的职称晋升政策,这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3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想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在入职或者入校的时候就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系统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高校也应该相应出台一些政策,使师生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自己创新创作的有利武器,是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无形资产流失的最佳渠道。申请知识产权的本质是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保护起来,通过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术,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当然,这需要规范從申请到授权,和从过程管理到最终转让的整个流程。

3.2 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高校应该意识到搞好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定学校阶段性发展思路时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到重要位置,搞好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相关专职人员的培养,以及对师生的业务培训,加强相应鼓励政策,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一些实际运用好的发明创造给予鼓励,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3.3 转变知识产权转化传统观念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实施措施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够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教师非常关心的职称晋升和奖励等方面,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转化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应该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引导。

总的来说,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科研发展的制约,进而研究对策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增长。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的密集地,理所应当首当其冲,为知识产权与科研发展的协同创新有所作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迎接新的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2008.

[2]余梦.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3]余梦,赵树凯.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如今知识产权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高度, 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 因此,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1 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界多年来就流行一句熟知的习语:“一流的企业经营标准、规则;二流的企业经营品牌、专利技术、文化;三流的企业经营产品, 搞价格竞争;四流的企业卖力气, 经营苦力”[2], 而知识产权包含专利、商标、著作权、标准等, 一流、二流企业所经营的范围都在知识产权范围内, 它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1.1 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法宝

知识产权是由国家授予的合法垄断权, 知识产权一旦获批, 就会在市场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其权利。如果发现有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时, 企业可以利用法律武器要求对方停止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或者要求赔偿因侵犯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2 知识产权可以保护企业的创新思想

企业研发一项新产品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的创新思想将会付诸东流,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预期, 也很容易让企业丧失继续研发的信心。如果企业在研发初期就将自己的创新思想申请知识产权, 就会避免研发后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研发人员研发积极性。

1.3 知识产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很难做大做强。如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 其申请的首要门槛就是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没有知识产权, 企业很难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大的发展。

2 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弱, 绝大部分的企业目前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抽象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这个层面上[3],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 总结出现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四个不够”的通病。

2.1 企业领导层对知识产权重视力度不够

领导层所做出的决策攸关企业发展, 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了解不太深入, 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知识产权相关工作, 没有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中。

2.2 企业对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够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在于员工, 他们在生产第一线, 是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但是, 很多企业员工却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 即使他们有好的创新思想, 也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进行保护, 出现知识产权宣传脱节的状态。

2.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的部分企业, 由于本着为了申报知识产权而申报的意图, 他们很少关注市场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侵犯, 也不会使用法律武器去制止, 或者是由于维权费用较大, 放弃自己权利的保护, 这样导致知识产权侵犯案件不断, 给企业也带来不小的损失。

2.4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员工中对知识产权管理了解的人才匮乏, 他们为了节约成本,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由技术部或者是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兼任, 没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

3 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 不但需要有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环境, 还需要制定恰当的策略, 并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企业应该从以下“五个加强”来不断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3.1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企业应该把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进一步推向广大企业员工, 宣传时可分两个类型:一是普及型, 主要是面向全体新员工或不同层次员工设立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课程教育;二是针对型, 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的岗位培训[4]。通过宣传, 让企业员工能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华为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3.2 加强培育企业领导层的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意识决定知识产权地位, 企业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对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企业领导层要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并且要会分析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总结经验教训, 努力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 如IBM、华为、海尔、上海宝钢等。

3.3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俗话说:“干一行专一行”, 因此企业要有专人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我的工作, 因循守旧不能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 因此分管知识产权工作者应该经常参加知识产权培训, 让他们与其它公司相关管理人员交流工作, 更新思想。随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将会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这也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落实部门, 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的管理、培训、维权、保护、联系等工作中的作用, 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不同的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大型企业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设立网络管理模式, 或者分层管理模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设立独立总管模式, 或者兼管模式。

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 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侵犯企业知识产权案件的打击力度, 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为企业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4 结论

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能减少由于技术外泄而导致的损失, 能有效控制市场占有率。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努力利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宋伟, 王智源.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思考.中国科技论坛, 2008.1:63-66.

[2]逯长明.企业市场运做的基础战略——知识产权战略[EB/OL].[2010年9月3日].http://www.unitalen.com.cn/html/report/13044-1.htm.

[3]李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策略措施[J].舰船科学技术, 2007.29卷增刊2:P68-70.

上一篇:充电电容论文下一篇:6%羟乙基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