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2024-08-30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精选9篇)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1

科研事业单位是以执行科研项目为主旨, 以基础性实用技术为主攻方向, 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物质条件, 从目前实际来看, 科研单位缺乏从固定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有效的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管理乏力、流失严重是普遍现象。因此, 确保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真实完整,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 提高科研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强化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领导管理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不高, 高调宣扬, 低调落实。二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老旧或缺乏实际意义。三是资产登记、核算等账面工作由财务人员兼顾, 无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资产的管理工作, 造成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账实不符, 会计信息失真。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 建立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体系, 依靠制度约束资产管理行为

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贯穿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 包括预算审批、验收登记、保管维护、定期清查、处置等制度。管理制度的订立和更新应重点关注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单位一把手为全面责任人, 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 管理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考核责任制。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 使单位的年终考核与资产管理的效益相结合, 奖惩分明, 责任明确, 从而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科研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置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尽量避免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 若无法建立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 至少要明确专人负责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固定资产账务的处理, 包括总账、明细账的建立和资产清查相关报表的上报工作。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照资产的种类、名称、型号、数量、金额、使用部门等内容登记固定资产保管账, 制做固定资产卡片, 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调拨、处置、维修、安全等。各部门在明确分工、划清职责、相互制约的同时, 更要加强合作交流, 相互配合协调, 注意财务信息与管理情况的及时对接, 真正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三)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近年来, 由于财务工作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财务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 更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业务的能力, 资产管理工作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财会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除要加强财务会计理论、实务基础知识和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以外, 还要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 强化理论与实际业务的紧密结合, 配套建设单位内部的信息传递和管理系统, 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便捷。

二、摸清家底, 夯实固定资产信息数据

科研单位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亟待改善和加强。

其一, 注重资产清查工作, 改变过去只注重对账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 背离资产清查的主旨和目的的现象。资产清查工作不应只是财务人员的“独角戏”, 仅限于财务数字的加加减减。我们应以国资部门开展的产权登记和资产清查工作为契机, 由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通力合作, 在全面、细致、及时地掌握单位资产的分布、占用和变动情况的同时, 实地对资产的存放情况、使用状况、成新度、管理责任划分等进行勘验, 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账实相符。

其二, 改变过去国拨的土地、房屋等不入账或入账价值低, 科研事业单位实际占有资产多, 但账面资产总值低的局面。现有的科研事业单位大多成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 基于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很多单位在成立初期的土地、房屋等大额固定资产为国家无偿划拨, 没有形成账面价值;有些虽为自建, 但当时的入账价值相对于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 已严重缩水。顺应科研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与市场经济接轨, 借助国资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 重新对重点的、关键的、价值背离较大的资产重新评估认证, 是真实体现科研单位综合实力, 有效发挥资产在科研事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的关键举措。

其三, 将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品种保护等列入科研单位资产管理范畴。科研事业单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有些本身就是固定资产, 有些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尤其是当该资产进行转让或投资时, 这种价值就会得到确认和实现。因此, 我们要提高认识、依法保护、合理运用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 加强成果的管理。要树立法制观念, 强化知识产权观念;要增强管理意识, 从制度上为资产的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成立专门机构, 积极促进成果的转化、利用和推广。

其四, 建立资产清查的长效机制。财务部门在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的同时, 针对单位价值较低、易损易耗或流动频繁的固定资产, 不定期抽查, 进行现场查看, 组织技术鉴定, 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 监督资产的使用保管, 为资产的维护、处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强化管理, 优化配置, 实现固定资产的有序补偿

长久以来, 国家对科研单位的投入以财政拨款为主,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既不提折旧, 也不计效益, 重购置轻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中漏洞百出。其一, 课题组、科室部门各自为政, 主观臆断, 盲目购置、重复购买, 浪费现象严重。一些课题组、科室部门构建自己的独立“小王国”, 在购置设备时, 往往是自行采购, 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争相购买, 搞自己的“小而全”, 造成固定资产闲置, 利用率极低。其二, 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成本分析, 设备买进后使用率不高或使用几次就长期闲置,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每年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来维护保养, 随着时间的流失, 资产慢慢贬值。对那些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 不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造成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缩短, 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其三, 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不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国家鼓励科研单位兴办一些实体, 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服务,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但在投资过程中, 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非转经”资产审批手续缺失, 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更是空白。

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技术资源, 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合理调控资源增加的基础上, 用好用足仪器设备, 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实现平台建设与科研项目的互动和共同提高。

具体的操作思路是: (1) 资产的购建由课题组 (或科室部门) 计划, 资产管理部门统筹实施。 (2) 资产的使用突出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 (3) 建立有偿使用的机制, 进行课题组或部门间的内部核算。 (4) 增强部门间合作和信任, 加强沟通与交流。

科研单位在资产购建前期, 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对存量资产状况进行查验、分析, 对其价值利用率、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反映共享和调剂的可能性。二是统筹考虑资金的可能性, 现有生产条件是否与之匹配。其后, 在部门预算的指导下, 结合单位的全面财务预算和分部门实施方案, 按照实事求是、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 制定固定资产的增量预算。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应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相互配合, 使其成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固定资产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也要根据单位实际状况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 保持其价值的有效性。

科研单位在出资设立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时, 要与市场对接, 委托中介机构对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 并严格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规章, 履行审批程序和手续, 进行账务处理。转入企业的经营性固定资产, 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投资完成后, 出资单位要加大对此类资产的监管, 关注资产的营运情况, 动态掌握企业的盈亏信息和原因, 保证国有资产投入后的合理补偿。尤其是对科研单位非控股的公司, 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必要时要派专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避免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

摘要:科研单位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 固定资产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处于一种松散无序的状态, 在完善制度和组织机构、细化和落实管理措施等方面亟待加强。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制度建设,清产核资,管理措施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2

国办发[2002]30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精神,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对以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包括科研专项项目,以下简称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作出如下规定。

一、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二、单位申请承担科研项目,须提交该项目的知识产权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须根据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措施。

三、项目承担单位须建立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予以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

四、科研计划归口管理部门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作为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条件。在科研项目合同中须明确约定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保护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义务,并依据合同对履行义务情况组织检查和验收。对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科研计划归口管理部门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研项目,须在立项或验收时予以确认,明确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方式,拟定成果转化和应用方案。

五、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维持费用等知识产权事务费用,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负担。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国家有关科研计划经费中可以开支知识产权事务费,用于补助负担上述费用确有困难的项目承担单位。

六、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需要,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并区别不同情况,决定实施单位或无偿使用,或由实施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项目承担单位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

七、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项目承担单位转让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时,成果完成人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的权利。

八、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等有关规定,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仍能持续增长实属不易。根据教育部2015年8月发布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披露,2014年各类高校实现科技经费1222.69亿元,较2013年的1170.33亿元,增长4.5%。高校通过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急需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没有跟上科研业务高速增长的步伐,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直属高校科研人员贪污挪用科研经费4起典型案件情况的通报》(教监厅﹝2015﹞1号),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教财﹝2015﹞4号)。各类文件政策的密集出台,说明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决心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上,制度手段上治理经费管理使用混乱问题,督促高校强化管理,提升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能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科研人员法纪意识淡薄,价值观失衡

在不少科研人员的心目中,认为自己负责的科研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可由本人自由支配,将科研经费视为自己的私产,从财务部门报销、转账仅仅是走个形式,没有认识到科研经费的公共属性。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虽意识到自身行为不规范、不合理,但不认为是违法犯罪,甚至认为一旦被发现将侵占资金归还后即可平安无事,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一些教师放弃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师德师风失范,缺乏起码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和学术道德,弄虚作假套取科研经费,带坏了团队,也带坏了学生。

(二)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粗放,执行不严格

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够周密,在一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把握不到位,管理力度不强,存在“牛栏关猫”的情况,譬如:在经费支出真实性和资金转出审核环节存在诸多漏洞。一些高校在制度上追求“有”而不是追求“有效”,追求“多”而不是追求“精准”。“有”和“多”仅仅是面子功夫,做表面文章,应付常规检查,但是难以真正堵住科研经费管理漏洞。没有科学有效的机制和制度,科研经费违纪违法难以真正遏止,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有些高校制定的制度比较科学,但在执行环节不严格、不彻底,存在人为放宽、通融等现象,再好的制度执行不严也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

(三)校内监督查处力度不够

有些高校在科研经费监管上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的主业,一切工作要为科研开绿灯,导致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尤其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领导缺乏责任意识。有些高校发现科研经费使用违规问题后,为了学校声誉和影响,不及时制止和严肃处理,养痈成患,违规逐渐发展到违纪进而违法,往往一人涉案整个科研团队的工作就此终止,有些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也因此被搁置,损失严重、伤害面广。

二、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政策宣贯

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师德师风和法纪意识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促进科研人员从主观上廉洁自律、自觉作为。使高校科研人员真正意识到科研经费属于公款的严肃性,真正意识到套取科研经费即是贪污的法律现实,真正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守住底线要求,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责任落实

高校要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关键还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纪依法配置科技资源、理清权责关系、规范权力运行。高校要更好地承担起法人责任,将科研经费管理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方面。加强建章立制,不求大、不求多,但求符合实际、高效管用,将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切实堵住漏洞,不给套取科研经费留有机会和余地。同时,“正门”不开,“后门”难堵,要设计好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提高科研劳动收入,保障科研人员合法权益,激发科研活力,为广大科研人员甩开膀子搞科研、潜心学术出成果创造安心环境。

(三)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以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分别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3个文件为基础,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高校财务部门应本着既要规范管理又方便科学研究工作的宗旨,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第一,规范经费报销制度,梳理财务报销手续,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规范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第二,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第三,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nlc202309051755

(四)严肃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开展对其和相关人员分层次的培训工作

首先,要强化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其预算编制、执行、经费的审批、期中检查、财务结题审计、账务调整和结题验收等负直接责任意识教育培训,强调对经济业务的规范、真实、合理负直接责任。其次,要针对近年来科研经费不断增加、数量众多的特点,财务部门要顺应科研业务的具体情况,为规范项目经费管理,财务部门应该指导项目负责人加强经费管理,对具体办理经济业务的人员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同时,财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分层次展开培训,第一,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加强对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第二,可推行“项目报账员”制度,由财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报销业务培训,内容主要为有关日常支出、财务结题审计等。

(五)加强对科研经济合同管理,促进横向科研经费发展

为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加学校多方面科研经费收入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要重视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是高校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签订公平、公正的科研合同是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明确学校和出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规范合同签订,科研部门和法律顾问应协同内部审计部门审查利用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及成果转让等科研合作合同,以确保学校的利益不受侵犯。

(六)财务部门要强化项目经费的管理,规范预算和收支业务

首先,要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样可以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可以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不得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其次,要强化科研经费收入的管理。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应作为学校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要根据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单独按项目管理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防止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的现象;最后,要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重点加强对项目管理费、劳务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防止多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现象。

(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查处长效机制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多主体协同管理和监督查处机制。加强校内自查自纠,使自查自纠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种“新常态”。一方面要自查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管体系及其执行力度,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另一方面要自查科研项目,针对重点项目、重点人群开展经常性检查,同时对所有科研项目开展普查。要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现象及时提醒,督促整改,防微杜渐,对违纪违法行为要坚持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打击一个,警醒一批,形成震慑,塑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和文化。

(八)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促进科研事业良性发展

为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高校可整合财务、科研、资产(设备)等部门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对接,建立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让涉及到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通过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从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预算审核、资金到账、确定立项、经费使用、项目支出预算控制、资产入库、决算结题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使科研经费管理由过去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嵌入”到相关业务流程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王春举,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集思广益,2014(6).

[2]曲晓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4(2).

[3]袁继英 申岩 赵洁, 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8).

[4]张風,关于完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考[J].科学论坛,2014(1).

[5]郝凤林 管华宇,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张鹏凯(1977-),男,会计师,现供职于长安大学计划财务处。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4

一、大力宣讲教育, 强化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①领导管理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不高, 高调宣扬, 低调落实。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老旧或缺乏实际意义。③资产登记、核算等账面工作由财务人员兼顾, 无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资产的管理工作, 造成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账实不符, 会计信息失真。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体系, 依靠制度约束资产管理行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贯穿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 包括预算审批、验收登记、保管维护、定期清查、处置等制度。管理制度的订立和更新应重点关注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单位一把手为全面责任人, 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 管理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考核责任制。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 使单位的年终考核与资产管理的效益相结合, 奖惩分明, 责任明确, 从而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科研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置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尽量避免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 若无法建立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 至少要明确专人负责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固定资产账务的处理, 包括总账、明细账的建立和资产清查相关报表的上报工作。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照资产的种类、名称、型号、数量、金额、使用部门等内容登记固定资产保管账, 制作固定资产卡片, 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调拨、处置、维修、安全等。各部门在明确分工、划清职责、相互制约的同时, 更要加强合作交流, 相互配合协调, 注意财务信息与管理情况的及时对接, 真正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近年来, 由于财务工作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财务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 更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业务的能力, 资产管理工作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财会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除要加强财务会计理论、实务基础知识和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学习以外 , 还要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 强化理论与实际业务的紧密结合, 配套建设单位内部的信息传递和管理系统, 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便捷。

二、摸清家底, 夯实固定资产信息数据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自2005年起得到我区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清产核资工作全面铺开并年年上台阶, 但科研单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亟待改善和加强。

1.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 只注重对账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 背离了资产清查的主旨和目的。资产清查工作不应只是财务人员的“独角戏”, 仅限于财务数字的加加减减。我们应以国资部门开展的产权登记和资产清查工作为契机, 由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通力合作, 在全面、细致、及时地掌握单位资产的分布、占用和变动情况的同时, 实地对资产的存放情况、使用状况、成新度、管理责任划分等进行勘验, 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账实相符。

2.国拨的土地房屋等没有入账或入账价值低, 造成了科研事业单位占有资产多, 但账面资产总值低的局面。现有的科研事业单位大多成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 基于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很多单位在成立初期的土地、房屋等大额固定资产为国家无偿划拨, 没有形成账面价值;有些虽为自建, 但当时的入账价值相对于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已严重缩水。顺应科研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与市场经济接轨, 借助国资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 重新对重点的、关键的、价值背离较大的资产重新评估认证, 是真实体现科研单位综合实力, 有效发挥资产在科研事业运行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举措。

3.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品种保护等未列入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范畴。科研事业单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有些本身就是固定资产, 有些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尤其是当该资产进行转让或投资时, 这种价值就会得到确认和实现。因此, 我们要提高认识, 依法保护、合理运用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 加强成果的管理。首先, 我们要树立法制观念, 强化知识产权观念;其次要增强管理意识, 从制度上为资产的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再次, 成立专门机构, 积极促进成果的转化、利用和推广。

4.建立资产清查的长效机制。财务部门在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的同时, 要对单位价值较低、易损易耗或流动频繁的固定资产做不定期抽查, 进行现场查看, 组织技术鉴定, 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 监督资产的使用保管, 为资产的维护、处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强化管理, 优化配置, 实现固定资产的有序补偿

长久以来, 国家对科研单位的投入以财政拨款为主,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既不提折旧, 也不计效益, 重购置轻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中漏洞百出。其一, 课题组、科室部门各自为政, 主观臆断, 盲目购置、重复购买, 浪费现象严重。一些课题组、科室部门构建自己的独立“小王国”, 在购置设备时, 往往是自行采购、使用、保管, 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争相购买, 搞自己的“小而全”, 造成固定资产闲置, 利用率极低。其二, 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成本分析, 设备买进后使用率不高或使用几次就长期闲置,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每年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来维护保养, 随着时间的流逝, 资产慢慢贬值。另一方面, 对那些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 不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造成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缩短, 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其三, 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不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国家鼓励科研单位兴办一些实体, 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服务,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但在投资过程中, 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非转经”资产审批手续缺失, 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更是空白。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1.建立科研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平台, 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以达到依托最节约资源, 创造最大化效益的目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技术资源, 在有计划、有目标合理调控资源增加的基础上, 用好用足仪器设备,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实现平台建设与科研项目的互动和共同提高。具体的操作思路是:①资产的购建由课题组 (或科室部门) 计划, 资产管理部门统筹实施。②资产的使用突出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③建立有偿使用的机制, 进行课题组或部门间的内部核算。④增强部门间合作和信任, 加强沟通与交流。

2.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制。将预算管理运用到固定资产管理中, 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都将产生积极影响。科研单位在资产购建前期要抓住2个关键环节:①对存量资产状况进行查验、分析, 对其价值利用率、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反映共享和调剂的可能性。②统筹考虑资金的可能性, 现有生产环境条件是否与之匹配, 其后, 在部门预算的指导下, 结合单位的全面财务预算和分部门实施方案, 按照实事求是、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 制定固定资产的增量预算。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应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相互配合, 使其成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固定资产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也要根据单位实际状况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 保持其价值的有效性。

3.加强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 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科研单位在出资设立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时, 要与市场对接, 委托中介机构对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 并严格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规章, 履行审批程序和手续, 进行账务处理。转入企业的经营性固定资产, 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投资完成后, 出资单位要加大对此类资产的监管, 关注资产的营运情况, 动态掌握企业的盈亏信息和原因, 保证国有资产投入后的合理补偿。尤其是对科研单位非控股的公司, 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必要时要派专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避免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研究所.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财会, 2007 (4)

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篇5

1 科研立项应增强专利意识

1.1 科研立项时应抓好专利检索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工作, 也是每一项科研工作的起点, 关系到其是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关系到是否能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取尽量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科研立项前的专利检索不仅要进行专利技术信息的追溯检索, 还要进行定题检索, 确保研究项目具有创新性。追溯检索可以获取与科研课题相关的专利技术资料, 有助于形成决策, 从而避免重复研究, 防止侵权, 还利于借鉴他人的专利技术使选题具有更高的研究起点。定题检索可以在科研开题后随时监视国内外与其科研课题相关的新科技动态。

目前, 自1985年以来的所有中国专利文献均能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http://www.sipo.gov.cn) 中检索和打印, 供研究人员使用。互联网上其他主要的免费专利文献数据库网站还有“美国专利商标局网”、“世界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 (IPDL) ”等, 可以为科研人员免费提供详细的专利信息[1]。

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分析, 可以较全面了解有关专业领域中的新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及其的市场范围, 并推测出技术开发方向、水平及进展情况等, 以此制定出自己的开发目标、研究范围, 并在科研进程中跟踪检索国内外最新专利报道, 随时制定新的或修正原有的科研方向或技术路线。如果将各国取得的专利数量进行分类研究, 可以看出哪个国家在那一类专利的数量最多。据此, 可了解各国科研和开发的重点, 并可推测哪个国家在哪一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能够预测有关产品或技术将来进入市场的情况, 以及潜在的市场。通过对专利文献的检索、统计分析和比较, 可预测技术发展方向, 寻找技术突破口, 占领技术制高点[2]。

1.2 把好科学研究中的保密关

一项发明在申请专利前必须保密, 这是专利的新颖性所决定的, 因而保密教育应当是科研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而且必须有章可循, 以便在发表文章、召开鉴定会、参加展出、接待参观、人员流动、签订合作协议等诸多环节中, 把好保密关, 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尤其是在新药研究等科研活动中, 由于应用的均为已知或已有的技术, 其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项目本身的提出, 如果研究内容过早公开或泄密, 其他单位或个人就能进行同样的研究, 很可能比原研究进度更快、出成果更早, 从而失去其新颖性, 还有可能造成产权纠纷。

1.3 选择适当时机及时申请专利

目前, 在科研管理中对科研成果专利保护意识不强。据《中国入世对卫生部门的影响》课题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医药专利版图大部分被国外占领, 外国在我国申请的医药专利, 特别是发明专利越来越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外国就对中草药进行大规模抢注行动, 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已达1000余项。有资料表明, 我国每年有重大科技成果约3万项, 而每年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仅为1万多件, 所以估计在过去的15年里, 我国有13万项发明无偿“奉献”给了世界各国。我国的科研成果经评估其中70%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不乏创新点高、效益突出的项目, 但申请发明专利的并不多。有些单位虽有重大发明, 但不是先申请发明专利, 而是忙于写论文、开鉴定会, 丧失了申请发明专利必要的“新颖性”条件, 导致科技创新主力军并不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再者, 科技项目评估和成果鉴定缺乏科学性评估体系。近些年来, 我国科技诸多领域捷报频传,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领先”、“填补空白”成果常见于报端, 但水分颇多, 与我国科技项目鉴定缺乏科学性评估体系和机制有关。我国每年通过鉴定的项科技成果中, 只有15%~20%左右的科技成果能够被转化, 而最终形成产业的还不到5%, 大部分成果停留于实验研究成果阶段, 未进入中试、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营销后3个阶段。这与现行科技评审制度形式化, 评审会浮夸风劲吹, 只重成果不重专利, 只重论文不重转化和效益的严重失实的评估体系有关[3]。

当今世界上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 除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采用发明在先的原则外, 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申请在先的原则, 即同样的发明, 专利权只授予首先申请专利者[4]。因此, 在我国能否得到专利保护, 专利申请日至关重要。所以科研人员和科管人员应当在研究进展到即将成熟阶段时, 抓住时机及时申请专利, 避免他人抢先申请。但是, 申请时间也并非越早越好, 如果申请时间过早, 缺少申请所必需的材料, 则会因为公开不充分导致专利不能授权, 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如新药申请专利的最佳时机是在获得新药证书或临床批文的同时获得专利授权, 这就要在申请专利时, 对授权前景、授权大概时间以及新药项目报批程序、获得临床批文或新药证书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尽量准确的估计, 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2 科研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2.1 分析哪些成果可以利用专利保护

成果的保护首先应从法律上分析其是否属于专利法的保护范围。比如, 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利范围有:医疗器械的发明, 化学物质、药品及方法的发明, 生物材料及生物制品的发明, 饮食品的发明, 农药发明, 外观设计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则不受专利法保护, 但是对已残废的人体或动物体的处理方法、脱离活体的组织或流体的检测方法、诊断或治疗某种疾病的医药器械及器械的生产工艺方法及对器皿、环境的消毒、灭菌方法等, 可以授予专利[5]。将不受专利法保护的排除后, 再从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上分析其是否具备授予专利的条件,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减少资源浪费。

2.2 对不同的成果采用不同保护方式

目前保护成果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公开技术, 靠法律保护, 即申请专利;二是采取保密措施,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对于技术难度大、不易被人解密或仿制的发明创造, 应以第二种方式加以保护更为有利, 这样可以使保护期不受限制, 获得长期的效益。如中药秘方的配方、应用于医药领域的计算机软件源代码等。对于那些容易被他人仿制和泄密的成果, 则宜采用第一种方法, 申请专利加以保护, 如某种新药的研制、医疗器械的制作工艺等。有的成果中部分内容不易保密, 如有可能, 则可将不易保密的部分申请专利, 保留其技术秘密部分, 可在成果转让时一并处理。

2.3 从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判定采用专利保护[6]

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成果一般来说军事效益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并且兼有保密的性质, 因此, 军事应用成果一般不进行专利保护, 而是采取推广、扩试和部队装备等方式进行内部应用, 达到保密和保护的目的。可以申请专利的项目则应尽量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 在申请专利前需权衡利弊, 通过市场调查预测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经分析认为可以带来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则申请专利。反之, 如果效益的产出小于申请专利所需的投入, 则不宜申请。但是, 有的成果在短期内可能没有经济效益或效益不大, 但从长远看可在医药领域内占据一席之地, 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出更新的成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成果, 也应当适时申请专利。

3 科技开发注重专利信息

3.1 利用专利信息明确开发方向[7]

目前主要通过专利文献获取, 包括专利申请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和专利索引等。据统计, 90%~95%的技术成果都记载在专利文献中, 其报道内容约70%是其他文献不予刊登的。其内容新颖详尽, 反映的发明成果迅速及时。

因而可以通过专利文献的检索, 全面了解国内外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市场需求, 从而明确科研开发方向, 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 又可在有关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改造更新, 做进一步研究。

3.2 利用“特殊专利”信息进行合理仿制[2]

被授予专利的成果均有保护期, 对于保护期已终止的国外先进成果, 可以仿制其产品, 利用其方法, 在国内推广应用。对于国外未在我国申请专利的项目, 可以根据专利保护地域性的特点, 利用跨国专利申请的时间差, 判断其是否在我国申请了专利, 确未申请的可以进行仿制开发, 已经申请的则可分析专利文件内容, 跳出其权利保护范围, 进行仿制开发, 从而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3.3 利用专利信息避免侵权纠纷

在科技开发中容易出现专利侵权纠纷, 判断是否侵权时专利信息的利用将成为重要手段。在被诉侵权时, 首先应根据侵权的原则确定是否侵权, 如果确认没有侵权, 可以直接对簿公堂。如存在侵权可能, 就需要用先申请的对方专利文献, 向专利局复审

委员会请求对方专利无效, 先使法院的诉讼中止, 由复审委员会确定对方专利的有效性存在与否, 当对方专利被判无效后, 侵权诉讼自然结案, 从而解决纠纷, 保护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孟小衍.网络环境下专利文献资源的利用[J].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 2003, 10 (5) :71-72.

[2]王桂清, 戴波.专利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 2003, 12 (1) :29-30.

[3]沈昭在, 张勘.技术性科研立题与成果评价应重视专利文献检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 2003, 16 (3) :189-191.

[4]陈美章.知识产权教程[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3:17-25.

[5]丁振英.知识产权概论[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95-139.

[6]刘文清.谈军队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专利保护[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11, 18 (8) :781-782.

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 篇6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 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然而从整体上看,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 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不足, 因为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还比较多。众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 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甚至有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师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 但总的来说, 高校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运用价值仍有待提高, 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 在知识产权相应投入方面也有待于加大。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很是淡薄, 虽然会申报一些专利, 但都是为了奖学金、毕业等, 对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实用价值、如何实施运用漠不关心。有部分知识产权确实通过签订合同转让/许可给了企业,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 因为没有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或者办法, 一些很好的发明创造低价“卖”给了受让方, 甚至有教师离职带着自己的职务发明下海经商, 无形中变公有资产为私有资产, 这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2.2 知识产权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还很不足, 并不是不想投入, 实在是力不存心, 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 其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还不及部署院校的零头, 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的部署院校相比, 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研发展工作的障碍。财政拨款有计划, 因校因地而异的局面对一些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高校领导层也会权衡在有限的财政预算里到底该划拨多少给科研创新发展, 如果重科研, 就会有所倾向地多划拨一些, 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在这点上还是有所取舍的, 尤其针对知识产权方面, 因为一个高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只靠科研创新发展, 教学的任务也很重要, 缺乏了财力投入, 自然而然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就不能有所保障。

2.3 知识产权转化重视不够

知识产权的运用是其创新的核心, 其中转化运用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 然后再进行转化运用, 高校对转化了的成果所签订的合同按照横向项目来管理, 然而并没有出台针对专门从事成果转化教师的职称晋升政策, 这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成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 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3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想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应当在入职或者入校的时候就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系统培训,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高校也应该相应出台一些政策, 使师生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自己创新创作的有利武器, 是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无形资产流失的最佳渠道。申请知识产权的本质是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保护起来, 通过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术, 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当然, 这需要规范从申请到授权, 和从过程管理到最终转让的整个流程。

3.2 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高校应该意识到搞好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定学校阶段性发展思路时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到重要位置, 搞好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相关专职人员的培养, 以及对师生的业务培训, 加强相应鼓励政策, 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对一些实际运用好的发明创造给予鼓励, 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3.3 转变知识产权转化传统观念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 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具体实施措施也多种多样, 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 不能认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毫不相干, 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 让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够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 调动其积极性, 例如教师非常关心的职称晋升和奖励等方面, 应该意识到, 知识产权的转化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 应该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引导。

总的来说, 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息息相关,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对科研发展的制约, 进而研究对策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增长。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高校作为知识的密集地, 理所应当首当其冲, 为知识产权与科研发展的协同创新有所作为, 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迎接新的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 2008.

[2]余梦.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7

一、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不完善, 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科研人员往往因为个人主观性而不能有效地对科研材料进行归档和整理。对于未完成的档案整理工作, 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 导致出现监管力度不够, 人浮于事的状况。目前有关科研档案保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较少, 对于细化的日常工作缺少法律约束和规范。在实际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 如经济因素、人情因素、小团体等, 加上监管制度不健全, 常发生知识产权纠纷, 影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正常进行。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 没有很好地保存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科研资料, 不重视原始资料的记录和收集, 造成科研档案内容不全面。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 对科研档案保管工作不能尽心尽责, 对科研人员提交的材料不能认真审核、归集、汇总, 造成科研档案的泄密, 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校科研领域涉及范围广泛, 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科研档案管理者对知识产权的使用和保护意识不强, 工作手段单一, 归档检索非常困难。档案往往移交后被封存, 很难发挥其价值。

二、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建立健全适合当前形势的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在科研活动的研究阶段、科研档案的产生阶段、归档阶段和利用阶段都能够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有关法律如《专利法》、《档案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进行学习, 了解法律知识和条文, 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掌握主动, 避免因不熟悉法律而造成工作失误, 有效保护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高校领导层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 给予档案工作以必要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科研工作者应该提升自身素质, 在科研工作中, 注意保存原始资料, 增强科研档案的完整性。档案保管人员要认识到科研档案保管是神圣的职责,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和相关理论, 规范档案管理。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保护科研档案知识产权离不开科研管理部门和团队的合作, 高校应该建立专业的科研档案管理部门, 明确部门职责, 提升部门管理能力, 各司其职, 加强科研档案的宏观微观管理, 建立督查机制, 定期检查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和整理利用工作, 并及时反馈, 更好地保护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在日常工作中, 定期对各种介质的科研档案进行定期检查, 检查其是否受损、变质和遗失。对于科研档案的使用和归还, 应该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 建立系统的借阅审批流程, 严禁随意借阅或只借不还, 增强科研档案知识产权的保密性。在档案的保管手段上, 改善以往的纸质介质和硬盘、磁带等传统保管方式, 高校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对科研档案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转化, 在保存各种纸质档案的同时, 建立完善的电子科研档案管理体系, 确保档案管理的质量。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高校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时效性也越来越明显。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 科研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研档案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正确判断科研成果的时效性, 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力度, 防止因长久放置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高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挖掘, 使用信息技术, 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科研档案的分析、研究、加工,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资源开发型的科研档案管理机制, 促进科研档案中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充分利用科研档案的同时, 保护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利益。在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机制和通畅的供求渠道, 让需求者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机构能够及时地沟通,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三、未来科研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 未来高校档案管理要从云技术的角度考虑科研档案保管及其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力争高校档案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的协同发展;要将档案文件进行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 进行全流程管理, 从前端控制到事中控制到档案知识产权应用;建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 以满足服务器的容量;对每一份档案保留检索和利用日志, 有效避免泄密, 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档案管理系统中大量的档案和产生的海量数据, 要根据科研情况建立相关数据模型, 对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 为科研档案的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燕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3

[2] .吴贺珍.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 篇8

1 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及任务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 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 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机械研发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机械研发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 保证机械研发企业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2 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3个组成部分。

2.1 经营环境控制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主要反映机械研发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机械研发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以及影响本机械研发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2.2 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指机械研发企业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第一, 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 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 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做出适当分类。第二, 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 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第三, 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 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第四,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2.3 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 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 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簿的设置和使用, 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3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

3.1 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内部控制要求, 机械研发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 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 既可能弄虚作假, 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机械研发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5个步骤, 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 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 (或部门) 实施, 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 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 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 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 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机械研发企业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 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 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 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 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 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3.2 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指对机械研发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机械研发企业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 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机械研发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 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 通常在机械研发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 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 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首先, 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 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 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 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3.3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及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机械研发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 并通过授权, 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 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机械研发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并明确责任。第二, 预算在执行中, 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 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 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3.4 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 这是对机械研发企业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 第一, 限制接近, 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 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 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 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 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 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 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 如账实不符, 应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除上述外, 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 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3.5 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 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 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 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 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1) 粗放型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 贯穿始终, 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 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法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第二, 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成本控制法, 它通过“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来求得, 这是采用成本否决法来控制成本。二是作业成本控制法, 它通过对各种不同作业及成本动因的分析、成本及费用的归集, 不仅更加合理真实地计算成本, 还有利于找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或仅有投入无收益的原因,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 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 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 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因此, 应掌握投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2) 集约型成本控制。它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技术的方法很多, 如引进新的生产线, 采用高科技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 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3.6 风险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 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 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 或两者都不知道, 而只能作粗略估计。例如, 机械研发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 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 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在实际工作中, 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 就叫风险;反之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 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结果。风险按其形成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机械研发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机械研发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机械研发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些不确定性, 会引起机械研发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从而给机械研发企业带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机械研发企业外部, 尽管如此, 机械研发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 是指由于举债而给机械研发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机械研发企业举债经营, 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 这会对机械研发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 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 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机械研发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 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 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 若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 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 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 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 使机械研发企业发生亏损, 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 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 借入资金比例越大, 风险程度随之增大;借入资金比例越小, 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 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增大, 这是机械研发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3.7 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 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 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 资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 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 新《会计法》中规定, 各机械研发企业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 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除上述7项内部控制外, 还有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控制和职工素质控制等。新《会计法》关于机械研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 实际上体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及定期检查等。实务中, 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还应当考虑机械研发企业规模、组织系统和所有者权益等特点, 经营性质多样性及复杂程度, 传递、处理、保持和接近信息的方法以及适用的法规要求等。

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初探 篇9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指全国科研系统各个院所所属的专业图书馆, 与高校和公共图书馆相比, 这些图书馆相对规模比较小, 采购经费较为有限, 服务对象也比较单一。主要为专业的科研人员服务;在馆藏建设上, 倾向于本研究所领域的各类文献资源建设, 收藏的文献信息大都是科技发展中重要的专业化文献资料, 不如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那样全面和纵深。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撑, 作为科研基础保障性机构, 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 图书馆需要建立起与现代科研环境相适应的信息服务机制, 从而为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但是,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面临着馆藏资源老化、藏书总量不足、馆藏文献的流通率低、技术服务项目单一、电子资源服务平台落后、技术力量单薄, 经费短缺, 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 科技文献量激增且类型繁多, 图书馆被动的管理知识和资源的传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因此, 科研院所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机制, 从以文献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向以科研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变。

二、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是指对企业经营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知识的管理, 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及成长的需要, 以利用已有的知识, 获取新的知识, 使企业实现新的成长和发展。同时, 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导入新的理念。知识管理代表着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只要是存在知识的地方, 就存在对知识的管理。目前, 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虽有不同的认识,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即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它是对信息管理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一方面它摒弃了信息管理实践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 更加强调人在信息资源获取、保存以及交流共享中的核心作用, 显性知识的高效获取, 隐性知识的充分开发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其重点;另一方面它吸收了信息管理理论中技术论和资源论的核心内容, 知识的生产、交流、分享以及创新等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因此可以说知识管理虽然不是一项技术, 但是具有浓厚的技术色彩。尽管图书馆并没有最先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 但是自它产生之日就开始对知识进行保存、组织、管理、挖掘、传播和利用,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使用, 这和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二) 科研院所图书馆与知识管理

以知识为首要动力和核心资源, 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图书馆作为收集、处理、组织和保存人类知识以供人们利用的机构, 更加有必要引入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知识管理有助于图书馆高效地组织、控制和获取知识资源, 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有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完全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科研院所图书馆重点为科研人员服务, 其服务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较强的业务知识, 对自身研究的专业或学科领域有着深刻的了解, 具有超前的信息意识和学术敏感性, 信息服务层次要求高, 知识更新快, 这就要求图书馆不仅要对知识的收集、存储、整理以及传递进行高效的管理, 而且还要能够对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予以正确的把握, 通过知识信息的吸取、整合、创新, 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高知识含量的服务, 从而满足科研人员立体多元的知识服务诉求。

三、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人的能力资源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即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 因此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营造创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 其社会职能之一就是提供终身教育, 主要使命就是知识传播与共享,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这样, 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缺乏知识学习与共享的氛围, 尽管图书馆历来比较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馆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知识利用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差。馆员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单一, 创新能力与学习意识的淡薄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首先要在图书馆内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重视和加强知识共享空间和文化的建立和培养, 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管理人员提供相互学习、扩充知识和创新共享的平台;另外, 还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以保证参与知识共享的人员以及对知识共享付出过劳动甚至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得到相应的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作为科研院所图书馆,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除了在内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 还应积极的调动科研部门的人力资源, 组织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团队建设, 使科研人员与图书馆的知识工作者共同参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确保科研人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 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 并最大限度地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 从而加速知识的创新和利用。

(二) 图书馆组织结构的重组

信息技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 要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和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这一支撑就是把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的结合, 来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图书馆各种服务的整合, 从而为读者提供综合集成的知识服务。

从目前科研院所图书馆服务模式来看, 业务流程设计主要还是为读者提供书刊、电子资源以及相关的简单的技术服务等, 真正用于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开发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信息技术十分缺乏, 所以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死板、信息知识的失真和阻塞应变能力差、无法满足不同形势不同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组织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 每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应该根据发展目标与规模以及文献信息资源构成、人员设置以及空间设备、技术条件等资源来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即因馆制宜原则。一般科研院所都具有独立的信息中心, 可将信息中心的技术优势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有效整合, 从而弥补图书馆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以我所为例, 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就同属于一个部门, 这样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可以进行充分的渗透, 从而有利于图书馆从服务模式的全局思考和谋划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图书馆知识资源在全所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三) 实行学科化、专业化服务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科研院所一般具有特定的专业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 科研人员的信息搜索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搜索范围一般都集中在其所研究的专业或学科领域。科研创新的超前性决定了科研人员必须具备超前性的信息意识, 因此, 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原始文献信息, 更多的则是蕴含在信息中的相关知识, 如科研发展前沿与趋势、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等。

在科研院所实行学科化、专业化服务首先应该构建一个信息存取方便的学科信息资源与知识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平台, 从而有效地组织学科信息资源, 保证知识的畅通无阻的流动。既要在图书馆内部实现知识的无阻碍流通, 也要做到图书馆与外部知识的顺畅对流;其次要建立学科化服务团队, 对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课题小组、科技创新团体等实行了“一对一”的跟踪, 加强学科情报研究, 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科发展信息的基础上,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除此之外, 还应该开展学科信息素养培训, 提升科研人员和图书馆员的学科信息素养, 从而推动学科化服务在科研院所的深入开展。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知识传播、文化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促进知识的充分共享与创新, 为科研人员提供卓有成效的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最高目标。实行知识管理可以改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优化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建设, 提高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质量, 提升图书馆服务科研工作、支持知识应用与创新、创造知识价值的能力。在图书馆工作实际中, 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策略同服务相结合, 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能动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5.

[2]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221.

上一篇:艺术和教育科研素质下一篇:教师的教学机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