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障碍

2024-07-30

问题与障碍(精选12篇)

问题与障碍 篇1

分数除法内容在课程目标制定方面, 应当以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为前提, 不管是理论授课, 还是实际问题接触都是如此。经过研究实践显示: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 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致使学生理解能力受限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 主要有学生对分数性质不够理解, 教师对抽象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晰等。本文建议教师借助一题多解、对比分析与线段图应用等方法, 让小学生对分数除法多一分理解, 对其与实际问题间的联系多一分能力。

一、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开拓学生视界

利助一题多解的模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问题本质, 以便其能够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时, 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顾全了有关知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衔接问题, 给出了较为优的问题解决途径, 即用方程解应用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 没有必要一切皆按教材的要求去做, 却不管其他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尝试其他类型的问题处理途径, 同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 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 以便拓展思路、开拓视界。同时, 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 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从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方法间的联系与贯通, 从而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无形中增强以分数除法原理为依托,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下面的问题:

按照测算, 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水分大致占到体重的2/3左右, 而儿童体内水分则大致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中有28千克水分, 而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根据这些条件请回答小明的重量是多少;小明爸爸的重量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 教师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处理, 以便做到殊途同归, 万虑一致。第一种是方程法, 假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二种根据已知两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原理, 可用除法直接计算;第三种先把小明体重视为单位1, 再平均分成5份, 则其中4份都是水, 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解答。

二、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帮助构建模型

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 使学生明确问题处理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分数除法为依托的问题模型。在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各部分间关系同行程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有相似之处, 即可以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式, 找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若想知道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需要用到乘法予以运算, 根据分数乘法所具有的意义, 能够给出基本数量关系, 即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 再从这个关系式中推导出其他内容:对应数量÷分率=单位1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到借助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间的对比关系, 可以使学生构建模型更加方便快捷, 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观察、实践中感受到它们的数量联系, 这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都是有好处的, 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领悟与归纳出借助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思路关键节点。

比如在讲解了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教材例题以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对比练习的机会:

A:第二小学有1000名学生, 女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3/5, 女生人数是多少?

B: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 男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2/5, 学生总数是多少?

C: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多1/5, 女生人数是多少?

……

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以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 即各组每名学生分别处理一个问题, 然后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宏观模型, 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只知套用公式的死角。

三、线段图是形象与抽象的联系纽带

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 形象思维渐弱, 而抽象思维渐强。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 把握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使其丧失, 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单就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这个课题来看, 线段图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同条件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无形中进步。

在将分数除法看作基本方略, 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 那些与基本结构特征不太相符, 同时数量关系又稍显复杂的问题, 经常置学生于困窘的境地。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绘制线段来领会题目意图, 使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 摸清数量关系的特征, 从而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下面的问题:

书店要卖一批辞典, 当卖出4/5之后, 又运回来1495本, 这样一来, 书店这批辞典的数量比卖出去的还要多50本。那么原来书店有这批辞典多少本?

当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 学生可能会感觉茫然, 不知从何处下手, 就算找到思路, 也多是用方程的办法来解决, 较为复杂。此时教师即可以发挥线段图的功能, 引导学生将原有辞典数量看作1, 卖出4/5, 即可以画线段: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 再于线段上添加50、1495等数量关系, 有了线段图的指导, 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 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 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要制定出真正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不给学生提出超出其接受极限的目标, 而是要在其领会能力之内, 找出更多富于启发性的方法。当然, 教师还应当注意增加分数性质方面的教学内容, 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本身的意义与性质, 这是一切分数运算及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处理的基础。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直观教学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万不可认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达到一定高度, 就对这种方法置之不理, 像线段图还是要多画、多应用, 让直观的印象直达学生思维学处, 形成经久不灭的痕迹。

问题与障碍 篇2

------------------

发布时间:2010-2-22 作者: 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 编辑:江苏省中小企业局信息与科技处

【字体:大 中 小 繁體中文】

一、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准入门槛高、授权难

虽然各商业及政策性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准入门槛,但由于出于防范风险的需要导致其仍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区别对待,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实际准入门槛仍然很高。一方面符合银行担保要求的大企业不愿意承担为中小企业担保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财务制度欠规范,在这种担保不能落实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授予其融资额度。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授信,而实行业务分批审批。这样就容易延误中小企业的商机。另外,由于需要逐笔落实担保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要实际获得融资支持并不容易。这样,中小出口企业的授信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

一、金融机构与工具较少

我国在贸易融资方式种类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实际应用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

一。另外我国全国性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早期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且发展较慢,只是在近几年才陆续涌现了一大批股份制银行;区域性的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技术及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各家外汇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也是很简单的形式:简单的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

3、信用管理体系缺乏

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很多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认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随着时间的拖延,这些拖欠款的追讨将越来越难。据统计目前,我国海外拖欠款中恶意欺诈已占所有欠款案的66%。

4、人力资源问题突出、对外业务不熟

经营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往往由内销企业转变而来,因本身实力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富有国际市场经验的人才,另外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导致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熟悉国际业务、银行业务和外贸业务的人才,对外贸业务和银行业务熟悉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对银行贸易融资手段了解较少,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贸易融资品种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能很好地结合本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融资产品,加上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企业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5、法律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

如,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1、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现状,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以下的途径进行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筹资、可以多企业联合起来组建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可鼓励大企业集团以及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各地政府职能部门鼓励个人资本继续创办中小企业、国内小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国家法律来发行企业债券。

允许各种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或者与大型企业进行捆绑上市。根据企业的自身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信用,各融资银行在保证风险较低的前提下给中小企业提供优先的金融支持。

2、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增加融资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要能够适时地向中小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如通过福费廷、出口退税授信组合、出口保险授信组合、出口信用证授信组合、等融资手段,满足中小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衡求。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对传统产品,要办出新意。

3、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起步早、发展快,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支持本国产品出口、审贷分离、融资资金多元化。此外,也有私人资金和地方资金。如意大利的出口信贷及担保,主要靠国家预算资金,资金不足时在国内外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4、建立新的信用评估体系

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银行应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的素质、结算方式、贷款归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潜力等内容的审查,从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

5、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培养专业人才

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外贸人才,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自主培养的方式来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可以安排企业员工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提高素质。不仅仅中小企业要培养专业的外贸人才,对应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业务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

6、政府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立法部门应该一方面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另一方面必须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出发,分析国际惯例与中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来源:未知 作者: 日期:2011-12-23 我来说两句(0条)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境况,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畅通

从内源融资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一是中小企业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二是现行税制使中小企业没有税负优势。三是折旧费过低,无法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四是自有资金来源有限,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外源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方面并不畅通。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1)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比重小。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并且在外源性融资中,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借款;(2)在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的融资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3)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若以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技开发为目的申请长期贷款,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三)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关筹资费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都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别来自于企业本身、银行与政府三个方面。

(一)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这是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倒闭率高、贷款偿还违约率高。中小企业一般是由具有血

缘关系的人共同创立,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产权结构不明晰,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开拓新的市场难,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场风险,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了其履约能力的下降。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不愿放贷。

同时,中小企业对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嗅觉不灵敏,主动出击意识不强,而且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金融市场和融资工具生疏和不懂得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从而束缚自身开拓融资渠道的可能性。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银企信息不对称

1.缺乏市场化的利率调节机制,损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一般都要高于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美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高出1~1.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中国中央银行目前对利率和收费的规定是固定的,自由浮动的范围十分有限,这种机制不利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限制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收费会挫伤金融机构调查和收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2.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我国从1999年才开始进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工作试点,存在着担保机构不多,担保资金不充足,担保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而且,许多担保机构实行会员制,中小企业需要交纳一定的押金才能成为会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增加了担保的难度。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银行则在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问题上又比较谨慎。同时,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而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

3.银企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不利选择。许多中小企业为实现融资目的,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这不仅会产生有损银行与投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亦会进一步损毁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因此,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只有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否则银行的贷款违约率将会很高。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需求的规模较小,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配套

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同时,由于政策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的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

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我国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但是该法在内容上相当原则,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也缺少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都没有落到实处。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中小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用意识,这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根本所在。

二是中小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笔者认为,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设立中小企业互助基金,由会员企业出资建立,会员只需交纳一定会费,就可申请到数倍于会费的贷款额。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私募融资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私募融资包括企业引进新的股东,从而增加资本金,也包括企业以拟投资的项目为载体。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应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指导意见的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采取各种贷款品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对中小企业积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今后,还有可能成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以具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放松市场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从目前放宽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限制,过渡到最终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允许对其所提供的便利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按效益与风险原则,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与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三是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评级制度,以信用等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并把企业的信用信息提供给银行等机构,这是赢得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信任并获得项目资金筹措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必须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应构建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包括政府性担保机构、民营商业性担保结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适当降低新市场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

(三)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立法机关和政府都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特殊的支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组织支持、法律保证系统、财政支持系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值得借鉴。例如四川省政府在2007年8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试办循环贷款、动产质押、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创新贷款、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努力开发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以满足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明确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向社会融资,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资金的格局;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的政策。

问题与障碍 篇3

小学生认知障碍是小学生在认知活动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等。

(一)小学生的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及感知综合障碍。

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1.感觉过敏。对引起感觉的客观刺激的感受性过度增高,视觉、听觉、皮肤觉、痛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某些感觉过分增强。2.感觉倒退。指在正常情况下对一般强度的客观刺激的感受性过分降低,如色彩暗淡、视线模糊、皮肤感觉麻木等。3.感觉倒错。对同样的客观刺激产生与正常人感受性质不同或相反的感觉异常,如正常人感到天气寒冷,患者却感到热得受不了。

知觉障碍主要表现为:1.错觉。指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分为三种:由于外界刺激的强弱引起的感受性错觉;由于高度紧张、恐惧、焦虑、期望等情感性因素而产生的情感性错觉;在感觉过程中加上自己想像因素的幻想性错觉。2.幻觉。指在没有响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可以分为幻视野、幻听、幻嗅、幻味、幻触、本体幻觉、性幻觉等。

感知综合障碍是一种特殊的感知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从整体上可以感知,但对其部分属性,如大小、远近、形状、时间、空间等则产生错误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空间感知综合障碍,即对事物大小比例和空间结构的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即感到时间停止、岁月凝固或时间飞逝的症状;环境感知综合障碍,即感到周围环境不真实的症状;自身感知综合障碍,即对自己身体某一部分或特性发生错误感知的症状,如感到自己脖子变长了,脸面变丑了等。

感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多见于器质性心理障碍,因此,对无器质性病变的身体健康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心理障碍是很少见的。属于器质性的或严重的感知障碍需由专科医生进行治疗。由于情绪、动机、人格因素产生的比较轻微的感知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并配合学校心理教育训练来进行矫治。

(二)小学生的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主要有四种类型: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衰退。

小学生轻度的注意障碍主要有注意减退和注意涣散两种,轻度注意减退大多由于学习疲劳引起,轻度的注意涣散主要是由于缺乏注意策略和坚强意志力的缘故。

属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注意障碍,需找专科医生治疗;属于受情绪、动机和人格因素影响所致的轻度的注意障碍,学校应积极予以辅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排除注意障碍。首先,教育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注意休息、消除疲劳,保持精神饱满。其次,指导学生加强对学习活动目的、意义的理解,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品质,当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学习上,并能产生对疲劳和精神涣散的抵抗力,逐渐形成良好注意的稳定性品质。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注意力分配好,学习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活动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坚持听讲时,就可以用自我提醒、自我命令提出自我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一致,同时,还要合理分配注意力。第四,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进行注意活动,并加强有意与无意注意的训练。

(三)小学生的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有三种类型:记忆增强、记忆减退、记忆错乱。

小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和经历,有记忆,也有遗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小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和经历,保持多少才算是正常,遗忘多少才算是异常,能按照遗忘规律的常态标准进行评定。记忆过程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当时的情绪状态、大脑的机能状态、当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性质等。

小学生一般会遇到的只是在学习疲劳或不利刺激后的轻度记忆力减退。对待这样的记忆力减退问题,只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做适当的心理调适,就可以逐步恢复。

小学生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与教育进行矫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方略,如根据痕迹消退学说,巩固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经常复习等学习策略;根据干扰说,避免记忆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采取分布复习、适时间隔复习等方法加强记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说”,采取“过度学习”的学习策略,强化记忆;激活说与主动回忆的复习策略等。

(四)小学生的思维障碍

小学生思维过程的障碍主要有: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能力异常缺损,具体表现为抽象概括过程水平的下降和抽象概括过程的歪曲。抽象概括过程水平的下降,例如:障碍患者会认为羊和狼不能分在一类因为“它们是敌对的”;猫和鸟不能分在一类,因为“猫养在家里,鸟生活的树林里”。这例子说明患者缺乏对动物进行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抽象概括过程的歪曲,例如:患者会把勺子和交通工具放在一起,理由是“飞机飞向天空,轮船驶向海洋,汽车开向车站,勺子送到嘴里。”这例子说明患者在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时抛弃了本质,歪曲了概念。

2.联想过程的障碍 在思维障碍的情况下,患者的联想活动过程不仅表现出联想过程速度上的异常,还表现出联想的内容是违反常人逻辑的、杂乱无章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如思维奔逸、思维贫乏、思维迟缓、联想错乱等。

3.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 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是在进行判断、推理时,在思维的逻辑进程和逻辑结果上表现出来的障碍,如逻辑倒错性思维、象征性思维、诡辩、语词新作等。

4.思维内容的障碍主要是妄想 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妄想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异常表现,是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严重的病理性思维障碍,在学生中是难得见到的。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并不是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三种先后交错在一起作用。例如: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决不是单纯的抽象思维,总要有点形象思维,甚至要有点灵感思维。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重视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倾向仍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往往只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的缺陷。

比较严重的病理性思维障碍,必须求得专科医生的诊治。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在心理教师的疏导下慢慢得到排除,一般方法有: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来进行。2.保持良好的情绪,通过情绪调节和激励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轻微的思维障碍有时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得到排除,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显示出更高的效应。3.注意用脑卫生,善于用脑,激发大脑的活力,勤用脑,多思考。劳逸结合,注意大脑营养。

二、中学生的认知障碍

中学生的认知障碍包括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和思维障碍,其原因及表现与小学生相仿,但对其的辅导有自身的特点

(一)帮助中学生排除感知障碍

属于受情绪、动机和人格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感知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保健工作:

1.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责备埋怨。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情动情,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苦闷和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改变情景,避免“触景生情”,以改变其心境、态度和认识;通过情绪释放,即创造一种环境,使之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其矛盾心理和压抑的感情。

3.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在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会使其感到信任和鼓舞。

4.丰富活动、优化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心理氛围,使之与心理保健工作相配合。集体意识与集体舆论,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环境气氛中得到迅速的缓解和排除。

5.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自主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6.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可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二)帮助中学生排除注意障碍

1.积极锻炼、注意休息、消除疲劳,保持精神饱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如果不注意锻炼和休息,经常出现疲劳状态,往往会引起神经衰弱。锻炼和休息可以有更饱满的精神来投入学习。

2.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品质。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学习上,并能产生对疲劳和精神涣散的抵抗力,逐渐形成注意的稳定性。

3.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注意力分配好。学习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坚持听讲时,就可以用自我提醒、自我命令提出自我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一致。同时,中学生还要认识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如听讲和记笔记,因此要合理分配注意力。

4.了解注意的依附、交替、转化及转移的意义。中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是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依附并交替进行的。例如,对于教师讲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同学们必须集中注意力,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记,同时并举,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优势兴奋中心,这是有意注意;同时,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表情、动作、口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输入同学们的大脑,留下印象,这就是无意注意。两种注意可以相互协调、配合,有助于注意的集中与维持,两种注意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学生要学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随着每天几乎不重复的课程内容的变换而转移;让注意力随着教师讲到的每一个新的学习对象,新的活动任务而转移;会主动地、迅速地转移注意力,也是注意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有利于中学生适应新的活动需要。

(三)帮助中学生排除记忆障碍

中学生属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必须找医生治疗;属于受严重刺激所致的记忆障碍,就要配合医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教师在中学生的记忆问题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策略。

1.痕迹消退说与复习策略

记忆的痕迹消退说认为,学习识记过的材料在神经系统内会留下一定痕迹,如果这些材料在存贮期内不被使用或复述,则其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从而导致遗忘。要使痕迹保留甚至永恒,必须加以复习巩固,可采用的复习策略主要有:(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经常复习。

2.干扰说与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的组织策略

干扰说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不同识记材料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或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要避免识记材料间的相互干扰,须对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1)分布复习。(2)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尾进行识记。(3)充分利用清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这两段时间进行记忆。

3.同化说与过度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性质的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一是消极的遗忘。当我们学到了高级的知识后,低级知识可类属于更高的知识之中,低级知识便被高级知识所同化或包容,从而导致遗忘。这种遗忘增强了知识的概括性,减轻了记忆负担,简化了认知结构,故称为有意义的遗忘。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基础,学习者一开始就没能对新知识加以同化,即没能记住;或者原有知识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不巩固,不清晰,不能与所学新知识加以清晰的分化,这样所识记的新知识就无法与本身含糊不清的原有知识区别开来,从而产生真正的遗忘,即消极的遗忘。

过度学习也叫超额学习,指所学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后继续进行的学习,这可将所学材料搞“熟”,以利长久保持和应用。从理论上说,在刚刚能够背诵的基础上再继续识记的次数或所花时间越多,知识的巩固度或记忆效果越好。但实验表明,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据此,对学过的材料,既要进行必要的过度学习,但也不要无限制地加重学生负担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4.激活说与回忆策略

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回忆有两种方式,一是再现,一是再认。尽管这两种方式的采用与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任务有关,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再现的难度、所需的识记强度和回忆水平均高于再认。再现是学习者对识记材料主动搜索的过程,相对而言,再认是个消极辨认的过程。

促进知识的回忆,可采取以下策略:(1)主动复述,“过电影”。(2)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讲给他人听。(3)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

(四)帮助中学生排除思维障碍

比较严重的病理性思维障碍,必须求得医生的诊治。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在心理教师的疏导下慢慢得到排除,排除的方法一般有:

l.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和生存技能训练进行。例如:我们将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三种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相交叉的统一整体;我们将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与五种思维品质相交叉的统一整体。

2.通过情绪调节思维能力。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得到排除,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显示出更高的效应。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中学生兴致勃勃、富有信心、想像丰富、思维敏捷。消极的情绪会使中学生枯燥无味、心灰意懒、想像贫乏、思维障碍。研究表明:一个人忧心忡忡时,就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该让中学生学会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

问题与障碍 篇4

一、建设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具备发展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基本条件,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两个问题的解决:天津市与滨海新区物流管理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体系中,滨海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如何确立。

(一)天津市与滨海新区物流管理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天津物流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物流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政出多门,民航、港口、铁路、商业等部门间还没有实现利益协调,从而影响了物流效率。其次,物流网络尚未形成。天津各物流节点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如天津海港与空港发展还不够协调。另外,天津港发展速度较快,而港区周边的道路交通设施未能实现配套发展,导致天津港的发展空间受限。再次,尚未建立起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天津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还未建立起来,企业、部门间的物流要素、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导致天津内陆口岸“一关三检”手续复杂,影响了物流运作效率。最后,物流需求和供给间存在矛盾。由于北方腹地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层次不高,使得天津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始终不旺,而且,天津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内容有限、服务手段单一,提供完善物流服务的能力较为有限。以上诸多问题制约着天津物流发展,使之还不能成为国际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难以独自形成国际物流中心。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体系中,滨海新区确立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面临的障碍

1. 滨海新区确立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面临着北京市与河北省的激烈竞争。

北京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陆、空交通枢纽,是全国最重要的物资、人员和商品集散地之一。北京市的物流业发展迅速,目前从业人员已达到40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的6%。北京作为首都,对国内外企业总部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包括TNT、FedEx等知名企业在内的90多家外资物流企业已进驻北京;中铁快运、中铁现代、宅急送等一批国内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纷纷落户北京。由于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北京的物流社会化发展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北京市主营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和实现增加值占到了全行业的1/3。以上表明,北京市对北方地区的物流服务功能在我国北方物流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河北省的物流基础良好,港口优势日益凸显。随着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的比重上升,河北的物流量在快速扩大,预计到2011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将达到18%以上,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8%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河北省的港口优势较为明显,港址资源丰富,适宜建大港的港址有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等,适宜建中小型港的港址有14处之多,很多港口在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运输和其他货类综合物资运输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曹妃甸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在北方港口中的战略地位及竞争力在迅速提升。

2. 行政割据导致三地物流合作推进缓慢。

物流产业本身具有跨多行业、多部门的特点,这意味着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一产业发展将会更加依赖于部门协调。从行政体制上看,京、津、冀三地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互无隶属关系,三地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把区域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物流一体化受到的行政分割制约较为明显。虽然京津冀三地已经形成了各自较为完备的物流系统,但由于缺乏区域整合,使得区域优势难以体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较,京津冀地区区域统筹和整体规划发展明显不足,行政分割已成为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障碍。

3. 京津冀大交通体系尚未形成。

京津冀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通不够,区域大交通体系还未形成。就港口而言,该地区拥有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等重要港口,但都独自经营,竞争大于合作。就空港来看,京津冀拥有首都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及石家庄机场等大型机场,但由于在经营体制、航线设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联系便捷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运量常年不足,而首都机场能力持续饱和,不得不拟建第二机场。另外,各省市在交通设施项目上存在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片面追求“大而全”等现象,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活动目前仍以传统的货运为主,该地区全社会物流成本在GDP比重中,货物运输占16.1%,仓储占5.2%,其他服务仅占1.7%,物流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功能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物流基础功能领域的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这要求京津冀第三方物流亟需进一步涉足物流金融、物流地产、物流信息等领域,以拓展新的利润空间。

5.物流需求不旺,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京津冀部分企业现代物流意识仍然不强,许多企业仍采取自营物流方式,产、供、销自成体系,自己设立车队和仓库,自行组织物流活动。即使在“外包”物流的企业中,“外包”物流也主要集中于干线运输,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代理等高附加值、综合性服务所占比重较低。由于部分企业排斥社会化物流,从而降低了物流的社会化程度,造成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不足,物流市场发展滞后。同时,由于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仓库、车辆等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迂回、重复运输无法杜绝,降低了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加剧了城市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

6. 物流标准化建设不够完善。

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经济的前提。京津冀地区的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物流信息尚未实现标准化管理。京津冀各自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但由于部门协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信息、数据库之间尚未联通。同时,整个京津冀地区物流领域还没有建立公共数据接口和行业编码的统一标准,造成了实际运作过程中系统互不兼容、数据无法自由交换和共享,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二是基本物流设施缺乏统一的规范。如托盘、集装箱、卡车、仓库货架等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也存在缺口,严重阻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及协调运作。

二、建设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不仅依赖于天津自身的发展,更有赖于京津冀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成为建设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思路。

(一)构建京津冀物流合作机制

在共建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大前提下,要明确京津冀地区物流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合理进行物流分工,实现三大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京津冀之间首要的是建立物流发展利益分享协调机制,在平等互利,自愿合作前提下,努力寻找三方利益的契合点,实现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坚持市场导向,探索以物流要素市场为突破口的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京津冀人才共享机制,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当前,可优先建立京津冀物流共同发展基金,对物流重大项目进行有力扶植,同时,可考虑建立京津冀特别财税管辖区,共同出资管理,共享收益,并可在试验区内大胆尝试各项制度创新的举措。

(二)共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市场协同体系

京津冀三地的物流行业组织、物流龙头企业、高校、物流科研单位可共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创新机制,携手共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共同市场,促进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形成。京津冀可建立由三地物流协会负责召集的不定期物流业高层联席会制度,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充分交流情况,研究物流发展对策。也需要依靠龙头物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政府制定物流政策、行业规章提供建议。建立企业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动合作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三)推进京津冀物流网络设施建设

京津冀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加强海港、空港、公路和铁路枢纽的有机连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连通化,同时,在管理上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京津航空口岸一体化发展应该推进。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集港口、出口加工、保税功能于一体的优势,加快京津航空口岸一体化进程,完善“大通关”体系。

(四)共建京津冀物流信息平台

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三地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系统建设,使物流企业有条件进行电子订舱、电子结算、在线货物追踪、办公自动化等,真正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当前,可优先尝试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统一企业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实现企业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企业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发展,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五)处理好京津冀物流合作发展中的两大关系

由台湾问题论中国和平统一障碍 篇5

商务英语2班 章平平

32012130097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应该严格遵守和平外交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不应该将这类问题上升的民族问题。中国的和平统一道路仍然艰辛。

关键词:岛内分裂势力,国际势力,和平统一

继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成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最后一道障碍。而台湾问题由来已久,牵扯到了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几大势力的平衡,以及台湾岛内民众的呼声问题。从国民党败逃台湾到50年代“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喊了10年的“武力解放台湾”也没有将台湾解放成功。那台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台湾问题又反映了中国和平统一道路上的哪些障碍?

岛内分裂势力

台湾的主权问题应该追溯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件上。郑成功收复台湾所用的年号是永历年号,永历年号是大明的国号。大明的国号是代表著当时的中国政府,揆一把台湾交给郑成功,是把台湾交给中国的代表。所以,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确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而后来大明帝国被大清帝国所继承。台湾也在康熙时被并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自此,台湾是真正的属于中国。

到了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失败虽然已成定局,但他却选择 台湾作为其大陆失败后的栖身之地。蒋介石不仅指挥其手下 的“ 残兵败将” 退守 台湾,而且将 国民党中央银行所存银元转移到台湾。蒋企图利用台湾天然的屏障,建立“ 反共基地”,图谋 “ 雪耻复国”。因两岸的敌对关系,从此解放台湾成了中国和平统一的一大阻碍。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提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为“台独”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自16世纪下半叶后的400多年里,台湾前后有16次遭到日、美、英、法、荷、西班牙诸国的霸占和侵略,其中两次沦为外国殖民地:第一次从1624年至1662年沦为荷兰殖民地达38年;第二次自1895年至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50年。纵观台湾的近代史,其所受外国侵略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罹难之惨,在中国的其他各省、自治区中是找不到先例的。因此,作为一种思潮根源来看,当时的台湾人民有一部分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以大明人自居,视清廷为外来政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台湾同胞在反抗异族的侵略和反对清廷统治斗争中,冲破原住民和不同祖籍移民间的血统、文化、语言等层层障碍,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台湾地方意识——“台湾意识”。后因岛内外政治、经济等诸因素的变化,在李登辉对“一个中国”方针的渐渐疏离,陈水扁以台湾名义参加联合国等一系列行为的作用下,“台湾意识”被膨胀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台独”思潮产生的温床。对立和隔绝使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价值观念、传统意识、道德标准等各方面都出现阶段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淡化了人们对“祖国”的观念。加上台湾当局多年反共宣传及大陆方面某些政策上的失误反馈给台湾民众的恐共心理,使岛内逐渐滋生了一种封闭型,区域型的思想体系——“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企图在中国大陆之外独立寻求所谓台湾的前途。岛内分裂势力的加强,使得中国和平统一道路,更是荆棘重重。

国际势力的较量

台湾问题因美国的卷入而变得错综复杂,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国际和两岸形势的变化。随着国民党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全身而退,但它并没有。反而对中国采取了孤立、敌对政策。在中国领导人准备解放台湾之际,将第七舰队驶进了台湾海峡。而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50年代中期,艾森豪威尔政府无视杜鲁门时期的《开罗宣言》(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美、英、中三国元首申明他们的目的是使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过去四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也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进行掠夺的野心,也不准备以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了美国的保护之下,并且加强了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使得当时的“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难以实施。综合国际上的各种因素,50年代,我们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进入七十年代,联合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驱逐了台湾代表。美国因与苏联抗衡的需要,放松了对台湾的政策,缓解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上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8年,美国接受了中国建交的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一切看似走进了正轨。但是不到三个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而到了现今,美国仍想台湾台湾当局出售各种武器,且数量和规格皆呈上升趋势,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又增加了新的阻碍。综上所述,台湾问题还未解决,中国和平统一道路还未实现,美国难逃其咎。

那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反反复复,那究竟美国对台湾究竟是何种态度?上文中我们已提到,杜鲁门总统在台湾问题上已表明立场,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这说明,美国政府早已明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美国政府却又是说一套做一套,反反复复。《旧金山和约》规定日本必须放弃它战前使用武力所占领的领土,当然包括台湾、澎湖及其周边岛屿在内。但是《旧金山和约》里面只有要日本人放弃,放弃给谁没有说,这就叫做「台湾地位未定论」。《旧金山和约》是当时美国主导的,七搞八搞搞了几十个国家的签字。今天「台独」的主张就是根据这《旧金山和约》,所以彭明敏讲,战后的台湾“主权”属於中国,在国际法上没有规定。进入21世纪,美国始终在台湾小动作不断。2001年4月,刚刚上台的小布什总统提出要“武力协防台湾”,对台战略由所谓“模糊”转为“清晰”。而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真正意图无非就是“以台制华”,防止中国“挑战现存秩序”,维护其在亚太事务中的主导作用。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让你后院着火。后院都着火了,你还有心情整理前院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问题,其实是美国势力跟中国势力较量的一个焦点。中国势力强大,台湾属於中国;中国衰落,台湾离开中国。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若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收复民心”,加强两岸关系。在这点上,在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做到了很好的缓和。胡锦涛同志也加强了两岸的经济关系,“三通的实现”使两岸的经济依赖度增加。二是,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恢复大国地位,使外国势力对我国的牵制力逐步减小。中国的和平统一依旧任重道远,正确认识台湾问题,正确认识到我国和平统一道路上的障碍有着战略性意义。

参考资料:王晓波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

2005-06-12

李和平《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

2009-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单亲子女心理障碍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 心理健康 ; 心理障碍 ; 纠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3-02

单亲家庭,是指因自然因素、偶然因素以及感情因素等原因而导致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如父(母)疾病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子女在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相反,如果家庭破裂,势必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品德行为等都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不利影响会导致子女心理、行为发生偏差。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子女很难享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这种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欠缺,极易使子女在心理发展中形成明显的障碍。值得我们从教人员关注。

1 单亲子女常见的心理障碍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1.1 自卑型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骄傲感,非常自卑。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1.2 孤独型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

1.3 渺茫型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未来非常渺茫。

1.4 独尊型

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

1.5 逆反型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2 單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成因

2.1 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这样的“抛弃”和冷待,使孩子体味不到父母的关爱,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心理困扰。

2.2 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没有父爱,还是没有母爱,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情感体验。

2.3 教育的失误。在家庭生活中,父爱和母爱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交相辉映的。那么,单亲家庭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就是单亲家长的心理偏位、方法不当,造成对孩子爱的失当。主要表现在:

2.3.1 懈怠责任。一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二是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被迫放弃。三是有一部分家长年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

2.3.2 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2.3.3 观念错误。许多家长不能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婚姻与家庭,人为扩大不幸婚姻对子女的负面影响。一味排斥离异对方、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情感暗示过多。

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教师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学校领导、教师对单亲家庭没有重视,甚至忽视这个问题。

2.3.4 社会评价的偏见。离异家庭往往成为一些人议论的焦点,常有人评头论足。还有一些学生及家长排斥他们,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思想不健康,这些都给孩子心理投下巨大的阴影,导致青少年自卑心理形成。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自卑困扰的形成,如:生理因素、智力因素、交际能力等等。

3 学生心理障碍的纠正方法

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深入了解,找出其产生自我否定意识的原因,及时准确地发现他们心理困扰的根源,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其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恢复正常的心态,摆脱心理障碍。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3.1 情境感染法

问题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怨恨,充满民主和关爱的环境。

首先,班主任应“捧出一颗爱心”。用广博、真挚、深沉、持久的爱去扶植那颗看似冷漠而实际上强烈、极敏感的自尊心,给他父(母)般的关爱,以情动人,让他愿意吐露真情,宣泄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

其次,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正确对待和帮助有不良心理的同学,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信任,消除排斥心理。

再次,优化家庭环境。老师加强同家长联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家长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温馨的情境,使其不良心态得到调节,自卑心理得到矫治。

问题与障碍 篇7

目前,孤独症患者的父母报怨最多的是患者的睡眠问题,大约40%~80%的患儿曾有过睡眠问题,而正常的儿童只有25%~40%会有睡眠问题[3]。对于发展中的儿童,睡眠好坏影响脑的功能,如精力的储存,脑的生长,记忆的巩固以及认知能力的累积。由于睡眠的这些重要性,如果孤独症患儿睡眠不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到目前为止,关于孤独症患者睡眠状态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很少。目前尚未把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列为治疗目标。该文重点强调对于低功能、尤其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孤独症患者应描记他的睡眠状态并确定治疗方向。该文对以前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在设计方面有所帮助。

1 低功能孤独症

孤独症的功能损害程度变化很大,因此,需要将孤独症区分为低功能的孤独症和高功能的孤独症。智商高于70的定为高功能孤独症,低于70的定为低功能孤独症[1]。低功能孤独症会表现出严重的行为问题如:发脾气,攻击行为,摔东西,自伤行为等[4]。他们常有一些共病的诊断,并且终生需要照顾,目前尚没有针对孤独症的药物治疗。该文认为应把低功能的孤独症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他们最需要治疗。

2 孤独症睡眠问题

孤独症最常见的共病诊断是睡眠障碍,研究表明40%~8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睡眠问题。有研究表明低功能的孤独症患儿比高功能的孤独症患儿更易出现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这项研究同时指出评估、诊断和治疗低功能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障碍能明显改善他们白天的行为并因此提高生活质量。

孤独症的症状多变,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也同样表现多种多样,并且会持续终生。睡眠问题的多样也反映了孤独症的基因变异多态性。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睡眠效率降低,整个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实,白天困倦等[5]。常见的孤独症患儿合并的睡眠障碍的诊断有:失眠、异常睡眠、睡眠—觉醒节律异常等[6]。目前多数此类的研究集中在高功能的孤独症患者身上,因为他们有交流的能力并能配合进行各种睡眠记录仪的检查。但关于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状况的研究却很少。

3 孤独症睡眠障碍的原因

尽管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普遍并持续存在,但其原因仍不清楚。一些理论提出假设: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可能来自于孤独症疾病本身,也可能就是两个不同疾病的共病。一些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的潜在的神经生理、生化问题使患儿易产生慢性的睡眠—觉醒障碍,睡眠一觉醒周期一般在出生后12~16周时就建立起来了,这需要对周围环境的时间线索有感知,并因此来调节自身以适应一天24 h的变化(即将体内的生物钟与外部时钟进行同步)。最重要的时间线索就是光的亮暗的变化,其它还包括喂食的时间、社交的时间也会对睡眠-觉醒节律产生影响。如果大脑受损或像孤独症这样有大脑发育不良的情况,就会使这一路径受阻,低功能孤独症患儿会因为各种问题如社交敏感性低、对光的过度敏感影响了睡眠一觉醒节律的建立[7]。脑内有一种神经激素即褪黑素掌管着人的睡眠一觉醒循环,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与对照组相比,白天褪黑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黑天的褪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另一些研究表明一部分的孤独症儿童褪黑素分泌也是正常的,这使我们推测孤独症里有一个亚群存在睡眠一觉醒节律调节异常,这会使患儿的睡眠时间表异常,在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段出现问题行为。另一些理论则认为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可能是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精神病基础病理的作用结果。50%的孤独症患儿的存在胃肠道问题,如便秘和腹泻,这可能会使患儿夜间经常起夜[8]。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经常合并抽搐(6%~60%),抽搐也会影响睡眠的结构。25%~70%的孤独症患儿会同时患有精神疾病如焦虑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患者会因为注意力涣散,睡前多动而使入睡的时间延迟,甚至会致失眠[9]。抗精神病药物和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觉醒-睡眠周期。总之孤独症的睡眠障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发生的机制,以便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治疗,减少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问题。

4 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睡眠障碍与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儿童成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广泛地影响儿童的健康、行为、注意力和认知以及学校的表现[10]。睡眠问题也会导致孤独症的症状加重。睡眠少的患儿在社会交往能力、语言交流方面表现更差,有更严重的刻板行为和更粘着的非社会性的仪式性动作。除了会加重孤独症的本身的症状外,睡眠困难还可增加孤独症患儿的多动、捣乱,不顺从行为,进而影响患儿白天的表现。目前尽管有一些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睡眠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但对于低功能的孤独症的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

5 孤独症患儿睡眠障碍的治疗

尽管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十分突出,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治疗。一些研究显示褪黑素治疗入睡困难有效,并可增加睡眠的时间。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褪黑素只对入睡困难的孤独症有效,褪黑素会增加夜间醒来的次数,故而影响睡眠的持续性。此外褪黑素会因不同的睡眠障碍类型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除了生物学上的治疗,父母对患儿睡眠习惯的训练和对患儿问题行为的干预,也可对睡眠产生影响。行为干预的方法是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来促进患儿建立起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行为干预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选择合理的作息时间并建立成常规,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减少晚上情绪和行为的刺激。这种行为治疗的原理是基于对没有语言或语言很少的低功能的孤独症患儿,他们是通过视觉的感知来实现睡眠—觉醒周期的建立。关于这种行为治疗方法目前只有小样本的研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光疗对于睡眠周期提前或延迟的儿童有效。但对于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研究太少。

6 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虽然研究证实孤独症的睡眠障碍与孤独症的问题行为有关,但是孤独症患儿是否存在特殊的睡眠问题目前仍不清楚。对于高功能孤独症的睡眠问题研究很多,但对低功能的孤独症的睡眠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低功能孤独症睡眠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面临巨大挑战,低功能的孤独症父母可能在填写患者的症状时态度相对更消极,而使问卷结果缺少客观性。低功能的孤独症患者在使有多导睡眠记录仪和腕部体动记录仪时也很难配合[11]。为此应该采取更准确的、客观的、非侵扰性的方法来记录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

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孤独症行为问题和睡眠障碍的纵向研究。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的研究,没有人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睡眠障碍和行为问题是否也在相应的变化。一些研究则显示睡眠障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12]。孤独症的症状严重程度会随着年龄变化起起落落,一些行为问题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不同的行为问题在不同的年龄出现。这些证据都在说明,要揭示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与睡眠之间的关系,需要纵向地研究患儿的睡眠变化,搞清楚什么样的睡眠问题会对患儿产生影响。并设计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措施来改善孤独症的特殊功能缺陷。

尽管有理由相信孤独症患儿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并且不良的睡眠会加重白天的行为问题,但这些结论仍是草率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强调了研究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状态的重要性,以及将孤独症的不同行为问题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研究的结果将为这个高发病率的广泛的神经发育障碍开创一个新的干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V)5[J].Arl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2]Baio J.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11Sites,United States,2010[J].Suveillance Summ,2014(63):l-21.

[3]Meltzer LJ,Behavioral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Sleep Med Clin,2008(3):269-279.

[4]Chuileann S,Quigley J.Assessing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in low functioning autism[J].J Autism Dev Disord,2013(43):1406-1422.

[5]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Coding Manual,ICSD-3[M].3.Darien: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

[6]Sajith S.Melatonin and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 clinical review[J].J Intellect Disabil Res,2007(51):2-13.

[7]Matson JL.Sleep disturbances in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impairments[J].J Ment Health Res Intellect Disabil,2008(l):129-139.

[8]Mannion A.An investigation of comorbi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sleep problems,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epileps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Res Autism Spectr Disord,2013(7):35-42.

[9]Tureck K,Matson JL,May A,Turygin N.Externalizing and tantrum behaviours in children with ASD and ADHD compared to children with ADHD[J].Dev Neurorehabil,2013(16):52-57.

[10]Gregory AM,Sadeh A.Sleep,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Sleep Med Rev,2012(16):129-136.

[11]Knight R.Using behavioural treatment package for sleep problem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Child Fam Behav Ther,2014(36):204-221.

对儿童早期阅读障碍问题的思考 篇8

可见,持这些观点的人主导着我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认识。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几乎都提到“中国的老百姓”认为“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至于这一认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却未作阐述。这些学者们总是把“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作为中心来论述该如何开展儿童早期阅读,似乎“识字”是早期阅读的障碍、雷区,甚至将其妖魔化。

按照传统观点,一个识字的人就算个文化人,有文化就意味着能读会写,而识字是首要条件。为此,区别文盲与非文盲的第一标准是是否识字,而识字与阅读又密不可分,所以扫盲工作第一是教识字,其次是结合不同的阅读方式循序渐进进行文化课等教育。

一般而言,幼儿算得上文盲,他们不会读写;除了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与成人文盲有区别外,其他基本一致。从成人扫盲经验来看,识字是前提,而读写是后教育的主要任务。可见不识字就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书面表达),也可以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识字的关键性是显而易见的,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提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以这样的量来满足学龄初期儿童的阅读需求。文字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思想互相影响的桥梁,是一种传播途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工具。而文字语言的功能恰是通过阅读才能充分体现,即使具备多媒体网络,也很难离开书面阅读这一根本途径。识字的重要性与放在首位的合理性,是造成大家偏激地认为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原因。

周兢教授说:“一个能识字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不识字者,肯定不是好的阅读者,甚至无法去阅读。再者,也不是凭一日之功就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它是最高标准,也是每个人从幼年至成人甚至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有趣的图文书,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应起来,逐渐亲近和熟悉书面文字,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而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桥梁只有识字。

那些认为过早识字对儿童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观点可归结为:

儿童以具象思维为主,不适合很早接受抽象识字教育。

过早识字就等于强迫儿童很早地转向符号,省略了实物(具象)储备关注期。

识字总是得到家长的赞赏,所以儿童易于对识字有兴趣,无论看到什么,第一意识反应都是“字”,从而忽略了物象特征联想力。

过早识字的孩子总会觉得老师的教学是“重复教学”,对学习兴趣会渐淡。

通常认为,儿童语言学习启蒙是从口头语言开始,无法从书面语言开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儿童往往对周边环境文字和书上符号等好奇,如他们能准确指出自己所熟悉的身边具体事物字卡“饭碗、筷子、奶瓶”等,这些就能说明儿童早有学习书面文字语言符号的兴趣、愿望和潜力,大人只要及时跟进,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书面语言教育就变成很自然的事了。

湖北智力发展研究所冯德全教授认为:“对儿童来说,视觉语言(包括识字阅读等)比听觉语言(听话说话) 更简便易学。”他所提出的“零岁方案”至今已培养了大批三四岁就进入阅读的儿童。广东湛江市麻章区湖光中心幼儿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本园的实际情况,自1995年开始对儿童进行的早期汉字教育实验表明,儿童有很大的识字潜能。所以说,孩子阅读,识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关键不是要不要早期识字、提前阅读,而是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以培养儿童的认知兴趣和习惯、方法为起点,以其“每天的生活”为中心,结合识字游戏活动来培养儿童对文字、词汇和语言的兴趣,使他们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如“字宝宝变魔术”游戏:出示“日”,要求加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可以变为“甲、申、田、白”等;出示“日、金、木、石”,可叠罗汉变成“晶、鑫、森、磊”。一个字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字,对此,儿童觉得非常有趣。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有非凡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就已显露。由此看出,中国的文字本身是象形文字,让儿童在早期接受文字语言教育,恰恰是符合其智力发展规律的;让儿童在早期以认识他们所熟悉的人和事物等代号为主,也符合汉字音、形、义三要素,这对文字敏感期的儿童来讲是水到渠成的事。

儿童早期主要通过口语来对话学习,阅读对象一般以图画为主,阅读时以注视图像和帮助者的口头交流为主,不以文字认读能力为阅读前提。对于儿童来说,要想真正理解图画书中的内容与意境,还需要逐渐引导他们将其转化为语言文字形式,才能达到真正早期阅读的效果。

早期阅读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学习过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可以帮助书面语言的获得。将书面语言与口语经验对应起来,就是落实到识记字词句上。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的空白美和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踏花归来马蹄香”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同样令人陶醉神怡,图画与文字都需要阅读者调动感官去感知。我们也不难看出,它们在本源上是一致的,是天然不可分开的孪生兄弟。

正确的识字途径可以规避儿童认读不好的影响,应把识字融入到平常的生活情趣中,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与认读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借助一幅画,启发儿童联想后再认,这比单纯认字效果要好。可以将单个字放到词语或句子中辨认,先整体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然后再认单个的字,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可以用简单字组合等记忆法,一边认识新字,一边复习旧字。如认读“土地”一词,结合对“土”的理解,联想到“土壤”“国土”等。另外,还有随机法、歌谣法、猜谜法等比较成熟且可行的识字方法,都是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自然体验下识字的。

在儿童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字后,就可以采用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随文识字的方法,其特点就在于和语境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在生活情趣中认读汉字,在具体词汇和语句中边阅读、边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理解、语言训练等融合在一起,这样儿童既增加了识字量,又在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早期阅读。如,学习《春天的手》,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字并做标记,再动口读字音,然后识字义。如,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春天的手,温暖轻柔”一句,然后观察字形。学生会发现,“温暖”两字中都有“日”,都与太阳有关。再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还会用到这个词语。从字形推知字义,在语境中记住字形,学生就理解了字义。

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篇9

一、研究数据的来源

2011年6月, 课题组在南京五所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700名大学生, 对他们进行了有关兼职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中控制性问题的整理分析, 可以认定其中的234份为无效问卷, 1466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24%。

在对这1466份有效问卷整理后发现, (1) 有效问卷的院校分布情况是:南京审计学院 (以下简称“南审”) 452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90.04%;南京大学 (以下简称“南大”) 263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87.67%;南京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南师”) 231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77%;南京工业大学 (以下简称“南工”) 278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92.67%;南京艺术学院 (以下简称“南艺”) 242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80.67%。 (2) 有效问卷分布于12个专业, 专业分布人数较多的是工学287份、管理学282份、文学254份和理学217份。较少的哲学、医学还不足10份。 (3) 1466份有效问卷中, 男生占48.57%, 女生占51.43%。另外, 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大一学生 (2010级) 786份、大二学生 (2009级) 444份和大三学生 (2008级) 236份三个年级。

此次在南京五所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兼职调查, 共涉及大学生兼职意向、兼职途径、兼职心理障碍等15个问题。本文仅就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统计分析

利用相关软件, 对146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并根据研究标志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组, 在1466份有效问卷中, 大一学生占总人数的53.5%, 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30.3%, 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16.2%。有40.3%的大学生“担心上当受骗”、有34.5%的大学生“担心影响学业”、有6.7%的大学生“担心父母反对”、有6.8%的大学生“担心工资太低”, 只有5.8%的大学生“担心做不好”。

(一) 大学生年级对“兼职心理障碍”的影响

注:A.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B.自认倒霉C.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D.直接报警E.其他

1、随着年级的增加, 选择“担心影响学业”的比重也在增大, 且大三比大一高出近6个百分点, 这可能与大一学生还没有醒悟到大学专业学习的难度及重要性有关。大三学生中有高达38.4%的人担心兼职可能会影响学业, 表明大学生一旦处理不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兼职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极不利的影响。表1数据也表明, 影响大学生兼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大学生担心上当受骗。从大一到大三, 选择担心自己上当受骗的比重均在38%以上, 特别是大三学生担心上当受骗的比重高达41.8%, 这也许与他们曾经在兼职中有上当受骗的经历有关。另外, 在大二、大三学生中, 担心父母反对的比重均小于大一学生, 表明大一学生刚刚离开父母, 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历较少、对父母亲的依赖较大, 因而一旦选择兼职可能会遭到父母亲的反对。除此之外, 总体来看, 在校生大多数人并不看重兼职难度以及工资的高低。

2、从表1可以看出, 大学生一旦认为因兼职而“上当受骗”时,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维权方式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 在以“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322名大一学生中, 有34.2%的人会选择“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 有33.9%的人会选择“找相关管理部门投诉”, 有16.8%的人会选择“自认倒霉”, 有13.0%的人会选择“直接报警”。在169名选择“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大二学生中, 选择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的占39.1%, 选择“向有关管理部门投诉”的占32.0%, 有16.0%的学生会选择“自认倒霉”, 也有10.1%的学生会选择“直接报警”。由此可见, 大二学生更倾向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 并且自认倒霉的比重比大一学生有所减少, 选择直接报警的比重也小于大一学生。显然, 这与大一学生从事兼职的时间较短, 经历不如大二学生丰富等有关。大三学生的情况相似。

(二) 大学生性别对“兼职心理障碍”的影响

1、从表2可以看出, 男女大学生对兼职是否会影响学业的观点基本一致, 均有34%的人把“担心影响学业”作为兼职心理障碍之一看待。在“担心上当受骗”选项上, 尽管男女生都认为这是影响兼职的最大障碍, 但是, 女生人数所占比重远远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在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中, 女生比男生更担心上当受骗, 兼职安全是女生特别看重的因素。相比之下, 在“担心做不好”、“工资太低”等选项上, 男生的人数比重均高出女生。可见女生比男生对做好兼职工作更有信心, 对工作报酬的要求相对男生也较低。另外, 在“担心父母反对”方面, 女生人数所占比重小于男生, 这表明, 在是否从事兼职工作方面, 男生比女生更在意来自父母的影响。

2、大学生一旦认为因兼职而“上当受骗”时, 男女大学生其维权方式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 在以“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249名男生中, 有36.9%的学生会选择“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 有35.7%的学生会选择“找相关人员交涉”, 选择“自认倒霉”的只有11.2%, 也有12.9%的男生会选择“直接报警”。在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和找相关管理部门投诉方面, 两者基本一致;而在女生中, 选择这两种维权方式的人数比重不仅均低于男生, 而且女生选择找相关人员交涉的人数比重也比选择“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的高出4.7个百分点。尤为引人注意的是, 有21.7%的女生会选择“自认倒霉”, 而男生仅占11.2%。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兼职权益受到损害时, 男生比女生更愿意通过“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和“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的维权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女生胆子小、怕事、易忍气吞声的性格弱点在此显露出来。

三、应对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 大学生兼职的主要障碍是“担心影响学业”和“担心上当受骗”, 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以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兼职心理障碍的认识上也有差别;特别是对于一旦在兼职中遭遇“上当受骗”时, 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采取的维权方式也不同。因此, 为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引导大学生在尽可能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广泛参与社会兼职工作, 笔者认为政府、高校、家长和大学生应携起手来, 各司其职, 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政府应制定有关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的法规, 明确规定大学生兼职的时间、地点、报酬, 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资格等;要求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严格对大学生兼职市场的管理, 切实保障大学生应得的权益, 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高校应加大对兼职学生的关心力度, 并与政府多沟通, 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兼职环境, 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去做兼职。并设置维权中心, 用学校的力量, 帮助学生维护好自身权利。

(三) 家长应鼓励自己的子女积极参与适当的社会兼职, 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让其充分锻炼自己, 并对其兼职提出可行性建议,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兼职。

(四)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兼职, 保持好的兼职和学习心态, 合理安排学习与兼职时间, 努力做到既不影响学业, 又能做好相应的兼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建华, 邵立群.在校大学生兼职调查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

[2]李倩.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问题与障碍 篇10

一、心理障碍学生的表现

上述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时常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思维不够清晰、言语和沟通有障碍,同学不愿与其交往;二是容易胡思乱想、敏感、易怒,常常怀疑别人的言语是在评论、针对他,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情绪难以自控,稍不如意或与同学有摩擦,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行为失控,大喊大叫,易走极端,有过激行为,如摔课桌椅、破坏公物,威胁同学,甚至有割腕等自虐自残行为;四是道德行为失范,存在危害他人的潜在危害。

二、心理障碍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①对班级的影响。心理障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其行为表现首先给所在集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学怕这类学生受刺激,发生问题对自己不利,普遍有压抑情绪,群体氛围有时不正常,难觅活泼、欢愉的气氛。②对班主任的影响。班级中有这类学生,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和压力特别大,如担心问题学生出意外、担心其他同学受伤害,还面临着学校层面的考核,整日里提心吊胆。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平常就有很大压力的班主任这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善后处理工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假如碰上不好沟通、不配合的家长, 往往是筋疲力尽、挫伤了工作的激情、热情,连逃离工作岗位的想法都有了。③对学校的影响。一旦发生意外,无论责任归责哪一方, 学校或多或少必受影响。哪怕不用承担责任,也要督促协调处理善后工作,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严重点说,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拖垮一个班集体、一个班主任,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心理障碍学生管理存在的困难

心理障碍学生的管理是个难题,表现在:一是问题发生的突发性。因生理、心理条件所致,这类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远离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亲人和朋友,孤单、无助、焦虑、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素质极易表露出来,发生事件难以预见和控制。二是家长与学校的认识存在差异。这类学生的家长有的缺乏相应的认识,没意识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障碍;有的家长不认同校方所反映的学生的极端表现是心理障碍所致,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环境、同学关系的变化,或者埋怨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法,或其他同学的挑衅;更有家长指责学校没有能力管教好他们的孩子,表示对中职教育很失望,他们不能理解普通中职学校不是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也不是心理教育专家,承担不了特殊教育的功能; 有的家长虽默认自家的孩子有心理障碍,但可能自己想甩包袱, 依赖学校来管理,就算发生问题,也不想轻易把学生带走。三是学校处理无规可循。一旦收了这类学生,因上级文件没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和规定,硬性清退无规可循,不好操作,留下来有时又是一个管理难题。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帮助这些学生健康成长。

四、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管理的思考

反思中职学校心理障碍学生的客观存在,又不具备特殊教育机构给这类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育,他们又确实给学生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那么,正视问题,妥善管理,积极应对,是做好此类学生管理的根本办法。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意见。

第一,把好招生第一关。招生部门在生源的招收上可设一底线,通过简单的交谈、填表报名等方法考察学生,及早发现心理障碍学生,判断是否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否则可委婉地建议家长再做选择,如选择特殊教育机构。

第二,把握军训考察期。军训期间,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机会较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现怪异的,应及时汇报。学校管理部门要果断处理,与家长沟通,说明情况,建议再联系合适的教育机构。这时候,学生入学时间尚短,对学校还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家长也不好回避小孩的问题,这比时间长了再处理更主动、更有优势。

第三,重视日常的管理。心理障碍学生如因发现不及时或劝退有困难,留在学校已成事实,作为校方就要加强此类学生的管理,促其健康成长。

①班主任的管理。1)未雨绸缪,引导当先。在班集体中倡导给心理障碍学生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教育学生不要取笑、嘲讽、刺激他们,减少问题发生。2)密切关注,疏导沟通。通过多种渠道,密切关注此类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异常举动,进行必要的沟通、心理辅导等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3)掌握信息,及时处理。班主任要主动与此类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掌握其心理问题的根源,为日后处理问题多做积累。一旦发生问题,要及时掌握情况、报告学校、联系家长进行处理。

②学校的管理。1)制度先行,应急干预。学校要依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给学生管理人员明确的指引, 及时主动处理问题,减少各方影响。2)取得共识,家校共管。学校要积极创建平台,加强与心理障碍学生家长的沟通,进行心理教育的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说服家长积极面对,把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3)借助机构,咨询辅导。学校可邀请心理辅导机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建立档案,跟踪治疗,减少问题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和谐、平安与稳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有的中职学校频现心理障碍学生。因此,要分析中职学校心理障碍学生的表现,对学校、班集体、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影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探析 篇11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实际出发,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方面的文集进行分析归纳,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此类人群在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探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高负荷的学习生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就业压力,在这些严峻的形势下,青少年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多元化,使得教育逐渐意识到只有人的生理、心理高度的和谐统一,克服心理障碍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才能更快更好的担负起伟大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健全的成长。

一、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轻微的心理失调。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它是一种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焦虑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抑郁性障碍、人格障碍、强迫性障碍等几种类型。

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需要的多样性

青少年时期是从身体的急剧变化和性成熟开始的,此时期是身体逐步发育完成的时期,第二性症的出现,必然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影响生理和精神需要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学习政治、文化,掌握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初步完成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阶段。

(二)思维的组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发展到接近成人的新水平。在感知和观察方面较以前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其思维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手逻辑的推理,已开始具有辨证思维的特点。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于自己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把自己这个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并且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认知自己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几点:1.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成长;2.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教育;3.自尊心的发展;4.人生观的初步形成;5.职业的选择。

三、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青少年学生群体可能要经受更多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因而,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障碍也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调查资料表明,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而大学生则高达25%左右;另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在18—29岁年龄组当中,大学生组(约18—22岁)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时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绝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而必须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和认识。

(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真正溶入学习生活

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校园里进行的,它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即青少年学生习惯于将其他同龄尤其是高出自己年龄又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一旦无法溶入自己的参照群体,就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二)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它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认为,社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心理障碍,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学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观念的变迁。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地与现代价值观碰撞,新旧价值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由于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就会显得紧张甚至是困惑,也就相应地要产生较多的适应障碍。

(三)巨大的压力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是考学(针对于初高中生)和就业(针对于大学生)。据新浪网报道,在2003年大学毕业生中,约有44万人找不到工作,相当于30%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于农村的贫困学生而言,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惟一方式,因此在入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入学后却有增无减,在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变得异常困难。

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因素,且经常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独特性加剧了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复杂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人生观、教育观、家庭观等观念的转变,使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的心理负荷,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要克服心理障碍,具体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我一定能行的”等进行长时间锻炼,逐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心理问题就会逐步被自信所淡化掉。

(三)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四)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与提高心理技能的根本途径。在心理问题较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中心较重,过分注重自我的需要和自我的情感,没有摆正利益关系,因而遇到问题时心胸往往不开阔,在挫折面前比较脆弱,难以适应环境。这需要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经受成败,使其真正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增强社会适应性。

(五)从心理上培养起防御心理障碍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外界压力的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发展时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激事件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但应激事件只伤害那些适应力差的心灵。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密切联系社会,通过与社会的交流而从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1] 李晶.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03.

[2] 曾儒香.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2.

[3] 杨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 昝忠,宋平.大学生心理障碍及调节[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5]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问题与障碍 篇12

1 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障碍分析

1.1 交易范围过于狭隘, 需要对其加以确认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基于传统的经济形式, 也就是资本经济。其会计是为了实现盈利。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资产趋于无形化。在这种背景下, 仍旧以传统的经济交易范围来对其进行约束, 会将部分会计要素排斥在外。面对该种形式, 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式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就其发展中的各个要素, 需要进行会计确认, 从而保证其具有的会计价值。

1.2 信息提供相对受限, 需要对其进行扩展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针对企业而言, 其一般是对企业的历史发展与经营成果进行核算, 也就是说, 具有一定的交易性。这些信息在时效性上十分欠缺, 且没有对应的预测内容。在决策的过程中, 企业更加注重其未来能够获得的利益, 对此, 必须要对会计的信息提供加以扩展。笔者认为, 可以根据其过往的信息, 结合企业的现状, 对其未来进行预测, 从而保证投资者在投资中, 能预见未来, 以加强其投资的信心。

1.3 人员知识相对较低, 需要对其进行培养

在我国长期的会计发展中, 都以固定的会计知识来进行人员教导。这就使得其在整个信息的灌输中, 存在一定的内容固定与范围固定。而本身经济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人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培养的主体, 其必须要具备同等的知识内容。面对该种状况, 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培养。在传统的会计知识基础上, 灌输新的知识, 从而确保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实现理论的创新。

1.4 社会整体意识限制, 需要将其与会计理论结合

实际上, 会计理论知识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 也是社会所关注的主体。理论知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其本身应该与社会意识相同,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然而, 由于人们自身本有的惰性, 使得这个发展受到了限制。故而, 笔者认为, 需要将财务会计理论与社会意识结合, 从而让人们具有一定的发展意识, 推动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

2 对当前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相关问题的反思

2.1 对原则的反思

从事经济活动实际上具有一定的风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投资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谨慎原则是经济市场的重要内容, 其需要人们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正确认知与评估, 从而采取一个相对稳妥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活动。然而, 谨慎原则在长期的作用中, 过于限制经济活动的运行。这就使得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评估过于侧重其损失, 降低了其从事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信息也显得十分怀疑, 严重阻碍了财会理论的长期发展。

2.2 对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的反思

会计要素是会计的基础, 会计要素构建是会计工作基础内容, 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会计报表与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企业要求的质量。而会计恒等式则是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构成。在当前, 经常存在恒等式的不成立, 这就很容易导致其构建的会计关系破裂。自然, 在这种基础上, 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2.3 对会计确认标准、确认基础以及计量方式的反思

在当前的会计确认标准上, 其侧重于经济的利益以及成本。而企业中的一些无形的资本则被排除在外。这就使得核算体系缺乏全面性。另外, 在确认基础上, 其基本是以资产作为基础,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实用性缺乏。计量方式也相对固定,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严重限制了其进步。

2.4 对会计报表体系的反思

以恒等式做出的报表是其信息反应的主要方式。然而, 恒等式的缺陷却使得编制的报表缺乏理论依据, 其缺陷将会直接限制报表体系的科学与合理。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信息, 具有一定的瑕疵。

3 结束语

当前的会计理论发展远远无法满足会计实践, 这就使得其在运用的过程中, 存在较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 必须要针对当前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阻碍加以明确, 同时针对这些阻碍提出解决的措施。然后, 针对其发展中存在阻碍的现象进行反思, 以帮助其发展的正确性与快速。笔者认为, 要想实现会计理论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实践转变其观念, 从而使得会计环境相对变化, 能够与会计框架一致。

摘要:经济环境的不断转变使传统会计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而传统会计理论的滞后性阻碍了财务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理论发展受限必然会导致实践存在障碍。因此, 必须要明确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障碍, 追根溯源。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障碍产生的根源是交易观的资产化。对此, 必须转变经济市场下, 人们的交易观念, 并且根据当前的会计环境来完善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玉菊.财务会计理论发展必须突破的障碍及应当反思的问题[J].财会学习, 2015, 02:21-23.

[2]蔡传里, 等.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 (下) [J].财会通讯, 2009, 04:24-33.

[3]葛家澍, 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的研究问题[J].会计研究, 2009, 12:14-31, 96.

上一篇:疼痛专项护理下一篇:PROTOS